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的支持护理论文(精选12篇)
危重患者的支持护理论文 篇1
危重患者者的代谢水平较常人高出很多, 由于机体长期为应激状况, 所以体内的营养物质均为高分解状态, 耗能增加, 蛋白质减少, 呈现出负氮平衡的异常症状[1]。为此类患者实施营养支持, 可以加快康复, 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PN (肠外营养) 和EN (肠内营养) 都不能同时满足高供能、低并发症的要求, 因此本文从我院的危重患者者中随机选取58例, 部分采取EN+PN的方式, 探讨该方法的供能及并发症情况,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的危重患者者中随机选取58例, 女性病例仅有27.6% (16例) , 男性病例有72.4% (42例) , 40岁以下的病例仅有20.6% (12例) , 40岁以上的病例有79.4% (46例) 。病症:20.6%为颅脑损伤, 10.3%为脑血管疾病, 12.1%为心脏疾病, 8.6%为糖尿病, 12.1%为肺炎, 5.2%为呼吸衰竭, 25.9%为重症手术, 5.2%为哮喘。编号分组, 每组各29例, 组别分别为肠外组和肠内外组。
1.2 方法
配制营养液, 要求每日摄入的单位氮量为2mg, 单位热量为165KJ, 肠外组采取PN方式:选择股静脉输注, 包含氨基酸、脂肪等营养物质以及微量元素。肠内外组采取EN+PN方式:同时采取胃管输液和静脉输注方式。两组使用的营养液的量和速度相同, 统计并发症情况及营养指标。
1.3 数据处理
t检验营养指标数据, 卡方检验并发症百分比, P<0.05为可取差异标准。
2 结果
2.1 并发症情况分析
肠外组的并发症情况较肠内外组严重 (P<0.05) , 31.0% (9/29) 产生高血糖症, 20.6% (6/29) 发生腹泻, 41.3% (12/29) 出现感染, 肠内外组20.6% (6/29) 产生高血糖症, 17.2% (5/29) 发生腹泻, 10.3% (3/29) 出现感染。
2.2 营养指标比较
肠内外组的营养指标较肠外组的检测值高 (P<0.05) , PA值为 (261.32±42.11) g/L, TFN值为 (3.53±0.42) g/L, 肠外组的指标值依次为 (246.13±52.21) g/L, (2.93±0.46) g/L。
3 护理
同时实施肠内、肠外营养, 可以快速的提高身体的营养状况, 本文肠内外组的PA值为 (261.32±42.11) g/L, TFN值为 (3.53±0.42) g/L。但在营养支持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其他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并发症概率, 确保患者得到较好的恢复。以下是针对常见的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3.1 腹泻的预防
本文中肠内外组有17.2%发生腹泻, 主要是由于输注的温度不当以及速度过快导致的, 同时因为抗生素的使用易导致霉菌感染[2], 致使肠道菌群异常, 出现腹泻。患者表现为水样便, 便次较多。输注中应尽量控制温度, 使其略高于体温, 一般以40℃为宜[2]。逐渐加快速度, 使单位时间内的输注量缓慢增加, 并注意下体皮肤的清洁。
3.2 感染的护理
发生感染的部位一般为静脉的穿刺点, 本文中肠内外组有10.3%出现感染, 一般在感染前会出现红肿现象, 或是穿刺点周围产生脓点[3]。在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需要药敷穿刺点[3], 先使用碘伏将其消毒, 然后直接将敷贴置于其上即可, 每日更换。随时观察是否出现污染, 以便及时更换。通过上述护理, 文中的10.3%患者并未产生败血症。
3.3 高血糖症的护理
因为机体长期为应激状况, 所以代谢加快, 导致血糖值上升, 本文肠内外组有20.6%产生高血糖症。护理中需加强检测, 每6h测量1次。在应用胰岛素时选择微泵注入[4], 并与生理盐水调配为1U/mL的50mL注射液, 速度控制在0.05mL/min[4]以下, 并根据检测结果调节速度。通过上述护理, 文中20.6%的患者均将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
摘要:目的 探讨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患者者中应用的护理干预。方法 从我院的危重患者者中随机选取58例, 在给予营养支持时分别采取PN (肠外营养) 和EN+PN (肠内加肠外营养) 的方式, 每组各29例, 组别分别为肠外组和肠内外组, 统计并发症情况及营养指标, 并注重讨论肠内外组的护理干预方法。结果 肠外组的并发症情况较肠内外组严重 (P<0.05) , 31.0% (9/29) 产生高血糖症, 20.6% (6/29) 发生腹泻, 41.3% (12/29) 出现感染, 肠内外组的比例依次为20.6% (6/29) 、17.2% (5/29) 、10.3% (3/29) ;肠内外组的营养指标较肠外组的检测值高 (P<0.05) 。结论 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患者者的应用中可保护消化系统, 起到快速加强营养的作用。
关键词: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危重病,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汪亚玲, 李超, 李志伟, 等.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对危重患者胃肠道的保护作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9, 11 (12) :234-236.
[2]邱文娟, 陆爱文, 钱霞芳, 等.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观察对比[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20) :66-67.
[3]原瑞桐, 陈宝珠, 赵凤兰, 等.比较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1 (2) :18-20.
[4]王凤英, 陈静玲.ICU危重患者全胃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干预后的依从性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7) :57-59.
危重患者的支持护理论文 篇2
黄凤
一、基础护理概念
基础护理示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复杂的致病因素和疾病本身的特异性导致的病人在生理功能、机体代谢、形体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异常变化,采取相应的科学护理对策,帮助或指导患者解除由于这些变化而带来的痛苦和不适,使之处于协调、适应的最佳身心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对于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示临床工作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如何做好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是护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二、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包括内容。
1.负责病房环境、家属陪伴的管理,给患者建立好的医疗环境,预防感染 2.维持患者的身体清洁,保持床单位整洁,给予患者合理的卧位 3.了解患者的病情情况,观察病情变化的信息和治疗效果。
4.保证患者各种管道的固定并观察通畅情况,标示清楚,符合要求。5.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对不能进食患者进行饮食护理。6.协助执行治疗方案,配合医疗诊治工作。
7.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很好的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8.指导患者或家属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发生并发症,促进功能的恢复。
三、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实施
1、病房环境方面:要保持病室的清洁、美观、安静、舒适、方便、有序的治疗环境。行相关健康宣教。
2、床旁单元方面:保持床单元清洁整齐,床下无杂物,无血迹及污渍。各种管道的整齐固定,不要散落予床单元上。床头柜物品摆放纸和杯子等物品。
3、患者个人卫生方面:对于患者个人卫生方面应该做到“三短六洁” 三短:头发短、指甲短、胡须短。
六洁:头发、口腔、手、足、皮肤、会阴。
4、患者的体位方面:患者体位应该与病情相符,按时翻身,满足患者的舒适及安全要求。我科患者无禁忌症患者宜抬高床头15-30度,利于静脉回流,减少脑水肿。
5、患者饮食方面:能经口进食者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对于不能进食者予以安置胃管,保持胃管固定通畅,予以管喂流质饮食,时间标示清楚。
6、患者的治疗方面:留置针、尿管、胃管等各种管道应该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并标记时间,药物应该现配现用,输入速度应与病情及药物要求相符。口服药用药准确、安全、及时。
7、护理方面: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情况,如有变化随时处理并记录,护理分级符合标准,标示与级别相符。掌握患者病情,每日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尿管、口腔、气管等护理。
危重患者的疼痛评估及护理 篇3
疼痛是多种疾病共有症状,是困扰患者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危重患者中疼痛更是普遍存在,创伤、手术以及许多内科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肿瘤晚期患者都会有比较剧烈的疼痛。2001年国际疼痛学会(ASP)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主观感受,伴有现存的和潜在的组织损伤[1]。在临床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2],并日益受到重视。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疼痛知识,能正确的判断疼痛的原因,评价疼痛的程度,及时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生命质量。
1 疼痛管理的意义
镇痛不仅是为了减轻患者痛苦,而且也是为了提高患者自身防止病重期间发生并发症的能力,尤其是术后并发症。良好的疼痛管理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管理的效果是评定医护服务质量的指标之一。2001年,美国护理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实行疼痛管理的健康机构的工作效率、患者满意率、员工满意率均逐年上升。2004年IASP确定10月11日为“世界镇痛日”,并提出了“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的口号。因此,提高疼痛控制质量是提高医护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
护士是患者疼痛状态的主要评估者[3]。每位患者疼痛程度并不一样,疼痛的强度和损伤程度间并无明显的关系。为了使疼痛评估准确、客观,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2 疼痛评估方法
2.1 主管判断法 临床常用5点口述分级评分法,用语言讲疼痛用“无痛”、“轻微痛”、“中度痛”、“重度痛”、“剧烈痛”和“无法忍受的痛”表示,患者根据这几种疼痛程度来描述自己的疼痛程度。
2.2 五指法[4] 临床上患者的心态不同于正常人,特别在疼痛状态下,情绪不稳定,其理解和接受能力均会受到影响,很难做到耐心听取护士的详细解释,急需一种简单易懂的疼痛评估方法,而五指法评估疼痛强度直观、简便,患者容易接受,首选率高。当患者不敢深呼吸和说话,入院时护士指导其用五指法来描述疼痛强度,患者易接受。对护士而言,评估时不需带痛尺、图片等评估工具,随手即可展示五指,护士解释简单、患者接受快,可随时进行疼痛评估。
2.3 行为测定法 由于疼痛常对人体的生理、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患者疼痛时常表现出一些行为和举止的改变,如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肌紧张度等。10分脸谱法[5]使用微笑到哭泣的6种面部表情来评估疼痛的程度,它没有特定的文化、年龄或性别的要求,容易掌握。体位、姿势等行为可帮助测定疼痛程度。
3 影响疼痛程度的因素
疼痛程度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包括痛阈、注意力与分心、性别差异、年龄因素、个体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等。
4 疼痛护理
4.1 加强健康教育 许多患者,尤其是术后患者存在“手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应勇敢面对并承受手术所引起的疼痛,使用止痛药有不良反应并容易成瘾”的错误思想[6]。导致部分术后患者强忍剧烈疼痛而不愿用止痛药。通过相关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明白疼痛不仅是一种严重的不能忍受的感觉,而且不利于恢复,应及时准确的向护理人员叙述心中的疑虑和担忧,避免过分焦虑而降低疼痛的耐受性。
4.2 心理疗法 疼痛不仅是一个生理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临床上对镇痛越来越重视。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以提高患者对疼痛治疗的认识和理解,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包括教会患者自我放松、深呼吸运动等。
4.3 优先止痛 很多止痛措施是由护士完成的,因此护士的基础知识、观察能力和技术水平都直接影响着疼痛控制的效果。护士除了要执行有关医嘱,按时给予止痛药物外,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予止痛剂[3]。优先止痛可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使阿片累的需求量減少。
4.4 避免诱发因素 可给患者创造安静的休养环境,加强心理护理,寻找并消除导致疼痛的精神因素,保持患者安定、镇静。对于胸痛影响呼吸者,可协助其翻身、咳嗽、排痰,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5 及时处理镇痛治疗的并发症
5.1 呼吸抑制 表现为意识状态的改变,呼吸深度减弱。因此,接受疼痛治疗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5.2 体位性低血压 造成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很多,如麻醉的影响、长时间卧床、采用镇痛泵治疗等,应查明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5.3 尿潴留 多见于男性患者,常在用药后的48h内发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便胀满,不易自解,需要留置导尿处理。
5.4 避免诱发因素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避免加重或诱发疼痛的因素。临床上常常有患者害怕伤口撕裂而拒绝咳嗽。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演示正确的咳嗽方法,解释有效咳嗽的重要性,当患者进行咳嗽时,护理人员陪伴左右,以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
6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已由单纯生物学观点,扩大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范畴。疼痛可以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睡眠、饮食、活动等,尤其是对危重患者,疼痛可以引发或加剧危重患者的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7-8]许多患者疼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关键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疼痛管理体系。因此,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疼痛管理专业的组成人员正在从以麻醉医师为主体转向以护士为主体。疼痛管理是一个持续质量改进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合作,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正日益突出,医院应对所有的相关人员进行疼痛知识培训,努力克服各种阻碍因素,促进有效的疼痛管理。
参考文献:
[1] Cleve LV,Bossert EA.Savedra MC.Scientific inquiry cancer pain in children:the selection of a model to guide research[J].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Pediatric Nursing,2002,7(4):63-165.
[2]Merboth MK,Barnaa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Nuts Clin North Am,2000,35(2):375-383.
[3]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9.
[4]张菊英,邹瑞芳,叶家薇.五指法在疼痛强度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06(40):409-410.
[5]张伟英.实用重症监护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6]郭晓燕,张俊华.术后疼痛护理误区探讨[J].护理研究,2003.17(4):385-386.
[7]赵继军,赵存凤,钱火红等.临终关怀与疼痛管理[J].上海护理.2002,2(4):44-46.
危重患者的早期营养支持治疗要点 篇4
一、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
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 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调节代谢紊乱, 提高免疫力, 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营养支持虽不能完全阻止和逆转重症患者严重应激的分解代谢状态和人体组成改变, 但合理的营养支持, 可减少净蛋白的分解及增加合成, 改善潜在和已发生的营养不良状态, 防止并发症。
二、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时机
严重应激后机体代谢率明显增加, 营养状况迅速下降, 并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对危重症患者来说, 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为第一需要;在复苏早期、血流动力学尚未稳定或存在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阶段, 均不是开始营养支持的安全时机, 还需考虑不同原发疾病、不同阶段的代谢改变与器官功能的特点。在存在严重肝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严重氮质血症、严重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等情况下, 营养支持很难有效实施。任何形式的营养支持, 均应配合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8.3mmol/L) 。
三、营养支持的途径
根据营养物质补充途径, 临床营养支持分为肠外营养支持 (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途径) 与肠内营养支持 (通过喂养管经胃肠道途径) 两种。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 营养支持方式已由肠外营养支持为主要的营养供给方式, 转变为通过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肠造口途径为主的肠内营养支持。有关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方式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 80%的患者可以完全耐受肠内营养, 另外10%可接受两种混合形式的营养支持, 其余的10%胃肠道不能使用。总之, 经胃肠道途径供给营养应是重症患者首先考虑的营养支持途径。
四、危重患者能量补充原则
早期的临床营养支持多侧重于对热卡和多种基本营养素的补充, 随着对机体代谢过程认识的加深以及对各种营养底物代谢途径的了解, 人们发现各种营养底物在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及给予方式, 对疾病的预后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不同蛋白质 (氨基酸) 对于细胞生长与修复、多种酶系统活性、核酸代谢、细胞因子产生、免疫系统功能影响各异;而不同脂质的代谢则对于细胞膜的功能和稳定, 各种甾体激素与性激素水平, 以及众多炎性介质和凝血过程有着不同的作用。碳水化合物在不同疾病状态和疾病不同时期的代谢也不一致。而一些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除了作为多种辅酶起作用之外, 还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因此, 现代临床营养支持已经超越了以往提供能量, 恢复“正氮平衡”的范围, 而通过代谢调理和免疫功能调节, 从结构支持向功能支持发展, 发挥着“药理学营养”的重要作用, 成为现代危重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热量供给是实现重症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的保障。不同疾病状态、时期以及不同个体, 其能量需求亦是不同的。应激早期合并有全身炎症反应的急性重症患者, 能量供给在84~1 0 5 k J/ (k g.d) , 被认为是大多数重症患者能够接受并可实现的能量供给目标。对ICU患者来说, 营养供给时应考虑到危重机体的器官功能、代谢状态及其对补充营养底物的代谢、利用能力。在肝肾功能受损情况下, 营养底物的代谢与排泄均受到限制, 供给量超过机体代谢负荷, 将加重代谢紊乱与脏器功能损害。肥胖的重症患者应根据其理想体重计算所需能量。对于病程较长、合并感染和创伤的重症患者, 病情稳定后的能量补充需要适当的增加, 否则将难以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
五、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禁忌证
1. 肠外营养支持禁忌证。
(1) 早期复苏阶段, 血流动力学尚未稳定或存在严重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 (2) 严重肝功能衰竭, 肝性脑病; (3) 急性肾衰竭, 存在严重氮质血症; (4) 严重高血糖尚未控制。
2. 肠内营养支持禁忌证。
危重患者护理质控总结 篇5
2010年我担任29病区危重患者护理质控员,在护士长领导及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按照质控要求,每周认真检查,较好地完成了质控工作,现总结如下:
基础护理方面: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以来,每日两次整理床单位,故床单位整洁、无污迹。能协助进餐,观察病人进餐情况。由于病人服不合身,故大多数病人不愿穿病人服。专科护理方面:管道护理做得较好,引流管妥善固定、标示清楚,通畅、安全、有效。但个别病人饮食不符;记录24小时尿量不准确;病情掌握方面:均知晓病史汇报程序,责任护士了解病人的诊断、病情、主要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了解存在的护理问题。但个别责任护士特别是代班的对病人的既往史不了解不全,主要的阳性检查不了解,护理问题顺序不妥;大多数护士对专科体检不熟练、不全面。急救治疗方面:个别护士对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对抢救物品的作用及副作用知晓不全。
对存在的问题在晨会上反馈,在每月的护士会议上讨论,提出了整改措施:
1.对新入院病人责任班做好宣教,选择合适的病人服,对不原穿病人服的反复劝说。
2.对记录24小时尿量的病人,给予量杯,责任班做好宣教,规定了统计24小时尿量由深夜班负责,记录在体温单上。
3.责任班多巡视病房,多与患者交谈,翻阅病人的病史及相关检查报告,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
4.责任班加强饮食宣教,观察进食情况,及时跟经管医生沟通,及时更改饮食。
5.低年资护士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每周晨会提问专科知识及急救知识。
6.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
7.护士长和护理组长每月进行抢救仪器、抢救药品的药理作用及专科知识的考核。
8.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
9.对专科护理体检已申报QCC,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可组织观察关于消化专科体检的录像,加强练习,每周在三级查房的时候学习与考核。
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在危重护理方面能更上一层楼。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转运途中的护理 篇6
【关键词】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转运;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0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9-02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经过初步的抢救、治疗后,因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常常需要在一定时间后到检查科室进行必要的检查,或者经过病房初步抢救后需要立即转运到手术室进行急诊手术。在转运途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但存在着许多对患者病情不利的因素,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安全隐患,如气管套管的脱落,呕吐物致呼吸道梗阻,缺氧,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留置管路的脱落,静脉输液管道脱落,伤口裂开,颅内再次出血等。
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的危险[1]。因此,转运途中的细致护理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重要的意义。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共对246例危重患者实施院内转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6例中男148例、女98例,年龄6个月-82岁,其中颅脑损伤患者162例,脑血管意外84例,其中院内转运需要机械通气支持者4例,需2个通路以上静脉输液者66例,留置引流管患者112例,2例在转运途中病情加重,3例在手术台上呼吸心搏骤停,1例在转运途中留置引流管脱落,5例在转运途中静脉输液管路脱落。
2 转运的目的
进行CT、DR、B超、磁共振等检查或者急诊手术。
3 转运的要求
3.1 转运前患者的评估 转运前主管护士应与主管医生一起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估计安全转运的可行性。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道管理、留置管路的情况、用药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如果患者在转运前生命体征不平稳或是病情危重随时存在生命危险而又必须转运的情况下,应有主管医生与护士一起护送,并做好转运前的各项准备,如必要的急救药品、仪器等。医护人员应将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告知家属,向患者或家属作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取得配合,才能实施转运。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各处连接是否紧密,最好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确保转运途中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根据不同的病种及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最好以整床转运,避免因搬运造成管道脱出,甚至加重病情。对于昏迷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3.2 转运人员的要求 负责转运的护士应有丰富的应急经验,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并具有独立工作和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若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或者病情危重随时存在生命危险,则转运时主管医生应当一起护送,同时途中至少需要2名陪同人员。
3.3 转运器材的准备 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准备好必需的盐酸肾上腺素、阿托品等急救药品和监护仪、便携式氧气瓶等器材,同时应保持急救药品的数量和质量,器材都安全可用,报警音量应调最大,电动力仪器应保证电量充足。
3.4 转运前充分准备和处理 转运前护士应测量生命体征,昏迷病人应佩戴手腕带,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各连接是否紧密,并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扭曲滑脱,清空尿袋,检查各种转运中应用电动力仪器蓄电池的情况,保证电量充足。转运前应尽量祛除增加颅内压的因素,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并带上便携式吸痰器,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先行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备好人工呼吸气囊或便携式呼吸机。对于昏迷患者应备口咽通气管及人工呼吸皮囊、气管插管等用物,对于有气管切开,应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情况,必要时加固,防插管脱落或移位。检查各引流管如胃管、胸管等,不要夹闭,并妥善固定,防止脱出。妥善约束烦躁患者,控制躁动,必要时适当遵医嘱使用镇静剂。输液时选用静脉留置针,特殊药物用微剂量输液器或微量泵,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各处连接是否紧密。便携式氧气瓶或氧气袋应充满氧气,并检查氧气装置是否通畅。尽量使用便携式氧气瓶供氧,因为便携式氧气瓶的氧浓度与氧流量比较好控制。根据不同的病种及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最好以整床转运,避免因搬运造成管道脱出,甚至加重病情。护士在转运准备过程中,保持有条不紊,动作熟练,并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及家属有安全感,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2]。
3.5 转运时细心观察和护理 护士在轉运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应记录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转运途中抢救和治疗经过等。抬高头部、妥善约束,保护各种管道通畅、固定良好,外伤患者要注意伤口敷料渗透情况,内出血患者观察皮肤湿度、神志状况,有无休克发生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冬天应注意保暖。转运中动作有条不紊,遇到病情变化能沉着冷静,给予必要的应急处理。使患者及家属有安全感,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4 总 结
转运患者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甚至生命体征的改变等。因此,重症患者转运前,医护人员应认真评估院内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估计意外,应规范患者转运制度,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是安全转运的保证。转运前要做好人员、仪器、药品的充分准备,配备有经验的转运队伍、合适的转运设备,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做好应对措施,转运途中保持监护与抢救措施不间断,可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性和伤残性,为明确诊断,得到更有效的救治奠定基础。以确保患者转运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延长患者生命,将是每一名急诊医护人员的职责,才能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患纠纷及医院内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林涵真,危丽华,董馨.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7(7):4027.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个性化方案 篇7
关键词:危重患者,营养支持,个性化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 采取何种营养支持, 理论界争论较多。在临床医师中, 对营养支持的意识有所提高, 并将研究的重心聚焦在肠内营养治疗与肠外营养治疗上。项临床研究发现, 这两种治疗方式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 并且童智慧等提出, 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效果更佳, 营养搭配比较合理, 充分运用了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优势, 尽量满足了危重患者对维持正常生命体征所需要的基础营养, 已经引起临床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该文希望对不同类型的危重患者开展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案, 以系统、全面、个性化的提供营养支持, 采取心理、饮食、卫生、健康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以期全面提升治疗危重患者的效果。
1 营养支持现状
临床危重症患者由于多不能正常进食, 并在应激和消耗状态下能量和营养失衡, 如不能及时恰当的进行干预, 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 给临床带来新的问题, 资料显示:在ICU住院的病人中, 能较好的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其病死率、气管插管拔管率、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均有下降, 住院时间也相应的缩短。但由于医师对营养支持的认识、理解和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 也由于患者的情况各异, 在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过程中, 经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 对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缺乏计划性。主要关注在影响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上, 由于病人的病情较重, 变化较快, 或者需要随时变换治疗方案或根据需要进行某些特殊治疗, 在营养支持被忽略或被简化的情况经常存在。
(2) 对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缺乏系统性。在危重病人的治疗中, 临床医师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关注多根据一般情况、血、尿生化和离子检验的结果来判断, 可大致了解患者的一般营养状况。多数情况下, 由于没有系统的营养状况评估和定期的追踪监测, 往往形成按基础需要量加减的营养补充方式, 其效果自然难以评估。
2 对策
2.1危重患者营养状况评估
(1) 从病人入院第1天始, 要全面掌握该患者的基本情况, 包括原发病的情况, 危重程度, 可能的转归等, 这是制定营养干预的基础。
(2) 了解病人的营养状况, 内容有体重、皮下脂肪、皮肤弹性、毛发光泽等;消化系统有无疾病;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情况;血液动力学方面和水电酸碱平衡;血液和血浆蛋白;血液生化指标和血糖、血脂、酮体等;血浆离子状况。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检验、轻综合指标, 或重视某一方面缺乏整体概念的情况。
(3) 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快, 对营养支持的耐受性也不同, 需及时了解病人的反应、耐受和效果。营养医师参与查房是比较好的方式, 可以和临床医师形成互补, 在病例讨论的时候营养医师应该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 并作单独的记录。
3 个性化方案
(1) 对无基础疾病的外科和外伤患者, 如果消化道功能完整, 建议再循环稳定、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及早经消化道进食, 从易消化的流食开始逐渐增加直至正常进食, 如果意识不清或消化道解剖或功能障碍, 将尽早采用经鼻胃管肠内方式, 或结合肠外静脉方式进行。只有个别情况需要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少量多次的注入可以减少腹痛、腹胀的发生。在治疗环节上, 应当考虑个体上的特异性, 对症给药, 避免出现大同现象, 而抹杀了个体性上的差异, 降低治疗效果。
(2) 对糖尿病人, 在进行能量补充的时候, 必须精确计算胰岛素的用量, 定时监测血糖, 保持血糖在6-8 mmol/升。过高血糖对危重病人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在治疗过程中, 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度的平衡等措施, 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不同病症的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在治疗的环节上, 护士要时刻记录病人各项生命体征上的变化及治疗效果, 在患者出院之后, 将其病例整理成一个档案, 有助于查阅。
(3) 在危重病人蛋白质的补充异常重要, 蛋白质缺乏将导致抵抗力下降、血渗透压异常、组织修复能力下降、伤口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感染不愈或加重等情况。肠外可以用氨基酸、白蛋白补充, 监测主要是血浆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血浆前蛋白是比白蛋白更敏感的指标, 转铁蛋白在体内铁正常的情况下, 也是比较灵敏的指标。
(4) 对水和电解质的补充注意体液和酸碱平衡, 在离子里, 除钾、钠、氯外, 要定期监测钙、磷、镁, 这在临床工作中有时被忽略。
(5) 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支持在临床上, 应用最多的为肠外营养 (PN) 组、肠内营养 (EN) 组及 (PN+EN) 组这3种方式一些学者[3]发现 (PN+EN) 的营养支持是更加安全、高效, 便于患者吸收, 有助于保护肠道粘膜屏障, 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这是由于 (PN+EN) 组每天为患者补充足量的ω-3的鱼油脂肪乳;在此基础上, 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取螺旋型鼻空肠营养管, 给予250 m L的5%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PN+EN) 组营养搭配比较合理, 充分运用了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优势, 尽量满足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对维持正常生命体征所需要的基础营养。
4 总结
对危重患者来说, 治疗原发病是第一位的, 但营养问题很快就随之而来。从结局上看, 可以缩短危重病人的气管插管时间和住ICU时间。在进行营养干预的时候, 我们建议: (1) 营养学医师参与危重患者的全过程治疗, 和临床医师密切配合,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尽早介入。 (2) 制定各类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原则, 形成干预路径。 (3) 制定表格化的营养支持病例与患者病例共同保存。
参考文献
[1]何群, 张冉, 何涛, 等.不同营养支持对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11 (7) :145-146.
[2]王建星, 刘亚玲.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支持的探讨[J].航空航天医药, 2009, 17 (9) :234-235.
[3]童智慧, 李维勤, 虞文魁, 等.不同营养支持模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9, 13 (2) :263-264.
[4]李贵锋, 蔡昶.营养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15 (5) :363-364.
[5]徐成, 郭光华, 詹剑华, 等.强化精氨酸肠内营养对烧伤患者安全性分析[C]//.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南昌: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356-357.
[6]江荣林.如何看待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C].2009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2009:261-262.
[7]Limburg PJ, Mahoney MR, Ziegler KL, et al.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of sulindac, atorvastatin, andprebiotic dietary fiber for colorectal cancer chemoprevention[J].Cancer Prev Res (Phila) , 2011, 12 (22) :133-134.
[8]Wernerman J, Kirketeig T, Andersson B, et al.Scandinavian glutamine trial:a pragmatic multi-centre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of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Acta Anaesthesiologica, 2011, 11 (4) :126-127.
[9]Schneider A, Markowski A, Momma M, et al.Tolerability and efficacy ofa low-volume enteral supplement containing key nutrients in the critically ill[J].Clinical Nutrition, 2011, 18 (17) :173-175.
危重患者的支持护理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危重患者100例, 男73例, 女27例;年龄30~69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 颅脑损伤18例, 脑出血32例, 多发伤20例, 胃肠道手术后6例, 急性重症胰腺炎4例, 均有部分或全部胃肠功能, 但不能经口进食, 并需要营养支持。入选条件:无明显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无糖尿病及其他影响营养和代谢的内分泌疾患;无其他重要脏器严重合并症;生存期≥14d。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EN治疗: (1) 支持途径:术前X线透视或胃镜辅助放置胃空肠管;术中将空肠造口管放置于屈氏韧带远端15~20cm空肠处, 在肠壁穿刺处与腹膜固定, 或术中将鼻胃管放置于屈氏韧带远端15cm以下空肠。 (2) 术后第1天给予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自空肠造口管或鼻胃 (肠) 管滴入, 第2天经空肠造口管或鼻胃 (肠) 管匀速输注EN液, 输注速度及导管冲洗开始为500ml/d, 以后逐渐加量至1000~2000ml/d。 (3) 术后第5天允许患者自由饮水, 第8天停止灌注, 患者恢复半流质饮食。
1.3 观察指标 术后肠功能恢复排气、排便时间, 每天测定患者的营养指标, 包括血清白蛋白 (ALB) 、前白蛋白 (PA) 、转铁蛋白 (TRF) 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2 结 果
2.1 排气、排便时间
观察组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 (82.57±19.22) 、 (60.48±17.51) h, 低于对照组的 (128.83±28.27) 、 (109.53±30.91) 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营养指标
2组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PA、TFN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3.1 早期EN对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腹部外科术后对患者早期进行营养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只要肠道有功能就应首选肠内营养。这已经成为近代营养治疗的原则。腹部外科手术后, 胃及大肠的动力恢复较迟, 分别为1~2d及3~5d, 而小肠的蠕动、消化和吸收功能在手术后数小时即恢复正常。现代胃肠动力学研究认为将术后1d内给予EN定为“早期EN”较为合理。近年来, EN的观点越来越被广泛接受。大家逐渐认识到积极地进行早期EN, 有利于胃肠功能和形态的恢复。我们将此疗法作为腹部外科手术后应用常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EN组的患者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3.2 肠道营养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腹部手术常对患者术后胃肠动力学产生干扰, 导致分解代谢增强, 机体往往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胃肠道的黏膜组织占全身黏膜系统的绝大部分, 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存在于黏膜系统, 黏膜下淋巴细胞和黏膜分泌免疫蛋白起重要免疫作用。肠道营养不仅可以抑制肠道黏膜细胞凋亡, 而且可以减轻肺部炎症细胞浸润, 减少巨噬细胞和炎性蛋白表达, 减轻远离肠道组织器官的炎症。有研究显示EN可有效地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 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人们在治疗严重创伤和危重患者中发现, 肠道营养可明显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因此, 肠道营养途径不但对肠道局部免疫有调节作用, 对全身免疫也有重要影响。EN组患者的淋巴细胞总数较术前有较大提高, 说明机体的全身免疫也有提高。
3.3 营养状况的改善
患者常由于疾病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引起食欲下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减少, 加上疾病本身对机体能量的消耗, 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手术创伤又加重了应激反应。血清PA是常被用来评定短期营养支持效果的指标, 其浓度的变化能够早期而敏感地反映肝脏蛋白质合成功能。它可作为检测营养不良的敏感指标。血清ALB半衰期为20d, 宜作为营养支持中长期疗效的参考指标。在本研究中分别测定了血清ALB、PA、TRF, 结果血清ALB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PA和TRF较术前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无差别。表明肝脏合成蛋白功能好转, 同时说明随着EN时间的延长, 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更加明显。
3.4 肠内营养的优越性
危重患者的支持护理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6月危重症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16例, 女70例, 其中,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COPD) 合并呼吸衰竭104例, 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72例, 心胸外科择期手术后严重并发症10例。入选标准:年龄为18~80岁, 平均 (45.6±5.6) 岁;患病24 h内入院, 肠内营养时间≥4周;APACHE1I评分为22.17~45.35分。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恶性肿瘤及病程中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合并肠内营养禁忌症的患者;伴有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的患者。观察组93例患者, 家属愿意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其中, 男64例, 女29例;对照组93例为同期住院危重症患者, 给予家属自制匀浆膳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其中, 男52例, 女41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肠内营养支持方法。
对照组危重症患者给予家属自制匀浆膳食 (即普通鼻饲流质饮食:豆浆、牛奶、米汤和蔬菜汁等) , 6次/d, 200~250 m L/次。观察组患者采用大元素医用营养品 (浙江海力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短肽+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进行营养支持, 第1、2天使用能量密度0.65 kcal/m L短肽型900 m L;第3天使用能量密度0.86 kcal/m L短肽+整蛋白型1 200 m L;第4天使用能量密度1 kcal/m L整蛋白型1 500 m L。支持方法:以间断连续性鼻胃管注入为主, 部分气管切开有自主吞咽功能的患者加用经口进食。
1.2.2 营养支持前后对比。
营养支持前与支持后1个月分别进行营养指标检测, 包括血红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及白蛋白;干预前后免疫指标进行对比, 包括总淋巴细胞计数 (TLC) , CD4+/CD8+比值。并分别统计两组危重症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的血糖变化和腹痛、腹泻、便秘、呕吐、误吸等现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 以±s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支持前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APACHE1I评分等指标均无较大差异 (P>0.05) , 干预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表1) 。
注:与支持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淋巴细胞总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TLC、CD4+/CD8+比值比较均无较大差异 (P>0.05) , 干预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表2)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 有11例腹泻, 便秘、呕吐和误吸各3例, 共20例, 发生率21.5%;对照组患者中, 有14例腹泻, 5例便秘, 呕吐和误吸各4例, 共27例, 发生率29.0%。两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处理后均顺利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注:与支持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且患者易产生应激反应, 给予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脏器代谢有重要意义。前期可先对患者进行短肽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以有效地减轻消化道吸收负担, 确保患者体内有充足的蛋白质与能量供给, 确保患者消化道屏障功能正常, 避免肠道细菌移位现象发生。在应激反应下, 患者胃肠道屏蔽功能极易产生生理及病理改变, 使得肠黏膜萎缩, 且会增加其通透性, 导致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差[3]。研究显示, 腹泻是危重症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其发生率可高达20%~50%[4]。动物实验表明, 给予小鼠含整蛋白型、肽类型和氨基酸型三种不同形式氮源的肠内营养制剂可促进营养物质在小肠内消化吸收, 对维持小鼠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可见, 危重症患者入院第1、2 d用低渗透浓度短肽型逐步过度到整蛋白型制剂可促进胃肠道黏膜功能的恢复, 相对于自制匀浆膳食制剂而言效果更加显著, 能够更好地促进营养供给。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APACHE1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循征医学研究表明, 肠道不仅有良好的吸收消化营养素的作用, 同时还承担着生理免疫、生物屏障等作用, 肠道系统内所含淋巴细胞约占据了人体淋巴细胞的60%。动物实验表明, 细菌可通过肠黏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及肠淋巴系统侵犯全身各个器官, 肠道细菌移位极严重时, 可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 通过整蛋白、短肽等营养支持可对肠道淋巴组织功能进行维护, 对确保肠黏膜的完整性, 预防肠道菌群移位有重要作用, 可有效减少全身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危重症患者治疗4周后的淋巴细胞总数 (TLC) 、CD4+/CD8+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升高更加显著。可见, 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减少胃肠道并发症, 且肠内营养剂是更为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
参考文献
[1]彭岩, 胡松, 方孝思.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研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2, 18 (4) ;216-217.
[2]林兴建, 龚大伟, 陈道文, 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出血病人预后和营养指标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2, 19 (2) ;92-94.
[3]欧阳鸿技, 王学华, 荣海清, 等.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28) ;3836-3837.
危重患者的支持护理论文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月入住ICU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入选的标准:①肠内营养一周以上。②患者和家属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剔除标准:①肠内营养小于1周。②入ICU时已发生吸入性肺炎, 糖尿病、腹泻、腹胀。③患者及家属不同意。符合标准的患者共96例, 其中男52例, 女44例, 年龄13~78岁, 平均 (38.21±14.72) 岁。其中脓毒症和MODS 36例, 急慢性呼吸衰竭22例, 心血管系统疾病12例, 创伤16例, 其他系统疾病10例。将9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 实验组50人, 对照组46人, 分别采用集束化管理手段及常规管理手段。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肠内营养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胃肠营养管理方法:采取常规胃肠营养管理手段:①胃管置入深度为耳垂-鼻尖-剑突。②遵医嘱开始鼻饲喂养, 使用营养泵患者遵医嘱调节营养液速度。③每6 h检查胃残留量<100ml, 维持原速或加大速度泵入100~150 ml, 不停鼻饲, 适当减慢泵入速度;>150 ml, 暂停鼻饲, 报告医生, 遵医嘱使用胃动力药物, 6小时后检查, 直至<150 ml, 方可再次启动鼻饲, 同时, 适当减慢泵入速度。④每日口腔护理2次, 每6 h确认胃管位置并温开水20 ml冲管, 脉冲式冲管。⑤每日更换胃管胶布, 更换黏贴部位。⑥给药护理:鼻饲给药前, 暂停喂养, 至少用15 ml水冲管。药物不能直接混人营养液中, 注意配伍禁忌, 药物分开研磨。药物碾碎, 温开水溶解注入, 用≥30 ml的干净注射器抽吸药物;每给一种药后根据患者的出入液量用至少15 ml水冲管, 然后再给另一种药。不能将舌下含服药或口腔用药通过鼻饲给药。
1.2.2实验组胃肠营养管理方法:成立胃肠营养小组, 制定胃肠营养集束化管理策略, 对小组成员进行胃肠营养知识培训,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结合以下措施:①强化早期营养的概念, 小组成员承担起提醒医生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责任。②对未置管患者评估, 误吸, 反流高危患者, 选择鼻肠营养管。③鼻胃管放置深度:推荐延长鼻胃管置入深度, 常规置管长度再往深延长5~10 cm, 使胃管前端达到胃体或幽门处。鼻肠管放置深度:鼻肠管通过幽门即可, 长度90~100 cm。④小组成员动态监测患者, 根据患者胃肠营养适应情况主动调节营养液泵入速度, 制定了营养液泵入三步骤:第一天:起始速度20~40 m/h, 泵入量500 ml。第二天:若无不良反应, 速度可增至50~70 m/h, 泵入量加至1000 ml。第三天:速度增至80~100 mlm/h, 达到目标喂养量1500~2000 ml, 保证患者每日胃肠道休息4~6 h。⑤气管切开者, 每日口腔护理4次, 气管插管者每日6次, 普通患者每日2次, 每天用油膏涂抹鼻腔。⑥加强血糖监测, 积极控制血糖在6.1~10.0 mmol/L, 有人工气道者喂养前检查气囊压力, 保持压力25~30 cm H2O, 每日评估胃肠道功能, 适时加用胃肠动力药物, 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吸收。
1.3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1.3.1营养状况指标:血清白蛋白监测。
1.3.2代谢并发症:代谢指标包括酸碱度、钠、钾、钙、血糖值, 其中, 有一项指标异常即判定为代谢并发症。
1.3.3胃肠道并发症:①腹泻:排稀便或水样便、肠鸣音亢进、排便3次/d以上。②腹胀:操作者手触患者腹部较硬, 局部膨隆, 或者清醒患者主诉腹胀。③恶心呕吐:输注后或输注中胃内容物由口腔流出, 或清醒患者有恶心主诉。④胃潴留:每天输注结束后6 h回抽胃残余量>150 ml。⑤便秘:连续3 d不排便。
1.3.4机械并发症:包括鼻咽损伤, 喂养管堵塞 (在输注营养液前后注射器无法推注或抽吸, 阻力过大时判定为胃管堵管) 、喂养管脱出。
1.3.5反流误吸:患者突然出现呛咳、呼吸困难或咳出类似营养液样痰判定为误吸。
1.3.6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以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 伴发热、肺部湿哕音和胸痛, 结合X线胸片可诊断吸人性肺炎。
1.3.7疾病预后:依据2009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华医学会编写的《重症医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分为痊愈 (好转) 、无改变、死亡。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 通过t检验, χ2检验, 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代谢并发症、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反流误吸、吸人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代谢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见表2。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发生胃潴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 说明集束化管理能准确监测胃残余量, 减少胃潴留的发生;但两组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和便秘的发生情况基本相似,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两组机械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鼻咽损伤、喂养管堵塞、喂养管脱出发生情况基本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两组肠内营养效果及疾病预后的比较, 见表4。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营养指标 (白蛋白)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疾病预后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1) 为t值, 2) 为χ2值。
3讨论
3.1集束化管理能降低反流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误吸为肠内营养中最危险的并发症, 胃内容物反流所致的误吸是引起吸人性肺炎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报道[4], 鼻饲引发的吸人性肺炎发生率为10%~43%。为了有效预防这类状况, 实验组对未置管患者进行评估, 高危反流误吸患者置入鼻肠管;传统方法测量留置胃管插入深度45~55 cm, 通过抽取少量胃液或气过水声证明胃管在胃内, 但部分患者注食会出现食物反流, 要使胃管侧孔全部进入胃内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插管深度必须在55 cm以上, 且很容易抽取胃液, 并在左上腹处听到气体注入声, 极易确定管端位置, 则注入的食物不易反流[5]。因此, 实验组在常规置管长度再往深延5~10 cm, 使胃管前端达到胃体或幽门处, 同时床头抬高30~40°,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保持压力25~30 cm H2O, 有效减少了食物反流误吸和吸人性肺炎的发生率。
3.2集束化管理能更准确监测胃残留, 减少胃潴留的发生实验组通过留置胃管置入深度的改变, 使胃液更易抽出, 更准确监测胃残留量, 根据患者胃残留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减慢营养液泵入速度, 报告医生使用相关药物等, 从而减少胃潴留的发生。
3.3集束化管理能提高肠内营养效果, 对疾病预后无影响为提高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效果, 实验组成立胃肠营养小组, 同时, 提高早期肠内营养的意识, 对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 不仅仅是医生下达医嘱, 护士也承担起及时提醒医生的职责, 因此, 实验组患者在无肠内营养禁忌症的情况下, 24~48 h肠内营养实施率为90%, 对照组为76%;在实施肠内营养的过程中, 采取营养液三步走, 在保证达到每日目标喂养量的情况下, 使胃肠道能休息4~6 h。
4小结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在满足患者营养需求, 达到目标喂养量的同时, 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是护理工作者面临的难题。通过提高医护人员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意识, 对反流、误吸高危患者留置鼻肠管, 更改留置胃管置入深度等一系列集束化手段, 有效降低了危重患者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胃潴留的发生, 同时提高了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效果, 但是, 集束化管理在代谢性并发症、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并发症及胃管堵管、鼻粘膜损伤等机械并发症方面并没有凸显出优势,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ramlich L, Kichian K, Pinilla J.Does enteral nutrition compared to parenteral nutrition result inbetter outcomes in critically ill adult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Nutrition, 2004, 20 (10) :843-848.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 (2006)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0) :721-732.
[3]刘鹏, 何炜, 陈宏林.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的文献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2) :1235-1237.
[4]赵晋瑞, 刘成象.应用循证护理预防常规留置胃管鼻饲液反流及误吸[J].护理研究, 2008, 22 (6) :1466-1467.
危重患者的支持护理论文 篇11
【关键词】肾内科;危重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59-01
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人们对医院服务态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对肾内科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而言,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护理的效果才能更好的保证医院的经营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为了对影响肾内科危重患者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仔细的研究,医院针对2014年1月到2014年10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制定的护理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医院2014年1月到2014年10月一共收治了98例的肾内科危重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60人,女性患者有38人,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1到85岁之间,在这些患者中,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一共有32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一共有40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一共有15人,其他疾病的患者一共有11人。
1.2方法
医院对这些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治疗,同时还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对医护人员自身的技能也进行相应的培训,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保证质量,保证患者实际的治疗效果。
2结果
经过了一定的观察和治疗,这些患者的病情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好转,同时在住院期间,患者一直处于良好的治疗状态当中,在医院的调查中还显示患者的满意程度非常的高,所以对于护理人员的服务工作也是非常满意的。
3讨论
3.1医院肾内科危重患者护理影响因素
3.1.1医院对护理工作不够重视
肾内科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实际上是需要医院和家属共同完成的,通常情况下,患者的病情都会处在比较危重的状态,所以患者对护理的相关要求也非常的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医院并没有对护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还认为护理工作应该主要由家属来负责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没有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护理工作的实际质量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自然也就使得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3.1.2护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肾内科危重患者对护理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护理的过程中也要涉及到很多的方面。但是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没有非常好的服务意识,同时在服务质量上也有非常大的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非常明显的影响到了治疗的效果,肾内科的危重病人在住院之后会有很多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实际上都是非常严重的,但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并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有时会使得患者的病情恶化,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死亡,护理人员在护理技术上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这也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非常大的不利影响,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时候也不能及时的给患者进行心理的解压和疏导,这也使得治疗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的明显。
3.1.3医院的人护理管理不完善
医院的管理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制度和规定,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没有很好的规范性,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得不到任何的提醒,这也会使得医护人员实际的护理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治疗本身过于重视,但是对治疗之后的观察明显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在治疗的效果方面也很难加以判断,护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没有一个相对比较严格的考核制度,所以在护理工作中也很难去评判其工作质量,工作人员很有可能会出现怠慢的情绪。
3.2肾内科危重患者护理对策
3.2.1加强医院的服务教育工作
医院改革中强调需要改善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医院作为患者的重要治疗环境,需要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服务水平,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优质的服务。在今后的医院管理中需要加强服务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使医院的工作人员能够树立服务意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2.2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肾内科危重患者由于病情较为严重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比较高,作为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一方面医院需要加强对现有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对护理人员讲授一些相关的护理专业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技术的练习和实践。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护理技术。能够解决肾内科危重患者的突发事故。作为护理人员还需要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能够在护理工作中认识到患者的重要性.积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保障护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2.3完善护理管理制度
护理管理制度能够为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规范制度,保障护理工作有章可循。由于缺少相对完善的护理制度,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建立护理责任制度.有相关的人员负责肾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一旦出現护理问题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样就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护理工作中还需要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分工进行合理安排,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作用,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
3.2.4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
肾内科危重患者的年龄都比较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护理和治疗效果不理想。肾内科危重患者治疗中需要为患者提供相对舒适的环境.保障患者的治疗工作有序进行。一方面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尊重每一位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积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对患者的消极情绪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语言进行安抚;另一方面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对患者的病室进行卫生的及时打扫,保障消毒工作和及时通风,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精神科护士护理风险防范及管理对策[J].西部医学.2010(10)
[2]李辉,张焕霞.肾病综合征的护理与分析[J].吉林医学.2009(16)
危重患者的护理 篇12
1 体位
术后或病情危重的患者入ICU后, 护士应立即依病情安置患者于合适的体位 (如去枕平卧位、半坐卧位、平卧位等) 。病室应保持安静、清洁, 空气新鲜, 室温保持在21℃, 湿度保持在60%。
2 吸氧
按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术后全麻未醒者给予气管插管给氧, 昏迷、气管水平以上的呼吸道阻塞者行气管切开给氧。气管切开适用于人工气道需维持一周以上者, 气切护理包括:
2.1 气管切开患者的导管应妥善固定, 采用双带打死结固定, 注意调整套管系带的松紧, 松紧度以带子与颈部间可放入一手指为宜。
吸入氧气充分湿化, 并保持其装置的无菌状态。
2.2 气管套口覆盖2~4层温湿纱布, 室内经常洒水, 或用加湿器, 定时以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
因气管切开的患者失去湿化功能, 容易产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
2.3 凡与气道直接接触的操作须无菌进行;
保持切开部位伤口清洁干燥;金属套管的内管应定期消毒, 常规每6~8h一次;床边备有全套呼吸急救设备, 当人工气道意外脱出, 备用套管不能置入时, 可经喉行气管插管。
2.4 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 操作前洗手, 一根导管只用1次, 吸痰
时坚持由内向外的原则, 先吸气管内分泌物, 然后再吸鼻、口腔内分泌物。使用呼吸机者, 需过度通气2~3min, 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 然后快速、准确、轻柔地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禁忌将痰管上下提插。
2.5 拔管的护理
拔管应在病情稳定, 呼吸肌功能恢复, 咳嗽有力, 能自行排痰, 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 才能进行堵塞试验。堵管时, 一般第一天塞住1/3, 第二天塞住1/2, 第三天全堵塞, 如堵24~48h后无呼吸困难、能入睡、进食、咳嗽即可拔管。
3 病情观察及监测
危重患者监测的内容较多,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肾功能的检测。护士应依患者病情至少15~30min巡视病房一次, 查看、记录监测仪各监测值, 观察患者意识、体位、用药后的反应、各管道是否正常等。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询问、勤思考、勤记录。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动态依据, 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 防止病情恶化, 为抢救赢得时间。
4 基础护理
4.1 皮肤护理
由于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大量出汗、营养不良及应激等因素, 故应加强皮肤护理, 做到“六勤一注意”, 即勤翻身、勤观察、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 注意交接班, 预防压疮。翻身同时可叩击背部以促进排痰, 汗多者给予温水擦浴, 必要时涂以爽身粉等。
4.2 口腔护理
对于高热、昏迷、危重、禁食、鼻饲、口腔疾患、及血液病等口腔清洁自理能力存在缺陷的患者, 应给予特殊口腔护理2次/日。
4.3 头发护理
根据患者情况协助患者梳头, 每日1次, 生活不能自理者应每周洗头1次。
4.4 眼部护理
眼睑不能自行闭合的患者, 由于眨眼少, 角膜干燥, 易发生溃疡, 并发结膜炎, 可涂金霉素眼膏或盖凡士林纱布, 以保护角膜。
4.5 足部护理
晚间患者入睡前协助其洗脚, 保持足部清洁、增加舒适, 促进睡眠。注意水温适宜, 根据个人习惯涂以润肤霜。
4.6 尿道口护理
留置导尿者尿道口消毒2次/d, 女性患者协助其冲洗会阴部。
4.7 整理床单位
根据情况随时整理床单位, 保持床铺无褶皱、无渣屑、无潮湿。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定时开窗通风, 促进空气流通, 消除异味。
4.8 排泄护理
维持排泄功能, 协助患者大小便, 必要时给予人工通便, 留置导尿者应执行留置导尿护理常规。
5 各管道护理
应注意妥善固定、安全放置, 保持各引流管通畅, 防止扭曲、受压、打折、阻塞等情况, 定时挤压引流管,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并准确记录。注意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6 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按医嘱指导患者进食种类, 并说明意义, 明确可选用和不宜选用的食物及进餐次数等, 尽量符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对于病情危重、存在消化道障碍、不能经口或不愿经口进食者, 可采取管饲饮食。
7 安全护理
对意识丧失、谵妄、躁动的患者, 要注意安全, 合理应用保护具以防止坠床摔伤并维持患者舒适, 对牙关紧闭抽搐的患者, 要用压舌板裹上数层纱布放于上下臼齿之间, 以免因咀嚼肌痉挛而咬伤舌头, 同时室内光线宜暗, 工作人员动作要轻, 避免因外界刺激而引起抽搐。使用热水袋或冰袋、冰帽者应注意防止烫伤或冻伤。
8 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醒患者鼓励其定时做深呼吸或轻拍背部, 以助分泌物咳出;昏迷患者常因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 呼吸道分泌物及唾液等积聚喉头, 而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使患者头偏一侧, 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通过呼吸咳嗽训练、肺部物理治疗, 吸痰等, 预防坠积性肺炎及肺不张。
深呼吸训练:深呼吸可帮助肺扩张, 促进肺部气体交换, 预防手术后肺炎和肺不张。深呼吸运动采用横隔肌呼吸, 方法如下: (1) 患者采取半坐卧位于床上, 双膝屈曲以利腹部肌肉松弛; (2) 双手放在前肋骨下缘, 手指顶于下胸部, 以感受胸腹的移动; (3) 教导患者由鼻缓慢平顺的呼吸, 吐气时需完全排空; (4) 由鼻深吸一口气, 当肺充满空气时腹部亦往上突起; (5) 摒息计数至五; (6) 由口呼出所有的气体; (7) 每做5次深呼吸后休息一下, 如此重复15回合; (8) 手术前每天训练2次。
有效咳嗽训练: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 预防肺炎发生, 方法如下: (1) 患者坐在床上, 上身微向前倾, 双手手指交叉横压在伤口上, 以便咳嗽时能固定伤口免于振动; (2) 采用横隔呼吸, 口微开, 深吸气, 再以三次短促的呼气呼出所有气体; (3) 然后维持嘴微张, 快速深吸一口气, 再用力地咳嗽一两次。
9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 护士应做到: (1) 表现出对患者的照顾关心、同情、尊敬和接受, 态度要和蔼、宽容、诚恳、富于同情心。 (2) 在做任何操作前向患者做简单、清晰的解释。语言应简练、贴切、易于理解;举止应沉稳、稳重;操作应娴熟认真、一丝不苟, 给患者充分的信赖感和安全感。 (3) 对行呼吸机治疗的患者, 应向其解释呼吸机的使用意义, 并向患者保证机械通气支持是暂时的。对出现语言沟通障碍者, 应与建立其他有效地沟通方式, 鼓励患者表达他的感受, 并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保证与患者的有效沟通。 (4) 鼓励患者参与自我护理活动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5) 尽可能多的采取“治疗性触摸”。这种触摸可引起患者注意, 传递关心、支持或接受的信息给患者, 可以帮助患者指明疼痛部位确认身体一部分的完整性和感觉的存在。 (6) 鼓励家属及亲友探视患者, 与患者沟通, 向患者传递爱、关心、支持, 减少环境因素刺激。工作人员应做到“四轻”, 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在操作检查治疗时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要做好护理记录及各项健康宣教, 总结出入量, 严格交接班。
【危重患者的支持护理论文】推荐阅读:
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10-24
危重患者基础护理07-02
危重患者护理培训总结08-26
内科危重患者护理管理07-12
危重患者护理质控分析10-16
老年危重患者07-28
内科危重患者09-30
留观危重患者08-04
门诊危重患者处置08-10
潜在危重症患者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