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感染

2024-06-06

临床感染(共12篇)

临床感染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感染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腹腔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经紧急抗休克等综合治疗治疗, 同时急诊手术治疗, 治愈25例;治愈率65.8%, 死亡13例。结论 腹腔感染致感染性休克应积极抗休克治疗同时积极及时手术治疗, 加强抗炎, 及多器官功能支持, 防治MODS, 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以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腹腔感染,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器官功能不全的危重症。发生时, 机体释放的过度表达的炎症因子可引起组织损伤, 多器官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复杂, 治疗和护理难度大, 病死率高。及时与正确的治疗可降低其病死率。选择我院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38例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腹腔感染致感染性休克患者共38例患者中, 男性21例, 女性17例;原发感染病灶: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9例, 外伤性胃肠破裂 (穿孔) 6例, 重症胰腺炎2例, 胃癌穿孔3例, 肠系膜血管栓塞2例, 绞窄性肠梗阻6例, 坏死性肠炎3例;急性阑尾炎穿孔7例。

1.2 细菌培养

术前或术中采血液或腹腔、肠腔液作细菌培养, 检出大肠杆菌32例, 绿脓杆菌5例, 粪链球菌1例, 变形杆菌2例, 脆弱厌氧杆菌1例, 肠球菌1例, 其中4例合并2种细菌感染。

1.3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依照重症医学临床诊疗指南: (1) 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 (2) 有SIRS的存在:a.体温>38℃或心率>90次/分, b.呼吸频率>20次/分或Pa CO2<32mm Hg, c.血白细胞>12000/mm3, 或<4000/mm3或幼稚细胞>10%。 (3) 收缩压低于90mm Hg或较原来基础值下降的幅度超过40mm Hg, 至少1h, 或血压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 (4) 有组织灌注不良的表现, 如少尿 (<30ml/h) 超过1h, 或有急性神智障碍[1]。

1.4 治疗情况

本组在抗休克及抗炎的基础上积极手术治疗, 手术前均按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方案进行。包括尽可能留取血, 尿, 便, 及腹穿液做细菌培养。经验性应用广谱有效抗生素, 控制血糖, 充分补液后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血管活性药不敏感患者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同时给予改善微循环、抑酸、营养支持, 维持酸碱离子平衡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本组38例经手术治疗及抗休克等综合治疗, 治愈25例, 治愈率65.8%, 死亡13例, 死亡主要原因为MODS。

3 讨论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是以全身性感染导致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复杂的临床综合症, 目前病死率仍高达30%~70%[2]。早期识别及积极处理可以减少死亡率。

3.1 感染的6h集束化治疗

包括: (1) 血清乳酸水平的测定; (2) 抗生素使用前留取病原学标本; (3) 急诊3h内, ICU 1h内开始广谱抗生素治疗; (4) 如果有低血压或乳酸>4mmol/L立即给予液体复苏, 如低血压不能纠正, 加用血管活性药, 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 Hg; (5) 持续低血压或血乳酸>4mmol/L, 液体复苏使CVP>8mmHg,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70%[2]。

3.2 病因治疗

腹腔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大部分需要手术治疗。本组患者38例, 均有明显的腹膜炎体征, 经外科会诊均需要手术清创引流。故经积极的抗休克治疗同时行手术治疗。不能因为病情较重或休克未纠正而丧失手术时机。

3.3 抗生素的选择

因为腹腔感染多为G-细菌, 结合我院的常见致病菌, 我们多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三代头孢菌素加酶抑制剂进行降阶梯治疗, 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更换敏感抗生素。

3.4 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的应用

入院后诊断为感染性休克立即给予EGDT (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 [2], 复苏液体多为生理盐水或万汶, 必要时输血或血浆, 使CVP达到8~12mmHg, 平均动脉压达到65mmHg以上,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达到70%。

3.5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我们对于经足够的液体复苏仍需升压药来维持血压或升压药效果不好时, 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我们一般给氢化可的松每天200~300mg, 24h持续输入。

3.6 营养支持

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无严重的酸碱失衡及离子紊乱, 无严重高血糖及严重的脏器功能衰竭时肠外营养 (TPN) :开始按20~25Kcal/kg允许性低热卡, 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到30~35Kcal/kg提供热卡, 肠道功能恢复后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控制血糖<8.3mmol/L。

3.7 肝素的应用

除外术后出血风险大的患者, 我们均应用肝素, 从20~100mg24h, 监测D二聚体和FDP.我们的体会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 只要避免出血的风险, 肝素的应用还是安全和有益的。但在脓毒症的抗凝治疗方面, 机制相当复杂, 目前只有rhAPC被肯定是有效的, 其他抗凝剂如肝素等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3]。

3.8 脏器功能支持

我们对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呼吸机辅助/控制通气, 对12例患者液体管理困难或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床旁CRRT治疗。

总之, 腹腔感染引起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凶险, 死亡率高, 积极有效的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 同时积极手术处理原发病, 是治疗此类患者的唯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重症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85.

[2]邱海波.ICU主治医师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7-38.

[3]马晓春, 刘大为, 邱海波.脓毒症的抗凝治疗进展[M]//重症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455.

临床感染 篇2

一、在科主任及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指导下,负责本科医院感染监控计划的实施。

二、严格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随时掌握本科室病人感染情况,对疑似和确诊医院感染病人,督促经治医生及时送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及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续发和蔓延。

三、督促、检查本科室医师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手卫生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制度执行情况,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其感染的预防控制。

四、当发现医院感染呈聚集性发病、暴发和流行时,须立即向科主任和院感科汇报,积极配合专职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制定落实控制措施。

医院临床输血感染的相关环节分析 篇3

[关键词] 医院输血感染;相关环节;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57.1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45-02

输血感染是指输入含有病源体的血液,或者输入未采取病毒去除、灭活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医院因输血而感染疾病的现象在我国各地时有发生,一旦发生,往往后果十分严重。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河南、湖北、黑龙江、山东、山西等地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因输血感染疾病而引发的索赔案件。因此,医院首先要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输血管理,避免输血感染,保护患者的健康和避免输血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笔者通过临床输血的各个相关环节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容易发生输血感染的环节和避免感染的方法,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 容易导致输血感染的相关环节分析

1.1 采血环节

采血对象(供血员)血液的感染是输血感染的根源,所以对血源的控制是防止输血感染的关键。这就需要中心血站采血方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健康体检,按照法定检测项目(HBV、HCV、HIV和梅毒4项)严格检测方可采血;其次对采血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采血穿刺是一个暴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献血人员与工作人员,因此,通过对采血环境、人员、血源、材料、环境、器械等多方面的控制,以保证血液质量。

1.2 运输、储存、加工分离环节

血液采集后有一个运输与储存、加工过程,这一过程也需严格按照卫生部的相关规定进行质量控制。在血液运输与储存、加工各环节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血液临时存放、加工分离所用的容器等应严格消毒;血液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的环境湿度、温度变化、人员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执行操作制度的严格程度等任何一个环节的不细致,都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血液的存放、领取应有严格的领取复核制度,并按照制度严格执行。

1.3 输注环节及血袋的回收

采血与输注血液都属于侵入性操作,是容易引起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输注时应注意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作好消毒灭菌和消毒灭菌质量控制,尤其是皮肤穿刺部位的消毒及输注血液时操作技术等,都是造成感染的重要环节。输注结束后的血袋必须返回输血科统一管理,以备患者出现输血反应时及时查对。

2 防止临床输血感染的措施和方法

2.1 输血科的管理

医院输血科是输血管理的重要部门,承担着指导临床安全用血、血液入库、储存、核对、交叉配血、发放血液的职责,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全血、血液成分制品的出入库均要进行认真核对,要有双人双岗复核制度,确保血液的安全。由于需要输注血液的均为急危重症患者,所以对输血科的要求是能快速、准确地调制和提供血液,及时对患者进行输注。输注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一旦出现差错不仅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还会导致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输血科的作用在输血环节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输血科的管理上首先要具备完善的的硬件设施,如完整的输血设备,血液储存区域、储血设施等,其次是要有专业水平高、反应能力强的医护人员,储血设备要求进行24 h温度监控、严格按规定进行消毒和微生物指标的监测,血液储存区域应严格分开,并有明显的状态标志;输血科人员除必须掌握输血、储存、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掌握与输血相关的临床知识[1],以保证储存血液的质量。

2.2 血液领发

由医护人员携带输血处方和笔者所在医院签发的血型报告单领取血液;发血时,发、取双方必须核对受血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成分、血袋号、血量、血液有效期、血液外观和配血结果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在发血单上签字;发、取双方认真核查血制品外包装是否完好,血液外观是否正常。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标签破损模糊不清、血袋破损漏血、血袋中有明显絮状物或血凝块等;医护人员用无菌纱巾包裹血袋,置已消毒的托盘中回科室;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做好详细登记及统计工作,如遇特殊情况,除做好详细记录外,应及时向科室领导或有关部门汇报。

2.3 血液输注

①按医嘱取回的血液应尽快给受血者输注(一般血液出库后30 min内),不得在室温放置时间过长或自行储血。严禁将出库血放入非血液保存冰箱内保存,领回的血液因特殊原因未能输用,应及时(30 min内)送回血库储血冰箱寄存。血液在输注前不得随意加温,大量输血如需加温时,应用具有温控报警装置的加温设备,温度不得超过37℃。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或高、低渗液体。②输血前,应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和血袋标签等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溶血、颜色是否正常等。③临输血时,医护人员应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等,询问并让受血者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④核对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输血。⑤除生理盐水外,输血过程中,不得向血液内添加任何药品。⑥如发现可疑的输血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报告主管医生,迅速采取措施,缓输或停输血液及进行相应治疗处理,填写《输血反应报告表》。将《输血反应报告表》及留有残余血液的血袋送到血库进行调查。输血科每月将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上报上级管理部门。⑦输血后临床医师应对输血疗效作出评估,并在病程记录中体现;护理人员应完善输血护理记录。并将输血记录单(发血单)粘贴在病历中。

2.4 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在临床输血前具有重要意义[4]。我国目前大部分患者对输血感染的发生缺乏了解,往往只片面地认为输血能有效地改善及治疗疾病,但对输血的风险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及家属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片面了解及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恐惧心理,导致在治疗上对输血的不配合,而引发争议。因此,在进行血液输注前应通过各种方式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的沟通,使其了解基本的输血常识,避免患者及其家属对输血或由输血本身引起的不良后果难以理解而造成医患纠纷。

2.5 临床医务人员及输血的控制管理

在临床用血时,医院应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严格的输血标准,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针对患者的病情及输血指征确定是否进行输血治疗,输注血液前用药应合理。严禁无指征用血;输血前应填写输血申请单;输血后临床医师应对输血疗效作出评估,并在病程记录中体现;护理人员应完善输血护理记录。

3 讨论

由于输血引起感染的原因很多,除上述的各个环节可能造成输血感染外,血液自身中还附带许多目前检测手段不能识别的病源体和致病因素,而且还存在窗口期的问题,所以不能100%的保证血源的质量,血液的安全问题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全球都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医院输血感染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保证血液质量与输血安全不仅需要医院、血站医务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医院,应采取各种措施在临床正确合理地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避免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另一方面也避免导致输血后感染。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国际上已从输全血大部份改为输注成分血或自体输血,且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输全血的不到10%[2],这一技术目前在我国也得到了积极推广和应用[3],一方面采用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可以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同时可以减少和避免输血感染[5-6]。

综上所述,引起临床上输血感染的相关环节很多,原因也比较复杂,首先要有效控制输血感染首先要从血源(采血环节)开始严格把关;其次是血液的运输、储存环节;第三是血液的输注环节。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好输血必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严防滥用血源,对有输血指征的患者进行输注时,做到准确及时,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严格的消毒,做到合理安全用血,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春华,任艳丽,陈金美,等.加强临床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58-359.

[2] 阎东河,姜美林.现代临床输血技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74.

[3] 侯玲玲.浅谈如何做好安全输血[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24.

[4] 耿泰山,郭红霞,武丽娜,等.输血与感染丙型肝炎民事诉讼实案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505-506.

[5] 李翊泉,张东梅,高启键,等.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的结果分析[J].现代医院,2009,9(4):79-80.

[6] 张志哲,黄青枝.少白细胞输血与术后感染的Meta分析[J].微创医学,2011,6(2):110-112.

临床感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与历史对照的前瞻性观察方法,41例早期集束化治疗组患者以2006年1月~2008年12月为前瞻性观察期,41例对照组患者以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照期。年龄≥18岁;APACHⅡ评分≥8分;诊断均符合1991年8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的诊断标准,患者均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表现并感染或可疑感染、低血压或伴有器官功能障碍[2]。具体资料见附表。

1.2 治疗方法

结合治疗组患者的不同情况及基础疾病,按照指南要求采取6~24 h早期集束化治疗[1]。

6~24 h早期集束化治疗方案:(1)血乳酸测定,存在低血压或乳酸>4 mmo L/L,立即给予液体复苏,达到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维持MAP≥65 mm Hg、CVP≥8~12 mm Hg、尿>0.5 m L/(kg·h)和Scv O2≥70%,同时输注浓缩红细胞使HCT>30%,提高其携氧能力;如充分扩容后低血压不能纠正,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或联合应用,存在心功能不全时加用多巴酚丁胺。(2)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和经验性用药:入住ICU 1 h内,经验性广谱及联合抗生素的使用;保持感染灶引流通畅,并在使用之前留取多次多处标本送检病原学,以提供调整抗生素的依据。(3)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不能纠正低血压时加用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200~300 mg/d或甲强龙1 mg/(kg·d)。(4)严格控制血糖水平:4~6 h监测1次血糖,控制血糖在6~8 mmo L/L。(5)机械通气治疗:出现ALI/ARDS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潮气量为5、6 m L/kg,控制平台压≤30 mm Hg。(6)镇静镇痛治疗:按病情需要给予适当镇静镇痛。

对照组通过查阅病历记录,获取相关信息。

1.3 收集数据

以6 h内患者的MAP≥65 mm Hg,CVP≥8~12mm Hg,尿>0.5 m L/(kg·h)和Scv O2≥70%4项指标均达到目标为达标者。收集41例早期集束化治疗组与41例对照组的以下数据:6 h EGDT达标例数及率,以及住院28 d患者死亡例数及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算均数和率时,凡缺陷者则剔除,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41例早期集束化治疗组:6 h EGDT达标35例,达标率为85.36%;住院28 d死亡11例,病死率为26.83%。41例对照组:6 h EGDT达标18例,达标率为43.90%;住院28 d死亡21人,病死率为51.2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28 d病死率绝对值下降了24.3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附表。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发病率增加了91.30%,并以每年1.50%~8.00%的速度上升。近年来,抗感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几达50.00%[3]。在《2004年国际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颁布实施之前,出现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时大多用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升压治疗,扩容治疗不充分,没有明确的复苏标准。尤其是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后,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4]。

SHOEMAKERR等[5]曾提出以超高血流动力学为目标的感染性休克复苏治疗方法,但经过临床研究证实此方法无法改善患者的预后[6],实施的时间是其失败的关键原因。2002年KEM和SHOEMAK-ERR[7]对超高血流动力学进一步研究发现,早期实施超高血流动力学可以降低病死率,但必须是早期,延迟复苏则不能达到此目的。所以早期血流动力学支持是感染性休克重要的循环支持手段,由于改善了血流动力学状态,就能改善器官灌注,从而逆转器官功能损害[8]。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严格按照EGDT要求完成复苏治疗,6 h内血流动力学达标率治疗组达为85.36%,对照组为43.90%,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避免了过早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改善了器官和组织灌注,预防了MODS的发生或进一步加重。2005年英国前瞻性双中心的研究[9]显示,101例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患者被纳入观察,6 h内达到集束化治疗复苏目标组的病死率为23.00%,而6 h内未达标组病死率为49.00%。提示6 h复苏集束化治疗有利于改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预后。因此,确定严重感染的后6 h又被称为“黄金6 h”,显示6 h集束化治疗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另外,在集束治疗中早期1 h内经验性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即所谓“重磅出击”,尽早清除体内病原微生物也是至关重要的,早期感染病原微生物无法明确,必须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经验性用药,同时送检多处标本,进一步明确诊断,调整抗生素。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和依赖升压药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存活率[10],提示应用小剂量激素可能是降低病死率的一个因素。还有VAN DEN BERGHEG等[11,12]发现,对外科ICU的患者实施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对内科ICU患者实施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同样可以降低病死率。所以,在集束化治疗过程中,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4~6 h监测1次血糖,将血糖控制在6~8 mmo L/L,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本文总结41例前瞻性观察治疗患者,28 d病死率组为26.83%,对照组为51.22%,其绝对值减少了24.39%,明显降低了病死率(P<0.05)。

参考文献

[1]DELLINGER RP,CARLET JM,MASUR H,et al.Surviving sepsiscampaign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Crit Care Med,2004,32(3):858-873.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人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检测及支持指南(草案)[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3):130.[2]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Guideline of hemodynamic monitor and support in adult patients withsevere sepsis and sepeic shock(draft)[J].China Crit Care Med,2007,19(3):130.Chinese

[3]ANGUS DC,LINDE-ZWIRBLE WT,LIDICKER J,et al.Epidemiolo-gy of severe sepsis in the United States:analysis of incidence,outcome,andassociated costs of care[J].Crit Care Med,2001,29:1303-1310.

[4]DELLINGER P,CARLET JM,MASUR H,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Intensive Care Med,2004,30(6):536-555.

[5]SHOEMAKERW C,APPELP L,KRAMH B,et al.Prospective trial ofsupranormal values of survivors as therapeutic goals in 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s[J].Chest,1988,94:1176-1186.

[6]HAYESM A,TIMMINS AC,YAU EH,et al.Elevation of systemic oxy-gen delivery in the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N Engl J Med,1994,330:1717-1722.

[7]KERN JW,SHOEMAKERW C.Meta-analysis ofhomodynamic opti-mization in high-risk patients[J].Crit Care Med,2002,30:1686-1692.

[8]QIU HB.The early intensive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servere sepsis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implemented[J].China Emerg Med,2007,16(2):119.Chinese

[9]GAO F,MELODYT,DANIELSDF,et al.The impact of compliancewith 6-hour and 24-hour sepsisbundles on hospital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Crit-Care,2005,9(6):R764-R770.

[10]ANNANE D,BELLISSANT E,BOLLAERT PE.et al.Corticosteroidsfor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J].BMJ,2004,329:480-489.

[11]VAN DEN BERGHEG,WOUTERSP,WEEKERSF,et al.Intensiveinsulin therapy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New Engl J Med,2001,345:1359-1367.

临床感染 篇5

一、手卫生管理

1、手卫生档案材料目录

2、手卫生管理制度

3、科室手卫生培训材料及图片

4、科室手卫生设施及用品清单

5、科室手卫生考核考试试卷、六部洗手操作考核成绩及图片

6、科室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督查、自查表

7、科室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督查总结分析(包括图表)

8、科室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持续改进报告(包括图表)

二、科室感染管理组织及工作开展

1、管理目录

2、科室感染质控小组名单(包括动态变更)

3、科室感染质控小组职责

4、科室感染质控标准

5、科室感染质控目标

6、科室感染年、季、月工作计划

7、感染科督查反馈表及科室感染工作质控、整改总结

8、科室院感会议资料(可有会议图片)

9、聚集性发热事件的总结分析资料(可有图片)

三、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因素监测管理

1、管理目录

2、科室感染监测目录清单

3、科室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监测计划

4、科室感染控制措施

5、科室感染风险评估表单、培训及评估记录(有失控原因、影响因素、控制措施分析)

6、MECT感染风险评估表(与MECT室一致,一式两份)

7、科室月或季度“两重一高”感染控制自查与控制、整改及持续改进情况总结分析

8、科室医院感染信息系统“两重一高”管理、感染病例报告及感染暴发预警系统截图

四、感染管理制度、职责、流程、标准操作规程类 印制成册,科室备存备训

五、科室医院感染监测

1、管理目录

2、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3、科室感染监测方案(包括细菌耐药性目标性监测方案)

4、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制度

5、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6、科室感染监测指标

7、科室监测目录清单

8、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记录(检验科反馈单)

9、科室监测计划

10、各种检测记录本:紫外线登记、消毒剂浓度监测登记、感染病例监测登记、抗菌药物检测登记、多重耐药和细菌耐药检测登记、“两重一高” 监测登记(详见相关文件夹)、手卫生监测(详见手卫生文件夹)、现患率调查材料、目标性监测相关材料等

11、以上监测季、年监测总结分析,体现持续改进。

六、院感培训与考核

1、管理目录

2、科室院感培训制度

2、科室院感培训计划(须包括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等)

3、科室培训内容、培训记录、签到薄、考试试卷及成绩

七、医院感染暴发及预警

1、管理目录

2、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处置流程

3、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应急预案

4、科室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计划、演练经过及记录;应急演练预案及演练照片、演练效果评价分析报告、效果评价及改进措施

5、医院感染爆发事件预警及上报软件系统截图

6、病区暴发事件或聚集性发热事件调查报告 2016/7/23 17:20:05 1 2016/7/23 17:20:05

妊娠合并弓形虫感染的临床分析 篇6

关键词 妊娠 弓形虫感染 圍生结局

弓形虫病是呈世界分布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妊娠期弓形虫感染可通过胎盘累及胎儿,从而导致流产、早产、死胎、胎儿畸形、新生死亡和新生儿先天性弓形虫病,是围生医学中最常见的母婴传播疾病[1]。本文对128例弓形虫感染孕妇与1864例正常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两组孕妇的围生结局,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集2002~2006年间本院128例妊娠合并弓形虫感染孕妇的临床资料,该组孕妇简称为A组。随机抽取2002~2006年间本院正常孕妇1864例对照,该组孕妇简称为B组。两组孕妇均在本院系统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

实验室检查如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中弓形虫IgM、IgG。①弓形虫IgM、IgG均为阴性,提示未被感染,对弓形虫无免疫力。②IgM、IgG均阳性提示孕妇近期感染。③IgM阳性,IgG阴性提示急性感染。④单项IgG阳性提示增经感染,产生了免疫力。

聚合酶联反应(PCR):检测患者外周血中弓形虫DNA,该项结果阳性提示弓形虫感染。

诊断标准: 弓形虫IgM和弓形虫DNA双项阳性即诊断为弓形虫感染。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结果

两组孕妇围生结局分析:见表,从表中可以看出,A组孕妇的自然流产、早产、死胎、低体重儿、畸形胎儿、新生儿死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孕妇,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讨论

(1)妊娠合并弓形虫感染孕妇的围生结局: 弓形虫感染急性期约40%~50%能垂直传播给胎儿[2],弓形虫病可损害胎儿多个重要脏器,具体表现如下。①脑部损害:弓形虫对胎儿脑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可使脑组织广泛坏死,脑皮质变薄,脑组织内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囊腔周围钙盐沉着,因脑脊液循环受阻出现脑积水[3]。还有小脑畸形、无颅骨、脑膜炎等。卢慎[4]报道先天性弓形虫宫内感染84例畸形胎儿中,神经系统畸形胎儿占56%,幸存者可出现弱智、癫癎、精神异常等,本文11例畸形胎儿中,有6例为神经系统畸形,占54.5%,与上述作者的观点基本相同。②眼部损害:弓形虫对胎儿眼部的损害尤为突出,包括脉络膜视网膜炎、无眼、单眼、小眼等。③其他脏器的损害:肺部可有间质性肺炎,心脏可有增生性病变,肝、脾、肾上腺可有局灶性坏死,四肢和消化道也可畸形。本文从自然流产、早产、死胎、低体重儿、畸形胎儿、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六个方面探讨妊娠合并弓形虫感染孕妇的围生结局,研究结果表明,妊娠合并弓形虫感染是导致不良围生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2)弓形虫病的预防:妊娠期被弓形虫感染后对胎儿可能产生潜在的危害和致残效应,对优生优育和人口素质有直接影响,提倡加强孕期自我保护,避免弓形虫感染尤为重要。人们喜爱的一些宠物,如猫、狗等都是弓形虫病的重要传染源,建议孕妇不要饲养这些宠物,也不要接触其排泄物。加工处理猪、羊、牛等生肉食品后要彻底洗手,并且在烹调各种肉食品时一定要煮熟,防止含有弓形虫活包囊的肉食品摄入。上述卫生常识可通过新婚夫妇学习班传授给广大育龄妇女。

孕前及孕期弓形虫病的处理:提倡婚检时对育龄妇女进行常规弓形虫病相关检查,实现孕前发现并规范治疗弓形虫病是一条值得探讨的新途径。若妊娠早期合并弓形虫急性感染,建议可考虑终止妊娠[5]。若妊娠中、晚期合并弓形虫感染,建议宫内诊断,若胎儿被感染,建议可考虑终止妊娠。若孕妇不愿意终止妊娠,应规范治疗并高危妊娠管理,产科医生应该将病情详细告知本人,让孕妇对该疾病知情了解,并得到规范的治疗及孕期保健。总之,积极防治弓形虫病对优生优育有重大意义,也是产科医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于恩庶,主编. 弓形虫病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6~194

2王德智,罗焕兆,张丹,主编.中国妇产科专家经验文集(2).沈阳:辽宁科学科技出版社,2001,391~393,411~414

3闻良珍.TORCH宫内感染对胎婴儿的影响.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2):711~712

4卢慎.弓形虫病宫内感染100例婴儿的病理学观察.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4,7(3):209~211

肝病患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病患者156例, 男85例, 女71例, 年龄11~82 (平均52.3) 岁, 住院时间5~186 (平均49.5) d, 其中住院时间≥27d, 患者69例。患者肝病类型:重型肝炎21例, 急性肝炎35例, 肝癌16例, 肝硬化21例, 慢性肝炎21例, 乙醇肝4例, 自身免疫性肝炎23例, 药物性肝炎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方案 (北京) 中关于感染的标准, 患者院内感染诊断依据依照《医院感染学》中的诊断标准。患者入院时未出现隐藏或显性院内感染, 入院2d后体温升高至38℃, WBC>10.0×109/L, 排除急性失血、糖皮质激素应用所引起的感染患者。

1.2 方法

观察肝病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患者住院时间等, 分析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发生特点, 给予所有院内感染患者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发生率

156例肝病患者共出现院内感染38例, 发生率为24.4%。院内感染患者中, >60岁患者25例, 占68.8%, <60岁患者13例, 占31.2%, 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院内感染发生部位

本研究中3个部位以上同时感染者1例, 3个部位感染者4例, 2个部位感染者2例, 其余患者均为单一部位感染。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5例, 皮肤软组织感染7例, 腹腔感染8例, 原发性腹膜炎4例, 血液系统感染4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感染,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3 感染患者住院时间

38例感染患者中, 住院时间<10d者2例 (5.3%) , 11~15d者4例 (10.6%) , 16~30d者7例 (18.4%) , >30d者25例 (65.7%) , 可以看出, 住院时间≥30d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大于住院时间≤30d患者,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肝病患者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长期服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等导致患者易受病菌侵入, 在医院环境下, 患者体内菌群失调或一些条件致病菌等均会导致感染, 而病症严重、病情较长患者受到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本研究可看出, 为减少院内感染, 降低外界因素对患者机体的影响, 医院需对肝病传染病房加强卫生消毒, 保持空气流畅, 避免细菌在空气内积聚形成空气污染, 同时患者的床褥、器械等均需定时消毒清洗, 严格控制探病人数及探视时间, 避免外界细菌进入患者病房。医护人员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 避免出现肠道内感染, 在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 行严格的药敏测试, 禁止药物滥用, 加强对患者的巡视, 若发现感染情况则立即进行处理治疗, 避免患者病情加重。

本次研究中, 共38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感染发生率为24.4%,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为其主要感染, 年龄较大、病症严重、住院时间长患者的感染几率较大,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观察巡视, 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 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在院内感染发生后, 应及时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治疗, 避免感染造成严重后果。

摘要: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56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发生感染危险因素等,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感染发生。结果 156例肝病患者中感染发生率为24.4%, 60岁以上人群为易感染人群,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感染, 住院4w以上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4w以下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院内感染易发生的因素, 并进行严格的防控措施, 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肝病,院内感染,防控,治疗

参考文献

[1]高敏.肝病患者院内感染2OO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4) :5074.

[2]何映红.慢性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对因护理及合理用药探讨[J].海峡药学, 2012, 14 (3) :215-216.

妇女TORCH感染临床分析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6月—2010年8月在本实验室检测的孕妇10844例为研究对象 (产科组) , 年龄20~46岁, 平均28岁。另外选取进行妇科检测的1012例 (如宫颈炎、盆腔炎等) 作为对照 (妇科组) , 年龄19~56岁, 平均28岁。采集静脉血3ml, 分离血清并于-20℃保存, 待检。

1.2 试剂及仪器

抗体检测试剂采用LIAISON原装试剂, 仪器采用LIAISON (意大利) 。

1.3 方法

操作和用量均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要求, 风疹病毒IgG<10U/ml, 风疹病毒IgM<0.6U/ml;弓形虫IgG<50U/ml, 弓形虫IgM<6U/ml;巨细胞病毒IgG<0.5U/ml, 巨细胞病毒IgM为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各组血清标志物的平均水平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使用Bonferroni方法来调整每次α比较的水平。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3项指标IgG的分布情况

对风疹病毒、弓形虫和巨细胞病毒的IgG两组进行分析, 结果提示两组的3个指标均呈非正态分布 (见图1~6) 。并显示妇科组的风疹病毒、弓形虫和巨细胞病毒的IgG水平均显著高于产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3项指标IgM的分布情况

对两组受检者风疹病毒、弓形虫和巨细胞病毒的IgM进行比较, 结果提示两组的3个指标均呈非正态分布 (见图7~12) 。并显示妇科组的风疹病毒、弓形虫和巨细胞病毒的IgG水平均显著高于产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两组检测阳性率的比较

对风疹病毒、弓形虫和巨细胞病毒的IgG、IgM阳性率进行分析, 结果提示妇科组的风疹病毒IgG、弓形虫IgM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产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他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3 讨论

TORCH感染后, IgG抗体的出现早于IgM抗体, 但存在时间短, 1个月后逐渐转阴。IgG抗体较IgM抗体出现稍晚, 抗体浓度可逐渐上升, 1~2个月达到高峰, 以后逐渐下降, 多维持终生。IgM抗体阳性表示活动性感染或近期感染。在孕早期感染TORCH后, 可引起胎儿宫内感染, 导致流产、死胎、胎儿畸形等[1,2,3,4]。

感染风疹病毒后多数患者症状较轻, 预后良好, 在临床上容易被忽视。但最严重的问题是风疹病毒IgM抗体阴性的孕妇在孕早期感染了风疹病毒而生出先天性缺陷的婴儿, 其中心脏缺陷、白内障和耳聋最为严重。有报道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生与母体孕期感染相关, 在孕期的第1个月感染风疹病毒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发生率超过50%, 随后逐月下降。本研究显示, 本地区育龄妇女风疹病毒IgG阳性率为82.65%, 显著低于患妇科疾病的女性;IgM阳性率为9.25%, 与妇科疾病女性无显著差异。

弓形虫病因发病隐匿, 感染者常无特殊症状, 本人不易发现, 这对于孕妇来讲是特别危险的。据有关临床研究表明, 孕妇感染弓形虫, 可有50%左右的胎儿经胎盘发生感染, 在孕早期时感染, 导致流产、死胎或胎儿脑积水、无脑儿、小头畸形等。本研究发现本地区育龄孕妇弓形虫IgG阳性率为0.09%, 患妇科疾病者为0.20%, 两者间无显著差异;育龄孕妇弓形虫IgM阳性率为3.55%, 妇科病患者为24.01%, 两者间有显著差异。妇科病者的弓形虫感染率略高于育龄孕妇, 疾病的发生是否与弓形虫感染有关还需进一步探讨。

先天性感染是指胎儿在宫内感染巨细胞病毒, 婴儿出生后1周内从尿、咽液、血中分离到病毒。据报道活产儿先天性CMV感染占全部新生儿的0.5%~25.0%, 有的报道为0.48%~3.3%, 其中绝大部分呈隐性感染, 但出生后1~2年内有10%~20%可发展成神经系统后遗症[15,16]。本研究发现上海地区的育龄孕妇巨细胞病毒IgG和IgM的阳性率分别为94.75%和2.49%, 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比较巨细胞病毒IgG阳性率偏高, 而巨细胞病毒IgM阳性率则偏低[17]。

临床感染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550例门诊就诊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7~55 (36.4±3.5) 岁;病程3~45 (7.3±2.1) d。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味、外阴瘙痒、灼痛、性交痛等,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24h内未进行阴道冲洗和用药。

1.2 方法

使用无菌棉拭子采集阴道后穹窿分泌物2份, 一份采用白带常规进行细菌性阴道病 (BV) 、细菌溶解性阴道病 (CV)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VC) 、滴虫性阴道炎 (TV) , 检测的内容包括清洁度、滴虫、念珠菌、线索细胞和胺试验等, 检测方法均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范》进行。另一份由北京中生进城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由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测定试剂盒, 检测的内容包括需氧性阴道炎 (AV) 、细菌性阴道病和细胞溶解性阴道病。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 疗程将调查统计的内容作为变量, 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女性阴道炎感染分布情况分析

55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阴道感染者412例, 感染率为74.91%。其中单纯感染数106例, 占25.73%;而多重感染例数为306例, 占74.27%。在单纯感染中以AV最为常见, 占全部的11.41%, 占单纯感染的44.34%, 和其他的单纯感染比较有明显差异性 (P<0.05) ;在多重感染中, 以AV+BV最为常见, 占全部感染的33.74%, 占多重感染的45.43%, 和其他的多重感染比较有明显差异性 (P<0.05) , 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阴道单纯感染和多重感染的临床特征

在单纯感染和多重感染中, 临床症状上除了灼痛外其他均无明显差异性, 且在清洁度、p H值、乳杆菌、AV评分上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性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阴道病是女性常见病和多发病, 如VVC、BV、TV、AV等, 主要是由于阴道乳杆菌的减少甚至消失后引起了阴道内菌群失调, 阴道内的清洁度和p H值等发生改变引起。目前在临床上医师熟悉的主要有VVC、BV、TV等, 其中VVC是由于阴道内源性假丝酵母菌过度增殖, BV是由于阴道内源性厌氧菌过度增殖, TV是由于外部入侵的阴道毛滴虫引起的疾病。在治疗上也相对较为成熟, 目前在临床上仍较为陌生的是AV。本次研究就是探讨AV的诊治情况。

AV是由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B族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阴道内源性需氧菌过度增殖引起[3]。在临床表现上主要有阴道非鱼腥臭味的分泌物, 阴道黏膜充血, 性交痛, 阴道分泌物颜色、形状和TV类似, 均为稀薄脓性、黄色、黄绿色, 有时有泡沫。从研究结果看, 除了灼痛外其他的和单纯感染无明显差异性, 所以, 仅仅靠临床症状体征来判断是不准确的, 很容易造成误诊。有文献[4,5]指出, AV患者的黄色分泌物的发生率为83.5%, 清洁度Ⅲ占43.84%, p H值>6者占47.22%。虽然本次研究结果和报道有一定的出入, 但是均显示了AV在以上指标中均有明显的特性。

临床上目前最容易引起误诊的是许多阴道混合感染会按照单纯感染的治疗方法来治疗, 阴道多重感染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为50.4%~84.3%, 在本次研究中为74.27%, 与报道类似, 这说明了阴道多重感染在国内外均有类似情况。且报道[7,8]称最为常见的是需氧菌阴道炎和VVC的混合感染, 这也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鉴别, 及时发现存在的多重感染情况, 及时全面治疗。

总之, 对于细菌性阴道炎, 只有先对阴道感染的情况进行鉴别, 在明确病原菌的情况下合理使用抗生素, 这样才能防止抗生素滥用, 且可提高临床治愈率和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赵仙华, 袁支胜.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检测技术在阴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1, 24 (6) :302.

[2]李幼飞, 成娅.阴道液和血清β-h CG在胎膜早破诊断和感染判断上的应用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 24 (3) :354-358.

[3]袁小松, 邵秋琴, 蒋丽霞, 等.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技术在阴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4) :575-576.

[4]范爱萍, 薛凤霞.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 (12) :904-908.

火罐治疗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篇10

一、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为2006年10月至2010年5月本院住院患者, 共124例, 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 观察组62例, 男37例, 女25例;年龄55—75岁, 平均 (63.5±7.5) 岁;。对照组62例, 男32例, 女30例;年龄53—74岁, 平均 (65.9±8.7) 岁。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二、护理方法

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2、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 配以拔火罐。

(1) 材料准备火罐:玻璃罐;辅助材料:95%的酒精棉球、止血钳、小口瓶 (内盛少许水) 、打火机、弯盘等, 走罐时还需准备凡士林、卫生纸、压舌板等。

(2) 操作方法

(1) 走罐:在背部涂抹凡士林或其他润滑剂后, 选择关口光滑的玻璃罐, 用闪火法排除罐内空气后, 利用负压作用吸拔于背部大椎穴, 然后沿督脉及膀胱经第一、第二条侧线推拉火罐, 直到推拉部位出现红色或暗红色充血, 之后再在大椎、肺俞、脾俞、肾俞、天宗等穴处留罐, 约8-10分钟后取罐。

(2) 闪罐:取穴主要是大椎、肺俞、脾俞、肾俞, 也可在肺部湿罗音对应的体表部位闪罐。选择关口光滑的玻璃罐, 用闪火法排除罐内空气后, 利用负压作用吸拔于背部上述部位, 并迅速闪拔起罐, 反复操作, 之后可见局部皮肤充血, 之后在相应部位留罐8-10分钟后起罐。

(3) 留罐:取背部大椎及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选择关口光滑的玻璃罐, 用闪火法排除罐内空气后, 利用负压作用吸拔于背部并留罐, 约10分钟起罐。

起罐时, 以左手抓住火罐, 右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 使气体进入罐内, 即可将罐取下。注意切不可未经按压用力猛拔, 以免拉伤皮肤。

三、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四、结果:

上表可见: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哕音消失时间、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

五、结论

火罐联合常规护理可使患者肺感染治愈时间明显缩短。

六、讨论

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 尤其卧床患者合并肺部感染, 可使用背部火罐, 以达到扶正驱邪的作用。

背部火罐是背部护理的重中之重, 人体的背部, 亦称脊背、脊梁, 常比作力量和希望的象征。其实, 背部不仅宽大有力, 是人体躯干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且还是神经系统、经络系统、免疫系统等的重要区域, 是人体的保健特区。

脊椎是背部的主体, 是中枢神经的主要通道, 并在其两旁散射出许多成对的神经, 散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 传递着大脑和各组织器官间的兴奋抑制等信息。

感染性心内膜炎92例临床分析 篇11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预后

【中图分类号】R3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51-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change of pathogen and prognosi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basic disease,clinical performance,exam of pathogen and outcome of 92 patients with infective endocarditis presented to our hospital。 Results: The cases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nd non-organic heart disease increased in 92 patients with infective endocarditis, 88% of patients have fever which is the prominent symptom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is low in patients receiving antibiotics before admission (37%). Mortality rate of patient in hospital was 21%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re heart failure (47%) and sudden death due to arrhythmia(26%). Conclusions: The basic disease ,pathogen ,clinical performance and prognosi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had changed greatly.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is low in patients receiving antibiotics before admission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s heart failure and sudden death due to arrhythmia.

【Key words】infective endocarditis; clinical analysis prognosis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严重的循环系统感染性疾病,由病原微生物直接感染心内膜而致病。医生是否能对该病的病原体做出及早的诊断、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或适时地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以及积极合理处理并发症,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心内科和儿科199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92例I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2例,女性40例,年龄在5~65岁之间,有49例患者在入院前接受过大于一周的抗生素治疗。

1.2 诊断标准:主要标准:(1)两次以上血培养阳性;(2)心内膜赘生物;(3)心内脓肿、新出现的人造瓣膜断裂或新出现的瓣膜关闭不全。次要标准:(1)有易患IE的基础心脏疾病或静脉内用藥史;(2)发热,体温≥38℃;3)大动脉血栓,感染性肺梗死,感染性动脉瘤,脑梗塞,结膜出血,皮肤瘀斑,Janeway病变;4)Osler结节,Roth点,风湿活动,血管球性肾炎 5)活动性感染性血清学依据;6)超声心动图可疑的IE征象。

1.3 治疗疗效评价:痊愈: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各方面病症减轻,血培养复查结果呈阴性,超声心动图显示赘生物缩小,治疗结束后未出现症状反复现象;显效:各方面病情有所好转,但病症、体征等检查中至少出现一项检测不合格。有效:各方面病情有所好转,但效果不明显。无效:患者在用药72h后病情无明显改善,且出现加重情况。记有效率仅包括痊愈和显效。

二、结果

2.1与基础疾病的关系:回顾的病例中,无基础心脏病17例,其中6例系非心脏外科术后,3例系静脉药瘾者;有基础心脏病75例,包括先天性心脏病32例(其中修补术后3),风湿性心瓣膜病28例(其中换瓣术后6例),非风湿性瓣膜病11例,其他心脏病4例。

2.2 临床表现:92例IE患者中81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其他常见病症有:心衰57例;贫血28例;栓塞19例,其中脑栓塞9例,肺栓塞3例,肠系膜动脉栓塞3例,肢体动脉栓塞4例。见表1

表1:9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临床表现

3.血培养: 92例患者均进行了血培养检查,其中45例患者血培养呈阳性,阳性率49%,其中草绿色链球菌1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3例,大肠杆菌4例,其他链球菌4例,产气杆菌3例,曲霉菌2例,嗜麦芽榨食单胞菌1例。其中有49例IE患者在入院前接受过1周以上的抗生素治疗,仅有18例患者血培养呈阳性,阳性率37%,主要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产气杆菌3例,其他链球菌2例,曲霉菌2例。

4.超声心动图:92例IE患者均接受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其中41例患者检测出赘生物,赘生物附着于主动脉瓣23例,二尖瓣12例,三尖瓣3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2例,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1例。

5.治疗及转归:92例患者均采用大剂量抗生素抗感染及支持疗法。血培养呈阳性的患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抗生素的选用,在不确定致病菌的情况下,一般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或头孢菌素类药物,13例患者经上述治疗一周后无效,改用万古霉素后7例症状改善。所有患者均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疗程5~7周。结果治愈62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6例。住院过程中死亡19例,因心功能衰竭死亡9例,占47%,心律失常猝死5例,占26%,脑栓塞死亡2例,消化道大出血死亡2例,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

三、讨论

据资料报道,21世纪初期的IE有82%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病基础上,而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仅有10%。而近几年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病基础上的IE比例下降为25%以下[1]。从本文的资料中看到,在IE的基础病因中,风湿性心脏病的比例下降,而先天性心脏病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比例上升,特别是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比例上升至18%。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可能与近年来的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下降有一定关系。此外还与心脏外科换瓣及修补手术和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增多,术后感染比例增加有关。最近王辉[2] 就报到了6例起搏器相关性IE,葡萄球菌为其主要致病菌。另外近年增多的毒瘾者也在患者中占有一定比例。再有现在各种创伤诊疗技术的开展,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血液净化病人血管瘘的建立,增多的糖尿病、肿瘤等都已成为IE的易患因素。现在常规进行真菌和厌氧菌的培养,也增加了特殊致病菌的检出率。以上IE发病基础的变迁对临床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症状表现呈多样化,但发热仍为IE的首发症状,在本文中比例达到88%,仅有12%的老年人和入院前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没有出现发热症状。病原体的致病力、机体的免疫力及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都会对IE的临床症状产生影响。医护人员应当注意长期发热和感染贫血的病人,应考虑有IE的可能。由于临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柞状指、脾肿大、皮肤粘膜损害等的发生率与之前相比,已经明显减少。

血培养在IE诊断及指导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资料显示,血培养阳性率49%。血培养呈阳性的患者在经过敏感抗生素的治疗之后,其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所以临床中对于疑诊IE患者,应采取尽早的、规范的血培养检查。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对于那些已经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停用72小时的抗生素,再进行多次抽血送培养,条件允许的可以在培养基内加入使用过的抗菌剂的拮抗剂,或以血凝块作培养,以达到增加血培养阳性率的目的。血培养时,应时刻注意培养瓶的变化,若出现培养液浑浊的现象,务必在無菌操作下挑取培养液涂片染色,以明确致病菌种类。由于近几年的致病厌氧菌比较多见,所以对于有些可疑患者可以考虑同时做厌氧菌的培养。IE的主要病菌仍为草绿色链球菌,但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其比例已经明显减少,而革兰式阴性杆菌比例出现上升现象,特别是入院前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其比例更高,对此应给予特别的注意。

超声心电图在IE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对于那些发热原因不明确的患者,伴有新的心脏杂音或杂音发生变化的现象,务必采取超声心电图检测,有条件的医院应行食道超声检查,以尽早为病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死亡率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达到98%~100%,如今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死亡率降低到16%~27%[3]。虽然医生都明白根据药敏选药的原则,但因血培养阴性比例较高,所以经验性用药在早期是极其重要的。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欧洲心脏病协会(ESC)都对抗生素的选择做了推荐,有关资料证实[4],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性低,提示青霉素G仍是治疗IE的最常用最有效药物。肠球菌引起的IE对青霉素G敏感性差,宜首选氨苄西林+氨基糖甙类或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阿米卡星.与头孢菌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国外常选用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药及万古霉素作为治疗和预防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的抗生素[5-6]。有资料显示[7]IE致病菌中,革兰阴性杆菌耐药非常严重,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菌素,仅对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天然耐药,对喹喏酮类抗生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也常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所以有血培养和药敏结果后,针对性选用敏感抗生素才能真正减少死亡率。

本文资料中,IE的死亡率为21%,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心功能衰竭(47%),其次是心律失常性猝死(26%)。对此应及时地处理和预防。外科治疗可减少栓塞的发生,减少或避免心功能衰竭、猝死的发生。故对于患者存在内科疗法不能控制的心衰,抗生素不能控制的脓毒血症,有栓塞,有赘生物,肾功能损害,感染向瓣膜外蔓延,真菌心内膜炎及需手术治疗的先心病,应及早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以改善病人的最终预后。

参考文献

[1]古小松,刘志华.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20年对比分析 [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9):1681

[2]王辉,郭立琳,蔡春茹等.起搏器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并文献复习 [J] 疑难病杂志,2011,7(10):481-483

[3] Hill EE , Herigers P , Claus P , et al .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hanging epidemiology and predictors of 62mont h mortality :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 . Eur Heat , 2007 ,28 :196-203.

[4]袁永刚,周达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变迁 [J]上海医药,2009,2(30)61-63

[5]Babcock HM,Ritchie DJ,Christiansen E,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of vancomycin -resistent enterococcus endocarditis with oral linezolid [J].Clin Infect Dis,2001,32 (6) 1373-1375

[6]Howden BP,Ward PB,Charles PGP, et al.Teeatment outcomes for serious infections caused by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with reduced vancomycin susceptibility [J]. Clin Infect Dis,2004,38(4):521-528

128例骨科手术感染临床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骨科共收治手术患者3648例, 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28例。男84例, 女44例;年龄最大86岁, 最小8岁, 平均61.9岁;住院7~239d, 平均34.5d。

1.2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中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及深隙感染。

1.3 方法

对符合手术切口感染的128例病例, 按设计的统一表格逐项填写, 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出院诊断、住院天数、术前住院时间、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实验室检查等信息, 将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切口类型

统计显示3648例骨科手术患者中, 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28例, 感染率为3.51%。其中Ⅰ类切口手术17例, 感染率为0.46%;Ⅱ类切口手术41例, 感染率为1.12%;Ⅲ类切口手术70例, 感染率为1.92%。清洁手术3520例 (94.49%) , 清洁-感染手术128例 (3.51%) 。

2.2 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时间

统计表明128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中, 有73例 (57.03%) 感染发生在术后4~8d。

2.3 切口感染的主要手术方式

统计显示, 手术主要包括骨折后内固定术、关节置换术、囊肿摘除术、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 (拔钉术) 等。手术种类中, 截肢手术术后感染最高, 感染率为38.09% (16/42) , 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中, 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 (84/44) ;急诊手术感染率明显高于择期手术。

3 讨论

3.1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

有研究表明, 骨折术后发生感染, 如处理不当, 晚期容易并发骨髓炎、肌腱坏死等并发症, 影响治疗效果, 给患者造成经济负担和肢体伤残。临床医生在接诊感染患者时, 早期容易轻视病情, 把换药看成是一种简单工作, 选择治疗方法而不当, 使病情拖延, 形成慢性感染使处理方法更复杂[2]。本文调查显示, 患者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3.51% (128/3648) , 并多为Ⅲ类切口 (感染率达1.92%) , 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中, 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 (84/44) ;急诊手术感染率明显高于择期手术, 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3,4]。作者认为手术本身的侵袭性操作使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是造成骨科手术中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5]。

3.2 骨科患者手术感染的主要方式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类型, 不同骨科外伤病人及不同类型的切口感染率相差较大, 据调查可达10%~20%[6]。手术切口感染不但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预后, 还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给患者带来精神、肉体上的痛苦。本文统计显示, 手术种类中, 截肢手术术后感染最高, 感染率为38.09% (16/42) , 提示在对患者作截肢手术操作中, 医护人员应尤为注意避免手术切口感染事件发生。

3.3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

3.3.1加强医护无菌操作意识:有研究表明, 医护人员自身消毒不严, 医生手术及换药等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以及环境消毒不彻底, 流动人员无菌观念差, 是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7]。可见, 加强院内感染教育, 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是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途径。

3.3 加强环境管理, 避免交叉感染

骨科病区人员较多, 病室空气随时会污染, 如铺床、扫地和人员走动都会引起携带细菌的尘埃飞扬散布于空气中, 再加上患者的飞沫, 在换药时会沉降于伤口引起感染[3]。因此应重视空气消毒的效果;, 加强病区和手术室的管理, 尽量减少或限制人员流动。

3.4 术前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当前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 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术前麻醉诱导期足量使用抗生素, 能有效防止术后感染。

参考文献

[1]李淑花, 毋玉梅, 李妙芳.骨科无菌手术感染因素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 2003, (8) :12

[2]曹文宏, 刘新阁, 祁庆彬等.骨科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J].河北医药, 2007:29 (3) :281-281.

[3]莫莉清, 施小明, 王美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64例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要点[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 3 (10) :948.

[4]吕一欣, 任南.1281例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7, 7 (2) :89-90.

[5]张德立, 陈立福.骨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2) :147-148.

[6]林平, 金彩云, 吴钟琪.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04, 4 (1) :115-116.

上一篇:传感器下一篇:产品内容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