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探析

2024-08-20

趋势探析(共12篇)

趋势探析 篇1

正确理解高考试题的指导思想与命题模式,把握高考化学试题走向,对提高高考化学复习效率和高考化学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2008年高考题的总体印象

2008年高考全国II卷理综能力测试试题,以《考试说明》和《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考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考试内容仍以考查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与往年相比,十分强调取材于书本之外但又紧密联系教材知识,重视化学知识在生活、环境、材料、化工生产等方面的应用,重视以数据、表格、图像为载体考查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题目的综合度加大,信息量增多,涵盖的知识点变多。非选择题难度有所提高,书写量增多、突出语言表达能力考查。命题内容走向、试题情景设置、题设条件与考查问题的呈现和表述方式、方法上有了一些变化。

二、用发展的观点认识理综化学试题

1. 稳定与变化

近年的理综化学考试范围、要求、题型、题量和分值基本保持稳定。由于所考内容范围大而多,考试时间、试题数量有限,每年试题的内容选择和侧重点不可能一成不变。从考试命题本身看,需要有稳定的命题要求,也需要有一定的变化,才有利于提高测试的公平性、客观性。开放性试题是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反响很好,虽然今年体现不充分,但估计会继承和发扬。

2. 继承与创新

近年高考化学试题在打破知识板块壁垒,加大学科内知识整合力度方面,已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尝试,涌现出大量将实验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计算知识相结合,有机化合物知识和有关计算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试题,昭示出清晰的命题指向;通过改造、延伸传统经典试题,以稳定试卷难度,同时向“题海”战术提出挑战;在看似简单的背景知识下,创新设问方式和答题指向,考查出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全面性。

从近年的理综化学实验题可以看出,实验题的选材大都来自对教材实验的改进或衍变,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这几年的实验试题,考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与教材实验或平时的训练题不完全一致,都有不同程度的装置创新、条件创新和方法创新。这应是今后实验考查的方向,对此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信息给予试题作为有机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方式已被引起普遍重视,但随着无机新材料的不断面世,以此为背景的试题近年不断出现,也是我们今后关注的命题焦点。

3. 加强与回归

加强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并不完全都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着重对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即重点是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中越来越多的试题由知识型考查转向能力型考查,对知识点的要求难度降低,但能力要求更高。如现在高考题中很少在知识深度上做文章,进一步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三、学科主干知识的命题分析

1. 高考命题的灵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00多个。常考知识点是: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共存与离子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阿伏加德罗常数与阿伏加德罗定律。

近年对物质结构理论(重要分子空间构型与电子结构),化学平衡理论(图象类选择题平衡原理应用),电离平衡理论(水的电离、中和原理、电池电解)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大。如2008年全国Ⅱ卷中,要求写晶体类型的1处,要求写物质俗名的1处,要求写电子式的2处,要求写化学式的3处,要求写分子构型的2处,要求写分子类型的2处,要求写热化学方程式的2处,要求写化学方程式的3处,要求写有机反应类型的3处,要求写有机物结构简式的5处,要求用化学专用俗语回答问题的6处,用于化学用语的赋分为52分,占第Ⅱ卷满分60分的87%。命题趋势是,通过考查化学用语考查综合素质,以能力立意考查化学用语。可见,主要命题趋势值得注意。

2. 高考命题的载体———元素及其化合物

近年试题中涉及到主要元素(氯、硫、氮、铁、钠、铝等)的主要性质,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如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概念原理(如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实验探究、过程方法的考查相融合。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STS内容相融合,将各类物质的通性融入到“物质的分类”中,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从定性深化为定量与计算结合。

无机物间的网络转化框图试题,对过去学科体系为主的高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新课程强调“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弱化了框图题。因此,在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中应该多联系自然和生产、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理解知识,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但框图题能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类、比较、形成网络化,故在复习中还是具有重要的地位。

3. 结构决定性质———有机化学考核的永恒主题

近年高考有机试题考查要点主要是:有机物化学式(分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典型官能团结构和性质及判断;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及书写;指出反应类型、推断已知结构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等。分值占化学科总分的20%左右。

重点考查的有机物或官能团是:含碳碳双键、含苯环结构以及卤代烃、酚、醇、醛、羧酸、酯等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在同分异构体的考查方面,考查的内容, 重点考查的是碳链异构和位置异构,在官能团异构方面,主要考查的是一元羧酸与酯的异构和芳香醇与酚的异构;考查的重点形式是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试题的主要呈现方式是:(1)根据框图中箭头所示反应,推断官能团及反应类型,通过找切入点,考查学生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2)根据试题给出的信息,进行模仿、联想的能力考查;(3)根据试题给出的信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残基”方法解决问题能力;(4)有机推断与有机计算相结合,确定分子式或结构简式,考查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主干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如近五年中卤代烃从未出现过,但作为烃的衍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关注。同时,还要注意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的考查,糖类制乙醇的考查,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最新科技成果等。

4. 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实验考核

仪器使用与装置图识别、实验操作与安全知识、气体制备与气密性检验、物质鉴别与分离提纯、实验设计与方案评价是化学实验考核的基本要素,也是近年实验考查的主要内容。

近年实验试题来源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如:(1)选材源于教材【08江苏卷-6】;(2)选材源于对教材实验的拓展和创新【08北京卷-27 (3) 】;(3)选材源于对多个基本实验的整合【08四川卷-28】;(4)考查实验操作【08海南卷-2】;(5)考查实验设计【08广东卷-20】;(6)考查实验细节【08重庆卷-27、08四川卷进-28】;(7)定量定性结合【08重庆卷-27】。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08全国I卷的第28题一改近几年以课本实验为背景的命题方法,以一个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知识新颖的实验为题,诱导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对象→思考产生现象→探究化学过程→得出合理结论等步骤,不但充满“实验味”,而且与元素推断融合在一起,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断能力。考查的角度多样化,一连问了4个问题,不仅包括基本操作、基本方法,还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原理的解释,还把元素推断引入实验题中。

5. 量多、面广、题小———化学计算

分子式的计算(有机物)、物质的量计算(气体定律)、溶液浓度的计算(c与m%)、多个反应的计算、概念理论的计算(反应与pH),是近年来考查的主要内容。理综试题的化学计算由于受到试卷的限制,多年来那种专门的化学计算大题考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填空、选择形式的小计算,并把它融入到了实验题或有机题中。由于近年来化学试题中基本没有出现过较难的计算题,这使得化学教学中对化学计算有所削弱,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有所下降。

但2008年全国高考I卷一改以往化学计算量少状况而计算题分数比例达20.4%。全国II卷计算题分数比例更是高达25%。第9题酸碱中和反应,pH计算(6分),第11题物质的量(6分),第26题化学反应与能量相关计算(15分)。其中还涉及了有关电解池不同电极上产量的计算、有关气体的压强计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的计算等内容。对考生的计算程序和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一命题趋势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2009年高考化学命题趋势随想

1. 选择题命题

以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主。强调学科内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基础、实验等知识点的综合,命题中传统题型将与创新题型相结合并会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如表格数据、坐标图、装置图等),强调联系实际进行考查。

2. 无机题命题

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命题时可能会结合概念理论、有机、实验、计算等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和设问;答题时强调化学用语的正确表达,如元素符号、物质名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命题可能会适当体现试题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同样的信息,答案却不唯一,从而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有机题命题

以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的综合能力为主。有机合成将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命题时适当给出新的信息,以考查学生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时,将结合实验、计算等内容,考查有机分子式的推断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结构简式的书写以及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等。命题时多以框图的形式呈现,信息和问题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解题时需有较强的推理能力。

4. 实验题命题

以考查综合实验能力为主。要求具有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能正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能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评价以及实验创新;同时,对实验中的定量问题能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讨论。教材中基本实验的拓展提升将是命题的核心内容。

总之,近年高考化学试题题型和命题模式稳定,很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有机融合,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命题方向,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趋势探析 篇2

个体的销售时代即将结束,团队管理方式逐渐取而代之,团队管理方式更具有组织性,这种创新也需要技术创新,使用第三方微店平台技术经营微商品牌,使产品品牌宣传更为专业,便于消费者主动寻找。

7.2支付安全性保障

购买到满意的商品,并且保障资金的安全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微商主不仅要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还应尽力做到支付安全。支付宝的成功成就了淘宝网的成功,支付宝是资金安全支付的保障,因此对于微商,未来需要探索的就是资金的保障性,设身处地为消费者,才能最终获得更多的利润。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赞同和接受微商的经营模式,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下,微商的平台化和支付安全性也终将走成为微商需要重点发展的方面。

作者:李娜 单位: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希卓,王桐.微商经营问题及对策[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5).

办公自动化发展趋势探析 篇3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傻瓜化;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C9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1-0144-01

1 办公自动化势不可挡

当前,信息化、数字化已经进入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行政机关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在行政机关的广泛使用,还可以看到从单机到计算机网络的各种应用系统、管理系统和办公公文处理系统等正在普及。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机关工作人员正在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改造许多传统的做法,并不断地进行创新。在21世纪这个高度信息化的世纪,行政机关也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迎接挑战,把握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定好信息化建设的对策,适应自动化发展的潮流,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类软件,充分利用好各种硬件设备,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2 前台使用界面傻瓜化

傻瓜化是一个来源于企业营销的概念。傻瓜化主要是针对产品的技术层面而言的,即将产品的功能和技术设计尽量简单化,简单到甚至连傻瓜都会操作的地步。针对行政机关来说,我们要做到前台使用界面傻瓜化,就是机关工作人员只需要具有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水平,就能够使用应用系统,利用友好界面提供的信息、提示,最终做到录入信息的准确、迅速。简单来说,行政机关信息化系统的使用界面傻瓜化就是方便、简单、迅速、准确。

方便就在于功能的高度集中和智能化的提醒。我们把各种所需要的功能都统一到一个系统里面,通过一个引导界面引导,实现统一的输入界面,这样从一个页面就可以到达工作所需要的页面,一打开电脑开始工作,就可以看着屏幕的提示录入信息。简单化使用界面,要求每一个步骤都采用问题性界面,每个界面制作少数的数据录入或者更简单到只是单一的事情,如在行政审批中,某个页面仅仅录入审批信息,只需要了解基本审批程序、懂得输入的人员就可以使用,这样既可以大幅度地简化操作步骤,也可以大大降低对使用人员的要求。一个友好的界面必须能够做到迅速的录入,这就需要从整体上对录入界面进行规划,终极目标是只需要使用键盘就能够完成录入,只是在需要修改的时候才需要动用到鼠标。将复杂的信息录入简单化为键盘的重复操作,在不断录入的过程中间,由于不断的简单重复,从而有效提高信息录入速度。准确录入是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只有准确真实的信息录入,才能避免以后耗费极大精力多部门返工修改,降低信息二次使用成本,也可以将工作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审核修改中解脱出来。

3 后台数据应用智能化

智能化是指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应用智能集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智能化的理念开始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行政机关而言,不应该仅仅把相关的信息从纸上转换到电脑,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录入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使死数据变成活信息,為领导决策服务,为社会职能服务,为人民群众生活服务,这才是办公自动化的根本所在。

实现数据应用智能化一般需要以下3个步骤:一是对录入的信息进行整理,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为了应对现代化办公各部门的不同需求,需要设立专门的数据信息部门,统一收集各部门的业务需求,梳理出信息来源渠道,建立数据信息仓库,对常用数据信息和特殊数据信息进行分别归类,形成有效的数据信息收集机制,避免政出多门和重复收集,既保证数据信息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数据信息进行二次处理并导出,提高数据信息的利用度。在对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后,需要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需求,建立方便快捷的导出机制,责成专门部门或专业人员,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核查校验,然后充分利用电脑技术来进行管理,并根据有关部门的需求,分类整合后传递给相关部门;三是对数据信息进行二次开发,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数据信息应用范围,建立相应的反馈制度,在工作实践中检验那些是有用信息,那些是无用信息,通过反复的过滤筛选,找出内在规律,总结管理经验,通过不断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促进决策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行政效能,使办公自动化更好地服务于行政管理,以充分发挥好行政职能作用。

The Office Automation Trend of Development Searches Analyzes

Gou Yuxiang

Abstract: Along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rapidly expand,the paperless work from possibly turned the reality,this is the time development inevitable product,the article does as to the office automation question searches initially analyzes .

微店发展趋势探析 篇4

“微店”是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 将消费者、品牌商和零售商共同连接起来、共同建设和成长的平台。微店产品包括“微店”和“微店·商户”。消费者可以通过微店实现精准购物, 而商户及店员则可通过微店发布促销信息、商品资讯, 对顾客进行一对一的贴心服务。

一、微店商业模式分析

三大阵营微店资源优势对比如下图:

在各类微店中主要分为两类模式, 一类为B2C模式, 如京东微店, 直接通过商家对接消费者;一类微店多面向个体, 类似于C2C模式。其中C2C类模式的玩家居多。微店整体共分为三大阵营:第一阵营:平台类型的, 如微信小店、京东拍拍微店、淘宝微店、口袋购物微店;第二阵营, 主打服务, 如微盟、京拍档、各大电商平台自己推出的微店 (主要服务于开放平台, 一方面立足自身的购物APP主打中心化移动电商, 一方面借助微店形成去中心化移动电商的布局) ;第三阵营, 主要是一些个人推出, 提供一种建微商城的工具, 属于小打小闹。

二、微店发展成为创业者的机会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商和PC互联网时代不同。移动端的顾客购物单价低, 频次高, 呈现小屏幕、随时随地, 去中心化、趋于碎片化的特点, 买家需求更是千奇百怪。要满足消费者无处不在的个性化、场景化的移动电商需求, 通过开放的微店力量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成为平台提供商布局微店和商家入驻微店的另一个刺激因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微店对众多想发家致富的创业者是极好的。淘宝就像商场, 大而全, 但杂而乱;微店就像你喜欢的路边小店, 胜在方便, 风格调调, 各有市场。而且, 多一个平台, 多一个流量入口, 多一个销售渠道, 多一份收入。何乐而不为。况且进驻微店资金、人力等门槛较低, 也大大降低了开店的成本, 风险得以有效控制。

此外, 有大量与微信接口的微店工具可以选择, 使用简单, 人人都能学会。微店就类似于移动端的淘宝店, 主要就是利用社交分享、熟人经济进行营销。甚至有很多淘宝卖家也选择了入驻微店, 希望能在这一新的电商模式中抢占先机, 一如当年最先在淘宝开店的卖家一样, 一步先, 步步先。

三、口碑营销是微店营销的主要方式

微店模式向朋友圈、粉丝输送实实在在的促销信息。微店粉丝都可以通过自身对微店产品使用情况发表评论, 从而起到口碑营销的效果。对于认同感强的粉丝, 开微店可能性最大, 他愿意为品牌代言、背书, 以实际行动, 向自己的圈子传达这种认同感, 基于实物的宣传力度大于空喊口号, 或将带动圈子的整体认知甚至产生购买动力。对于认同感不够强的粉丝, 部分会出于利益考虑, 开起微店。开店的过程, 就是品牌认知强化与传播的过程。可以看出, 微店模式向粉丝输送的是情感和利益, 并进行了有效融合, 满足不同粉丝的诉求, 能够扩大粉丝规模, 加强品牌曝光度, 产生更多认知。

四、微店发展的利弊

微店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 是继淘宝个人网店创业后, 又一创业新方式。微店的兴起势必会吸引很多创业者进入微商圈, 成为微商的主力军。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有良好的趋势就有隐忧。就如同淘宝一样, 淘宝发展之初, 个人网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其中不乏假冒伪劣商品, 随着不断发展, 管理日益完善, 才有了现在的淘宝和天猫。微店也是一样, 虽然入驻门槛低, 但是微店的产品质量也是消费者担心的问题。微店未来发展或许会像淘宝一样如日中天, 但是无论从商家考虑还是消费者考虑, 质量过硬的产品才是微店得以经营壮大的王道。目前, 即使是入驻微商最多的口袋购物“微店”, 也还没有建立类似于传统电商的信用成长体系, 入驻的微商也没有向平台交纳任何保证金。微店采用“熟人交易”比较多, “信用”多来自社交关系中的“信任”, 目前微店已经上线了“店铺分级”系统, “期待通过社交关系来建立一种新的评价机制。”这种信任是比较薄弱的, 一旦出现问题, 消费者的维权很难得到申诉。因此微店急需发展的是在生态系统上建立一个可控的商业规则。

参考文献

[1]胡祥宝.微商平台争夺战打响:微店泛滥得流量者得天下.腾讯科技.

信息化动因与趋势深层探析 篇5

信息化动因与趋势深层探析

信息化是相对于工业化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与工业化都是将社会从一个生产力时代推向另一个新的.生产力时代的基本发展战略,但与工业化也有一些不同.现在,信息化已经成为我们时代发展的口号.文章从信息优势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虚拟化和民众基本素养要求四个角度,分别深刻地分析了信息化的动因及其趋势.

作 者:张基温 ZHANG Ji-wen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刊 名: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4(1)分类号:F49:TP393关键词:信息化 信息优势 产业结构调整 社会虚拟化 信息素养

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探析 篇6

关键词:远程教育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一、目前网络远程教育的研究热点

一是对网络远程教育技术的研究。技术再好, 硬件设施再强,没有能与之配套的软件设施, 也只能是浪费资源;二是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主要涉及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对学习资源应用的调查、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有效应用的探索等。无论是哪个热点都有一定的成就,也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三是对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和管理的研究。目前研究者所做的社会调查来看,我们现在研究的热点还仅仅局限于对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管理和质量的评价,并没有科学的分析其原;四是对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的研究。有的提出建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以达标的方式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有的认为, 过程评价有助于诊断和调整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因此过程评价更加重要;还有的人认为,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效果评价更加重要。总之, 无论什么样的观点都可以看出,如何对现代远程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已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我们所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中国现代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1日趋完善的教育体系

一个坚实而又完整的远程教育基础理论体系,是我们全面建设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体制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的对其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根基。就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已经实现了一步更大的跨越,我们的教育体系已经不仅仅将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 而是已经把它作为一個专业学科去建设和完善。首先我国目前已经构建远程教育的基础理论。其次我们也拥有远程教育的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先进的硬件设施也能为我们的软件提供良好的平台。

2不断提高的教育水平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那我们的教育框架再完整也是无用的。只有不断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水平,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远程教育人才。因此,远程教育要发展, 提高质量是关键。在我国现代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中,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网络远程教育的管理水平, 加强校企合作。我们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 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来管理网络远程教育。每一个远程教育中心都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 建立一套独特的管理制度,重点在于能够展示出自身的特色。而校企结合的模式。也可以确保对远程教育的资金投入有一定的保障,使其顺应远程教育市场化的潮流。二是更多地关注远程教育人才去向与教育质量。随着现代网络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培训机构也加入了现代网络远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行列。造成教育培训市场较为混乱, 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因此人才培养质量也参差不齐。我国要想发展网络远程教育,就应该先进行市场调查,同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合理设置专业,使之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让网络远程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最大化。

3逐渐优化建设的教学资源

现代网络远程教育建设的核心是教学资源建设。目前, 我国的现代网络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比如低水平重复建设, 教学资源严重浪费等,这些都正在逐渐优化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各大高校、培训机构和信息技术产业应该结合起来, 努力为网络远程教育构建一种光盘资源、网上资源、实时资源和非实时资源一体化的学习环境,为我们的学习者设计开发更适合远程学习的教学资源。

4不断开拓的教育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的网络远程教育也已经不只是局限于单一的教育空间,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我们去开拓。第一,发展社区教育, 加强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现代网络远程教育开放度比较高, 参与社区教育, 为社区居民网络宣传教育服务, 具有很大的优势。第二, 开展建设移动设备教育。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智能设备已经被普及,几乎人手一台甚至多台智能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这无疑又是一个崭新的平台,我们可以将移动平台与我们的网络远程教育相结合,形成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具有方式便捷性、交互丰富性、教学个性化、情景相关性等特点, 把人们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中彻底地解放出来, 将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移动学习可以说是现代网络远程教育的一种延伸。

三、创新是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不断追求

创新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有效手段,发展必须要走创新之路,无论是网络远程教育的制度、体系、管理、技术还是教学质量,都离不开创新。第一在教育体制上,我们要创立独特的教育体系,调整远程教育的内部关系, 发挥系统优势, 激发系统活力。这就要求远程教育系统内部的上下级之间相互适应,上级管理部门,要合理设置教学资源,防止教学资源浪费;而对于地方办学主体,要加强办学机构和远程教育队伍建设。 第二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资源上,要积极开发最新网络教学资源,努力与国际教学资源相接轨,及时更新,追随全球化的脚步,使我国的网络教育水平赶超世界标准,还可以对现在的资源进行改进,除了传统的离线课堂视频,可以增加电子讲义,在线课件下载,定点名师直播,网络在线答疑等新型在线网络教学资源,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给学生提供更多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增加重复听课,学生试听课,学生在线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等新型模式,把选择权更多的交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授课方式,更有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更能有效的避免教学资源严重浪费的不良现象,推动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第三可以在教学空间里继续挖掘,积极发展更大空间教育,如上文提及的社区教育和移动学习等等,都是网络教育可以继续发展的新型形式。

总之,随着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的传统模式也得到日益改善。只有积极探索和总结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规律,并把它应用于远程教育的实践,正确把握网络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动态和方向,才能为我国的网络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更好地推动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桂云远教发展需要理顺管理机制[J]中国远程教育, 2007(3/下): 11-14

[2] 李爽,陈丽 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和研究综述[J] 中国电化教育, 2007(8): 50-51

报业采编的发展趋势探析 篇7

伴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日益普及,给我国的报业采编不仅提出了不少的挑战,而且还带来了许多的机遇。当前,我国各大媒体中的媒介融合局面的出现已经是大势所趋。西方国家鼓吹的“报纸消亡论”假说给我国的报业采编的发展敲醒了警钟。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报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报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1]。因此,我国的报业采编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服务读者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本文将重点讨论和阐述我国报业采编的未来发展趋势。

1 报业采编的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3年6月份,我国的报业行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大陆地区的报纸种类已经达到了约2100多种。改革开放的进行给我国的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报业媒体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的报业采编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我国报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许多报业集团在统与分的问题上还拿捏不到位。职工管理缺乏竞争机制,没有活力;报业集团总部与其子报刊之间缺少指挥和协作。集团总部扮演的角色无足轻重,集团内各个报刊关系松散,各自为营,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广告经营恶性竞争,新闻采编各自为战,聚合效应自然不强。报业集团的发展之路受限,也严重影响了报业采编的发展。

尤其是在报纸发行量的统计缺乏有效的真实性从而限制了报纸的发展。各大报业受到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也会给报业采编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报业发展进程相比,我国的报业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的报业从总体上看整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报业的发行量以及报业媒体的规模大小也会限制报业采编的快速发展。

最后,我国的大多数报业集团还不能真正地立足于市场,缺乏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机制从而缺少了对市场的了解和掌握。不仅如此,很多优秀的传统报业媒体人往往会出现跨领域和跨行业的现象。例如,著名的报纸《新京报》的总编辑杨斌随着报纸的发展后来又直接加盟了央视财经网,并担任财经网的总编辑职位。因此人才资源的流失也会给报业采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 报业采编发展的重要性

报业采编对报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现阶段广告泛滥现象的出现,各大报纸的雷同版面都会对报业采编的发展造成阻碍。如果报业采编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那么在报纸的编辑和出版的过程中就能够充分地利用灵活的思维和高超的采编能力提高报纸发行的质量。同时,报纸采编的排版也会对报纸的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报业采编人员在报纸的采编过程中应该对报纸的印刷进行严格地检查,确保报纸的出版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尤其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报业采编也应该积极地顺应潮流从而提高报纸编辑和出版的质量。

报纸作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报业采编的改进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因此,报业采编人员在进行信息的选取的时候应该积极地结合现代形式以选取具有价值的内容,才能提高报纸的质量,促进报业的发展。

3 报业采编发展对策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报业采编应该如何突破其发展瓶颈以更好地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报业采编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运作下,我国的报业发展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发展实力[2]。人才作为报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报业集团应该充分地重视人才的重要性。首先在思想素质方面,所有采编人员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塑造。例如在对报纸的内容方面,要从思想上进行重视,尽量地避免错别字现象的出现。同时,对于报纸图片的位置编排方面也要严格地从实际出发。2005年江西省南昌晚报在头版的位置刊登一则某市的女公安局局长因为贪污受贿从而被判刑的消息时,该报在配置图片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南昌晚报将任长霞同志的图像当成了犯罪分子的头像刊登出来,很快就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检举。后来南昌晚报的相关负责人也因此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因此,报业采编人员的思想素质对报业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报业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也会对报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报纸采编人员在对报纸内容的采集和编辑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采编能力。报纸的编辑和出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报业采编人员对报纸内容的选取和报纸版面的编排以及图片的选择等方面都需要具备相当的业务能力。因此,报业集团应该也必须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优秀报业采编队伍。

3.2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报业采编体系

报业采编体系涉及到很多的环节。因此,报业集团在报业的编辑和出版过程中应该进行及时地调整。总编作为整个报业的中心,要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切实地贯彻党的思想和路线。总编要对报纸的题材和内容要进行严格地把关。尤其是在报业采编的前期,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相互之间进行配合。报纸编辑记者应该及时地完成相关的采访内容,主编以及责任编辑要对报纸编辑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取舍和把关。报业采编的过程中相关的采编人员要对科学合理地安排版面,以及各个部分内容的比例都要进行全方位地考虑。同时,报业集团还应该对报纸的印刷设备要进行及时地保养和更新。印刷设备质量的好坏也会对报业采编的工作效率产生影响。

3.3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报业采编的工作效率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报业采编注入了新的活力。报业集团要对相关的报纸客户资源进行统一化管理。尤其是现代报纸的发展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报业集团还应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读者数据库和报纸客户资源数据库。通过对读者和客户的需求和特点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总结从而更好地明确报业采编的发展方向。同时,报业集团还应该适时地更新报业采编设备,利用新型的报业采编设备以提高报纸出版的效率,从而提高报业集团的经济效益。技术方面的优势会给报业集团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报业集团在报业采编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更好地提高报业采编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大大地减少报业集团的报纸生产成本。

4 报业采编的发展趋势

“报纸消亡论”并不能彻底地将传统报业摧毁。尤其是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会报业集团的报业采编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虽然我国的报业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诸多困境,但是当报业集团在突破了相关的体制束缚之后依旧会获得重新的发展。因此,我国的报业采编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4.1 数字化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会给我国的报业采编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报业采编应该积极地抓住数字和互联网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良好机会,实现报业采编向数字化方向转变。同时,数字化转型对报业采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报业集团只有融合各种技术的优势才能够实现成功的转型。数字化不仅会给报业集团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而且还能够稳定报业集团的受众群。报业集团在报业采编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更好地提高报业采编人员的工作效率。每一个报业集团都会有各自的发展特色,因此报业集团在报业采编的过程中要利用数字化的优势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改善和提高。

4.2 专业化

新媒体的出现对报业采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报业集团的报业采编应该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在报业采编人员方面还是在报业采编设备方面都要纳入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中。新闻传播信息技术的进步必定会使得报业采编以专业化的视角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报业市场。报业编辑人员还应该不断地强化自身的集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以促进报业集团的快速发展。同时,报业集团还应该适时地更新报业采编设备,利用新型的报业采编设备以提高报纸出版的效率,从而提高报业集团的经济效益。

4.3 协作化

报业采编的各个部门应该积极地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报业采编过程是每一个部门综合作用的结果。新形势下,报业集团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涉及报业采编的各个部门的资源要进行有效地整合。整体和部门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报业采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只有朝着协作化方向发展才能够提高报业集团的整体效益。

5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我国的报业采编将会面临着各种挑战。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报业采编的健康发展需要各大报业集团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地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同时努力地克服报业集团本身的不足,从而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报业采编的进步能够给报业集团的整体发展提供极大的动力。同时,报业采编的改进也有利于报业集团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

摘要:随着现代各大报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报业采编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不断地改革。因此,笔者在文中主要简要地分析了我国报业采编的发展现状以及通过报业采编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从而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报业采编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报业采编,发展新趋势,编辑中心制

参考文献

[1]吴海民,罗新成.媒体变局:谁动了报业的蛋糕?——关于报业未来走势的若干预测[J].中国报业,2011(11).

学校体育发展趋势探析 篇8

1 探究学校体育发展的意义

当前社会还是以学生考试的分数、上重点的人数、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 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却很少人问及。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 认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影响成绩。学校因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 一方面不提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另一方面强调教师的教学内容尽量选择一些动作简单、危险性小的体育项目以免出现伤害事故。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 出现某项素质严重不足的现象。学校体育在教育领域里一直被边缘化, 退让到再也无可退让, 学生的体力和精力显得很虚弱, 一些学生常处于亚健康状态。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 结果表明近十年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下滑得很厉害。中小学生的体重身高等指标虽然明显增长, 但肥胖学生和超体重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在上升, 且出现了低龄化倾向。四成的小学生近视, 近七成的初中生近视, 比2005年的指标约增加了9个百分点;近八成的高中生的近视, 比2005年的指标增加了3.18个百分点;成年人的身体素质中指标平均数略低于2005年的有握力、背力、坐位体前屈等。可见, 只有探明学校体育发展趋势, 改变当前学校体育的现状, 才能改进学生的体质健康状态。

2 建国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

2 . 1 学校体育价值观的嬗变

2.1.1 教育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是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由德、智、体、美、劳构成教育任务。学校体育在教育中既要增强学生体质, 又要承担德、智、美、劳教育的重任。

2.1.2 体质价值观

1979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在扬州召开研讨会, 会上达成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共识, 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主。

2.1.3 全民健身价值观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 明确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学生体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富强与兴衰, 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要以青少和儿童为重点对象, 学校体育要承担为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重任。

2.1.4 竞争价值观

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11万学生进行了体质监测, 发现学生的近视率居高不下, 身体素质在下降, 强调了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加试体育, 体育成绩的权重分为30分, 因此, 体育成绩也成了学生“升学”的筹码。学校体育仍然无法摆脱作为竞争的手段, 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

2 . 2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发展

2.2.1“三基”教育指导思想

1949—1965年, 这一时期我国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促进身体发育, 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2.2 军事体育指导思想

1966—1976年文革的10年时期, 主要是以军事代替体育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课主要是传授军事有关的内容。

2.2.3 体质教育指导思想

1977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 这一时期特别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指导思想。它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着眼, 将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探讨学校体育问题的根本立脚点和依据, 强调学校体育应适时地为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与增强学生体质服务。

2.2.4 快乐体育、终生体育并存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后期, 教育主管部门强调了学校体育要以思想教育为先导, 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核心, 以掌握基本技术、技能和知识为手段, 努力完成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 确保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

2.2.5“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体在体育方面不同的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体育教学与锻炼都有所受益,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 3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

2.3.1 出台教学大纲

1956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十年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这两部体育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体育教学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通过体育锻炼增进身体健康, 培养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 促进学生生长发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

2.3.2 出台《条列》和《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1990年由国务院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列》。1992年由教育部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不管是工作条例还是教学大纲, 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2.3.3 颁布了《国家体育课程标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2003年颁布了《国家体育课程标准》, 确立了“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学校体育要根据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 来制定体育课程目标。

3 各时期主要存在的问题

3 . 1 学校体育锻炼和健康尚未很好地结合

本时期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但学生的体质状况并不是很理想。据1986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自1979年以来, 各项形态指标均有较大增长, 说明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迅速, 但同时身体素质提高不明显, 并且有些指标下降, 营养不足且常见病突出, 我国形态发育与日本学生相比这些指标绝大部分较低。这既与我国学校体育卫生保健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有关, 也与一部分体育工作者片面理解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把学校体育局限于锻炼身体, 忽视健康教育和对身休的合理培育有关。学生不注意将体育锻炼与改善饮食有机结构, 生活、学习作息合理安排不合理, 学校不注重把减轻学习负担与加强保健指导等结合起来是引起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3 . 2 片面重视夺锦标拿金牌, 忽视群众性体育的普及

在访问调查和座谈中了解到:一些学校的领导注重名誉, 体育教师注重获得金牌的数量, 学生注重运动成绩是否提高是否通级, 导致学校领导注重组建各种代表队, 体育教师只重视运动代表队训练, 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锻炼。造成学校一到课体育外活动, 运动场就被代表队占用, 有些教师甚至以不许妨碍代表队的训练将要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拒之场外。片面重视夺锦标拿金牌的错误的作法, 忽视群众性体育的普及的片面的认识, 是今后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 . 3 片面追求升学率, 体育活动的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

学校体育至今还受着“读书做官”“重文轻武”陈腐观念的影响。有人报道“多年来, 在我们的教育中, 智育就象正在走红的名角, ……而体育, 虽明明白白地写进了教育方针, 却很难堂堂正正地坐上正位。在一些学校, 排在课表上的体育课往往是可以任意占用的文化补习课”。这种重视文化课学习的弊端严重脱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轨迹, 严重影响学校休育思想的实践和发展。在当今教育思想大讨论的过程中, 应该把学校体育这一专题讨论引入其中, 从指导思想上澄清学校体育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3 . 4 学校体育理论的建设上还缺乏创新和突破

从近几年出版的有关学校体育教科书和专著来看, 在某种程度上仍以苏联学校体育理论模式为基础, 对传统的观念继承过多, 创新的比较少。一方面, 说明了我们在学习借鉴国外的学校体育理论时吸收较多;另一方面, 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在长期的建设中, 符合国情的研究成果较少, 缺乏创造性地研究, 没有在学校体育实践中构成以我为主的理论基础, 这就说明当今学校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 必须提倡和鼓励广大体育工作者进行理论大讨论和实验研究, 争取我国学校体育的理论体系有较大的突破, 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4 学校体育的发展走向

学校体育既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利用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消除慢性疾病和危险的运动知识, 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运动技术、技能,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学校体育必须使学生体验参与体育的快乐, 促进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4 . 1 学校体育应使学生掌握消除慢性疾病的运动知识

近代以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生产自动化和生活的电器化, 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进入了一个体能消耗越来越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人们缺少经常性的运动造成的身体素质下降, 导致人的健康出现了新的问题。身体素质的下降使人们消极对待体育锻炼, 这就会使人因缺乏运动而患上诱发性的慢性疾病,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等非传染性流行病慢性疾病。健康离不开体育运动, 这就要求学校体育要使学生了解产生慢性疾病的机理, 懂得缺少哪些运动, 掌握克服慢性病的知识。

4 . 2 学校体育应注重传授运动技术和提高学生健康技能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术, 具备良好的运动技能, 才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 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养成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才能促进学生获得健康的能力。运动技术学习和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的。学校体育应建立在将体质教育与传授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健康技能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把运动技术教学、提高运动技能与发展身体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改善学生的体质,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体育必须承担让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 准确地运用运动技术, 并培养长期坚持锻炼意识的义务, 当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技术开展体育活动改善身体状况, 保持健康水平。

4 . 3 学校体育应注重学生生命教育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服务于全面育人这个教育目标。学校体育具有许多的生命品性, 应充分挖掘其丰富的生命元素, 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 确立生命教育目标, 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学校体育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知、情、意、行统一的生命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观念、情感体验。学校体育的教学应注重开拓学生生命视野, 设置教学情景丰富学生生命体验, 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学校体育教学要教会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感悟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 学校体育必须成为学生体验生命和唤醒生命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应让学生充分感悟体育的生命意蕴, 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体育教学和活动氛围, 将生命的本质体现在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全过程, 使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建全人格和积极生活的态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 4 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这就说明了学校体育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 让他们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有较深刻的快乐体验, 运动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因此, 体育教学要考虑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去感受运动快乐, 体验运动的乐趣。通过清晰的技术讲解、优美的动作示范、激情的场景设计、仔细而具有逻辑的战术战例分析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的运动项目特点。通过技术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运动感觉, 引导他们积极体验体育运动中情绪感受, 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 鼓励学生克服运动中的困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克服困难的技巧和方法。通过体育教学以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提高学生的感受快乐的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为养成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确保学校体育发展的有效措施

5 . 1 转变教育观念引领学校体育正确发展

当前很多老师和家长认为, 孩子在考上大学之前, 文化课的学习是首要任务, 体育锻炼可以先不要, 上了大学再去补,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很多孩子上了大学之后, 并不去补体育锻炼, 而且是沉迷于电脑。学校体育作用的对象是人, 所有的活动都是培养人的一个过程, 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满足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要牢记培养人这一个基本职能, 教育和体育的作用对象都是“人”, 只是重点不同。体育重点作用于物质性的人, 而教育重点作用于精神性的人。学校体育在这两者的融合下, 应该同时作用于人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学校体育的物质性作用就是达到学生身体生理性的变化, 精神性的作用就是达到学生心理性的变化。生理性变化是学校体育教育工具性的功效, 具体化的实践。心理性的变化是学校体育教育方法性的功效, 认识性的实践。

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了, 学校体育必须注入新的元素: (1) 增加身体活动量。现代社会各种方式的改变带来了相应的身体活动量的减少, 很多健康问题或者“文明病”或多或少与此有着一定的联系, 所以学校体育首先要增加在校学生的户外活动量, 以便应对现代社会对人类的改变。 (2) 树立正确的健康思想、强化理性的健身意识教育。体育对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但并不能完全担负起健康的重任。学校体育必须向学生澄清健康概念,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为学生理性地、科学地锻炼提供依据。学校体育也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学校体育有可能造成机体的损伤, 所以学校体育要强化理性的健身意识。体育活动虽然有増进体质功能, 但也有损害身体健康之弊端, 只有合理的体育锻炼才会避弊端趋健身功能。 (3) 培养学生参与终身参与体育意识和自主锻炼的能力。从只强调在学校期间的阶段效应来审视学校体育是不全面的, 还要拓展到离校后是否坚持身体锻炼的长远效益的角度审视学校体育。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传授体育技术、形成体育习惯, 真正承担起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任务。有了体育意识, 学生才会主动锻炼;有了体育技术, 体育意识才能有所依托;有了意识和技术, 才能在坚持锻炼中养成体育习惯。体育习惯的长久坚持便有了体育终身的行为。

5 . 2 清除独生子女身上的“包裹”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当前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和运动能力都在萎缩、退化。学生的生活方式对健康起到不良的影响, 发达地区的一些孩子会走路了就直接坐汽车上学;平时吃山珍海味, 不注意参与体育活动, 给身体里存下了慢性疾病隐患。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 身体协调性得不到及时的改善, 使得力量和协调能力越来越差, 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今天的孩子都很聪明, 知识面和视野广是他们的强项, 但是由于家长溺爱而导致了许多孩子的肌肉无力、血流不畅。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机会少导致他们的思维狭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少生理上出现问题导致心理问题。学校体育要将体育锻炼的强度和满足孩子的兴趣结合起来, 既要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又要锻炼孩子吃苦的精神。不断出现的长跑猝死事件后, 不少学校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谁都担心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出事, 取消了长跑项目。一旦出安全事故就把这个项目取消了, 而不是积极引导和科学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学生的体能将会越来越弱。当前学生的锻炼缺乏后续保障, 学校安全事故处理办法对体育课中伤害事故的界定非常笼统、模糊, 出了事故往往让体育老师负责。应该出台更多的保障性政策, 帮助学校和老师清除独生子女身上的“包裹”, 才能激励体育教师或校长开展更多的体育项目, 促进孩子的体能, 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

5 . 3 建立建全评价体系确保学校体育的发展

学生体质下降问题解决不了, 将是学校体育的一块短板。可是, 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还停留在学习文件和宣传报道上。只有学校、家庭、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 才能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 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在学生整体评价中占的份额非常低。同时, 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在对一个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质量的评估中学校体育的条件占的比重也比较低。甚至在教育主管部分和社会对办学质量的评估中, 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条件不够重视。这种评价体系具有严重的片面性, 不能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引导学校体育片面发展, 对学生全面发展影响极大。因此, 要改革健全评价体系, 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公示制度、学校体育优秀等级评估制度以及学校体育的年度报告制度, 让社会、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能够真正的、实实在在去关注学校体育,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合力, 共同关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共同推进学校体育工作, 努力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确保学校体育任务的实现。

5 . 4 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学校体育的发展

虽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事实, 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但是目前, 学校对体育的重视仍停留在宣传上, 缺乏落实, 学校体育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活动场地得不到改善, 教师队伍的建设得不到重视, 无法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的需要。因此, 学校体育一方面应强调政府管理,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管理, 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 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通过建立校内外锻炼一体化的机制, 实现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多年来, 学生的体育活动往往局限于学校进行, 学生走出校门回到社区几乎没有条件参加体育锻炼, 由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少导致体质下降。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体育资源, 如果社区体育、社会体育团体、体育俱乐部能承担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 不仅解决了学校体育设备和场地不足的困难, 而且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体育一体化的体育锻炼网络, 为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提供了平台, 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 实现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该文根据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了新中国以来学校体育各阶段发展进程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不足, 分析了当前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及健康状况, 阐述了学校体育应使学生掌握消除慢性疾病的运动知识、学校体育应注重传授运动技术和提高学生健康技能、学校体育应注重学生生命教育, 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发展方向, 提出了确保学校体育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学校体育,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蔺利萍, 牛建华.关于学校体育教育回归生活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9) :116-117.

[2]王健, 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 2013, 33 (11) :17-27.

[3]冉学东, 王广虎.生命教育: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1) :1-6.

[4]董翠香, 茹佳, 季浏.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11) :88-92.

[5]邵伟德.我国现代各种学校体育思想的比较与指导思想框架构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5 (6) :800-802.

[6]谭兆风, 伍天慧.学校体育价值观念的回归与守望[J].体育与科学, 2002, 23 (6) :64-65, 72.

图书馆发展趋势探析 篇9

1 图书馆为什么要实行有偿化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是公益性的无偿服务, 服务中所含的情报价值被忽视,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的观念已经为人们所接受, 图书馆也应该在其服务中注入信息价值, 由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变, 信息咨询服务公司早已经不陌生了, 它的出现就使得信息具有了商品的特征, 图书馆也是信息的提供者, 进而向有偿服务转变已经是必然趋势, 当前实现经济化管理势在必行。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普及, 信息的存储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信息的提供不再局限于图书馆, 网络蕴藏着大量的情报信息,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图书馆、网络书库的大量涌现, 以及实体图书公司的出现, 对图书馆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再加上这些新秀的经营方式灵活, 手段多样, 拥有了大量的信息用户, 使得图书馆用户数量锐减。因此, 图书馆只有实行经济化管理, 才能扩大其服务规模, 健全馆藏, 提供全面而和最新的综合信息, 才能引进先进技术, 才能为图书馆的发展吸收优秀人才, 注入新的血液, 使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竞争中独占鳌头。

2 图书馆有偿化服务面临的问题

2.1 传统思维对图书馆影响颇深, 观念转变困难。

我国图书馆事业起步晚, 发展缓慢,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形成了“吃大锅饭”的不良后果, 所有的图书馆管理费用均由国家、政府承担, 图书馆自身则把注意力集中于社会效益上, 几乎没有想到经济效益, 忽略了服务价值。在经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各种经济发展理论、观念、体制层出不穷时, 图书馆依旧没有意识到这将是对自己生存的一个威胁, 反而置身于经济浪潮之外。久而久之, 在广大读者中, 甚至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将图书馆视为书籍的收藏、借阅中心, 仅此而已, 就连图书馆高层管理人员都不能彻底逃出传统思维的约束, 不能挖掘图书馆在现在经济、信息社会的巨大作用, 使经济化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实施面临极大的困难与挑战, 即使有些馆对经济风浪作出了反应, 却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已。

2.2 人力资源的匮乏。

我国在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中, 一直以来对从业人员的选择没有注意, 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 图书馆员就是简单体力劳动者的代名词, 无非是做一些搬运出书, 站在出纳台借收图书的、不需要掌握什么技术、不需要懂得什么知识的人, 图书馆工作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工作。以往是为了照顾失业者或劳动能力不强、生活有困难的人员, 将他们安排在图书馆工作, 没有进行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要知道图书馆是一个社会服务机构, 担任着现代社会的信息流通任务, 而不是一个社会福利机构, 它需要的是图书馆专业人才, 为此, 我们必须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尤其是在高校加大扩招力度, 广泛宣传, 改变社会对图书馆传统的定位方式, 另外要不遗余力的开展在职培训, 提高馆员的业务水平, 实行经济化管理, 提高工作人员福利待遇, 吸收优秀人才到图书馆来, 致力于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

3 经济化管理发展分析

3.1 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的涵义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的发展, 可以定义为:市场营销是企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为满足消费者需要和实现企业目标, 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 把商品和服务整体的销售给消费者的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与过程。但这是从企业的角度为市场营销下的定义, 我们可以引用到图书馆的营销定义中来, 那么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讲, 消费者即是广大的信息用户;目标是不断满足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 提高市场占有率;图书馆的商品不由分说是指信息产品。在此给图书馆市场营销下一个定义的话, 就是指:图书馆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为实现图书馆的目标, 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 把信息产品和服务整体的销售给信息用户的一系列市场经营活动与过程。

图书馆实现经济化管理, 第一要做的是扩大本身规模, 同时实现多馆合作, 集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出版发行、销售于一体的规模性图书馆和信息服务中心, 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供销链, 通过合理的营销步骤, 包括内外部环境分析、市场方向分析、设计营销方案、有效实施。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观念, 接受市场营销观点。

3.2 打造名牌图书馆。

无论图书馆以后将以何种形式发展, 它的本质都是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 为用户服务。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前提, 是检验图书馆效益的唯一指标。面对资金短缺这一尴尬局面, 图书馆必须在保持其服务本质不变的情况下, 彻底改变以前的管理模式, 实现经济化管理。在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 品牌竞争是最为激烈的, 然而也是最有效的, 一旦拥有好的品牌, 便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图书馆在当代社会的信息中心地位面临威胁, 品牌战略渗透到各行各业, 因为强势的品牌能在同行业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强势的品牌也是诚信的象征, 获得较高的忠诚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 品牌就是高质量、高信任度、高市场占有率的代名词。质量是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诚信成为社会稀缺资源, 而高市场占有率是我们图书馆追求的目标。因此图书馆在质量、诚信、市场占有率方面应着力解决。图书馆质量即体现在其信息服务质量上, 要提高服务质量, 首先就是挖掘大量优秀图书馆专业人才, 人才是第一要素, 在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中, 图书馆建筑占5%, 信息资料占20%, 而图书馆员占75%。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图书馆最缺少的关键人才,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情况十分严峻, 高素质图书馆员的培养迫在眉睫, 尤其是吸收各行各业的复合型人才变得相当重要。另外加大互联网、网络资源的深层次开发,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 数字化的信息产品日益增多, 而且形式多样, 可以这样说, 数字图书馆的品牌战略更为重要, 甚至可以先全力打造数字图书馆的品牌, 进而用数字图书馆的品牌带动传统图书馆的发展,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传统图书馆不会消失, 而且还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诚信是图书馆发展比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都以诚信为本, 图书馆应以诚信树品牌, 以品牌构造诚信, 办用户满意、放心的图书馆, 真正的诚信源于人们对这一组织服务的熟悉程度, 图书馆应努力发挥自己的各项职能特长, 为社会创造财富, 坚持不品牌战略, 执行品牌计划, 履行品牌承诺。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是图书馆实行经济化管理的目标, 高市场占有率意味着高利润, 这就要求图书馆提高竞争意识, 不能安于现状, 特别注意市场反应的灵敏度, 同时要不断吸收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 视本馆的实际需求情况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查先进.信息分析与预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8.

[2]詹得优.信息咨询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7.

[3]赵建梅.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图书馆论坛, 2002 (8) .

青少年犯罪趋势探析 篇10

1 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及原因分析

1.1 当前, 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显示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1]。

第一, 犯罪年龄逐渐向低龄化发展。某县自2001年以来检察院受理公安呈捕青少年犯罪案件35案, 46人, 未满16岁的5人 (最小的只有14岁) 占犯罪总人数得3%, 这说明未成年人犯罪在青少年比例增加, 低龄青年作案增多。

第二, 农村青少年犯罪将急剧上升。近年来, 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 是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新动向。工业化使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 涌向城镇企业和城市, 传统控制体制的弱化促使犯罪现象释放增多。

第三, 女性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以来, 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明显增多, 其中, 因卖淫而被劳教的占较大比例。更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女性青少年犯罪有男性化发展的动向。

第四, 流失生和在校生犯罪突出。当前, 我国在校学生参与犯罪活动剧增, 这是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的一个标志。

第五, 作案手段智能化、隐蔽化。随着广大青少年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在青少年犯中, 有一定科技知识的人也相应地多起来。他们把聪明才智运用到犯罪手段的更新上, 千方百计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犯罪活动, 使犯罪走向智能化, 如计算机病毒的制造、信用卡诈骗、伪造有价证券等等, 进一步加剧了司法机关侦破的难度。

第六, 团伙作案出现新变化。过去, 团伙犯罪多集中在大中城市, 现在, 团伙犯罪已蔓延至县城、集镇、农村以及交通沿线。八十年代中期的团伙犯罪成员多是逃跑的两老人员, 而九十年代后期, 青少年犯罪团伙却越来越多了, 有的杀人、抢劫案犯仅有12~13岁, 还是在校的初中生。目前的犯罪团伙一般已结成比较严重的组织, 向黑社会急骤“进化”。

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率较高, 它与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讲既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客观上讲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因素[2]。

1.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1.2.1 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因素。

1.2.2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土壤。

1.2.3 家庭教育的失当, 为青少年犯罪推波助澜。

一是家庭结构缺损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二是家庭成员和造成青少年人格不健全。

三是家庭教育失当导致青少年犯罪。

四是家长自身行为不当误导青少年犯罪。

1.2.4 学校的重智轻德, 教育失衡是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多, 我们只有找准原因, 才能对症下药, 从根本上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2 在新的价值观形势下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2.1 共同参与, 实施社会“护林”工程。

一是要社会动员, 全力推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支庞大、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必须实施社会动员, 采取得力措施全面推进。各级行政、司法、教育、宣传组织要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 利用电台、电视、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 通过以案释法、法制论坛, 选派法制校外辅导员等多种开工形式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树立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法律观念。

二是花大力气净化社会环境, 目前在一些地区“黄潮”又呈抬头的趋势, 公安、文化与出版部门应当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杜绝色情淫秽暴力文化的蔓延, 坚持不懈地收缴, 取缔黄色、暴力书刊和淫秽物品, 大力推荐有着良好社会效益的作品, 多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

三是建立健全青少年法律体系。以便社会各界, 包括青少年自身有一个对青少年各种行为的衡量标准和准则, 做到有法必依。另外, 应当进一步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 注意研究青少年自身缺点, 对他们予以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和保护, 力争创造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3]。

四是筑起家庭、学校、社会互联的教育网络。家庭、学校和街道社区组织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 从各个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培养和引导, 从根本上填补青少年从学校到家庭, 从家庭到社会之间缺乏监督管理的空白, 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监管三道防线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筑预防减少, 惩教的防控体系, 达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五是要做好青少年的挽救工作。司法机关要采取与成年犯罪不同的政策, 坚持以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 完善帮教组织体系, 指制定帮教计划, 落实帮教措施。

2.2 正确关爱, 实施家庭“细胞”工程[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遏制青少年犯罪, 首先要从家庭抓起。其次要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关心教育子女, 增强爱的目的性, 教育的自觉性, 做到爱教结合、宽严得当,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不至于产生抵触情绪或离家出走。

2.3 德智并举, 实施校园“育苗”工程[5]。

学校要真正把素质教育作为塑造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启蒙教育”。彻底改变那种只重分数,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他们将来能够真正成为一名高素质公民。学校必须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 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学校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内容的法制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打击各种犯罪的专题展览, 收看法制教育电视、戏剧、文艺演出;请表现好的在押犯人做报告, 进行现身说法;举办法律知识竞赛, 组织进行法律社会调查等活动。

2.4 加强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 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

首先,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其次, 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品质教育, 促进他们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再次, 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基础文明教育。教育他们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使未成年人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中学习、生活。“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从而使他们崇尚文明, 远离犯罪。

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工作, 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千秋大业, 是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面对青少年犯罪趋势日益严重, 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工作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 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协力, 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要求立法机关必须完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立法工作, 既强调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保护功能, 又要重视发挥法律具有威慑性的强制功能, 促使预防青少年犯罪中明确的法律责任落实到社会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康树华.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答问.

[2]杨长征.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

[3]康惠农.青少年犯罪研究, 1999 (11-12) .

[4]康树华等.中外少年司法制度.

探析现代企业管理变革及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企业管理;变革创新;发展趋势

一、现代企业管理的变革内容

(1)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

在新形势下,企业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相应的变革和调整,这一变革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管理方式在传统方式上过于注重企业物资购买、规章制度和办公室管理等行政管理。而现在企业管理由原来单一的管理方式向多样化管理方式变革。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企业受到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的启发和影响,企业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断整合和总结中制定了一套适合企业全面发展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不但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促进企业稳中有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2)企业管理思想的变革

我国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中有今天的成就,与企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地提高有密切联系,企业管理的理念是企业管理实施的重要依据。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使管理理念要具有与时 俱进的精神。因为管理理念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管理部门的实施力度,以及企业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企业管理者在吸取国内成功企业案例以及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的精华,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和发展情况,总结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道路的企业管理理念。传统的旧观念虽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但其中不少的精髓是前辈们通过时间和实践得出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吸纳当代管理理念的同时,对传统观念中的精髓加以利用和创新,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地总结和归纳,使企业的管理理念更加规范和完整。

(3)企业管理组织的变革

在新时期下,企业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企业管理在顺应时代的变化中不断改革和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得到了不断地加强和提高,这就要求企业管理组织也要进一步地变革。管理组织变革的第一步首先是要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变革要求对企业的员工素质、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制度建设等,都要进行一个综合变革。在企业组织变革前首先要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规模、工作环境、生命周期、产品等诸多因素,把企业管理的权利进行分权管理和集权管理,在控制管理权利的同时提高其管理的效能,使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具有灵活性,以利于挖掘员工的内在潜能。企业管理的职位也有明确的划分,使企业管理的职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而企业管理组织变革的形式实际上是指组织模式的转变,企业内部机制的转变。企业组织的变革需要领导力进行推动,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合理发展。

二、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发展趋势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要实现全球化发展,只重视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文化建设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思想,企业文化不能仅限于公司建设,一些基本的企业思想和发展理论,还应该向国际化企业文化发展,使员工在掌握企业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要具备国际化发展的企业思想和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把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结合,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为企业面向国际化经济市场做充分的准备。当前的企业文化在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在加强国内企业文化同时融入国际企业文化的思想,使企业文化在时代发展中游刃有余。

(2)企业管理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新时期下,企业处在一个随时变化和改变的动态环境中,企业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生存并发展,这就需要企业的应变能力快速提升,企业管理的应变能力也随之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全球很多的制造企业产品生产过剩,在市场经济中供过于求,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重视精神需求。因此,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难以满足,促使经济市场的变化也更加复杂,加上知识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不断涌入,产品生产的时间和生命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造成现代企业管理越加艰难,企业管理只有不断提高应变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

(3)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和改革

企业要提高应变能力,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时刻保持在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随机应对。企业管理的创新主要表现的几个方面是:首先,企業要有专业的团队对市场进行调查,根据市场变化的需求来实现创新的价值;其次,集成旧观念的优势和新观念的借鉴相结合进行创新;再次,企业要以人为本,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和管理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最后,企业管理的创新要注意协调和配套,实施合作创新的制度。企业管理方式只有不断地创新和管理,管理制度更加规范,企业发展的道路才会更加顺利。

(4)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多元化管理

信息化的发展,在企业的生产、开发和经营方面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是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通过增强企业的生产效率水平以及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当前,具有先进科技和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已经越来越难找,专业的管理人才己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一种优势,因此,企业应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管理知识素养的人才,实现企业管理的多元化发展。

(5)实现全面的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指企业为达到组织目标而执行的绩效体系。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企业管理的绩效考核单一,在企业管理制度不断的变更过程中,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也向多样化、全面化发展。业绩考核从各部门到个人的绩效考核,从岗位绩效、部门绩效、组织绩效、流程绩效做了全面的考核制度,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nlc202309020217

(6)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企业要发展,在做好内部管理和提高生产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倡导绿色环保,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消费者的利益融入企业活动巾,促进企业与社会、自然地和谐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探析企业管理改革创新未来发展趋势

(1)企业管理未来的管理职能

从当前与企业管理的职能来看,未来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更加快速化、信息化和分散化。未来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以柔性和学习型组织作为应对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在组织目标的多元化发展下,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将在监控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更多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将不断的到开发和实施。未来的管理计划将会更加丰富,并且有多变性来应对突发情况的出现,在动态的形式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企业未来的管理职能将会越来越完善和全面,其职能也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挥和体现。

(2)企业管理未来的管理模式未来的管理模式将是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

突破了现有的管理层次组织,在经济处于非常复杂的动态变化 形势下,未来的企业管理在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管理模式做出不断的适应性调整。打破常规的探索性实验,通過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发展的战略不断的学习和调整来制定适合未来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当的复杂,具有强大的刚性,组织结构在人员的调动和职位的调整上都存在着临时性或者长期性,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模式在通过灵活性的调整和组织的手段相结合的形式,未来的管理模式应变力将更加强大快速,通过柔性化来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

(3)企业管理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核心,人才资源一直是企业之间竞争亘古不变的话题。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会从重视学历转变为更加重视其工作的能力,从被动开发人力资源转变为主动开发,对人才的开发更加重视其潜能而不是显能,从单一的开发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开发。未来的人力资源将不是阶段性的开发,而是进行终生性的开发。 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在企业管理中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将从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而人力资源企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将得到重视,其激励机制也将更加全面。企业管理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会由内部管理向外部管理的模式发展,人才资源是实现动态创新和快速反应的基本条件,而未来的员工也将用自己的头脑和科技软件来实现企业组织的共同目标。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下,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的需求,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改变旧观念,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东鑫.企业管理变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坚喜斌.论后现代管理的"得"与"失" [D].中国人民大,2013.

[3]卫春增.企业管理变革与信息化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

教学录播系统发展趋势探析 篇12

录播系统就是把现场的视频、音频以及各种电子设备的图像信号进行数字化采集记录, 并生成标准化的流媒体文件, 用来对外直播、存储、后期编辑、点播等。录播系统拓展了无限的应用空间, 使得教育、司法、医疗、会议等各项活动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教学录播系统就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录播系统, 它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就教学录播系统来说的话它具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用来生成课程资源, 另外一个功能即将课程资源价值化即提供给需求对象, 对使用对象产生价值这是录播的最重要的功能和目的所在。录播系统是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 教学录播系统的发展阶段

教学录播系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教学录播系统的发展从最初的使用模拟摄像机到现在的数字组合化一体的录播系统, 从音视频信号的形势来看, 录播系统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模拟信号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 录播系统使用的都是模拟信号, 即直接模拟所记录对象的声音和图像, 通过声电、光电转换, 变成连续的电波信号进行传输后再还原成声音和图像。录制的方式主要是人工操作的方式。录制过程是, 由专业人员利用模拟摄像机进行录制, 存储介质使用录像带, 录制完成以后利用专门的线性编辑系统进行编辑后传播发行。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需要专业人员参与, 制作过程复杂, 制作成本比较高, 制作效率比较低;存储和传播的成本非常高。因此, 这种录制方式只适合于少量的课堂录制, 无法实现批量化。

第二阶段是模拟信号采集和数字信号存储阶段。90年代中期开始, 随着传统音视频技术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融合, 数字化音视频技术将所有图像和声音都转换为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字信息来进行记录和处理, 给视听技术及相关行业迎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这时的课程录制过程是, 仍由专业人员利用模拟摄像机进行录制, 录制后经过视频采集设备进行数字化转换后进入计算机进行后期处理和存储。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后期的编辑、存储、传播、发行都采用数字信号。这个阶段引入了非线性编辑的手段, 增加了编辑的灵活性, 降低了编辑的难度。存储方式采用数字信号, 信号的长期存储不会产生失真。但是技术制作上仍然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 还是有一定的门槛。由于受制于存储技术的发展, 规模效应不容易实现。在资源的传播上开始采用网络的方式。

第三阶段全数字信号的阶段。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数字摄像机的推出,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特别是大容量存储、流媒体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录播技术的快速发展, 实现了制作系统、传输系统和显示系统的数字化。录制过程是信号经过数字摄像机录制传输到计算机系统, 由计算机系统对数字信号自动进行压缩编码、节目制作, 远程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可以进行实时直播或者点播观看。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系统化、集成化、自动化, 解放了专业人员, 非专业人员进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制作出好的节目, 降低了制作的难度和成本。由于存储技术的发展, 大容量存储变得可能。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采用多流的形势, 增加了节目的信息量和实时性, 保证了课程的完整性。在控制系统方面引入了微波定位探测、声音跟踪和红外跟踪技术使自动录播成为了可能。

3 教学录播系统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教学录播系统发展的历史分析, 录播系统已经完成了模拟到数字的转换, 随着计算机技术、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 教学录播系统正朝着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云计算、嵌入式等方向发展。

3.1 教学录播系统的全数字化

对于教学录播系统, 数字化传输和数字化存储带来的是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教学录播系统也将从前端的音视频信号采集到信号传输、存储到后端教学应用都将完全的数字化。数字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 教学录播系统的全数字化是录播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教学录播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化

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录播技术发展比较高级的层次。随着教学录播系统的普及和对教育领域对课程录制的需求, 全自动录播系统能大量减少人工录制的工作量, 方便地录制课程。自动化不仅是对于外部多媒体设备的控制自动化, 更核心的是它自动完成教师授课录播过程以及自动生成并发布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 从而实现全自动的课程录制过程。全自动录播系统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采用“多机位切换"的导播策略和录制对象的自动智能跟踪, 即利用超声波技术、红外技术或者图像识别跟踪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来进行自动跟踪和多机位、多场景的智能切换。

3.3 云录播系统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云技术必然将引入到教学录播领域。云存储和云传输技术的巨大技术优势可以解决目前多教室、多信号源甚至多单位部门的录制管理问题, 可以大大节约设备投资, 提高了设备使用率, 如云录播系统可以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部署, 各学校录播教室仅需要布置音视频采集设备, 通过教育网接入, 录播工作由教育云完成, 各学校或各教室动态共享录播资源。云录播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兼容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并可减少将来的运营和升级成本, 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

3.4 嵌入式录播系统

嵌入式系统作为后PC时代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网络通信、工业控制、消费电子等诸多领域。目前教学录播系统主要还是采用PC架构, 系统复杂, 设备投入成本较高, 稳定性较低。根据IT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 教学录播系统必然面临从集成化到专业化的转换, 而嵌入式系统因其集成度高、可靠性高、专用性、可定制、低功耗、低成本等特点满足了录播系统朝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因此录播系统向嵌入式设备的转换是其发展的必然。

本文通过对教学录播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 提出了教学录播系统的发展趋势, 为将来教学录播系统的开发以及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曾嵘.精品课程录制系统的建设与研究[J].科技信息, 2012 (7) .

【趋势探析】推荐阅读:

业务探析07-20

演唱探析07-20

制作探析10-15

问题探析05-08

初步探析05-13

评估探析05-15

价值探析05-19

关系探析05-24

服务探析05-28

融入探析06-04

上一篇:骨折愈合下一篇:整合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