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探析

2024-07-23

教材探析(通用11篇)

教材探析 篇1

摘要:在漫长的迁徙历史中苗族建立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而苗族的民族文化则是形成和发展苗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基础和重要资源。苗族深邃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能够在其民间舞蹈中得到很好地体现, 在对苗族鼓舞的教材进行研究的时候, 必须要在具体的舞蹈动作技巧中充分地渗透舞蹈文化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建立立体知识结构, 使学生真正地将苗族鼓舞的动态特征和风格韵律把握住, 最终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此, 该文以苗族的反排木鼓舞为例, 对苗族鼓舞教材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苗族,鼓舞,教材,流程

在苗族舞蹈文化中反排木鼓舞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对苗族民间文化起到了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作用, 在反排木鼓舞中寄托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审美情趣、思想愿望以及喜怒哀乐等, 因此, 对于苗族的传统文化而言反排木鼓舞属于一个重要的载体。而通过对苗族反排木鼓舞教材的分析和研究, 能够对苗族的舞蹈文化进行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该文与我国编排舞蹈教材的方法相结合, 对反排木鼓舞的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构建, 希望能够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苗族鼓舞教材的重要作用

苗族顾不及历史悠久、形态独特, 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因此, 加强对苗族鼓舞的研究有利于推进苗族舞蹈艺术文化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舞蹈编导、专家学者开始挖掘和整理苗族鼓舞, 并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针对的都是苗族鼓舞舞蹈的创作以及描述舞蹈形态, 甚少对舞蹈材料进行建构和探究。为了使苗族鼓舞能够顺利地从课堂搬到舞台, 需加强对苗族鼓舞的教材建构, 从而推动苗族鼓舞的创作发展[1]。

首先, 加强对苗族鼓舞教材的研究, 能够补充和承接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当前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主要以汉、藏、朝、维、蒙这几个民族的民间舞蹈为主, 甚少涉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 未免不够全面。因此, 加强对苗族鼓舞教材的研究能够对当前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进行相应地补充, 为其提供更多的舞蹈素材。通过对民间舞蹈素材的组织、加工和提炼, 能够在对民族风格进行保存的基础上推进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化发展, 从而承接和传播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到了对苗族鼓舞进行取舍的问题。根据视频教材《苗族舞蹈教材》以及相应的文字教材, 当前的研究者主要是选择苗族鼓舞中的固定手位和常用手位, 将其引入教材之中, 从而对学生的肌肉控制能力进行训练, 并借鉴古典舞教学和芭蕾舞教学的方法, 取得了较好地教学效果。与此同时, 还要注意捕捉苗族民间舞蹈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和对瞬间的处理方式, 遵循系统性、训练型和代表性的原则, 不断地将苗族民间鼓舞的素材变为教材, 使其成为有规律性的课堂训练内容, 最终打造具有实用性的苗族鼓舞系统教材[2]。

其次, 进一步挖掘苗族鼓舞的教学价值。从情感和审美的角度, 苗族鼓舞是一种具有高度代表性和概括性的舞蹈形态。从动态特征的角度来看, 苗族鼓舞也具有较高的训练价值,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对节奏的把握能力。

2 构建苗族反排木鼓舞教材的流程

2.1 广泛地搜集资料

编写教材的首要步骤就是对资料进行广泛搜集, 如果编者缺乏第一手资料, 那么在编写教材时就没有发言权, 而且会处于严重的模糊状态。因此, 必须要深入到苗族地区进行调查和学习, 除了要对各种动作语汇进行大量的搜集之外, 要对当地的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历史和风俗文化等具有充分地了解。

2.2 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和整理

在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和整理时必须要将苗族反排木鼓舞的根元素紧紧地抓住, 严格按照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的规律创编教材, 要认真地对待第一个动作, 从而能够做好针对后续训练的铺垫工作, 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元素在民族舞中就是指最具有代表性, 能体现本民族舞蹈风格的最小动作单位, 其属于舞蹈构成的基础和核心。元素除了包括鼓舞中的各种形态动作之外, 同时还包括典型的舞蹈气质、性格、情感和精神特征。总之, 舞蹈元素只有具备心理神态特征和动作形态特征才真正的属于根元素。与此同时, 在加工素材的时候, 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民族的审美标准, 而不能够通过个人的审美喜好加以取舍。除此之外, 在提炼教材的时候需要遵循系统性、训练性以及代表性等原则。其中的代表性主要是指教材的内容必须要具备十分鲜明的苗族民族地区特征和风格特点;训练性主要是指能够对学生的乐感、表现力、技巧性、灵活性和各身体部位的松弛解放进行训练;系统性主要指的是鼓舞的教材要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3]。

2.3 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编排

在做好对教材的提炼、加工和整理的工作之后, 下一步就是要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 并且在课堂中有效地运用教材, 最终能够得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相关学者认为, 在对教材进行编排必须要确保教材本身具有训练目的的明确性、民族风格的典型性和鲜明性、合理的材料布局、音乐形象的准确性、音乐形象与舞蹈结合的完美性、教材组合形式的科学性以及较高训练价值的舞蹈动作。因为不同的教材在教学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对象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 所以, 不同教材的编排方法也不尽相同。在教材中组合属于最后的组成部分, 一名舞蹈教师必须要真正地掌握对舞蹈语句进行组织和使用的方法。所谓的组合并不是简单地堆砌各种动作, 与剧目片段相比, 组合本身具有一定的区别,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训练的有效性, 因此, 科学合理的教材组合除了具有较强的训练性之外, 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并且充分地重视动作的情感表现、风格特点等。在对苗族反排木鼓舞教材进行编写时, 针对题中不同的教学组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所有的组合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最终能够确保反排木鼓舞教学的有效性。如果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丝毫没有目的性或者具有模糊的训练目的, 那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很难真正的实现教学目标[4]。

2.4 苗族鼓舞训练组合的构建

在前文的基础上, 该文对苗族古物的序列组合进行了构建, 希望能够体现苗族鼓舞的回旋美、火爆劲、同边顺的动态特色。该组合可以分为5个章节:第一个章节为“略高斗”;第二个组合为“高斗大”, 第三个组合为“略扎厦”;第四个组合为“扎厦露”;第五个组合为“虾蒂福”, 讲述苗族祖先在世族长的带领下从东方迁徙、定居并开创新家园的历史故事。在该组合中主要包括三步一回头、抡翻跳转、砍草等几个单一动作, 以及踩虫步、挖坟步等几个动作短句。该组合的古朴包括4个音:“嘎、的、咚、不”, 其中“不”表示用鼓棒敲击鼓面边缘的声音、“咚”表示用鼓棒敲击黄牛皮鼓面的声音、“的”表示用鼓棒敲击鼓腹的声音、“嘎”表示鼓棒相互敲击的声音。

3 结语

苗族鼓舞是苗族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 其具有别具一格的动态特征和风格与韵律,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苗族鼓舞进行更好的传承, 推动苗族鼓舞的继续发展, 应该加强对苗族鼓舞教材的结构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娄必刚, 覃朝玲.贵州苗族反排木鼓舞的传承途径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 26 (1) :130-133.

[2]宋彩珍, 范宁霞.苗族鼓舞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与发展——以吉首大学为例[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1 (10) :53-55.

[3]肖灿.湘西苗族鼓舞艺术特点及当代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35 (4) :4-5.

[4]刘娟娟.南湘西苗族鼓舞文化的考察与研究[J].群文天地, 2011 (6) :10.

教材探析 篇2

提要:从初中到高中物理的几大变化为切入点,同时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知识结构安排对比分析,运用现代课程理论揭示造成普遍认为高中物理难学的症结,探索了一些降低初、高中之间台阶的办法,特别对课程、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物理课程 数学课程 知识衔接 教材教法

分类号:O4 O12 或G423.3

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物理是高中最难学的一门课”也已经成为多年来师生们的共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不好物理而放弃物理,进而放弃理科选择文科。但对几届学生的调查得知,这些反映高中物理不好学的同学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初中其实很喜欢物理,并且成绩也不错。

为什么那么多初中物理学得很好的同学到高中后就掉队了,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真研读两个学段的教材,同时对比数学等相关学科的情况,学习课程理论专著,终于得出了一些结论:

一、造成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困难的原因探析

(一),教学内容方面,从初中到高中存在很多台阶,并且跨度比较大。主要表现在:

1,从简单到复杂。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简单,通常被理想化,高中则要复杂很多,比如从光滑平面的匀速直线运动到考虑外力作用的变速运动,从单个物体到连接体问题,从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

2,从现象到本质。初中的物理知识多是以有趣和有用为出发点,主要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观察分析,如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而在高中则要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层次,如力的概念,光波,分子运动论等。

3,从具体到抽象。初中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些具体形象的东西,如平面镜和透镜成像,物态变化等;高中则要引入很多抽象的概念,如质点等理想模型、瞬时速度、力的相互作用和受力分析,电磁场,电磁波,波粒二象性等。

4,从状态到过程。初中物理更多地研究密度、熔点、沸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常量,而高中物理则要研究很多变量的规律,如变速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等。初中以研究状态为主,高中则要更多地注重过程分析。

5,从标量到矢量。高中引入了初中所没有的矢量概念,物理量的方向成为分析研究问题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一个知识点。

6,从一维到多维。研究范围从直线扩展到了平面,从只有直线运动发展到曲线运动,数轴已经不够用,要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讨论,甚至在分子运动论中要渗透三维空间的概念。

7,从定性到定量,对数学知识的依赖逐渐增强。必要数学工具的支持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条件,初中知识大多数是定性描述分析,在高中更多的要进行定量计算研究,如摩擦力的大小,磁场的强度(磁感应强度)等。初中物理用的数学知识少而浅显,而高中物理要用到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如极限和导数用于瞬时速度的概念,向量代数用于力等矢量的分析。

8,从演绎到归纳。高中不再局限于演绎规律,出现了归纳统计规律,而且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相应经验积累,好在现在的新课程中数学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在配合物理教学方面确实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9,从零散到系统。初中物理知识比较零散,高中开始系统化,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开始出现大量综合题,难度大幅度提升。而数学在初中就开始比较系统,因此学生也没有反映初、高中数学存在明显的跨度。

10,从宏观到微观和宇观。高中研究对象的线度向两方延伸,在高中万有引力把研究对象扩展到天体运动,还开始探讨分子运动理论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和规律。

(二)、学生方面也存在着心智发展水平的不同步和方法不适应的问题。对照现行教材不难发现,高中生在第一学期就要面对前述中的七、八个台阶的跳跃,而仅仅经过2个月的发育,他们的思维和智力水平不可能相应发生那么快的发展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巨大转变。所以很多学生在接踵而至的一大堆变化面前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应付,有的很快就被绊倒,进而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不得不选择放弃,这对老师、学生乃至社会都是很大的遗憾。

(三),教师方面:受高考指挥棒影响,老师在教学中有高估学生的认知水平、盲目拔高的现象。

毋庸质疑,高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高考,而高考作为综合的选拔性考试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同时,很多人都信奉“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的理念,所以很多老师追求一步到位,从高一开始就按照高考要求授课,到高三复习的时候再进行拔高,这样就人为地再次增加了前述台阶的高度。特别是有的老师没有意识到上述台阶的存在,不是站在学生角度考虑,而是拿自 2 己的理解水平要求学生,带着学生硬往上冲,这就难免不摔跤或者碰壁,使更多的学生从一开始就遭受挫折。

二、对改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探析

很多学生放弃继续学习物理是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非常不愿看到的,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的失败和耻辱。同时,这种结果的出现对高中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更好的发展,提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非常不利;对于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更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背的。因此非常有必要探求初高中物理衔接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升入高中后继续爱学并能学好物理,让物理知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对改进中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探讨

作为对照,我们看到与物理最为密切的数学学科在课程改革后就不存在类似问题,虽然数学比较抽象和枯燥而物理更有趣、有用,但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数学学科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比物理少很多。我们发现这并非因为数学教材删减了内容,相反还增加了不少,如视图、概率统计、算法初步、向量代数、极限和微积分等。同时知识点下移现象也很明显,如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学习视图和概率统计等。这些知识中有不少是物理学习中需要用到的内容,而这在旧的中学数学教学计划中是没有的。可见,数学学科的新课程设计不仅衔接良好,丰富完整了自身知识体系,还充分考虑了相关学科的需要,体现了其工具学科的特点,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革。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材料中新内容太多或太少的效果都不好。新东西太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少,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同化起来难度就大,学起来自然吃力;如果已经熟悉的东西比例太高,缺少新鲜刺激,学生的思维就难以兴奋,就会学起来索然无味,产生倦怠情绪,学习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现在的高、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特点基本上就分别倾向于前者和后者,因此应该分别对初高中教材做出调整。

根据物理学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到大学各个学段的物理教材编写普遍采用了螺旋式结构,这种模式已经得到物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实践也证明这是物理教材所能采用的最好结构。但相对于数学等学科采用的直线式,前者内容选择组织的要求比后者要高很多,如果“螺距”设置不合理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跨度太小,就会形成简单重复,使后续学习枯燥无味,跨度太大就会出现目前这种现象。

综上所述,造成目前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困境的根本原因就是整个初中段过多重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小学自然课程已经学过的东西,这一螺旋的“螺距”升的太低,甚至给学生造成了物理不过如此的误解。而从初中到高中,学生需要跨越的 台阶又太高,超出了大多数高一学生的智力发展速度和水平。因此我们应该想法适当增加初中教学内容,并在高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授课,不要盲目拔高,从而缩小二者之间的跨度,使其衔接得更好,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主要以我们本地现行教材为例做一简要论述,就教于各位专家和同仁

1、适当增加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

可能为了义务教育阶段引导更多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近几年的初中物理教材越编越浅,不少知识点甚至是小学自然课或数学课的简单重复。对比数学教材,我们发现后者却开始把一些以前的大学才能学到的知识拿到中小学来讲授,如三视图、概率统计、向量代数、导数等,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并没有对这些新知识产生很大的困惑,初、高中间的数学学习也没有出现像物理这样强大的反差,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不能像赞科夫那样片面追求“高速度、高难度”,但也不能走上另外一个极端。不能低估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初中过于轻松的学习不仅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还可能造成他们思维的惰性,产生物理知识很简单,很容易学好的错觉,这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也是非常不利的;而多学习一些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完全可以接受的知识,则可以与高中衔接起来更容易,而且对于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毕业走上社会也是很有好处的。从教学引导发展的角度也应该为初中生创造一定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适当增加初中物理内容并适当提高难度。所增加内容的选择和难度提高的幅度需要提前调查研究,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下面仅举几例:

首先让学生在初中就更多地熟悉定量计算,可以降低甚至铺平这个初、高中的台阶。经过七、八年的数学课程的学习,初中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数学知识铺垫,所以首先应该在初中物理中再多引入一些并不深奥的定量计算问题。比如胡克定律公式F=-kx、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等20多年前在七年级就学习的知识,完全可以作为现在九年级的教学内容。还有动能Ek=1/2mv、重力势能Ep=mgh、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θ如果能在初中就告诉学生,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也为学生以后适应定量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运动学,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上就已经非常熟悉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再过多地简单重复实在没意思,因此不妨在初中引入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的概念,尤其在现行课本中运动学已经被安排在九年级,其智力水平完全可以接受。另外,语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可以增加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探究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一安排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变速运动,从而减小初、高中教学内容从常量到变量这个台阶的坡度。另外,这里也可以引入变速运动速

2度的计算,但可以暂不涉及更复杂变速运动位移(路程)的计算,因为学生对平方可能还比较陌生。

如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编排,高中电学、热学等部分中的一些知识也是可以放在初中讲授的,在此不一一列举。

2、通过合理编排高中物理教材顺序,分散一部分难点

现代课程论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的选取,更重视对这些内容组织结构的研究。因为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次序组织教学,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课程”中的“程”字本身就有过程、程序之意。因此,应该结合物理学史的发展过程和人类的认知规律,按照先易后难,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先宏观再微观,先演绎后归纳的顺序来组织教材,而不能简单地只是按照力、热、电、磁、光、原的体系和顺序编写,毕竟教材的主要功能是供教学使用的。

以前的高一物理教材很多先讲力学后讲运动学的安排就不如现在这种先学习运动学后学习力学更符合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运动学是以现象的描述为主,相对比较形象直观,而力是人们对物体运动原因的进一步探索,其中有很多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也有相当的难度。

同理,运动的合成比力的合成也更容易理解,因此我建议在高中第一章末或者加速度之前安排一节“运动的合成”,以小船匀速渡河为例引入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力学部分再加以巩固提高,这样要比直接在力学部分集中讲解效果好得多。

另外,功和能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这部分知识比曲线运动要容易理解得多,完全可以提前讲述,再在讲解曲线运动的时候再分析其中的能量变化规律来进行总结和拓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安排。还有,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无论在现代科技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都非常广泛,这么重要的内容安排在选修修部分,对此很不理解。另外,从物理发展史的角度看,前人对动量的研究和掌握早于动能,说明这部分知识理解起来并不难,因此,应该把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作为必修内容放在动能之前讲授。

还有波动与电磁场相比,前者要更具体形象一些,后者则更抽象,因此在选修三系列当中也应该把二者的顺序颠倒过来更好。

三、改进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探索

对于目前教材客观存在的初高中知识梯度过高问题,学生显然是无法预知也难以应对的,而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就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安排教学。在教材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调整和弥补:

一、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了解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有哪些,分别达到了什么水平,要以他们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拓展和引申,创造“近发展区”,进而过渡到新的知识点。初中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能够理解并对学好初中知识有帮助的内容,如动能、重力势能公式。高中教师则不要在高一新授课就开始拔高。

二、如果可能,在服从上级教学进度大框架的前提下,以更多的学生易于接受为目标,对一些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进行微调,达到分散台阶,减缓坡度,降低梯度的目的。在这方面教研员应该更有作为。

三,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多做实验增加形象直观性,改善教学效果。四,重视学法指导,做好引领,减少学生的迷茫。

事实上,由于教师水平的差异很大,主要靠教师解决初高中物理学习难度的反差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教研员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作为上级指导部门制定一套更符合实际的物理课程标准,编写一套更适合学生的教材才是上策。应该看到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功,但是改革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本文可以把一线工作的经验反馈给有关专家,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在各方努力下编写出一套更好的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从而改进中学物理教学,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5,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7,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8,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9,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10,王恒友《对一种新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探索》.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6月

11,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6月 1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年4月

1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8月

数学教材编写理念探析 篇3

【关键词】数学教材编写;发展;规律

【作者单位】周建华,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郭林,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教学的外部条件,在促进学生价值的塑造和知识的学习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材编写的质量高低决定了数学教学成果的优劣。新时期,一些学者主张在数学教材编写时融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数学教学的客观规律,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的理念,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能动作用,以逐步变重“教”为重“学”, 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获取”,变“专制”为“民主”,促进数学学科的健康、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一、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数学科学研究的发展,数学科学研究的发展让人们对数学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人们不再将数学视为独立于现实生活的“外来物”,数学也不是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和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知识体系。数学教材的编写,应关注数学科学研究的发展,适应社会变化,体现时代要求,矫正以往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握“三个注重”:

1.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学教材的编写应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的以单纯获取知识为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不仅重视人的知识获得,还应关注教育对人的情感、价值观、社会认知以及一般能力的培养效果的教育观念。这就使教育的目的得到根本的升华,从仅仅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升到对所获得知识的具体应用层面。只有如此,才能使素质教育更富有创造力和更具生命力,使教育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因此,数学教材的编写应以此为目标,在编写教材时突出数学教育的应用效果:第一,在数学教材编写时,应植入实际生活的影子,以活生生的实际生活为蓝本,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使他们认知到数学知识均来自现实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是服务实际生活,解答生活难题的现实要求和客观需要;第二,在数学教材编写时,应注重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除常规的例题和习题解答之外,还应设置一些能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习题,经常开展一些实践活動,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际调查,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增强;第三,在数学教材编写时,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将数学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典型例子编入教材,如数学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典型,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增强他们对学习数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

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考察、衡量数学的教育价值,选择能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内容。具体来说,数学教材的编写着重应考虑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内容的可接受性。教材的编写难度不能人为地加深,应与学生的年龄层次与智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第二,内容的基础性。数学教材选择的内容不能好高骛远,脱离现实,而应涵盖数学学科知识系统中的基本事实和思想方法,只有让学生具备构成学科知识所不可欠缺的基础,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必要的基本技能,并用以阐述新的事实,解决新的问题,领悟到数学的核心内容和精髓。第三,内容要具有适度的弹性。选择的内容还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便于设计适合不同学生解决的问题层次。第四,内容要有趣。选择的内容要能引发众多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有利于他们超越已有经验产生积极的探究心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依靠有趣现象、故事情节、操作材料或游戏活动来达到目的。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和学习心理的日趋成熟,数学教材编写则主要依靠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制造认知的矛盾和冲突,展示数学自身的惊奇和魅力来达到目的。

3.注重不同学生的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每个学生都与另一个学生不同,不同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都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他们在数学思维及数学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数学教材的编写不能无视这些差异,而应充分认知差异,理解差异,解析差异,使教材能有效弥补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适应不同年龄层次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数学的美妙,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

二、遵循数学教学的客观规律

每个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规律,数学教学也有自己的规律。在数学教材编写中不能无视和违背这些规律,只能遵循数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在数学教材编写中要做到“三个突出”:

1.突出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既是探究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又是探究的对象。在数学教材的编写中,如果在基本概念和规律教与学的过程中渗透探究的思想,就能使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数学教材的编写者应准确把握这些基本概念之间和基本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材编写时,注意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安排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加强知识的联系和对比,帮助学生分清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防止混淆,并到一定阶段整理一些有联系的概念或法则,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纵向的知识网络和良好的认知结构。教材还应为学生提供用不同方式表达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机会,并以合适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到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变式、适用范围以及有可能出现的例外等。教材还应有意识地渗透一些能化解问题的基本规律、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和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教材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现实问题,将他们作为练习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并学习诸如综合、分析、画图、列表、枚举、假设和转化等策略,体悟学习这些基本规律的乐趣,锻炼思维,提升能力。

nlc202309021937

2.突出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呈螺旋式上升状态。教师的教学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稳定性与可变性、阶段性与连续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感知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需学生自己积极、能动地在行为上、心理上构造知识,通过连续不断地建构,最终完成对数学精髓的体悟。这就要求数学教材能不断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持续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充分感受与理解数学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材的编写,不应是无技术含量的简单罗列,而应是高超艺术的升华组合,通过不同内容错落有致地编排,使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相互支持。當数学知识自身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经验、思维水平产生矛盾时,就应对数学知识的顺序进行适当重组,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3.突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心理学的理论表明:“个体的动机、情感、意志和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其数学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很大影响。”在现实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一些过高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数学学习要求,让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数学视为心理负担。心理学的理论还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整体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对其数学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影响。”具体说来,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他们大多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他们开始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意识到在课堂上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能够长知识,长本领,从而愿意学数学。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他们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数学教材编写者不能忽视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思维发展水平,必须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考量以及对不同阶段学生学习心理的准确分析,合理划分教学段落,灵活把握知识引进、拓展、抽象和提升的时机。这样既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地投入到相应阶段数学内容的学习之中,也使学生有机会体会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

三、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体现这样的理念,数学教材在编写时,应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注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去实践,去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引导学生建立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1]孙凤琪. 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某些探讨[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2]万萍. 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改革高职数学教学[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4).

开发中职校本专业教材探析 篇4

一、为什么要开发中职校本专业教材———多种需求决定中职专业教材的多样化

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必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必须依据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进行相应课程的教学;同时, 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也必然要开发校本教材, 尤其是校本专业教材。

(一)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 就必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校本专业教材。

1. 专业辅助课程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新生大多数各方面“准备不足”, 并且参差不齐, 要把他们培养成专业合格人才, 就要在开设专业课程前,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的不同专业课程的需求, 开发出不同层次的“专业准备课程”教材, 作为学习专业课的“学前辅导”教材, 来吸引学生学习专业课程,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使学生掌握学习专业课程必需的理论、技能及学习方法, 让学生对学好专业课程有信心。在学习专业课程中, 还要针对全体学生或部分、个别学生的不足和弱点, 开设专业辅导课程。

2. 专业选修课程教材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如果有足够多的专门化学习方向供学生选择, 学生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学生的智能就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很好发展, 所以要为学生开发出若干门专业选修课程, 包括为有技能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开发技能强化课程;为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开发技能集训课程等。大多数选修课程教材, 要由学校来开发。

3. 专业创业课程教材

要为学生创业与优质对口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要结合专业开发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课程, 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掌握创业方法、具备创业技能。

4. 专业创新课程教材

要结合专业课程, 尤其是专业综合课程和实训课程, 开发出一些引导学生创新与发明的课程, 不妨将这类课程称为“专业创新课程”。专业创新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基本创新素质, 为全体学生参与创新竞赛作准备, 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服务,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 学校必然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本校条件 (主要是实训与师资条件) , 开发出适应当地和本校学生就业区域经济发展的校本教材。如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促进、引领当地经济发展, 就要开发一些适合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校本专业教材 (可称为“地方特色教材”) ;学校的某专业或某个班是为某单位定向培养的, 就要开设定向单位要求的课程, 开发与定向单位的设备与条件相一致的校本专业教材 (可称为“定向培养教材”) 。现有专业教材, 从编写、出版发行到使用, 都需要一段时间, 而用人单位的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 (简称“五新”) 不断涌现, 这些新内容不可能随时反应到教材中, 所以, 必须适时开发出这类“‘五新’校本专业教材”。

(三)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发展与壮大的迫切需要

课程是学校的基本, 教材是课程的表现形式。中等职业学校要做强做大, 就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有效进行课程改革、创设精品课程, 就必须开发出精品校本专业教材, 更好地服务学生, 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服务社会, 社会才能给学校更多的回馈, 学校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进行专业课程改革, 从课程结构改革的程度看, 大致分成三类:一是对某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进行改革;二是对几门专业课程进行综合化整改;三是对某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整体开发。每类课改都要形成课程及教材, 每个专业教师都应该进行第一类的课改。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 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 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 也是教师的课程研究心得。在课程研究、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 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形成学校的品牌, 能强化专业建设, 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二、怎样开发中职校本专业教材———开发中职校本专业教材的方法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 必须有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有效管理, 要调动本校教师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还要充分利用校外的智力资源, 博采众长。学校组织开发校本专业教材的具体过程如下:

(一) 组建校本专业教材开发团队

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 组建校本专业教材开发团队, 每个团队有一位领衔人和若干名成员组成。领衔人可以是专业负责人, 也可以是学科带头人, 最好是具有管理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教育课程专家;成员由专业骨干教师 (包括专业课教研人员、实训指导教师等)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教材编制技术人员等组成。校本专业教材开发团队, 要集专业骨干教师和各类专家之长, 同时, 各类人员要各负其责。

(二) 相对统一校本专业教材开发的总体目标

1. 以学生发展为本, 编写理实一体化校本专业教材

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理念编写教材, 教材的结构从学生的角度设计, 教材的内容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材的难易梯度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教材设计时, 要考虑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唱主角”, 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2. 以实践为导向, 开发校本项目课程专业教材

以企业专家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的职业能力为基础, 确定课程结构;依据职业实践, 细化课程目标;依据企业工作提炼的技术要素和相应理论编写项目课程内容 (当然, 也要有企业实际工作项目) ;模拟企业运行, 实施项目课程;项目课程的效果, 必须经过实施实验环节的验证, 必须让行业、企业专家在项目课程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 明确校本专业教材开发任务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列举了一些需要开发的校本专业教材, 学校开发哪些教材, 要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及其轻重缓急的程度, 有计划地进行。既要有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又不要贪多求“洋”。学校开发校本专业教材要特别重视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

(四) 校本专业教材开发团队内部分工

“课程综合化,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项目教材, 其项目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是跨学科的。一个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 所以, 要打破一本教材由几个人编写, 每位编写人员各编若干章节的传统编写模式。教材的每个项目、每个任务, 都由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完成。

领衔人在校本教材开发中要负总责。一是从学术和理念上把握教材的方向, 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职教理念和涉及教材编写的各类信息与教材编写人员共享, 带领大家共同提高;二是建立起高效的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诊断评估系统和反馈系统, 组织教材开发;三是有效地组织教材使用实验及其分析。

专业骨干教师 (尤其是骨干实训指导教师) 应承担教材文本编写任务, 运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现代技术设计校本专业教材的知识与技能。专业课教研人员要从教学科研的角度对教材提出中观的意见。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要确保教材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把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及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产品标准 (包括技能标准) 等编进教材, 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在教材编写前及其过程中, 要指导编写人员掌握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职学生的教育规律, 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教材编制技术人员要进行排版、制图、多媒体制作, 包括动漫制作、影像处理和教材的形象化、艺术化处理等。

(五) 校本专业项目课程教材体系开发思路

第一步, 对职业工作进行分析, 以划分职业领域边界;第二步, 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以确定职业能力;第三步, 制定项目课程方案, 将职业能力转换为课程;第四步, 研发项目课程标准, 将职业实践转化为课程项目;第五步, 开发项目课程教材, 将企业工作提炼为课程的工作任务;第六步, 跟踪教材使用全过程, 关注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否让所有学生和谐发展;第七步, 对项目教材进行评价与完善, 建立课程教材的滚动开发机制。

三、怎样的校本专业教材才是优秀的———校本专业教材应具有的特色

校本课程固然具有课程特性, 校本教材也固然具有教材特性, 而更应具有“校本”特性, 其中最主要的是高度的针对性和很强的实用性。

(一) 校本专业教材应具有特色

校本专业教材应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地方特色、专业特色, 有的校本专业教材还应具有名师特色。

(二) 校本专业教材更应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根据本校学生状况和办学条件 (包括企校合作条件) 开发的校本专业教材,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选择,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同时应做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发展性, 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和创业。

(三) 校本专业教材应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

校本专业教材以项目、任务为载体, 应更好地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以学校实际环境为基础开发的校本专业教材, 更应有效地创设职业情境, 引导学生在工作情境下, 针对工作任务分析问题、基于思维引导之下主动行动、在行动中发现问题, 从而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四) 校本专业教材应有利于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校本专业教材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应针对学生实际、学校特色、地方特色等安排有针对性的可选择的内容, 供学生研究与探索, 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

(五) 校本专业教材应是“剧本”式教材

教师课前要备课, 好的备课笔记犹如“剧本”, 由专业教师参与开发的校本教材应更有利于编写成“剧本”式教材, 不仅能“导”学生, 而且能“导”教师, 有效地促进学生相关能力的形成。

探析初中英语新目标教材教学 篇5

一、初中英语新目标教材的具体特点

新教材重点突出了學生的主体性,“新、活、趣”贯穿于教材的始终,不仅能够满足新时期学生的成长需求,更能适合当前学生的性格特点,我们将新课程的具体特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性

新教材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性内容,对于那些相对来说较为重要的内容与基础知识进行了分段式与分层式的螺旋上升设计,这样一来,不仅充分地避免了各单元内容的机械拼凑,又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冗与单调。

2.基础性

新教材从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出发,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本前提,内容设计上按照由简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集中的原则来组织知识与教材的结构,教材内容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适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属性。

3.开放性

新教材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新教材选材内容也更具有时代感,内容涵盖范围广泛。教材中融入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非常有助于学生下一步的能力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4.综合性

新教材为了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应用能力与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侧重突出了听与读语言资料的输入,与此同时还注重说和写信息输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接受输入和实施输出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处理技能。

5.实践性

新教材更加重视人文主义因素,教材从学生出发,时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原则,通过情景的创设来模拟训练方案,重点强调学生的课堂实践,重在提升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二、新目标教材背景下有效组织初中英语教学的注意要点

1.教师要迅速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我们的教师必须要积极地转变观念,深入学习新课标的重要指示内容,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认真学习研究任务型教学的方式方法,转变以“讲练”为主,重语言形式轻语言内容,重教轻学的传统教学倾向。教师积极转变角色,必须要从过去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和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要能够设身处地地帮助学生理解情景教学的意义,不断充实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与专业素养,强化自身的语言功底,让学生能够被教师的专业魅力所吸引,促进学生对于教师的模仿。

2.听力教学

(1)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训练。用“听”来输入信息,用“说”去表达情感,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侧重听音答问以及听后复述。(2)进行听写训练。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听写一些读音相近的单词,一些含有同化、强弱读、连读、失去爆破或包含否定句子等内容,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3)开展听读训练。在学生听完一两遍录音后,要求学生模仿跟读。学生在跟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句子的阅读规则,从而掌握一些朗读技巧。

3.重视阅读教学

《新目标英语》中设计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并侧重于合作学习的渗透,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1)要在自读之前简明扼要地表明阅读的重点与要求;(2)针对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要有针对性地讲解;(3)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要及时解决,讲解内容要鲜明,帮助学生理解材料;(4)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偏离了合作目标或者不能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深入;(5)要在阅读总结阶段,在学生自我总结和概括之后,进行必要的补充,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强化阅读水平。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对于英语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更要具备与世界沟通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群策群力,积极研究实施新课程的创新路径,围绕新的教学目标来重新审视与设计我们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我们初中英语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并最终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亚芬.浅谈初中英语教材的创造性使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2).

[2]高凌飚.基础教育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作者单位 湖北省仙桃市第十一中学)

教材探析 篇6

在高中课程实现新课改之后,化学教材被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必修教材更加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简单易懂,主要侧重于知识的广度, 选修教材的内容是对必修教材的深化和扩展,难度较大、学科体系复杂,侧重于知识的深度,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拔高和适用于高水平化学知识人才的培养。由于二者内容的差距较大,给老师在教授课程中实现内容的衔接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首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知识跨度较大,不容易把握知识的衔接。必修和选修的内容走了两个极端,对于较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利于对知识的分层逐级学习,对于老师来说,不容易把握知识衔接的正确方法,易形成 “一竿子插到底”的教学模式。其次,必修教材的知识满足不了选修教材的要求。必修内容的知识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比较浅显,选修课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拔高和拓展,由于难度差异较大,学生通常在掌握了必修课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仍实现不了对选修课知识的消化吸收。最后,很多高中化学老师由于没有实施新课改的教学经验,对化学必修和选修的衔接把握不到位,很容易在必修教学中加入选修教材的知识,不仅给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而且加重了自身的教学任务,且实现不了必要的教学效果。

二、实现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衔接的具体对策

针对实现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衔接的教学要求,结合教学专家的分析研究成果,特提出了如下衔接对策:

1.明确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是实现教材衔接的基础

高中化学的必修教材的知识具有基础性,对必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也只是要求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选修课的内容比必修课的知识更深奥、更细,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是在发展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化学知识的多元化。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由于对教材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导致了在授课时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穿插进行,在必修中加入选修课的知识,模糊了必修课的教学要求。因此,高中化学老师在授课前要对知识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根据必修和选修的教学要求制订教学教案。根据教材知识和教学要求的差异性,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找准必修和选修的知识衔接口,实现必修和选修教材的衔接。

2.对教材知识进行全局梳理,分类规划,区分新旧

必修和选修教材的知识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相反两本教材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知识。但是,不同的知识出现在不同的教材中,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一样,在选修教材中,对重复知识理解和掌握比选修教材的要求更高。对于学生而言,需要重新学习选修课的旧知识,不仅没有对知识进行新的领悟,也浪费了学习时间,因此老师需要对选修课中的知识进行分类规划。在化学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认识相关知识在不同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温习旧知识并对旧知识提出选修教材的新要求,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在对旧知识进行温习回顾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达到完美的衔接。老师一定要在学生做好对旧课程知识的充分理解之后,再开始讲授新的化学知识,新旧知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要有所侧重,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融合,使学生在打好必修课的基础知识之后,再来学习选修课的新内容,实现化学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衔接。

3.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不同的衔接方案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具有不同的化学学习基础,对老师来说就不能采取相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化学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基础,而有的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仅仅限于基础知识,很多高中学校为了提高高考上线人数,早早就对学生划分了班级,开展重点与非重点培养模式。 对于重点班的学生,由于化学学习领悟能力较强,老师可以在必修教材中加入选修教材的内容,“一竿子插到底”的教学方法对这部分学生来说事半功倍。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老师则要把握好教学进度,根据学生对必修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决定对选修知识的衔接度, 从而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总之,高中化学的必修与选修教材正是针对学生化学学习基础的多样化而设定的,它在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提供新方法的同时,也对高中化学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老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基础知识与拔高知识的良好衔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正实现高中化学教材新课改的目的。

摘要:新课改之后,高中化学被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化学知识被分块之后,一方面促进了知识的系统和分类学习,另一方面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必修和选修知识的衔接是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很多课程专家、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将详细分析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课程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做好课程衔接的具体对策。

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材探析 篇7

应用写作教材应以基础写作理论和规律为先导

大学文科类写作教学应包括两部分, 即基础写作和应用写作。基础写作的任务是研究文章写作的一般理论、规律和方法;而应用写作研究的重点则是各类文体的写作规律和方法。也就是说, 应用写作是写作家族中的一个分支, 它以基础写作为前提和先导, 是基础写作的继承和延续。两者既密切相关, 又各自独立。从知识发展的连续性来看, 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一面。

应用写作教材大致有两种编写方式:一是根本不涉及基础写作知识, 开宗明义, 分门别类地大讲各种应用文种的概念、意义、特点、方法等, 让人感到应用写作似乎与基础写作丝毫没有关系, 仅仅了解应用文的概念、意义、特点等就能够写应用文了。这种忽视了两者间直接传承关系的认识和做法是不科学的。一般来说,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已接受过基础写作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对其可直接进行应用文体教学。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非如此。学生在中学阶段虽已学过不少基础写作知识, 但学的比较零散,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所以, 有必要在大学阶段给予系统、深化和明确。这说明, 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材有必要承担此项任务。二是教材中虽有一点基础写作方面的理论和有关知识, 但过于简单, 对应用写作无实际指导作用。

应用写作知识、方法应有普遍指导意义

应用写作课有两项教学任务:一是传授与写作有直接关系的知识、技能、技巧、体验等;二是实践写作活动, 即充分利用所讲理论、技巧和体验进行实际文章写作。要想写好应用文章, 必须较系统、较全面地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为此, 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材不仅要编入有先导作用的基础写作理论, 还必须编入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应用写作理论。在学习和使用过的教材中, 编入较全面、系统、有指导意义的应用写作教材是有的, 但将各种知识组织得支离破碎或本末倒置的教材也不乏其例。有的教材开场就按文种的小类 (审计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预测报告等) 不厌其烦地讲其意义、作用、特点、写作方法等, 结果是知识重复和交叉。笔者认为, 编入教材的应用写作知识, 应该是总括基本理论规律、要求和方法, 覆盖面要宽, 内容明确、系统, 有统领的作用。而知识的编排要有层次, 要有一般与特殊之别。

目前, 在文体分类和有关知识的确立方面, 各家看法并不一致。但编入教材的文体分类及有关知识的确立, 应坚持“求大同, 存小异”的原则。由专家学者们讨论认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教材的权威性和内容知识的规范性关系密切, 规范性决定了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的大小直接影响权威性。对文种分类的探讨和争论是正常的, 但在教材中应有一个阶段性理论的固定和统一。在这方面, 中学语文教材的统一与固定是值得借鉴的。

文种精当, 应具有代表性

应用文有许多文种, 而且每种文体又可分为若干小类。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鲜事物的出现, 新的应用文种又在不断增加, 文种的地位和有关文种的写作知识也随之发生变化。要解决与处理这种矛盾, 必须遵循有关知识在一定时期固定性的原则。也就是说, 要在大范围的固定中增减一定内容, 熟悉的文种不作详细介绍, 新的具体文种在教材中增加一节即可。即使不进入教材也无妨, 这更能给教师增加一片寻找知识的天地, 因为大学教师既有按大纲要求筛选教学内容的权利, 又有不断补充新的科研成果的义务。因此, 教材内容应有阶段性、固定性, 不能转变过快。

现已出版的教材, 有的选了几十个文种, 逐一介绍, 既不精当, 也无代表性, 结果是哪一个文种都讲不清楚, 更谈不到弄清差别了。教材所选文种应精当。所谓精当, 就是要结合所讲理论的特点来选取有代表性的几类文种, 使学生通过学习, 可以掌握应用文的框架, 进而能写常用应用文。文种选得多而杂固然不好, 但选得过少也无益。我们的主张是精而得当, 有代表性, 既能反映全貌, 又能指导实践。

例文应有机配合理论并有典范性

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材与一般语文教材不同, 它必须由理论规律方法介绍和例文展示两部分组成, 而且例文占的比例较大, 其地位也不亚于理论知识。应用写作教材如果只讲一些理论规律和方法, 而没有切实运用理论方法的例文作演示和旁证, 即使再好的理论也很难运用。例文是理论知识的具体化, 是学生写作活动的样板, 是实现写作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 选入应用写作教材中的例文必须具有典范性。一是与该章该节介绍的理论知识有机配合, 确实对理论知识有具体注解的作用。只有选取充分体现理论要求的例文, 对教与学才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才能增强教材的可信性和使用价值。二是例文必须规范、典型。所谓规范、典型, 就是不仅要忠实体现所讲的理论知识, 而且在篇章结构、语言、标点等诸方面都要符合标准, 是学生仿拟和消化理解知识的范例。

对例文提出上述要求, 是由写作教学的环节决定的。几年来, 在教学中按照“读、析、写”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效果是比较好的。所谓“读”, 就是反复阅读例文, 读的目的在于消化理论知识, 理解方法技巧的实际使用, 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实际体验。“析”是分析例文, 读的过程中必须细细咀嚼, 剖析文章, 在分析过程中展示例文在章法、技巧方面的成败之处。这种从实际到理论的研究过程必能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读和析这两个环节, 对习作者提高实际能力十分必要, 但读、析的文章都应是典范的例文, 这种例文对习作者掌握准确的知识、培养切实的能力, 具有实际的指导价值。“写”就是写文章。初学写作者必须经过仿拟典范的例文来实现自己的写作过程。所谓仿拟, 就是将读、析例文中得到的知识和技巧直接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或直接模拟例文去组织自己的材料。在校学生的作文多为这种仿拟品。只有通过反复仿拟后, 才能使习作活动自由。因此, 典范的例文在应用写作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教学中的价值不可低估。目前, 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材中典范例文确实不多, 所以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十分必要。要使所选取的例文典型规范, 可行的办法是对原文进行大量的修改与加工, 使之符合理论规律和章法。现在见到的应用文篇章中, 由应用文大师写的作品较少, 而且应用文被普遍重视并有多人参与写作的时间也不算长, 加之有些理论、规律及方法尚在研讨中, 在应用写作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里, 想找到如同文艺作品那样的典范文章是困难的。为了提高教材的质量, 使习作者读到更多更好的范文, 提高他们对应用文的认识, 增强习作信心, 教材编写者必须在原文修改和加工等方面下一番苦功。

摘要:从提高大学生写作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入手, 对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材进行比较和分析, 探讨了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材编写应遵循的规律, 指出了现行教材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材编写

参考文献

[1]强天政.高职应用写作主体“五式教学法”初探[J].应用写作, 2009, (12) :39-40.

[2]董晓玲.对高校应用写作课程若干问题的探讨[J].写作, 2010, (15) :7-10.

[3]汪德宁.高职写作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J].写作, 2011, (1) :19-22.

[4]张美娟.对应用写作项目化教学实践的探索[J].应用写作, 2011, (5) :36-37.

高校教材管理改革的阻力探析 篇8

1. 利益阻力。

利益阻力主要来自教材供应链。目前,在我国高校教材供应链中,教材立项的学校、教材编写中教师、印刷出版商、各级分销书商、购买学校是供应链中经济利益的获益者,在市场经济的浓烈氛围下,他们已经结合形成了一种主要靠经济利益来驱动的运作模式,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而抵制或反对教材管理改革,从而构成阻力。

2. 体制阻力。

体制阻力来自高校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制度。当前,国家教育的制度改革没有完全到位,高校财政补助教育事业经费不足,高校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各种教育评估机制对教材建设的过分要求等也构成一定的阻力。

二、阻力的主要表现

利益阻力与体制阻力的叠加与共振形成了强大的改革阻力。近几年,高校陆续对教材管理进行改革,然而,在强大的改革阻力面前,几乎所有进行教材管理改革的高校都举起“教材招标”或“后勤社会化”这两面旗,甚至由学生自理,原有的教材管理格局没有转变,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教材管理改革的阻力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主要表现如下:

1. 高校教材管理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发生变化。

目前,与高校学生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教材费问题没有解决,教材费仍然定性为代收代管费,学生用教材费仍然由学生全额自负,教材管理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

2. 高校教材大量重复浪费。

新华书店总店每年春秋两季组编出版《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专业分册逐渐增加,2006年发布信息达10万余种,今年则达十个专业分册,发布信息达13万余种,其中九个分册为高校教材。比较近几年的《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可以发现,高校教材每年新增1万种左右,现在几乎每一门课程同时都有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同类教材。《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收录的只是全国两百多家主要出版社的教材,与此同时存在的还有大量的高校、个人包销的教材、民营公司出版的教材等等。这种高校教材的出版速度与规模可以说是国内外空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这其中有不少教材是急功近利或是抄袭之作,也有不少教材内容重复,造成了大量人力与物资的浪费。

3. 高校热衷教材建设立项。

自“九五计划”末以来,高校开始热衷于教材建设立项。“九五”期间,原国家教委确定的国家级重点教材立项选题仅654项。到了2006年,全国高校通过271个出版社共申报了两万多种新教材,其中约九千种选题被推荐进入“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除国家级教材规划外,各省、市也组织教材建设规划。

高校教材建设立项的主要推动者是高校。除了正常的教学需求外,高校为了顺利通过各种教育评估,也为了取得教材建设项目经费,都以多立教材建设项目为荣,并以相应的利益机制驱动教师参与编写教材。显然,教材建设立项的功能已经发生明显异化,部分功能已经异化成为应付各种教育评估、利益输送与攫取的工具。

4. 高校教师热衷编写教材,冷对改革。

各地有关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方案都规定:中级以上职称评定或晋升应有教材、专利、论文、教材、科研专著等学术成果。我国有数百万教师、科技工作者,他们每年的职称评定、晋升需有数百万计的学术成果。学术成果中除教材外,专利、论文、专著等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一般都要求有新的观点、知识创新点、或有各自的独到之处等。然而,无数的高校教师在从事类似的教学工作,当然会有许多相似的发现、发明、见解、感想、观点,谁先把它们变成专利、论文、教材、专著等发表出去就是谁的成果,学术界不认“英雄所见略同”。许多高校教师也就不得已拿起“剪刀加浆糊”编起教材来,因为教材可以编,并非一定都得写,并不要求都有新的观点、知识创新点或有独到之处等。现在的计算机编辑软件更可以鼠标轻点,迅速地“编”。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一所高校的办学规模至少都有几千人,而出版社的教材起印量则越来越少,有些出版社一千册都开印。一千册的教材一所学校一般可以用三四年,若是多所高校教师集体参编,编者包销就更是没有悬念的问题。目前,高校教材的定价机制趋于灵活,更助长了高校教师自编、合编包销教材的出现。高校教师编写的包销教材价格往往比市面同类教材要高得多,高出一倍更是常见的事情。

编写出版教材成了高校教师名利双收的“美事”,高校教师热衷于立项编写教材已成风气。许多高校教师都集体编写了用量大的教材。为了多销教材,即使市场上有更好的教材,教师都坚持使用自己编的教材,当然他们也不欢迎甚至反对教材管理改革。

5. 高校教材出版状况混乱。

在有大量教材编写、出版立项的条件下,出版社、书商出于利益竞争需要,常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助长高校教师迅速地“编写”并出版教材,其“杀手锏”之一就是谁编写谁包销,甚至编者署名可“英雄不问出处”。包销数百至数千册则可分别署名参编、副主编、主编等。这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已经成为某些出版社、书商公开的“潜规则”。

事实上,目前高校中包销教材已成泛滥状态,其中不少教材是仿冒、克隆品,也有高校教师同时在不同的出版社出版内容雷同的教材。

三、对化解教材管理改革阻力的建议

高校教材管理改革将打破原来教材供应链上的利益格局,必将遇到来自多方面的障碍,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探索之路。供应链终端是使用者———学生,他们是利益受损者,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没有多少话语权,难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政府应在改革中发挥主要作用,改革相关政策,高校与出版界应积极配合,共创一个多赢的改革局面。

政府应组织高校科研力量,承担必要的财政资助,结合高校教材管理实践,对高校循环型教材管理模式进行实验性研究,制订新的《高等学校循环型教材管理规程》,并改革高校收费政策,取消学生教材费为代收代管费的规定,将学生教材费纳入学费。政府应改革高校人事政策,取消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方案中对学术成果过多的、不恰当的要求,取消各种教育评估机制对教材建设的过分依赖。

高校应积极进行教材管理模式改革,尽快实施循环型教材管理模式,测算循环型教材管理模式下学生用教材的中长期平均成本并纳入学费管理。

教材探析 篇9

一、设置背景

背景设置是叙事文本一般要解决的问题, 很多作者挥墨如泼, 用意显豁, 但一些文本只用一两句闲笔作以交代。或在叙述中插入一句, 志深笔长;或信笔写来, 意蕴幽远。

1. 插入一笔, 暗示背景

《孔乙己》中开头有这么一句话: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 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 柜里面预备着热水, 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 傍午傍晚散了工, 每每花四文铜钱, 买一碗酒,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靠柜外站着, 热热的喝了休息……

作者在描写当年鲁镇酒店格局与酒客喝酒情形时, 插入了这一笔:“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这看似一句闲话但有着以下玄机。首先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 根据文末所附写作时间即1919年可知, 小说所写情节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 这是实行约一千年的科举制度即将寿终正寝的前夜。曾经充满生机与活力, 培养了无数精英的科举制度至此也以压抑人才、摧残人才受人诟病, 显得多么的不合时宜。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 孔乙己其人其事也就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这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其次笔者觉得理解这句话要结合鲁迅这一时期的系列小说 (如《故乡》) 来看, 这些小说大都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 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遭到破坏, 加之军阀连年混战, 苛捐杂税, 强取豪夺, 农村呈现出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就是具体表现。这就在深广的背景下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发生的社会原因。

2. 信笔写来, 烘托气氛

鲁迅先生的《药》中有这样的叙述: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 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 在空气中愈颤愈细, 细到没有, 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俩人站在枯草丛里, 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 缩着头, 铁铸一般站着。”

对于这段文字中的“乌鸦”形象, 我们曾经有过误读, 认为是代表反动派, 其实在民俗里它是不吉利的象征, 再结合“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的景物来看, 这段话描写了阴冷、沉寂、肃杀的气氛, 对故事背景起烘托作用。

二、服务情节

如果说背景是人物静态的活动场景的话, 情节就是为人物活动展开的一幅动态的活动场景。受话本影响, 我国历代小说一直重视情节的安排, 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一直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因此文本中的“闲笔”往往是为了表现情节而服务的。

1. 顺带一笔, 暗示情节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颇为惊险、扣人心弦的一节。押送与智取生辰纲的两股人马在黄泥冈登场, 在两支队伍正式过招前, 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平静期———都各自在树下休息, 这时智取生辰纲的好汉之一白日鼠白胜挑着一担酒, 唱着一首山歌来到黄泥冈:

烈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草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这首山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 它描写了天气的炎热、阶级的差异等自然与社会环境, 表现了老百姓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 暗示情节发展。

2. 宕开一笔, 尺水兴波

孙犁的诗体小说《荷花淀》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劳动妇女成长为抗日战士的故事, 表现了她们纯朴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文章写到她们寻夫未遇情节时, 宕开一笔, 描写了中午的白洋淀风光。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 万里无云, 可是因为在水上, 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 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 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乍一看这像是一处与中心关联不大的“闲笔”, 但仔细分析却大有深意。这段话从句式看有一个特点, 就是每句话主语不统一, 一直变换, 读起来给人以拖沓、有气无力之感。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描写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而设置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是为了表现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寻夫未遇时的失望、落寞心情。再就是这处景物描写使小说行文节奏舒缓, 与接下来的紧张气氛相映衬, 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张弛有度。

三、表现人物

在叙事类作品中, 人物是最重要的表现内容, 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塑造了经典的人物, 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诸葛亮、张飞,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等等, 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因此, 表现人物是作家的着力点, 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也正是为此而设计的。

《荷塘月色》是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 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但文章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 什么声息也没有, 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 看似稀疏平常, 又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 但仔细分析后发现, 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 实在是一处生花妙笔。首先, 我们知道, 按一般的生活常识, 丈夫夜深未归, 作为妻子是不会轻易“睡熟的”, 但文中妻子确确实实是“睡熟”并且已是“睡熟好久了”, 这看似有悖夫妇之道的一句描写, 说明作为丈夫的“我”独处月下、夜游荷塘时间之长, 夜深了仍未回家, 连久等丈夫归家的妻子都“睡熟好久了”, 这就很自然地让人想到作者为排遣的矛盾心情之大、之绵长, “才下眉梢又上心头”, 作者独游荷塘, 心绪难平, 因而夜深未归。

其次, 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的理解, “妻已睡熟好久了”, 说明妻对“我”不宁静的烦闷心绪习惯了, 对为排遣郁闷而夜游荷塘以至夜深未归习以为常了, 这就很自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处于苦闷、寂寞的精神状态不是一天两天了, 而是有一个较长的时间, 否则妻对“我”的夜深未归不会习以为常, 也不会“睡熟好久了”;这一拙中见巧的“闲笔”, 既照应了文章开头“妻抱着闰儿, 迷迷糊糊哼着眠歌”的描写, 又含蓄地表露了人物心情, 使中心大大加深, 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不露斧凿之痕, 着实是一石三鸟, 生花妙笔。

四、着眼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它包括首尾的呼应、上下的衔接、伏笔与照应等等。“闲笔”往往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1. 如椽之笔, 埋下伏笔

最不露斧凿之痕的当属《红楼梦》中的描写, 这一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可见一斑。文章叙述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时, 首先描写了贾府所在之地———京城的繁盛, 荣、宁二府府第之森严。当林黛玉所乘之轿来到荣府门前, 要进门时, 这样写道:

正门却不开, 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 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 又往西行, 不多远, 照样也是三间大门, 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 只进了西边角门。

林黛玉为何不从正门进而从角门进,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父母双亡的女孩子投亲到贾府的外婆家, 能够被容留, 而不宜于大肆张扬。但这也不正暗示了其身份低下, 不配进正门吗?虽然她进了贾府之门, 但这只是缘于亲情的容留, 在尊严与地位上居于被同情的地位, 是无法与贾家门当户对的。这一处描写可以认为是后来林黛玉没有被贾家选作宝玉媳妇的预演, 为后来的宝黛拆分埋下伏笔, 这里的门可以看做是婚姻之门的隐喻。这么简单的几句描写, 暗藏这么大的玄机, 堪称神来之笔, 令人叹为观止。

2. 笔断意连, 入情入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 三次提到大石头。第一次交代大石头是在林冲面对草厅被大雪压倒, 拽一条絮被到山神庙里过夜时提到的,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 掇将过来靠了门”。第二次是差拔、陆虞候、富安三人火烧草料场后奔山神庙时提到的, “林冲就伏在门边听时, 是三个人脚步响, 直奔庙里来, 用手推门, 却被石头靠住了, 再也推不开”。第三次是在三人你一言我一语, 叙述如何火烧草料场的得意忘形之时, 林冲在门里听到后提到的, “ (林冲) 轻轻把石头掇开, 挺着花枪, 左手拽开庙门, 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这三处描写看似“闲笔”, 其实在整个故事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为山神庙有大石头是不足为奇的, 有大石头靠着门, 差拔等三人才没能进到庙内, 才能在庙外争相炫耀他们的计谋, 也才能让林冲听得一清二楚, 也才能激起林冲心中的怒火, 从而完成奋起杀人、走上梁山的道路。为何林冲能够掇动石头而差拔等三人不能, 一是林冲非差拔等三人可比, 二就是石头在门后不易推动, 但直接搬动就比较容易。所以三处关于石头的描写, 前后照应, 丝丝入扣而又入情入理。

五、提升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经典作品中语言的运用、材料的取舍、人物的塑造、结构的安排以至标题的拟定等等, 都要符合主题表现的需要。因此文本中的一些“闲笔”就是起到服务主题的作用。

1. 深化一笔, 暗示主题

鲁迅小说《祝福》以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 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也表现了封建迷信思想给妇女们的毒害。文章开篇就描写了旧历年中国城乡祝福景象, 其中一句话可能不会引起学生们包括一部分教师的注意。

家中却一律忙, 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 致敬尽礼, 迎接福神, 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 宰鹅, 买猪肉, 用心细细的洗, 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 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 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 可就称为“福礼”了, 五更天陈列起来, 并且点上香烛, 恭请福神们来享用, 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注意小说中这样两句话:“带着绞丝银镯子”, “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带着绞丝银镯子”, 说明这不是一般穷人家的妇女, 而是很富足殷实之家的妇女, 她们也只能是干一些洗涮之类的下贱活, 因为“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很明确告诉我们这个社会现实, “点香烛、请福神、放爆竹”一类神圣的活也与她们沾不上边。与贫穷人家的妇女相比, 她们可能无衣食之忧, 但也毫无例外地处于夫权的统治之下, 这就揭示了广大妇女被压迫被奴役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 而是具有一般的、普遍的现象, 这样就为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设置了大的社会背景。再者, 这样描写也是为下文写鲁四老爷及其家庭环境张本, 是明写社会习俗, 暗写鲁四老爷家, 为主人公祥林嫂的活动设置了小环境。处于这么一个封建礼教森严、封建迷信思想浓厚的大小环境里, 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发展及其结局可想而知。作者就这样顺带一笔, 既暗示了主人公命运结局, 同时又揭示了造成这种结局的社会文化根源, 可谓一箭双雕。

2. 春秋笔法, 揭示主题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记述了青年学生刘和珍遇害的情形, 揭露了段祺瑞执政府枪杀学生的暴行, 驳斥了反动文人的无耻滥言, 表达了强烈的爱憎之情。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在十八日早晨, 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不仔细分析是无法知道这处叙述所暗含的深意的。

根据一般的常识, 学生游行请愿的事一般都是牵涉面比较广、影响比较大的事, 要经过至少几天的准备, 这样的话作为教师的作者会在前几天知道, 再迟也不会知道得那么晚, 然而作者竟是在很晚的时间“十八日早晨, 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 只能说明学生“请愿的事”是临时决定、仓促而起的, 而非段政府和反动文人所污蔑的“是有预谋、有组织的”。这就暴露了当时段祺瑞执政府镇压爱国学生的真相, 有力地驳斥了反动文人的无耻滥言, 表达了作者极度愤慨之情, 具有春秋笔法的神韵。

综上所述, 通过细读可以发现文本中的易被忽略的“闲笔”, 具有对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及结构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正所谓“闲”笔不闲, 如果不加以细读是无法领略文本用意的, 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时可联系这几方面来考虑。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文本中这类“闲笔”引起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读文本, 从而对文本进行正确解读。

参考文献

[1]曾祥芹.个性化阅读要科学化, 不要自由化[J].中学语文教学, 2007 (11) :6.

探析初中英语教材词汇学习策略 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学习;记忆

一、词汇教学策略

在词汇学习阶段,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认识策略是极为重要的,这也可以让大脑中的记忆得到很好的巩固,并将其内化,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内化”这样的连续体构造。例如,在教学choose这个单词的时候,教师时常会用词造句来加深学生的印象,“If you choose to do something,you do it because you want to or because you feel that it is right.”资源策略使词汇量再输入的技巧方法有所增加,可以利用教材、课外的读物还有网络平台来进行更多词汇的接触,这样语言也会在无形中得到丰富。

词汇记忆策略是运用图像将语言信息与记忆的概念相联系,增强其记忆点,在图像中通过一个具体的物体或者是相关系列的动作甚至是对一个单词的描述,来加深对英语词汇的记忆。例如,在教学happy这个单词的时候,由happy衍生出名词形式的happiness,副词形式的happily,这就是关联记忆法。

二、教学中的建议和意见

因为篇幅有限,所以教材中便对词汇学习策略没有很大版块的专门性体现。但这一部分在教材内容中确是有固定体现的。这就需要教材的使用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课堂中的词汇学习策略,让教师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效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策略方法教授给学生,并与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把教材作为基础,对词汇学习策略进行不断地渗透,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这种策略上的运用。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该方面的专题教学,让知识、技能后天策略意识都得到培养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对词汇更加牢记,还能培养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词汇的能力。

参考文献:

付洁.高中学生词汇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研究[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作者单位 四川省西昌市经久中学)

教材探析 篇11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的全面分析

(一) 写作教材呈现的方式

受思想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课程都提倡让学生多读文章, 以读书促进写作, 读和写要密切结合, 所以长久以来, 没有形成专门性的成册写作教材。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就是以“读写结合”的方式, 写作练习是以单元呈现的。

(二) 写作教材的内容形式

因为写作的教材是通过读与写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呈现的, 因此在写作教材的主题与题材方面也均是与各单元的内容体裁及主题相对应的。

(三) 写作教材具有的特点

1. 编写教材以人文话题为主

苏教版小学语文在写作教材中的侧重点不是要求怎么写, 而是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 并将写作素材提供给学生。教材的编排呈现出人文状态, 关注自我、关注自然、关注生活, 竭力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泛的写作环境。

2.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通过将读、写进行结合, 体现出教材的灵活性是其所进行的变革基准之一, 通过教材内容的灵活运用,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探讨中, 达到良性的学习协作, 同时也在基本上激发了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热情, 转变学生从单一地接受式学习, 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转变,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编写的建议

对教材的编写者而言, 他们不仅要从适宜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方面, 进行教材内容的编写, 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到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中, 对于教材具体使用把握的难易度。在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把握写作教材目标性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缺乏目标性, 它没有对小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写作练习, 所能形成的写作能力进行明确的定位。因而教师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 也不能够十分确切地认清教材对于学生写作存在着多大的帮助。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是培养其智力技能与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与提高小学生运用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因此,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 应当良性地把握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小学语文写作教材进行编写。

(二) 观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 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 才能敏锐地在生活中捕捉到写作的素材, 并客观地将生活素材与写作进行糅合, 转化为文字内容。而苏教版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内容虽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但是并未提出应如何加强观察能力的方法。造成学生在多彩的生活中变得平淡, 感觉什么都没有趣味, 最终无法做出良性思考与表达。所以, 在教材的编写中, 编者应当适当地教给学生如何观察, 使学生学会观察的同时, 还要调动起多种感官进行协同配合, 以形成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 并及时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

(三) 写作教材要具备逻辑性

所谓的逻辑性, 指的是写作中所具有的逻辑思维能力, 它与抒情化、文学化与个性化存在区别。因此在语文教学写作教材的编写中, 不能够仅从学生情感宣泄方面进行考虑, 还应当令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理性的探究与思考。

(四) 写作教材指导性

所谓写作教材的指导性, 具体是指, 在教材文本信息的传输中,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将静态的文本信息作出进一步的转化, 使之成为学生实际的写作内容。写作教材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能够切实引导学生从模糊感性的思维认知, 向着清晰条理的内容转变, 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写作内容。但是就现阶段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写作教材来看, 其教材专题内容较为丰富, 强调学生方面的个性表达, 提倡自由写作, 但是写作教材之中没有说明具体的操作流程。如果在编写教材时, 能够在学生写作方法引导及话题内容练习之间, 完善就写作的步骤及方法做出系统的设计, 那么将有利于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 同时也会更加方便教师对教材进行使用。

(五) 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把一篇习作定位成文章的时候, 那么它必定凝结了作者思考的汗水, 其思辨的光辉伴随着文章流露出来, 因此, 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写作教材单纯地要求学生在表面上条理清晰、力求生动, 但却并没有提出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

(六) 学生表述能力的深化培养

表述能力具体是指学生能够综合创造性地就语文学习技能做出运用, 对语文知识具有良好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表述能力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学生写作的起点及归宿, 其主要涵盖了审题、选材、立意、表达、结构和修改等诸方面的能力。所以, 在教材的编写中, 编者应当有清晰的脉络, 使学生明白在小学阶段, 应具体从哪些方面对自身的写作能力进行锻炼与培养, 以实现良好地自主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怡.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多元文化类型的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 2010 (7) :31-32.

[2]范曙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编选初探[J].七彩语文 (教师论坛) , 2010 (1) :52-53.

【教材探析】推荐阅读:

业务探析07-20

演唱探析07-20

问题探析05-08

初步探析05-13

评估探析05-15

价值探析05-19

关系探析05-24

服务探析05-28

融入探析06-04

成因探析06-26

上一篇:湖州师范学院下一篇:钻探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