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

2024-10-24

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共12篇)

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 篇1

当前, 随着社会进步, 人们生活方式改变, 交通发展, 因器官突变或交通事故等所致急诊病例逐年增多。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危急, 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和护理, 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本研究就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全程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的对象是2014年1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5例急诊危重患者, 将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服务组和全程服务组。常规服务组共37例, 男28例, 女9例, 年龄23~80岁, 平均 (43.73±5.12) 岁。其中, 心脑血管疾病16例, 呼吸系统疾病12例, 意外创伤6例, 其他3例。全程服务组共38例, 男28例, 女10例, 年龄24~80岁, 平均 (43.18±5.24) 岁。其中, 心脑血管疾病16例, 呼吸系统疾病12例, 意外创伤7例, 其他3例。两组患者上述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常规服务组抢救中采取常规护理服务, 在患者进入急诊室后根据常规急诊流程做好相关急救护理工作。全程服务组抢救中采取全程护理服务: (1) 加强联系。强化120急救车跟急救中心联系, 掌握急救车动态、接诊情况, 并快速协助急诊医生做好院内抢救和药物准备。 (2) 准备工作。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快速分诊, 并根据患者病情差异安排不同急救室和医生, 对于Ⅰ类和Ⅱ类患者应立刻安排抢救。在接到分诊通知后应快速安排抢救常用仪器、设备和药物。 (3) 高效抢救护理。急诊护士配合医生做好患者抢救护理工作, 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 取安全适当的卧位并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采血化验、床旁仪器检查等,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 (4) 监护护理。根据监护室规范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 观察意识、瞳孔、精神状态、肢体活动度及各项生理指标。注意做好患者基础护理工作, 如翻身、保持皮肤干燥清洁、维持管道通畅、做好消毒杀菌工作等, 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5) 交接工作。在患者病情稳定护送入病房后, 急诊护士跟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 交代患者生命体征、各管路、用药、皮肤完整性等有关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 抢救成功率、满意度; (2) 分诊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 (3) 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总分为10分, 满意度评价高于9分代表非常满意;满意度评价7~8分代表比较满意;满意度评价低于7分代表不满意。护理满意率=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 /总例数×100%[1]。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满意度比较

全程服务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服务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58, P<0.05;χ2=8.413,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分诊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比较

全程服务组分诊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均比常规服务组短,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min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全程服务组压疮、交叉感染等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服务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危急, 救治不及时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同时, 患者因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或意外, 可能存在极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也可影响抢救效果, 因此, 需积极做好抢救护理工作, 强化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做到争分夺秒, 全力以赴[2]。传统急诊危重患者抢救多采取被动接诊形式, 无充足准备时间和信息对患者进行及时分诊, 可能导致抢救工作无法及时实施而影响病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服务改革进一步深化, 传统急救模式也发生了转变,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出现了新型急救护理模式[3,4]。

例 (%)

全程护理服务是新型护理模式之一, 为患者提供专业化、全面化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 以患者为中心, 充分尊重患者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 体现了人文关怀思想。全程护理服务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克服了传统护理的缺陷, 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全程监控的方式进行护理, 从接到急诊电话到患者病情稳定全程, 采用有效通知、及时做好抢救准备、开通绿色通道等方式进行高效护理, 为临床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做好抢救准备, 可降低死亡率, 提高抢救成功率[5,6]。全程护理服务以患者为中心, 为患者提供贴心护理服务,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护患和谐关系的建立, 可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全程护理服务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其提高责任心和主动性, 主动做好抢救护理准备, 并注意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各项护理操作中时刻以患者为中心, 将抢救放在第一位, 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7,8]。

本研究结果显示, 全程服务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满意度显著比常规服务组高, 分诊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显著比常规服务组短, 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常规服务组低, 说明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全程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确切, 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淼, 段峰.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全程护理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 (4) :192-193.

[2]钱琼.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5) :1433-1434

[3]李梅.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全程护理的应用意义研究[J].心理医生, 2015, 21 (9) :119-120.

[4]赵洪秀.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 (14) :209, 212.

[5]刘艳.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8) :166, 168.

[6]刘瑛, 沈红.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8) :36-37, 74.

[7]吴美娜.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 (5) :669-670.

[8]崔玉红, 王梅, 周爱华等.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 (6) :209.

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 篇2

一、重危患者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和护士长组织,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主持抢救工作。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或本科听班人员。特殊患者或需跨科协同抢救的患者应及时报请医务科、护理部和分管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二、各科室接到抢救急会诊通知,应由主治医师资格及以上人员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参加抢救工作。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如因其他医疗工作需要无法及时会诊,应由值班医师先到达现场参加抢救,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延误抢救。同时将情况向上级医师汇报,上级医师在其他医疗工作结束后及时到达现场,指导抢救工作。

三、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各种技术操作规程,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严防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四、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者。医生护士要密切合作,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复诵一遍,并与医师核对无误后执行。抢救结束后,医师要即刻据实补记医嘱。

五、抢救过程应由责任医师及时、详实、准确记录,抢救过程中来不及记录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补记。

六、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待,所用药品的空安瓿经二人核对方可弃去。各种抢救物品、器械用后应及时清理、消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房间进行终末消毒。

七、安排有权威的医务人员及时向患者家属或单位讲明病情及预后,以期取得家属或单位的配合。涉及到医疗纠纷及法律法规的,要及时报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与患方签署《病危病重通知书》,一式两份,一份归病历中保存,另一份交患方保存。

八、需跨科抢救的危重病人,原则上由医务科或分管院长领导抢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抢救工作者。

九、抢救工作期间,药剂、检验、放射或其他特检科室,应满足临床抢救工作的需要,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拒绝或推迟,总务后勤科室应保证水、电、气等供应。

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 篇3

【关键词】全程护理;危重患者;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64-02

急诊科主要是对急性病、创伤、中毒等危重症进行抢救的科室。随着医疗技术、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急诊医学开展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所以在诊疗过程中为患者提高及时、高效的救治已经成为各医院急诊科开展工作的主要宗旨。危重患者抢救是急诊科重要工作内容,抢救过程中护理对抢救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将全程护理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的300例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性别:男162例,女138例;年龄22-76岁,平均(42.4±10.6)岁。所有患者均为危重急症,患者病情严重且进展速度快,均需要立即进行抢救。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护理内容及流程如下。①急诊流程无缝隙连接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实施从院前、转运到院内抢救过程中进行无缝隙护理服务。阶段急救电话后,急诊护士立即对患者实施急救护理,并同时医务人员。专人时刻守护在患者身边,对患者症状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入院实施抢救后为患者补办相关手续。②实施有效急救。接诊后急诊护士立即对患者实施基础性护理,如体位,生命特征监控等,并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③实施全程陪护。在对患者实施抢救过程中,急诊护士全程对患者进行陪护,积极进行各项抢救准备工作,并有效配合医务人员工作。在抢救过程中仔细检查抢救所用相关物品及设备的应用及运行情况。④做好交接工作。及时联系相关科室对患者进行接诊,并将患者病情、患者住院后所需相关监护设备仪器等详细告知相应科室工作人员。

1.3护理效果评价

在抢救成功率上,主要應用急诊抢救脱险标准对抢救成功率进行评价,具体为对患者实施抢救措施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平稳状态,患者被安全地转运到相应科室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在患者及护士满意度上,主要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患者抢救成功率情况

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接受相应护理服务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0.00%、98.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2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

组别n抢救成功所占比例(%)对照组15013590.00观察组15014798.672.2患者及护士满意度情况

接受抢救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3.83±5.15)分、(84.77±6.16)分;对照组、观察组护士满意度分别为(96.36±0.47)分、(90.70±4.51)分。观察组患者及护士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

3.讨论

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对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完成具有重要意义[2]。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功率。全程护理是一个具有严密衔接性的系统护理过程,其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在护理过程中,急诊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服务和责任意识,不断优化护理流程,在护理过程中积极主动的配合医务人员的抢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抢救工作可顺利、高效进行,促进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成功得到提高,保证患者生命安全[3]。

综上所述,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可促进抢救工作高效进行,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护士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许慧欣.急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1(8):215-216.

[2] 钱琼.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12(12):372-373.

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200例, 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100例。研究组年龄在21~72岁;其中男61例, 女39例;发病类型及数目为呼吸系统疾病29例、脑血管系统疾病27例、心血管系统疾病33例、创伤15例及其他6例。对照组年龄22~73岁;男57例, 女43例;发病类型及数目为呼吸系统疾病27例、脑血管系统疾病29例、心血管系统疾病30例、创伤5例及其他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处理,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进行急救护理时,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抢救护理程序, 对研究组患者则采用全程护理模式。全程护理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的急救护理模式, 采用120信息声讯告之, 负责预诊的护士主动接诊, 情况危急的病患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进入抢救室, 抢救室内进行有效急救, 完善患者的基础护理, 在运转时做好交接工作等形式来达到有条不紊的护理模式, 即环环相扣的护理过程。本文中研究组患者全程护理模式的具体护理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急救电话联系

实现急救现场救护情况的电话通讯联系[1], 通过电话随时保持对急救车辆的动态跟踪。救护车到达后要在第一时间将患者的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症状, 预计到院时间等内容通过网络发送到院方。这样在院接应的医护人员就能更好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将所需的仪器准备尽快准备就绪, 相关科室医生也能够提前到场, 整个过程的有条不紊会为后期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1.2.2 准确快速分诊

急诊室应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士承担在院分诊工作。在分诊护士接到救护车传达的相关信息后要立刻安排好抢救床、氧气和专用推车等医用设施, 患者到达后迅速分析患者的病情程度, 生命体征不稳定的I类患者是危急类患者, 主要表现有大出血、休克、呼吸骤停、抽搐反复、严重昏迷、大面积烧伤, 重度中毒等。重症患者为Ⅱ类患者, 这类患者病情会发生急剧变化、因此具有潜在的危险, 主要表现有严重创伤、胸痛怀疑心肌梗死、剧烈头痛、严重骨折和高热等。

1.2.3 有效急救

急救护士要积极配合抢救, 保证各项急救工作能够迅速准确的进行。此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 严重患者可为其提供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 严密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安排负责人进行药物的配置和供给所需的抢救物品。

1.2.4 基础护理

抢救工作的同时, 对急诊患者的基础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注意保持危重患者所使用的管道清洁和通畅, 无扭曲且有标识。保证抢救过程的无菌操作, 在护理和治疗前都要洗手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1.2.5 全程陪同

急诊护士要做好抢救过程中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随时电话联系相关科室为患者提供各项检查, 并全程陪同患者, 一旦需要氧气瓶、便携式呼吸机等抢救物品时要做到及时提供。要提前告知患者将要转入病区的相关人员需要准备的监护仪器和具体病情, 安排专门人员陪同转运[3]。

1.2.6 做好交接

在将患者送到相应的病区后, 抢救护士要将患者的基本病情、急救时所使用的药物和导管标识进行详细而全面的交接, 交接无误后双方在交接单上签字确认。

1.3 评价指标

急救抢救脱险标准规定的抢救成功为采取抢救措施后, 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能够安全的转运到相关的科室进行治疗, 用此项标准来评价200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可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来衡量护理的满意度, 使用刻有10个刻度的标尺, 量程为0~100mm, 规定0为不满意, 100为十分满意。抢救过程结束后分发给患者或其家属, 当场在标尺上标出刻度, 院方做好记录[4]。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比较

采用全程护理模式的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注:χ2=4.688, P=0.03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抢救后患者和护士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急诊危重症抢救紧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抢救时务必要争分夺秒, 全力以赴, 稍有延误就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抢救治疗, 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急诊抢救需要更为先进及准确的模式来加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运用全程护理模式, 使急诊抢救更加程序化和标准化, 急救和护理分工更加明确, 使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任务明确的参加到抢救护理工作中来, 保证了患者病情的快速准确判断, 避免了抢救工作的忙乱, 才为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提高了挽救生命的成功率[5]。同时, 负责抢救工作的护士也要具备熟练的抢救护理技术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 应变能力强, 职业素质高。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条件, 才有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在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及护士的满意率上, 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全程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能够发挥有效地作用, 其价值不容忽视, 应得到广泛的应用及推广。

摘要:回顾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200例, 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抢救护理程序, 研究组患者则采用全程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护士的满意度。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护士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程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和患者护士满意度, 降低危重患者的治疗危险。

关键词:全程护理,急诊,危重患者

参考文献

[1]罗翠芳, 文安笑, 范少华, 等.《急诊抢救护理记录登记本》的设计与应用[J].中围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9, 4 (2) :36-37.

[2]周绣花, 李洪英, 叶欣, 等.急诊患者护理需求及满意度相关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4 (19) :1-3.

[3]孙秀娟, 李珍华, 任巧玲.全程综合性十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2 (35) :49-50.

[4]陈艳, 付沫, 陈实娥.急诊抢救护送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 2009, 12 (6) :109.

危重抢救护理工作管理制度 篇5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如呼吸困难、突发昏迷、心跳骤停、大出血者等。危重病人抢救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安危,是医疗、护理工作的重点。

1. 病情危重和抢救者须安置在抢救病房。

2. 遇有大批病人和严重多发伤等情况时,应立即报告护理部、医务科,由医院组织专科医师和护士共同抢救。

3. 抢救工作要及时、准确、有效。抢救人员要求有较强的抢救意识,技术熟练、动作敏捷、思想集中、严肃认真、积极主动、听从指挥。

4. 抢救程序要严谨,明确分工,紧密配合。急救室或监护室内有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预案。一切抢救工作均要做好记录,要求及时、准确、清楚、扼要、完整,并要注明执行时间。

5.抢救药物、器材应做到“五定”即定位、定数量品种、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用后及时补充,有记录并保持备用状态。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遇特殊抢救情况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要复述2遍,口头医嘱要准确、清楚,尤其是药名、剂量、给药途径与时间等,避免有误,及时记录于病历上并补开医嘱和处方。

7. 保留急救药物的安瓿、输液空瓶、输血空袋等至抢救结束,以便查对和补开医嘱以便统计与查对,避免医疗差错。8.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详细、客观书写抢救护理记录,补记抢救记录应在6小时内完成,并注明补记时间。9. 抢救和有特殊处置的病人进行输助检查或转运过程中,必须有医护人员陪同,确保病人安全。

10. 定期对疑难、危重、抢救病人的工作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

11. 做好抢救后物品的清理、消毒、补充,检查的急救设备还原成备用状态。

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 篇6

提高。本研究运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技术成功抢救的2例甲亢危象和糖尿病乳酸中毒患者,均好转出院。

[关键词]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甲亢危象;糖尿病乳酸中毒

[中图分类号] R45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65-02

血液净化( blood purification)技术广泛用于肾脏疾病和药物中毒的救治,在非肾脏病领域的应用近年来也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目前已经用来治疗其他多个系统的疾病[1]。笔者所在医院运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技术成功抢救甲亢危象和糖尿病乳酸中毒患者2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1

患者女,46岁,因“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10+年,意识不清10 h”入院。10年前诊断“甲亢”,口服“他巴唑”等药物治疗后好转,未正规服药及监测甲状腺功能,病情反复,10 h前被家属发现神志不清,烦躁不安,遂入院。入院查体:T 39.3 ℃,P 190次/min,R 45次/min,BP 170/135 mmHg急性重病容,昏迷状,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双瞳0.25 cm,光反射迟钝,甲状腺Ⅲ°大,可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鸣音,心界向左增大,心率190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TSH 0.01 μIU/mL,FT3>29.3 pg/mL,FT4>5.88 ng/dL,TT3>8.0 ng/mL,TT4>29.4 μg/dL;LDH 375 U/L,CK142 U/L,CK-MB 54 U/L;血糖15.9 mmol/L,血鉀3.78 mmol/L;血常规:白细胞10.61×109/L,中性粒细胞93.64%;氧饱和度64%,血气分析示PH 7.410,PO2 50.2 mmHg,PCO2 35.2 mmHg;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诊断:甲亢危象,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甲心病,心功Ⅳ级。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每日3次;他巴唑20 mg,每6小时1次管喂;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 mg静滴,吸氧对症治疗2 h无好转,昏迷加深,血压下降(100/60 mmHg),肾科会诊后行急诊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金宝14 L透析器,珠海健帆HA130灌流器,血流量20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2 h后HR 130次/min,BP 130/76 mmHg,呼吸相对平稳,氧饱和度90%,3 h后进一步改善,R 28次/min,HR 120次/min,BP 117/76 mmHg,呈嗜睡状,呼之能应,氧饱和度94%,治疗4 h结束予以回血下机。复查甲状腺功能:TSH 0.01 uIU/mL,FT3 15.48 pg/mL,FT4 3.28 ng/dL,TT3 2.23 ng/mL,TT4 16.77 ug/dL。继续予以常规治疗12 d后复查甲状腺功能TSH 0.11 uIU/mL, FT3 10.21 pg/mL,FT4 2.72 ng/dL,一般情况良好,心功能Ⅰ级,水肿改善,好转出院,失访。

1.2 病例2

患者,男,34岁,因“头昏、乏力7 d,意识不清3 h”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1+年,一直注射胰岛素治疗,1周前因血糖控制不佳,自行加服“二甲双孤”1.0 g,3次/d。感头昏、乏力,自认为“感冒”,院外输入“青霉素”无好转,3 h前心慌、气紧,逐渐意识不清,急诊以“糖尿病,水电解质紊乱”收入。入院查体:T 37.0℃,P 126 次/min, R 26次/min,BP 160/90 mmHg。慢性病容,消瘦,脱水貌,嗜睡状,呼吸深大,皮肤干燥,弹性差,双肺呼吸音稍粗;HR 126次/min,律齐。实验室检查:WBC 20.27×109/L,N 76.74%,Hb 161 g/L,PLT 215×109/L,尿常规:Pro(+),酮体(++),尿糖(+++),生化和肾功:K+ 4.03 mmol/L,Na+ 135.0 mmol/L,Cl- 99.0 mmol/L,CO2CP 3.9 mmol/L,BUN 8.20 mmol/L,Scr 100 μmol/L,Glu 12.6 mmol/L,总钙2.21 mmol/L。肝功:总蛋白47.1 g/L,白蛋白30.9 g/L,球蛋白16.2 g/L,白球比值1.90,动脉血气分析pH 6.758,SB 5.1 mmol/L,Beb - 30.9 mmol/L, PCO2 24.2 mmHg,PO2 62.6 mmHg,SaO2 96.4%,HCO3- 3.5 mmol/L,血乳酸12.71 mmol/L。入院诊断①乳酸性酸中毒;②2型糖尿病。入院后立即予以吸氧、大量补液、5%NaHCO3 80 ml补碱、头孢米诺抗感染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3 h无好转,意识障碍加重,呼吸加深变慢,R15次/min,HR142次/min,血压下降至90/60 mmHg,复查血气分析示血气分析pH 6.831,PCO2 28.6 mmHg,PO2 58.6 mmHg,SaO2 88.3%,肾科会诊后急诊行股静脉插管进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金宝14 L透析器,珠海健帆HA130灌流器,血流量20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2 h后患者意识改善,生命体征稍稳定,复查血乳酸11.6 mmol/L,取下灌流器继续透析至4 h结束。入院第2天再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后复查血乳酸9.09 mmol/L,隔日再行1次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共经过3次血液透析+灌流治疗配合常规内科治疗8 d后,酸中毒完全纠正,好转出院,失访。

2 讨论

血液净化主要的治疗原理是通过弥散、对流及吸附等作用,将血液中的小分子代谢产物、中大分子物质以及内外源性毒物等清除,并调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从而达到治疗、抢救的目的。其中血液透析是一种较安全、易行、应用广泛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血液透析所使用的半透膜厚度为10~20μm,膜上的孔径平均为3纳米,所以只允许小分子和部分中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因此,蛋白质、致热源、病毒、细菌以及药物等中大分子物质尤其和蛋白结合的物质都是不可清除的;而血液灌流是将患者的血液从体内引出进行体外循环,利用灌流器中的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清除外源和内源性毒物,对血液透析不能清除的中大分子毒素则有良好的清除性能[1]。血液净化技术在抢救内分泌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如CVVH、血液滤过、血液透析等救治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和甲亢危象的案例也渐有报道[2-6]。但将透析和灌流技术结合应用的少见报道,因此笔者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优势互补,用于抢救内分泌危重症患者。

甲亢危象是内分泌科相对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表现为1个或多个器官功能失调,常在甲亢没有进行治疗或者治疗不彻底及其他多种原因时诱发。甲亢危象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容易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可达30%~60%[7]。临床上,一旦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和休克预示着病情危笃。实验室检查可表现为血清TT3、TT4水平高于正常,但与一般甲亢患者的差异并不明显,血清FT3、FT4水平可明显升高,血TSH显著降低。甲亢危象的常规治疗包括一般支持、对症治疗,丙基硫氧嘧啶或他巴唑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碘剂减少甲状腺激素释放,β受体阻断剂及糖皮质激素等拮抗甲状腺激素的外周作用等[8]。国内外已有不少通过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成功抢救甲亢危象的相关报道[9-10],对于甲亢危象患者具体应用何种血液净化技术最有效尚无定论。笔者采用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原理可能是清除了小分子及中大分子毒素(FT3、FT4、TT3、TT4)及某些尚未得到重视的其它毒素,同时调整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善体内微环境,抑制T4向T3转化,使得患者病情得到改善。

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较少见的急性并发症,易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率高达50%以上[11]。马国英[1]报道当乳酸水平在1.4~4.4 mmol /L时病死率20%,当乳酸水平在4.5~8.9 mmol/L时病死率即增至74%,当血乳酸水平达到9.0~13.0 mmol/L时病死率达90%,当血乳酸>13 mmol/L时病死率高达98%。由于体内二甲双胍的存在,使乳酸一直存在,灌流可以清除体内蓄积的二甲双孤,同时清除炎性介质,改善炎症状态。透析是严重乳酸中毒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血液透析可以清除乳酸,同时调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同时可允许应用碳酸氢盐静脉滴注,无液体负荷过重的担扰,即不仅仅是去除氢离子或乳酸,而且也为补碱留出缓冲空间。

通过以上2个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对于甲亢危象、糖尿病乳酸酸中毒等内分泌科危重症患者,一旦诊断明确,及早采取血液透析+灌流结合常规治疗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缩短住院时间。

[參考文献]

[1] 马国英.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头孢菌素脑病23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3):189.

[2] 杨军,杨太明,刘燕.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4):248-249.

[3] 蒋文勇.血液灌流对尿毒症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10):629-630.

[4] 张德英,姬素芳,苏丽,等.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救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疗效[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6):377-378.

[5] 张正荣,龚俞函,杨红,等.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毒蕈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障[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1):1-2.

[6] 周美兰,黄晨.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抢救甲亢危象1例[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9(26):821-822.

[7] 王小华,钟鸿斌,廖爱能,等.连续性血液净化在糖尿病乳酸酸中毒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19(33):29.

[8] Turkcuer E,Evdur B,Sari I,et al.Severe metformin intoxication treated with prolonged haemdialyses and plasma exchange[J].Eur J Emerg Med,2009,16(1):11-13.

[9] Bruijsten LA,Van LM,Buscher PM,et al.Reality of severe metformn induced lactic acidosis in the absence of chronic renal impairment[J].Neth J Med,2008,66(5):185-190.

[10] Pan LT,Maclaren G.Continuous venovenous haemodia filtration for metformin induced lactic acidosis [J].Anaesth Intensive Care,2009,37(5):830-832.

[11] Burch HB,Wartofsky L.Life-threatening thyrotoxicosis thyroid storm[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1993,22(3):263-277.

[12] Duggal J,Singh S,Kuchinic P,et al.Utility of esmolol in thyroid crisis[J].Can J Clin Pharmacol,2006,13(1):292-295.

[13] 张顺利,刘贵成,王丽庆.血液滤过疗法成功抢救严重甲状腺危象1例[J].临床医药实践,2005,6(12):56-57.

[14] 秦晓新,涂燕红,王红,等.甲亢危象的血液净化治疗[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5(10):48-59.

[15]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78.

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 篇7

关键词:全程护理,危重患者,抢救护理

急诊科是抢救各种危重疾病患者的重要场所, 收治的患者具有急、危、重的特点, 对患者的后期治疗和生命至关重要[1]。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逐渐深化, 改革传统的护理模式, 建立新型的护理模式, 优化护理工作已经成为护理科的一项重要任务[2]。该文主要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 该院收治的1 018例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全程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具体应用措施和护理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 选取该院收治的548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性患者286例, 女性患者26例;最大年龄75岁, 最小年龄22岁, 平均 (49.5±10.2) 岁;其中患者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24例, 脑血管系统疾病142例, 心血管系统疾病170例, 创伤86例, 其他22例。选取通气收治的47例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患者254例, 女性患者21例, 年龄在20~76岁之间, 平均 (51.7±11.5) 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134例, 脑血管疾病患者106例, 心血管疾病142例, 创伤7例, 其他10例。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抢救护理程序进行常规护理抢救工作。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程护理的护理模式, 进行急救护理, 具体的护理工作环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1 2 0信息网络

抢救实施120院前急救的现场救护情况交接和网络通讯[3], 经120指挥系统对车辆动态进行跟踪, 救护车接到患者时即刻将患者的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主诉症状, 预计到院时间) , 通过无线网络信息发送到医院。使在院接应的抢救护士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 专科医生提前到场, 仪器准备就绪, 为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取更能多的时间。

1.2.2 快速分诊

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护士做在院分诊工作, 分诊的护士接到相关信息后立刻安排好抢救床、转运滑板、氧气和专用推车, 接到患者后采用SOAPIE公式[4]迅速分析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 Ⅰ类患者是危急类患者, 生命体征不稳定, 主要表现为休克、呼吸骤停、大出血、昏迷、严重性心律失常、抽搐反复、重度中毒、大面积烧伤、致命性创伤等。Ⅱ类患者为重症患者, 病情变化急剧、具有潜在的危险, 主要表现为外科危症急腹症、胸痛怀疑心肌梗死、严重创伤、高热、剧烈头痛、严重骨折等。

1.2.3 有效急救

患者入院后负责抢救的护士要主动积极的配合抢救, 保证各项急救工作能够顾果断、迅速、准确的进行, 护理中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 为患者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安排专人进行药物配置和供给抢救物品, 并作好记录。

1.2.4 基础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急诊抢救工作的同时要保证患者的基础护理工, 在抢救室内增设洗头盘、R型、U型垫[5]等。加强危重患者使用的管道护理, 保持管道的清洁和通畅、保证期无扭曲、有标识。保证抢救的无菌操作, 护理和治疗前先洗手消毒, 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1.2.5 全程陪同

急诊护士做好抢救过程中的检查准备, 电话联系相关检查的科室为患者抢救做好各项检查, 并全程陪同患者, 一旦出现抢救需要氧气瓶、便携式呼吸机等抢救物品要及时提供。要告知患者转入病区需要准备的监护仪器和病情, 安排绿马甲人员陪同转运[6]。

1.2.6 做好交接

抢救护士将患者送到病区后要将患者的基本病情、使用的抢救药物和需要的导管标识进行详细的交接, 保证交接无误后, 双方在交接单上签名确认。

1.3 评价指标

采用急救抢救脱险标准评价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即采取抢救措施后, 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能够安全的转运到相关的科室进行治疗。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7]测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即使用有10个刻度的游离标尺, 标尺的两端分别是0 mm和100 mm, 其中0 mm为不满意, 100 mm为十分满意。评分时由抢救班组长或护士长分发给患者, 有患者或其家属当场在标尺上标出刻度, 做好记录。

1.4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χ2=2.864, P=0.018, 与对照组比较P<0.05。

抢救后患者和护士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 讨论

急诊危重症抢救关乎患者的生命, 在急诊抢救中运用全程护理模式, 使用程序化、标准化的急救和护理分工的制度, 能够明确每一位护士的抢救职责, 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护理工作中来, 能够保证患者病情的瞬间判断, 果断处理和正确评估, 面对突发事件能够有条不紊的将抢救工作继续下去, 为患者的生命安全赢得宝贵的时间, 也避免了抢救工作的忙乱。该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达97.4%, 与对照组90.2%的成功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并且观察组的患者、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可见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能够发挥十分有效地作用, 在急诊抢救中不容忽视, 应得到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翠芳, 文安笑, 范少华, 等.《急诊抢救护理记录登记本》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9, 4 (2) :36-37.

[2]周绣花, 李洪英, 叶欣, 等.急诊患者护理需求及满意度相关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4 (19) :113.

[3]孙秀娟, 李珍华, 任巧玲.全程综合性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2 (35) :49-50.

[4]陈艳, 付沫, 陈实娥.急诊抢救护送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 2009, 12 (6) :109.

[5]许慧欣.急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30) :5-6.

[6]成满意, 卢晓云.急诊护理措施中存在隐患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 :143-144.

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124例危重患者均为本院急诊室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所收治,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62例。对照组中男37例, 女25例, 年龄24~76岁, 平均 (41.8±8.2) 岁, 疾病分布中急性心肌梗死24例, 上消化道大出血17例, 急性脑血管疾病11例, 急性呼吸系统疾病8例, 其他2例;观察组中男35例, 女27例, 年龄23~79岁, 平均 (42.1±8.4) 岁, 疾病分布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 上消化道大出血19例, 急性脑血管疾病9例, 急性呼吸系统疾病7例, 其他4例。两组病例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收治后仅开展急诊室常规护理干预, 将疾病状况、抢救措施全面告知, 积极配合急诊救治开展, 并全程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全程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资料收集:获得接诊通知后, 护理人员立即与院前急救人员进行资料收集, 充分掌握患者的初诊情况、损伤程度及意识表现等情况, 根据前期资料掌握开展抢救准备工作, 并尽早沟通相关医师, 最大限度降低患者风险程度。 (2) 密切联系:维持同急救车的良好联络, 全面掌患者病情状态及救护车位置, 资历丰富护士随车初诊, 为现场急救护理提供基础保障。院内急诊护士根据现场信息进行全面准备。现场护士负责完成吸氧、静脉通道建立、伤口包扎及呼吸道分泌物清除等院前急救护理工作, 院内护士则进行器官插管、呼吸机、心电监护等准备, 为患者建立完善的抢救基础。 (3) 院内护理:依据病患病情程度与心电监护表现配合开展紧急救治, 全面安置急救过程中所需用品, 避免抢救时间延误而耽误最佳抢救时机。抢救期间密切观察多项管道情况, 避免发生阻滞及脱落等状况, 保证良好的消毒措施防止院内感染发生, 视病患实际情况在抢救室内放置U型垫或洗头盘等用品。全程陪护病患完成相关临床检查, 再体征稳定后积极联络下一科室。 (4) 顺利交接:各项生命体征均趋于平稳后, 由急诊护士将病患转运至相应科室中, 整合病情、应用药物与导管标示等临床资料并完成交接工作, 交接无误再签署交接单。科室交接过程中务必保证平稳送达, 并全面交代相关事宜, 以防止转运后所存在的临床风险。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抢救时间, 并将护理干预后病患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状态并转运至相关科室开展治疗作为抢救成功标准, 分别计算抢救成功率与病死率。同时, 在患者出院前开展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 由护理人员完成问卷发放, 再由患者与家属共同进行问卷填写。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应用t值检验, 计数数据应用χ2检验, 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为 (34.2±12.8) min, 抢救成功率为82.3%, 病死率为12.9%, 护理满意度为96.8%, 均显著好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全程护理模式主要是指自病患入院至转出的全程陪护性护理干预, 在急救护理工作规范划分后, 由责任护士相应完成自我工作任务, 以保证急救工作的有序开展[2]。该种护理方式的工作重点主要为“以患者为中心”, 而急诊室护理中主要通过院前急救、网络联系、物品准备、病情观察与转运交接等多环节工作开展来确保临床服务质量。

本次研究通过对观察组62例患者开展全程护理模式。结果其抢救时间为 (34.2±12.8) min, 抢救成功率为95.2%, 病死率为1.6%, 均显著好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 这表明该种护理模式对改善抢救效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 本组患者在护理后的临床满意度为96.8%, 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患者, 提示在完善护理服务质量后, 患者与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认可程度可获得良好改善, 更利于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 针对急诊室危重患者采用全程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抢救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 并改善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在急诊室危重患者抢救中采用全程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急诊室收治的124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急诊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收治后便开展全程护理, 观察两组病例抢救时间、成功率、病死率及护理满意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为 (34.2±12.8) min, 抢救成功率为82.3%, 病死率为12.9%, 护理满意度为96.8%, 均显著好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针对急诊室危重患者采用全程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抢救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危重,全程护理

参考文献

[1]戴洁红.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4, 2 (6) :138-139.

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及2012年9月至2015年1月两个时间段内我院急诊抢救室留观的老年危重患者各53例。前一个时间段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干预,设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56~7 8岁,平均7 0岁。后一个时间段内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加护理风险对策干预,设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34例,女19例;年龄57~77岁,平均7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主要针对整个治疗过程,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药物名称、药物用法、药物用量及用药反应,患者出现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处理,避免病情恶化[2]。针对需要留置导管的患者,定时检查导管放置情况,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根据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风险干预对策。①优化医护人员配置。针对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中医护人员护理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医院重新对医护人员进行分配,增加急诊抢救室的护理人员,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并将护理责任细化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另外,根据急诊抢救室的接诊数量,安排心理素质及专业素质均较高的医护人员,优化排班模式,提升护理质量。②提升基础护理水平。及时更换陈旧的医疗设备,并在操作过程中保护好治疗仪器,定期检查、消毒,延长基础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内部,医院通过开展培训的方式提升医护人员专业素养、心理素质等的同时,教授医护人员如何对留观老年危重患者进行护理应变。医护人员的培训成果可以通过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估。③提升临床护理知识储备。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疾病并不是单一固定的,因此医院需定期为医护人员开展护理知识讲座,从风险评估及护理对策两方面提升医护人员的临床护理知识储备。知识讲座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并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教授患者如何将所学内容在实际中进行运用,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减少医患纠纷。④提升护理责任心。主要是转变护理人员态度,以患者为中心,观察其护理治疗过程中的细微反应,做到针对性护理。另外,医院定期组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让医护人员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增强风险意识,引导其自觉对护理过程进行关注。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吸入性肺炎、褥疮及高血压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越高,提示护理效果越差。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6例(11.3%),褥疮3例,高血压病2例,吸入性肺炎1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9例(35.8%),褥疮9例,高血压病6例,吸入性肺炎4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3 讨论

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较高,涉及科室医护人员配置不合理、基础护理水平低、临床护理知识缺乏、护理责任心缺乏等。①医护人员配置不合理。在对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配置不够优化,常表现为护理人员不足,增加现有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使其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进而可能出现护理效率降低、护理过程中判断失误等,增加了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3],增加了护理风险。②基础护理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医院护理设备陈旧及医护人员技能生疏两方面。护理仪器陈旧会对临床护理质量有一定的制约,而医护人员技能生疏在面对多种合并疾病时,不能对患者及时有效干预,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宝贵的抢救时间,还会增加医疗纠纷发生率。③临床护理知识缺乏。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病情,具有多样化、病变进展迅速的特点。临床护理知识缺乏会对医护人员关于危重症护理措施的应变能力造成影响,不能及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常导致护理差错发生。④护理责任心缺乏。主要体现在服务意识、法律意识不足。医护人员以机械式的服务态度,对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进行干预时,较容易引发患者家属的不满,且护理差错也会有相应增加。另外,医护人员缺乏系统性的法律知识,有可能无意间损害了患者及其家属的隐私权、健康权及知情同意权,可能造成医患的护理纠纷。

针对以上护理风险,本院对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进行护理风险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在常规护理中加用风险干预,能有效规避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各类风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邱巧静.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2.

[2]詹俊青.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202.

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201 2年1—12月未实施定位抢救前, 按常规模式抢救的急诊危重病例89例, 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 女37例;年龄4~87岁;其中多发伤36例 (40.4%) , 心搏骤停28例 (31.5%) , 中毒13例 (14.6%) , 其他12例 (13.5%) 。2013年1—12月实施定位抢救后的急诊危重病例94例, 为观察组。其中男51例, 女43例;年龄2~91岁;多发伤39例 (41.5%) , 心搏骤停36例 (38.3%) , 中毒9例 (9.6%) , 其他10例 (10.6%)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接近。

1.2 抢救方法

对照组按照旧模式, 用常规, 无分工抢救方式。观察组用定位抢救模式进行抢救。接到院前急诊患者具体病情信息后, 即进入定位抢救程序。具体定位方法见表1。其中A位和E位由高年资护士或护士长担任;B位和C位由责任护士或中年资 (工作5年以上) 护士担任, B位有时可由医生担任;D位由低年资或助理护士担任。

1.3 评定指标

有效抢救时间:接诊到术前或住院前准备完毕的时间。抢救成功:采取抢救措施后, 生命体征平稳, 转运至手术室或住院科室无生命危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有效抢救时间:观察组 (32.8±8.6) 分钟, 对照组 (65.7±14.8) 分钟,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51, P<0.01) 。抢救成功率:观察组成功92例 (97.9%) , 死亡2例 (2.1%) ;对照组成功72例 (80.9%) , 死亡17例 (19.1%)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16, P<0.01) 。

3 讨论

定位抢救法是根据病情和人力资源情况, 合理选择定位法, 把时间和人力集中在对患者主要抢救措施的实施上, 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抢救。定位抢救法中职责的科学分工使急救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 护士由简单、被动地执行医嘱转变为主动为患者进行多方位、全过程的无缝隙急救护理。根据病情实施预见性护理, 多种抢救措施同步落实:如医生评估病情, 进行体格检查同时, 护士可以做好抢救准备, 各项生命处置也可同时进行, 保证急救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序贯实施, 缩短抢救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以往的抢救工作中, 护理人员缺乏相互协作及抢救的有序性, 交叉重复操作, 操作时相互影响或发生冲撞。实行定位抢救时, 抢救室当班护士按照本班次能力搭配原则, 自行分配抢救位置, 履行各自定位的职责;在统一指挥协调下, 在其位, 司其职, 分工配合, 相互协作, 避免了重复操作、冲撞及顾此失彼的现象。医护和护护间配合默契, 相互理解, 相互提醒, 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使各项急救工作畅通无阻, 及时准确地完成抢救记录, 保证了抢救的有序性与有效性。

目前, 我国的抢救工作大部分是开放性的, 家属目睹对患者实施的一切救治过程。医护人员抢救时忙乱、操作失误, 容易使家属对医院产生不信任感, 从而引发纠纷。定位抢救使整个抢救过程更加有序, 医护人员分工配合, 急而不慌, 井井有条, 抢救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落实, 增加了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提升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感, 减少了医疗纠纷。

急救的最基本目的是抢救生命, 护士对临床常用急救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对急危重患者抢救方案的实施及抢救的成败[2]。科室不仅需要对急救单项技术操作进行重点培训, 还应定期采用情景模拟定位协作抢救模式进行急诊团队抢救培训、演练。根据定位抢救的分工, 合理规范抢救室布局, 合理摆放急救物品及药品, 摆放位置以定位护士“一伸手, 一转身”就能取到为原则。根据操作所需进行组合式物品准备, 使护士无须为多次取用急救器械、药品、物品等耽误时间, 缩短急救准备时间。通过开展定位抢救法, 整个抢救工作变得高效、有序, 提高了急救的时效性, 增强了科室的团队精神, 提高了急救护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Field JM, Hazinski MF, Sayre MR, 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 2010, 122 (18 Suppl3) :S640.

内科危重患者130例的护理体会 篇11

【摘要】目的:总结130例内科危重患者抢救和周密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0例内科危重患者进行全面的重症监护、饮食护理、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及急救护理。结果:130例内科危重患者经积极抢救和周密的护理,124例好转,6例死亡,患者及家属对冶疗效果及预后均较满意。结论:130例内科危重患者经积极抢救和周密的护理,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内科 危重患者 并发症 护理

“危重患者”在各种疾病中都可以见到,其特点是病情复杂,病情变化迅速,身体衰弱,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叙述病情,变换体位,饮食排便均需他人照顾。由于危重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故在抢救中必须分秒必争,精心护理,才能使患者尽快转危为安,反之,则有生命危险。现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30例内科危重患者抢救、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内科收冶危重患者130例,其中,男86例,女44例,年龄27~81岁,平均56.5岁,病因:心肌梗死64例,肺源性心脏病并呼吸衰竭30例,扩张型心肌病1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例,高血压危象8例,肝硬化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4例。

1.2 症状

(1)一般症状:高热、脱水,其中肺炎、呼吸衰竭并高热4例,糖尿病昏迷并脱水4例。(2)神经症状:昏迷、惊厥、呼吸肌瘫痪、脑出血、脑血栓形成、持续性癫痫、脑实质的严重疾病,高血压危象8例。(3)呼吸系统:咯血、喉痉挛、气管异物堵塞、急性肺栓塞、呼吸衰竭,收治肺源性心脏病并呼吸衰竭30例。(4)循环系统:休克、心力衰竭、心率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跳呼吸骤停。心肌梗死64例,扩张型心肌病14例。(5)消化系统:急腹症、急性大出血(嘔血、便血等)、肝性昏迷,收治肝硬化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4例。(6)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例。(7)急性中毒。(8)其他:药物过敏、中暑、电击、烧伤、淹溺。

2 护理措施

2.1 树立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奉献精神

危重患者多精神不振或意识不清,身体极度衰弱,常有大小便失禁或排泄不畅等,要求护士对危重患者应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奉献精神,避免忙于抢救忽略患者及家属感受,主动协助患者及家属克服困难,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

2.2 创造良好的急救环境

危重患者需要安静,最好安置在小病房或急救室内。如病情突变不允许搬动,可用布帘或屏风隔开,留有较大空间,以便抢救。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新鲜,避免患者直接受风吹着凉。室温以18~20℃,湿度50%~60%为宜。室内保持安静,让患者能充分休息。

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危重患者多不能自述病情,常需要依靠医护人员的细致观察来发现病情的变化,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中心静脉压等变化,准确记录出入液量,对心脏骤停的患者采取心、肺、脑复苏的手段,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2.4 熟练掌握急救护理技术

护士应掌握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检测,熟悉各种急救药物及抢救技术,如: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吸痰,气管切开的护理、洗胃、鼻饲等,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时,及时配合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

2.5 饮食护理

危重患者常缺乏食欲,需帮助进食,维持营养成为恢复健康极为重要的一环。饮食不仅需要照顾营养,又要照顾患者饮食的特点。不能进食的患者,静脉输入部分营养物质外,还应口服或鼻饲补充各种营养物质,鼻饲流质者应定时喂食,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喂食前后抬高床头防止食物反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每餐彻底消毒。

2.6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护理

2.6.1 预防外伤和褥疮。对躁动不安、有精神症状的患者要注意安全,防止摔伤,应加用床档保护,必要时设专人护理。抽搐者,可用开口器或压舌板开口,防止舌被咬伤。血压过高、过低者,要防止晕倒。长期卧床的患者,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减少对皮肤的机械刺激。应尽早进行按摩和肢体的被动活动,以防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并注意预防褥疮的发生。

2.6.2 预防五官的并发症。注意眼睛的保护,如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容易发生角膜溃疡及结膜炎,应用凡士林纱布覆盖。用0.9%氯化钠溶液或口灵擦洗口腔,注意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2.6.3 防止便秘及泌尿系感染。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便秘,为了防止便秘,每天可给患者吃一些香蕉及蜂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每日早晚给患者按摩腹部,必要时可用开塞露帮助排便。尿潴留患者积极采取措施,使之自动排尿,尽量避免导尿,减少尿路感染。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多饮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床上活动,以防泌尿系统结石。留置尿管者,每2小时开放1次,每日用呋喃西林液膀胱冲洗1~2次。

2.7 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

危重患者在治疗的过程,身上往往同时有各种管道,如:氧气管、胃管、气管切开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导尿管等。这些管道都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稍不注意就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造成抢救失败,必须认真观察,精心护理,保证各条管道的通畅。

2.8 警惕病情反复

有的危重患者,经过积极抢救后,病情好转,要警惕病情反复,如:安眠药中毒者,极易反复。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好转,活动后又可突然恶化。心力衰竭患者在大小便后,心跳突然停止等。护士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防止病情恶化。

3 结果

本文130例内科危重患者经积极抢救和周密的护理,124例好转,6例死亡,患者及家属对冶疗效果及预后均较满意。

4 讨论

护理内科危重患者,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奉献精神,了解和掌握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各种先进监测技术和抢救技术,熟悉各种急救药物,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和敏锐的观察、分析、应变能力,善于独立思考,通过对130例内科危重患者经积极抢救和制定周密护理计划,并精心实施,明显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93-594.

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 篇12

在临床工作中,危重患者的抢救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抢救工作的效果是反映医疗护理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工作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面对危重患者能否及时无误的做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抢救的成败。为此,要求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监护,这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将起到重要作用[1]。

危重患者的抢救效果如何,同护士长的组织管理有着很大的关系,要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护士长平时就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抢救定位工作的训练。对常见危重病制定抢救预案,按抢救内容顺序,规定医护人员的工作职责,制成文字条款与图解,经常练习。并制定专门的抢救小组医护人员编制,每日将该小组值班人员的名单公布于值班人员一览表处,遇抢救危重患者时,该小组成员应迅速到位。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要严肃认真,运作迅速而准确,抢救过程中的指挥者应为在场工作人员中职务最高者。医师、护士在场时应以医师指挥为主,各级人员必须听从指挥,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协作。这样在危重患者抢救时才可以做到有条不紊,准确无误地工作,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正确地抢救,将耽搁和延误减少到最低程度。护士长应亲临现场,及时掌握情况,组织各方协作,抢救过程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困难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生,迅速予以解决。复杂的技术护士长要亲自执行或指导护士操作,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抢救病室应为一人一间,设在护士办公室附近,这样方便、安全,而且可以避免惊扰其他患者。室内应采光明亮、空气流通、并且冷暖气及通讯设施应保证,电源必须设置合理,如有条件要设中心供氧和吸引管道系统。抢救室的门亦应足够大,以利担架和车辆顺利通过。由于危重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出汗、呕吐、引流等情况而使空气污浊。所以要保持室内清洁,通风良好,以及环境安静,以便患者能够更好休息。抢救室设备应增加护士办公桌、椅子、台灯以及抢救药柜和抢救的仪器设备。

另外,在平常工作中,护士长应随时督促检查以保持抢救室急救物品的完好率达到100%。急救物品的完好率标准有以下三个方面:(1)急救医疗仪器、药品要时刻保持性能良好、齐全,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随时处于备用状态;(2)“两及时”,及时对抢救设备检查、维修;及时领取或补充急救药品;(3)“四固定”,抢救室设备应定人保管,抢救室药品定时核对,抢救室物品定点放置,抢救室灭菌物品定量供应[1]。这样才能确保抢救工作准确无误地进行。

抢救工作结束后,抢救室应彻底清扫消毒,抢救时使用的物品放置回原处,抢救室物品使用后要及时清理、补充,并做好抢救登记及各项记录,要求准确、清晰、扼要、完整,并且必须注明执行时间。每次抢救结束后要组织科室护士对抢救过程讨论、交流,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改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抢救技术。

参考文献

上一篇:美国科学教材下一篇:卫星信号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