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部感染

2024-08-07

脐部感染(精选4篇)

脐部感染 篇1

新生儿脐部是一个易感染的部位, 如果处理不当, 会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甚至出血。新生儿的机体防御功能不全, 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 是医院的易感人群[1,2,3]。为了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 本文对2013年1月—6月和2014年1月—6月的新生儿进行不同护理干预, 观察记录分析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6月和2014年1月—6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 000例, 其中足月890例, 早产儿110例, 男婴490例, 女婴510例;Apgar评分均为8分以上, 体重>2.5 kg。2013年1月—6月的500例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 为对照组, 2014年1月—6月的500例新生儿采用护理干预措施, 为干预组。对照组的产房工作人员、病区护士轮班、接产、洗婴, 用75%的酒精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消毒, 浴后扑粉;干预组对产妇、家属进行新生儿脐部护理宣教, 加强产科、新生儿科沐浴的监护, 用0.5%的碘伏行脐部皮肤消毒。所有新生儿均无宫内感染。2组新生儿在性别、体重、年龄、Apgar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新生儿均在常规出生后1 min~2 min使用75%的酒精于脐部以及周围皮肤消毒, 于新生儿脐部0.1 cm处, 用气门芯进行结扎, 然后在结扎部位0.5 cm处剪断脐带, 挤掉残血。用5%碘伏对新生儿脐带残端消毒, 最后用脐包包扎, 第2天新生儿沐浴并用暴露法。对照组新生儿, 无固定医护人员沐浴, 没有擦干脐轮, 用75%的酒精进行脐部消毒, 擦干全身涂上爽身粉;干预组新生儿, 均有固定专人护理, 均有指定人员做沐浴室和产房的消毒监测, 在检查、护理、治疗等操作前后进行手卫生, 对于有传染病的患儿, 操作时戴手套, 新生儿在沐浴之后用灭菌毛巾擦干全身, 再用无菌棉签擦干脐轮内的水, 用0.5%的碘伏对脐部消毒, 拒绝共用物品, 防止交叉感染, 保持脐部的干燥、清洁。指导产妇以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 教会为新生儿更换尿片的方法, 不把内衣置于尿片里面, 避免内衣内浸透, 使脐部潮湿感染。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儿发生脐部感染的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感染率为1.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脐带是由血管和周围的胶质组成的, 新生儿出生后胶质内水分渐渐丢失, 脐带残端逐渐干燥直到脱落[4]。脐部残端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渠道, 而且新生儿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防御能力不成熟, 是医院感染高危人群之一, 脐带脱落越晚, 感染的概率越高[5,6]。相关研究显示, 如果新生儿消毒隔离措施不够严密, 会引起交叉感染, 脐部残端留置过长, 拆脐圈不及时都会造成细菌繁殖。本文结果显示, 对照组的感染数21例, 明显高于干预组的感染数5例, 对于新生儿脐部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降低脐部感染的发生率。

3.1 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

每天要认真进行脐部护理, 保持脐部干燥, 观察脐部是否有红肿现象, 有无异常分泌物等, 若发现分泌物及时做好处理工作。对于脐窝小且偏深的新生儿, 护理人员在给新生儿沐浴之前, 用3%的双氧水清洗脐部分泌物, 避免出现厌氧菌感染。

3.1.2 选用适当的消毒液

加强产房、沐浴室的消毒隔离措施, 并且用0.5%碘伏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消毒, 代替过去的医用酒精, 可以有效降低脐部感染的发生率。碘伏具有较强的杀菌效果, 可以杀死细菌、病毒、霉菌孢子, 对新生儿的黏膜没有

刺激, 容易清洁, 腐蚀性小, 在新生儿脐部局部涂抹会形成一层保护层, 这样脐部伤口不易被细菌再次侵入。

3.1.3 加强各环节的消毒工作, 控制医院感染

本文中对照组的新生儿产房、浴室的人员流动较大, 各环节的消毒工作不到位, 且工作人员在为新生儿脐部消毒之后, 未将残留在脐轮内的水擦干净, 很容易造成感染。干预组的各环节消毒工作较好, 加强了护理人员的专门培训, 取消对新生儿脐部涂粉的环节, 使用无菌毛巾擦拭新生儿皮肤, 对浴室环境、物品表面医护人员手进行卫生监测。改进后, 干预组的感染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对产妇以及其家属做好新生儿脐部护理宣教加强产科、新生儿科的监护工作, 并用0.5%碘伏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消毒处理, 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 000例新生儿, 其中2013年1月—6月的500例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 为对照组;2014年1月—6月的500例新生儿采用护理干预措施, 为干预组;对照组的产房工作人员、病区护士轮班、接产、洗婴, 用75%的酒精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消毒, 浴后扑粉;干预组对产妇、家属进行新生儿脐部护理宣教, 加强产科、新生儿科沐浴的监护, 用0.5%的碘伏行脐部皮肤消毒。结果 干预组感染率为1.0%, 显著低于组的4.2%,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产妇以及家属做新生儿脐部护理宣教, 加强产科、新生儿科的监护工作, 并用0.5%的碘伏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消毒处理, 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感染,护理干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华琴, 周见.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8) :2049-2050、2053.

[2]李璟, 马骥, 郑妮娜, 等.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中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23) :5954-5956.

[3]张海平, 张聪, 刘凤琴, 等.新生儿脐部细菌定植及感染干预措施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 (1) :20-21、24.

[4]胡玺惠, 李瑞黎.脐带消毒不当的感染隐患分析及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3, 30 (11) :1069-1070.

[5]侯明良, 张聪, 程慧, 等.新生儿脐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35) :5538-5541.

[6]刘蕾, 任家顺.新生儿监护病房护理技术分级的研究[J].重庆医学, 2013, 42 (36) :4482-4483、4488.

警惕新生儿脐部流水 篇2

新生儿娩出后剪断并结扎脐带后,如果脐窝创面血管尚未闭合,会引起新生儿肚脐流水、甚至少量渗血等症状。由于局部渗水,不易干燥,因此,新生兒的脐部也是细菌繁殖的好地方,避免孩子受到细菌的“侵袭”,父母应了解导致新生儿肚脐流水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脐茸

脐茸实际上是脐部粘膜的残留物,这是肚脐流水比较常见的原因之一。

脐茸的外观很像一块粉红肉,位于肚脐中央,分泌物较多,护理时不注意碰之会有少量血性分泌物。

治疗:需带孩子去医院,由医生用硝酸银烧灼、搔刮局部或电灼,通过这种治疗方式,新生儿脐茸一般都能治愈,但如果灼疗无效需手术切除。

脐肉芽肿

由于断脐后未愈合的伤口受异物的刺激形成的息肉样小肉芽肿。表现为脐部有樱桃红色肿物,似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组织,有脓、血性分泌物,污染衣裤。

治疗:这种治疗手段和治疗脐茸的一样。

脐湿疹

肚脐内或周围常有小的红丘疹或皮肤糜烂,分泌物时多时少。由于痒常引起脐周围抓痕。

治疗:一般可先用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湿疹处,然后再用1~4%硼酸液外洗局部患处,并涂氧化锌油等,疗效显著。

脐出血

脐带脱落后的1周~1个月内,新生儿若用力咳嗽、哭闹使腹内压升高时,脐残留端内血管会有少许开放,出现少量渗血。其原因是,断脐后脐带内的血管仅为功能上的关闭,从解剖上讲仍未关闭,是一个潜在的通道。一旦孩子腹压升高,脐部就会有少量出血,表现为新生儿的衣服上有少许咖啡色或鲜红色的血迹。

治疗:发现新生儿脐部出血,父母首先应镇定,这时先用75%酒精轻轻地擦去脐部的血迹,再用消毒纱布包扎。

脐炎

新生儿脐部流水,最常见的情况是脐炎。

断脐后的脐残端还未完全闭合,且凹陷的脐部极易积水积污,不易干燥,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如果护理不当,细菌就可以在脐部大量地生长繁殖,从而引起脐炎。

脐炎的临床初期表现为:脐带根部或脐带脱落后的创面发红,有白色脓性分泌物,进一步脐周皮肤红肿。由于细菌可能通过解剖上尚未闭合的潜在通道脐血管进入血循环,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因此,父母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

治疗:应需紧急求医,绝不能耽误。除局部消毒、清洗外,可能还需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发现新生儿有发热、泪盈眶、精神弱、吃奶差的情况,就应警惕是否发生了败血症。

脐尿管瘘

若自新生儿期起,婴儿脐部始终有少量液体漏出、脐周往往伴有湿疹样改变,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脐尿管瘘。这条瘘管下接膀胱,上端开口在肚脐,膀胱胀满尿就通过此管从脐流出,故流出的液体,实际上就是尿,有时可嗅到尿味。

治疗:只要经过医生的检查,确诊为脐尿管瘘,手术切除瘘管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脐部感染 篇3

关键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新生儿,脐部愈合

脐带是胎儿在母体内由母亲供给胎儿营养和胎儿排泄废物的通道。胎儿出生后, 医务人员会将脐带结扎, 切断。断脐后, 脐带残端逐渐干枯变细, 而成为黑色。一般在胎儿出生后3~7 d脐带脱落, 脐带脱落前伤口很容易感染而导致脐炎。脐炎是指脐残端由细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新生儿脐部是较易感染的位置, 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引发新生儿脐炎。为研究不同脐部护理方式对新生儿脐部愈合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本院产科收治的12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进行临床护理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本院产科新生儿124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66例, 女58例, 胎龄为37~43周, 平均胎龄为 (39.87±1.54) 周,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2例。两组新生儿均无宫内感染, 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内容满足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 排除标准为:1合并先天性新生儿疾病者;2不满足相关操作指征者;3合并严重感染者;4合并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及心肺功能严重损伤的新生儿;5无家属或法定监护人者。

1.2 护理方法

1.2.1 新生儿脐带包扎方式。

所有新生儿在出生之后, 都要使用浓度为0.5%的碘伏溶液对其脐带根部消毒, 使用消毒气门芯, 在距离脐带部位根部1.0~1.5 cm位置对脐带根部进行结扎, 在距离结扎部位0.5~1.0 cm位置剪断脐带, 对残余脐带血行挤出处理, 使用浓度为2.5%的碘酒, 对脐带断端进行灼烧, 观察组新生儿使用脐带包进行具体包扎工作, 对照组新生儿使用棉布进行包扎。

1.2.2 护理方式。

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的脐部护理模式, 每日由护理人员将新生儿抱到专门的新生儿沐浴室进行集中淋浴、脐带消毒, 对产妇和家属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1]。观察组新生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 详细操作方法如下。1健康宣教:责任护士对产妇和家属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 一对一的讲解, 借助幻灯片、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产妇和家属加深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通过实践模拟的方式提升产妇和其家属的应用能力[2]。具体步骤为在产后第1天在床边为产妇讲解相关知识, 第2天则进行手把手的脐带消毒实践指导, 第3天开始在护理人员的监督下独立完成新生儿脐带消毒工作。2微波断脐方法:在新生儿顺利分娩后, 采用血管钳夹住脐带, 并对脐周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在血管钳上端0.5 cm位置处进行断脐处理, 并采用无菌纱布将断脐位置残留血迹清除干净。采用微波探头烧灼断脐面, 保证脐静脉及脐动脉处于完全闭合状态。当断面变白后, 可释放血管钳, 观察是否存在脐部渗液及渗血, 若无此种现象, 则可完全暴露其位置, 使其干燥。3日常护理方法:采用2%碘酊对断脐位置进行消毒处理, 同时对新生儿脐窝进行常规消毒, 每天消毒处理1~2次。采用酒精对脐带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并采用剪刀对气门芯过长脐带进行修剪, 修剪之前要对剪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 避免新生儿出现感染症状。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脐带脱落时间、脐炎发生率等。脐部愈合标准为:局部干燥, 新生儿脐部无红肿、异味, 残端上皮覆盖。新生儿脐炎的评价标准:轻度脐炎为新生儿脐轮和周围皮肤存在轻微红肿, 存在较少浆液性脓性分泌物;重度脐炎为新生儿脐部和脐周具有较多的分泌物, 脐部和脐周皮肤明显呈现出红、肿的表现, 脓性分泌物较多, 存在臭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为 (15.41±2.13) d, 发生轻度脐炎5例, 脐炎发生率为8.06%;观察组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为 (12.13±2.17) d, 发生轻度脐炎1例, 脐炎发生率为1.61%。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新生儿脐部完全愈合前为一开放性的创口, 易发生各类感染。脐带根部发红, 或脱落后伤口不愈合, 脐窝湿润、流水, 这是脐带发炎的最早表现。脐周围皮肤发生红肿, 脐窝有浆液脓性分泌物, 带臭味, 脐周皮肤红肿加重, 或形成局部脓肿、败血症, 病情危重者会引起腹膜炎, 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慢性脐炎时, 局部形成脐部肉芽肿, 为一小樱红色肿物突出、常流黏性分泌物, 经久不愈。在断脐时或断脐后, 消毒处理不严, 护理不当就很容易造成细菌污染, 引起脐部发炎。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 或混合细菌感染等[3]。有研究显示, 新生儿败血症产生的原因中, 脐部感染占65%~87%[4]。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多发位置, 所以缩短新生儿脐带脱落的时间, 能够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率, 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相关文献证实, 绝大部分新生儿脐带是在出院之后才逐渐脱落, 直到愈合[5]。产妇和家属对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知识了解不深, 使用一些错误的方式实施护理, 导致新生儿脐部感染率上升。

对于新生儿的脐带使用有效方式加以修剪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脐部渗血、黏液过度聚集和脐带长久不脱落感染的发生概率。医护人员在修剪新生儿脐带的时候, 应当精准地掌握修剪时间与具体方式, 进行具体操作时需要依照脐带干枯水平来选取修剪时间, 通常情况下, 该项操作在新生儿出生之后48 h进行, 对于规格粗大, 且含有华通胶质的脐带, 可在原有基础上, 延长1~2 d再进行脐带修剪工作, 以免造成大创面, 引起局部出血。修剪脐带最为科学的方式为使用钝性剪刀, 在不同的方向, 沿着脐带根部呈现为浅椎形缓慢地对脐带作剪开处理, 不能一次性剪平。预防脐带残留现象发生[6]。在完成修剪之后, 重点进行脐部护理。护士全面记录修剪时间, 做好交接班工作。强化巡视力度, 查看脐部是否存在渗血现象, 如新生儿脐部渗血, 可使用脐带包加压处理。在每天对新生儿沐浴完毕后, 都要对脐部实施消毒处理, 如脐部有黏液分泌物, 要使用浓度为75.00%的酒精进行局部消毒, 使用有效方式确保患者局部干燥, 同时做好脐带包扎工作;如果新生儿脐周存在红肿现象, 使用浓度为1∶500的呋喃西林药液进行局部湿敷, 经1~2 d后, 红肿会消退。

医护人员应对新生儿脐部异常情况进行观察。新生儿脐部经包扎、切断、二次剪脐带后3~5 d脐带便可完全脱落。如果长时间不能脱落, 局部可能会出现大量分泌物, 出现异味、红肿现象, 进而造成脐部感染, 严重者出现新生儿败血症。可见, 对于新生儿, 强化脐部护理工作, 针对新生儿实际情况, 使用有针对性的方式加以处理, 是其相关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研究使用脐带包扎, 护理配合精良修剪脐带残端的方式, 大幅度减少脐带创面愈合与脱落时间。对照组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为 (15.41±2.13) d, 发生轻度脐炎5例, 脐炎发生几率为8.06%;观察组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为 (12.13±2.17) d, 发生轻度脐炎1例, 脐炎发生几率为1.61%。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有效的脐部护理方法可使新生儿在出院之前, 脐带完整脱落, 创面干燥整洁, 全面提升了新生儿脐带护理品质, 降低围生儿感染率。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 降低新生儿脐炎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芝兰, 郭庆玲.对比分析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1) :109-110.

[2]郭恩星, 徐爱月, 王秀芬, 等.自然干燥法与脐部包扎法对新生儿脐部愈合的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7) :802-804.

[3]叶金艳, 祝建军, 杜玉海.新生儿脐炎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0) :1299-1302.

[4]冯国芳, 周红, 斯奇, 等.不同护理模式对新生儿脐部愈合的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11) :1322-1324.

[5]郭淑慧.对比分析不同的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2) :99-100.

新生犊牛脐部疾病的诊治及预防 篇4

1脐带感染

脐带感染是一种常见疾病,接产过程中消毒不严,操作不当,环境因素等都可导致脐带感染,引起脐炎、脐静脉炎、脐动脉炎、脐尿管炎、脐尿管瘘、脐疝。在正常情况下,脐带断端发生干性坏死,3~6d脱落,脐孔变成疤痕,形成上皮。引起感染的病原主要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化脓棒状杆菌及破伤风杆菌等,且多呈混合感染。脐带感染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菌血症以及全身各器官的感染,从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1.1脐炎

症状:本病多发生在出生后2~5d,犊牛精神不振,不愿吃奶,体温有时升高,不愿行走、弓腰、瘦弱,有的还表现拉稀、胀肚,脐部检查可见脐带断端湿润。有的溃烂化脓,脐周组织肿胀发红发热,触压疼痛,质地坚硬,挤压时从小瘘管排出少量黄色奶油状脓汁,恶臭。有的因封闭排不出脓,感染的脐带和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肿胀。有的继发菌血症或破伤风。

治疗:脐带炎发病的初期,脐部肿胀发硬时,用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80~160万IU,0.25~0.5%普鲁卡因10~20ml)在脐孔周围分点注射,5%的碘酒涂擦脐部进行消毒。如感染化脓,首先要排脓,先切开脓肿,再用消毒液清洗,再用3%过氧化钠洗净脓汁,除去坏死组织(尽量除尽,见新鲜创面为止)涂以碘仿醚(1:10)或撒布高锰酸钾粉后用干棉花压之揉磨以促其干燥。为预防破伤风,可皮下注射破伤风抗毒素2ml。若体温升高病情严重则在用上述疗法的同时应结合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如静注庆大霉素30万单位或红霉素0.3g(均加入葡萄糖内应用),或肌注青霉素100万单位6h一次,并注射链霉素100万单位8h一次;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钠3~6g加乌洛托品8g,加入等渗葡萄糖500ml静脉注射。也可静注水杨酸钠乌洛托品氯化钙。此外,如有涨肚拉稀症状,加内服苏打粉、磺胺嘧啶各6g,酵母片5~10片每天2次连服3d,有助于增进消化,提高抗病能力。

1.2脐静脉炎

症状:脐带里有3根血管,1根粗的是脐静脉,两根细的是脐动脉。脐静脉炎可能发生在靠近脐部,也可能发生在脐部到肝脏的脐静脉,甚至引起肝脓肿。患畜多为1~3个月龄,表现弓背、不爱活动、厌食、生长发育迟缓,中度发热,呼吸、脉搏增数。脐部通常肿胀、疼痛,并有脓汁分泌,将病畜放到,触诊腹部,可发现由脐部到肝脏有1条明显索状肿物。有时用探针探查,能帮助诊断。

治疗:通过腹腔手术切除发炎的脐静脉或脓肿,将病畜仰卧,保定好四肢,在脐部左侧2cm处剪毛消毒,用1%盐酸普鲁卡因10ml作皮下浸润麻醉后,做成2cm长的切口,将食指伸进腹腔,触摸前后脐静脉和动脉,并将其拉出腹腔,用止血钳夹住,两头结扎,然后剪断,再将淤血挤净,撒上呋喃西林粉,缝合伤口,涂以碘酒。如果已引起内脏病变,最好淘汰。

1.3脐动脉炎

脐动脉炎临床少见,但脐动脉炎能从脐部蔓延到髂内动脉,表现为慢性毒血症,生长迟缓。将动物作仰卧保定进行局部和腹部触诊,可触到手指粗细的索状物,用抗菌素治疗效果不佳,根本的办法是手术切除发炎的脐动脉。手术方法同上。

2脐出血

原因:脐断端或脐孔出血,往往由于母畜分娩时人工过于用力拉出犊牛,脐带猛力断裂,影响了脐带脉管的封闭,也可能因犊牛虚弱发生窒息的情况下,或由于肺脏膨胀不全或无呼吸,影响脐静脉的封闭,造成脐出血。

症状:新生犊牛脐带断端或脐孔出血不止,见于羔羊和犊牛,偶见于仔猪和驹。幼驹、犊牛、羔羊脐带血液呈大滴状缓缓流出,仔猪呈血液不断涌出。出血过多而长期不止,可引起死亡。

治疗:可用消毒的细绳结扎脐带断端。如果断端过短或已缩向脐孔内,可用消毒纱布撒上止血消炎药物填塞脐孔,外用纱布包扎或用线缝合脐孔,压迫止血。也可用缝合结扎法缝合脐孔。

3脐尿管疾病

脐尿管是脐与膀胱之间疏松结缔组织内一条纤维索,由胚胎期尿囊管退化而形成。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膀胱自脐部沿腹前壁下降,在此下降过程中,脐尿管自脐部向下与膀胱顶部相连,胚胎晚期脐尿管全部闭锁,退化成脐正中韧带。若发育过程中脐尿管未闭合或闭合异常即形成各种脐尿管畸形。如有的胎儿出生后脐尿管完全不闭合,脐部有管道与膀胱相通形成脐尿管瘘,而导致漏尿感染;也有的两端闭合而中间形成一腔,其内为上皮分泌物或脱落细胞碎屑和炎性渗出物所充满而形成脐尿管囊肿;有的脐尿管仅脐端未闭,则为脐尿管窦;有的脐尿管膀胱端未闭,则形成膀胱顶部憩室。该病主要发生于驹,有时也见于犊牛。

3.1脐尿管瘘

原因:怀孕期间胎儿膀胱借脐尿管通过脐带与体外尿囊相通,出生后,如果脐尿管未能退化闭合或闭合不全;或因接生不慎,脐带从根部断离;或因脐带过早脱落;或因犊牛出生后吸允脐带所致。另外,护理不当造成脐带断端被污染而发生炎症,导致闭锁处破溃,亦可造成脐尿管瘘。有的人认为与尿路梗阻有关,而实际上在脐尿管瘘的新生犊牛中,很少发现尿路梗阻。

症状:本病以脐孔漏尿为主要特征,在生后的数日内即可出现症状,可见从脐中有尿液滴出。增加腹压时更明显,其程度视瘘管大小而定,大者脐部不断有液体呈点滴状或线状不定时从脐孔流出,多数不从尿道排出。瘘管细小时脐部仅有潮湿或有尿液滴下。并发感染时可出现脐部肿胀,局部有肉芽组织突出,或为腐痂所覆盖,患部肿胀,向外排出脓汁,长期不能愈合。有的病畜脐部正常,但进行腹部深部触诊时,可触到脐部向腹后伸延的索状物,感染达到膀胱的,引起膀胱炎,排脓性尿。

诊断:临床上不难诊断,脐尿管未闭以脐孔漏尿为主要特征,经导管或经尿道向膀胱内注入美蓝,则可见脐孔流出或经尿道排出蓝色的尿液。

治疗:有脐帯残端的,可用5%碘酊充分加以浸泡,然后紧靠脐孔处予以结扎,并每天用碘酊或5~10%福尔马林液涂抹2~3次。脐带断端脱落的,可用5%碘酒或10%福尔马林在患部涂抹,每天2~3次,或用硝酸银棒或硝酸银溶液腐蚀,连用3d,刺激肉芽生长,可自然封闭脐尿孔。如有全身症状结合抗菌消炎数天即可痊愈。若上述方法无效,严重病例应手术切除瘘管。

手术方法:一般采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或低位椎管内麻醉,仰卧,采用脐部环形切口及下腹部正中切口,纵行切开腹白线,将腹膜向上推开即显露膀胱。以插入脐尿管的导管为标志,游离膀胱与腹膜间结缔组织,即可显露两条闭锁的脐动脉及其间的脐尿管。沿脐尿管向下分离至膀胱,切断脐尿管膀胱端,用两把组织钳夹住并提起与脐尿管相连的膀胱壁,边切边用组织钳夹住切缘,将脐尿管从膀胱壁上切除。止血后用可吸收线将膀胱壁作全层间断或连续缝合,再将浆肌层作间断内翻缝合。由导尿管向膀胱内注入等渗盐水,观察并确认缝合处无漏尿。游离脐尿管至脐孔,拔除导管,将脐尿管及闭锁的脐动脉一并切除。冲洗创口后,耻骨后放置橡皮管引流,逐层缝合切口。膀胱切口缝合要严密,必须确认膀胱充盈时缝合处不漏。分离脐尿管时,如与腹膜粘连较紧,可将粘连的腹膜一并切除。妥善固定留置导尿管,保持引流通畅。

术后处理:术后48~72h无渗液时拔除橡皮引流管,尿道内留置导尿管于术后7d拔除。伤口漏尿:主要由于留置导尿管不通,膀胱缝合不严密或膀胱切口感染所致。为保持留置导尿管通畅,伤口充分引流及加强抗生素的应用。感染:主要指膀胱周围、膀胱创口及膀胱切口感染,其原因为术前控制尿路感染不力,术中尿液污染创口及术后抗生素应用不够。总之,伤口要充分引流,加强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要连用7d以上,避免术后发生感染。

3.2脐尿管囊肿、窦、憩室

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肿块。有的脐部到膀胱的脐尿管发生炎症,患部肿胀,向外排出脓汁。有的病畜脐部正常,但进行腹部深部触诊时,可触到脐部向腹后伸延的索状物,感染达到膀胱时,引起膀胱炎,排脓性尿。在临床上,通过腹部触诊不难做出诊断。初学者应注意与脐肠瘘鉴别,脐肠瘘也发生在脐部,但与肠道相通,因此排出物为粪便。

治疗:多采用腹腔手术切除脐尿管囊肿、窦、憩室。

4脐疝

脐疝是腹腔脏器经脐孔脱出于皮下,本病常见于幼畜,一般为先天性,脱出脏器多为小肠或网膜。脐疝,随着幼畜的长大而加重,影响幼畜的生长发育。后天性脐疝多是因为生后脐孔闭锁不全或因断脐时过度牵拉脐孔受损所致。有的因脐部感染发炎,脐孔合拢受到影响,加上腹压的作用,大网膜和小肠很易从脐孔漏于皮下而形成。疝轮的大小随家畜种类不同而不同,1个月可容2~4指,要及早治疗,否则给手术带来困难,影响幼畜的生长发育。

治疗:多采用手术疗法,术前禁食6~12h,仰卧保定,将内容物还纳腹腔,疝囊颈部剪毛,涂5%的碘酒,再用75%酒精脱碘,用普鲁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皮肤进行缝合疝轮,一般7d治愈。

5总结

为了防止以上疾病的发生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1)接产时,一定要做好脐带处理和消毒工作,最好做到每产一畜饲养人员必须在场,遇到难产及时助产,将脐带中的血液挤向犊牛,断脐应在腹下8~10cm处剪断,并用5%的碘酊消毒。

(2)新生犊牛要单栏饲养,避免相互之间吮吸,确保犊牛不被感染。

(3)产房和畜舍以及运动场所一定要搞好清洁卫生,按时、交替使用消毒液消毒,垫草要勤换,使用前要暴晒,保证圈舍及垫草干燥清爽,避免圈舍内垃圾、粪便、尿液遍地都是,杜绝潮湿、阴冷和结冰。

(4)要做好圈舍防寒保暖的同时适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给犊牛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场所,以减少新生犊牛感染发病几率。

上一篇:现金管理方式下一篇:电气传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