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思考

2024-07-09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思考(精选8篇)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思考 篇1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业务和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就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问题谈些看法。1998年我国预算会计改革时,根据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简化、适用的原则,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自《制度》实施以来,有效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加强了财务管理,促进了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关于固定资金 《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要通过“固定资金”科目,在反映固定资产增减变化的同时,相应反映固定资金的增减变化。“固定资金”与“固定资产”是相对应的科目,用以核算监督国家在事业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基金。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面临的经济环境和业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拨款占全部事业单位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在此情况下,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不再是国家拨款,而是自己的创收收入及自筹资金。既然是自筹资金,就应赋予其完全的自主权,不宜限制太死。同时,国家提倡、鼓励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为适应管理体制的改革,其固定资产的核算也应与企业会计制度同步。笔者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置固定资产时,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减少时,直接记入“固定资产”科目的贷方。这样的核算更为简洁、合理。

二、关于固定资产的购建 《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用预算外资金安排的自筹基本建设,其所筹集并转存到建设银行的资金,用“结转自筹基建”支出科目核算。由于基本建设周期大都在一年以上,在基本建设项目完工交付使用前,事业单位会计无法反映在建工程项目的资产价值,这样会导致事业单位账面资产不实。建议参照企业会计的处理方法,把基建会计核算并入事业单位会计统一核算。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增设“在建工程”科目,用以核算外购需要安装的工程、基建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大修理工程以及自制固定资产等发生的实际支出,并在“事业基金”科目下增设“拨款转入”、“投资转入”、“无偿调出固定资产”等明细科目,分别核算由财政或上级拨入设备购置专款或工程专款、接受外单位投资形成的净资产,以及无偿调出固定资产而引起净资产的减少。收到财政或上级拨入的设备购置专款或工程专款时,借记“银行贷款”科目,贷记“拨入专款”科目;发生修建工程或安装固定资产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有关资产科目;项目完工或安装完毕交付使用后,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同时结转拨入专款。如果按规定专款收支结余留用的,则按拨入数全部转入事业基金,借记“拨入专款”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拨款转入”科目;如果基建专款收支结余按规定上缴的,则按形成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结转,借记“拨入专款”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拨款转入(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科目,贷记“银行贷款(收支结余上缴数)”科目。[!--empirenews.page--]

三、关于固定资产的折旧 现行《制度》对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通过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的核算方法来解决。事业单位不计算盈亏,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少单位没有树立使用固定资产要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这些单位只注重向上级打报告伸手要钱购置资产,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和合理使用,不重视挖掘资产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以至于账实不符,家底不清,损坏丢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少事业单位一方面经费紧缺,另一方面又各自为政,贪大求新,重复购置,低效使用,不能统筹安排,调剂余缺,物尽其用。笔者建议建立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效益,节约投资,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的损耗,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积累固定资产更新资金,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地发展。事业单位可参照企业的做法,定期对固定资产按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通过计提折旧来解决,取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的做法,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取提取折旧的方法后,购置时不再列入当期的“事业支出”;提取折旧时,需要在“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下面增设“折旧费”三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或“经营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四、关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运杂费、安装费等记账。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支付租金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同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这样处理存在的问题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实际上是分期付款购置固定资产,但其账户的对应关系与其他购置固定资产所形成的账户对应关系(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资金”)不同,使人难以按设备价款、运杂费、安装费等一次性计价入账。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是分期支付的,固定基金随着租金的支付而相应增加,不同于固定资产按协议价一次性入账,并且每期支付的租金中仅包括了固定资产买价的分期付款部分、出租企业垫付资金的利息、以及出租时收取的手续费等,而不包括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发生的运杂费、安装费等。因此,“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科目的金额不相等,虚减了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上占用的基金。笔者建议:事业单位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应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按支付的运杂费、安装费等,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支付租金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五、关于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 《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应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按账面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empirenews.page--]这样处理存在的问题一是投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没有得到反映;二是同是对外投资业务,但投出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与投出材料、无形资产、货币资金等的账务处理不一致。笔者建议:第一,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与已提折旧,借记“对外投资”和“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借贷差额借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第二,按固定资产净值,借记“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这样,既与事业单位其他情况下的投资处理一致,也与企业会计投资的处理类似,易于理解,同时也清楚地反映了因投资引起的基金之间的相互转移,充分反映了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六、关于固定资产的清理 《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因出售、报废或毁损等原因减少时,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取得的价款、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直接列入“专用基金”科目中的“修购基金”。这样处理不能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支出和收入以及清理后的净损溢。笔者建议: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因出售、报废和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净值以及在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账务处理为:(一)事业单位出售、报废和毁损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按清理固定资产净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已 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二)发生清理费用时,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三)发生变价收入或应取得赔偿时,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四)固定资产清理后发生的净收益,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专用基金”科目;反之发生的净损失借记“专用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七、关于运用国有固定资产进行发包、出租、联营等形式进行的创收 事业单位运用国有固定资产,采取发包、出租、联营或划拨独立核算的附属经济实体等形式进行营利活动的,必须按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并履行价值确认的批准手续。其中,属于机构改革(如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划出的资产,经评估和批准后,作为无偿调出的固定资产来处理,借记“事业基金——无偿调出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事业单位对附属企业实体一般都采用承包、承租等经营方式,划转给附属单位从事营利活动的固定资产、向其他单位或个人发包、出租的固定资产,应当一视同仁地在事业单位的账上统一核算,不能做无偿划拨处理;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联营转出的固定资产,应视为对外投资;事业单位接受外单位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应当按固定资产的原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评估确认的价值(并非双方协议价)贷记“事业基金——投资转入”科目,按固定资产原值减去评估价的差额,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八、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 《制度》规定,资产负债中列示的“固定资产”和“规定基金”两个项目,在报表只能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原值和相关固定基金,使事业单位资产和净资产的信息不实,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empirenews.page--]笔者建议:在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四个项目。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思考 篇2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现状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对于增加取得 (外购、自行建造、接受捐赠) 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 根据各实际支出资金的列支渠道, 分别借记“事业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专款支出”、“结转自筹基建”账户等, 贷记“银行存款”。同时, 在列支时必须做增加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 即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对于因报废、毁损、转让等原因减少固定资产的情况, 先做注销账务处理, 借记“固定基金”, 贷记“固定资产”;收到残值变价收入时, 借记“银行存款”等, 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发生清理费用时, 则做相反分录。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同时规定: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 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随其使用而改变。但考虑到事业单位的特殊性, 为弥补不计提折旧可能造成的固定资产维修和更新能力不足问题, 现行财务规则规定, 事业单位会计按照事业收入和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 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修缮和购置。期末在所编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 净资产中只反映固定基金数额, 不提供固定资产新旧程度等会计信息。可以看出, 现行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总体比较简单, 因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存在诸多问题。

(一) 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

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 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随其使用而改变。实际情况是, 许多事业单位 (如高校、科研、医院等事业单位) 的固定资产种类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 它们虽然在形态上仍然保持完整, 性能上也能达到当初设计的水平, 但是由于技术进步, 更新换代产品不断涌现, 使这一类固定资产的技术寿命大大缩短, 使用价值也相对降低。随着这一类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 无形损耗显得尤为突出。

(二) 无法客观真实反映事业单位所耗成本

现行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直接确认为支出,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账面上固定资产价值始终是其购买时的原始价格, 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另外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不核算成本, 使得事业单位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各部门购置固定资产时只考虑本部门的需要, 极少考虑资产的运行效率, 购置后资产利用率低, 直接导致资产闲置和资金浪费。因此只有通过计提折旧、核算资产成本方式, 才能进一步挖掘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 不利于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考核

现行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不计提折旧, 固定基金也由于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而虚高 (即净资产虚高) , 专用基金中修购基金的提取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任何变化, 却使净资产中既包含了固定基金, 又包含了固定资产的修购基金, 不适当地夸大了事业单位的净资产。这些信息的不真实和缺失不利于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虽然规定了经营性业务要进行成本核算, 但许多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 (事业活动) 业务通常混杂, 费用难以合理分开确认, 易导致成本核算不明晰。同时, 非经营性 (事业活动) 业务由于不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 对作为政府主体投入预算资金所购入取得的固定资产也就没有相应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反映, 在财务报告中缺少该国有资产运作全过程的相关信息, 因此公众亦不可能直接从财务报告信息中得以了解。这不仅不利于强化政府的受托责任, 同时也不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并对其进行业绩考核。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不仅需要对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 也要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考核。关于完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 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要对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 在核算中需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 使会计信息能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耗费状况, 促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改变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只重收支不重资产使用等现象, 满足绩效考核评价的需要。

(二)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从长期来看, 将固定资产予以资本化, 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在其使用过程中分期核算其耗费的成本, 不仅有助于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实际情况, 也有利于形成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良性循环, 便于考核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 履行职能绩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应采取如下做法:

(1) 按固定资产大类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及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 各类固定资产性能、用途、使用年限均有差别, 应按固定资产大类进行折旧, 即固定资产折旧计提采用分类折旧率, 并按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文物文化资产除外) , 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文物和陈列品其价值一般不发生损耗, 所以不对其计提折旧。

(2)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可分为: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对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腐蚀性大、损耗快的专用设备、一般设备等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法;图书类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其折旧年限较难确定, 也可不提折旧直接计入成本;交通运输工具参照工作量法;教学用房等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可采用年限平均法。

(3)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科目设置及核算。取消“固定基金”科目, 相应设置“累计折旧”科目, 用于核算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该科目下应当按照对应固定资产类别或项目以及用途 (如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 设置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备抵科目, 与“固定资产”相结合分别反映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原值, 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固定资产的减项单独列示, 可得出固定资产净值信息。另外相应设置“资产折耗”科目, 核算当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 该科目下应当按照对应固定资产用途设置明细科目, 进行折旧费用的明细核算。该科目期末结账后应无余额。对于增加取得 (外购、自行建造、接受捐赠等) 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 根据各实际支出资金的列支渠道, 分别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银行存款”等。同时为了按收付实现制反映当期相关的预算收支, 需另设置预算会计科目以进行预算收支科目的平行记录。在固定资产列支时, 借记“预算支出”等科目, 贷记“预算结余”等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 按照应当计提的折旧金额, 借记“资产折耗”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处置、盘亏、毁损等原因减少固定资产时, 按照所处置固定资产的净值, 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等有关科目, 按照已提取的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余额,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三) 考虑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问题

如科研、高校教学、广电传媒等事业单位, 其拥有的部分固定资产属于高技术专业设备, 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 淘汰更新快, 在采取加速折旧仍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其实际无形损耗的情况下, 则考虑对其计提减值准备。为此需相应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固定资产减值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资产折耗”, 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借记“资产折耗”, 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转回。

(四) 完善固定资产报表披露信息

现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 反映信息过于简单。从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披露上看, 目前只侧重于有关固定资产相关的购置支出和期末数量的统计, 而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增减变化、新旧程度等在账簿及报表中没有述及。对于有关国家固定资产购建工程项目的预算及其执行情况信息更缺少披露。建议编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变动明细表”, 由于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变化较大, 编报该表有利于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净值等变动信息, 掌握利用情况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思考 篇3

摘 要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本文分析了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核算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自1998年1月1日实施以来,有效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加强了财务管理,促进了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人,尤其是随着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等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改革形势,笔者就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谈些看法。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判断标准

根据《制度》有关规定:“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都作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这是根据当时的经济水平和物价水平制定的,目前来看已明显偏低。但在国家未出台新标准前,必须按照此标准认定,不仅加重了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量,而且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大。

(二)固定资产的折旧

现行《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在这种核算方式下,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只能反映其购置时的历史成本,没有反映其实际净值,这样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实际净值随着时间推移差距越来越大,不能可靠、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及使用情况。

(三)自筹基本建设的核算

《制度》中事业单位用预算外资金安排的自筹基本建设,其所筹集并转存到建设银行的资金,用“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核算。由于基本建设周期大都在一年以上,在基本建设项目完工交付使用前,事业单位会计无法反映在建工程项目的资产价值,这样会导致事业单位账面资产不实。

(四)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融资租入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其他应付款”。支付租金时,按资金来源分别借记“专用基金——修够基金”、“事业支出”、“专款支出”等,贷记“固定基金”;同时借记“其他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中,除融资租入和政府采购方式购入固定资产外,凡是需要付出款项的,都是按付出资金的来源分别借记有关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政府采购方式购入固定资产:购入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应付账款”;收到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同时借记“应付账款”,贷记“固定基金”。从上述会计处理,可以看出,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与以其他途径取得的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方法口径不一。

(五)“专用基金——修够基金”的提取

《制度》规定,修购基金按照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提取修购基金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数额的任何变化,这使得净资产中既包括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即固定基金账户的数额,又包括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这种重复计算造成净资产会计信息失真。再者,修购基金的提取基数不具有科学合理性。事业单位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多少与单位固定资产的损耗和需求状况不存在比例关系,固定资产的购置与修缮费用仅是与固定资产的规模和使用状况密切有关,与单位的收入没有因果联系。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改进建议

(一)固定资产的判断标准

2009年8月,财政部发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对固定资产规定的标准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这一标准虽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仍有不足。随着事业单位不断接近企业化管理,建议与企业的标准保持一致。

(二)固定资产的折旧和“专用基金——修够基金”的提取

事业单位可参照企业的做法,定期对固定资产按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通过计提折旧来解决,取消按照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专用基金——修够基金”的做法,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

(三)自筹基本建设的核算

建议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增设“在建工程” 科目,用以核算自建固定资产。发生修建工程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有关资产科目;项目完工交付使用后,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

(四)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可以考虑采用如下改进方法:融资租入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其他应付款”。支付租金时,按资金来源分别借记有关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其他应付款”,贷记“固定基金”。这样处理既保持了各种途径取得的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又便于大家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997.

[2]曾烨,夏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探析.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12.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思考 篇4

1固定资产损耗价值得不到反映。固定资产折旧就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全额事业单位不从事生产,占有固定资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但固定资产支出是随着固定资产的耗费而转移的,根据收支配比原则,这种支出应以折旧的形式分配到每年的支出当中。目前的规定其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当固定资产购入时作“事业支出”处理,会虚增当年事业支出数;其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又人为地减少每年的事业支出数,从而虚增事业结余,不能真正地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而且,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没有正确的会计评估,使得事业单位每年使用固定资产的耗费不清晰,事业支出信息模糊,折旧得不到反映,单位会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没有体现其净值,导致净资产虚增,从而影响国家对全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造成有些该投资的地方没有投资,而不该投资的地方却重复投资,形成国家资金使用不准确性。

2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标准定价过低。根据《事业单位会计通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标准定位在:“一般设备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末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质,作为固定资产管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标准显得过于偏低。按照这样的标准,单位大量的电话机、热水器、办公桌椅等简易设备也列入了固定资产管理范围,这样相对于其他价值较高的设备而言,这种简易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使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宽,而过宽的核算范围就会带来固定资产统计不准确。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思考 篇5

[摘要]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模式的影响,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尚不完善,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给固定资产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的隐患,同时使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而且加大了政府的运行成本。本文从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角度出发,分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如何加强和完善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固定资产 核算 管理

当前我市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日趋增加,但综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管理薄弱现象。比如,我们在对镇本级及所属单位的审计中发现,一些单位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不按制度规范要求处理,存在账外资产,导致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资产存量不清。有些单位固定资产因未能正确核算,因而长期被隐满、借用、侵占。影响着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是也成为资产流失的一大隐患。

一、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总账与明细账与实物没有严密的稽核关系,有大部分单位只以流水账形式记录,未分门别类按资产性质、类别进行明细登记,账面数与实物数长期不核对,从而导致账卡不符、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2、账外物资比比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来源已具有

多样性,除了按预算购置外,还有无偿调拨、捐赠等等,按规定这些固定资产取得后必须登记入账。但由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间缺乏沟通,疏于管理,从而导致账外物资的存在。

3、固定资产随意处置现象较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是一项重要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在处置时未办理报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随意核销现象,而且处置金额也相当大。

4、会计记录不正确。一是账务体系及入账单位设置不合理,有的单位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总额,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或卡片,导致账物脱节,账面总值对实物失去控制。二是财务会计信息不及时,如对固定资产更新、维修、调入、捐赠等形成的资产不及时入账,有的甚至不入账;对报废和处置的资产不及时调账;又如建造的固定资产,由于资金不足、决算不办理等原因,造成结算不及时而未入账。三是会计信息不真实,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和增减变化情况,有的会计人员有意无意漏记固定资产账。四是会计信息记录不完整,存在账外资产。五是会计科目处理错误,固定资产取得或处置后,没有相应改变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等科目余额。

二、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不妥产生的原因

1、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对有严格的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单位公用经费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不健全,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日常管理,缺少固定资产实物登记账或台账;资产领用及保管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二是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造成固定资产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由于管理未得到彻底落实,保管固定资产的负责人责任意识薄弱,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就会不重视,产生更多的违规事件。

2、观念淡薄。部分单位对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有些同志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搞成本核算,也无须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只要自己不谋私利,反正都是国家的。因而产权清不清,权证齐不齐,使用当不当,账物符不符等等,都与已关系不大。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导致管理混乱。也由于不规范的管理状况,才有可能导致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3、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不能对固定资产的变化进行正确的财务处理,导致帐面无法反映实际单位固定资产状况.三、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各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应坚持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制定一套完善的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合理配备并节约、有效使用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要明确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1 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

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800 元以上。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3、合理配置、使用及处置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配置固定资产,应按规定程序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财政部门审批后,必须采取政府采购方式进行。购置的固定资产,应当由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组织验收。同时,应建立固定资产使用制度,规定固定资产的使用行为,不得以任何形式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举办经济实体。也不得以固定资产对外担保。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须经主管部门审核,报财政部门审批。事业单位使用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应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行政单位使用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必须合法化。资产处置是资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引发特权、导致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程序,依法操作。第一,呈报批准。行政事业单位的任何资产处置,必须事先报请有权部门(财政或国资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实施资产处置行为。第二,资产评估。经批准同意处置的资产,必须委托有评估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资产评估,以合理确定其资产价值。第三,必须采取公开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以实现其资产价值。第四,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4、对固定资产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管理。事业单位购入固定资产时,使用的借方科目为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款购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购入),贷方科目为银行存款。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余额。因报废、毁损及盘亏等原因减少固定资产时,按所减少固定资产的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清理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残值的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列入专用基金中的修购基金。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盘盈(帐外资产)的固定资产,应按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借“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有的单位不顾会计制度的规定,因上述原因增加的固定资产,不进行任何账务处理和卡片登记。造成这些固定资产长期游离于账外,甚至于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占有,固定资产流失严重。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峻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先按暂估价入账,待峻工决算后,再根据审计报告单所确定的价值入账。现在,大部分单位对这部分固定资产只使用,不记账,只等峻工决算后再入账。有的一等就是十几年,加上单位领导人和财务人员的频繁更换或调动,账物不能一一对应,造成严重的账实不符。另一方面各类资产不仅要有总账,还要设立明细账,对其分布和使用状况还必须设置相关台账,并制作固定资产卡片,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账实相符,确保资产的真实性。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各单位资产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为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刻不容缓。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加强核算监督;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日常使用管理;各单位主要领导人应引起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广大财会人员更要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业务素质,按财会制度的规定办理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工作,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使之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2006 年5 月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思考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进行管理的有效措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的审批与执行,是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会计集中核算及其作用

所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保证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以及财务自主权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取消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与出纳人员,设立报账人员,统一在财政部门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各单位的财政性资金收入直接纳入国库或者财政专户,而支出由财政直接支出[1]。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以后,单位原来在银行的所有账户均被注销,现有收支项目全被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效避免了资金的不合理使用,大大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做到专款专用。会计施行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原会计和出纳人员被报账人员取代,统一接受核算中心管辖,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得到了切实保障,有助于财政部门作出合理的决策,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职责更加明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事业单位与核算中心之间的矛盾 从会计集中核算的概念可知,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是保证原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所有权的独立,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主管领导不愿意配合核算中心的监督、检查工作,把财务管理责任推给核算中心,事业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弱化,对自己的服务职责严重缺乏有效认识。施行集中核算以后,核算中心的工作重点都放在账簿上面,同时又得不到事业单位的完全配合,使得会计核算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之间矛盾凸显,资产管理非常薄弱,财政核算中心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集中核算模式无法反映真实经济内容的缺陷 事业单位施行集中核算以后,会计中心往往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多个单位的账目,核算中心大厅“一对多”的工作模式,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责分离,失去了对事业单位行为是否真实的有效监督[2]。事业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只能是依据票据本身来判断,会计核算中心忙于日常的报账、结账和记账工作,根本无法对发票内容的真实性加以证明,使得会计监督职能受到严重制约。

2.3 核算中心与财政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 核算中心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大量的会计资料审核,人少、工作量大,不可能直接参与财政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对财政职能部门的相关业务流程、监督重点、政策变化等无法知晓,信心上面严重不对称,再加上核算中心审核的票据本身都无法对单位经济内容的真实性予以反映,自然就无法完全代替财政部门对企业实行财政监督了。站在财政职能部门的角度,自认为通过集中核算就完全掌控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会计活动,反而形成了新的监管盲点,造成核算中心与财政职能部门在工作对接上存在缺陷。

2.4 会计法方面的矛盾 《会计法》相关条款明文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立会计账簿,保证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会计集中核算将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相分离,把各单位的账簿和会计凭证交由核算中心管理,使得单位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彼此独立。最终导致会计集中核算与现行《会计法》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3.1 加强事业单位报账员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要清楚地认识到,实施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也不减少各部门的财务职责,实行集中核算以后,单位领导人员要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对报账人员施行统一持证上岗,据实登记会计账簿,加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定期与核算中心对账,领导签字前就会计事项的真实、合法性予以说明,向核算中心报账时也要就票据和单位经济活动予以汇报。财政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定期组织报账人员接受学习与培训,学习内容要针对性强、培训效果要显著,以便短时间内提高报账人员的会计专业水平。同时加强《会计法》等财政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提高报账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充分发挥报账人员会计监督的纽带作用。

3.2 加强监督制度管理工作 完善单位内部监督制度,防止单位资产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资产保管制度,在单位内部设立固定资产专项管理人员,对资产的验收、领用如实登记,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确保账目和实物一致。对于领用的固定资产进行及时有效地催还,确保资产送还后完好无损,一旦出现资产损毁,追讨使用人的相关责任。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清查制度,积极配合财政职能部门和核算中心对资产的不定期抽查,以便上级部门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3.3 强化核算中心工作职能转化 核算中心作为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重要纽带,代表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使财政监督和管理,所以必须对核算中心的职能进行有效转换,让其从基础的核算职能向财政管理职能转化[3]。核算中心工作人员要不断的转变观念,要充分发挥对预算信息的反馈与控制职能,发挥财政部门施行集中核算的真正意义,达到从核算向管理职能的有效转变。政府部门要制定统一、有效、科学的财政支出标准,使中心核算人员在日常支出票据的审核工作中有标准可依,管理上有依据可言,同时要增加核算大厅工作窗口,有效分解核算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更好地行使管理职能,使核算服务于监督高效统一,提高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水平。

结束语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思考 篇7

一、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方面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对固定资产“重购置, 轻管理”。2007年财政部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 虽然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但是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形成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力的情况并未完全改变。主要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规章知识的学习, 造成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 思想认识不够, 责任心不强, 存在职工认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已无关, 而是单位负责人及财会人员的事情, 加之领导往往忙于繁重的行政事务, 而忽视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因此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是导致单位固定资产闲置、流失、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固定资产内控制度不健全, 日常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目前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 有些单位因内控制度不健全而无章可循。在日常的管理中, 有的部门采购身兼多职, 既管采购又管验收、报销, 有的不对实物进行验收, 而只凭购货发票进行登记, 造成固定资产混乱及监管不力。财务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 没有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 对会计核算中存在的漏、错现象没有及时更正:如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直接由各部门使用, 未将其纳入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之中;因人员调动或部门调整等原因而引起固定资产的转移未及时进行跟踪管理和信息反馈等, 是造成账实不符的重要原因。

3、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 重复购置, 闲置较多。

由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或财政补贴, 有些部门从各自利益出发, 不管是否需要, 盲目争规模、要投资, 从而导致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等形成人为浪费现象。

(二) 核算方面

1、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薄弱。

固定资产计价不准确、不完整。有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改扩建增加部分未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有些单位由于会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 单位购置的固定资产有的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未按规定在固定资产账面上反映;一些单位在专项工程或者专项项目实施中所购置的设备, 在项目及工程专款支出中列支, 项目结束后, 应将固定资产移交单位管理和使用, 但是有些单位借机将这部分固定资产放在账外, 用于经营或租赁, 把取得的收入用于职工福利或其它支出, 使这部分固定资产游离于账外, 失去监管,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账务处理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不计提折旧与资产减值准备。由于事业单位核算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 一般情况下, 因固定资产入账后不需要提取折旧与减值准备, 故事业单位购置入账的固定资产在没有报废、毁损的情况下, 其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的账面价值是不变的, 不会因为固定资产使用磨损而使固定基金随之减少, 而这必然会出现以下弊端:

一是容易导致资产信息的失真。单位的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一直以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从固定资产的购置到报废的整个时间段内, 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数值都不发生变化, 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随着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使用, 固定资产要发生合理损耗。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 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可能要低于账面价值存在固定资产减值现象。而不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这样造成虚增资产总额。以账面原值核算固定资产, 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的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 虚增净资产, 造成资产信息的失真, 不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了解资产、净资产实际价值。

二是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折旧与减值核算所要求的分类管理、定期盘点清查、使用年限复核、磨损程度估计、可收固金额确定等一系列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可加强对固定资产数量、质量、使用状况进行实时、连续、全面地反映、监督和控制, 一方面能有效防止随意处置、私自占用、非法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合理估计潜在风险,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另一方面, 有利于明确分管、使用部门的权利与责任, 加强相应的绩效考核。

由于不提折旧与减值准备, 致使会计固有的核算与监督职能部分缺失, 而相应的会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潜在职能更是无从谈起, 这是导致目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之一。

二、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 加强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是解决现状的根本之道。

针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财政部2007年开展了“摸清家底”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 旨在为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财政部还大力实行国有收益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改革。在外部控管环境日益形成的同时, 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解决现状的根本之道。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前清后乱”现象发生。固定资产的控制程序与业务程序紧密相关, 必须根据固定资产的业务程序, 建立以下相应的具体控制点。

1、

建立岗位责任制, 重点控制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全过程。

2、授权批准控制, 明确审批人员授权批准的方式、程序、各相关控制措施;

明确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

3、预算控制:

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审批权限, 杜绝重复、盲目购建;

4、购建控制:

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对大、中型购建项目宜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零星采购实行双人采购制。固定资产购建活动中, 要建立必要的合同管理制度、法律咨询制度、严格签定并依法履行合同。

5、验收控制:

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参与, 根据不同的取得方式, 将实物与购货合同、供应商的发货单及捐赠方等提供的有关凭据、资料进行核对, 核对无误后方可办理验收手续, 出具验收报告 (验收单) 。

6、保险控制:

单位应建立固定资产投保制度, 以防范和控制固定资产的意外风险;

7、转移使用控制:

重点控制使用部门、转移部门和管理部门交接固定资产的记录;

8、维护维修控制:

使用部门确定专门的人员负责部门固定资产的修理和维护, 固定资产大修 (房屋建筑物改建、机器设备全面拆卸更换部件) 应先由使用部门提交固定资产大修预算草案, 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 财会部门、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通过, 财会部门按预算计划, 严格控制开支。

9、处置控制:

事业单位利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出售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 并提出申请, 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对于无偿调出、报废、报损的资产, 财务部门应凭上级主管部门或同财政部门批复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批复书》及时调整有关资产账目。

1 0、资产清查控制:

组成清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盘点, 发现账实不符的, 应及时查明原因, 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报上及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审批。

(二) 加强固定资产审计、监督工作。

诚然, 一套好的内控制度要得到良好的落实和执行, 关键在人, 需要相应的奖惩制度, 加强固定资产审计、监督工作。如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作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单位法人与部门负责人签订《资产管理责任书》, 促使单位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管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 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 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针对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促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法制化、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浪费, 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 改革相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使会计信息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思考 篇8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度不完善,日常管理及清理基础工作较薄弱。目前,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中,有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度不完善,管理及清理工作无章可循。在平常的管理中,有些部门采购经常身兼多职,既管验收又管采购和报销,有的不进行验收,而只凭购货的发票进行登记,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工作人员没有定期的对固定资产进行一些盘点,对财务部门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错、漏现象没有及时的更正。其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低,重复购置闲置多。由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资金主要是来源于财政补贴或者是财政拨款,有些事业单位部门仅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不管是不是需要,盲目争规模,要投資,从而导致了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等,形成了人为的浪费现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缺乏一个统一的监管制度,单位设租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大量的寻租现象,固定资产的筹资计划不完善,缺乏一些民主决策,个别领导同志说了算,并且缺乏一些单位外的制约,购建工程的决算预算也不真实,招标投标等竞争机制的引入比较滞后,尤其是县乡以下的政府部门采购控制还没有走上正轨,固定资产的价值失真。固定资产购建中出现的一些非法违规行为,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腐败滋生,时有“楼房建起而官员倒下”现象的发生。而且固定资产购建后,存量和流量管理工作不严,普遍存在者“重视购建轻于管理”的想法,固定资产的使用、处置、维护,出租与出借,以及报废和调拨等方面管理工作不规范,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这些环节也比较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再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也有不少问题。财务部门人员不是财会等相关专业,整体素质低,依照法律法规理财的观念比较淡薄,财会队伍不稳定,不少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经常身兼多职,疲于应付,作用发挥不到位。有些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高,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使一些先进的财会管理方法制度难以开展推行。第四,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缺乏管理意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少事业单位存在着重购建轻管理的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有些管理人员缺乏管理规章知识与固定资产使用的学习,造成了部分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较淡薄,思想认识上不够,责任心也不强。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意识不强,这也是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流失、浪费、闲置等现象经常出现的原因之一。第五,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缺乏切实有效地监督与监管。在采购或供给产品的时候,事业单位部门收集掌握的信息可能是有限的,不充分的,此时由于缺乏有效地制约监督权力,可能会导致单位决策失效或失败,造成国有资源的损失。

二、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措施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保障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完善健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学习,提高管理意识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研讨会等,使相关人员意识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与财会人员的责任心;单位多组织培训,请专业的管理人员讲课,根据单位实际的情况,必须加强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适当采取倾斜政策,优先安排有能力的年轻骨干外出培训学习,在提高管理能力的同时,使其了解到先进的管理模式,开拓视野,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实施优惠政策推动人才引进。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创造一些优惠政策,引进一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工作经验的人才,通过优秀人才的带动,可以有力地促进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其次,要进一步实现财务与政事的分离,建立健全独立的规范的现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体系,改变过去那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行政化的做法,建立更加高效和灵活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包括:预算拨款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控制制度,从而整体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运行效率。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都存在着资金不足,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现象,这些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主义公益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状,应该加快推进财务制度改革,要扩大事业单位依照法律理财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再次,改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相关的一些会计核算方法。要对固定资产的全面情况进行清查,根据当时的市场上,完全重置价值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在这个基础上,根据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单价,未来使用状况,减值风险大小等因素,进行重新分类,分别确认固定资产的旧总额和折旧年限,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进行按月计提折旧,每6个月或1年进行一次减值评估。取消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开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等科目。将清查固定资产时确定的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固定资产”科目贷方。资产负债表应当单独列示“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金额,以便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第四,完善监管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充分发挥各制约和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制约和监督的整体效能。应综合运用多种制约和监督形式,继续拓宽监督渠道,把政府专门机关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大力提高监督的效能。同时,也要明确监督的重点。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尤其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的制约和监督。如果领导干部腐败变质,会给党和人民造成更严重的损害,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要加强固定资产监督管理,落实好资产管理的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建立固定资产的盘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和健全实物登记账,对固定资产从购置,验收,领用,报废鉴定到报废必须进行全程得监管。应当建立切实可行的预算单位盘查,处置机制,并严格加以执行,落实到人。要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固定资产的盘查工作必须要认真落实,从制度,时间,人手抓起。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及配合。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有利于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提高政府为民理财的能力;有利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促进了服务型、节约型政府建立。

参考文献:

[1]郭建华.事业单位经营性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初探——兼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创新.交通财会.2008(08).

[2]白絮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9(11).

[3]裴小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项措施.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4]梁春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真实完整.财经界(学术版).2009(01).

上一篇:护理专业毕业自荐书下一篇:工程竣工质量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