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集中核算会计

2024-07-12

事业单位集中核算会计(精选12篇)

事业单位集中核算会计 篇1

1会计集中核算的优越性

1.1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 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 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 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从而大大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1.2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 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 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 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 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 杜绝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 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

1.3加强会计监督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一个账户进出, 进行统一会计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 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 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红灯。

1.4促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会计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 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 会计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 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 保证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而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 资金直达供应商, 可减少中间环节, 杜绝回扣等问题, 加快资金周转, 既保证专款专用, 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 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国库, 不得进入会计中心支出户, 实现了收缴与罚缴分离。

2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剖析

2.1认识上的错位

会计集中核算后一改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 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 集中核算后, 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亦有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 产生抵触情绪, 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会计集中核算后, 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 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 报账会计随意任命, 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 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 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2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后, 会计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 大厅式的工作模式, 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 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 单位报账时, 会计中心只能根据票据判断, 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 票据合法有效, 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 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 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2.3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目前会计中心仅仅管了财务支出, 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 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 单位自己建立台账, 与会计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 会计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 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板块”结构, 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会计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 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 特别是固定资产, 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 明细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 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 账实不符, 家底不清, 账外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经费使用部门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 而忽略资产的管理, 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 而会计中心只核算不清查, 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2.4会计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陷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 专项经费拨人时, 有些单位混淆不清, 会计中心又不得了解, 造成单位挤占挪用, 专项经费核算失真。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陈旧管理理念, 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 跟踪问效流于形式, 使会计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会计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 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 对财政部门的业务, 监督的政策变化, 跟踪重点无法知晓, 这样会计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中心, 以为“一统就灵”, 放松了财政监管, 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3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设想

3.1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融合

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 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 可简化办事程序, 方便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 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 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 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解决了国库、会计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 是勿庸置疑的, 这样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 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3.2建立财政稽查、审计、资金绩效评价部门

新型的财政稽查部门通过加强财政监督, 可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 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 提高财政监督的威慑力;可对经费支出的内容及时进行分析, 找到相对比重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监控, 并对特殊专项经费跟踪调查;实地实时监督可提高财务的透明度, 让群众与社会监督, 形成监督合力,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财政部门引入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机制不仅可查清账目, 而且可提出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有效性的具体建议。

3.3加快实行部门科学预算的进度

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 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 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 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 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 延长预算编制时间, 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可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 便于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执行。财政部门可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并追踪问效, 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3.4进一步转变会计中心职能

目前会计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 然而, 如果将会计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 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 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 强化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 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 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

3.5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制定报账会计的道德规范, 建立遵守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机制, 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报账会计总体素质。财政部门应切实抓紧报账会计的培训和教育, 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 提高报账会计的专业水平。加强《会计法》等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报账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知识。通过一系列制度, 制约报账会计的工作行为, 保证报账会计以诚信为本, 爱岗敬业, 坚持准则, 客观公正, 充分发挥其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3.6完善固定资产监控制度

财政部门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 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 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会计集中核算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 账实相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预算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 做到入账时有验收, 领用时有登记, 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主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建立单位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财政部门、会计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 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3.7健全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改革是在新修订的《会计法》开始执行之后产生发展起来的, 因而《会计在修定时未能涉及到会计集中核算问题。法规部门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法规文件, 就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合法性给予肯定, 以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 规范会计行为,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

综上所述,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不仅仅是预算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而是对传统方法从观念到内容的根本改革, 打破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格局。明确会计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 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 转变工作职能, 理顺内外关系, 可尽快从以财政集中收付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核算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

事业单位集中核算会计 篇2

摘 要:本文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现实中实施的成效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构想。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 存在的问题 完善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在“三不变”即: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不变、资金使用权限和财务管理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深层次的重大改革。

1.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性

1.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会计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1.2加强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支出都必须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不合规定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开支不予报销;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1.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活动情况,核算中心为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也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

2.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保留在原单位,而会计核算工作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这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加上很多核算单位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同起来,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弱化。另外,由于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造成了财务内部监督工作的“空档”和“缺位”,影响了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2.2 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

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集中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也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中间人”——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真空,使得资料提供、具体问询、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2.3 制度不健全,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常常会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报销事项。

2.4控制和监督职能弱化

首先,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移至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这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导致核算单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其次,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往往只注重票据是否合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而对票据内容的真实性无法判断,一些单位为了使一些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化,可能采取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手法进行报销。如何控制好既坚持规章制度,以达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

3.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3.1 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强化财会队伍建设

首先,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要切实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解决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的问题。其次,完善核算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第三,加强报账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加强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3.2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支出审批程序。

由于现行的资金支出标准缺乏可行性,执行起来较困难,所以建议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及福利补贴制度,逐步规范单位各类分配支出标准,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同时,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一是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二是严格按账务处理流程操作;三是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主体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再对外提供;四是分单位建立会计档案并妥善保管。再次,严格凭证审核制度和实行财务会签制度。

3.3 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主体

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核算单位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地位,且会计原始资料来源未变,会计核算基础未变,资金使用权和财产所有权未变。因此,核算单位负责人理应是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如果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掺进了杂质,出现了问题,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核算中心相关责任人员也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3.4 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

首先,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核算中心的职能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应向预算执行约束、支付的直接监督、承担国库委托的单一账户、对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核算管理等综合职能方向上转变。其次,建立健全核算中心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等监督制约机制。核算中心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成立内审部门加强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引入财政资金效绩审计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较好地预防和阻止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从源头上制止了腐败发生的可能,为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务管理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尽管在实践中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流于形式,应实事求是、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促使其健康发展。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努力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期刊论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6(5).[2] 郭成林,财务集中核算之我见[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6-7)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研究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1 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1.1 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同时又相对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将资金的支配权和监督权分离,这无疑使会计核算中心充分发挥了会计监督职能,但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与发生经济业务的行政事业单位地理分离,它仅对报上来的原始单据进行审核和监督,不能对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相关会计工作、会计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直接、及时、全方位的反映和监督,这种监督仅仅是事后监督,显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会计监督,必然使监督职能弱化。同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牵制机制、内部监督机制等相对弱化,也势必造成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

1.2 预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对会计责任相互推诿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归属各级财政统一领导和管理,其职能主要是对预算单位提供全面、优质的会计核算服务;并通过集中核算实行资金统筹统管,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对预算单位来说,由于其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会计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来完成,并由核算中心行使会计档案保管权和资金管理权,造成部分单位领导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因此,一旦财务管理上出现重大差错、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财产物资流失等问题, 势必造成预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的推诿扯皮。

1.3 会计集中核算配套体系尚未完善制约了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实施

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形成必须以会计集中核算人员、会计集中核算信息平台、会计集中核算配套管理办法为基础。会计集中核算需要一批具备会计职业道德,既通晓会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网络运用的高素质人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集中核算的实现高度依赖于成熟的会计集中支付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初期,要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控,离所期望的信息平台尚有差距。此外,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具体可操作的会计委派及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缺乏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相配套的具体措施,由此增加了会计集中核算的操作难度和会计集中核算标准化的实现。

2 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对策

2.1 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后,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强化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但单位内部不能因此忽视内部会计监督。应探讨建立新模式下的新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授权审批制度,合理界定不相容岗位和职务,建立相互牵制的全面的内部牵制制度和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的监督制约机制,财产清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等,改变单位负责人审批、报账员报账的模式。赋予报账员相应的审核、监督的权力,促使会计内部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2.2 明确责任主体,避免相互推诿责任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会计职能已经转移,但是单位内部的理财机制、资金支配和财务管理职能没有变,单位依然享有财务收支执行权、财产物资管理权、收入和支出审批权,依然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主体。然而,由于会计核算集中后,会计资料的记录、加工、整理及会计报表的生成、会计信息的提供、会计档案的保存管理等都由会计核算中心来完成,因此,会计核算中心应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所以,从会计责任的角度讲,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责任主体,核算中心责任人和核算人员可分别视同单位总会计师和单位会计地位,分别承担相应责任。同时,主管部门应委派懂财务的纪检监察员,负责对会计核算中心内部的纪律监督和业务监督,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良性运行机制,使一些潜在的经济问题在事前得以有效遏制。

2.3 建立相关管理办法及配套措施,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具体可操作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把会计核算中心及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义务以及同被服务单位的关系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也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具体措施。单位可根据实际,结合会计集中核算的特征需求,建立单位会计人员聘用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轮岗制度、业务考核制度、奖罚制度等作为过渡,来规范会计核算中心及会计人员的行为,以降低因缺乏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及具体措施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行为风险。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篇4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必要性

(一)通过会计监督强化了财政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一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意味着会计中心的一个账户将核算其所有支出。统一核算赋予会计中心审查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支出和凭证的合理性、合法性的权力。会计核算中心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要求相关责任单位对不符合要求的支出与凭证进行纠正或补办。行政事业单位随意使用国家资金上的程度得到了一定的遏制,这为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的行为设置了必要的障碍,可以有效的降低各种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通过会计监督的方式强化了财政监督的力度。

(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得到了提高

各单位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都取消在各银行的基本账户,将资金汇集到中心的单一账户上,财政部门十分方便的就可以统一调度资金,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混乱的局面,进一步杜绝了预算执行过程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的出现,从而促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提高。

(三)提高了财政预算管理的水平

会计中心有权拒绝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所有开支必须在预算的范围之内,这就起着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在取消了所有基本账户之后,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要求将相关收入直接上缴国库,彻底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的基本要求也就得到了实现。

(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在实施集中核算后,中心集中管理行政事业的会计业务,同时中心还配备了高素质的财务人员。由于与相关单位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这些人员更能够严格贯彻《会计法》、《会计基础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同时,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新技术,故而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明晰性和统一性等提供了应有的保证。

(五)节约了人力资源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本事业单位的独立核算,减少了人员编制,降低了运行成本。况且,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并不复杂,业务量也不大,独立核算所带来的是成本的提高。通过集中核算,就能够减少财务人员,降低运行成本。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现存问题

(一)认识上的错位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不复存在,而是采取“单位批中心报”的方式。故而,部分单位领导便忽视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报账会计是辅助的,报账会计的资格证及其工作能力都不是领导关心的问题,他们可能在任命报账会计人员时存在随意性,由此导致报账会计的专业能力水平不高,进而导致集中核算中心的工作压力。

(二)模式上的缺陷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往往采取大厅式的工作模式,单人管数个单位的账,这造成财务与会计的分离,本单位的财务与会计监督的优势便荡然无存。同时,票据的真伪是会计中心核实单位报账的判断标准,由于不了解所辖单位的业务情况。首先他们所看到的是单位报账发票的规范与合法性,他们所关注的是发票等手续是否完备,即使存在反映的经济内容不真实的可能,但是只要满足上面的条件,也只能同意报销。核算中心的会计整天忙于自己的业务,能够很少的实现其会计监督职能的可能性是偏低的。

(三)真票据假业务事项的报假账现象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不再负责做账,只负责报账。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在代理会计核算的监管中,只能识别票据的真伪,不能识别经济业务事项的真伪,某些报账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真票据假业务现象。一些单位以住宿、会议、印刷、修理、运输、劳务费等合规票据列支送礼、超标准吃喝招待、滥发奖金和补贴、公款旅游、集资建房等不合规支出。

(四)核算单位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机制存在弱化现象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外部监督的存在,其财务监督得到了加强;但这也弱化单位内部牵制机制忧。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表现为减少管理控制方法和轻视内部审计的现象;在会计系统上,表现为重核算,轻计划和决算;在控制程序上主要有职责划分不明,独立稽核的不到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集中核算对策

(一)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核算氛围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健全会计机构,实行持证上岗。行政事业单位不管是否进行独立核算,都应该按《会计法》的规定建立健全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并保证持证上岗的会计人员的工作的相对固定性。其次,会计人员在岗但取得会计证的,必须要求他们接受专业培训与考试。如果他们无法取得合格证,就会失去上岗的资格。最后,要确保会计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求每个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按照“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业务技能

财政部门尽可能的加强对报账会计进行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提高技能为中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重视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财政法规的学习,以提高报账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建立健全会计结算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行政事业应该鼓励会计中心的相关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足功夫,力争监督与服务相统一。同时,会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为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的思想,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履行会计工作职责。其次,结算中心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考核力度,奖罚并举,对对在工作中与其服务的单位串通一气,搞违法乱纪行为的会计人员,要严厉处罚,一经查出,不准其再从事会计工作。

(四)强化管理与检查监督, 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

为防止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的脱节, 在会计核算中心履行职责的情况下,各单位应强化财务管理, 维护各项财经法规和财经政。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其他规定的宣传,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应加强地方法规制度配套建设,为会计核算中心和其他监督部门履行监督职责提供法规制度依据。通过加强外部监督, 充分发挥审计、纪检监察、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作用,同时加强会计核算中心自身建设,提高会计队伍素质,提高财务监督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刚刚开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尚有许多工作要做。这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法令与规章制度办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完善其体系,促进行政事业的不断发展。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会在将来的工作中得到显现,而其不利之处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我们应该肯定会计集中核算所带来的有益之处,同时应该想方设法的减少会计集中核算的不足所带来的危害,如此才能真正的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关静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6月

事业单位集中核算会计 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606.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国家财务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现象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消除这一现象,我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强化预算执行和资金的有效使用,严格监督,使国家资金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做到资金的合法使用,有效使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有利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证资金的优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还相当薄弱,存在许多漏洞。因此,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完善的措施。

二、会计核算的定义

所谓会计集中核算,是为防止信息失真,加强监督的一种措施,在财政部门设置会计核算中心,由政府专门人员负责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实行会计监督工作。而原来在事业单位设立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会计岗位等都将被逐步取消。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有利于将监督与服务融为一体。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执行可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和规范,有利于从源头上杜绝腐败和做假。但是,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实践执行中是不完善的,比如说对单位的支出行为有所约束,影响了办公速度。总体来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与核算相分离

财务管理在原单位照样执行,而核算工作被独立出来,加强监督,这就造成了严重的脱节,影响财务工作的效率。会计核算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到,财务管理和核算是一体的,二者密不可分,如果分离,会造成两个部门的抵触与不合作。

(二)预算不规范

财务预算很重要,但现行的预算制度是粗放的、传统形式的,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严重的造成资金分散,效益降低。会计核算制度虽改变了这一现象,但管理还不够健全,收支还存在漏洞。

(三)采购机制匮乏

政府采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主要依靠过竞争性招标采购的方式,了解市场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是支出管理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的采购机制范围小、规模小、缺乏统一管理,政府人员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会计集中核算的发挥。

(四)经费开支太随意

会计核算有资金支付权,就应该对支出的金额和用处有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但目前会计核算还没有制定出经费支出的统一标准,因此会出现一些因支付不明确而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五)监督面窄

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有限,不可能把监督工作做得面面俱到。因此,会计核算只是在形式上起到监督作用,在实践上还不完善,给他人造成了可乘之机。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对策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一)沟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财务管理主要负责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的预测、控制和分析。而会计核算主要负责资金的出纳,这两个单位都是经济活动的枢纽,作为会计核算,要和财务管理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二)加强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负责把各类不同性质的财务资金反馈到各部门的预算中,统筹规划各个单位的资金使用。因此,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并加强管理,有利于会计核算更好的执行。

(三)制定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制度的实行需要依照一定的标准,制定可行的、统一的、科学的经费开支标准,有利于保障会计核算开支的不浪费,也不会给其他人员可乘之机。

(四)完善内外监督

会计核算不仅要加强内部的监督,保证开支的合理,合法,而且要保证外面的监督,如采购等,只有内外兼治,才能彻底完善监督体制,保证会计核算的执行。

(五)激励与约束并行

一方面要实行激励,鼓励会计核算人员提供满意的、优质的服务,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约束机制,制定明确的、严格的规章制度,如若违反,则要受到处分和制裁。

五、小结

会计核算制度是在经济改革的背景下新近推出的会计改革制度,对于我们来说,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实践的运用中依然存在一些重要问题,我们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所以,晚上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

事业单位集中核算会计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进行管理的有效措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的审批与执行,是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1 会计集中核算及其作用

所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保证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以及财务自主权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取消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与出纳人员,设立报账人员,统一在财政部门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各单位的财政性资金收入直接纳入国库或者财政专户,而支出由财政直接支出[1]。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以后,单位原来在银行的所有账户均被注销,现有收支项目全被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效避免了资金的不合理使用,大大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做到专款专用。会计施行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原会计和出纳人员被报账人员取代,统一接受核算中心管辖,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得到了切实保障,有助于财政部门作出合理的决策,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职责更加明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事业单位与核算中心之间的矛盾 从会计集中核算的概念可知,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是保证原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所有权的独立,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主管领导不愿意配合核算中心的监督、检查工作,把财务管理责任推给核算中心,事业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弱化,对自己的服务职责严重缺乏有效认识。施行集中核算以后,核算中心的工作重点都放在账簿上面,同时又得不到事业单位的完全配合,使得会计核算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之间矛盾凸显,资产管理非常薄弱,财政核算中心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集中核算模式无法反映真实经济内容的缺陷 事业单位施行集中核算以后,会计中心往往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多个单位的账目,核算中心大厅“一对多”的工作模式,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责分离,失去了对事业单位行为是否真实的有效监督[2]。事业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只能是依据票据本身来判断,会计核算中心忙于日常的报账、结账和记账工作,根本无法对发票内容的真实性加以证明,使得会计监督职能受到严重制约。

2.3 核算中心与财政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 核算中心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大量的会计资料审核,人少、工作量大,不可能直接参与财政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对财政职能部门的相关业务流程、监督重点、政策变化等无法知晓,信心上面严重不对称,再加上核算中心审核的票据本身都无法对单位经济内容的真实性予以反映,自然就无法完全代替财政部门对企业实行财政监督了。站在财政职能部门的角度,自认为通过集中核算就完全掌控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会计活动,反而形成了新的监管盲点,造成核算中心与财政职能部门在工作对接上存在缺陷。

2.4 会计法方面的矛盾 《会计法》相關条款明文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立会计账簿,保证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会计集中核算将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相分离,把各单位的账簿和会计凭证交由核算中心管理,使得单位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彼此独立。最终导致会计集中核算与现行《会计法》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3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3.1 加强事业单位报账员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要清楚地认识到,实施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也不减少各部门的财务职责,实行集中核算以后,单位领导人员要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对报账人员施行统一持证上岗,据实登记会计账簿,加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定期与核算中心对账,领导签字前就会计事项的真实、合法性予以说明,向核算中心报账时也要就票据和单位经济活动予以汇报。财政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定期组织报账人员接受学习与培训,学习内容要针对性强、培训效果要显著,以便短时间内提高报账人员的会计专业水平。同时加强《会计法》等财政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提高报账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充分发挥报账人员会计监督的纽带作用。

3.2 加强监督制度管理工作 完善单位内部监督制度,防止单位资产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资产保管制度,在单位内部设立固定资产专项管理人员,对资产的验收、领用如实登记,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确保账目和实物一致。对于领用的固定资产进行及时有效地催还,确保资产送还后完好无损,一旦出现资产损毁,追讨使用人的相关责任。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清查制度,积极配合财政职能部门和核算中心对资产的不定期抽查,以便上级部门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3.3 强化核算中心工作职能转化 核算中心作为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重要纽带,代表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使财政监督和管理,所以必须对核算中心的职能进行有效转换,让其从基础的核算职能向财政管理职能转化[3]。核算中心工作人员要不断的转变观念,要充分发挥对预算信息的反馈与控制职能,发挥财政部门施行集中核算的真正意义,达到从核算向管理职能的有效转变。政府部门要制定统一、有效、科学的财政支出标准,使中心核算人员在日常支出票据的审核工作中有标准可依,管理上有依据可言,同时要增加核算大厅工作窗口,有效分解核算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更好地行使管理职能,使核算服务于监督高效统一,提高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水平。

4 结束语

会计集中核算是一把双刃剑,有好有坏,我们要充分认识集中核算的重要性,明确核算中心作为预算执行部门的重要作用,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今为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的总结与完善,才能使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推动我国财政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群.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策略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4):26-27.

[2]苏玉梅.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相关思考[J].金融经济,2013(06):181-183.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及对策 篇7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以资金控制为目标, 以加强财务收支监督为重点, 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保留各个单位资金审批权和使用权的前提下, 取消市或县纳入集中核算的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 对单位实行“零”银行账户管理, 以效益财政为取向, 将所有账户及会计业务处理权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 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 力求核算、管理、监督成本最小、效益最大。

1.集中核算的单位。范围以一级、二级预算的党政群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单一有行政事业单位授权收费或罚没项目的事业单位纳入集中核算比较适宜。而某些差额或自收自支副业单位, 部分收入或全部收入是在市场环境中靠依法经营形成的, 而非财政或上级部门拨款, 以及靠罚没项目及预算外项目等形成的预算内外收入单位不纳入集中核算为宜。

2.纳入资金范围。一是财政预算内拨款, 财政部门拨给各基层单位的行政经费、事业收费及专项经费;二是上级主管部门拨款, 拨给各基层单位的专项拨款;三是纳入单位收支范围的预算外资金;四是基层单位自身的预算外收入, 包括行政性收费等其他收入。

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

1.有助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行政事业单位只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 会计业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 核算中心在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人员和运用先进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础上, 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账簿的建立、科目的设置、平整的装订等, 都能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执行, 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2.有助于加强会计监督功能, 遏制腐败行为。会计集中核算有助于从源头上杜绝单位违规开户、私设小金库等财政资金等问题产生, 从制度上和运作程序上规范了各单位财务行为, 初步形成了具有前瞻性和预防性的监督机制。通过对各单位每项收支的审核, 所有单位的财务账目、资金来源和使用去向, 都可以一目了然, 对不合理的收入分配起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为下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打下基础。由此, 乱支乱报现象得到遏制, 防止了以权谋私、以钱谋私等行为发生, 增强了干部的自律意识, 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3.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核算中心的统一核算账户, 有利于财政部门对其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 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 防止财政资金沉淀在一些部门, 从根本上改变了财政资金管理分散, 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 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4.有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预算管理改革。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 由核算中心对各预算单位原来分散的、多头管理的资金实行“集中核算、分户管理”的管理办法, 可以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可靠、详实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 在核算中心集中、统一、高效的核算体制下, 虽然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自主权、资金使用权和领导签字权没改变, 但其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核算中心审核后才能入账, 这样能够保证部门预算真正发挥作用。此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还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制度的推行和完善, 从而实现财政资金集中支付的公平、公正和效率, 以确保财政资金运用能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利益。

三、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 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财政资金分散支付, 使用效益不高, 财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已经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尽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改变了单位分散管理财政性资金的现状由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强化了单位收支管理, 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 预算监督机制也很不健全, 人大、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还相当薄弱, 预算执行不力的矛盾相当突出。目前纳入核算中心管理的单位实行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 在支出方面随意性仍然存在, 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非常薄弱。

2.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由于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性质差异, 其会计核算的执行标准也不尽相同, 这就为执行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 以及预算单位自立名目发放福利奖金的现象时而发生, 实行集中核算后, 经常会产生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 这是摆在核算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核算工作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相分离。实行集中核算后, 单位财务进入会计核算中心后, 单位领导会将责任推到会计核算中心, 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而会计中心认为财产物资自主权在单位, 其职责是核算、监督。于是在工作的执行中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 有时会把工作失误的责任推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 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此外, 集中核算以后, 还存在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室职能调整、单位报账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发达的银行结算体系相配套等等问题。同时, 会计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 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 特别是固定资产, 会计中心只核算到大类, 实物账仍由单位报账员登记, 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 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 致使会计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 会计中心只核算不清查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1.强化预算管理, 健全预算监督体系。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 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 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 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 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 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 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 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 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 年度预算要早编、编全、细编。由于预算都是提前编制的, 存在着不确定性, 所以也要留有一定余地。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的预算一经审核批准, 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并追踪问效, 切实强化预算管理, 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完善单位的管理制度, 注重报账员队伍建设。除了现有的会计法规之外, 要根据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建立和健全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 对部门财务管理职能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因此,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统管单位应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对单位报账员的培训, 单位报账人员应当是准会计人员, 要据实登记单位会计台账并与会计核算中心核对, 对单位会计事项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和说明, 向会计核算中心报账并说明单位经济业务及票据的真实情况等。为确保单位报账人员正确履行职责, 单位在确定报账人员后不经财政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更换, 要给报账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审报制度。同时, 财政部门及单位应切实抓紧报账员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专业水平, 加强《会计法》等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提高报账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通过一系列制度制约报账员的工作行为, 使其充分发挥会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对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 篇8

一、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

1. 会计集中核算定义。

会计集中核算是在单位预算管理体制、资金支配权及会计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取消事业单位现有的银行账户和会计岗位,只设立报账员,负责本单位财务资料的收集、传递和报销,由财政部门设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 (以下简称会计中心) ,在银行统一开设账户,集中进行会计核算、办理资金支付结算、管理会计档案及统一财务公开的核算机制。

2. 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成效。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保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题,综合财政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限,财务开支审批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财政收入一个账户,财政支出一个漏斗,资金管理一个渠道”的要求,取消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各单位财政资金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各单位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并设立会计核算结算中心,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集中资金结算。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各单位过去财务的暗箱操作为现在阳光作业,单位支出都必须经过核算中心的审核,不合规定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开支不予报销;而且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够。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不少会计人员将会计核算等同于财务管理,各单位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关系认识不到位,错误地认为财务与会计密不可分,会计是核心,财务附属于会计,既然单位的会计账目、银行账户和其它会计资料全部移交到了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工作由核算中心负责,那么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自然应由核算中心负责;还有部分单位认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对经济业务活动实现了最直接的经常性的微观监督,对部门、单位经济活动已经起到了把关、监督作用,因此,单位不用再进行管理。

2. 核算中心内部各项制度不健全。

核算中心人少事多,对各单位实物资产不能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客观上财务核算工作移交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管理工作保留在原单位,出现了账实管理分离现象,不利于各项财产的管理,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比如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归属各级财政统一领导和管理,其职能主要是对预算单位提供全面、优质的会计核算服务;并通过集中核算实行资金统筹统管,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对预算单位来说,由于其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会计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来完成,并由核算中心行使会计档案保管权和资金管理权,造成部分单位领导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因此,一旦财务管理上出现重大差错、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财产物资流失等问题,势必造成预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的推诿扯皮。

3. 缺乏可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从而导致在报账业务的审核中,会计中心难以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尺度,经常会造成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会计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会计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 领导和报账员对本单位的往来经济业务难以准确、及时地掌握。

在处理单位往来经济业务时,由于单位报账员不进行日常账务处理,而会计中心只提供月报表资料,使单位领导及报账员对本单位债权债务不能及时掌握,给其结算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5. 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

由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监督机制还不健全,未能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且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实行部门预算规范化方面尚有差距,在支出方面随意性仍然存在,因而造成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仍然非常薄弱。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1. 提高领导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要从工作中分出一部分精力用于现行财务法规和制度的学习,正确认识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理顺与会计核算中心的关系,摆正财务管理的位置,把强化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列入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领导,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真抓实干,抓出成效。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落实好岗位责任制,机构撤并或改名的应尽快恢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确的应尽快落实;财务管理力量薄弱的应尽快调配精兵强将。

2. 健全核算中心内部各项制度。

首先,集中核算必须根据经济业务的循环和存在的风险,规范运作,加强内部控制,严明工作纪律,科学设计内部业务流程、岗位、控制点、每个岗位监督控制的主要内容。其次,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一是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二是严格按账务处理流程操作;三是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主体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再对外提供;四是分单位建立会计档案并妥善保管。再次,严格凭证审核制度和实行财务会签制度。单位所有原始凭证都必须经过核算中心审核无误后,才能收支款项和进行账务处理。实行财务会签制度是完善“一支笔”约束和监督机制的延伸,在限额内由“一支笔”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领导人集体会签。

3. 会计中心转变职能,加强支出监督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会计集中核算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会计中心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中心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要彻底扭转将其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4. 加强往来款项、债权债务管理。

会计中心在核算时对收到的款项要认真辨别款项性质并区别处理,从而避免将往来款与预算外收入、其他收入串户入账。对往来款项定期清理,避免长期挂账。会计中心应定期打印出往来款项明细账给单位核对,催促单位定期清理往来款项,避免因长期挂账而形成账项不清,甚至形成坏账。

5. 强化预算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 篇9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责任主体不明, 导致会计核算中心和事业单位之间在财务管理上出现问题时, 相互推诿, 责任不清。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与被核算单位在空间上、经济活动上的脱离, 它只能通过事业单位提供的票据、凭证等进行会计核算, 无法对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核算内容的完整性负责。而以往作为会计责任主体的事业单位, 由于不再承担核算职责, 也不愿承担会计责任。因此, 当出现虚假会计信息或遗漏核算事项时, 就会出现二者之间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2.会计信息失真。

一是原来各单位领导与会计对本单位的收支情况可谓“了如指掌”, 集中核算后, 如果报账员不登记辅助账, 仅凭核算中心每月提供的一份固定报表, 很难掌握单位收支有关情况。二是支出不真实。一方面对大额的支付款项, 一般由报账员先向中心报销后汇给报销人, 这样一是不及时, 二是容易出差错;另一方面小额报销款项由报账员用备用金支付, 如果核算中心发现单据不合法予以退回, 势必造成已支付的单据不能及时入账, 给报账员追回款项造成困难。三是资产账实不符。会计核算中心只负责资产的财务核算和提供报表, 不与单位进行账物核对, 造成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管理出现盲区:一方面财务核算过于笼统, 账面上反映不出实物资产的类别;另一方面, 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按照资产管理规定定期进行资产盘点, 造成资产购置、受赠、置换、报废等而不进行账务处理、账实不符的情况普遍存在;单位往来资金长期挂账, 无人定期核对清理, 容易产生呆账、死账等。

3.集中核算内容不完整、核算方法不规范。

主要体现在预算外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核算上。对各事业单位收取的预算外收入没有设置相应明细的应缴科目核算, 只有在资金实际缴存后,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凭上缴资金凭证, 在财政专户资金中集中反映上述各种情况。由于事业单位没有账, 大多数事业单位也没有建立各类资金台账, 造成预算外资金收、缴、存情况无账可查的现状。另外, 对一个单位的各项专项资金只在一个账户里反映, 没有进行明细核算, 看不出各类专项资金的各自拨入、拨出和结余情况, 不利于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和监督拨付、使用。

4.内部控制面临问题。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初衷是为了对单位的收支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但事实上这种监管职责很难实现。首先是撤销单位会计岗位, 设立单位报账员, 减少了一位单位经济业务重要“知情人” (会计或出纳) , 内部控制少了重要环节。 而会计核算中心的一个会计要负责多个单位的会计核算, 整天忙于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 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财务进核算中心后, 原来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已不适应, 需要重新制订, 新制度如何服从于核算中心的制度, 也有待解决。

5.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由于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远远落后于实际, 给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带来困难。在报账业务的审核中, 会计核算中心把关较为困难, 灵活性与原则性的尺度较难把握, 势必造成与各单位之间的矛盾;各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 以及个别事业单位自立名目发放福利、奖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就经常会产生某一支出项目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 这也是摆在核算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6.资产及物流管理不能满足单位要求。

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 财务管理的重点只是现金流和费用支出领域, 而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 部分事业单位的经济工作重心转变为市场经营, 要在市场上竞争领先, 这就需要全面完善的内控管理, 而集中核算后会计控制监督的范围有限, 不能满足单位管理的要求。如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管理, 核算中心只管购买记录, 而是否充足利用、是否取得预期收益、是否存在价值减损都不得而知。

7.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

集中核算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进行了集中, 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分散在单位, 造成会计管理职能难以深入, 虽然强化了会计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 但弱化了会计管理职能。事业单位的会计活动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撤销会计机构, 取消会计岗位, 等于取消了财政工作的基础, 给财政的会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各地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情况来看, 都普遍存在着核算中心的明细科目分类过粗, 以致单位无法了解本单位财务活动的真实情况, 如果不加强事业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 又将造成新的腐败之源。

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建议

1.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有机融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 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 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解决了国库、会计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 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这样将有利于单位对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 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实现收入税收化, 支出预算化, 账户国库化, 了解全面化, 核算完整化。

2.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加快实行事业单位科学预算的进度。

要进一步推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 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 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 延长预算编制时间, 细化预算各个项目,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事业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财政部门要对各事业单位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并追踪问效, 切实强化预算管理, 为会计集中核算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3.加快会计中心职能转变, 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目前会计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 然而, 会计中心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 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 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 会计中心会计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 如何支付, 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中心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使会计核算中心在支出监督方面监督有标准, 管理有依据。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 做到服务与监督并重, 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只有服务到位, 才能监督到位;只有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才能提高监督水平。

4.完善内外监控制度, 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 使会计中心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 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预算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 做到入账时有验收, 领用时有登记, 保管账与实物一致, 并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财政部门、会计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 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5.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单位的报账会计应当持证上岗, 有据实登记会计台账, 定期与会计中心核对, 对单位会计事项的合法性进行领导审批前的审核及说明, 向会计中心报账并说明单位经济业务及票据的真实情况等职责。财政部门及各事业单位应切实抓紧报账会计的培训和教育, 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 提高专业水平, 加强《会计法》等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提高报账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通过一系列制度, 制约报账会计的工作行为, 保证报账会计诚信为本, 爱岗敬业, 坚持准则, 客观公正, 使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6.健全完善会计规章制度。

财政部门要继续不断地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和运行细则, 健全机构内控制度, 以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应明确被核算单位是被监督的主体, 明确具有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单位应该承担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 但不免除会计中心监督不力的责任。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1 事业单位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的偏差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改变了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 事业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以报销, 集中核算后, 事业单位领导签了字, 还需要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以前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得到有效消除, 单位里的每项开支都经过严格审核, 超标的、不规范的票据一律亮红灯, 不予报销。有少部分单位领导认为设立会计核算中心, 是财政部门揽权, 剥夺了他们的财路, 对中心工作不支持不理解, 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了抵触情绪, 有意放松甚至放弃本单位财务管理。

1.2 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会计中心1人管10多个或更多单位的账务, 大厅式的工作模式, 难以对统管事业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 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 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 造成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离, 失去了实地实施监督的优势。事业单位报账时, 会计中心难以对单位的报账员送来的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 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 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 票据合法有效, 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 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和记账, 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造成监督流于形式。

1.3 资产监管不到位

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该是单位的财务收支, 而目前会计中心仅仅监管了支出, 对各事业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 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的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 单位自己建立台账, 与会计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 会计中心不做账务处理。这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 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 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 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同时, 会计中心只具备核算功能, 而财产清查有单位实施, 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 特别是对固定资产, 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 明细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 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

1.4 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存在缺陷

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 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 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 对监督政策的变化和重点无法及时掌握, 这样会计核算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真正实施财政监督管理。在专项经费拨入时, 有些单位混淆不清, 会计中心又不得了解, 造成单位挤占挪用, 专项经费核算失真, 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 支出效率不高。而财政部门认为事业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 以为“一统就灵”, 放松了财政监督, 形成了新的监督漏洞。

2 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相应对策

2.1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相互融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 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 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 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 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 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2.2 强调事业单位作为预算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和财务管理职责

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取消单位的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仍然是事业单位本身。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只是改变了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 并没有剥夺单位的财务管理权。会计核算中心拿走的是日常核算业务, 但事业单位的独立核算性质不变, 财务管理形式不变, 收入的组织和支出的安排不变, 制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单位收入、控制经费支出仍然是事业单位自己的事情。

2.3 强化预算管理, 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

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 制定科学和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 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 早编、细编预算, 通过提前编制预算, 延长预算编制时间, 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到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 预算一经审核批准, 财政部门和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 并追踪问效, 切实强化预算管理, 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会计核算中心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 严格控制用款进度, 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 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

2.4 完善内外监控制度, 杜绝内部腐败

由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后, 财政资金的风险也大为集中, 必须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建立内部制约机制, 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 核对金额, 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和合法后, 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大额费用的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及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责任。提高单位财务的透明度, 让社会和群众来监督, 形成监督合力,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2.5 完善财产管理机制, 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 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做到入账时有验收, 领用时有登记, 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事业单位的领导首先要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 要安排专人对单位财产的管理。会计核算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单位财产管理员进行对账, 及时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做到账实相符。各监督检查部门应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 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2.6 事业单位应明确经费开支标准, 规范经费支出渠道

尽快制定一套统一的和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 统一执行, 从而在制度上遏制事业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和滥发钱物的现象。

事业单位集中核算会计 篇11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越来越重要,对于保持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理财机制和会计主体法律责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将财务活动和会计核算进行分离,并且以会计的核算中心作为统一,对失业单位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工作进行集中办理,同时集中的管理会计资料和会计档案的进程。

关键词 会计集中核算体系 事业单位

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事业单位上的改革也不断的甚或,但是事业单位的一些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于传统的经济体制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完善,传统体质中的漏洞逐渐显现,这些长期形成的经费制度有一定的历史适应性,但为了实现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有效性,建立完善的会计集中核算体质势在必行,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体系是完善我国财政资金统一的重要措施,提高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的遏制贪腐,最大程度的规范了我国的会计核算工作。

一、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概念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在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基础上,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出纳,只设报账员,形成一种会计委派的形式,建立专职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以及监督工作,事业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签订委托书,由会计核算中心代理集中办理一些业务,这样的财务形式不仅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防范会计风险,还有助于加强会计的内部控制,有效的根据中央的宏观调控稳定金融市场,相关单位还能够根据正确的会计信息制定出有效的奖惩机制。

二、事业会计集中核算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体系,是会计委派制度效果显著的一种主要模式,是会计委派制度的深化和发展,也是一项符合行政事业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实际状况的大胆改革,亦是会计管理体制感性实践的制度创新和理性选择。以《会计法》为指导,以会计核算中心为载体,构建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加强财政监督,强化财政收支管理。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对事业单位的账户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不但便于财政部门全面掌握事业单位资金情况,而且聚集了一大批资金,为国库集中支付,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资金的聚集,有利于增强政府对财政性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资金能及时在各用款事业单位之间开展调剂,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等从用人事业单位分离出来,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

三、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3.1、认识上的错位

在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报账会计工作程序也会少了很多,因此工作也就轻松了很多,使得很多人会认为这样的工作,在能力上要求会很低,因此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上良莠不齐,以及在对报账会计上的待遇不给予肯定,因此会导致报账会计在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3.2、模式的缺陷

在会计集中核算之后,由于会计中心大厅工作的模式,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仅仅有时间查看手续和票据的规范性,但这些票据并不能完全反映单位的真实经济内容,因此在忙碌于报账结账的同时,也会导致失去财务监督上的优势,使得在会计监督上的职能很难实现。

3.3、会计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在会计核算中心建立后,会计中心和相应单位的财务部门会重新分配紧急的管理方向,但在指定的项目资金拨入的时候,会造成一些单位在经费核算上的混淆不清,因此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上往往会变成流于形式,也使得监管中专项资金变为监管难点。

四、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策略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推行的会计制度改革,沒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管理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以下几点;

4.1、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融合

作为当前财政部门中最终重要的两项内容,施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可以通过对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有效的推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加强会计的监督工作,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的国库集中收付的财政制度后,能够将所有的预算资金集中于国库,同时减少了库外资金的运作,积极的配合了中央的宏观调控,大大的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正式性,有利于我国对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完善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实现国库的收支合理化、全面户和完整化。

4.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实施集中核算

4.2.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初期,应加强地方法规、制度的配套建设,以做到会计核算中心和其他监督部门在履行监督职责时有“法”可依。有关部门应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就会计集中核算的合法性给予肯定,使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有法可依,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使各部门的会计监督工作有法可依。

4.2.2、要切实加强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管理,规范预算执行行为

实行集中统一核算,强化预算约束作用。预算要细编,实行部门预算、支出预算要细化到每个部门及每个项目,根据细编的预算指标来对资金的支付做同一的核算。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应定期对办理业务的单位相关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等事项的培训,防止有关人员弄虚作假,填假凭证,报假账。

4.3、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要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牵制与监督机制。对会计工作进行全面审核,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核对金额,在确保凭证真实、合法后,才能付款。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提高会计监督质量。从会计人员的素质建设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五、结论

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的的细化预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打下基础,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参考文献:

[1]孙长江,卢凤娟,靳利军.中国科学院规划教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科学出版社.2007.08.

[2]王兴建,郭继宏.会计账簿更换技巧.中国会计报.2011.8.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篇12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优点

(一) 从源头上控制了预算内资金乱支滥用

各预算单位必须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 按年度预算编制分月用款计划, 专项经费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必须经过政府采购部门集中采购方可付款, 会计核算中心直接将专项资金划拨给供应商。单位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将单位财务收支全过程置于财政监督之下, 增加了单位财务收支的透明度和自我约束力。

(二) 规范了会计行为, 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核算中心在银行统一开设帐户, 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 严格按照会计制度核算。在过去的分散核算形式下, 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是封闭的。在进入核算中心后, 对一项会计业务, 不仅要单位票据的手续齐全, 还要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 对数额较大的还要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分管领导等审批。知情范围的扩大, 运作过程的公开, 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

(三) 加强了会计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日常支出和预算资金均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的帐户, 使用统一的会计科目, 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 定期编制并向单位发送财务报告, 以便单位领导及时了解本单位的财政收支和资金结余情况, 避免了单位领导指使会计人员做假帐的行为。

(四)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会计集中核算使资金的使用和核算相分离, 有利于控制财政资金的支出, 使各单位一切支出均处于财政监控之下, 保证财政资金支出的真实性, 时刻掌握财政资金的运动和节余情况, 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 解决了资金拨付过程中的闲置浪费问题, 有效防止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机构不健全, 会计人员配备不足

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单位不设会计出纳岗位, 只设报帐员, 采用的会计与财务相分离, 单位的报帐员财经专业方面的知识掌握的参差不齐。有些财务人员仅停留在会计核算上, 只保证各项收支表面上的平衡, 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使用中的控制和使用后的绩效评价。

(二) 对固定资产管理有待加强

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只重视购置, 不重视日常管理, 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不明确。随着时间的推移, 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一致, 形成资产总量的需增。另外, 核算中心只根据支出登记固定资产明细帐, 而资产的使用和保管仍由单位保管、使用, 是否充分利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资产的增减完全由单位报帐员结帐, 核算中心未参与管理往往造成帐实不符, 资产流失。

(三) 部分事项的会计核算不实

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 一个核算人员同时负责多个单位账务, 无力全局掌握每个单位业务细节, 预算单位计划买什么, 花多少钱, 是否真正产生这项经济业务, 单位在没有去核算中心报账前, 会计人员一无所知。一些报账单位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真票据假业务的现象。

(四) 预算编制和执行不够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现在的模式是零基预算, 支出的不均衡性较大, 大部分支出集中到年末报支, 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依然存在。极少数单位为千方百计用完预算指标, 不惜虚构经济业务, 钻支付中心无法审核支出的合理性、业务的真实性的漏洞, 用虚假发票套取财政资金, 形成“小金库”, 脱离了财政的监控。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各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 建立一套内控严格、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 科学设置会计岗位和合理配置财务人员, 作为财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熟练的核算技巧、有效的分析技术、全面的理财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 要不断吸取新知识, 思考新问题, 当好领导的参谋。

(二) 建立资产管理责任机制

实行单位领导为全面负责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 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盘点, 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建议对事业单位可采用按原值和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的方法, 既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净值, 也有利于固定资产进行成本核算。

(三) 按照年初核定的经费收支预算

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制度, 对不真实、不合法的会计凭证或者支出项目及违反规定的支出项目不予以支付, 控制奖金、福利性补贴和招待费支出。同时核算中心要做好与核算单位的联系, 加强对帐和盘点工作, 做到帐帐、帐实相符。

(四) 根据自身的经济业务活动特点, 制定相应的支出控制措施

提前做好预算编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早计划、早打算年度工作目标和规划。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不断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让他们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起审核和监督的责任。

四、结语

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 会计集中核算已成为财务工作的重要方法, 并已广泛展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增加了单位财务收支的规范化和约束力, 更好的运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 为政府财务资源配置和使用提供了科学方法, 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 进一步塑造阳光财政, 廉洁政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内科危重病患者下一篇:中国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