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危重病患者(精选9篇)
内科危重病患者 篇1
腹泻是一种关联性很强的疾病, 它是很多疾病的并发症, 而且腹泻病人同时也会伴有呕吐、发热、腹痛、血便等症状。腹泻根据发病原因不同也可以分为很多种, 其中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其中急性感染性的腹泻一般情况下伴有发热、腹痛、呕吐;肠癌引起的腹泻常伴大便带血、贫血、消瘦;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伴腹胀、食欲差、伴水样便。此外, 腹泻还会对身体造成其他不良影响比如腹泻可以引起脱水、营养不良, 进而造成皮肤干燥、眼球下陷、皮肤皱褶等不良影响。同时腹泻也是内科危重病患者非常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 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和护理将对病人造成严重后果[2]。因此, 正确分析危重病患者腹泻原因, 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2,3,4,5,6,7]。
本项研究中通过分析了我院内科危重病患者中同时伴随有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 同时进一步分析内科危重病患者导致腹泻原因构成, 并且进一步探讨对于内科危重病病人的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2011年1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内科危重病患者共500例, 平均年龄30-75岁
1.2 腹泻诊断标准
大便次数明显增多, 粪便变稀, 形态、颜色、气味改变, 气味酸臭, 大便时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痛等症状[3]。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500例内科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腹泻的情况来判断腹泻的原因。
2 结果
500例内科危重病患者中发生腹泻50例, 发生率10%。其中肠道感染性腹泻15例 (30%)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5例 (30%) , 肠内营养性腹泻10例 (20%) , 机械通气相关性腹泻10例 (20%) 。
3 讨论
3.1 内科危重病患者腹泻类型分析
(1) 感染引起的腹泻:感染是引起腹泻的最主要原因, 危重病患者免疫力下降, 导致感染性腹泻发生[4]; (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也比较高。内科危重病患者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菌群的混乱、导致分泌失调, 造成腹泻[5]; (3) 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由于内科危重患者使用营养液, 营养液输注速度过快, 食物通过肠道时间缩短, 绒毛吸收能力下降;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医生嘱咐量给患者肠内注射营养液[6]; (4) 机械通气相关性腹泻:机械通气患者胃液酸度降低, 给细菌提供了很好的繁殖环境, 细菌代谢旺盛导致腹泻[7]。
3.2 护理
(1) 腹泻情况评估。对患者大便各项参数加以观察, 为判断提供依据;监测生命体征;动态观察治疗后腹泻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2) 心理护理。加强对患者心理健康引导, 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 (3) 身体卫生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肛周皮肤卫生, 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提高患者的卫生意识并且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4) 并发症护理。对可疑酸中毒者按医嘱采集血液做血气分析;按医嘱及时补充钾、钙、镁等电解质, 钾的补充尽量口服; (5) 腹部护理。尽量不要进行腹部按摩等刺激性的运动, 以尽量减少肠的蠕动, 同时要注意帮患者配备必须的衣物和被子, 特别应注意对腹部的保暖, 避免腹部受凉; (6) 饮食护理。饮食要注意含脂肪含量较低的米汤或粥、面条等, 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此外要注意食物新鲜和饮食卫生。
摘要: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500例内科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调查患者腹泻的比例, 同时进一步分析内科危重病患者导致腹泻原因构成, 并且进一步探讨对于内科危重病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对策。最终我们通过分析我院500例内科危重病患者, 发现其中伴有发生腹泻发生的患者共有50例, 发生率10%, 但各自的原因不同, 其中按不同病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肠道感染性腹泻15例 (30%)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5例 (30%) , 肠内营养性腹泻10例 (20%) , 机械通气相关性腹泻10例 (20%) 。因此,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内科危重病患者中患有腹泻的频率较高, 而且原因各不相同;因此应该根据调查结果对病人进行危重病情和腹泻程度的评估, 并且对患者展开心理健康护理、并发症护理、个人卫生护理、饮食护理[1]。
关键词:内科危重病,腹泻,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更, 林段裕, 张传儒.临床腹泻分类浅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26) :135-136.
[2]昊春艳, 张艳, 史伟, 等.腹泻的诊断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导, 2009, 6 (30) :134-135.
[3]王红鲜.危重症病人腹泻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2B) :418-4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2001:10-12.
[5]曲晓菊, 付星华, 韩丽娟.肠内营养引起的腹泻及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5, 12 (3) :190-191.
[6]陈建荣, 郭锡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6, 29 (6) :17-18.
[7]刘欣, 郑晓蕾, 袁泉.ICU患者腹泻常见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23) :113.
内科危重病患者 篇2
第一节 神经内科危重症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一、重症脑出血护理常规
(一)评估及观察要点
1.确认患者身份,询问评估患者起病情况、主要症状、既往史及发病时的伴随状况。2.立即行心电监护、血压、指氧饱和度的监测,快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道的通畅情况。并遵医嘱监测随机指血糖和行血气分析。
3.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是否有头痛、意识障碍、言语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吞咽障碍等。快速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观察瞳孔的大小及四肢运动功能情况;了解脑出血定位诊断,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初步评估脑出血的量及性状。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评估患者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及脑疝的前驱征兆,观察是否伴有呕吐,并观察呕吐的量、颜色及性状。
5.评估压疮的风险:评估患者全身皮肤情况,准确记录,做好与家属或工作人员就病人皮肤情况的交接记录并签字确认。
6.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必要时给予约束,并告知病人及家属取得支持和配合,并签字。
(二)护理要点
1.就地抢救为主,急性期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搬动,绝对卧床休息2-4周,抬高头部15-30度。
2.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呼吸速度、深度、节律。伴呕吐者行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减少和预防呼吸道并发症,酌情给予吸痰、口咽通气管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性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避免颅内高压,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神志、瞳孔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及时、正确使用脱水剂;避免用力咳嗽、解大便等动作;为患者吸痰时动作轻柔,吸痰管不易过深,以免诱发剧烈咳嗽反射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
内科危重病患者 篇3
【关键词】神经内科;危重患者;营养风险管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85—01
脑卒中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应急反应处于高代谢状态,常伴有严重的意识和吞咽功能状态,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利用,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积极有效的营养支持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的康复,改善预后【1】。神经内科护士应正确确立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有效进行护理,及时补充营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我科室护理管理的经验介绍如下。
1树立护士的营养风险管理意识
建立团队风险管理意识,组建科室营养管理小组,共同对科室患者的营养进行筛查和护理干预。同时培训全科人员,增强于营养风险的管理意识,积极和营养师进行沟通,制定患者目前最适宜的、关于营养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能主动地对一切护理风险进行确定,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各种危险因素,消除护理隐患,以保证患者的安全,从而不斷提高ICU护理质量的内涵【2】。营养评估也是一种风险的管理意识,我科室采用失效管理模式,同时发现营养问题后,我们要给予营养的集束化管理。
2营养并发症的管理
2.1应对并发症的首要任务是合理选择营养物质以及给予的方式。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由于常常使用镇静、镇痛药物、血管活性药、肌松剂等,存在胃肠动力障碍,胃排空障碍,胃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高于普通患者,返流、误吸的风险较高【3】。根据患者的胃肠道情况,我科室选择早期匀浆膳或者是华瑞营养制剂的给予,但是对于那些反流明显的患者,使用营养泵匀速给予则更容易促进营养吸收而且降低患者由于胃内容物的潴留而导致的误吸。
2.2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2.2.1神经内科的危重症患者大多留置有胃管,所以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不仅仅有胃肠道的并发症,同时还容易导致返流和误吸,以及喂养管路的移位所带来的并发症等。有研究发现,留置鼻胃管或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是VAP的危险因素【4】。于是我们在进行这些患者的护理时,要做到细致且精细化的管理,譬如在出现返流或者误吸时要做到双人确认胃管在胃内,做到尽早发现,及时处理,必要时给予留置小肠营养管。其次NICU护士应全面考虑患者的体位的要求,权衡风险和利弊,采用综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这些因素对指南执行的限制,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实践[5]。
2.2.2机械性的并发症
目前我科室使用华瑞42天胃管,避免了每周换管给患者带来的不舒适。使用同时要注意机械性的堵管。目前报道中,由于食物的颗粒造成的堵管少,而对于混合喂养,原因不明的因素更为居多。其中,由于受到药物、营养液,以及胃液等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尽量做到分开鼻饲,间断进行冲管。对于使用加热棒加热高营养的患者,注意位置的更换,防止出现局部蛋白的凝固而导致堵管。
3 代谢性指标评价管理
经常的查看患者的各项指标,早期发现患者营养状况。洪忠新作者认为【6】,对患者营养的支持要积极参看间接的能量测定指标,避免盲目供给;危重患者早期均存在负氮平衡,早期营养支特的目的循序渐进的改善患者存在的负氮平衡;体温、血乳酸及血尿素氮等指标亦可反应机体的代谢变化,这些指标越高(患者肾功能无显著差异时),分解代谢越亢进,营养支持时应坚持“低能量”原则,谨防出现“过度喂养”。
4个体化护理原则
神经内科的危重症患者由于大多数处于昏迷状态,机体的高分解加重了患者的负氮平衡,完全胃肠外的营养并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相反对于那些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会加重他们的负荷;同时NICU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均较普通病房高,所以昏迷患者肠内营养的优越性日渐显著。目前大多数的医护人员了解早期营养的重要性,但并未对其放在首要的位置,加之患者的胃肠耐受性,出现问题以后的应对,需要临床不断的培训和规范,营养支持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使用可以给患者带来益处,相反则有弊【7】。所以对于NICU的每一个危重症患者,针对所处的不同阶段,均应对其营养进行全面评估,实施个体化的原则。就其肠内营养,我们也仍然需要对其出入量保持平衡,尤其是心肺功能欠佳的患者。
5 小结
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只要肠道有功能就用之”已为共识。早期尽快达到全肠内营养,是一条安全可靠、实用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有助更多的患者达到目标能量供给[3]。通过对神经内科患者营养全面评估,实施合理营养支持,个性化的原则,将我们的目标运筹帷幄。
参考文献:
[1] 江敏. 156例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护理体会[J].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6(6):199-200.
[2] 姚娴,凤秦洁,吴国芳. 风险管理在综合性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5(14):1369-1371.
[3] 卢婉娴.危重病人幽门后置管早期空肠喂养误吸原因及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12, 27(16):1483-1484.
[4] 虞燕波,段美丽,李昂等.呼吸机相笑性肺炎诊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72—74.
[5] 蒋洋洋,许勤,宋燕波.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床头抬高的实施现状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1 0, 25(24).
[6] 洪忠新. 再论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及营养评价.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1):17-18.
内科危重病患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使用气管插管进行治疗的危重患者共20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中共有男性67例, 女性33例, 年龄5~91岁, 平均年龄 (74.3±2.5) 岁, 其中共有肿瘤病危入院23例, 急性脑血管疾病入院25例, 严重创伤入院16例, 重度心脏病入院27例, 其他9例。观察组患者中共有男性65例, 女性35例, 年龄6~89岁, 平均年龄 (75.4±2.6) 岁, 其中共有肿瘤病危入院21例, 急性脑血管疾病入院23例, 严重创伤入院20例, 重度心脏病入院29例, 其他7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 医护人员先对其进行常规处理, 包括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生命体征监测等, 并对患者对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进行观察。患者去枕仰卧, 上半身倾斜30°, 保持斜型体位或平卧位, 使口、喉及气管尽量取直线位便于显露声门。要对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等进行清理、必要时予皮囊-面罩改善氧合, 做好插管准备[2]。观察组患者进行立即插管, 对照组患者进行延时插管。立即插管主要是通过喉镜, 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经口明视下行紧急气管插管。对照组患者由麻醉科医生进行插管。如果患者具有比较强烈的心血管反应, 可予咽喉部表面麻醉或镇静、肌松后插管;不能耐受经口插管, 也可以使用鼻插管。完成插管后继续进行机械通气和下一步的急救。如果患者存在心脏停搏, 要立即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 对机体代谢紊乱进行调节, 并进行补液。
1.3 统计方法
观察记录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n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 (±s)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准备到开始插管时间、抢救成功率、1个月之内的存活率方面,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在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所需时间方面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2。
3 讨论
一些病情危重的患者会出现心跳骤停、呼吸骤停的现象, 必须立即进行气管插管, 保护呼吸通道的畅通[3]。对于心肺复苏患者, 气管插管还有利于将患者气管内的异物清除掉, 避免患者的胃内容物返流、误吸[4]。
为了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存活率, 急诊内科医护人员要选择合适的插管时机。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出现了插管指征时, 就要立即进行气管插管[5]。如果等患者呼吸停止、心跳停止之后再进行插管, 可能会出现大脑过久缺氧、造成脑功能损害。还有一些患者存在呼吸功能不全的症状, 此时应该尽早插管, 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6]。及时插管能够有效的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率, 否则可能会造成延误治疗或者抢救失败[7]。
值得注意的是, 当患者仍然存在自主呼吸时, 选择经口明视下气管插管, 此时患者仍然存在气道咽喉反射, 如果使用经口明视下插管, 由于患者不能显露声门, 可能会出现声带痉挛, 甚至造成危重患者的缺氧[8]。此时应适当给予镇静、肌松情况下进行气管插管, 提高成功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亦可以选择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方式, 避开患者的气道咽喉反射。可以通过患者的呼吸音来判断患者的声门开放情况, 从而找到插管时机, 再进行插管。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方式是一种相对普遍的插管方式, 这种插管方式相对稳定, 而且患者的耐受性较长。
根据田翠莲[9]的研究, 插管的常规体位是去枕仰卧, 使患者的头部后仰, 从而使患者的气管、咽喉和口部出于同一条轴线上。有研究者对插管操作的体位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将患者的头颈部放置在病床的边框处, 使患者的头部下垂, 与脊柱之间呈45°角。这种插管体位不会影响插管的成功率, 而且能够对插管的时间进行缩短, 从而更加便利、迅速的进行插管, 从而赢得抢救时间, 使危重患者的致残率和脑损伤程度得以降低, 因此该文采取了斜体插管体位, 插管效果较好。
在该次研究中, 对照组插管所需时间为 (1.5±1.0) min, 抢救成功率为11.0%, 1个月内的存活率为3.0%;观察组的插管所需时间为 (3.1±1.0) min, 抢救成功率为19.0%, 1个月之内的存活率为10.0%,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的插管成功率为98.0%, 准备到开始插管时间为 (5.3±3.2) min, 观察组的插管成功率为92.0%, 准备到开始插管时间为 (10.2±20.1) min, 对照组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插管成功率和准备到开始插管时间方面对照组具有更大的优势, 麻醉科医生, 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 做好插管准备, 并具有较高的插管成功率, 有利于一次插管成功。但是从抢救成功率和患者1个月内的存活率来看, 立即插管能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而且提高患者1个月内的存活率。张小双[10]在研究中发现, 即可插管组具有8.1%的1个月内的存活率, 延时插管组具有2.7%的1个月内的存活率, 在1个月内的存活率方面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急诊内科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时, 及时有效的气管插管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这与该文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插管是急诊内科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一种重要方式, 急诊内科医护人员应该掌握正确的插管时机, 选择合适的插管方法, 提高患者的抢救率和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吕隆鲲, 孙婷, 杨洪涛.下颌骨骨折115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7) :457.
[2]林金表.两种气管插管方式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对比[J].吉林医学, 2011, 32 (9) :1691.
[3]李锦忠, 凌永体, 陆起峰, 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经口气管插管技术使用情况调查与培训[J].广西医学, 2011, 33 (9) :1192-1193.
[4]陈勇.新式经口气管插管术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8) :1216-1217.
[5]张建鹏, 柳占虎.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1, 32 (11) :2201-2202.
[6]甄文, 徐绍莲.经口气管插管固定器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5) :76-77.
[7]于美, 杜娟, 环晓锋.口导管保护套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5) :74-75.
[8]童幼良.气管内插管误入食管的识别与防止[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 (10) :1113-1115.
[9]田翠莲.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93) :65-66.
内科危重病患者 篇5
关键词:危重患者,甲状腺素,预后
危重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在体内的转运、代谢等方面常可随病情的恶化发生改变,这些既往甲状腺本无疾患的危重症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常表现异常,特征为TT3、FT3水平下降,TT4、FT4水平正常或下降或升高,而TSH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释放正常甚至降低,这就是所谓的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uthyroid sick syndrome,ESS)[1]。目前有关危重病患者血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尚有争议,导致其改变的相关因素尚不明确[2]。为此,我院对内科危重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了测定,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探讨危重病患者血浆甲状腺素水平变化的特点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资料完整的危重病患者186例作为观察组,男性117例,女性69例;年龄22~86岁,中位年龄54.9岁;入院诊断脑出血33例,急性心肌梗死27例,急性左心功能不全28例,慢阻肺29例,上消化道大出血25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例,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状态2例,重症肺炎16例,重症胰腺炎10例,急性肾衰竭6例,红斑狼疮危象1例,急性中毒3例,低血糖昏迷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86例作为对照组,男性121例,女性65例,年龄21~78岁,中位年龄55.4岁,两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相似,具可比性(P>0.05)。均无甲亢、甲减、甲状腺瘤等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表现,取血前2个月内未服用影响甲状腺分泌或代谢的药物。
1.2 方法
(1)甲状腺激素测定:空腹取血5m L室温静置30min后,3000r/min离心分离血清-20℃保存待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清TT3、TT4、FT3、FT4、TSH,操作按说明书。(2)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存活组与病死组、观察组中合并ESS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检查结果,观察ESS与死亡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进行资料录入、整理及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χ—±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aP<0.05,bP>0.05
注:aP<0.05,bP>0.05
注:aP<0.05,bP>0.05
2.1 186例内科危重病患者中发生ESS78例,发生率41.93%(78/186),观察组入院时TT3、FT3低于对照组(P<0.05);TT4、FT4、TSH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观察组186例中存活组142例,病死组44例,两组比较TSH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死组T3、FT3、T4、FT4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观察组发生ESS78例治疗后T3、FT3、T4、FT4,均高于治疗前(P<0.05);TSH虽然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ESS组24例死亡,病死率30.77%(24/78),未发生甲状腺激素变化的108例中死亡15例,病死率13.9%(15/108),两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机体在感染、缺血、缺氧、休克、外伤等应激状态时,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常常发生一系列改变以至于紊乱,如能检测出这些激素水平的变化,并综合临床资料,便能对了解危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以及判断临床治疗和预后有所帮助[3]。危重病患者虽无甲状腺本身病变,但甲状腺激素在末梢的转运和代谢、TSH分泌的调节以及甲状腺功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血清中TT3、TT4、FT3、FT4、TSH水平改变,尤其是低TT3、TT4血症。目前认为引起TH异常变化的机制可能有:(1)当机体在严重应激状态下,引发全身代谢变化诸如低氧血症、酸碱失衡、细胞内p H变化以及碘摄入吸收障碍等,使5-脱碘酶活性和浓度下降,T4在外周组织转化T3减少;(2)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分泌增加,分解代谢亢进,乳酸盐产生增多,引发机体代谢紊乱,同时这些物质可抑制TSH的分泌,并进一步抑制外周T4转化T3,导致T3含量下降;(3)血中甲状腺素结合抑制物增高。甲状腺结合抑制物可能为小分子物质,正常情况下,此物质为甲状腺外组织的一种正常组成成分,在急重疾病时由于组织完整性遭到损伤,此抑制物可渗入血液循环,以共价键的形成与组织蛋白结合[4],从而抑制T3、T4与细胞和血清蛋白的结合;(4)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表明,由于缺氧、严重感染,IL-1、TNF-α、IL-6等产生增多影响TH的代谢,
抑5'-脱碘[5]。
通过3组资料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危重疾病引起甲状腺激素变化发生率高,发生率41.93%(78/186),低T3综合征更为常见,与正常同期健康体检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TT4、FT4、TS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血TT3、TT4水平与存活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并且随着原发病治疗好转后,甲状腺功能检查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表明其降低程度与病症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甲状腺激素变化的发生与疾患预后有关;甲状腺激素变化组病死率30.59%明显高于无变化组的13.04%,血清T3、T4浓度显著降低则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
总之,认为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应是危重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可作为临床上判断危重患者严重程度、转归和预后的指标之一,至于是否可以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一般认为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以减少能量消耗有助于疾病的康复[6];补充甲状腺激素反而可能破坏正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状态,并加重心肌等敏感组织的损害,因此通常无需补充甲状腺激素治疗。
参考文献
[1]Klein I,Oiamaa K.Thyroid hormone and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J].N Engl J Med,2006,349(3):501-509.
[2]金细众,潘莉.危重病甲状腺激素改变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7):413-415.
[3]杨赓,秦俭.125例老年危重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4):1681-1683.
[4]Lervasi G,Pingitore A,Landip.Low T3Syndrom:a strong prognostic predictor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J].Circulation,2003,107(5):708-713.
[5]刘波,钟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8):479-482.
内科危重病患者 篇6
关键词:急诊内科危重,APACHⅡ评分,预后
APACHⅡ评分指的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在急诊内科危重患者病情的评价过程中应用的比较广泛[1]。为对APACHⅡ评分对急诊内科危重患者的预后评估效果进行探讨, 作者对本院收治的152例急诊内科危重患者的预后采取APACHⅡ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取得较好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52例急诊内科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5例, 女67例, 年龄35~82岁, 平均年龄 (62.4±7.2) 岁;113例生存 (存活组) , 生存率为74.3%;39例死亡 (病死组) , 死亡率为25.7%。其中存活组:平均年龄 (62.2±9.5) 岁;病死组: (62.1±7.0) 岁。疾病分类:37例心血管疾病, 30例脑血管疾病, 28例中毒性疾病, 20例肺部感染, 12例消化系统疾病, 19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6例其他。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 将第1个24 h内最差参数值作为评分所使用的变量值。运用APACHⅡ评分系统主要对患者的年龄、生理以及既往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评分。生理指标主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钾、血钠、中性粒细胞、血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计数等。死亡风险率 (R) 计算公式运用死亡率预测方程:In (R/1-R) -3.517+ (APACHⅡ评分×0.146) +0.603 (急诊术后) +患者入ICU时。其中, 阳性率=实际死亡人数/预测死亡数×100%。敏感度=实际死亡人数/实际死亡人数×1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APACHⅡ评分和预测病死率对比
存活组患者的APACHⅡ评分和预测病死率明显低于病死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APACHⅡ评分和病死情况对比
随着APACHⅡ评分的不断增高, 患者预测病死率、实际病死率在不断提高, 各个评分段的预测病死率对比 (P<0.05) ;如APACHⅡ评分>25分, 则预测病死率、实际病死率均较高, 分别为 (25.8±7.5) %和30.3%;本组患者的总阳性率和敏感度分别为97.1%和93.2%。见表2。
APACHⅡ评分例数预测病死率实际病死率阳性率敏感度
3 讨论
临床急诊科收治的患者主要为急、危重患者, 患者自身基础疾病较多, 患者病情复杂、多变, 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2]。急诊患者病情随时可能出现恶化, 甚至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的情况。因此, 对急诊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对于及时发现“危险信号”具有重要作用, 且准确评估患者病情, 对危重患者采取早期干预, 能够有效阻止病情的恶化。目前, 临床中常运用的评分系统主要包括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APACHEⅡ/APACHEⅢ) 、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评分 (MODS) 以及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 (SAPSⅡ) 等, 评分系统虽然能够对危重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 但由于受到数据不易搜集、搜集程序繁琐等因素影响评分存在不足, 不能在急诊科早期分诊时完成以上评分[3]。其中, APACHEⅡ评分系统主要包括急性生理学评分 (APS) 、慢性健康状况评分以及年龄评分等部分, 三者之和得分为最终得分, 分值为0~71分, 最高分值为71分;另外, APACHEⅡ评分系统主要包括45种急性疾病权值, 得分越高, 那么患者的病情就越重。对疾病程度进行判断, 判断分级系统是否合理, 在于其是否能够对患者病死率进行准确预测。APACHEⅡ评分系统以其具备的可靠性高、简易性特点, 在医学界得到广泛应用, 且在国内外急诊危重病中均得到广泛应用。本组研究结果表明, 存活组患者的APACHⅡ评分和预测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各个评分段的预测病死率对比 (P<0.05) ;患者的总阳性率和敏感度分别为97.1%和93.2%。根据结果可以得知, APACHEⅡ分值和预测病死率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对APACHEⅡ评分和病死情况进行分析, APACHEⅡ分值不断增高, 那么患者预测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也就越来越高, 三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另外, APACHEⅡ分值>25, 那么预测病死率、实际病死率均在不断提高, 表明, APACHEⅡ分值>25为病情危重以及预后质量差的重要标志, 适合对急诊内科危重病患者的病情、预后进行判断评估。APACHEⅡ评分系统能够对疾病变化趋势进行动态观察, 进而为医疗措施和护理计划的制定、调整提供重要参考依据[4]。
综上所述, 对急诊内科危重患者采取APACHⅡ评分系统, 能够对患者病情的预后进行评估, 为临床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长远.REMS评分对急诊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临床误诊误治, 2014, 27 (1) :4-6.
[2]任艺.3种评分系统在急诊危重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对比研究.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3, 26 (5) :493-496.
[3]刘慧.APACHEⅡ评分对急诊内科危重患者的预后评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 (25) :100-102.
内科危重病患者 篇7
关键词:内科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
内科急危重症患者其特点是病情急、危、重, 若不能提供及时、有效、快速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 将可能丧失挽救生命的机会[1]。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中心接诊的内科急危重症患者1028例, 通过满意度调查, 不断总结经验, 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总例数1028例, 其中男695例, 女333例, 男女之比为2.09∶1, 年龄0.8~98岁, 平均62.5岁。病种分布:急性脑血管病365例, 占35.50%, 心血管病326例, 占31.71%, 呼吸系统疾病102例, 占9.92%, 消化系统疾病72例, 占7.00%, 急性中毒56例, 占5.45%, 心脏呼吸骤停34例, 占3.31%, 其他73例, 占7.10%。
1.2 方法
经过院前急救与护理后送达医院, 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患者对出诊速度、急救成功率的满意度及对医护人员的综合评价, 包括急救操作技能、仪表、语言、举止、工作态度;其他 (救护车环境、卫生、设施及布局等) 调查资料经统计学处理[2]。由有经验的护士对前一天接诊的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电话回访、所有回访给于指导语, 不加任何诱导, 由被检查者回答, 并给出自认为最恰当的得分。
1.3 结果
本研究共电话回访1028份调查问卷, 回复1025份, 回复率99.71%, 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后1025例患者中基本满意的 (包括满意及比较满意) 共956例占93.27%, 其中满意596例占58.15%, 比较满意360例占35.12%, 不满意69例占6.73%。
2 院前急救与护理
2.1 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接到“120”指令后必须在3 min内出车, 5公里内急救半径救护车必须在12min内到达现场;途中与患者或家属联系, 指导采取正确体位及自救方法;到达现场快速病情评估, 根据病情采取急救护理措施: (1) 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予以心肺复苏术, 开通静脉通路快速给予抢救药物, 心电图证实为室颤者立即电击除颤; (2) 对呼吸道阻塞着立即开通气道, 清理分泌物及呕吐物维持气道通畅,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 (3) 对低血压及休克者快速补液扩容及升压药应用; (4) 对口服毒物中毒者予以输液、催吐及解毒药应用; (5) 对昏迷及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现场立即测定血糖, 根据检验结果用药; (6) 对脑出血患者给予甘露醇降颅压、醒脑及对症处理; (7) 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止血、补液等处理; (8) 采取解痉、止痛、平喘、控制抽搐、吸氧等对症处理。
2.2 安全转运
(1) 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经院前急救处理后, 待病情相对稳定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医院进一步救治;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转运前应将危险性告知家属, 证得同意并在保证书上签名后才实施转运。 (2) 转运时应平稳进行, 而不应只求高速。应根据患者病情掌握车速, 如出血患者在转运途中, 由于急救车的颠簸振动可能加重病情, 应限制车速;如病情危重急需到医院救治, 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可以快速行驶;及时处理转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病情变化。 (3) 急救器械、药品的准备:车载监护抢救设备、呼吸机、气管切开包、吸痰器、除颤器、心电图机及氧气等抢救仪器、设备定期检查保证完好;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到位。6安全行驶:救护车的驾驶员要保持行车安全, 做好出车前的准备工作。出车时遵守行车速度限制, 保证行车安全。
2.3 途中严密监护
(1) 首先保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 防止引起窒息;舌后坠者采用通气导管;呼吸困难者予氧气吸入等。 (2) 建立有效给药途径:立即用静脉留置针建立有效的给药途径。由于患者烦躁及救护车颠簸, 为了保证抢救药物及快速补液能顺利进行、方便反复用药、防止转运过程中发生刺破血管及脱管等问题, 输液时最好应用静脉留置针。 (3)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保证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的正常运作。 (4) 转运时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冬天盖棉被防止受凉, 夏天注意空调风不要对着患者吹;急救车内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5) 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对昏迷、躁动及不配合患者应固定好, 防止坠落;搬运患者时动作要轻稳, 防止因抬患者体位不当造成患者继发性损伤而加重病情。 (6) 心理护理: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由于发病急、变化快, 生命危在旦夕, 这些患者或是生命危重, 或是承受躯体伤痛, 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常常会产生紧张、烦躁情绪, 应及时予以心理指导和安慰, 缓和其应激状态, 与医护人员配合, 指导家属如何照顾患者,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 恐惧情绪, 有助于患者转危为安。
2.4 急救结果
1028例内科急危重症患者中, 经现场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成功接回医院进一步救治936例, 抢救成功率91.05%。78例患者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11例患者由于病情重及院前条件所限, 转运途中死亡。34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 现场施以CPR及除颤等抢救, 只有6例初级复苏成功后转入急诊抢救室继续救治, 抢救成功率17.64%。
3 讨论
3.1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院前急救的内科急危重症, 以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及急性中毒最多, 占89.59%。心脏骤停的抢救机会只有几分钟[3];是否及时抢救心脑血管疾病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至关重要;急性中毒的抢救时间也非常有限。针对院前急救内科急重症患者的特点, 要求急救队伍要发扬“与死神抢速度, 和天使比爱心”的急救理念, 保证患者能得到最及时、最有效、最正确的院前急救护理, 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轻伤残[4];目击者救援者开展正确有效、及时的院前自救、互救也至关重要;院前急救开始时间越早抢救成功率越高, 缩短到达现场时间的重要性,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加强健康教育是进一步提高内科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效果的关键。
3.2 对院前急救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判断和急救护理措施的迅速到位是提高内科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的重要因素。
3.3 院前急救和转运相当重要。对脑出血患者搬运时要先固定好患者头部, 头转向一侧, 并注意呕吐等情况, 防止窒息, 对有颅高压表现时要迅速降颅压, 并注意血压不应降得太低, 要维持在一个适度高的水平, 以保持供血;对急性左心衰、休克、哮喘等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对出血患者注意控制行车速度等。
如何提高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率是现代医学进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而紧急医疗救援的前沿阵地是院前急救护理。对内科急危重症患者采取及时、正确、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 往往能使患者转危为安, 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 降低伤残率, 减少病死率, 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徐萌艳, 郭智东.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2) :55.
[2]王连竹.人性化护理对提高急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8 (10) :40.
[3]秦伟毅, 苏磊, 周伟梁, 等.专职化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 (4) :377.
内科危重病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48例内科危重症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是否>60岁为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70例) 和对照组 (78例) , 观察组患者男性38例, 女性32例, 对照组男性42例, 女性36例;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临床ARF判断的标准
两组患者均符合临床对ARF相关的诊断标准 (急性肾损伤诊断与分类专家共识[2]) , 患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双肾在短时间内排泄功能减退, 导致肌酐清除率下降至少50%, 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升高;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急性尿毒症。如果ARF发生于具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则肌酐清除率相比于发病前下降15%左右。
1.3 观察指标
研究两组患者的慢性基础疾病、伴发MODS、APACHEⅡ评分、致死率, 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率或者组间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 设定α=0.05, P<α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因分析
观察组:呼吸系统疾病2 4例 (3 4.2 9%) ;高血压2 9例 (41.43%) ;冠心病21例 (30.00%) ;脑血管疾病22例 (31.43%) ;肿瘤4例 (5.71%) ;血液系统疾病11例 (15.71%) ;慢性肾病16例 (22.86%) ;肝硬化3例 (4.29%) 。对照组:感染性休克13例 (16.67%) ;肾病综合征19例 (24.36%) ;失血性休克26例 (33.33%) ;中毒9例 (11.54%) 烧伤6例 (7.69%) ;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肿瘤各1例, 比例均为1.28%。两组患者在病因比较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在APACHEⅡ评分、伴发MODS、致死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存在较多的慢性的基础疾病, 感染合并严重的心肌缺血或者心力衰竭, 合并MODS, 病情危重程度等因素导致其ARF病死率较高。老年患者器官的功能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均不同程度衰退, 器官的代偿和储备能力也明显减弱, 由此发作ARF时并发MODS患者较多。临床上一些并不是十分严重的致病原因都可能导致患者器官功能不全, 进而产生连锁反应, 引发其他的器官相继的出现功能不全或者衰竭, 进而发生MODS[3]。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人基础性疾病主要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说明心、肺疾病是导致老年人发生器官功能不全或者衰竭的重要的病理因素。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ARF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主要和老年患者危重症的程度明显高于非老年人有关。有相关的研究表明, 年龄不是影响患者治疗后预后情况的独立因素, 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此, 不能因为单纯的年龄因素而放弃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 要加强对患者基础性疾病以及致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整体防治, 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4]。
综上所述, 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相比于非老年人更易于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最常见的病因为心力衰竭、中度心肌缺血、感染等,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由此, 临床医师要保持警惕, 积极的预防老年患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提高患者的生活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道民.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探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32 (43) :93-94.
[2]丁磊, 宋以信, 赵明辉, 等.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急性肾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9, 28 (8) :661-664.
[3]陈锦海, 蔡志根, 李月婷, 等.老年急性肾衰竭病因及血液净化的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4) :729-730.
内科危重病患者 篇9
神经内科ICU主要收治经过严密监测, 积极治疗和护理后有可能康复的各类危重患者。ICU患者被仪器包围, 留置的各种管道使患者活动受限, 仪器工作发出的声音对刚刚进入神经内科ICU或者神志清楚的患者属异常刺激, 都会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 极度缺乏安全感, 从而出现不愿配合治疗, 影响救治, 延误病情的可能。故神经内科的护理人员应该抓住ICU患者此类特点,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 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 特别是非语言沟通技巧来实施护理。
非语言沟通是以躯体语言作为载体, 通过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等进行的沟通。非语言信号所表达的信息常具不确定性, 却常比语言信息更真实, 更能准确反映出人的思想感情。神经内科ICU患者多病情危重, 常伴多系统功能损害, 部分清醒患者因疾病与治疗的需要常须气管插管或切开以保证气道通畅, 由此引起失音, 言语障碍等, 易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 承受着生理、心理双重折磨, 此时非语言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护士通过非语言沟通技巧掌握患者最真实的信息,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减轻患者的痛苦,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非语言沟通技巧
1.1 仪表与形象
仪表和形象属无声的语言, 人们可以透过其表现自己、了解别人。护士仪表端庄稳重, 态度和蔼可亲, 举止高雅大方、训练有素, 会给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因神经内科ICU特殊性, 为避免交叉感染, 保证患者休息, 不允许陪侍或探视。新患者进入ICU与家属隔绝, 从而感到茫然, 陌生的环境、没有家属陪伴等更会增加其不安与紧张[2]。而护士沉稳的态度, 娴熟的操作, 有条不紊地工作会使患者心情渐渐平复, 产生安全感、尊敬感和亲切感, 拉近护患沟通距离, 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 从而利于护患活动顺利进行。
1.2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最直观的非语言信息, 微笑可使患者产生愉快和安全感, 缩短距离。故护士接触患者时应面带真诚的微笑, 以取得患者信任。神经内科ICU以老年患者居多, 因受疾病影响多会有大小便失禁, 往往单人护理就需耗费很长时间。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情绪的控制, 学会自我调节。面部保持微笑, 不能使患者因歉疚等产生陌生感和不信任感。
1.3 姿势与手势
姿势和手势可更准确的传递信息并强化要表达的感情。在神经内科ICU中,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常需通过气管插管或切开进行机械通气以维持呼吸, 患者病情严重, 全身肌肉困乏, 但意识多是清楚的, 这时护士就要根据实际情况, 正确评估患者肌力, 根据肌力选择适合患者的身体语言[3]。比如肌力较弱的可通过动脚来表示是否舒适, 上下表示可以, 满意。左右摆表示不舒服, 需要调整。肌力强的可以通过拍打床档表示, 拍一下表示头部不舒服, 拍两下表示上半身, 拍三下表示下半身, 这样就使护士能更快更准确找到患者不舒适的部位, 满足患者的需求。
1.4 触摸
神经内科ICU患者因病情危重, 活动受限, 沟通障碍, 身边无亲人陪伴而觉得孤单、恐惧和焦虑。适当运用触摸可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 帮卧床患者翻身时的按摩;患者发烧时用手触摸患者的额头;做侵入性的操作, 患者感到疼痛时拉住患者的手;值夜班查房交接班时用手拉拉患者的被子;静脉输液, 捆扎好止血带后, 用手来回搓揉寻找血管等。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护士的尊重、关心、体贴, 利于消除顾虑和不安。
1.5 充足的交流时间
不能用语言表达或听力差的患者需要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在神经内科ICU的护理中, 因护士工作繁忙, 与患者的沟通多只有简单的几句, 则在闲暇之余应尽量多在床旁停留, 用语言或肢体动作鼓励患者, 这样可以使患者情绪放松, 心理压力减轻。护理人员也能更容易观察到患者的细小变化, 从而提高护理的质量。
2 加强沟通能力培养
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情绪, 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患者;同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有一颗慎独, 严谨的心, 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生理、心理问题;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 非语言沟通技巧贯穿于整个ICU护理工作中, 是整体护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消除护患间的陌生感、距离感和对疾病的恐惧感, 使整个护理过程自然、和谐、愉快。要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 就要提高护士自身修养, 保持健康心理状态, 还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以扩充知识面, 以应对不同层次, 不同要求的患者, 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关键词:神经内科ICU,危重患者,非语言沟通
参考文献
[1] 罗秀华, 孙荣平.浅谈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J].健康新视野医学分册, 2006, 14 (8) :113-114.
[2] 马敏.ICU环境对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及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4) :305-307.
【内科危重病患者】推荐阅读:
内科危重患者09-30
内科危重患者护理管理07-12
内科危重病05-27
内科急危重症07-13
老年危重患者07-28
危重患者基础护理07-02
留观危重患者08-04
门诊危重患者处置08-10
危重患者护理培训总结08-26
潜在危重症患者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