并购趋势(共11篇)
并购趋势 篇1
1“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形势
2014 年5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初次提出“新常态”概念。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新常态的4 个主要特征为: 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即经济增速由过去10% 转为7% ~ 8% , 经济结构、需求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变化, 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同时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我们要增强信心,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适应新常态,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历了人民币贬值, 股市暴跌和经济改革的阵痛后, 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经济下滑一是因为内需不足, 二是因为结构转型的阵痛。经济的下行无论对于国内的压力还是来自国际的压力都是中国不得不正面的经济问题, 必须淘汰落后产能, 减少融资资本,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同时出台强有力的经济政策, 来解决现在经济下行的问题。
为了解决经济下行问题, 需要促进改革实体经济, 减轻融资压力, 不能简单靠投资, 增加长期债务的方式, 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对部分地方政府进行正面激励将有助于缓解融资压力, 找出主要案例, 使大家看清改革红利。在就业方面: 目前中国经济呈现下滑趋势, 制造业下行, 劳动力大量释放产生隐性失业, 虽然近期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但还是要多观察、考虑长远。预计明年出口增长率为0. 8% ( 全球增长率为2. 6% ) , 进口增长率为- 3. 5% , 大宗商品价格- 6. 9% , 进出口状况由于中国整体运行态势和结构调整、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呈现下行趋势。尽管明年上半年经济会有复苏的趋势, 从长期考虑, 扩张应取决于附加值高的产业或者技术。煤炭企业作为制造业中占较大比重, 对中国经济的整体运行状态有较大影响, 因而是进行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也在就业、进出口、
2“新常态”下我国煤炭企业如何变革
2. 1“新常态”下我国煤炭企业现状
在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 煤炭行业也面临“四期”并存的新形势。 (1) 煤炭需求增速的放缓期; (2) 超前产能与库存的消化期; (3) 环境制约的强化期; (4) 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发展期。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构建科技含量高的、绿色的煤炭企业在“新常态”中, 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维系, 结果必然是“优煤”淘汰“劣煤”, 企业并购。
对一些煤企而言, 另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转型。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思路, 追求质量效益, 这是大方向。利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新四化”带来的新机遇, 上下左右努力拓展, 搭建企业施展拳脚的新平台, 创造经营的新空间。
2. 2 对策及建议
2. 2. 1 搭建煤炭市场化交易新平台
探索煤炭交易新模式, 形成、健全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减少流通环节损耗和加价环节, 实现煤炭生产商向消费商的无中间环节直接供应, 实现煤炭出厂价格稳中有升、终端销售价格相对平稳甚至稳中有降的局面。
2. 2. 2 统筹兼顾、并购协同、优煤淘汰劣煤
结合市场效益与企业效益, 以结构调整为内在动力, 以煤炭质量为重要支撑, 保证企业健康的运营状态。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调整经营思路, 追求质量效益、发展循环经济。
2. 2. 3 创新
“新常态”下煤企要有新思维, 一面是煤炭消费比重持续下降, 一面是产能过剩、经营困难, 这将成为煤炭行业未来面临的新常态。
中国煤炭工业协发布《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通报 ( 2014 年度报告) 》中指出, 2015 年, 我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能源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 煤炭需求进一步降低。同时, 我国煤炭产能已经超过40 亿吨, 在建规模10 亿吨以上, 煤炭产能释放压力加大, 全球煤炭市场产能过剩, 煤炭进口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另一方面, 国家严格治理违法违规煤矿生产建设、治理不安全生产、超能力生产和限制劣质煤生产和消费, 煤炭产量盲目增长势头将得到遏制。2015 年, 全国煤炭市场供求关系将逐步得到改善, 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还难以根本性改变, 企业经营的压力依然较大, 行业运行形势依然严峻。
这个创新不仅要体现在生产控制、技术工艺上, 还体现在经营模式上, 本文认为目前释放国内过剩产能的方式不只有一种, 海外并购就是其中之一。
3 煤炭企业并购现状
3. 1 并购的定义
并购是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取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而进行的在资本市场上对另一家企业一定比例或全部股权购买的交易行为, 以获得对被并购企业的部分或全部经营控制权, 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进而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过程。
3. 2 并购的方式
按并购行业关联性分类, 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 按出资方式分类, 分为现金收购、股票收购、综合证券并购; 按并购态度分类, 分为善意并购、恶意并购; 按并购场所分类, 分为公开市场收购、非公开市场收购; 按并购股权份额分类, 分为控股并购、全面收购; 另外还有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等方式。
3. 3 并购的作用
3. 3. 1 实现规模经济与效益
通过并购能够快速扩张企业规模, 解决煤炭行业企业众多、生产分散、生产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 有效地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同时在规模经济下可以节约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 降低交易费用, 增加企业利润。
3. 3. 2 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
煤炭作为不可再生和耗竭性资源, 是煤炭企业持续发展、长久经营的根本保证, 资源的枯竭意味着市场的丢失和企业的衰败。由于我国的煤矿企业准入门槛低, 生产和技术手段落后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效仿性和趋同性, 获取煤炭资源成为企业生存的根本基础。
3. 3. 3 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加竞争能力
通过并购可以提高煤炭行业集中度, 减少竞争者的数量, 解决行业生产能力扩大速度和市场扩张速度不一致的矛盾, 缩小与其他行业的发展差距, 增强与上下游行业博弈的能力, 同时还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保证国家对煤炭工业的有效控制。
3. 4 海外煤炭企业并购现状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能源资源和矿产品价格暴跌, 海外很多资源类企业面临亏损, 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导致对外并购的壁垒降低, 国内再次掀起并购浪潮, 抓紧机遇抄底海外亏损企业, 而其中资源型企业表现尤为活跃。中石化收购俄罗斯乌拉尔能源公司, 五矿公司成功并购澳大利亚公司, 中金岭南并购澳洲公司都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生的。金融危机过后, 资源型企业对外并购势头仍然不减, 中海油于年月完成对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收购, 交易金额达到亿美元, 成为至今我国海外并购最大交易。
经过我国在资源行业的海外并购至今的实践和演变, 已经积累一定经验, 也呈现出一些特点。总体来说归纳如下:
( 1) 并购规模逐年增大, 瞄准丰富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 企业实力不断加强, 大批企业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积极实施海外并购。尤其自入市以来, 凭借国家积极向上的良好经济发展背景以及“走出去”政策支持, 中国对外投资出现高速增长。考虑资源短缺对自身发展的限制和缓解企业经营过程中来自资源价格上涨的压力, 我国资源型企业主要通过衡量资源的丰富程度来选择并购目标, 所以我国的资源类并购往往发生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类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以及南美洲、非洲等资源丰富但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
( 2) 横向并购为主, 多采用现金支付
我国资源型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多以横向并购为主, 纵向并购较少,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并购交易。
相对于发达国家,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比较落后, 股票市场没有国际化, 同时现金支付操作简单, 有时能使企业准确把握良好的收购机会, 迅速完成交易, 因而是主要方式。
( 3) 中大型国企为主, 民营企业参与增加
国家安全以能源安全为基础, 再加上我国所有权性质特点, 资源型企业具有高投资和高风险特点, 加上国家的资金实力雄厚, 我国国内资源领域的企业大多数是国有控股企业。尽管相对于国有企业的强势地位, 从交易的活跃程度和交易的规模来看, 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 总结
中国经济需要维持中高速增长, 继续进行改革创新, 激发经济增长潜力, 保证经济增长持续发展。面对经济新常态三期叠加的现状, 需要进行经济转轨、创新驱动、爬坡过坎、防范风险。中国的稳定就是对全球经济做大的贡献。“新常态”深刻揭示了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 是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 而煤炭经济正迈入新的阶段。面对的新挑战, 应当统筹兼顾、调整结构、运用创新驱动, 促进煤炭经济在新常态下的发展。通过了解我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并结合并购的不同阶段分析其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有助于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淘汰落后企业, 优化企业结构,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使得煤炭企业并购尤为重要, 无论是国内煤炭企业进行并购已达到优势资源整合, 进行结构调整的目的, 还是大型煤炭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都对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走出困境以及国内经济、就业形势的改善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摘要:2015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形势异常动荡,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经历了人民币贬值、股市暴跌和经济改革的阵痛。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发展进入内外复杂的新常态。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我国煤炭工业出现增速减缓、市场供大于求、库存增加、价格下跌、煤炭企业效益下滑、困难增大的新情况。在这种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下, 中国煤炭企业该如何自处, 成为各企业谋求新发展头等大事。
关键词:新常态,产能过剩,煤价下跌,并购
并购趋势 篇2
摘要: 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合称。所谓兼并是指兼并企业将目标企业并入其中,而使后者失去法人资格。所谓收购是指收购企业购买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权,以实现对该公司的完全或相对控制。兼并的结果是 ,兼并企业续存 ,或者在合并基础上重新成立一个企业替代兼并与被兼并企业 , 获得一个新的法人资格。
关键词 : 企业并购;现状;发展趋势
企业并购是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中国的企业经历了数次并购浪潮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入手。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合称。所谓兼并是指兼并企业将目标企业并入其中,而使后者失去法人资格。所谓收购是指收购企业购买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权,以实现对该公司的完全或相对控制。兼并的结果是 ,兼并企业续存 ,或者在合并基础上重新成立一个企业替代兼并与被兼并企业 , 获得一个新的法人资格。但跨国收购的目的或最终结果并不是要改变公司(即法人)的数量 ,而仅仅是改变被并购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权关系。而跨国兼并在法律上却改变了法人数量 , 它使两个以上的法人最终合并成一个。要么消灭了并购企业 ,要么消灭了目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 , 企业之间的并购 —— 尤其是跨国并购与日俱增 , 有人认为 , 2006 年 12 月 11 日入世过渡期完成之后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进行并购活动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多样化上市公司股权收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境外企业参与并购与国内企业境外并购现象开始出现 ,但承担目标企业债务式的并购仍占到 60%左 右;并购范围突破了所有制和地区限制 , 开始向多种所有制,跨地区方向挺进;企业并购开始由以往的“ 政治任务 ” 逐步转为以企业为主体 , 并开始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阶段 划分 自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今 ,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 中国的企业并购便由一个逐步 发育的过程而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 在此期间也 经历了一次次的并购浪潮。自改革开放以来 ,跨国并购在中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 1972 ~ 1992 年的空白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吸收的外资 主要以国外贷款为主 , 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的 FD I 仅占整个外资的 40%弱(OECD , 2000),虽然在一 些中外合资的企业中 ,外方取得了实质性控制权 ,外商直接收购国内企业的现象偶有发生 , 但并没 有发生 严 格 意 义 上 的 跨 国 并 购。第 二 阶 段 是 1992 ~1999 年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外商投资 方式出现了转向并购的一些明显变化 , 即外商开 始从以往的合资合作等投资方式逐渐转向控股收购和控股联营。与此相伴随 , 收购的对象也从一 般性的企业转向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 , 从零散选择转向行业收购。第三阶段是 2000 年以来的 涌动阶段。这一阶段的跨国并购方式尽管多种多样 ,但由于受到国内政策和法律环境的制约 ,并购时仍然更多地以通过协议并购和合资企业内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稀释中方股权的方式进行。所以从整体来看 , 这一阶段的跨国并购仍然是我 国吸收外资的“ 微风细雨 ” 阶段。但涌动的跨国 并购潮已经预示着 : 在中国 ,大规模的跨国并购即 将到来。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一).中国企业并购的现状总结 为如下几点 :(1)企业并购日趋活跃 , 并购交易值 不断增加。(2)外资并购势头旺盛 , 渐成浪潮。(3)并购方式呈现多样化。
(二).与国外企业并购 的差异性比较。(1)国外强强联合成为主流 , 中国多是以强扶弱;(2)国外中介市场为并购推波 助澜 ,中国中介市场作用微弱;(3)国外发达的本市场推动了企业并购 , 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则亟待发展。除上述几方面差异外 , 中国与发达国家 在并购的支付方式、交易规模、并购方向等方面也 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差距。首先 ,在投资地域上 ,企业 跨国投资的重点由以前的以港澳、北美地区为主 逐渐向亚太、欧洲、非洲和拉美地区扩展 , 分布日趋均衡。其次 ,从跨国并购的目的来看 ,正从初期的以获取国外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为主向获取国 如上所述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迄今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其间跨国并购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获得了相当程度 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 一个关于文献的综述私募基金支持的事件,均发生在 TT行 M 业中。有创投或私募基金支持的并购事件数量仅占所有TT产业并购事件总量的33%,而其并购M价值却占披露价值总额的 64%。由此可见 ,创投和私募资金在中国并购市场中的作用不容低估。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多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 在的问题是 ,并购的决策团队和执行团队往往 是同一拨人 ,从而导致战略和执行的脱节 ,这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重要因素。具体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主要存 在以下问题 :
(一)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因而弊端较多 :一 是审批程序不适应跨国并 购的要求 ,从而影响了企业迅速捕捉跨国并购的 良好机遇。二是重“ 管理 ” 促进 ” 轻“。即缺乏有 效促进和保障跨国并购正常开展的手段和方式;
(二).法律体系建设滞后。众所周知 , 由于受多种 因素的影响 ,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法规是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的;
(三).资本市场改革不到位。目前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在国际市场上融资的经验和能力 , 金融市场不健全,如何有效地为跨国并购筹集资金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大课题;
(四).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跨 国)并购的正常发展。阻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 政治因素主要有两个 : 一是“ 中国威胁论 ” 有抬头企业在跨趋势。二是投资主体的国有性质;国并购中还要经历磨练 , 继续努力培育自己的比较优势。在跨国并购的实践中,中国企业逐步认识到 ,要成为跨国并购的成功者 ,必然要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和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要遵循现代市场规律 ,循序渐进地培育跨国并购的能力。
(五).中国的企业并购在并购动机、并购决策以及并购行为方面仍存在不 少问题。1.规模经济误区。规模加经济并不等 于规模经济。但是在实践中一些企业一味地追求规模 , 而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放在了次要位置 , 最终牺牲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2.多元化误 区。多元并购并不一定能降低企业的风险。实践证明 ,加强对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则是企业的制胜之道。然而从已有的实践看 , 许多企业因过度追求多元化并购 ,导致使企业的资源过度分散 ,结果适得其反 ,被多元化拖垮;3.投机并购误区。中国有些企业把并购片面地理解为“ 炒企业 ”、“ 炒资产 ”或者是修饰公司的财务报表。其结果是 ,并购后企业的综合实力并未增强 ,相反却增加 了泡沫经济的成分;4.忽视整合误区。中国企 业往往在并购谈判过程上倾注全力 , 却对更为复 杂的整合管理重视不够 , 准备不足。面对磨合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企业文化冲突、员工士气低落、改革阻力巨大等问题 , 大多数企业缺乏完整的应对方案和整合计划;5.主体错位误区。在国有企业的并购过程中,企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行为主体,政府却成为关键性的决策主张。6.缺乏适应企业并购的团队。(1)企业缺乏战略规划和战略 实施能力;(2)管理人员的眼光和胆识不足;(3)获取企业信息的渠道有限;(4)企业文化和政策差异很大
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趋势分析
洞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 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快速健康发展既是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 也是提升中国国家全球竞争力的要求。因而 , 对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趋势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分析,既有利于理论的深化 ,也有利于实践的发展。中国企业战略性并购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
(一).国内企业跨国战 略并购将成为热点。目前中国跨国并购的交易类 型主要集中在外国公司收购中国目标资产或企 业 ,以及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收购母公司的优质 资产 ,国内企业收购国外资产或公司的案例还不 是很多 ,但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中国 企业海外战略并购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
(二).从 具体行业来看 ,出于中国石油工业安全战略的延续与实施 ,以及保证未来经济增长能源需求的考 虑 ,以中石化、中海油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还将 继续在海外油田和天然气行业迅速扩张 , 进一步加大海外战略并购的力度。另外 ,对于钢材、日用 消费品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战略并购活动也将日益增多 ,主要考虑是基于开拓新的市场 ,利用已有生产规模优势和获取高新技术 ,因而 ,并购类型将会以横向并购为主。
(三).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同行业并购将愈演愈烈。目前已发生的战略并购案例中 ,已经出现了以行业内优势企业为主体大规模兼并重组同行业弱势企业的现象 , 一类是在国家行业政策影响下发生的重组;另一类是优势企业的市场行为。但由于目前中国许多行业还面临行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厂 家多、技术落后等问题 ,而且在外资竞争者虎视眈眈的情况下 ,以扶持、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和整合竞 争力差的中小企业为主要标志的行业内整合工作将形成愈演愈烈之势。
(四)跨国并购将以战略联盟为主.在未来一段时期 ,中国企业跨国 并购将发生以下一些变化 : 1.交易活动将在更为 广阔的行业背景下增长。2.大型能源驱动型并购 仍将持续增长。3.私人资本机构在中国的对外并 购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4.国际企业与中国强强合作的趋势更加普遍。5.跨国并购以创建品牌为主6.跨国并购将更多地依托国际资本市场进行7.发展并购能力将成为决定性因素。后股权分置时代的上 市公司收购时指出 ,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将表现出 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1).收购方式的复合化。一般 意义上的协议收购将不复存在 ,但是 ,只要控股股 东持有巨额股份的情况存在 , 就存在该控股股东 以协议的方式出让其持有股份的可能性;(2).收购定价的市场化。协议收购中的“ 约定 价格 ”即以净资产为基础的约定收购价格 , 将为 , 二级市场上的市场价格所代替。(3).重组方式的多样化。在后股权分置时代 , 相对于上市公司的资 产重组与相对于股东股权并购的有机结合将得以充分体现 ,定向增发换股、缩股、回购等组合手段 将在市场上得以运用自如。(4).对抗手段的多重 性。股权收购与反收购、权力重组与反重组将在市场上频繁出现 , 反收购的对抗手段将出现多样 化的趋势 ,以章程设定反收购条款、白衣骑士 ” “ 战略、毒丸战术 ” “ 等将屡见不鲜。(5).中介功能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在后股权分置时代 , 随着上 述趋势的出现 ,市场上将出现一批真正专业的并 购投行、并购律师、并购会计师和并购评估师。(6).监管理念的效率化。就监管部门而言 , 一是加强 监管的问题 ,如对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监管 , 如何实现法规更统一、审查更有力、反垄断更有效 等。二是效率优先的问题 , 在监管中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发展原则 ,在促进并购的同时实现并购行为的规范化。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再加上新公司法、新证券法的出台以及正在进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修订 , 要约收购使敌意收购成为可能 ,同时也为敌意收购增添了工具。外资影响和推动的上市公司并购将增加。上市公司间 的合并将增多。全流通后 ,如果两家上市公司需、要合并 ,定价时仅考虑两家公司的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即可。
(五)是“ 蛇吞象 ” 成为可能。未来衡量 公司规模的主要指标将是公司的市值(即股价与 总股本的乘积)。资产规模小、现实盈利水平不 高的公司也会由于其未来的成长前景而获得投资 者认可 ,从而获得较高的市值。这样 , 轻资产、高 市值的公司可以通过支付自身股份对价收购重资 产、低市值的公司 , 因而“ 蛇吞象 ” 将成为可能。六是未来的并购将主要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发股 收购不仅仅是支付方式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 ,这使 得以上市公司为收购主体的并购成为主流。尤其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下 , 商业银行无法为并购 提供过桥资金 ,单纯靠现金支付决不可能支持大 型的并购交易。而股票加现金的混合支付模式— 旦被市场接受 ,将促成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大型 并购 , 从而加速产业整合 , 加速优势企业做大做 强。这样 ,连续几年来上市公司并购被逐渐边缘化的趋势将一去不复返。
美国出版集团并购新趋势 篇3
新趋势之一:传统出版业领域并购数量减少,交易值增加
由于传统出版业的并购已经进入到较为高级的阶段,资产的并购已经发展到重视内部的各类资源的重新组合,涉及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以前更进一步。这种情况更深刻地反映出出版业的并购是一种经营理念,而并非是简单的资产组合。JEGI出版集团的数值显示2006年前6个月出版业一共进行了315次并购,交易产值达到370亿美元,其中包括对荷兰联合出版社(VNU集团)并购的110亿美元,Knight-Ridder出版集团的60亿美元。整个并购交易值比2005年同期增加了33.5%。从整个行业2006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传统出版业的B2B类杂志交易值比上年增长21.8%,并购数量却减少了26.9%;消费类书籍交易数量却比2005年同期减少40.0%。同样的并购情况也发生于新闻出版业(News Letter Publishing)与报纸出版业领域:前者交易数量比2005年同期减少41.7%,交易值增加115.4%;报纸出版业变化更是惊人,交易数量减少14.0%,交易值却比同期增加了172.4%。
这种趋势到2006年10月也还没有多大变化。统计前3个季度,B2B类杂志并购数量比2005年同期减少22.2%,交易值却增加了78.6%;报纸出版业2006年前3个季度并购次数减少3.0%,而交易值却比同时期增加141.2%。这种趋势表明传统出版业问的并购已经脱离小传统出版业之间的并购,而进入到较高级的大传统出版业之间的并购。为了迎接新媒体出版业的挑战,传统大出版业发现仅仅靠并购一些初级的新兴媒体还不能够抵御市场的风险,还需要在传统大出版集团之间寻求资源共享,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的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够迎接市场的新挑战。可以预言,传统出版业开始进入到大集团的市场运作之中,小规模的传统出版业的市场影响力,可能会受到新媒体出版业与传统大出版业的共同夹击而减小,市场生存空间会变得更小。
新趋势之二:网络出版业并购数量增加,交易值减少
出版业并购另一有趣的新趋势出现在网络出版业媒体的并购上。比较2005年年初以来JEGI集团统计数据来看,网络出版媒体的并购2006年前半年有86次,交易值为37.1亿美元;比较2005年同期,交易次数增加了79.2%,交易值减少了38.0%。这种情况绝非偶然,到2006年10月,比较2005年前3个季度来看,网络出版业媒体并购交易一共进行了131次,交易值为51.7亿美元;交易值比上一年同期减少36.4%,并购次数上一年比同期增加81.9%。网络出版业并购次数增加、交易值减少的趋势日渐明显。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网络出版业正处于增值的前沿,各大出版媒体纷纷投资开设自己的公司网站,而不是并购一些没有名气的小网络出版商家。在美国的出版业市场中,传统的出版业增值遇到瓶颈,而互联网在增值方面出尽了风头,主要表现在网络视频、博客与播客三个领域。宽频带的互联网人口已经成为上网者的主要路径,从2000年至2006年,美国互联网视频广告市场总额均保持两位数的态势稳定增长,从2000年3000万,到2006年的2.25亿,而且增长的速度在逐年加快。这几年的增长速度分别是33%、37%、54.4%、62.5%、66.67%,这种加速度的增长,对于商家来说极富有诱惑力,各类出版商家认为出版业要想增值,必须创办起自己的公司互联网,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各类互联网出版业的兴起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这些小的初级网站不得不相互整合,出现了这种并购数量多而交易值少的局面。
并购重组的广东模式与发展趋势 篇4
成功模式
(一) 以产业链两端并购,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广新外贸模式
沿产业链纵向并购, 通过缩短生产周期, 减少交易费用, 获得一体化的综合效益。广新外贸集团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有利条件, 兼并收购上下游企业, 整合原材料供应商和产品销售渠道, 打造了多条高效节约的产业链。一是后向收购了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澳大利亚卡加拉公司, 保证了原材料镍矿的供应, 前向收购了年产50万吨不锈钢坯和12万吨镍铁青山金汇和清远青山不锈钢板厂, 建立起一条从澳洲镍矿到镍铁、再到不锈钢板冶炼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二是与义煤集团合作, 依托义煤集团拥有的煤炭、铝矾土资源优势, 保证上游原材料供应, 与广西银海铝业公司进行战略合作, 建设年产40万吨的铝合金、铝材加工企业, 从而打造电解铝到铝材加工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三是与武钢联手收购马达加斯加苏拉拉铁矿矿权, 保证钢铁项目上游原材料供应, 与圣力钢铁集团合作在越南兴建年产100万吨英标钢材生产企业, 从而打造从铁矿开采到钢材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四是以成功收购控股星湖科技、佛塑股份两个上市公司, 打造了低成本扩张的融资平台。广新外贸集团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 进入产业链各个环节, 有力的改进了生产技术,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9年广新外贸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 比2004年翻一番多, 利润总额较2004年增长约5倍。
(二) 以政府主导实现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挺进——深圳国资模式
深圳市政府利用深圳中小板的地域优势和创业板开创的良好契机, 引导国有资本通过股权收购控股一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 完善企业治理机制, 引入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 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争取上市。深圳国资模式主要特点一是并购方式多样化。要约收购、委托书收购、股份回购、换股并购及定向增发等国外企业并购浪潮中出现的手段, 深圳市政府大胆创新利用, 还出现了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买壳上市、借壳上市等形式。二是并购主体多元化。深圳市政府积极推动外资、民资参与企业并购, 并购主体呈现多元化。通过一系列股权并购, 有利的推动了深圳市国有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倾斜, 提升市属国有控股上市企业市场形象, 促进国有资本的增值。2009年1-7月, 深圳市属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4亿元, 同比增长2%;利润总额100亿元, 同比增长40%。到2009年7月底, 国有净资产1040亿元, 分别比2008年底增长了89.8%、137.6%、157.2%;资产负债率43.04%, 比年初下降了1.87个百分点。截止2010年7月, 深圳市创业板公司已达8家, 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
(三) 跨国并购, 实现资源全球整合——广晟模式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布局全球市场, 整合海外资源, 广晟公司化危机为机遇, 利用并购重组壮大企业核心竞争力, 使之成为企业崛起的重要助推器。一是收购PEM公司, 成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首家成功以绝对控股方式收购发达国家资源企业的公司。二是积极实施布局东南亚战略, 收购泛澳公司, 实现了广晟公司在铜业布局上的重大突破, 实现了在东南亚的战略布局。三是与秘鲁、澳大利亚、外蒙古、柬埔寨、印尼、智利等国的矿业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或洽谈矿产资源开发。广晟公司通过一系列海外并购, 从上游控制资源, 改变被动地位, 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司资产总额从80亿元到2005年底的270亿元, 再到2009年底500亿元;经营范围从涉及40多个行业到形成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具有竞争优势的4大主业;资产负债率从85%降到58%;从亏损1.15亿, 到连续十年盈利, 成为省属企业的创利大户;创造出中国第一个基础性技术国际标准、3G手机第一片“中国芯”。
(四) 企业间横向并购, 迅速做大企业规模——广发证券模式
扩大经营规模, 实现规模经济, 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提供系列产品, 实现成本节约, 这是广发证券一系列横向并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 广发先后收购了广东发展银行、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银信托、长财证券、河北证券等金融机构下属的证券类资产, 整体收购了锦州证券、华福证券、武汉证券和第一证券。一系列的兼并收购大大提高了营业网点数量, 市场覆盖面显著增强, 营业网点地域分布更加均衡、布局更趋合理, 公司综合实力不断提高。通过一系列并购整合, 截至2008年末, 公司净资产113.95亿元, 居全行业第四名;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331.67亿元, 居全行业第三名;营业收入63.49亿元, 居全行业第四名;净利润30.10亿元, 居全行业第四名;现有证券营业部网点223个, 位居前三, 网点遍布全国。
发展趋势
第一, 借力资本市场, 强强联合打造航母企业。企业并购方式不再仅是强吃弱, 而是逐渐发展成强强联合。这样做使企业扩大了经营规模, 迅速打造为航母企业, 降低了经营成本, 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如:平安保险与深发展的强强联合, 壮大了资产规模, 拓宽了业务渠道, 迅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又如上海医药以换股方式合并吸收上实医药、中西药业, 成为我国医药领域的巨无霸, 新上药资产达到223.4亿元, 合并的营业收入为152.3亿元, 净利利润达到8.78亿元。
第二, 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 战略性并购走向前台。许多企业实施并购不仅在于眼前利益扩张, 而是更加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这种布局战略性领域, 抢占稀缺资源, 培育核心技术优势的战略性并购行为已逐渐成为趋势。如:祁连山 (上市公司) 收购宏达建材, 获得了公司不具备的多个建材产品核心技术能力, 同时利用其在西北部的营销渠道, 对全国市场实现战略布局,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公司在区域水泥市场的龙头地位。又如:广东广晟收购风华高科, 广新收购星湖科技、佛塑股份, 都获得了集团原主业之外的多个高科技含量的产品, 快速扩大了资产规模。如中石化、中海油两家大石油公司, 绕过国际贸易壁垒的障碍, 在海外收购油田和天然气行业, 进行全球战略资源布局, 实现在全球范围的大产业发展。
第三, 央企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正大规模展开, 异地并购趋于活跃。在国务院国资委整合央企的大力推动下, 央企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合作, 通过并购地方国企, 实现扩大央企规模, 提高央企竞争能力, 加强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则可利用央企的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 借助央企做大做强当地产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在钢铁行业中, 宝钢、鞍本、武钢等三大央企在国内的联合重组中发挥先锋作用;有色金属行业中, 中铝、中国有色、五矿集团和中冶集团等将扮演并重组主角;在汽车行业中, 上汽、一汽、东风等央企也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兼并重组。
对策建议
(一) 加强对并购重组工作的领导, 提出产业发展并购重组规划
一是要加强对战略性产业并购重组工作的领导。建议成立省重点产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领导小组, 由分管省领导挂帅, 省直相关部门参与, 统一领导和协调解决战略性产业并购重组工作过程的重大问题, 包括税收、土地、人员安置, 研究、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等, 为战略性产业并购重组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二是建立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 会同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就广东省战略性产业和重点企业兼并重组中的重大事项及时进行协调、指导和推进, 形成合力, 减少扯皮, 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广东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在对产业内存量资源调研的基础上, 立即着手研究制定战略性产业资源整合的发展规划。建议由省经贸信、国资委牵头, 有关部门参与, 对战略性产业内企业的数量、经营状况、行业发展前景进行调研, 在此基础上, 以先进国家和省市为标杆, 抓紧研究制定资源整合规划, 以规划为龙头, 推进相关工作尽快转入实施。
(二) 积极破解影响企业并购重组的制度障碍
一是消除跨地区并购重组障碍, 理顺地区间利益分配关系。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并购重组的意见》, 省内各地区要认真清理各种不利于企业跨地区并购重组的规定, 特别要坚决取消地方政府自行出台的限制外地企业对本地企业的并购重组的规定。同时在推动企业跨地区并购重组中协调好地区间财税利益分成, 妥善解决企业并购重组后工业增加值等统计数据的归属问题, 实现企业并购重组成果共享。二是加快产权多元化进程,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并购重组。鉴于民营资本在并购重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建议降低民营资本参与战略性产业并购的准入门槛, 引入多种经济成分, 包括自然人、民营和外资股东, 实现产权多元化。目前虽然广东出台了一些措施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并购重组, 但可操作性不强, 建议抓紧研究制定相关细则, 详细规定民营资本进入门槛、参与企业并购方式等。
(三) 加强对广东重点产业企业并购重组的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贴息、信贷奖励等方式, 激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并购重组的信贷支持力度, 财政资金要优先支持省重点产业调整的企业并购重组;参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精神, 制定广东实施细则, 适当降低企业并购重组股权溢价税率, 特别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支持政策, 有利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企业并购, 给予税收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对并购重组后的企业实施综合授信, 鼓励证券公司、股权投资资金等参与企业并购重组, 并完善其退出机制。二是完善相关土地政策, 妥善解决债权债务。建议广东制定相关政策, 对并购重组涉及原划拨用地的, 符合划拨条件并经上级政府批准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要分类处置债权债务关系, 确保双方合法利益, 鼓励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投资资金等参与被并购企业的债务处置。三是要改进国有企业考核制度, 充分调动上市公司管理层积极性。鉴于上市后, 原有考核指标被稀释, 建议调整国资委对国企上市公司的考核体系, 将市值管理绩效、并购重组绩效纳入对企业管理层的考核内容;探索并购重组之前将推行增值资产奖励股权与推进省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结合起来的做法, 同时探索并购重组之后的股权激励制度。
(四) 全面改进对并购重组工作的管理和服务
一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并购重组, 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权等方式为并购重组融资;鼓励上市公司以股权、现金及其他金融创新方式作为并购重组的支付手。二是大力支持和培育中介机构。建立完善的产权交易平台, 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便利条件, 以南方产权交易市场为依托, 建立完善的产权交易体系;建立完善的投资银行、资产评估部门等, 为并购重组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 并通过地方法规进一步明确中介机构的行为及其职责。三是积极引导企业海外并购。建议国资委、外经贸厅等有关部门要有专门处室负责企业海外并购工作, 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为海外并购提供事前、事后信息服务。对一些影响较大的并购交易, 建议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拟定并购方案, 避免相互抬价、恶性竞争。同时, 应参照证监会“股民风险揭示”, 建立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预警机制, 及时准确的向企业传递海外并购风险信息。
(五) 加快由资产经营向资本运营转变, 以战略重组推动广东产业升级转型
并购趋势 篇5
一、并购案例背景介绍
二、并购案例参与主体
三、案例并购过程分析
(一)、市场环境
(二)、并购目的
(三)、目标选择
(四)、并购战略
(五)、股权交易分析
(六)、并购整合
四、并购案例评价
第六节、茂业物流收购长实通信的案例分析
一、并购案例背景介绍
二、并购案例参与主体
三、案例并购过程分析
(一)、市场环境
(二)、并购目的
(三)、目标选择
(四)、并购战略
(五)、股权交易分析
(六)、并购整合
四、并购案例评价
第七节、招商局国际收购Terminal Link的案例分析
P2P并购潮,跟风还是趋势? 篇6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正不断吸引各路资本涌入。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P2P平台和众筹平台宣布获得融资,其中,上市公司又是重要的参与力量。
5月31日,P2P平台投哪网宣布完成了B轮融资,获得了上市公司大金重工的1.5亿元人民币的注资。
此前,拍拍贷和积木盒子宣布已经完成了C轮融资。6月1日晚间,浩宁达公告称,拟以6.6亿元收购唐军、张林持有的团贷网66%的股权。可以注意到,和此前P2P平台被上市公司并购的情况不同,团贷网与浩宁达这次还签署了“对赌协议”。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融资后的企业可以取得快速发展,而各方资本也在加快对资本的抢夺,上市公司参与的或许会越来越多。
多家平台获融资
根据上市公司大金重工的公告,大金重工本轮向投哪网注资1.5亿元,大金重工将持有投哪网11.7647%的股权。投哪网曾在去年获得广发证券直投公司广发信德上亿元的A轮融资。
投哪网CEO吴显勇表示,选择大金重工主要是基于融资速度和以后的协同性两个方面来考虑。
吴显勇称,现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可能三个月之后,整个行业的发展环境、竞争格局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尽快融资非常关键。此外,大金重工未来会在整个互联网金融领域做一系列的布局,这其实跟投哪网有一系列的互补和协同效应,在协议里面都约定了,以后在数据、用户、管理等方面全面渗透、充分交换和共享。
除投哪网以外,其余获得融资的P2P平台也很多,此前两个月,拍拍贷和积木盒子分别宣布完成了C轮融资,而更早一点,包括点融网、有利网、人人贷等亦获得资本的青睐。
此前,有业内人士表示,资本的进入除给平台带来资金外,P2P平台还可以获得投资方在资源和品牌方面的帮助。
棕榈树CEO洪自华说,做金融需要一定的信用和知名度,而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这方面还比较缺乏,所以一些平台倾向于借用资本方的品牌和资源优势。
两极分化将明显
在这一轮互联网金融热潮中,除了PE/VC等积极参与之外,上市公司也对参与互联网金融表现了极高的热情。
6月1日晚间,浩宁达公告称,拟以6.6亿元收购唐军、张林持有的团贷网66%的股权。不过,该收购还附带业绩承诺和补偿条款,唐军、张林将向浩宁达承诺团贷网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500万元、7000万元和11500万元。例如,如承诺期间累计承诺利润为2.1亿元,承诺期间实现净利润1.95亿元,丙方(唐军和张林)则需补偿的金额(亿元)=(2.1-1.95)÷2.1×6.6,即为0.4714亿元。
5月28日,上市公司精达股份旗下的互联网投融资平台精融汇宣布上线。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参与P2P行业的已经超过40家。
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想进入P2P行业无可厚非。而且,互联网金融是目前很热的概念,收购或入股P2P平台也可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值。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现在互联网金融概念非常火,确实不排除一些上市公司出于市值管理的想法选择参与其中。
洪自华表示,一些上市公司看到网贷行业很热就跟风进入,可能对行业并没有太多了解。事实上,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行业,发展仍然很艰难。上市公司能不能将平台做好还有待观察。
吴显勇也认为,P2P行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白热化竞争阶段,是一个大众创业的时代,资本对互联网金融也是青睐有加,所以可以看到这个领域的投资层出不穷。
在吴显勇看来,今年P2P行业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企业经营的差异性会逐步体现。有一些国字头的资本进入这个领域,同时一些VC、PE在助推这个行业发展,而得到资本支持的P2P企业在行业内毕竟是少数。此外,行业的复杂形势也需要具有较好风险管理的团队。
浅析跨国并购的新趋势及应对措施 篇7
从19世纪末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由此造就了大批大型、超大型企业,但是,在二战之前,并购大多发生在一国国内企业之间。二战之后,这些企业为了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又纷纷举起了跨国并购这个武器,先后曾发生过四次并购浪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由于跨国并购能够绕过东道国的投资限制和贸易壁垒,迅速进入并占领其市场,因此跨国并购成为全球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1994年以后全球跨国投资中,跨国并购超过新设项目—“绿地投资”,在跨国直接投资总额中占据主要份额,见表1。[1]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8》有关数据整理计算。http://www.unctad.org/wir
1 跨国并购的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跨国并购出现了一些新趋势,表现在:
(1)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跨国并购额的90%以上发生在发达国家,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并购也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占FDI流入量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10%提高到目前的33%。
(2)跨国并购类型主要是横向并购。
这次并购浪潮中并购额的70%和并购案数量的50%来自横向并购,其次是混合并购,1999年混合并购占跨国并购总数的27%,最后是纵向并购。但近来纵向并购有上升之势。
(3)跨国并购行业发展趋势。
跨国并购的产业仍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但是制造业的并购份额呈下降趋势,服务业呈上升趋势。[2]制造业由原来的资源、劳动密集行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行业,如:化工、电器机械和汽车。服务业内部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电讯、金融和商业服务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8》有关数据整理计算。http://www.unctad.org/wir
(4)跨国并购过程中跨国公司R&D全球化。
控制关键技术已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攻城掠地、取胜对手的法宝。跨国公司加大对世界范围知识、专业人才和技能的追求,使海外R&D支出占总R&D支出比例不断上升,海外分支机构数量相应不断增加。美国公司海外R&D支出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内R&D支出增速,1997年美国该比率由1985年的6.4%上升到10.5%;1987~1997年外国公司在美国附属公司的R&D支出费用增加了3倍,由65亿美元上升到19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1.6%以上。
(5)跨国并购对东道国产业安全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民族企业虎视眈眈,并购之后,利用其资金、技术、管理和销售等方面优势,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控制企业,甚至控制东道国至关重要的产业部门,从而可能对产业安全造成影响。虽然目前跨国公司对中国国内企业并购刚刚开始,规模也未达到威胁产业安全程度,但随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规模扩大,大量国有资产将可能被外资收购,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作用会有所减弱。[3]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战略更体现为“三个必须”——“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虽然并购并不必然等同于垄断,但当这种并购进行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导致垄断的结果。一旦跨国公司控制市场则可能压制竞争,降低市场效率,扭曲市场结构,造成以某种新垄断代替原来国有企业垄断的局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大规模利用外资与开放金融市场后,出现金融危机和国家经济动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极大下降。
(6)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掀起又一次并购浪潮。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经济衰退通常是企业海外并购最好时机,企业可以以低廉价格收购经验比较丰富、资产比较优良而临近破产的曾经知名企业,一场大规模并购浪潮悄然而生。
日本金融机构已经出手,野村证券收购雷曼兄弟亚太业务,三菱UFJ金融集团收购摩根斯坦利20%股份。2008年9月18日,中国银行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20%股权,成为华尔街金融风暴后首家出手购并欧美金融企业的中资机构。此时以低价购买国外资产,将使得中国银行业在国外可以继续扩大。
除金融机构外,一些中国企业也在考虑借此机会“走出去”并购一些有实力的实体企业。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市场上一些有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的大企业因承受不住危机袭击而濒临破产,加上美元贬值,这些企业市值下降。我国企业“走出去”并购这些企业,从而接手他们的高端技术和管理经验,必能使我国底端产业快速升级,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3 应对措施
面对迎面袭来的第五次跨国并购的浪潮,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1)加强政府对跨国并购的宏观调控。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很少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在投资领域全面自由地对外商开放,或多或少地在某些领域设有障碍。我国政府也应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将向外商出售的国有企业纳入总体规划,以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管理。根据世贸组织有关规定,充分利用几年的过渡期,加强对产业的引导,尽快研究制定出一个产业政策明细表,具体规定哪些产业允许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及外资进入的程度,哪些产业暂不开放,确保受保护行业的时间序列。[4]
(2)通过多种方式壮大企业的规模。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咄咄逼人的跨国并购,我国企业只有壮大自己,扩大自己的规模,把企业做大做强,在我国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才能够避免生存危机。现在国内不少企业面对即将到来的生存危机,正自觉不自觉地掀起跨地域行业并购,对国内企业的联合和并购应该根据市场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
(3)加强资产的评估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面对跨国并购中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状况,我们一定要增强国有资产保护意识,加强国有资产尤其是无形资产的评估和管理工作。一是应由国资委建立新的、权威性高、具体清晰的国有资产评估规则,使其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要提高国有资产评估法规和国有资产评估违法行为处罚法规的法律层次。二是明确政府尤其是国资委在跨国控股并购国有企业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为了减少直至避免国有资产评估的扭曲和产权交易价格偏差,政府机构应该退出并购谈判程序。国资委不是行政机构,应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确定评估程序,认定评估机构的资质等,事先确定国有资产交易价格区间。
(4)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引导跨国并购行为,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关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对以往的法律法规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改。我国已在十届人大常委会表态通过了反垄断法草案,并于2008年8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在限制垄断的法律方面的一大进步。接下来就是要加快制定《跨国并购法》及实施细则,及时为跨国并购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提高对跨国并购的监管水平,合理规范、引导其在我国的发展。
(5)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鼓励其跨国并购。
我国政府应在完全对外开放市场之前,首先积极支持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推动国内经济资源的优化重组,促进形成合理的产业集中度,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加快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加大其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力度,积极按照跨国公司模式调整我国优势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营方式,鼓励其从全球战略的角度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如通过并购在海外建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新动向。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跨国并购在全球各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数量逐渐超过了“绿地投资”。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又一次掀起了并购浪潮,这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机遇。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科技创新竞争以及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加快等原因,使跨国并购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面对这些新趋势,东道国也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采取相应的措施,既要使本国企业参与到新一轮的跨国并购当中去,又要避免其对本国产业安全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跨国并购,新趋势,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王习农:《跨国并购中的企业与政府》[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5-24。
[2]毕红毅:《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96-199。
[3]邓田生、刘慷豪:《跨国垄断性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70-71。
全球化趋势下的跨国公司并购分析 篇8
跨国并购(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是指一国(母国)企业基于某种目的,通过取得另一国(东道国)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份),对另一国(东道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一定的或完全控制行为。跨国并购是国内企业并购的延伸,是企业间跨越国界的并购活动(唐任伍)。
最近10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的企业并购浪潮。这两大趋势正在并将深刻影响各国的经济。据统计,1997年全球跨国公司并购金额为342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45.2%,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8%。1998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再创新高,达到544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约60%。1999年,全球企业并购成交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其中属于跨国并购的占一半以上。
以汽车业为例,1998年以来,国际大型汽车公司间的并够层出不群,涉及的并购金额也不断创出新高。1998年5月7日德国的戴姆勒-驰汽车公司购买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价值约为393亿美元的股票,收购这家公司,在德国斯图加特宣布合并,组成“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奔驰和克莱斯勒将分别持有其中57%、43%的股份。这一并购行为涉及的市场交易金额将达920亿美元,合并后的新公司成为拥有全球雇员42万、年销售额将达2300亿德国马克(约合1330亿美元)的汽车帝国,占据世界工业第三把交椅。1999年先后出现了美国福特以64.5亿美元收购瑞士沃尔沃,法国雷诺公司斥资53亿美元收购了日本日产公司36.8%的股份,与之组成联盟。两家公司的汽车年产量达到500万辆,年销售金额近千亿欧元。2000年3月27日,戴姆勒-莱斯勒公司以21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日本三菱汽车公司34%的股份,德国大众以32亿德国马克收购了瑞典著名载重汽车“斯堪尼亚”18.7%的股票,获得34%的股权。还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控股日本五十铃、铃木和富士重工;法国标志收购雪铁龙;大众收购本特利、西亚特、劳斯莱斯,并拥有奥迪99%的股份以及柯达1/3的股份;宝马并购罗孚并拥有劳斯莱斯品牌等,从而使国际汽车工业形成了“6+3”的格局。这里的“6”指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丰田、雷诺-日产,“3”指本田、宝马、标志-雪铁龙,其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的80%以上,世界汽车市场事实上已经被这几家汽车业巨头所垄断了。
不仅在汽车领域,在钢铁、能源、航空、银行、保险、超市、电信、医药甚至大众传媒,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也是风起云涌。而且金额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深,并且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并购案例。比如1996年美国波音133亿美元兼并了麦道公司,1999年盈科数码电讯以350亿美元收购先香港电讯,2000年2月7日英国沃达丰电信公司耗资大约1850亿美元对德国曼内斯曼电信公司,尤其引人注目的是2000年美国在线(AOL)兼并时代华纳,交易总额达1630亿美元,使公司的股票市值总额上升到3600亿美元,打造出全新的传媒业航空母舰。
二、跨国公司并购的动因分析
1. 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主要包括管理协同效应、营运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由于各地区的企业都有着自己的优势领域,同时也有着相比其他企业劣势领域,当公司通过跨国并购,进入当地市场时,可以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在管理方面,跨国公司可以把其先进的管理模式引入被并购的企业中,提高其管理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在营运方面,跨国公司还可以迅速扩大其资产总量及经营规模,利用被并购企业原有的销售网络、客户关系,从而更容易进入当地市场,达到区域优势互补的营运效果。在财务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可以扩大公司的规模,扩大在资本市场的影响,从而在股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资金,提高了资金的筹集、运用效率。
2. 降低交易成本
按照一般的市场交易理论: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由于单一市场存在的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由此会带来交易的不确定性以及交易成本过高,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企业通过并购,将多个经营单位的交易内部化,使外部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转变为内部的资源配置关系、供求关系,也使信息能够在企业内部有效的传播,从而减少市场搜寻费用、谈判费用、拟订合同费用等,这些都有助于最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
3. 开拓世界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国政府都在放开自己国内的市场。但是为了保护国内的工业,会采取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对进口产品征收高关税等,这就给那些想进入他国市场的跨国企业带来了障碍。通过并购他国企业,就可以在当地直接进行生产、销售,从而绕开海关等部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4. 避免商业周期波动,降低风险
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跨国公司为降低风险,延长产品生命周期,避免市场单一化而遭受的商业波动影响,获取利润,会采取多元化的战略。这包括市场多元化和产品多元化两个部分。各个国家由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等不同,使商业周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各国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比较优势,通过并购的方式,在不同阶段技术转移到其他国家,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给跨国公司带来最大收益,也降低了风险。
跨国公司的并购带来的问题是会导致其他跨国公司并购活动轮番升级,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以金融业为例,1998年日本三菱银行和东京银行合并组成东京三菱银行,资产达6480亿美元,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也随之合并意欲与其一比高低,瑞士第一大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宣布通过股份互换的形式并购瑞士第三大银行———瑞士银行,成立新瑞士联合银行,合并后资产总额达5900亿美元,仅次于东京三菱银行而成为全球第二大银行。
三、跨国公司并购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1. 规模经济效应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企业能够以低于加倍成本获得加倍的产生。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厂商扩大生产,平均的社会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而下降,平均成本曲线最低部即平均成本最小值,对应的产量称为有效规模产量。反之,称为规模不经济。对于市场经济中的跨国公司而言,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一般会从重置成本角度出发,如果并购一家企业所需要的成本比新建一家相同的企业的成本来得低,所能带来的利润更高时,企业当然就会选择实施并购。
我们简单分析:假定汽车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没有变化。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使得生产规模过大,按照马歇尔的理论,在一定范围内扩大生产是有益的,即企业收益增加的幅度会大于成本增加的幅度,当然这个增加是在一定范围内来进行的,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相继会有规模经济不变,规模不经济,这可用图1来解释:
在图中,OQ0对应的是规模经济区域,即随着产量的递增,长期平均成本递减,Q0右边为规模不经济区域,产量的增加,带来长期平均成本的上升,各个跨国公司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拥有的资源(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通过并购等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生产规模,直到达到图中的Q0点,这时,就处于最佳的状态。
AC———短期平均成本EAC——长期平均成本Q0———最佳生产规模(EAC最低时的产出量)EMC———边际成本曲线
2. 垄断效应
跨国公司的并购还对行业垄断产生影响,使市场越来越为少数几个寡头所控制。现在跨国汽车集团通过并购的方式,已经使世界汽车市场形成了“6+3”的格局,跨国公司实施并购有时并不是基于规模经济角度出发,而是出于排斥其他竞争者,垄断控制市场,然后再通过控制产品的价格以及其他形式,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垄断不一定带来高效益,但是,正如施蒂格勒认为的那样:“只要垄断利润和垄断亏损的现值之和为正,那么,旨在垄断的并购是有利可图的。”
对于垄断所能形成的经济利益,我们也可从通过图2来分析,为简单起见,我们不妨假定并购前后市场都处于最佳产量状态下,即产量都保持不变,为Q0。若原来的价格水平为P0,成本曲线为AC0,则收益为OP0BQ0,而总成本为OP0BQ0,则企业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为零,当企业通过并购,扩大生产,生产更集中更专业化的进行,这时,生产的成本曲线AC1,那么总成本为OP1AQ0,若仍以P0的价格出售,可以获得P1P0BA的超额利润,同时由于获得了垄断地位,也就是说这时,他可以控制市场的价格了,企业可以把价格往上调,变为P2,所获得的总收益变为OP2CQ0,那么企业的利润又变为P2P1CA,显然,又比以前增加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了跨国企业通过并购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垄断效应,这两种效应分别带来企业经济利润的增长和超额利润的获得。
四、跨国公司并购对政府和国内企业的启示
1. 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培育与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
国内企业只有不断壮大自己,增加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才能够避免生存危机。国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采取联合或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2000年,国内在通信、家电、制药、石化、航空、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就发生了100余起大的并购案,涉及金额数千亿元人民币。如中国移动(香港)斥资2700亿元收购国内七省市移动电话网,将自己打造成仅次于英国沃达丰的全球第二大移动电话营运商,进一步增强了抗击打的能力。航运业的重组兼并也格外引人注目,2002年也形成了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南方航空集团公司这三大“航母”为基础的国内航运业格局,增强了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2.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国外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雄厚的资金,从事的往往是资金、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型产业,而我国企业由于在这方面的普遍劣势,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这就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低级化和边缘化的特点,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应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吸引外资政策,鼓励和吸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来华投资,提高产业的整体结构水平,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
3. 国内大型企业要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国内的海尔集团有着很成功的例子,通过并购意大利和美国的工厂,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真正树立起中国的国际化品牌。中石化、中石油也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收购油田,也取得了很好的良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当前的全球状况,传统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因而中国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可以考虑在发达的国家高新科技发达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同当地企业合作或者并购当地技术创新型小企业,借助其已有的知识产权和R&D人力资本优势,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增强竞争力。
4. 全面实施人力资本战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拥有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企业能否取得成功乃至生存的关键。因而,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在普及公共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上,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先进科学技术、走在时代尖端的跨国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人才,吸引人才,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我国企业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才有能力迎接来自国际跨国公司的挑战。
5. 加强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建设,完善现有并购法规
加快有关法规出台。一方面,使国内外企业在并购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法可依,提高并购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某些跨国公司恶意并购行为,保护国内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并购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并购后可能带来的垄断行为等问题。通过完善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五、结束语
跨国企业并购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作为一种载体,向世界其他各地传输资本、技术、商品,在自身经济实力得以膨胀,利益得以增加的同时,也促进了东道国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并购行动更是加快了这股潮流。在今后的几年,跨国并购会进一步深化,而且规模会再创新高,在许多重要的领域,资源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实行重组,这对我们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宏观上国家应该积极为国有企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的支持,增强他们的整体实力、抗风险能力;微观上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洪江.跨国公司新发展及其经济效应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王一.企业并购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王陆.全球跨国公司并购的特点及动因分析[J].科学技术与进步,1999,(2).
[4]董有德.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并购新趋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5).
并购趋势 篇9
(一)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步伐明显加快
据UNCTAD (联合国发展与贸易会议) 统计, 从1988年至2007年, 中国企业累计跨国并购的总金额为253.93亿美元, 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1997年之后。1988年至1996年, 跨国并购年均仅有2.61亿美元, 但从1997年开始, 跨国并购规模迅速增加, 国内企业的跨国并购金额从2005年的52.79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86.69亿美元, 2年间增加了2.46倍。据商务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 2007年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的FDI达到了63.3亿美元, 其中跨国投资仅为1.7亿美元。较之过去, 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越来越多地选择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
(二) 跨国并购投资行业分布广泛, 其中以能源、生物科技、TMT等行业为主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所涉及的行业从最初的石油化工、航空等少数垄断性领域延伸至电气、计算机、网络、医药等领域。近年来, 并购行业主要集中于能源、生物科技、TMT (信息、媒体、技术) 等行业。截至2008年12月31日, 我国企业在能源、生物科技、TMT三个产业的跨国并购事件总数达128起, 占全年跨国并购事件总数的已披露的并购总额达284.90亿美元。
(三) 跨国并购的投资主体开始多元化
早期参与跨国并购的几乎全为国有企业, 近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 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开始活跃, 并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跨国并购案例。比如, 万向集团收购美国UAT公司, 华立集团收购飞利浦半导体公司的CDMA业务, 联想集团收购I B M全球P C业务, T C L收购法国Alcatel公司的手机业务等等。跨国并购对并购双方的产权清晰有着明确的规定, 这对于一直纠缠于产权改革的国有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民营企业的产权一般比较清晰, 经营管理机制比较灵活, 加上近年来政府在政策上对民营企业不断扶持, 民营企业实力不断壮大, 因此成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 微观层面的问题
1、盲目投资, 对海外市场评估不足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一些大型跨国并购往往还是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 跨国并购成为一种国家战略, 这给企业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的领导人在进行并购交易时往往从战略高度和产业地位影响力方面考虑得比较多, 特别是带上了国家经济安全的光环后, 并购的成功成为重要指标, 而价格、技术和管理整合上则变成次要的因素。
2、企业缺乏自身的品牌优势
中国企业的通病是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影响力的品牌, 这是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表现, 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大障碍。目前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是贴上国外的知名品牌借以提高价格。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获得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优势, 彻底从低成本价格扩张模式向品牌竞争模式转变。
3、企业并购后与东道国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弱
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就是与东道国文化如何融合的问题。而能否与当地的文化体系相融合是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的关键。然而, 与国外企业相比, 中国企业对文化层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国外一些大公司在制定并购战略时, 往往聘请一些研究当地文化的学者参加, 以适应那里的文化。而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研究不多, 意识也不够, 考虑更多的是经济层面。
(二) 宏观层面的问题
1、国内的融资支持很难满足企业需求
企业并购需要本国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而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平台缺乏, 能够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该机构很少。二是离岸金融业务未能全面地发展起来, 还出于起步阶段, 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迫在眉睫。
2、对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僵硬, 缺乏有效监管
按现行规定, 凡跨国投资超过一定规模的项目, 都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涉及不同行业的还要进行会审会, 既费时又无事, 增加了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难度, 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很不利于企业迅速捕捉跨国并购的良好机遇, 增加了大型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难度。
3、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 存在资本管制
我国目前还存在资本管制。虽然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经取消了经常项目下的外汇管制, 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但是中国还实施着比较严格的资本管制。如“境外机构的对外投资须得主管部门的批准”, “未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 境内工贸企业和金融金构不得在境外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进行境外债券投资”。这些规定都极大地限制了境内外的资本流动, 对国内企业实施跨国并购设置了障碍, 增加了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成本, 降低了企业的并购竞争力, 加大了企业并购的风险。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西方跨国公司通过并购等方式大举进入中国, 抢占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 纷纷实施“走出去”战略, 而跨国并购正日益成为中国企业实现迅速发展并获得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这些年来, 中国企业真正成功的跨国并购并不多, 各种微观和宏观因素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跨国并购,发展趋势,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峰.跨国公司并购问题研究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10)
[2]、李大勇.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6)
[3]、于研、刘伟.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障碍及应对之策[J].上海企业, 2005, (1)
[4]、刘丹.对企业跨国并购浪潮的分析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 2000, (5)
并购趋势 篇10
关键词:新三板,并购,资产重组
一、2016年Q1新三板并购活跃
1.2016年Q1新三板并购保持活跃
2016年Q1并购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都保持在高位。随着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的增加,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非上市公众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发布,使新三板掀起了一轮并购热潮。2015年是新三板并购元年,并购交易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呈井喷态势。2015年全年达到重大资产重组标准的并购交易达146起,交易金额达434亿元。进入2016年,新三板并购热度不减,2016年Q1达到重大资产重组标准的并购交易为50起,交易金额为104亿元(见图1)。
(1)并购方向方面
在并购方向方面,挂牌公司被上市公司收购占比有所上升(见图2)。新三板挂牌公司作为公众公司,无论是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还是经营管理的规范度都显著好于非公众公司,因此,新三板一直是上市公司挑选并购标的的选秀池。在2016年Q1的并购交易中,挂牌公司被上市公司并购占比有所上升。这一方面是新三板挂牌公司质量日趋提高,另一方面新三板市场的低迷使得部分企业萌生去意,被上市公司并购是当下部分企业股东和投资人的一条非常有吸引力的退出路径。
(2)并购目的方面
在并购目的方面,产业相关依然是主流,多元化并购占比上升(见图3)。与2015年类似,2016年Q1产业相关的并购在新三板依然是主流,占比达到88.4%。这些并购的目的都是为了向产业链的横向或纵向拓展,以加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竞争力,发挥规模或协同效应。与此同时,多元化并购的占比有所上升,从2015年的8.1%上升至11.6%,多元化并购涉及的标的行业包括跨境电商、移动电竞、电池制造、环保治理、环卫设备、房产代理、PE等。
(3)支付方式方面
在支付方式方面,现金支付比重上升,纯股份支付比重下降(见图4)。2016年Q1新三板并购三种支付方式比重与2016年相比有明显的变化,纯粹的股份支付占比从2015年的39.1%下降到2016年Q1的27.9%,而现金支付(包括纯粹的现金和现金+股份)的比重明显上升。我们推测,现金支付方式的偏好很可能与新三板股份的定价和流动性困境有关。
2.2016年Q1新三板并购呈现三大新特征
(1)大金额并购增多
2016年Q1平均交易金额达2.32亿元,而2015年这一数据为1.86亿元,增幅为25%。2016年Q1中位数达到0.72亿元,远远超过2015年的0.33亿。这意味着2016年Q1大额并购交易明显增多。大额并购案例成为主流,表明新三板挂牌公司在2015年“并购”试水积累经验后,已开始“真刀实枪”地在并购领域开始行动(见图5)。
(2)海外并购增多
部分实力较强的挂牌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收购境外上市公司或海外公司的优秀资产,利用境外资源增强了自身的业务能力。海外并购的涌现,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价差,即使是当下的新三板,估值相对于海外资本市场依然有相当的溢价,估值溢价使得并购有了最基本的套利收益空间;另一方面,人民币相对外币资产处于高位,以人民币来收购海外优质资产有非常大的价格优势(见表1)。
资料来源:Choice、股转官网、新三板智库.
资料来源:Choice、股转官网、新三板智库.
(3)实际控制人(大股东)资产注入增多
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挂牌主体外资产注入,实现体外资产证券化,提升挂牌企业业绩,同时减少关联交易。较为典型的案例如美基食品、美中嘉和、商中在线、蓝山科技等企业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见表2)。
3. 美中嘉和:中国概念股“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另类案例
挂牌公司现金收购实际控制人未挂牌资产。挂牌企业美中嘉和拟收购傲华科技100%股权,交易价格3.2亿元;拟收购世纪友好100%股权,交易价格7 000万元。交易对价以现金支付,价款在三年期内付清。美中嘉和、傲华科技、世纪友好皆为纽交所上市企业泰和医疗控股(NYSE:CCM)间接全资持有的下属企业。
并购完善了挂牌公司产业链,增厚了挂牌公司业绩。挂牌公司美中嘉和的主营业务为肿瘤诊疗中心的管理及肿瘤放疗医院的运营管理,拟收购的傲华科技,其主营业务为肿瘤诊断及放疗设备的租赁服务及相关设备的技术咨询服务。拟收购标的世纪友好,其正在筹备北京质子中心。并购使得公司基本具备独立开展肿瘤治疗业务的能力,可加快肿瘤放疗系统布局。
并购的实质是将实际控制人的核心成熟资产在国内资本市场证券化。美中嘉和、傲华科技、世纪友好的实际控制人皆为纽交所上市企业泰和医疗控股(NYSE:CCM)。泰和医疗业务包括四大板块:多学科诊疗医院、以美中嘉和为平台管理的国内放疗医院或肿瘤诊疗中心、租赁业务、质子中心。管理咨询业务和租赁业务目前均进入能贡献稳定业绩阶段,是实际控制人旗下成熟的业务板块。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估值差价,为海外中国概念股回归内地资本市场提供新颖范例。根据美中嘉和2016年3月17日发布的《股票发行认购公告》,最新一轮融资确认挂牌公司估值总额为29.48亿元人民币。而截至2016年4月21日收盘,其实际控制人泰和医疗控股市值仅为14.44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泰和医疗借助旗下挂牌公司主体美中嘉和已充分享受了国内资本市场的估值溢价(见图6)。
二、2016年Q1新三板并购新趋势:并购基金兴起
1. 新三板并购基金兴起,多采用简单结构
2016年,并购基金这一过去几年在主板市场广为流行的并购工具在新三板市场也开始兴起。相比直接并购,并购基金有几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并购基金通常会对外募集资金,资金杠杆使得并购方在并购时减小了资金压力;二是并购基金将部分需要孵化的项目暂时与并购方隔离,减少并购方并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三是并购基金往往会引入专业投资机构,帮助并购方提升并购效益、减少并购风险。
(1)2016年Q1并购基金设立频次多,金额差异悬殊
少量大额投资与多数较小额投资并存。2016年Q1共有48家挂牌企业参与了50个并购基金投资。挂牌企业向并购基金投资金额平均超过1亿元人民币,投资金额中位数为1 000万元。平均数与中位数差异极大,说明有少量大额交易拉高了平均值,这一点从最大值占总金额一半以上亦可看出(见图7)。
绝大多数挂牌公司向并购基金投资金额都在5 000万元以下。其中金额在1 000~5 000万元之间的占到了四成多,1 000万元以下的小额投资占比36%,两者合计82%(见图8)。
(2)并购基金产品结构简单
大部分挂牌企业在并购基金中是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在2016年Q1的50起并购基金投资中,约三成的案例采用了有限合伙制的形式,而且在这些案例中挂牌企业都扮演了LP的角色,并不直接参与基金的日常运作。这说明挂牌企业现阶段还是依赖专业投资机构实施并购战略。
相当多的并购基金采取了合伙企业以外的形式。新三板并购基金的具体组织架构比较多元化,包括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合伙企业的占比约为34%。而据相关公告披露,有些基金采用“嵌套模式”,即以并购基金投资于资产管理计划,再以资产管理计划投资标的股权,模式较为新颖。
绝大多数企业采取简单产品结构。上市公司并购基金产品结构日趋多元化,采用夹层基金、信托资产管理计划等形式,自己承担劣后份额的同时引入外部杠杆资金的方式越来越常见。相对而言,新三板并购基金产品结构都非常简单(见图9)。
2. 并购基金典型案例
(1)墨麟股份:借助并购基金进行横向产业并购
墨麟股份(835067)是一家游戏内容提供商,2016年3月16日发布对外投资公告,称公司将参与国金天成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新增注册资本的认购,以5 058.8万元认购其同等出资额。本次交易完成后,国金天成将直投杭州无端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家游戏开发商),总共投资6 000万元,收购其5%的股权。
本次交易还有两点值得注意的:一是基金管理人国金纵横的实际控制人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也就是说,是以PE背景的股东来引导完成的这次并购投资;二是这不是公司进行的第一例类似交易,早在2015年12月2日,公司已经参与了国金天惠新增注册资本的认购,交易对手依然是国金纵横。可以预见,公司将在专业投资机构的帮助下持续通过并购基金实施产业并购。
(2)金达莱:与政府合作成立产业基金,专注于环保产业投资
金达莱(830777)是一家集污水处理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为一体的环保企业。2016年1月19日发布对外投资公告,称公司将参与设立江西鄱阳湖环保产业基金(有限合伙)。基金首期规模6.003亿元,其中公司认缴出资额为3亿元,出资比例49.98%。
根据公告披露,基金投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污水处理项目、污水处理设备的研发以及相关产业投资。基金首期的6亿元之中,国有法人(江西省财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财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认缴出资额为3.003亿元,国有资本的参与将更有利于并购投资的开展,是政府财政与民间资本合作的良好示范。
(3)金刚游戏:采取嵌套模式,以并购基金投资于资金管理计划
金刚游戏(430092)披露对外投资公告,拟与万思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思资本”)合作发起“万思金刚骑士1号游戏产业并购基金”,本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不超过1 000万元认购该基金。基金采取封闭式管理,封闭期两年,产品结构采用嵌套式,即以并购基金投资于资产管理计划,再以资产管理计划投资标的股权。
采用嵌套式产品结构,基金采用封闭式管理,等于将基金的运作全权委托于合作资产管理公司,挂牌企业以类似于LP的形式参与基金的运作。
三、新三板并购与上市公司并购有极大的不同
1. 新三板并购更市场化:监管的市场化导向
新三板并购监管导向是市场化。主要的监管文件是《非上市公众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非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比新三板并购监管和上市公司并购监管政策,我们可以发现新三板并购的监管原则是:放松管制、突出自治、鼓励收购、降低成本、强化信息披露、提高效率(见表3)。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减少前置性审核。就重大资产重组来讲,只对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后股东人数超200人的重大资产重组实行行政审批;对借壳行为无单独规定,标的资产符合挂牌标准即可。
第二,交易核心要素由市场决定,不限定股份发行价格和支付手段等。
第三,减少硬性规定,不强制要求对重组资产进行评估、对重组做出盈利预测、公司对重组拟购买资产的业绩进行承诺,不强制要约收购等。
第四,降低公司成本,不强制被收购方聘请独立财务顾问,股份锁定要求期限与上市公司相比亦大幅缩短等。
资料来源:政府网站、新三板智库.
2. 以新三板纯粹市值管理为目的的并购没有空间
(1)主板市场市值管理目的并购兴起
跨领域并购,且被并购标的多为新兴领域。本轮上市公司并购浪潮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是跨领域并购的兴起。并购标的与上市公司原有主业分处于完全不同的领域,且并购标的多在TMT等热门新兴领域。跨领域的针对新兴行业的并购往往对上市公司市值的提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自2013年年初到2015年9月底,完成并购的398家上市公司中,有超过六成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市值增长(见图10),并购财富效应明显。
(2)新三板不能做以纯粹市值提升为目的的并购
新三板是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机构投资者更专业,更看重挂牌企业本身的内在价值,相对并购本身,机构投资者更看重并购后的整合协同效应能否真正实现,从而提升公司内在价值。
新三板二级市场不活跃,流动性差。相对于主板市场这一完全的公开市场,新三板更像私募股权市场和公开市场的结合体,一级、一级半市场的特征更明显。二级市场不活跃,流动性较差。
挂牌公司与非挂牌非上市的公司之间并不存在大的估值差。主板市场以纯粹市值管理为目的的并购实施的前提是上市公司和并购标的之间巨大的估值差。而这个估值差在挂牌公司与并购标的(往往是非上市非挂牌公司)之间非常小,这一估值差往往不足以覆盖并购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成本(见表4)。
资料来源:互联网、新三板智库.
参考文献
[1]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DB/OL].2016-05-06.
[2]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公告[EB/OL].2016-05-06.
并购趋势 篇11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影响, 国际饮料市场需求下降, 许多跨国公司在国际饮料市场上的投资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而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方针政策, 使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据报道,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和世界经济环境的急剧恶化, 中国经济在2008年依然保持了9%的增速, 经济总量达到30万亿元, 从2009年四季度到2010年年底, 国家约投资4万亿元来拉动国内消费, 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以及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 中国饮料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 跨国公司十分看好我国的饮料市场, 纷纷将投资转向我国。为了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分享甚至独占我国的市场份额, 跨国饮料公司扩大了在华并购规模并加大并购力度, 如可口可乐公司斥资24亿美元并购汇源果汁, 我国的饮料民族产业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关于跨国并购对产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加强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推动我国企业实现规模效应、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于立新、董萍 (2007) 分析如何利用跨国并购来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问题, 如将我国本土的民族品牌挤出市场, 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安全, 由于跨国公司的不断加快并购、整合速度所产生的寡头垄断格局以及产生行业的进入壁垒, 使消费者的福利遭到损失。曲迪 (2008) 认为在我国企业存在资金实力小、规模小、缺乏国际竞争经验、反收购能力必然低下的状况下, 应借助外力影响, 如利用反垄断法来避免跨国并购的垄断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然而现有的多数文献都是研究跨国并购对我国整体产业的影响, 具体到某个行业的研究则寥寥无几。本文以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垄断趋势为切入点, 结合当前的经济背景来分析其对中国饮料行业的影响, 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2 饮料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基本现状分析
2.1 饮料跨国企业在华并购的特点
这些年饮料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愈演愈烈, 从已有的并购事件中可以看出, 这些并购已呈现出一系列特点, 如下表所示。
2.2 饮料跨国企业在华并购的市场垄断趋势
本文以“三资”企业在华饮料市场的市场份额随年份的变化, 来表现饮料跨国企业在华并购的市场垄断趋势。市场份额指企业的销售量 (或销售额) 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 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 代表了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 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若以A代表目标企业的销售收入, 以B代表整个行业的销售收入, 那么市场份额的计算公式为A/B, 本文以饮料“三资”企业的销售额与整个饮料行业的销售额比值来表示“三资”企业在华的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上图反映了跨国饮料企业2000—2007年在华的市场份额。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2年, 跨国饮料企业在华的市场份额保持一个稳定水平, 且程度不高, 大约在30%。从2003年开始, 跨国饮料企业的市场份额开始快速增长起来, 到2006年已接近40%, 由于跨国企业十分突出的垄断优势, 而我国的大多数饮料企业规模较小, 资金短缺, 管理水平落后, 与那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这个垄断趋势还在继续进行。
当前的饮料市场, 市场份额占前三位的几乎都是跨国巨头, 而且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据报道若以销售额计, 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为12.4%, 远超达能的8.8%, 而康师傅、百事、统一等紧跟其后, 远远将中国的本土企业抛在后面, 若由此发展下去, 跨国饮料企业对我国饮料市场的控制力将达到本土企业无法对抗的格局。
3 跨国并购及其垄断趋势对中国饮料行业的影响分析
3.1 跨国饮料企业相对于中国饮料企业具有绝对的垄断优势, 因此可通过并购、竞争将本土饮料企业挤出市场
当前在华的饮料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公司、百事可乐公司、雀巢公司基本都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型跨国公司, 往往有着卓越的管理经验、销售技巧及研究开发能力, 这些都是国内饮料企业缺少的;同时这些跨国公司有着巨大的规模优势, 能够在我国市场上获得规模经济优势。而规模优势有利于高度专业化管理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 形成组织管理优势。这些跨国公司的规模优势也有利于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多渠道、低成本获得资金。而我国的大型饮料企业, 如露露集团、农夫山泉、汇源集团相比这些实力雄厚的饮料跨国企业则显得势单力薄, 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被淘汰或被收购。
3.2 过度的跨国并购将导致饮料行业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目前垄断我国饮料业的主要有五大公司, 即可口可乐公司、百事可乐公司、统一集团、顶新集团和娃哈哈集团, 其中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是跨国公司。国内的碳酸饮料、茶饮料和功能饮料市场属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说明竞争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寡头之间, 他们或达成某种协议, 互相抬高或降低市场价格;或互不相干, 采取领先策略或跟进策略。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存在一定的市场进入壁垒, 一般小企业很难进入, 即使进入了该行业, 也只起弥补少数市场空白的作用。由于产品的差异性, 瓶装水和果汁饮料属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企业间的竞争较激烈, 该行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在多家企业手中, 即使排在前列的企业的地位也不稳固, 也可能被别的有实力的企业所取代。
3.3 并购的垄断趋势也可能损害有效竞争
有效竞争即不完全竞争, 有效竞争能充分发挥竞争效力的市场竞争态势。在有效竞争条件下, 需求与成本的长期曲线不仅较短期曲线平缓, 也比人们通常用图表表述的更为平缓。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规模偏小, 与世界级跨国企业相比差距非常明显。饮料行业更是如此, 而且跨国企业往往有雄厚的资金、较强的品牌效应以及市场支配力, 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间巨大的差距有可能会破坏我国公平的饮料行业市场秩序, 损害有效竞争, 从而影响到中国饮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3.4 被并购后的民族品牌往往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外资在中国最关注的投资机会的考量指标是:国内企业是否符合外资进入中国的策略定位, 是否有好的本地管理团队, 是否有良好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优势, 是否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所以被并购的往往都是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跨国公司往往通过逐渐获取资本或股权, 由原本的合资企业变为独资企业的方式以达到消灭对手的目的。跨国公司对待我国本土品牌的手段通常有两种:对于自有品牌定位重合的产品, 通过收购或者租赁的方式将之雪藏;对于有利用价值的品牌, 收购或租赁之后, 重新塑造为自己所用。原来形成的“亚洲”、“崂山”等8大名牌中, 已有7家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收购, 而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品牌现在基本已经消失了;法国达能通过合资的方式, 实际控制了中国饮用水市场的两大领先者——娃哈哈和乐百氏, 成为中国市场最大的饮用水供应商。
以达能并购乐百氏集团为例, 被达能控股93%的乐百氏, 失去了自己的控制权与经营权, 瓶装水是乐百氏的主打产品, 其销量在1996—1999年一度在中国市场达到30%, 占有率第一。但现在其市场份额仅为5%, 被竞争对手娃哈哈和农夫山泉远远抛在身后。
3.5 形成的寡头市场结构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
由于存在寡头厂商要共同瓜分市场利润的需要, 一旦在中国饮料市场上形成了寡头市场结构, 饮料寡头往往会联合起来共同商定价格和产量, 以便减少竞争、增加利润。而这一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影响了我国饮料消费者的福利。另外这些跨国寡头垄断厂商也会将我国饮料市场上获得的大量利润转移到其母国去, 影响我国经济安全。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总的说来, 中国的饮料行业并购当前存在三个问题:民族品牌保护问题、行业垄断问题、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所以我国饮料行业如何能够健康发展, 我国的饮料企业如何在与跨国企业的竞争中成长发展起来而又不至于被并购以至于丢掉自己的民族品牌应该成为大家考虑的问题。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引导出如下一些重要的政策启示:
4.2 政策建议
4.2.1 微观层面
(1) 品牌创新, 克敌制胜
目前我国的饮料市场还处在垄断竞争状态, 因此进入壁垒较低, 本土饮料制造厂商容易进入或退出市场。寻找产品的差异性, 填补市场空白是本土饮料企业进入饮料行业的重要手段。如王老吉正是抓住了饮料市场上缺少凉茶的空白, 把握住机遇, 成功地进入饮料行业, 并牢牢地站稳了脚跟。一个有强有力的创新品牌是企业重要的竞争力, 是克敌制胜的利器。
(2) 本土企业应谨慎应对跨国并购, 牢抓控股权
目前, 国内的融资渠道相对匮乏, 饮料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 跨国并购给这些急需资金的企业提供了资金及技术上的支持。然而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并购企业的目标有多重性:一是尽力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 二是资本运作。有的并购甚至是恶意并购。因此在遭遇并购时, 中方企业一定要谨慎应对, 牢牢保持自主经营权及控股权, 敢于维护中方权益, 尤其要重视对自主品牌的权益的保护。在合资中往往处于资本劣势的中方, 可以通过相应的合同条款约束合资方的增股扩股行为, 保护自己的绝对控股地位。
(3) 培育和提高内资企业吸收消化学习能力
对于跨国并购的这种垄断趋势,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培育和提高内资企业自身的吸收消化学习能力, 活用外资的管理经验, 利用自身资源和饮料跨国企业的溢出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批能与跨国公司抗衡的民营企业。
(4) 注重品牌保护
当前, 许多饮料企业对股权、商标、品牌的意义认识不清, 保护意识不强。而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 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有力的体现, 也是外商十分看重的一个并购因素。本土品牌的缺失将使相关产业沦为贴牌加工地位, 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 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中方应注意在合同中规定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条款,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应在自主品牌的营销上加大力度, 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品牌文化, 捍卫自身独立性。
4.2.2 宏观层面
(1) 完善并合理地使用反垄断法
对存在限制竞争行为的饮料跨国并购, 应利用反垄断法加以规制, 从而起到保护饮料市场的公平竞争、有效调控饮料市场的竞争状态、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及保护弱势的饮料市场主体等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反垄断法还处在开始实施的阶段, 必须加以完善才能更好地处理外资并购案。
(2) 加大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
截至2008年年底, 我国饮料中小企业占全国饮料企业总数的50%以上, 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整个饮料产业的发展, 然而跨国并购的垄断趋势使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加大。国家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来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 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 同时也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以减轻其负担。
参考文献
[1]曲迪.反垄断法下的跨国并购[J].法制与社会, 2008 (12) :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