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与应用(通用12篇)
临床实践与应用 篇1
近些年来, 我院实施检验科危急值制度, 特别是在医院等级评审后, 设立了检验危急值项目及范围, 建立了统一的报告记录本和接收记录本, 规范了报告和接收程序、病种记录及相应处理措施, 有效提升了临床诊疗效果。
1 检验危急值的应用
1.1 项目及范围
我院确立走质量服务型内涵式发展道路, 狠抓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参考北京部分三甲医院的经验和做法, 结合本院实际, 明确了医院检验危急值项目和范围。危急值项目包括常规项目、微生物与免疫检测项目以及无菌部位标本等, 比如血培养/脑脊液培养为阳性、分枝杆菌涂片为阳性等列为生命危急值[1]。具体项目及范围见表1。
1.2 检验危急值管理
我院统一建立了《检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等文档, 内容包括日期、标本接受时间、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电话接听人、报告时间、报告人等。建立了危急值报告制度:遇到危急值后, 检验科在确认检测仪器正常、室内质控合格后, 复查所测标本;复查确认无误后, 检验报告人负责立即电话向相关科室值班医师或住院总医师报告危急值, 同时, 妥善保存出现危急值的标本, 以备复检;病区医师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 应立即与护士确认标本采集与送检环节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必要时再次采集标本复检;病区医师应根据临床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并报告上级医师, 在病程记录中记录危急值报告结果和诊治措施。为落实好这项制度, 医院医务管理部门利用每周下科室早交班时机, 对科室危急值处理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并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建立了即时警示和回报相结合的危急值处理方式[2]。
2 检验危急值管理的临床效果
2.1 危急值发生情况
2013年12月-2014年3月, 医院共发生危急值问题196例, 其中, 生化项目114例次, 血常规检验项目54例次, 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阳性7例次。主要检验项目危急值构成比例及发生例数见表2。
2.2 危急值处理情况
检验科针对发现的危急值问题, 通过电话、督查和信息系统提示等方式, 确保值班医生或科室领导及时得到本科室患者危急值信息, 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及时处理后, 报告上级医师, 并做好患者病程记录。以2013年12月-2014年3月的住院患者为例, 此间共发生危急值178例次, 当日和次日下达医嘱处理的有156例次, 在病程中进行分析记录的有148例次, 分别占87.64%和83.15%。
2.3 临床效果
我院通过不断加强危急值管理, 使临床医生能够迅速获取患者临床信息, 特别是能够及时掌握影响患者诊疗的一些关键指标,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确保了临床效果。如收到血糖异常的检验危急值, 经治医师请示主管医师后, 及时商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 在合理判定患者自身情况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一套血糖控制方案, 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运动以及糖尿病健康教育等, 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针对肌钙蛋白异常报告, 医生合理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可能导致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在178例危急值住院患者中, 完全治愈112例, 占患者比例62.9%, 好转18例, 占患者比例10.1%。
3 体会
3.1 危急值管理要体现时效性
患者病情危重时, 能够从一些检验指标上体现出来。临床科室收到危急值后, 如果能够观察到指标的异常, 了解到严重性和紧迫性, 各部门快速反应, 各个环节衔接紧凑, 措施及时、处置得当, 就能使对患者的治疗更加及时、准确、有效。
3.2 危急值管理要求医、技、护之间增强沟通
当出现危急值后, 检验科医技工作者要相互沟通, 相互核查, 确保结果无误。当检验科将结果报临床科室后, 同时与经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值班护士以及科室领导反复沟通, 督促危急值处理, 进一步检验结果真误。临床科室收到危急值报告后, 对一些需要科室会诊和处理的, 经治医生或值班医生在征得上级医生的同意后, 也要与相应科室积极沟通协调。可见, 危急值制度的建立, 进一步促进了检验科室内部、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临床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协调, 提高了各级医务工作者的主动性和责任心。
3.3 危急值管理需要持续改进
为进一步提高危急值管理水平, 逐步扩大适应范围, 提高工作效率, 我院在电话、网络自报的同时, 发挥医院PAC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资源优势, 逐步将放射、B超、心电图检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纳入了危急值管理, 由网络系统及时警示和回报。同时, 利用自动化办公系统, 及时汇总统计临床危急值处理不及时的科室和个人, 开展通报和讲评, 加大处罚力度, 使危急值信息得到及时传递、处置, 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3]。
3.4 危急值管理要逐步信息化
随着医院危急值数据的增多和范围的不断扩大, 为进一步降低医疗风险, 整合医院现有信息化资源, 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 确保危急值处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建立一套危急值警示系统, 能即时将信息传递至医生工作站, 医生能立即得到信息, 提高传递效率[4]。医院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 检查有无漏报、迟报, 登记是否及时, 填写是否齐全等, 提高危急值管理效率和水平。在病程记录中, 依靠电子病历系统, 监督检查危急值处理记录的有无、是否及时准确, 减少甚至杜绝人为执行差错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许树根, 王厚照, 张玲, 等.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的设立与运行[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8) :28-29.
[2]徐茂云, 魏巍, 步晓冬.某院检验危急值管理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1, 18 (5) :47-49.
[3]游斌权, 钟初雷, 阎晓勤.3种危急值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8) :32-33.
[4]徐茂云, 步晓冬, 魏巍, 等.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检验危急值实时检测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2, 19 (2) :27-28.
临床实践与应用 篇2
1临床实践在药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1促进学生药学创新能力的提高药学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培养高素质的药学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对于创新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传统的药学教育大多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这虽然能够学习前辈们丰富的经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药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我国现今的药学教育中,普遍采取通过繁重的课程提高学生药学知识水平的方式,这极大的摧残了药学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不利于药学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更制约着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药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临床实践通过带领药学学生深入实践中去,通过一个又一个详细的病例进行分析,对于药性、药量以及药物构成的学习都有很好的帮助,除此之外,学生在临床实践研究中也能充分调动学习钻研的积极性.对于药学创新来说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当代药学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它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需要进行严谨的逻辑思维,还要具有创新的思维.
1.2提升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作为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医药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十分重要.因此,在药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就被放在重要位置.药学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而临床实践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最主要的形式.在临床实践中,药学学生直接面对患者和药物,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官上都有最直接的接触,这更能激发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药学专业并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一种需要不断刻苦钻研的学问.学习责任感一旦形成对今后学生学习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药学知识,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挫折,这时就需要他们发挥责任意识,通过学习责任感来帮助自己克服困难.因此,我们说临床实践对于药学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非常有益.
临床实践与应用 篇3
当前的医学服务,正从单纯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技术扩大到社会服务,从医院扩大到社会。这就对造就新一代医务人员和改变原有医务工作者的认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报道,目前各地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中,70%发病原因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其中30%纯属心理因素所致。因此,在诊断、治疗、护理、病程转归以及医患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渗透着大量心理动因,使情况大为复杂化。
开展医学心理学的可行性
目前医学已从以前的生物模式改变成为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综合模式。在病因方面除有遗传、有害的理化因子和微生物等作用致病以外,还有心理、社会因素。研究证明,诸如家庭、婚姻、生育、学习、工作、生活、职业以及人际关系等许多因素都与疾病有关。社会因素会影响人的心理过程,由此而产生矛盾心理,紧张情绪,如不能及早发现,及时解决消除,则可损害身心健康,表露于外的症状,以及内在的病因,就不会迅速消除。临床经验证明,单纯药物治疗只注重临床症状,而忽视导致发生症状的心理、社会原因,尽管有些病做到对症治疗,却收不到理想效果。事实证明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心理作用影响,都会影响康复,因此开展医学心理学于临床,具有可行性。
开展医学心理学适用性的探讨
自2005~2006年2年时间,共诊治3300余例患者。对阴道炎患者筛选出500例,经我们观察询问,了解到凡来我科就诊的阴道炎患者,由于年龄、职业、体质、性格、经济情况、患病时间长短等不同,其心理反应及求医心理,也不尽相同,现分析如下。
就诊前及就诊时的心理分析:患者来院就医时,本身就带有祈求心理,因此医务人员应处处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做到热情接待,态度和蔼,耐心细致,礼貌待人。阴道炎患者其外阴瘙痒、灼热、疼痛,不仅给她们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刺激。在就诊的患者中,未婚患者多数紧张,忐忑不安,害怕妇产科检查及影响生育,担心被男朋友抛弃。已婚者则害怕治疗会耽误工作,怕别人说闲话,担心影响夫妻感情,更怕丈夫提出离婚。还有些患者怀疑自己的病情,担心会发生恶变,亦怕是性病。故就診时心情焦虑、烦躁。因此,医务人员要以温和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劝慰患者保持安静,消除顾虑,并指导患者如何配合医务人员检查和治疗,做好患者心理工作。总之对阴道炎患者的检查治疗,做好她们的心理工作是必要的可行的。
对确诊的和复诊的心理分析:500例中观察到有症状者335例(占65%),心理因素为165例(占35%)。年龄7~61岁,患病时间2个月~18年。其各种心理症状分布情况:失眠145例(29%),忐忑不安203例(40.6%),精神忧虑258例(51.6%),恐惧112例(22.4%),烦躁不安38例(7.6 %)。
就诊患者中主要是女性生殖器炎症,一经确诊,就会产生不同心态,如怀疑系他人传染,担心不能治疗,会影响夫妻生活工作等。因此医务人员应给患者精神上安慰,反复宣传此类病症的生理特性及其病因、临床表现、各种治疗方法,针对上述生理心理症状,如何搞好预防,并应对复诊病人反复宣传教育,及时治疗,解除其痛苦。
复诊患者因自觉症状好转,多数抱有乐观情绪,个别患者除心理状态外,由于夫妻双方不能同时坚持用药,而致病情复发,有的患者因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感,对用药产生怀疑,对治疗缺乏信心。医务人员此时要耐心、细心,讲解药物方面的常用知识,要反复宣传预防隔离,注意外阴卫生,防止交叉感染等。
对上述患者的分析治疗,主要对其心理、社会因素可通过门诊诊疗时进行心理分析。进行分析时,应和患者详细交谈,并应注意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早发现及时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这样做,往往会受到良好效果,满意的成绩。
另外,临床上经常遇到“假孕”的妇女,一般发生在结婚多年而没能怀孕者,也可见于已有过性生活史的未婚女子,偶尔也可见于绝经与绝育后的妇女。这些妇女常是非常神经质的,或是有病态心理状态,对待这种患者,无论检查时或告知检查结果时都应慎重,不要用随便的或带有讥讽的语气否定妊娠,这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对待这种患者,应耐心细致地进行心理治疗。
讨 论
几年来在门诊观察患者各种心态中体会到,由于门诊工作繁忙,接诊中时间仓促,因此无法与患者详谈心理治疗方面的问题。今后有必要在门诊设立医学心理学咨询门诊,以便详细收集临床、科研所需各种有关资料,这就会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有的患者过去单凭印象诊断,不但容易误诊,也会失去心理治疗的机会。门诊咨询工作则有接诊时间长,咨询次数多,收集临床资料丰富等特点。因此,对一些易误诊的急病,应再辅以必要的各项检查,则能及早确诊,提高门诊医疗质量,不致使患者盲目到处求医,延误病情。
通过门诊心理咨询,可把心理学的成果,用于医疗实践,使人们对心理治疗重视起来。
努力创造条件,把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各方面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广大人群。积极提倡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诊断,做到治病和预防双管齐下。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这一点非常必要,并且也深受患者欢迎。
临床实践与应用 篇4
1 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呼唤大批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 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在总量增加、结构变化和素质提高的同时, 存在着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的问题。一是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二是卫生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平衡, 卫生人力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三是卫生人才素质差异较大, 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东部与中、西部以及城乡之间卫生人力资源差距较大[1]。卫生事业的发展, 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卫生领域学科拔尖人才, 更需要培养千千万万具有适宜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型卫生人才[2]。改善医疗卫生队伍的学历结构, 培养厚基础、高素质、能力强、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已成了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2 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医学教育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医疗服务也从单纯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 (GMER) 和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提出, 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行为、态度和伦理观以及结构合理的临床、预防、康复、保健等知识和技能, 还应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判断能力, 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临床诊治能力, 还需要具备公共卫生、心理咨询、保健康复等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3 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为了适应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我们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思路、培养方案、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3.1 在教育理念上,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进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及双学位制改革, 实行导师制, 设立创新学分, 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和个性化培养的机会,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3.2 在培养目标上, 紧扣地方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紧密结合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医疗欠发达、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学人才有非常迫切需求的实际以及作为省属医学院校面向基层的办学定位, 突出了培养服务于基层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
3.3 在培养思路上, 遵循“整体优化、学科交叉、协调发展、质量为本”的原则
对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 坚持质量为本, 以优良的师资、坚实的学科基础、良好的教学条件, 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接受全面的优质教育和实现个性培养, 培养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高尚医德医风的临床医师。
3.4 在培养模式上, 创立“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方案
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专业方向和双学位培养方案, 前期让学生学习相同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后期实行主辅修、双学位的分化模式,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辅修专业课程或第二专业课程。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着重突出“职业素质好、基础知识牢、临床技能强”的实用特色。
3.5 在课程体系上, 实出医学通识教育, 体现学科交叉, 强化基础与临床的整合
构建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开设一批跨学科、跨专业的整合性课程、综合性实验, 建立必修课、选修课、素质讲堂、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的通识教育模式。如改革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进行以“器官/系统”为单元的教学改革, 促进基础与临床的整合。
3.6 在教学改革上, 加强课程建设, 优化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以精品课程建设、立体化教材建设和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建设为契机, 优化教学内容, 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学习者的角色转换。如在英语教学中, 以英语教学改革推进双语教学进程。大力开展案例教学、PBL教学和研究型学习,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 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
3.7 在评价方式上, 注重形成性评价机制
改革传统的笔试、口试等侧重于知识掌握情况的终结性评价方法, 开展侧重于能力和表现的形成性评价。引入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计算机网络考试等, 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全方位、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8 在教学管理上, 创新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实行附属医院与临床医学系“院系合一”的管理体制, 实行学分制管理, 建立导师制, 为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创造良好条件。巩固教学的中心地位, 强化临床医生的教学意识, 改善医学教育管理结构, 使资源分配更趋合理, 为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3.9 在文化建设上, 建立校园文化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 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建立校园文化体系, 优化育人环境。文娱活动、科技学术讲座、论文报告会、社会医疗服务实践、科研资助项目等活动, 可对学生学术修养和文化品味的提高、人格的完善、能力的锻炼起到积极的作用, 也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 我院已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我院毕业生以基础知识牢、临床技能精、科研素质高、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强, 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他们秉承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 长期扎根于广大患者、社会、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辛勤工作, 锐意进取, 勇于创新。据2006年我院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 四川省医学界的学术骨干和业务管理领导多数为我校毕业生, 部分毕业生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院毕业生就业率高, 社会评价好。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6.5%以上, 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4.5%以上。多数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认为我院培养的医学人才符合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 我院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的成果显著, 值得推广。
摘要:为满足西部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加强医学教育与卫生需求的结合, 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为西部地区省属医学高等院校, 泸州医学院按照“整体优化、学科交叉、协调发展、质量为本”的培养思路, 进行“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在实用上下工夫, 成功培养出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临床医学的课程教学与实践 篇5
本文针对精品课程建设八年来的切身体会,论述了临床医学精品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感悟。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精品课程; 医学教育
为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在4月8日,发出《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正式启动。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包括六个方面内容,即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和机制建设。
第四军医大学从春季起实施了“精品讲座”工程,每一位学校教职员感悟其中,受益匪浅。
1 初涉精品
精品课程建设至今,全校已有近800名专家教授登台开展讲座,而初次参加精品讲座的经历却使我终身难忘。
从教以来虽然给护校中专、大专、医疗本科、8年制学员、研究生、进修生、护士长等不同层次授课对象讲了上百次课,但精品讲座的第一次预讲便被深深地触动,从授课内容、幻灯制作到讲授姿势、语调语态等所有细节无不涉及。
几十次的修改每一次都是一种提升,都有一份收获,对“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古文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作为教师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观点,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主动去掌握知识。
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
教师的注意力首先是发展人的主动性,教师教任何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为了避免授课内容与教材雷同,不把课堂变成单纯的问答会,笔者的设计理念是先不急于给学生讲解观点,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主动去掌握知识。
出血是许多不同疾病及不同出血原因的共同的临床表现。
不论是否从医,从事何种专业都会遇见出血这一常见问题。
出血现象虽然并不复杂,可是要能准确分析出血的原因,把握治疗的尺度,确实是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综合判断能力。
如何让学员意识到这一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对教员来讲是一个挑战。
在讲课中,以临床实例为引子,列举临床上不同的出血特征,让学员有直观的感觉,启发学员去思考,把握不同出血性疾病的临床出血特征。
精品讲座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图文并茂,达到了最佳的课堂效果。
2 感悟精品
为实现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四型”大学目标,全面提升笔者所在院校本科教育质量,学校党委做出了“实施精品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决定。
同年学校决定,在本科教学中实施《精品课程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该计划是学校为提高全校教员课堂授课水平、提高学员对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又一重要举措,它让每个学员能享受到“精品”,体现笔者所在院校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的水平和实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六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
“精品课程”的讲授内容是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精练内容,突出重点,授课方法应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力避“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充分运用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推进师生互动,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吸收率,让学员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的魅力、感受教员的风范。
精品课程课堂授课内容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能明确授课目标、教学进度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重点、难点。
(2)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标本、模型等)、教学设备、典型病例或案例等教学方法。
(3)授课章节内容,能包括教材章节内容,能适量增加本课程前沿内容或删除陈旧内容,确保授课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4)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使用已经获得的教学成果。
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集中创新的重要形式。
作为医院教学督导专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笔者参与了全院几乎所有教研室的课堂教学预讲督导工作,亲眼目睹了精品课程建设在提高教员授课能力上所带来的益处。
“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第斯多惠,德国教师)。
精品课程的教学首先培养的是教员,要求教学内容先进,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教员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上给学员带来了诸多益处。
通过督导点评,不仅使教员收益,同时听课学员更是收获颇多,他们能明显感受到精品课教员的风采,听完课便能大致区分出哪些是精品教员了,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大大提高课堂吸收率。
3 收益精品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1-2]。
八年精品是感悟精品、收获精品的八年,从精品讲座、精品课程、精湛医术、精尖成果、精英人才、精优论文到精细管理、精品党课、精彩年画和精良设备,涉及到教学、医疗、科研、政工、后勤等,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八年回头望,从20的精品讲座原稿到5年来精品课程终审会(-)精品教员授课视频,作为的精品教员笔者感受颇多:“教员不是拿所得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精品课程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员投身于教学工作,教学相长是我这次精品课程建设最深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任新玲,张艰,吴昌归,等.如何准备一堂生动有趣记忆深刻的临床医学精品课[J].中国医学创新,,30(7):150-151.
[2] 张侃,粟文彬,蔡锋雷,等.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促进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12(6):96.
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课程建设【2】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院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本文对如何科学合理设置来华留学生课程,开展辅助课程、加大留学生见习力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为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关键词: 留学生 临床医学专业 课程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不断扩大,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多,留学生教育工作逐渐成为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0我院招收了首批南亚地区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在近年的留学生教育工作中,我们不断对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的课程建设进行思考与研究,并根据留学生教学特点合理建设留学生课程。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科学合理的培养临床医学留学生是我院开展国际化办学、促进师资建设及提高医学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留学生课程设置既不能完全根据本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安排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又也不可以完全单纯以学生考取本国医师执照为目的授课。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调整,我院临床专业留学生教育将两者有机融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即在达到国际化医学要求的前提下,开设了汉语、临床医学汉语等中国文化课程,同时加大了临床见习力度,增加了临床见习学时数,将理论学习与临床见习相结合,使留学生更好地深入和胜任临床实践学习。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助授课
为了能够了解国际上医学发展现状与成绩,鼓励来华留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留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我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留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助授课。
1.邀请国内外境外教师、客座教授等专家学者为留学生开展医学讲座等内容,使留学生面对面与专家学者在专业知识上沟通、交流。
2.组织留学生参加学校各种形式的国际医疗学术会议。
在学校和附属医院召开国际研讨会期间,积极组织留学生参加。
例如:国际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中心(ICGEB)肿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讨会;中美加齐齐哈尔医学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暨腹腔微创和妇科宫腔镜技术继续医学教育会等国际会议等。
定期为留学生开设医学讲座,拓宽留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留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管理与考核相辅相成
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整,要做到两手抓,相辅相成。
主要体现在:1.在课程考核内容上,要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以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为基础,尽量保持与南亚地区国家职业医师考试科目和要求一致,与国际接轨顺利衔接。
2.考核中,注重日常学科知识的训练与积累,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做到笔试与实践相结合。
3.试卷答题形式上,改变以选择题占大部分分数的考试形式,加大论述、病例分析、口试考核比重,以此实现留学生课程考核的科学性。
四、严把临床见习、实习关
临床见习、实习是来华留学生走上医师岗位前的关键学习阶段,我院在临床医学来华留学生教学工作中,自留学生大二时期加入了大量的临床见习课时,分别在学院三所直属附属医院见习、实习,学习效果和秩序情况良好。
在留学生见习、实习期间,要制订带教方案和安排留学生岗前培训,指派临床教师指导,制订留学生教学讲课计划和留学生导师指导记录册;配合留学生见习医院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留学生见习生的管理,另外,对留学生见习和实习进行中期检查,强调带教的规范性与示范性,为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南平,刘先哲.留学生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5(8):724-725.
[2]应丽君.留学生中医学本科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3):11-13.
[3]马兆明,李艳芬.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留学生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6):620-621.
临床实践与应用 篇6
方法:对在普通外科实习的护理实习生实施目标教学法,通过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评价教学成果等环节来完成实习带教工作。
结果:学生的考核成绩、对带教教师满意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结论:采用目标教学法可提高普通外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目标教学法护理实践护理实习生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25-01
作為护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临床护理带教对培养护理实习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其理论知识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为了提高我院普通外科临床护理实习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我科从2010年开始实施目标教学法。所谓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教学的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2]。经过实践证明,使用目标教学法进行临床护理带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带教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汇报如下。
1资料
对2010年至2011年在我科实习的两个学校(昆明医学院护理学院、云南省中医院学院护理系)63名护理本科实习生(其中女生58人,男生5人)使用目标教学法进行带教。带教老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有丰富临床经验,护师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带教经验且有较强责任心。
2方法
护生入科后由总带教老师带领护生做入科宣教,宣教内容包括:科室的基本情况、科室主要人员、科室病种介绍、带教老师基本情况、介绍病区环境、科室规章制度、各班次的工作职责、出科考核的要求。为护生做普外科常用技术操作的示教。由护士长和总带教老师进行专科小讲课。
2.1制定教学目标:制定普外科临床护理教学目标。
2.1.1基本知识教学目标:让护生自行学习普外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疾病概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评估、诊断、目标、措施、评价及健康教育。
2.1.2基本能力教学目标:每位护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分管3位病人,利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带教老师要严把质量关,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天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技术操作,包括3次静脉输液技术、2次深静脉置管的开封管技术操作、2次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操作、2次持续胃肠减压的护理操作、3次生命体征的测量及绘制三测单、10次配液操作、10次更换药液操作、2次口腔护理及尿道口护理、对所管病人进行病情观察并进行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准确执行医嘱、进行健康宣教。每位护生在我科实习期间至少进行1次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操作,1次更换深静脉置管敷贴。
2.1.3思想教育目标: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严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为病人提供满意服务,在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2.2实施教学目标:每位护生由一位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带教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计划。
2.3评价教学成果:每天由带教老师针对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静脉输液技术成功率为多少,进行不成功的原因分析、深静脉置管的开封管技术操作手法是否正确、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操作方法是否正确、持续胃肠减压的护理操作是否正确、生命体征测量是否准确,三测单的绘制是否符合要求、配液操作方法是否正确熟练、更换药液操作方法是否正确熟练、口腔及尿道口护理方法是否正确熟练、对所管病人病情观察是否到位、护理记录单位书写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能够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健康宣教内容是否正确完善。带教过程中随时进行提问,了解护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及掌握程度。实习期间总带教老师经常与护生谈心及时反馈信息,根据护生反馈对带教内容及计划做出调整。出科前由总带教老师进行专科理论、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考核,组织护生进行专科小讲课,并征求护生对带教情况的意见,以无记名的形式填写带教教师满意度调查表。
3结果
通过实践证明,目标教学法使带教老师和实习同学都有了明确的实习目标,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使实习同学有被重视的感觉,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学生的考核成绩平均为88.32分,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14分。带教满意度为98%,比去年同期提高5%。
4讨论
采用目标教学法可提高普通外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为护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护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焦峥.目标教学法在胃肠外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及展望[J].医学新知杂志,2011,21(6):466
临床实践与应用 篇7
近年来, 循证医学实践信息资源及相关评价文献数量不断增长, 循证护理实践越来越受到关注。与循证医疗相比, 循证护理应用面临巨大挑战, 据相关文献调查, 大多数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信息帮助, 只有一半护士使用过相关电子文献数据库。在具体护理实践中, 大多数护士从来没使用过临床指南数据库, 护士对同事的信任超过了对电子目录数据库的信任, 遇到问题时偏重于同事之间语言交流[1]。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的情况下, 临床信息系统建设应满足护士循证护理决策信息需求, 将信息化工具与护理工作流集成, 为临床优质护理提供信息化工具支撑。
国内外有许多项目对循证医疗的信息基础架构、患者安全、临床数据采集以及用户接口、卫生健康信息标准、临床事件监测、通信技术、临床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完整性等进行了相关研究[2,3,4], 临床护理信息化研究也在基础数据架构、数据挖掘等方面有一定进展, 但通过临床信息系统实现临床护理决策支持, 在护士工作流集成循证医疗护理研究和信息化实践方面的报道并不多见。本文介绍我院将循证护理与医院CIS相集成提供护理决策支持, 以临床路径为核心的护理信息化支持系统的基础架构, 以及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方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主要目的是分享我们将循证医疗应用于医院临床护理的经验, 以推动我国医院护理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建设。
1 护理决策信息化应用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是帮助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护理决策的计算机程序工具。我院的护理临床决策工具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关键警告提示以及患者健康咨询。 (1) 信息管理工具帮助医护人员进行相关信息访问管理, 包括各种文献电子数据库、用药知识库以及循证医学知识库等; (2) 提示警告工具提醒医护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各种警示[5], 如检验报告异常报警、潜在的药品不良反应、相关医疗规范的超越等; (3) 专门的患者咨询工具提供了以患者为核心的信息查询、决策分析以及循证诊疗方案建议等[6]。这些信息化工具是循证医疗护理决策支持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信息管理工具
日常护理中许多信息管理工具是作为独立应用系统存在的, 如为满足各种工作需要, 在已有的临床信息系统CIS中, 集成其他类型的软件系统, 在医院Intranet内进行共享访问, 典型应用有药品用药知识库、医院内部的各种疾病诊疗指南等。在病区护士站, 我们集成了基于Web方式的信息访问工具, 可以在CIS的具体操作中实现特定工作环境的信息访问, 在护士站可以访问住院患者检查申请安排时间, 实现患者检查申请预约时间安排的咨询服务, 使医院检查工作患者流动更加有序化, 通过院内网络信息访问实现了护理工作流程中的相关信息共享[7,8]。
护理决策中需要的各种信息要按照临床信息系统应用场景进行归类, 以便能够在具体的工作流中随需共享。我们选择了能够满足护理决策需求的各种信息资源, 根据CIS中各种使用场景如检查结果调阅、电子医嘱录入以及文档浏览等进行了分类, 与CIS应用联接, 使医护工作者能够在临床医护决策流程中进行相关信息阅览, 满足决策需求。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 全院共访问各类信息26 527次。最主要的优点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 提供了各类循证决策信息, 帮助医护工作者在使用临床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进行循证医疗实践。
1.2 警示警告工具
基于计算机系统的提醒警告在临床医生端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 典型的应用有药品不良反应应用、药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校验等。这些警示大多数都与计算机电子医嘱录入和门诊电子处方系统相集成, 很少有应用于护理临床路径循证决策的提示告警的报道。
护理决策信息警示开发的策略是实现基于循证医学的护理计划以及个性化医护风险评价决策目标, 目前已经实现了患者营养状况的分析评估综合评价, 实现了临床护理路径的智能提示提醒。下一步将根据国外的最新研究对骨科患者跌倒的风险进行评价, 将其嵌入到医院的CIS中, 实现相关查询, 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向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1.3 循证决策信息咨询
近年来, 计算机在帮助医生提供标准化诊疗服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基于临床诊疗指南的计算机辅助提醒对提升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有重要作用[9]。目前国内临床路径应用主要集中于临床医生端相关电子化应用, 对循证护理、护理决策以及以患者为核心的循证信息咨询应用还不多见。
将临床决策推理规则与患者的个性化检查检验等信息数据与临床相关应用相集成, 是循证医疗决策实现的最佳途径。在具体临床医疗实践中, 许多场景下如医生查房并非必须通过完整的集成应用访问患者信息, 最近几年, 平板计算机、个人数字化助手PDA在基于临床路径的相关应用中作用愈加显现。目前, 护理PDA虽还没有大规模在医院临床应用, 但其在患者临床安全的应用已显端倪。我们循证护理实践策略是开发基于平板计算机的应用, 配合医疗临床路径应用, 完整体现临床医护以人为本、服务患者的理念。基于临床路径规范的标准化诊疗护理计划, 以循证医疗为基础, 结合卫生部临床路径应用指南, 以信息化手段向医护人员提供软件支持。具体临床决策实践中, 患者的诊疗计划往往与个性化指证有密切关系, 如患者体质量、既往史、各种检验指标等, 所以需要在护理工作中实现患者的综合信息共享与集成。
临床路径患者信息咨询提供特定患者的护理康复计划要点, 对患者的诊疗、检查、医嘱以及转科等提供信息咨询, 结合临床路径相关文档模板, 以电子化方式实现不同专业如医、护、患之间的医疗协同[10]。图1展现了相关临床路径执行过程中护士PDA的屏幕界面。我院基于临床路径护理决策信息化PDA应用主要集中在: (1) 事件提醒; (2) 护理评估以及标准化护理方案计划制定; (3) 基于循证的个性化护理以及工作流程的护理控制。
2 护理决策中的信息支持基础
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护理决策实践是建立在医院临床信息化与患者安全基础上的。临床信息化建设内容对护理决策支持有重要影响, 临床数据采集与软件界面、临床信息标准、临床数据仓库以及循证医学电子数据库建设是支持护理决策的重要方面。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这些内容集成到医院CIS中, 对临床护理信息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2.1 临床数据采集与用户界面
临床数据采集与用户接口界面对临床医护决策支持应用有重要影响。目前医院临床数据的访问大都是通过Web访问实现的, 临床决策信息系统中数据采集要尽量做到电子化、自动化, 避免重复的手工数据录入。在临床路径应用的PDA移动护理中, 循证医学指南电子数据库、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体温、脉搏等护理决策中需要的数据, 也需要尽量实现自动化采集, 避免护士手工录入, 能从HIS内部获取的数据尽量从内部数据库获得, 以保持决策数据一致[11]。
2.2 临床数据标准
临床信息数据标准是临床医护决策信息支持的基础。临床电子病历EMR应用中常常集成了多种临床标准化术语系统, 循证医学信息支持中需要实现与工作流程相关的文献检索。如在进行护理跌伤评价项目内容时, 需要支持类似术语的数据代码, 通过统一医学语言系统和概念术语系统进行标志、命名并实现数据库代码支持;在临床路径应用中, 临床概念术语涉及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临床诊断分类以及SNOMED临床术语等标准。
其他相关的临床标准包括HL7消息、临床指南表达格式等, 同时临床路径应用中各种注释模板的规范化以及在技术上同HL7 CDA标准保持一致, 也对临床医护决策信息系统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2.3 临床数据仓库
临床数据仓库是临床决策应用必需的基础构件。在患者的相关评估中, 需要从临床数据仓库中检索患者的临床数据信息。病区护士PDA移动护理一方面通过无线Wifi网络得到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医护决策, 另一方面也采集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递到临床数据仓库中, 信息的传递过程实现了移动PDA应用与临床数据中心的双向传递, 保障了整个患者临床数据的一致性。
2.4 电子化循证数据库
电子化循证数据库集成是临床决策信息支持的重要内容。通过访问国内外各种循证医疗源数据库, 实现了CIS中的循证指南参照和信息集成, 从而在医院信息系统的执行过程中能实现临床路径设置的不断改进[12,13]。我们在护理PDA结合无线移动方面实现了患者的医疗风险评价, 根据患者体质量及各种风险因素给出护理干预措施。PDA软件中也实现了病种临床规范, 如国家卫生部临床路径指南的文档查阅, 以帮助医护人员进行医护计划方案制定和决策信息支持。
3 结语
临床实践与应用 篇8
1 POCT的理论基础
1.1 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 (ICG)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为标记物, 利用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 在光镜电镜下对抗原或抗体物质进行定位、定性乃至定量研究的标记技术[3]。包括斑点免疫渗滤法 (DIG-FA) 和免疫层析法 (DICA) 。
1.2 生物传感器技术
新一代POCT仪使用生物传感器技术, 它将免疫化学、酶化学、电化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 使用全血无需把血清分离出来, 直接与固定好的生物分子结合。近年来正在研制和开发第3代生物传感器, 即系统生物分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场效应生物传感器[4]。
1.3 生物芯片
从标本的分子层面出发, 利用分子间的特异性结构以及特异性的相互作用, 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处理, 利用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 准确、快速的检测标本中特定的成分。如通过蛋白质芯片检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 短时间内发现6种潜在的前列腺癌的生物学标志物, 而传统方法完成这项工作需数年时间[5]。生物芯片技术的效率是传统医学检验手段的成百上千倍, 短时间内就可准确地得到样品中的生物信息, 因此生物芯片技术是医学检验未来开发研究的重点。
2 POCT的临床实践应用
2.1 POCT在心脏标志物方面的应用
POCT能够及早诊断心梗患者, 更好地评估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进展, 有效地为医生提供治疗方案, 使患者尽早得到个性化治疗。POCT在临床心脏疾病上诊断方法主要有:
2.1.1
POCT技术因其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 常常应用于急诊, 尤其是对心梗等急症患者, 通常可以就地取材, 迅速得到结果。医生常用于诊断心梗的生化标志物有Myo, CK-MB, CTnT (I) , 这些都可以用POCT技术来检测。肌钙蛋白一I (CTnI) :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临床灵敏度和特异性最好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表明[6], 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测定的心肌标志物, 与对照同类产品比较, 2组产品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能较好的检测患者血样中的CTnI, 且操作快捷、简便, 适用于临床特别是急诊科用于AMI的辅助诊断。肌红蛋白 (Myo)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4 h后就可在血中检测到增高, 6~7 h达到峰值, 48 h后恢复正常, 是目前能反映心肌损伤最早的生化标志物之一, 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CK—MB:CK-MB作为AMI诊断的早期标志物之一, 临床上诊断心肌梗死时应检测患者发病6 h、12 h和24 h的CK-MB同工酶水平。临床上采用肌红蛋白 (Myo) , CK—MB, CTnI三项联合检测, 比检测单项的指标可更早地发现阳性患者。使用POCT技术, 能显著缩短TAT时间, 该技术提供早期诊断, 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德国研究人员日前成功研发出一种心肌梗死快速检测法, 可用3 h确诊心肌梗死, 准确率可达96%。
2.1.2 B型钠尿肽 (BNP)
美国和欧洲心脏病协会发布的导则中推荐BNP作为诊断心力衰竭的血清标志物[7]。B型钠尿肽是早期诊断心力衰竭的良好指标, POCT方法只用15min检测BNP, 即可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 其检测结果与梗死面积正相关。
2.2 P0CT在免疫方面的应用
POCT在社区一级医院、便民诊所也能做出快速诊断, 如HBV、HCV、SF、TPPA。POCT利用简单的卡、条, 无需太多贵重设备也能做出快速诊断, 提高了社区医院的诊疗技术。李明友等[8]人的比对试验结果表明, POCT法联合检测HIV-抗体、HCV-抗体、TP-抗体、HBsAg与参比试剂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现在POCT检测操作简单, 仅需1~2 min, 20 min内结果清晰易辩, 多个结果还可同时检测, 在中心实验室以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3 POCT在内分泌疾病的应用
2.3.1 血糖的检测
利用POCT原理制造的, 便携、轻巧的血糖仪随处可见, 仅仅一滴血, 几秒钟便能使患者随时监测血糖情况, 从而有效的控制血糖, 调整治疗方案,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选取性价比高的血糖仪, 尽可能使用同厂家、同型号的POCT血糖仪[9]。
2.3.2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已成为糖尿病筛选、诊断、治疗的有效指标, 是糖尿病治疗长期监测的金标准[10]。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应患者前1~2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 因此, 方便快捷的检测其水平, 掌握机体糖代谢的变化情况, 可有效的检测病情, 合理的使用药物。
2.3.3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
尿微量白蛋白是反映肾小球疾病和损伤的一个非常灵敏的指标, 尤其是判断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是否有早期肾脏损伤的重要临床指标, 也是进行性肾病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可靠指标[11]。
2.4 肿瘤标志物检测
多种肿瘤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广泛适用于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的查体, 以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 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检测手段[12]。医生通过监测肿瘤标志物的变化, 判断治疗方案是否有效,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常用POCT方法测定的肿瘤标志物有:CEA、AFP、PSA等, 其中AFP仍然是诊断肝癌的最佳标志物。
2.5 POCT在抗凝治疗方面的应用
POCT能检测的指标如PT、APTT、Fib、INR、D-二聚体等。研究表明[13]POCT仪器监测肝素抗凝更具实效性, 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实验, 其INR值用于监测口服双羟豆素类抗凝药的治疗情况, 本研究显示其POCT与中心实验室结果明显相关, POCT方式能保证患者的INR处于更好的稳定状态。使用美国ITC公司生产的Hemachron JrⅡPOCT设备, 仅需15μl血即可快速得到检验结果, 这对于长期监测凝血时间的患者来说, 在家中便能得到便捷的服务。
2.6 POCT在妇产医学方面的应用
孕前病毒TORCH—IgM五项快速检测卡为优生优育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李强等[14]研究认为, 检测血清和尿液中的HCG对异位妊娠、葡萄胎、宫外孕疾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3 POCT的展望
丛玉隆教授[15]认为“在未来5~10年内, POCT应该达到检查的70%~80%以上, 基本改变目前的检验格局;当然中心实验室也应该存在, 主要进行一些复杂的实验”。POCT还应特别注重质量保证, 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 标准的操作程序, 完整的质控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来确保POCT结果与中心实验室一样准确。虽然POCT试验可允许非检验人员操作, 但是培训的问题应放在首位[16]。因此, POCT的检测人员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合格后方可操作使用POCT设备。医院POCT应用者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参加室间质量评价, 使POCT的应用越来越规范化, 为医学检验不断带来新生力量。
综上所述, POCT作为中央实验室的一个补充, 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随着检测项目的不断增多, 其功能不断完善, POCT必将给患者带来更多便捷高效的服务。
摘要:即时检验 (POCT, Point-of-CareTesting) 作为检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最主要特点强调结果快速, 大大缩短了实验结果周转时间, 使医生及早做出诊断给予患者以对症治疗。POCT检测方法的不断出现, 标志着医学检验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需要它作出快速反应, 患者也希望借助它作自我诊断。因此, POCT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POCT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应用, 通过培训人员的正规操作, 以及多学科领域的发展, POCT作为中央实验室的一个补充, 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POCT项目的不断增多, 质量的不断进步, 设备的不断完善, POCT必将在医学检验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临床实践与应用 篇9
1 工作流程
1.1 回收流程。
回收进入去污间的器械包, 由回收工作人员对可重复使用的污染物品及器械进行清点, 实现回收操作。
1.2 清洗消毒流程。
去污间的工作人员对已经回收的器械进行分类整理, 实现清洗操作。
1.3 打包流程。
打包人员取出已经清洗的器械, 包装前检查器械功能的完整性, 然后进行包装, 包装完毕, 打印条码标签粘贴在各类器械包上。
1.4 灭菌流程。
打包好的器械包由灭菌人员装载入灭菌锅前对条码进行灭菌锅次、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的追溯扫描确认, 灭菌完成后, 需要对灭菌进行审核操作。
1.5 存储与发放流程。
灭菌结束后, 需要对器械包存放或搁置, 直到器械包彻底冷却, 然后根据科室申领情况对条形码扫描发放, 此时追溯系统自动记录数据。
1.6 使用流程。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发放完毕, 科室申领后, 由各临床科室操作追溯系统的子系统进行使用操作。
2 应用体会
2.1 改变原有手工记录存在的缺陷。
应用消毒供应中心追溯系统前, 清洗消毒机与灭菌机运行的参数都是纸质手工记录, 经常出现纸质数据错乱, 实际数据不真实或不完整。应用消毒供应中心追溯系统后, 改进了手工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让数据更加真实、严谨。
2.2 节省时间, 降低成本。
应用消毒供应中心追溯系统前, 当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与临床科室更换物品时, 常常需要工作人员清点交接记录, 常因临床护士正在忙, 无法放下手头上的一些事导致收送物品时间延长。应用消毒供应中心追溯系统后, 变被动为主动, 临床科室可以网上申请物品, 然后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根据网上申请物品信息, 预先整理科室所需物品, 然后由工作人员下送至科室, 有效地控制了时间的交叉, 更节省了时间, 降低了人力成本。
2.3 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避免差错。
应用消毒供应中心追溯系统前, 手工操作事务性工作比较繁琐, 提高了差错率。应用消毒供应中心追溯系统后, 在一定程度上, 不仅控制了差错, 严格控制质量, 而且操作简单、便捷, 有效避免了差错, 减少了差错率, 同时在整体上使流程更严谨、更规范, 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让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4 避免二次污染。
应用消毒供应中心追溯系统前, 物品清单有可能从去污间逆转包装间或者无菌间的通道, 造成二次污染。应用消毒供应中心追溯系统后, 在计算机上记录回收与发放的数据, 无需纸质化文件或清单, 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
2.5 实时监控无菌物品。
整个系统流程上被监控, 实时监控所有无菌物品的状态, 如有问题, 可及时调整。
2.6 实现无菌物品的可追溯。
整个系统流程使用条形码, 可以随时查询器械包动向, 某时某刻处于某个环节。可以追溯到某物品发放至哪个科室, 被使用在哪个病人身上。及时召回不合格或过期物品, 节省了人力召回的成本与盲目召回的经济成本。
3 结论
该质量追溯系统在使用上已经实现无菌物品可追溯性, 降低了差错率、医院感染率, 大大提高了病人的医疗安全与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以此可以看出, 一套合格的追溯系统对消毒供应中心整个流程中负责人、时间、任务进行监控与审核, 同时对灭菌物品的感染控制在所有科室过程中对成本、器械管理、召回、工作统计等有据可依, 有责可追, 对工作人员定岗定位, 真正实现符合规范的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很重要。
摘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CSSD) 应用追溯系统后手术器械包、布类包的消毒合格率明显优于应用追溯系统前。消毒供应室追溯系统的使用, 提高了工作质量, 准确记录与跟踪器械处理环节, 数据采集速度快, 纠正偏差, 无纸化办公, 避免交叉污染, 节约管理时间, 同时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责任心, 减少和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使工作更趋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增强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也为高质量服务提供了保障。在此基础之上, 追溯系统还优化了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流程, 提高了消毒灭菌产品及相关服务质量, 节约了运营成本,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CSSD,追溯系统
参考文献
[1]韩辉等.消毒供应室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医疗装备, 2014, (2) :24-26.
[2]孟晓东, 乔桦, 吕明.医院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中维修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7) :81-82.
[3]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J].中国护理管理2009, (06) :82
临床实践与应用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来我科实习的96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1月至9月实习的48名护生作为传统护理带教组, 其中男生6名, 女生42名, 平均年龄 (21.4±1.2) 岁;将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实习的48名护生作为康复护理带教组, 其中男生5名, 女生43名, 平均年龄 (21.8±1.1) 岁。两组护生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护理带教组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带教, 每位护生由固定带教教师带领完成各自的职责, 对专科疾病护理常规与程序、各种仪器设备操作保养、消毒隔离措施、各项技能操作由带教教师负责讲解示范, 并结合病人身心状况给护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 同时注意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与主动沟通能力, 及时给予指导与肯定。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意培养护生的学习认知行为, 根据具体疾病创设问题情境, 了解护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并给予反馈指正, 使其主动查阅相关信息, 增强自我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另外, 每周由带教组长统一讲授专科疾病理论知识1次, 以提问及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 使每位护生准备相关疾病的护理查房内容, 书写护理病历, 出科前带教教师共同考核评定成绩, 指出存在的问题, 以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康复护理带教组在传统带教模式的基础上, 增加以下内容: (1) 入科介绍。带教组长向护生统一介绍科室医护人员、科室制度、科室文化特色、专科疾病治疗、护理发展状况等, 使护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2) 护生跟随带教教师完成各项工作时, 带教教师以护理程序为主线, 融入康复护理理论知识, 包括: (1) 示范护理评定, 如肢体感觉运动、末梢血运、动脉搏动、肿胀疼痛、体位摆放搬运方法等。 (2) 讲解疾病治疗方法的各项准备要点。 (3) 介入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如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 潜在并发症预防措施, 生活自理能力, 各种康复仪器应用等方面。根据疾病恢复的不同阶段逐项讲解示范, 督促护生及时评估病人, 落实情况, 鼓励护生与病人进行沟通, 从询问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协助卧床病人改变体位、指导功能障碍肢体活动方法等, 说明卧床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后果, 教护生利用健肢配合调整体位, 避免引起疼痛, 使病人愿意接受护生的工作方式。指导护生查阅相关康复护理理论知识或与主管医生沟通, 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 适当调整康复训练计划, 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从而提升护生的自信心和临床工作适应能力。
1.3 考核标准
出科前按传统带教考核项目方法实施:通过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 考查护生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目标、人文关怀、沟通协调、学习态度、技能操作及护理病历共10项内容, 每项各10分, 总分100分。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两组护生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目标、人文关怀、沟通协调、学习态度、技能操作及护理病历的成绩进行分析, 数据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护生成绩比较见表1, 康复护理带教组各项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护理带教组 (P<0.01) 。
3 讨论
3.1 护理临床带教的重要性
护理实习阶段在护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阶段是护生向临床护士转变的过渡阶段, 也是帮助护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及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的非常重要的时期[4]。带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护生对护理事业发展方向的认识及从事护理工作的信心,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护生早日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护士, 又是带教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2 应用康复护理理论的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病人对疾病的治疗康复过程非常关注, 对健康知识需求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倾向性[5]。骨科疾病是因突然发生意外造成骨折, 或各种骨病长期的疼痛刺激造成肢体功能障碍, 它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治疗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病人病情稳定后, 迫切需要得到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知识, 具体锻炼的方法、时间和次数, 饮食方面及预防并发症的知识。选择最佳时机并在疾病恢复阶段实施康复训练, 可以使病人提高生活质量。
3.3 应用康复护理理论带教护生临床实践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骨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降低残疾率、预防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 也是形成专科特色文化的基石。应用康复护理理论带教护生临床实践, 通过培训和示范肌力、关节活动度、行走步态、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指导病人采取增强肌力、关节活动度、颈腰背肌训练等方法, 有利于护生较全面地掌握病人病情动态、康复训练计划实施状况, 发现病人的不适反应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从而进行分析,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并分阶段进行再评估和巩固, 促使护生有效掌握专科理论知识, 提升实践能力、临床技能和沟通水平。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应用康复护理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的效果, 寻求最有效的方式, 提高护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来科实习的96名护生按实习时间先后分为传统护理带教组与康复护理带教组, 各48名, 分别进行临床带教, 对两组护生在出科前的护理查房进行护理质量评估, 考核康复护理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及护理病历的书写。结果 康复护理带教组护生康复训练指导、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沟通协调、人文关怀、操作技能和护理病历等方面得分均显著高于传统护理带教组 (P<0.01) 。结论 应用康复护理理论带教护生, 可有效提高护生的临床实习质量, 提升护生的自我价值感,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康复护理理论,护理教学,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平自玲, 廖淑梅.规范化、分阶段教学在护理本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2) :459-460.
[2]李小燕.浅谈基层医院提高护理临床带教质量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5S) :103-104.
[3]石风英.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4]陶莉, 刘莹莹.护生临床带教质量管理的创新与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6) :544-545.
临床实践与应用 篇11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护理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13-02
标准化病人(SP)又称模拟病人、病人演员或病人指导者,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够通过对临床环境的逼真模拟和教学指导途径,同时起到病人扮演者、教学指导者和评估者的多种作用的正常人或病人[1]。SP教学模式,于1991年由美国麻省大学医学中心副院长Paula Stillman教授引入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教育模式,它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SP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大的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相关研究甚少。本文旨在说明SP应用在中职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其培训方法,SP人选的确定以及具体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1 SP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必要性
临床护理学科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后,及时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目标,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这样,临床护理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实践教学要向临床一线的护理需求靠拢,争取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然而,实际情况下,中等卫生职业学校鲜有自己的附属医院。鉴于安全、医院合作等诸多原因,学生到临床见习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即使有见习,也会大大受限于一些疾病的季节性差异和病人配合度等因素,很难观察到正在学习的内容。待到生产实习时,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没有很好地形成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和强化。
从实际教学来看,临床护理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病例分析完成,而中专学生文化基础差,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很难保证学生对课堂的关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部分专科护理内容通过模拟人进行,情境感、真实感不强,护患交流缺失。
基于以上考虑,如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就很有必要了。SP教学模式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1.2 可行性
中职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对于病房情境下的实践体验兴趣较浓,学生甚至可以直接成为SP人选,是SP教学模式开展的基本要件。
多种疾病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广泛应用,平时教学中临床病例的积累,为SP培训病例脚本的编写提供了保障,是SP教学模式开展的基础要件。
2 SP培训方法
2.1 准备阶段
2.1.1 SP病例脚本的编写
SP病例脚本的编写务求严谨规范,内容上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涵盖问诊,护理体检等各方面内容。即要考虑到中职教材的内容特点,更要切合临床护理实际。由学校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共同完成。编写完成后通过预演检验,进行进一步的修正。
2.1.2 SP人选的确定
就目前研究看,SP人选主要来至于三部分人群。他们分别是职业SP,教师SP和学生SP,三种SP人选均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职业SP来自于社会,是传统的SP形式。在招募以及培训职业SP时,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财力的投入。虽然目前国家在大力发展卫生职业教育,给予了较大的财力与物力支持,但相对于职业SP的资金需求还是有限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SP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而且职业SP流动性相对较大,不易形成稳定的标准化病人库。但是,职业SP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是陌生人,最接近于临床病人,真实感最强。可以选择热爱医学教育,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退休人员担当。其中表达能力强,有表演经验者优先。对于职业SP,学校要通过座谈、联欢,设立职业SP荣誉展室等途径给予关心和肯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酬劳过低的现状。
教师SP,由富有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教师担当。他们对疾病熟悉,培训时间短,容易上手,人员稳定性最佳。更可以直接体验到学生的护理操作,使SP作为考核者和指导者的职能发挥的更突出。但是学生在面对教师时容易产生紧张的心理,甚至不知道如何开口进行问诊和护理体检等操作,需要强化与克服。
学生SP拥有传统SP的优势,且避免了传统SP经费开支大等缺点,可以为学生提供病史采集和一定体格检查的训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并且学生SP是参与热情最高的SP群体,能够保证按时完成SP教学任务,从守时特征上看三者中最优。只是年龄结构过于单一,很多内科疾病恰恰多发在中老年人群中,此时学生SP的扮演效果较差。加之学生间相互较为熟悉,实践教学中较难认同学生SP的基本个人信息,因此部分同学在问诊或护理体检时不认真对待,教师要及时予以矫正。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最后招募了2名职业SP、2名教师SP和6名学生SP,这种多元化的SP构成,可以最大程度的维持SP群体的稳定性,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
2.2 培训阶段
SP总的培训原则是标准化、人性化和个性化。首先要熟悉SP的工作内容与职责,熟悉病例脚本,向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再有要到医院实地观摩,观察、把握真实病人疾病状态下的各种反应。例如,语言、表情、步态、心理活动等等,为SP的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下一步在学校专业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指导下反复训练,使之对某一种疾病形成稳定的反应。最后经过考核上岗,成为符合实践教学需要的SP。
3 SP应用体会
SP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教学后,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普遍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部分SP因为长期装出身体某个部位疼痛,曾隐隐感觉到该部位确有不适,所以对SP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其放下心理负担,更好地履行SP的职责。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建议对教学过程进行摄录。这样一方面便于课后观摩分析;另一方面也是积累素材,在原SP流失,新的SP到来时提供参考。通过具体SP的教学实践,总结起来,SP教学优缺点如下。
3.1 优点
(1)SP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将来的工作状态。对SP采集病史,进行护理体检,专科护理等操作时学习兴趣更浓,交互性和真实感更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评估能力与操作能力。相比之下,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处于被动状态,易产生厌学心理,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掌握大多处于机械模仿状态,印象不深。
(2)SP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与SP的交流,筛选出对于疾病护理诊断有用的信息,得出护理结论。亦可了解SP的心理诉求,积极做好安慰解释工作。由于临床病人组成复杂,往往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教育背景,根据需要,可以为S P事先设计一些比较刁难的问题,从而观察和训练学生的反应。是否能够有礼貌而且又巧妙答疑释惑,很好完成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的工作。这些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也是其最难能可贵之处。
(3)学生SP在接受培训时或实际授课中,可以体验患者疾苦,使其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更有爱心,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4)临床专业教师在参与SP病例脚本编写以及SP培训、使用等过程中,与一线护理工作零距离的接触,便于把握临床护理动态,拓展知识领域,提升業务水平。
(5)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及时安排SP教学。根本上解决了见习中某些疾病季节性差异或临床上患者不配合等诸多问题。
(6)SP可以作为评价者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判。在具体实践中,教师SP评价最优,学生SP由于年龄、阅历及知识储备等因素的制约,评价效果较弱,宜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7)SP可以作为临床护理路径的有效载体,与之有机融合后在教学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缺点
(1)SP扮演的都是典型病人,而临床实际病人的临床表现往往并不典型,学生从中掌握实际经验很有限,所以SP为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但绝不能代替真正的由教师指导的床旁教学[3]。
(2)SP本身是正常人,不能提供典型的阳性病理体征。这一点,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及仿真模拟人等加以补充。
(3)SP能模仿的疾病种类尚有限。目前SP通常都是18~60岁年龄段的人,从而造成了对婴幼儿和老年人的一些相关性疾病的教学缺乏针对性[4]。
4 结语
SP教学模式为临床护理实践教学带来一缕清风,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SP作为模拟病人的职能已经凸显。如何更好地发挥考核者、指导者职能,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到护生生产实习过程之中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SP教学模式虽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它毕竟是诸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完成临床护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培养出优秀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丽霞,李爱民,金胜姬.人文护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学生标准化病人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3,27(11):3830.
[2]李潇,李会颖,周健红.医学生作为妇产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与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21):2934.
[3]胡三莲,何丹,周玲,等.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59.
临床实践与应用 篇12
1 规范药学诊断内容, 帮助临床药师理清用药思路
不同临床药师对于同一名患者多次进行的药物诊断其结果是大大不同的。面对不同的药学诊断, 如何用药, 用什么药, 如何观察药性对病情的影响, 可能就是临床医师比较头疼的问题。为了便于在临床药学中加以实践, 可以将药物诊断归纳分类, 再系统地将药学诊断内容整合。从用法用量上要从剂型、剂量、给药计划、给药方法四个方面去仔细斟酌;从治疗的相关问题上要考虑药物疗效对病情的影响:包括重新选择药物、无适应证给药、重复给药、效价给药、血药浓度监测等等;从药物相关作用上要考虑药物和药物、药物和食物、药物与检验、药物与疾病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药动力学作用分析要考虑不可变因素、可变因素、病理因素等等。总之, 规范的药学诊断内容, 可以帮助临床医师理清每次开处方用药的思路, 思路清晰正确, 药物的药性才能发挥到极致, 诊疗效果才会明显。
2 药学诊断, 发现临床药物应用相关性问题
有些患者在用药时间持久后, 会形成用药依赖;而有些患者在立刻用药后会产生不良反应或者过敏反应。使用药物的患者所表现的一系列体征变化其实都是药源性疾病的表现[2]。药学诊断的应用可以减轻或者避免临床药物的药源性反应。例如针对使用患者过敏的药物, 或药物可能存在过敏的情况, 需要注意和判断某些症状是否由其他过敏原引起的, 继而对照药物之间相互使用禁忌表核对药物是否起到过敏作用, 然最后做通过药学诊断出最终的判断。药学诊断的应用帮助临床医师发现临床药物应用相关性问题。
3 应用药学诊断, 提高工作技能和药学服务质量
国外药学诊断概念的提出及我国对于此概念的引进是对临床药学发展模式的一种新的可行性探索, 其内涵和概念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部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与临床用药实践相结合, 利用临床药学发展的经验, 将药学诊断和临床药学相结合起来。这也是提高工作技能和药学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临床医师知道哪种药该用, 哪种药禁用, 并且能够通过反映出来的药性诊断病情的用药情况, 这无疑是对于临床医师的一种技能提高。另外丰富的药学诊断经验也促进了整个药学服务质量的提高, 患者对于医师的用药也就更踏实和放心。
4 实践中合理运用药学诊断内容
目前, 药学诊断在临床实践的应用还不成熟, 其内容也是极其丰富, 这些都是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剂型使用的可能性以及可替代问题, 剂量充足性或饱和度问题, 用药计划上用药实效及频率的问题, 药物使用方法等等[2]。除此之外, 相关问题也要考虑, 例如药物的疗效不够、重复给药行为、血液药物浓度检查等等。药物的相关作用患者往往是注意不到的, 需要医师或者护士在治疗中进行指导, 患者的医从性很高, 会根据医师所阐述的注意事项去注意自己的用药是否存在冲突或者不良反应等等。所以, 面对处于初步阶段的药学诊断, 还是要谨慎用药, 严谨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及时能够处理临床用药的突发事件。
5 药学诊断服务需要药师走入临床
2002年1月, 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 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 提供药学技术服务, 提高医疗质量[1]。”这表明医院药学的工作模式已经开始慢慢的越来越贴近临床, 一切以患者服务为核心。的确, 药学诊断是一门自然科学, 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确定, 也只能通过实践, 才能透彻的反应其药学功效。如果想达到药学服务与临床完美结合的美好愿景, 必须要求药师走入临床一线。对医师的处方要仔细审查和监督, 对于患者的用药后情况进行跟踪和观察, 对于紧急用药错误时间能够及时提出解决对策, 只有这样, 才能够让隐藏在临床实践背后的药学诊断完美的表现出其功效。
当今疾病治疗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使用药物, 随之带来的与药物有关相关问题也日益增多, 如何有效地预防药源性疾病成了人类一大问题, 医、护、药作为人类卫生保健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 有责任确保医疗保健、护理和药学服务的实施。而临床药学诊断服务则是在实现卫生保健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但是临床药学诊断在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会存在不足和各种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都会相继解决。而且我们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药学诊断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必将推动临床药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雨, 李健, 苏兰, 等.中国药房[J].药学诊断在临床药学实践中的应用, 2007, 18 (32) :2558-2560.
【临床实践与应用】推荐阅读:
临床教学与实践09-06
临床医学专业口腔科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08-27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论文11-04
临床实践阶段06-28
临床实践效果07-04
临床实践指南07-06
临床药学实践08-27
临床实践急诊医学09-16
临床教学实践思考10-25
临床专科实践能力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