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医院内感染

2024-05-09

内科医院内感染(共12篇)

内科医院内感染 篇1

医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入院后发生的感染。在实践中, 由于医护人员必须经常和长期接触患者或者相关的病源, 因此把病源菌传染给其他人的可能性就比平常人机会大, 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1 必须高度重视医院内感染问题

医院内感染的临床表现是如果患者住院前获得的感染, 在住院时正值潜伏期, 住院后发病不能作为医院内感染, 而是社会感染。反之, 住院期间获得、出院后以表现发病者也应当被列为医院内感染。在医院内感染的事件中, 虽然像手术后伤口感染很明显是属于医院内感染的情形, 但是在某些场合下, 难以分清获得感染时间是在入院前还是入院后, 因此也有专家使用“医院有关感染”一词。临床实践表明, 医院内感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 交叉感染:在医院内从别人 (患者或医护人员) 处所获得的感染叫做交叉感染。则曾经有一个专家报告一次由粘质沙雷氏菌引起的交叉感染, 发病11人, 后调查原因是一个护士患有甲沟炎, 并长期携带此病菌; (2) 自身感染:这方面是指感染微生物来自于患者自身的正常部位或者化脓部位。例如术后伤口感染的葡萄球菌来自自身皮肤、链球菌来自口腔、气性坏疽及破伤风杆菌来自肠道。根据国外的专家报道观察患癌症者的感染来源时发现有86%感染来自患者自己的内源性菌丛; (3) 环境感染:是指接触到已经污染的无生命的东西而获得的感染。患有军团杆菌肺者常由于在病室内吸入空调送入的污染空气或者经常淋浴引起的。已经证明军团杆菌生活在冷却塔的积水或淋浴的水龙头中。

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方式的感染: (1) 媒介物:携带致病菌微生物可以传递给别人的东西称为媒介物。带菌者与传播媒介交换应用, 但是带菌者有时用于专指带微生物的昆虫; (2) 可预防的感染:是指可以预防的感染事件。尿路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者是污染物以后没有洗手, 使革兰氏阴式杆菌得以传播。这类医院内感染属于可预防的感染; (3) 不能预防的感染:这是指不论怎样小心, 仍难免发生的医院内感染。免疫抑制的患者遭受自身菌丛的感染往往是容易预防的。

医院内感染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的一种微生物感染或者流行的现象, 其特定条件或者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医院是患者集中的地方, 提供了相互交换病源的机会。 (2) 患者因患病降低抵抗力或者机体内抵抗力在病前已经处于低下状况。据此有专家报道急性骨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有49%发病是在医院内感染的, 中性白细胞数与感染率成反比, 病源主要是大肠杆菌。 (3) 应用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等, 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4) 由于诊疗需要施行膀胱插管、心导管、血液透析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新问题是一些微生物可以直接进入到人体的无菌部位。血液透析单位常引起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心脏手术后插管有时因为绿脓杆菌感染导致致命的败血症。治疗呼吸道病患常用的喷雾器装置, 通过凝结在塑料管内分泌物, 也可引起患者之间的相互交叉感染。 (5) 耐药菌株多。因为患者体内细菌已经经受药物的反复接触形成耐药。1930~1970年, 烧伤患者的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在发生变迁, 其次序大致是链球菌、葡萄球菌、假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这与青霉素等药物的广泛使用产生耐药性有关。庆大霉素问世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颇有效, 1976年以来对庆大霉素耐药的菌珠日趋增多, 在对庆大霉素耐药的55例菌血症患者中有19人死亡。

由此可见, 医院内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不利于原发疾病的治疗和恢复, 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约为2%~15%。世界各国对此问题均感到棘手。美国约有5%患者发生医源性感染, 每年为此花费10亿美元。我国医院内感染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近几年来, 某些医院的新生儿室曾发生多起鼠伤寒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暴发流行。有的医院外科曾因绿脓杆菌感染使手术被迫停止9个月。

由于医院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有其特殊性, 国外有专为医院内感染问题而编写的参考文献、专业杂志和专题讨论的杂志专刊。在国际传染病和化疗学术会议中也将医院内感染作为专题。国内有关医院内感染的文献尚少, 对医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尚未予以应有的重视。有鉴于此, 希望能通过此次专题笑谈, 使广大流行病学工作者和临床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问题引起重视, 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总结出正确、可靠的诊断方法, 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使医院内感染减少到最低限度, 将医院内感染的治愈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 内科的医院内感染问题分析

内科包括多个系统、性质不同的疾病, 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3年前, 我们曾经对我了院部分病房作一院内感染的调查。其中内科住院病例120例, 包括感染病房39例, 神经内科病房54例和血液病病房27例。调查病例中入院时已经有感染即院外感染患者38例, 发生院内感染者27例。院内感染占全部内科病例的22.5%, 占全部感染病例的41.5%。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最为多见, 约占一半以上, 其次为泌尿道和消化道等。临床上我们把22例作细菌培养, 19例培养阳性, 标本为痰以主, 其次为口腔拭子、尿、脓液、腹水等。除1例单纯获得革兰氏阳性菌、3例为霉菌外, 其余均为革兰氏阴性菌或者合并阳性菌感染。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肺炎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阴沟杆菌和产气杆菌等。药物敏感试验测定结果显示, 自院内感染者分离所得的菌株 (包括外科院内感染者分离的菌株) 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用性明显, 如对于庆大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羧苄青霉素和头孢噻吩的耐药率高达71.6%, 而院内外感染者致病菌的耐药率为52.7%。前者的高度敏感率仅为9.1%, 后者为29.1%, 二组的差别临床结果显示具有显著差异 (P<0.05) 。

感染病房的39例感染病例中仅有3例因严重感染或难治性感染长期应用多种抗菌药物而发生消化道白念珠菌感染, 其余无院内感染, 神经内科共18例细菌感染, 全属院内感染, 其发生与原发疾病有密切关系, 大多继发于脑血管意外, 重症肌无力,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和脑炎等。10例与呼吸抑制后的气管切开有关。治疗中虽大多数采用抗菌药物联合疗法, 部分病例已选用氧呱嗪青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新品种, 但由于原发病的基础和细菌耐药, 院内感染难以彻底控制。曾对重点护理室内的6例患者和有关工作人员的咽、皮肤和创面, 以及各种导管、公共医疗设备器械、生活用品、空气等作细菌采样调查, 结果显示不能提示院内感染的致病细菌来自环境, 而可能属于内源性感染。血液病病房的院内感染发生与病员的免疫功能缺陷、化学疗法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有关。除肺部感染外, 还有牙周炎、肛周炎各1例。15例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病员中, 发生细菌感染的有6例, 其白细胞总数均低于3×109/L, 而未发生感染的9例中仅有3例白细胞的总数低于3×109/L。

医院内感染、细菌耐药性与合理应用药物特别是抗菌药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无指征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过多采用联合用药、选药不符合适应症以及剂量与疗程不恰当等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比较普遍, 内科不合理用药的比例约占14.9%。由于滥用抗菌药, 必然会引起耐药菌的增加, 这些耐药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院内感染。而院内感染往往又会增加治疗上的困难, 因此在防治院内感染上必须重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3 医院内感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原则与医院外部感染的防治措施相似,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消灭传染源, 包括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患者, 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妥善处理污染的物品、器械等; (2) 切断传播途径, 对某些感染性疾病患者和易感染者进行隔离, 专门护理、无菌手术及操作等; (3) 增强患者抵抗力和免疫功能, 如手术过程中细心操作、菌苗注射、处理原发疾患等; (4) 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医院应当建立专门的小组对医院内连续监察, 以便于及早发现受感染的患者或者医院职工, 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引起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往往对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在处理时应常规的进行药敏试验。供选择用药或调整用药的参考。对于患有严重原发疾病的患者或免疫缺陷者更应采用强力杀菌剂, 以保证疗效。应定期对医院环境、病室、手术室取样检验, 熟悉掌握医院中常见病原菌及其对药物的敏感度,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处理患者排泄物及废弃的物品、敷料等;正确应用消毒剂和现代化的消毒技术, 保证各种医疗用具、手术器械、药品敷料等的绝对无菌。坚持经常的清洁卫生制度, 避免厨房、浴室水管、空调、通风管道和设备受细菌污染。

感染性疾病患者或医院环境中的病原菌可能通过工作人员接触、染菌的物品器械或空气等而传播, 引起医院内感染, 有时可引起暴发流行。因此应加强对医院职工的卫生宣教, 使人人了解医院内感染的基本知识了防治原则。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特别是简单易行的洗手、戴口罩、帽子等基本规则。坚持无菌操作, 尤其在给易感患者作静脉补液或放置高营养输液管时应带消毒手套;这在某此部门如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区等中, 尤为重要。对某些感染患者应进行隔离, 以免在病室中引起流行, 如新生儿室发生金葡萄时;尤其是长期或经常应用抗菌药或需进行器械操作的患者;也可以对某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隔离, 待病情缓解后即解除。

内科医院内感染 篇2

为提高呼吸内科院感工作质量,进一步搞好院感工作,保障医疗、护理安全,特制定2017年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一、重新调整科室感染监控小组成员,掌握监督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充分发挥监控小组作用,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落实24小时报告制度。

二、组织科内医务人员每月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学习,并记录进行考核,要求本科室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施,巩固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意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三、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工作,监控小组成员不定期检查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并每月计算洗手的正确率及依从性,统计每月洗手液、快速手消毒液的消耗量,易被忽略的感染环节应重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正确率。

四、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根据性能及时更换,器械按规定及时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使用中的各种导管按规定进行消毒更换。监控成员不定期对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监测,每半年对使用中紫外线灯管进行监测,并执行照射小时数登记并统计,及时更换,以确保消毒质量。

五、科室医务人员应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并登记,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科,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易感人群,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六、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储存、杜绝泄漏、医疗废物按要求分类放置,密闭,包装有标识,出科有登记,专人回收有签字,并保存存根备查。根据呼吸科病人的特点,重点对医院内获得性肺炎采取防控措施。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研究 篇3

(江苏省沭阳县仁慈医院,江苏,沭阳,223600)

【摘要】目的:通过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资料的分析,总结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方法:通过数理分析,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321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神经内科医院感染37例,占11.53%,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泌尿道、消化系统、皮肤软组织等,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长期卧床、泌尿道插管、原有糖尿病、皮质类固醇及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病人意识障碍等;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75-01

神经内科患者病患发作急,病情危重,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后期治疗,为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提出有针对性建议,笔者对本院神经内科4年中收治的321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的数据分析,以期提高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病情治疗水

平。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系统收集和梳理了我院2004年5月~2008年4月,4年间收治的321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数据,其中男性194例,占60.46%,女性127例,占39.54%,年龄11~83岁,平均年龄43.15岁。经过科学鉴别和分析,确认所搜集的数据真实可靠。

1.2统计方法按国际疾病分析法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分类,同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人工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原则是有利于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更有利于课题目标的实现。为了更精确的计算结果,数据均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1.3诊断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对感染诊断进行科学确定。

2结果

2.1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病率2004年5月~2008年4月,我院收治神经内科住院患者321例,发生医院感染37例占11.53%,43例次占13.40%。从数据可以看到,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对此必须加强研究并进行积极的治疗。

2.2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病部位根据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的科学分析,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病部位呼吸系统19例,占51.35%;泌尿道11例,占29.73%;消化系统4例,占10.81%;皮肤软组织3例,占8.11%,由此可见呼吸系统感染最多见,泌尿系统感染次之,皮肤软组织感染相对较少。

2.3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危险来源根据对数据进行的分析,我们发现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意识状态、侵袭性操作、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吸烟与饮酒史、慢性基础疾病均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侵袭性操作被认为是当前导致神经内科医院住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侵入性操作如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反复吸痰、吸氧、留置胃管等,均损伤了呼吸道天然免疫屏障,细菌乘虚而入,造成呼吸道感染。如留置各种导管时间过长管腔压迫和刺激黏膜,导致黏膜水肿渗出,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另有报道证明患者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易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其发生率可达9%~70%,所致死亡率为20%~71%。

2.4数据显示,神经内科住院感染与意识,住院时间年龄、等有一定关系医院感染与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有一定的关系。神经内科患者大多起病急、病情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易发生医院感染,另外,住院时间的长短与医院感染关系密切相关,统计资料同时显示,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医院感染率增高,当住院时间>20d时,医院感染率明显增高。年龄60岁与>60岁者相比,医院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年龄>60岁者医院感染危险性为60岁者的2.45倍因此,年龄越大、住院时间越长、意识障碍越严重,越易受病原体的侵袭。

3讨论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目前已经成为提高神经内科医院治疗水平,快速恢复病人健康的瓶颈。必须加大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治,主要建议如下:(1)加强原发病的治疗:特别有并发症或感染的患者,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诊疗操作,必须实施时,应加强消毒措施,严格无菌操作,减少侵袭性诊疗带来的感染几率。(2)加强医务人员的管理: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外,其中特别要重视医治人员卫生管理,这是基层医院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最为经济有效的办法,以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及二重感染。(4)医院应加强病人预防感染的相关知识教育培训,提高病人对感染的重视度,以便于减少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吕冬苗,孙玉玺,刘喜梅.3055例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382740.

[2]闫建萍,林东,邱德胜.360例急性脑血管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68269.

[3]郑佳坤,赖素勇,陈默蕊,等.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部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5712573.

[4]赵施竹,纪双庆,纪文龙.气管插管48h内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74

内科医院内感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感染的患者72例 (男42例/女30例) , 年龄38~75岁, 平均年龄 (55.6±12.9) 岁;其中原发病:缺血性脑血管病34.72% (25例/72例) , 出血性脑血管病26.39% (19例/72例) , 周围神经病13.89% (10例/72例) , 脊髓病变8.33% (6例/72例) , 其他16.67% (12例/72例) 。

1.2 方法

记录感染患者临床资料, 并对患者感染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1.3 效果评价

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标准》 (试行) 执行。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总体感染情况

本次资料中出院患者共1 014例, 平均感染率为7.10% (72/1014) , 见表1。

2.2 感染季节

全年都有感染患者, 其中以春季22.79% (20/72) 与冬季33.33% (24/72) 感染率较高, 见表2。

2.3 感染部位

呼吸道感染病例最高占61.11% (44/72) , 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占23.61% (17/72) , 见表3。

2.4 感染年龄

60岁以上患者感染率最高占55.56% (40/72) , 见表4。

2.5 感染与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超过20天的患者感染率最高占58.33% (42/72) , 见表5。

2.6 医院感染与致病菌

送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54株;G-菌占74.07% (40/54) ;G+菌占20.37% (11/54) ;真菌占5.56% (3/54) 。其中, G-菌中居前三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克雷伯菌、大肠杆菌, 见表6。

3 讨论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提高基层医院医疗质量, 保障患者的安全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神经内科疾病在院内住院患者中属于一个特殊群体, 住院周期长, 集体封闭式管理, 个人卫生习惯差, 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原因, 易发生患者医院感染。在本次资料中出院病例1 014例, 感染病例72例, 感染率为7.10%。表明神经内科疾病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较常见, 因此加强医院病房感染的监测与防治, 尤为重要。

神经内科疾病院内住院患者的感染因素较多。在本次研究的72例感染病例中我们发现感染发生特点: (1) 感染季节:全年都有感染患者, 其中春季22.79% (20/72) 与冬季33.33% (24/72) 感染率较高, 提示这可能是因为春季和冬季昼夜温差较大, 住院患者不注意保暖导致患者感染风险增加; (2)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占首位, 其次是泌尿道感染, 消化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次之。提示呼吸道感染率高可能与神经内科患者长期卧床, 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排出有关[3,4]。另外, 在吸氧过程中, 每个患者、病种、病原微生物各有不同, 湿化装置若消毒不严, 又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也可增加神经内科患者感染机会。对于泌尿道感染, 多与留置尿管有关; (3) 感染年龄:本次资料显示60岁以上患者感染率最高占55.56% (40/72) , 提示年龄越大, 感染几率越高。主要因为住院患者随年纪增长, 老年患者T细胞减少[5], 其机体的免疫力呈下降趋势, 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同时老年患者各系统、脏器机能下降, 基础疾病多, 而且病情比较严重者, 更容易发生感染; (4) 致病菌:送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54株;G-菌占74.07% (40/54) ;G+菌占20.37% (11/54) ;真菌占5.56% (3/54) 。其中, G-菌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克雷伯菌、大肠杆菌。提示G-菌是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 且多为抗感染药物的多重耐药菌株。

同时我们分析发现, 住院时间长与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呈正相关, 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 住院病人的感染率也随之增加。针对调查分析发现的神经内科疾病院内住院患者感染危险因素, 我们提出医院病房感染防控对策: (1) 对院内医务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医务工作人员全面掌握医院感染及预防医院感染知识, 认真学习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专业知识, 提高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特别是要针对保洁员及陪护人员培训必要的消毒方法[6,7]; (2) 尽可能缩短患者治疗病程, 避免接触传染;加强患者病房空气流通, 避免病房内空气污染严重[8]; (3) 加强医院感染的监管, 包括制定各种有效的监管措施, 检查各种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有效性, 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实现预防和控制病房医院感染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孝芹, 崔霞, 程军.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7) :852-853.

[2]宋丽红, 贾会学, 贾建侠, 等.医务人员手卫生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 :35-35.

[3]毕桂兰, 冉令霞.中医神经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监测1489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 21 (8) :68-68.

[4]庄迎九, 叶茂林.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9) :1267-1268.

[5]陈峪, 全月英, 陈小会.医院感染易感因素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7) :632-633.

[6]吴明, 靳桂明, 魏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强化职能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1) :1408-1410.

[7]张玉强, 何多多, 杨杰, 等.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2) :1543-1543.

内科医院内感染 篇5

摘要:目的:探讨控制神经内科ICU病室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对策。方法:抽取本科室收治的252例ICU住院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状况。结果:经过分析比较,干预组患者中医院感染10例(7.97%);对照组患者中医院感染32例(25.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控制神经内科ICU病室医院感染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内科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138-01

神经内科ICU的病人多是脑部疾病,患者由于年龄偏大、运动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大量抗生素的使用和各种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而医院感染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1]。因此,为降低临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ICU 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患者资料,针对ICU生理特点、病情、治疗、护理手段及ICU的环境设施分析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科室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252例住院患者,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126例,其中脑出血的患者有44例,脑血栓的患者60例,而脑栓塞的患者22例,年龄为42~78岁,平均(69±4)岁。而干预组有126例患者,其中脑出血的患者43例,脑血栓的患66例,脑栓塞的患者,17例,年龄37~81岁,平均(66±7)岁。两组病人基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

1.2方法:将252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状况,然后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1.3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国家卫生部文件《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执行。

1.4护理干预

1.4.1严格的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认真的执行各项的消毒隔离制度是有效的干预ICU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主要保持室内的通风和干燥,并做好室内的空气和地面以及物品表面和床单的终末消毒工作,并采用空气净化器进行持续的净化,保证操作的前后正确的洗手或者用消毒液进行涂擦双手。此外对与传染性的疾病患者需要给予隔离,并在床尾做好隔离的标记,相关的工作人员进入ICU需要穿规定的工作服、鞋,并戴好帽子与口罩[2]。

1.4.2严格无菌操作:对于患者吸痰和导尿以及深静脉置管时需要严格的做好无菌操作。在患者吸痰时戴上无菌的手套,并使用一次性的吸痰管,同时保持好尿路系统的密闭性,及时的做好会阴的护理,并保持尿道口的清洁,一般尽量的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采取静脉穿刺需要皮肤隔日进行消毒,每周进行2次的更换敷贴,同时密切的观察穿刺处的皮肤有无红、热、肿、痛以及全身的症状,例如出现发热和白细胞升高等炎症的出现时,需要对导管的皮下段进行细菌的培养。

1.4.3加强基础护理:护理工作人员需要认真的进行口腔和呼吸道的护理,其中口腔的护理每日进行2~3次,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每l ~2h对患者翻身和拍背1次,从而使痰液及时的充分排除。另外还需保持床单位和皮肤的清洁与干燥,做好氧气湿化瓶和管道的消毒,一般湿化瓶和湿化液需要每天进行更换。

1.4.4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相关的过关培训,其目的是使每位医务人员能够深入的认识到做好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同时严格的落实各项制度。另外通过培训,督促医务人员在每次的操作前后需要正确而有效的进行洗手,做好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1.4.5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调查显示,长时间使用不合理的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真菌的感染部位表现为呼吸道,因此对于ICU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时,需要做好防止真菌感染的措施。因此,正确的掌握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并根据药物的敏感试验进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需要及时的停药,以防止二次感染和耐药菌的产生。

1.5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的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感染率为25.40%,干预组为7.94%,差异显著。见表1。

3讨论

对于ICU的医院感染,主要表现为呼吸道为主,而且基础的疾病主要以损伤性的疾病居多,一般 ICU的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卧床的时间也比较长,并且大多数的患者都处于昏迷的状态,基本上丧失了咳嗽的能力,并且气道的分泌物很难排除,因此,这些都为细菌的滋生和繁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止医院感染发生是医务人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要做好防护:加强病室的环境监测;严格的遵守无菌的原则;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药物;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3]。医院感染的最大挑战不是没有指南可以依照,而是没有很好地遵循指南,如果能够认真执行指南,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应当严格遵守医院感染防治的各项规程,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综上所述,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神经内科ICU病室医院感染率,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内科医院内感染 篇6

【摘要】目的 为了对肾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为防治肾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提供参考借鉴?方法 笔者对自己所在医院肾内科近2年出院的1440例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为感染组,没有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分为非感染组,现将两组患者相关因素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7.64%;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71例?泌尿道感染21例?胃肠道19例,其中有1例患者双重感染,即发生泌尿道感染又发生呼吸道感染;感染组患者中糖尿病所占比率?平均年龄?使用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人均天数?透析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组患者的血色素?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进行各种有创检查的人均次数等因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尤其以呼吸道易感染;高龄?糖尿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剂?透析等均会增加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

【关键词】肾内科;真菌感染;因素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也随之相应的变化,肾脏疾病也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之后又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由于肾脏内科疾病具有长期迁延?治疗漫长以及替代治疗的费用昂贵的特点,因此常给患者带来了生理与心理的沉重的压力,同时也给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目前我国已完成北京?上海?广州?郑州?东阳?西双版纳傣族?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等有关的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成年人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为8-12%,而知晓率则不足10%,同时证实早期诊治原发疾病,积极的对各种高危因素进行有效控制,这样能有效延缓肾脏功能的减退,从而防治降低终末期肾脏病的患病率?而由于医院流动人群较为复杂,且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容易发生院内感染,这对肾内科住院患者来说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对于肾内科住院患者来说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可能是由于细菌或真菌的感染?为了更好的帮助患者进行康复,同时缓解患者肾脏功能的压力,尽量减少用药,因此很有必要对患者院内感染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笔者通过对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在自己所在医院肾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1420例住院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对自己所在医院肾内科自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两年时间之间的1420例患者的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其中男性845例,占59.51%,女性575例,占40.49%;年龄分布为38~71岁,平均年龄为(54.3±3.3)岁;患者病种分类主要为慢性肾脏疾病?急性肾损伤两大类,其中慢性肾脏疾病为1116例,急性肾损伤患者为324例?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断标准为:①患者肾损伤在3个月或3个月以上,主要呈现为肾结构或功能异常,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不下降,其中肾损伤可表现為:肾病理学检查异常或存在肾损伤标志(包括血和尿液检查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②肾小球滤率过低于60mL/min/1.73m2≥3个月,不论有无肾损伤证据?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为:肾功能(肾小球滤过功能)短时间(48小时)内突然降低:表现为血肌酐绝对值升高>26.5umol/L(0.3mg/dl);或血肌酐升高幅度>50%(达到基线的1.5倍);或短时间内尿量明显减少[尿<0.5ml/(kg·h)],时间超过6小时?肾病理诊断:病理诊断肾活检病理经光镜(标本要求肾小球总数至少10个)?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部分患者行电镜检查,参考WHO(1982)肾小球疾病组织学分型方案及2001年在全国肾活检病理诊断研讨会上拟定的肾活检病理诊断标准指导意见进行病理分型?

1.2 方法

1.2.1 分组

通过对144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发现共有110例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率为7.64%,现将这110例出现感染的患者作为感染组,其余没有发生院内感染的1330例患者作为非感染组?

1.2.2 记录相关因素

需记录患者5个方面的信息,首先是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种类;其次是对患者真菌感染所发生的深部的部位?真菌培养以及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记录;再就是记录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主要是泼尼松)?免疫抑制剂(主要是吗替麦考酚酯)的时间(d);另外还要记录患者进行各种有创操作(包括腹膜透析置管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膀胱镜检查?胸腔穿刺抽液?腹腔穿刺抽液?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肾脏穿刺活检术?深静脉导管留置术等)的次数;最后就是记录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

1.2.3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标准差表示,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组间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真菌感染的部位

两年期间所有1440例肾内科住院患者的病例中共有110例患者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的有71例?泌尿道感染的有21例?胃肠道感染的有19例,这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交叉感染,即发生泌尿道感染又发生呼吸道感染?

2.2 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

感染组患者中糖尿病所占比率?平均年龄?使用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人均天数?透析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组患者的血色素?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进行各种有创检查的人均次数等因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3 耐药率

本组病例资料中真菌的耐药情况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氟康唑分别为22.1%?8.9%?92.2%?37.1%;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为11.3%;其他真菌对对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0.3%和11.2%?

3 讨论

在我国,肾脏方面的疾病已经是一种常见和多发病?长期以来,原发性的肾脏病一直占据我国肾脏病发病率的首位,但随着近几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级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一些“富贵病”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涌现,如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这也无形的给肾脏器官的功能增加了巨大的压力,长此以往,肾脏方面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明显增高?其次,人们寿命的延长与人口老龄化在我国也已是日益加重,这也是肾脏病发病率攀升的另一个重要条件?目前关于慢性肾脏疾病的认定标准还多是研究蛋白尿或肾小球滤过率小于60mL/min作为诊断标准?当人们进入40岁以后,肾脏功能会自然的衰退,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肾小球一会出现一定的比例硬化,硬化的比例大约为[年龄/(2-10)]%,肾小球滤过率平均每年下降的速度大概我0.75-1ml/min,从而使人们对对许多全身性因素具有更高的易感性,如:高尿酸血症?肿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尤其是对于那些需长期饮用药物所带来的肾损害最为突出?此外,近年来肾脏方面的疾病也得到了广大医生的重点关注,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在许多医院也作为一种常规化验项目,这也是促进肾脏病早期发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现在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且使用不规范,从而导致了肾脏方面疾病的病因谱也在逐渐改变?

本研究表明,感染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二者的水平要明显低于非感染组的患者;而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且尽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应能降低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本组病例中存在糖尿病的患者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比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疾病,这也提示了肾内科住院患者中所患的其他疾病的种类也是患者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一个内在因素,因此,积极控制原发病也是有助于院内降低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有文献报道,感染已成为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患者死亡原因的第2位,这也可能与需要进行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患者自身营养状况不良的发生率较高有关,由于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受到损害,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患者的抵抗力,这也增加了患者的在院内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风险?本研究表明,总体透析患者比例高达311例,占比21.60%,因此,感染组中透析患者的比率要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此结果也与相关文献的报道相一致?由于肾内科患者需要进行各种有创操作的机会较多,如腹膜透析插管术?肾穿刺活检术等,理论上来说能明显增加患者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机会,但通过本研究却发现两组患者在有创操作次数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有可能与本组观察的病例较少有关?

相关资料显示,肾内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尤其是透析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以呼吸感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分析其原因,这也可能与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肺水肿及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有关,同时患者尿量减少后会导致尿液的生理冲刷作用明显减弱等原因也是有紧密关系的?本研究表明,肾内科住院患者的上述2个部位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呼吸道方面的真菌感染率高达64.55%,这与文献的研究存在着一致性?因此,临床工作中,对肾内科高危住院患者的重点检测上述部位的早期感染征象?及时进行痰及尿液真菌培养极为重要?

本研究中,通过对患者痰和尿液進行培养,共培养出真菌21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76.4%,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5.70%,其他真菌占7.9%,检出的真菌对伊曲康唑都有较强的耐药性,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高达92.2%?因此,在临床上对肾内科疾病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应尽可能根据药物的敏感性来进行选药,以利于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有研究资料显示,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大量或不合理应用,极易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从而发生二重感染?本资料中亦提示,感染组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时间均显著长于非感染组患者,这也提示上述药物的使用能促使了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发生内深部真菌感染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2009. Diabetes Care, 2009;(2 Supp 11): S13-61.

[2] Mancia G, De Backer G, Dominiczak A,et al.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 ESH) 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 ESC). J Hypertens,2007; 25(6): 1105-1187.

[3] A lberti KG, Zimmet P, Shaw J,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a new worldwide definition.Lancet, 2005; 366 (9491):1059-1062.

[4]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 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 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 (1):431-434.

[5] 王晓玲, 王检勤, 夏延龄, 等. 大黄素对人肾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2; 3(11): 629.

[6] 艾智华, 葵红卫, 张忠辉, 等. 大黄酸治疗大鼠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 26(4): 304.

[7] 瓮孝刚, 窦敬芳. 百令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 18(21):1475.

[8] 衣淑珍,古东东,鲍燕燕.葡萄球菌耐药性变化与抗菌药物用量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62-63.

[9] 胡大春,邵剑春,杨绍敏,等.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院内垂直传播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3):331-334.

内科医院内感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分析我院2009-2010两年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感染病例, 统计比较两者的院内感染率。

1.2 护理管理方法

1.2.1 建立神经内科感染管理体系

护理部要设立感染小组, 由总护士长任组长, 全面负责医院感染护理管理工作, 如制定防控院感的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收集和分析医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完成相关培训工作, 承担监督、检查、指导工作的责任等, 为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指明控制感染的方向和标准规范。

1.2.2 完善制度, 实施管理措施

严格依照国家规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并要求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 把医院感染控制落实到每个护理细节和每个护士上;制定相应的考评标准, 做到奖惩有别, 使护理人员能充分认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从而能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1.2.3 环境管理

病室环境是预防院内感染的基础, 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病室的消毒、灭菌工作, 防止播散病菌;做好隔离工作, 对于感染患者要隔离到独立的空间, 有条件者可住单间, 并做到专物专用[3];一切物品应进行终末消毒, 及时清除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减少感染机会;尽可能减少陪护率, 严格规定陪护家属以及护工的行走区域。

1.2.4 医护人员管理

医护人员是病人接触最频繁的人群之一, 他们在治疗和护理患者的时候是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所做的处置是否符合要求, 都关系到医院感染是否发生[4], 因此, 必须加强对医护人员管的管理。首先医护人员要按规定着装, 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手的卫生, 进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前后均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尽量避免侵入性操作, 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时要技术娴熟, 缩短操作时间, 保证神经内科患者常应用呼吸机、留置胃管、留置尿管、深静脉置管等的消毒灭菌合格。

1.2.5 加强抗生素管理和控制

神经内科抗生素使用量较大, 一旦抗生素使用不当就会使细菌耐药越来越严重、病程进一步延长, 感染机会增多。为此, 必须严格掌握抗生素应用的适应证,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不作盲目的频繁更换, 密切监视患者菌群失调情况, 从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1.2.6 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管理

保证患者所有的治疗、护理都在医院内完成, 不要随意离开医院, 引导患者做好自身防护, 指导其一旦发生感染如何避免传染他人的方法;规定家属探视时间, 在探视时间外家属不可随意进入病区, 以有效的降低院内感染的传播。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情况

我科2009年医院感染人数41人次, 感染率为13.13%, 在进行护理管理后, 医院感染率降至7.58%, 2010年感染率显著低于2009年,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

医院感染主要发生部位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 2009年个部位发生率均较2010年高。

3 讨论

近年神经内科疾病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随着住院率的上升, 医院感染是神经内科疾病的常见并发症, 也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 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不仅是反应医院护理质量水平的标准之一, 也直接影响患者的利益。神经内科疾病本身具有特殊性, 医院内感染也有其特点。本研究根据神经内科疾病特点, 通过以下几个措施进行护理管理: (1) 建立神经内科感染管理体系, 完善制度, 以保证护理管理有章可循, 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2) 实施环境干预, 保持环境清洁, 减少感染的传播; (3) 对医护人员进行管理, 保证其治疗和护理操作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各种设备消毒灭菌合格并通过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强化其对院内感染的正确认识, 在日常护理中严格做到规范化的操作; (4) 加强抗生素管理和控制, 避免滥用抗生素和二重感染; (5) 加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管理, 引导患者正确的卫生习惯, 指导家属配合管理。通过给予上述的护理管理措施, 我院医院感染率显著降低, 2009年医院感染率为13.13%, 2010年医院感染率降至7.58%, (P<0.05) ;2010年患者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颅内、胃肠道、皮肤院内感染发生率也较2009年显著降低 (P<0.05) 。

综上所述, 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而护理管理是防控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院护理部及广大护理人员作为防控医院感染的主力军, 应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规范护理操作, 充分发挥在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中的作用,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龙燕, 马凤葵.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探析当代医学, 2011, 17 (36) :44.

[2]王立波, 王建国, 董雨燕, 等.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的控制[J].吉林医学, 2009, 30 (14) :1523-1524.

[3]姜云燕.医院感染控制过程中的护理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1) :62-63.

内科医院内感染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心内科住院患者1 544例, 男987例, 女557例, 年龄45~83岁, 平均 (64.5±7.8) 岁;患病时间1~17年, 平均 (7.4±2.3) 年;住院时间12~46 d, 平均 (29.8±8.4) d。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过程与方法, 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 调查分析所有患者中医院感染的病例数, 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调查主要内容为:患者年龄、患病时间、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结果、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心功能分级情况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等相关因素。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3]。临床治疗上除了要积极治疗患者的原发疾病之外, 也要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抗感染治疗。

统计学分析: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中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分析:参与本次研究的1 544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中共92例患者出现了医院感染情况, 总感染率6.1%。其中呼吸道感染37例 (2.4%) 、泌尿系统感染28例 (1.8%) 、消化系统感染15例 (1.1%) 、皮肤感染12例 (0.8%) 。

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年龄、患病时间、血清蛋白水平、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心功能分级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与医院感染存在相关性, 见表1。

其中侵入性操作、心功能分级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独立危险因素, 见表2。

讨论

心内科住院患者多数年龄较高、病程较长且多合并较多的基础性疾病, 患者大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心功能衰退以及机体功能衰退, 从而导致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 增加了患者的医院感染几率。随着临床医学侵入性操作以及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 耐药性菌株数量也有明显上升。在多数感染部位当中, 尤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4]。该项研究结果在本次研究中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92例医院感染患者中有37例呼吸道感染, 占总病例数的2.4%, 占总感染病例术的40.2%。笔者分析:因患者需长期卧床, 吞咽以及喉部反射能力下降, 从而导致排痰能力下降, 肺毛细血管瘀血, 诱发感染。另外, 相关研究显示进行吸痰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也会诱发感染[5]。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侵入性操作属于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之一。故临床上应尽量降低侵入性操作的使用, 对于必须进行侵入性操作的患者, 一定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 并确保动作轻柔、熟练, 以此降低感染率。

心功能下降也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患者因活动受限, 故其血液循环能力相对较差。细菌较易聚集在消化道或呼吸道, 从而诱发感染。另外, 住院时间的延长也会提高患者接触院内细菌的几率, 从而增加感染几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心功能分级、住院时间均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故积极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对降低医院感染几率具有积极作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也是导致心内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因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菌数, 从而增加细菌或真菌的感染几率。故临床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以降低医院感染几率。除上述几点之外, 本次研究发现年龄较高的患者院内感染几率要远远高于年龄小的患者, 且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的患者也会进一步导致淋巴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减少, 从而增加感染几率。故临床应着重关注高龄患者, 并定期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指标的检查。

综上所述, 心内科患者出现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存在关系, 其中侵入性操作、心功能分级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独立危险因素。故临床应降低侵入型操作次数, 积极治疗患者的基础疾病,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并着重关注高龄患者, 以此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赵睿, 杨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内感染对近期死亡率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8 (4) :371-372.

[2]周继旺, 季乃军.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0 (8) :1082-1083.

[3]胡中华.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医学综述, 2014, 20 (9) :1697-1698.

[4]骆安德.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3, 28 (2) :189-191.

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内科住院病例4600例, 其中男2095例, 女2505例。

1.2 方法

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共诊断感染病例275例。同时对感染病历进行统计,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住院日期、住院时间、发生医院感染日期、持续时间、感染部位、原发病、治疗等详细情况;病原学诊断依据为细菌室的送检培养记录。

2 结 果

2008年出院病历数2340例, 发生医院感染275例, 感染率为11.8%;2009年出院病历数2260例, 发生医院感染101例, 感染率为4.5%。2年平均感染率为8.2%。

2.1 医院感染与年龄关系

统计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与医院感染率成正相关。见表1。

2.2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

调查结果显示2年医院感染病例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为常见占59.1%, 其中上呼吸道占32.8%;下呼吸道占26.3%;胃肠道占32.4%。见表2。

2.3 医院感染病原菌监测

在所有医院感染病例中, 行病原学检查者101例, 共检出病原菌69株, 其中革兰阴性 (G-) 杆菌36株 (52.2%) ;革兰阳性 (G+) 菌21株 (30.4%) ;真菌11株 (15.9%) , 其他1株 (1.4%) 。

3 讨 论

3.1 医院感染易感因素

3.1.1 年龄:

年龄越大, 越容易感染。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不足造成的。

3.1.2 感染部位:

以呼吸道和胃肠道占绝大部分 (91.4%) 。

3.1.3 治疗所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某些疾病如癌症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放疗期间或免疫性疾病与结缔组织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 破坏和 (或) 抑制了机体免疫功能以致发生机会性感染。

3.1.4 交叉感染:

每年的冬春季是感染性疾病高发期。有时由于条件限制, 难以严格按病种安排病室, 新旧患者不能分室而住, 陪护、探视人员较多, 造成病房内拥挤、空气污浊, 极易引起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

3.1.5 致病菌:

G-杆菌为主要致病菌。本文感染性疾病全部使用抗生素, 而广谱抗生素和G+菌抗生素的使用, 使G-杆菌及耐药菌株感染发生率增高。本调查显示、医院感染病原菌中G-菌检出的构成比为52.2%, 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相似。同时由于抗生素的不恰当使用造成菌群失调, 使霉菌和条件致病菌的感染亦增多[1]。

3.1.6 治疗时间:

病情越重, 病程越长, 机体免疫力越低, 这是造成医院感染发生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的主要原因[2]。

3.2 对策

医院感染增加了患者住院天数, 加重其家庭经济负担, 有的甚至可致伤残或死亡, 极易产生医患纠纷。因此, 医护人员应增强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3.2.1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做好病房管理:

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按病种、按年龄进行病房隔离, 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也应进行病房隔离及床边隔离;取消或减少陪护;严格探视时间限制, 减少人员流动, 严禁患病特别是呼吸道疾患者探视, 降低病房人员密度;病室每天开窗通风30min, 各类物体表面及地面湿式打扫, 保持环境整洁, 定时对空气、地面、用物进行消毒, 在发病高峰期更应加强。

3.2.2 加强对病房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医院定期对病房空气、治疗室空气、操作台表面、消毒灭菌器械、工作人员双手进行微生物监测, 针对重点环节、薄弱环节强化管理, 及时做好统计分析, 制订预防措施, 加强前瞻性监控。

3.3.3 加强对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教育, 强化防范意识:

诊疗行为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埋有医院感染的隐患,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诊疗操作常规和无菌操作技术以及慎用免疫抑制剂。严格激素使用指征、控制基础疾病、提高免疫力、尽量缩短住院时间等均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3]。

摘要: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及规律, 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保障医疗安全。方法 对内科住院患者4600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有275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年龄越大越容易感染,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胃肠道占多数, 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2.2%。结论 通过加强病房管理、提高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的防控意识等措施能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内科,医院感染,监控,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张金艳, 单保恩, 王明霞.两年医院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敏检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6) :473-475.

[2]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

神经内科40例医院感染分析 篇10

关键词:神经内科,医院感染

内科系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病区。其中, 神经内科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因此, 分析探讨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有利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早日康复, 并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减轻患者的痛苦。为了进一步探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预防措施, 现对我院2009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调查我院2009年9月—2010年8月神经内科出院病历1201例, 对医院感染的40例进行表格登记, 其中男27例, 女13例, <60岁26例, ≥60岁14例。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1.2 方法

本组40例医院感染患者均按照诊断标准由专职医师逐一确定诊断, 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的例数、送检的标本、培养的细菌,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2]。

2 结果

2.1 感染部位

见表1。

2.2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40例院感患者住院时间2—130d。分析研究表明, 患者住院时间越长, 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越大, 患者住院20d, 发生医院感染1例;住院时间超过20d时, 发生3例;住院时间>3w者感染率是住院时间<3周的3倍。

2.3 病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40例院感患者中脑出血感染的发生率最高, 共10例 (25.00%)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感染9例 (22.50%) ;脑梗塞8例 (20.0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例 (15.00%) ;其它7例 (17.50%) 。见表2。

2.4 细菌学检查

40例感染者中有32例进行了细菌学检查, 送检率80.0%。培养出的大肠埃希菌3株, 肺炎克雷伯氏菌2株, 表皮葡萄球菌3株, 铜绿假单胞菌1株;白色假丝酵母菌2株、其它真菌 (霉菌孢子) 1株。对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管理是当前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工作, 也是医疗安全保障不可缺少的部分。

3 讨论

患者以老年居多, 年龄>60岁高龄病重者占了大部分, 这可能与他们机体抵抗力较低, 消化道黏膜萎缩, 皮肤弹性降低等因素有关。院感染部位构成以上呼吸道、尿道、下呼吸道为主, 总数占到了80%以上, 且院内感染可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本组最终有6例死亡, 占总数的15%[3,4]。本研究发现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相互影响, 患者住院时间越长, 感染机会越多, 住院时间>3周者感染率是住院时间<3周的3倍, 住院天数明显延长患者的治疗周期, 影响患者的预后, 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在对病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研究中, 我们发现各基础疾病中以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高。分析其原因, 可能与神经内科患者长期卧床、意识障碍呼吸障碍、使用机械性通气、导尿、气管切开等侵袭性操作、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等有关[5,6]。

通过上述分析, 针对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我们建议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具体方法为: (1) 强化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 增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 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洗手制度, 重视手的消毒和防护, 以减少由医务人员传播的感染菌株, 切断耐药菌株感染源。 (2)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盲目大剂量应用, 导致人体的正常菌群失调, 增强了患者的易感染性。因此, 应用抗生素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价廉的抗生素, 避免大剂量预防性用药, 从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3) 切断感染源及传播途径, 完善消毒隔离措施。 (4) 加强医院感染宣传工作。通过这些途径, 严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发展, 防微杜渐, 只有做好消毒防范工作,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桂芬, 费益君.656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7, 17 (7) :803-804.

[2]藏大维, 刘娟.512例神经内科NICU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2) :944-945.

[3]Nuckton TJ, Glidden DV, Browner WS, et al.Department of neurolo-gy, hospital of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targeted surveil-lance study[J].Sleep, 2006, 29:903-908.

[4]Metz S, Beattie C.The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infection[J].Br JAnaesth, 2003, 90 (3) :388-391.

[5]邵宜波, 马红秋, 都鹏飞.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 :49-50.

放射科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初探 篇11

关键词:放射科;感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90-02

0引言

医院感染是住院病人、看护和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放射科作为医院的辅助科室,虽不是临床科室,但也是医院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科室,其特点是感染疾病患者、非感染疾病患者、健康体检人员和家属混合候诊,相互之间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若医院放射科感染管理不当,容易造成相互之间医院内感染。为此,根据我院放射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预防和管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医院危险因素

1.1检查室

医院放射科设有摄片室、造影室、CT 室、X 线介入治疗室等。为防止 X 线泄漏对周围环境和人员健康造成危害,所以检查室一般没有窗户,工作时大门紧闭,以至室内空气不流通,缺乏新鲜空气补充,空气污染容易形成。

1.2仪器、物品污染

放射科每天都有大量患者进行CT、磁共振成像( MR) 、X 线照片检查,这些器械上沾染的病原微生物可在患者检查过程中相互间接传播或传播给工作人员,如 X 线摄片盒、胸片架、检查床( 单) 、病员检查时使用的衣服、辐射防护用品等。仪器、物品污染往往容易被忽略,造成长期不断积累传播。

1.3手的污染

医生的手是医院传染最主要的媒介,医生用手接触患者,而通过手传播细菌造成医院感染。

1.4医疗废弃物污染

各种使用后的耗材及各种检验剩余物如患者的血液、呕吐物、注射器、针头、连接管、棉签及纱布块等,未按照医疗器械垃圾废物分类处理,造成医院污染。尤其最危险、最致命的是外伤及各种检查中的血液及体液污染,可能造成血源性病原体传播。

1..5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淡薄,知识贫乏

工作人员无菌观念不强,缺乏医院感染知识。工作人员为了方便,往往不注意个人保护,操作时不戴口罩、帽子,不戴一次性手套,直接触摸患者后,不及时洗手,这种不良习惯普遍存在,使工作人员也成为传播源。加强医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院内感染控制意识一般医院医院内感染预防控制重点均放在临床科室,忽视了医技检查科室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放射科作为医院重要组成部分,虽非临床科室,但每天接诊病患多、病种杂,造成放射科区域空气环境差、致病菌多;检查设备交叉使用,易被污染;同时放射科工作人员医院内感染意识差,使放射科存在严重的医院内感染隐患。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参加医院内感染防控学习、培训,可促进科室人员了解医院内感染工作的重要性,学习、掌握医院内感染新技术、新知识,有助于医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落实。

2完善感染管理

2.1善科室医院内感染相关制度,增大监控力度

寻求医院院感科协助及指导,结合科室及医院实际情况,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出本科室自己的医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及工作制度并落到实处,随时组织科内检查,开展自我批评,促进提高。

2.2做好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

可疑烈性传染病患者隔离检查,预防控制交叉感染做好清洁卫生工作,组织保洁人员随时进行打扫,清除垃圾,避免细菌滋生;每月定期进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放射科候诊人员多、空间狭小、空气质量差;故放射科检查室及候诊区均应严格禁烟,检查室应随时开窗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并利用下班时间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三氧机或空气消毒机等手段。使用一次性床单,保证每例患者检查时均进行更换,能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每天工作结束应采用消毒液擦拭或喷洒等手段,定期对检查床面、地面进行消毒。对怀疑有传染病的患者检查后应临时加做空气及物表消毒。对可疑为烈性传染病的患者可采用移动设备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到隔离室检查。

2.3严格执行手卫生

放射科工作人员医院内感染意识明显较临床医生差,手卫生执行常不严格。检查者的手可能与多个患者、检查设备及同事发生接触,不注意手卫生,极可能造成交叉感染。放射科应配备相应设备,加强手卫生培训,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在接触患者及可疑污染体后必须进行洗手。患者血液、体液、分泌及排泄物均可能具有传染性,应保持警惕,在有可能接触上述物品时,无论是否存在皮肤或黏膜破损,均应采取防护措施,戴上口罩及手套,同时应意识到戴手套并不能取代洗手。 应意识到注重手卫生及个人防护,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2.4全面开展医院感染各项监测工作以及医院之间医院感染质控活动

前瞻性地监测对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非常重要,如抗生素使用监测、消毒液浓度监测、紫外线灯强度监测等。医院应从提高医疗质量考虑,从患者利益出发,添置监测仪器,改换消毒液。医院感染管理的专(兼)职人员要做好领导的参谋,理顺关系,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把控制医院内感染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5加强就诊患者的健教宣传及管理

对候检者进行医院内感染教育及管理也是放射科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的一大重点。应加大宣传,使大家了解到医院来往人员多、患者多、空气质量差、致病菌多;可实行预约制度,对候检者进行适当分流,避免扎堆等候;注意个人卫生,不乱接触检查区域物品,进检查室换鞋,呼吸道疾病患者戴口罩等。由于意识差异,放射科普遍对医院内感染不重视,医院内感染执行较差;所以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做好放射科医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3结论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个难点。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忽略辅助科室如放射科的管理是一个严重问题,所以应加强辅助科室的管理,尤其是现在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拓展的放射科。我院对放射科的医院感染非常重视,通过分析总结放射科医院感染隐藏的各个危险因素,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及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完善了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因此,消除了感染隐患,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并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翠运,赵虹,高洁冰,等. 放射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25)

[2]王建俭,姜华. 放射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4)

[3]唐海远. 影响院内感染的常见因素及对策[J].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

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 在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600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过心电图、超声、CT等常规检查确诊, 将原有感染、服用过H2受体阻滞剂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排除在本次研究之外[1]。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观察分析, 如年龄、性别、病程等。对所有患者的行为学资料进行观察分析, 如吸烟、饮酒、相关病史、行动能力、意识状态、假性球麻痹等。

1.3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依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 如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 入院48 h后发生感染即为医院感染[2];如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 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2) 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 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 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的感染[3]。 (4)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 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感染。

2 结果

2.1 资料分析

600例患者中有45例发生医院感染, 其中男28例, 女17例。年龄26~78岁, 平均54.6岁。病程4~32年, 平均8.2年。冠心病患者24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3例, 心脏起搏器术5例, 扩张型心肌病4例, 冠状动脉造影2例;心功能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评定:Ⅱ级9例, Ⅲ级21例, Ⅳ级15例。

2.2 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感染部位

心血管病患者600例中发生医院感染45例, 感染率为7.5%。其中呼吸道感染22例, 占48.9%;泌尿系统感染12例, 占26.7%;胃肠道感染7例, 占15.6%;其他感染4例, 占8.8%。

2.3 心血管病患者的病原菌种类

心血管病患者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占64%;排列顺序为不动杆菌属23株, 肺炎克雷伯菌16株, 铜绿假单胞菌11株;革兰阳性菌占21%,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6株, 占15%。

2.4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对10项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假性球麻痹、住院时间过长、年龄过大、合并基础疾病等, 回归系数>1,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OR值>1, 表示以上因素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有关。见表1。

2.5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年龄、住院时间、假性球麻痹、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疾病、心功能, 回归系数>1,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OR值>1, 表示以上因素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有关。

3 讨论

3.1 感染分析

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下降的趋势, 而心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所引起的死亡率却并未下降, 而且有上升的趋势, 应引起心血管内科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4,5]。

本研究中, 本院心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率为7.5%, 高于其他科室的感染率。由此可见, 心血管内科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 (1) 大多数的心血管内科患者心功能都存在问题, 导致全身各组织系统的灌注不足, 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以使病原菌入侵。 (2) 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多数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年龄偏大而且病程长, 使得患者的各项生理功能均显著下降。 (3) 随着心脏介入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许多侵入性操作得以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 而抗菌药物的不断更新又会引起耐药菌株, 这都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几率[6]。

心血管内科的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者具有以下几点临床特征: (1) 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会随着患者的年龄增长而增长。老年患者的各项生理机能下降严重, 同时伴有各种基础性疾病, 而且病程较长, 易复发。长期住院卧床、营养物质摄取不足等, 都是易引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2) 住院时间关系到患者的医院感染几率。通过本研究可见, 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感染几率显著升高。这是由于住院时间过长使患者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几率和风险。 (3) 合并基础疾病导致感染率升高。许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同时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或者其他的慢性基础疾病, 导致患者的生理机能下降, 妨碍通气功能, 严重者甚至出现心力衰竭等症状。 (4) 侵入性操作的增多导致感染率升高。近年来, 侵入性操作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如气管插管, 极易损伤呼吸道黏膜, 从而影响纤毛清除功能;鼻胃插管, 极易导致胃内细菌滋生;留置尿管, 不但会使尿道黏膜损伤, 而且会增加感染的几率[7]。

本次600例心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5例, 感染率为7.5%。其中呼吸道感染22例 (48.9%) , 泌尿系统感染12例 (26.7%) , 胃肠道感染7例 (15.6%) , 其他感染4例 (8.8%) 。可见, 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 这是由于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心功能往往有障碍, 致使出现心力衰竭时, 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肺淤血、肺水肿、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等, 而且对于入侵病原菌的抵抗能力下降严重。此外, 患者长期的卧床, 活动量较少, 使得呼吸道分泌物引流的负担加重, 侵入性操作频繁, 大量使用脱水剂, 病房空气流通不畅, 人员众多等原因。为了避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护理措施, 降低住院、卧床时间。 (2) 尽量减少或避免侵入性操作。 (3)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4) 保证病房内的空气质量。 (5) 加强卧床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6)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研究表明, 心内科患者医院感染一般多发生于高龄患者, 主要原因是该年龄段患者其身体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退化, 且患病期间免疫功能下降, 重抵抗力严重不足, 因此极易引发医院感染[8]。心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入院初期由于抗菌药物作用和自身免疫机能强、感染率低, 但是中期后, 接触到各种感染源, 且入院时间长、锻炼少、免疫功能下降, 容易发生感染;但是当入院时间更长, 此时机体已经产生了抵抗性, 感染概率反而降低。长期大量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导致耐药菌株增多伴毒力增强或引起菌群失调, 使医院感染发病率升高。心内科疾病治疗措施往往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 该操作方式由于对机体的表皮屏障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 病原菌容易入侵而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 尤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 占26.9%[9]。进一步分析发现, 年龄大﹑病程长、住院时间长、心功能差、合并其他疾病、应用抑酸剂、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均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5) 。随着年龄的增加、病程的延长, 患者的功能发生退行性病变, 心功能分级越高, 组织供血不足, 住院时间越长, 易出现细菌的感染。气管置管等侵入性操作破坏了机体正常生理结果, 为细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若诊疗设备存在微生物污染, 护理人员未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 则交叉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不能降低感染率, 反而导致条件致病菌的继发感染及耐药菌株的增加。另外住院时间较久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加大, 与其在院内增加了卧床时间, 导致患者肺功能下降有着密切关系[10]。有报道指出, 在治疗过程中伴有合并症的患者由于合并症的影响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 加大了感染几率, 而一些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由于药物对胃肠道的作用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细菌感染。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因为心脏排血功能较差, 使得器官的供血相对不足, 影响了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 最终导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增加[11]。

呼吸道感染是心血管内科并发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 占心血管内科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总人数的48.57%。呼吸道感染能够导致人体肺部功能受损, 易患慢性支气管炎。而人体心力衰竭往往就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 心力衰竭患者往往由于供血量不足, 导致身体功能下降, 因此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同时, 侵入性操作又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又一重要因素。在此操作过程中, 细菌极易入侵并在插管周围的黏膜液中迅速繁殖, 导致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感染又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重者会危及生命。因此, 必须重视由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心内科医院感染的预防治疗。另外, 泌尿道感染以及胃肠道感染分别占总感染患者第2、3位, 这是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往往会服用导致前列腺肥大等, 该药品会导致平滑肌松弛进而会使患者出现尿潴留现象, 而尿潴留又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因。胃肠道感染往往是由于胃黏膜受损引起的。导致胃黏膜受损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心力衰竭引起的胃肠水肿、血流不畅以及长期服用抑酸药物等均是导致胃肠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心内科医院感染的特殊病例, 往往是由于多处感染以及相关病变引起的, 上述研究对象中的2例患者均是由于各部位感染引起的严重医院感染。其多变的特殊性, 故合并感染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3.2 对策建议

3.2.1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制度

医院可制定相关制度, 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纳入医护人员的考核过程以规范护理技术操作与护士行为, 同时医院感染科进行不定期抽查,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此外, 采取奖惩措施, 使护理人员自觉遵守医院感染各项制度, 提高科室医院感染控制的责任心, 强化全员参与医院感染的管理意识。

3.2.2 健康宣教

单位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学习讲座, 普及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 强调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提高其对医院感染的认知与重视。护理人员应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3.2.3 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启封的静脉输入液体需注明日期, 抽出的药液>24 h后应丢弃;留置导尿的患者, 应对会阴定期消毒, 每天2次, 保持引流管通畅, 并嘱咐患者及家属避免过度升高尿袋, 以防出现尿液倒流而致上行性尿路感染;一旦患者可自行排尿, 尽早去除导尿管;定期留取尿标本行尿常规、尿培养, 以便及早发现感染并合理使用药物[12]。

3.2.4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医院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的规章制度, 避免无指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前应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明确诊断, 尽量减少经验用药, 密切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反应, 及时调整剂量与用药次数, 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2.5 加强对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

加强对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 能显著提高其抗感染意识, 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1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对于侵入性诊疗技术一定要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标准进行操作, 同时要严格把好侵入性物品的质量关,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要定期检查, 及时监测病原菌,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失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引起医院感染主要危险因素,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抗感染药物使用率应力争控制在<50%。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间越长、种类越多, 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 就越容易出现感染, 甚至导致深部真菌感染[14,15,16]。

综上所述, 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 通过分析总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能够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率高, 且病原菌对多数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 临床应根据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控制感染的发生, 当感染发生时, 应先分离培养病原菌, 并进行药敏试验, 选用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进行及时治疗。

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分析, 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促进患者的康复工作。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1月-2014年4月住院治疗的60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心血管病患者600例中有45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为7.5%。其中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占48.9%。病原菌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占64%。主要受合并假性球麻痹、住院时间过长、年龄过大、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心功能状态等因素影响。结论:心血管科患者易患因素多, 发生医院感染率高, 应合理用药、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上一篇:网络方式下一篇:灵敏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