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专科实践能力(精选8篇)
临床专科实践能力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提高教育质量是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因此, 加强实践性教学,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者, 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者。依据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总体目标, 他们在大学学到的是以后可能会终身使用的生存技能, 因此, 提升医学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迫在眉睫[1]。本文为此探讨了医学专科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内涵及措施, 现介绍如下。
1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内涵分析
2009年, 随着我国医学实践教育新课程实施的进一步推进, 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能力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取决于各个方面, 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2]。
1.1 实践能力
实践本质和实践探究是实践教育的核心理念。传统上对于实践本质的认识仅限于实践知识的特征, 例如它是暂定性的, 它是否涉及创造性, 是否涉及主观性等。这些特征来自于实践知识的产生过程, 也就是实践探究。对于教师来说, 走出较封闭的学术空间, 带着问题去实践, 在探究摸索的过程中去总结发现, 成为教育活动的热心人;对于学生而言, 实践探究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实践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以及这个知识产生过程的种种局限, 去感知、体会、摸索、理解、总结、反思, 并知道如何从事实践探究[3], 从而真正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1.2 人文素质
教师所体现出的人文素质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确引导学生设立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修养。医学实践教育教学本质的双重性决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是育智功能、工具性功能和自我完善功能的统一体[4]。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可以通过思想和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水平, 这也可以通过教师的人文素质来反映。
2 医学专科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固然重要, 但至关重要的是加大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 努力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都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 他们的实践经历不足。学校对各类实践教学的管理、考核和要求远没有理论教学严格、规范, 导致他们没有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压力[5]。多年来, 高校师资培养大多是通过提高学历学位、做访问学者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引导机制与激励机制, 从而导致了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矛盾。应用型高等院校如何加强实践教学, 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十分重视。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2005年1号文件、2007年2号文件都强调指出: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012年教高4号文件就各高校如何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3 医学专科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文以本地区3家医学专科学校的36名教师为研究对象, 较真实地呈现了医学专科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份, 回收有效问卷36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通过调查发现, 教师实践能力存在以下缺陷。
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一些教师多年来参与的都是应试教育, 他们对应试教育已经产生了依赖性。不过经过这些年的宣传, 教师对实践教育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大多数教师对于实践教育的态度选择了“既然干了这一行, 就把它干好”。这一回答表明了大多数人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真实心态, 从事教师职业大多不是自己的主动选择, 但进入教师这一角色后, 绝大部分教师还是有敬业爱岗精神和甘于奉献精神的。
在专业知识上, 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为25人, 占调查教师人数的69.4%, 而在这部分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中, 还有一小部分教师在实践能力上是不合格的, 他们或观念陈旧、知识老化, 或不安心工作、三心二意, 或不思进取、缺乏动手创造的能力。
经过媒体的宣传, 人们对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有了深入的认识, 但是对教师“眼高手低”的现象却认识不足。调查表明, 选择了“是否主持或参与过实践教学改革以及是否参与过实验室建设, 有无成果专利”这项的有5名教师, 更从侧面表明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4 医学高专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措施
有研究者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 提出了促使教师从知识型向知识—技能型转变的相关对策[6], 但有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如何构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 如何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却鲜有报道。笔者提出了几点医学专科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措施, 具体如下。
4.1 强化实践教学意识
“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依然是我们强化实践育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想障碍。树立强烈的实践意识, 是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培养其成为从管理层面到一线教师的自觉行动, 同时, 要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 并能从中找到乐趣。教师只有真正热爱医学实践教育, 才会对实践教学充满热情, 不断追求自我的提升[7]。
4.2 加强政策保障机制
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只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素质过关、技能过硬, 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才能保证实验管理和实践教学优质高效进行。因此, 结合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 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发挥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鼓励他们从事专科实验教学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使他们及时把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到学生和教师的培养之中;二是改善教师的学院结构, 避免“近亲繁殖”, 使实验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思维和新方法。比如, 让中青年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锻炼, 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完善知识和能力体系, 增强综合素质, 提升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 促进教师将自身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最终让他们在理论上是学者, 在实践上是专家, 在课堂上是名师, 使他们所教授的大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和工作单位, 提升就业竞争力。
4.3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力度
实践是源泉, 阅读是基础, 思考是灵魂。教师的实践是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 提高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工作的激励机制, 定期评选实践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实验教师, 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在每年立项的教学改革项目中, 实践教学改革项目不少于1/4。同时, 医学实践教育教师评价中的评价者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 具备高水平的评价面谈技能和课堂听课技能, 具有过硬的学科业务知识, 并在评价过程中认真细致、保持公正。支持教师专业进修和当访问学者, 有目的、有要求地学习新知识和理论, 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资助在本学科有一定建树的教师出国进修学习。通过科研合作, 请其他院校专家参加本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 通过与专家的合作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及动手能力。
4.4 人性化管理
应试教育的怪圈已给教师戴上了枷锁, 在此体制下, 社会给学校施压, 学校给教师施压, 医学实践教师成了“戴着镣铐跳舞”的技师。因此, 学校领导应以教师的工龄、文化程度、职称为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活动, 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教师应做到生活有规律, 自我减压, 保证有效睡眠, 劳逸结合。工作时间长时应合理制订作息时间, 合理安排每天的活动和调节心理状态。工作压力大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通过心理调节维持心理平衡, 保持放松。认识工作压力过大对自身的影响, 学习自我减压的方法。学校也要建立科学的职业危险防护制度, 对教师进行防护意识和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特别是要注意贯彻落实各项防护措施。努力构建“双主互动”的空间教学模式, 即启发和探究兼容、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模式。
4.5 开展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促进专科院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我校重视并积极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比武、学生技能操作竞赛, 通过不断完善竞赛的组织管理机制, 切实做到以竞赛为抓手带动学校实践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在竞赛中,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不断丰富竞赛内容, 让技能竞赛覆盖到每个专业、每位教师、每位学生, 形成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积极向上、人人争先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竞赛, 激发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 通过赛前宣传, 以集体荣誉为载体, 提高了全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4.6 加强教师培训
优化双师结构, 一是由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 二是聘请医院医疗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三是专任教师去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丰富临床实践经验, 切实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四是鼓励教师申报双职称, 提高学历层次, 当访问学者, 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 并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兼顾教研科研, 一是鼓励编写教材教参, 二是鼓励申报教研科研课题与撰写论文, 三是鼓励申报精品课程, 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 注重师德建设, 坚持政治与业务并重的原则, 注重教师的自身修养。通过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师德师风等活动的开展, 树立了典型, 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动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 在当前形势下, 医学实践教育教师能力的提升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又是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育决策首先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利华.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2) :75-76.
[2]赵良庆, 蔡敬民, 魏朱宝.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1) :79-80.
[3]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21) :36-38.
[4]熊加祥, 赵邦云, 杨丽, 等.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8, 10 (2) :165-167.
[5]梁学鲁.浅论教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1 (2) :13-15.
[6]梁惠莲, 马迎光, 梁炳爱, 等.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方法与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4, 6 (3) :273-274.
[7]曹景花, 李振锋, 李乃娥, 等.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创新实践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1) :88-89.
临床专科实践能力 篇2
为加强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根据《福建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福建省县级医院临床专科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闽卫医政函﹝2018﹞146号)精神及市、区卫计主管部门部署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医院专科能力提升建设,进一步落实《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国卫办医发﹝2016﹞122号),提升医院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到2020年,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达到《推荐标准》要求,争取2-4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二、建设内容
按照《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要求,在现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精神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职业病科等一级诊疗科目的基础上,根据医院的功能定位、服务人口和实际需求,逐步开设独立的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妇科、产科、泌尿外科等二级诊疗科目。重点加强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急诊医学科等五大临床核心专科和精神科、康 复医学科、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血液透析科等五大临床薄弱学科。加强手术室建设,按国家标准建设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
(一)加强人才建设。积极培养或引进医院急需关键薄弱学科带头人,根据学科特点和要求,每个学科建立一支独立的学科团队,培养4-5名业务骨干。每年选送2-4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参加省内外相关专业诊疗技术培训。优先选派急需关键薄弱学科骨干参加培训。
(二)完善设施设备。根据《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结合临床需求,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齐配足医院病区病房基本设备设施以及专科设备。至2020年,医院购置64排螺旋CT一台、1.5T磁共振1台、DSA1台,新增彩超2台、C臂机、关节镜、呼吸机等设备。
(三)提升技术水平。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重点提升微创手术、复杂疾病诊断及三级医院下转患者接续治疗等3个方面能力。
(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落实医疗管理核心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有明确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领导组织和主管部门,并充分发挥作用;院科两级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控制、评估和监测,实施医疗服务全过程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临床科室认真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分级护理、会诊、值班和交接班、疑难病例讨论、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查对、手术安全核查、手术分级管理、危急值报告、病历书写与病历管理、抗 菌药物分级管理、临床用血审核等医疗管理核心制度。
(五)加强医疗安全风险管理。树立医疗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医疗风险防范机制,有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领导组织和主管部门,并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和预警制度,定期分析医疗安全风险,及时反馈临床科室;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细化到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责任到人。
(六)规范诊疗服务。加强临床路径管理,继续完善医院现有的临床路径管理,2018年规范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出院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10%,2019年达到35%,2020年达到50%以上。积极与基层卫生院和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分级诊疗工作。
四、工作措施
1、成立提升专科服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及工作计划,检查监督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制订提升专科服务能力工作计划,按计划逐步完成提升专科服务能力工作。
3、对于重点提升的专科给予经费上的保障,优先配备所需的设备及设施,同时在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上予以倾斜。
五、实施步骤
(一)计划阶段(2018年4月-5月底)根据《福建省县级医院临床专科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工作方案》,对照《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查找医院的差距和缺项,组织有关职能科室、临床科室负责人,制定本院专科能力提升建设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8年6月-2020年5月)。1、2018年6月—2018年12月:完善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独立建制,建立康复医学科病房,设置10张床位,配齐人员及设备。完成血液透析中心、新生儿重症病房的建设。2、2019年1月—2019年12月:完成病理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及影像中心建设。按照标准完成脑卒中中心建设。3、2019年6月—2020年5月 :在一级诊疗科目的基础上,根据医院的功能定位、服务人口和实际需求,开设独立的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等二级诊疗科目。
(三)考核评估(2020年6月-10月)。
2020年6月30日前,对照《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对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进行全面自评,并形成自评报告提交上级卫计主管部门,接受卫计主管部门验收评估。
五、工作要求
1、院提升专科服务能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明确工作重点,组织分工,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2、各有关职能科室要根据《实施方案》对相关专科进行重点管理,检查、督促各项工作完成情况,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临床专科实践能力 篇3
1 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意义
临床重点专科聚集了医院人才、技术、科技和设备设施等优势资源,是医院生存发展的中坚力量。临床重点专科作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能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对医院其他专科的建设具有积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1]。重点专科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在行业内所处地位。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利于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有利于医院内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有利于全面提升服务质量[2]。因此,加强重点专科的遴选、建设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以创建研究型学科为抓手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2.1 研究型学科与临床重点专科在本质特征上具有一致性
我院提出把创建研究型医院作为医院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并把研究型学科建设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的根本途径。研究型学科是以产生和传播新的医学知识与医疗技术为使命,坚持临床、教学、科研并举,注重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催生高水平成果,并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研究型学科要体现一流的标准,即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平台、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学术地位、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保健水平和一流的科室服务。临床重点专科就其特征、任务和建设目标而言,与研究型学科一脉相承,具有高度一致性,是医院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临床重点专科首先应满足研究型学科的条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则是优中选优,其科研、临床、教学水平代表国家先进水平。
2.2 研究型学科的标准条件
医院从人才队伍、临床技术、科技创新、科室管理等方面对研究型学科的标准条件进行规定。
2.2.1 人才梯队方面。
要求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领衔作用突出,老、中、青专家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各年龄段人才无断档,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注重实效,各层次人才相互密切配合,尽职履责,传、帮、带效果明显[3]。
2.2.2 临床技术方面。
要求专科特色鲜明,临床分工明确,具有3个以上亚专科或具备亚专科条件的专业组,临床诊疗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主要工作指标居于国内本学科专业领域前列,能够积极开展技术引进与创新,医疗质量提升明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军事效益良好。2.2.3科技创新方面。要求自主创新意识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多学科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方向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科研支撑条件良好,科研经费充足,高等级成果、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授权、新药证书、成果转化等各项科研效益指标显著。
2.2.4 科室管理方面。
要求学科领导班子团结,管理理念先进,保障措施具体,内部各项制度完善,内外关系融洽,学科建设形成合力。作风建设、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工作协调发展,学术交流广泛,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声誉和学术地位,学科发展潜力较大,建设势头良好,有望取得新突破。
2.3 研究型学科评选
综合研究型学科的标准条件,医院制定《研究型学科建设实施细则(试行)》,组织研究型科室评选工作。评选每两年组织一次,按照学科自主申报、临床部推荐、机关形式审查、专家委员会集中评审、院党委审定的程序进行。自2008年以来,医院先后评选出33个研究型学科,基本包括了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全军专科医学中心、研究所、专病中心所在学科,较好地代表了医院重点学科的建设方向。
3 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研究型学科为代表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3.1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医院成立专门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学科建设办公室,领导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把握学科尤其是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向,解决学科建设中的困难和遇到的问题。各重点学科建立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小组,由院士或知名专家任组长,负责研究制定学科发展方向,规划学科总体建设,并督促检查学科的发展,评估学科的建设水平,促进学科发展规划目标实现。
3.2 给予积极政策支持
医院赋予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相应的权利,包括学科建设规划权、一定的用人权和专项经费使用权等,积极优化学科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并在学科梯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和课题申请、学科科研实验设施条件以及临床床位展开数量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研究生导师增列、招生等工作给予优先,高级技术职务可适量超配,优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等。
3.3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医院增加临床重点专科经费预算,设立重点学科建设专项基金,用于加大学科建设支持。重点保证和支持重点专科申请国家、军队重大攻关课题,优先支持和启动重点专科中有可能形成特色或领先医学技术的创新项目,给予人、财、物方面支持,确保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3.4 优先改善硬件配置
医院对临床重点专科优先安排购置仪器设备,有计划添置、更新科研教学设备,保持其学科所属实验室的科研教学设备处于先进水平。医院对临床重点专科科研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予以有力支持,从推广转化收入中提出一定比例经费,用于学科建设发展的硬件优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再投入。
3.5 鼓励对外交流
医院鼓励临床重点专科与国内外一流学科建立学科间联系,互派访问学者或客座研究人员,支持重点学科召开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科际间交流、访问等学术活动。医院资助选拔重点学科骨干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有针对性地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及时把握该领域学术前沿,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4 以学科评估为手段实施对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质量管理
实施学科评估,是对临床重点专科进行科学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手段。通过学科评估,能够反映各重点专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发现其中带有规律性或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针对建设,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4]。
医院建立、健全了学科评估工作的各级组织机构,先后成立了学科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学科评估工作办公室和学科评估专家评审委员会,制定了有关工作制度,明确了各级组织结构职能和相关人员职责。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简捷性、可测性并重的原则,依据《研究型学科建设实施细则(试行)》,制定包括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和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以及科室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体系,采取以科室自评为基础、专家委员会评审为主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检查,重点考核学科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学科发展现状、差距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学科下一步建设指明方向,提出要求。
5 体会与思考
5.1 进一步深化对研究型学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
以研究型学科建设为抓手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在创建研究型医院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命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要进一步研究临床重点专科与研究型学科的关系,深化对研究型学科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不断完善研究型学科评价标准,把握和协调好学科建设中医疗、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论的指导性。同时,要进一步健全研究型科室的评价机制、保障措施、管理体系,切实把以研究型学科为代表的临床重点专科评选好、建设好、管理好,发挥对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保障作用。
5.2 树立科学的学科建设理念
医院学科建设应该坚持整体筹划,坚持优化组合、重点突出、特色明显、分层管理的建设理念,以临床重点专科引领发展、同类学科聚合发展、相关学科融合发展为支撑,以重点病种、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为切入点,形成“抓大带小、抓强带好、抓点带面”的学科管理发展思路和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突出抓好重点专科建设,努力打造品牌优势,扩大医院影响力。积极构建由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专科研究所、专科中心、专病中心共同构成的重点学科体系,形成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整体提高的学科发展格局。
5.3 正确处理重点专科和普通专科的关系
重点专科是龙头,普通专科是基础,普通专科建设孕育着重点专科。处理好重点专科与普通专科的关系对医院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医院各种资源特别是学科资源并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为提高竞争优势,要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倾斜投到重点专科,但同时也必须兼顾普通专科的发展,既要发挥重点专科的带头和辐射作用,也要挖掘普通专科的潜力,找准其突破方向,通过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优化,在主要标志性技术上形成特色优势,以局部突破带动整体发展。
5.4 要处理好重点专科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互为条件,互为基础,是辩证的统一,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实现相互促进,把握不好就会导致相互制约。只有专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才有可能实现重点突破;只有不断实现重点突破,才能更有力地带动专科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重点专科的建设既要选好主攻方向,实现诊疗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一枝独秀,同时更要把这种突出优势形成对专科全面建设的拉动力,提升专科全面建设的层次水平,以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不断促进新的主攻方向的生成。
5.5 要以临床重点专科为龙头构建优势学科群
构建学科群是适应现代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双极发展的客观需要。构建优势学科群有利于医院资源的高效运用、实现学科低成本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和创新技术,从而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临床重点专科在医院发展中应发挥倍增器的作用,以临床重点专科为龙头,发挥重点专科的辐射作用,通过学科间的融合、渗透和整合,把潜在的竞争实力转化为竞争优势,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秦银河,文德功,郭旭恒.创建研究型医院—“301”医院管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刘同亭.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25-128.
[3]吴佳佳.研究型学科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5):8-9.
临床专科实践能力 篇4
关键词: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临床能力是其核心内容,因而对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护理专业培养的核心内容[1]。护理临床能力的评价是测试护理专业毕业生是否合格的一种重要手段。本研究旨在建立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护理专科生的培养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手段,从而促进护理专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1.1 临床能力评价的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检索近10年的相关文献,获取国内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评价资料,并搜集国内外院校护理专科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相关信息。
1.1.2 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期望问卷调查
经过小组讨论制订了关于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期望调查问卷,向我校护理教学人员及附属医院的临床护理人员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分析问卷得到相关数据,制订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预案。
1.1.3 特尔斐专家咨询法所得资料
针对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预案通过三轮专家咨询。选择校内外专家50人(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23人,初级职称5人),专家权威系数为0.83。
1.1.4 2008级护理专科生毕业前抽样问卷调查
选取2011年3月在某市中心医院实习的2008级护理专科生88人,均为女性,年龄20~22岁,平均年龄(21.34±0.64)岁,临床实习10个月,需在该医院10个主要科室进行轮转实习。采用本研究建立的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上述学生进行临床能力测试,得到相关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通过文献检索搜集国内外院校护理专科生的培养目标,制订关于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期望调查问卷,初步拟订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预案。在此基础上,通过特尔斐专家咨询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及分级指标评价标准,初步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1.2.2 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根据指标体系编制了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教师评价表(他评)和护理专科生自评表(自评)。评价表分为5个方面(包含二级指标20项):临床护理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实测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将自评表与他评表分别发给护理专科生和临床带教教师,各88份,有效回收各88份,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0%。对评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并分析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一级指标原始分为10分,加权以后评价表总分同样为10分,最终的综合评价结论采用评价等级来表示。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并分析自评和他评结果的差异性。应用Excel 2003数据库、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的一级指标为临床护理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5项;二级指标共20项,也分别计算了权重。在具体对指标评价的结果进行表达时,选择“满意度”作为评价结果的表示。同时为体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引入“信度权值”概念来衡量专家意见。
2.2 实证研究结果
2.2.1 自评和他评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将自评和他评所得的总分以及各一级指标得分输入SPSS 13.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统计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除临床管理能力外,其余各项均有显著相关性,说明自评和他评在整体上一致性较好。临床管理能力项自评与他评相关性不显著。
2.2.2 信度检验和效度分析
将测评所得数据输入SPSS 13.0软件,求信度系数α。结果:α=0.858 6。一般认为,α>0.70则说明评价结果信度较高,因此,本次评价信度较高。将制订好的评价表提供给50名专家进行分析、评判,求得效度系数为0.926 8,表明效度较高。所以,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进行测评是可信的、有效的。
2.2.3 自评和他评得分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大多数护理专科生的临床能力处于良好和中等水平,少数护理专科生处于优秀或及格水平,不及格者为零。
自评和他评总分比较:他评总分(7.896±0.568)分,自评总分(8.097±0.465)分,自评总分略高于他评总分,差异有显著性(t=4.886,P<0.01)。
自评和他评一级指标得分的比较见表3。由表3可知,护理专科生的各项能力自评和他评结果的平均值在(6.637±0.596~9.203±0.575)之间,其中自评和他评临床护理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结果高于临床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临床护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一级指标自评结果显著高于他评结果(P<0.01),护理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临床管理能力自评和他评结果无明显差别,各一级指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3.1 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建立的必要性
护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护理专科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对其从事临床护理实践的能力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是护理教育者、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明确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有助于对护理专科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一方面,通过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明确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的水平及薄弱环节,调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方的积极性,加强对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可以明确临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对有效促进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加以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3.2 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内容和方法的确定
3.2.1 评价内容
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内容包括5项一级能力和20项分级能力:临床护理能力(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操作能力,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实施、配合抢救的能力,医嘱处理、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护理沟通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使用沟通技巧的能力,与患者的沟通合作能力,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合作能力,与同事的沟通合作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教学内容组织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健康知识讲解能力);临床管理能力(管理环境的能力,管理物品的能力,落实护理制度的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自学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其中,护理专科生最重视临床护理能力和护理沟通能力。
3.2.2 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国内对护理专科生的评价往往以出科理论和技能考试、临床带教教师的个人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可以得到一些量化的评价结果,但无法核实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的掌握程度,也难以表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调查显示,通过次数有限的考试并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2],所以对护生临床能力的评价应采用更客观、全面、有效的方式。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内容涉及了护理专科生应具备的临床能力的所有内容,根据评价内容的重要性对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并采用了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真实、客观地反映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的实际水平。
3.3 对实证研究结果的讨论分析
3.3.1 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总体上符合临床需要
表2表明,所调查的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均实现了培养目标。本次评价结果也显示,临床带教教师对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的总体评价低于护理专科生自评(P<0.01),说明护理专科生的临床能力应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3.3.2 护理专科生的各项临床能力不均衡
无论是自评还是他评结果,护理专科生临床护理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结果得分较高,专业发展能力和临床管理能力得分较低,这与实习重点相一致。学校较注重对护理专科生临床护理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因为在临床实习时,护理专科生使用这些技能的机会更多一些。因此,实测结果符合护理专科生实习情况。当然,在今后临床教学中,也应加强对护理专科生临床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闫瑞芹,张华,沈宁.护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方法[J].护理研究,2005,19(3):389-390.
临床专科实践能力 篇5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3年5月在解放军306医院实习的专科护生120名, 均为女生。年龄18~23岁, 平均年龄21.52+2.18岁。
2. 研究方法。
(1)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填表前向护生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参与的自愿性、量表的填写方法及要求, 当场填完后回收。本次发放问卷120份, 剔除无效问卷, 110份问卷合格, 合格率为91.7%。 (2) 研究工具。由两部分组成, 包括一般资料和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其中一般资料包括实习护生的年龄、家庭情况、民族。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分为6个项目 (28个条目) , 包括建立和谐关系 (6个条目) 、敏锐倾听 (5个条目) 、确认患者问题 (5个条目) 、共同参与 (4个条目) 、传递有效信息 (3个条目) 、验证感受 (5个条目) 。采用4级计分法, 计分为1~4分, 即从不、偶尔、经常、总是。理论最低值为28分, 最高值为112分。得分越高, 表明临床沟通能力越强。 (3) 统计学方法。将所有的数据录入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数据用x+s和百分率来描述。
二、结果
实习护生临床沟通能力得分情况见表1
得分率=实际分数/理论最高值×100%
三、讨论
1. 分析专科实习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的情况。
在我院实习的专科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总分是66.3+18.73, 是理论最高值的59.2%, 由此可知我院实习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有待加强。分析原因, 首先在校学习期间, 教师更多强调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忽视了护生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其次, 护生对疾病的护理认识只局限于书本, 不能恰当的将医学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因此导致护患交流障碍。同时, 实习护生在进入临床时, 带教老师强调谨言慎行, 以至于不敢在患者面前讲话。第三, 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 加之紧张, 护生在患者面前缺乏自信心, 其操作行为会遭到患者质疑或拒绝。而患者方面, 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有所提高, 他们希望由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护士为其进行护理, 不相信护生的理论和技术操作能力, 造成护生不敢与患者交流, 动手机会相对减少, 产生心理压力, 因此护生与患者做不到良好的沟通。从各因子得分可以看出, 确认患者问题、建立和谐关系能力、敏锐倾听能力相对较强, 而验证感受、传递信息和共同参与能力方面欠佳。分析原因, 可能与在理论和临床教学中, 教师强调倾听能力以及与患者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有关, 使护生在实习中能够倾听患者的诉说, 注重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而临床中护患沟通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验证感受能力是深化沟通层次、提高心理护理水平不可缺少的技能, 此项的分值不高, 究其原因与护生对该方面的重视较少有关。在临床沟通过程中, 由于护生认为自己处于主导地位, 因此会更加重视资料的收集, 从而忽视与患者的互动及反应, 使得护生共同参与及验证感受得分较少。护生的服务对象是患者, 如果对患者的需要或感觉作不出判断和反应那就谈不上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 无法使患者有安全感、信任感、舒缓感, 就不能真正做到有效沟通。
2. 实习护生临床有效沟通能力的培养。
护生与患者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第一, 塑造良好的形象。据研究发现84%的人对他人第一印象来自于他的外表。护生应注意自己的着装和修饰, 力求给患者带来美感;第二, 恰当的语言沟通。语言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护生与患者进行交流更离不开语言, 良好的语言能抚平患者心理上的创伤。而面对不同病人等不同因素, 护生应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第三, 倾听。良好的倾听是沟通成功的关键。护生应全神贯注、放松姿势。保持合适的距离, 不要让患者有压力。认真仔细的倾听, 不要打断对方的诉说, 不随意插话或转移话题, 也不要急于做出判断, 恰当地给予反馈如微微点点头, 轻声应答“是”、“知道了”等。护生与患者沟通时与患者目光接触的时间要适度, 大概占全部谈话时间的50%~70%, 这样可以给患者轻松和被尊重的感觉;第四, 恰当使用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面部表情的解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类的很多情感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出来;第五, 平等对待患者。对待患者要从心中树立人人平等的意识, 无论患者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职业等, 也无论他有何种疾病, 均应平等的对待;第六, 秉持真诚的态度。把患者真的当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甚至是孩子一样的照顾, 一切从患者的需要出发, 主动的去问候、关心患者, 患者就能打开心门与你沟通。
四、小结
加强护生与患者的沟通, 可以使患者及患者家属尽早与护生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 使患者有安全感、信任感、舒缓感。加快患者对自我病情的客观认识以及有效适应, 便于护生与患者双方的交流, 利于护生及时并充分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 体会病人的真正所需, 及时采取规范、合理的护理措施, 解决患者实际问题, 让患者从各个方面得到良好的治疗和护理, 为尽快康复创造条件。
摘要:目的, 了解在临床护理实习中护生的有效护患沟通能力, 为探讨如何进行有效护患沟通, 促进交流, 减少护患纠纷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在我院实习的专科护生120名, 采用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专科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得分为67.87+16.95, 得分率为60.6%。结论, 实习护生应积极提高自己的临床沟通能力, 让患者从各方面全力配合治疗护理, 为尽快康复创造条件。
关键词:护生,患者,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何静, 许庆珍.护生行侵袭性操作前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 2008, 5 (4) .
[2]杨芳宇, 沈宁, 李占江.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量表的初步研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9 (31) .
[3]Yam B M, Rossiter J C.Caring in nursing:perceptionsof Hong Kong nurses[J].J Clin Nurs, 2009, 9 (2) .
[4]陈秋恋.影响护生护患沟通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12) .
[5]罗碧华, 曹和安.本科护生临床沟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3) .
[6]黎伟英, 刘惠军.临床护理工作中护患关系的非语言沟通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6 (3) .
[7]赵莉, 龙霖.《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对护理本科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8, 7 (2) .
临床专科实践能力 篇6
1咨询对象
邀请我院及外院共23名具有量表编制经验专家对量表条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核, 其中心理学博士1名, 语言学专家2名, 护理专家20名 (外院和我院各10名, 其中我院10名护理专家中创 (烧) 伤外科、骨科、急危重症救治特色专科各占1名) ;教授6名, 副教授10名, 余为中级职称。非护理专家因专业知识领域的不同只负责条目属性的审核, 不参与制定。
2方法
2.1量表编制原则在相关文献基础上[5,6,7], 以《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及《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医药专科专业规范》确定的护理专业专科教育业务培养目标为指导原则, 初步确定专科实习生临床能力指标体系问卷。通过两轮函询问卷基本确定正式量表。
2.2问卷设计及发放问卷包括问卷说明和问卷主体。主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专家一般资料调查表, 包括专家一般情况 (年龄、最后学历、职称、临床护理工作年限和护理教育工作年限等) , 对本研究内容的熟悉程度与判断依据;第二部分为观察条目。问卷采用信件邮递、电子邮件和亲自发放的方式发放, 告知问卷填写要求, 确保两轮函询问卷完全回收。
2.3量表量表由两轮函询确定。
2.3.1第一轮函询问卷:各专家对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 条目是否重叠、能否全面科学反映研究目的, 是否容易产生分歧、难以理解, 问卷是否表述明确等进行初审形成初始量表。初始量表各条目 (包括一级条目和二级条目) 重要性按非常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和极不重要Likert 5级评分法, 分别赋值5~1分。
2.3.2第二轮函询问卷:结合专家意见对第一轮问卷进行修改、删减与补充, 并对结果反馈再次判断, 进一步修改, 形成第二轮函询问卷。问卷内容包括: (1) 对第一轮专家意见的反馈。 (2) 填表说明。 (3) 问卷主体。第二轮函询后形成量表, 各级条目重要性评价标准同第一轮, 并附第一轮统计结果。
2.4量表评价指标 (1)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W) :用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表示, 并对肯德尔和谐系数进行χ2检验。各条目变异系数说明专家对此条目重要性的波动程度, 值越小说明协调程度越高;肯德尔和谐系数及χ2检验用以检查专家对总体指标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2) 专家的权威程度 (Ca) :由专家对问题进行判断的依据 (用判断系数Ci表示) 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 (用熟悉程度系数Cs表示) 两因素决定。这两项指标值的获得以专家自我评价为主。Ca以Ca= (Ci+Cs) /2进行计算。 (3)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用条目的算术均数表示, 值越大表示条目越重要, 专家意见越集中。 (4) 专家的积极系数:用问卷有效回收率表示。 (5) 筛选标准:参考文献[8,9]以重要性赋值, 均数>3.50且变异系数<20%为筛选标准, 结合专家意见和统计结果筛选条目。 (6) 信度和效度检验指标:采用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对量表的稳定性、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 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对其进行评价。
2.5统计学处理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AMOS 7.0软件分析验证性因子。统计学方法有:χ2检验、Cronbach'sα系数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
3.1专家一般资料, 见表1。
3.2评价指标咨询结果
第一轮函询后各专家意见如下: (1) 调整的指标:有1位专家建议将二级指标“沟通协作能力”从体系中单独分离列为一级条目进行单独考察, 未予采纳。因为是该指标应属护理职业素质的一部分, 良好的护理职业素质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 (2) 增加的指标:有1位专家建议在一级指标“科研能力”中增加二级指标“数据收集与整理能力”, 予以采纳;有1位专家建议在一级指标“健康教育能力”中增加二级指标“健康知识讲解能力”和“用药食疗指导能力”, 予以采纳。 (3) 删除的指标:1位专家认为临床护理专业能力中“医嘱处理能力”, 对护生来说可行性不大, 因为护生一般不会直接与医生交流, 未予采纳。不论是基础护理还是专科操作均在护理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
3.3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3.3.1各条目变异系数第二轮专家函询后正式量表各级条目的均数和变异系数见表2。
3.3.2协调系数 (W) 及χ2检验两轮函询的W及χ2检验, 见表3。结果, 两轮函询总体指标的W的显著性检验均为P<0.05, 表明全部专家对量表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意见协调。
3.3.3专家权威程度、意见集中程度和积极系数本研究, 可认为专家对此次研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各条目拟定结果可信。第二轮函询后, 各二级条目的均数均>3.5, 其中≥4.0的有28个 (占70.0%) , 表明专家对各条目的认同程度较高。两轮函询各发放专家调查表20份, 均回收有效问卷各20份, 回收率为100%, 表明各专家均很重视此次研究。
3.4量表信效度分析
3.4.1信度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以Cronbach'sα系数作为评价指标, 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见表4。结果, 第二轮函询后量表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1, 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均>0.7, 表明量表信度良好。随机选出20名实习护生, 在正式调查实测后2周, 对量表进行重测信度评价, 结果2次测量的40个条目的相关系数为0.717~0.865, 各维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3、0.771、0.832、0.796和0.849, 整个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787, 说明量表重测信度较好。
3.4.2效度分析内容效度指的是测定对象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是否与条目设计者希望询问的内容一致[10]) 通常无理想的评价指标, 一般通过专家评议打分。本量表是在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心理学及语言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认为该量表内容效度良好。结构效度主要用于考查测量数据与构想模型的拟合程度及条目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 见表5。结果表明各拟合指标均符合要求, 提示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4讨论
4.1量表研究结果的可靠性Delphi法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等无法量化的以及带有很大模糊性的信息, 通过通信或其他匿名方式进行信息交换, 逐步取得较一致的意见, 是一种预测、评价和收集意见的方法[11]。该法要求专家应具有较好的学科代表性且数量要符合一定要求。本研究的23位专家涉及到护理、心理及语言学领域, 层次高, 大部分为副高及以上;从事护理相关工作10年及以上的专家占80.00%以上, 最后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占90.00%, 表明咨询专家对量表指标的选取和赋重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两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均很高, 表明对此研究重视;专家为0.952, 较高, 表明结果可信 (一般认为Ca≥0.70为可接受信度[12]) ;两轮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均>0.4, 第二轮咨询各级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均<0.2, 表明专家的协调程度高 (协调程度肯德尔和谐系数一般在0.4~0.5[12]) ;量表Cronbach'sα系数0.851 (一般认为>0.70) 即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13], 重测信度好, 具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也符合要求, 能反映护专生实习阶段临床能力的结构。本研究编制的量表可认为科学可靠。
4.2临床护理专业能力是基础临床护理能力是护生必须具备的临床能力, 也是其他能力的基础。表2可知, 专家对临床护理专业能力的协调意见最集中, 对该能力的培养最看重, 这与大多数研究报道一致, 说明不同量表研制单位的专家均很重视该项能力的培养。该能力中又较为侧重的是基础护理操作能力、专科护理操作能力和心理护理实施能力, 专家认为, 展现护生全面系统解决患者问题的整体实施能力及操作能力、建立在基础护理操作能力之上的具有专科护理特点的操作能力和体现现代整体护理理念的心理护理能力较为重要, 是护生必须具备的主要临床护理能力。以往研究有把护生的应急事件处理能力放在临床护理能力考核中前3的重要位置, 但本研究量表与此不同, 把该能力的培养要求相对看低, 在二级指标中赋重最低, 主要考虑护生在校实践操作少, 学校的教学内容有时跟不上临床工作发展需要的多样性, 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14], 故护生实习期间不可能完美地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 在应急处理方面的技能相对欠缺, 这也正体现了本研究专家对大部分专科护生在实习阶段临床能力的培养紧扣实际, 以“量力而行、不同阶段逐步培养、逐步提高”为原则“量”化能力要求。
4.3护理管理能力是重要条件护理管理是保证临床护理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初步的护理管理能力是护生应具备的能力。与大多数研究报道一致[14], 本研究专家对护理管理能力的意见也相对一致, 认为该能力应涵盖4个基本部分, 其中护理制度落实能力和患者安全管理能力最为重要, 体现了护理过程中应“循章办事、安全第一”。另对病区环境管理能力和药品物品管理能力也有较高期望, 尤其是对洁净度有要求的病区环境应严格控制;病区或药品的存发放, 尤其是高危药品放应严格管理, 以免患者误食误用导致不良事件。这两项要求也从侧面体现了病区“安全管理”的原则和对患者“安全负责”的态度, 这也与目前专科实习生应具备的能力培养趋势较为一致。可见, 临床工作不仅要求护生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 还应具备一定的护理管理能力, 才能满足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要求。
4.4护理职业素质是重要支柱长期以来, 我国临床对护生的实习要求都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术, 对包涵专业态度在内的职业素质要求则强调不多。但近年来, 负责临床护理能力考核和培养的各专家逐渐重视护理职业素质对临床能力考核的影响。本研究专家将护理职业素质并列为5个一级条目之一, 与专业技能培养齐看重, 表明其重要性。实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不仅关系到对护理的价值定位及由此产生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也和护理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护生的工作对象主要是患者, 由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与其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如果没有包涵对患者的爱心、耐心、诚心和责任心在内的职业修养, 即使专业技能再强, 也不会得到社会和患者的认可, 故护理职业素质很重要,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具备了对服务对象的责任感, 才能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表2可知, 职业素质中最重要的是职业价值观, 在第一轮咨询中曾有专家建议将职业价值观从二级指标中分离出来, 列为一级条目单独培养, 作为临床能力的考核项目, 给予一票否决权, 即职业价值观不合格的学生没有必要考察临床能力的其他方面, 应考虑是否适合从事其他护理工作, 这体现了专家对护生的职业修养期望。其次, 沟通协作能力和为患者服务的意识也很重要。护理工作是团队工作, 沟通协作不仅影响护理工作质量, 也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临床工作中, 护士是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桥梁, 护生进入医院后, 一方面要积极与带教老师沟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尽快适应临床工作, 同时还应与其他医护人员和护生积极沟通, 以便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展开临床工作;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不同文化层次和家庭背景的患者, 在对各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时都需要用到沟通技巧, 良好的沟通协作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 还可有效化解临床上矛盾。
4.5健康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是重要手段本研究中健康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列为5个一级条目之一, 与以往部分研究列入考核指标不同[15]。护理科研是提高护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主要培养的是护生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决策实施和评价反馈的一种思维能力, 护生应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这体现了专家对护专生实习临床能力培养的倾向。但目前大部分学校及医院对护专生的培养主要集中于掌握临床基本护理技能与基础知识, 未认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因此, 护理教学要适当地引导护生在实践中锻炼科研思维。健康教育是帮助患者获取正确健康信息及健康知识的重要手段, 对健康教育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健康教育活动能否较好实施, 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有很大关系, 也与护士是否具有活动组织能力和知识讲解能力息息相关。在疾病恢复过程中, 正确用药和食疗对疾病的预后具有很大影响, 故在健康教育能力考察中, 专家特别强调了用药和食疗指导能力的培养。随着护理工作范围的拓展及临床工作中药师的缺乏, 担任用药和食疗指导也是护理人员的重要职业角色之一;由于“病前预防”的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 病前保健预防的健康教育也是护生须具备的能力。
5结论
临床专科实践能力 篇7
1 培训对象
参加2013年度山西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班且获得理论考试合格的执业护士34名, 护龄2年~24年 (10.4年±4.2年) ;来自三级甲等医院6名, 二级甲等医院27名, 二级乙等医院1名;学历:中专3名, 大专20名, 本科11名;主管护师17名, 护师11名, 护士6名。
2 培训方法
每位学员在临床实践基地均有专人带教。带教老师均为双师型 (护师/教师) 人才, 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授课技巧。临床实践形式为第1周查阅文献, 着手撰写综述 (要求在临床实践期间完成) ;学员在急诊科、危重症医学科各跟班学习2周, 期间穿插专项技能操作教学、护理查房、专科知识讲座和病例分析、操作考核等。
2.1 协助指导完成综述
受训护士来自不同层次的医院, 34名护士中仅有一人发表过专业论文, 科研能力不足。我院特为其开通电子阅览室, 并请图书室专职老师协助指导查阅文献。请《护理研究》编辑部副主任讲授如何选题、指导论文撰写等, 带教老师协助按照规范格式打印论文等。至培训结束, 34名受训护士全部完成1篇综述, 并通过专家组评审。
2.2 急诊、重症监护室 (ICU) 轮岗式培训
顺应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 救治模式,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本批专科护士临床实践采取急诊科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培训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 培训护士实践了心肺复苏技术、机械通气技术、急危重症监测技术;气道管理和人工呼吸机监护技术、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监测、心电监测及除颤技术、多发创伤病人的急救护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重症胰腺炎等危重症护理;将急危重症复杂的急救、监护、脏器支持等护理工作在临床得到实践。
2.3 综合能力培训
采用小组急救模式法进行急救技能训练, 即四人为一小组, 分ABCD角色, 分别负责呼吸、循环、给药、记录与援助等工作, 结合急诊专业特点将流程式管理融入护士培训。设计猝死、多发性创伤2组病例, 将多项急救技能融入急诊典型病例的抢救中。急救过程中涵盖了接诊、评估病情、监护、吸氧、心肺复苏、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呼吸机的使用、电除颤、建立静脉通路药物治疗、止血包扎固定转运等急诊工作内容, 将急救时所需的多个技能项目有机地结合, 更符合现实抢救的情境及需求。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急救的各个环节, 每组训练结束, 带教老师进行点评, 并将急救新技术新进展内容贯穿其中, 更新了受训人员的知识架构。
2.4 急诊护理管理培训
对学员进行护理管理培训, 如急诊制度、职责、应急预案;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急诊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急诊科成批伤病员的急救等。文书类内容提供纸质或电子材料, 操作类项目则实地演练指导, 直至其掌握。
2.5 考评
临床实践考核总分100分。学员完成临床实习手册所规定的实践项目, 占考核成绩30%。心肺复苏、电除颤2项急救操作技能占考核成绩50%。综合能力 (是对学员的急重症护理的综合实践能力及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测定判断) 占考核成绩20%。考评结果采用综合评定方法, 90分以上为合格。受训者33人考核合格, 1人不合格。
3 讨论
首批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的开展促进了培训基地的自身建设, 我们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如何使培训内容规范化, 教学方式多元化, 使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养取得长足发展等值得探讨。
3.1 成效
34名受训护士均来自临床一线, 实践培训前经自制问卷调查获悉学员们自评急救技能较为熟练, 对急救护理相关知识、急诊急救设置与管理知识、急救专科知识等方面的需求较高, 科研能力欠缺。这与宋瑰琦等[4]的研究基本一致。因此, 我们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实践培训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采取现场示范教学法, 同时结合临床实践的应用讲解专业理论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相关知识水平;结合典型病例进行护理查房、专科知识讲座和病例分析等, 进一步提升其专业救护能力。培训后期, 学员均反馈受训后专科理论、技能与临床应急处置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并且文献检索、综述撰写等科研能力方面得到了有益锻炼。
操作考评采用学员参与评价与教师标准化考核相结合。即1名护士进行操作, 其他护士观摩, 操作结束后所有观摩者依次对其操作进行评价, 然后由带教老师对遗漏项目或不规范之处进行补充评价, 纠正认知冲突。此考核法可以使所有护士以评估者和被评估者的双重身份参与操作技能考核, 及时发现自我操作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在操作和观摩中达到双重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维护受训护士的自尊;由于要参与评价, 使每位护士都能深刻理解评价标准, 掌握操作中的关键步骤, 促进其操作技能的进一步提高。所有学员对这种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的考评方式也倍感满意, 并认为对其本单位护士的培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我院为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管理规范, 制度健全。学员们多数为基层医院的护士长、骨干, 在自身受训的同时对上级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急救流程、抢救程序、应急预案、医院感染控制等更感兴趣, 基地老师均予以无条件支持。通过受训人员的学习与传播, 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医院急诊急救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同时也加速了临床实践基地的规章制度、流程、质量控制标准的不断规范与优化, 进一步完善了本单位急诊医疗护理管理体系。
3.2 不足
急诊急救实践基地对学员在医院内执行的各种急诊危重病抢救护理、急救与监护技术等培训工作完成较好, 但对灾害救援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应对的培训还很不足, 对开展专科领域护理的研究明显欠缺。因此, 对临床实践基地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建设, 以及建立一支以本土专家为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我们下一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培训急诊急救专业化的护理人才提供最佳临床实践的条件。
山西省急诊专业医学发展程度很不平衡。尤其是部分基层医院的学员专科知识、科研水平偏低, 导致其学习期间自身压力很大, 也给临床实践基地带教老师增加了一定的负担。因此, 建议山西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学员需具备如下条件:注册护士;护理本科以上学历, 具有5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或护理大专以上学历, 具有8年以上急诊临床工作经验;热爱护理事业者。偏远地区可适当降低要求。建议培训前对报名人员组织考试, 择优录用[5]。
尽管我国启动了万名护理人才培训项目, 大力培养急诊急救专业护理人才。但从本次培训中发现, 基层医院急诊急救护理技术、专业知识、护理思维、管理等方面还很薄弱, 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培训任重而道远。为促进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发展, 建议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每年举办2批或3批培训班, 突出专科护士培训的实用性, 以使急救知识、技能、综合服务能力快速惠及基层, 保证急危重症病人救护质量。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山西省首批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培训方法。[方法]对34名护士进行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培训, 在临床实践中指导学员撰写综述, 采取急诊与重症监护室 (ICU) 轮岗式培训及小组急救模式法进行急救技能与综合能力训练, 进行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技术操作培训与考核, 交流护理管理方法。[结果]提高了受训护士的综合能力, 使其急救意识、急救技能、急救专科理论知识、护理管理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通过对专科护士的实践培训, 也发现临床培训基地的不足, 对急诊急救临床实践培训基地的发展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论]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临床实践培训可培养和发展急救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优化急救护理人员的能力结构、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关键词:专科护士,急诊,急救,实践培训
参考文献
[1]沈红, 陈湘玉, 黄萍, 等.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设实践与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8) :8-9.
[2]孙婷, 金静芬, 胡斌春.浙江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培训与考核[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 (8) :920-922.
[3]朱禧庆.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的条件与论证[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3) :55-57.
[4]宋瑰琦, 秦玉霞, 袁秀娟, 等.安徽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绩效的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1) :997-1000.
临床专科实践能力 篇8
关键词:品管圈,儿科,静脉输液,渗出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的重要措施[1]。静脉输液渗出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2]。据国外文献报告, 有78% 的小儿外周静脉输液发生过渗出损伤, 高达43% 的此类事件会造成皮肤、肌肉或者神经损害[3]。国内报告小儿静脉输液渗出率高达60. 78%[4]。小于10岁的病人发生静脉输液渗出比例较高, 且使用头皮针输液导致的药物渗出比例大于外周留置针, 应给予特别关注[5]。因此, 降低静脉输液渗出率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主要途径[6]。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在护理行业中得到广泛推广[7]。本院是西南地区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童医院, 2014年本院门急诊量已达218万次, 门急诊输液病人最高可达每天1 000例次。门急诊静脉输液患儿多, 发生输液渗出也相对较多。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科室共有28名医生, 69名护士, 门诊输液床位300张, 输液留观床位30张, 危急重症抢救床位4张。资料数据来源于2014年10月—2015年4月门急诊输液渗出的人数统计。
1. 2方法 1成了品管圈小组:成立以护士长为首的12名急诊护理人员的品质管理小组。2确定圈名和圈徽。
1. 2. 1选题 召开圈会议, 头脑风暴法进行主题选定, 从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主题打分, “降低儿童专科医院静脉输液渗出率”确认为活动主题。主题定义为门急诊输液发生渗出者。衡量指标: 输液渗出率= 单位时间发生输液渗出总人数 ÷ 单位时间静脉输液总人数 × 100% 。
1. 2. 2活动计划拟定 遵循品管圈活动的四个阶段十大步骤绘制甘特图。
1. 2. 3现状把握 首先制作输液渗出原因调查表, 专人负责输液渗出数据收集。收集1个月数据后统计分析:输液渗出618例, 输液病人10 918例, 渗出率为5. 66% 。然后制作输液渗出原因查检表, 见表1。根据查检表绘制柏拉图, 见图1。
1. 2. 4目标设定 全体圈员对圈能力进行打分, 计算出圈能力。根据“目标值= 现状值- 现状值 × 改善重点 × 圈能力”的计算公式算出目标值 (目标值=5. 66% - 5. 66% × 80% × 6. 99% = 2. 54% ) 。
1. 2. 5原因分析 依据改善前柏拉图对输液渗出原因进行鱼骨图分析 (见图2) 。针对分析结果重新设计查检表, 进行1个月的真因验证, 结果见表2。因此, 本次品管圈改善的重点为环抱方式不当、知识缺乏、护士穿刺未成功、患儿对环境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
1. 2. 6对策拟定和实施 针对改善重点查阅文献寻找对策, 全体圈员从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对对策进行评分, 评价方式为优 (5分) 、可 (3分) 、差 (1分) , 圈员共12人, 总分180分, 以80 /20定律144分以上为实行对策, 但本圈希望能有较高之达标率, 全体圈员决定以> 150分为实行对策, 共选出4个实行对策。实行对策具体如下:1改善环抱方式。根据头、上肢、下肢不同穿刺部位由护士示范正确的环抱方式, 并将错误环抱方式和正确方式以图片形式进行对比, 错误方式以红色“× ”显著表示。将环抱图片制作成海报张贴于静脉穿刺台和输液观察区, 改变家属环抱“顺手式”和患儿环抱“习惯式”, 让家长主动参与静脉输液的照护, 运用正确的环抱方式来避免静脉输液渗出。 2疼痛护理和心理护理。由于是静脉穿刺是刺激性操作, 穿刺疼痛会使患儿对静脉输液产生恐惧、焦虑、抗拒情绪, 加之对周围环境陌生, 更使患儿不安情绪增加。圈员商议决定改善输液环境, 在输液区域张贴一些卡通图案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输液台布、围帘、窗帘使用暖色系, 给患儿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针对1岁以上的患儿, 护士亲切与之交流, 告知输液表现好后会赠予可爱的小贴画。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患儿对输液不再恐惧, 通过激励机制, 患儿得到了喜爱的卡通贴画, 在整个输液过程中留下的不再是疼痛而是喜悦, 增强了自信心。3加强留置针宣传。由于儿童天性好动和家属对静脉输液知识的缺乏, 在门急诊输液的儿童家属大都不愿采用留置针输液。因此需要改变家长的认知, 让其了解静脉输液知识, 正是由于儿童天性好动需要留置针来保护血管, 可避免因好动导致的输液渗出, 减少反复穿刺的疼痛感。本科制作了留置针输液安全手册, 包括留置针输液的原理、留置针输液的好处、留置针的家庭护理知识和咨询电话。4增强护士责任心。由于输液病人较多, 静脉穿刺护士求速度, 穿刺后未能及时查看是否穿刺成功、速度是否适宜、固定是否稳妥, 但病人已离开, 若患儿到达输液观察区后巡回护士观察不及时或宣教不到位就会造成输液渗出。圈员讨论决定规范静脉穿刺流程, 明确静脉穿刺护士和巡回护士职责。要求静脉穿刺护士在穿刺完毕后, 同家长一起检查输液是否通畅, 为患儿调节好输液滴数, 规范穿刺成功后用语, 即“已穿刺成功、滴数合适、固定稳妥, 请按照海报的第几种方式正确环抱”。患儿到达输液观察区域后, 巡回护士加强巡视, 并对家属进行环抱方式指导。
2结果
通过对策实施后, 再次进行调查, 2015年3月门急诊输液渗出率下降为2. 44% , 改善后输液渗出数据见表3和图3, 与改善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07. 38, P < 0. 01) 。按照计算公式:目标达标率= ( 改善后数据- 改善前数据) ÷ (目标值- 改善前数据) × 1 00 % , 计算出达标率为 ( 2 . 4 4 - 5 . 6 6 ) ÷ ( 2 . 5 4 - 5. 66) × 100% = 103% 。
3讨论
【临床专科实践能力】推荐阅读:
临床专科11-19
临床专科护士08-18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25
临床专科毕业论文07-23
临床医学专科教育10-16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06-30
专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个人总结10-03
临床专科《妇产科学》复习题及答案11-20
临床医学专科预防医学教学调查论文12-11
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