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探析(共12篇)
意义探析 篇1
1. 研究背景
词汇主义是形式学派语言学家在对乔姆斯基的理论的修正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理论思潮。有很多理论框架可归为形式学派, 如词汇函项语法、广义短语结构语法和范畴语法等。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遵循了弗雷格意义理论的词汇主义路线, 认为语句所包含的词语, 具有大量的句法语义信息,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所在句子的句子结构。
构式主义是认知语言学下的一个分支,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Lakoff和Goldberg的认知语法以及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均属于构式主义。认知语言学认为, 词汇和语法无明显的界限, 形态结构和句法结构本质是象征性的, 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词汇主义和构式主义对意义的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的研究路线。
从形式上, 语句可分为两部分: (1) 由单独词汇或语素所构成的词汇成分; (2) 将这些词汇成分组合成合乎语法的话语的组构方式。由转换生成语法衍生出来的词汇主义认为, 词汇是决定形式意义关系的唯一因素。例如, 英语中与格动词 (如give、send、throw) 可以出现在两种的句式中, 即与格转换:
(1) a.Mary gave Jane the book.b.Mary gave the book to Jean.
(2) a.Jill sent Kate a letter.b.Jill sent a letter to Kate.
词汇学派认为, 这两种句式并不是与格移位转换的关系, 因为它们的意义不尽相同, 如 (1a) 和 (2a) 表示“X使Y拥有Z”的含义, (1b) 和 (2b) 则表示“X使Y到Z”的含义。以上说明, 同一个动词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句式中, 表达不同的含义。词汇主义对这种现象解释为, 动词语义结构在句法层面的投射导致句式结构的不同。
2. 构式语法理论下的词汇与构式
在构式语法理论的框架下, 构式除了其在组成结构中的意义之外还有其独立意义, 所以就产生了词汇意义和构式意义。掌握词汇意义和构式意义的本质是理解句子意义的关键。相对于其他认知语言学家而言, Goldberg对词汇和构式的剖析的最为全面, 其观点被视为构式语法学派中的主流理论思想, 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动词意义的性质。Goldberg对词汇意义的讨论采用认知语义学的主张, 强调背景和认知突显对词汇意义的决定作用。第一, 语言使用者在理解动词意义时参照相关丰富的背景知识。Goldberg指出, 在构式语法中, 与语法相关的意义成分被划分为构式意义, 而除了少数常用动词 (如give、make和do) 外, 大多数动词并不具有这种结构意义。第二, 联系动词与框架语义, 区分动词与论元的构式意义。第三, 为了解释表达式中副词和附加语的分布特征, 必须参照动词的框架语义。第四, 词条包括框架语义知识, 可以解释自动修正现象。所谓自动修正现象, 是指儿童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之后便会停止过度概括的形式。
构式意义的性质。Goldberg认为, “构式并非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抽象的意义, 而是通常包括许多密切联系的意义, 这些意义共同构成一个家族”。Goldberg以英语双宾构式为例, 论证了构式的多义性, 即围绕着一个中心意义形成相互关联的意义集合。
动词与构式的关系。Goldberg认为, 为了限定与特定构式相连的动词的类型, 动词意义和构式意义间的可能性德关系都应该被考虑。句子意义离不开词汇意义和构式意义, 而且这两者又是相互交叉和补充的。动词的意义不随构式改变, 但这种观点不被认知语义学认可的;构式的多义性离不开动词, 而且动词和构式的关系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
3. 词汇与构式的互动关系
Goldberg不但认为词汇的意义在不同的构式中是保持不变的, 语句的意义差别应归因于构式, 而且肯定了构式的辐射性特征。对于词汇意义, 根据认知语义学的相关词汇意义理论, 词汇的意义依赖其的语言环境, 不同语境不同, 可激活不同的背景框架, 进而体现词汇多义性;词汇意义的本质具有多变性, 在结构上体现为原型范畴特征, 即词汇意义存在常见意义与非常见意义之分, 前者是词汇的典型用法, 后者是出于认识与表达的需要对已存得语言结构的创新使用, 但其用法只能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
不同的构式导致不同的词义, 而不同类别的词义又是形成不同构式的重要因素。因此, 词汇和构式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从这两个视角可揭示出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动态特征。
语言包含词汇和语法两个子系统, 而词汇和构式分属这两个子系统。在典型情况下, 词汇的语义特征与构式范型所规定的意义特征相一致。词汇是构式的基础, 最初构成构式的词汇与构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融合关系。无论词汇意义还是构式意义都不能孤立的去看待, 词汇意义的确定依赖于具体的构式, 而构式意义的形成取决于该构式中的词汇的意义。
4. 启示与意义
以意义为中心进行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借鉴词汇主义和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 试图将形式与意义结合起来研究, 可以对语言现象提供更有力的解释, 并为该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此外, 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本语言观点, 借鉴词汇主义的语言分析方法, 充分体现了不同的语言理论可融合性, 而这将会成为强大的语言研究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Beck, S.&K.Johnson.2003.Double Objects Again.Linguistics Inquiry 34:97-123.
[2]Goldberg, A.E.1995.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Talmy, Leonard.2000.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I) .Cambridge, MA:MIT Press.
意义探析 篇2
作者:陈烨煌更新日期:2010年8月31日
烟草在线专稿法律的每一次颁布和修订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修订《烟草专卖法》将对烟草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烟草专卖法》的修订入手,分析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在新形势下存在及修订的必要性,对《烟草专卖法》修订的重要意义作进一步探析。
我国烟草行业以专卖制度保驾护航,实行垄断经营,被喻为反垄断改革的最后堡垒。20多年来,《烟草专卖法》对巩固烟草专卖制度,促进烟草行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和烟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烟草专卖法》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境和难题,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对其改革发展的关注和讨论。
《烟草专卖法》的修订,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必然,是烟草专卖制度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需求,是烟草行业推进科学发展、完善体制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此次修订,对进一步完善烟草专卖法律体系,实现烟草专卖法律同国家其他法律保持法制统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修订后的《烟草专卖法》,对巩固和完善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烟草专卖法》修订前的现实困境
(一)《烟草专卖法》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释放。《烟草专卖法》有其本来的价值目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价值功能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和实现。《烟草专卖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其宗旨是“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也就是说该法既追求公平、又追求效益,并且公平目标优先于效益目标。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公平和效益这两项目标并没有得到同等实现。烟草行业长期获得较大比重的财政收入,但在维护消费者利益方面,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烟草专卖法》的实际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各类涉烟违法犯罪活动仍很猖獗。
(二)社会舆论的“挑战”。烟草行业专卖专营的特殊体制,烟草商品有害健康的特殊性质,烟草产品高回报率的特殊收益特点,在社会关注度方面不断被放大升高,一些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对烟草行业提出意见甚至发难,社会上对《烟草专卖法》的存在提出了质疑,其中不乏有以下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烟草专卖法》应该予以废除,即所谓的“废除论”。该观点认为在专卖制度下,烟草公司可以将绝大部分税收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和烟农,大部分垄断收益,往往被一些拥有权力的政府官员所攫取,或“合法”地转化为烟草行业过高的工资与福利水平。同时还认为实行烟草专卖制度并非是控烟最好的方法和有效途径,而涉烟违法犯罪活动的猖獗,只会给维护烟草专卖制度带来越来越高的成本,烟草垄断只会加剧地方保护主义,只会造成社会资源配置低效等等。第二种观点认为《烟草专卖法》已经过时了,即所谓的“过时论”。该观点认为《烟草专卖法》历经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产生的这部法律就日渐暴露出其不足和弊端,其立法依据的牵强附会,其立法背景的时过境迁,其实体法本身的诸多漏洞、执法权限的交叉重叠,其与现行行政法规的矛盾冲突,其与企业深化内部改革潮流的相左、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的相悖等等。除了上述观点外,还有其他一些观点,无非就是说烟草专卖损害了公众权益,烟草专卖背离了市场竞争,烟草专卖不利于社会和谐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第一,烟草专卖突出的“两个至上”,是以法律手段控烟的有力措施。烟草专卖立法的宗旨十分明确,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护消费者利益,除此以外没有烟草行业特殊的利益。实行烟草专卖,不是出于对烟
草行业本身的保护,而是党和国家针对烟草行业的特点所采取的特殊的改革和管理形式,也是最切实际和最为有力的控烟措施。
第二,烟草专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所需的法律是给予市场公平、公正的法律,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秩序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只有法律才能给市场经济提供所需要的正常运行环境和公平的社会经济秩序,市场经济中各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制规范内运行,《烟草专卖法》对保护卷烟市场,严厉打击各类涉烟违法犯罪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烟草专卖与市场竞争并行不悖。实行烟草专卖制度并不排斥市场竞争,也不封闭市场。从烟草行业近几年大力推行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烟草行业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第四,烟草专卖制度取消的条件尚不具备。从世界各国烟草专卖制度的历史嬗变可以看出,具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从建立烟草专卖制度到完善再到取消,经历了近百年甚至是数百年,时间较长;二是取消烟草专卖制度一般都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国内市场经济机制发育成熟,并加入国际贸易组织;(2)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经营,有竞争实力;(3)建立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取消专卖制度后仍保持垄断地位;(4)绝大多数实行私有化。参照国外情况,中国烟草专卖制度取消的条件还远不具备,实行专卖制度只有十几年,并不甚完善。在完成上述诸项工作的过程中,《烟草专卖法》对专卖制度的保护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烟草专卖法》不仅没有过时,不能废除,而且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健全、发展和完善。为此,烟草行业几年来也一直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进行积极的改革尝试,尤其近来推行的如“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卷烟上水平”等行业建设,正是对烟草专卖制度进行发展、完善的有效举措。
修订《烟草专卖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1983年《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到1992年《烟草专卖法》的颁布,这二十年多来烟草专卖管理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烟草专卖体制机制不断巩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迫使我们有必要对《烟草专卖法》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一)烟草专卖制度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需求。烟草专卖制度实行二十多年来,烟草专卖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烟草专卖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但是,就目前来看,涉烟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很猖獗,局部地区制假转移和扩散趋势明显,假烟运输分销案件频发,部分卷烟零售市场公开摆卖假烟问题严重,假烟网络对制售假烟活动仍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卷烟打假形势依然严峻。仅以广东省2009年卷烟打假为例,全省共查获假烟案件4274起,缴获假烟13.03万件,查获大型制假烟机121台、制假烟叶烟丝800.08吨、滤嘴棒4538.8件、卷烟纸51.9吨、假冒商标标识1271万张,印刷商标设备64台套,查获假烟运输车辆291台,破获24个制售假网络,案值超过10亿元。这样的数据说明了当前卷烟打假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样的形势,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法律保障,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才能适应当前客观形势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这次烟草专卖法律修订工作,是烟草专卖制度巩固和完善必然需求。
(二)消除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冲突。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WTO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我国法律的立、改、废工作也快速推进,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冲突的现象。在国际法律法规方面:加入WTO以后,WTO的一些规则或多或少地与我国一些业已存在的法律法规包括烟草专卖法律法规
存在冲突,有必要作进一步清理、修改、补充或完善。如我国已经实现取消特种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承诺,而特种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是《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取消意味着要对现行的烟草专卖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国内法律法规方面:因发布时间有先后,所以出现了许多法律间的不一致,新法与旧法部分规定产生相互冲突现象。如:修订前的烟草专卖法第38条中“投机倒把”与1997年《刑法》已经取消该罪名的冲突;修订前的烟草专卖法第40条中“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与和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布施行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已废止的冲突。这些冲突和矛盾,在现实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必须要依照相关法律修改原规定的相关内容,确保我国与国际法律法规的有效接轨和国家法制的统一。
修订《烟草专卖法》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烟草专卖法》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烟草专卖法律体系,巩固和维护了烟草专卖制度。
我国近年加快了立法进程,颁布和修订了很多法律法规,作为烟草专卖管理工作的两个重点环节: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前者已经有07年的51号令进行规范和确定,而行政处罚的实体规定则是通过《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司法解释进行完善,程序规定则是通过12号令予以梳理和确立。一法一例三令一解释,标志着行政、司法、部门立法的全面确立,标志着烟草专卖法律体系的正式形成,从目前看,《烟草专卖法》的修订是对烟草专卖制度的充分认可和肯定;从长远看,这套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支撑烟草专卖制度的发展。
(二)《烟草专卖法》的修订为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进一步实施“卷烟上水平”战略提供可靠保证。
由于烟草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其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较大影响,使得整个烟草行业内外对于其发展方向和趋势持有较大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烟草行业的深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大常委会对《烟草专卖法》进行适时修订,能够进一步增强烟草行业发展的力度,更好地维护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从《烟草专卖法》修订的整体情况来看,人大只是对《烟草专卖法》不适应国家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款和内容进行了修订,并没有涉及和影响到烟草行业专卖体制与统一经营等方面的内容。所以,这样的态势能有效规范烟草行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对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卷烟上水平”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烟草专卖法》的修订进一步保障和规范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行政职权的实施,推动和促进烟草专卖执法水平的提升。
一直以来,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专卖管理、市场检查以及涉烟案件的查处等活动,都在严格遵循和执行《烟草专卖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条款的前提下有序开展,深入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执法原则,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科学管理,这是做好专卖管理工作的根本依据和基础保证。修订后的《烟草专卖法》更具实效性与规范性,各项条款和相关规定得到补充与完善,符合烟草专卖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切实解决了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在开展专卖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难题与不足,促使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场管理、专卖执法以及涉烟案件查处等活动中更加规范、有效、到位、协调。
(四)《烟草专卖法》的修订对卷烟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具指导性与规范性。
只有切实维护卷烟市场的稳定,进一步规范卷烟经营秩序,才能够真正实现烟草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从这个层面来讲,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更具实效性的专卖管理活动,切实整治和打击各类不法行为,能够为整个卷烟市场平稳运行创造有利条件。修订后的《烟草专卖法》各项条款更加规范和更具可操作性,对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专卖管理活动真正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对卷烟市场规范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修订后的《烟草专卖法》是烟草行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是烟草行业专卖体制所依存的根本保证。行业各单位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在认真学习领悟和全面掌握该法的基础上,遵照
《狼图腾》的美学意义探析 篇3
【摘 要】《狼图腾》是一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史诗般的小说,是一部描绘草原狼的“旷世奇书”,实质上也是介绍蒙古民族文化精髓的小说。本文拟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狼性解读、经典引用四个方面来探析小说蕴含的美学意义,从而引发对民族文化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图腾;美学意义
《狼图腾》是姜戎先生熔铸11年的经历与不断思考而写成的一篇小说。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狼的生存、生活智慧。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草原人对于蒙古草原狼的崇拜从草原人的精神风貌中得以展现。小说还展现了草原的大美之境,草原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存哲学。草原生态文明之美,尽收眼底,沁入心脾。本文从美学角度探析文本的意义。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本文探析草原生态文明,理性思考民族文化,不断思考民族性改造,从而促进民族进化,为民族的繁荣富强文明做贡献。
一、环境描写的美学意义
“第二天清晨,果然无风无雪。蒙古包的炊烟像一棵细长高耸的白桦,树梢直直地窜上天空,窜上腾格里。牛羊还在慢慢地反刍,阳光已驱走了冬夜的寒气,牛羊身上的一层白霜刚刚化成了白露,很快又变成了一片轻薄的白雾” (《狼图腾》22页)草原如此静美,草原人、草原牛羊如此悠闲,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雪坡和雪湖表面的雪壳泛着白冰一样的美丽光泽,但却阴险冷酷,这又是腾格里赐给草原狼和草原人,保卫草原的最具杀伤力的暗器和冷兵器。” (《狼图腾》26页)草原雪景如此独特,草原的特殊环境也因此是维持草原生态的平衡。
“白毛风的风向丝毫不变,正北朝南,继续狂吼猛刮。巴图在黑暗中,能从马踏草场的变化中感觉地形高低、地脉走向和地质松软程度,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和风向。(《狼图腾》44页)”草原环境如此壮美,草原人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锤炼。
草原环境变化多端,这孕育了适应能力如此强悍的草原民族,他们如此顽强、如此懂得感恩草原,保护草原。
二、人物形象被赋予的美学意义
(一)毕利格老人的睿智
“毕利格老人依然一动不动地趴在雪窝里,眯眼紧盯着草坡上的黄羊和越来越近的狼群,对陈阵低声说:再忍一会儿。哦,学打猎,先学会忍耐。”《狼图腾》7页)老人与陈阵打围时是那么耐心,机智。“老人说:‘光凭耳朵还不成,还得靠记性,要听马蹄踩的是什么地,雪底下是草是沙还是碎石头,我就知道马走到哪块地界了”,老人对草原就是那么熟悉,毕利格老人以自己的方式,用心在感悟生活。“老人让人擦了一天,又把狼夹子煮了两遍才让捞上来,宁用马鬃蘸着练好的马肠油在再擦两遍,才能用。老人还说打狼跟打仗一样,心不细不成。” (《狼图腾》77页)老人是那么睿智,他对狼性也是那么熟悉,用心总结生活经验。老人看着陈阵说:“可你要记住阿爸的话,狼是腾格里派下来保护草原的,狼没了,蒙古人的灵魂也就上不了天了” (《狼图腾》77页)老人懂得狼的使命。“老人说:‘狼太多了就不是神,就成了妖魔,人杀妖魔,就没错。要是草原牛羊被妖魔杀光了,人也活不成,那草原就保不住。我们蒙古人也是腾格里派下来保护草原的。没有草原,就没有蒙古人,没有蒙古人也就没有草原。”(《狼图腾》77页)老人又懂得草原人的使命。老人是那么懂得辩证的哲学,懂得草原生态的脆弱,他知道草原人与狼都是草原的卫兵。
(二)嘎斯迈的远见卓识
“蒙古人真够难的,嘎斯迈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她竟然舍得让巴雅抓狼尾、钻狼洞。现在看来,‘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这句流传全中国的老话,八成是蒙古草原传过来的。蒙古人毕竟统治中国近一个世纪。我过去还真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难道用孩子做诱饵,来换一条狼吗?这样做太不合情合理了,后来我才明白,这句话说的是让孩子冒险钻狼洞掏狼崽。” (《狼图腾》90页)草原民族教育崇尚的是一种勇气的锻炼。“ 蒙古女人要像汉族女人那样溺爱孩子,他们的民族可能早就灭亡了,所以蒙古孩子长大以后个个都勇猛强悍”(《狼图腾》90页)草原母亲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草原母亲的爱深藏于内心,草原母亲必须培养生存能力很强的孩子。在草原生态环境中,草原、羊、狼、阳光、暴风雪,如此相反相成地存在,为了生存,草原民族必须是勇武的。
(三)巴图的骁勇
“在额仑西北部一片优良暖坡草场,这几天刚刚集合起一个新马群。这是内蒙古民兵骑兵某师某团在额仑草原十几个马群中,精选的上等马。” (《狼图腾》42页)在这次送走军马群的工作任务中,巴图他们遇到白毛风,遇到越境狼群,当马群遇到狼群,当人遇到恶劣的天气和狼群,巴图说“豁出命也得顶……”巴图他们是多么地顽强与坚毅,对抗中,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他们仍旧保护了马群,也没有过多地猎杀狼群。这就是草原壮汉的壮举。草原人崇拜狼,更懂得狼群对于草原生态的意义。
草原人从骨子里热爱自己的草原,他们对草原上一切生灵的热爱是渗透到骨子里的。草原人是骁勇的、大胆的、细心的、包容的。草原人懂得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他们用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构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三、狼性被赋予的美学意义
“突然狼群开始总攻。最西边的两条大狼在一条白脖白胸狼王的的率领下闪电般地冲向靠近黄羊群的一个突出山包,显然这是三面包围线的最后一个缺口。抢占了这个山包,包围圈就形成了。这一组狼的突然行动,就像发出三枚全线出击的信号弹。憋足劲的狼群从草丛中一跃而起,从东、西、北三面向黄羊群猛冲。(《狼图腾》18页)” 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可见一斑,这正是狼的智慧之所在。草原民族的英勇善战也得益于此。
“然而狼是草原上最有耐心寻找和等待机会的战神,每抓住一次机会,就非得狠狠把它榨干、榨成渣不可。既然他们都发了狠,又抓住了这次机会,他们就会把机会囫囵地吞下,不惜代价地力求全歼,决不让一匹马漏网。”草原狼在周旋中是如此地善战,他们是草原民族骁勇的楷模,因此,草原民族骨子里永不轻言放弃。(《狼图腾》47页)
“他用力拍了一下平台说:没错,那条母狼原本就是往这个洞的方向跑的,它在山包上看见了人影,突然临时改变路线,把咱俩骗到那个空洞去了。它还装得跟真的似的,跟狗死掐,真好像在玩命护犊子。” (《狼图腾》92页)狼是如此机智,草原狼像是很熟悉兵法。
“他隐隐感到草原狼与草原人有一种神秘的关系,可能只有弄清了草原狼才能弄清神秘的蒙古草原和蒙古草原人。”(《狼图腾》10页)狼性是团结的、智慧的,草原人汲取了狼性中的智慧,草原人得以统治中原近一个世纪。人最终可以灭绝狼,可是世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摧毁蒙古草原狼刚强不屈,草原民族坚韧意志和性格也得益于此。
四、引文被赋予的美学意义
全书35个章节,引用了35个之多的传说,来述说草原狼与草原民族之间的各种渊源。根据传说的内容及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草原民族血性渊源
“‘犬戎族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 (《狼图腾》3页)草原民族以犬为图腾,“吾父处我于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天使之然。将下就之。” 狼与人的渊源由此而生。(《狼图腾》11页)“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乌衔肉蜚其上,狼往乳之。(《狼图腾》22页)” 狼与人相生相融。“后乌护拔营而行,见苍毛苍鬃雄狼在军前行走,大军随之而行” (《狼图腾》66页)草原狼对草原人的帮助。草原民族崇尚狼,草原民族中狼的血性由此而来。
(二)草原民族精神赞美
“突厥之……兵器……盖本狼生,志不忘旧。” (《狼图腾》52页)对民族精神中狼性的溢美之词。“赤那”即狼的意思,草原人以狼为名,可见对狼精神内涵的崇拜,草原民族也如狼智慧。“我们看到所有的游牧民都一样,不论是诺迪克人、闪米特人,或是蒙古利亚人,他们的本性比起定居民族从个人角度来说更乐从和更刚毅” (《狼图腾》332页)正是基于此,草原民族适应了各种环境,征战世界。
(三)民族融合
“晋国原是戎狄游牧地区,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为唐侯,在唐国内‘疆以戎索” (《狼图腾》247页)可见,中原之国,民族血脉融合。
(四)民族性情比较
“统治人的种族,建立帝国的民族为数并不多。能和罗马人相提并论的是突厥——蒙古人。” (《狼图腾》165页)草原民族骁勇智慧,征战无数,疆域扩大。“吾父可汗之骑士英勇如狼,其敌人则怯懦如羊。” (《狼图腾》188页)与其他民族相比较,草原民族的优势无敌。
另外,文中还叙述了草原人与狼战斗,锻炼勇气,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引文增强了民族精神分析的故事性。在草原牧民眼中,狼是图腾,这对中国乃至于世界所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许就是因为狼的一部分原因,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经过几千年而没有像另外三大文明古国一样灭亡。
五、民族文化的理性思考
中华文化崇尚“君子和而不同”,在与世界各族人民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也也讲“和平外交”、“和衷共济”,中华文化如此包容,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也应该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汲取了草原文化的精髓。陈阵放狼归草原,“那一刹,陈阵相信,他已看到了真正属于自己内心的狼图腾。”中华民族文化思想仍然在接纳,在改造,在融合,在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之魂方能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的”字情态意义与时体意义探析 篇4
本文以句子为平面, 从功能角度探析“的”的情态意义和时体意义, 对其语用价值进行肯定, 并尝试用“知情状态”这一概念对其根源进行阐释。
一.“的”之情态意义
(一) “的”具有情态意义
对情态语义范围的界定,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鲁川 (2003) 指出, 情态范畴是言者基于其固有认识面用标记来附加到语言中的情绪或态度之类的主观信息范畴, 总的说来是言者基于其主观的立场、观点而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评议’。”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35页) 本文讨论的“的”, 指作为非结构助词的“的”, 它在句中的存在一般不是出于结构上的需要, 也不是隶属于某个词或短语的后附成分, 而是属于整个句子, 表达说话者一定的情感、情绪或态度, 使句子产生一种附加的情态意义或加强句子已表达的某种情态意义, 是具有一定情态作用的语法成分。因此, 我们认为, 根据鲁川先生的观点, “的”可以作为情态标记之一。
据考察, “的”在句中表情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说话者对言说对象的主观推测, 表明一种强烈的主观愿望或自信。如:
(1) 我想我和冠晓荷一定可以成为莫逆之交的! (老舍《四世同堂》)
(2) 无论你把大门关得怎样严紧, 他们也会闯进来的。 (老舍《四世同堂》)
2.说话者对事实的确信和肯定。如:
(3) 她是机灵人, 不会不懂的! (曹禺《雷雨)
(4) 他是这样想的, 也是这样做的。 (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3.说话者对某一结论作出解释或对造成某一后果原因的确认。如:
(5) 他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应该把群众中这些可贵的东西, 集中起来……” (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6) 这都是闰八月闰坏的, 逢到闰八月, 一定有刀兵。 (夏衍)
4.流露出说话者责备、同情等情绪。如:
(7) 什么事都叫你这么纵容坏了的! (曹禺《北京人》)
(8) 这三天三夜, 真够他们受的! (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二) “的”在句中表情态意义的几种主要形式
“的”在句中情态功能的实现方式有两种:自足类和非自类。
1.自足类。即“的”在句中独立表达一定的情态意义。如:
(9) 将来你们都有这天的! (周立波《暴风骤雨》)
(10) 丁小鲁等得有点不耐烦, “哪那么多说的?说好了中午要给人家还服装的。” (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2.非自足类。即“的”在句中表情态意义一般不具备自足性, 往往需要借助一定语境或与其它词语同现, 在表情态意义时, 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强辅助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与“是”同现。“是”是一个表判断的动词, 在句中主要起表肯定和连接的作用。“的”在句中与“是”呼应使用, 主要起加强肯定的作用, 表明说话人对事实的主观确认态度, 往往组成“是 (不是) ……的”的形式。如:
然而通篇“我我我”的身边文学是要挨骂的。 (张爱玲《童言无忌》)
对于命运, 我是没有办法反击的。 (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对于“是 (不是) ……的”形式, 有一点值得说明:并非所有这种形式中的“的”都具有情态意义, 如“我是城关中学的”中的“的”就是结构助词, 与名词“城关中学”组成“的”字结构。这两种形式如何区分, 邢福义提出过一个有效的办法:“看看能不能把‘的’去掉, 并且把‘是’改成‘的确’。”如果能, “的”便是非结构助词, 在句中表一定情态意义;如果不能, “的”便是结构助词。
另外, “的”与“是”组合, 还有一种情况是组成“……的是”形式。在这种形式里, “的”不具有情态意义, 是作为结构助词出现的。如:
小俊吃的是她娘家的饭, 玉生吃的是他大哥家的饭。 (赵树理《三里湾》)
(2) 与情态动词同现。即在“会”、“可以”、“应该”、“要”等词所表情态意义上附增一层强确定的意义。
这一生能认识你, 我也很幸运, 我会到死都想到你的。 (王朔《过把瘾就死》
无知的嘲讽, 也可以谅解的。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3) 与语气副词同现。与“一定”、“大概”、“准”等词配合使用, 显得说话人对自己的推测更具自信。
在这样的旅馆里, 我一定睡不着的。 (曹禺《日出》)
假若大游行成为事实, 校长大概十之八九会辞职的。 (老舍《四世同堂》)
(4) 与语气助词同现。这种现象一般出现于早期白话文中, “的”与“吧”、“了”、“呢”、“么”、等连用既表示一定语气, 也在句中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肯定与确认态度。如:
说不定也是戒指换的吧? (赵树理《登记》)
倘在别家, 吃过晚饭本可以回去的了。 (鲁迅《阿Q正传》)
(三) “的”的本质情态意义及语用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不管在何种具体的语境中表何种具体的情态意义, “的”都在句中都表明了说话人对背景事实的主观肯定与确认态度。也就是说, “的”的本质情态意义即为“表主观肯定与确认”。
因为这类“的”在句中并不直接与某个成分发生结构关系, 所以去掉“的” (连同句中同现的“是”) 一般不影响句子的语法结构,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句子的意义表达没有影响, 否则, “的”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试比较:
你这么熬下去, 会把身体拼垮的。 (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你这么熬下去, 会把身体拼垮。
该例中“会把身体拼垮”仅表说话人的主观判断, 并未表明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带上“的”则在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判断的同时, 强化了“肯定与确认”的程度, 并表达了一定的“劝告”意味, 使话语带上一定感情色彩。一般而言, 带“的”比不带“的”的肯定与确认性要强, 口气也显得舒缓而不硬邦邦。
在具体语境中, 带“的”的句子会与语境互相作用而产生隐含的情态意义, 如:
陈景润想了一想就答应了, “好, 那好, 那我下午就在楼门口等你, 要不你会找不到的。”
“不, 你不要等我, ”李书记说。“怎么会找不到呢?找得到的。完全用不着等的。”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在这个语境中, 即使不用“的”, 句子基本语义也不会变。但带上“的”就使得确认的意味得到了凸显, 并体现出李书记的亲切态度。
总的来说, “的”在句中的语用价值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点:
1.凸显说话人对命题的确信态度。
2.明确标注信息的流向是从说话人到听话人。
3.具有要求听话人倾听认同的倾向。
二.“的”之时体意义
(一) “的”具有时体意义
在语法界, “时”和“体”一般被分开论说。“通常认为, 时侧重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 体侧重动作或事件的进程。” (金昌吉、张小萌:《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 《汉语学习》1998年第4期) 本文论及“的”的表“时”意义与表“体”时, 将二者合而述之, 主要要于以下两点考虑:其一, 学界早有此种提法, 如史有为、马学良 (1982) 、刘公望 (1988) 就认为“的”是时体助词。其二, “时”和“体”均是同语言的时间性密切相关的两个语法范畴, 二者在表达上往往共用一个语法形式, 相互纠缠, 难以区分。
众所周知, 汉语没有印欧语那样的屈折形态, 因而更多地依靠广义形态和分析形式来表现时体意义。通过考察, 除利用时间副词和典型动态助词外, “的”也具有表时体意义的作用, 可纳入现代汉语时体标记的范畴。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语言用例:
(1) 我今天下的火车。 (管桦《将军河》)
(2) 你在哪儿学的钢琴? (苏叔阳《丹心谱》)
(3) 鲁大海:铁门关着, 叫不开, 我爬墙进来的。 (曹禺《雷雨》)
例 (1) , 有“的”, 表示“下火车”的行为动作已然;去掉“的”, 则行为动作未然。
例 (2) , “的”用于持续性动词“学”之后, 表示行为动作过去发生;不用“的”, 表示行为动作现在进行。
例 (3) , “的”用于瞬间动词“爬”后, 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完成;不用“的”, 表示将来完成。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的基本时体意义是过去进行或过去完成。
(二) “的”表时体意义时在句中的位置
表时体意义的“的”是动词谓语的附件, 直接和动词谓语发生关系, 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主体等。它在句中的位置有两种:
1.位于句末的动词之后。如:
(4) 我才感到血在脸上流淌……“是哥哥打的。”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2.如果动词有宾语, “的”位于宾语之前。如:
(5) 这是谁撒的粪哪? (李准《李双双》)
(6) 大伯, 你几时结的婚哪? (魏巍《东方》)
(三) “的”表时体意义的自足性
通过考察, 我们可以发现, “的”在表时体意义时拥有自足性, 即它在句中可以独立承担表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有“的”无“的”时态意义不同。试比较:
你跟她怎么说的?→你跟她怎么说?
该例中有“的”则表示“说”的动作已经发生, 无“的”则有可能表示动作还未发生。
2.“的”与时间状语同现时, 对时间状语有限制, 即要求时间状语不能为“将来”范畴。我们可以说“表哥去年几月去的南京?”, 但不能说“表哥明年几月去的南京?”。
三.“的”的情态意义与时体意义兼表性
我们已经论证了“的”表情态意义和时体意义功能, 徐晶凝 (2008) 也明确指出:“无论如何看待‘的’诸多用法间的关系, ‘的’既可以用于时体表达, 也可以用于情态表达, 却是肯定的。”同时她还指出, 情态表达与时体表达有相互渗透的特点。
在这一启发下, 我们可以发现, “的”也具有情态意义与时体意义兼表性。也就是说, 在同一个句子中, 存在着“的”既具情态意义又表时体意义这种情况。如:
(1) 愣小子:谁没排队?车不停, 朝我叫唤什么?
戴眼镜的:你排在人家后面的! (高行健《车站》)
(2) 春喜:你跟我们小妮儿怎么说的? (李龙云《小井胡同》)
例 (1) 中, “的”的存在, 既表达了戴眼镜的对愣小子“插队”这一行为的不满态度, 又指明了愣小子“排在人家后面”这一事实发生在过去。如果去掉“的”, 则“你排在人家后面”可以理解为一个祈使句, 表命令, 同时, 在时体表达上也使事实成为未然状态。
同样, 例 (2) 中, “的”体现出春喜的“质问”态度, 同时也表明她的这一“质问”事实发生在过去, 是已然事件。
因此, 我们可以明确一点:在这类情态意义与时体意义的句子中, “的”的语用价值非常大。
四.“的”之情态意义与时体意义根源
作为一个主要以结构助词身份出现在汉语中的虚词, “的”为何能够跨越身份表达一定的情态意义和时体意义呢?究其根源是什么?
我们可以引进“知情状态”这一概念来进行阐释。
所谓“知情状态”, 指言谈参与者对某种具体状况的了解和理解。交际时, 听说双方各自处于某种知情状态之中。说话人的知情状态是其所言之本。 (张星娜:《知情状态与直陈语气词“嘛”》, 《语言文字学》2008年第8期)
说话人的知情状态包括说话人对情况的已知或未知的状态。“的”表情态与时态功能的实现必须基于一个前提, 即说话人对言说情况处于已知并确定的状态, 否则句中便不能带“的”。比如, 我们可以说“她知道的”, 但不能说“她知道的吗?”
我们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 表情态和时体时, 就可能出现的句类言, “的”在使用上所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倾向于陈述句和疑问句。从功能角度, 我们一般把句子分成四类:陈述、疑问、祈使、感叹。陈述和疑问倾向于认识上的, 祈使倾向于行为上的, 感叹则倾向于感情上的。也就是说, “的”表情态和时体时, 在句类选择上具有[+倾向认识句]的语义特征。
五.结语
“的”字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同时也是语法作用最强的虚词之一, 其运用分布非常复杂, 因此对它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并肯定了其情态及时体功能, 并对其根源进行了浅要探析, 以此对其语用价值进行了更深层的挖掘。
参考文献
[1].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 昆仑出版社, 2008年版。
[2].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彭利贞:《现代汉语时体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5].邢福义:《词类辨难》,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第108页。
[6].刘公望:《现代汉语的时体助词“的”》, 《汉语学习》1988年第4期。
[7].李讷、安珊迪、张伯江:《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 《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8].金昌吉、张小萌:《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 《汉语学习》1998年第4期。
[9].李振中、尚素英:《表时标记“的”多维度语义考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08年第4期。
[10].凌壁君:《句尾“的”的句法语用分析》, 《语文学刊》2008年第5期。
意义探析 篇5
论文摘要:许多国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了“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形成了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和浸没法。本文中所述及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即加深对英语学习目的认识;要充分意识到语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实施“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要兼顾学科内容和语言形式。
一、改革背景
许多国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逐渐出现了“语言与内容交融学习”。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形成了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和浸没法。除了时代对英语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之外,这一英语教学的逐步调整和改革也是英语教学本身发展使然,是与英语教学相关学科,诸如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的发展密不可分。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英语学习目的的新认识、英语学习的基础、语言与人的认知和社会意识发展的关系、语域理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的。他首次提出了包含“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早已成为世界各国英语教学的目标。交际功能法是一种英语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它以通用英语教学为主。
(一)对英语学习目的的认识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此作为语言学理论基础的英语教学法—— 听说法。以语言形式为纲,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把掌握语言结构作为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而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自动化地说出某种句型,但却不善于结合情景进行交际活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将之作为理论基础的交际功能法把培养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目标。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人们研究发现,当人们意识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有意义的、重要的社会情景中进行交际时,这时的语言学习是最有成效的。
(二)英语学习的基础
英语学习与内容学习相结合,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重要的、有趣的内容,不论是学科领域的还是其它方面的,都为学生理解和习得新的语言结构和句型提供了有意义的基础。同样,在真实的课堂交际环境中,学生就学科内容进行交流,就他们感兴趣的其它话题或题目进行交流,也为学习新语言的交际功能提供了一个交际目的明确、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环境。
(三)语言与人的认知和社会意识发展的关系
红色影视资源的德育意义探析 篇6
自上个世纪40年代起,红色影片就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红色娘子军》《永不消逝的电波》《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柳堡的故事》《苦菜花》《红旗谱》等一系列红色经典影片的诞生,组成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系列专题,曾陪伴一代人走过青春岁月,成为他们永恒而难忘的青春记忆。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现代中国核心道德价值观教育的需要,又一批如《建党伟业》《十月围城》《辛亥革命》《沂蒙六姐妹》《天安门》《萧华挺进冀鲁边》等一批优秀的红色影片相继出现,在继承红色影视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又不断开拓着红色影片的德育维度与向度,对新一代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塑造爱国理念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一、 德育与红色影片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影视的内涵
在《新华字典》中,“红色”一词定义为“象征革命或觉悟高”,而在中华民族的风俗里,“红色”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和种种正面含义,本文所论述的“红色影片”,是指具有革命思想和高度正能量的影片,这种“红色电影”中的“红色”,就是指始终流贯在影片中的饱含革命牺牲精神的血脉,是指对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史和英雄人物的高度褒扬。“红色影片”在真善美的基本审美特征之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近代历程进行多角度的弘扬与阐释,进行正面的讴歌与颂扬。从上个世纪的红色影片来看,可大致分为表现某个历史时期(如《南征北战》《创业》《红旗谱》)、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如《西安事变》《四渡赤水》《长征组歌》)、表现战争年代的传奇人物(如《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三种类别,这些影片构成了红色影片的重要主题与多种向度,从而奠定了红色影片的教育体系与观众基础。
以高度商品化和媒介化为标志的21世纪的到来,使得影视媒介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更加受到公众的关注。时代场域与时代话语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与传媒热点,当占据着强势传媒的电影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时,当更多的传媒介质与教育手段并轨之后,红色影片的教育场域亦随之辽阔。正如毛攀云所说:“在大众文化场域下,唯有将红色经典与影视契合,才能广泛传播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建构中国现代核心价值体系。”[1]这种理念表明,电影是传递红色信息、普及红色理念的重要介质,是塑造中国现代道德风尚的便捷而实用的载体。这种理念,无疑是把红色影片的地位提高到进行传统道德教育、乃至重建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标高上。
(二)德育与红色影片的内在关联
鲁洁教授认为,“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方面,除了我们过去强调的政治功能外,德育还具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自然性功能;在其个体性功能方面,除了一般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外,还具有享用性功能。”[2]德育的社会性指的是社会上的每一个独立个体都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因此德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全民普及性质的工作;其次,德育的经济功能是指德育可以教育青少年养成认真扎实、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品质,实现与当前的经济形势同步协调发展的进取意识;最后,德育的文化功能是指德育具有的文化陶冶和心理培育功能。总之,正确的德育观念对于个体的成长具有持之以恒的引导效果,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都会对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起到重要作用,都将形成长久的个体发展优势。
因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与建设史的特有产物,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弘扬了革命先辈们的主流价值和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天然的具有重大的育人价值”[3],所以,红色影片植根于这种深厚的革命传统中,占据着最大的传统教育资源,体现的是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而具备了上述公众核心道德教育价值。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积淀而成的红色故事,正是每一个个体、特别是青少年需要汲取的道德修养方面的营养,也是产生群体的道德观并最终转化为群体自我约束能量的源泉。红色影片以“革命主义”和“英雄主义”为核心价值向度,在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情节设计中,演绎出种种具有正面引导作用的人物和故事,展现出各种场合中的英雄人物的榜样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色影片正是对每一个个体、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近代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革命理想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与最好方法。而题材全面、风格各异、主题多样的红色影片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文化受众、不同的教育场合、不同的审美人群都有所契合,所以,红色影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进行全民道德培养的最佳选择。从上述意义来看,《建国大业》以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深谋远虑和包容大度,以各民主党派的爱国情怀和合舟共济,以民主志士的慷慨激昂和自我牺牲,以国民党爱国将领的忧国忧民与深明大义,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坚定的民生理念和高度的协作精神之下的诞生过程,作为一部经典的红色影片,《建国大业》向观众准确地传递了属于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原貌。
二、《建国大业》所蕴涵的德育意义
首先,《建国大业》是一部具有强烈历史感的红色影片,影片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历史的真实感。影片开头出现的国共两党领导人同穿中山装出现在谈判会场的情景,表现的正是政治协商制度的初始状态与基本精神内核。在后来的120分钟的时间里,影片以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叙事方略,铺陈了1946至1949年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庆谈判、国共的政治协商会议、闻一多演讲、延安的多次会议、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各民主党派的讨论、国民党对民主根据地的多次进攻、根据地的土改运动、三大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定都北平、开国大典,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时间长链,清晰简洁地讲述了在以毛主席为领袖的共产党的带领下,各民主党派、各界民众以饱满的热情走向民主、和平的新时代的进程。立足于宏大叙事的同时,《建国大业》还保留了重要的历史细节:如闻一多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的激情演说、爱国将领冯玉祥白天手提灯笼去见蒋介石、还有解放军攻进南京城后,躺在大街上熟睡的情形,这些都是真实历史的重演。这种完整而缜密的叙事风格,对于青少年观众来说,就相当于一部生动的革命回忆录,在观看《建国大业》之后,青少年观众心中会形成清晰的时代脉络,准确地记住建国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此基础上,才会清楚地、提纲挈领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其次,《建国大业》传递出共产党人坚定的民主信念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1949年8月25日,党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当前的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在此行动纲领之下,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不仅靠着“几十万条破枪”,在三年时间里打垮了全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逼着蒋介石坐在了谈判桌前,又在重视民主与民生的理念下,努力与各民主党派达成共识,争取实现各界贤达共同治国的政治愿景。所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明确提出“只要找,总是有共同点的”“双方谈判都不让步,肯定是谈不拢的,为了早日实现和平民主建国,我们就先让一步”的观点,而共产党让步的具体措施就是——“我党原来要求的48个师已减为20个师,我们在江南的解放区也同意让出来,希望我党的妥协和让步,能促进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联合政府的成立。”在筹备新中国成立时,影片又特意安排了毛泽东亲自邀请民盟主席张澜、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李济深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细节,以表现中央政府的高度民主化特征。对国徽国旗方案的讨论中,不但有毛泽东以普通政协代表亲自参与现场讨论、充分听取各界人士意见的细节,还要通过田汉之口特意指出有一个国徽方案的“设计者是上海普通的职员,第一轮被淘汰,这一次我又把她加上了,是因为这个设计充满激情”。这些情节以人性化、生活化的姿态重塑了那段难忘的岁月,也充分表现了《建国大业》中的民主意识和“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时代精神。
而《建国大业》中蒋介石的一党独裁、全面腐败,更与共产党的民主化制度形成了鲜明反差。影片用进步民主人士遭到暗杀、国民党将士对内战的反感、蒋介石要开“一党国大”、李宗仁与蒋介石的政治分歧等情节来说明国民党内部的独裁专治,也用孔氏家族在上海囤积居奇、开国大典之前蒋介石仍要轰炸天安门广场的阴谋,说明国民党政府严重违反民意的一意孤行。所以,影片最后出现的蒋氏父子坐在门前台阶上,生动地诠释了“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真理,蒋氏父子落寞的身影就是蒋家王朝走向穷途末路的象征。
再次,爱国激情一直是流淌在《建国大业》里的热血,在一个新时代即将开启之际,各界民众都被这种时代精神所挟裹,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建国大业》中的许多细节都是为了体现爱国激情而设置的,如青年学生(包括傅作义的女儿)的街头演说和演戏(“放下你的鞭子”)、民众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齐声呐喊,就是爱国热情的集体呈现。还有如闻一多的激情演说、张澜在国共两党之间的斡旋、宋庆龄为争取美援在海外奔走,傅作义甘愿为毛泽东牵马的细节,均是在展现个人的爱国情怀。特别让人难忘的是在毛泽东在北平机场阅兵时,一位红二十八团的老兵用嘶哑的声音喊出:“我代表活着的和死了的红军老战士,向毛委员敬礼!”久经沙场的老兵如同中华民族的国魂一般,彰显着群体的爱国主义与个人的爱国激情,最终汇合成完整的时代气场,形成推动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永远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巨大能量。
小学武术教育意义的探析 篇7
关键词:武术教育,小学生,影响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和希望,承担着未来祖国的建设重任,这就需要小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作为培养未来接班人的机构承担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是千百年来人类的先辈在不同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比个人经验更有意义。以武术为教育内容通过身体运动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通过武德思想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通过武术练习的过程,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
1武术教育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
1.1力量素质的影响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候所表现的一种能力。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安排适当的武术教育内容,如跳跃、五步拳等。 选择符合较强、运动较快的练习,并控制好练习强度,避免过重的练习负荷以及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止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1.2速度素质的影响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小学生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武术教学中适当的安排一些武术动作的基本功,如助跑跳跃、冲拳接力跑等。但在具体安排中应控制好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以及间隔的时间,对一些难度动作,小学生不易采用。
1.3耐力素质的影响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进行武术教学中,整套武术动作和基本功练习的完成需要一定的耐力,但在进行练习时必须循序渐进,并间歇地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
1.4灵敏素质的影响
灵敏素质是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能力。武术教学中可以安排简单的拳法和步法,如八极拳的练习等。
1.5柔韧素质的影响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在武术教学内容安排上,适当安排一些有利于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动作。如,正踢腿、侧摆退等。武术运动对习练者的柔韧性要求较高,根据柔韧性发展的特征来看,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小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关节的运动幅度大,所以,在练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循序渐进原则,避免学生韧带拉伤。
总之,身体素质是衡量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身体机能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学生机体发展不均衡。武术作为一项体育项目,且又高于体育,具有它的特殊性,不仅具备体育的功能,而且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合理安排小学生武术教学内容,有利于小学生各种身体素质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2武术练习培养小学生优秀的品质
2.1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体育属于“渐悟”,唯有日复一日的艰辛,一步一个脚印,拳不离手,才有进步的可能。武术不是简单的一招一式,不是短时间就能够领悟。当下的小学生已经成了温室里的小花,经不起风吹雨打了,在家长的庇佑下“健康”成长,缺少了磨练。但是在武术运动的习练过程中,孩子们能体会到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辛苦,在老师的鼓励下克服各种困难,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2.2善合作、有责任的品质
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已占绝多数,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流机会相对减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而且,有些学生在家里已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在与同学交往和学习中不会与同学合作,有任性、不合群的倾向,缺乏责任感,总觉的事不关己。在武术教学中有对练练习,要求学生间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并且,在武术操表演时,作为表演的一员,让每位同学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只有责任才可以铸造出善合作。
2.3知礼仪、懂传承
尊师重教,礼义廉耻。抱拳礼、鞠躬礼、跪拜、致意、拥抱、握手、 鞠躬、抱拳,训练场是师徒,生活中如父子,赛场上是对手,赛下是朋友。武术课堂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场所,师生要用武术礼仪的标准约束自己,言行有礼。通过武术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延承者。
2.4明善恶,有目标
现在的社会风气使得学生不能够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只知道一味的任性行事。但是通过老师对武术文化的讲解以及在武术视频学习过程中对武术英雄的崇拜,使学生体会到只有一生正气,才能仁者无敌。只有确定成为英雄的目标,才能激励学生挑战自我,坚持不懈。
3武术是德育的重要补充
3.1德育在武术中践行
学校开展德育学习,大多数都在落实在纸面上或口头上,要求学生牢记,有的学校甚至进行考核、考试,但忽视了实践运用。通过武术课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礼义廉耻,克己礼让;一不可好勇斗狠,二不可恃武欺人,三不可恼羞成怒,四不可见死不救,五不可四处卖弄等精神贯穿于整堂课程。
3.2武术中融入德育
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天真,他们是像一张干净的白纸,涂上黑色,那他就是黑的;涂上五颜六色,那他就会色彩斑斓。所以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比较重要,德育从字面上讲就是道德教育,何为道?何为德?在武术习练过程中能够细细的体会到,因为武术的特殊性, 不但对习练者身体有影响,对习练者的道德观也有影响。
4结语与建议
4.1结语
小学武术教学的开展不但改善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通过武术练习过程中培养当前小学生所缺失的优秀的品质。小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不能只看学生掌握技术的多少,要看人格素质的变化有多少。通过在武术技术习练过程中,加强武德教育和武术文化渗透,使练习者在举手投足间就会不经意展现出健康的武德精神。
4.2建议
首先,在小学生武术课内容安排上,不要只安排一些简单的传统武术套路、武术操。还应该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如:打陀螺、毽球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兴趣化和游戏化的方法。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分组游戏法和比赛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过早出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完善武术段位制度,在每年的运动会项目中增加小学生武术比赛,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最后,在武术课中要灌输学生尊师重教、礼义廉耻的思想。不曾习武先习得,重视武德教育,不要把武德教育写在书面上和挂在嘴上,要付诸行动,武术技术是实践、武德是理论,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陈鹏.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体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1(7):63-64.
[2]钱梁.影响小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运动,2015(17):74-75.
[3]杨如兵.小学武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22):44.
[4]张亚蒙,任超,姜敬敏.试论武术教学对中小学身体素质及品德的影响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11):93-94.
儒家生态伦理的现代意义探析 篇8
一、儒家的生态伦理
1.“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儒家认为宇宙与人类既有各自特点, 又具有和谐一致性。因此, 自然生态秩序与人类社会秩序圆融自得, 人类社会的伦理与对自然的道德, 也相互兼容而协调成趣。“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可见, 孔子认为, 尧是人类道德典范, 自然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和意义, 人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宇宙人生一体,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是自然秩序中的存在, 自然本身由生命组成, 所有存在相互依存构成整体。也就是说, 儒家把自然纳入整个社会结构中加以考量, 自然必然具有了“德性”, 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量, 社会必然成为一个“自然物”, 儒家相信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 和谐一体, 就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万物育焉”, “天地合, 而后万物兴焉”的说法。天地合规律地孕育人类,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要遵循自然规律, 任何违背、破坏自然规律的行为都是有罪的。“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人合目的的认识自然, 自然的存在就要合乎道德律, 任何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都是反人类的,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孟子提出“仁民而爱物”的观点, 明确把人际道德与生态伦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君子之于物也, 爱之而弗仁;于民也, 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仁民而爱物”, 道德与生态是合而为一, 相映成趣的。
2.“仁民爱物”的生态保护意识。由于儒家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 高扬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逻辑落定于珍爱万物的环境保护意识。儒家既主张“仁者爱人”, 也主张“仁民爱物”, 实现了爱人与爱物在世界观的高度统一。这里, 爱人与爱物是一致的, 爱物是爱人的物质基础;又是由区别的, 爱人是价值论的, 爱物是生存镜面的, 价值高于生存是儒家的应有之义。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 爱之而弗仁;于民也, 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这里的“爱”是爱惜之意, 并非“仁, 爱人”之意。“爱物”属于利益关系, “爱人”属于伦理关系;爱人高于爱物, 价值高于利益。一个具有伦理美德的人, 既能够将关心和爱护亲人和民众的价值观置于现实物质利益之上,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又能够将这种价值观“推及”万物。如果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也就能推己及物,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从而实现道德伦理与生态伦理的统一。
3.“仁者乐山”的生态关怀。孔子说:“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基于此,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化把寄情于山水作为一种优美、高尚的人生观。爱山爱水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论语·先进》中,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夫子之所以强调“吾与点也”, 表现了儒家士人的自然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性。儒家的“乐山乐水”的生态关怀无疑对当今人类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如果能以仁者的情怀关爱万物, 就不会只顾一己之利, 违背生态伦理, 破坏生态。
4.“民胞物与”的生态平等意念。儒家认为天地万物是统一和谐的关系, 自然与人是平等的。孔子说:“启蛰不杀则顺人道, 方长不折则恕仁也”。张载从“气本论”出发, 指出人为物中一物, 人同天地万物一样都源于“气”, 人的本性也同于天地万物的本性, 提出“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认为气化宇宙之自然, 乃是自我生成的生命过程。对于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要“一视同仁”, 允许一切存在形式按其本来面目展现自身。总之, 以平等的观念审视人与自然存在的关系是儒家生态伦理的特征。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理解人与环境关系, 解决环境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二、儒家的生态伦理的现代意义
1.儒家生态伦理是现代生态文明的资源。儒家的“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道德情怀是建立现代生态文明重要的思想基础。它能够使人类自觉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彼此之间既相互依赖、协调, 又相互制约、矛盾的性质, 充分尊重其他自然界的存在物权利和利益, 才能建构和谐的生态文明。儒家从善的价值出发, 关照自然万物, 视其为与人类具有共同价值的存在。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 必然殃及地球生命系统, 人不可能“独善其身”。以善的价值体认自然, 就要能动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既将自然存在置于道德伦理性的高度加以体贴, 又将人作为自然存在加以关照, 善待自然, 因为, 自然环境的破坏可能首先损害的人类自身的利益。人与自然界构成一个整体, 井以自然界为生存基础, 若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了, 受害的决不仅仅是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种。人们在认定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后, 要善待自然环境, 主动把人与自然环境的利益关系调整到伦理道德关系的高度去认识, 把自己对自然界的行为约束在不破坏自然系统原有的平衡有序关系前提下进行, 绝不能为了满足人类目前物欲需要, 以破坏自然环境原有平衡为代价。而儒家重视群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思想必定能给当代人类提供启示。
2.儒家生态伦理对建设生态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因为, 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 即自然界提供人类适度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昭示, 随着人类深度切入自然之中, 自然对于人类的宏观和微观影响日益加大, 生态的改变, 从宏观上威胁人类存在, 从微观上改变着个体存在的方式。消费型社会的建构与环境恶化、生活水平提高与资源枯竭等的矛盾, 成为影响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一方面,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精神文化条件大幅提高和改善, 另一方面,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日益凸显。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和谐社会成为人类共同的课题。儒家生态伦理中的惜时节用、取物以时、民胞物与的思想, 对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具有启发意义。建构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念, 即以不断开发自然资源作为实现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物质前提, 以不断深化人的生态生活和消费理念作为实现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条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极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发展环保产业,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实现人与自然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儒家生态伦理是现代化生活方式具有启发意义。儒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质就是要求人通过限制自身的需求达到与自然相和谐。因此, 在伦理观念上, 儒家所主张的是“尊德性”“罕言利”“灭人欲”等, 单纯从人类看, 具有禁欲主义的倾向, 而如果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审视, 可能具有通过限制人类自身需求, 达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思想。儒家主张“仁民爱物”“取物以时”“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的观念, 将爱人与爱物、用物和节制结合起来, 表达了节制人的欲望,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 对于当今人类毫无节制破坏环境的行为无疑具有批判性和启发性。孟子说:“易其田畴, 薄其税敛, 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 用之以礼, 财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现代生活方式所揭示的是人类越来越无节制地攫取和挥霍有限的自然资源, 一方面资源枯竭, 另一方面环境恶化, 说明了儒家关于节制的思想, 特别是在自然环境领域, 是合理的。人类只有节约资源, 取之有度, 用之有节, 节之有方, 才能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和谐世界。
摘要:围绕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阐述, 认为儒家的诸如“天人合一”、仁民爱物、“仁者乐山”、“民胞物与”等思想, 在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框范人类对于自然的行为方式, 启发人类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意义, 凸显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所具有的现代生态学的内涵和意义, 以其对当下具有启发意义。
微博的公安情报意义探析 篇9
对于公安情报工作而言, 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理想的信息来源。通过对互联网上敏感信息的监控, 可以有效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动态展开预测。这种互联网监控手段在公安情报工作中起到过巨大的作用, 但近年来, 以这种方式了收集公安情报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问题在于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已浩如烟海, 公安情报收集部门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信息过量问题。在微博这一新的通讯方式出现后, 其服务商为了防止商业价值降低等因素拒绝把微博内容向搜索引擎开放, 导致传统的基于网页的搜索引擎在微博信息收集工作中难以利用。作为一种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点滴的即时通讯方式, 微博在事件报导, 特别是用户身边社会异常动态反馈方面有着杰出的表现, 而这些社会异常动向正是而公安情报机关工作时需要收集的重点内容。这种巧合可以说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但通过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其中的必然性。
1、微博的时效性:
公安情报是信息的一种, 时效性是信息的重要特征, 同样的, 公安情报也具有时效性的特点。我们在获取、利用情报越及时, 其价值也越高。因此, 公安情报人员必须具有极强的时效观念。然而在现阶段公安情报收集工作中, 公安机关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搜索引擎都缺乏有效地搜索即时信息的能力。此时, 贴有“即时”标签的微博的出现给公安情报收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2008年的洛杉矶地震中, 第一次发布出地震消息的Twitter用户较美联社早了近十分钟;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中, 居住在附近的妇女用手机在Twitter上第一时间传递出爆炸现场的信息。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 其时时效性显而易见。公安情报人员可以通过圈定重点用户和关系圈等方式了解重点人群的最新动态, 采取有效行动, 把社会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
2、微博的平民化。
微博之所以能实现井喷式发展,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微博的平民化。用户使用微博不需要消耗任何成本, 简短的微博避免了内容的重复检查。微博的高度个性化和自由赋予了每个用户相同的话语权, 使得全民之间的即时互动成为可能。微博有一项功能, 就是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用户可以构建主题微博圈, 在圈子里自由发表言论, 用户之间的交流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每一个用户的关注者与其所在的主题微博圈构成了庞大的人际网络, 在这个网络里充满了海量信息资源以及隐形情报。由于微博的字符限制, 每一条微博都能直观的体现用户的中心思想, 所以通过对大量微博信息的筛选, 挖掘, 可以及时掌握敏感内容, 开展重点监控。此外, 对微博中隐性情报的挖掘也是公安情报人员工作的重点, 这种挖掘不是来自传统的文献领域和社会调查, 而是更多来自于人际关系网络中的数据挖掘。在微博用户之间存在或强或弱的连带关系, 开发和利用这种网络人际资源, 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情报, 是在海量信息中挖掘情报的一条捷径。
3、微博的互动性。
这个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其一, 数据显示, 目前全国有近500家公安机关开通微博。2010年12月29日, 在部分省市公安微博研讨会上, 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安微博民警博主达成共识, 将加强公安微博警务合作、建立公安微博联动机制, 各地警方微博加强跨区域的合作增进交流和资源共享。例如, 2010年8月, 网友“苏小沫儿”在微博上发布即将自杀的消息, 引起全国10余万网民的关注, 并通过微博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公安微博。北京、济南警方通过微博联动, 与网友一起展开大营救, 并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的进展, 受到网友的赞扬。在这场以微博为主阵地的救援中, 北京、济南两地公安的微博互动, 网友真实全面的现场报道, 为这次成功救援奠定了基础。
其二, 微博传播具有蝴蝶效应。用户发布的一条不引人注意的消息, 通过转播和评论便可以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的关注, 如华南虎事件。仿若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 偶尔扇动几下翅膀, 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以新浪微博为例, 一般活跃用户会有几十个关注者, 用户往往会加入几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微博圈, 这样, 每个用户发表的微博都会受到数目庞大的人群关注。在“关注就是力量, 围观改变中国”的观点甚嚣尘上的时代, 任何有关社会异常情况的消息都会引起巨大的反应。公安情报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众多微博评论的阅读, 客观全面的分析原微博的内容, 从而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 把有关的社会不和谐因素限制在可控制范围之内。
微博的发展, 是互联网技术的又一次突破和创造, 其在传播, 情报等领域的价值日益凸显。微博快速迅捷的特性和强大的用户聚合功能赋予了其在公安情报研究中的天然优势, 随微博情报系统的逐渐建设和完善, 公安情报人员可以更方便的利用微博展开工作。然而微博出现时间较短, 还处在发展阶段, 相对我国人口来说微博用户算不上庞大, 公安情报机关暂时还享受不到在微博中收集情报所带来的便利。但通过微博人群的增长速度可以预期, 微博在公安情报当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阔。总之, 微博是一个很好的情报收集工具, 若能加以利用, 公安情报机关一定能从这座信息矿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情报, 为公安情报建设提供更大的工作优势。
参考文献
[1]、潘亚楠.微博客Twitter探析.东南传播, 2009 (12) .
[2]、熊永发, 吴绍中.基于互联网的公安情报收集技术研究.警察技术, 2007 (6) .
[3]、余波.微薄的情报学意义探讨.图书情报工作, 2010 (10) .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意义探析 篇10
近年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一批具有突出创新成效的研发组织异军突起并呈快速发展之势。它们以灵活的体制和机制进行市场化资源配置, 研发以市场需求为方向, 实行企业化管理, 并呈现出多元投资主体。这种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研发组织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一支生力军, 为企业纾困解难和实现技术改造升级作出重要贡献, 为当地经济带来活力。这种研发组织打破了体制内外之分, 是现代经济发展以及科技体制改革条件下政产学研结合的产物, 人们将其称之为“新型研发机构”。 据科技部初步估计, 目前全国已有数以千计的新型研发机构, 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科研体系调整与变化的情况, 探析新型研发机构出现的社会土壤以及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呼吁政府在关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同时, 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共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1我国科研体系的变化反映了科技与经济的密切关系
我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 清政府农工商部在西直门外乐善园、继园及附近官地成立京师农事试验场, 进行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及土壤肥料试验研究。可以说, 我国科研机构的出现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办学堂、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 科学研究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 我国科研机构虽经数度变迁, 但大体分为部、省、市及县属几级机构, 按照行政体系进行管理, 采取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体制, 研究单位负责科研, 企业负责生产, 楚河汉界, 泾渭分明。此外, 设立在高校的科研单位也是一支重要力量。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我国科学的春天, “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揭开了科技革命的新篇章, 一批科技人员率先走出院所和高校到社会创业。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科技体制改革决定, 全面启动了科研机构改革, 打破铁饭碗, 放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 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后, 科研机构改革进入到转制阶段, 科研院所数量从改革前的5000多家减少到3000多家, 有1200多家开发类院所转制为企业。院所转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国家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也是从体制上解决科研院所长期游离企业, 研究开发的产品不能适销对路、造成产品积压和资金浪费等问题。科研院所转制的过程是一次科技人才向企业大迁徙的过程, 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 成为企业科研力量的中坚, 对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12年党中央发布的文件把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 在2013年的“两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习总书记的讲话再一次吹响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当不少人的思维仍然固守着公益或非公益研究机构, 对体制内的 “皇粮”恋恋不舍时, 一种新型研发机构已经应运而生, 成为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
2新型研发机构横空出世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新型研发机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瓶颈, 企业产业改造升级的愿望非常强烈, 一种新型研发组织便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悄然出现, 它们打破身份、地域等等界限, 以全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独树一帜, 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逐渐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关注。2013年,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曾多次赴东南沿海地区对这种现象开展专题调研, 并于11月底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作专题报告, 委员们认为, 新型研发组织已掌握一定的新兴产业和行业发展的话语权, 是实施创新驱动的生力军。
新型研发机构发轫于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 特别是广东、 江苏、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绝非偶然, 是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其支撑点。东南沿海地区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是吸引新型研发机构在此逐渐生根和发展壮大的重要外部环境, 而地方政府要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培育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就需要科技力量的助推。在新型研发机构寻找落脚点的过程中, 地方政府主动“筑巢引凤”, 给予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尤其是对“高大上”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国内外名校更是情有独钟, 主动与其对接, 共建研发机构或在其组建过程中给予优惠。“高大上”的国家队主要针对国家重大项目的攻关以及新兴产业等研究, 地方政府与其强强联合固然重要, 但是更多的中小企业需要雪中送炭。随着新型研发机构的快速发展, 可以预见有更多“平民化”的研发机构出现。 如何引导新型研发机构为中小企业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服务值得关注和加强引导。
3政府应引导新型研发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并予以政策支持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 根据201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透露的数据, 我国有中小企业约5000万家, 占企业数量的98%以上, 为我国新增就业岗位贡献率达85%, 占我国税收的一半、GDP的60%。那么,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中小企业, 其生存状况和企业研发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搜狐与华夏银行联合进行了一次网上2014“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问卷”, 情况不容乐观。18.28%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关键技术、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20.13%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扶持政策相对较少, 还有22.24%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缺乏联合研发的合作机构。我国政府设立了多项资金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如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财政部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设立的“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 但有限的资金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是杯水车薪, 远水难解近渴。
我国在“三农”问题上由于实施了农村土地流转、城镇化建设等多项支农惠农政策取得显著成效。而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主体, 帮助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实则是对中小企业的人文关怀, 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尤其是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技术落后, 人才缺乏, 资金困难, 创业环境无法和东部沿海地区同日而语, 那么, 引导正在发展壮大的新型研发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和政府的责任。
我们在回溯新型研发机构出现和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 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既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也与政府扶持引导是分不开的。政府制定完善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新型研发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尤其是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开展服务, 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是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现在应该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十八大以来, 简政放权的速度和力度都是空前的, 办企业、开公司甚至建新型研发机构, 行政审批越来越简化。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改革, 众多科技人员将步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现科技创业, 甚或科学家就是企业家, 企业家就是科学家, 角色和身份意识逐步淡化。科研院所公益型、基础研究型和技术开发型的边界也将日益模糊, 不同类型的院所相互渗透, 多元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由于其灵活的体制机制将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完成身份的转变。同时, 地方高校以及专业技术性强的职业技术学院, 也会根据自身专业特点, 或加盟或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此外, 庞大的海归队伍和大学毕业生群体将撬动新型研发机构, 使之迅速扩容。据教育部统计, 从1978年到2013年底, 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44.48万人, 其中仅2013年回国人员就达35.35万人。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
我国聚集了大批学有专长的人才, 是实施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 政府应因势利导, 借力新型研发机构的快速发展势头, 将这股力量汇集成洪流, 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大军, 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大军。当经济和科技深度融合后, 或许他们是新型研发机构中的骨干, 或许他们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的领军者, 或许他们自己就是中小企业的创办人。角色意识、身份意识都已不再是科技创新路上的拦路虎, 每个人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一个齿轮, 共同推动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4结语
从20世纪80年代的“星期日工程师”, 到后来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 再到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和发展, 我国科技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 演绎着经济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出现了像柳传志、李彦宏、马化腾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们既是科研工作者, 又是企业家, 还是成功商人, 他们用厚实的专业知识构筑了强大的资本帝国。出现了华为等一批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产品敢与世界争雄的超级公司。成功的企业家和成功的企业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土壤, 离不开灵活的创新机制。
本文探讨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 在撰写文章过程中, 笔者依然能够看到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这扇玻璃门制约着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在异地申报计划项目、 申请研究经费、取得银行的贷款等方面都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而就在2014年10月20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的第一天, 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起草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 管理改革的方案》由中央各大媒体共同对外发布, 这意味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体系, 将进行一次优化布局的“大手术”, 条块分割将被破除、多头管理、利益固化等问题也将得到解决。科技行政部门的这次空前力度的简政放权是一次自我革新, 将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和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时期, 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的新型研发机构已承载着吸纳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担。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应该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要在政策上扶持引导新型研发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服务,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造福祉。
摘要:新型研发机构是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 以打破身份、地域的界限, 采用全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人才服务, 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文章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分析, 探析新型研发机构出现的社会土壤以及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的重要意义。文章吁请政府部门在关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同时, 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服务。
意义探析 篇11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功能意义
一、城市湿地公园理论简述
(一)城市湿地公园理念的提出
源起于2005年2月国家建设部制定颁发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城市湿地公园概念被提出,同时公布了国家第一批城市湿地公园——山东荣成市桑沟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随着5月份建设部批准的九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名单的公布,各地区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申请逐渐展开。截止到2013年底,共有九个批次46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成获得认可。究其实质而言,城市湿地公园是被纳入当地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集环境保护、知识科普、休闲娱乐于一身的天然公园。总的来说,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基于对湿地领土的自然恢复考虑的,以最终形成开放式动植物种类群落聚居地、人类娱乐休闲游憩的新空间格局。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
结合实践中建成的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情况可知,其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城市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具有典型性。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既需要具备鲜明的文学审美意义,又需要富有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现实价值。其次,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合法授权性。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确立,国家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申报要经过国家或省级相关部门的批准。最后,城市湿地公园设施具有完备性。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既是多样性物种栖息的良好场所,也是人类享受自然、感受公园舒适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完备的公园设施,如生态环境教育设施等具有重要作用。
二、城市湿地公园實践发展梳理
(一)国外城市湿地公园发展状况
域外发达国家对于城市湿地的恢复重建起步早,但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也是近些年才逐渐展开的,故在基础理论方面依旧处于发展的阶段。从城市湿地公园的实践发展看,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公园建设以环境保护目的为主,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为辅。尽管近些年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利用,但还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值得借鉴的是国外政府通过征购土地开发建设湿地公园,后将其无偿转交相关管理部门规划经营。目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获得了发展,其中以美国华盛顿雷通湿地公园、英国伦敦湿地中心、澳大利亚纽卡斯尔肖特兰中心等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为显著案例。
(二)国内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情形
近些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尤为迅速,与此相对的是城市湿地的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相对缓慢。随着国际上发达国家对湿地保护重视度的提高和国内湿地恶化情况的不断加深,合理开发建设湿地公园的呼声越来越高。自此,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新篇章,同时,在此快速发展期间湿地科学研究、合理开发保护与建设等相关规划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于城市湿地公园开发建设涉及到的领域较广,政府干预化程度高,因此就其开发建设的总体而言,我国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属于初级阶段。于是,最大化程度的规划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保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之生态特征与基本功能的稳定性与发展性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三、城市湿地公园功能意义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功能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功能意义以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为自然环境物种多样性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出突出贡献,最终促成整个生物圈生态平衡、协调一致发展的局面。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首先为生物群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相对优越的外部环境与提升空间。如此对于我国珍惜物种保留、濒临物种安全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湿地以其在淡水循环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可以有效应对社会生产生活中淡水资源匮乏的危机。最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以实践中不同形式活动的开展,有效的丰富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真正践行着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功能。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经济功能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的经济功能是通过城市湿地公园本身对人类发展与社会前进所具有的意义进行阐述的。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价值的实现以该事物被社会接受或认可的外在商品价值来体现。诚然,如域外发达国家一样,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与建设势必要通过生态园林建设为推动力,而当今时代发展出现了生态旅游热的发展趋势。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是改善城市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利器,也是促进生态系统保护、最大化激发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多重经济效益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显然,城市湿地公园的经济功能正是在其建设与推广过程中相关产品服务中获得利益的。
(三)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意义的体现是通过对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关系的研究所做出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定位。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较重的压力,现有的社会环境承载能力逐渐削弱。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有助于集结社会力量加入湿地保护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更便于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边际化效应,在丰富和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享受的前提下,获取公众需求和生态发展的动态信息。同时,借助公众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参观与游览,广泛宣传生态理念,逐步改善城市脆弱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庆辉等:《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湿地科学》,2013年第1期。
[2].许婷、简敏菲:《城市湿地公园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16期。
休闲酒店对于遵义旅游的意义探析 篇12
关键词:遵义旅游,酒店格局,休闲度假酒店
1 遵义旅游概况
(1) 遵义市的旅游是以红色旅游为中心, 以赤水的生态旅游、茅台的酒文化旅游、桐梓的避暑旅游向四周蔓延。由于遵义市海龙屯遗址的成功申遗, 又增加了一道引人注目的旅游风景线。随着传统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 休闲度假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新型需求。
(2) 根据遵义市旅法委统计的2015年遵义“五一”小长假全市共接待游客184.23万人次, 同比分别增长32.7%, 星级宾馆接待1.55万人次。平均客房出租率为80.7%。春节假期的旅游人数为158.28万人次, 同比增长31.9%。重点星级酒店的出租率达到100%。随着贵广高铁的开通和黄金周期间全国高速公路实行7座以下车辆免收过路费的政策, 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涌入遵义。在春节期间, 全市共接待外地游客69.1万次, 同比增长33.9%。这些数据表明, 遵义的旅游发展劲头很强, 未来的旅游市场将会更广阔。
2 遵义酒店市场概述
当今, 在遵义市的酒店市场发展格局中, 呈现出的趋势是酒店总量不足、档次不高, 商务酒店占多数。且装修陈旧, 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设施都达不到标准, 加上管理不规范, 不能真正体现出遵义这座名城的文化底蕴, 同时也不能满足休闲度假旅游的需要。作为旅游六要素中的住, 遵义将面临酒店房源的供应不足、酒店类型的单一等一系列问题。
3 休闲度假型酒店概念
张杰指出休闲度假酒店主要是以接待休闲度假的游客为主, 会议顾客为辅, 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酒店。傅生生认为度假型饭店主要是为以度假为目的的客人提供住宿、饮食、健身、娱乐和各种交际活动的场所, 多位于海滨、温泉附近、风景名胜区, 其娱乐项目众多, 如果与商务饭店结合, 其经营市场前景将会更好。综合以上内容, 笔者认为休闲度假型酒店是为游客的较长时间的驻留而设计的, 其功能除了基本的食宿条件外, 还包括公共设施、体育、健身及娱乐等的度假活动设施。
4 遵义建设休闲度假型酒店对旅游的意义
一个城市的旅游业向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时, 是依托于当地各种类型的酒店。因此, 地方的旅游酒店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及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人们外出旅游、探亲、访友、商务、经济文化交流等活动与日俱增, 人们对酒店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全面, 需要在外住宿、用餐、购物、娱乐及放松, 所以酒店仅仅具有传统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由此, 休闲度假酒店应运而生,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也在旅游业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者, 一个成功的酒店设计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 更是提供精神享受并提升人们的文化品味。因此, 目前在遵义地区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舒适、更具独特个性、更能牵动游人兴趣和情感甚至思想的休闲度假酒店是非常有必要的。让游客从休闲度假酒店的生活方式中去感受那种宁静致远, 淡泊宁然的精致生活。在旅游业中, 酒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接待的能力, 它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人们愿意花较多的钱去酒店享受在家里和其他地方享受不到的东西, 希望能够通过另一种形式的休憩来更进一步地放松整个身心。而休闲度假酒店在提供休憩的同时, 可以更好地提供设施、设备、服务、环境等来满足人们的需求。酒店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场所, 更代表了地区的文明礼貌与风范。在遵义地区的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中, 最为缺失的就是这样的休闲度假酒店。通过这种酒店别致的建筑外观, 融入当地的文化, 营造出惬意的居住环境, 让顾客在酒店内也仿佛置身大自然, 可以更深入地体验遵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和特色。况且, 酒店旅游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因此, 建设休闲度假酒店, 提升度假酒店业的发展层次将为提升这座城市的旅游业和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 休闲度假酒店的市场分析
早期的休闲度假酒店目标客户是那些具备高端消费能力的游客以及国际游客, 因此很多地方修建的度假酒店都是按照高档的标准来兴建, 如别墅、总统套房等。反而忽略了广大民众的度假旅游, 目前随着国家的改革发展, 中端消费开始占据市场。所以, 现在的休闲度假酒店要逐步把重心转至那些新兴的中产阶层。但是, 度假酒店的最大的弊端就是淡季和旺季的差异很明显且淡季的时间较长。所以考虑把培训和会议服务两项内容列入到酒店的市场目标。因为培训活动和会议旅游市场受到季节的影响不大, 而且环境优美安静的地方往往会成为他们的首选。这就为解决度假酒店的淡季找到了出口, 如此一来, 由度假酒店的季节差异性带来的市场不景气便可以被弥补上。
6 遵义休闲度假酒店发展构思
(1) 王叶濛提出从酒店产品到酒店设施环境都注入独特的理念, 旨在颠覆传统酒店的高楼大厦。如今世界都在提倡生态环境意识, 旅游者也更注重与大自然的亲近:阳光、海浪、绿色植物和清新的空气等, 故酒店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增加自然和绿色的元素。如可以在酒店大厅设计一面玻璃水墙, 透过玻璃还能看到假山、绿树和草坪等。然后, 在酒店的顶层为宾客设置一个舒适而宽敞的休闲空间。除了让宾客对酒店四周的自然风景一览无遗外, 还可以在毗邻的天台室外游泳池彻底的放松整个身心。针对喜好安静的宾客, 酒店会打造一个配置有上网设备以及各类书籍的阅览室让他们享受惬意的悠闲时光。此外, 酒店还可以为小朋友专门设置一个儿童游乐室, 以便于父母可以陪着孩子一同度过快乐时光。通过一系列的酒店环境的打造, 让顾客感受到惬意轻松的氛围, 达到真正的身心愉悦、放松。
(2) 在现代旅游中, 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关注不仅仅是走马观花, 而是去挖掘该地域历史文化的精髓。这种城市文化体验度假游源自欧洲的“city break”, 如今在国内也逐渐盛行起来。那么就需要一种适应这种旅游文化的酒店, 而不是传统的商务或者快捷酒店, 休闲度假酒店的功能正好可以填补这种旅游文化的空缺。它是当代旅游发展下的产物, 既代表了这个地方的人文精神又向游客展示地方的文化底蕴。例如去到法国巴黎的精品度假酒店, 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法国浪漫风情。在英国的精品度假酒店, 感受到的又是另一种属于英式独有的贵族气息。国内如重庆的景迈柏联度假酒店, 坐拥在一个万亩茶园里, 它将中国茶文化及茶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让游客可以全方位的体验。除了酒店内包含的茶园、制茶坊、茶道、茶SPA和茶美食等内容, 更有酒店专门开设的私人定制的禅修之旅。受到当地的禅道文化的深刻影响, 酒店会在客人的度假日程里安排道长或高僧为其说经传道, 此外, 客人还可以在这里进行礼佛、诵经、抄经、闭关等一系列的修行活动。遵义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沉淀感:如遵义会议的红色文化、海龙屯的土司文化等, 作为特殊元素融入到酒店中。让酒店也推出一系列的私人订制项目与红色文化的传奇和土司文化的神秘相结合, 以此来吸引游客的目光, 获得更多的忠实顾客, 进而提升酒店的品牌影响力。其次, 酒店合理运用开发这些文化的内涵, 一方面可以使得本土的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传播;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影响酒店本身的发展更加源远流长。酒店一旦融入本土文化, 会更独特也会更加有意义, 会将酒店的商业气息掩盖住。
7 总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和热情也逐渐提高, 也从过去传统的走马观花旅游过渡到以享受为目的休闲游。人们不仅只停留在单纯的物质消费层面, 更希望获得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享受, 建设休闲度假酒店, 让客人感受到回归自然的放松及难以忘怀的人文与健康相结合的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将其作为度假的第一选择, 这会带来二次收入, 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秀丽.现代酒店管理理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3, (11) .
[2]张杰, 陈凯.旅游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9) .
[3]傅生生.酒店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5) .
[4]王国新.国内旅游度假区开发与管理分析[J].旅游学刊, 2012, (9) .
[5]王叶濛.精品度假酒店的营造与赏析[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3,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