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实践探析(精选12篇)
应用实践探析 篇1
受当前煤炭经济大形势的影响, 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 经营压力、资金压力极度紧张。为有效应对当前严峻的煤炭经济形势, 唯有利用企业现有资源, 深挖内潜、节支降耗, 方能提高自身竞争力, 以有限的资金保安全生产、保职工工资的稳定发放。本文通过建立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 将煤炭企业应对危机实施的“扩增量、提质量、盘存量”以及降本增效的途径, 与横向管理责任部门进行量化挂钩增量考核, 实施“成本分布”包干改造, 让管理责任真正量化为经营指标, 建立“模拟责任中心、模拟成本中心”, 有效衡量和评价管理行为对经营业绩的贡献, 通过边际贡献的利润分享薪酬导向, 获得单位和部门的收益共享, 最大限度激发横向责任管理部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现“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与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 确保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一、煤炭企业横向责任部门的经营管理现状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 普遍建立了“公司—矿井—区队—班组—个人”的五级成本管控体系, 实行了以划小核算单位责任优化主体为主导、以价格导向为纽带的模拟内部市场化体系, 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价值分配模式, 通过价值贡献额度来实现收益分成, 让创造价值的有收益、得实惠, 最大限度的提升价值贡献程度。
但作为横向责任的管理部门和人员因不直接创造效益, 管理效果的评价尺度不易把握, 造成管理弹性过大, “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比较普遍, 打消了管理责任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薪酬分配正向激励导向欠缺
目前矿井中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构成主要以“定量递减”形式发放, 且各类罚款与考核出现重复兑现的现象, 严重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会造成“干的越多罚的越多”的现象, 严重打消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薪酬分配定量标准不明确
因管理效果没有有效的尺度进行评价, 对经营业绩的效果也不能直观的体现, 造成管理人员薪酬分配的定量标准不具体明确, 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大部分矿井现行的管理人员薪酬分配机制及各项考核, 不利于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过多的强调了以行政管理压迫式分配导向, 从而出现管理人员薪酬分配“定量递减”现象的出现。
(三) 管理部门的横向包保责任主体不够细化
建立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经营指标责任控制体系, 纵向层面分解落实的比较到位, 但横向层面的包保指标过于笼统或责任不够细化明确, 造成“包而不保、包不能保”等诸多管理责任失衡的现象。比如说财务部门包保利润、营业收入、成本等指标。
作为煤炭企业而言, 横向管理部门的技术和现场管理优势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引导性, 直接影响着矿井的持续发展, 因此, 充分发挥横向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管理部门横向管理责任, 量化贡献考核、实现效益分享的市场化结算机制至关重要。
二、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的概念
所谓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 是把横向责任部门对超额利润的贡献进行细分, 明确各管理部门相应的职责和对应包保指标的价值贡献边际效益, 实行超额累进式的分享机制, 有效衡量管理部门的管理价值, 促进其“算账搞经营、算账搞生产、算账搞设计”, 最大限度提高“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与经营效果的连带效应”, 规避管理部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管多管少一个样的不良现象。
建立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是在管理人员原岗效工资+绩效工资构成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与各管理部门主要工作职能和价值贡献大小的挂钩考核力度, 通过建立总额相对固定、分块进行考核的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 逐步构建中层管理人员薪酬结构清晰、收入相对稳定、考核更加科学、方向更加明确的薪酬分配导向, 最大限度拓宽中层管理人员管理思维, 强化其生产经营管理意识, 变以往薪酬分配考核递减效应为自主提升效应, 为全面实现矿井年度生产经营指标奠定基础。
三、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的内容
价值贡献模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扩增量、提质量、盘存量、降本增效等,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优化。
1.扩增量方面:煤炭企业的固定成本较高, 实际产量的边际贡献较大, 因此,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提高产量能够更加直接的获得收益。责任主体是与产量增产直接相关的安全、生产调度等管理线, 通过建立直观明了的超额累进效益分享考核体系, 实现超产、高产。
2.提质量方面:重点是煤炭质量指标, 包括块煤率、发热量、商品煤综合产率等指标, 重点从主煤流系统、煤炭洗选系统等出发, 对相关管理部门责任进行挂钩考核。
3.盘存量方面:一方面是盘活现有的实体资产, 建立台账管理, 夯实管理基础, 建立动态资源台账, “让固定资产动起来”、“让沉淀物资动起来”、“让有效资源动以来”。另一方面要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方面重点考核出勤率、井下出勤率、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健全相应管理制度, 实行责任主体挂钩, 强化过程考核, 实现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效率提升。
4.节支降耗方面:在控制成本方面重点对发生成本的每一个作业环节入手进行控制, 通过作业环节细化核算、明确责任目标, 实现节支降耗与管理部门优化控制的直接关系, 提升成本管理与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的融合性, 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消耗。
第一, 设计优化方面:通过技术设计源头优化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消耗, 在原定基础上和满足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进行的技术优化、断面优化、设备选型优化等进行经济效益评价, 重点责任部门是生产技术科、机电科以及分管技术、机电的相关领导, 提升“管生产技术同时管投入”的意识。让技术管理人员充分享受技术优化创造的价值贡献, 从而获取利润分享的成果。
第二, 修旧利废:对于煤矿企业而言, 因为材料消耗不构成产品实体, 修旧利废、回收复用工作至关重要。对大型材料等可以周转复用的材料应建立相应的表格台账, 在对区队实行市场化模拟结算的同时, 强化大型材料的周转复用工作, 通过周转复用率、修旧利废率的考核, 最大限度的提升专业科室的管理责任, 对超过创造价值的部分实行利润分享, 激发责任管理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 其他生产成本按照作业成本环节和成本要素进行“成本分布”, 明确责任主体, 细化考核措施, 划小横向责任科室的管理责任。
四、价值贡献的评价与应用
对企业创造价值的各项责任主体优化后, 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评价和考核。评价的基础是细化核算, 因此, 引入边际贡献价值评价核算模型, 对各项管理行为进行量化核算, 提升直观的感知度。
边际贡献价值评价是指在增产、提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 每一项动因变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比如每增产1吨对应的增加效益情况、块煤每增加1%利润增加多少, 从而让每个管理者对经营指标的创造能够获得非常直观的感觉, 通过价值贡献分享模型确定获得多少收益, 真正让管理人员参与管理、让管理人员融入管理、让管理人员通过管理获得收益, 最大限度的提升“管安全也管经营、管生产也管经营”的意识。
(一) 边际贡献价值确定的方式
1. 产量边际贡献的测算:每增加1吨煤炭产量带来的边际利润是多少, 同时, 按照工资结算政策, 对矿井能够带来多少工资结算收益等。对矿井而言, 因固定成本占比较大, 变动环节成本项目相对较低, 产量的边际贡献测算按照模拟值进行:
产量边际贡献 (元/吨) =煤炭平均售价×商品煤综合产率-按照标准提取的相应费用 (安全资金、维简资金、环境治理保证金、资源税等) -与收入挂钩的相应费用 (矿产资源补偿费、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
2. 煤质结构边际贡献, 包括块煤率边际贡献、商品煤综合产率边际贡献、高附加值综合产率边际贡献等, 以块煤率边际贡献为例介绍:
块煤率边际贡献 (元/百分点) = (块煤售价-块煤发热量×末煤大卡价值) ×产量/100
3. 成本类项目边际贡献, 重点介绍以下几种方式:
设计优化类边际贡献的测算:因矿井在生产过程中, 设计优化方面涉及采区布置、巷道断面设计、支护工艺及强度设定等多个方面,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通过技术方案的优化选择, 降低断面或强度, 或通过技术改造选型, 使用替代材料, 确保相同断面相同强度前提下降低成本消耗。以开拓巷道为例:
优化开拓巷道边际贡献=原设计方案×定额 (断面、支护工艺等) -新设计方案×定额 (断面、支护工艺灯)
设计优化边际贡献=∑每一项施工项目优化边际贡献
(二) 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的应用
1. 通过建立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 可以实行管理岗位价值贡献对标排序, 营造比贡献、比价值的良性管理氛围, 把横向管理责任部门的评价指标可以量化考核, 让价值贡献来引导薪酬导向, 让正贡献的按贡献额得奖励、让负贡献的按照损失额受处罚, 实现管理水平、用心程度与贡献收益挂钩, 真正打破管理责任大锅饭的格局。
2. 通过优化横向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 完善薪酬导向, 实现管理人员工资是靠创造价值贡献“挣出来”的理念, 实施“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模拟市场化改造, 激发管理人员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通过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的建立, 按照模拟产品的方式进行细化核算, 实现成本要素与生产环节的成本分布包干, 可以有效的划小横向成本主体单元, 建立“模拟责任中心、模拟核算单元、模拟成本中心”, 通过规范管理流程, 有效明确管理责任, 科学核定边际贡献, 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消耗。同时, 通过建立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 可以健全经济技术评价档案, 通过对一个采区、一条巷道、一个工作地点的投入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 可以有效实施经济技术一体化评价, 实现效益最佳。
五、注意事项
1.为确保各个管理部门价值贡献利润分享能够兑现, 作为煤炭企业要结合上级部门的工资结算政策, 通过着力构建“指标分解总量、市场收入总量、经营效果总量、工资预测总量、核发工资总量”“五量平衡”无缝对接环形闭合一体化管理机制, 逐步形成“指标围着成本转、市场围着指标转、效益围着市场转、经营围着工资转、工资围着导向转”的经营管理格局, 激发经营管理内生动力, 同时, 通过计划完成弹性的综合平衡调节, 确保在既有效益的情况下获得最高的工资结算额度。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对横向价值贡献部门进行薪酬兑现, 从而提高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规范科目核算体系, 细化作业成本过程成本核算, 实现“成本分布”, 提高数据的精确水平, 确保价值贡献核算客观、数据准确。
3.价值贡献利润分享办法的制定要经过科学测算, 方能确定薪酬导向, 合理兼顾企业、部门、个人的利益, 做到收益共享。
应用实践探析 篇2
摘要: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微时代”的到来让“微课”引入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如何理解微课、设计微课、制作微课成为实现微课堂高效率的必经环节。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微课;设计;制作
“微”这个词语不知道何时已经变的家喻户晓,“微信”“微博”“微电影”,似乎一夜之间我们都进入了“微时代”,教育的“微时代”也已经到来了。微课堂的概念被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相对于学生比较陌生,但现实的教学中,信息技术课时少,教师任务重,教师都希望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教与学的矛盾,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微课堂以其灵活性强,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特点,成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更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为此,我们就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的一些问题同大家分享。
一、微课的理解
微课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教学过程的浓缩,以视频为主要展示形式的学习形式,也有人说微课仅仅是一种资源,有微教案、微课件、微课练习,等等。无论哪一种说法,微课是教师围绕教学过程或者某个环节开展的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以精练、短小为其显著特点。这里的“微”即是简洁、快速、浓缩和优质高效,与新课程提倡的高效课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既能减轻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的课堂形式。
二、微课的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认识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是让学生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会提出信息、分辨信息、利用信息等的信息处理能力或者思维。小学信息技术的特点与微课有不少地方相通,都与网络相关,各种资源信息的整合。“微课堂”不是课堂教学的原生态展现录,而是针对课堂内容的提炼、补充、延伸和升华,它重在解疑释惑,取长补短。为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微课设计,要注意时间、精练、效率。
1.优化内容,突出重点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时长较短,所以内容上不可能想整节课一样全部呈现,要优化内容,突出重点。知识点尽量选择热门的考点、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的格式设置”内容时,不可能全部展示,可以设计一个突出字体设置、段落设计几个主要内容的简短的内容,这样学生的目标明确,练习过程也精练。
2.强调自主,优化过程
高效课堂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微课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时面、内容上都比较简短、精练,教学的过程也需要优化。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下学习微课视频及其资源,学生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自发的。
例如,在信息课上学习“计算机界面窗口的操作”是学习的重要内容,这时第一步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微课展示视频让学生先观看,再自主操作学习,这样学生在操作中会遇到问题;第二步,教师讲解,点拨升华,通过示范、点拨、分析、讲解等手段,来化解教学中的问题,追求学生展示资源的升华和学生潜能的开发;第三步,积极反馈,巩固知识。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及时指导,最后形成学习成果的完整教学。
3.注重训练,优化练习
作业、练习的设计,符合温故知新的学习规律,微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最大的量化,不重视训练,没有练习,学生很快就可以忘记了,学习效率也谈不上提高,微课的效果也不会显示。
三、微课的制作
微课不仅仅是视频一种形式,只要符合教学微课的需要都可以拿来使用,如简短的文本、ppt、事物展示都可以作为微课的展示形式,都可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效果。微课具体如何制作呢,需要什么呢,对于教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来说不是难题,可以说得心应手,因为我们所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就是与计算机和软件相关。
需要的工具主要有计算机、手机、耳麦、绘画板等,有条件的可以用摄像机;使用的软件有视频剪切方面的工具如会声会影,课件工具如PPT等,这些需要教师专门学习。但是,我们更应该结合现在的网络工具,收集多种资源丰富教学过程,让微课制作更顺利。
四、微课的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中开展微课,同正常的教学一样,要做好课堂的教学总结和评价,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辅助教学的“微课”,教师在评价中也应该重视学生的需要,反映学生对微课的真实需要,既能突出教学的内容,评价要重视教学的全过程,关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总之,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改革的创新,不仅紧跟时代教育的步伐,还提升了教学的兴趣和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学习“微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要向学生普及微课的理念和知识,让师生达到和谐、积极探索的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应用实践探析 篇3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应用;教学法
对小学生而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其成长过程中必备的思想教育内容,其对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探讨能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实践应用教学法即重要的一种。
一、实践应用教学法
实践应用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学内容付诸于实践,并使参与学习的对象能够对应有理论有效应用的教学方法。实践应用教学法具有灵活性、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对其应用较多的课程往往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应用性课程,但随着当今社会学科交叉情况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理论型课程也开始使用该教学方式。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采用实践应用教学法的必要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必修课程,在专业知识方面看似没有语文数学及英语重要,但在思想教育方面却有着语文等课程无可企及的重要作用。鉴于该课程的重要地位,其教学必须采用能够切实起到思想教育作用的教学方式,实践应用教学法即符合这一要求,其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来说具有以下必要性。
(1)《品德与社会》课程理论性与实践要求的结合需要在教学中采用实践应用教学法。品德与社会,顾名思义,就是学生需要在该课程的学习中既有品德方面的提升,也有对社会实践的初步认识,品德更多的需要学生在理论方面掌握更多的道理,而社会方面单纯的进行理论讲解则会使学生脱离实践,不利于实现该课程所设定的教育目标,在此情况下,实践应用渗透于以单纯的讲解为主的课堂,有助于学生及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理解教学内容并第一时间付诸实践。
(2)小学生实践能力与主体性形成要求在《品德与社会》课采用实践应用教学法。小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这对其实践能力和主体性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践能力与主体性正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潜在的教育需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亦应渗透实践应用教学法。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采用实践应用教学法的策略
正是鉴于其必要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越来越多的开始应用实践应用教学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充分借助于课本中“社会”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物质社会相对发达的今天,兴趣对孩子来说的激发效率大大的高于奖励,同时,兴趣是吸引孩子主动去模仿、实践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中,教师应当借助于课本上孩子们一定或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内容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能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实践从而自己体味到有关内容,这不仅能使孩子印象深刻,更能是他们正视自己的行为,有助于正确意识的确立。如苏教版第一册《我也想当升旗手》一课,就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在接触此课之前已经参加过学校的升旗仪式,且不在少数的孩子都会羡慕当上升旗手的人,教师则可以将升旗手这一“神圣的身份”作为机会赋予学生,使他们能够在教师提供的“模拟升旗仪式”有这样的机会,教师则可藉此对学生讲述升旗手的职责、使命,让孩子对相关的课本内容从切身实践中感同身受,内化理解。应当说,此方法所起到的效果大大好于单纯的讲解。
2.帮助孩子们形成实践成果进而深化其对成果的理论认识
小学的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有了自尊意识,他们开始看重别人对自己成果尤其是好行为带来结果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协助学生形成实践成果,并在对其成果的评价过程中传授课本要求传授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到品德、社会方面的应有内容,深化其对自己成果的理论认识。如一年级下册的《别把花草弄疼了》和二年级下册的《家里来了客》,就可采用此实践应用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即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诸如有没有破坏花草的习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自己是怎样表现的等等,并给学生预留一段的时间让他们继续观察自己“下意识”的行为,一段时间以后,大部分孩子(即使以前乐意破坏花草或对客人不礼貌)都会形成正面的实践效果,即不再破坏花草和对客人彬彬有礼、热情招待,在这种实践成果形成的基础上教师只要稍加总结,学生就会自然而然深化对该成果的理论认识,这样再加入课本内容,相信学生不仅记得牢,理解的应当更为深刻了。
3.多采用真实场面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深化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真实教学场面现在在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占有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各类教育基地尤其是实践基地的不断增多使学生拥有了越来越多实践品德教育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如四年级《绿色小卫士》的教学,就可以将实践部分搬到植物园,让学生亲身实践亲手种植植物、保护环境的场面,这样,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到社会中来,参加各种利于社会、利于身心的活动,更能够使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公德,深化课本内容。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实践应用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对该课程的高效讲解,也只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自觉、主动的学习课程,并在日常行为中践行其内容。
参考文献:
[1]黄紫清.让品德与教育教学流光溢彩[J].新课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04).
[2]高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1(11).
应用实践探析 篇4
导读: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农业信息分析技术也呈现出智能化的特点, 文章对农业信息智能分析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列出了当下主要的农业信息分析技术并对这些技术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是农业信息科技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产品市场分析以及农业发展的未来导向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农业领域的相关信息瞬息万变, 只有牢牢把握住信息的动向, 才能适用市场动荡给农业带来的风险, 所以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技术是推动农业领域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农业信息智能分析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 我国农业发展迅速, 农产品的种类及数量增长较快, 但增长幅度却难以把握。纵观近30年的农业发展, 农产品出现大的波动幅度大概有3次, 以农产品的单价波动最为明显, 2008年猪肉的价格曾经从年初的每市斤8元降低为每市斤5元, 再在短时间内增长为每市斤17元。波动幅度难以预计,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农业信息分析技术已经不能胜任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农业市场急需一种智能的农业分析技术, 能够收集历史波动信息, 智能的推断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而为农业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有效抑制大波幅的产生, 降低浮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对粮油、蔬菜、水果、肉制品等农产品的市场结构提供前瞻性的预测, 让季节性波动更加平和。
二、农业信息智能分析的几种关键技术
㈠农产品信息标准化技术
农产品信息标准化技术就是将农产品的各项系数用编码的形式链接起来, 便于人们随时对农产品信息的获取以及分析。通过全面的规范农产品信息属性, 使其形成一套完善、标准的农产品信息系统, 以供全国各地不同品种的农产品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传统的农产品信息技术一般只包括两维信息, 数量和价格, 不适用于产品的深入分析。通过对农产品信息技术的改进, 对农产品的各项相关系数进行了细化, 形成多维信息, 包括产品名称 (Name) 、产地 (Location) 、产品类型 (Type) 、产品品质 (Quality) 、产品价格 (Price) 、生产者信息 (Producer) 、销售地 (Marking Place) 、销售日期 (Date) 、交易量 (Volume) 等。产品信息实现多维化后, 可以更加精确的对某种产品的某项系数进行查看, 为农产品的定位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㈡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就是运用遥感监测、3S技术、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准确地获取和处理的技术。智能分析所涉及的数据类型较多, 且存储的区域比较分散, 有较强的隐蔽性, 若用现有的数据获取方式, 难以准确快速找出关键数据进行后续的分析工作。所以采用智能化的数据采集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运用Agent模式、无线传感、Web挖掘等技术, 对农产品的价格、市场占有率波动、风险预估等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采集和处理, 为农产品的智能分析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运用这些采集技术, 可以开发多种接口和设备以供农业信息的智能化分析, 比如田间风险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等数据自动智能化收集等。
要对农产品价格做好预测, 就必须了解农产品相互替代的关系。农产品的品种多样, 性质不一, 品种之间相互替代为农产品的预测工作增加了更多困难。而弄清农产品相互替代的关系是完成替代效果评估的重要部分, 农产品的具体需求波动和品种之间的替代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种农产品在口感和效用上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 根据测算替代营养效用系数来为产品供需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若出现重大自然灾害, 造成农产品品种失衡、数量下降、供需失衡、价格大幅波动等情况, 要科学的建立评估体系, 对消费替代的可行性、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评判和估量。
㈢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预测技术
所谓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预测技术就是对农产品相关的各种系数因子进行衡量, 从而预测出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走势。农产品的实时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生产成本、市场需求、自然环境等。短期波动的频率非常高, 管理部门对农产品价格走势的预测通常难以准确把握, 按照传统的方式, 以历史数据为依据, 推断出未来的价格趋势, 缺乏科学有力的推理支持。收集农产品价格短时间波动的规律, 从中找出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 对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测试, 最终确定影响价格波动的关键因素是价格短期预测技术的关键环节。在农产品价格短期预测中, 疫病情况、交通运输、气候影响、节假日消费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短期预测技术要从中找出相对的短期影响因子和长期影响因子, 并对这些因子的产销环节和产业链的传递进行分析, 从而达到相对准确的价格预测目的。
三、三种关键技术的应用
㈠智能化数据采集与挖掘技术的应用
智能化数据的采集和挖掘技术已经大量投入农业检测分析中, 运用遥感技术、网络自动抓取或者3s技术等实现了数据在土壤、病虫害、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准确获取。中国社科院以及农科院的技术人员将遥感技术运用到农情的监测中, 密切监测水稻、大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并对后期的产量进行了估量, 实现了对农作物的大范围监控和预报。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实行每个发育周期监测一次;对于农作物的产量预估, 在收割前一周进行预测, 为农业信息的智能分析提供了及时的动态数据,
在农业信息采集方面, 中科院基于web开发, 实现了对农业信息的智能收集, 将海量的农业信息进行自动分类、自动按标签处理、自动进行资源整合等, 大大提高了农业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效率, 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处理效率, 提高了80~100倍的工作效率, 不但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收集录入人手不足的问题, 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几率, 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处理推送功能。
㈡消费替代效果评估的应用
所谓消费替代效果评估技术就是计算出不同品种, 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在营养结构、市场价格、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相互替代性。消费替代效果评估已经在农业中投入使用并得到了认可, 营养效用是消费替代效果评估的重要因素, 若从营养效用的原理出发, 则可以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三大基础营养成分出发, 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品类粮食进行消费替代研究, 估算出彼此间的消费替代系数, 列出口粮对三种粮食的消耗量和饲料粮 (大量运用小麦、水稻、玉米做喂养饲料) 对三种粮食的消耗量, 为政府提供宏观调控粮食消费需求的依据。
㈢农业信息短期预测技术应用
短期预测技术已经大量运用到农业、铁路运输、证券市场等领域。对于农业领域, 主要运用短期预测技术预测农产品 (鸡、鸭、鱼、肉、蛋、水产品等) 的价格趋势。这也是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技术重点研究的环节, 运用构建模型和预测方法, 对农产品的主要行情走势进行分析, 通过模型的建立, 对等式中各因子参数值进行确定, 即可推算出一段时间内的价格预测值。中国农科院曾运用短期预测技术建立了多因子回归预测模型, 对禽蛋的价格趋势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其短期预测结果与事实发展比较吻合, 误差率仅在3.5%以内, 所以农业信息短期预测技术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走势提供有力的科学预测依据。
四、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析论文 篇5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新鲜的元素,课堂中的主体变成了学生,教师则是要作为一名引导者,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中,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成为了语文教师目前关注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从设计课堂导入、营造课堂氛围、创新教学形式这三个方面来简单谈谈我的看法,以期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基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仅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教育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目前的课程改革的教学形势下,深化教学改革的本质,创新教学的方法与形式已然成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能遵循新课标下的教学宗旨,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难以得到实质性的保证。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我的教学实践。
一、设计导入,构建有效教学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新课标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精心地设日课堂的导人环节,为构建出高效的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生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导人的环节与内容来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求知欲的驱使下进行高效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时,我就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同一个高度落下的话,你们觉得是重的那个先落地,还是轻的那个先落地?”大部分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喊道:“重的!”也有些同学说是轻的那个先落地。在这样的问题设计下,学生都充分地发散思维,有效地活跃了课堂的氛围。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便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纸团,并按照题设的要求进行了实验,最终学生发现两个纸团竟然是同时落地的,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都感觉不可思议,在这样充满疑问与好奇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学生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自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供有利的条件,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可以在恰当的学一270一10月习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课文《荷花》时,我就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些荷花的图片,学生亲眼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他们都十分兴奋,面对着这样的美景,学生的心情也变得十分舒畅,于是在愉悦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我引导着学生进行了课文的学习。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也都融人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也越见浓厚,使得学生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真正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时,可以从创设学习情境与营造学习氛围出发,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促使下进行自主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
三、创新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新课标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找到新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在新颖而有效的教学环境中进行高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寓教于乐是师生都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轻松而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发散,他们的综合能力也会有所提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课文《小木偶的故事》时,我就让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分角色朗读,在学生读熟了这篇课文后,我再让学生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学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表演,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创造,使得表演的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参与表演的小组认识到了小木偶的可怜、可爱,连其他小组的同学都被这惟妙惟肖、生动有趣的表演感动,使得学生对于小木偶的遭遇有了深人的理解与认识,还有的小组在表演时没有局限于课文的内容,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将小木偶遇到老木匠的情境也表演了出来,丰富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改革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形式与方法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其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并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以期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构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l[]杨宝举.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34)
2[]谷开发.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J].现代阅读(教育版).(03)
应用实践探析 篇6
摘要:沥青路面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整体性能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无法满足路用要求,但作为路用材料仍然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为了实现路用材料循环使用,利用热再生技术对路面沥青下层面予以有效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点,本文就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技术的应用与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路面沥青;热再生技术;应用实践
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沥青路面翻建、重建和改建规模的加大,这必然会产生大量路用材料,而这些路用材料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为了节约大量材料资源和资金,同时避免环境污染,对具有利用价值的路用材料予以热再生处理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使路用材料再次应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1]。因此,利用热再生技术处理路面沥青下面层是非常有意义的。基于此点,本文笔者将在下文中从分析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技术展开,就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技术的应用实践进行探究,希望对于促进路用材料回收利用有所帮助。
一、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技术分析
(一)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的优点
(1)保护环境
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最为明显的优势之一就是环境保护。在当前我国公路翻修、扩建、改建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大量路用材料,如若不对其回收处理,任其排放,自然分解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路用材料分解开来,这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2]。但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则可以对路用材料进行有效的热再生处理,使路用材料可以再次应用,不至于堆放到自然环境中,污染自然环境。所以,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具有保护环境的优点。
(2)节约投资
按照传统的公路翻修或扩建方法来进行处理,则会使大量路用材料浪费。因为传统的公路翻修或扩建是将旧路面进行冷铣刨,再利用全新的沥青混合料进行摊铺。在整个公路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气的路用材料,直接弃之不用,必然需要较多的资金来购置沥青混合料。但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则可以使建设公路的原材料在此利用,将可再生的路用材料再次应用到公路建设中,则可以大大节约公路建设成本。
(3)降低交通干扰
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施工的过程中占用交通道路范围较小,可以使其他车道正常应用,不至于阻碍交通正常进行[3]。所以说,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是非常适合应用于公路翻修、扩建、改建等工程建设中。
(二)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技术
利用再生剂再生老化沥青的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的应用性越来越强,其可以对公路上老化的沥青予以热再生处理,促使老化沥青可以再次应用,节约资源,并促使公路依旧高品质的应用。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技术的优点有:
(1)有利于促进路面层间连接
沥青路面的设计理论是完全弹性体系,则要求路面层面之间连接良好,如此才能够降低层间剪应力,避免沥青路面出现剪切破坏。利用热再生技术来处理沥青路面则可以使再生层与原路面进行热连接,使之成为一体,如此大大降低了路面层间的剪应力,避免沥青路面出现层间连接不良的问题。
(2)提高路面等级
公路在长期应用的过程中受荷载、自然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公路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相应的路面级配必然会降低。但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技术应用,则可以对路面沥青下面层予以处理,使其达到原公路路面配给要求,这使得热再生技术处理后的公路路面级配提高,相应的公路使用提高,为使沥青公路长期有效使用创造条件[4]。
(3)恢复沥青路面的柔韧性
沥青路面在長期使用的过程中,沥青将会逐渐老化,相应的沥青路面的柔韧性将会越来越差,此种情况下再受车辆荷载作用,必然会导致沥青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这将大大降低沥公路使用寿命。但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对老化沥青进行热再生处理,使老化沥青的性能得以恢复,应用于公路施工中则可以提高沥青路面柔韧性,为使公路长期安全、稳定、有效的使用创造条件。
二、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技术应用实践分析
例如某公路施工工程是对旧公路改造工程,路面结构形式自上而下为4cm沥青混合料、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7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1cm下封层、35cm 5%水泥稳定砂砾基层、20cm 3.5%水泥稳定砾砂底基层。需要改造的旧公路长为2000米。要求利用热再生技术来处理路面沥青下面层[5]。为了高质高效的完成此施工环节,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技术应用内容为:
(一)施工准备
为了保证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技术可以高质高效的应用,在具体施工前做好施工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为后续施工做铺垫。在施工准备阶段需要落实的工作是对旧公路路面沥青混凝土层面进行冰铣刨处理,并利用再生剂对得到的路用材料予以处理,在进行路面材料热再生处理,从而得到可以再次应用的沥青材料。在对旧公路上路用材料予以热再生处理的过程中注意根据路用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相关方面,合理分类得到的路用材料,为选用适合的再生剂处理路用材料做铺垫;在选用再生剂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路用材料老化程度、沥青含量、回收沥青路面材料掺配比例等方面,选择适合的、有效的再生剂。
(二)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施工
路面沥青下面层路用材料经过热再生处理后,可以再次应用于公路建设中。但要想路用材料再次有效应用,则要求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施工中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1)混合料搅拌
确保热再生混合料可以在公路施工中有效应用,需要选用具备回收沥青路面材料的配料装置和计量装置的拌和设备。在具体拌合热再生混合料的过程中,根据拌和设备的加热干燥能力、回收沥青路面材料含水率、再生混合料级配、新沥青的粘度曲线等,合理的设置拌合设备的拌合时间和拌合温度,促使所拌和的热再生混合料具有较高的使用性,为后续高质高效的建设公路创造条件。
(2)热再生混合料摊铺
热再生处理后得到的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将其应用于公路施工中,使充分发挥作用,还是要优化摊铺工艺的,提高沥青混合料摊铺质量,如此才能够提升公路的使用价值。合理摊铺热再生混合料,应当根据公路施工要求,确定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进而选择适合的摊铺机有顺序的、均匀的、缓慢的摊铺,尽可能的提高沥青混合料摊铺质量[6]。
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尤为重视公路建设的当下,公路翻修、扩建规模不断加大。在落实此类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的路用材料,其仍然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如若不对其予以回收利用,随意排放,则会造成环境污染、投资成本浪费、资源浪费等情况发生,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然而,利用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技术对废弃的路用材料予以热再生处理,促使废弃的路用材料可以再次被利用,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资金、保护环境,还可以提高公路使用寿命。所以,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技术的有效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甘彦文.路面沥青下面层热再生施工技术[J].《交通标准化》,2014(11).
[2]王巍.浅谈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马鞍山东环高速化改造工程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07).
[3]唐敬东,王建志.再论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的发展优势[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
[4]马琳,高民欢.高等级沥青路面的病害与环保养护的先进技术——适合国情的热再生技术与设备的推广应用[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卷[C].2002.
[5]刘登普,高等级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及施工[J].湖南交通科技,2002(02).
应用实践探析 篇7
1 传统地基处理的优势和缺陷
传统地基处理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很多先进技术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包括高压喷射技术、桩地基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在当年都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建筑规模的逐渐扩大、建筑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 传统的地基处理技术开始不能满足现代建筑施工需要了。这些技术普遍存在单一性、过于依赖人工等特点, 在现代施工中容易造成工期的延长和费用的增多。
2 地基住处理技术特点
2. 1 地基处理技术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由于我国建筑所处的位置各异。各地由于地质地貌的不同, 导致, 土地状况呈现不同类型, 有软土、硬土、冻土、盐碱土等形态。各地的气候条件也不尽相同。而且由于地震等不可确定性因素导致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出现问题也是时常发生的[1]。
2. 2 我国建筑业的整体施工水平还有待提高
地基的技术处理是房屋建筑施工中经常出现难点的地方。如果运用的技术和工艺不得法, 就容易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地上部分的坍塌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隐患。
2. 3 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相互依托
由于地基是房屋施工的基础环节, 一旦地基出现问题, 地上部分和其他关联的建筑物都会受到牵连, 因此地基施工技术如果处理的不好, 就要花费很大的财力去进行修补, 对建筑施工企业和投资者来说, 得不偿失。
2. 4 地基施工和其他项目相比, 技术难度和工艺难度更加高
在施工中也比较难以处理。地基为地下工程, 空间狭小, 环境难以预测, 现有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有时难以应对出现的问题[2]。
3 地基处理技术控制要点
3. 1 图纸设计对于地基基础施工来说, 起着指导性作用
在房屋施工中, 结合工程的气候和地理情况, 优化图纸设计, 是建筑施工环节上的重要一环。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针对地基基础进行勘测, 得出最后的设计方案, 要考虑到地基承载力、地基基础处理、房建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多重因素。对地基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 如混凝土的型号、密实度等, 应考虑其强力和固力等因素。对地基失稳的风险要考虑在内, 避免施工使用后造成坍塌等损失。另外, 采用综合性的基础处理技术, 先进行测试, 如果得到的数据是坚实可靠的, 就可以全面开始地基施工建设, 如果得到的数据是承载力差, 难以承受以后的施工压力, 那么就要及时修正设计方案, 重新拟定设计方案并通知施工建设企业和投资方。
3. 2 采用地基加固技术来进行侧向支护是地基处理的使用比较多的技术
在这项技术的应用中, 对地基加固承载力是其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对地基基础要进行有效的管控, 测算地基上部荷载, 按照设计规范和技术要求来进行加固技术, 实现侧向支护。目的就是要提高整个房建施工质量, 为整个房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4 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
以某房屋建筑工程为例, 该施工现场里有垃圾等填充物, 还包括自身生态中的粘性湿土。地质较为松软, 所以在对其现场进行勘测后, 得出的数据是很不利于地基施工开始的。承载压力仅为不到一百KPa, 所以必要先进行地基的土壤处理, 才能开展以后的施工项目, 主要应用的技术包括:
4. 1 碎石桩与CFG桩结合
这个技术是根据桩能把承载力向下传递的原理。内桩可以提高桩基的承载力, 采用多种内装来加固房屋地基土壤部分, 可以有效地加强其承载能力的要求, 再加上碎石桩和CFG桩结合的手法, 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土壤的湿润度造成的坍塌现象。尤其是在解决案例中的地基土壤情况, 特别有效果。
4. 2 强夯与碎石桩结合技术
这个技术的施工原理是在填土层加入碎石桩, 可以加强对地基湿图的排水效果。将液体排挤出土壤, 再利用强大的夯点对碎石桩加以打击, 将碎石桩挤到土层中去, 这样就形成了密实土和碎石的相互结合的地基状态, 这种地基比原有的纯土壤地基要坚固的多, 足以承载房屋建筑施工的压力, 提高施工稳定性。
4. 3 CFG桩与粉喷桩结合技术
这种技术是利用复合地基的固结能力, 将之与符合地基相互结合, 利用CFG桩和粉喷桩的固结能力与粉喷桩相互结合, 形成高度的成性能, 改善原有地基的变形。提高地基土质的抗压力, 降低CFG桩挤入后对地基土质的破坏, 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处理技术能够承载施工的压力。
4. 4 IFCO强制固结处理技术
这种技术能够将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进行固结, 加快两个系统的运行速率, 排水系统使用后, 可以使水流向着重力方向加速流动, 加压系统可以改善排水道, 提高流动速率, 两种系统的相互配合就提高地基的固结率, 在稳定性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5 粉煤灰吹填处理技术
这种材料具有透水性强的特点。在房屋建筑地基施工中被广泛使用, 加快了地基土壤的固结率, 还能降低施工费用、缩短施工工期。通常是将淤泥和粉煤灰按照一定比例加以混合, 填充进土质中去, 提高土壤的固结性质, 保证房屋建设地基部分的稳定性。
4. 6 DDC灰土挤密技术
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深层孔内的绘图层在被强夯处理后, 逐步地扩大到桩径, 在土体中形成复合地基。加强了湿陷性地基图的密度。有效去除了地基础的湿润和洼陷, 改变地基图的变形状态。值得一体的是, DDC灰土处理技术, 在黄土地区地基处理中应用比较广泛, 但在非黄土区应用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4. 7 砂井法
使用布设砂井层来增加地基软土的固结度, 提高地基基础部分的强度, 缩短地基排水距离, 在砂井中填埋砂土, 再填埋适量的土石, 进行预压加载后, 采用电渗处理法, 在软土中插入金属电极, 通直流电后, 将软土地基的水分从阴极推向阳极, 排出地基土层。从实践效果看, 这种技术方法将地下水位有效地降低到工程技术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了建筑边坡的稳定性和牢靠性。
4. 8 地基基础换填土法
这个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相对较低的土层填换为强度高的土质后, 增加强度的特性, 来加固地基土, 提高施工强度的目的。被填地基土在进行技术处理后具有很高的抗腐蚀能力, 而且因为其中含有砂石和碎石等材料, 质地更加坚固和稳定。施工时将强度低的土挖出, 再将换填土技能型填埋, 夯实。采用该技术后, 地基强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固结率明显加大。有效地提高了地基的强度。[3]
5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城市建设的脚步不会停滞。在地基处理技术上一定还有更多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开拓。例如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利用高科技进行地基处理的技术, 正在被运用和实践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包括3D等技术工具就可能会在地基施工中出现大范围使用的场景。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这项技术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指挥, 为未来房屋建设地基处理技术的进步贡献力量。
摘要:现代建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楼房建的越高, 对设计方案、建设施工、施工技术、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就越高。尤其是房建筑工程的地基部分的施工, 需要在关键点和难点上特别注意, 对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以深切关注和认真研究。
关键词:房建施工,地基处理,技术要点
参考文献
[1]肖伊静.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25) :257-257, 258.
[2]汪恒占, 郭玉霞.房屋建设是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11) :265-265
果园生草应用实践及生态效应探析 篇8
1 果园种草的重要意义
目前, 果园种草在世界各地已作为果园常规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成为生态果园建设的主流模式。果园种草, 一是可有效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活性, 提高土壤供肥能力, 使果树生长发育的立地环境得到改善。二是能提高土壤的吸附性、吸收性和缓冲性, 草腐烂后新产生的腐殖质与黏土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团聚体”, 增加吸附能力。三是果园种草可种养结合, 种地、用地、养地相结合, 形成立体生态, 产生综合效益。选择果园种草的草种时, 草的高度要适中, 一般宜选低矮、生物量大、覆盖率高的草种;草的根系应以须根为主, 在土壤中分布不深;没有与果树共有的病害, 并能栖宿果树害虫的天敌更好;地面覆盖的时间长而且旺盛生长期短, 这样可以减少草与果树争夺水分和养分的时间;耐阴耐践踏。果园种草多选择白三叶, 中幼果树园种紫花苜蓿。它们都属豆科, 根瘤菌有固定氮能力, 能肥地力, 多年生、匍匐生长。
2 果园种草生态效应分析
2.1 果园种草对温度的影响
果园种草对果园环境的温度影响显著, 合理种植牧草可以调节土壤温度, 使土壤吸热防热减慢, 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也能放出部分热量, 从而促进果树的发育, 但在不同季节其影响不同。例如在红壤丘陵区柑桔园套种牧草的研究结果表明, 2~4月土温略低于清耕对照, 草被的覆盖作用减缓了桔园土温的回升, 但生草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夏季、秋季高温季节土温及树冠空气温度, 缓解极端高温对柑桔发育的影响。在寒冷季节, 生草可提高冠下气温0.2~0.5℃、提高地表温度2~3℃、提高根际土温1~2℃:在炎热季节, 生草可降低气温0.5~0.8℃、降低叶温0.4~1.7℃、降低根际土温2.5℃, 可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吸收。
2.2 果园种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果园种草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肥力具有良好作用。多数研究表明, 传统的清耕法导致果园土壤板结、氧扩散减少、结构破坏、理化性状变差。而果园种草可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降低土壤容重, 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陈恩海等对红壤生态果园套种圆明草的研究指出, 果园种草使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74%。在红壤幼龄龙眼同种植格拉姆柱花草、苜蓿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 其中格拉姆柱花草播区增幅可达6.2%。
2.3 果园种草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果园种草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在龙眼、苹果、梨、桔等果园种草的研究表明, 果园种草具有涵养水分的能力, 能缓解降雨的直接侵蚀、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冲刷, 可提高水分沉降和渗透速率、减少土壤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且牧草覆盖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渗水性和持水能力。Merwin等研究认为, 试验4年后牧草覆盖的土壤持水量明显高于清耕土壤, 土壤孔隙量在全部处理中基本相同, 而微细土壤孑L隙量则高于清耕对照, 且清耕土壤地表易形成结层, 不利于自然降雨的人渗。据高上联报道, 1年生雪柑园套种柱花草后, 种草地的地表径流比裸露地减少95%, 年侵蚀量减少85.7%。翁伯琦等和黄毅斌等对福建红壤山地丘陵区果园种草的研究也表明, 在山地果园中合理套种牧草, 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小生态环境, 有利于果树生长,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我国南亚热带坡耕地不同种植方式的研究发现, 坡地种植甘薯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可明显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 使土壤酸性降低, 而有机物和无机物流失也最少:其次为龙眼、花生、裸地。该研究建议在雨季大力推广坡地甘薯种植和在果树幼龄期间种套作旱地作物、西瓜、大豆、甘薯、牧草等。与裸地和稀疏草地相比, 柑桔园和茶园因耕作合理、径流系数小、土壤侵蚀量少、水土保持效益最明显。
3 结语
果园种草是一种优良的果园地面管理措施, 由于国内外有关果园种草的研究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不同, 如果树类型、果园土壤、环境条件以及试验条件等各有差异, 导致不同的研究者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 在果园种草生产实践中, 应根据具体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果树种类, 选择合适的牧草和绿肥作物。
摘要:果园生草是果树行间长期种植多年生豆科或禾本科牧草作为土壤覆盖的果园土壤管理措施, 是培肥果园地力、控制果园水土流失的一种生态栽培模式。但选择草种要遵循选择适应性强、不与果树竞争水分和养分.并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在此本文就果园种草对环境温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在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等主要生态效应做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果园,种草,生态效应
参考文献
[1]刘长全等.果园生草、套种绿肥对红壤幼龄果园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 1996 (S1)
应用实践探析 篇9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是位于长三角核心地区无锡的一所高等职业学校, 校经济管理系遵循“立足本市、面向长三角、辐射周边”的办学理念, 基于自身物流专业的特点, 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主动与地方经济对接, 本着“立足社会、功能齐全、实践性强”的原则, 以核心的物流活动和标准的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 以物流技术为重点、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以物流设备为依托, 并以配套课程为保证, 努力构建专业化、实用性强的现代物流实训基地, 以大力培养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物流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物流实训室建设现状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自2005年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 非常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目前已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统实训室、报关与货运代理实训室、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和物流设备实训室, 拥有流利式货架、重型货架、打包机、手动叉车、堆高机等物流专业设备, 可以开展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实训。
二、物流实训基地应用实践
(一) 系统规划实训教学体系
在调研物流行业实际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岗位职责与能力的前提下,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利用物流实训基地软硬件条件,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物流实训教学体系。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将实训教学体系划分为物流认知实训、单项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
1. 物流认知实训。
通过本模块的实践, 让学生走进真实的工作环境, 对企业业务流程、物流设备设施、物流流程有一个基本认识, 为今后从事物流工作奠定基础。
2. 单项技能实训。
通过本模块的实践,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某一工作岗位上所应该具备的独立的操作技巧, 以及掌握物流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各要素的具体流程。
3. 综合技能实训。
物流综合技能实训就是按照物流企业业务部门设置分别进行岗位综合实训, 以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分析处理能力。
(二) 设置合理的实训项目
建设校内物流实训基地, 满足对学生物流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养需求需合理设置实训项目。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通过设计具体的职业岗位、单独工作环节, 进行重复强化训练, 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单项操作技能;通过基地的具体工作情景, 全真的项目材料, 实际的工作岗位, 不同的工作角色,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物流实训基地与相关职业岗位实训项目如表1所示。
(三) 采用分组轮岗制教学
物流实训基地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训的岗位数量和容量均有限, 因此, 为保证实训技能的全面性,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在实践课程中采用了分组轮岗制的形式, 根据实训教学计划和实训内容, 分小组组织实训工作, 每一小组在每一岗位完成规定的实训任务, 掌握该岗位的实操技能后, 再换到下一个工作岗位去实训, 小组内岗位任务完成后, 多个小组同时轮换, 这样保证了每个学生对物流业务流程和各岗位专业技能的全面掌握。
(四) 建立科学的物流实训中心管理制度
科学的物流实训中心管理制度是开展正常有效的实训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建立了完善的实训中心管理制度, 不仅对各种设施设备的运行、检测、保养、维修以及维护等进行了详细必要的规范, 还对使用实训设备的教师和学生、实训流程等进行规范管理, 避免和减少实训前及实训过程中故障及问题的出现。
此外, 为满足不同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 为实践教学服务提供必要的软硬件保障, 还制作了运行手册。运行手册是将各个实训室所开设的实训项目进行汇总整理, 包括:为课程提供实训项目所需的软硬件详细说明、实训内容的操作说明、实训指导书及优秀实训成果的展示等内容。
(五) 建立共享物流实训基地信息平台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不仅是一所培养全日制学生的专科院校, 也是一所培养在职学生的开放大学。因此, 建立共享物流实训基地信息平台不仅可以为全日制在校专科学生提供服务, 还可以为在职学生提供实践信息服务, 对教学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物流共享信息平台的内容包括新闻中心、学习导航、示范建设、资源中心 (包括实训设备资源、项目资源、教师资源、教学资源) 等内容。共享信息平台为学院师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途径, 充分利用了实训资源。
三、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
(一) 注重产学研结合
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应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科研开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践场所。因此, 实训基地在建设之初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有配套的设备设施和足够的训练工位。通过承接无锡附近物流企业、进城务工人员的软件方面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既可以实现教学与企业的衔接, 又能为学校创造额外收益。也可通过增加特种作业操作证书 (叉车等) 考证的方式, 为社会提供仓储、配送等第三方物流服务, 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二) 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知识更新慢、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影响了物流实训基地的发展。针对目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的物流专业教师现状, 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理念先进、“既拿教鞭、又拿扳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不仅要鼓励物流专业教师考取物流方面的各类资格证书, 还要鼓励其努力发展实践能力,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应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即努力引进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的物流相关从业人员、定期派青年教师到物流相关企业去学习、实践, 鼓励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
(三) 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
在各高职院校大举建设物流实训基地后, 出现了“建设热, 使用冷”的现象, 因此, 为了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就应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首先, 采取分组演练的方式, 保证每个学生有效的实践模拟。其次, 积极开展课外小组和兴趣小组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训中心进行技能实训, 保证实训时间。第三, 举行“物流技能大赛”, 合理利用物流实训基地, 鼓励物流相关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提高个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促进相关专业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刘金生.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河南农业, 2010 (10) .
[2]张萍, 陈春霞.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 2013 (27) .
[3]苏彩.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探索——以青岛黄海学院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 (10) .
应用实践探析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应用实践
近几年我国的课改深度不断加强, 新型教学方法与教育方法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其中分层任务式教学法就是受到了广大教师一致好评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方法强调,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任务层层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探索和研究掌握需要学习的内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各个阶段, 学生的数学素养层次不齐, 所以不能用一致的教学方法, 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层安排任务, 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在实际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并没有将这一教学方法完全正确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就来详细地分析一下实施分层任务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一、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分层任务式教学的必要性
1. 学生在个体上存在客观的差异。
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发展, 不同学生以及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尤其是在数学学习能力上。产生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先天因素、环境因素、教育条件、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等等。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所获得的收获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 随着我国素质教学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取消了重点初中, 允许学生就近免试入学等方法的实施, 这种差异在学生身上就表现得更加明显。所以,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这种个体上客观差异的存在, 就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采取分层任务式教学方法。
2. 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发展。而分层任务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层层突破, 通过完成各种任务自主地掌握数学知识。这对学生的发展十分有利, 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3. 有利于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由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决定的,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稳定的因素, 也存在一些容易改变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 使得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达到一定的学习水平, 但是这些改变的因素, 可以让学生提高或者降低自己可能达到的水平, 阻碍或促进教学的发展。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分层任务式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协调学生的差异, 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
二、初中数学分层任务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 梯度式课堂教学, 通过任务布置引导学生学习。
任务型教学方法就是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点隐藏在各个任务之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组织和讨论, 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但是在设计课堂问题时,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难度的任务, 如果问题过于复杂或者简单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 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能够层层递进, 逐渐掌握课程内容。
2. 梯度设计课堂训练,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课堂讲授的知识点存在着比较大的难易差别,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就要进行系统的课堂练习。在实际初中教学过程中, 班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有些学生只能硬套公式或者是例题, 但是有的学生却能够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 并进行拓展练习。所以, 教师要想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 就应该设计梯度课堂训练, 形成易、中、难三个阶梯, 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难度的习题练习所学知识。这样, 学生才能在整体上获得进步, 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取得进步。
3. 课后作业布置形成梯度, 通过任务教学引导学生进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经常出现学生拖拉不交作业或者是抄袭作业的现象,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 是因为作业题过难, 使得一些中等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存在难度, 只能敷衍了事。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作业题布置的难度, 要形成梯度式的难度分布, 使得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作业练习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让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作业练习进一步拓展思维。另外,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应该拘泥于特点的题目, 可以布置一些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任务式习题, 并通过难度层次划分, 引导学生逐步获取题目答案, 这样才能实现作业布置的根本目的。
4. 将分层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分层任务教学法是分层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这两个结合在一起, 比如说在课堂任务布置时,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 设置梯度性的任务难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也可以在分层的基础上, 选择任务式的习题方法。只有将这两个融合到一起, 才能实现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 满足初中数学教学要求。
综上所述,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分层任务式教学方法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不同特点, 依据教学要求, 选择分层任务式教学方法, 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 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因材施教, 满足学生学习要求。只有合理地应用这一教学方法,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层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的优点,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 从而有效地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 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应用实践探析 篇11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活动 主体参与 模式 应用方法
教育事业的改革,使得初中体育教师要面对新的教学理论与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利用最有效的手段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标准对当代初中体育教师的要求之一。主体参与模式的应用,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进行引导,将体育课堂交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体育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将主体参与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
一、主动冲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要加强主体参与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需要对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突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与锻炼,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体育学习中得到提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初中体育设计理论,不再将自己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是将课堂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与锻炼,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教师不得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机械与重复地练习,要学会对学生进行启迪,使学生在初中体育活动中具有更高的自主性。
比如,在学习跳高的时候,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活动中,教师会先对跳高的动作技巧进行讲解,利用示范让学生对跳高动作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在教师的监督下,学生要对教师完成过的动作进行机械化练习。这样的教学活动是不尽合理的,无法使学生成为体育活动中的参与主体。教师要让学生自主进行跳高动作的摸索,给学生自由,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这样的主体参与模式应用,会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体育学习观。
二、积极打造宽松教学环境,使学生融入学习
一个轻松与愉快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的学习过程。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体育知识进行认知与学习。许多初中体育教师对初中体育课堂的控制力度较大,使得大多数学生成为了自己的观众,体育学习的氛围过于死板。要加强主体参与模式的应用,教师要为初中学生建立起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选择时,要多考虑学生的意见,选择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更高,从而使学生对体育的喜爱之情得到调动。比如,在学习篮球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像游戏学习法、比赛学习法等。教师将可以在课堂中开展的学习模式进行阐述,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使学生成为初中体育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比如学生选择了比赛学习法,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体育课堂中开展小组赛,让学生有一种亲临赛场的感觉,使学生在既轻松又紧张的比赛学习中,提高篮球技能。这样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
三、合理定位教师的角色,引导学生全体参与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当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主体参与模式,就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在肯定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时,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传统的教师定位不能满足主体参与模式应用的需求,教师不能再将自己作为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是初中体育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学生体育学习路上的指路人。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威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使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而服务。
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倾听学生的体育学习心声。教师要对学生多进行引导,进行积极地评价,引导学生建立起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在长跑教学中,许多学生面对较长的距离,不想开展长跑练习。作为体育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人生就像一场旅途,这场旅途中充满了挑战。而长跑训练只是体育学习中一个小小的挑战,我们迎头赶上,胜利者就我们。”教师利用语言上的鼓励使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度,有利于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充分肯定学生主体地位,激励他们积极参与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需要对体育知识与能力、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初中体育的教学目标。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是进行主体参与模式应用的重要实践。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教师要利用全体参与的教学方法与活动,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
比如在学习接力的时候,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作为课堂中的观众,让学生进行自由结组,自主进行学习伙伴的选择,利用他们喜爱的方法开展接力练习。学生成为体育教学中的小老师,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讲是一种激发,更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肯定。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进行规范,保护课堂的秩序,在应用主体参与模式的同时,加强体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利用主体参与模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有着积极的意义。以人为本是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繁体地,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初中体育活动中得到发挥。主体参与模式是对学生学习思想与学习需求的尊重,加强主体参与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当代初中学生体育学习热情的提高。希望当代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正确利用主体参与模式,使初中体育课堂成为初中学生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曾志军.初中体育教学中“主体参与”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
[2]潘明,朱为民,王健,何运健,赵童梅.初中体育教学主体参与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体育与科学,1999(6).
[3]李泽群,李骅,何轶,谈智武,张蔚明. 大学体育教学主体参与模式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应用实践探析 篇12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含义、特点及根本任务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 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 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重在 “应用”二字, 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 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 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 “应用”二字, 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2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 “培养道德品质高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适应能力突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实现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 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中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教学环节, 它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的联系, 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它既是理论学习的继续、补充和深化, 也是传授学习方法、技能与经验的教与学的过程, 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其次,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在任何高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中, 实践教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从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学时、学分分配情况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培养人才服务面向等, 制定培养方案 ( 专业教学计划) 时, 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 加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 精心设计军事训练、实验、实训、实训、课程论文 ( 设计) 、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 设计) 、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
再次, 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实践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也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教学促使教师及时的了解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能尽快的适应企业的环境, 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
3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 1 实践教学目标
3. 1. 1 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 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3. 1. 2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 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实践能力; 二是职业素质; 三是创业能力; 四是职业资格证书。
3. 1. 3 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 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3. 2 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 将实践教学环节 ( 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 通过合理配置, 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 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 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3. 2. 1 理论教学以 “必需、够用” 为度
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理论教学将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 将有关知识和技能综合成公共课 ( 基础理论) 、专业理论课和专业专门化方向技术课 ( 技术应用) 三大模块。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 串接这三大模块。使这三大模块既分工明确, 各有侧重, 又相互联系, 围绕着实践性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
3. 2. 2 课堂三联动
第一课堂: 除实验、实训外, 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 ( 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二课堂: 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
第三课堂: 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
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 “三课堂”之中, 并共同纳入学分制管理的轨道。
3. 3 构建 “递进式” 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一般采取按能力层次划分的 “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内容体系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模块构建。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 专业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性, 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强调综合实践性, 注重 “产品”教学、创新制作和新技术应用。
3. 4 推行严格的 “双证书” 制度
学院要实行严格的 “双证制”, 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大学学历证书的同时, 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此, 要建设国家 ( 行业) 职业技能鉴定点、考点或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各专业方向都要选定权威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训练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接轨, 选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资格证书。
4 实践教学的运行条件
4.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首先, 学校需要制定相关政策,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力度, 加强对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工程师、技师和管理人员引进工作, 改善实践教学师资结构, 使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得到不断壮大。其次, 建立实践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重视 “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可以分批分期委派物流专业的教师去各物流公司实训基地挂职锻炼, 并及时轮岗, 以更新教师的知识, 保持最优良的师资。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障。教师的科研要与教学结合起来, 并把研究成果拿到企业去推广应用, 并不断地充实到教学中去。
4. 2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硬件设施条件, 是对大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基本保证, 也是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校内实训基地除发挥其校内教学与鉴定功能外, 应具备开放性和服务性功能。要充分利用校内的计算机系统, 建立仿真的、模拟的基本实训室, 使学生得到基本训练后, 再进入校外实习或实训场。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和企业保持经常的联系, 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密切联系, 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企业既可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平台, 也可使企业借此了解学生, 选择学生。
4. 3 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 为此, 学院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教材建设, 成立由物流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任组长、全体物流教师为成员的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小组, 负责物流实践教材建设和规划。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技术型教育, 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一线的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本文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德宜.朱庆仁.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2]姚吉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10.
【应用实践探析】推荐阅读:
关注实践应用11-08
应用实践类课程06-09
临床实践与应用11-02
实践应用型人才07-24
理论分析及实践应用10-06
研究性教学实践应用05-21
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论文10-07
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12-02
应用实践教学数控技术11-11
综合设计应用(实践) 教学大纲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