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危重患者

2024-09-30

内科危重患者(共9篇)

内科危重患者 篇1

在内科急诊中, 对于需要吸氧的患者和危重患者, 往往要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抢救方式, 其优点在于简便有效、抢救迅速, 能够为呼吸困难的患者建立一个畅通有效的呼吸通道, 对危重患者的供氧进行维持[1]。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会受到气管插管时机和方法的影响, 该文随机选取了该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使用气管插管进行治疗的危重患者共2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使用气管插管进行治疗的危重患者共20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中共有男性67例, 女性33例, 年龄5~91岁, 平均年龄 (74.3±2.5) 岁, 其中共有肿瘤病危入院23例, 急性脑血管疾病入院25例, 严重创伤入院16例, 重度心脏病入院27例, 其他9例。观察组患者中共有男性65例, 女性35例, 年龄6~89岁, 平均年龄 (75.4±2.6) 岁, 其中共有肿瘤病危入院21例, 急性脑血管疾病入院23例, 严重创伤入院20例, 重度心脏病入院29例, 其他7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 医护人员先对其进行常规处理, 包括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生命体征监测等, 并对患者对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进行观察。患者去枕仰卧, 上半身倾斜30°, 保持斜型体位或平卧位, 使口、喉及气管尽量取直线位便于显露声门。要对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等进行清理、必要时予皮囊-面罩改善氧合, 做好插管准备[2]。观察组患者进行立即插管, 对照组患者进行延时插管。立即插管主要是通过喉镜, 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经口明视下行紧急气管插管。对照组患者由麻醉科医生进行插管。如果患者具有比较强烈的心血管反应, 可予咽喉部表面麻醉或镇静、肌松后插管;不能耐受经口插管, 也可以使用鼻插管。完成插管后继续进行机械通气和下一步的急救。如果患者存在心脏停搏, 要立即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 对机体代谢紊乱进行调节, 并进行补液。

1.3 统计方法

观察记录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n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 (±s)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准备到开始插管时间、抢救成功率、1个月之内的存活率方面,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在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所需时间方面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2。

3 讨论

一些病情危重的患者会出现心跳骤停、呼吸骤停的现象, 必须立即进行气管插管, 保护呼吸通道的畅通[3]。对于心肺复苏患者, 气管插管还有利于将患者气管内的异物清除掉, 避免患者的胃内容物返流、误吸[4]。

为了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存活率, 急诊内科医护人员要选择合适的插管时机。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出现了插管指征时, 就要立即进行气管插管[5]。如果等患者呼吸停止、心跳停止之后再进行插管, 可能会出现大脑过久缺氧、造成脑功能损害。还有一些患者存在呼吸功能不全的症状, 此时应该尽早插管, 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6]。及时插管能够有效的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率, 否则可能会造成延误治疗或者抢救失败[7]。

值得注意的是, 当患者仍然存在自主呼吸时, 选择经口明视下气管插管, 此时患者仍然存在气道咽喉反射, 如果使用经口明视下插管, 由于患者不能显露声门, 可能会出现声带痉挛, 甚至造成危重患者的缺氧[8]。此时应适当给予镇静、肌松情况下进行气管插管, 提高成功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亦可以选择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方式, 避开患者的气道咽喉反射。可以通过患者的呼吸音来判断患者的声门开放情况, 从而找到插管时机, 再进行插管。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方式是一种相对普遍的插管方式, 这种插管方式相对稳定, 而且患者的耐受性较长。

根据田翠莲[9]的研究, 插管的常规体位是去枕仰卧, 使患者的头部后仰, 从而使患者的气管、咽喉和口部出于同一条轴线上。有研究者对插管操作的体位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将患者的头颈部放置在病床的边框处, 使患者的头部下垂, 与脊柱之间呈45°角。这种插管体位不会影响插管的成功率, 而且能够对插管的时间进行缩短, 从而更加便利、迅速的进行插管, 从而赢得抢救时间, 使危重患者的致残率和脑损伤程度得以降低, 因此该文采取了斜体插管体位, 插管效果较好。

在该次研究中, 对照组插管所需时间为 (1.5±1.0) min, 抢救成功率为11.0%, 1个月内的存活率为3.0%;观察组的插管所需时间为 (3.1±1.0) min, 抢救成功率为19.0%, 1个月之内的存活率为10.0%,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的插管成功率为98.0%, 准备到开始插管时间为 (5.3±3.2) min, 观察组的插管成功率为92.0%, 准备到开始插管时间为 (10.2±20.1) min, 对照组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插管成功率和准备到开始插管时间方面对照组具有更大的优势, 麻醉科医生, 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 做好插管准备, 并具有较高的插管成功率, 有利于一次插管成功。但是从抢救成功率和患者1个月内的存活率来看, 立即插管能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而且提高患者1个月内的存活率。张小双[10]在研究中发现, 即可插管组具有8.1%的1个月内的存活率, 延时插管组具有2.7%的1个月内的存活率, 在1个月内的存活率方面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急诊内科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时, 及时有效的气管插管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这与该文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插管是急诊内科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一种重要方式, 急诊内科医护人员应该掌握正确的插管时机, 选择合适的插管方法, 提高患者的抢救率和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吕隆鲲, 孙婷, 杨洪涛.下颌骨骨折115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7) :457.

[2]林金表.两种气管插管方式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对比[J].吉林医学, 2011, 32 (9) :1691.

[3]李锦忠, 凌永体, 陆起峰, 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经口气管插管技术使用情况调查与培训[J].广西医学, 2011, 33 (9) :1192-1193.

[4]陈勇.新式经口气管插管术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8) :1216-1217.

[5]张建鹏, 柳占虎.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1, 32 (11) :2201-2202.

[6]甄文, 徐绍莲.经口气管插管固定器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5) :76-77.

[7]于美, 杜娟, 环晓锋.口导管保护套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5) :74-75.

[8]童幼良.气管内插管误入食管的识别与防止[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 (10) :1113-1115.

[9]田翠莲.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93) :65-66.

[10]张小双.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探讨[J].当代医学, 2015, 21 (24) :83-84.

内科危重患者 篇2

第一节 神经内科危重症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一、重症脑出血护理常规

(一)评估及观察要点

1.确认患者身份,询问评估患者起病情况、主要症状、既往史及发病时的伴随状况。2.立即行心电监护、血压、指氧饱和度的监测,快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道的通畅情况。并遵医嘱监测随机指血糖和行血气分析。

3.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是否有头痛、意识障碍、言语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吞咽障碍等。快速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观察瞳孔的大小及四肢运动功能情况;了解脑出血定位诊断,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初步评估脑出血的量及性状。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评估患者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及脑疝的前驱征兆,观察是否伴有呕吐,并观察呕吐的量、颜色及性状。

5.评估压疮的风险:评估患者全身皮肤情况,准确记录,做好与家属或工作人员就病人皮肤情况的交接记录并签字确认。

6.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必要时给予约束,并告知病人及家属取得支持和配合,并签字。

(二)护理要点

1.就地抢救为主,急性期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搬动,绝对卧床休息2-4周,抬高头部15-30度。

2.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呼吸速度、深度、节律。伴呕吐者行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减少和预防呼吸道并发症,酌情给予吸痰、口咽通气管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性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避免颅内高压,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神志、瞳孔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及时、正确使用脱水剂;避免用力咳嗽、解大便等动作;为患者吸痰时动作轻柔,吸痰管不易过深,以免诱发剧烈咳嗽反射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

内科危重患者 篇3

【关键词】神经内科;危重患者;营养风险管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85—01

脑卒中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应急反应处于高代谢状态,常伴有严重的意识和吞咽功能状态,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利用,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积极有效的营养支持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的康复,改善预后【1】。神经内科护士应正确确立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有效进行护理,及时补充营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我科室护理管理的经验介绍如下。

1树立护士的营养风险管理意识

建立团队风险管理意识,组建科室营养管理小组,共同对科室患者的营养进行筛查和护理干预。同时培训全科人员,增强于营养风险的管理意识,积极和营养师进行沟通,制定患者目前最适宜的、关于营养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能主动地对一切护理风险进行确定,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各种危险因素,消除护理隐患,以保证患者的安全,从而不斷提高ICU护理质量的内涵【2】。营养评估也是一种风险的管理意识,我科室采用失效管理模式,同时发现营养问题后,我们要给予营养的集束化管理。

2营养并发症的管理

2.1应对并发症的首要任务是合理选择营养物质以及给予的方式。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由于常常使用镇静、镇痛药物、血管活性药、肌松剂等,存在胃肠动力障碍,胃排空障碍,胃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高于普通患者,返流、误吸的风险较高【3】。根据患者的胃肠道情况,我科室选择早期匀浆膳或者是华瑞营养制剂的给予,但是对于那些反流明显的患者,使用营养泵匀速给予则更容易促进营养吸收而且降低患者由于胃内容物的潴留而导致的误吸。

2.2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2.2.1神经内科的危重症患者大多留置有胃管,所以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不仅仅有胃肠道的并发症,同时还容易导致返流和误吸,以及喂养管路的移位所带来的并发症等。有研究发现,留置鼻胃管或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是VAP的危险因素【4】。于是我们在进行这些患者的护理时,要做到细致且精细化的管理,譬如在出现返流或者误吸时要做到双人确认胃管在胃内,做到尽早发现,及时处理,必要时给予留置小肠营养管。其次NICU护士应全面考虑患者的体位的要求,权衡风险和利弊,采用综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这些因素对指南执行的限制,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实践[5]。

2.2.2机械性的并发症

目前我科室使用华瑞42天胃管,避免了每周换管给患者带来的不舒适。使用同时要注意机械性的堵管。目前报道中,由于食物的颗粒造成的堵管少,而对于混合喂养,原因不明的因素更为居多。其中,由于受到药物、营养液,以及胃液等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尽量做到分开鼻饲,间断进行冲管。对于使用加热棒加热高营养的患者,注意位置的更换,防止出现局部蛋白的凝固而导致堵管。

3 代谢性指标评价管理

经常的查看患者的各项指标,早期发现患者营养状况。洪忠新作者认为【6】,对患者营养的支持要积极参看间接的能量测定指标,避免盲目供给;危重患者早期均存在负氮平衡,早期营养支特的目的循序渐进的改善患者存在的负氮平衡;体温、血乳酸及血尿素氮等指标亦可反应机体的代谢变化,这些指标越高(患者肾功能无显著差异时),分解代谢越亢进,营养支持时应坚持“低能量”原则,谨防出现“过度喂养”。

4个体化护理原则

神经内科的危重症患者由于大多数处于昏迷状态,机体的高分解加重了患者的负氮平衡,完全胃肠外的营养并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相反对于那些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会加重他们的负荷;同时NICU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均较普通病房高,所以昏迷患者肠内营养的优越性日渐显著。目前大多数的医护人员了解早期营养的重要性,但并未对其放在首要的位置,加之患者的胃肠耐受性,出现问题以后的应对,需要临床不断的培训和规范,营养支持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使用可以给患者带来益处,相反则有弊【7】。所以对于NICU的每一个危重症患者,针对所处的不同阶段,均应对其营养进行全面评估,实施个体化的原则。就其肠内营养,我们也仍然需要对其出入量保持平衡,尤其是心肺功能欠佳的患者。

5 小结

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只要肠道有功能就用之”已为共识。早期尽快达到全肠内营养,是一条安全可靠、实用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有助更多的患者达到目标能量供给[3]。通过对神经内科患者营养全面评估,实施合理营养支持,个性化的原则,将我们的目标运筹帷幄。

参考文献:

[1] 江敏. 156例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护理体会[J].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6(6):199-200.

[2] 姚娴,凤秦洁,吴国芳. 风险管理在综合性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5(14):1369-1371.

[3] 卢婉娴.危重病人幽门后置管早期空肠喂养误吸原因及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12, 27(16):1483-1484.

[4] 虞燕波,段美丽,李昂等.呼吸机相笑性肺炎诊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72—74.

[5] 蒋洋洋,许勤,宋燕波.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床头抬高的实施现状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1 0, 25(24).

[6] 洪忠新. 再论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及营养评价.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1):17-18.

内科危重患者 篇4

本项研究中通过分析了我院内科危重病患者中同时伴随有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 同时进一步分析内科危重病患者导致腹泻原因构成, 并且进一步探讨对于内科危重病病人的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2011年1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内科危重病患者共500例, 平均年龄30-75岁

1.2 腹泻诊断标准

大便次数明显增多, 粪便变稀, 形态、颜色、气味改变, 气味酸臭, 大便时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痛等症状[3]。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500例内科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腹泻的情况来判断腹泻的原因。

2 结果

500例内科危重病患者中发生腹泻50例, 发生率10%。其中肠道感染性腹泻15例 (30%)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5例 (30%) , 肠内营养性腹泻10例 (20%) , 机械通气相关性腹泻10例 (20%) 。

3 讨论

3.1 内科危重病患者腹泻类型分析

(1) 感染引起的腹泻:感染是引起腹泻的最主要原因, 危重病患者免疫力下降, 导致感染性腹泻发生[4]; (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也比较高。内科危重病患者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菌群的混乱、导致分泌失调, 造成腹泻[5]; (3) 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由于内科危重患者使用营养液, 营养液输注速度过快, 食物通过肠道时间缩短, 绒毛吸收能力下降;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医生嘱咐量给患者肠内注射营养液[6]; (4) 机械通气相关性腹泻:机械通气患者胃液酸度降低, 给细菌提供了很好的繁殖环境, 细菌代谢旺盛导致腹泻[7]。

3.2 护理

(1) 腹泻情况评估。对患者大便各项参数加以观察, 为判断提供依据;监测生命体征;动态观察治疗后腹泻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2) 心理护理。加强对患者心理健康引导, 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 (3) 身体卫生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肛周皮肤卫生, 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提高患者的卫生意识并且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4) 并发症护理。对可疑酸中毒者按医嘱采集血液做血气分析;按医嘱及时补充钾、钙、镁等电解质, 钾的补充尽量口服; (5) 腹部护理。尽量不要进行腹部按摩等刺激性的运动, 以尽量减少肠的蠕动, 同时要注意帮患者配备必须的衣物和被子, 特别应注意对腹部的保暖, 避免腹部受凉; (6) 饮食护理。饮食要注意含脂肪含量较低的米汤或粥、面条等, 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此外要注意食物新鲜和饮食卫生。

摘要: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500例内科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调查患者腹泻的比例, 同时进一步分析内科危重病患者导致腹泻原因构成, 并且进一步探讨对于内科危重病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对策。最终我们通过分析我院500例内科危重病患者, 发现其中伴有发生腹泻发生的患者共有50例, 发生率10%, 但各自的原因不同, 其中按不同病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肠道感染性腹泻15例 (30%)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5例 (30%) , 肠内营养性腹泻10例 (20%) , 机械通气相关性腹泻10例 (20%) 。因此,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内科危重病患者中患有腹泻的频率较高, 而且原因各不相同;因此应该根据调查结果对病人进行危重病情和腹泻程度的评估, 并且对患者展开心理健康护理、并发症护理、个人卫生护理、饮食护理[1]。

关键词:内科危重病,腹泻,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更, 林段裕, 张传儒.临床腹泻分类浅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26) :135-136.

[2]昊春艳, 张艳, 史伟, 等.腹泻的诊断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导, 2009, 6 (30) :134-135.

[3]王红鲜.危重症病人腹泻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2B) :418-4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2001:10-12.

[5]曲晓菊, 付星华, 韩丽娟.肠内营养引起的腹泻及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5, 12 (3) :190-191.

[6]陈建荣, 郭锡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6, 29 (6) :17-18.

内科危重患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危重患者54例, 严格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所有观察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17例, 年龄分布为28~86岁, 平均年龄61.5岁, 病程有2个月~13年。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基线信息经调整后,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1.2.1 分析与评价护理风险因素[1]

神经内科的患者病情严重, 危重患者所占比例较大, 发生紧急情况的频率高, 同时使得需要抢救的工作量加大, 护理程序增多, 是具有高度危险性的重症科室, 有大量护理风险的存在。多数患者的活动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且因语言能力表达不清, 当发生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有效得告知医生和护理人员。此外, 患者长时间昏迷病卧在床, 翻身活动受限, 且大小便失禁对皮肤的不良刺激, 引起褥疮的发生。

现在神经内科存在的风险[2]主要有: (1) 突发意外:神经内科的患者年纪较大, 自主能力较差, 而且很多人存在肢体功能的不便, 很容易发生日常生活危险事件如摔跤、走失等。 (2) 并发症的出现, 很多患者卧床, 翻身活动受限, 且大小便失禁对皮肤的不良刺激, 出现褥疮。瘫痪的患者因反射活动减弱经常出现误吸食物等而窒息。 (3) 护理人员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在患者入院后, 没有详细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 从而引发很多不便。 (4) 神经内科患者病情严重, 医务人员工作量大, 处理事务多, 没有充足的时间休息, 在这种疲倦状态下很容易发生差错, 引起医疗纠纷。 (5) 很多时候, 患者及患者家属由于缺乏医学知识, 对病情的理解与医生不一致, 从而引起很多误解的出现。

1.2.2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5]

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 对护理的各个环节实施管理, 对试验组的护理人员进行严格培训, 使护理人员树立风险意识, 减少护理过程中差错的发生。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 按照以往的程序进行。

1.3 统计分析

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等级计量资料, 采用非参数检验 (Z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经过护理风险培训之后, 患者出现危险的概率下降了28%, 前后危险发生的概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使得患者的满意度提高。医院及医院的医务人员受到了患者的普遍好评。

3 护理体会

3.1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疾病特点[4]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病情特殊、复杂, 而且极易发生变化, 患者常有肢体活动受限伴意识障碍, 应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对于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应该采取各种手段降低颅内压, 适当抬高头部, 避免前屈、过伸侧转各种护理操作应尽量轻巧、仔细, 应力争做到快速、足量、准时的原则[6]。

3.2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护理对策

(1) 制订严格的护理规章制度[3]:对于危重患者需有一套完整的护理程序, 例如消毒岗位责任制、轮流班制、药品的妥善保管制度等, 对于这些制度每位护理人员都需严格执行。 (2) 改善病室的周边及室内环境:危重患者的病房应该设置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里, 周边噪声不能超过55分贝, 病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 地板、走廊等要保持清洁、干燥以防患者滑倒, 对于平车、轮椅等要定期进行维修, 以便发现存在的危险[7]。 (3) 加强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要加强健康教育[8], 家属或护工给食时要耐心、细致, 切不可麻痹大意, 要轻轻将食物放至患者的口腔近舌根的地方, 三餐要适量, 若患者进食时容易呛咳, 则不宜喂食干食, 要把食物搅拌成糊状。 (4) 预防褥疮[5]:褥疮是长期卧床的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预防褥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时翻身拍背1~2h, 并按摩皮肤的受压部位, 定时协助活动肢体, 以防关节变得僵硬、畸形, 以及肌肉的萎缩。 (5) 收费制度的管理:医院应该把常规用药和检查的收费价格显示在显眼的位置, 以便让患者对医院的收费管理制度有所了解, 护理人员也要严格按照公开的价格表收费, 不能自行确定费用[8,9,10]。

综上所述,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至关重要, 进行科学可靠的风险管理对策, 可以防止发生护理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也可以减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研究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及相关对策。方法 评价影响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 探讨针对护理风险的对策, 训练护理工作人员的风险预防概念, 确定每位护理人员的责任, 提高护理质量。结果 经过护理风险培训之后, 患者因护理不善出现危险的概率下降了28%, 前后危险发生的概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而使得患者的满意度提高。医院及医院的医务人员受到了患者的普遍好评。结论 进行科学可靠的风险管理对策, 可以防止发生护理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也可以减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

关键词:神经内科,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红霞, 白如雪, 孙青娟, 等.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理与临床, 2010, 14 (1) :65-66.

[2]邱亚华, 高玲玲.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7) :4121-4122.

[3]黄进清.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厂矿医学, 2007, 20 (4) :440-441.

[4]陈彩虹.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0) :274-275.

[5]张云, 田素林.基层医院神经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9) :93-94.

[6]凌秋平.神经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8) :74-75.

[7]唐玉平, 熊爱民.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与防范[J].护理研究, 2006, 20 (6) :1473-1474.

[8]齐志华, 吴冬云.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部医学, 2010, 22 (5) :962-963.

[9]胡玲利.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 :81-82.

内科危重患者 篇6

关键词:内科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

内科急危重症患者其特点是病情急、危、重, 若不能提供及时、有效、快速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 将可能丧失挽救生命的机会[1]。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中心接诊的内科急危重症患者1028例, 通过满意度调查, 不断总结经验, 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总例数1028例, 其中男695例, 女333例, 男女之比为2.09∶1, 年龄0.8~98岁, 平均62.5岁。病种分布:急性脑血管病365例, 占35.50%, 心血管病326例, 占31.71%, 呼吸系统疾病102例, 占9.92%, 消化系统疾病72例, 占7.00%, 急性中毒56例, 占5.45%, 心脏呼吸骤停34例, 占3.31%, 其他73例, 占7.10%。

1.2 方法

经过院前急救与护理后送达医院, 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患者对出诊速度、急救成功率的满意度及对医护人员的综合评价, 包括急救操作技能、仪表、语言、举止、工作态度;其他 (救护车环境、卫生、设施及布局等) 调查资料经统计学处理[2]。由有经验的护士对前一天接诊的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电话回访、所有回访给于指导语, 不加任何诱导, 由被检查者回答, 并给出自认为最恰当的得分。

1.3 结果

本研究共电话回访1028份调查问卷, 回复1025份, 回复率99.71%, 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后1025例患者中基本满意的 (包括满意及比较满意) 共956例占93.27%, 其中满意596例占58.15%, 比较满意360例占35.12%, 不满意69例占6.73%。

2 院前急救与护理

2.1 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接到“120”指令后必须在3 min内出车, 5公里内急救半径救护车必须在12min内到达现场;途中与患者或家属联系, 指导采取正确体位及自救方法;到达现场快速病情评估, 根据病情采取急救护理措施: (1) 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予以心肺复苏术, 开通静脉通路快速给予抢救药物, 心电图证实为室颤者立即电击除颤; (2) 对呼吸道阻塞着立即开通气道, 清理分泌物及呕吐物维持气道通畅,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 (3) 对低血压及休克者快速补液扩容及升压药应用; (4) 对口服毒物中毒者予以输液、催吐及解毒药应用; (5) 对昏迷及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现场立即测定血糖, 根据检验结果用药; (6) 对脑出血患者给予甘露醇降颅压、醒脑及对症处理; (7) 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止血、补液等处理; (8) 采取解痉、止痛、平喘、控制抽搐、吸氧等对症处理。

2.2 安全转运

(1) 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经院前急救处理后, 待病情相对稳定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医院进一步救治;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转运前应将危险性告知家属, 证得同意并在保证书上签名后才实施转运。 (2) 转运时应平稳进行, 而不应只求高速。应根据患者病情掌握车速, 如出血患者在转运途中, 由于急救车的颠簸振动可能加重病情, 应限制车速;如病情危重急需到医院救治, 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可以快速行驶;及时处理转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病情变化。 (3) 急救器械、药品的准备:车载监护抢救设备、呼吸机、气管切开包、吸痰器、除颤器、心电图机及氧气等抢救仪器、设备定期检查保证完好;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到位。6安全行驶:救护车的驾驶员要保持行车安全, 做好出车前的准备工作。出车时遵守行车速度限制, 保证行车安全。

2.3 途中严密监护

(1) 首先保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 防止引起窒息;舌后坠者采用通气导管;呼吸困难者予氧气吸入等。 (2) 建立有效给药途径:立即用静脉留置针建立有效的给药途径。由于患者烦躁及救护车颠簸, 为了保证抢救药物及快速补液能顺利进行、方便反复用药、防止转运过程中发生刺破血管及脱管等问题, 输液时最好应用静脉留置针。 (3)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保证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的正常运作。 (4) 转运时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冬天盖棉被防止受凉, 夏天注意空调风不要对着患者吹;急救车内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5) 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对昏迷、躁动及不配合患者应固定好, 防止坠落;搬运患者时动作要轻稳, 防止因抬患者体位不当造成患者继发性损伤而加重病情。 (6) 心理护理: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由于发病急、变化快, 生命危在旦夕, 这些患者或是生命危重, 或是承受躯体伤痛, 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常常会产生紧张、烦躁情绪, 应及时予以心理指导和安慰, 缓和其应激状态, 与医护人员配合, 指导家属如何照顾患者,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 恐惧情绪, 有助于患者转危为安。

2.4 急救结果

1028例内科急危重症患者中, 经现场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成功接回医院进一步救治936例, 抢救成功率91.05%。78例患者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11例患者由于病情重及院前条件所限, 转运途中死亡。34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 现场施以CPR及除颤等抢救, 只有6例初级复苏成功后转入急诊抢救室继续救治, 抢救成功率17.64%。

3 讨论

3.1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院前急救的内科急危重症, 以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及急性中毒最多, 占89.59%。心脏骤停的抢救机会只有几分钟[3];是否及时抢救心脑血管疾病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至关重要;急性中毒的抢救时间也非常有限。针对院前急救内科急重症患者的特点, 要求急救队伍要发扬“与死神抢速度, 和天使比爱心”的急救理念, 保证患者能得到最及时、最有效、最正确的院前急救护理, 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轻伤残[4];目击者救援者开展正确有效、及时的院前自救、互救也至关重要;院前急救开始时间越早抢救成功率越高, 缩短到达现场时间的重要性,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加强健康教育是进一步提高内科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效果的关键。

3.2 对院前急救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判断和急救护理措施的迅速到位是提高内科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的重要因素。

3.3 院前急救和转运相当重要。对脑出血患者搬运时要先固定好患者头部, 头转向一侧, 并注意呕吐等情况, 防止窒息, 对有颅高压表现时要迅速降颅压, 并注意血压不应降得太低, 要维持在一个适度高的水平, 以保持供血;对急性左心衰、休克、哮喘等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对出血患者注意控制行车速度等。

如何提高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率是现代医学进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而紧急医疗救援的前沿阵地是院前急救护理。对内科急危重症患者采取及时、正确、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 往往能使患者转危为安, 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 降低伤残率, 减少病死率, 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徐萌艳, 郭智东.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2) :55.

[2]王连竹.人性化护理对提高急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8 (10) :40.

[3]秦伟毅, 苏磊, 周伟梁, 等.专职化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 (4) :377.

内科危重患者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131例均为我院内科住院的急危重患者患者。年龄20~89岁;男73例,女58例;识字43例;文盲88例。其中急性脑溢血36例、急性心机梗死2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31例、急腹症42例。入院时昏迷者11例。

2 问题

2.1 患者方面

2.1.1 患者角色转换困难

患病前健康状况良好的病人会因突然患病而焦虑不安,病情严重或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则可能出现消极、悲观和恐慌的心理反应[2],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胸痛程度异常剧烈可伴有濒死感。另外患者入院后,常需在短时间进行一系列的治疗和检查,如心电监护、吸氧、洗胃等,这些都是从未经历过的,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尤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语言表达及沟通障碍,情绪烦躁,痛苦悲观,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反应[2]。所以短时间内,很难做到从健康人到患者的角色转换,有迫切求医的心态,渴望得到最佳、最及时的救治。

2.1.2 家属过分关注病情

突然患病,不仅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心理反应,还会对整个家庭造成严重影响,往往导致整个家庭处于危机状态,使得家庭应对能力降低,不能发挥正常家庭功能[2]。家属往往惊慌失措,谨小慎微,对患者过度重视,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疾病知识不了解,认为到了医院就安全了,病应该马上好起来,对病情的突然演变不能接受,于是产生不信任感。

2.2 护士方面

2.2.1 专业技术不精湛而导致不信任

急性患者由于是突然发病,患者家属往往心情急躁、紧张,希望得到最及时的治疗。本组3例因入院时患者处于烦躁状态,周围静脉弹性差,留置针穿刺没有一针成功。2例农药中毒患者,洗胃时插胃管花费时间偏长,患者家属愤愤不平,责怪医生、护士。另外,部分护士灵活应对能力差,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处理。这些因素常常是引起纠纷的隐患。

2.2.2 沟通意识不强

部分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对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意识不强,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把患者的治疗完成就好,用不着去跟患者及家属说这说那,觉得没这个必要。面对急危重患者,由于抢救任务急、重,本身心理压力就很大,往往忙于对患者的抢救治疗,无暇顾及家属的心理感受,对家属的提问有时不给予理睬。还有在做各种治疗、检查前没有把可能出现的风险及不良反应提前告知,本组1例患者,在进行导尿时,患者突然烦躁,心电监护仪显示心率加快,家属便责骂护士。

2.2.3 护士沟通知识缺乏

部分护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对各种仪器的使用不熟练(如呼吸机为何报警,如何处理)。面对家属的提问,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在跟患者及家属谈话时,专业术语使用过多,语言交流不够得体与婉转,致使患方认为护士态度声生硬,使患者及家属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不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3 对策

3.1 了解急危重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首先紧张而热情地进行接待,敏锐、细致地观察,洞悉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积极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对待患者要做到悉心、体贴、关怀、周到,经常巡视病房,如有可能,尽可能多陪在患者床边,积极协助处理患者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及家属感到在危险时遇到了救命恩人,产生可亲感,无形中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3.2 练就过硬的基本功,赢取患者的信任

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患者入院后,态度上要重视,安排在离办公室近的病室,尽可能置单人病室。快速而敏捷地执行医嘱进行抢救,做到紧张而不忙乱,静脉穿刺力求做到一针见血,对各种抢救仪器做到熟练操作并一次成功,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积极的情绪、和善可敬的表情,抢救工作保证不出差错。护士高超的护理操作水平,不仅能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而且能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3.3 注重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巧妙使用语言沟通技巧

注意沟通的及时性,主动介绍病区环境、科室的医护水平和技术力量,疾病相关知识及病情的可能演变,做好健康宣教,做各种检查、治疗前详细告知目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风险,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交流时注意语气和蔼、语言通俗易懂,避免套用过多的医学术语,使用美好的语言,避免生硬和敏感,谈话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同时注意医护的说法要统一,以免造成不信任和误解。在抢救的同时,不能忽视家属的心理反应,尽可能做到有问必答,做好家属的心理支持。

3.4 急患者所急,懂得换位思考

本组病例均起病急骤,患者及家属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病情严重时,言语、行动通常过于激动,护理人员常是被“迁怒”和“攻击”的对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尽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换位思考,做到理解并体谅患者,不顶撞患者,不使矛盾激化,了解他们的需求,并给予相应的帮助,耐心讲解,使其正确面对疾病,配合治疗和护理,减轻患者的愤怒情绪,用护士的爱心、尽职和真诚的努力使患者感受到护士在为他排忧解难,使患者及家属的身心恢复平衡。

3.5 善于使用非语言交流

对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注重面部表情、手势、写字等非语言沟通交流形式。对极度恐惧者,尽可能多陪在患者床边,握住病人的手,减轻病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患者呕吐时轻拍背部,及时清理呕吐物,协助取舒适体位。安排床位时,尽量满足患方的要求等。这些无声的行动,不仅表达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心,更使他们和家属内心受到感动,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奠定了基础。

4 讨论

在与急危重患者病人的护患沟通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随着社会化大环境的变化,患者的健康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对护理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要求护士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技术操作,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以满足病人的多样化需求[3]。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有效的护患沟通是广大护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急诊危重病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服务观念,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待患者态度真诚、做到心灵沟通,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探素护患沟通的技巧,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结合实际、因势利导,通过多种渠道,探素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和舒适感,从而提高患者满意率,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摘要:目的 对我院存在的护理沟通障碍原因进行分析及探讨。方法 从患者和医护两个方面存在的沟通障碍原因进行剖析。结果 患者角色的转换、家属的过分关注、护士的技术不精及缺乏沟通知识和意识是引起护患沟通障碍原因的关键。结论 良好的护患沟通不仅可以增进护患双方理解,减少医疗纠纷,更能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内科,急危重患者,护患沟通

参考文献

[1]卢玉贞,丘宇茹,刁冬梅.急诊患者就诊特点及护理人力配置策略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59.

[2]李秋萍.内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4~131.

内科危重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1月入住本院内科重症监护室的80例危重病患者 (观察组) , 其中男46例, 女34例, 年龄28~75岁, 平均年龄 (50.68±8.23) 岁;80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中, 男50例, 女30例;年龄30~76岁, 平均年龄 (50.78±8.64) 岁,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 (1) 检测仪器的选择:本次研究统一选择由德国西门子高效能的ADVIA Centaur®X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检测试剂为德国西门子相关配套试剂及标准品,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 进行检测, 且所有检测对象在抽血检测前2个月内均未使用过影响甲状腺分泌的药物。 (2) 具体的检测方法:对照组人员体检当日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 观察组患者于进入内科ICU后第2天、即将死亡前及经治疗病情稳定后好转出院前采集静脉血5 ml, 在室温下静置30 min后, 以3000 r/min的速度离心分离血清, 并于-20℃下保存待检。 (3) 具体的检测项目:包括T3、T4、FT3、FT4及TSH的检测[2]。

1.3 观察指标

(1) 对比观察组刚入院时和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的甲状腺激素检查结果; (2) 对比观察组患者中存活组与死亡组的甲状腺激素水平; (3) 对比观察组刚入院时和病情稳定后转出ICU时的甲状腺激素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入院时与对照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对比

观察组危重病患者入院时血清T3、FT3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T4、FT4、TSH水平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中死亡组和存活组甲状腺激素结果比较

80例患者中死亡11例, 存活69例, 其中, 死亡组T3、FT3、T4、FT4水平均低于存活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其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观察组患者入院与转出时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对比

患者转出时的T3、FT3、T4、FT4水平均高于入院时的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注:与存活组相比, aP<0.05, bP<0.01

注:与入院时对比, aP<0.05

3 讨论

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器官功能的改变会导致机体代谢发生明显紊乱, 进而引起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3]。这些既往无甲状腺疾病的危重症患者, 由于创伤、应激状态等因素引起甲状腺激素在外周组织中的脱碘代谢发生一系列异常改变, 导致原本没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生变化, 即为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euthyroid sick syndrome, ESS) , 该症主要包括了低T3综合征、低T4综合征等, 其中以低T3综合征最为多见[4,5]。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患者在病情发展的不同时间段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也相应呈现不同的变化, 表1显示患者在入院时血清T3、FT3水平均比健康体检者低, 表明病情开始出现并发展时, 甲状腺激素也相应开始发生异常改变;表2显示观察组患者中死亡组的T3、FT3、T4、FT4水平均低于存活组患者, 提示患者病情严重者, 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幅度也随之变大;表3中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T3、FT3、T4、FT4水平均高于入院时的水平, 提示疾病经过治愈稳定下来时, 甲状腺激素水平也由之前的紊乱和异常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 甲状腺激素水平是反映甲状腺生理功能的最直接指标, 临床表明内科危重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不稳定性, 易诱发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改变, 而内科危重病患者疾病的发展状态和趋势也可以通过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情况来间接反映, 这一点关联, 值得临床引起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爱林, 袁鼎山, 黄中伟.内科危重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临床观察.临床急诊杂志, 2012, 13 (5) :314-318.

[2]翟金健.ICU危重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12) :1948-1950.

[3]贺永前, 冯海翔.内科危重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检测意义.当代医学, 2009, 15 (6) :16-17.

[4]杨燕, 曹科林.内科危重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监测及预后评估.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7) :3-5.

内科危重患者 篇9

神经内科ICU主要收治经过严密监测, 积极治疗和护理后有可能康复的各类危重患者。ICU患者被仪器包围, 留置的各种管道使患者活动受限, 仪器工作发出的声音对刚刚进入神经内科ICU或者神志清楚的患者属异常刺激, 都会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 极度缺乏安全感, 从而出现不愿配合治疗, 影响救治, 延误病情的可能。故神经内科的护理人员应该抓住ICU患者此类特点,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 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 特别是非语言沟通技巧来实施护理。

非语言沟通是以躯体语言作为载体, 通过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等进行的沟通。非语言信号所表达的信息常具不确定性, 却常比语言信息更真实, 更能准确反映出人的思想感情。神经内科ICU患者多病情危重, 常伴多系统功能损害, 部分清醒患者因疾病与治疗的需要常须气管插管或切开以保证气道通畅, 由此引起失音, 言语障碍等, 易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 承受着生理、心理双重折磨, 此时非语言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护士通过非语言沟通技巧掌握患者最真实的信息,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减轻患者的痛苦,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非语言沟通技巧

1.1 仪表与形象

仪表和形象属无声的语言, 人们可以透过其表现自己、了解别人。护士仪表端庄稳重, 态度和蔼可亲, 举止高雅大方、训练有素, 会给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因神经内科ICU特殊性, 为避免交叉感染, 保证患者休息, 不允许陪侍或探视。新患者进入ICU与家属隔绝, 从而感到茫然, 陌生的环境、没有家属陪伴等更会增加其不安与紧张[2]。而护士沉稳的态度, 娴熟的操作, 有条不紊地工作会使患者心情渐渐平复, 产生安全感、尊敬感和亲切感, 拉近护患沟通距离, 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 从而利于护患活动顺利进行。

1.2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最直观的非语言信息, 微笑可使患者产生愉快和安全感, 缩短距离。故护士接触患者时应面带真诚的微笑, 以取得患者信任。神经内科ICU以老年患者居多, 因受疾病影响多会有大小便失禁, 往往单人护理就需耗费很长时间。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情绪的控制, 学会自我调节。面部保持微笑, 不能使患者因歉疚等产生陌生感和不信任感。

1.3 姿势与手势

姿势和手势可更准确的传递信息并强化要表达的感情。在神经内科ICU中,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常需通过气管插管或切开进行机械通气以维持呼吸, 患者病情严重, 全身肌肉困乏, 但意识多是清楚的, 这时护士就要根据实际情况, 正确评估患者肌力, 根据肌力选择适合患者的身体语言[3]。比如肌力较弱的可通过动脚来表示是否舒适, 上下表示可以, 满意。左右摆表示不舒服, 需要调整。肌力强的可以通过拍打床档表示, 拍一下表示头部不舒服, 拍两下表示上半身, 拍三下表示下半身, 这样就使护士能更快更准确找到患者不舒适的部位, 满足患者的需求。

1.4 触摸

神经内科ICU患者因病情危重, 活动受限, 沟通障碍, 身边无亲人陪伴而觉得孤单、恐惧和焦虑。适当运用触摸可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 帮卧床患者翻身时的按摩;患者发烧时用手触摸患者的额头;做侵入性的操作, 患者感到疼痛时拉住患者的手;值夜班查房交接班时用手拉拉患者的被子;静脉输液, 捆扎好止血带后, 用手来回搓揉寻找血管等。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护士的尊重、关心、体贴, 利于消除顾虑和不安。

1.5 充足的交流时间

不能用语言表达或听力差的患者需要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在神经内科ICU的护理中, 因护士工作繁忙, 与患者的沟通多只有简单的几句, 则在闲暇之余应尽量多在床旁停留, 用语言或肢体动作鼓励患者, 这样可以使患者情绪放松, 心理压力减轻。护理人员也能更容易观察到患者的细小变化, 从而提高护理的质量。

2 加强沟通能力培养

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情绪, 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患者;同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有一颗慎独, 严谨的心, 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生理、心理问题;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 非语言沟通技巧贯穿于整个ICU护理工作中, 是整体护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消除护患间的陌生感、距离感和对疾病的恐惧感, 使整个护理过程自然、和谐、愉快。要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 就要提高护士自身修养, 保持健康心理状态, 还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以扩充知识面, 以应对不同层次, 不同要求的患者, 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关键词:神经内科ICU,危重患者,非语言沟通

参考文献

[1] 罗秀华, 孙荣平.浅谈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J].健康新视野医学分册, 2006, 14 (8) :113-114.

[2] 马敏.ICU环境对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及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4) :305-307.

上一篇:新型节能建材下一篇:电子商务物流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