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能力

2024-10-13

临床能力(共12篇)

临床能力 篇1

关键词: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指临床医师由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医师所应具备的理论联系临床, 依据患者情况进行正确决策的能力。循证医学模式下, 对疾病诊治做出正确决策非常重要, 这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思维锻炼, 掌握临床思维模式, 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以指导临床实践。笔者对如何认识、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 注意基础理论的学习

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首先要有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医师进入临床工作前, 都要经过医学院校系统的学习, 这是临床工作的基础。但这还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特别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需要。所谓基础理论, 除对各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等, 还包括与之纵向和横向联系的知识。

现代医学有许多相对独立的临床亚专业体系, 但人体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各种疾病病理变化与机体各功能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一方面学科不断细化, 另一方面各学科间又彼此相联系, 对医学的某些难点需要各学科协同攻关。临床思维能力就是如何认识和研究各复杂疾病的现象与内在规律的工具。医师须掌握和运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方法论等思维科学知识, 并以此为指导, 合理运用医学知识。

2 坚持实践

临床医学实践性极强, 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临床思维的产生。医师的医学理论知识若缺少实践, 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刚毕业的医学生, 虽然已经掌握了诊断疾病的理论知识, 但是缺乏对疾病的感性认识, 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距离, 无法正确地运用其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经验。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 医学理论知识均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医师需要将这些理论经验变为自己知识, 要亲身实践, 不断丰富和增加感性认识, 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增强思维正确性、敏感性。

3 全面掌握资料

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常能依据疾病典型特征就能作出正确诊断。注重疾病典型特征与全面掌握病史资料并不矛盾, 同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会因人而异, 也会因期而异。故诊断过程中, 既要注意疾病典型特征, 也应对疾病全面分析, 若不进行全面细致的病史采集和认真的体格及辅助检查, 依赖典型体征, 势必造成误诊。故临床思维须全面掌握资料, 是使思维沿着正确方向延伸并获得正确诊断结论的基础。

4 认识疾病本质

临床医师最先接触和最易感觉的是疾病表象, 即症状, 如患者自述等。但疾病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疾病症状虽是其本质反映之一, 但症状并不同于本质, 仅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反映的仅是一个侧面。故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 不应将思维目标局限在对疾病表象的认识上, 应通过现象深入本质, 方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5 不断更新知识

临床医学与整个社会相关学科发展是同步的。许多新知识不断深入医学领域, 使人对自身和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要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就要不断吐故纳新, 才能顺应医学发展。现代技术为临床医学提供了电镜、放射性核素、X线、酶标记等技术, 使人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 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引入, 开拓出更多诊疗手段, 通过信息、数字、图像来显示机体内部变化实际情况。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给临床医师在诊断、治疗及疾病认识上提出更高要求, 使得医师应转变观念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综上所述, 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首先源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 依靠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进行科学的分析, 不仅能有效地为临床实践服务, 还能积累起丰富的经验, 锻炼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 紧跟时代的进步, 及时地更新知识结构和实践方法。这些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是诸多复杂因素促成的, 单纯强凋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 对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临床能力 篇2

(一)常见病症的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

1.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高血压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心脏骤停及严重心律失常;

2.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肝硬化及上消化道出血;

3.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结核、气胸及呼吸衰竭;

4.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急性白血病;

5.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6.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7.脑卒中、颅内高压及昏迷。

(二)其它

1.高血钾、低血钾心电图特点及治疗原则;

2.洗胃机的使用;

3.食道静脉曲张、胃十二指肠溃疡的x线片诊断,胃癌的上消化道造影。

执业助理医师

常见病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1.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急性心肌梗塞及心脏骤停;

2.消化性溃疡及上消化道出血;

3.支气管哮喘、气胸及呼吸衰竭;

4.贫血;

5.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6.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临床能力 篇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目前迫切需求眼科学高层次人才。眼科临床型研究生是将来医疗服务队伍中的重要力量。针对眼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们眼科中心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经验,对眼科学临床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协同培养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高眼科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眼科医学研究生;科研;临床;协同培养

Exploration of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Medical Postgraduate of Ophthalmology

DONG Ning, XIAO Li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Beijing Shiji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re is an urgent demand for high-level personnel of ophthalmology. Clinical graduates of ophthalmology are important groups in medical service in the future.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ostgraduate culture of ophthalmology, combined with our own experience in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e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f cooperative training of clinical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 of ophthalmology.

【key words 】 medical postgraduate of ophthalmology; scientific research; clinical abil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74-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对医学人才需求的扩大,医学人才的培养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连续扩招使研究生的数量成倍增长,虽然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学生求学深造机会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研究生的来源及水平的不同,使研究生结构也发生改变,给眼科研究生培养带来新课题,尤其是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1]。

一加强眼科学临床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能力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研究生毕业后应具备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习、就业环境、科研经费、导师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临床型研究生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临床学习和工作中,虽然他们一般具备较高的临床操作能力,但是对科研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科学思维及科研创新能力往往达不到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此眼科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应主要包括临床专科学习和学位科研论文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要培养出既能掌握处置病人的技能,又能开展临床科学研究、指导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素质的两栖复合型人才。这对我们缩小我国临床医学研究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医学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对眼科学临床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能力协同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 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医德

医德是医生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是每位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医学研究生作为未来的临床工作者,是将来医疗服务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同时,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医德过程中起到榜样作用,导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在各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培养出为医学科学事业献身和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研究生。

(二) 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培养

1. 加强眼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本科教学中,眼科课程大都被安排在第5学年,此時正是临近考研或毕业找工作期间,学生无暇过多顾及眼科学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突击记忆,未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眼科理论知识。因此,由应届本科生考上的眼科硕士研究生的眼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对其今后临床工作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很大限制。所以,在硕士阶段必须通过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下大力气强化眼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2,3]。

2. 加强英语的学习

英语在眼科的科研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从文献资料的查阅、论文的撰写和国际学术交流,处处涉及到英语的应用。尽管现在的大多数学生从小就开始系统的学习英语,包括听力和口语,同时通过大学本科期间的系统学习,应该说基础比较好,但大都是以公共英语为主,专业英语词汇量少,尤其是眼科专业英语词汇更加不熟悉。所以要鼓励研究生通过大量阅读眼科英文文献以及原版英文眼科教材,增加专业词汇量,熟悉专业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大部分研究生具备阅读本专业相关文献的能力,充分了解眼科学国内和国际的新进展,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撰写英文论文,向国外英文杂志投稿,在文章的修改中不断提高英语写作水平,为未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 临床能力培养

眼科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将其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眼科医生,因此,临床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1.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眼科学也不例外。眼科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另外眼科与其他临床学科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其专科检查、诊断和治疗手段大多具有特殊性[4]。学生入科后,科室会安排大约三个月时间在门诊和检查室学习眼科基本操作,包括查视力、验光、测眼压、裂隙灯检查、直接和间接眼底镜检查、前置镜、房角镜和三面镜等检查。

虽然书本上对各种检查设备的实际应用有介绍,但是很少阐述检查操作的细节和技巧。从临床工作经验来看,根据不同的病患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在实践中不断产生并解决新问题,从而逐渐积累相关经验。比如裂隙灯有直接焦点照明法、间接照明法、后发射照明法、弥散照明法、镜面反光照明法、角巩膜缘散射照明法等多种检查。另外,由于眼科的许多诊断和治疗是与大量的辅助检查分不开的,眼科各种检查是进行诊断与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必要手段和工具,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这些基本功,眼科的医疗工作就无从开展。因此,科室会安排具有一定经验的带教教师传授眼科常规检查仪器的特点、使用方法、结果判断和描述等,使研究生了解和熟悉视野、眼科A/B超、視觉电生理、超声生物显微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血管造影、OCT 等眼特殊检查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眼科是手术科室,对医务人员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所以在研究生进入住院部培训和实习前,通过上级医师手把手的带教,使他们熟练掌握冲洗结膜囊、泪道冲洗、剔角膜异物、球结膜下注射、球后注射、霰粒肿切除等基本治疗方法,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上基本技能训练,均由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在培训期结束时进行考核。

另外,近年来,患者对自身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对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因此,在门诊轮转期间,研究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与患者直接接触,他们大部分经过本阶段均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5]。

2. 培养研究生的感性认识

研究生通过眼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对眼科的各种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在临床上眼科疾病的治疗需要进行手术,因此培养研究生对手术的感性认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眼科中心要求每一位研究生在进入住院部培训前,要集中观看手术录像,通过这个阶段的培训,要求研究生熟悉手术过程,并由带教老师讲解录像中的具体手术步骤以及每一步的注意事项和手术的要点,使研究生熟悉手术步骤中的每一个细节,为将来的临床实践中打好基础。

3. 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研究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后,可进入临床工作,进行亚专科的培训。每一位研究生病房安排1年的学习,亚专科的时间是基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进行安排的,一般研究生先安排进入自己导师的医疗小组进行临床学习,为今后的临床科研打好基础。所有的研究生由高年资具有讲师职称的主治医师直接管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管理病人,包括书写病历、分析病情、术前谈话、术中协助、术后处理等。通过这样的锻炼,掌握眼科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原则以及药物使用、操作技术等。另外,科室定期安排各亚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对研究生进行针对性培训,解答他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巩固研究生对眼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科室每周定期对住院患者进行大查房,对疑难病例进行病例讨论,要求每一位研究生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病例汇报,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将在短时间内对疾病得到系统的掌握。

另外,我们建立了一个的学科间的轮转制度,在一年的临床学习中,要求每一位研究生在眼科相关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包括内分泌科糖尿病治疗中心、影像医学科各一个月,全面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临床诊疗技术及学科间的联动,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眼科显微手术技能的训练

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内眼手术和部分外眼手术都是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显微手术操作是眼科医师临床工作的灵魂。在医疗诊治中我们决不允许以病人作实验,练手术,要提高眼科手术技能则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我们要求每一位研究生都要系统的进行动物眼的显微手术操作训练,在显微镜下多练习,找到感觉,逐步适应。然后,在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指导下逐步进行临床操作,如显微手术时在显微镜下帮助冲水、止血、剪线等常规操作。当研究生熟悉显微镜的性能和镜下操作后,可以进行显微镜下结膜角膜拆线、结膜角膜伤口缝合、翼状胬肉手术、构筑内眼手术的切口等临床操作。

(四) 科研能力培养

与综合性大学或基础医学的研究生相比,临床医学院研究生掌握较多的临床知识而科研意识比较淡薄,科研理论基础薄弱,实验室工作陌生及动手能力较差等。如何培养既有高超的临床诊治水平,又具有较高的探索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呢? 我们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 加强科研兴趣的培养和引导

眼科研究生与普通住院医师不同,在保证临床技能实践的前提下,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是眼科临床研究生刚开始大都科研意识不强,此时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我们中心通过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课题组讨论会、科室学术交流会等,多方面启发、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开阔学生视野。

2. 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中心根据学科科研目标和方向,要求研究生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就制订学习计划,尤其要求熟练应用文献检索工具,扩充眼科英文词汇,大量阅读英文文献,这样增强了研究生的综述写作水平、论文写作能力和课题答辩表述能力以及培养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熟悉本学科国内外进展的基础上进行选题。在选题阶段导师必须和研究生共同探讨所选课题,激发其科学思维,导师要认真对研究生课题的新颖性、理论上的可行性、现实的可操作性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对课题进行把关。另外在课题实施前,要进行公开的开题报告。这样的过程有助于研究生在今后的科学研究方面有更大的发展。

3. 实验培训与操作

我们中心采用集中培训的方法,由实验指导老师或上一届研究生进行示范并指导常用的实验操作,整个培训安排在研究生进实验室前一个月内完成。学生根据所安排课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学习实验技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另外,导师要认真指导研究生预实验,检查实验方法和结果并发现和提出问题,严格要求研究生锻炼其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在反复的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4. 撰写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位论文的质量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衡量研究生学习、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导师应帮助研究生理清写作思路,抓住写作重点和行文的逻辑性。研究生要学会医学论文写作的格式与方法,积极进行写作训练,不断提高论文写作水平,用规范化的学术用语来表达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及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格。

综上所述,眼科学临床型研究生,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自己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只有临床与科研能力协同培养,才有可能将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培养成为未来的“临床医学科学家”[6]。

参考文献

[1]杨世茂. 探讨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及临床操作能力的协同培养[J]. 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882-884.

[2]赵桂秋,张京芬,车成业.浅谈眼科研究生的阶段培养要点[J].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12-113.

[3]柯晓云,陈慧. 眼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初探[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4):472-474.

[4]梁皓,严宇清,衷昕.眼科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探讨[J]. 广西医学,2006,28(5):766-767.

[5]张颖.浅谈眼科低年资住院医师临床培养的思路和见解[J].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2):330-332.

临床能力 篇4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重要的教学阶段, 实习质量影响着预期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主要安排在工作条件较好, 仪器设备较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医院, 但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实习生手工操作机会相对缺乏。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何提高实习生实习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就检验专业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与医学沟通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1 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培养

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临床需求不断增多, 医学检验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A类课题 (桂教科规办[2006]6号)

立“以健康为中心, 以人群为对象, 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卫生观念[8]。但是由于学生实际操作机会较少,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锻炼不够, 从而降低了学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坚持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教学相统一, 根据医学教育培养目标, 本着“系统和规范”原则, 以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和能力为核心,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 进一步规范教学大纲, 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补充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内容, 就社区卫生服务实习时间、科目和具体环节等做出具体安排, 把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区卫生服务六大任务纳入实习范围, 从而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2.4社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和考核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质量是全科医学教育的生命线, 是全科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卫生部及有关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为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确保培训可持续发展, 正在积极探讨并研究社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但实践反馈的相关文献很少, 需要在社区实践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 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此外, 要建立长效反馈机制, 使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建设日趋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应包括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教学环节执行情况, 尤其是实习生社人才培养应多元化[1]。因此, 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应是具备熟练的仪器操作能力、手工操作能力及与临床对话能力的检验医师。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在实习阶段必须加强临床工作能力培养。

1.1 带教教师应坚持“授人以渔”教学理念, 注重言传身教

带教教师应坚持“授人以渔”教学理念, 注重言传身教, 以帮助实习生掌握工作方法, 提高临床工作能力。现以血细胞分析实习教学为例说明“授人以渔”教学理念。在血细胞分析全过程检验中, 必须不断总结带教经验, 从以下几点入手指导实习生: (1) 仪器与试剂准备符合要求。 (2) 掌握标本编号的正确方法。标本编号时常有3种做法:一是先检查标本是否合格 (如有无凝块) , 再编号;二是先标本编号, 再检查标本是否合格;三是只对标本编号。那么, 哪种才是正确的?有凝块的不合格血标本

区卫生服务意识和能力提高程度等方面, 评价指标应科学、全面、实用, 可操作性强。

参考文献:

[1]刘海波.刍议我国全科医生的“守门人”职责和培养[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3) :189~190.

[2]钱宁, 杜雪平, 李菁, 等.我国全科医学培训中规范化社区教学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1224~1225.

[3]路孝琴, 郭爱民, 崔树起, 等.以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

[4]王建华, 俞爱月, 任光圆, 等.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习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5 (10) :33~34.

[5]施榕, 陈秋生.论对全科医学生社区服务理念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13 (6) :26~27.

[6]任光圆, 潘传德.基于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质量提高的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建设[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 (1) :18~19.

[7]王建华, 任光圆, 俞爱月.以大纲规范实习内容以制度保证实习质量[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5, 25 (10) :31~32.

[8]任光圆, 马玉富, 王建华, 等.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5, 25 (10) :27~28.蒉

不仅可导致仪器计数小孔堵塞, 而且会得到错误的检验结果。让学生明白细节、秩序决定事情成败的道理。 (3) 检测要求与注意事项。 (4) 检测结果 (化验单) 分析:综合分析检测结果及各种信息, 正确发出检验报告;重视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复查;危急值、特殊检测结果等必须及时报告临床, 征求临床对结果的评价等。 (5) 严格执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复查制度:可以通过异常血小板检验的案例教学[2], 与学生一起探讨在什么情况下,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应进行人工显微镜复查。从而要求学生进行手工法细胞计数与细胞分类等训练, 提高其手工操作能力。 (6) 对每个实习小组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互动式小讲课, 例如, 仪器法异常检测结果的相关案例、仪器维护保养程序、废液处理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等, 将互动式小讲课安排在完成日常工作后, 并且时间不超过30分钟。

1.2 实习生应树立敬业精神

实习生应充分认识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培养敬业精神, 做到敬业、乐业。特别是要加强“慎独”精神培养, 即要培养自己在独处时仍能按照工作程序、岗位要求, 认真做好每份检验, 发出准确无误的检验报告[3]。带教教师应以身作则, 注重言传身教。带教教师的学识、工作态度、爱心、责任心等将会对实习生的敬业精神、专业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实习生应勤于实践, 善于从带教教师身上学习良好的品格与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学好本领, 青出于蓝胜于蓝。

1.3 实习生应加强各学科实习, 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实习生在进入检验科各实验室前, 应重点复习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实习时做到“三多” (多看、多听、多想) 和“三勤” (口勤、手勤、腿勤) [4], 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多看书、查资料, 多思考, 并及时请教带教教师, 切忌不懂装懂。另外,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电子学等快速发展, 检验医学也得到充实, 对检验人员知识广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实习生应主动学习检验仪器学、英语等相关学科知识, 熟悉主要检验仪器的校准、定标、维护保养与项目开发等方法。只有技术高超, 知识全面, 才能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1.4 实习生应重视临床科室实习

医学检验专业属于临床医学范畴, 学生在实习前已经学习了内科、外科、妇科与儿科等临床学科知识, 因此, 应安排检验专业学生到临床科室实习。例如, 我校检验专业实习生有4周时间在血液内科、呼吸内科等科室实习, 这既有利于检验专业学生了解临床工作程序, 学习与临床医生、护士和患者等的沟通技能;又有利于培养检验与临床综合分析能力, 以及实验诊断思维方法。因此, 检验专业实习生必须重视临床科室的实习, 争取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牢固掌握临床实习内容, 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医师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在进入临床科室实习前, 先到病案室借阅1~2份内科常见病病历, 做好阅读笔记, 了解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全过程, 以便进入临床科室实习后, 可以很快进入实习医生角色。实习时应向带教教师学习问诊、查体技巧, 重视与同行、患者的沟通, 关爱患者, 细心观察, 勤于实践, 掌握一些常见内科病的诊断方法, 能够完成常规的内科操作, 书写合格的住院病历。另外, 还应参加一些病例讨论, 注意检验结果的应用分析, 以提高解决临床问题能力。

2 实习生医学沟通能力培养

医学沟通是医疗活动的基础, 沟通技能是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5]。医学沟通不仅是医患间的沟通, 还包括医务工作者之间的沟通[6]。带教教师应正确引导, 使实习生既具有真诚心、爱护心、关怀心、同情心、忍耐心, 善于运用语言交往, 又要充分运用非语言性交往, 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虚心学习[7], 以提高医学沟通能力, 建立和谐关系。

2.1 在检验科实习时, 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

检验科是为临床服务的科室, 日常沟通的对象有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等。检验人员沟通能力强, 沟通工作到位, 有利于提高医疗与检验质量, 减少纠纷。与临床医生沟通主要涉及异常检测结果、鉴别诊断和检验咨询等, 在带教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异常白细胞检验等案例教学[2], 与实习生一起讨论有效的沟通方法。与护士沟通主要涉及标本采集、送检注意事项等, 例如, 对于一个明显异常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当确定需要重新抽血复查时, 如何沟通, 才能让护士及时抽血送检?可以这样说:“某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明显异常, 可能危及生命, 必须及时抽血复查, 加以证实, 所以需要你的帮助, 请马上抽血送检, 辛苦了。”这样护士会很快完成任务。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应考虑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需求, 遵循以“患者为中心”服务宗旨, 才能赢得患者的理解与支持。

2.2 在内科实习时,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实习生由于自身能力或经验欠缺, 一些患者对实习生抱有怀疑态度, 不愿意配合实习生的工作。因此, 带教教师应加强指导, 多给实习生动手机会, 尽可能维护实习生的威信, 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并给予鼓励, 增强其自信心。实习生应主动接触患者, 了解患者, 从能够做好的事情入手, 实实在在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配合。另外, 实习生之间还可以运用同伴教育的方式来提高沟通能力[6]。

检验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主要任务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提供实验室证据, 并合理选择实验项目, 解释实验结果, 为临床合理、有效应用实验结果提供正确的信息, 因此, 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临床工作能力与医学沟通能力, 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医师。

参考文献

[1]邓均, 蒲晓允.多元化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01, 17 (8) :684~685.

[2]林发全, 莫武宁, 王健.从案例教学谈检验专业学生医学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4) :508~510.

[3]谢圣高, 邹光楣, 丁德智.加强医学检验人员敬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16 (1) :20~22.

[4]瞿良, 吕宇杰, 王惠萱.临床检验科应重视检验医学实习生全面能力的培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8, 29 (9) :856~857.

[5]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 (医学教育分册) , 2002, 23 (2) :1~5.

[6]林发全, 罗群.以同伴教育形式进行医学沟通学教学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 2007, 28 (7) :78~79.

临床能力 篇5

1.妇产科病历采集方法及书写;

2.妇科双全诊及三合诊等盆腔检查方法;产前检查、产前宣教的内容及方法,四段触诊、胎位检查、骨盆外测量、绘制并应用妊娠图及高危妊娠的评分原则;正常分娩分期,观察产程、绘制并应用产各图及正常产褥期的管理;阴道白带、宫颈细胞学及阴道细胞学标本取样方法,识别和解释白带常规、阴道及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

3.按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如下操作:刷手、穿手术衣、戴手消毒(包括外阴、

阴道、宫颈和腹部手术野)及铺手术巾,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开、探查、显露、缝合、 结扎、剪线、止血等操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4.插导尿管、分段诊刮、人工流产、上下宫内环、前庭大腺囊肿开窗术、正常产接生、会阴侧切和缝合、腹部和会阴伤口的换药及拆线技术;

5.不规则出血、白带异常、腹痛及盆腔包块等四大症状与各种产科疾病的关系;

6.生殖道炎症(外阴炎、阴道炎、慢性宫颈炎、盆腔炎)、月经紊乱、妇科急腹症、卵巢肿瘤、子宫肌瘤、早孕、流产、产前出血、异常产褥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7.妊娠合并心脏病和肝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8.妊娠高血综合征、巨大胎儿、前置胎盘早剥、羊水过多、羊不过少、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胎膜早破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9.民位妊娠、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的手术指征及制定手术范围的原则,剖宫产、阴道助产的适应症;

10.常用避孕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治疗原则;人工流产术、中期引产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执业助理医师

1.妇产科病历采集方法及书写;

2.妇科双合诊及三合诊等盆腔检查方法;产前检查、产前宣教的内容及方法,四段触诊、胎位检查、骨盆外测量;正常分娩分期,观察产程、正

常产褥期的管理;阴道白带、宫颈细胞学及阴道细胞学标本取样方法;

3.按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如下操作:刷手、穿手术衣、戴手消毒(包括外阴、

阴道、宫颈和腹部手术野)及铺手术巾,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开、探查、显露、缝合、 结扎、剪线、止血等操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4.插导尿管、分段诊刮、人工流产、上下宫内环、前庭大腺囊肿开窗术、正常产接生、会阴侧切和缝合、腹部和会阴伤口的换药及拆线技术;

5.不规则出血、白带异常、腹痛及盆腔包块等四大症状与各种产科疾病的关系;

6.生殖道炎症(外阴炎、阴道炎、慢性宫颈炎、盆腔炎)、月经紊乱、妇科急腹症、卵巢肿瘤、子宫肌瘤、早孕、流产、产前出血、异常产褥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7.妊娠合并心脏病和肝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8.妊娠高血综合征、巨大胎儿、前置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 胎膜早破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9.异位妊娠的手术指征,阴道助产的适应证;

临床能力 篇6

【摘要】护理实习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关键,针对护理实习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不强等薄弱环节,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在培养实习生中的主导的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护理教学骨干、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护理 教学方法 探索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临床实习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和临床教学医院,每年都要接受大量的实习护理生,肩负着培养护理人员的重任,但由于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临床护理工作任务重的困难,如何做好实习护士的管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是临床护理教学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只有不断学习进取开拓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临床带教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出贡献[1]。

1 健全临床护理教学组织

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组织由科教科、护理部、教学组长、带教老师组成,护理部负责制订带教方案、带教计划,科室护士长、教学组长、带教老师负责带教工作的具体管理和实施,以确保实习计划的顺利完成。

2 重视临床师资队伍建设

2.1 注重教学组长和带教老师的培养 首先举办教学组长培训班、通过学习与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第二教学组长根据护理部安排进行护理技术操作示范、护理教学查房、病案讨论等;第三组织教学组长和带教老師参加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业务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2.2 重视教学组长和带教老师的选拔 带教老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护理专业、热爱教学、责任心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护理技术,并能及时掌握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和护理学发展的新动态;经过多年的临床磨练,通过科室选拔、护生反馈、护理部等综合考评,护师以上职称的年资较高的护理工作者担任。

3 开展多种形式的护理教学

3.1 护生进入临床科室前,进行一周的岗前培训。主要有:医院的规章制度、护理管理的有关制度,如护士礼仪与行为规范、护理安全防范制度、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实习生管理制度等。

3.2 护理部每周星期三晚上组织护理教学讲课,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内容包括: 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并进行现场提问、答疑和评价,从而提高了教学老师的语言表达、授课技巧、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能力,巩固护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拓展了护生的知识面。

3.3 科室内对轮转护生每周进行一次小讲课,主要针对专科疾病知识及护理,专科护理操作技术、专科仪器的使用、健康教育等,使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护生对专科知识、专科护理、专科技能的掌握。

3.4 科室对轮转的护生每月组织一次护理教学查房或病案讨论,由实习生提前准备查房的病史资料,各院校实习生自行组织初步讨论,准备充分后,由护士长、教学组长、带教老师负责组织,在床边讲解病人的观察、护理的要点,进行讨论分析提问,并由护士长、教学组长进行点评;以达到锻练和提高护生的观察、应急、应变能力和抢救危重病人的能力。

3.5 培养护生语言表达与沟通协调能力?随着护理工作模式的改变,沟通和交流越来越重要。带教老师要教会护生处理好与实习生之间的关系;来自不同院校,不同层次的实习生,要团结协作,互相交流实习体会及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教会护生学会用沟通技巧对病人进行评估、入院宣教等,从而锻炼护生的健康教育和沟通能力。

3.6 加强护生法律意识的教育 人们的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医疗风险以不断加大。要用典型事例教育护生,时刻以患者安全为重,通过反复的教育与训练才能使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加强,从而养成习惯[2]。在工作中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护理工作需要。

4 临床教学质量评价

对于即将转科的实习生,实施出科临床技能考核和专科理论考试,保证教学质量。在考试过程中,带教老师要分析扣分原因,考试结束后立即给予讲解和纠正,不断地巩固知识和加深印象。实习结束后,带教老师要认真做好实习生的实习评定工作。护理部定期召开护生、带教老师和教学组长座谈会,广泛征求学生和老师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教学管理[3]。

根据当前医学院校护理临床实习对临床教学及学生成才的影响,找出存在的问题,探索依托高等医学院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势,提高护理队伍业务技术水平及临床教学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学医院、非直管附属医院的教学资源优势和积极性,随着护理教育的改革,带教老师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培养合格的护理人员,才能把实习护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促进教学医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龙亚军 在县级医院中本科实习生实行导师制管理的思考及实践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13(3)37~38

[2] 樊迎春 护理临床实习带教体会 中外健康文摘〔J〕20129(9)356~357

儿科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我校民生学院全科医学专业2006、2007级选修儿科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分为两组, 实验组30人, 采用教改后案例分析联合PBL教学法;对照组30人, 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组均是统招生, 入学时随机分班, 教材和课时相同, 并由同一教师授课。

1.2 方法

1.2.1 实施方法

两组同步授课, 教学内容相同。对照组教师常规口头强调学习态度, 采用传统讲授法。实验组创新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两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 实验组。将30名实习生分成3个小组, 每组10人。依据儿科实习大纲, 选择症状较为显著的病例, 在正式实习前3天, 教师以提纲形式进行讲解, 并将要讨论的病例发给学生, 学生在这3天时间内通过查阅文献、网络, 组内讨论等方式, 寻找最可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并于上课前写好讨论稿交给教师。若问题难以解决, 由教师进行分类归纳, 最后集中讲解。为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定期由高年资医师进行疑难病分析, 讲述如何观察患儿病情、记录病程、分析化验结果及相关医嘱的意义等, 并让学生参与管理病人。

(2) 对照组。采用与实验组相同病例, 但研究的各项资料均由教师提供。教师就治疗进度、诊断依据等问题讲解后, 设计若干问题, 再由学生解答。在实践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教学查房、病例讨论进行常规实习。

1.2.2 评价方法

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即将结束时进行出科考试, 两组采用相同试卷进行闭卷考试及实践技能考核。考场、考试时间及监考均由我院教学办、医教科统一安排。包括: (1) 理论性试题 (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 , 满分100分, 占总成绩的30%, 主要考核学生对儿科学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及记忆; (2) 临床思维试题 (病例分析、诊断、鉴别诊断的逻辑推理思路) , 满分100分, 占总成绩的50%, 测试学生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及应用能力; (3) 实践技能考核 (病史采集、病历书写、基本技术操作) , 满分100分, 占总成绩的20%, 测试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考试结束由教学办密封试卷, 培训阅卷教师后, 再集体阅卷、登分。临床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其对教学模式感受、临床思维能力自我评价及学习热情。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比较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理论性和临床思维试题考试成绩进行比较。理论性试题 (主要考评对知识的记忆) , 两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优于对照组, 主要体现在判断题、选择题上, 即临床判断、记忆能力有差异。临床思维试题 (主要考评临床思维能力) , 两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主要体现在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上, 实验组学生临床分析能力比对照组强。实践技能考核 (主要考评知识运用能力) , 两组学生都能完成教学大纲要求, 实验组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1) 。

2.2 问卷调查

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实验组90%的学生赞成新的教学模式, 认为案例分析联合PBL教学法, 使其产生一种使命感, 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从而主动学习, 钻研临床业务, 巩固理论知识, 训练临床思维能力, 对理论联系临床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尤其是案例分析对启迪临床思维最有帮助, 认为该带教方法能提高独立处理病人的能力。其余学生 (10%) 认为该教学方法能提高实习兴趣, 但是自己还不适应PBL教学模式, 由于知识面展开范围过大, 感觉实习中压力较大, 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3 讨论

医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 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临床思维尤为重要。因此, 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要注重其临床思维培养。医生的认识水平在临床中不断提高, 经验日渐丰富, 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临床思维教育应该成为每一位医生的终身教育[2]。

目前, 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是医学教育的薄弱环节, 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后, 往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难以完成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换。我们在儿科带教中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 实习积极性不高, 经常迟到、早退。 (2) 被动学习, 没有自己的想法, 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被动接受, 很少问“为什么”, 以沉默来应对教师的提问。 (3) 为了考研, 完全放弃实习。 (4) 临床思维混乱, 在接诊病人、问诊、病史采集、病例书写中, 前后颠倒, 词不达意, 描述不清。诊断与鉴别时, 只注重疾病的表面现象, 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不能综合分析问题, 缺乏临床独立工作能力[3]。针对存在的问题, 我们改进了临床带教方式, 应用案例分析联合PBL教学模式, 结合常规临床实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专科技术操作训练相结合的带教方法, 获得了良好效果。在本次实验中, 实验组各项成绩及实习积极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习中, 实验组学生的出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病例讨论时学生踊跃发言, 渴望得到教师认可, 教学气氛活跃,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对于查房时碰到的疑难问题, 随时向带教教师请教,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该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思维, 打破理论思维的局限性, 让学生由单纯的解剖生理程式化的疾病认知转向实实在在的独立的人身上来, 由医学理论的条块状思维转变为以人体为依托的临床思维[4]。

本次实验虽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例如, 部分学生虽然对新的教学模式感兴趣, 但由于自身基础较差, 感觉实习中压力过大, 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新的教学模式对带教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 教师需要结合学情和临床实际精心梳理教材, 从不同角度、层次和要求设计案例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启发学生思维。实习中, 采用“放眼不放手”的方法, 让学生主动管理病人、询问病史、书写病历、模拟开医嘱, 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入实际工作中, 发现、理解、吸收新知识, 充分调动临床思维。实习后, 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医疗前沿信息, 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巩固学习效果。

总之, 临床思维是医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儿科临床教学应从基本知识、基本临床技能入手,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挖掘学生潜力, 通过多种培养方法来锻炼、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使其做好临床诊疗工作, 提高医疗水平, 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

摘要:目的 促进儿科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在儿科实习中采用案例分析联合PBL教学法, 教师作为指导者, 提供典型真实病例, 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以学生评价及课后成绩作为该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结果 该实习模式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儿科实践教学中案例分析联合PBL教学法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结论 案例分析联合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深受学生喜爱, 值得在儿科实习教学中推广。

关键词:PBL,儿科学,案例分析,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Gomez E A, Wu D Z, Passerini K.Computer-supported team-based learning:The impact of motivation, enjoyment and team contributions onlearning outcomes[J].Comput Educ, 2010, 55 (1) :378-390.

[2]Birkenes T S, Myklebust H, Neset A, et al.Video analysis of dispatcherrescuer teamwork-Effects on CPR technique and performance[J].Resuscitation, 2012, 83 (4) :494-499.

[3]杨伟毅, 苏海涛, 郭达, 等.培养医学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带教方法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4) :382-383.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篇8

关键词: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实践是培养医学生成为临床医师必不可少的手段, 是把医学理论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的转变过程, 是培养临床能力的必然途径。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 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 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临床实践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思维、科研思维、医德医风等的树立;由于信息社会对创新医学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 重新认识和理解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而如何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院临床教学和管理的实践, 对医学生培养中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内涵、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加以讨论。

1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 临床实践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整体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医学实习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加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 是实现由实习生向临床医师转变的必经之路, 直接关系到医学生培养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也是医学院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医学生必须参加临床实践, 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 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 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1.2 加强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现代临床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医学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过去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是按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建立起来的, 面向21 世纪的医学教育必须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新模式, 这就要求未来的医学人才应具有社会、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知识, 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社会和心理适应能力。加强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是适应现代临床医学发展, 克服“重智轻能”, 造就大批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关键所在。

2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新内涵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成效与能否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 临床实践能力自然就是与顺利完成临床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是临床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思维、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 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1]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临床操作能力即动手能力, 主要通过肢体操作来完成, 有具体的完成对象, 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和操作水平, 包括书写常规医疗文件、参加手术及各类医疗技术操作等;另一方面是临床思维能力, 主要依靠人的大脑通过观察、思维、实践运筹等来完成, 是实践能力的深层表象, 例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的能力。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通”与“专”辩证地统一起来。无论是临床操作能力还是临床思维能力都是通过临床实践获得的, 二者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 又有很大的不同。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以转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 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既要强调医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 又要重视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 要培养新时期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仅要重视启发式和创造性的教学, 更应重视临床课的实践性教学。我们的目的, 不仅要使学生学会, 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对人的创造性要求越来越高, 对医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和发展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和知识, 必须靠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和掌握, 因此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 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 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表现为:医学生获取医学知识的能力与活动;医学生运用医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与活动;医学生在获取医学知识和诊疗疾病过程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介绍老一辈著名医学专家在逆境中进取成才的事迹, 以此激发学生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专业思想, 形成以解除病人的疾苦为使命的思想,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临床实践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摒弃一种“秘书式”或“跑腿式”的实习模式, 树立起“治病救人”的责任感。通过需要激励法、目标激励法、强化激励法、情感激励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3.2 调整教学计划, 加强临床实践教学

医学教育部门必须充实教学设备, 改革课程结构, 压缩一般理论课学时, 缩短理论课教学时间, 延长临床实习时间, 从时间上充分保证临床实践环节教学, 增加实习学生的动手机会。在课程安排上, 应把《诊断学》之类的临床课置前, 使学生及早接触临床。同时, 增加中期考核, 要加大技能考试在临床各项考试中的比重, 充分发挥临床操作考试的杠杆作用, 引导学生注重临床实践。

3.3 设立实习导师制[3]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 十分适合“师徒制”的教学方式, 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设置“导师制”, 聘请经验丰富、水平高、乐奉献、责任心强的医生作为临床实习导师, 使导师结合医学诊疗过程将自己的临床经验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将是十分理想的医学学习模式,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也符合我国医学院校目前的客观实际, 也符合制度设计的高效节省的原则。

3.4 量化临床操作的内容和指标

医学生在各科实习, 对其临床操作应坚持能量化的内容尽量做到指标量化。如在内、外科实习中, 实习学生负责分管病床数、完整病历书写数等都应有最基本的限定, 从数量上来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在科室实习时, 实习学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 一般要负责5张病床 (视科室具体情况而定) 的诊疗工作;新病人入院后,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 询问病史,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等工作, 并能在24h内写好完整病历及诊断处理意见;对于急诊病人, 应及时完成病历书写;在每科实习期间必须写出4-6份完整大病历。

3.5 规范考试制度

实习期间考试的目标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处理疾病的能力。考试内容力求做到只有理论联系临床实践才能正确作答, 避免学生把精力集中在钻研书本, 而忽略临床实践。教学医院可实行教、考分离制度, 采用病案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思路[4] (即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 OSCE) , 每一实习科目只考试一次, 由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考核小组, 选取新入院病例, 现场要求学生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提出分析和处理意见, 从中可观察学生的医德医风、知识面和操作技能等。这样可减少考试的种类, 减轻学生的负担;将学生长期以来习惯的“被动式学习”过程变为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指导医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和临床理论、技能的基础上, 运用所获取的知识, 围绕具体病案进行思考、分析、归纳、推理, 有助于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讨论过程中, 增强了学生参加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学生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相互沟通能力, 培养了团队精神。

3.6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途径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医学临床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阶段, 不仅需要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去指导, 而且需要有病人多、病种全、有相当水平医疗设备的综合性医院作为教学基地。并且充分发挥数字化医院的优势, 在数字化教学的大环境下, 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能从网上查看疑难病案。应用先进的手术室电视监控系统, 现场观察麻醉、手术过程, 以缓解医院实习生过多的压力。运用数字化教学, 通过机上“模拟手术”, 达到“多练精练”的目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 可以很大程度地弥补医学生临床实践机会的不足,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7 加强医疗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加大力度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患方医疗保健需要将得到满足, 患方的医疗负担将得到减轻, 医方的医疗行为将得到规范, 医方的工作积极性将得到发挥, 和谐的医患关系将得到构建。这样不仅有利于正常开展医疗工作, 有利于开展医学教育工作,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可减轻临床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负担和顾虑。

总之, 临床实践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通过临床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结合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培养, 完成从医学生向医生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孙梯业, 陈自强, 朱锡光.5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5 (1) :80-82.

[2]刘永达, 袁坚, 曾国华.主观能动性在提高本科生临床实习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07 (7) :116-117.

[3]张威.“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设计的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1487-1488.

临床能力 篇9

1 研究背景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制度的设置, 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的重要改革与补充, 是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 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多是较为单一的培养方式, 即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 其中临床医学研究生大多只注意强调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的训练, 对临床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故临床型研究生进入医院工作, 虽对提高医院技术队伍建设与提高医疗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但因其临床实践技能明显训练不足, 因而不能得心应手地从事临床第一线工作。为了改变这种状态, 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 加速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工作水平, 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适应社会对较高层次临床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建立规范化临床能力评价体系是新世纪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1世纪医学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全面主导卫生实践, 这种转变导致人类对健康标准和医学服务的要求大大提高, 促使医学服务模式从纯治疗型向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模式转变, 对21世纪的医学高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专家。从培养至学位授予的全过程, 必须自始至终受这一目标的严格制约, 必须严格把握质量关。而临床综合能力的考核是考核临床学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客观指标和关键指标, 因此, 建立适用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传统的临床能力考核评价标准不统一, 缺乏科学性、客观性。以往我校通常采用的由科室组织对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 同时结合学生填写实习检查表 (其内容包括所见病种、书写病历数量、所做操作次数等等) 作评价, 这种做法存在明显的缺陷:①评分者的重点及标准存在差异;②缺乏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指标。由于缺乏客观性考核指标, 往往主观随意性较强。这种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 因而对高素质的临床医学硕士缺乏准确、客观的评估。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采用文献法与调研的方法, 在广泛查阅国内外临床能力考核文献资料, 特别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有关文献资料, 并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校情, 对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考核量化指标建立与实施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① 改革现行的培养模式, 建立新型的适合医学科学发展的培养方案;② 改革临床能力考核方法;③ 确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 制定临床能力考核量化指标, 加大对临床综合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估力度。

3 研究结果

3.1 制定了突出临床综合能力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我校在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后, 成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 在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实施细则,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东南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确定了我校11个二级硕士点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对象、学习年限、招生对象、学位课程、专业训练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及专业技能考核要求等。尤其是各学科对研究生应学习和掌握的有关知识、临床训练进程和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 临床研究生在医院临床实践的时间为2年半, 各专业根据培养要求, 必须在二级学科及相关科室轮训, 合理安排临床训练, 扩大知识面, 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客观的临床训练细则和考核细则 (出科考核、阶段考核) ;还建立了新的临床研究生培养考核手册, 以使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规范化, 也是加强临床实践提高临床能力的重要环节。

3. 2 建立临床实践量化考核指标, 构建符合国情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临床经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今中外名医的成长无不依靠扎实的床边医学实践, 名医出自临床, 临床造就名医, 故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 建立临床实践考核指标, 并构建符合国情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指标可行性分析。在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估指标和评估考核指标体系的量化设计时, 需遵从以下原则:①评估指标的客观性;②评估指标应量化;③评估指标可测性;④评估指标对被评对象具有良好的鉴别力;⑤评估指标体系内各指标具有相互独立性 (无相关或弱相关) [2]。

制定科学严密的临床技能考核项目和考核内容。在保留转科实践性考核的基础上, 实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临床综合能力实践考试, 制定11个二级学科量化考核指标, 每卷试题有五部分组成 (见表1) 。

制定量化考核指标, 加大对技能培养效果的评估力度。根据考核项目和考核内容, 参照国内院校的考核指标, 我院制定系列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每份考核均以评分表方式评分, 每个评分表分若干个要素, 各个要素有不同的分值。①临床分析能力考核。由考核委员会抽查五份病历, 严格参照《江苏省病历书写规范标准》, 包括:病历书写基本规则、首页、主诉、病史、体格检查、诊断、治疗、病程记录、其他要求9个考核指标, 由考核委员会给申请人提交的五份病例分别打分, 平均分作为考核成绩。②临床操作能力考核。手术专业的申请人考核做一例手术, 其量化指标包括术前小结、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理 3个指标, 主要考核手术者基本操作、无菌术和手术技巧等熟练程度;非手术专业考核包括技能操作 (骨穿、腰穿、腹穿随机抽考) 、心电图报告分析、读片分析和辅助检查结果报告分析4个指标, 使用规范化模型测试学生临床操作水平与床边真实病例现场操作考核相结合。③临床诊疗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现场接诊病人的问、查、书写水平, 重点在考核问诊技巧, 物理诊断及临床思路和处理病人的能力。考核指标主要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分析和治疗计划5个指标。④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根据考核委员会提出问题和申请人现场病例答辩的记录进行评分。

3.3 改革传统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方法

过去的考核一般由科室组织, 我们在推行临床综合能力量化考核时, 对检查的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①由临床医学院组织成立考核委员会, 并交研究生院审核备案。考核小组一般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专家组成 (其中应包括一位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②明确考核目标, 制定详细计划, 精心组织实施考核工作, 制定好临床综合能力考核量化表;③考核委员会决定考核项目, 同时坚持5个主考人对同一学生进行独立考核后综合评分。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临床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所在, 并要求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掌握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 具备独立处理常见病、疑难病症的能力, 掌握临床科研方法, 在临床科研项目中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我院推行的临床综合能力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 制定的相应量化措施和考核方案, 其科学性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评价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关于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8 (2) :6-7.

临床能力 篇10

1 呼吸内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1 临床基础参差不齐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 各级医院、基层医疗单位的相关医务人员在入学前的临床工作经历和工作的医疗单位水平相差较大。由于基础、资历和工作经历不一样, 理论基础与临床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且总体临床水平较低。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研究生招考制度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 另一方面不少学生来源于基层医院, 缺乏良好的师资教学力量, 教学条件有限, 带教不规范, 平时对临床能力的训练不到位。

1.2 临床实践时间较少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 临床研究生要达到一定的临床能力, 必须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临床实践, 但实际上在结束一个学期的课堂理论学习后, 转入临床工作至毕业, 总共也只有两年半时间, 期间还要完成课题研究, 撰写毕业论文等, 时间非常有限。必要的轮科对于拓宽全科领域的知识面, 培养专业综合技能, 养成全面的思维能力大有帮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不少研究生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轮转, 导致临床工作中往往“就事论事”, 不能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对临床知识缺乏上下联系, 融会贯通, 对临床资料不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对少见病疑难病易误诊、漏诊。在医学科学快速发展、各门学科不断融合的当今, 这将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与发展。

2 提高呼吸内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措施

2.1 加强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培养

优化学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明确学术型和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类型和专业, 按需设课, 建立学术型和临床型两种课程体系。由于临床型侧重于临床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础课程要进一步优化, 要紧密联系临床, 结合呼吸内科特色开设相应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 强调实用性和灵活性。如开设临床基本医技和技能训练课程, 采取临床讲授、示教及分组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培训, 为进入临床做准备。增加本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的诊疗技术为选修课, 以开拓研究生的视野, 使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尽可能扩大研究生在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面。教学查房、临床病例讨论会、全院疑难病例会诊是培养年轻医师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 提高临床基本技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作者所在单位每周三上午进行院士疑难病例大查房, 放射科、病理科及相关科室均参与讨论, 帮助研究生认识影像学的征象, 提高影像学诊断技能, 加深其对呼吸系统各类疾病病理表现的理解。坚持每周1次小讲座, 如就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中的应用、雾化治疗、血气分析、难治性哮喘、呼吸系统疾病的营养治疗、胸部影像学等组织专题学习。开展读书报告会、研讨会、研究生论坛等, 调动广大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其自主阅读的能力, 查找文献的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 帮助其提高英语水平。

2.2 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实行临床准入考核制度。研究生进入实习前, 必须通过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 合格者方能进入临床实习。1入学前曾在三级甲等医院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3年以上, 并已取得第一或第二阶段住院医师培训证书的研究生, 经审查考核后可直接进入呼吸内科培养;2应届、入学前未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的研究生, 经大内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 才能进入呼吸内科培养;3进入呼吸内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 经我所导师组及医务科处方权考核批准后, 可参加一线值班。

进行岗前培训。对进入临床前的所有呼吸内科临床医学学位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 包括医院培训和科室培训。医院层面的培训由人事培训科组织, 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主要涉及急救技能、临床合理用药、医院感染、医疗法律法规、医德医风、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科室的岗前培训则安排专项带教教师对氧疗、吸痰、手术无菌技术、胸腔穿刺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呼吸内科的常规诊疗技术及对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肺血栓栓塞症、肺癌等常见病的诊治流程进行讲解。培训目的让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学习前就对医院临床工作的要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初步具备开展临床工作的技能, 规范研究生的临床工作。

制定并细化培训方案。作者所在单位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大内科培训的基础上, 深入到呼吸内科培养, 着重于呼吸内科的临床思维和救治能力的强化训练。具体要求如下:1对于内科学进行选择性轮科, 不可少于3个三级学科, 其中心内科和消化内科各3个月, 急诊科两个月, 对内科的基本功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训练。2在呼吸内科各亚专科, 如呼吸危重症医学、肺部感染性疾病、肺部肿瘤、肺血管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等亚专科进行轮转, 时间不少于1年。3结合个人的专业方向, 选择性地在放射科、肺功能室、麻醉科、纤支镜室、睡眠监测、胸外科、细菌室等相关科室进行轮转, 时间为1-3个月。4每周跟导师出1次专家门诊。借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 对研究生临床培训制定量化指标, 如对所管床位数, 收治病人人数和病种的要求, 操作的种类和数量, 需要掌握的专科理论知识等作出详细的规定。通过规范化的系统培训, 不但要求研究生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大咯血、自发性气胸、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肺栓塞等急危重症的诊治, 还要熟悉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肺泡蛋白沉着症、Wegerner肉芽肿、少见肺部真菌病等少见病。要求熟练掌握呼吸病学、危重症医学常用的临床操作与技能, 包括气道廓清技术、动脉穿刺与血气分析、胸腔穿刺置管术、胸膜活检术、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与呼吸功能监测、循环支持及循环功能监测等。

完善考核标准与方法。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与积累的过程, 必须格外注意对平时经常性考核的监督管理与落实。临床科室成立考核小组, 制定研究生出科考核程序。每位研究生手持一本培养手册, 详细记录轮科期间的临床实践情况, 如收治病例数, 书写病历的情况, 诊疗操作次数, 参加病例讨论、学术活动、临床科研的次数及带教的人数等, 进行自我鉴定, 多方面综合评估的方法, 力求客观和公平。

2.3 加强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 重点是让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的流程, 包括如何选题、设计合理的技术路线、分析数据和研究结果等。导师在教学查房中指导研究生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带着科研的思维去思考, 培养其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 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在临床实践中, 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热点、难点的探索热情, 在临床中寻找课题, 如非免疫缺陷者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分析[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学的研究[4]等。通过完整的科研训练,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加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临床型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尚不能满足学术交流的需求, 在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等活动中仍存在许多语言障碍。因此, 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术英语能力为目标, 实现从英语的学习者到使用者的过渡。采用“任务教学法” (Task-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对研究生进行英语水平的培养, 即让学生从分析英语学术论文范文入手, 学习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 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选题、构思、写作, 并按照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的语境结构制作成演讲稿以及所需幻灯片或讲解版, 最后在“模拟学术论坛”进行口头陈述和回答问题[5]。

教学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 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临床能力是评价临床研究生教学质量的硬指标。只有针对临床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有的放矢, 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提升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高等医学人才, 满足我国经济改革及建设形势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科技教育司.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临床能力考核[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141-145.

[2]周健, 田宝鹏, 叶玉梅.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与管理[J].中国医院, 2008, 12 (8) :32-33.

[3]Ye F, Xie JX, Zeng QS, et al.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76immunocompetent patients with primary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J].Lung, 2012, 190 (3) :339-346.

[4]Ye F, He LX, Cai BQ, et al.Spectrum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common pathogen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mainland of China[J].Chin Med J (Engl) , 2013, 126 (12) :2207-2214.

临床能力 篇11

关键词:社会需求;医学生;就业能力

虽然我国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专业教育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毕竟 “医乃人学、医乃仁学”,医学的神圣性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大学扩招使得医学生供应大于需求,同时医学生自身的主、客观条件限制其就业能力。另外,社会医患矛盾加剧、医生社会地位的下降、以及国家、地方有关政策的调整等,使即将就业的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和个人职业前景抱有悲观思想,缺乏职业竞争力,医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临床医学专业及其工作的特殊性

1.课业负担繁重,人才培养周期长

医学课程系统学习时间长,国内一般为五年制,某些高等医学院校学制为6-8年,2015年实施新规,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需要以住院医师身份接受为期3年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本科,这无疑是延长了人才培养的周期。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多、难度高,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庞大而复杂。

2.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和工作性质的神圣性

医疗工作是门理性、成熟而又充满同情心的职业,其服务对象是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有机体;人有不同的需要,诸如生理的需要、健康的需要、情感精神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等等。在临床工作中考虑问题完全个体化,从而才可能得到一个更合乎客观事实的结论。

3.毕业生找工作难,用人单位招工难

大多数毕业生都向往医疗设备完善、等级较高的大中城市的医院,而不愿去一般的市县级医院、卫生所等,造成毕业生就业分布不平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因此当前出现医学大学生找工作难,同时也伴随着用人单位招工难现象。

二、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特殊性

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终将被推向市场,参与社会的公平竞争,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就是对其能力的“试金石”。因此,医学生了解新形势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要求、新标准才能相应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精神境界高远,优秀的道德素质

从事一线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遵纪守法,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意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人文关怀充分

社会对医务工作者寄予较高的期待和信任,这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紧密围绕“人”这一主题,具有依法行医观念,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医者,父母也”,注重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充分考虑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时时处处关心体贴同情患者的思想感情。不但要学习研究人的生物学属性,还要学习研究人的心理和社会属性。

3.卓越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医学人才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变化,只有创新,才能在竞争的职场中取得领先优势,它主要指的是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觉探索、不断创新等多种智力因素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三、临床医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因分析

1.供求关系矛盾

首先,毕业生人数激增,加大了就业压力,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医疗机构医疗水平不平衡也导致了医学生严重的就业选择偏差,千方百计想挤入经济发达地区、大医院,而不愿到“缺医少药”的欠发达地区、中小医院就业。其次,许多毕业生好高骛远,手高眼低,对工作条件和薪酬水平有较高期望,造成就业视野不开阔,使之在面对机会的时候,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失去就业机会。

2.医学生少有职业理想,缺乏对未来职业的展望与自信

不少医学生很少有职业理想,总觉得那是毕业前找工作才面对的事情。加之对就业形势缺乏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使得医学生们只是觉得就业越来越难,对前途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但如何明确目标,坚定职业理想,应对就业难的问题,没有长远的设想和打算,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信心和决心。

3.医学生基本工作能力较差,知识面狭窄

医学生课业繁重,平时只知道埋头读死书,死读书,而忽略了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4.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医科院校的就业指导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仅对于就业政策、就业形势、需求信息、择业技巧等方面泛泛而谈,缺乏对个体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就业指导的全程化、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有待提高。

四、基于社会需求提高医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把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许多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倾向于去大城市、大医院,形成大城市多人竞争一个职位,而乡镇、农村医院无人问津的局面。当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时,会造成就业意向选择的困惑,影响自己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进一步会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这种失衡的状态不仅给社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医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得自己走向完善。因此,医学高校应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帮助学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树立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精神,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放眼西部、基层以及部队,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和成长。

2.加强责任意识培养,培养敬业爱业精神

热爱本职,忠于职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医生是人类生命的守护神,敬畏这份事业,敬畏自己的岗位,这一切都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因此,作为大学生,从心底里把服务基层民众的健康工作当作自己事业的核心部分而给予高度重视,培养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才能够把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为今后的职业发展认清方向。

3.提高工作能力

(1)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医学是以促进对人的身心健康为服务内容,医学的宗旨就是要培育医术精湛和医术高尚的医学生。所以,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可以使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人才,并且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重视临床技能操作。医学是一项实践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合格的医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较高的临床实践操作水平。临床技能是每一位医生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技能。因此医学生必须重视临床技能操作,持续不断地付出艰辛劳动,丰富自身的动手能力和操作经验。

(3)开拓创新能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医学理论、技术及新药物的发明,都需要医生不断创新,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也要求医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见解。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临床医学生应以积极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开拓创新能力,要用超前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去观察、思索。

4.增强社会适应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人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临床医师的职业性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作为一名社会成员,他也必须具备多种社会生存能力。

(1)虚心学习,提高人际关系交往能力。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能够影响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状况、生活的愉悦度。因此,一个人只有虚心请教领导和同事,了解和熟悉工作特点和规律,主动关心和收集有关信息,恰当处理、以及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在与人交往中,心理相容,胸怀宽阔,做有远大理想、开朗、豁达,对人谦让的人,才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2)沟通能力。语言交流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临床工作需要与护理人员及其他各科室人员发生联系,医生应当使用恰当的语言使其主动配合完成诊疗活动。并且,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医务工作者与患者及家属接触最频繁,医患间的沟通对于了解患者身心状况、向患者提供正确医疗知识、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帮助医生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家庭情况、提高疗效是非常重要的。

(3)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每个临床医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首先要学会欣赏他人,主动去寻找团队成员的积极品质,学习这些品质,充分认识到团队的效率在于每个成员配合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来自于团队成员的的互相欣赏和熟悉。其次要包容团队成员。对待团队中其他成员时一定要抱着宽容的心态,讨论问题的时候对事不对人。三要具备全局观念。个人要有整体、全局观念,考虑团队的需要。团队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配合,为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5.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一方面从低年级开始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同学们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及早树立目标,合理规划职业蓝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就业提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通过对高年级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和法规;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应对就业阻碍。

总之,树立医疗为人服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注重社会需求是与新的医学模式理论相吻合的,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医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条件。新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了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对自己的成才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具备社会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自强不息,努力拼博,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婷.大学生基层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45-48.

[2] 朱慧,赵金秀,吴弘萍.医学生就业观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24.

临床护理教师核心能力培训的实践 篇12

临床护理教师不仅是护理实践的参与者, 也是护理教育者。作为临床护理教师, 在承担教育者角色时, 其4方面的核心能力———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对于学生在临床中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长期以来承担着本科、专科、中专学生的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任务。以往临床带教大多是带教教师根据自身经验指导教学, 而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 教学意识不强, 教学能力不足是护理教师扮演双重角色时的主要缺陷。为了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针对医院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我们加强了对120名临床带教教师核心能力的培训,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培训目标和内容

以临床护理教师的双重功能和4方面核心能力为导向开展培训。根据医院临床护理教师的现状和需求, 重点强化对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 以提高其教学水平, 优化临床护理教师核心能力, 使其成为合格的临床护理教师。

2 培训目标实施

2.1 以院校合作为契机, 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意识

利用医院和学校长期紧密合作的关系, 加强临床护理教师与学校教师的交流。 (1) 委派临床护理教师参与学校课程设置研讨会、制订学生毕业实习计划, 使教师明确各自的任务和教学目的, 使临床教学与学校教学的教学目标一致。 (2) 定期召开实习带教研讨会, 讨论带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3) 邀请医院的优秀带教教师进行经验交流, 通过对榜样的学习, 促使其他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4) 邀请护理专家和学校资深教师进行护理教育讲座, 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使其明确作为临床教师, 其教育者的角色是第一位的。

2.2 以培训目标为依据,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2.2.1 开设特色课程

为临床护理教师提供护理教育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培训的机会, 重点培训操作技能的教学原理、教师的教学行为、临床教学方法 (包括带教制、经验学习、实习前后讨论会、临床护理查房、病房护理讨论会等) 的技巧、护理教育中质量保证等内容。

2.2.2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教学管理组根据教学见习、毕业实习带教的情况提出问题, 护理专家、学校资深教师共同审核问题, 教学管理组有计划地向临床护理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培养临床护理教师的评判思维能力, 使其学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如“如何增进精神运动技能演示的效果”、“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师生之间如何有效沟通”、“怎样进行课堂提问”等。

2.2.3 导师制

邀请资深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教案书写的具体指导, 安排临床护理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

2.3 以考核为手段, 提高实践能力

2.3.1 教学技能的考核

主要通过撰写教案、试讲、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组织课堂设计展示和多媒体课件比赛、组织典型病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考核, 由教学管理组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分。

2.3.2 护理技能的考核

合格的护理实践能力对临床护理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医院资源方面的问题、照顾病人所造成的压力, 致使部分临床护理教师有时不能按标准执行护理操作。因此培训中我们重点以临床“三基”操作标准为考核对象, 定期进行护理技能考核, 使临床护理教师能以规范的护理操作去指导学生的学习。

3 效果评价

3.1 专家的评价

教学技能考核综合评价90分以上者占88.6%, 实践操作技能考核95分以上者占96.2%。

3.2 临床护理教师的反馈评价

85.0%的临床护理教师认为培训内容符合自己的期待, 92.0%的临床护理教师认为培训内容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教师的体会:学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认识到了自己以往的教学方法的不足;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对实习生的学习、行为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它关系到带教质量、医院的护理质量, 甚至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发展。

3.3 实习生的评价

培训前后给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 学生对带教满意率由原来的80.0%提高到92.0%。

4 体会

经过实践,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教师核心能力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特别是以往比较薄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 (1) 护理教育是为将来给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做准备的, 是获得长期效益的投资。医院领导应高度重视、支持对临床护理教师核心能力的培训, 培训对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意识有很重要的作用, 培训后的临床护理教师可以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 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 提高了学生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 (2) 培训中学校教师和临床护理教师的共同参与, 既提高了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校教师的护理实践能力, 促使临床教学与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 实现了“双赢”。 (3) 理论与实践结合, 使临床护理教师得到运用护理知识和护理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经验的机会。 (4) 临床护理教师无论是作为护理照顾者, 还是作为护理教育者, 他们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培训中我们特别注重强化角色榜样的作用, 使临床护理教师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 提高了其参与的积极性。 (5) 培训过程中, 加强对参与培训者的观察并及时反馈实习生对他们的意见, 随时发现他们在带教过程中的不足并给予纠正, 使得他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明, 临床护理教师核心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需要临床护理教师的不断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

摘要:目的 提高临床护理教师自身核心能力, 优化临床护理教学的师资队伍结构。方法 采取院校合作、开设特色课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导师制等措施。结果 临床护理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论 合格的临床护理教师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有助于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临床护理教师,核心能力,培训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扩理教育[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4.

[2]候晓静, 朱丹, 蒋晓莲.临床护理教师核心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 5 (1) :822~827.

上一篇:施工技术下一篇:加强高校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