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药物

2024-09-09

内科药物(共10篇)

内科药物 篇1

摘要:目的 对肿瘤患者内科治疗内科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研究, 寻求内科抗感染用药的最佳方案, 为临床用药及药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使用内科抗感染治疗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用药的种类、剂量、费用及用药的频度等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肿瘤患者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品种较多, 要量较大。按年用药费用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洁霉素类;按药品用量有多到少排列依次是头孢唑啉钠、甲硝唑、头孢曲松钠。结论 我院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但还存在品种单一, 凭经验用药、预防用药过多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肿瘤患者,内科治疗,抗感染药,体会

随着临床内科抗感染药物应用范围的增加和用量的增大, 对内科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已成为药品管理的新课题, 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因抗生素使用过量而出现不良反应的事件时有发生, 因此对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我院对2010年至2012年3年间肿瘤患者内科抗感染用药的种类、剂量、费用及用药的频度等情况进行分析, 并得出结论。现将研究的过程及结果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提供, 药品使用以医院用药信息部提供的消耗数据为主, 结合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用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用药均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药品名称命名。

1.2 用药频度的计算方法

由于临床使用的抗感染药物的种类和规格较多, 在进行用药频度的比较时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我院对所有研究药物使用WHO推荐的药物限定日剂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药品说明书的日剂量, 对全年药品的用量和用药频度进行计算。公式如下:用药频度=药品规格×用药数量/DDD。

2 结果

2.1 内科抗感染用药的总体情况

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通过内科消耗金额占年度用药总额的百分比来表示。我院2010年~2012年使用内科抗感染药物的总金额分别为1148.22万元, 1023.43万元和1246.56万元, 占各年度药品使用总费用的5.4%, 6.3%和7.4%。三年间使用的内科抗感染药物分别为103、108和106种, 约占各年药品总品种的10%。由此可知, 我院内科抗感染用药的品种和金额占有较大的比例。

2.2 各类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

按照头孢菌素类、洁霉素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抗真菌类、多肽类及大环内酯类对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 每种药品的使用金额及占当年用药总金额的比例进行分析。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用量占的比例最大,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碳用量较小;氨基糖苷类和洁霉素类用量呈下降趋势, 喹诺酮类药物用量显著上升, 青霉烯类、青霉素类、抗真菌类药物用量保持稳定。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3 口服和注射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

因我院研究对象均是肿瘤患者, 患者的体质较弱、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 因此临床使用的注射型内科抗感染用药较多, 约占内科抗感染用药的90%, 且使用的品种较多。口服用药量较低, 且药物品种较少, 主要以头孢拉定胶囊、头孢克洛胶囊和左氧氟沙星片。三年间口服药的用量占总金额的8.7%、8.4%、7.6%, 由此可见口服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主要品种使用份额呈下降趋势, 表明口服药物的品种有所增加, 用药的选择范围逐渐扩大。

2.4 按消耗金额排序

按年用药费用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洁霉素类;按药品用量有多到少排列依次是头孢唑啉钠、甲硝唑、头孢曲松钠。3年间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头孢曲松钠粉针、头孢噻肟钠粉针、硫酸异帕米星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吡肟、头孢克洛胶囊、亚胺培南/西拉司丁钠、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粉针、奈替米星注射液的用量较大, 占所有内科抗感染药物的前10位。药物的用量相对稳定, 但略有变动。随着患者体内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且患者抵抗力逐渐下降, 所以抗感染药物的总量性对稳定, 且略有升高。具体数据如表2。

3 讨论

研究数据显示我院内科抗感染药物的消耗金额的比例明显低于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 主要是因为我院为肿瘤医院, 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和辅助药物具有用量大、价格高等特点, 因此导致抗感染用药消耗金额的比例相对较小[1]。

因目前临床用药较多, 即便是同种药物药品也包括国产、合资及进口等多种药物, 这些药品虽然在药学上视为同种药物, 但在临床应用中的价格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分开计算, 将直接影响研究的价格差异性, 所以本研究仅对临床常用的国产内科抗感染药物进行研究[2]。

研究数据证实, 肿瘤患者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品种较多, 要量较大。按年用药费用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洁霉素类;按药品用量有多到少排列依次是头孢唑啉钠、甲硝唑、头孢曲松钠。各类药物的特点如下[3]: (1) 头孢类药物:品种最多, 规格最全, 疗效显著, 且不良反应较低, 临床的应用率较高, 但是其临床价格较高, 其消费金额约占内抗感染药物总金额的50%; (2) 喹诺酮类:是研究药品中用量增长较快的药物, 其中左氧氟沙星增长最快, 因该药不论是注射, 还是口服, 都具有不良反应少, 不受年龄限制等优势; (3) 青霉素类药物:是临床使用量较大的药物, 该药不仅敏感菌作用强, 而且毒性低, 且价格低廉等优势, 但临床应用中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较高, 因此需要进行皮试; (4) 洁霉素类:因对厌氧菌活性较强, 使得克林霉素的临床用量较大; (5) 其他:因肿瘤患者的身体特殊, 因此碳青霉烯类、多肽类等应用也具有一定的用量[4]。

综上所述, 我院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但还存在品种单一, 凭经验用药、预防用药过多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毋子亭, 燕玉琴, 张芬, 等.肿瘤内科抗感染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18 (9) :235-236.

[2]宿迁, 葛燚.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临床应用185例分析[J].健康必读, 2010, 22 (3) :354-355.

[3]姜丽, 高丽华, 周振宇.肿瘤内科治疗常见并发症感染的观察处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19 (10) :156-158.

[4]朱莉, 冯婉玉.肿瘤内科抗感染药物使用分析[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9, 21 (B07) :94.

内科药物 篇2

临床心血管内科常用药物总结

十一、抗休克和升压药1.多巴胺(dopamine):具有α和β肾上腺能受体兴奋作用,是目前最常用的升压药。【用法】:将多巴胺40~120mg加入5%葡萄糖250m1中静滴从小剂量(2~5μg/kg/min)开始,根据血压,逐步调节。药理作用: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能兴奋α,β受体,既可引起血管的扩张,又可引起血管的收缩,其主要的作用取决于用药剂量:小剂量(2~5ug/kg.min)兴奋肾血管、肠系膜血管、脑血管及冠状血管等多种器官的多巴胺受体,引起血管的扩张,尤其是肾脏入球小动脉的扩张,使肾血流量增多,明显的提高肾小球的滤过率,可增加50%,故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另外可使皮肤和骨骼肌的血管收缩。中剂量(6~10ug/kg.min)直接兴奋心肌的β1受体,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减退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大剂量(>10ug/kg.min)可使所有的动脉及静脉收缩,是兴奋α受体的结果,主要是升压作用。常用于各种休克: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出血性休克等。特点:作用时间短,需静滴维持。常见的不良反应:1)心动过速;2)室性心律失常(1,2 为心脏β1 受体的兴奋作用所致);3)血压升高、外周阻力增高(为较大剂量给药,兴奋外周α受体所致)。2.间羟胺(阿拉明)和去甲肾上腺素:为α和β肾上腺能受体兴奋剂,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收缩周围血管作用。在多巴胺不能维持血压时短时应用。【用法】:间羟胺10~30mg溶于5%葡萄糖液100ml内静滴,必要时增加剂量,紧急时可用5~10mg静脉注射。3.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作用β1肾上腺能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对β2和α受体作用较弱,可提高收缩压和降低PCWP。正性肌力作用要比正性频率作用明显,较少引起心动过速,对心率影响较小;改善左室功能衰竭效果优于多巴胺;可用于心梗并发心衰。【用法】:常用剂量为2.5~10μg/kg/min。对合并心房颤动者,因该药可加快房室传导,使心室率增快,故不宜应用。本药抗休克作用较弱,与多巴胺合用可增强疗效。一般持续用药不超过3天,最多不超过一周。4.肾上腺素(adrenaline):α和β受体激动剂 0.5mg/支sig:0.25-0.5mg I.H /皮下应用于①心脏骤停:用于溺水,麻醉,手术意外,药物中毒以及心脏传导阻滞引起的心脏骤停;②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③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④局部止血5.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β1,β2 受体激动剂 1mg/支 注意控制心率,上心电监护 不良反应:口咽发干,心悸,头晕等。应用于①心脏骤停:sig:心腔内注射 0.5-1mg②三度房室传导阻滞:HR<40bpm 时 sig:0.5-1mg+5% G.S 250ml i.v.drip6.阿托品:M-胆碱受体阻断剂 0.5mg/支应用于:①缓慢性心律失常:用于治疗迷走神经兴奋所致的SAB,AVB等。②抗休克:对爆发性流脑,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等所致的感染性休克,可用大剂量阿托品治疗。(解除血管痉挛,舒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低钠血症的处理:血钠<130mmol/L:饮食中补钠; 血钠<120mmol/L:静脉补钠;sig:10%氯化钠 50-80 ml/day 8-10 ml/hour 微泵泵入 10ml/支

十二、抗生素1.海 超 0.4 i.v.drip q.d 加替沙星 100ml:0.2/袋2.利复星 0.4 i.v.drip q.d 左氧氟沙星 100:0.2/袋3.佳乐同欣 0.3 i.v.drip q.d 左氧氟沙星 100:0.3/袋4.泰吡信 2.0+N.S 100ml i.v.drip q.12h 头孢匹胺钠 1.0/支5.新瑞普欣 3.0+N.S 100ml i.v.drip q.12h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三代)1.5/瓶6.若 奇 3.0+N.S 100ml i.v.drip q.d 头孢唑亏钠(三代)1.5 /瓶7.信力威 3.0+N.S 100ml i.v.drip q.d 头孢吡亏钠(三代)0.5 /瓶8.锋青杨、赞地新 头孢9.凯 伦 4.5+ N.S 100ml i.v.drip q.d 美洛西林舒巴坦钠 2.25/支 凯韦可10.开 林 5.0+ N.S 250ml i.v.drip q.d11.安灭菌 3.6+ N.S 100ml i.v.drip q.d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 1.2/支12.安必仙 0.25 po tid 氨苄青霉素胶囊 0.25*24#13.欣匹特 0.5 i.v.drip q.d 0.5:250(已配好)N.S 阿奇霉素氯化钠溶液14.先 欣 1.2 i.v.drip q.d 1.2/瓶(已配好)克林霉素 7-10 天一疗程15.施复捷 0.25 po bid 0.25*6# 口服头孢丙烯16.再 泰 1.0-2.0+ N.S 100ml i.v.drip bid 头孢匹胺钠 0.5/支兰菌净:(Latigen B):多价口服抗原溶解物/多价细菌疫苗(各种小剂量细菌抗原)18ml/瓶性状:乳白色混悬液适应症:对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上感)的预防和治疗有效;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儿童的上感用法:①年龄6 个月-12 岁患者 :早餐前、临睡前各7 滴,舌下滴服(在口中保持一段时间,以便粘膜充分吸收)疗程:连续用完一瓶,停药2-3 周后,再用1 瓶。②>12 岁患者:早餐前、临睡前各15 滴,舌下滴服 疗程同上不良反应:第一次用药可能导致症状的短暂加重;偶见轻度恶心。介入手术基本用药:1.生理盐水:500ml*8-10 瓶2.Dexamethasone 10mg3.Atropine 10mg4.肝素钠 12500u*2-3 支5.Lidocaine 100mg*2-3 支 或者procaine 2ml*5-10 支冠脉造影术前准备:ECG;UCG;PT+APTT;输血前三项;肝肾功能电解质PTCA+ICS(支架植入术)后的注意事项;1.术后24 小时拔管;2.拔管后用盐袋压迫6 小时;6-8h 即可抬高床头30 度。3.术后一小时才可饮水,饮食,在床上大小便;4.注意伤口情况:有无渗血,红肿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下肢感觉等。5.注意有无心绞痛情况,心功能情况;6.同时给予抗凝:1)拜阿司匹林:术后前3 个月服用300mg q.d,以后改为0.1 qd 终生服用;2)波立维(噻氯匹定):75mg qd 应用时间视具体情况,一般150mg qd 不超过2 周,然后75mg qd 维持3 个月,价格昂贵。3)低分子肝素钠:如克赛,法安明等应用5-7 天,不超过7 天。4)他汀类药物:立普妥 10mg q.n 可以稳定血管内皮,细胞膜。5)抗生素:常规消炎3-5 天。7.血管完全修复约需要一个月。8.术后第一天手术的下肢不能做屈膝等活动,使股动脉保持平直,卧床一天。术后一两天由于活动较少,下肢附近感觉麻木是正常的。之后可以稍微下床活动,4-5 天即可出院。9.术后出现血管痉挛:合贝爽片(90mg qd)效果较好,稳定后再换用β 受体阻滞剂,不用长期应用,一般小于3 个月。*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要卧床72h,尽量避免在手术侧手臂的运动过度,定期随访复查心电图监测起搏器的功能。射频消融术:ECG(发作时能够确诊的心电图,或者食道电生理诱发明确,或者同意在术中行心内电生理检查);UCG;PT+APTT;输血前三项;肝肾功能电解质*低血压常见情况:1.心输出量下降;2.低血容量性低血压:注意有无出血,失血。3.急性心梗;4.液体丢失过多:腹泻,呕吐等;5.药物:如服降压药不当等。ICU常用抢救药物用法总结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用量:1~20ug/kg/min;升压作用从5ug/kg/min 开始。极量:20ug/kg/min配制:50kg:150mg+NS35ml—1ml/h=1ug/kg/min60kg:180mg+NS32ml—1ml/h=1ug/kg/min70kg:210mg+NS29ml—1ml/h=1ug/kg/min硝普钠用量:1~3ug/kg/min,从0.5ug/kg/min 调极量:8ug/kg/min配制:50kg:0.3ml/h=0.1ug/kg/min60kg:0.4ml/h=0.1ug/kg/min70kg:0.4ml/h=0.1ug/kg/min硝酸甘油用量:5~30ug/min,每5ug 开始调配制:NG25mg+5%GS 250ml3ml/h=5ug/min鲁南欣康用量:5~30ug/min,每5ug 开始调配制:鲁南欣康40mg+溶液250ml15ml/h=1mg/min可达龙首用:NS20ml+可达龙75mg,20 分钟慢推完用量:0.3~0.5mg/min配制:可达龙225mg+溶液250ml20ml/h=0.3mg/min可达龙300mg+溶液250ml15ml/h=0.3mg/min心律平(普罗帕酮)首用:NS20ml+心律平70mg 10 分钟慢推完用量:0.3mg/min配制:心律平210mg+溶液250ml21ml/h=0.3mg/min米力农首用:NS20ml+米力农2.5mg 10 分钟慢推完用量:0.35mg/kg/d极量:1.13mg/kg/d配制:米力农 7.5mg+溶液250ml50kg:35ml/h=0.35ug/kg/min60kg:42ml/h=0.35ug/kg/min70kg:49ml/h=0.35ug/kg/min肾上腺素用量:从1ug/min 开始调配制:肾上腺素1mg+溶液250ml15ml/h=1ug/min异丙肾上腺素用量:0.05~0.3ug/kg/min配制:异丙1mg+5%GS250ml50kg:38ml/h=0.05ug/kg/min60kg:45ml/h=0.05ug/kg/min70kg:53ml/h=0.05ug/kg/min阿托品用量:1~4ug/min配制:阿托品1mg+5%GS 250ml15ml/h=1ug/min利喜定(压宁定)用量:0.1~2mg/min 从o.1mg 开始配制:100mg+5%GS250ml15ml/h=0.1mg/min

内科药物 篇3

【摘要】随着我国医学的迅速的发展,我国医学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针对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进行临床研究,根据收集的资料,按照临床研究的一贯研究顺序展开调查研究。最后根据资料结果,对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讨论。

【关键词】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研究

一、前言

抗菌药物的应用为人类对抗疾病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但随着抗菌药物的日益广泛应用,不合理用药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治疗的效果,而且细菌耐药日益严重。为此2004年卫生部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年卫生部有开展了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各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合理用药措施。

二、资料和方法

为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本文对我院内科住院患者180例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目的。对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2、一般资料。对我院内科住院患者180例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22例女性患者58例,患者年龄分布于15-87岁,患者平均年龄57.6岁,住院时间1-76d,平均时间17d。

3、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调查我院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对其抗菌药物的品种数、用药目的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使用指征、品种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疗效评价、细菌学检查、联合用药、药物溶媒)、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等进行分析统计。对患者的用药的进行回顾整理,包括患者的年龄、疾病诊断的情况,患者感染的类型以及细菌学检查,用药记录等等,用药记录则包含了药品的用法、用量以及药名、不良反应等,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4、结果。在所有患者之中,被诊断为感染的患者总共有103例,其中主要包含了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胆道感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在18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达到了121例,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达到了67.2%,其中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真菌类 、大环内酯类、碳青霉烯类、多肽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类素和青霉素类。

三、存在的问题及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一定的指导性要求,一般要求使用率低于30%。我国卫生部在抗生素的使用方面也给出了相应的规定,要求对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低于50%。本文所分析的数据中抗生素的使用已经达到了67.22%,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要求。

1、药物的选择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效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但调查中发现存在选药不合理的问题:个别病例存在用药指征不明确及选药不当。如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致病原就是病毒,细菌主要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其次还有非典型致病原,因此根据其常见致病源选择抗菌药物应为一、二代头孢菌素及头孢曲松或者头孢噻肟等抗革兰阳性菌的药物,而头孢他啶则是对革兰阴性菌的效果较好。

2、疗效的评判

治疗性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2~3天时对药物的疗效进行评判,主要观察患者的血象、體温有无下降、患者症状有无好转,如血象或者症状进一步加重,预示着药物疗效不佳,应及时更换抗菌药物或者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调查中发现多数病例存在不能及时对抗菌药物的疗效进行评估。

3、用药疗程

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患者血象、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根据情况可考虑停用抗菌药物,特殊情况,应妥善处理。调查中多数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没有及时评估停药指征,用药随意性较大,疗程均偏长。

4、微生物送检率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调查的69例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中,微生物送检的只有19例,多数为经验性用药。

5、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可联合: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6、讨论

实践中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科学,结合药物的药性和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选用,同时要对药物可能产生的各种副作用进行全面的了解。比如左氧氟沙星很有可能会引发血尿素氮的升高、头孢他啶也有引发血尿素氮的风险。本次调查发现联合用药的情况也比较突出。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联合用药主要是为了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最大限度的延缓患者产生耐药性,降低毒性,如在临床上经常会发生的不明原因的严重感染,当单一的药物无法对感染进行控制的时候,此时便可以考虑对患者进行联合用药。但是在联合用药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盲目,比如头孢呋辛与阿奇霉素联合使用就不合理,一个是杀菌剂,另一个是抑菌剂,这样使用就不够合理。另外头孢哌酮或头孢他啶与左氧氟沙星等合用容易对患者的肝肾等造成严重损伤。本次的研究中也发现有不合理联用的现象,同时也发现有部分用药时间间隔不够合理,给药时间不正确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更换比较频繁,而且并没有详细的注明必须要更换药物的具体时间,医生在选择药物的时候存在着偏重选择价格较贵的药物的现象存在。为了更好的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具体监管。

四、结束语

抗菌药物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滥用现象在我国医疗行业比较严重,医生在用药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患者自身的实际需求,用药的起点比较高,用药的档次也比较高,所以加强对于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规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王瑞臣 沈钺 杨又力 任耘 马建荣 马兰荣:《926例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年01期

[2]张丽娟 王彦荣:《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当代医学》,2009年25期

内科患者抗菌药物用药的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选取2013年4~8月的内科门诊处方600张,通过对临床药理学知识和药物说明书,对这600张处方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涉及患者男360例(60%),女240例(40%);年龄40~89岁,其中60岁以上者310例(51.6%),并做出系统的分类记录。

1.2 方法

本院选取2013年4~8月的内科门诊处方600张,通过对临床药理学知识和药物说明书,对这600张处方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做出系统的分类记录。

2 结果

2.1

选取内科门诊处方600张,主要的抗菌药物用药时间限制在7 d内,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进行严格筛选,将超过7 d的门诊处方视为不合理用药处方(特殊情况除外),一共筛选出20张,占总处方的3.3%。

2.2

在内科院部治疗中,使用针剂处方有237例,占39.5%,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363例,占60.5%。

2.3

疾病分布情况从调查的处方中列出的疾病临床诊断资料来看,消化系统疾病210张,占35%;呼吸系统疾病370张。占61.7%;其他疾病占3.3%。

2.4

根据600张处方调查显示,抗菌使用的药物主要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以及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主要是三代和二代)依次是头孢唑肟钠、头孢他啶、头孢呋辛钠、头孢孟多脂、头孢曲松钠等六种抗菌药物注射剂的使用频率排名前六位的。

3 讨论

3.1 不合理用药现象仍就存在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规定,通常内科处方用量在7 d之内,急诊处方一般用量在3 d之内。特别是对于内科中一些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处方用量时间较长,用量大等特点,药剂师要和临床医生加强沟通,协调统一药物的用量情况[2,3]。本文600张处方调查来看,内科门诊的大部分处方仍旧较为合理,但不合理处方想象仍旧存在,其占有率在3.3%左右。

3.2 内科处方联合用药现象较为普遍

选取本院600张内科处方中,平均用药品种数在3~4种,5种药物以上的处方有大概39%,五种药物一下的处方占61%。对于一份处方中出现五种药物联用现象严重违反了《处方管理办法》第十条第六款规定,内科处方联合用药现象较为普遍。

3.3 内科抗菌药物用药频率高

内科疾病中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较多,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引起的,采用的抗菌性药物治疗较多。

3.4 建议

在目前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状况来看,在内科门诊中,使用抗菌药物仍就存在很多诸如用药不合理、盲目用药、使用率过高等现象,很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身体伤害。对此,院方也应该加强对内科处方的监督力度,杜绝抗菌药物的滥用,必须从临床合理用药做起。内科门诊在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要严格遵循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和临床药理学知识进行合理用药。医务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医疗专业水平,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同时在日常工作中,院方应该加强对内科门诊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特别是对药师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上可以亲临现场进行指导。

摘要:目的 通过选取内科门诊处方进行用药情况调查分析,提出抗菌药物的用药临床效果,所得理论为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 本院选取2013年48月的内科门诊处方600张,通过对临床药理学知识和药物说明书,对这600张处方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做出系统的分类记录。结果 在内科院部治疗中,使用针剂处方有237例,占39.5%,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363例,占60.5%。结论 在内科门诊中,使用抗菌药物用药仍有不合理用药现象,很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身体伤害,内科门诊在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要严格遵循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和临床药理学知识进行合理用药。

关键词:内科患者,抗菌药物,用药,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高淑华,何美云.目标性监测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中的应用.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2):13-14.

[2]蒋英玲.2010年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海峡药学,2011(06):18-19.

内科药物 篇5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 药物 治疗

1 促动力药

1.1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根据对腺苷酸环化酶(CA)作用的不同,多巴胺受体可分为D1(包括D1和D5亚型)和D2(包括D2、D3和D4亚型)家族。D1家族对CA起兴奋作用;D2则反之。阻断D2受体的兴奋可以发挥促胃肠动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突触前后膜乙酰胆碱的释放或(和)直接通过cAMP-蛋白激酶途径影响胃肠道平滑肌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状态等有关。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主要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左舒必利、伊托必利等。甲氧氯普胺因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不适合长期使用而限制了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应用。

1.1.1 多潘立酮 为选择性D2受体拮抗药,能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收缩,促进胃排空,并能使胃肠壁张力恢复正常。一项Meta分析显示多潘立酮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上腹不适、早饱、腹胀等症状,明显优于安慰剂。尽管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是肯定的,但个体差异性较大。

1.1.2 左舒必利 不仅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胃肠粘膜下和肌间神经丛的D2受体,而且具有抗抑郁、镇静及止吐作用。Tonini等对豚鼠的研究发现左舒必利还有中等的5-HT4受体激动作用。Distrutti等用口服左舒必利4周的方法,观察了16例有上腹胀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8名健康对照者,发现左舒必利能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及降低痛阈,且这些作用只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效,对健康志愿者并无作用。Mansi等对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胃轻瘫患者作了一项双盲交叉对比试验,发现左舒必利(25mg3次/d)与西沙比利在缩短胃排空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和恶心、呕吐、餐后饱胀等自觉症状方面要优于西沙比利(P<0.01),这可能与其降低内脏敏感性有关。

1.2 5-HT4受体激动剂 5-HT4可刺激肠壁肌间神经丛内的运动神经元引起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乙酰胆碱等的释放,从而促进胃肠蠕动,降低内脏痛阈。5-HT4受体激动剂主要有西沙比利、莫沙比利、替加色罗、Prucalopride等。很多研究(包括一项Meta分析)均支持西沙比利类药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特别是动力障碍型)有效,但个体疗效差异较大。Rodriguez等使用食管气囊扩张的方法作了一项交叉对比研究,显示服用替加色罗(6mg2次/d)能显著提高食管对机械刺激的痛阈。这一作用也许可用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餐后食物机械刺激引起的不适症状。

1.3 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胃动素是由胃肠道M细胞分泌的一种由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其受体主要分布于胃窦的神经组织内(N型)和十二指肠平滑肌组织内(M型)。胃动素既可直接作用于M型受体促使平滑肌收缩,又可作用于神经元上的N型受体、胆碱能和5-HT3受体,激发乙酰胆碱释放,促使细胞外钙离子内流而使平滑肌收缩,调节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Ⅲ项(MMCⅢ)收缩。红霉素在分子结构上与胃动素有显著差异,但在电荷分布的空间结构上完全一样,因而具有胃动素的作用,其衍生物如ABT-229、EM574、EM523等具有更强的胃动素受体激动作用,且无抗菌活性。理论上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促胃肠动力作用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但临床研究并未得出满意的结果。Tack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疗效,发现ABT-229在缓解上腹不适症状方面反不如安慰剂。Arts等对存在胃排空障碍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研究也显示红霉素虽能促进胃排空,但并不改善进食后引起的症状。

值得思考的是,除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外,上述促动力药都有一定的影响内脏感觉的作用,尽管有研究表明20%~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但单纯促动力(如胃动素受体激动剂)似乎并不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降低内脏感觉、协调运动(而非单纯“促”动力)也许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调整内脏感觉药

2.1 5-HT1B/D受体激动剂 5-HT1B/D受体为突触前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激活CA产生效应。其激动剂的代表主要有舒马曲坦、GR127935、CP93129、SB224289等。舒马曲坦可兴奋外周和中枢的5-HT1B/D受体,促使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递质(主要是NO)的释放,而增加食管的敏感性,降低食管的顺应性,并能使胃底、胃窦和幽门平滑肌松弛,改善餐后胃的容受性,抑制餐后胃动力。Lee等对有胃扩张高敏感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了一项研究,发现舒马曲坦(6mg,皮下注射)能较安慰剂显著提高球囊扩张引起初始感觉和不适感觉的阈值,并能显著改善进食引起的餐后饱胀、恶心和嗳气症状。但皮下注射不适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长期治疗。

2.2 5-HT3受体拮抗剂 5-HT3受体存在于肠神经元中,主要通过释放局部的5-HT增加神经介导的运动和分泌,以及引起内脏痛觉刺激。5-HT3受体拮抗剂能减少肠外神经元释放神经信号。抗肠道伤害感觉,发挥“肠道神经调节剂”的作用。

其代表药物包括Alosetron、蒽丹西酮、格尼西酮、dolasetron、cilansetron等。一项安慰剂对照随机试验表明Alosetron(0.5mg2次/d和1.0mg2次/d)能较安慰剂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早饱、餐后饱胀症状,对上腹痛、上腹胀也有充分的疗效。虽然该药曾因为可引起缺血性结肠炎退出市场销售,但最近又被限制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女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

2.3 κ-阿片受体激动剂 κ-阿片受体是一种由380个氨基酸组成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阿片受体的激活可以抑制躯体和内脏感觉。目前认为κ-阿片受体存在于迷走和非迷走通路中,其激活可以减少细胞钙流,增加伤害性感觉的阈值和降低神經兴奋性。早在1997年,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就显示κ-阿片受体激动剂Fedotozine(30mg3次/d)能较安慰剂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上腹痛(P=0.004)、恶心(P=0.01)、餐后饱胀(P=0.052)等症状。最近的研究发现口服κ-阿片受体激动剂Asimadoline可以不通过影响胃体积而降低健康者的餐后饱胀感。

nlc202309030056

3 酸抑制劑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是否存在高胃酸分泌状态尚有争议,但酸抑制剂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性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有研究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十二指肠对酸的高敏感性,也许可从一个方面解释酸抑制剂的疗效。Talley等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奥美拉唑(20mg或10mg1次/d)能较安慰剂显著减轻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且对溃疡型和酸反流型效果更加明确,但对动力障碍型可能并无作用。且成功治疗后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生活质量提高。但Wong等对华人的一个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并不能显示兰索拉唑(30或15mg1次/d)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优于安慰剂。对于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滞剂,多数研究表明前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要优于后者。

4 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

尽管50%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H.pylori阳性,但目前的研究并不能证明H.pylori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关系。Koelz等做了一项双盲、随机对照试验,181例经1周抗酸治疗筛选试验和2周双盲随机对照抗酸试验,并被证实为抗酸治疗无效的H.pylori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2周的抗H.pylori治疗(奥美拉唑40mg2次/d+克拉霉素1g2次/d),对照组只给奥美拉唑(20mg2次/d)2周,随访6个月,发现抗H.pylori治疗并不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总的症状、个别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并不优于短期抑酸治疗。另一研究也发现三联抗H.pylori与安慰剂组在12个月的观察中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的改善上并无显著性差异。而也有研究显示在12个月的随访中,根除H.pylori能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多数研究均证实根除H.pylori并不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但根除H.pylori也许可以改善胃粘膜炎症,是否根除H.pylori仍有争议。

5 抗抑郁剂

抗抑郁剂在功能性胃肠病治疗中的作用还存有争议,其主要作用可能在于对胃肠道传入信息的调节上,在常规抑酸剂和(或)促动力药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Tack等的研究显示抗抑郁剂帕罗西丁能显著提高食物引起的胃容受性舒张的体积,这一作用可能与肠神经系统有关。Otaka等的研究显示对于不存在抑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经莫沙比利或法莫替丁治疗4周症状不能缓解,使用阿米替林后症状仍能得到显著改善。

参 考 文 献

[1]Veldhuyzen van Zanten SJ,Jones MJ,Verlinden M,et al. Am JGastroenterol,2001,96:689-696.

[2]Tonini M,De Giorgio R,Spelta V,et al. Dig Liver Dis,2003,35:244-250.

[3]Distrutti E,Fiorucci S,Hauer SK,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2,16:613-622.

内科药物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 男123例, 女77例;年龄16~86岁, 平均57.8岁;住院时间为1~73d, 平均18d。

1.2 方法

对本组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的整理和分析, 主要包含患者的年龄、疾病的诊断情况、感染的类型及细菌学检查等, 重点对患者的用药记录展开分析, 用药记录主要包含患者使用药品的药物名称、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等,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组200例患者中, 被诊断为感染的患者有104例, 其中主要包含了泌尿系统感染、胆道感染、胃肠道感染以及呼吸道感染等。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有137例, 使用率为68.5%, 主要抗菌药物为青霉素类、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脂类以及多肽类等, 具体的药物使用情况详细见表1。

3 讨论

世界卫生物质关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一定指导性的要求, 一般要求使用率要低于30%[1]。中国卫生管理部门对抗菌药物的使用也给出了相应的规定, 要求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低于50%。本组20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达137例, 使用率达到了68.5%, 这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关于抗生素的使用规定。

在临床实践中, 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要科学, 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抗生素进行科学的选用, 另外要对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副作用进行准确的评估[2]。青霉素类是一类重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加速细菌细胞壁的分解, 从而起到抗菌作用。本次调查同时发现联合用药所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 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采取联合用药主要是提升对于患者自身的治疗效果, 如在临床上所发生的不明原因的感染, 此时应考虑对患者进行联合用药, 但须做到科学有序, 比如头孢呋辛和阿奇霉素的联合使用时, 一个是抑菌剂, 一个是杀菌剂, 这种联合用药就不够科学[3]。另外使用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联合用药则很有可能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在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使用比较频繁, 医生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时大多选择价格比较贵的药物,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障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在抗菌药物的选择方面应做好必要的监督, 以提升临床药物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发现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比较高, 其中主要的抗菌药物为青霉素类、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脂类以及多肽类等。目前内科住院患者在用药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患者的用药比例较高, 临床应进一步强化对于患者的用药指导。

摘要:目的 对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进行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0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有137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5%, 其中主要抗菌药物为青霉素类、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以及多肽类等。结论目前内科住院患者在用药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 患者用药比例较高, 临床应强化对患者的用药指导。

关键词: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丽娟, 王彦荣.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J].当代医学, 2009 (25) .

[2]王瑞臣, 沈钺, 杨又力, 等.926例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01) .

内科药物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12月神经内科使用抗菌药物的878例脑卒中患者, 出血性卒中211例, 缺血性卒中667例;男526例, 女352例;年龄20岁~82岁, 平均年龄65.6岁;住院天数6 d~125 d, 平均住院20 d。

1.2 调查方法

包括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卒中类型、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使用时间等情况。

1.2.1 标准

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 临床药师根据神经内科常见致病菌的特点, 依据原则和细则拟定了专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建议。

1.2.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常用量条件下, 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的意外, 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不利或有害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继发反应和特异性遗传素质等。我们采用自发呈报和医院集中检测相结合, 即神经内科临床药师和科室医务监测员对日常诊治工作发现某药可疑不良反应毫无遗漏地予以记录, 填写报告呈交我院药物不良监测中心。通过监测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安全用药的重视, 尽量减少和避免已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同时向医务人员及时传达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制度、信息[1]。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率

878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有289例, 使用率为32.9%, 其中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使用率分别为38.4% (81/211) 和31.2% (208/667) , 2组比较差异显著 (χ2=6.2, P<0.05) 。

2.2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

预防性用药共66例, 其使用率为22.8%, 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性使用率36.11% (28/211) 和18.3% (38/208) , 2组比较差异显著 (χ2=6.5, P<0.05) 。

2.3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选用一种抗菌药物76.8% (222/289) , 二联13.5% (49/289) , 三联6.2% (18/289) , 联合使用率为17.0% (67/289) 。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27.2% (22/81) 和21.6% (45/208) , 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χ2=7.2, P<0.01) 。

2.4 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本次调查使用抗菌药物的289份病历中, 基本合理260例 (90.0%) , 不合理29例 (10.0%) 。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为用药间隔时间不足14例 (48.3%) , 疗程过长或过短12例 (41.4%) , 用药指征不明3例 (10.3%) 。

2.5 病原菌送检率

在223例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 病原菌送检率为25.1% (56/223) 。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脑卒中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9%, 符合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中提出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的目标, 远远低于国内文献报道的70.24%~95.5%, 也明显低于全院同期平均抗菌药物使用率。主要由于脑卒中患者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除非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感染或伴侵入性操作时才考虑预防性使用, 因此其使用率偏低[2]。

结果显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29例, 其中用药间隔时间不足14例 (48.3%) , 均为β-内酰胺类每天1次给药, 既不能很好地达到抗菌效果, 且可导致细菌耐药性.除头孢曲松外, 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应把一日的用量分次给予。疗程过长或过短12例 (41.4%) , 有9例连续使用20多天, 采用的抗菌药物疗效不确切, 盲目使用抗菌药物。3例使用3 d无理由更换药物。有3例 (13.04%) 患者无指征用药, 病历中没有找到使用抗菌药物的依据, 这样会导致耐药菌株和二次感染。在223例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 送检率为25.1% (56/223) , 医师没有足够重视药敏试验, 没有意识到药敏试验的重要性, 今后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 加强针对性用药。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以老年人群为主, 长期卧床, 病情重、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和治疗时例如胃管、导尿管、气管插管或切开、机械通气、吸痰、深静脉置管等, 破坏了机体完整屏障的功能, 导致病原体入侵引起感染, 容易引起医院感染, 导致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预防用药及联合用药比例相对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3]。

参考文献

[1]戴华, 叶丽卡.我院临床安全用药问题的调查[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 4 (3) :150-153.

[2]郭雪青, 张丽华, 李圆, 等.某院住院军人老年患者院内感染情况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1, 19 (4) :304.

内科药物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1年1月开始实施临床抗菌药物干预规范后入住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8月已经治疗出院的100例病例为干预组,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17~78岁,平均(49.67±21.56)岁。从2011年1月前出院的病例中随机选取1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16~79岁,平均(51.06±22.31)岁。干预组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促进合理用药,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1.2 方法

1.2.1 干预措施

对包括对照组在内的2011年前病例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呼吸内科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主要以“干预-反馈-再干预-跟踪评价”为主线,分为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反馈跟踪三个方面实施。具体内容如下:宣传教育面向科室所有医护从业人员,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我院实际情况编发《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用药方案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并组织合理用药学习培训,定期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联合院内有关专家设立用药咨询专线,随时回答临床实践中的用药问题。监督管理,依照抗菌药分级目录采用分级管理,选用和调整抗菌药物须在住院病历中著入分析,且要有相关分级权限的医生的亲笔签名;设立质控医师岗,每月对各专业小组的抗菌素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用药原则、配伍、采样及有关病程记录等方面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纳入当月奖惩考核。反馈跟踪,质控医师及时对每次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将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之处,反馈给科室主任和责任医护人员,由主任联合相关专家同责任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对确实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委派临床药师参与长期持续地监督引导。

1.2.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按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数据采集,采集内容包括: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时间、诊断、给药时机和时间、使用抗菌药品种和用药情况、药品费用等,所有项目录入Excel表并建立数据库。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参考上述的《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用药方案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主要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用药无适应证、超级实用抗菌药、给药时机不当、用法用量错误、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的发生情况、住院天数及抗菌药物费用所占比例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均治愈出院。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的发生情况、住院天数及抗菌药物费用所占比例等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指标结果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和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比例、不合理使用抗菌药发生率以及平均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支出比例明显降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由于呼吸系统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果,受感染的几率较高[3]。抗菌药物是治疗机体感染的必需药品,但近年来抗生素品种多,发展迅速,大量新品种不断进人临床,在给临床实践提供良好的治疗方法的同时,也给其合理应用带来了困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仅受到医药界的关注,而且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对于延缓细菌耐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和节约卫生资源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使患者获得低毒高效的治疗效果,是临床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以卫生部先后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办医发[2009]38号文件为依据,通过详细的前期调研发现我院呼吸内科的抗菌药使用比例处于国内外同级别医院中偏高的水平[5,6,7],遂组织专家制订了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干预计划,通过有针对性的实施干预,结果表明,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从86.00%下降至72.00%,联合用药的比例从干预前54.00%下降至干预后的39.00%。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支出比例也相应地从干预前的(16.62±4.33)d和57.88%降至干预后的(11.19±3.57)d和46.46%,这证明合理的用药方案不仅能减少药物的使用,还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尤其是结果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发生率作为最直接的指标显示用药无适应证、超级实用抗菌药、给药时机不当、用法用量错误、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不合理的用药表现明显减少,干预效果显著。

总之,通过在呼吸内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对照研究,说明实施长期持续全程干预措施是可行和有效的,符合卫生经济学高效节约的原则。这些宝贵经验有利于干预的拓展,为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摘要:目的 探索实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干预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8月入院的100例住院病例为干预组,2011年1月之前出院的100例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我院制订的合理用药干预方案进行干预。通过比较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用药无适应证、超级实用抗菌药、给药时机不当、用法用量错误、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的发生情况、住院天数及抗菌药物费用所占比例等指标进行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和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比例、不合理使用抗菌药发生率以及平均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支出比例明显降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长期持续全程干预措施对合理使用抗菌药是可行和有效的,符合卫生经济学高效节约的原则。笔者的经验有利于干预的拓展,为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干预,呼吸内科

参考文献

[1]Austvoll Dahlgren A,Aaserud M,Vist G,et al.Pharmaceutical policies:effects of cap and co-payment on rational drug use[J].Ca-A CancerJournal For Clinicians,2003,1(1):7-17.

[2]中国合理用药中心组.用药调研方法与改善用药的策略[Z].2007.

[3]沈丹,张芳,鲁燕侠,等.呼吸科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1):1610-1612.

[4]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8-50.

[5]汤静,刘皋林,徐红冰,等.抗菌药物应用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2):246-248.

[6]Perez Trallero E,Martin-Herrero JE,Mazon A,et al.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ong respiratory pathogens in Spain:latest data and changesover 11 years(1996-1997 to 2006-2007)[J].Antimicrobial agents andchemotherapy,2010,54(7):2953.

内科药物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4年4月—2009年5月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的患者275例, 其中男177例, 女98例;年龄33~67岁, 平均42.1±18.6岁;入选患者所患疾病主要包括:尿路感染、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硬化、痛风等。入选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且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所患疾病、是否感染、感染部位, 是否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剂量、疗程、用法, 用药性质 (预防性、治疗性使用、预防+治疗使用) , 联合使用还是单一使用。凡需要治疗性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均尽可能进行细菌学及药物敏感性的鉴定, 如痰培养、清洁中段尿培养、大便培养等[2]。

1.3 评判标准。

(1) 治疗性用药:诊断为细菌性感染及由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所用的抗菌药物; (2) 预防性用药:临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疗程以及是否合理的评判标准, 根据2004年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依据; (3) 治疗+预防用药:治疗用药和预防用药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应用抗菌药物。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用药情况。

275例患者中, 218例住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 占79.27% (218/275) ,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见表1。

2.2 主要感染部位细菌学特点。

在治疗性使用抗生素的98例患者中, 尿路感染51例, 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中, 大肠埃希杆菌40例, 占78.43% (40/51) , 粪肠球菌9例, 占17.65% (9/51) , 肺炎克雷伯菌2例, 占3.92% (2/51) ;呼吸道感染25例, 其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皮肤及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10例, 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肠道感染12例, 细菌以大肠杆菌感染为主。

2.3 用药评价。

218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 合理用药者110例, 占50.46% (110/218) ;基本合理用药者87例, 占39.91 (87/218) ;不合理用药者21例, 占9.63% (21/218) 。

3 讨论

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 据统计, 在中国使用、销售列在前15位的药品中, 就有10种是抗生素类药物[4]。为使医院更合理应用抗生素, 防止抗生素滥用, 减轻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减少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 同时加强对医生、药师、护士的专业知识培训, 加快知识更新速度, 按照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原则使用抗生素, 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5]。本文随机选取调查了我院肾内科住院患者275例, 其中有218例患者住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 占79.27% (218275)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在我院住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的218例患者中, 治疗性用药者98例, 占44.95%;预防性用药者99例, 占45.42%;预防+治疗者21例, 占9.63%。218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中, 应用1种抗菌药物的患者157例, 占72.02%;联合用药的患者61例, 占27.98%, 其中使用2种抗菌药物者55例, 使用3种抗菌药物者5例, 使用4种及4种以上抗菌药物者1例。在治疗性使用抗生素的98例患者中, 尿路感染51例, 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中, 大肠埃希杆菌40例, 占78.43% (40/51) , 粪肠球菌9例, 占17.65% (9/51) , 肺炎克雷伯菌2例, 占3.92% (2/51) ;呼吸道感染25例, 其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皮肤及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10例, 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肠道感染12例, 细菌以大肠杆菌感染为主。肾内科218例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中, 合理用药者110例, 占50.46% (110/218) , 基本合理用药者87例, 占39.91% (87/218) ;不合理用药者21例, 占9.63% (21/218)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肾内科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 尤其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合理。肾内科住院患者由于自身具有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年龄较大、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等特点,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比率较高,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疗程基本合理。

因此, 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发挥药物最大疗效、降低治疗和预防成本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特点

参考文献

[1]邓秀英.我院住院药房抗生素应用分析[J].华西医学, 2008, 23 (3) :586-589.

[2]万启军, 何永成, 贺争鸣, 等.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特点的单中心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7) :1179-1180.

[3]齐晓涟, 张京利, 马文晖, 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相关性腹泻44例调查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 (1) :24-27.

[4]乔建, 王亚群, 陈永志.843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及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药房, 2007, 18 (17) :1311-1312.

内科药物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2013年心内科1244份出院患者病历的抗菌药物使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设计抗菌药物应用调查表格, 按照“2011—2013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实施细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相关标准。

1.3 观察指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患者微生物送检率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患者微生物送检率。

2 结果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降低, 但7月份相对偏高;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逐渐降低 (详见表1) 。

3 讨论

3.1 住院患者人数变化

2013年心内科住院患者每月人数为100~120人, 6月、7月较少。

3.2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我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1—5月总趋势在逐步下降, 2月份较为高, 其原因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季容易受凉、感染, 特别是心功能衰竭的患者更容易感染。另外, 6、7月抗菌药物使用率有所回升, 说明抗菌药物使用有所反弹, 可能与这2个月出院患者较少, 重患者较多有一定的关系;从8月后基本趋于稳定, 使用率在20%~30%之间波动 (见图1) 。

3.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我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5月下降明显, 6、7月有所上升, 从8月后趋于稳定, 基本在20~30之间波动, 说明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先盲目性的不使用抗菌药物, 而后恢复使用, 通过全院培训、科室学习、临床药师讲解等多途径干预抗菌药物使用后, 抗菌药物合理性使用明显提高, 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疗程、频次等趋于合理 (见图2) 。

3.4 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送检率

我科室细菌送检率有所下降, 特别是限制级抗菌药物送检率下降明显, 未达到原卫生部要求的标准 (I>60%) [1], 由于抗菌药物发展迅速, 品种不断增加, 虽给医生提供了良好的治疗环境, 但同时可能带来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及耐药现象, 造成感染无法控制的严重结果[2], 故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给患者留取标本并送检, 尽量做到根据培养+药敏结果使用抗菌药物, 以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见图3) 。

4 结论

抗菌药物的使用在临床用药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十分重要[3]。本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多数合理, 但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 建议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时,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 及早查明感染病源, 根据疾病情况、药敏结果、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 选择疗效肯定、安全性相对较高、不良反应较小的药品[4]。今后要继续发挥药师的作用, 加强全院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工作, 定期调查用药情况, 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用药, 严格把握抗菌药物使用适应证, 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并结合实验室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的发生, 使临床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这3项合理用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医发[2009]38号.

[2] 温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不良反应[J].中外医疗, 2010, 29 (32) :126-128.

[3]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 号.

上一篇:无线校园网络安全构建下一篇:心脏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