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监测体系

2024-05-19

医院感染监测体系(精选10篇)

医院感染监测体系 篇1

院感监测体系是指针对医院感染防控,涉及医、护、药、技及院感管理部门等多学科科室的监测、反馈、干预体系。通过对在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信息收集分析,查找问题,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督促改进,从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各环节人员操作,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48 h后发生的肺炎,是重症监护室(ICU)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在ICU接受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的患者中VAP发生率达10%~20%[1]。VAP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高,并显著增高危重患者的病死率[2]。因此,本研究选取ICU病房VAP患者为监测对象,应用院感监测体系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ICU收治的经人工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进行干预及监测,评价该监测体系应用效果,探索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干预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进入我院ICU治疗的患者525例,其中,使用呼吸机者125例,发生VAP(建立人工气道的同时接受机械通气48 h后发生肺炎的患者,及撤停呼吸机和拔除人工气道后48 h内发生肺炎的患者)69例,死亡44例。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直报系统电子录入平台登记ICU病房每日新住院患者数、在院患者数、使用呼吸机患者数,填写登记表,收集ICU住院患者信息,包括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入院日期、转入ICU日期/时间、转出ICU日期时间、转出至病房/出院、临床诊断、是否使用呼吸机、使用呼吸机时间、是否发生VAP、感染时间、病原学送检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2 方法

应用院感监测体系对我院ICU收治的经人工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进行干预及监测。通过对患者各项信息数据的实时录入及统计分析,及时反馈结果,查找原因,实施综合干预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监测项目信息主要包括:(1)ICU住院日志;(2)医院感染监测表登记;(3)VAP病例登记表。

1.2.1 前期准备

在ICU科室计算机上安装医院感染电子监测系统操作软件,并与院感办主机联网。

1.2.2 培训

对参与ICU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掌握医院感染网上直报系统的操作及信息录入要求。

1.2.3 干预措施

(1)规范操作:正确置管、患者日常护理、呼吸机清洁、手卫生、床头抬高、口腔卫生等;(2)病原学送检:痰培养、药敏试验;(3)正确治疗:合理使用呼吸机、正确诊断、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用药。其中,洗手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的最重要最简便最容易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措施之一[3]。

1.3 诊断标准

所有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均符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测并统计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

我院VAP感染率由2010年的55.43‰下降至2011年(截至10月)3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010年第1季度~2011年第3季度各季度VAP感染率依次为61.86‰、60.19‰、57.51‰、37.27‰、42.25‰、31.85‰、28.69‰,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见表1。

注:VAP感染率=VAP病例数/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天数×1 000‰;与2010年1~12月比较,*P<0.05

2.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率

我院VAP病死率由2010年的71.43%下降至2011年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010年第1季度~2011年第3季度各季度VAP病死率依次为75.00%、76.92%、72.22%、50.00%、50.00%、40.00%、42.86%,呈现下降趋势。见表2。

注:VAP病死率=VAP病死患者数/VAP患者数×100%;与2010年1~12月比较,*P<0.05

2.3 使用呼吸机患者ICU病房平均住院天数

使用呼吸机患者ICU病房住院天数由2010年的平均13.90 d下降至2011年的13.16 d。从2010年第1季度~2011年第3季度各季度使用呼吸机患者在ICU病房住院天数依次为14.06、13.95、13.89、13.64、13.58、13.31、12.90 d,呈现下降趋势。见表3。

2.4 VAP患者高危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ICU 69例VAP患者。经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0岁以上、呼吸内科疾病、神经外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是VAP发病的危险因素。(1)性别:男50例,占72.46%;女19例,占27.53%(P<0.05)。(2)年龄:40岁以下15例,占21.74%;41~59岁25例,占35.90%;60岁以上29例,占42.03%(P<0.05)。(3)疾病分布:根据患者转入科室来源分布统计,呼吸内科21例,脑外科19例,神经内科11例,普外科5例,烧伤科4例,骨科2例,儿科2例,五官科2例,消化内科2例,其他1例(P<0.05)。(4)病原学送检感染细菌类别分布:69例VAP病例中,痰培养分离菌株121株,其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76株,占62.8%;检出革兰阳性球菌12株,占9.9%;检出真菌29株,占24.0%;其他4株,占3.3%。革兰阴性杆菌中前3位细菌为大肠埃希菌39株,占33.2%;白色念珠菌29株,占24%;铜绿假单胞菌19株,占15.7%。(5)ICU病房VAP病例药敏试验送检情况:由2010年的1.82次/病例上升至2011年的2.40次病例,明显提高(P<0.05)。药敏试验送检率提高可为VAP确诊病例的后期抗感染治疗提供更多参考,提高药物选择的准确性,有利于及时调整经验用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药品费用,降低多重耐药病例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另外不排除监测体系以外的如环境、呼吸机、医务人员各项操作等影响因素。

注:ICU平均住院日=使用呼吸机患者的ICU住院日/同期使用呼吸机患者数

通过以上因素分析可得到,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男性较女性易发生,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发生VAP的可能性增加,并且对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转入ICU的病例要重点防控VAP的发生。病原学检测结果可以作为临床医生对VAP患者提供抗生素经验治疗的药物选择参考。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观察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4]的应用效果,评价监测体系在ICU VAP控制中的作用,用临床监测数据评估其有效性,为其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提供支持依据。同时,通过采取相关措施,降低ICU VAP发生率及病死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减少患者住院费用,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应用与干预,ICU病房的VAP感染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使用呼吸机患者的平均ICU住院天数降低;体现出该监测系统的应用有效性。研究报道,美国VAP发病率曾达每千个通气日5~35例,平均7例;VAP的病死率高达20.00%~70.00%[5,6],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相符。本研究VAP病例分布情况统计显示,在ICU VAP病例中,男性较女性易发生;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发生VAP的可能性增加;对呼吸内科、脑外科、神经内科转入ICU的病例要重点防控VAP的发生;经过干预监测,VAP患者病原学送检率(痰培养、药敏试验)提高。临床医师可参考病原学送检结果对VAP确诊病例的进行抗感染治疗,可增加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及时调整经验用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药品费用,降低多重耐药病例的发生,降低患者痛苦。

本研究项目可推广应用于医院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测体系技术流程成熟完备,对技术及硬件条件要求不高,不增加管理成本,便于操作,且成效明显,适于在各级医疗单位开展,能有效减少患者感染率及死亡率,减少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在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同时,采取医院感染监控系统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可以降低药品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李洁.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的细节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15.

[2]王金保,王媛,程建征.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覆气管导管干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动物实验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1):56-58.

[3]吴红,孙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497.

[4]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

[5]张译文,胡必杰,高晓东.综合干预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89.

[6]张华东,刘燕子,彭荣华,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6X):55-57.

医院感染监测体系 篇2

1、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监控医师应在24小时内登记,并报告感染管理办公室。

2、临床医务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时,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内应在12小时内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控制蔓延。

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每月对散发病例进行汇总,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向主管领导报告。

4、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人员应深入临床调查分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病例的蔓延,3小时内向医院领导报告。

医院感染监测体系 篇3

关键词 医院感染 监测 效果

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按要求包括感染病例的监测(方法有回顾性监测、前瞻性监测、目标性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回顾性监测法是对全院所有住院48小时以上的病人和工作人员所发生的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监测,目的是了解全院医院感染病例的情况。前瞻性监测法是对部分科室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等进行监测。目标性监测法是在前瞻性监测的基础上,针对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科室,查找感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以达到控制感染率的针对性监测方法。

我院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于1998年在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时开始了回顾性监测至今,2002年1~12月对内科、妇产科进行了前瞻性监测,2003年1~12月对妇产科进行了目标性监测,现将各种监测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与同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监测法(1998年1月~2003年12月)。

对象:我院所有住院48小时以上病人的出院病历。

诊断标准:1998~2000年依照二级甲等医院验收标准(卫生部[1989年]印发的二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的医院感染分类诊断标准;2001年1月~2003年12月依据卫生部2001年1月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方法:专职人员每日到病案室查阅当日出院病历,对发现的医院感染病例填表登记,每月汇总、制表,将结果反馈到各临床科室,并与院医疗质量检查得分挂钩。

结果: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年医院感染率分别为6.3%(202/3200)、7.1%(218/3057)、6.8%(215/3152)、7.4%(242/3283)、7.8%(269/3451)、7.9%(262/3313)。

前瞻性调查(2002年1月~2002年12月)。对象:妇产科、内科住院48小时以上的病人。

方法:专职人员每天深入两个病区,通过参加医生查房、看病历、了解病人情况等,观察两个科病人住院全过程,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对每例新入院病人登记,观察以下内容: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入出院日期、入出院诊断、术前住院天数、手术日期、手术时间及持续时间、伤口类型、伤口愈合情况、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转归等。并将各种资料每月统计汇总制表,使其资料数据化,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到科主任和各临床医生。

结果:内科的医院感染率是7.7%(53/687),妇产科的医院感染率是12%(50/417)。

目标性监测(2003年1月~2003年12月)。对象:妇产科所有住院48小时以上的病人。

方法:同前述前瞻性调查方法。

措施:以前瞻性调查获得的上呼吸道、表浅手术切口两个部位的感染率高为依据,与科主任制定了1年内使科内医院感染率下降至正常范围的目标,把4名临床医生所分管的床位范围划分为4个小组,专职人员及各临床医生及时发现、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发现缺陷,及时改进。每月向科主任、临床医生各发放一张各小组病人的医院感染率统计表,使每位临床医生均可及时掌握各自病人的医院感染率在本月的排序位次,进行相互比较,并寻找原因,专职人员每月同科主任及各临床医生共同评价本月对感染预防、控制的效果,使其自觉遵守操作规程,积极采取以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手术操作方法、产妇保暖、合理应用抗生素等为主要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感染率。

结 果

2003年妇产科的医院感染率由12%下降到7.8%(41/525)。

讨 论

回顾性调查是基础。我院回顾性调查表明,医院感染率都在正常范围,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可疑病例,主要原因是临床医生病程记录不完整、不详细,甚至不愿真实记录,害怕科内医院感染率高,质量检查时扣分,影响了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调查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医院感染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危险因素不能随时发现、及时纠正。但回顾性调查方法所需时间短、出结果快、节省时间、人力、物力,是专职人员探索与提高,积累经验的阶段,所以说回顾性调查是基础,在排除一些不良主观因素后,能反映医院感染的整体情况。

前瞻性调查是目标性监测的基础。我院使用前瞻性调查方法获得的医院感染率虽然比较高,却是准确可靠的,所得医院感染率最能代表医院感染水平。同时可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有利于降低感染率。但前瞻性调查专职人员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病房,对专职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但可为实施目标性监测提供可靠依据。所以说,前瞻性调查是目标性监测的基础。在进行回顾性调查的同时,可有目的地进行前瞻性调查。

医院感染监测体系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方法

由专职人员每周2~3次巡视病房收集与核对感染病例, 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进行诊断[1], 按浙江省统一调查表逐项填写。

1.2 监测项目

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各科分布情况、感染部位;易感人群、高危因素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的发生率;医院感染致病菌的分布。

1.3 统计分析

通过浙江省医院感染管理系统的软件处理后进行。

1.4 质量控制

成立了院内感染质量控制小组, 开展控制院内感染业务学习培训, 每季开展1次的医院感染漏报调查, 3年共漏报71例, 漏报率为0.30%。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2.1.1 2006-2008年医院感染率见表1。

2.1.2 医院感染部位。

下呼吸道最高, 为45.85%;上呼吸道18.68%;泌尿道15.32%;手术切口5.53%;胃肠道4.94%;血液感染最低, 为1.78%。

2.1.3 不同科室分布。

ICU、血液科、神经外科、呼吸科和内分泌科分别为55.89%、5.64%、5.37%、4.83%和4.42%。按外科I、Ⅱ、Ⅲ类手术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4.44%、3.75%、6.19%, 外科未手术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90%。

2.1.4 人群分布。

脑血管疾病、慢性肝病、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白血病分别为14.45%、13.79%、10.02%、7.36%、6.25%。

2.2 高危因素与院内感染的相关性

侵入性操作、化疗、使用抗生素相关性的感染率分别为28.30%、0.45%、0.11%。接受侵入性操作发生例次率较高的前5位依次为气管切开 (110.20%) 、使用呼吸机 (23.26%) 、移植物植入 (2.44%) 、置管引流 (2.23%) 、泌尿道插管 (2.15%) 。

2.3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在24 067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分离出573株病原菌, 占病例数的2.38%, 致病菌分布见表2。

3 讨论

在医院管理的诸多环节中, 医院感染管理直接体现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 影响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2,3], 也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 经济发展。院内感染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医院医疗护理质量, 影响到医院声誉, 还给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医院感染管理已成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据有关报道, 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受到院内感染, 各国感染率在3.3%~18.3%之间, 我国的院内感染率在4%~10%之间[4]。我院3年医院感染发生率平均为3.69% 例次率为4.20%, 与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1998-1999年监测资料 (感染率为3.92%, 例次率4.13%) 相似[5,6], 但低于包颖群的报道[7], 达到卫生部对三级甲类医院感染率≤10%的要求。

结果显示, 本医院感染率科室以ICU、血液科、神经外科等为高, 提示在进行医院感染监控中要抓住重点科室, 根据科室及病人基础疾病等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旋, 以减少感染机会。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与国内报道相似[8], 这可能与病室内空气消毒不严, 不经常开窗通风, 加上患者机体防御功能下降, 呼吸机应用中管道不能及时更换消毒, 病人长期卧床排痰不利等有关。针对呼吸系统感染率偏高, 应结合耐药菌株监测进行深入调查, 找出院内感染高发的主要因素,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降低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率[9]。高危因素以侵入性操作为高 (占28.30%) , 为此应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 如病情需要, 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医院感染致病菌以G-菌为主, G+菌和真菌感染有一定的比例, 这与临床中滥用广谱抗生素有很大关系;另外患者的病情重、免疫状态差及环境消毒不严格, 也是真菌感染率较高的因素。我院将“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实施细则”纳入医疗质量综合目标管理, 实行奖罚结合, 取得了一定成效。

摘要:目的:为了解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揭示院内感染率的变化及感染因素的相互关系, 提供制定防治措施依据。方法:按照《医院感染学》诊断标准开展监测。结果:24067例住院患者中有887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为3.69%, 感染1012例次, 例次率4.20%;标本送检率64.03%, 阳性率87.3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高 (占45.85%) ;感染科室ICU最高 (占55.89%) ;易感人群以脑血管疾病为高 (占14.45%) ;高危因素以侵入性操作为高 (占28.30%) ;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 (占58.46%) 。结论:医院感染发生率达到卫生部对三级甲类医院感染率≤10%的要求, 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仍需加强。

关键词:医院感染,监测,感染率,感染部位,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北京:卫生部办公厅卫医发[2001]2号, 2001.

[2]全面质量管理用于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7) :656-658.

[3]韩黎, 朱士俊, 魏华.医院感染管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11) :1001-100.

[4]邵瑜, 樊飚.浅议院内感染管理[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2 (2) :142-143.

[5]吴安华, 任南, 文细毛, 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998~1999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6) :401-103.

[6]刘永发, 李兆香.2004年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院内感染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2) :385-386.

[7]包颖群.8610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7, 19 (6) :33-34.

[8]周小萍, 毛卫华, 郭玲娇.7 249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3, 2 (4) :276-277.

医院感染监测情况总结 篇5

一、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

1-10月份共监测出院病人12685 例,187人发生医院感染,感染例次数205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47%,例次感染率为1.62%。感染病人病原学送检率为62.96%.其中各科室的感染率如下:呼吸内科0.61%、消化内科0.83%、心血管内科1.96%、内分泌科1.1%、老干部病房3.55%、感染科0.6%、肿瘤科7.94%、神经内科1.8%、中西医内科0.65%、普内科3.24%、普外科1.65%、肛肠外科1.39%、普儿科0.51%、新生儿科2.65%、南院急诊2.35%,骨一科、妇科、产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均为0。

2011年监测ICU出院病人170人,11人发生感染,感染率为6.47%。

二、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

2011年共监测出院病人12685人,187人发生医院感染,漏报1人,医院感染漏报率为0.008%。

三、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调查: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15%,Ⅰ类手术切口Ⅰ期愈合率为99.85%。

四、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

2011年对全院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横断面调查,共调查病例3489份,使用抗菌药物的1822例,使用率52.22%;

其中一联使用1128例,二联使用632例,三联使用60例,使用

率分别为32.33%、50.44%、1.72%。

细菌学检查114例次,菌检率60.96%。

五、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调查:

2011年前三个季度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共调查42个科室,采集样本2159份,具体情况如下:

1、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情况:共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表面情况543份,合格数543份,合格率100%。其中空气270份,合格数270份,合格率100%;物体表面167份,合格167份,合格率100%;医务人员手表面106份,采集的对象主要是医生、护士、实习生、进修人员,合格数106份,合格率100%。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共监测使用中消毒剂286份,消毒物品201份,灭菌物品934份,内窥镜、活检钳、细胞刷共监测51件,合格率均为100%。

3、监测血透中心使用中的透析液、反渗水共33份,合格33份,合格率为100%。

医院感染监测体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自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连续2年72 765例住院患者的监测资料,由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为主、临床医生和护士协助对2年内的住院患者采用前瞻性、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填写我院统一的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1.2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2001年2月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各项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

1.3 统计分析

利用江苏省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软件对部分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监测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监测2008年1月-2009年12月72 765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 500例,感染率为3.4%,医院感染3 095例次,例次感染率4.3%。其中老年病科发病率最高,为19.6%,例次率为24.4%;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占首位。

2.2 不同年龄组住院天数及感染人数构成

住院时间≥100d以上感染人数最多,为1 093例,构成比为43.7%。感染年龄以≥6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感染人数1 200例,其构成比为48.0%。见表1。

2.3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在3 095例次的医院感染病例中,共检出病原菌1 278株,其中G-菌685株,占53.60%;真菌450株,占35.21%;G+菌143株,占11.19%;单项菌株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居第一位,占22.85%。主要病原菌构成见表2。

2.4 医院感染耐药菌

我院医院感染病原菌监测显示:在685株G-菌中,ESBL 194株,占G-菌28.32%,其中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91株,占大肠埃希菌77.12%、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98株,占肺炎克雷伯菌67.12%;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43株,占112株鲍氏不动杆菌的38.39%;在检出的7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 31株,占金黄色葡萄球菌39.24%;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2株,占肠球菌5.88%。以上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部位主要在下呼吸道。

3 讨论

3.1 保护易感人群

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率随住院天数的延长而增高,调查入住时间≤7d感染人数最少,仅23例占0.9%;入住时间≥100d以上感染人数最多,为1 093例占43.7%。由于患者病情重需要长期治疗,其全身营养情况、器官功能、免疫抵抗能力相对低下,产生多种并发症的几率增高,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机会增多等,导致获得医院感染的几率上升,同时由于感染导致病情加重,治疗繁杂,其住院时间也不断延长,二者互为因果,所以,住院时间长发生医院感染机会增加,属于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另外,年龄与医院感染的发生也有直接关系,在2 500例感染患者中,感染年龄以≥6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感染人数1 200例,占总感染人数48.0%。监测显示老年病科感染率最高,这些患者存在着各自的易感特点[1],患者年龄较大、气管切开史、呼吸机应用及反复吸痰史、基础疾病史及并发症、休克史、持续昏迷史、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住院时间长等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提示年龄越大,机体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抵抗力差,较易发生医院感染。有报道表明,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高[2]。而<5岁的感染人数为359例,占总感染人数的14.4%,相对也偏高,这是由于小儿的免疫器官和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也属于易感人群,对他们的保护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点。因此必须正确进行各项医疗活动,缩短住院日,保护易感人群,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3.2 加强抗生素应用管理

回顾2008年1月-2009年12月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的监测结果显示,近2年来医院感染病原菌以G-菌(53.60%)为主,与文献报道接近,远远超过G+菌(11.19%)所占比例,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11.42%)、大肠埃希菌(9.23%)、铜绿假单胞菌(8.76%)、鲍氏不动杆菌(8.76%)为主;均有耐药菌株产生,耐药菌株以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在112株鲍氏不动杆菌中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43株,占鲍氏不动杆菌38.39%,原发病的严重程度与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有直接关系,我院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ICU,感染部位主要在下呼吸道,这是由于ICU原发病均较重,广谱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因素破坏了机体的防御机制,广泛的侵入性操作极易破坏人体的正常屏障,加之侵入性操作不规范,掌握适应证不严格,后期护理工作不及时等,都有可能增加医院感染的比率[3],使患者更易产生耐药菌。另外,调查结果显示真菌检出株数明显增多,占35.21%,单项菌株感染率最高的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22.85%,成为我院的第一位医院感染菌株,主要感染部位也在下呼吸道。这可能与过多的联合用药或更换多种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易引起菌群失调,导致真菌二重感染有关,尚需进一步论证。G+菌感染率仅占11.1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6.18%)、肠球菌属(2.66%)为主,其中MRSA 31株,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39.24%。在这些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中,绝大多数病原菌是条件致病菌,其主要传播方式为接触传播,这更要求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减少传播。必须对患者综合治疗,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尽量减少各种插管的放置时间,以减少感染的发生[4]。严格管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防止无适应证或缺乏针对性的滥用高效广谱抗生素或进行不必要的联用,力争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送检标本,有针对性地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菌群失调,减少真菌感染及耐药菌株的产生。

本文通过医院感染部分感染因素的分析,说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不但要加强重点科室和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也要加强重点人群的医院感染管理,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高危人群的目标监测,实施有效控制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技术及手卫生规范,认真制定治疗方案,缩短患者住院日,加快床位周转率,加强感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动态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保护易感人群不受感染,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赵霞.2003-2006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088-1090.

[2]徐建国,梁彬,刘玉林,等.2005-2008年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37-39.

[3]吴睿.10 134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1):58-59.

医院感染监测体系 篇7

关键词:供应室,质量监测,医院感染

供应室是医院的“心脏”, 负责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效果。向全院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 是预防热源反应和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因此, 应加强供应室质量监测, 控制医院感染。

1 加强灭菌前各个环节的监测

1.1 回收清洗环节的监测

预处理是清洗的前期工作, 清洗是灭菌的前期工作。对各类回收的物品, 要求使用科室先用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预处理, 无肉眼可见的血迹、药迹, 器件种类数量齐全, 防止回收人员接触感染。清洗是消毒灭菌前的关键, 清洗的质量直接决定灭菌的质量, 清洗必须执行去污、去热源、去洗涤剂、精细四个环节。清洗后的金属器械光亮清洁、无锈、无血迹;剪、钳、镊等电镀完整、轴节灵活、卡口紧密;锐利刃面锋利、无钝、无弯曲;盘碗容器清洁光滑、无污无锈、无脱瓷变形;胶管类表面光滑、无黏附物、无破孔、管腔通畅、弹性良好、无变色老化、不粘连;布类物品清洁干燥、无血迹、无破孔无毛边;成组的器材管腔通畅、无杂质组织、型号相配、密合性好[1]。初洗、精洗由专人负责, 洗涤后的物品质监不合格者重新处理。

1.2 包装环节的监测

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存放的重要手段, 其目的是确保包装物品经灭菌后, 打开使用前保持无菌状态。包装由专人负责同时制定了包装间的各项规章制度, 要求工作人员进入包装间要更衣、换拖鞋、戴口罩、帽子, 工作前湿式清洁包装台, 打包前紫外线照射消毒30 min;各类物品在包装前认真检查, 根据物品种类不同和临床使用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包装材料, 如布类使用双层棉质脱脂布, 不常用物如各类抢救用物开口器、压舌板、舌钳等采用纸和塑料的复合包装袋, 规定有效期为3个月。所有的金属器械包装前必须烘干、涂上光养护剂、逐个检查其性能。液体类装量≤80%;重叠的盘碗包装时中间用吸水纱布隔开;导管包装前用蒸馏水湿润, 以利蒸气穿透。所有的诊疗包需经两人核对无误后进行包装, 外标志清晰;且在2 h内进行灭菌, 以保证灭菌物品质量。

1.3 灭菌物品装放的监测

灭菌物品装放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灭菌物品的质量。因此, 消毒员必须经过培训后持证上岗。灭菌器内物品应按规定摆放, 将难灭菌的大包放在上层, 将易灭菌的小包放在下层;纤维类物品放在上层;盘、盒、碗应侧放;金属、陶瓷类物品放在下层;容器、试管类物品的开口朝下或侧放;各类包均应竖放, 包之间应留有2.5 cm的间隙。体积较小的包应采用金属筐竖放, 整个灭菌器的装载量应不超过90%, 且不得小于柜室容积的10%。尽量将同类物品放在一起灭菌, 若必须将不同类物品放在一起灭菌时, 则应以最难达到灭菌效果的物品所需温度和时间为准, 才能保证灭菌质量。

1.4 灭菌方法的监测

灭菌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 灭菌质量与医疗、护理质量息息相关, 因此严格遵守灭菌器的操作规程, 根据物品的种类选用不同的灭菌方法。如一般诊疗包、金属器械、敷料可采用压力蒸气灭菌法;油剂、膏剂、粉剂宜采用干热灭菌法;不耐热的物品如心导管、内镜、精密仪器、植入物等宜采用环氧己烷气体灭菌。所有灭菌物品的灭菌合格率为100%, 可疑污染均应重新灭菌。

2 加强灭菌器和无菌物品的综合监测

2.1 压力蒸气灭菌器的监测

每锅次必须有工艺、物理、化学监测, 详细记录日期、灭菌器号、锅次、压力、温度、灭菌时间、进出锅时间、操作者等, 每包内外放置“3M”化学指示卡 (带) , 灭菌后由米白变为黑色。预蒸空灭菌器每晨第1锅必须做BD试验, 指示图变色均匀。每月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作为指示菌做生物监测, 结果阴性为正常。

2.2 监测无菌物品的储存管理

无菌间专人管理, 严格执行无菌间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前湿式清扫, 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 每次1 h。无菌物品分类存放于无菌货架上, 标志醒目, 固定放置, 有效期为7 d, 所有物品距地面≥20 cm, 距天花板≥50 cm, 距墙≥5 cm。

2.3 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

每月常规进行, 要求做到空气培养细菌总数≤200 cfu/m3, 物体表面, 工作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

2.4 化学消毒液监测

消毒液现用现配, 每日更换, 每次配制后用化学试纸测试有效浓度, 保证化学消毒液精确的剂量和浓度。

2.5 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

每月进行1次紫外线灯照射强度的监测, 要求照射强度≥70 μW/cm2, 不合格者立即更换。

3 一次性注射器具的监测

为防止一次性注射器具使用不当引发医院感染, 应注重其采购、验收及贮存、发放、回收与销毁等4个方面。

3.1 严格采购定货

采购时选择知明企业以保证质量。供应室根据每月的周转数量, 存放条件等情况向采购部门提供采购计划, 确实做到保质保量, 及时供应。采购一次性注射器具除了企业提供必要的“三证”外, 还要求厂家提供国家医药管理局医用高分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出示的产品安全性能测试报告, 企业自测及临床试用报告。

3.2 严格验收及贮存

要求采购部门设专人负责对每批购入的一次性注射器具按国家标准进行目测验收。一般由外向内对大包装、中包装、小包装上的包装标志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要放入库房独立存放, 库房保持洁净阴凉干燥, 通风良好, 并配消毒设备。

3.3 严格发放, 做好信息反馈

一次性注射器具应根据临床需要批量购买, 应视各科室的工作量, 根据各类用品的需要、型号、基数等, 合理安排供应, 并做好登记;对包装破损、过期及日期不能辨清的产品, 一律不得发放使用;供应室在发放一次性注射器具时准确记录发放物品的名称、数量, 且备回收时数量核对。每位护士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时, 都要检查其质量, 如发现漏气、露液、针头不锐、输液器接头衔接不紧等问题, 要保留原样, 做好质量信息反馈工作。

3.4 严格回收

为避免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具丢弃造成社会污染, 科室使用后首先进行无害化处理, 置专用医用垃圾袋内, 派人去科室统一回收, 并记录数量, 双方签字留档, 然后集中毁形处理。

4 下收下送的监测与管理

下收下送是保证无菌物品不受污染和保证医疗护理质必不可少的工作。电话联系所需更换的诊疗包数量及种类, 收送时间相对固定, 选择在科室常规卫生整顿之后和人员流动高峰后。收送地点相对固定, 选择人员流动频率低, 避风, 保洁程度好的区域进行。收发人员严格分开, 相对固定, 收时认真清点数目, 发时严格执行“三查四对”。并保持两车的清洁, 每日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后, 再用高压水龙头冲洗, 擦干备用, 下送车每日还得紫外线照射消毒, 机动包需重新灭菌, 不得返回无菌间。

通过落实以上监测措施, 使我院供应室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确保了无菌物品的质量, 有效地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篇8

关键词: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ICU,病原菌

医院感染是全球关注的话题, 随着侵入性操作普及, 医院感染也随之增加。ICU收治危急重症患者, 是医院感染高发和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 做好医院感染监测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重要手段[1]。2010年6月医院启用现代化门诊病房综合大楼, ICU也从5张床增加至16张床, 对ICU质量管理与感染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全面掌握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2011年1月起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ICU患者463例中发生医院感染55例, 其中男32例, 女23例, 66~89岁者45例, 41~65岁者6例, 90岁以上者4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附录D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相关要求[2], 由感染控制专职人员每天到ICU进行主动监测, 查看病程记录、护理记录单、体温单、侵入性操作、各种辅助检查结果等,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 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 监督、指导医护人员及时完成准确填写、评估监测表, 每季度统计、分析及反馈各项监测指标。

1.3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3]进行诊断。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463例监测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55例, 共58例次, 医院感染率11.88%, 例次感染率12.53%;患者总住院日数5668 d, 患者日感染率9.70‰, 例次日感染率10.23‰;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3.74, 调整日感染人次率2.59‰, 调整日感染例次率2.74‰。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医院感染部位具体如下:下呼吸道感染20例次, 占34.48%;泌尿道感染31例次, 占53.45%;血液感染6例次, 占10.35%, 其他感染1例次, 占1.72%。由此可得医院感染部位以泌尿道感染为主, 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

2.3 各器械使用及相关感染情况

呼吸机使用率53.7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发生率4.92‰;导尿管使用率81.37%, 尿道插管致泌尿道感染发生率6.29‰;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91.69%,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0.77‰, 见表1。

2.4 病原菌分布

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中, 共检出病原菌699株, 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占84.4%, 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其次, 为革兰阳性菌与真菌, 分别占7.9%和7.7%。病原菌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中段尿, 占85.0%, 见表2。

3 讨论

3.1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2011年1月-2012年12月ICU目标性监测463例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55例, 医院感染率11.88%, 患者日感染率9.70‰, 调整日感染人次率2.59‰, 调整日感染例次率2.74‰, 低于李卫光等[4]报道的感染率。感染部位以泌尿道感染 (53.45%) 为主, 其次是呼吸道感染 (34.48%) , 这与黄新华等[5]报道的以下呼吸道感染为存在区别。考虑与ICU老年患者长期卧床, 免疫功能低下, 营养状况差, 导尿管使用率高而且留置时间长有密切关系。呼吸道感染为居第2位, 这与落实有效的呼吸道感染控制措施有关, 如患者无反指征取半卧位, 定时翻身拍背、吸痰, 用银离子口腔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手卫生, 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1次, 有污染时及时更换等。有研究表明, 每周更换1次呼吸机管路, 既降低医疗开支, 又不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认真洗手可降低医院感染30%, 美国2002年CDC院内洗手规范所引用的大量临床报告也证实了院内洗手的有效性[6,7]。

3.2 医院感染部位

ICU最多见的感染部位是机械通气相关性肺部感染、留置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本次目标性监测3种侵入性插管导致的医院感染48例, 占相关感染82.76%, 留置导尿管使用率81.37%, 感染率6.29‰,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为居ICU感染首位, 究其原因可能与ICU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广谱抗菌素, 造成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有关。因此, 长期接受抗菌素及激素治疗的患者, 应加强泌尿系统真菌的监测, 预防为先, 规范合理用药, 同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增强患者免疫力, 降低真菌性泌尿道感染。呼吸机使用率53.79%, 感染率4.92‰, 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位居第2位, 与ICU医护人员感染防控意识增强, 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医疗护理行为习惯有密切相关性, 相比2009年1月-2010年6月目标监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10.9‰, 下降了5.49‰。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91.69%, 千日感染率0.77%, 较其他医院监测结果低, 与操作人员严格掌握操作规程, 操作者基本由ICU医生或麻醉科人员执行, 置管后护理得当有关[9]。深静脉置管感染与操作熟练程度、留管时间、置管部位等有密切关联, 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 并及早拨管。怀疑有深静脉置管感染时, 应及时规范送检血标本, 依据检验结果确定是否感染。

3.3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本次监测发现, ICU医院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 占84.4%, 肺炎克雷伯菌为最多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 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 真菌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 而且病原菌大多呈多重耐药、泛耐药菌株,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和挑战。肺炎克雷伯菌与鲍曼不动杆菌多见于呼吸道感染患者, 感染率的逐年上升, 已成为ICU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 且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广泛使用, 出现全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与鲍曼不动杆菌,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医院抗感染治疗形势严峻。热带假丝酵母菌主要见于泌尿道感染, 真菌感染常出现于免疫力低下和慢性病患者, 病死率较高, 其发病率仅次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真菌可侵犯皮肤、黏膜、呼吸道、泌尿道等, 泌尿道是真菌的好发部位, 感染耐药菌株产生及二重感染给治疗带来难度, 这与抗菌药物的使用、耐药菌株的产生增多有密切联系[10,11,12]。应防止病原菌在医院内传播, 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制定防控干预措施: (1) 履行职责,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 强化宣传培训, 医护人员应了解ICU医院感染发生特点, 病原菌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 提高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 (3) 严格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 每天用消毒液进行环境、物表、仪器设备清洁消毒, 耐药菌患者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物品尽可能专用, 各类有创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做好导管护理; (4) 落实手卫生,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避免手接触传播细菌; (5) 加强基础护理, 用消毒液擦浴, 减少细菌随尘埃飞扬; (6) 做好标准预防, 防范职业暴露; (7) 定时插管评估, 尽早拔除导管; (8) 加强患者病原学主动监测, 及时采取有效干预; (9) 使用合格器械和器具, 定期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0) 掌握抗菌药物用药指征, 依据药敏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传播, 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和感染暴发。

医院感染监测体系 篇9

关键词: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监测,控制

医院感染是全球卫生问题, 不仅会加重患者的原发病, 还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儿科病房是医院感染中重点监测的部门, 有效的控制和预防能够减少医院感染事件。本次研究对我院2011-2013 年儿科住院患者进行监测, 分析医院感染的情况, 提出具体的措施, 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2013 年收治儿科住院患者24 860 例, 对其进行临床监测。年龄1 ~ 12 岁, 其中男12 560 例, 女12 300 例。

方法: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统计后的资料进行整理。同时, 要对患儿的医院感染特征进行分析, 包括感染的部位、原发病、住院的时间及年龄、性别、侵入性操作等。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依据, 对患儿的医院感染进行科学的诊断。

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24 860 例儿科住院患者中, 有770 例儿科住院患者发生了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发生概率3.10%;感染780 例次, 感染例次率3.14%, 见表1。

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本次研究的770 例医院感染患儿中, 主要是呼吸道感染, 感染401 例 (52.08%) ;其次是胃肠道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 分别有112例 (14.54%) 和97 例 (12.60%) , 见表2。

感染病原菌:医院感染的患儿标本中, 共检出892 株病原菌,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358 株 (40.13%) , 肺炎克雷伯菌208 株 (23.32%) , 表皮葡萄球菌143株 (16.03%) , 大肠埃希菌127 株 (14.24%) 以及口腔黏膜真菌56 株 (6.28%) 。

易感因素: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 与患儿的住院时间、年龄、原发疾病、季节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①年龄:医院感染发病较多的是1 岁及1 岁以下的婴幼儿和新生儿, 儿科住院患者中共有12 750 例该年龄段的患儿, 其中医院感染840 例 (6.59%) ;而> 1 岁患儿共有12 110 例, 感染195例 (1.61%) 。两组数据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②住院时间:住院天数> 10 d的患儿2 584 例, 其中医院感染288 例 (11.15%) ;住院天数6 ~ 10 d的患儿8 365 例, 其中发生医院感染325 例 (3.89%) ;而住院天数< 5 d的患儿13 911 例, 发生医院感染157 例 (1.13%) 。住院天数> 10 d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③抗菌药物:患儿使用不同的抗菌药物, 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也不同。在770 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中, 采用一联抗菌药物治疗523 例 (67.92%) , 采用二联抗菌药物治疗208 例 (27.01%) , 采用三联抗菌药物治疗39 例 (5.06%) 。

讨论

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主要包括年龄、住院时间、原发疾病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通常, 年龄较小的患儿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主要是患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弱;同时, 住院时间越长, 越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主要是患儿在住院期间, 环境中的病菌较多, 容易造成伤口感染及交叉感染。另外, 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也对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联抗菌药物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医院感染发生率3.10%, 感染例次率3.14%。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及胃肠道, 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另外, 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 与患儿的住院时间、年龄、原发疾病、季节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因此, 对儿科住院患者进行科学的医院感染检测, 确定感染因素后进行有效控制, 能够减少儿童医院感染的事件。

为了降低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首先, 医院要做好预防控制措施, 构建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加强消毒隔离操作;要保证病房内的空气流通, 提高环境的卫生以及消毒水平;对免疫力功能低下的患儿要保护性隔离, 防止病菌的交叉感染;要加强卫生和康复知识的宣传, 既要保证卫生, 又要加强患儿的营养;最后, 要对患儿的疾病进行准确判断, 使用合理的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谭庆, 游明园, 孙煦勇, 等.某医院感染病例特征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5, 11 (1) :99-101.

[2]杨巧玲, 于淑琴, 轩杰.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3, 12 (7) :67-69.

医院感染监测体系 篇10

1监测范围与方法

1.1 监测范围

(1) 产科住院部:手术室、产房、沐浴室、母婴同室、注射室、重症监护室 (ICU) ; (2) 门诊部:妇科手术室、注射室、妇科综合治疗室; (3) 儿科:治疗室ICU、发热门诊、留置观察室; (4) 检验科:临床检验室、生化免疫室、血库、HIV初筛室; (5) 供应室:打包间、无菌间。根据GB1598 2-1995中规定的Ⅱ、Ⅲ类环境消毒。Ⅱ类环境包括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Ⅲ类环境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和各类病房。

1.2 方法

医院各科根据需要采用紫外线灯、三氧消毒机或移动式臭氧消毒机、戊二醛等消毒灭菌方法定时定期消毒灭菌[3]。通过消毒前后对空气中细菌含量进行比较, 了解各种消毒方法的杀菌率, 以便更加合理选择消毒方法。每月对需要进行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的地方实行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表和每季度对碘伏、75%乙醇用琼脂平板 (直径为9cm) 和10%增菌肉汤采样, 37℃培养, 48h观察结果。

1.3 采样方法和时间

一般在消毒处理后, 操作前进行采样。

1.3.1 空气的采样:

平板暴露法 (1) 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cm2的, 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 内、外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cm2的, 设4角及中央5点, 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 (2) 采样方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 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 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 扣放于平板旁, 暴露5min, 盖好立即送检。

1.3.2 手表的采样:

被检人员五指并拢, 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 (约30cm2) , 并随之转动, 然后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 将其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立即送检。

1.3.3 物表的采样:

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 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 并随之转动, 然后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 将其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立即送检。

1.3.4 碘伏、75%乙醇采样:

将碘伏、1ml倒入含10ml中和剂的无菌液试管内, 立即送检。

1.4 合格标准

(1) Ⅱ类环境医务人员手表:细菌总数≤5cfu/cm2, 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物表:细菌总数≤5cfu/cm2, 并未检出致病菌;空气:细菌总数≤200cfu/m3, 并未检出致病菌。 (2) Ⅲ类环境医务人员手表:细菌总数≤10cfu/cm2, 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物表:细菌总数≤10cfu/cm2, 并未检出致病菌;空气:细菌总数≤500cfu/m3, 并未检出致病菌。

2结果

2.1 不同消毒方法试验结果比较

消毒均在温度20~30℃, 湿度50%条件下进行, 结果见表1。

2.2 监测结果

2005-2008年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结果, 见表2、表3。

3讨论

通过对重点科室的监测发现, 2005-2008年监测空气标本3 216个, 检测到菌落1 643个, 均为杂菌, 未检测到致病菌, 合格率为92.7%, 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部分科室清洁卫生不彻底及消毒时间不足、紫外线灯管辐照强度不够造成;检测物表标本912个, 检测到菌落356个, 未检测到致病菌, 合格率为95.3%, 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部份科室清洁卫生不彻底, 消毒时间不够;检测医护人员手表912个, 检测到菌落399个, 未检测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等致病菌, 合格率为96.4%, 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医护人员未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检测碘伏144次, 75%乙醇144次, 未检测到菌落, 合格率为100.0%。2005年空气、物表、手表总合格率较低, 仅为82.0%, 通过努力合格率逐年稳步上升。通过细菌学监测, 每月对未达标的科室实行多次重点监测直至其检测合格为止, 同时提出整改措施, 以上数据说明我院细菌学监测合格率逐步提高, 但是还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我院从各方面逐步完善、落实医院感染措施, 按照《消毒管理办法》的规范要求操作, 通过定期的医院感染监测, 基本掌握医院感染情况, 为医院控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 可以看到我院采取的3种消毒灭菌效果均能达到GB15982-1995中规定的Ⅱ、Ⅲ类环境消毒标准, 目前紫外线灯管消毒应用广泛, 灭菌效果比较肯定, 但其易受到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 同时根据规定使用的紫外线灯, 新灯的辐照强度应≥90μw/cm2, 使用中紫外线的辐照强度应≥70μw/cm2, 凡<70μw/cm2者应及时更换灯管;三氧机和移动臭氧消毒机效果较次, 但使用方便, 可以程控开关, 无消毒死角, 移动臭氧消毒机消毒环境中臭氧浓度<0.2mg/m3, 对人安全, 因此可在有人的房间内进行消毒;甲醛熏蒸的杀菌效果较好, 影响因素不多, 但时间长, 刺激性大, 而且长期使用有致癌作用, 目前已较少使用。综合我院3种消毒方法以及其所能达到的消毒水平, 使用三氧机和移动式臭氧消毒机最佳, 能达到要求, 操作方便, 效果稳定, 适于日常工作。如果在使用三氧机或移动式臭氧机的同时, 每间隔一段时间使用紫外线照射1次, 效果优于单纯使用三氧机或移动式臭氧机或紫外线照射。但是以上3种消毒方法效果均不能达到Ⅰ类环境的消毒要求。

医院感染控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落实严格监测和监督工作以及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加强对医疗废物、废水的管理[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队伍建设,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 使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制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 举办讲座和培训, 使医务人员都能接受教育和培训。通过培训, 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 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通过回顾2005-2008年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结果, 要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控体系, 强化医院感染意识, 做好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通过规范化管理, 使医院感染控制合格率达到医院感染管理标准。通过有效措施, 以科学监测为依据, 以感染管理为手段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真正保证医疗安全。

摘要:目的通过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结果分析了解和预防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为医院控制感染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了解不同消毒方法对空气的灭菌效果。方法消毒后用琼脂平板和增菌肉汤对医院需监测感染环境的空气、物表、手表、碘伏、酒精实施例行监测。结果监测空气标本3216个, 检测到菌落1643个, 均为杂菌, 合格率为92.7%;检测物表标本912个, 检测到菌落356个, 合格率为95.3%;检测医护人员手表912例, 检测到菌落399个, 合格率为96.4%, 均未检测到致病菌;碘伏和酒精未检测到菌落, 合格率为100.0%。结论通过分析2005-2008年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结果, 表明消毒灭菌技术合格,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合理有效。

关键词:医院感染,细菌学,监测,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2002年版) [S].2002:1-2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S].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2006-7-6.

[3]王丽生.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探讨[J].河北医药, 2005, 27 (7) :79-81.

上一篇:生物学特征下一篇: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