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阶段

2024-06-28

临床实践阶段(精选7篇)

临床实践阶段 篇1

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之首。医学生德育成效不仅决定其发展, 还影响整个民族精神、品格和医学事业的发展方向。由于医学生德育难度不断增大, 因此, 需要转变传统德育观念, 从多角度入手, 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有机结合, 提高德育实效性与实用性, 全面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

1 德育误区

1.1 德育内涵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传统习惯、良心、教育程度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育,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为“养子使作善也”, 即“熏陶涵育弟子使其为善”, 将德和育连起来, 就是通过涵养和受教育者的内化而使其有所得的意思[1]。

1.2 德育内容与方法的误区及转变措施

(1) 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的德育不等于简单的制度执行或灌输式思想教育, 应认清3个误区。第一, 不能简单地将德育理解为制度教育或规定教育, 在实际教育中, 应避免一味地向学生强调学校 (院) 的规章和要求, 令其一以贯之。第二, 不能简单地将德育等同于日常的思想教育, 在教育工作中, 避免说教式、经常式、灌输式的思想教育。第三, 不能将其单纯认为是传统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应避免始终单方面进行长期教育导致医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2) 德育方式要丰富、多样。 (1) 不能单纯靠采取知识传授和主题报告的方式, 避免教育形式过于死板与频繁。 (2) 医学生不能只通过参与临床实践或社会实践来接受德育, 避免出现实践行为过多而理论教育太少的局面。 (3) 不能只由固定教师单方面教育, 避免学生只听、只学、只记而不言、不信、不行。

诗人但丁曾说:“德可以弥补智慧之不足, 而智慧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学校 (院) 要对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形势政策、心理健康、理想信念、民族精神8方面的教育, 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融合, 明确教育主体, 深入教育客体, 让医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纵观当代医学生德育, 其方向是培养5种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健全人, 有责任感的社会人, 承载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中国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可靠的医学事业接班人。因此, 要转变原有的业务能力本位观, 树立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本位观, 这既是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2]。

2 显性德育途径

显性德育途径主要是被纳入学校 (院) 教学体系的课程。这种教育途径需要将医学与人文、智育与德育相融合, 注重医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业务技能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推进素质教育, 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具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道德水准。

显性德育可以归纳为“两结合”、“两转化”:“两结合”即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学校 (院)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两转化”即德育客体向主体转化, 单一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化。

2.1 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进入临床阶段, 医学生感到时间紧、任务重, 呈现出不集中、需求高的特点。有调查显示, 他们认为较好的教学方式中, 居于前三位的是看教学录像 (占2 7.2%) 、自由讨论 (占2 1.4%) 、演讲 (占1 4.6%) , 其后为组织听报告 (占1 1.7%) , 集中学专题 (占9.8%) 、写小论文 (占7.6%) 、一般讲授方式 (占3.7%) 等[2]。可见, 教学手段需要丰富、适时、适度。

针对医学生特点, 学校 (院) 以观看录像、名人讲谈、收听报告、撰写论文、自由辩论等方式, 将自己学与集中学相结合,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做人与做事相结合,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培养医学生“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精神,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 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2.2 学校 (院)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校 (院) 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 社会实践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德育活动。对医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开展的德育, 既要贴近临床实际, 又要保持形式新颖, 还要融入学生生活。

学校 (院) 在组织学习、培训的基础上,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健康宣传咨询、文艺汇演、自由辩论赛和对抗赛、贴近大自然等活动, 使医学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有效地将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2.3 德育客体向主体转换

传统德育强调的是对医学生进行说教, 医学生处于接受者的客体地位。然而, 面对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 要使医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实现德育的主体转换。这种转化, 体现了真正意义的公开、公平。

1 9 5 6年, B l o o m等人提出P B L教学法的概念, 此后在世界医学教育领域中被广泛采用并得到较高评价, 其优势在于临床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假如针对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德育采用P B L教学法, 不仅能打破传统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教育局面, 变被动为主动, 还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与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 变依赖为独立。

2.4 单一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化

面对价值多元化的冲击, 传统单一主流价值观逐渐被边缘化, 正逐步向多元价值观转化。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拓宽德育途径, 实现“六化”。一是实现德育“网络化”, 网络可以丰富德育手段和方法, 为学生构建数字化、全球化的教育空间。二是实现德育“生活化”, 将德育内容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 从课堂延伸至学生宿舍, 加强人文教育, 深化管理。三是实现德育“心理化”,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心理教育, 培养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四是实现德育“人文化”, 加强医学生人文建设, 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校 (院) 德育氛围。五是实现德育“专业化”, 强化师资队伍培训, 建立稳定高效的德育教师队伍。六是实现德育“评价化”, 建立德育系统评价体系, 培养临床医学生递进式临床思维。

3 隐性德育途径

隐性德育途径主要以较为隐蔽或间接的方式对医学生进行映射与渗透, 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1 明确教育主体, 形成“全员教育”意识

医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主要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年的基础知识学习使研究生掌握较为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 临床实践阶段成为检验其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重要时期。因此, 德育主体不仅包括承担德育任务的教师, 还包括学生导师、带教教师、管理人员和医院职工。

学校 (院) 建立临床党建与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职能部门与各临床教研室、党支部密切配合, 形成临床德育工作“网络”, 各级领导、教师和职工共同担负德育工作职责, 形成“全员教育”意识。教育主体需要通过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 以不同方式传递给医学生, 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有履行职责、规范行为的意识, 并贯穿于具体工作过程。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融洽的医患关系、医医关系、医社关系, 规范的诊疗行为, 优质的医疗服务, 做人与做事的标准。

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进行德育需要活动的支撑和日常工作的点滴渗透。利用德育工作“网络”, 要求各级教师以身作则, 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在无声的教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在儿科实习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医学生了解患儿对生命的渴望及其家长对医生的殷切期望, 这对他们树立职业神圣感和使命感有极大的益处, 如当医学生看到教师始终把患儿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时, 深深地体会到了儿科医生的奉献精神。

3.2 深入教育客体, 采用“疏教结合”方式

在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实施隐性德育过程中, 要深入了解并把握客体的思想状况和情绪变化。作为教育客体的医学生, 虽然普遍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职业责任感, 但在临床实践中, 仍需面对疑难或危重症患者、众多的医护人员、繁重的科研任务、就业方向的选择、婚恋的抉择、家庭责任的承担、较高经济支出的困窘等情况。因此, 对医学生的教育要深入其内心, 获得其认同。

学校 (院) 建立深入访谈工作制度和教研室工作制度, 明确辅导员责任。每位医学生导师、辅导员、教师分别与其进行不同程度的沟通, 主要从导师遴选、学业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组织问题、家庭状况、人际关系、婚姻恋爱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 帮助医学生解决疑惑或困难。尤其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医学生, 学校 (院) 通过组织召开就业工作动员大会, 宣讲当年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与自身优势, 举办优秀毕业生交流会, 帮助其确定就业方向。各临床教研室发挥带头作用, 强化对导师和带教教师的培训, 创新教学工作方式, 挖掘学生潜能, 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 帮助其成人、成才。

对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的德育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 要使德育内容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 采取动静结合、内外合作的方法, 表里结合、有效衔接的途径。德育只有适应、适合、适度, 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医学人才。

摘要:由于儿科的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 要求实习医学生在服务时更加注重对患儿的观察、照顾、体贴与关注。为此, 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阶段的德育尤为重要, 现从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两方面探讨德育途径。

关键词:儿科,临床实践,医学生,德育

参考文献

[1]管小青.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中职德育教育模式初探[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1 (4) :34-35.

[2]肖肖, 刘涛.当前医学生德育教育途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当代医学, 2009, 15 (27) :111-112.

临床实践阶段 篇2

1 医学职业精神内涵

关于医学 职业精神 , 有学者认为,医生职业精神是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1]。另有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精神是职业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精彩的主观思想,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全人类所肯定和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2]。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加入推行由美国内科学会等单位倡议,并获得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医学组织认可的“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活动,将医师职业精神概括为三项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置病人利益于首位、尊重病人自主性和社会公正,是医师职业精神崇尚的三项基本原则。

无论学者 们观点如 何 , 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考究必须与职业本质和职业目的结合起来 , 职业目的 是职业精 神的前提和 基础。人 类自医学 诞生以来 , 就以救死扶伤、服务健康为目的,重视生命、保存生命、挽救生命几千年来也一直被视为医生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衡量标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医乃仁术”、“医者父母心”之说,西方职业精神的奠基之作《希波克拉底誓言》也始终要求医生要以“为病人谋幸福”为基本要求。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人的生命至高无上、不可侵犯,救死扶伤是无尚崇高的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 圣职责。 ”因此 , 无论何时,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忠诚于人类健康事业都应该是医师职业精神的核心,这是由医学职业本质所决定。

2 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砥砺学生思想,规范、熏陶学生行为

加强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就在于通过营造一定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制度环境,使身处其中的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其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职业精神的各项建设活动,紧紧围绕班风学风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拓展,集中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道德素质,为学生提供行为参照,能够引导他们明确职业目标、培养职业信念、养成职业习惯、遵守职业纪律。同时在寻找自身成长与成才、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结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2.2 有助于提升医学生品行素养

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直接关系着社会进步和医学事业的发展。他们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医学职业精神是在医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一旦形成,又具有能动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本职工作,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内涵,强化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使之内化于心、外塑于行,促进其自身品行与素养的全面提升。

2.3 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

近年来,医疗纠纷多发并呈明显上升趋势。究其原因,除了患者法律意识、消费者意识、医疗效果期望值日益增高,以及医疗意外、疑难杂症等因素外,医务人员职业操守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有调查显示,在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占比不到20%,80%医疗纠纷源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直接来源和主体,同时也在临床接触各种各样病人,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能够促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恪守医德规范,改善服务态度,加强交流沟通,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有效地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3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实践探索

医学职业精神表达出来的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患者、对待社会的态度,其实质是责任感、使命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优秀品质。它们通过教育形成,在实践中逐步加强并养成自然。

3.1 发挥德育课堂主阵地作用,实行“三化”、“四阶段”教育

医学职业 精神的培 育从课堂 开始,其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因此,我们坚持以职业精神教育为核心、以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为依托,积极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如积极推进德育学科建设,整合临床医学院资源,主编出版《医德修养》,撰写教学大纲,开展集体备课,形成了适用长学制、本专科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规范教材,使医德教育更加系统规范。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做到德育目标“层次化”,将德育总目标分解到各年级,并提出不 同要求和 标准 ; 德育内容“专题化”,将职业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制教育、沟通技巧等学生重点关注的内容以专题形式进行系统深入讲解;德育工作“规范化”,医院党委 书记、教 学院长、 教育处长、 党总支书 记等为教 研室主要 成员,形成整套工作制度规范管理。同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实行“四阶段”教育。入学开始进行入院教育,上好德育第一课,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精神;实习前,进行入科教育,使学生了解实习医生的责任和任务,为在实践中学习奠定思想基础;选导师前教育,教育学生了解自身性格、能力和专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好导师;毕业教育抒发同学情、师生情、母校情,使其感受毕业喜悦的同时,激发工作热情,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医学生学习生涯始终。

3.2 发挥带教老师主导作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培养并重

任何教育 制度 , 无论设计 得如何规范巧妙,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临床医学院拥有一批既有丰富临床经验 又有较强 理论水平 的学科带头人 , 同时还有 一批学风 扎实、严谨求实的中青年技术骨干。作为带教教师,他们本身就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因此,我院充分发挥师资队伍优势,认真挑选专业精湛、个人素质高的教师担任带教工作,鼓励和要求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引导功能,努力将专业教育与医德教育相结合,贯穿医学生临床实践始终。以职业道德教育为着力点,开展“走近临床一线扣击成才心灵”等主题教育活动,请年轻医 师分别讲 述参加抗 震、援外、援疆的亲身经历,踏寻他们如何从一名医学生成为合格医生的成长足迹,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走进宣医‘名医堂’”活动,向同学们介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老专家事迹,使其领略大家风范,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3.3 发挥环境育人隐性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医院环境 是医学生 职业精神 培养的最重要外部环境,我院把建立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作为推动学生职业精神的 重要手段 。因地制 宜 , 挖掘德育资 源 , 一方面建 设良好的 物质环境,通过创设情景和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定期开展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提供温馨的教育环境;建立文化墙,悬挂师德高尚的教学名师相片,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利用橱窗、宣传栏等及时展出各种文化活动有关情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灵;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利用医院文化建设活动,引导学生融入开放性德育大课堂。如为了引领、塑造学生的价值 取向和精 神风貌 , 开展了“名师引领学医路职业精神助我行”主题系列活动,由党委书记结合宣医发展及医生成长,讲述医师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利用医院院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等大型活动契机,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校、爱院的责任意识;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多种活动,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青年才艺大赛”等,也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对其中榜样加以宣传。

3.4 发挥党、团、学生会组织引领作用,将职业精神教育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党、团支部和学生会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级重要组织,在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我院始终注重将职业精神培养与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活动相结合,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通过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板报制作评比等各种活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各学生支部还结合自己特点围绕社会实践展才华、如何就业谈感想、高雅艺术赏析等内容开展活动,以座谈、参观、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形式,满足了他们多方面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学生道德品质、身心素质、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

3.5 发挥社会实践载体作用,培养医学生职业责任感

临床实践阶段 篇3

1 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带教中存在的不足

1.1 教学内容不足

在中医院校, 神经病学内容隶属于西医内科学, 即使是最新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西医内科学》 (第九版) , 也只纳入了“急性脑血管意外”、“癫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个病种, 教学内容严重不足。

1.2 学生中西医基础知识薄弱

神经病学疾病的诊断正确与否, 依赖于对神经系统解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而中医院校的本科生由于神经系统解剖知识与技能缺乏, 使他们对神经病学中特有的定位诊断方式难以掌握, 而对于神经系统中医方面的临床思辨常局限于书本上的固定分型, 殊不知临床证型千变万化、病性错综复杂。另外, 学生辨证常习惯“从舌脉”辨证、套证型, 而忽视了对患者症状的辨析。

1.3 以教师为主体和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临床带教方式不适合神经内科

既往传统的带教、考核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 如在入科考核、教学查房、小讲课、出科考核中, 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掌握, 即使是临床带教, 也是以带教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 再加上现在医学生普遍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所以在实习毕业考核或者在规培医生入神经内科接受培训时发现, 他们连神经内科最基本的体检技能和定位能力都没有掌握, 更不要谈神经内科的诊断思维能力了, 如体检无顺序、手法姿势错误、对阳性体征视而不见以及对临床意义不理解等。正是由于存在着上述的种种原因, 自2014年始, 龙华医院神经内科本科实习带教从既往的以带教教师为主体、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实习生为主体、强化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为主的带教模式。

2 分阶段考核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2.1 准备阶段

在入科第1天的入科宣教中, 告知实习生1个月内的考核内容, 分发考核表、评判标准, 师生共同确定考核时间, 严格遵守, 不可更改。

2.2 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主要是床边问诊、神经内科体检、中医的辨证分析3个部分。 (1) 问诊考核以提炼主诉、围绕主诉进行现病史的询问为主, 并注意是否涵盖了中医症状特点; (2) 神经内科体检内容以表格的形式逐项列出并逐项记录, 包括十二对颅神经、四肢肌力、四肢肌张力、深浅感觉、腱反射、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共济运动。科室的公共电脑里存档了一套标准的神经内科体检视频录像, 以便学生自行学习; (3) 中医临床辨证技能考核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要求, 在学生完成问诊、体检后, 针对患者疾病病因、病位 (涉及的相关脏腑) 、病性、病情、病机、治法、代表方、药物逐项记录完成。

考核记录以表格的形式出现, 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不要遗漏体检的项目, 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检顺序和中医辨证思维习惯。

2.3 考核方式

由学生自行挑选自己所管床位的患者, 要求患者的诊断是明确的, 病情相对简单。带教教师对实习生逐个进行考核, 其余学生在旁观摩, 并让观摩的学生注意被考核学生在问诊、体检过程中有无遗漏、错误之处, 考核结束后, 学生之间需互相指出错误之处, 使学生对临床技能做到手到、眼到、心到。

考核分别在入科的第一周、第三周和第四周完成, 3次考核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 入科初期以熟悉为主, 入科中期以熟练为标准, 出科前要求准确、正确。

2.4 讲评

所有学生完成床边考核后, 带教教师对学生的问诊、体检以及考核卷中的体检、中医辨证记录进行统一评阅。指出问诊中的不足之处, 纠正学生在体检过程中的手法错误, 同时对每位实习生考评卷的体检记录和中医辨证记录逐条进行分析、讲解, 整个过程以师生问答形式展开。

3 效果

经过1年12批40位本科实习生的带教我们发现, 以分阶段考核临床技能方式开展临床带教后, 每批学生前后3次临床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及准确度逐渐提高, 问诊的条理性也逐渐清晰。另外, 学生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 既能通过体检发现异常, 又能指出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在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面, 学生逐渐摒弃了既往仅凭舌脉辨证的陋习, 而是按照望、闻、问、切的顺序提供辨证依据。这说明学生通过分阶段、多次的考核, 已经逐步形成了神经内科的临床思维和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4 讨论

4.1 分阶段考核的意义

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在每个科室仅有1个月的实习时间, 在这短短的1个月时间内, 是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课堂理论知识, 还是借助临床真实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提高, 这是我们临床带教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 通过一个真实的病例, 完成一次中、西医诊断思维的实训, 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更扎实;另外, 虽然考核方式是同一种, 但是在不同阶段, 以不同的标准去要求, 实习生的收获和临床感悟是不同的, 所以分阶段考核可以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反复强化的临床教学效果。

4.2 列表式的考评记录卷有利于养成医学生规范的医学思维

医学生临床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去。然而经过多年的临床带教我们发现, 因为种种原因, 现在的临床实习生最欠缺的就是临床技能, 即问诊技能、体检技能以及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技能。所以, 我们将这3个方面的考核内容设计成列表式, 目的是培养学生无论在体检方面还是在中医的辨证诊断思维方面, 逐步养成规范的临床思维习惯。

4.3 集中考核、现场讲评、反馈有利于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 并及时纠正错误

一组学生在同一天内进行考核, 其余学生在旁观摩, 并相互指出不足, 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在观察到他人不足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技能。带教教师现场对每位实习生的考核结果进行讲评、反馈, 使学生的错误及时得以纠正, 并得到正确的指导。

4.4 事先告知式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入科后要经历3次考核, 入科第一天宣教时, 师生共同制订了考核的时间、考核的形式、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标准, 所以学生为了能圆满完成考核任务, 都能主动学习。

4.5 考核案例的挑选有利于加强医患交流

我们的3次考核是以实习生所管床位的患者为对象, 由学生自己决定, 所以他们必须要直接和患者去交流, 希望能得到患者的配合。在这半年的考核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 学生每次去完成考核时, 患者都非常配合, 甚至在被考核学生表现出紧张慌乱时, 患者都会出言安慰。更让我们感动的是, 每次考试结束我们集体向患者表示感谢时, 他们也会向我们表示感谢, 感谢我们能全面地给他进行一次体检。所以我们在每次考核讲评结束时, 都希望学生能对患者心存感激, 没有他们, 我们的医学技能只能是纸上谈兵。也正因为这个原因, 在实习期间, 实习生对自己所管床位的患者十分关心, 无意中增强了医患之间的交流。

临床实践阶段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8年7月~2009年2月在我院完成临床实习的护生85人为对照组, 2009年7月~2010年2月在我院完成临床实习的护生83人为实验组, 2组护生实习时间均为8个月, 大专学历, 均为女性, 年龄19~23岁, 其平均年龄及在校理论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分科带教授课模式, 即所有的授课内容分配到各科室完成。实验组采用分组式三阶段系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1) 护生实习授课分为生活护理、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专科理论及操作技术3个阶段。护理部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各阶段详细的学习内容、时间和分组计划, 并组织实施。所有护生进院后一边按教学计划进行正常轮科实习, 一边参加每周半天的三阶段教学日活动, 按8~10人分组进入不同的教学基地学习。从生活护理→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专科理论及操作技术3个阶段的授课和实践活动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2) 设立教学基地。根据各科室护理工作性质、各项护理操作频度和整体师资力量配比, 按三阶段教学计划, 有选择性地建立教学基地14个, 包括生活护理基地2个, 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基地6个, 专科护理基地6个。

(3) 教学师资的选拔与培训。在选定的教学基地内, 从具备带教资格的护理人员中按科室推荐与择优的原则选拔教师。对选定教师根据所分配的项目和内容由护理部进行专人专项的讲课辅导和技术操作培训。

(4) 在教学方式上, 教学基地教师根据计划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讲解和操作示教, 课后给予操作辅导, 为护生提供实地操作实践机会。

1.3 评价方法

护生在实习结束前进行综合评价。 (1) 自制《教学满意度调查表》, 在护生实习结束前发放; (2) 实习结束前对每位护生进行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操作项目的考试及理论闭卷考核; (3) 对分组式三阶段系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应用χ2检验比较2组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护生的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

2 结果

2.1 2组护生的教学满意度比较 (见表1)

问卷调查显示, 95.00%的护生及90.00%的带教教师喜欢分组式三阶段系统教学模式。

2.2 2组护生实习成绩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我院是一所市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承担周边几所大中专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任务, 临床教学一直采用传统模式, 即全部护生每月参加一次护理部组织的护理讲座, 护理部按教学大纲选择基础护理操作重点讲授项目分配到各科室, 专科护理操作均在各科室完成。新教学模式根据各科室的专科性质和操作频度, 分项建立教学基地, 各教学基地选拔优秀教师, 由护理部进行专项操作培训, 并由授课教师再对基地内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教学工作全员参与, 共同提高, 从而使护生轮科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 实验组护生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和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新教学模式对护生进行分组授课, 授课内容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 教师适时地穿插一些临床案例进行讲解, 使学习内容更加具体, 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课后护生进行操作实践, 在教师的督促与指导下, 护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参与热情提高, 教与学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果。调查显示, 95.00%的护生及90.00%的带教教师喜欢新教学模式, 从表1也可以看出, 实验组护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新教学模式中, 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操作技术2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基础护理学主要的操作项目, 专科护理内容以内、外、妇、儿专科临床护理特点和专科常用的、具有专科特色的操作为主, 护生在临床实习中按阶段计划, 有重点、有层次的学习, 同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从表2可以看出, 实验组护生的各项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理论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其他3项操作成绩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 说明新教学模式应用效果明显。

分组式三阶段系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使护生的理论知识得以渗透、强化、更新和补充, 技能操作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展开学习和实践, 明确了教与学的目的, 弥补了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的不足, 对目前护理教育体制下实习护生的临床实践教学, 在医院现有人力资源的配置下, 以不增加临床教学任务为前提, 达到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实现了护生向护理工作者的顺利过渡。

摘要:目的 探讨分组式三阶段系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以近1年完成实习的83名护生作为实验组, 前1年完成实习的85名护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分组式三阶段系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满意度、实习成绩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 实验组教学满意度及实习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分组式三阶段系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能弥补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不足, 缓解临床师资紧缺问题, 能全面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分组式三阶段系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效果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凌云, 李英兰, 单信之.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J].齐鲁医学杂志, 2008, 23 (2) :174~175.

[2]何芸芳, 伍林生, 江自云.医改新形势下我国护理教育改革发展之管见[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1) :1018~1020.

中学阶段书法教学的意义与实践 篇5

一、把书法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

中国书法艺术是经历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和历朝历代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 艺术魅力巨大无穷, 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 是世界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

中国书法由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地位, 深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有“中华文化圈”之称的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 有专门研究中国书法的机构、民间团体。书法作为实用艺术在这些地区得到推广, 作为高雅的艺术得到推崇。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兴办, 更多的人学习中国文化, 学习中国书法。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书法巨大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 必然使他们心中油然升腾起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的激情。

二、把书法教学作为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益于身心的重要内容

我国汉字起源历史悠久, 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它的造型源于生活和自然, 是自然想象的高度概括和主观形势的完美结合。它不仅具有主观形势的美, 还具有客观的形象美。汉字的结构千姿百态, 书法之美不可言状。或飘逸, 或雄强, 或沉厚, 或精细。观之如山河之丽, 令人心旷神怡。无疑, 写字同弹琴、作诗、绘画一样陶冶人们的情操。字写得好, 可供别人欣赏, 亦可怡然自乐。

学习书法有益于身体健康。练字时对身体的积极影响, 古人已有认识, 如清代的周星莲说过:“作书能养气, 也能助气, 静坐做楷法数百字, 便觉令躁俱平, 若行草, 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 又觉心灵焕发”。中医学认为:写字有调节高级神经活动的功能, 它能活血、通络, 有时要求呼吸配合, 从而能使内脏功能得到调节, 促进新陈代谢。

写字涉及到身体许多部位的运动。如悬肘写字, 肩、背、腕、手指以及腰部等许多部位都在运动, 连两脚怎样安放都有讲究, 有人认为写字同练气功有异曲同工之效。

练字还是一种休息脑子的积极手段。毛泽东说:“书法是很好的休息, 是积极的消遣娱乐, 也是养神健康健身之法”。写字使脑子得到休息, 从而使工作学习时更有精神。

学习书法可以改造心理结构, 启发智慧。有很多心理学家将注意力集中看着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好动多于好静, 做事往往不认真。坐下来一笔一画的写字, 既锻炼人的耐性和定力, 又可以培养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学习书法要先学做人。在教学中结合讲解书法史的典型案例, 让学生领悟“文如其人”, “心正则笔正”的道理。中国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威武不屈, 敢于同权贵作斗争, 不惜丢官最后以身殉职。而颜真卿的字豁达大度, 雍容大方, 浑厚有力, 正是颜真卿堂堂正正之人品的写照。同样柳公权为人正直, 当穆宗皇帝问其用笔之法时, 柳公权则以“心正则笔正”答之。他认为学习书法必须把做人, 把修炼思想品德放在首位。这些故事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写字水平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到的事情。叶圣陶先生说:“写字是一种技能, 凡是技能, 不能要它会就会, 要它好就好, 一定要经过练习才能会, 才能好。练习写字当然用手, 可是同时要用心, 心到手到, 持之以恒, 习惯成自然, 写字的技能就掌握了。”可见学习书法短时间是难以见效的。它需要长期坚持, 一丝不苟的练习, 每天不间断的临摹学习才能有所成就。而临摹学习, 进步又是很缓慢的。我们见到有一部分人在练字过程中逐渐丧失信心, 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 学习训练起来就不积极主动, 今天高兴了就写几个, 明天不高兴了就不写了。这样的人是学不好书法的, 没有恒心的人非但学不好书法, 其他的事也是做不好的。我们也见到另一些人, 他们坚定信心, 相信自己一定能把字练好, 不间断的训练, 功到自然成, 不但提高了写字水平, 而且还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三、把书法教学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努力当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一) 采用多种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书法教学中, 举办书法理论讲座,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祖国灿烂的书法文化和艺术价值, 讲书法名家的故事和欣赏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爱好和兴趣。开展书法讲评, 创办书法园地, 举行书法竞赛活动等形式去感染激发学生的书法热情。培养学生天天练字的好习惯, 营造班级普遍练字的好风气。

(二) 从方法步骤上给以学生学习书法的指导, 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学中要想学生在书法学习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必须掌握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方法。必须先从楷书学起, 练习楷书是书法练习的基础, 是必由之路。只有学好了楷书, 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基础。要让学生明白“九层高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同时也让学生理解, 学习书法好比小孩子先学坐, 再学站, 然后学走, 最后能跑一样。

讲究训练方法。学生初学习字, 要先学会执笔, 运笔的正确方法, 然后学会基本笔画的写法。反复训练点、横、竖、撇、捺以及汉字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突出汉字是方块文字的基本形体特点:横平竖直, 形体四方。

钳工实习阶段教学指导方法实践 篇6

钳工实习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掌握中级钳工操作技能、技巧的课程, 它的内容包括了入门知识、平面划线、錾削、锉削、锯削、钻孔、锪孔、铰孔、攻螺纹、套螺纹、刮削、复合作业及锉配, 另外还包括常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刀具的刃磨、一般机械部件的装配、简单机械的总装配、普通机械设备的拆装和修理、一般夹具制作及修理、一般机床故障和试车调整等。在编排钳工实习内容时, 根据机械行业发展的情况、用人单位及往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对实习教学进行重新编排, 使编排后的内容更全面, 而且紧跟行业发展, 顺应用人单位要求, 同时层次分明易于理解、掌握。

二、重视示范操作教学

基本操作练习是根据生产实习课的教学要求, 对操作基本功的练习, 是练习基本功阶段。要求把完整连续的操作过程分解为多个单一的最简单的操作, 进行反复多次地练习。它的作用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加深理论学习内容的印象, 把理论知识和实习操作联系起来。示范操作是重要的直观教学, 也是实习教学的重要步骤, 可以使学生具体、生动直接地感受所学的对象, 使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达到动作自如、收发有度的程度。

首先, 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到位。在讲解动作的名称和作用时, 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 教师一定要准确示范。在学生对动作技术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要因势利导, 抓住动作要领, 较慢地给学生演示一至两遍, 以强化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认识和掌握。在示范过程中, 要做到讲做一致, 准确无误, 规范条理。对于那些可见度小的操作动作, 要考虑使用电化教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 以增大可见度, 防止学生错误动作的发生。

其次, 教师演示后应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 演示分析要到位。在教师的演示过程中, 由于边讲边演示, 动作慢而不连贯, 造成了示范操作的整体质量低下。如果不加以指出, 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 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对常见的能够预料到的错误动作进行演示, 讲明这些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出现的后果。这样演示可以达到“动作免疫”的目的, 能有效地减少错误的发生。

最后, 让学生作示范, 这一点非常重要。让每一个同学将老师的动作重复一至两遍, 其它同学要认真观摩。通过亲身的体会, 加深对动作要点的记忆,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然后, 老师把学生演示中发生的错误动作一一指出来, 并进行分析解剖, 以防止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三、对学生的成绩及时做出评价

归纳总结是实习课教学的继续和深化, 教师对学生本节课中运用技能技巧、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评判。无论是单项操作技能练习, 还是综合操作技能训练, 都要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对照这个标准, 可以了解实训的要求, 发现自己技能的不足, 立即改进;教师利用这个标准, 可以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作出评价, 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总结经验与教训, 绝不能有头无尾, 除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外, 还要提出问题让他们课后思考,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 教师必须认真批改, 善于从中得到反馈信息, 找出教学中不足, 以利于及时改进。教师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 增加竞争意识, 形成你争我赶的局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学

通过学生在校经过了一段基本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后, 将学生送入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这样一来, 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光学到书本外面的实际知识, 还可从工厂里面的一些老师傅那儿学到一些实际经验和一些操作窍门等。同时教师应拓展眼界, 创新教学方式, 也必须到企业, 到车间中去, 在教学中应不断的走出去, 请进来, 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 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 有开拓性的来进行钳工教学及实习。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还可以将书本上难理解的内容与实际结合, 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 对于技工学校, 实行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 或许是比较可行的。也就是说, 先给学生上一段时间理论课, 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 这不但可以巩固已有知识, 也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 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 如此循序渐进, 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际技能, 学生一定能学到应有的技能知识。因此, 要想上好实习课, 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严谨的教学措施, 以完善技校的实习教学, 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操作技能, 能够适应工业化生产的劳动者。

摘要:为了确保钳工实习阶段的教学质量, 应从合理安排实习内容、重视示范操作教学、及时评价学生成绩以及实现校企合作教学等方面着手, 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合格的钳工技能人才。

关键词:钳工实习,教学,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刘胜贤:《浅谈钳工实习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7) .[1]刘胜贤:《浅谈钳工实习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7) .

[2]黄小兰:《钳工实习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青海教育, 2006 (07) .[2]黄小兰:《钳工实习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青海教育, 2006 (07) .

构建“五阶段”测量实践教学模式 篇7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适应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1]。建筑测量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第一个5年从事的主要工作,是毕业生立足施工一线的核心技术能力,也是第二个5年走上技术负责、责任工长等岗位的管理内容之一。

根据当前建设市场和国家示范建设的需要,为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新理念,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课程建设[2],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我们测量实践课程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改革。

测量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是实行开放性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设计主要按建筑行业“测量员”的操作水平和标准,逐渐形成课内实验(基础阶段)、综合实习(强化阶段)、技能大赛(提高阶段)、职业技能鉴定(考评阶段)、参加岗位实践(顶岗阶段)五阶段体系完备、极具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综合、从综合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型到培养综合能力型的逐级提高的测量实践新体系。

具体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 教学内容组织

以测量员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为依据,与企业工程技术专家一起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

在教学中,以课间实验、综合实训、课外活动和技能竞赛等方案编制为突破口,进行任务驱动,模拟工地真实场景,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技能训练,教学做一体,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先后次序合理,环环相扣,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专项到综合,由实验到实训,由技能大赛到职业技能鉴定等反复训练不断提高的过程。为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仪器操作的入门,课间同步贯穿多个实验,为了让学生人人规范、熟练地操作各种测量仪器,我们设计了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的操作强化训练和考核;为了熟悉各种测量方法,又设计了工程测量放样训练;为了让学生熟悉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将课堂搬到工地,进行了课外活动,进行现场教学,并按实际施工图进行了施工测量;最后进行技能竞赛,直到取得工程测量员职业资格证书。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熟练使用各种测量仪器,应用各种测量方法进行建筑施工放样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决定是否具备一个合格施工员的关键,学生必须掌握。

2 教学模式的设计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在教学改革中,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利用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师生全过程互动沟通,提高操作技能。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1)教学过程与岗位能力培养紧密结合;2)任务驱动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3)方案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紧扣;4)技能竞赛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通过五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不仅理论够用技能突出,还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

3 具体的教学做法

实践教学通过课间实验→测量综合实训→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顶岗实习五个环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提升。设计的实验实训方案做到可组织、可操作、可评定;模拟性好、实践性强。实践教学做到组织、管理、指导规范有序,分组分层次管理,全过程指导。实习前明确实习任务、测量方法、需要观测的数据及精度要求,实习过程中随时指导和检查外业和内业工作。由于制订了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通过严密的组织管理,手把手的精心指导,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同学们刻苦练习和高标准的考核,使测量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课程特色

1)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教学效果良好。通过五阶段学习,学生的测量技能得到了全面落实,教学效果得到了学校、老师、学生们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2)“教学做”一体化,循序渐进全面培养职业能力。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认真编写实验、实训、课外活动和技能竞赛方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其他职业素质。

3)构建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全面推行理论考核、仪器操作考核、实验实训过程评价等综合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做到客观、全面、动态地评价每位学生,更深层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

5 结语

将课堂讲授和课间实验穿插进行,实习前观看测量操作录像的方法,使建工专业学生测量操作规范,动手能力强。教学实习和考证制度,使学生测量技能进一步提高,工程测量员技能鉴定通过率固定在95%以上,坚持毕业前到工程单位顶岗实习,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锻炼,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通道。

新技术实习项目,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锻炼了学生们的探索、合作的能力,这些都给学生找工作增加了“砝码”,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在最近几年我院参加了江苏省大学生测量技能大赛,一名学生获得水准一等奖、导线二等奖,三名学生获得优胜奖,多名老师获得江苏省优秀指导老师,学生们的测量操作技能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建工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从事的是施工测量工作。几年来,在我院组织的校内测量技能竞赛及职业技能鉴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均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摘要:从课内实验、综合实习、技能大赛、职业技能鉴定、参加岗位实践五个阶段出发,介绍了测量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并探讨了测量实践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测量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工程测量,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郝志峰.高职类测量实践教学改革与尝试[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9):23-24.

上一篇:社区实践教学下一篇:高职高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