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部观察与护理

2024-07-12

新生儿脐部观察与护理(精选8篇)

新生儿脐部观察与护理 篇1

新生儿脐部为易感染部位, 若脐带处理不当, 容易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和出血, 严重者可致败血症, 继发腹膜炎[1]。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脐部护理方法, 对减少新生儿脐部并发症有十分重要意义。2009年11月-2010年4月笔者对我科出生的足月新生儿240例, 在脐部护理中加用愈脐胎毒清护脐带,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正常足月新生儿240例, 男126例, 女114例。阴道分娩128例, 剖宫产112例。Apgar评分均>8分, 出生体质量≥2500g。排除宫内感染及胎膜早破。按照出生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2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脐部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应用气门芯在平脐轮处结扎, 距结扎远端0.5cm处断脐, 用10%碘酊、75%乙醇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每日行常规护理, 沐浴后用2%碘伏消毒脐带残端与脐周皮肤。注意保持脐部干燥与清洁。出院前1d教会产妇正确护理脐部及保持脐部干燥清洁的方法。试验组在传统脐部护理基础上使用愈脐胎毒清护脐带。新生儿在进行常规入室处理后即包上愈脐胎毒清护脐带, 将袋芯部位对准脐眼敷好, 顺势固定。每24小时更换1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脐部炎性分泌物、脐部周围皮肤破损、渗血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脐带脱落时间短于对照组, 脐部炎性分泌物、脐部周围皮肤破损和渗血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讨论

新生儿脐带残端是一个开放性的创口, 该处有丰富的血供, 是病原菌容易滋生的部位, 研究表明[2]在新生儿败血症中, 脐部感染占66%~87%。低感染率和高自然院内脱脐率是新生儿脐带护理的目标[3]。脐部愈合过程分为潮湿期、干燥期及过干期[4], 脐部脱落的机制为脐带残端干燥收缩后, 与腹壁表皮相连处出现裂口, 最后脱落。将脐带直接暴露, 易受洗澡水或尿液浸湿污染, 而不能保持清洁、干燥。且脐带残端在自然坏死、脱落过程中, 常伴有炎性分泌物产生。对照组平均脐带脱落时间为 (7.16±1.20) d, 其中有3例因时间较长, 脐带残端受细菌感染, 炎性分泌物增多, 刺激周围皮肤, 造成周围皮肤破损;有15例因脐带残端迟迟不脱或脱落不全, 而在外界摩擦、牵拉作用下引起残端渗血。愈脐胎毒清是由无菌针织纯棉布及圈绒布制作而成, 袋芯内包裹制麦麸、大蒜粉、蜂胶粉等中药成份, 对新生儿脐创面的高效抗菌消炎、收敛止血功能能加速新生儿脐带残端干燥脱落, 促进脐愈合, 避免脐渗液、脐出血、从而减少脐部感染。本资料结果显示, 试验组平均脐带脱落时间为 (4.22±0.80) d, 仅有1例新生儿脐部炎性分泌物>0.5 ml/d, 而无1例出现周围皮肤破损、渗血>1.0 ml/d, 并且脐轮展平快, 脐愈合凹陷佳, 防止了脐疝 (脐突) 的发生。此方法简单易行, 避免了损伤性操作, 绝大多数新生儿在离开医院前脐带已经脱落, 从而减少新生儿出院后因产妇和家属对脐带护理不当而发生感染的机会, 减轻了家属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心理负担, 对推动和促进优生、优育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愈脐胎毒清为全自费产品, 使用前应向产妇及家属做好解释。如在使用过程中不慎污染, 应立即更换, 以免影响疗效。另据说明书记载, 该产品还有促进胎便排出, 减轻新生儿黄疸, 改善消化等功能, 有待进一步验证。

摘要:目的 观察愈脐胎毒清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方法 24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脐部护理方法, 试验组在传统脐部护理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愈脐胎毒清护脐带。2组断脐方法、日常护理及出院指导相同。结果 试验组脐带脱落时间短于对照组, 脐部炎性分泌物、脐部周围皮肤破损和渗血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使用愈脐胎毒清护脐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生儿脐部护理方法。

关键词:新生儿,愈脐胎毒清,脐部护理

参考文献

[1]黄德珉, 陈俭红.新生儿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354-355.

[2]杨秀菊, 谢景玫, 苏春勤.新生儿脐部消毒前后细菌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4) :392.

[3]张慧敏, 刘忠荣, 孙萍.新生儿脐带护理不同方法效果研究[J].现代护理, 2005, 15 (2) :92.

[4]朱家贵, 张俏玲, 陈少丽.选择适当时机为新生儿再次剪脐并用脐粉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 2006, 12 (4) :340-341.

新生儿脐部护理新进展 篇2

【摘要】新生儿脐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遇见的问题有脐炎、脐出血、严重者可合并全身感染。为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新生儿健康,采取出生时正确断脐、做好脐部日常护理并严密观察,保持脐部局部干燥、对脐部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脐带;新生儿;护理

Progress in neonatal umbilical care

He Jian-meiFang Lan-ying

【Abstract】Commonproblem has omphalorrhagia,omphalitis, grave person may combine the whole body infection in newborn navel nursing. Be to ensure that newborn health,improve nursing quality,cut off the navel,close observe,correct the daily nursing,keeping navel drying,the different periods to the umbilical cord have adopted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

【Keywords】 Umbilical cord;Neonate;Nursing 围产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门户。当胎儿娩出母体的那一刻,脐带就成为一个废弃物。新生儿抵抗力差,脐部护理不当极易发生局部感染, 有资料表明感染易发生于产后前3天,感染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7.14%,其次为大肠埃希氏菌和枯草杆菌,各占12.93%[1]。脐部发生感染后还容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在新生儿败血症中,脐部感染者占66%~87%,一旦发生严重感染将危及生命,死亡率达18.06%[2-3]。综合诸多相关资料,现将新生儿脐部护理进展报告如下:

1断脐的护理

1.1正确断脐:出生时正确断脐,能预防脐带出血。新生儿娩出后待脐带搏动消失,用5%碘伏溶液消毒脐根部及周围[4],将气门芯套于残余脐带根部,使气门芯下缘紧贴脐轮皮肤。24h后即不需要包扎,以减少脐带的感染率和出血率,缩短脐带创面的愈合时间[5]。

1.2断脐的目的: 多数专家认为,残留的脐带一般在1w左右脱落,创面在10~14天才完全愈合[6]。而出生后48h左右剪掉残留脐带,不等其自然脱落,目的是使去除坏死组织,避免其成为细菌培养基,从而减少脐炎发生的可能性。

2剪脐的方法和技巧

正确掌握剪脐的方法和技巧,将更有利于避免脐部感染,从而预防新生儿感染。严把结扎关,结扎位置和结扎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剪脐的成功。剪脐的时间必须根据脐带干枯程度来选择,脐带粗大干枯慢需,推迟1~2天剪脐,否则剪脐后创面易出血。剪脐应彻底,避免残端遗留而使华通胶物质变质,局部渗出潮湿,从而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发生局部感染。如果结扎下方有血肿,剪脐应连同血肿剪掉,将血块清除干净。

3脐带日常护理

3.1脐带脱落前的护理 :脐带切断后形成一个创面,这就成为细菌侵入新生儿体内的一个重要门户,轻者造成脐炎,重者可导致败血症和死亡,因此脐带的消毒护理尤为重要。脐带未脱落前,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特别是尿布不能覆盖到脐部或以上,以免排尿后湿到脐部创面。常检查包扎的纱布表面有无渗血,如出现渗血,则需要重新结扎止血,若无渗血,只需每天用5%的碘伏棉签轻拭脐带根部,即可等待其自然脱落。

3.2护理操作时:新生儿脐部感染与医护人员的操作及环境密切相关[8]。因此,在进行脐部护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对手常规清洁消毒,正确的洗手可以减少手部99%以上的细菌[7],防止带菌的手污染脐部;加强病室空间及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患儿入院后使用的衣服包被实行高压灭菌;尽可能在各个环节上做好脐部感染的预防工作,避免或减少脐部并发症的发生。

3.3新生儿出生时,脐残端通常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脐部,其目的是为了保持脐部清洁,避免脐部感染。相关资料指出,当脐炎发生后,暴露法脐部护理,让脐部暴露于空气中,脐部可保持干燥,避免包扎覆盖脐部的敷料对脐部的摩擦刺激增加创伤及出血,也避免包扎覆盖导致局部通气不良、潮湿,利于细菌生长而发生感染。同时便于观察脐部,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4脐带脱落的护理

4.1 注意脐部出血:脐带有一条脐静脉、两条脐动脉,脐带脱落后有时可见血管残端,当脐血管内部尚未完全收缩愈合时,极易出血感染,少量渗血可用5%碘伏消毒,无菌明胶海绵折叠后外加无菌纱布加压包扎[8],如出血较多压迫止血无效时,应结扎血管止血。

4.2 脐肉芽肿:多因脐带脱落过晚发生脐炎未及时治疗所致,表现为脐窝内有粉红色渗出的易碎包块,脐窝内潮湿有渗出,易出血及感染,可并发脐周皮炎。为保持脐部干燥,可用10%硝酸银烧灼,小肉芽肿可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镊子夹除后加压包扎,之后每天换药2次,可很快痊愈。

5家庭护理

不少家庭对刚出生的小宝宝关爱备至,然而却忽视了孩子的脐部护理,使宝宝肚脐发炎。还有的家长认为脐炎是小毛病,不及时就医,最终导致病情加重而祸及生命和健康,应加强家长对脐带护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参考文献

[1]赵芝音.171例新生儿脐部细菌培养结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1996 ,8(2):36

[2]杨秀菊,谢景玫,苏春勤.新生儿脐部消毒前后的细菌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392

[3]严洲平,翟军青,周岩.新生儿脐炎病原菌分离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4):215-216

[4]谢晓鹏,陈淑莲.碘伏处理新生儿脐部感染效果观察[J].华夏医学,1999,13(3):317-318

[5]苗英,郜平.新生儿脐带结扎部位的选择[J].中原医刊,2005,32(3):9

[6]黄德珉,陈俭红主编.新生儿疾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54-355

[7]王菊飞.81例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9):120-121

新生儿脐部观察与护理 篇3

关键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新生儿,脐部愈合

脐带是胎儿在母体内由母亲供给胎儿营养和胎儿排泄废物的通道。胎儿出生后, 医务人员会将脐带结扎, 切断。断脐后, 脐带残端逐渐干枯变细, 而成为黑色。一般在胎儿出生后3~7 d脐带脱落, 脐带脱落前伤口很容易感染而导致脐炎。脐炎是指脐残端由细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新生儿脐部是较易感染的位置, 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引发新生儿脐炎。为研究不同脐部护理方式对新生儿脐部愈合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本院产科收治的12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进行临床护理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本院产科新生儿124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66例, 女58例, 胎龄为37~43周, 平均胎龄为 (39.87±1.54) 周,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2例。两组新生儿均无宫内感染, 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内容满足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 排除标准为:1合并先天性新生儿疾病者;2不满足相关操作指征者;3合并严重感染者;4合并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及心肺功能严重损伤的新生儿;5无家属或法定监护人者。

1.2 护理方法

1.2.1 新生儿脐带包扎方式。

所有新生儿在出生之后, 都要使用浓度为0.5%的碘伏溶液对其脐带根部消毒, 使用消毒气门芯, 在距离脐带部位根部1.0~1.5 cm位置对脐带根部进行结扎, 在距离结扎部位0.5~1.0 cm位置剪断脐带, 对残余脐带血行挤出处理, 使用浓度为2.5%的碘酒, 对脐带断端进行灼烧, 观察组新生儿使用脐带包进行具体包扎工作, 对照组新生儿使用棉布进行包扎。

1.2.2 护理方式。

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的脐部护理模式, 每日由护理人员将新生儿抱到专门的新生儿沐浴室进行集中淋浴、脐带消毒, 对产妇和家属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1]。观察组新生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 详细操作方法如下。1健康宣教:责任护士对产妇和家属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 一对一的讲解, 借助幻灯片、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产妇和家属加深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通过实践模拟的方式提升产妇和其家属的应用能力[2]。具体步骤为在产后第1天在床边为产妇讲解相关知识, 第2天则进行手把手的脐带消毒实践指导, 第3天开始在护理人员的监督下独立完成新生儿脐带消毒工作。2微波断脐方法:在新生儿顺利分娩后, 采用血管钳夹住脐带, 并对脐周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在血管钳上端0.5 cm位置处进行断脐处理, 并采用无菌纱布将断脐位置残留血迹清除干净。采用微波探头烧灼断脐面, 保证脐静脉及脐动脉处于完全闭合状态。当断面变白后, 可释放血管钳, 观察是否存在脐部渗液及渗血, 若无此种现象, 则可完全暴露其位置, 使其干燥。3日常护理方法:采用2%碘酊对断脐位置进行消毒处理, 同时对新生儿脐窝进行常规消毒, 每天消毒处理1~2次。采用酒精对脐带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并采用剪刀对气门芯过长脐带进行修剪, 修剪之前要对剪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 避免新生儿出现感染症状。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脐带脱落时间、脐炎发生率等。脐部愈合标准为:局部干燥, 新生儿脐部无红肿、异味, 残端上皮覆盖。新生儿脐炎的评价标准:轻度脐炎为新生儿脐轮和周围皮肤存在轻微红肿, 存在较少浆液性脓性分泌物;重度脐炎为新生儿脐部和脐周具有较多的分泌物, 脐部和脐周皮肤明显呈现出红、肿的表现, 脓性分泌物较多, 存在臭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为 (15.41±2.13) d, 发生轻度脐炎5例, 脐炎发生率为8.06%;观察组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为 (12.13±2.17) d, 发生轻度脐炎1例, 脐炎发生率为1.61%。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新生儿脐部完全愈合前为一开放性的创口, 易发生各类感染。脐带根部发红, 或脱落后伤口不愈合, 脐窝湿润、流水, 这是脐带发炎的最早表现。脐周围皮肤发生红肿, 脐窝有浆液脓性分泌物, 带臭味, 脐周皮肤红肿加重, 或形成局部脓肿、败血症, 病情危重者会引起腹膜炎, 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慢性脐炎时, 局部形成脐部肉芽肿, 为一小樱红色肿物突出、常流黏性分泌物, 经久不愈。在断脐时或断脐后, 消毒处理不严, 护理不当就很容易造成细菌污染, 引起脐部发炎。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 或混合细菌感染等[3]。有研究显示, 新生儿败血症产生的原因中, 脐部感染占65%~87%[4]。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多发位置, 所以缩短新生儿脐带脱落的时间, 能够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率, 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相关文献证实, 绝大部分新生儿脐带是在出院之后才逐渐脱落, 直到愈合[5]。产妇和家属对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知识了解不深, 使用一些错误的方式实施护理, 导致新生儿脐部感染率上升。

对于新生儿的脐带使用有效方式加以修剪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脐部渗血、黏液过度聚集和脐带长久不脱落感染的发生概率。医护人员在修剪新生儿脐带的时候, 应当精准地掌握修剪时间与具体方式, 进行具体操作时需要依照脐带干枯水平来选取修剪时间, 通常情况下, 该项操作在新生儿出生之后48 h进行, 对于规格粗大, 且含有华通胶质的脐带, 可在原有基础上, 延长1~2 d再进行脐带修剪工作, 以免造成大创面, 引起局部出血。修剪脐带最为科学的方式为使用钝性剪刀, 在不同的方向, 沿着脐带根部呈现为浅椎形缓慢地对脐带作剪开处理, 不能一次性剪平。预防脐带残留现象发生[6]。在完成修剪之后, 重点进行脐部护理。护士全面记录修剪时间, 做好交接班工作。强化巡视力度, 查看脐部是否存在渗血现象, 如新生儿脐部渗血, 可使用脐带包加压处理。在每天对新生儿沐浴完毕后, 都要对脐部实施消毒处理, 如脐部有黏液分泌物, 要使用浓度为75.00%的酒精进行局部消毒, 使用有效方式确保患者局部干燥, 同时做好脐带包扎工作;如果新生儿脐周存在红肿现象, 使用浓度为1∶500的呋喃西林药液进行局部湿敷, 经1~2 d后, 红肿会消退。

医护人员应对新生儿脐部异常情况进行观察。新生儿脐部经包扎、切断、二次剪脐带后3~5 d脐带便可完全脱落。如果长时间不能脱落, 局部可能会出现大量分泌物, 出现异味、红肿现象, 进而造成脐部感染, 严重者出现新生儿败血症。可见, 对于新生儿, 强化脐部护理工作, 针对新生儿实际情况, 使用有针对性的方式加以处理, 是其相关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研究使用脐带包扎, 护理配合精良修剪脐带残端的方式, 大幅度减少脐带创面愈合与脱落时间。对照组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为 (15.41±2.13) d, 发生轻度脐炎5例, 脐炎发生几率为8.06%;观察组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为 (12.13±2.17) d, 发生轻度脐炎1例, 脐炎发生几率为1.61%。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有效的脐部护理方法可使新生儿在出院之前, 脐带完整脱落, 创面干燥整洁, 全面提升了新生儿脐带护理品质, 降低围生儿感染率。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 降低新生儿脐炎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芝兰, 郭庆玲.对比分析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1) :109-110.

[2]郭恩星, 徐爱月, 王秀芬, 等.自然干燥法与脐部包扎法对新生儿脐部愈合的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7) :802-804.

[3]叶金艳, 祝建军, 杜玉海.新生儿脐炎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0) :1299-1302.

[4]冯国芳, 周红, 斯奇, 等.不同护理模式对新生儿脐部愈合的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11) :1322-1324.

[5]郭淑慧.对比分析不同的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2) :99-100.

新生儿脐部的护理方法及相应效果 篇4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相应效果

新生儿脐部是一个重要部位, 因它与外界直接接触, 容易发生感染。如果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 容易出现新生儿脐炎、出血等并发症, 甚者可能引发新生儿败血症, 可危及生命。因此, 新生儿脐带护理的关键要以预防脐部感染为宗旨。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护理新生儿505例, 根据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脐部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正常新生儿505例, 其中阴道分娩398例, 剖宫产107例, 新生儿出生评分都在8分以上, 出生体重>2600 g。无严重脐炎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1.2 护理方法

1.2.1 生后断脐方法

出生后2 min内用络合碘消毒脐带根部及周围, 在距脐带根部0.1cm处用气门芯结扎, 而后在距结扎部位上0.5cm处剪断脐带, 并挤除残血, 先用2.5%碘酊对脐带断面消毒, 再用75%酒精溶液脱碘, 为避免灼伤新生儿皮肤, 药液不可接触皮肤。最后覆盖好无菌纱布, 外加脐带布包扎。

1.2.2 48 h护理方法

出生当日, 用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部2次, 上午洗澡时1次, 晚上1次, 然后用无菌护脐带包扎。生后次日洗澡后用以上方法进行消毒, 消毒后利于保持脐部干燥无需包扎。

1.2.3 二次剪脐方法

出生后48 h左右进行剪脐, 常规消毒后, 在结扎的下方用手术剪沿脐根呈浅锥形剪去残留脐带, 再次消毒, 接着用无菌纱布覆盖及脐带布包扎, 出现出血时, 应加压明胶海绵包扎, 利于止血。

2 结果

一般情况下, 残留的脐带会逐渐干枯僵化, 1周左右脱落, 创口完全愈合需要10~14 d。自然脱落法愈合所需的时间较长, 这样会导致感染率升高, 故我科采用二次剪脐法, 而不等其自然脱落, 目的是使创口能早日愈合, 降低脐炎发生率。本文通过分析505例新生儿临床表现, 发现脐部炎症的发生与脐带本身粗细、残端的修剪及剪脐时间、结扎位置的高低有关。

3 经验总结

3.1 重视脐带结扎, 正确掌握脐带的结扎位置, 确保结扎位置的高低适宜, 正确断脐, 因为结扎技巧的好坏是觉得剪脐的成功与否的关键。

3.2 掌握剪脐的适宜时间及手法技巧 剪脐的时间必须根据脐带的干枯程度来选择剪脐的适宜时间, 而不是固定在出生后48 h左右, 粗大的脐带干枯慢, 可能要在出生78~96 h后较适合, 否则剪脐后创口面大而容易导致出血。一般选在脐带干燥呈黄褐色且质地柔软时, 在新生儿沐浴后剪脐。剪脐要彻底, 正确的剪脐方法:先常规消毒脐部及脐周围皮肤后, 再用剪刀尖部按顺时针方向沿脐根部呈浅圆锥形一点一点剪掉残脐带, 切忌一刀剪平, 防止脐带残端遗留。

3.3 出生后24 h内的护理 当新生儿娩出后, 不仅要做好正确断脐及消毒处理, 还需严密观察脐部是否有脐带过粗、脆性大, 或因不正确结扎导致脐带过短, 或脐部推注过抢救药物等情况, 容易发生夹断脐带组织或使脐带夹发生滑脱而出现渗血。所以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应严密观察脐带是否有渗血, 如有少量渗血则可用止血钳夹住, 必要时可严格消毒后重新结扎。

3.4 家庭护理 新生儿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做好脐部护理宣教工作。部分家庭会在新生儿脐部未脱落前将其接回家, 故家庭护理很重要。新生儿回家后, 如果有脐部被尿液、粪便等污染, 而没有及时换药, 很容易发生脐炎。因此, 我院除告知产妇及其家属必须保持新生儿脐部干燥, 避免潮湿、污染外, 还给每个出院的产妇备好母婴保健盒, 并组织随访讲授相关知识, 减少发生院外感染的几率。

4 体会

对新生儿脐部的护理首先要重视脐带的结扎, 新生儿脐带残端是一个开放性的创口, 血供很丰富, 且新生儿皮肤柔嫩, 抵抗能力较差, 所以脐带残端是细菌容易滋生的部位, 掌握好剪脐的适宜时间及手法技巧, 并跟进不同时期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我院对新生儿的脐部护理, 取得良好效果, 505例新生儿最终无脐部轻微炎症发生。脐部是新生儿最易感染的部位, 由于脐带断面位于表皮, 导致新生儿出生后脐部容易发生细菌定植[1], 如果脐部护理不当, 清洁消毒不过关, 且脐带在脱落过程中分泌胶质, 易引起分泌物增多, 容易导致脐炎的发生[2]。有文献报道[3]在新生儿败血症原因中, 脐部感染占66%~87%, 而且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若脐带没有保持干燥, 潮湿、分泌物过多会给细菌繁殖创造良好条件, 容易引起脐部感染[4]。因此护理人员在出院前一定得教会产妇及家属新生儿脐部消毒护理的方法。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朱新群, 贾殿举, 马楠.妇产科感染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354.

[2]李传敏, 邹娟.三种新生儿脐部护理方法及效果评价.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7A) :1782-1783.

[3]杨秀菊, 谢景玫, 苏春勤.新生儿脐部消毒前后细菌学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4) :392.

新生儿脐部观察与护理 篇5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6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正常足月分娩的新生儿200例, 其中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 体质量2 500~4 000 g,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

1.2 方法

新生儿沐浴后24~48 h去除脐带夹, 观察组经常规消毒后, 用健婴宝胎毒清包扎脐部, 连用3~5 d, 对照组新生儿经常规消毒后, 暴露脐部。产妇出院前每人配发1瓶75%的酒精, 同时手把手教会产妇及家属正确的脐带护理方法, 并留下咨询电话。在产妇出院10 d内责任护士电话回访, 详细了解新生儿脐带脱落和愈合情况, 必要时护士家庭访视, 做好记录并统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0, 行χ2检验 (计数资料) ,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的比较

若以脐带脱落时间7 d为界限, 则观察组脱落率高于对照组;10 d以上则对照组高于观察组。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脐带并发症的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 (脐带出血、脐部渗液、肉芽肿)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见表2。

与对照组相比较, a P<0.05

3 讨论

3.1 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

(1) 新生儿脐部是易感染部位, 因为脐带断面位于表皮, 所以新生儿出生后脐部易发生细菌定植, 至出生4 d, 脐部培养100%有菌生长[3], 而脐带在脱落的过程中分泌胶质, 其胶质相当于创面上的一种异物, 为细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出院后产妇或家属护理方法不当, 如尿布浸湿, 脐部残端被细菌入侵而导致脐部感染。

3.2 脐带夹的优缺点

脐带夹采用一次性密封包装, 已灭菌, 使用时无须再消毒。材质为PVC材质, 一次成型。可节约断脐时间, 并能实现持续加压, 力量均匀, 不易松动。脐带夹处理脐带残端时能有效阻断脐血流, 使残端闭合紧密[4,5]。脐带夹已在临床广泛使用。我们在使用脐带夹期间发现, 脐部潮湿期时间长, 不易干燥, 脐带脱落时间长, 出院后产妇及家属感到护理困难, 导致并发症增多。

3.3 健婴宝胎毒清的作用

根据新生儿脐部的生理特点及新生儿易产生胎热、胎毒的特征, 运用内病外治的原理能够清热解毒、引毒、拔毒、熄风镇惊、健脾化滞、收敛止血、抗菌消炎, 能促进脐残端结痂, 利于脐带早日脱落, 同时能减轻脐局部症状, 有护脐之功效[6]。同时, 脐部用胎毒清包裹, 避免了衣服及尿布对脐部的摩擦, 从而减轻了婴儿的不适, 促进脐带创面早日结痂愈合。

因此, 安全可靠地结扎脐带, 同时配合胎毒清的应用, 可促进脐带自然脱落, 且脐部并发症明显减少, 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去脐带夹后用胎毒清包扎, 了解其能否降低脐部的并发症和感染率。方法:将200例正常足月分娩的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观察组脐带夹去除后用健婴宝胎毒清包扎脐部, 对照组在脐带夹去除后暴露脐带, 比较两组脐部的出血、渗液、肉芽肿、脐带脱落的时间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脐带脱落时间缩短, 脐部并发症少。结论:去脐带夹后用健婴宝胎毒清包扎脐部, 可以明显降低脐部的并发症和感染率。

关键词:新生儿,脐带夹,胎毒清

参考文献

[1]陆照娣.新生儿脐带残端结扎修剪方法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4 (15) :879-880.

[2]王晓芳, 诸葛苏必, 雷美娥.新生儿脐带残端两种处理方法的效果比较[M].护理与康复, 2008, 7 (6) :423.

[3]朱新群, 贾殿举, 马楠.妇产科感染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3541.

[4]舒密.赛胃胺配合脐带夹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3B) :712-713.

[5]苏丽东, 唐鸿玉, 陈业芳, 等.新生儿脐带残端两种处理方法的效果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 2009, 23 (11C) :3031-3032.

新生儿脐部观察与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 其中阴道分娩218例, 剖宫产98例, 新生儿出生评分均在8分以上, 出生体重>2500g, 将31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158例, 2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2组新生儿出生后常规用橡胶圈结扎断脐后, 用络合碘消毒脐带残端断面及周围皮肤, 用无菌纱布包扎脐带残端。其中对照组每日用无菌棉签蘸络合碘旋转擦拭脐窝1周, 每日2次, 并更换干燥无菌纱布。观察组在出生24h后不再覆盖无菌纱布, 让脐部直接暴露, 每日用络合碘消毒, 消毒方法及时间与对照组相同。所有操作均由同一人施行, 并详细记录脐部情况。1.3观察指标:参照文献[1]制定以下观察指标:脐带是否干燥清洁, 脐窝有无渗液、渗血;脐周皮肤是否破损;脐带自然脱落时间;脐炎的发生率, 如果局部分泌物培养阳性并不表示存在感染[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新生儿不同时间段脐带自然脱落情况, 见表1。

例 (%)

上表显示观察组3~5d时间段的脱落率为53%, 对照组为4%, 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5~7d时间段观察组脱落率为42%, 对照组为62%, 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7d时间段观察组脱落率5%, 对照组为34%, 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2组新生儿脐带一般情况, 见表2。

上表显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脐部渗出物、渗血、脐炎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脐周皮肤破损2组相比无差异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脐带残端是一个开放性的创口, 该处的血供很丰富, 新生儿皮肤柔嫩, 防御功能较差, 所以脐带残端是细菌容易滋生的部位, 如果护理不当易致细菌繁殖而引起局部感染, 严重者可发生新生儿败血症, 有文献报道[3]在新生儿败血症原因中, 脐部感染占66%~87%, 且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如果脐带潮湿、分泌物过多为细菌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 容易引起脐部感染[4]。脐部愈合过程分为潮湿期、干燥期及过干期, 在潮湿期局部血管未完全闭塞, 是感染容易发生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潮湿期更应注重护理避免脐部感染的发生。

而脐带在脱落过程中分泌胶质, 易引起分泌物增多, 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如果缩短脐带脱落时间, 可降低脐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我们随机对新生儿脐带采用暴露与非暴露不同的护理方法, 追踪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脐带脱落时间集中在3~5d时间段, 而对照组脐带脱落时间集中在5~7d时间段, 脐带自然脱落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短 (p<0.05) , 可能与脐带暴露后有利于脐带干燥结痂, 而使脐带易于脱落有关。两组新生儿脐带一般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脐部渗出物、渗血、脐炎的发生率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脐周皮肤破损2组无差异 (p>0.05) , 结果表明观察组因把脐带暴露更有利于预防脐部感染, 可能与观察组脐部暴露使脐带断端易于干燥及脐带残端容易结痂, 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同时脐带暴露便于观察脐部情况和有利脐带护理, 从而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率。综上所述, 采用脐带暴露法护理脐部可缩短脐带残端自然脱落时间, 同时有利于预防脐部感染, 因此采用脐带暴露法进行新生儿脐部护理是一种较好的脐部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新生儿脐部护理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1月~2007年2月在本院分娩的31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采用脐带包扎法, 观察组采用脐带暴露法进行护理。结果2组脐带自然脱落时间、脐部渗出物、渗血、脐炎等情况2组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采用脐带暴露法护理可明显缩短脐带自然脱落的时间, 并能降低脐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脐带,护理

参考文献

[1]罗琳雪, 李卫, 冯玉珠.脐带干燥期剪脐法在新生儿脐带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 2007, 14 (4) :67.

[2]杨锡强.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9:158.

[3]杨秀菊, 谢景玫, 苏春勤.新生儿脐部消毒前后细菌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4) :392.

新生儿脐部观察与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两组新生儿均无宫内感染。其中对照组中男18例, 女22例;经剖宫产分娩29例, 顺产11例;足月儿30例, 早产儿10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21例;经剖宫产分娩30例, 顺产10例;足月儿29例, 早产儿11例。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 步骤如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 对新生儿脐带和脐部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消毒液采用5%的聚维酮碘, 在脐带根部处使用脐圈进行结扎, 并于结扎部位距离约1.0 cm处剪断脐带, 将残留的血液挤干净, 再于新生儿的脐带断面处利用5%的碘伏进行严格消毒, 擦拭脐带根部、脐轮周围皮肤和脐带残端, 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24 h之后方可撤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二次断脐护理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断脐方法同对照组, 在新生儿沐浴之后用75%乙醇对脐部皮肤进行消毒, 24 h之后暴露脐部皮肤, 48 h之后观察新生儿脐带的干燥程度, 再进行二次断脐。注意脐带根部受压部位应该远离气门芯, 在操作过程中, 将牵引线向上提拉, 当其与腹壁大约呈30°角时, 沿着顺时针方向将脐带残端用无菌剪刀剪断。然后消毒新生儿的脐部皮肤, 并贴上脐贴, 24 h之后完全暴露脐部。护理过程中, 应注意在新生儿每日沐浴之后观察新生儿的脐部情况, 若愈脐带外或袋芯部位有尿湿或者污染情况, 应及时更换愈脐带。在新生儿出院前, 护理人员应嘱咐家属每隔2 d更换一次愈脐带, 直到脐部干燥脱落。护理人员还应加强新生儿家属的健康宣教, 让家属了解脐带护理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重要性, 嘱咐家属加强家庭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 包括脐带平均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脐部出血情况、脐炎发生率, 对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作出回访调查。总满意度= (十分满意+基本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并用t检验[3]。

2 结果

2.1 脐带平均脱落、脐部平均愈合时间

观察组新生儿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和脐部平均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脐部出血、脐炎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脐部出血发生率为10.00%, 对照组为27.50%,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新生儿脐炎发生率为2.50%, 对照组为17.50%,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数据见表2。

2.3 家属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5.00%, 对照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80.00%,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该次研究中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发现, 采取二次断脐护理措施的观察组在脐带平均脱落时间和脐部平均愈合时间上均比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要短;观察组的脐部出血率为10.00%, 脐炎发生率为2.50%, 而对照组的脐部出血率为27.50%, 脐炎发生率为17.50%,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二次断脐护理措施对预防新生儿脐炎效果良好, 能够加快新生儿脐带完全脱落, 促进脐部创口的愈合, 减少出血。另外, 通过比较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发现,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也足以说明二次断脐护理措施比常规的护理方式更具有优越性。

新生儿脐炎在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在脐带脱落后, 脐部伤口会延迟不愈, 并且潮湿有分泌液流出;之后便会出现脐部周围皮肤发红、脓肿、恶臭, 常使得皮下组织受到波及。随着炎症加剧, 脐部残端流脓、腹壁出现水肿现象并且发亮, 导致蜂窝组织炎形成和引起皮下坏疽, 严重影响脐部创口的愈合[4,5]。通常新生儿在断脐之后, 血液供应随之中断, 经过一段时间, 脐带会缺水干枯, 最终硬化自然脱落。正常情况下, 新生儿脐带可在一周之内完全脱落, 而脐部创口愈合则需要更长时间, 一般在两周之内。据临床观察, 新生儿脐带在脱落的过程中常常会分泌少量的胶质分泌物, 而这少量的分泌物极其容易导致病原菌的滋生, 尤其以厌氧菌为主, 从而引起脐部炎症的发生。大量医学实践表明, 新生儿断脐之后24 h再进行二次断脐护理, 可减少脐带脱落的时间, 对于新生儿脐炎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

在新生儿的脐部护理中, 保持新生儿脐部的干燥和清洁是关键, 因此对于新生儿脐部的分泌物,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地清除干净, 做好消毒和清洁工作, 从而降低脐炎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在剪除新生儿的脐带之前, 应该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脐带干枯情况, 通常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出生后48 h之内剪除脐带, 而对于一些没有达到剪除标准的新生儿, 为避免局部出血情况的发生, 则可两天后再行剪除[6,7]。在剪除脐带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修剪技术, 以免在修剪中给新生儿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影响脐部创口的愈合。在断脐之后,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脐部皮肤, 对于出现肿胀或者出血情况则应及时予以处理, 避免脐部受到感染。另外, 新生儿在出院后, 一般脐带并未完全脱落, 因此护理人员要嘱咐新生儿家属做好家庭的护理工作, 指导家属每日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消毒, 尿布要及时更换;在新生儿沐浴时注意观察新生儿脐部有无出现异常情况, 如红肿、流脓、出血等, 若出现不良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避免感染等严重的不良后果发生[8]。

综上所述, 对新生儿采用二次断脐护理措施护理效果显著, 有利于新生儿缩短脐带脱落时间, 避免感染, 大大减少了新生儿脐炎的发生几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红辉.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中的作用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3) :170.

[2]张国英.不同脐部护理法对预防新生儿脐炎的价值比较[J].吉林医学, 2012, 33 (14) :3088-3089.

[3]郭淑慧.对比分析不同的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2) :99.

[4]王璐.对比分析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医学信息, 2014, 27 (30) :106-107.

[5]周树勤, 徐小英.观察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7) :106-108.

[6]李小花, 朱亚萍, 朱为.不同脐部护理在新生儿脐炎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9) :62-63.

[7]喻丹, 粟红梅.早期家庭干预对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1) :124, 135.

新生儿脐部观察与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产科足月出生的新生儿2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9例, 女121例, 所有新生儿均为日龄产后1 d至新生儿地带残端脱落之间。所有新生儿并未在宫内有感染, 经过Apgar评分, 所有新生儿超过8分。新生儿体质量均超过2500g。按照统计学原理将所有新生儿分为例数均为140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新生儿日龄、体质量、性别等基本情况并无显著差异, 可以作为对比试验进行比较。

1.2 方法:护理人员均给予所有新生儿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使用复合碘医用棉签护理新生儿脐部, 每天护理2次。观察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复合碘消毒液护理脐部, 每天护理2次。在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护理后, 需要是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进行处理。

1.3 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 而资料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χ2来检验, 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 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结果表明, 观察组新生儿中仅有2例新生儿脐部出现潮红、1例渗血, 且无1例新生儿脐部有分泌物, 对照组新生儿脐部出现潮红的有11例, 渗血的有9例, 且出现分泌物的有3例,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与此同时观察组新生儿有50例在3~5 d脐带残端脱落, 有90例新生儿在6~7 d脐带残端脱落, 而对照组新生儿3~5 d脐带残端脱落的仅有15例, 6~7 d脐带残端脱落的有109例, 8~10 d脐带残端脱落的有16例,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护理人员在护理新生儿脐部的时候, 使用复合碘消毒液可减少潮红、渗血与分泌物等局部炎症。复合碘消毒液与复合医用棉签含有的有效碘量并不相同, 因而新生儿脐部局部出现炎症的例数也不相同。复合碘医用棉签的主要成分是洗必泰碘, 其中能够发挥出作用的碘含量在0.17%~0.23%, 醋酸氯己丁的含量则为0.11%~0.13%。而复合碘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则是聚乙烯吡咯烷酮碘, 其中有效碘的含量在0.5%左右。相对比复合碘医用棉签中有效碘的含量, 复合碘消毒液中有效碘量比较高, 具有极强的杀菌能力。对新生儿脐部清洁、消毒、杀菌护理具有明显的效果, 并且还能够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3]。

从本次研究活动实施的结果中就可以了解到, 护理人员使用复合碘消毒液可以有效促进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 促进新生儿脐带创面在最短的时间愈合。在本次研究活动中, 观察新生儿在7 d以内脐带残端就全部脱落, 且5 d内脐带残端脱落达到35.7%, 6~7 d脐带残端脱落的就有64.3%, 而对照组新生儿5 d内脐带残端脱落的有10.7%, 6~7 d脐带残断脱落的有77.9%, 8~10 d脐带残端脱落的有11.4%。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自所以产生这种差距, 可能与碘消毒液中具有含量高、杀菌能力强有关。在复合碘消毒液与皮肤或者是黏膜组织接触后, 会迅速杀灭细菌和病毒, 同时还会在皮肤黏膜表面上形成金黄色的保护膜, 这样有助于脐带残端干枯僵化, 促进脐带创面愈合与脐带残端脱落。

综上所述, 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脐部实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 相对比复合医用棉签护理脐部, 复合碘消毒液护理效果更为明显, 减少新生儿你脐部不良症状的出现。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复合碘消毒液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产科足月出生的新生儿280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140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对照组新生儿使用复合医用棉签护理新生儿脐部, 观察组新生儿采用复合碘消毒液护理脐部, 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结果表明, 观察组新生儿中仅有2例新生儿脐部出现潮红、1例渗血, 且无1例新生儿脐部有分泌物, 对照组新生儿脐部出现潮红的有11例, 渗血的有9例, 且出现分泌物的有3例,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与此同时观察组新生儿有50例在35 d脐带残端脱落, 有90例新生儿在67 d脐带残端脱落, 而对照组新生儿35 d脐带残端脱落的仅有15例, 67 d脐带残端脱落的有109例, 810 d脐带残端脱落的有16例,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脐部实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 相对比复合医用棉签护理脐部, 复合碘消毒液护理效果更为明显, 减少新生儿你脐部不良症状的出现。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复合碘消毒液

参考文献

[1]柴青松.不同护理措施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2 (1) :28-30.

[2]梁秋霞.不同干预措施对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 (综合版) , 2013, 11 (1) :987-988.

上一篇:减轻农民负担下一篇:研究型互动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