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危重症患者

2024-05-08

潜在危重症患者(精选5篇)

潜在危重症患者 篇1

改良式早期预警评分 (MEWS) 和快速急诊内科评分 (REMS) 作为两种简单的评分系统, 用于评估危重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分, 具备运行成本低, 数据简单易得, 评分快捷方便[1,2]。为了研究这2种评分系统在早期准确评估急诊潜在危重患者病情和预后中的价值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进行了统计, 以比较这2种评分标准的适用性及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危重病患者435例, 均符合危重病患者临床内科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发病入院至进入急诊科室的时间均<24h, 并在知情同意下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包括:小于14岁患者、非危重症病例、入急诊科已死亡及数据缺少的患者。最终入选435例患者, 其中男227例, 女208例, 年龄19~82岁, 平均 (49.5±2.3) 岁。疾病类型包括消化道出血94例, 急性左心衰82例, 重症肺炎92例, 急性胰腺炎47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5例, 高渗昏迷55例。

1.2 评分方法

所有患者进入急诊科后即开始采集生命体征数据, 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率, 血压、年龄、经皮脉搏氧饱和度 (skin pulse oximetry, SPO2) 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 GCS) 共6个参数, 每个参数赋值0~6分, 取24h内最差值进行REMS评分 (见表1) 。同时根据入院后的化验检测结果进行MES评分 (见表2) 。记录患者个人资料及联系方法, 1个月以后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记录门诊、专科普通病房 (HDU) 、重症监护室 (ICU) 、急诊科收治潜在危重患者的情况及各科室患者预后、死亡、1个月内出院情况、门诊治疗后治愈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对2种评分标准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MEWS和REMS不同分数段患者处置方式及预后

我们发现, 随着患者病情的增加, 患者被收入ICU及HDU的概率也随之增加。随着MEWS评分和REMS评分分值的升高, 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 住院时间也相对较长;在各组分值间病死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MEWS评分0~4分者相比, MEWS>5分者被收治进ICU的概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MEWS≥9分者与5~8分者相比, 其危险患者构成比例显著增加 (P<0.05) (见表3) 。与REMS<11分者相比, REMS>11分者被收治进ICU的概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REMS中>16分者与12~16分者相比, 其危险患者构成比例显著增加 (P<0.05) (见表4) 。

2.2 MEWS和REMS评分标准灵敏性及特异性比较 (见表5)

MEWS对门诊、HDU、ICU、急诊患者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与REMS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MEWS与REMS评分的关系

MEWS分值越高, REMS评分也越高, 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 MEWS分值与REMS评分间呈正相关 (rs=0.654, P<0.01) 。

3 讨论

能提早发现急诊科室中潜在危重病患者, 可指导临床医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 还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并减少漏诊和误诊, 缩短住院时间, 挽救生命, 减少医疗费用[3]。近年来, 各种危重病评分系统 (APACHEⅡ/Ⅲ、SAPSⅡ/Ⅲ和MEDS等量化评分方法) 在急诊科、ICU、院前急救等多方面临床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4]。选取MEWS评分和REMS评分适用于急诊科早期准确评估急诊潜在危重患者病情和预后。

既往Subber[5]等对住院ICU患者进行跟踪追查, 发现MEWS评分法对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能起到辅助作用;孟新科等[6]对一组急诊留观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和MEWS评分, 追踪患者的转归, 结果显示MEW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 均有识别急诊潜在危重病的能力。采用MEWS对潜在危重病患者进行评估时, 通常以5分作为鉴别严重程度的截断点, 也有文献认为7分或9分为最佳截断点[7,8]。本研究将入组的435例患者分三个分数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当MEWS评分小<5时, 大多数患者 (93.91%) 都不需要住院治疗, 留在门诊中观察即可;当患者的MEWS评分>5时, 潜在危险病患者的发生率增加, 进入ICU或专科病房进行治疗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此外, MEWS与患者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 当患者MEWS分值越高时, 病情就越重, 患者的病死率也越高。尤其对于MEWS评分>9分的患者, 与其他分数段患者相比, 其进入ICU治疗的概率及死亡发生率均显著升高, MEWS评分>9分的患者病情常十分严重, 急诊科收治入院就地治疗后需待心肺功能好转后才转入ICU或专科病房。MEWS评分只需测定五项生理指标, 无需高精仪器, 可在床旁进行, 识别潜在危重病患者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令人满意, 能够初步预测危重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注:与≥9分比较, *P<0.05;与0~4分比较, △P<0.05;与5~8分比较, ▲P<0.05

注:与>16分比较, *P<0.05;与<11分比较, △P<0.05;与12~16分比较, ▲P<0.05

注:灵敏度=真阳性人数/ (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 ×100%;特异度=真阴性人数/ (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 ×100%。

许榕椿[9]等曾分析发现REMS与APACHEⅡ评分一样能够可靠地评估和预测急诊内科危重患者的预后, 在预测病人病死率的分辨度上两者的差异不明显, ROC曲线下面积十分接近。我们的研究发现, REMS应用在急诊危重病患者中的作用与MEWS相似, MEWS分值越高, REMS评分也越高, 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 MEWS分值与REMS评分间呈正相关 (rs=0.654, P<0.01) 。随着患者REMS分值的增加, 被收入ICU或专科病房的概率也随之增加, 病死风险也随之增大, 住院时间也相对较长。与REMS<11分者相比, REMS>11分者被收治进ICU的概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REMS中>16分者与12~16分者相比, 其危险患者构成比例显著增加 (P<0.05) 。因此, 在急诊中可根据REMS分值判断收治患者的去向。REMS<11分时在专科病房中治疗, REMS评分12~16分时视患者临床症状安排入ICU或专科病房进行治疗, 而对于REMS分值超过16分的患者, 急诊科医师要及时与ICU联系, 从而及早预测患者转归, 及时救治, 减少风险。

任艺[10]等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大小, 比较MEWS评分、REMS评分和APACHEⅡ三种评分方法与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比较三种评分系统预测预后的性能, 结果显示三种评分系统均有诊断意义, 且诊断准确强度为APACHEⅡ>REMS>MEWS。但MEWS评分可采用患者的初测值而非入院24小时内的最差值, 在数据获取的方便快捷性上MEWS评分优于REMS评分。因此我们推荐使用MEWS评分和REMS评分联合应用, 有助于早期准确评估急诊潜在危重患者病情和预后, 从而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潜在危重患者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MEWS) 和快速急诊内科评分 (REMS) 对病情评估及预后分析的可行性及适用性。方法:对435例潜在危重病患者分别进行REMS评分和MEWS评分, 对两种评分标准在门诊、专科普通病房 (HDU) 、重症监护室 (ICU) 、急诊中治疗的构成比进行分析, 并比较两种评分标准的门诊治愈率、预后评价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及评分之间的关联性。结果:MEWS>5分时病情危险性、患者被收治进ICU的概率及死亡率显著提高, 与<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REMS>11分时患者病情危险性及死亡率与<11分者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 MEWS分值与REMS评分间呈正相关 (rs=0.654, P<0.01) 。结论:REMS和MEWS两种评分系统均可对潜在危重患者病情做出正常评估, 能有效识别急诊中潜在的危重患者。REMS评分诊断准确强度优于MEWS评分, 但在数据获取的方便快捷性上则相反, 或可联合应用MEWS评分和REMS评分。

关键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MEWS) ,快速急诊内科评分 (REMS) ,潜在危重患者

参考文献

[1] 王常永, 恩青山.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方法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l;11 (7) :429

[2] 孟新科.急危重症评分—评价、预测、处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0 ~43

[3] 任艺, 邵旦兵, 刘红梅, 等.简单临床评分在急诊抢救室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 (9) :1012-1015

[4] 杨新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急救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 2012;5 (3B) :174~177

[5] Subber CP, Slater A, Menon D, et al.Validation of physiological scoring systems in the accident and emergengcy department[J].Emergency Journal, 2009;23 (11) :841~845

[6] 孟新科, 杨泾, 吴华雄, 等.MEWS与APACHE II评分在急诊潜在危重病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对比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9 (8) :1~4

[7] Perera YS, Ranasinghe P, Adikari AM, et al.The value of the Modied Early Warning Score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as predictors of patient outcome in acute medical admissions a prospective study[J].Acute Med, 2011;10 (3) :126~132

[8] 孙宝迪, 邵旦兵, 刘红梅, 等.MEWS评分和SIRS评分评估急诊抢救室患者早期预后的对比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12;32 (1) :54~57

[9] 许榕椿, 朱震豪, 翁志成, 等.REMS评分与APACHE II评分对预测急诊危重病人预后的临床意义[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 (6) :1001~1002

[10] 任艺, 邵旦兵, 刘红梅, 等.3种评分系统在急诊危重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对比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3;26 (5) :493~495

潜在危重症患者 篇2

1 患儿剂量和疗程要严格控制

1.1 维生素类药物多用和长期使用的潜在危害

维生素A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它可使软骨成熟退变, 维生素A不足时可减慢骨骼软骨细胞的成熟过程, 但维生素A多用和长期使用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6个月至3岁的婴儿发生率最高, 表现为食欲不振、皮肤发痒、毛发干枯、颅内压增高、头痛、骨痛、骨折, 给软骨细胞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影响骨发育, 骨只长粗而不长长, 使孩子成为一个长不高的矮子。有些家长只考虑补量而不考虑超量, 只考虑药补而不考虑食补, 含维生素A和D的食物是很丰富的, 只要消化道功能正常, 完全可以从食物中摄取。

1.2 明确药品成分, 避免重复用药

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 新药品种不断增多, 药品名的复杂化, 给消费者造成误导[2], 给很多用药患儿带来不良后果, 作为药学专业人员就应熟练掌握和精通药学知识, 做好购药消费者的解释工作, 避免患儿重复服用药名不同成分相同的药而出现用药过量引起的毒副反应。

2 明确诊断正确选择药物, 禁止盲目错用和滥用

2.1 诊断要明确, 用药要合理

这种靠经验诊断用药, 长期治疗效果不明显, 实属盲目错用和滥用药物, 这样不仅使病程延长造成药品的浪费, 更严重的是会给病人带来种种痛苦。抗生素的滥用现象目前仍比较普遍和严重, 抗生素的用药规则是尽早确立病原学诊断 (分离和鉴定病原菌) [3], 有条件的做药敏试验。抗菌素对肝、肾、听神经, 甚至血液系统有一定损害, 尤其是小儿滥用药, 患儿肝功能代谢、肾脏清除功能及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 有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滥用抗生素不仅造成上述损害, 更严重的后果是延长病程, 使耐药菌株产生, 大量长期使用可造成菌群失调症引起二重感染。

2.2 注意药品有效期, 禁止靠感观药品颜色判断是否用药

现在多数家庭备用儿童用药习已为常。有些药品在贮藏条件较差和不具备条件下, 有可能发生物理化性质变化, 如霉变, 外观出现蹦、裂、色斑等现象, 这是表面可以见到的, 但是有些药品外观没有改变或改变不明显的, 如误服这样潜在危害的药品是很危险的, 更可怕的是单凭感观服用药品, 或者服用无签或拆封的药品。

2.3 新生儿不要滥用退烧药

新生儿较易发烧, 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 保暖, 出汗散热功能较差, 当感染、体质、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 都可引起发烧, 此时若随便使用退烧药, 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很差, 服用退烧药后, 常会使体温突然下降, 出现皮肤青紫, 严重者会出现便血、吐血等, 引起严重后果, 甚至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因此退烧药是新生儿禁用药。处理新生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 如暴露肢体、枕冷冰袋、酒精擦耳等, 注意体温一旦下降应立即停止降温。

2.4 患儿禁滥用补药

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给孩子服用中药滋补剂, 不少中药补品中含有激素或具有激素样的物质, 儿童服用可出现性早熟、男孩汗毛变粗、女孩乳房提早发育、阴蒂增大、初潮提前等现象, 所以提醒孩子家长为了您的宝贝健康发育成长, 用药要在保健部门和医师指导下用药, 万万不可自购滥用滋补药, 其它类药也一样。

2.5 患儿用药期间要注意饮食影响

食物可影响药物疗效, 如口服头孢类必须空腹服用, 否则与食物混合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影响疗效。小儿补钙期间禁食菠菜, 因菠菜中的草酸与钙形成不溶性草酸钙沉淀, 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铁剂不要空腹服用, 否则刺激胃肠道, 服用维生素C时忌吃猪肝等含丰富铜元素的食物, 因铜元素能促进维生素C的氧化, 使其降低或失去作用。

3 讨论

随着药学技术的发展, 新药品种大量涌入药品市场, 因个别管理制度不完善,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混乱[4]。给用药患儿健康带来潜在危害, 作为医药专业人员要掌握小儿的生理特点, 正确合理用药, 做好用药指导与咨询解释工作, 把不合理用药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倪韶青, 寿洪初.关于儿童用药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 (6) :815.

[2]韦润莲, 杨玉芳.儿童安全用药认知度调查[J].中国药物警戒, 2007, 4 (3) :154.

[3]贺金莲.我院儿童门诊处方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 (8) :1167.

潜在危重症患者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2例, 男30例, 女12例, 年龄10岁~70岁, 平均年龄49岁, 其中20岁以下3例, 20岁~50岁25例, 50岁以上14例。发生并发症36例, 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5例, 肺部感染8例, 脑疝2例, 尿路感染12例, 同时有两种并发症20例。治愈32例, 好转及遗留后遗症8例, 死亡2例。

1.2 临床表现

42例中34例以突发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 占90.0%;4例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并呕吐, 占10.0%;4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 占5.0%。有明确诱因者35例, 其余7例无明显诱发因素。

2 护理体会

2.1 急性期的护理

(1) 安静休息: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周以上, 尽量保持头高侧卧位, 头部抬高15°~30°。 (2) 运动:运动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 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以被动活动为主, 保持患肢正确功能位, 并注意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安全健康宣教。 (3) 避免诱因:去除一切引起血压增高的因素, 提供安静的环境, 减少探视, 避免一切诱因。

2.2 病情监测

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是判断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建立静脉通路并遵医嘱输入脱水剂以降颅压, 营养脑细胞, 控制脑水肿, 预防脑疝形成, 一旦脑疝形成抢救成功的希望较小。若突然剧烈头痛、瞳孔大小不等、昏迷呈现进行性加深则需警惕颅内压增高, 应立即通知医师, 给予对症处理。

2.3 头部冰帽的护理

给予头枕电动冰帽, 以达到头部降温的目的, 还可防止继续出血。对昏迷的患者要向家属解释, 取得家属理解支持。除去枕头, 用毛巾及防冻垫根据患者头围大小保护头部, 将头置于冰帽内, 检查头部放置情况, 用干毛巾塞入冰帽内空隙, 形成密封圈, 保证患者安全舒适。在电动冰帽使用过程中, 要加强足部的保暖, 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耳部的保护, 防止耳部发生冻疮。

2.4 加强基础护理

(1) 每2 h翻身叩背1次, 同时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发生。 (2)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及时清除呕吐物。气道引流可采用体位引流的方式, 如叩背、振颤等, 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概率。 (3) 留置导尿管是造成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 因此, 在导尿过程中需严格无菌操作, 并每日用0.9%生理盐水棉球常规消毒尿道口2次, 防止尿道口感染。告之患者多饮水, 每周进行尿常规监测。 (4) 保持大便通畅, 指导患者多吃水果及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每日数次自下腹部从右到左顺时针做环形按摩有助于排便, 必要时要用缓泻剂。大便后及时清洗会阴部。

2.5 积极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评估患者有无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及体征, 做好饮食指导, 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昏迷患者尽早留置胃管, 对胃液pH值进行监测, 争取早期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治疗, 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6 癫痫并发症护理

若癫痫发作时及时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 解开衣领衣扣, 同时将牙垫置于患者上下齿之间, 防止舌咬伤。清除口鼻腔内的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窒息。无自主呼吸的患者应进行人工呼吸,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术。遵医嘱准确及时给予抗惊厥及抗癫痫药物, 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患者的情况。

2.7 心理护理

患病后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烦躁等心理变化, 对病情影响较大, 应调整患者的心态, 使其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护士耐心向患者做安慰劝解工作, 介绍疾病护理等相关知识,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总结

通过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潜在并发症的护理, 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避免了疾病的复发, 提高了治疗效果, 促进了患者康复, 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潜在危重症患者 篇4

1 临床资料

选取神经内科患者424例, 其中男214例, 女210例。年龄38~75岁, 中位年龄64岁。住院原因:脑出血、脑梗死、癫痫、颅内感染、药物中毒、原因不明等。其中32例患者在住院期内死亡。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d。

2 护理风险

我们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的细致分析与总结, 得出以下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2.1 护理记录方面

护理人员受传统思想影响, 看重治疗的操作而对于护理记录则是简单了事, 故而出现了记录不全和漏记的情况。还有在记录时不按照专业的术语进行记录, 有的记录不全, 而不能从护理记录中体现出工作的连续性。

2.2 护理操作方面

在对脑出血或是颅内压高的患者应用甘露醇治疗时不注意漏到血管以外, 而护理人员未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处理, 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产生。还有在给患者吸痰时, 由于护理人员未按照应该遵守的原则和操作守则进行, 而导致患者肺部发生感染等情况。

2.3 急救的物品和药品中的风险

由于这种神经内科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而且病情的发展也较为快速, 而一些抢救的药物和器械若是准备不及时或是在抢救时器械发生故障, 导致对患者抢救受阻, 这非常容易发生护患的纠纷。

2.4 病房和医疗环境的风险

神经科患者大多都有一些身体方面的残疾, 行动不是很便。而如果病房地面很滑而且墙边没有扶手的话非常易使患者摔倒, 还有一些墙壁电的电源插口没有及时检查更新, 而导致发生火灾等情况。

2.5 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风险

护理人员没有及时主动的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导致患者发生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情况, 这都会影响护患之间的关系。

2.6 医疗费用方面存在的风险

患者在住院期间产生的住院费用一般都是护理人员来催患者交。若是护理人员不事先告知患者家属, 而耽误患者的治疗或是在催缴时不注意说话的技巧, 非常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3 护理处置对策

具体防范措施为: (1) 加强对护理工作者对于风险的教育和提高其防范风险的意识。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 让护理人员明确护患之间的责任、权力等。并且规范其护理记录的写作, 达到降低风险发生和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2) 对于护理人员要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而且要定期进行考核, 争取做到全员过关。这样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 更可以降低护患的纠纷的发生率。 (3) 加强对急救物品的管理。要对这些物品进行专人专管, 分工明确, 保证抢救工作可以顺利及时进行。 (4) 对病房和医疗环境的管理, 要及时发现病区的问题, 并且和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协商。若是条件不允许不能进行改造, 那就需要护理人员安放一些醒目的标志来提醒患者。 (5) 要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 了解患者及家属的需要。而且要认真告知患者及家属一些疾病的情况。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6) 对于费用问题, 护理人员要每天都给患者打印出日清单, 让患者及家属可以及时知道每天的花销, 若是出现疑问时, 也要耐心给予解释。

4 结果

在我们对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后, 提出相应的对策, 并且对护理工作者进行了培训。从而使得护患的纠纷显著降低。

5 讨论

现在, 医疗纠纷屡见不鲜, 而在这种比较特别的科室进行临床护理工作, 医疗纠纷更是经常。要减少这种情况, 就需要护理人员了解发生纠纷的原因和可以发生纠纷的一些潜在的风险。我们通过研究在2012年1月-2013年2月来我院神经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主要从护理记录、护理的操作、急救的物品、病房和医疗环境、, 健康教育及医疗费用6个方面提出了潜在的风险, 并且针对这些风险, 我们进行了对护理工作风险的教育、专业培训、急救物品的管理、病房和治疗环境的管理和收费的管理等的防范措施,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增加护患之间的沟通, 降低了纠纷的发生率。由于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贯穿于患者刚入院一直到出院, 因此说护理人员一定要重视各个方面, 做到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扎实,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抗风险意识, 找出潜在的护理风险, 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处置的对策, 这样才能有利于护患纠纷的减少。

参考文献

潜在危重症患者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急诊科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8例, 女62例, 年龄2~71岁, 其中老年人和小孩子主要以传染性疾病、外伤疾病、心血管类疾病和疼痛类疾病为主, 夜间前往急诊部门救治的患者有102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就诊时间、主要病症等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首先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对其发生的针头的脱落、针眼的出现淤青、身体肿胀、皮肤发热或者出现疹子、呕吐、出血等各种不良现象进行记录统计, 并观察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是否发生药物感染和医院的交叉感染和用药出错等问题, 对治疗中发生的不良现象进行分析, 归纳输液中的各类潜在风险, 并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护理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输液护理, 包括碘酒消毒, 伤口包扎等, 另外也和观察组患者一样, 统计分析治疗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中发生涉及到的不良的潜在风险因素并比较实施以潜在风险针对性护理措施后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均以平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均以百分率表示, 当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年龄比例:将患者的年龄区间以12、28、60岁进行分割后发现, 年龄段处于12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患者在急诊科门诊治疗中占据较高的比例, 占总人数的75%以上, 这表明, 进行急诊科门诊输液的患者中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要群体。

2.2就诊时间:对两组患者的就诊的时间进行统计后发现, 患者在晚上进行急诊的比率高于白天, 白天治疗患者仅占15%。

2.3疾病严重度:120例患者中, 病情非常严重者92例, 病情轻微或不会威胁到生命健康者28例, 这表明, 急诊输液患者中, 重病患者占的比例远远高于非重症患者。

2.4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观察和评测, 发现大多数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都非常差, 对照组中有42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狂躁、焦虑、紧张, 观察组中有40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狂躁、焦虑、紧张。

2.5不良事件发生比例:对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因部分潜在危险因素导致发生不良现象的人数进行统计和归纳, 见表1。由表可知,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通过研究可知, 急诊输液的潜在风险因素主要有病患年龄、就诊时间、病情严重度、心理状态、是否发生感染、是否有药物过敏反应、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及是否规范用药等, 这与倪惠琴[2]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针对以上各类风险因素, 依次分门别类的加以解决, 且经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效果的对比后发现观察组的效果极佳。针对患者的年龄问题, 从本文研究中可发现, 面临较大风险的患者是老年人和孩子, 因此, 对这类患者进行输液治疗时应该先进行血压、过敏性检查, 并在操作时谨慎小心;针对就诊时间, 因患者多在夜间接受输液, 因此护士在操作的过程中应非常认真, 以免因身体困乏而用错药或操作出错, 医院还需要保证工作人员的充足, 避免医护人员长时间奔波劳累;针对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 尤其是重症患者和中症患者, 必须严格遵循医师的建议和指导, 对患者的病情予以实时的监测;对于心理状态不良者, 要对患者本人与家属加强心理干预, 不时地向他们讲解一些医药知识, 以免他们做无谓的担心;另外, 要严格规范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行为, 并注重病房环境的维持, 降低外界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总之, 在输液过程中针对这些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有利于降低潜在风险带给患者的伤害和威胁, 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摘要:目的 对急诊科的输液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探讨并探索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将120例来我院急诊科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液护理, 对观察组首先分析其身体状况并针对潜在风险提供相应的护理方案, 输液治疗结束后, 统计两组患者中发生的不良状况。结果 急诊科门诊输液患者中, 群体规模最大的是老年人和小孩, 输液时间白天多余晚上, 重病患者多余非重病患者, 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处于焦虑与紧张状态中;对照组患者的不良现象的发生率远高于观察组 (P<0.05) 。结论在急诊科门诊输液患者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年龄、输液时间、患者病情严重度和心理状态及医院护士的操作水平等因素, 针对这些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有利于降低潜在风险带给患者的伤害和威胁, 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急诊科,门诊输液,潜在风险,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晓娟.急诊观察室输液患者如厕风险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12, 13 (2) :201-202.

上一篇:自动灭火系统控制下一篇:比较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