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探析

2024-05-15

评估探析(精选12篇)

评估探析 篇1

摘要:公司价值是价值评估的结果, 客观正确地衡量企业价值对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并购、重组、风险投资等涉及产权交易的企业行为决策分析中, 价值评估的应用性更是得到极大的拓展。当前, 较为常用的评估方法有账面价值法、清算价值法、乘数估值法、经济增加值法 (EVA) 、折现现金流量法 (DCF) 、期权估值法等。考虑实际运用的广泛性与前瞻性, 着重探究后三种方法。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法 (EVA) ,折现现金流量法 (DCF) ,期权估值法

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是分析和衡量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 以帮助投资人和管理者改善决策。企业价值评估与金融资产定价、投资项目价值评估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并且与企业的筹资决策、营运资本管理密切相关。企业价值评估的一般对象是企业整体的公平市场价值。常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经济增加值法 (EVA) 、折现现金流量法 (DCF) 、期权估值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相应的适应性与优缺点, 主要是企业根据各自情况相应的进行选择, 以达到评估价值的目的。

1 经济增加值法 (EVA)

经济增加值又称经济附加值, 企业经过资金周转产生一定利润, 但同时会有相对应的成本支出, 如果收益大于成本那么经济值是增加的。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公式:EVA=NOPAT-C×K

其中:NOPAT—经调整的税后净营业利润

C—全部投入资本的总额

K—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NOPAT=税后净利润+利息费用+无形资产摊销+递延税所得税贷方余额的增加+研发支出的资本化金额-研发支出的资本化金额摊销

C=所有者权益+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短期借款-递延所得税负债+研发支出的资本化金额

K=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债权资本权重×债权资本成本率+股权资本权重×股权资本成本率

优点: (1) 由于该模型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内部分项目, 使其能反映公司创造的真实利润。 (2) 此方法是对经营业绩的一种评价, 能使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薪酬水平与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挂钩。

不足: (1) 负担税务净利润的是税后利润, 应该调整税后利息, 即没有考虑“债务抵税”的作用;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中研发支出一发生就区分费用化与资本化了, 与该方法的度量口径有差异。 (2) 会计调整复杂, 这种调整本身就有可能使会计信息失真, 同时这种税后净营业利润的使用尚未达成共识, 在国内对EVA的研究相对少。

应用前景:在研究中发现, 我国大量上市公司的负债率极低, 根据曼迪格尔·米勒理论, 权益资本比债务资本的机会成本高得多, 显然这些负债率极低的公司忽略了资本成本的作用和资本结构的优化。EVA指标来代替利润指标可以更好地激励他们的创造热情, 为股东赢得更多的收益, 并可积极推动中国股市的进一步成熟。

2 折现现金流量法 (DCF)

自由现金流量由美国西北大学拉巴波特、哈佛大学詹森等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 大量的投资银行、财务咨询、信用评级等机构十分关注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 而且美国上市公司年报中常常披露自由现金流量。

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 (1-所得税率) +折旧-资本支出-净营运资本增加

优点: (1) 评估对象合理。作为主要用于并购等交易行为的一种价值评估工具, 并购方主要考虑的是目标公司未来的收益而不是历史信息。 (2) 通过折现把未来收益换算到目前时点, 将一种永续的现金流时点化, 形成一个固定数值, 充分考虑时间价值, 避免经济增加值法没有考虑时间价值的缺点。 (3) 利用固定或不固定的增长率解决未来收益不确定的难题, 增长率可以是GDP或行业长期增长率等, 亦或是企业根据分析得出的未来增长率, 一般来讲, 增长率从长期来看不会高于GDP增长率。

不足: (1) 对特定现金流量的预测缺乏依据。就如2008年的全球经济萧条, 使企业估计增长率几乎都失真;另外, 增长率的估计通常分为运营期和永续期, 运营期增长率可能比较准确, 而永续期则往往偏差较大。 (2) 应用范围狭窄。就如上文所说, 如果企业的未来易于估计则此方法较好, 通常包括但不限于茅台集团、部分教育公司等做长线投资的公司;而像能源、房地产、中小企业板块等行业随市场供给、需求影响大的企业则不适用。

改进:一般有两种改进方法:调整现金流量和折现率, 以调整现金流量为例, 可以将有风险的现金流量换算成无风险的现金流量, 即设未来一年、两年、三年的肯定当量系数分别为0.95、0.90、0.85, 算出这几年的现金流量后分别乘以这些数值, 就把风险尽量减小。但在操作时要根据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抗风险能力综合把握, 人为主观因素较大, 对财务主管的能力要求较高。

3 期权估值法

金融期权合约赋予持有者在未来某个时期以某一固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项资产权利。期权一般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或称为买入权或卖出权。在期权交易中至少包括一个买方和一个卖方, 比如在2011年7月1日甲 (买方) , 乙 (卖方) 约定在2012年7月1日甲可以50万的价格 (执行价格PV) 买入一项资产, 并且甲要交1万元的期权费。到了2012年7月1日, 若该资产价格上涨到70万 (现行价格S) , 那么甲会行权, 即甲会以50万的价格买入该资产, 期权价格 (C) 为20万〈C=max (S-PV, 0) 〉, 净收益为19万 (期权价格-期权费) , 乙损失19万。将上例逐步扩展, 形成二叉树期权、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 以越来越接近现实。

实物期权允许决策者在获得新信息后, 实物期权的使用可以增加投资机会的价值。以下以一实例分析此工具的使用。假如有一项资产投资项目, 可以选择现在投资或一年后再投资, 如果两种方案都不接受, 就会失去该投资机会。不论现在投资还是一年后投资每年都将耗费100万元的投资费, 如果现在就投资, 预期在第一年会产生12万元的现金流量, 假设以后每年都会以2%的速度增长, 资本成本为12%, 那么现在投资项目的投资价值为120万<12÷ (12%-2%) >。显然120万元的收益=弥补100万元的投资成本, 净现值为20万, 可以现在投资。现在考虑一年后的情形, 假如基于这一年的观察, 得知该资产购得后会带来一定收益, 即收益会远远大于100万的, 那么会进行投资, 相当于此时多了一项“选择权”, 该“选择权”会有价值的, 如果考虑了该“选择权”那么情形会变成什么样?

假设无风险的利率为5%, 通过别人交易该类型资产可以得知资产波动率 (e) 为40%, 当然, 等待一年投资会必然损失一年的现金流量12万元, 应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可知S=120-12÷1.12=109.29万, 在计算一年后投资的现值, 由于这一流量是固定的, 永无风险利率折现PV=100÷1.05=95.24万, 再计算d和D, 将上述数值带入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得到C=S×N (d) -PV×N (D) =109.29×0.706-95.24×0.557=24.11万元, 可见, 最好延迟投资。如果投资未来具很大不确定性, 就应该等待, 等待的期权价值就越大。由此可以看出引入期权估值法, 原本部分资产可能不考虑期权时是不值得投资的, 但由于上述“选择权”的存在, 其资产价值会增大。对于高风险、高不确定的行业用现金流模型会严重低估其真实价值, 而用期权估值模型就比较适合。

存在的问题: (1) 并没有考虑到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偏好, 所以利用期权定价法将高估企业的价值。 (2) 期权定价模型对于期限较长、以非流通资产为标的资产的期权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标的资产价值及其波动率 (e) 无法从市场取得, 只能估计, 这会带来很高的估计误差。

以上几种价值评估方法各有优缺点, 关键是使用的对象与环境不同, 应该选择适当的方法。由于企业价值评估不像会计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操作流程能够按部就班的处理, 价值评估应该秉承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因地制宜, 可以考虑以某种方法为主, 别的方法作参考, 以达到准确评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2]布瑞德福特.康纳尔主编.公司价值评估[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3]戴娟萍、李连华.高级财务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评估探析 篇2

一、评估数据来源

1、综合征管系统中的基础数据。包括基本信息、申报的销售数量、销售收入、应纳税额、各类核定、认定、审批类文书等。

2、相关部门的第三方数据。在采用投入产出和能耗推算等方法进行评估时应注意收集水、电管理部门等外部单位数据用以核对企业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企业的相关账簿、凭证,生产经营的工艺流程,财务核算特点,成本费用核算方式等,以利于更为准确地找到评估切入点。

4、管理员日常征管工作中收集的相关信息。

二、评估方法

1、单位用水量、用汽量推算。

每瓶啤酒90%以上的成份是水,水在啤酒生产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耗用主要集中在酿造车间和罐装车间(瓶酒车间),二者用水比例基本在1:1,根据成本计算单测算,酿造车间用水单耗2.60吨/千升, 罐装车间(瓶酒车间)用水单耗2.70吨/千升;啤酒生产销售加权平均用水单耗5.6851吨/千升。评估中我们既可以从水资源管理部门取得企业实际用水数据,也可以通过企业取得的相关发票记载的数据进行评估分析。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水耗用量/单位产品水耗用量

应税产品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数量

问题值=测算应税产品销售数量-实际申报销售数量

另外,由于啤酒生产的糊化过程中需要大量蒸汽,企业

一般要向热电公司购买,数量、金额也很大,因此,也可以通过用汽量按上述模型进行评估分析。

2、产品单耗定额分析

啤酒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主要材料包括进口麦芽、地产麦芽、小麦芽、大米等粮食,根据测算,以11度啤酒为例,每千升产品上述粮食单耗定额大约为154公斤,根据单耗定额可以大致计算出产量,但由于还需按一定比例折算为8度、10度等不同产品,因此可能会产生较大误差。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材料耗用量/单位产品材料耗用量

应税产品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数量

问题值=测算应税产品销售数量-实际申报销售数量

3、投入产出推算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原材料投入数量*投入产出率

应税产品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数量

问题值=测算应税产品销售数量-实际申报销售数量

由于啤酒生产企业目前已经向大型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每个啤酒生产企业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档酒相互结合的产品结构,品种少则几个,多的达到几十个,不同品种使用的原料又会有所区别,在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评估分析时,应注意啤酒生产的中间过程,即酿造车间生产的半成品(清酒液)经罐装车间装瓶后成为产成品。一个啤酒生产企业产品品种可能有几十个,但酒液可能只有几种,因此只要正确区分不同酒液所用原料,分别计算投入产出率推算出不同酒液的产量,再根据期初、期末库存等数据就可以测算出应税产品的销售数量。

以13.5度啤酒为例,大麦浸出率为78.8%,麦汁合理损耗率2%,即100公斤大麦芽可以获得麦汁78.8*98/=77.224公斤,可以生产啤酒77.224/0.135=572.03公斤。

4、能耗推算

电力的消耗基本上贯穿于啤酒生产的每道工序,因此,以电力为基础指标的能耗推算法可以作为啤酒生产企业纳税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以2007年6月为例,**啤酒(**)有限公司生产用电951012千瓦时,产量12795千升,单位电耗74.33千瓦时,经测算,该公司千升酒的平均电耗为70.87千瓦时。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能(电)耗量/单位产品能耗定额

应税产品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数量

问题值=测算应税产品销售数量-实际申报销售数量

5、其他

饮料(酒)类产品共有的瓶、箱、盖等包装物也可以作为评估的参考指标。但从目前啤酒生产企业来看,通过上述指标进行纳税评估比较困难,主要是由于绝大部分啤酒的瓶、箱是以押金形式周转使用的,包装物的管理对于啤酒生产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管理上的难点,再考虑到毁损、押金期限等问题,很可能会给评估工作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探析 篇3

关键词:林业政策;标准评估;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6-0045-05

林业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林业发展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系列谋略、 法令、措施、办法、方法和条例等的总称,它具有政府行为、强制性和公众利益机制等特点。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林区是落后地区,林业是弱质产业,林农是弱势群体,林业政策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广大林业从业人员的福祉。政策评估是制定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在政策实践中,需要不断地对己出台的政策进行科学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完善政策和制定政策[3]。所谓政策评价,是指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政策目的及设计、政策战略规划、政策实施管理和政策效果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分析与评价,主要对政策成本、效益以及相关影响进行综合性评价[4]。健全的政策评估体系是衡量林业政策目标实现程度及社会效果,判断政策合理与否的关键工作,是林业政策良好运行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调整与优化林业政策有重要指导意义。

1中国林业政策评估研究概述

截止2013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163%,林业系统企事业单位44 562家,涉及1 563 271名林业从业人员[5]。但在我国, 长期以来只重视林业政策目标、方向、设计、决策、制定以及林业政策与其他部门政策相互关系上的研究。而对林业政策的绩效评价和如何通过对林业政策绩效评价来优化林业政策的研究却很少[6]。将资源、产业发展和环境联系起来,置于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框架下对政策进行定量研究仍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7]。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是维持、修订或终止政策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六大重点林业工程的相继启动,尤其是国家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问题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林业政策评估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

在政策评估意义方面,任景明认为要在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政策运行机制,特别是政策评价机制的理论和实践,健全完善政策评价机制[8]。李兰英等则强调加强政策评估和监控的制度建设,要求对较重要的林业政策均应坚持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和公正标准进行政策评估并将评估的重点放在政策执行结果和政策失败的原因上, 以利于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以实现决策科学化, 减少政策失误[9]。而刘伦武、刘伟平则认为林业政策绩效评价有利于改善政策设计、决策和实施效果。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促进林业发展[6]。

在评估方法上,杨伶等认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求评价者对评价系统有充分的认识及多方面的知识,目前, 构建指标的方法主要有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10],王雪琴也提出评估指标的选择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频度统计法、综合法、交叉法和指标属性分组法等[11],刘丽红等则采用AHP法对国有林区职工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找出职工生存状况的关键影响因素[12]。

在评估对象上,陈钦从公益林补偿的角度对相关政策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13],杨超等对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了评估标准体系[14],肖泽忱等从理论的角度对我国林业政策绩效评价体系作出了相应的思考[15] ,杨学春等对林区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16],李宝银从林业现代化的视角对福建省的林业政策评价指标体系作了先关研究[17],杨伶等人则对我国林业外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思考[10],秦悦等以辽宁丹东为例,科学的分析了2005年以来林权改革对集体林可持续经营影响的程度,客观评价林权改革对集体林可持续经营的促进作用,是进一步完善林权改革的依据[18]。

但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学者对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还是很少,研究程度不深,对于林业政策的改进、更新与评估还任重道远。

湖北林业科技第44卷

第6期梅运田,等: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探析

2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的理论基础

政策的有效评估赖以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一项政策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很多,解决问题是要耗用资源的,只要这些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有一个轻重缓急和理论的采用问题。林业政策标准评估是针对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规章等法律法规类以及规范性文件等政策性和技术性规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其理论基础的选择应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与效益来进行考量。目前比较实用、普遍的理论方法有:

2.1成本(费用)—效益分析法

费用-效益分析是指基于折现的效益和费用的量值大小来判断和评价公共部门或非盈利部门的项目(或计划)和投资的资源配置效率性的一种方法框架[19]。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吸收了发达国家关于可行性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的科学方法,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本效益分析已成为我国投资项目决策的主要工具,对提高投资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该方法的优点是透明、定量化。一种尽可能货币定量化的优缺点比较比泛泛的定性描述更易为公众所接受和理解,也更具透明要求的强制性[21]。不足之处是主要适合于评估单目标,在多目标效益量化(包括货币化)等方面较为困难。

2.2层次分析法

由于林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现在的科研水平还难以对政策的绩效作全面完整地评价,因此常采用层次分析法[15]。层次分析法简称AHP(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具体方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该方法的优点是简洁实用,所需定量数据较少,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层次分析法的作用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较优者,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

2.3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步骤: (1)模糊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2)采用构建好权重向量;(3)构建评价矩阵,建立适合的隶属函数从而构建好评价矩阵;(4)评价矩阵和权重的合成,采用适合的合成因子对其进行合成,并对结果向量进行解释。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事物本身的模糊状况,并且能用于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的综合评价;缺点为计算复杂,对指标权重向量的确定主观性较强。

2.4其他方法

用于林业政策评估的理论还有很多,如对比分析法、访谈法、时间模拟法、公众评议法等。在进行政策评估时,我们往往是根据实际,综合考量,综合运用各项理论方法,以使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更加全面,贴近实际。

3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的原则

3.1动态发展原则

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和反映方式,要考虑政策的时效性,评估体系要有很强的动态性,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快速变化,要能综合、及时的反映林业政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3.2系统全面原则

评估体系指标要系统的反映林业政策的各个方面,既要对林业政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作出评估,同时要考虑到政策带来的正效应、负效应,要统筹兼顾评估体系间的层次性、协调性和普适性。

3.3可操作性原则

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的各项指标含义要尽可能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和理解,所确定的指标要方便收集、比较、分析。指标项的选定既要从当前政策实际出发,贴近现实,数据要详实,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步伐。

3.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林业政策标准评估需要依靠不同的指标加以衡量,定量指标有其自身局限性,如评价的公允性受样本测算的影响, 而定性指标的局限性主要来自评分者的主观差异。因此,在选取评估指标时,要统筹综合考虑,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4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的构建

4.1林业政策标准评估指标选取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评价者对评价系统有充分的认识及多方面的知识[10],根据评估原则,本文在查阅文献、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重点人物访谈、德尔菲法等方法形成我国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的指标,初步构建了包括1个目标层,4个项目层,21个指标层在内的我国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表1)。

4.2评估因子权重分值的确定

在我国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中,各评估因子的权重主要采用上文提到的层次分析法来进行计算,考虑到有些指标难以量化评估,我们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加以量化。利用筛选出的评估指标,在专业的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version 0.60)中,建立层次建构模型,生成各指标间两两比较的的矩阵,按“1-9级标度法”(表2),输入成对比较的结果,之后进行一致性检验,以此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进行赋值评分。我国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评估因子及其分值见表1。

4.3评估因子权重赋值及解释

根据各指标间的重要性,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每个评估指标因子按“高、中、低”或“好、中、差”做定性判断,再给予等级赋值。根据人们对优良等级的习惯性判断,“高“或”“好”赋值1≥X≥08,“中”赋值赋值08>X≥06,“低”或“差”赋值06>X≥0。我国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评估因子赋值及解释见表3。

4.3评估模型

根据上文的评估体系与赋值,我国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的分值如下公式计算:

w=∑21i=1αixi

式中:αi为21个评估因子的权重,xi为各评估因子的赋值,w则为林业政策评估分值,据此可对我国具体林业政策进行评估,按分级标准划分林业政策综合价值等级。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徐斌,刘小丽.森林认证对林业政策与管理的影响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3,(1):610.

[3]刘斌,朱广忠.评价的整体分析方法理论研究[J].理论研究,1997,(8): 910.

[4]冯洁.中国林业政策评价研究[M].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2007.

[5]国务院数据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www.drcnet.com.cn/www/integrated/.

[6]刘伦武,刘伟平.试论林业政策绩效评价[J]. 林业经济问题,2004,(6):347350.

[7]曹建华,王红英. 林业政策模拟模型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4):602606.

[8]任景明.建立政策评价制度确保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5,24(6):527530.

[9]李兰英,刘德弟,程云行,等. 林业政策系统运行问题探讨[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1) : 8488.

[10]杨伶,肖更生,王金石,等.对我国林业外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07,(12):7274.

[11]王雪琴.城市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研究与评价—以大渡口区为例[D]. 重庆: 重庆大学,2012.

[12]刘丽红,曹玉昆,孙百原,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有林区职工生存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4):7788.

[13]陈钦.公益林补偿政策评价研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3):2933.

[14]杨超,王学雷,张青,等. 湖北省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体系探讨[J].湿地科学,2014,12(6):759765.

[15]肖泽忱,布仁仓,胡远满,等.对我国林业政策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3): 224228

[16]杨学春,牛瑞萍,姜庆国,等. 林区建设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森林工程,2007,23(5):7884.

[17]李宝银.福建省林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2004,(31):4549.

[18]秦悦,翟印礼.林权改革对集体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以辽宁丹东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8301832.

[19]黄渝祥,刘俊.政策、法规的选择与评价方法[J].当代财经,2005,(8):5255.

[20]高喜珍,陈通.成本效益分析在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中的适用性分析[J].中国农机化, 2010,(3):110112.

[21]M.D.Adlre. Rethinking CostBenefit Analysis. The Yale Law Journal.Nov[J].109.Vol.109:165248.

企业培训绩效评估探析 篇4

建立完善的绩效培训管理体系能更好的促进本单位绩效管理体质改革, 从而更有效提高本单位职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有人说“企业的成功19世纪靠资本, 2O世纪靠技术, 21世纪靠培训”, 现在许多企业都开始重视对员工进行绩效培训, 但是结果很不乐观, 主要是培训绩效却很难评估, 也成为困扰目前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的难题。

一、企业绩效培训评估的概念和意义

1.企业绩效评估的概念

绩效评估, 是指靠凭着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 采用一定的考评方法, 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 并将上述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绩效考评是绩效考核和评价的总称。 (以员工为考评对象) 绩效考评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政府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2.企业绩效评估的意义

(1) 增强企业的创新性。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曾探讨过, 企业的竞争优势应该是创新, 因此每个企业都应该有一套设计方法, 即能够记录和创新绩效的方法和创新方案, 只有好的创新方案才能更好的提高绩效, 创新和绩效一对正比例关系。

创新在当今社会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 社会需要创新的理论,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 当今社会无不赞美创新, 有创新就意味着能发展, 只要发展才能创造出新事物, 因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社会没有创新就不能进步, 创新并不是盲目的开发, 而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 找到适应自己的创新观念, 创新是一种正能力, 对企业和员工都是一种激励。好的创新是企业效率不断增长的关键。

(2) 企业绩效培训评估有利于企业更好适应科技化、国际化的发展。科技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流, 而企业绩效培训也只有与当前最先进的科技发的主流相适应才能紧跟时代潮流, 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在企业培训中必不可少, 用电子技术可以进行人机对话、远程协助培训、卫星同步培训等,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 大大降低了培训成本, 提高了员工接受新事物的效率和能力, 更好的适应了市场的发展。

国际化是指把企业的高层员工输送到国外接受国外的先进理念, 学习其先进理念,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我国员工的素质和经验, 更有效的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工作效率, 这种国际化的培训方式现在许多企业都在实施。

二、企业绩效评估现状

(一) 企业绩效培训的发展趋势

科技的和国际化的发展使企业绩效培训制度出现新的趋势, 下面就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注重对自己企业员工的培训和教育

这是所有成功企业的一致做法。成功的企业将培训和教育作为企业不断获得效益的源泉。只有做到与科技发展保持一致, 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使企业不断壮大和发展, 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富士康科技集团就是这样的, 富士康科技集团IE学院, 就是负责整个集团培训, 他们将IE学院从花钱的单位变成效益的源泉, 为集团不断培养优秀人才。

2. 企业绩效培训科技化、国际化趋势增强

科技的发展是现在社会的主流, 企业要发展必须紧跟当今科技发展的潮流, 与市场接轨与世界接轨。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在企业员工培训中尤为突出, 电子技术培训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培训成本, 提高效率, 使员工尽快接受新事物, 新技能, 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大大提高了企业效率, 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现在许多企业都在利用之中培训方式来为本企业员工进行绩效培训,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发展。

国际化是指企业将自己的高层员工输送到国外接受外国先进技术的培训, 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 从而更好的为本国企业服务, 提高企业的效率。同时也是员工自身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3. 企业培训经费投入增加趋势

目前很多企业在企业培训经费上投入开始增加, 当然外国的一些知名企业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国内一些大的企业, 例如富士康科技集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 集团还十分重视培养人才, 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职工教育培训, 目前已建立了从基层生产人员到经营主管五个层次 (操作层、执行层、管理层、规划层、经营层) 的完整的企业内部职业教育训练体系。据《苏州日报》2004年11月3日记者周建越报道:今年苏州企业培训市场最大的变化有两点, 一是民营企业的崛起, 像苏州的隆力奇、朗力福等民营公司, 都加大了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将培训资金作为企业预算进入年度规划中;二是外资企业聘请咨询专家进入公司进行“企业内训”的情况开始增多。

(二) 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情况

现在企业培训绩效评估的重视不高和评估指标单一。

企业在培训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做好需求分析, 制定培训内容和计划, 选择教育培训机构。然而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企业的培训绩效评估阶段, 企业在给员工进行了培训之后往往的到的收益也越高, 培训效果也很好, 知识在培训绩效评估的时候就不怎么重视, 导致培训的内容没有很好的运用在实际中, 出现培训绩效评估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 培训绩效方式单一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显示, 评估采用满意评估的的企业只占百分之七十九, 百分之五十一的企业采用笔试和口试的方式进行培训绩效评估, 有极少数企业以员工在培训前后的表现作为评估的标准, 采用其他方式进行企业绩效评估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因此企业的绩效评估如果不合理就会导致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资成本的浪费, 企业最终也不会得到应有的绩效。

三、企业绩效培训的发展前景

1.当今世界绩效培训模式样式繁多

常见的有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管理法、平衡计分法、360度反馈 (360°Feedback) 、主管述职评价。

在各中考核模式中的考核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各种考核方法和办法都反应这一种管理理念, 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因为每种考核模式中都有自己的优越性, 例如KPI模式强调抓住企业运营中能够有效量化的指标, 提高了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与客观性;MBO模式将企业目标通过层层分解下达到部门以及个人, 强化了企业监控与可执行性;BSC模式是从企业战略出发, 不仅考核现在, 还考核未来;不仅考核结果, 还考核过程, 适应了企业战略与长远发展的要求, 但不适应对于初创公司的衡量;360度绩效反馈评价有利于克服单一评价的局限, 但应主要用于能力开发;主管述职评价仅适用于中高层主管的评价。不同企业规模绩效考核模式方法的选择每一种绩效考核模式与方法都反映了一种具体的管理思想和原理, 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 不同的模式方法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与适用条件范围。

2.企业绩效培训的发展趋势——激励

管理人员激励人的能力至关重要, 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 不但要掌握激励下属的技巧, 而且也要学会自我激励。?您的激励, 员工变被动为主动。更重要的是员工能够自我激励, 那么他们将保持自信与勇敢, 做他们应该做的工作也会更认真更细致, 您的管理工作也会因此变得更有轻松。团队心态是高绩效团队发展的深层动因。团队心态即团队互信感、归属感和效能感受, 是构筑高效团队的深层心理基石。通过高效团队心态管理, 让您的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拥有健康的心态, 让您的员工团队成为健康的团队、有凝聚力的团队。

四、结束语

评估探析 篇5

2.提高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评估效益的途径

2.1技术交底

隧道施工是城市隧道施工的核心阶段,只有做好隧道施工,施工IQ也才能获得更好的效益。然而,隧道施工也是安全事故易发阶段,隧道的长度、深度等都是隧道施工中的风险因素。为了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在城市隧道施工前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非常重要。首先,施工企业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各项工作安排,全面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其次,施工企业要将施工要求、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交代清楚,就隧道施工环境进行综合考量,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施工行为,进而保障工程施工进步和安全。

2.2加强施工环境风险的勘察

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受地形、环境、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会给工程施工安全及进度造成巨大威胁,为了更好地保障路基及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施工进度,加大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掌握工程施工场地的地形结构、地貌特征。在铁路地基及隧道工程施工前,首先,要对施工地点的地势、地形以及地基基础现场进行全面的勘察,利用地质勘探技术来确定施工方案,通过工程测量确定地基基础的地形环境,从而为施工设计以及作业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资料。

2.3土方开挖的风险评估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隧道工程建设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在城市隧道工程中,土方开挖是隧道基础工程开工后首道工序,土方开挖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然而在土方开发工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土方塌方问题,进而引发系列安全事故。为了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施工企业就必须做好土方开发的风险评估工作,要对地基基础工程做好现场勘查工作后,确定土方开挖方案,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所需要的机械设备。根据工程图纸设计要求,有序的进行土方开挖。

2.4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分析方法,这种评估方法改变了传统中最优化技术只能处理定量分析问题的观念,提出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城市隧道施工中,隧道工程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其施工中存在风险因素不断加大,利用多层次分析法可以有效的针对隧道施工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将风险因素控制在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5风险因素分析法

在城市隧道施工中,为了降低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就必须对可能导致隧道施工风险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降低施工风险概率的一种方法。在城市隧道施工中,存在的风险有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利用风险因素分析方法就是对城市隧道施工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进行分析,例如隧道的选址,施工方案设计等,在隧道施工中,必须考虑到环境带来的影响,只有做好了风险评估工作,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好地效益。

3.结语

数字档案馆服务绩效评估探析 篇6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 用户服务 绩效评估

服务质量是数字档案馆服务的命脉。数字档案馆的评价,作为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步骤,旨在对数字档案馆活动进行规范,指明其发展的方向。数字档案馆工作评估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数字档案馆工作的改善。

一、数字档案馆服务绩效评估方法

结合数字档案馆评估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其服务绩效评估方法多种多样,并具有可选择性。

1.投入评估法

这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早使用的评估方法,通常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类型数字档案馆的某一流程,如服务项目。把该项目的整体运行现状与预先制定的标准进行对比,以达到明确该项目的效用并对同类项目作出比较两个目的。

2.任务评估法

这是源于目标管理在数字档案馆的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服务绩效评估方法①。该方法按照目标完成任务或履行合同的情况来评价数字档案馆绩效,目标和任务由各个数字档案馆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目前这种方法在档案馆界运用得较为广泛,不但可以评估项目整体绩效,而且可用于评估项目不同阶段的绩效。

3. 综合评估法

综合评估法是在系统评估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数字档案馆服务绩效,实质就是项目对其环境中有关因素的影响程度,评估应该明确构成项目环境的重要利益群体,明确不同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期望以及他们的期望如何随时间不断变化,并根据数字档案馆使命和宗旨把上述期望转化为相应目标。该方法强调目标明确,又注重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目标,因此具有发展性和适应性。

4. CIPP评估法

这种方法在教育评估中己成功应用,与系统评估法相类似。图书馆界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CIPP是背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成果评估四种方式的缩写。其中,背景评估主要考评数字档案馆项目制订的规划、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具体实施情况;输入评估主要考评为达成项目的规划和目标所投入的资源及其运用情况,它特别强调用户需求的满足、经费的合理使用和建立良好的工作组织几方面内容;过程评估主要考评定期反馈项目执行计划的有关情况,以调整和指导下一步工作;成果评估主要考评项目目标达成情况。

运用CIPP评估法可以使数字档案馆服务评估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评测用户的满意程度,旨在了解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效果。二是考量数字档案馆内部运作的效率,以了解其运作方式是否符合数字档案馆的目标;三是计算数字档案馆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能否符合服务的效果,以知悉数字档案馆的运作效益是否平衡。

根据以上分析,数字档案馆服务绩效评估工作对档案馆而言是一件比较复杂、技术性很强的系统性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至关重要。每一种评估方法从“外部评估”转向了“内部评估”,专业性和针对性增强,既要注重经费投人、资源建设、人员、设施等输人资源,又要注重服务类型、质量等输出成果效益,并将与质量管理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依据档案馆行业标准,强调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又要重视用户反馈,把数字档案馆在业务范围、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都要反映在档案馆服务质量上” ②。

二、数字档案馆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数字档案馆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使用评估指标体系、服务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档案馆员评估指标体系、用户满意度评估指标体系。

1. 使用评估指标体系

使用评估指标体系包括(1)用户量度评价指标:注册用户数,已在用户注册表中注册过的用户数量;登录次数,系统被使用的次数(网页登录次数);用户忠诚度,使用10次以上的用户数占总用户数的比率。(2)问题/回答量度评估指标:接受问题百分比,系统接受咨询量占总咨询量的百分比;回答用户问题的百分比,系统响应中用户得到问题答案的数量占系统接受咨询总量的百分比;问题征解百分比,需征解问题量占总咨询量的百分比。

2.服务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服务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包括问题响应时间和问题响应质量两个评价标准。问题响应时间指标分析:系统管理员响应问题的时间;系统管理员将问题分配给档案馆员的时间;档案馆员响应问题的时间;系统管理员再次转发问题的时间;档案馆员答复问题的时间;系统管理员转发档案馆员回复的时间。问题响应质量指标分析:系统管理员正确回答度;档案馆员正确回答度;无答案量度;系统管理员对问题的响应度;档案馆员对问题的响应度;档案馆员回答量度;答案规范度。

3.档案馆员评估指标体系

从事档案工作的档案馆员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咨询的服务质量;反映在指标体系的制定中可从队伍状况和人员培训情况进行评估。一是队伍状况指标。主要指档案馆员应具备以下业务素质:具有档案专业或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积累了一定的服务经验与技巧,能熟练运用常用检索工具和导航工具;热爱服务工作,善于与用户沟通,并能为用户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二是人员培训情况指标。主要指用户培训情况、系统管理员培训情况及档案馆员培训情况。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使注册用户充分了解数字档案馆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同时不断发掘潜在用户。通过定期培训,培养档案馆员的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提高对档案咨询服务行业规范掌握的熟练程度。建立考核评价制度,根据用户打分、专家审核和咨询周期长短等因素,对每一个咨询问题及其答复进行评价。建立规范的档案馆员淘汰机制,定期对档案馆员进行审核与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档案馆员及时予以替换。

4.用户满意度评估指标体系

用户满意度,即接受数字档案馆服务的用户对服务的过程和结果的满意度,包括准确性、及时性、员工的行为、技术因素、物理设施等。用户满意度指标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主要考核和评价档案馆员及系统管理员的回答质量和服务情况。为客观评价,此项指标应由用户评定打分。用户对咨询回答质量的评价指标:系统回答的正确性;系统回答的时效性;咨询服务的专业性;根据使用的情况,用户认为咨询服务的综合性;系统回答的可理解性;用户对回答速度的满意程度;用户对未得到答案的看法。用户对服务情况的评价指标:目前数字档案馆服务的状况;档案馆员的服务水平;用户对档案馆员的满意度;用户认为系统服务是否遵照标准规定时间回答了问题;用户提问是否都得到档案馆员的响应;用户认为所付费用与所提供的服务是否相称;用户认为系统提供咨询服务所花费的时间是否恰当。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以用户为中心,提出“一线咨询服务”的理念,需求在一线,服务在一线,效果在一线,一线的能力就是系统的能力③。在服务水平中指出“问题响应时间”与“问题响应质量”,侧重服务的广度、档案馆员正确回答度、答案规范等,提高用户满意度。因此,数字档案馆在建立评估体系时,对每个问题都须有相应的定性描述和量化标准。在制定评估标准和具体分值时,应与本单位所执行的与本系统相配套的咨询服务管理规程结合起来。

三、建议

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估指标

数字档案馆服务绩效评估指标需要对每个具体的评价指标设置加权系数,才能进行最终的评价。也可将每个指标按“优、良、中、差”分成四个等级,每个等级按质量要求给出评估标准,并赋予相应分值使之量化,再根据指标权值和等级标准分值计算出咨询各项工作程序的质量得分,最后作出质量总评价。此外,评估者还可根据一定的目的选取适当的指标进行质量评定,对某项工作的程序做出改进。由于数字档案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在实践中确立质量特征的有关数量标准比较困难,需要根据各数字档案馆服务情况、用户状况和系统特征进行全面考虑。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字档案馆服务水平。

2.指标体系的应用

采用一定的标准评估某个数字档案馆系统的质量或是对若干个数字档案馆系统进行分析比较,都必须要考虑到数字档案馆的具体环境,包括外部环境(社会、文化、政策、语言、用户等)和内部环境(目标、任务、基础设施、人力、财力等)。具体环境中的数字档案馆服务评估还要以此指标体系为基础增删一些评价要素。

3.慎重选择评估者

评估要注意整体效应,评估可分为上级评估、同等评估、自我评估、用户评估、专家评估5种形式,给出每种评估形式的权重,最后算出评估结果。需要指出的是,用户作为服务的對象,在评估上最具发言权,用户评估所占的权重应当较大。

注释:

①朱小怡.数字档案馆建设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②姜晓.图书馆绩效评估方法评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6-9.

③张晓林.构建数字化知识化的信息服务模式[J].津图学刊,2003 (6):13-16,80.

资产评估与审计关系探析 篇7

一、资产评估与审计的概念

资产评估是对资产在某一时点的价值进行估计的行为或过程。具体地讲, 资产评估是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依据国家的规定, 为了特定的评估目的, 遵循评估原则, 选择适当的价值类型, 按照法定的评估程序, 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 对特定资产的价值进行估算的过程。

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 依照国家法律、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 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等进行审查和监督, 评价经济责任, 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资产评估与审计的区别及联系

(一) 资产评估与审计的区别

1. 作用与目的不同。

资产评估是为了明确资产数量, 质量和价值, 为资产的交易、投资等提供价值尺度, 为资产的重组和优化提供价值参考, 确定相关当事人的权益份额, 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资产评估要求如实反映各类资产的现值, 资产评估的目的指资产评估所服务的经济行为的具体类型。

审计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等手段, 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 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调查、评价、提出建议等手段, 促进、服务经济管理与调控, 以助于国民经济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高。审计的目的是降低信息风险, 维护经济秩序。

2. 基本特征及职能不同。

资产评估是为委托人或产权持有人提供的被评估资产作出价值判断的专业活动, 具有咨询性特征。资产评估结合评估基准日被评估资产的实际情况, 考虑影响因素, 对资产的现时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 具有现实性的特点。

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评价、鉴证的职能;审计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做出事实判断的活动, 具有明显的公正性特征。

3. 工作对象及影响因素不同。

资产评估的服务对象是产权交易者, 产权所有者;审计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股东、债权人及工商管理部门等。多年来资产评估服务对象已由国有产权主体扩展为多种所有制产权主体。资产评估不仅要考虑资产自身的状况, 而且要考虑企业内部相关因素的变化, 还要考虑企业的外部因素的影响, 约束条件相对复杂, 审计反映的是企业内部财务问题, 约束条件相对简单。

4. 精确度不同。

资产评估为一种估值, 具有明显的预测性, 评估的目的不同, 评估的价值就不同, 其结果要求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而非精确到一分不差。审计是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 要求在审计程序中对财务数据的准确性要求很高, 为审计意见的发表提供判断依据。

具体事项侧重点不同。例如:资产产权权属。资产评估是评估特定时点产权持有人所拥有资产的价值, 工作中对资产的权属问题着重强调 (主要体现在工作中有大量的证明权属的资料:权属声明、产权证等) 。审计也关注资产的权属问题, 如有瑕疵也会根据重要性水平决定是否在报告中披露, 但没有资产评估那样着意, 更关注资产的形成过程、价值情况等。

(二) 资产评估和审计的联系

二者同属中介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与审计机构均为社会中介机构, 均以有偿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 不得以个人名义对外提供服务。资产评估机构与审计机构均由协会监管, 2016年起资产评估师与注册会计师考试均由协会组织实施, 不同的是注册会计师考试是职业准入类, 而资产评估师考试为职业水平类。

基本原则相同。资产评估准则强调, “诚实正直、勤勉尽责、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这些原则分别体现在相应的具体准则中。审计准则也强调“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独立性是中介行业的灵魂与生命, 是审计能否履行鉴证职能、发现企业财务舞弊, 资产评估能否提供客观公正的估价的关键所在。

业务性质有所交叉。评估提供价值判断, 审计提供事实判断, 但在业务性质上存在着交叉。资产评估对委托方申报的评估明细表进行核实和界定, 有相当部分工作采用了审计的方法, 具有事实判断的性质;由于公允价值等成为会计资产计量属性, 审计也必须对会计人员使用公允价值的合理性作出估计和判断, 而这些估计和判断需要借助于评估技术完成, 在某种意义上, 审计工作也有一定的价值判断成分。

相互提供报告依据。资产评估与审计的对象都是反映企业资产, 负债等信息的财务报告, 评估师与注册会计师均需利用会计凭证等相关资料, 核实有关信息。资产评估对象的分类与财务会计资产分类是相同的, 资产评估结果的列报格式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审计报告为评估工作奠定基础, 资产评估报告又为审计提供参考。

技术程序有所相通。资产评估机构在进行评估作价时, 往往采用与审计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程序, 如监盘, 函证等, 审计机构在审计时, 需要采用公允价值测试资产价值, 并据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确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流动资产及企业负债等的评估有相当部分可运用或借鉴审计的方法进行, 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程序使得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关系更加紧密。

企业资料大致相同。资产评估的过程中, 要使用产权所有人的基础资料、财务资料、技术资料等, 在审计的过程中企业提供的上述资料也是审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如何处理好资产评估与审计业务关系

(一) 强调协同协作

中国中介行业走过了“分分合合”的道路, 这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是社会的进步, 也是进行资产评估与审计业务关系研究的前提。目前我国部分机构仍存在“分工不分家”, 资产评估与审计业务相互兼容的现象, 是不独立的表现, 非长久之计, 评估与审计行业应独立存在, 协同发展, 各自承担责任, 不可相互替代。

(二) 发挥专业优势

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各项资产减值测试、投资性房地产评估等, 评估与审计在工作顺序方面可能更趋向于具有融合性的互为先后的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 这也是资产评估参与审计业务, 拓展评估业务空间的一项新领域。加强资产评估与审计之间合作, 发挥专业优势, 也是业精于专的体现。

(三) 加强行业管理

一是, 逐步形成各自特定的理论基础, 以此为基础规划资产评估理论研究的边界和范围;二是, 完善与统一有利于正确处理评估与审计关系的相关规定, 形成层次分明、责任清晰的监管模式;三是, 探讨评估与审计行业管理的协调统一性, 做到相关标准的支持与认同, 以构建更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计量标准与体系。

(四) 明确各自责任

要明确三种不同的责任, 即会计责任、审计责任和评估责任。为了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如果相互利用资料, 后者应对前者工作进行验证, 并对验证结果负责;如果相互利用工作, 无论先后顺序, 前者以专家的身份加入后者工作, 后者应对前者工作负责, 后者的责任不能免除前者的责任, 明确各自的责任是协同工作的基础。

四、结语

资产评估学科归属问题探析 篇8

一、资产评估学科归属争议

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及理论积累可以看出,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目前理论界对其学科归属还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的厘清。在学科归属流派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归纳综述:

(一)管理学说

一些学者认为资产评估是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的延伸,应归属管理学。唐振达(2009)认为,资产评估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应当与会计同属管理学,并主要从资产评估与会计的研究依据、计价基础、研究理论与准则体系均相互借鉴与利用,以及两者的研究对象、职业监管部门等方面的相似性上进行了论证。李光洲(2007)认为,资产评估作为应用性学科,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基于资产评估的跨学科特性,将资产评估归属于管理学学科更为合适。教育部2005年在少数财经院校恢复资产评估专业设置,并将该专业归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一些高校不仅进行了本科层次的专业建设和招生,还将其教学延伸到了研究生层次。这些院校主要包括南京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武汉经济学院等。

(二)经济学说

由于我国的资产评估是为适应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专家及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应隶属于财政学,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以厦门大学评估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代表。陈鹏(1998)指出对评估值概念理解不够导致对资产评估方法的误用,使评估结果产生差异。而这种症结只有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才能获得答案。指出市场经济的导入是资产评估产生的原因,资产评估是经济学价值理论的运用,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根植于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市场法和收益法是评估一个持续经营企业整体价值的有效方法,也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供求平衡价值理论的体现(高波,2001)。罗建强(2002)认为,股份制改组上市时的资产评估其最终的目标是确定净资产的价值和股票的发行价格也就是产权交易的价格,但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了产权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的节约,从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河北省的几名学者也认为资产评估理论研究依附于经济学基本理论,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王建中、王淑珍等,2002)。鉴于资产评估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重要环节之一的原因,一些院校将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专业发展为资产评估专业方向或专门建设了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方向,以及2005年以后教育部批准设置的资产评估专业也隶属于财政学院(系),如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学院等。

(三)综合学说

一些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在对象及实施过程中渗透着工学的知识,因此,资产评估应该是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学科。王开田等(2007)认为,资产评估是一个以会计学为基础,经管交融、文理工渗透的复合型、集成型新兴学科,是一个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又高度综合、需要广泛学科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学习和扎实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张艳(2009)认为,资产评估是一个源于会计学、集经济管理学与工程机械学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个新兴智力密集型中介服务行业,它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特点。综合智力密集型特点决定了资产评估课程设置要体现以会计学课程学习为基础,经济与管理类课程交融学习,文理工相互渗透三个方面的要求;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特点要求专业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它的主干课程,应该包括资产评估学、建筑与工程识图、机电设备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等。资产评估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也包含相关法学与工学的知识,但由于资产评估专业或专业方向多数是由财经类院校或相关院系进行建设的,这些院校或相关院系都缺少工科方面的专业或专业背景,所以此类观点并未在高校学科设置上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可见,资产评估学科归属之争的焦点主要表现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上,因此,有必要对经济学与管理学进行解读。

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

1776年3月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而经济学自身体系的形成以一百二十多年后马歇尔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标志(刘源张,2006)。经济学是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进行集中研究的学科,通俗地讲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和使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产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和集团的科学。经济学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应在各种选择中使目标达到最大绩效。管理学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是以1926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发表为标志。它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因此,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在所拥有的现实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整合。作为两个不同的系统,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研究目的不同

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以回答“是什么”作为学科使命,侧重于帮助人们解释世界,它强调均衡、趋势与发展,注重对有限资源的配置行为提供逻辑思考。相对而言,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以解决“怎么办”为自己的学科使命,侧重于“如何改造世界”,强调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与目的性,注重为组织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提供有效手段和方法。

(二)对“人”的认识不同

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把人看作成是理性的人,也就是说,他可以理性地区别两个或若干个经济决策哪个对自己的经济利益有更大的好处。管理学中经过理论界多次的讨论与改善,由起初泰勒的“经济人”到霍桑的“社会人”再到马斯洛的具有层次需要的“人”,都是基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展开的。管理学细化了人的各种需要,考虑人除经济方面之外的其它因素,比如人的地位高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三)操作思想不同

经济学在分析某一问题时,首先要对所要研究的经济变量进行定义,提出一些假设条件;然后根据这些定义与假设提出一种假说,运用这种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进入下一轮的假设研究。管理学是通过实践活动,从中发现有效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在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等职能上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前者是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是公理化的演绎体系,经济学研究大都在已有的数据基础上建立假设,以假设开题。后者是以归纳法为主,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是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其理论为了解释具体的管理活动。

(四)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同

经济学一直以来发挥着其基础学科的作用,供求问题是研究的根本,它用详细的模型理论分析提供方会以何种价格出售,该价格需求方在哪个阶段是可以接受的。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经济学可以运用经济模型等工具从静态、比较静态以及动态层面进行分析;也可以运用实证的方法或规范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可用文字说明(叙述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代数法),还可用几何图形式表达(几何法、画图法)。管理学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等方面更加注重实际应用。

三、资产评估学科归属界定

任何一个被认为是科学的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它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这是一个学科体系区别于其它学科之所在,也是我们分析学科归属的出发点。我们认为,资产评估作为一项产生于经济需求,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经济行为,总的来说是偏重于经济学的,属于管理经济学的范畴。

(一)研究目的

资产评估最终目的是在分析资产评估环境与评估对象特征的基础上,对特定时点及约束条件下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为决策方提供一定的价格尺度或合理资产价值咨询意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委托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直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只能转而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提供相关专业信息的资产评估师,可以为相关各方提供实现目标的价值信息。资产评估服从了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厂商)、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为行为各方提供资产价值咨询服务并不过多地考虑管理,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注重均衡,主要回答资产价值“是什么”的问题。

(二)对人的理解

资产评估的行为过程中评估方仅作为经济关系中的第三方,单单是把人看作成为一个理性的人,注重资产质量,在效益大与小中当然选择有价值的。服从经济学上节约成本思想,最大经济利益原则。评估学中不存在管理学认知的地位高低不同的人,不涉及公司经济实体内部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问题,而是更多地考虑拥有平等地位买卖方的售买心理。

(三)评估方法

资产评估的三项基本评估方法有着各自的理论依据,而这些依据均源自于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如劳动价值论是成本法评估的理论源泉,是对评估对象特定时点价值的重置模拟,用现行资本价格重新购置资产并使之处于在用状态所耗费的成本,它探究的是评估对象的内在价值,而这样的重置基础又是以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决定的。再如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评估方法中的应用就是收益法,边际效用价值论强调主观感受(边际效用)在商品(或资产)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强调单位成本的付出与收益的比较。而收益法则是通过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将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资产的预期效用越大,获得能力越强,它的价值也就越高。经济学中所讨论的在两种或多种选择下进行边际分析方法、供求论在资产评估中也到处可见。

(四)对象特点

资产评估的对象是客户委托评估的资产主体拥有或控制的物质实体上的经济权益价值。一般而言,被特定权利主体拥有或控制并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如机器设备、土地、房屋等)都是资产评估的对象,渐渐地企业的组织结构、整体价值也被列入评估的范围。因此,评估就要把对象放在经济的大环境下运用各种相关的经济分析理论对评估对象进行多方面的考查。它与审计鉴定反映表内价值有一定的区别,以无形资产为例,专业评估师在确定评估对象时,不仅考虑账面价值所体现的取得或研发成本,还注重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转让内容、市场供需状况及国内外该种资产的发展趋势换代情况,在考虑无形资产能够带来的超额收益和垄断利润情况下,对不同的市场情况,通过利润的测算来确定评估对象的价值。

(五)理论基础

资产评估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项知识理论,但究其根本应从经济学中寻找。研究对象的多样性无法全部归纳在一个模型中,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石。如房地产评估是建立在建筑学、机械学、商品学、工程学等基础之上,它自身及价格构成均比较复杂,且各项房地产的性能、结构、磨损程度、通用性能差别也非常大。但各具体的房地产项目在评估过程中都是依赖地租理论、房地产市场供求理论、购买者行为理论、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理论、替代原理以及收益递增递减原理、生产要素组合的均衡原理、收益与分配原理和投资原理等。在估价过程中,还广泛涉及到规划、建筑、结构、概预算、法律、金融及经济等有关理论和知识。经济学的这些原理,以及对经济运行和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都为资产评估行为提供基础理论。

四、结语

高校师资培训评估机制探析 篇9

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水平, 而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 师资培训工作一直被视为高等学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和水平的重要环节。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一直是高校师资培训的重要工作。近年来, 我国的高校师资培训工作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日新月异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 对高等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我们在新形势下对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进行新的思考。

目前, 各高校在师资培训工作的过程中, 不断更新培训内容, 优化培训形式, 大力拓宽教师培训渠道,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 大多高校只注重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 却忽视了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导致师资培训常常流于形式, 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 建立健全高校师资培训评估机制,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 已成为各高校师资培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师资培训评估机制作用及现状

培训需要通过评估来检验, 评估又是改进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师资培训评估的目的在于规范培训过程、检测培训结果, 以便及时调控, 保证师资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评估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督促教师参与培训计划, 也有利于检验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合理性, 通过反馈改进和完善培训计划和措施。高校在创设培训项目的过程中, 应建立完善培训的评价体系, 整理细化评估指标和参照等级, 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目前, 多数高校在师资培训计划、培训实施等环节开展良好。但大部分高校对培训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 影响了培训的成效。甚至有些高校根本不进行师资培训效果评价。高校师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科研成效。但有些高校只关注如何设立培训项目, 而忽视了考核与监督。这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只是“走过场”, 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或者部分教师误把培训理解为舒缓教学压力或个人职务晋升的手段, 从而产生厌学和浮躁心理。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忽视了培训评估的重要性

师资培训效果评估是提高培训质量, 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教师培训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手段。部分高校未能意识到评价师资培训效果的重要性, 并未制订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也未建立师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培训结束后, 学校只是进行简单的了解, 对教师在态度、知识或技能等方面的收获缺乏准确评估, 未能对培训教师进行跟踪评价和预期目标的评估, 从而不能为下一步的培训计划与培训需求提供有效依据。

(二) 训前对教师需求分析不到位

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之前, 对受训教师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 从而确定培训必要性及培训内容的过程。确定培训需求是困扰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难题。一些高校在制订师资培训计划前缺乏与教师的沟通, 培训项目需求分析不准。往往单方面考虑学校的专业建设及课程设计需求, 缺乏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全面规划。教师的需求得不到重视和满足, 直接影响了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 评估缺乏全面性且评估方式单一

培训效果评估工作既要对培训中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 又要对受训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态度的改变、水平的提升、能力的提高和绩效的改善等进行评估。许多高校评估不够全面, 只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另外, 许多高校存在师资培训评估方式单一的缺陷。评估多数以考试为主, 毋庸置疑, 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考核方式, 但它在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并不是所有的评估内容都适合采用考试的形式。

(四) 评估与教学实践脱节

培训效果评估不应局限于培训结束之时, 应该贯穿于教师授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校未能在后续的实际教学中开展评估, 仅局限于对培训项目的评估。未能将培训项目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进行评估, 造成了评估与教师教学实践工作的脱节, 不利于培训效率的提高。

三、健全高校师资培训评估机制的建议

(一) 充分认识培训评估的重要性

培训评估是整个师资培训流程不可缺少的环节, 也是衡量一个培训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高度重视师资培训效果评估, 认真总结每年高校开展培训活动的经验, 既可以为今后的类似培训项目在培训需求、培训经费、培训方案和培训效果等方面提供参照和借鉴, 又可以为下一个同类培训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 实现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在节约培训资源和经费的同时, 也达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效果。

(二) 科学分析师资培训的需求

培训需求分析是有效开展师资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 它是指对受训教师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进行鉴定和分析, 从而确定培训内容的准备工作。高校教师由于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的不同, 对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元化的, 如学术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需求肯定大不相同。因此, 高校在进行师资培训前应科学分析、准确把握教师多元化的需求, 力求教师培训有的放矢地进行, 兼顾校方和教师自身的需求, 以达到预期培训效果。

(三) 确保评估标准的科学性和评估方式的多元化

评估标准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 是判断一个培训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依据。只有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估标准, 才能评价培训结果是否有效。设定标准应坚持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的原则, 评估可从受训教师的个体指标、单位指标和社会效应等方面展开。

评估方式应摆脱考试这种单一形式, 实现多元化, 可根据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的不同选择使用不同的评估方式, 进行多方式、全过程、360度的评价。例如, 可采用座谈会、问卷、考核、学术讲座、个人访谈, 以及即时与短期跟踪等方式进行评估。全过程的评估应包括训前评估、训中评估和训后评估。训前评估是对培训目标培训计划的评估, 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计划是否客观反映了培训的需求, 实施过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训中评估包括培训项目、培训形式是否合适, 培训经费是否有效, 培训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训后评估检验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包括受训人培训后参加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评。360度评估又叫全方位评估, 是从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培训专家、受训教师、领导、同事、学生等多角度进行全方位评估。可以采取听取受训教师的培训心得、学术讲座等形式, 同时对比分析受训教师在培训前后的教学业绩、学生成绩, 用以评估培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四) 实行师资培训质量责任制

师资培训质量责任制就是要明确规定师资培训管理者和受培训者的任务、责任和权利, 对未能达标完成培训任务的教师, 应履行其在培训合同里承担的义务即个人按比例承担培训费, 而对达标完成培训任务的教师应进行一定的奖励;对在管理过程中因故影响师资培训质量的管理人员应根据管理责任给予相应的处罚, 相反给予奖励。只有加强质量管理, 才能确保师资培训质量, 为高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教学、科研中坚力量。

摘要:近年来, 高校师资培训工作一直被视为高等学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培训形式日益多样化, 但忽视了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文章分析了高校师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对如何健全培训评估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师资培训,评估机制,评估方式,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

[1]张祥永, 李向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之构建[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 :66.

[2]谢惠媛.现代高校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5) :56-59.

[3]陈昌兵.创新高校师资培训有效提高培训效果[J].科技信息, 2010 (3) :351-352.

施工企业责任成本评估探析 篇10

责任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把“责任”和“成本”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的一中科学的核算形式,对成本控制和管理主体制定成成本控制目标,并对成本控制主体进行奖罚的一种成本管理办法。目的是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增效,是一项贯穿于施工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工作,须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施。

1 建立责任成本考核机构及相应职责

企业为从根本上对工程成本实施有效监控,提高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将通过评估情况来确定项目的成本及收益,并下达项目相应的经济责任指标。

企业在项目中标后即成立项目责任成本考核领导组,全面领导和开展项目的责任成本评估业务工作。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工、材料的预算价格、租赁机械价格、机械设备台班价格、地方收费项目等施工现场调查;编制施工方案、进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优化;确定工、料、机价格;计算直接工程费、措施费、现场管理费、税金等汇总各项施工成本,确定工程项目目标收入和各项施工生产成本指标,编制评估和考核报告。

2 项目各阶段责任成本评估条件及评估时间

由于项目施工过程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各项成本随着市场变化及方案的变化实行动态监管,可按三期评估来考核,三期评估所占权重比例为:初期30%、中期50%、终期20%。每期指标确定后,项目经理部须与公司分别签订初期、中期、终期《项目责任成本评估报告书》,作为项目成本考核的依据。项目部要严格按照《项目责任成本评估报告书》确定的目标进行全过程管理,企业按《项目责任成本评估报告书》的约定对项目进行全过程成本控制,下面将对三期责任成本评估进行阐述。责任成本评估时间:(1)项目初期责任成本评估:一般在项目中标后,项目经理部进场前。企业根据中标项目资料、项目组织模式与施工方案、现场调查资料,组织测算项目预期成本,组织项目经理部与公司签订初期责任评估报告书。实施初期评估应具备的条件:项目已经初步编制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纸基本到位;(2)项目中期责任成本评估:项目施工任务完成过半或主体工程施工队伍已经确定,如房建项目可以按项目封顶,根据项目进展和工程变更索赔情况,组织开展项目中期评估,检查责任成本执行情况,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合情合理地对项目初期评估进行调整;(3)项目终期责任成本评估:项目竣工后,组织开展项目终期评估,统计项目实际成本情况,与中期责任成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成本节超分析,完成对项目的综合考核。

3 合理确定项目责任成本

公司的成本定额是成本定价的基础,对项目的责任成本确定应秉承“平均先进,适度从紧”的原则,责任成本实行方案和成本双预制。下面就项目责任成本预算的组成进行阐述:项目责任成本包含直接费(人工、材料、机械及措施费)、间接费、规费及税金。项目责任成本评估的主要依据:(1)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文件、施工承包合同和设计图纸;(2)项目组织模式、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优化措施;(3)项目所在地人工单价、机械租赁价格、材料价格、运费等调查资料;(4)项目劳务、机械、材料的招标采购资料与合同价格;(5)相关专业定额、企业同类项目经验数据;(6)管理人员工资标准、企业有关间接费管理规定、机械设备折旧办法等相关办法和规定;(7)工程类别、施工技术规范、验收标准及其它相关资料。

4 项目责任成本评估报告

待项目的各项成本指标及单价确定后,编制项目效益评估与责任预算考核报告书,项目效益评估与责任预算考核报告书内容应包括:(1)编制总说明:包括评估与考核编制范围与时间、评估与考核依据及说明、评估与考核编制小组参加人员等;(2)工程概况:包括建设工程项目名称、位置、自然环境、项目的工程特点、项目的重难点施工方案、工程现场的施工条件、主要工程量、工期、质量要求、合同额、工程所在地主材及地方材料价格及水电资源情况等;(3)项目评估与考核各种综合指标、评估与考核结论、评估与考核建议、各期各项成本节超情况及施工中需控制成本注意事项等;(4)项目评估与考核报告附件:主要包括预算总成本和计算依据等资料。

5 注重考核兑现

考核兑现是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保证责任成本工作能够顺利、持久开展的一项重要环节。对考核结果进行兑现,是责任成本管理的激励机制,是成本管理工作开展得源动力。

企业能否长远稳定的发展,关键就在于在其完成建筑工程的过程中,能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成本有效的控制住,让企业以及员工都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最大程度获得利益。实现这种情况的有效方法就是进行科学的责任成本管理,能使企业的经济能力不断提高,立足于更加激烈的竞争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国栋.浅析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J].当代经济,2012(8):62-63.

[2]庄尚标.建筑企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评估探析 篇11

[关键词]高校 党政管理 考核评估 心理功能

[作者简介]高远,女,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顾晓虎,男,扬州大学副校级,宿迁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政工作、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江苏 扬州 22500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64-01

定期进行党政管理人员考核,对每个人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做出评价,已成为高校党政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制度,这对于调动高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对考核评估的组织功能,尤其是心理功能的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党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功能包括群体功能与个体功能两方面。群体功能包括增强群体凝聚力,增强群体士气,健全群体舆论以及产生诸如社会助长、社会标准化、从众行为等群体心理效应。个体功能包括激活成就、自强、理想与抱负等高级心理需要和动机,行为的导向和持续稳定,以及各种正负心理效应。本文仅就个体功能方面予以探讨。

一、考核评估标准的心理功能

众所周知,高校党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相比,由于工作的性质不同,因而考评标准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除了政治思想表现外,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的水平和成绩都有量化的标准,如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级别、数量,获奖成果级别、数量等。而党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很难有具体可以量化的指标,而只能以定性的标准尺度衡量来进行考核评估。

目前,对高校党政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估,通常采用的标准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并提出了有关细化的标准。考评标准是考查评定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的准则,也是对管理人员具体化的行为要求,因此,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当细化标准科学合理且坚持按四个方面标准全面衡量考核时,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如只片面地按其一个方面或两三个方面进行衡量考核,则会对管理人员产生导向和行动的偏差。考评标准还具有反馈调节作用,可以使管理人员按标准调节自己的需要和动机。管理人员原有的需要和动机如果是正确客观的,那么考评会使之得到肯定和强化;如若不完全正确或有偏差,考评则会产生抑制作用而促其改变。

对于上述“导向性”作用,有人简单地用“刺激—反应”理论来解释,其理由是,工作行为符合考评标准就会带来个人的实际利益,否则就不会带来或减少个人利益。所以,对考评标准这一具体刺激就会产生相应的工作行为。其实,仅用“刺激—反应”来解释是不够的,还应看到考评标准带来的心理满足,这是考评标准“导向性”作用的深层心理原因。

1.能够满足管理人员的自尊需要。通过考核,全面评价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等方面,对符合标准的给予肯定。通常对于考核成绩名列前10%的,定格为优秀,给予表彰和相应的奖励,绝大多数定格为良好计入个人业务档案,这使管理人员的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而对于工作行为或工作绩效勉强达到标准或未达标准的管理人员,持否定态度,通常对基本合格、不合格者采取批评教育、限期改正等措施。管理人员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不在集体中丢面子,不当考评“尾巴人员”,就必须在工作中尽力与考评标准相统一。

2.能够满足管理人员的成就欲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成绩,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与赞许,而这一切都与考评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考评,可以为一个人的职务升迁、职称评定、工资晋级以及奖励等方面提供较系统、完整的材料,不仅可作为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依据,而且也满足了管理人员的成就欲望。所以,自尊心愈强、成就愈高的人员,考评的激励作用就越大。因此,考评标准具有“导向性”的心理影响力,尽管有些管理人员对考评标准持有不同看法,甚至牢骚满腹,认为不公道、不客观等,但当无力改变时,也往往只能在行为上顺从和適应它。

二、考核评估对象的抵触心理

考核评估标准的导向性和反馈调节性作用是最基本的,但不是所有管理人员都对此欣然接受。对考评的抵触,从低度反感到强烈反应甚至愤怒,都可能在管理人员中产生。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考核评估意味着奖优罚劣。通过考核评估,要把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区别开来。有些管理人员思维仍固守于“大锅饭”和论资排辈的传统,若通过考核评估奖优罚劣,一些难以达标者势必感到难堪,引起不愉快、不赞成。

2.考核评估给评估对象带来了心理压力。考核评估工作都是由上一级或者同级来实施,总会给评估对象带来心理紧张,因此,感受到某种压力的一些人,内心总是希望不要进行考评。

3.考核评估本身的要求和方式失当。考评的标准与平时工作中提出的要求不完全一致,平时工作按本部门领导和职责要求努力去做,而考评标准则相对宏观、笼统,被考评者往往觉得不能正确客观评价自身,从而对考评的信度持怀疑态度甚至抵触。

三、考核评估过程的心理效应及评价误差

尽管考评标准已渐趋完善,但考评人员在考评过程中可能出现某些心理误差,从而影响考评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注意调整和克服。

1.两极效应。由于考评人员对考评对象的主观好恶倾向而极易产生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考评者偏爱或厌恶被考评者的某种特点,常常影响对其他考核要素的正确认定,因而出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晕轮效应,最终产生评价误差(即偏离现实的过高或过低的评价)现象。如评价一些先进人物时,总认为各方面都好,而忽略了在某些方面这些人并不完全是突出的。而对一些过去表现一般或较差但通过努力已经取得明显进步或较大成绩的人员,往往易带着挑剔心态去评价。这种评价误差势必影响考评的公正性,使被考评者滋生不公平感,从而形成挫折心理。

2.趋中效应。在考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心态,而使被考评者几乎都评定在同样档次上,导致最终考核结果统计相差无几,缺乏必要的离散性。这种折中趋势,使绩效优良与绩效不佳难以区分,助长平均主义倾向。产生趋中效应主要是由于考评过程中的从众行为,从而减弱了“奖优罚劣”的激励作用。

3.时差效应。在考评过程中,常常出现两种在时间上恰好相反的评价误差现象。一种是由于第一印象的作用即首因效应,考评人员所关注的是对考评对象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评价中总带有第一印象留下的或好或坏的烙印;另一种是考评人员对考评对象的近期表现关注较多,而对前期表现不太了解或不考虑,这是近因效应。由于时差效应导致评价误差,会使考评失去全面性和合理性。

4.分数效应。考评作为一种人为的手段,通过一定程度获取一个结果分数并作为评定的依据无可厚非,但在认定时由于复杂的不可控因素作用,参评者往往容易产生宁可认同分数排序确定优秀的心理,而忽视统计中的系统误差和差异显著性分析,这样易导致考核评比绝对分数化的倾向。

总之,高校党政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估工作是人对人的事,难免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关键是在考评标准正确的前提下,除要求考评人员尽量客观公正之外,还需要在考评程序和技术上采取科学的方法,使考评达到应有的目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文钊.管理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探析 篇12

企业价值评估在我国出现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企业价值评估是将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依据其拥有或占有的全部资产状况和整体获利能力, 充分考虑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各种因素, 结合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背景, 对企业整体公允市场价值进行的综合性评估。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与西方市场经济有较大差异, 因此, 基于西方发达资本市场之上的价值评估理论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2004年12月30日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协会发布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 (试行) 》, 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明确提出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选择适合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 应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以明确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性。

2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对比分析

2.1 成本法

企业评估中的成本法也称资产基础法或加和法, 是指在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的基础上确定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具体是指将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的评估值加总求得企业价值的方法。主要有净资产账面价值法和重置成本法。

(1) 净资产账面价值法。

对企业进行并购评估一个直觉的方法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资料进行确认, 将企业的资产总额减去负债, 也就是所有者权益部分的账面价值。

其基本算式是:目标企业价值=目标公司的账面净资产× (1+调整系数)

账面净值评估方法的优点是其资料容易得到、客观性强、计算简单。常用在没有一个相对中立、专业和成熟的资产评估机构, 缺乏完备的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的情况下, 但它的缺点也同样显而易见:会计政策的弹性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很容易以此操纵净资产的账面价值, 这从根本上动摇了成本法评估的基础;忽视了一些无法由会计方法反映的企业的无形价值;目标企业资产价值无论大小, 对于并购方而言都是一种沉没成本, 与未来的盈利和成长相关性不大。

(2) 重置成本法。

在现实条件下重新购置或建造一个全新状态的评估对象, 所需的全部成本减去评估对象的实体性陈旧贬值、功能性陈旧贬值和经济性陈旧贬值后的差额, 以其作为评估对象现实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目标企业价值=目标企业资产目前市场上价格-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重置成本法充分考虑了并购的机会成本, 可以为并购方的管理层提供相当重要的决策依据, 并以此来对目标企业的要价进行对比。但是仅从技术角度而言, 无法重造一个与目标企业完全一样的企业;当并购方真正进行自建时, 将不得不大量购买全新的设备, 而不是与目标企业相同的价格相对较低的设备, 这会受到一定的预算约束。

成本法小结: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以企业的历史成本为基础, 利用企业现存的财务报表记录, 对企业资产进行分项评估, 然后加总的一种静态的评估方式, 有操作熟练易把握, 便于进行账务处理以及每项资产价值清晰的优点。但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仅从历史投入的角度考虑企业价值, 而没有从资产的实际效能和企业运行效率角度考虑;该法将一个企业有机体割裂开来, 将某项资产脱离整体单独进行评估, 其成本价格将和它给整体带来的边际收益相差甚远;忽略了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 不符合对目标企业全面评估的原则。其适用于新设企业或完工不久的企业, 投资经营企业或控股公司或非持续经营的企业, 如清算中的公司等。此外, 使用成本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估价, 经常是一个必要的步骤, 它可以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为企业真实价值提供一个基准参数。

2.2 市场法

市场法是在市场上找出一个或者几个与被评估公司相似的参照企业, 分析比较被评估公司及合适的价值乘数, 在此基础上, 通过修正、调整参照企业市场价值, 最后确定被评估企业的价值的方法。

即:目标企业价值=可比企业基本财务比率×目标企业相关指标

在实际使用中经常采用的基本财务比率有价格与收益比、市场价格和账面价值比以及价格与销售额比。

(1) 价格与收益比, 即市盈率。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盈率×目标企业的每股净利

该模型的优点是:数据易得并且计算简单;直观反映投入产出关系;市盈率涵盖了风险补偿率, 增长率和股利支付率的影响, 具有很高综合性。缺点在于如果收益为负, 市盈率就失去意义。因此, 该模型适用于连续盈利, 并且风险与整个市场平均风险接近的企业。

(2) 市场价格和账面价值比, 即市净率。

目标企业股权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净率×目标企业的净资产

该模型优点是:净资产账面价值数据容易取得并且容易理解, 其稳定性高于净利, 也不像利润那样易被人操纵。局限性表现为账面价值受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而且在固定资产很少的服务型企业或高科技企业, 净资产与企业价值关联不大, 市净率并没有太大意义。所以, 该模型适用于拥有大量资产且净资产为正的企业。

(3) 价格与销售额比, 即收入乘数。

目标企业股权价值=可比企业平均收入乘数×目标企业的销售收入

该模型优点是:收入不受折旧、存货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的影响, 较难被操纵;而且它不会像市盈率或者市净率那样因为分母为负而失去意义;其缺点主要表现在它不能反应成本的变化。所以, 该模型适用于销售成本较低的服务类企业。

市场法小结:在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时, 最关键的问题是选择可比企业和可比指标。在产权市场尚不发达、企业交易案例难以收集的情况下, 存在着可比企业选择上的难度。即便选择了非常相似的企业, 由于市场的多样性, 其发展的背景、内在质量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这种方法缺少实质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这就是运用市场法确定目标企业最终评估值局限性所在。因此仅作为一种单纯的计算技术对其他两种方法起补充作用。

2.3 收益法

收益法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至某特定日期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其主要方法包括贴现现金流量法 (DCF) 、内部收益率法 (IRR) 、CAPM模型和EVA估价法等。本文将论述最为大家所接受的DCF模型以及在我国发展迅速的EVA估价模型。

(1) 现金流量折现法 (DCF模型) 。

该方法遵循财务中增量现金流量和资金时间价值两条原则, 是享有信息和富有理性的买卖双方在预期企业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基础上通过折现的方法得出企业价值的过程。

DCF模型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企业价值undefined

①自由现金流量, 即FCF。

是指企业经营所产生的税后现金流量总额, 它是可以提供给企业资本的供应者, 包括债权人和股东的现金流量。选用这一参数充分考虑了目标公司未来的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②折现率的确定。

要想准确计算企业价值, 在尽可能精确预测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后就要开始确定合适的折现率。

为了与现金流量定义相一致, 用于现金净流量折现的折现率应反映所有资本提供者按照各自对企业总资本的相对贡献而加权的资本机会成本, 即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 (WACC) 。由于个别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从其他同等风险投资中可望得到的报酬率, 因此, 折现率的高低必须能准确反映现金净流量的风险程度。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平均股权资本成本×股权资本+平均负债资本成本×负债资本

③利用贴现率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贴现

在确定了现金流量和贴现率后, 下一步就是利用计算出的贴现率对现金流量进行贴现。例如我们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

undefined

DCF模型的应用前提是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未来现金流的可预测性。不适用于当前及近一段时间内不产生现金流却又潜力创造价值的企业, 例如初创期的企业等。其局限性在于只能估算已经公开的投资机会和现有业务未来的增长所能产生的现金流的价值, 没有考虑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各种投资机会, 而这种投资机会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企业的价值。

(2) 经济价值分析法 (EVA) 。

根据创始人斯腾·斯特的解释, EVA是指企业资本收益与资本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资本收益是指经过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 资本成本是指全部投入资本的成本。即:

EVA=税后营业净利润—资本总成本

=投资资本× (投资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

以经济利润为基础的评估方法优于现金流量折现法之处在于:经济利润可以了解公司在单一时期内所创造的价值, 其将价值驱动因素、投资资本回报率和增长率化为一个数字。EVA法说明公司价值是投资资本和预计经济利润的限制之和。只有当公司利润多于或少于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时, 公司价值才多于或少于其投资成本。它与现金流量法的区别在于折现的是预计的经济利润而不是现金流量。

收益法小结:收益法能够比较科学合理地反映企业价值, 是现阶段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最佳方法:收益法以企业整体获利能力为基础, 克服了成本法将企业有机体割裂开的弊端。其评估结果综合了企业资产总量、资本结构、行业前景、管理水平、组织效率、人力资源、商誉等一系列的衡量要素, 全面体现了公司的整体素质;收益法从整体性或者说系统性角度来测算评估企业价值, 出发点是企业未来收益的折现, 这符合企业的整体效用最优化要求, 体现了企业的劳动价值。

收益法的局限性体现在其主要参数收益额、折现率的预测难度较大, 受较强的主观判断和未来收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 其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尚有待时日。

3 结论

通过前文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收益法更能够反映企业价值的本质。特别是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之下的企业价值评估, 收益法无疑是现阶段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核心方法。但是尽管成本法是一种相对落后和原始的评估方式, 它仍有着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特别是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整体不发达的情况下, 以成本法为基础的评估方法大量使用是必然的。与以上两种方法比较, 市场法的魅力在于简单而且易使用。应用该方法可以迅速获得被股价自唱的价值, 尤其是当金融市场上有大量可比资产进行交易并且市场在平均水平上对这些资产的定价是正确的时候。

参考文献

[1]张先治.高级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棣华.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方法比较[J].世界标准化质量管理, 2008, (4) .

【评估探析】推荐阅读:

业务探析07-20

演唱探析07-20

问题探析05-08

初步探析05-13

价值探析05-19

关系探析05-24

服务探析05-28

融入探析06-04

成因探析06-26

改造探析07-03

上一篇:单证实训下一篇:企业经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