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监测(通用11篇)
感染监测 篇1
摘要:目的 加强医院感染的前瞻性监测, 减少感染专员的工作量。方法 引进医院感染实时监测软件, 结合其实施过程, 总结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结果 该系统成功与HIS, LIS, PACS和手麻系统互联, 并对医院的感染病例进行实时监控, 可以准确地收集、统计、分析、查询医院感染信息。结论 该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现了多渠道的信息反馈, 改善了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感染监测,预防医学,医院信息化,医院感染管理
数字化管理在医院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新型标准化管理模式, 医院信息系统 (HIS)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2]。为了进一步推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我院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在HIS、实验室信息系统 (LIS)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ACS) 以及手麻系统的基础上部署和实施了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 自2012 年12 月开始在部分科室试用, 到2013 年1 月底在临床科室全面铺开, 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该系统不仅加强了医院感染监测的力度, 有效控制了感染的发生率, 而且防止了感染的大面积爆发, 并使院感专职人员摆脱了大量繁琐的数据归类、汇总工作。本文就该系统在我院的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实施过程及主要做法
1.1 多科室合作制定实施方案
2012 年, 我院与杭州杏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 全面进行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建设。院感科和信息科抽调专员与杏林信息科技公司的工程师组成院感系统实施小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计划分3 个阶段逐步实施。第1 阶段确定在放疗科、重症医学科和免疫科3 个科室试点, 并根据临床医生的需求进行整改;第2 阶段新增神经外科、普通外科、儿科、新生儿科等8 个科室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第3 阶段确认反馈效果良好后, 在全院展开使用。实践证明, 按预定方案有计划、分层次地实施, 既能保证进度, 又增强了系统在现有环境中的适用性。
1.2 多系统连通的接口数据准备
前瞻性监测是医院感染监测的灵魂和价值所在[3,4]。为了达到医院感染的前瞻性监测, 院感系统需从多个系统提取数据, 所涉及的监测内容十分复杂, 包涵了医院消毒卫生学监测、感染发生高危因素干预、感染病例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等多个方面[5]。
院感系统根据病人住院号, 自动导入HIS中病人的基本信息、抗菌药物信息、医嘱信息等, 从而避免了手工录入, 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体温单的导入, 使得高温预警成为可能。同样以病人的住院号为纽带, 与LIS无缝连接, 从中提取病人细菌培养等信息, 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为前瞻性监测提供数据依据, 第一时间获得医院感染预警。从PACS抽取报告信息, 为呼吸道感染监测提供旁证。与电子病历 (EMR) 系统连接, 以高亮显示的方式对医院感染诊断进行核实。从手麻系统中提取详细的手术麻醉信息, 做到目标监测, 严密监测易感人群。
1.3 全院医生培训和角色权限设置
因工作环境的不同, 院感工作人员分为2 类:临床医生和院感专员。由于临床医生人数众多, 我院采取分批培训的策略, 而对于院感专员则采取一对一的重点培训。
在培训室搭建院感系统环境, 分批选取各科室的临床医生培训。科室如果发现感染病人可以主动上报, 对于院感系统预警的病历, 临床医生依据病人的情况进行确认或排除操作。
院感专员又分为3 类:院感科专员、ICU院感专员和细菌室院感专员。ICU院感专员主要的工作就是对重症监护的病人进行病情等级评定。细菌室院感专员负责消毒灭菌的上报。院感科专员进行预警信息首次确认, 手术、ICU、抗菌药物的目标监测以及各种感染统计报表的生成。
2 实施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院院感系统自动导入了病人信息、病人的化验报告、手术信息、抗菌药物信息等数据, 使得专职人员由被动监测变为主动监测, 监测内容从单纯的发病率监测到监测发病的相关因素[6], 而且方便了临床操作, 将医生从繁重的手工录入中解放出来。但是, 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认可程度
院感系统虽有许多优点, 但如果临床医生不及时录入所需的信息, 所有的优点都会成为空谈, 而这些信息的录入可能会改变医生的工作习惯。因此院感系统能否在全院成功展开, 关键在于医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医务科采取一系列的奖惩措施, 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
2.2 医生医嘱的规范程度
院感系统省去了医生填写感染报告卡的环节, 但对医嘱的规范性要求更高了。由于各科医生医嘱书写习惯不同, 造成对同一医嘱的描述有多个版本, 例如, 关于尿管的医嘱有留置尿管、尿管保留等。描述的不同严重影响了院感中对呼吸机、尿管、中心静脉插管的监测。因此医务科应制定标准, 规范医嘱书写。
2.3 院感染监测员及时更新字典
随着新菌及新抗菌药物不断地出现, 院感系统也应及时进行更新。这就需要医院感染监测人员定期在字典中对细菌和抗菌药物进行添加。
3 结语
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 我院采用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方法将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推广到全院所有的临床科室。该系统与HIS、LIS等无缝连接, 不仅能够及时预测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细菌耐药现状和流行趋势, 而且具备良好的人机互动效果, 符合现行医院的管理模式和运作程序, 能满足医院目前对感染信息的需求, 是一个能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管理工具[7,8]。
参考文献
[1]毕蓉蓉, 束冬兰, 李夏明, 等.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6) :3430-3431.
[2]邹惠娟, 孙波.医院感染管理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 2011, (6) :571-573.
[3]赵岚, 吴洁人, 凌枫, 等.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智能化医院感染监控平台[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33-1735.
[4]李迎新, 陈敏珊, 林海燕.全智能实时数据采集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8) :54-55.
[5]朱宏, 孙树梅, 陈景银.医院感染监测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医院, 2008, 12 (4) :20-22.
[6]李超, 闫洪泉, 袁崇光, 等.信息化系统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1) :2362-2363.
[7]陈文萍.北京市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7) :985-987.
[8]郑迎.医院感染检测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7) :1414-1415.
感染监测 篇2
1、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监控医师应在24小时内登记,并报告感染管理办公室。
2、临床医务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时,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内应在12小时内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控制蔓延。
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每月对散发病例进行汇总,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向主管领导报告。
4、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人员应深入临床调查分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病例的蔓延,3小时内向医院领导报告。
感染监测 篇3
关键词 医院感染 监测 效果
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按要求包括感染病例的监测(方法有回顾性监测、前瞻性监测、目标性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回顾性监测法是对全院所有住院48小时以上的病人和工作人员所发生的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监测,目的是了解全院医院感染病例的情况。前瞻性监测法是对部分科室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等进行监测。目标性监测法是在前瞻性监测的基础上,针对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科室,查找感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以达到控制感染率的针对性监测方法。
我院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于1998年在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时开始了回顾性监测至今,2002年1~12月对内科、妇产科进行了前瞻性监测,2003年1~12月对妇产科进行了目标性监测,现将各种监测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与同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监测法(1998年1月~2003年12月)。
对象:我院所有住院48小时以上病人的出院病历。
诊断标准:1998~2000年依照二级甲等医院验收标准(卫生部[1989年]印发的二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的医院感染分类诊断标准;2001年1月~2003年12月依据卫生部2001年1月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方法:专职人员每日到病案室查阅当日出院病历,对发现的医院感染病例填表登记,每月汇总、制表,将结果反馈到各临床科室,并与院医疗质量检查得分挂钩。
结果: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年医院感染率分别为6.3%(202/3200)、7.1%(218/3057)、6.8%(215/3152)、7.4%(242/3283)、7.8%(269/3451)、7.9%(262/3313)。
前瞻性调查(2002年1月~2002年12月)。对象:妇产科、内科住院48小时以上的病人。
方法:专职人员每天深入两个病区,通过参加医生查房、看病历、了解病人情况等,观察两个科病人住院全过程,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对每例新入院病人登记,观察以下内容: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入出院日期、入出院诊断、术前住院天数、手术日期、手术时间及持续时间、伤口类型、伤口愈合情况、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转归等。并将各种资料每月统计汇总制表,使其资料数据化,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到科主任和各临床医生。
结果:内科的医院感染率是7.7%(53/687),妇产科的医院感染率是12%(50/417)。
目标性监测(2003年1月~2003年12月)。对象:妇产科所有住院48小时以上的病人。
方法:同前述前瞻性调查方法。
措施:以前瞻性调查获得的上呼吸道、表浅手术切口两个部位的感染率高为依据,与科主任制定了1年内使科内医院感染率下降至正常范围的目标,把4名临床医生所分管的床位范围划分为4个小组,专职人员及各临床医生及时发现、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发现缺陷,及时改进。每月向科主任、临床医生各发放一张各小组病人的医院感染率统计表,使每位临床医生均可及时掌握各自病人的医院感染率在本月的排序位次,进行相互比较,并寻找原因,专职人员每月同科主任及各临床医生共同评价本月对感染预防、控制的效果,使其自觉遵守操作规程,积极采取以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手术操作方法、产妇保暖、合理应用抗生素等为主要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感染率。
结 果
2003年妇产科的医院感染率由12%下降到7.8%(41/525)。
讨 论
回顾性调查是基础。我院回顾性调查表明,医院感染率都在正常范围,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可疑病例,主要原因是临床医生病程记录不完整、不详细,甚至不愿真实记录,害怕科内医院感染率高,质量检查时扣分,影响了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调查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医院感染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危险因素不能随时发现、及时纠正。但回顾性调查方法所需时间短、出结果快、节省时间、人力、物力,是专职人员探索与提高,积累经验的阶段,所以说回顾性调查是基础,在排除一些不良主观因素后,能反映医院感染的整体情况。
前瞻性调查是目标性监测的基础。我院使用前瞻性调查方法获得的医院感染率虽然比较高,却是准确可靠的,所得医院感染率最能代表医院感染水平。同时可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有利于降低感染率。但前瞻性调查专职人员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病房,对专职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但可为实施目标性监测提供可靠依据。所以说,前瞻性调查是目标性监测的基础。在进行回顾性调查的同时,可有目的地进行前瞻性调查。
感染监测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方法
由专职人员每周2~3次巡视病房收集与核对感染病例, 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进行诊断[1], 按浙江省统一调查表逐项填写。
1.2 监测项目
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各科分布情况、感染部位;易感人群、高危因素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的发生率;医院感染致病菌的分布。
1.3 统计分析
通过浙江省医院感染管理系统的软件处理后进行。
1.4 质量控制
成立了院内感染质量控制小组, 开展控制院内感染业务学习培训, 每季开展1次的医院感染漏报调查, 3年共漏报71例, 漏报率为0.30%。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2.1.1 2006-2008年医院感染率见表1。
2.1.2 医院感染部位。
下呼吸道最高, 为45.85%;上呼吸道18.68%;泌尿道15.32%;手术切口5.53%;胃肠道4.94%;血液感染最低, 为1.78%。
2.1.3 不同科室分布。
ICU、血液科、神经外科、呼吸科和内分泌科分别为55.89%、5.64%、5.37%、4.83%和4.42%。按外科I、Ⅱ、Ⅲ类手术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4.44%、3.75%、6.19%, 外科未手术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90%。
2.1.4 人群分布。
脑血管疾病、慢性肝病、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白血病分别为14.45%、13.79%、10.02%、7.36%、6.25%。
2.2 高危因素与院内感染的相关性
侵入性操作、化疗、使用抗生素相关性的感染率分别为28.30%、0.45%、0.11%。接受侵入性操作发生例次率较高的前5位依次为气管切开 (110.20%) 、使用呼吸机 (23.26%) 、移植物植入 (2.44%) 、置管引流 (2.23%) 、泌尿道插管 (2.15%) 。
2.3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在24 067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分离出573株病原菌, 占病例数的2.38%, 致病菌分布见表2。
3 讨论
在医院管理的诸多环节中, 医院感染管理直接体现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 影响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2,3], 也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 经济发展。院内感染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医院医疗护理质量, 影响到医院声誉, 还给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医院感染管理已成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据有关报道, 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受到院内感染, 各国感染率在3.3%~18.3%之间, 我国的院内感染率在4%~10%之间[4]。我院3年医院感染发生率平均为3.69% 例次率为4.20%, 与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1998-1999年监测资料 (感染率为3.92%, 例次率4.13%) 相似[5,6], 但低于包颖群的报道[7], 达到卫生部对三级甲类医院感染率≤10%的要求。
结果显示, 本医院感染率科室以ICU、血液科、神经外科等为高, 提示在进行医院感染监控中要抓住重点科室, 根据科室及病人基础疾病等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旋, 以减少感染机会。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与国内报道相似[8], 这可能与病室内空气消毒不严, 不经常开窗通风, 加上患者机体防御功能下降, 呼吸机应用中管道不能及时更换消毒, 病人长期卧床排痰不利等有关。针对呼吸系统感染率偏高, 应结合耐药菌株监测进行深入调查, 找出院内感染高发的主要因素,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降低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率[9]。高危因素以侵入性操作为高 (占28.30%) , 为此应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 如病情需要, 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医院感染致病菌以G-菌为主, G+菌和真菌感染有一定的比例, 这与临床中滥用广谱抗生素有很大关系;另外患者的病情重、免疫状态差及环境消毒不严格, 也是真菌感染率较高的因素。我院将“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实施细则”纳入医疗质量综合目标管理, 实行奖罚结合, 取得了一定成效。
摘要:目的:为了解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揭示院内感染率的变化及感染因素的相互关系, 提供制定防治措施依据。方法:按照《医院感染学》诊断标准开展监测。结果:24067例住院患者中有887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为3.69%, 感染1012例次, 例次率4.20%;标本送检率64.03%, 阳性率87.3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高 (占45.85%) ;感染科室ICU最高 (占55.89%) ;易感人群以脑血管疾病为高 (占14.45%) ;高危因素以侵入性操作为高 (占28.30%) ;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 (占58.46%) 。结论:医院感染发生率达到卫生部对三级甲类医院感染率≤10%的要求, 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仍需加强。
关键词:医院感染,监测,感染率,感染部位,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北京:卫生部办公厅卫医发[2001]2号, 2001.
[2]全面质量管理用于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7) :656-658.
[3]韩黎, 朱士俊, 魏华.医院感染管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11) :1001-100.
[4]邵瑜, 樊飚.浅议院内感染管理[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2 (2) :142-143.
[5]吴安华, 任南, 文细毛, 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998~1999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6) :401-103.
[6]刘永发, 李兆香.2004年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院内感染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2) :385-386.
[7]包颖群.8610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7, 19 (6) :33-34.
[8]周小萍, 毛卫华, 郭玲娇.7 249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3, 2 (4) :276-277.
医院感染监测护士职责 篇5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职业防护的实施;
(2)对疑似医院感染病例,督促主管医师填表;
(3)监督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人的隔离、控制执行情况;
(4)监督检查病房的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毒工作;
(5)监督手卫生执行情况;
(6)监督医疗废物管理情况;
(7)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52.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中应履行的职责
(1)执行院感管理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掌握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处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感染监测 篇6
【关键词】深静脉置管及相关感染监测评估单;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66-01
深靜脉置管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的输液手段,临床广泛应用于进行大量快速的输血输液、有效扩容、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综合化疗、监测中心静脉压等。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深静脉置管需要科学有效的护理,否则容易发生一些严重性感染等并发症,而一旦发生感染将会使得病情进一步恶化,增加了治疗难度。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我科针对深静脉置管患者设计了表格式深静脉置管及相关感染监测评估表(见表1),并于2013年4月开始应用于临床,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取得的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表1深静脉置管及相关感染监测评估表
说明:入住ICU>24小时患者进行评估,1次/日。符合项目打“√”,不符合打“×”。
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1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1深静脉置管及相关感染监测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
1.1深静脉置管及相关感染监测评估表的设计
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1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深静脉置管及相关感染监测表主要是对入住ICU>24小时患者进行评估,1次/日。符合项目打“√”,不符合打“×”。通过评估监测表中相关内容,以此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
1.2深静脉置管及相关感染监测评估表的内容
所有深静脉置管患者入住ICU大于24小时,均需要填写评估表。要求:(1)表格中的内容填写完整,无空项。如有需补充内容,在表格中简洁说明。(2)每班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进行评估,及时记录并签全名。(3)置管时引起患者皮肤破损,损坏了皮肤正常的防御屏障以及患者自身机体防御功能低下,容易引起导管相关感染,随时观察患者置管部位情况及评估拔管指征尤为重要,同时为医生治疗也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2深静脉置管护理记录单的优点
2.1深静脉置管及相关感染监测评估表便于交接班
由于现行的护理排班模式,无法实现责任护士24h负责制,每日交接班频繁更换护士,易导致护理工作交接不严的情况[2]。在护士交接班过程中,评估表可以为护理工作提供指引,并作为交班内容的书面补充材料,既避免了传统的口头交接常发生遗漏、交接信息不准确,出现交接班不全面、不详细现象,又确保了护理质量。
2.2深静脉置管及相关感染监测评估表方便护理人员获得患者疾病信息
通过对置管监测表的连续评估,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置管情况进行纵向比较,有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将信息提供给医生,及时给予患者调整治疗方案及处理措施。无形中提高了护理质量,以及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主动观察患者病情的意识。
2.3深静脉置管及相关感染监测评估表减轻的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科内护理人员文书记录单已远远不能满足先进医疗技术的发展。书面记录内容的增加,浪费了护理人员的大部分工作时间。为了规范护理文书记录内容,同时提高护理质量,科内设计了感染监测表。以表格形式记录,内容条理清楚,书写时间较短,节省了护理人员的文书记录时间,减少因文书记录不合格而导致的护理缺陷的发生,受到了护理人员的好评。
2.4深静脉置管及相关感染监测评估表突出护理重点
有些患者深静脉置管由院外带来,入院后护士根据感染监测评估表及时进行评估,发现堵管及静脉炎等异常,如实记录在感染监测评估表中,并且要告知患者及家属,这样家属就不会将院外带来的异常认为是住院期间造成的,护士也会针对这些异常进行重点护理。
2.5有利于管理者加强管理
科内每周组织一次质控查房,护士长及质控小组对感染监测评估表进行检查,这样可方便、快捷地获取各岗位护理工作质量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细节问题,明确下一步质量改进的目标,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效能。
笔者认为,科内现实行表格式感染监测评估表,是必要的,势在必行的,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缩短了护士文书书写的时间及减少了记录的内容,又便于护理管理,同时还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强化了护理人员的风险观念。由于患者病情变化的需要,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在临床应用中仍需要不断完善和修订,使其更规范化,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董化江,罗悦晨,徐健等.在危重病人中使用深静脉置管的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22-24.
感染监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感染相关因素、侵害性操作分布的变化。选择2013年1-9月 (对照组) 185例非干预阶段及2014年1-9月145例 (干预组) 干预阶段的医院感染确诊病例。入选标准符合卫医发[2001]2号《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全院确诊医院感染病例。2013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18 837例, 发生医院感染185例, 201例次;2014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21 294例, 发生医院感染145例, 154例次。患者年龄4~91岁, 平均 (47.5±43.5) 岁。感染病例分布居于前三的科室是血液肿瘤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
采用实时监测, 临床科室对确诊院感病例按北京市院感质控中心制定《院感病例监测登记表》内容对患者基本情况、危险因素、侵害性操作等逐项填写并网络上报, 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院感病例进行核实确认。
1.2.2 实施干预控制对策
1.2.2. 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 观察病情变化。 (2) 遵医嘱进行治疗及护理。 (3) 落实疾病护理常规。 (4) 出院护理指导。
1.2.2. 2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院感防控措施, 给予加强护理
(1) 普遍干预。据2013年监测数据, 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如呼吸道、泌尿道、血液感染等医院感染典型病例分析与防控要点。院周会上组织学习医院感染防控文件。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相关危险因素、侵入性操作等, 定期统计、分析, 向临床科室反馈。 (2) 针对性干预。 (1) 感控专职人员参加临床感染病例讨论会议, 成立干预控制小组, 由护士长、管床医师及护士组成, 加强医护沟通, 护士长组织规范落实重点院感防控措施。 (2) 感控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指导护士对有相关高危因素患者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措施。实施多重耐药菌防控策略, 落实分组护理与接触隔离, 加强环境清洁消毒,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指导长期卧床与高龄患者正确咳嗽, 加强口腔及会阴部清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下地或床上活动, 利于口咽部分泌物引流。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做好保护性隔离, 加强病室清洁消毒。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 加强血糖控制。 (3) 对有易感因素及侵害性操作患者每日进行护理评估。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监测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生、发展过程。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 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长期留置导管者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 尽早拔除导管。怀疑置管相关感染时, 应考虑拔除导管。加强细菌学监测, 定期留取培养标本。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4) 教育培训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及标准预防, 加强手卫生依从性。 (5) 改善宿主易感性。如对昏迷患者定期吸引口腔分泌物等。 (6) 针对呼吸道部感染高发的情况, 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管床护士亲自或指导家属为患者翻身、叩背, 病情允许时应每1~2小时翻身1次, 空心掌由下至上叩拍胸背部, 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松动、脱落后排出, 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特别提示操作方法要正确、规范;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保留自主呼吸;指导练习俯卧位通气等措施以利于引流。加强口腔护理, 根据p H值、口腔污染情况选用合适的清洗液, 及时清除口腔、鼻咽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等, 以防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能合作者鼓励患者自理, 每天早晚2次刷牙, 进食后漱口。对于昏迷患者每次注入营养液前均先检查是否有胃内潴留, 保证鼻饲管通畅, 同时预防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等。患者清醒有吞咽动作后要加强指导反复吞咽。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保持空气清洁, 湿度适宜, 室内定时通风换气, 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7) 针对泌尿道感染高发的情况, 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置管前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 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置管时严格消毒,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动作要轻柔, 避免损伤尿道黏膜。置管后妥善固定, 保持通畅, 带管过程中给予会阴擦洗2次/d, 患者转换体位、外出检查时及时夹闭尿管, 防止尿液反流;每日评估保留尿管的必要性, 及时拔出尿管。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 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8) 针对血液感染高发的情况, 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加强患者宣教, 告知其注意个人卫生, 减少探视。每天紫外线消毒病室。告知家属、患者戴口罩, 每天用消毒液消毒床单位、桌椅、地面、门把手。病室加强通风, 避免患者受凉, 保持大便通畅。医务人员注意手卫生。帮助患者拍背、排痰。注意消毒、隔离, 加强患者体质, 增强免疫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 无法使用字检验的组间数据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计算,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比较
本调查2013年非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85例, 2014年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45例。干预后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1.116, P=0.001) , 详见表1。
2.2 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干预组感染部位154例次, 对照组感染部位201例次。感染部位分部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 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 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两组各部位分布情况比较, 详见表2。
2.3 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
两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营养不良、高龄、昏迷、长期卧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2.4 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
两组病例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静脉高营养、人工呼吸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4。
**数据不适合做字2检验, 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P值
**数据不适合做字2检验, 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P值
3 讨论
3.1 干预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应首先增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控意识和技能。本研究依据医院感染监测数据, 通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增加了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普遍性干预和对高发感染部位等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培训临床护士规范落实等措施, 提升了护理人员参与医院感染防控的作用。可见, 采取加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3.2 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分布
本研究结果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 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 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提示在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方面要重点加强规范呼吸道部、泌尿道部、血液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 尤其要对临床护士要定期加强以上三个部位防控措施的学习、培训与操作指导, 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3.3 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分布
本研究通过分析感染危险因素, 发现营养不良、高龄、昏迷、长期卧床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临床应加强对以上易感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重视基础病治疗与基础护理, 提高患者免疫力, 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尤其要对预防与控制呼吸道部感染高度重视。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大量、长时间使用抗肿瘤药物极易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导致多种病原菌感染[1]。高龄患者生理防御及免疫功能衰退导致自身调节能力、抵抗力及免疫力下降, 加上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较差, 往往病程较长, 易导致感染。
3.4 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情况分布
本研究两组病例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有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静脉高营养、人工呼吸机等侵害性操作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侵入性操作损伤了组织黏膜, 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屏障, 导致微生物定植增加, 患者易感性增加。减少侵入性操作, 规范好操作规程, 及时评估侵入性操作的风险, 根据各医院的特色建立自已的目标监测体系, 执行科学的干预措施势在必行[2]。临床在治疗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使用呼吸机、大量的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操作, 这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应做到尽量少做, 一旦发生医院感染, 应做相应检测, 如管头培养、尿培养等, 并积极治疗, 尽量尽早拔除插管。各种侵入性操作要保证非常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3]。每张病床旁配备手消毒液, 在护理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操作时应封闭感染入路, 如戴无菌手套, 使用一次性、质量可靠的管材, 尽量缩短留置导管时间, 深静脉置管时, 选择正确置管部位, 避免股静脉置管, 规范做好皮肤的清洁消毒和护理, 应在消毒液干后再行穿刺皮肤的操作, 插入部位使用预防性屏障, 及时更换敷料, 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同时加强基础护理, 特别做好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4]。
综上所述,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必须增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与技能, 加强感染病例监测与干预管理, 采取加强护理措施, 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摘要:目的:通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加强护理, 增加防控医院感染措施, 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选择2013年1-9月确诊的18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对2014年1-9月确诊的14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干预组, 实施普遍性干预与针对性加强护理干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98%和0.68%, 干预组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两组感染部位分布构成以呼吸道、泌尿道、血液部位感染居前三位;两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营养不良、高龄、昏迷、长期卧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静脉高营养、人工呼吸机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加强护理干预, 规范侵入性操作和消毒隔离的管理控制, 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医院感染,监测,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熊杰, 白生华, 汪璐, 等.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3) :503-505.
[2]骆春华, 陈春娥, 彭胜华.侵入性操作与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3) :177-178.
[3]郑益娇, 吴件姿, 陈玉叶.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8) :693-694.
临床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监测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筛选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就诊的362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的病理资料为研究样本。其中男241例,女121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68.24±11.32)岁;住院时间9~127 d,平均时间(53.56±17.82)d。患者和家属均被告知参与本次研究。医院增设监护组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护。
1.2 方法
通过分析患者感染原因和类型,进行患者痰液、血液、尿液等样本的收集和分离。对于含病原微生物的样本进行分离和培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来鉴定病原微生物种类和菌落族群。采用肉汤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对菌落形态进行记录,并且进行菌落计数。采用药物敏感性试验进行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检测。
2 结果
2.1 感染部位分布
从362例患者的样本中分离的818株菌落标本,其中痰液594株,占比72.6%;尿液67株,占比8.2%;血液65株,占比7.9%;分泌物44株,占比5.4%;脑脊液7株,占比0.9%;其他体液41株,占比5.0%。
2.2 药物敏感性
对筛选获得的1020株耐药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发现,青霉素敏感菌8株,敏感率0.78%;阿莫西林敏感菌81株,敏感率7.94%;头孢噻圬敏感菌118株,敏感率11.57%;庆大霉素敏感菌41株,敏感率4.02%;诺氟沙星敏感菌44株,敏感率4.31%;环丙沙星敏感菌59株,敏感率5.78%;红霉素敏感菌42株,敏感率4.12%;克林霉素敏感菌154株,敏感率15.10%;复方新诺明敏感菌473株,敏感率46.37%。
3 讨论
抗生素的滥用是新世纪重要的医学难题。当细菌发生变异而对以前可以治疗感染的抗生素耐药时称为抗生素耐药
微生物多重耐药的定义是一种微生物对≥3类抗生素同时耐药,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如泛耐鲍曼不动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及磺胺类等多种常见抗生素耐药。对于同一种微生物和肿瘤细胞而言,耐药性与敏感性是相对的,耐药性增强,敏感性则会降低,耐药性的程度一般可用某种特定药物对于微生物的最低抑菌浓度来衡量。一般微生物的耐药性通过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来控制和传递,有些微生物对于某些药物有着独特的耐药性,这是由于其特殊结构导致。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代表的许多革兰阳性菌株有着荚膜结构,对于多数药物有着一定的保护和防御作用,这加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这种现象在临床上被称为天然不敏感性。而对于许多不具备天然不敏感性的致病菌,其耐药性的出现往往都是临床抗生素等药物的滥用导致。对于临床多重耐药菌的治疗有许多国际指南,包括在全球临床医师中极富影响力的《桑福德康微生物治疗指南》在内,均首选万古霉素进行治疗。但是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道发现对万古霉素有耐药性的菌株
本次研究通过收集选取362例感染耐药菌株患者的病理资料,通过取样培养和微生物学检验等方法评价医院临床感染事件中多重耐药菌的标本分布和耐药性。从结果可见痰液提取菌株最为丰富,医院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部位主要来自呼吸系统;高感染性菌株对于以青霉素为代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着普遍的抗性,临床形势不容乐观。
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在职教育,通过岗位培训来增强医务人员对于药物机理和病原微生物耐药性产生的认识,从而从根本上缓解不断上升的细菌耐药性,此外,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的建设也刻不容缓,通过制度建设来约束抗生素的滥用,加强建立细菌耐药性的动态监测,加速新型抗生素的研制都有助于解决耐药性问题。对于广大医疗工作者而言,要加强对于传染源对于易感人群的隔离,对临床高传染性耐药菌株的生长和感染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对于已感染耐药菌株的患者应给予多种抗生素充足剂量的治疗,以防止其耐药性的进一步加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需要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观念教育。
参考文献
[1]谢建英,沈岚,朱玲仙.小儿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监测分析与护理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5):1085-1086.
[2]杨俐,李晓红,尹俊辉,等.多药耐药菌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648-650.
[3]张淑敏,朱熠,陈旭,等.三级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监测数据分析及干预措施评价.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7):1659-1661.
[4]王勇,潘磊,薛文英,等.某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0):2492-2494.
[5]牛家兰.基层医院多药耐药菌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效果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6):5-6.
感染监测 篇9
关键词:供应室,质量监测,医院感染
供应室是医院的“心脏”, 负责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效果。向全院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 是预防热源反应和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因此, 应加强供应室质量监测, 控制医院感染。
1 加强灭菌前各个环节的监测
1.1 回收清洗环节的监测
预处理是清洗的前期工作, 清洗是灭菌的前期工作。对各类回收的物品, 要求使用科室先用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预处理, 无肉眼可见的血迹、药迹, 器件种类数量齐全, 防止回收人员接触感染。清洗是消毒灭菌前的关键, 清洗的质量直接决定灭菌的质量, 清洗必须执行去污、去热源、去洗涤剂、精细四个环节。清洗后的金属器械光亮清洁、无锈、无血迹;剪、钳、镊等电镀完整、轴节灵活、卡口紧密;锐利刃面锋利、无钝、无弯曲;盘碗容器清洁光滑、无污无锈、无脱瓷变形;胶管类表面光滑、无黏附物、无破孔、管腔通畅、弹性良好、无变色老化、不粘连;布类物品清洁干燥、无血迹、无破孔无毛边;成组的器材管腔通畅、无杂质组织、型号相配、密合性好[1]。初洗、精洗由专人负责, 洗涤后的物品质监不合格者重新处理。
1.2 包装环节的监测
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存放的重要手段, 其目的是确保包装物品经灭菌后, 打开使用前保持无菌状态。包装由专人负责同时制定了包装间的各项规章制度, 要求工作人员进入包装间要更衣、换拖鞋、戴口罩、帽子, 工作前湿式清洁包装台, 打包前紫外线照射消毒30 min;各类物品在包装前认真检查, 根据物品种类不同和临床使用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包装材料, 如布类使用双层棉质脱脂布, 不常用物如各类抢救用物开口器、压舌板、舌钳等采用纸和塑料的复合包装袋, 规定有效期为3个月。所有的金属器械包装前必须烘干、涂上光养护剂、逐个检查其性能。液体类装量≤80%;重叠的盘碗包装时中间用吸水纱布隔开;导管包装前用蒸馏水湿润, 以利蒸气穿透。所有的诊疗包需经两人核对无误后进行包装, 外标志清晰;且在2 h内进行灭菌, 以保证灭菌物品质量。
1.3 灭菌物品装放的监测
灭菌物品装放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灭菌物品的质量。因此, 消毒员必须经过培训后持证上岗。灭菌器内物品应按规定摆放, 将难灭菌的大包放在上层, 将易灭菌的小包放在下层;纤维类物品放在上层;盘、盒、碗应侧放;金属、陶瓷类物品放在下层;容器、试管类物品的开口朝下或侧放;各类包均应竖放, 包之间应留有2.5 cm的间隙。体积较小的包应采用金属筐竖放, 整个灭菌器的装载量应不超过90%, 且不得小于柜室容积的10%。尽量将同类物品放在一起灭菌, 若必须将不同类物品放在一起灭菌时, 则应以最难达到灭菌效果的物品所需温度和时间为准, 才能保证灭菌质量。
1.4 灭菌方法的监测
灭菌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 灭菌质量与医疗、护理质量息息相关, 因此严格遵守灭菌器的操作规程, 根据物品的种类选用不同的灭菌方法。如一般诊疗包、金属器械、敷料可采用压力蒸气灭菌法;油剂、膏剂、粉剂宜采用干热灭菌法;不耐热的物品如心导管、内镜、精密仪器、植入物等宜采用环氧己烷气体灭菌。所有灭菌物品的灭菌合格率为100%, 可疑污染均应重新灭菌。
2 加强灭菌器和无菌物品的综合监测
2.1 压力蒸气灭菌器的监测
每锅次必须有工艺、物理、化学监测, 详细记录日期、灭菌器号、锅次、压力、温度、灭菌时间、进出锅时间、操作者等, 每包内外放置“3M”化学指示卡 (带) , 灭菌后由米白变为黑色。预蒸空灭菌器每晨第1锅必须做BD试验, 指示图变色均匀。每月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作为指示菌做生物监测, 结果阴性为正常。
2.2 监测无菌物品的储存管理
无菌间专人管理, 严格执行无菌间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前湿式清扫, 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 每次1 h。无菌物品分类存放于无菌货架上, 标志醒目, 固定放置, 有效期为7 d, 所有物品距地面≥20 cm, 距天花板≥50 cm, 距墙≥5 cm。
2.3 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
每月常规进行, 要求做到空气培养细菌总数≤200 cfu/m3, 物体表面, 工作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
2.4 化学消毒液监测
消毒液现用现配, 每日更换, 每次配制后用化学试纸测试有效浓度, 保证化学消毒液精确的剂量和浓度。
2.5 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
每月进行1次紫外线灯照射强度的监测, 要求照射强度≥70 μW/cm2, 不合格者立即更换。
3 一次性注射器具的监测
为防止一次性注射器具使用不当引发医院感染, 应注重其采购、验收及贮存、发放、回收与销毁等4个方面。
3.1 严格采购定货
采购时选择知明企业以保证质量。供应室根据每月的周转数量, 存放条件等情况向采购部门提供采购计划, 确实做到保质保量, 及时供应。采购一次性注射器具除了企业提供必要的“三证”外, 还要求厂家提供国家医药管理局医用高分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出示的产品安全性能测试报告, 企业自测及临床试用报告。
3.2 严格验收及贮存
要求采购部门设专人负责对每批购入的一次性注射器具按国家标准进行目测验收。一般由外向内对大包装、中包装、小包装上的包装标志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要放入库房独立存放, 库房保持洁净阴凉干燥, 通风良好, 并配消毒设备。
3.3 严格发放, 做好信息反馈
一次性注射器具应根据临床需要批量购买, 应视各科室的工作量, 根据各类用品的需要、型号、基数等, 合理安排供应, 并做好登记;对包装破损、过期及日期不能辨清的产品, 一律不得发放使用;供应室在发放一次性注射器具时准确记录发放物品的名称、数量, 且备回收时数量核对。每位护士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时, 都要检查其质量, 如发现漏气、露液、针头不锐、输液器接头衔接不紧等问题, 要保留原样, 做好质量信息反馈工作。
3.4 严格回收
为避免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具丢弃造成社会污染, 科室使用后首先进行无害化处理, 置专用医用垃圾袋内, 派人去科室统一回收, 并记录数量, 双方签字留档, 然后集中毁形处理。
4 下收下送的监测与管理
下收下送是保证无菌物品不受污染和保证医疗护理质必不可少的工作。电话联系所需更换的诊疗包数量及种类, 收送时间相对固定, 选择在科室常规卫生整顿之后和人员流动高峰后。收送地点相对固定, 选择人员流动频率低, 避风, 保洁程度好的区域进行。收发人员严格分开, 相对固定, 收时认真清点数目, 发时严格执行“三查四对”。并保持两车的清洁, 每日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后, 再用高压水龙头冲洗, 擦干备用, 下送车每日还得紫外线照射消毒, 机动包需重新灭菌, 不得返回无菌间。
通过落实以上监测措施, 使我院供应室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确保了无菌物品的质量, 有效地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感染监测 篇10
关键词:医院感染,感染监测信息系统,感染率,漏报率
0前言
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它不仅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且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代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卫生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1,2]。开展医院感染监测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3],我国许多地区和医院逐渐建立了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其系统内容丰富,各具特点[4,5,6]。利用计算机终端、局域网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是国内外医院感染专业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7]。 数字化管理在医院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新型标准化管理模式,医院感染管理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IS)整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8,9,10]。
1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设计
1.1系统需求分析
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院内感染病历监测、消毒卫生学、抗生素合理应用监测等各项工作,而且一直使用的是单机版的院感监测软件,上报感染病例时需要临床医师手工填写院感病例上报卡,院感科专职人员接到院感病例上报后, 下病房或到病案科手工查阅病历判断病人是否是院内感染, 每月对全院收集的数据进行手工统计,效率低,且工作量大, 无法及时早期发现感染的暴发,依赖临床医生上报,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漏报率高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11]。为此, 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开发一套适合我院使用的院感信息化监测管理软件,使其成为协助医院开展感染管理工作、制定感染管理制度的依据。
1.2设计内容
采用B/S和C/S构架,后台采用SQL SERVER2008,将监控软件集成到医院感染科工作站,构建医院感染的上报、 预警、监控;对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控,有助于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流行,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1.3设计思路
在研究HIS理论、设计与实现方式的基础上,总结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在HIS平台上构建医院感染预警系统,研究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规律和控制措施,及早发现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流行,提高感染监控水平,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
1.4设计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检索、收集医院感染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文章,了解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确定设计、实施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的理论依据,用于指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通过调查法,调查目前三级综合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现状,用于辅助新系统的设计。通过案例分析法,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对其架构、功能等情况进行案例剖析,评析其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取得的成果、 存在的问题等。
2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整体规划
2.1系统构架(图1)
2.2系统介绍
(1)计算机配置推荐:1 CPU :1.87 GHz ;2内存: 4G;3硬盘:160G;4 CD-ROM和串行通信口:有无均可; 5鼠标和打印机:各种类型均可。
(2)系统特点:1覆盖所有科室;2高敏感预见性, 通过症状体征即可预见院感可能性;3在办公室轻点鼠标即可获取院感数据;4覆盖医疗、护理全部医疗过程;5院感指标在系统中出现即可获取到。
2.3系统功能
院感监测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用于全院患者病例检索。 通过设定好的院感预警判读条件信息进行全面、快速、准确地检索。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病例提供给感控科人员查阅审核,对于符合院感条件的病例,可以直接保存为感染病例, 并可以通过系统中的消息平台将该感染病例的处理情况直接通知给患者的主管医生及相关护理人员。
采用B/S和C/S构架,后台采用SQL SERVER2008数据库。 将监控软件集成到医院感染科工作站,构建医院感染的上报、预警、监控,对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预警、监控, 有助于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流行,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实现医院感染的实时预警监控、效果评价、与临床互动、效果跟踪、一类手术预防用药的提醒与管理、耐药菌的早期发现与控制、院感集聚性发生的早期识别、院感的及时诊断及识别、目标性监测模块功能(包括l CU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等高风险患者筛查, 以实现跟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 地区在医院感染监测方面的接轨[12,13]。
3结语
感染监测 篇11
关键词: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监测,控制
医院感染是全球卫生问题, 不仅会加重患者的原发病, 还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儿科病房是医院感染中重点监测的部门, 有效的控制和预防能够减少医院感染事件。本次研究对我院2011-2013 年儿科住院患者进行监测, 分析医院感染的情况, 提出具体的措施, 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2013 年收治儿科住院患者24 860 例, 对其进行临床监测。年龄1 ~ 12 岁, 其中男12 560 例, 女12 300 例。
方法: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统计后的资料进行整理。同时, 要对患儿的医院感染特征进行分析, 包括感染的部位、原发病、住院的时间及年龄、性别、侵入性操作等。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依据, 对患儿的医院感染进行科学的诊断。
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24 860 例儿科住院患者中, 有770 例儿科住院患者发生了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发生概率3.10%;感染780 例次, 感染例次率3.14%, 见表1。
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本次研究的770 例医院感染患儿中, 主要是呼吸道感染, 感染401 例 (52.08%) ;其次是胃肠道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 分别有112例 (14.54%) 和97 例 (12.60%) , 见表2。
感染病原菌:医院感染的患儿标本中, 共检出892 株病原菌,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358 株 (40.13%) , 肺炎克雷伯菌208 株 (23.32%) , 表皮葡萄球菌143株 (16.03%) , 大肠埃希菌127 株 (14.24%) 以及口腔黏膜真菌56 株 (6.28%) 。
易感因素: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 与患儿的住院时间、年龄、原发疾病、季节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①年龄:医院感染发病较多的是1 岁及1 岁以下的婴幼儿和新生儿, 儿科住院患者中共有12 750 例该年龄段的患儿, 其中医院感染840 例 (6.59%) ;而> 1 岁患儿共有12 110 例, 感染195例 (1.61%) 。两组数据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②住院时间:住院天数> 10 d的患儿2 584 例, 其中医院感染288 例 (11.15%) ;住院天数6 ~ 10 d的患儿8 365 例, 其中发生医院感染325 例 (3.89%) ;而住院天数< 5 d的患儿13 911 例, 发生医院感染157 例 (1.13%) 。住院天数> 10 d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③抗菌药物:患儿使用不同的抗菌药物, 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也不同。在770 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中, 采用一联抗菌药物治疗523 例 (67.92%) , 采用二联抗菌药物治疗208 例 (27.01%) , 采用三联抗菌药物治疗39 例 (5.06%) 。
讨论
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主要包括年龄、住院时间、原发疾病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通常, 年龄较小的患儿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主要是患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弱;同时, 住院时间越长, 越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主要是患儿在住院期间, 环境中的病菌较多, 容易造成伤口感染及交叉感染。另外, 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也对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联抗菌药物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医院感染发生率3.10%, 感染例次率3.14%。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及胃肠道, 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另外, 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 与患儿的住院时间、年龄、原发疾病、季节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因此, 对儿科住院患者进行科学的医院感染检测, 确定感染因素后进行有效控制, 能够减少儿童医院感染的事件。
为了降低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首先, 医院要做好预防控制措施, 构建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加强消毒隔离操作;要保证病房内的空气流通, 提高环境的卫生以及消毒水平;对免疫力功能低下的患儿要保护性隔离, 防止病菌的交叉感染;要加强卫生和康复知识的宣传, 既要保证卫生, 又要加强患儿的营养;最后, 要对患儿的疾病进行准确判断, 使用合理的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谭庆, 游明园, 孙煦勇, 等.某医院感染病例特征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5, 11 (1) :99-101.
[2]杨巧玲, 于淑琴, 轩杰.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3, 12 (7) :67-69.
【感染监测】推荐阅读:
医院感染监测体系05-19
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研究06-20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10-17
医院感染监测日常记录11-14
医院感染监测年度计划07-29
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如何审核?12-05
2018骨科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08-28
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感染的监测分析10-24
肺部感染合并真菌感染论文07-04
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度(感染科)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