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类(共8篇)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类 篇1
企业的后勤部门可以根据本系统的具体情况,具体规定各类固定资产目录。一般来讲固定资产可分为下列八大类:编辑推荐:固定资产盘存办法
一、房屋和建筑物
房屋和建筑物,是指产权属于本企业的所有房屋和建筑物,包括办公室(楼)、会堂、宿舍、食堂、车库、仓库、油库、档案馆、活动室、锅炉房、烟囱、水塔、水井、围墙等及其附属的水、电、煤气、取暖、卫生等设施。附属企业如招待所、宾馆、车队、医院、幼儿园、商店等房屋和建筑物,产权是企业的。
二、一般办公设备
一般办公设备,指企业常用的办公与事务方面的设备,如办公桌、椅、凳、橱、架、沙发、取暖和降温设备、会议室设备、家具用具等。一般设备属于通用的,被服装具、饮具炊具、装饰品等也列为一般设备类之内。
三、专用设备
专用设备,是指属于企业所有专门用于某项工作的设备。包括:文体活动设备,录音录像设备、放映摄像设备、打字电传设备、电话电报通信设备、舞台与灯光设备、档案馆的专用设备,以及办公现代化微电脑设备等。凡是有专用于某一项工作的工具器械等,均应列为专用设备。
四、文物和陈列品
文物和陈列品,是指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的各种文物和陈列品。例如,古玩、字画、纪念物品等。有些企业后勤部门内部设有展览室、陈列室,凡有上述物品的也属于文物和陈列品。
五、图书
图书,是指专业图书馆、文化馆的图书和单位的业务书籍。企业内部的图书资料室、档案馆所有的各种图书,包括政治、业务、文艺等书籍,均属国家财产。
六、运输设备
运输设备,是指后勤部门使用的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包括轿车、吉普、摩托车、面包车、客车、轮船、运输汽车、三轮卡车、人力拖车、板车、自行车和小轮车等。
七、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主要是企业后勤部门用于自身维修的机床、动力机、工具等和备用的发电机等,以及计仪器、检测仪器和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有些附属生产性企业的机械、工具设备也应包括在内。
八、其他固定资产
其他固定资产,是指以上各类未包括的固定资产。主管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划分,也可将以上各类适当划细,增加种类.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类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审计监督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履行职能、服务公众的物质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 要求在2020年前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同时, 强调在改革过程中,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国有资产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 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在分类改革不断走向纵深化的今天, 审计部门强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审计, 对维护资产安全完整, 提升资产使用效率, 促进分类改革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内涵和特点
财政部颁布的《行政 (事业) 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指出, 行政 (事业) 单位国有资产是各级行政 (事业) 单位占有、使用的, 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 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属于国家, 事业单位仅拥有占有和使用权;从资产来源看, 包括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调拨或拨给的资产, 接受捐赠或其他经法律确认的资产以及运用上述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从资产存在形态看, 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一) 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并存
按是否进入生产经营领域, 国有资产分为经营性和非营利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在本质上, 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其占有和使用的资产属于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然而,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转轨过程中, 部分事业单位呈现经营性与公益性二元并存的局面;相应地, 经营性与非营利性国有资产并存, 但在名义上大都仍旧笼统地归在具有公益性质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体系下。
(二) 资产占有和使用的无偿性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用于提供公益产品和公益服务。与其他资产用途不同, 公益产品和公益服务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难以用市场的方法衡量资产的投入产出效率。在我国实践中亦是如此, 长期以来, 侧重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社会属性—保证事业单位正常履行职责, 忽视了其经济属性, 这部分国有资产被无偿占有和使用, 国家不收取资产占用费。
(三) 资产分散, 规模庞大
《中国会计年鉴 (2010) 》相关数据反映,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达10多万亿元, 其中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为8万亿元。如果考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重置成本, 考虑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尚处粗放管理阶段, 资产遗漏、流失等因素, 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真实价值远高于统计数据。同时, 分布在各层级教育、科研、卫生医疗等领域的事业单位极具分散性, 分散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为管理增添了难度。
(四) 价值使用的无偿性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计提折旧, 资产的价值转移不要求补偿。资产配置、维修、更新改造等所需资金, 来源于财政预算拨款。由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使用之后不创造新的财富, 不具有增值和积累的功能, 资产的补偿、扩充所需资金不可能通过自身资产循环加以解决。它的整个使用过程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 是一个非生产性消费过程, 不可能通过自身的使用实现资金的循环周转。因此,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价值仅仅为购入时的原始价值。
二、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突出问题
归集起来,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程中, 国有资产面临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单位国有资产核算不规范, 资产会计核算严重失真, 存在存量资产不清, 账实不符等现象。二是部分单位资产处置不规范, 资产产权关系模糊。三是部分国有资产处于监管之外, 国有资产价值严重失衡。四是部分单位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国有资产管理混乱, 资产毁损、私自占用、丢失等现象严重。五是国有资产监管职责不清晰, 存在着职责交叉和管理的真空, 使得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成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薄弱的一环。以上问题直接影响分类改革的顺利进行, 必须引起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强化国有资产审计的措施
(一) 开展国有资产专项审计, 确保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顺利进行
正在开展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其中重要的一项任务, 是经营性与非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分离, 将从事经营性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 涉及到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相应地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在分类改革前, 通过开展国有资产内部控制专项审计, 资产清查专项审计, 资产核算专项审计、资产普查评估专项审计等工作, 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 核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为分类改革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在当前改革的紧要关头, 开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专项审计, 是确保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顺利推进的当务之急。
(二) 做好分类改革国有资产的清查审计工作
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前, 审计部门应重点监督做好国有资产、资金的清查、登记、财务清算等工作。一是登记实物资产, 编制实物清单。对清查出的未入账资产、闲置资产、报损报废资产及出借、投出资产分别登记入账;对未入账资产应估价入账;出借资产应予追回, 对无法追回的, 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赔偿责任;出租资产要附有租用合同, 对外投资的资产要附有投资协议书等。二是对清理暂存、暂付、债务款项的核实处理。应及时清偿、回收往来款项, 因特殊情况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 应附有关资料报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三是对清理出来的闲置资产、各种积压材料、资产损失、呆坏账等资产, 由资产占有单位提出处理意见, 经主管部门审核, 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四是清查核实工作结束后, 编制财务决算和实物清单, 全面真实地反映财务结余、债权、债务等情况。审计部门对以上程序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 确保国有资产清查全面、完整。
(三) 关注国有资产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建立完整规范的国有资产核算体系, 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保证国家财产安全、完整的重要手段。审计监督中, 一是对单位的国有资产会计核算严重失真, 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单位内部财产管理混乱等现象严重的单位在分类改制前应重点进行审计监督。二是关注资产建造和购置长期不转入固定资产, 应列支出而不列支出, 长期挂账往来款项, 造成国有资产账面反映不实, 虚增国有资产的现象。三是关注在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过程中, 任意扩大建设资金的使用范围, 将不属于基建工程列支的项目计入基建工程, 虚增资产的现象。四是关注国有资产长期不进行清查盘点, 应入账而不入账, 应销账而不销账, 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的现象。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审计监督,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准确反映国有资产数量价值状况, 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
(四) 重点监督分类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处置的合规性, 防范违规风险
国有资产处置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职务侵占、以权谋私等腐败问题的“高发区”, 同时也是最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地带”。在分类改革期间, 审计部门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不经财政或国资部门批准或评估, 擅自变卖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变卖收入不按规定上交财政, 截留、坐支或挪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不公开、不透明, 应实行公开拍卖的不实行公开拍卖, 暗箱操作、低价出售国有资产的行为;不履行报批手续、随意处置国有资产;国有资产长期丢失被盗不进行账务处理等。审计部门应对以上重点环节进行重点审计监督, 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五)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制度建设的审计监督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任务之一, 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一是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工作。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立法主要是一些行政规章和条例, 但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国有资产法》, 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要提升到一个法治的高度, 必须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依法管理国有资产创造条件。二是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在分类改革过程中, 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 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 按照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把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落到实处, 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三是督促事业单位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堵塞管理漏洞, 从源头上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行为。
(六) 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集中统一管理机制。拓展国有资产管理局代表国家履行集中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由国有资产管理局统一负责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制定, 资产集中采购供应, 资产使用处置、日常检查等管理工作;二是由财政部门负责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配置实行专项预算控制, 所需预算费用, 由国有资产管理局统一向财政部们申请;三是审计部门对资产采购、使用及处置行为和资产效率进行监督检查, 促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四是建立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绩效审计可以实现对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资产进行“问效”与“问责”, 对资产占有和使用单位形成外部压力, 迫使处置或调剂多余闲置的资产, 抑制增量资产的购置。通过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 建立起管理、服务、监督、评价等方面相互制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效益化。
参考文献
政府资产分类管理 篇3
关键词:政府资产;分类管理
政府资产作为一种资源,主要目标为包括社会公众在内的利益相关方提供各项服务,资产并不能带来经济利益,但能帮助主体实现目标。所以,《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号》将资产定义为,由于过去事项而由主体控制的,预计将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流入主体的资源。
1、政府资产分类管理现存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资产(本文的“政府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规模庞大,行政事业资产是国家政权运行和公共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载体。目前中央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1)与部门预算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政府资产是预算资金累积的结果,资产管理部门不能为预算管理部门提供有用信息,导致预算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资产占用较多的部门,不会少安排预算,反而可以多申请运行维护费,甚至将资产出租谋利,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管理相脱节。部门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多争取预算资金上,忽视对资产的管理,影响了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影响了公共资源使用效益的提高
(2)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各单位不会因资产管理好受到表扬,也不会因资产管理糟而承担责任,甚至不会因违规操作而受到惩罚。结果是各部门对资产的日常管理漠不关心,资产损失浪费严重,资产处置报废随意。
(3)不合理的配置标准。对于资产的配置,国务院有关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但是这一配置标准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违反资产配置标准的情况屡有发生。
(4)不完善的配套措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着缺陷:首先,总预算会计没有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其次,固定资产均不计提折旧,这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没有体现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虚增了固定资产总量;二是业务活动的成本不包括折旧费用,造成成本核算不完整,不能准确反映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耗费成本情况。正是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缺陷,助长了政府资产管理的弱化,掩盖了政府资产的流失现象,也影响了预算安排的准确程度。
(5)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不相符。在传统管理体制之下,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存在着不记折旧、不评估、不核算、存量不清、产权混乱、账实不符的现象。有的单位疏于管理,国有资产被非法侵占;有的利用国有资产办企业、开公司,账外设账;有的单位利用占用的土地违规违法投资开发建设;有的单位国有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等等。政府转让或出让一部分固定资产涉及部门单位没有及时进行核销处理,造成账实不符。
(6)“非转经”管理不善。利益的驱动使单位加速行政事业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步伐,由于分散管理运作“非转经”资产,加上体制方面的原因,存在大量的问题:一是“非转经”后所有权虚位问题更加突出,投资收益和所有者权益容易造成流失。二是“非转经”的资产在运营过程中补偿严重不足。作为经营性资产,其价值补偿是在营运中不提或少提折旧,而所创收入,在财政体外循环。三是“非转经”后资产经营效益低下。“非转经”后财务监督滞后,大部分都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执行。四是收益分配中严重向个人倾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效益收入、租金收入均被提供这些非经营性资产的单位及其所属企业视为集体所有,甚至作为福利,进入单位的“小金库”,背离了“非转经”以弥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不足的初衷。
(7)资产利用率低。资产的购建、管理和处置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基本上是脱节的,无法形成系统的责任制度。各行政管理机关之间资源的横向联合调剂余缺的意识和行动力欠缺。行政管理机关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下级部门与上级部门之间条块管理、利益分割的格局,部门林立,自成一体,互不协调,造成机关内固定资产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铺张浪费,造成大量的固定资产未使用、不需要或闲置,从而导致固定资产资源浪费和利用率低以及国有资产流失。
2、政府资产分类管理改进意见及建议
要做好政府资产分类管理,应该在基础方面下好功夫。
(I)加强政府资产监督管理。首先应该加强对资产的监督管理,以维护政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障政府资产不受侵犯,制止政府资产的流失。
(2)规范政府资产分类购置。要从根本上解决资产分类管理中存在问题,就要建立科学的政府资产分类预算制度和分类采购制度,以加强资产分类管理。
(3)完善政府资产分类管理法规。应尽快对现行法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以形成比较系统和完备的管理法律体系。要对各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具体分类明确定义,并且建设购置、管理目标、占有使用、职责范围、转让处置、违法责任追究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4)加强政府资产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加强对政府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培养,使政府资产分类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既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养,还要注意吸收新鲜血液,培养管理队伍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媛:《政府资产计价相关问题讨论》
[2]幺冬梅,邵铁柱:《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3]王丽:《政府资产核算与披露问题研究》
[4]张效功:《完善政府资产管理体制提高政府资产利用效率》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和分类 篇4
一、固定资产的特点
由于煤炭工业生产是地下作业,没有固定的生产车间,采掘工作面随着煤(岩)层的开凿而不断移动。因此,有一部分固定资产流动性大,更换也频繁,加上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数量多、种类杂、价值高低不一致,耗用时间长短也不尽相同,所以划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标准也不同于其他工业企业。
凡属于煤炭企业专用的下列12种小型设备,即:7.5kW以下电动机、10kW以下变压器、200A以下的低压防爆开关、水泵(除目录规定者外)、局部通风机、自救器、综合保护器、瓦斯检定器、矿车(包括平板车、坑木台车)、风钻(煤电钻)、风镐及矿灯等,由于使用年限较短,数量多,流动性大,更换频繁,有的虽然价值超过规定的标准,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也不作为固定资产。
煤炭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定义,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
二、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分类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规格不一,用途和使用情况也有差异。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正确组织固定资产的核算,必须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按现行制度规定可分为七大类。
(一)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是指参加生产过程或直接为生产过程服务的各种固定资产,如生产经营用房屋、建筑物、动力设备、传导设备、生产设备、运输设备、工具仪器及生产管理用具。
按其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又可分为以下7类:
1.房屋
房屋指生产部门和为生产服务的行政管理部门所使用的房屋,以及与房屋不可分割的各种附属设备,包括:
(1)地面各生产车间所使用的房屋,如绞车房、机修车间、锅炉房等。
(2)各行政部门使用的`房屋,如办公室、仓库栈房等。
(3)同房屋不可分割的各种附属设施,如梯子、升降机、晒台、室内上下水道、照明、取暖、卫生及通风、通讯管线等。
2.建筑物
建筑物指除房屋以外的各种建筑物,如围墙、烟囱、水塔、铁路、码头、厂区路面等,包括:
(1)矿井建筑,如主、副、风井井筒,井下暗井、井底车场、绞车道、人行道、井下修理间等。
(2)露天建筑,如露天矿、露天排水沟等。
(3)洗选建筑,如洗选厂房、受煤坑、洗煤池、煤泥沉淀池等。
(4)运输建筑,如铁路专用线、轻便铁路、各种电气信号设备、桥梁、涵洞等。
(5)供水建筑,如蓄水池、沉淀池、水箱、水塔、过滤池等。
(6)发电建筑,如发电厂房、冷水塔、配电架等。
(7)窑业建筑,如炼焦窑、耐火砖窑、砖窑、水泥窑、石灰窑等。
(8)杂项建筑,储煤仓、胶带走廊、煤台、站台、天桥、围墙、排水沟、堤坝及其他杂项建筑等。
3.动力设备
动力设备指用以生产电力、热力、风力或其他动力的各种设备,如蒸汽锅炉、发动机、水泵、整流器、涡轮机、空压机、电动机等。电动机可按企业具体情况分类,如作为主要机器设备上的附属设备,就不用单独分类。动力设备包括:
(1)电力设备,如发电机、7.5kW及以上电动机、200A及以上低压力防爆开关、10kVA及以上变压器、各种型号的高压开关柜及高压防爆开关、各种整流器、配电盘以及同动力设备不可分割的附属设备。
(2)风力设备,如空气压缩机等。
(3)内燃设备,如柴油机、汽油机等。
(4)汽力设备,如锅炉等。
4.传导设备
传导设备指用以传送电力、热力、风力、动力、流体和气体的各种设备,如输电线路、上下水道、气体和液体的输送管道。包括:
(1)管路,如井上的汽、风、水管,井下的风、水管路,钻探管及煤气管等。
(2)线路,如地面输电、照明、电话及信号等线路。
5.生产设备
生产设备指为生产直接服务的各种机器和设备,包括:
(1)采掘设备、采掘机械,如联合采煤机、联合掘进机、电铲、汽铲、挖掘机、装煤机及推土机等。
(2)提运设备,如各种绞车、刮板和带式输送机等。
(3)排水设备,如功率7.5kW以上的工业泵等。
(4)通风设备,如扇风机、鼓风机及热风机等。
(5)洗选设备,如洗煤机、给煤机、滚轴筛、振动筛及破碎机等。
(6)钻探设备、钻探机械,包括各种钻机。
(7)其他设备,凡不属于以上设备的其他设备。
6.运输设备
运输设备指载人、运货和销售产品用的各种运输工具,包括铁路运输的铁路机车车辆、汽车运输的卡车、水上运输的轮船、其他运输的小轿车等。
7.工具、仪器及管理用具
工具、仪器及管理用具指具有独立用途的用于安全检验、地质测量、实验和瓦斯测量用的各种仪器和用具,包括:
(1)试验化验仪器,如自动记录器、显微镜、高温炉等。
(2)测重机械,如地中衡等。
(3)地质测绘仪器,如测绘仪等。
(4)通讯设备,如电话交换机等。
(5)管理用具,如保险柜、照相机、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和分类电子计算机、复印机及其他管理用具。
(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指不直接服务于煤炭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固定资产,如职工宿舍、食堂、浴室、理发室、招待所、医疗室等使用的房屋、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
(三)租出固定资产
(四)未使用固定资产
未使用固定资产指尚未使用或待安装的固定资产,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以及目前停用今后还需使用的固定资产。由于季节性生产和大修理等原因而停用的固定资产,以及在生产部门内替换使用的机器设备,都应作为在用固定资产。存放在仓库的尚未领出使用的机器设备,应作为专项物资核算,不能列作未使用固定资产。
(五)不需用固定资产
(六)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七)土地
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文言文固定句式分类备考 篇5
1. “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 “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 “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 “……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 “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 “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
1. “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
2. “……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
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 “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
1. “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 “其……乎”,译为“大概……吧”。
3. “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问语气
1. “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2. “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3. “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4. “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五、表反问语气 1. “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2. “庸……乎”、“其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3. “况……乎”,译为“何况……呢”。
4. “其……乎”,译为“难道……吗”。
5. “何……哉”,译为“怎么……呢”。
6. “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类 篇6
第一部分
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省行《转发总行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农银鲁发[2005]53号)以及省行4月13日关于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会议要求,市行决定在全行范围内开展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为确保首次分类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意义和目的
实施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加强非信贷资产管理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外部监管的需要。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非信贷资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真实、全面、动态地揭示非信贷资产风险程度,引导非信贷资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银行的综合改革已经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而要搞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首要的和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摸清家底。如果底数不清,就没有办法制定改革方案,也无法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更谈不上取得市场的信任,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根据总行、省行部署,我们这次在全行开展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就是为了摸清家底,核实资产,澄清历史遗留问题,为股份制改造做好前期工作准备。同时,在同业竞争日趋激 烈的情况下,非信贷资金运用收益将成为农业银行至关重要的利润来源。加强非信贷资产的分类管理,将有助于实现全行收入的多元化。因此,不管是从农业银行改革的大局来看,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实施非信贷资产分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的核心是按照规定的风险分类标准,衡量非信贷资产的内在风险和真实价值,将非信贷资产按质量划分为不同档次。通过风险分类达到以下目标:
(一)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非信贷资产的质量,充分揭示非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
(二)发现非信贷资产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风险管理,压降非信贷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
(三)为判断全行资产减值准备、呆账准备是否充足以及认定、核销非信贷资产的损失提供依据。
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领导,确保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市行成立了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 长:李长波 副组长:赵传敬
成员单位:资产经营部、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个人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农业信贷部、银行卡部、国际业务部、计算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信贷管理部、法律事务部、办公室、审计部、监察部、保卫部。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行资产风险经营管理部,办公室主任由资产经营部经理担任,办公室成员由各成员单位熟悉非信贷资产的业务骨干组成,专职负责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工作,成员 组成如下:李珺、张广春、陈秀和、刘金娥、韩朝晖、王 军(公司业务部)、任雷、王建国、范斌、万六宝、孔小勇、李强、王刚、王伟、张万宏、王真、王运才、孙东岳、齐明华、胡寿辰、王永山、洪兵。
三、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部门分工
为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保证分类工作正常运行,现将部门分工明确如下:
(一)市行部门分工
1、资产经营部
(1)、负责牵头组织、指导、监督、检查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工作,负责对所辖和本级分类申报部门报送的非信贷资产的初分结果提出审查认定意见并组织提交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负责对超权限的非信贷资产组织上报上级行资产风险管理部门审查认定;负责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进行指导、监测、考核及检查。
(2)、负责报表汇总、审查、上报省行非信贷类资产风险分类相关资料。
2、计划财务部
(1)、负责市行本部银行存款、现金、贵金属、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拆放同业、人民币存放联行款项、债券投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委托及代理资产业务和兑付国家债券本息款项、长期投资中正常性股权投资、买入返售证券、应收账款、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应付福利费垫款、待处理房改资产等项目的初分、汇总。
(2)、负责向办公室、科技科、保卫科、审计部、监察部、各支 行等有关部门提供有关数据资料。
(3)、负责本职责范围内的对下指导。
3、国际业务部
负责全行外汇资金、存放同业款项(外币)、外汇交易及外币债券投资、外币存放联行款项、委托贷款或委托投资垫款等外币非信贷资产项目的初分、汇总。
4、办公室
(1)、协助计划财务部对市行本部及城区直管营业机构范围内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房改资产等项目的初分。
(2)、负责车辆等固定资产的初分。
5、法律事务部
(1)、负责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授权审查。(2)、负责对权属不清的项目提供法律指导。
(3)、负责待处理经济纠纷案件垫款、垫付诉讼费的初分、汇总。
6、监察部
(1)、负责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中违规责任的处理。(2)、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待处理案件垫款的初分。
7、保卫部
(1)、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待处理案件垫款的初分。(2)、协助计划财务部对市行本部及城区直管营业机构监控设备的初分。
8、计算机管理部(1)、负责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技术系统支持及维护。(2)、协助计划财务部对市行本部及城区直管营业机构相关固定资产项目(电子设备等)的初分。
9、审计部
(1)、负责对全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计。
(2)、负责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中损失类非信贷资产进行责任认定。
(3)、对损失类非信贷资产作出审计结论。
(4)、负责对《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签署(出具)审计意见,并签字盖章。
10、信贷管理部、机构业务部、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银行卡部负责各职责范围内的对下指导。
(二)支行部门分工
1、计划财务部
(1)、负责牵头组织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工作。
(2)、负责支行辖属银行存款、现金、贵金属、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拆放同业、人民币存放联行款项、债券投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委托及代理资产业务和兑付国家债券本息款项、长期投资中正常性股权投资、买入返售证券、应收账款、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应付福利费垫款、待处理房改资产等项目的初分、汇总。
(3)、负责向办公室等有关部门提供有关数据资料。
2、资产经营部
(1)、负责指导、监督、检查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工作,负责对所辖和本级分类申报部门报送的非信贷资产的初分结果提出审查认定意见并组织提交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负责对超权限的非信贷资产组织上报上级行资产风险管理部门审查认定;负责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进行指导、监测、考核及检查。
(2)、负责报表汇总、审查、上报市行非信贷类资产风险分类相关资料。
3、办公室
(1)、协助计划财务部对支行及营业机构范围内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房改资产等项目的初分。
(2)、负责车辆等固定资产的初分。
4、信贷管理部
负责待处理以前担保及信用证垫款的初分、汇总。
5、机构业务部
负责本部所辖客户应收利息的初分工作。
6、公司业务部
负责本部所辖客户应收利息的初分。
7、个人业务部
负责本单位所辖客户应收利息的初分。
四、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对象、范围、方法及有关说明
(一)分类工作的对象及范围
非信贷分类工作的对象是全辖各级经营单位,范围是2004年12 月31日时点的全口径非信贷资产项目。
(二)分类方法
对照《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将非信贷资产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可直接认定为“正常”类的资产,如现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
二是可直接认定为“损失”类的资产,如待核销呆账利息、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待处理抵债资产损失、未弥补亏损和应付福利费垫款等科目。
对以上两类直接按科目抄列清单,直接认定,无须有关背景资料。三是存在多个风险类别的资产,须逐笔抄列清单,重点认定,并须相关背景资料。
(三)有关说明
1、清理核对。对非信贷资产按会计科目进行逐项清理,检查业务处理的合规性。即资产项目是否有对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反映和记录,有无在账外记录未并入账内现象;是否按规定对非信贷资产进行核算和反映,有无故意违反会计制度、隐瞒资产性质乱用会计科目的现象;有无未经审批随意列账或进行违规处臵等现象;各类非信贷资产账账、账表、账款、账实、账据是否相符。
2、收集整理档案资料,检查手续的完备性。按照相关资产项目的管理规定,检查要素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档案是否完整。对应实行风险分类的资产全面收集整理、补充完善档案资料,并按项目或户建档,撰写背景资料。对缺少证明资产合法性和形成不良的文件资料的,要查明原因,并做出特别说明。
3、对需要确定可变现净值的实物资产完成尽职调查,在市场调查、交易管理机构咨询等方式中选取最优途径确定资产的可变现净值,确定损失率。
4、按照《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规定的分类方法进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真填制工作底稿、分类认定表,按户逐笔进行认定。要注意对损失类资产逐笔研究审定,分析损失原因,坚持标准,真实反映。
5、背景资料的填写。要分不同资产类别填写资产基本情况、风险分析及初分结论。对某些资产,如“存放同业款项”和“拆放同业”中的“待处理同业拆借垫款”,“应收及预付账款”中的“(表内)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待处理案件纠纷垫款”,“长期投资”中的“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清理”,“其他非信贷资产”中的“待处理抵债资产”、“待清理信托资产”、“待清理接收资产”等各种大类项目,在逐笔分类的同时,还要有总体评价和处臵建议。
五、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全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分为动员与学习、初分认定、审查审批、台帐报表汇总、总结上报五个阶段进行,实施时间为4月21日至5月15日。
(一)动员与学习。
4月21日,市行召开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动员实施大会,由市行领导作重要讲话,4月21日至22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学习总行分类办法、市行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参会人员:市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及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各支行分管财务的副行长,计财部、资产经营部经理。
(二)初分认定。
1、归集整理档案资料。各部门、各支行及各城区直管营业机构要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收集、整理业务档案资料,做好初分准备工作。
2、核对会计核算科目。分类人员要会同会计人员核对每笔业务的实际核算科目,核对总账与分户账、账账、账表等,并经财务会计部门盖章确认(在工作底稿上盖章)。对需要确定可变现净值的实物类资产进行调查,对背景资料进行分析。
3、初分。在归集整理档案资料和核对会计核算科目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估算预计损失率,撰写背景资料,填写分类工作底稿,确定初分结果,同时填写《风险分类认定表》,明确分类理由和依据。
各部室以资产项目管辖确定具体分管部门,实行条条管理,按科目汇总核对数据,搜集整理初分资料和认定表,分资产项目按部门分科目汇总后,报资产经营部(支行)初审。
4、初分时间为4月23日至4月28日。
(三)支行初审、审查、审议、审批、上报。
1、初审。各分工部门分别资产项目将分类认定表、背景资料和附件材料送资产经营部初审。资产经营部对资料分类准确性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报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
初审不同意,资产经营部签署意见后将申报材料退回申报部门。申报部门应按照初审意见,对不符合分类要求的分类资料和信息进行补充完善。
初审时间为4月29日至4月31日。
2、支行审议。审批权限内的分类认定,由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按照议事规则及时对资产经营部提交的审查意见进行审议。审议未通过的项目,发回审查部门、申报部门补充资料后复议。
审议时间为5月1日至5月3日。
3、支行审批。对权限内的分类认定,由行长或经授权的主管副行长在分类认定表上签署审批意见。
审批时间为5月4日至5月5日。
4、上报上级行。对超本行权限的上报上级行审查、审批。上报时间为5月7日。
(四)审计
审计部门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审计,出具审计结论、责任认定及处理意见,审计时间为5月8日至5月11日。
(五)市行审查、审议、审批
市行资产经营部对市行本部及超支行权限的进行审查,审查时间为5月8日至5月11日。5月12日市行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审批。经有权审批人审批后,下达批复。
(六)台帐、报表汇总(5月13日-15日)。
各级行非信贷资产经营管理部门要根据审批结果和上级行的批复,确定分类结果,及时登记台账。并将《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汇总表》及本单位的总结分析一并上报市行非信贷类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七)总结上报。
5月16日至20日,市行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进行汇总整理,撰写总结分析,上报省行。同时,针对分类中发现的问题,拟定措施,加强管理,化解风险,全面提高非信贷资产管理水平。
六、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权限
1、风险类别为正常、关注类的资产,由经营行直接认定。
2、风险类别为次级、可疑类的资产和损失金额在500万元(含)以下的损失类资产,由市分行认定。
3、损失超过500万元的上报省行审批。
七、工作要求
(一)严格按照《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标准及操作规程规范操作、稳步实施,不得违规或逆程序操作,不可自定标准、自定办法。
(二)及时将分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出现的情况向市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
(三)如实反映分类结果,不得瞒报或随意调整分类结果。
(四)加强分类档案资料管理,做好分类数据的保密工作。
第二部分
理顺对非信贷资产管理的认识
要做好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必须首先弄清非信贷资产的概念,统一对非信贷资产的认识,理顺非信贷资产的管理。
一、统一对非信贷资产的认识
(一)找准问题,认清差距。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管理和习惯等原因,银行对信贷资产以外总量巨大、性质各异、内容繁杂的一大块资产一直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称谓,也未实现统一的管理,非信贷资产管理状况既明显落后于信贷管理,也不符合我行改革发展的需要。从我行非信贷资产的管理现状看,目前认识上的主要问题是突出表现为 “乱、散、差”三方面:首先,认识比较“乱”。①概念乱,提法多,称谓不统一。信贷资产之外,“其它资产”、“待清理资产”、“待处理资产”、“非生息资产”、“接收资产”、“投资性资产”、“抵债资产”等各种概念和提法都有,难以区分,容易混淆;②内容乱,项目多,种类杂。非信贷资产犹如一个大筐,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我行全口径统计项目有18类,高风险统计项目有12类;③资产形态乱。现金、贵金属、银行存款、存放款项、应收账款、投资、买入返售证券、抵债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清理资产等各种形态均有,且有形和无形、实有和递延兼备。其次,管理比较“散”。①业务散。存放类、拆借类、应收类、投资类、回购类、以资抵债类、接收类、待清理类等各种业务均有,且涉及多个部门;②科目散。业务散必导致科目散,如按2004年银监会要求核查统计,非信贷全口径18类及高风险12类所归属之一、二级会计科目分别多达百个以上,业务散乱及科目零乱可见一斑;③信息“散”。业务散、资产散、科目散必带来信息散,因为无统一、规范的会计科目体系,无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必缺少强有力的电子化支撑,必造成信息采集方式差、处理成本高、使用效益低的不利局面;④管理散。职责散则必带来业务散,必导致“群龙戏水、各司其务”的局面,必带来“资产散”的结果。非信贷资产既有认识上的“迷点”、“乱点”,必存管理上的“盲点”、“盲区”。一是从管理现状看,缺乏集中、统一。非信贷资产管理的确是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急需加强的内控部位;二是从操作方式看,需要严格、规范。第三,质量比较“差”。①全行非信贷资产中,不良资产主要集 中在“应收账款”及诸多“待清理资产”、“待处理资产”、“抵债资产”等项目。且损失比较大。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我行为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加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逐步注重和加强对非信贷资产的管理,努力压缩无效资金占用,优化资产结构,降低经营风险,减少资产损失。2003年初,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下发《中国农业银行非生息资产管理试行办法》(农银发[2003]149号),将资产负债表中信贷资产以外“不直接产生收益,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占用资金的资产”明确为“非生息资产”,基本涵盖了除投资类生息资产以外的其它非信贷资产,对管理对象、管理原则、职责分工、核算科目、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及检查考核等方面做出规定,对“合理非生息资产”和“不合理非生息资产”分别确定“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和“清降压缩,实时消化”的管理原则,并开展了系统清理并制定了压降计划。虽然我行对非信贷资产管理的有关措施,与银监会监管要求及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但该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行在非信贷资产管理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二)明确概念,统一认识。
以2003年银监会成立后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管理的专项核查及现场检查为标志,对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的认识真正得到统一。去年以来,各行高度重视非信贷资产管理,极为关注非信贷不良资产的清理处臵,特别是为了加快股份制改革及上市步伐,纷纷加大对损失类非信贷资产的拨备核销力度,加快非信贷不良资产的清理处臵步伐,提升非信贷业务的整体管理水平。
目前,银监会的规范提法是:按照资产的性质,将银行全部表内资产 划分为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即资产负债表中,除了信贷资产以外,其余资产全部归入非信贷资产范畴,一律统称为“非信贷资产”。据此,非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有机组成部分,非信贷资产管理及风险监控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全行非信贷资产管理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一)全行非信贷类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2004年2月之前,全行非信贷资产管理基本上处于“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资产负债管理部、财务会计部、国际业务部、信贷管理部、资产风险管理部、法律事务部、审计局、保卫部等有关部门在认真执行国家和监管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的同时,根据各自管理需要,先后制定了非信贷资产有关项目的规章制度,据去年核查时不完全统计,累计有80多项,内容涵盖了非信贷资产的大多数项目。主要制度概述如下:
1、在非信贷资产的集中管理方面: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非生息资产管理试行办法》,将资产负债表中信贷资产以外“不直接产生收益,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占用资金的资产”明确为“非生息资产”(基本涵盖了除投资类生息资产以外的其它非信贷资产),并对“非生息资产”的管理对象、管理原则、职责分工、核算科目、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及检查考核等方面做出了规定。近期,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建议:将《中国农业银行非生息资产管理试行办法》与我部积极制定下发的《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试行办法》合并,将非生息资产管理移交资产风险管理部管理,为实现全行非信贷资产的统一管理创造条件,也使全面加强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成为 可能。
2、在非信贷资产的财务管理方面:总行(财务会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对资本金、现金资产、证券资产及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递延资产)、资产多缺处理等非信贷资产作出明确规定;制定《中国农业银行现金业务操作规程》、《中国农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国农业银行车辆管理暂行规定》及《中国农业银行基建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现金、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管理等操作程序;下发《关于金融企业住房改革若干财务问题的补充通知》,对待处理房改资产作出补充规定。
3、在资金营运管理(含现金和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存放联行款项、拆放同业等)方面: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资金营运管理制度》、《中国农业银行(人民币)资金营运计划管理办法》、《中国农业银行资金调度调剂管理办法》,对全行资金营运管理(含存放同业、拆放同业等)作出规定。此外,总行(国际业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外汇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中国农业银行外汇交易操作规程》,加强对外汇资金及外汇交易的管理。
4、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除了认真执行《财政部关于调整金融企业应收利息核算办法的通知》和《财政部关于缩短金融企业应收利息核算期限的通知》,总行(财务会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管理办法》、《中国农业银行应收利息核算办法》、,规范了应收利息的管理;总行(法律事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经济纠纷案件管理制度》,加强经济纠纷及案件管理诉讼案件管理,严格执行经济纠纷案件报告制度,对垫付的诉讼费实行台帐管理并加强检查。
5、在投资管理方面:总行制定《中国农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中国农业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管理暂行规定》及《中国农业银行准备金管理办法》,规范对资本金、证券资产及投资、投资收益、外币债券投资及准备金等管理。
6、在担保及信用证业务管理方面:总行(信贷管理部和国际业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国内担保业务操作规程》、《中国农业银行对外提供外汇担保管理办法》、《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加强境内外担保和信用证业务管理。
7、在抵债资产管理方面:总行(资产风险管理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规范了抵债资产的接收、管理和处臵工作程序。
8、在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管理方面:总行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总行(财务会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代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会计核算办法》、《中国农业银行代理银行间债券市场买卖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及《中国农业银行代理黄金交易资金清算业务会计核算办法》等,加强对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业务的核算管理。
9、在非信贷资产的内部控制方面:总行(审计局)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办法》、《中国农业银行稽核审计工作暂行办法》、《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处罚处理暂行规定》,总行(法律事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暂行办法》,总行(监察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总行(保卫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安全保卫责任制暂行规定》,规范内部控制工作 程序,加强内控管理成效。
10、在非信贷资产损失核销方面:总行(资产风险管理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试行)》,总行(财务会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经济损失核销管理办法》。(二)目前全行非信贷资产的管理分工。
1、资产负债管理部门:负责全行(人民币)资金营运管理(含现金、贵金属、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拆放同业、买入返售证券等)及投资管理(负责全部债券投资管理和正常类股权投资管理)等项目管理;参与未弥补亏损的消化。
2、财务会计部门:负责现金、银行存款、存放联行款项、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待处理房改资产、应付福利费垫款等项目管理;参与未弥补亏损的消化及应收账款管理;参与非信贷资产损失的核销。
3、国际业务部门:负责外汇资金、外汇交易及外币债券投资的管理;负责世行、亚行等委托贷款的管理;负责世行、亚行等委托贷款垫款及外汇担保、信用证垫款的清收保全;负责对境外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管理和指导。
4、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待处理担保及信用证垫款管理,参与应收账款中应收利息等管理。
5、农业信贷部门:负责对人行及农发行划转的专项贷款本息的管理。
6、机构业务部门:负责代理类业务的管理。
7、资产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性股权投资、地方企业债券投资(职 责有,目前暂为正式接管)及自办实体投资的清理处臵;负责待处理抵债资产的接收、管理及处臵;参与应收账款中应收利息等清收处臵;负责非信贷不良资产形态认定及办理损失核销。
8、法律事务部:负责应收账款中待处理案件纠纷垫款项下的“垫付诉讼费”项目的管理;负责涉及非信贷资产的经济纠纷案件管理及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
9、监察部门和保卫部门:负责待处理案件纠纷垫款中“待处理案件损失”的项目管理;负责 经济案件中抓追逃、抓结案、抓挽回损失的工作。
10、审计部门:负责对全行非信贷资产管理的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及执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情况进行审计。(三)我行非信贷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概括起来,我行非信贷资产管理中目前存在“重信贷资产管理,轻非信贷资产管理;重部门分散负责,轻全行统一管理;重正常资产的常规管理,轻风险资产的清理处臵等现象。
1、去年自查时发现、总结的问题。在去年上报银监会的《自查报告》中,归纳、总结了以下问题:①缺乏明确的政策、制度及统一管理。由于监管部门及我行非信贷资产管理政策制度的缺失及管理不到位,我行对非信贷资产的认识水平、清理摸底、监测分析、有效处臵及评价考核方面存在不足。②风险管理薄弱。全行的非信贷资产风险预警及化解意识急需加强,缺乏对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缺乏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及风险形态认定、调整的申报、审批机制,非信贷不良资产的系统清理和清收处臵明显滞后。③会计核算问题。尽管总行对非信贷资产有关项目的会计科目及核算有明确规定,但境内一些分支机构中较多存在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不统一等现象;境外机构会计科目设臵及核算尚未统一,境内外并表尚有困难。④电子化建设问题。非信贷资产管理与信贷管理的电子化建设相比差距较大,风险分类及电子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有待加强。⑤内控机制还很薄弱,责任未落实,处罚不到位。主要是缺乏规范的制度约束和内控机制的薄弱,也集中反映了非信贷资产的审计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非信贷资产的专项审计的密度、频率和质量有待提高。
2、银监会现场检查查出的问题。银监会在去年对我行进行了现场检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问题:①损失较大。②内控制度和管理不完善。③违规问题较多。④抵债资产问题较大。⑤对历史遗留问题不重视,清收不落实。⑥固定资产管理不严,账实不符,账外资产未及时清理。⑦待处理房改资产反映不真实。
三、非信贷资产风险成因分析
(一)宏观层面分析。从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及农行体制改革看:我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历史原因和国家宏观调控等政策的影响形成的风险。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行作为一家对新中国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并做出重要贡献的老牌国有商业银行,经历重大的角色转变,即从国家计划经济的政策调控枢纽之一,逐渐转化为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家每一次经济政策的调整,都在农行留下一道又一道深刻的历史痕迹,形成越来越沉重的历史包袱,多年积淀下来各种政策性风险必然在农行的非信贷资产中得到集中反映。如农行在改革开放前及作为国家专 业银行时期发放的不少政策性支农贷款形成不良,农发行及人行划转的专项贷款几乎全额形成不良,人行资金市场及融资中心撤销后未归还的会员基金及未偿还的农行拆借款形成一些风险,因国家整顿金融秩序而关闭的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给农行造成较多不良,职工住房分配体制改革后承担了待处理房改损失,上述因素不仅严重影响了农行信贷资产质量,也衍生了大量的非信贷资产风险,形成了较多挂账待处理资产,给农行带来较大损失。
二是受市场竞争和自身财力限制的双重挤压形成的风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逐步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金融业务逐年放开并逐步以市场化运作,使农行日益感到金融竞争的严重压力,农行必须加大必要的投入才能改变形象(如门面装潢、微机、电子网络的投入),与轻装上阵的股份制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全面展开激烈竞争。但由于农行处于国家银行向专业银行、商业银行的转轨阶段,国家的宏观监管和农行自身财务管理都不可能很快与金融市场竞争的要求相适应。在双重挤压下,农行要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必然会形成相应的财务包袱。随农行的管理不断规范和逐年消化,这种财务包袱形成的非信贷资产需经过多年的发展才能逐步加以消化。
三是由于自身不规范经营、帐外经营、违规违法经营形成的风险。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农行也经历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特别是改革之初~宏观调控前的一段时期,由于对改革政策的理解偏差,受社会不正常经济现象的误导及盲目跟风,对自身经营效益的过分追求,或片面顾及农行及信用社职工的收入,不少基层分支机构通过大办自办经济实体、大兴高息融资拆借、大搞违规 及账外经营形成了大量呆账,转化为非信贷资产风险。同时,还有少数农行员工经不住市场经济的考验,道德沦丧,腐败变质,为谋取个人私利,臵农行利益于不顾,大搞违法违规经营,发生了不少经济案件,给农行造成了较大损失。
四是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劣化及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衍生的风险。由于农行历史上一直扮演国家政策性银行角色,也承因此接了大量的老企业的贷款,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及诚信建设未能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协调发展,加之目前诚信机制及监管主体的缺失,致使当前的社会信用环境处于一个相对劣化状态。尤其表现在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脱壳,逃废银行债务,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包庇、纵容及支持企业的逃废债行为。农行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必须通过依法诉讼清收保全信贷资产,或通过采取以资抵债等变通的方法清收贷款本息。由于种种原因,“执行难”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一大顽症,赢官司不赢钱已司空见惯,银行被迫垫付大量诉讼费,以及通过以资抵债方式接收不少欠贷企业的劣质资产,衍生出新的非信贷资产风险,也潜在着更大的处臵损失。
五是由于农行历次体制变革形成的风险。①农行历史上经过多次与人行的分合变换,由于管理和交接衔接的原因,一些原始资料不尽齐全,形成非信贷资产的风险,最早的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前。如委托放款由于经过多次分合,委托款项来源、定向、全权委托性质均难以查考,尤其是人农两行分家,从人行划入的老委托放款部分借据不全等。②1994-1999年的经历的“分、撤、脱、剥”改革(指农发行分设,系统信托公司撤销,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及向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剥 离不良资产),衍生出新的非信贷资产风险。如农发行划回的专项贷款,几乎全额转为不良;系统信托公司撤销,形成的“待清理信托资产”全额为可疑类以上;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形成为数较多的“待处理同业拆借垫款”及“诉讼费垫款”;剥离不良资产过程中及行司之间的经济纠纷,又衍生“未剥离表内利息”、“有问题”剥离项目、“投资划转退回项目”及“已剥离债权的诉讼费垫款”等新的非信贷资产风险。
(二)微观层面分析。从业务操作情况看:除了一些纯粹的非信贷资产项目风险由自身形成外,还有不少非信贷资产则是由于信贷资产发生风险及表外业务发生事实垫款风险后转移而来。
1、内生性风险。一些纯粹的非信贷资产项目风险均属自身形成。
2、转移性风险。一些与信贷资产及表外业务有关的项目则是由信贷资产及表外业务的风险转移而来。①信贷资产风险转移项目:应收账款中的“表内应收利息”、“待处理案件纠纷垫款”;其他非信贷资产中的“待处理抵债资产”、“待清理接收资产”。②表外业务风险转移项目:“待处理以前担保及信用证垫款”、应收账款中的“待处理案件纠纷垫款”。
第三部分 银监会的主要监管要求
一、监管目的。全面掌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的总量、结构和风险状况,摸清底数,进行监测考核提供依据,督促各行加强 对非信贷资产的内部控制和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监管内容。按照《银监会关于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及其损失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银监通[2003]1号)及《银监会关于报送2004年有关统计报表的通知》(银监发[2004]2号)要求,主要监管以下内容:
(一)非信贷资产总量、结构和预计损失情况。
1、非信贷资产总量、结构和地区分布情况。
2、评估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及预计损失。
(二)非信贷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情况。监管各行非信贷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审慎性以及执行情况。
1、是否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制定了涵盖境外机构的非信贷资产尤其是非信贷风险资产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办法;
2、各行总行的非信贷风险资产监测是否涵盖了境内外分支机构,并明确划分了内部管理部门承担的非信贷资产管理职责;
3、是否制定了新增非信贷风险资产进账审批办法;
4、是否制定了对垫款、其他应收款项等各类挂账、待清理资产进行检查、清理、处臵的办法和措施;是否制定了有关非信贷资产损失消化计划,执行情况如何;
5、内部审计对非信贷资产的审计范围和充足性如何;
6、是否存在内部控制关键环节上的漏洞;
7、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在操作上是否得以有效执行;
8、对因违法、违规、违纪行为造成非信贷资产损失相关责任人是否追究责任。(三)非信贷资产相关业务处理的合规性。
1、是否所有的非信贷资产项目均有明确的对应账户进行反映和记录,有无仅在账外记录未并入账内现象;
2、是否按规定对非信贷风险资产进行核算和反映,有无故意违反会计制度、隐瞒资产性质乱用会计科目、账外核算的现象,有无未经审批随意列账或进行违规处臵等现象;
3、各类非信贷资产账账、账表、账款、账实、账据是否相符。
三、统计要求
(一)报表内容。根据《银监会关于报送2004年有关统计报表的通知》(银监发[2004]2号)规定,今年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非信贷资产情况统一按“[542]表”填报。
总行在《关于执行2004年银监会统计制度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农银办发[2004]81号)中,明确了“报表形式、报表内容、指标说明及填报部门”。
(二)数据来源。来源于基础的业务状况表,并于资产负债表保持高度一致。
(三)会计科目。按照财政部及各行总行规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核算。
四、分析方法
银监会在2003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检查实施方案》中,对非信贷风险资产质量提供了具体分析方法。
(一)分析方法。按照非信贷风险资产的特性不同,对十二类高风险非信贷资产质量可采取以下不同分析方法:
1、直接认定法:指对已经发生且确认无法收回,应计入而未计入当年损益,仍以资产形式存在的部分,直接认定为损失的分类方法。
2、权益法:根据投资方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情况,对投资损失进行估算的方法。主要用于投资类资产,在无法及时获得投资单位有关经营信息时,结合使用风险分类法。
3、风险分类法:以风险为基础,同时参照高风险非信贷资产账龄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是对有交易对手、存在信用风险的非信贷资产,根据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其履约意愿、信用记录、偿还的法律责任和银行资产管理等非财务因素,分析其履约能力和意愿及其他信息,从定量和定性方面综合评价其风险状况和预计损失程度,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十二类高风险非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正常类垫款预计损失率为0,关注类垫款预计损失率为2%,次级类垫款预计损失率为25%,可疑类垫款预计损失率为50%,损失类垫款预计损失率为100%。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非信贷资产。
正常: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资产会发生损失。
关注:尽管资产目前没有发生损失,但存在一些可能造成损失的不利因素。
次级:资产可能形成一定损失,但损失较小,预计损失率小于30%。
可疑:即使采取措施,资产也肯定要形成较大损失,预计损失率为30%(含)-90%(含)。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资产 或权益仍然全部损失或只能收回极少一部分,预计损失率90%以上。
4、可变现净值法:指以高风险非信贷资产账面价值,扣除其可变现净值后的差额部分作为预计损失的分类方法。可变现净值大于账面价值时预计损失为0。可变现净值是指以高风险非信贷资产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处臵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
5、专家判定法:是指以高风险非信贷资产实际情况为基础,经过综合研判确定预计损失的方法。(二)各种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
1、采用直接认定法的项目:包括已批准或确认为损失但尚未核销的非信贷损失挂账项目,如2000年以前存量表内应收利息、待处理房改损失、未分配利润亏损挂账、应付福利费红字垫款、待处理以前并账亏损挂账、待处理城信社资产与负债差额等各类损失。这类项目均按账面余额的100%确认预计损失。
2、采用权益法的项目:包括待清理长期投资、委托持股(非剥离债转股)等有关股权投资项目或委托投资垫款等。
3、采用风险分类法的项目:包括待处理案件纠纷垫款、待处理其他应收款、待清理拆放同业、待处理以前担保及信用证等业务垫款、待清理债券投资、委托贷款垫款,以及待清理城信社信贷资产和人行转来企业贷款本金等有交易对手的项目。
4、待清理城信社信贷资产、待清理信托资产和待清理自办公司资产或其他非信贷资产项目中,涉及贷款、借款、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不同性质的资产,分别采取对应分析方法,按对应前述有关分类标准确定预计损失。
5、采用可变现净值法的项目:主要涉及抵债资产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计算机软件等)和其他实物资产。
6、上述1至5以外的某些项目,若情况复杂、资料不全、信息有限,不能直接认定或采用权益法、风险分类法等确认损失的,采用专家判定法,经过综合分析研判确认预计损失。
五、监测考核
根据《银监会关于加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的通知》(银监发[2004]7号)中《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作如下监测考核。(一)主要内容。包括不良资产的监测、分析、考核,数据、资料来源及分析、考核报告的上报时间,不良资产管理及监管责任等。(二)考核评价。主要指标是“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质量进步度”,且既有“进步度横比”,也有“进步度纵比”。
第四部分
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见文件)
第五部分
全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需要统一的几个问题
一、部分项目的界定或认定。
1、帐外固定资产;除781、782科目外,在其它科目列支购臵的固定资产。包括递延资产中未经批准列支购臵的固定资产。认定时一 律按实物现状或帐内固定资产认定标准认定。
2、房改资金和买断工龄垫款;房改资金垫款主要指交房改办未返还的部分;买断工龄指未消化的部分。认定标准统一按帐龄划分,凡超过181天至360划分为可疑。
3、递延资产。总行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三项规定:递延资产中应摊未摊的部分,至少划分为可凝。但未规定摊销期是否满,在认定中难以把握,因此统一规定:应摊未摊的部分全部认定为可凝。
二、扎差科目的认定。
扎差科目主要涉及存放联行、委托投资及委托贷款、应付福利费垫款、亏损挂帐、其它非信贷资产。认定时按资产方余额全额认定。
三、统计口经。
汇总表帐面余额以2004年底本外币合计会计报表数为准,凡涉及扎差科目汇总时,只统计后三类,正常和关注不作统计。如后三类大于报表数的另附说明。
四、关于错用科目问题
此次分类前暂不作调整,待分类结束后按规定该调整的调整,对超权限或规定的不能调整的,以二级分行为单位写出专题报告,报省分行会计处集并研究答复。
五、关于长期国债投资科目中存的问题
对长期国债科目中,已到期国债,本息省分行已全额下划,仍有垫付的,必需组织力量彻底查清。
六、建立台帐问题。
分类结束后,经营行和管理部门都要按规定建立台帐。要求:可参 照信贷五级分类台帐的建立。
七、需上报材料、报表及要求
1、汇总表(总行格式)。要求本外币合并数据。另外需上报一份扎差前汇总表(即基础表)。
2、分类报告。内容;①分类前后非信贷资产状况,包括总量、结构、占比。②对照分析,具体到每类或每个项目,说明其升降原因。
3、损失类报告。(附认定材料、风险委员会投票结果、会议纪要及其它有关附件材料)要求:对形成损失的原因要认真分析,一是要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宏观分析;二是要从管理和操作风险进行深刻剖析;三是要从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进行分析。
谈金融资产重分类的会计处理 篇7
1. 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及原因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CAS22) 所规范的金融资产包括四类, 分别是: (1)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2) 持有至到期投资; (3) 贷款和应收款项; (4)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CAS22对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是金融资产所有者的持有意图。通俗来讲, 第一类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准备短期持有的、以投机为目的且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债券和股票。企业持有该类金融资产的主要获利方式在于“低价买入, 高价卖出”, 获取“价差”。虽然CAS22没有指明, 但第二类金融资产实际上是指企业有意愿、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债券。对于这类金融资产, 企业的持有目的在于获取与债券相关的利息收入。第三类金融资产和第二类金融资产同为企业持有的债权, 企业对它们的持有目的、获利方式基本相同, 二者的本质差异在于贷款和应收款项没有活跃市价。第四类金融资产是“垃圾桶”, 当企业所有者的持有意图不明确而不能将其并入以上三类时, 就将其计入第四类。对于第四类金融资产, 企业既可以短期持有也可以长期持有, 进行报表列示时, 它作为长期资产的第一项列示于资产负债表。
2. 不同种类的金融资产重分类限制和条件分析。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特点是企业在每个会计期末需要将其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进行对比, 并将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于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且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了当期损益, 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无需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虽然也是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但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所有者权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和贷款、应收款项则要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并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每期的投资收益。企业不能对金融资产随意进行重分类的原因在于: (1)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要求有公允价值, 这使得它们不能与没有公允价值的贷款和应收款项互相重分类。 (2) 不同种类金融资产的持有目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果允许企业任意改变它们的种类, 将极大地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 CAS22是按照持有意图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 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如果允许对它们任意重分类, 会给企业留下很大的盈余管理空间。
CAS22对金融工具的重分类做了严格的限制, 第一类金融资产不得重分类为后三类金融资产, 后三类金融资产也不得重分类为第一类金融资产。因此, 在CAS22的规范下, 金融资产的重分类事实上只存在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间。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转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例1:2010年1月1日甲公司以1 050万元的代价购买乙公司发行的面额为1 000万元的债券, 发生相关税费10万元, 票面利率为6%, 实际利率为5%, 期限5年, 按年付息、到期还本。2010年1月1日购入时, 甲公司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2010年12月31日, 甲公司所持有的乙公司债券市价下降为900万元。2011年1月1日, 甲公司将持有的乙公司债券的20%按照市价对外出售, 当日全部债券的市价为950万元。
1.2010年1月1日, 甲公司购入债券时的会计分录为: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 000、———利息调整60;贷:银行存款1 060。
2.2010年12月31日, 甲公司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投资收益为53万元 (1 060×5%) 。甲公司所持有债券的摊余成本为1 053万元 (1 060-7) , 甲公司应当计提153万元 (1 053-900) 资产减值准备。甲公司会计分录为: (1) 借:应收利息60 (1 000×6%) ;贷:投资收益5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7。 (2) 借:资产减值损失153;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153。
3.2011年1月1日, 甲公司会计分录为:
(1) 借:银行存款1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30.6;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0.6、———成本200, 投资收益10。
(2) (1)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40;贷:资产减值损失40。 (2)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800、———利息调整42.4,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82.4;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800、———利息调整42.4,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82.4。 (3)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82.4;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82.4。
对于该笔分录, 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1) 在重分类日, 如果债券的公允价值上升, 首先应当将原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 否则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会被计入所有者权益, 从而会影响企业转换当期的会计利润。对于不能转回的剩余部分, 应当分情况转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以使会计数据保持一致性。 (2) 债券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际上是按照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两种方式共同进行后续计量。因此, 虽然企业持有的债券由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但企业仍需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每期的实际利息收入, 因此原持有至到期投资下的“成本”和“利息调整”应当按照原数据进行结转, 而不应当将债券转换日的公允价值直接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 否则将会使其和其他债券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不一致。在债券重分类后, 实际利率无需改变, 利息收入应当按照以下原则确定:如果债券的公允价值是按照活跃市价确定, 那么企业计算实际利息收入时所使用的账面价值不应当包括“公允价值变动”科目金额。因为债券市价的确定, 包含了投机因素、供求关系等除未来现金流入外的其他多种因素。如果债券的公允价值是按照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确定, 那么企业计算实际利息收入时所使用的债券账面价值就应当包括公允价值变动。 (3) 如果企业将某一种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那么企业就需要将持有的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 并且在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能将任何债券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换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例2:假设甲企业持有的上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后明细账情况如下:“成本”账户800万元, “利息调整”账户21万元, “公允价值变动”账户借方余额5万元, “其他资本公积”账户贷方余额87.4万元 (82.4+5) , 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将其重新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甲企业所做会计分录为: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800、———利息调整21,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87.4;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800、———利息调整21、———公允价值变动5,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82.4。
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余额87.4万元, 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转换日后债券公允价值累计上升部分5万元, 应当与对应的“公允价值变动”账户进行对冲;另一部分82.4万元应转回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以和前期的会计处理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问题
1.前言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法人组织,与企业和行政单位都不尽相同。事业单位在我国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领域,科研、环保、教育、信息、文化、交通、卫生、农林牧水等等都涉及到它。由于受到社会各方面大幅度改革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尤其是在自身运行机制、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事业单位的前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事业单位在改革潮流的冲击下,愈来愈多的弊端浮出水面,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改革来获得新的突破。
2.分类改革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在改革的道路上迈过了许多道坎,也获得了一定效果,对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起到了较大的缓解作用,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发展。虽然事业单位在改革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起色,但在看待已取得的进步时,还必须正视改革中存在的众多问题。
2.1人员众多,财政负担重。跟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事业单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那就是人员众多,且增长趋势还在逐年上升。事业单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政府机构的另一种存在模式,享受政府拨款,有绝对保障,也因此每年都有大批人员挤向事业单位,以求安稳[2]。但随着事业单位人员数量的不断增长,机构不停地膨胀,政府在这方面的开支也越来越高。由于事业单位的人数庞大,大部分经费都用于人员工资发放上,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在其他方面建设经费拮据,整体上发展产生巨大压力。
2.2政事与事企不分。我国传统的计划体制存在的时期,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拥有绝对的管理权、任免权与资源配置权等,事业单位虽然在面上是与政府企业分开独立存在的,但事实上它的法人人格并不是独立的。改革实行以来,事业单位虽然在工资分配、机构编制、人事任免与岗位管理等方面都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但在这些方面多是沿袭行政机构的模式进行管理,内部缺乏活力,制度不完善,自我发展能力弱,政府与事业单位并未进行真正的分离。事企不分指的是事业单位在进行改革后,已逐步实现自收自支的市场盈利模式,进入企业化行列,但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依然从政府中获取财政支持,将自己摆在事业单位的位置上并无实际改变,从而阻挠自身的发展进程[3]。
2.3改革配套政策滞后。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尤其是在岗位管理制度、激励制度与分配制度等方面,经过一定阶段地探索,我国事业单位基本上拥有了一套适合现代人事管理的制度。虽然人事管理制度作出了相应调整,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如监督机制与绩效考核方面尚待健全,分配上存在“平均”现象,用人制度没有明显突破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增添了负担,影响其发展速度。
2.4政企负担转移。事业单位的改革是继国企与政府之后实行的,而后又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在革除了许多老旧弊端后,难以避免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人员分流。在改革中被分流的人员需要作出相应的安排,如果将之全部分流进社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國企与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往往会把人员转移至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进行接收。也就是说,国企与政府的改革负担很大部分都由事业单位来承担,这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不仅增加了自身改革的难度,对未来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3.解决对策
3.1发展公益事业。在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时,必须要对事业单位的分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追根究底还是以建立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和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对人事进行裁减[4]。在政府方面,应该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对广大群众的需求应尽力满足,缩小区域、城乡间公益服务的差距,改进政府在公益事业的投入体制。政府机构在对公益服务领域进行拓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单位的格局进行了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3.2政事与事企分开。事业单位必须对自身的职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将政事与事企的界限划分清楚,把政府机构管理的服务性、技术性与辅助性工作可交给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实施;把事业单位负责的行政类交由行政机构负责,如行政执法职能、行政管理等方面;把已经从事经营活动的营利性事业单位进行改制转为企业,将职能进行彻底转变。政府机构应对事业单位进行放权,将与事业单位的财政等关系进行彻底脱钩,改变政事的隶属关系,给事业单位提供充分的自主性,逐渐发展为社会主体。
3.3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在进行改革时应特别强调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的效率,通过转化机制、整合资源与调整布局等手段,对当下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从而达到降低服务成本、减轻财政负担、提升人员工作效率和优化结构布局的目的,为事业单位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方式,同时增强竞争机制,增强事业单位的发展能力。
3.4政策配套推进。对事业单位的分类必须本着科学的原则,分类改革需要跟财政、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配套结合,跟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也需深化结合,做好统筹工作,加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力度。
3.5规范管理。遵循事物的发展定律,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对其内部的运行、管理等机制进行创新,对各方面都进行规范与动态的管理。针对事业单位在工作中的职能、政策与发展等需要,应及时对事业单位的类别进行调整,同时完善登记管理机制,对法人的资质与运行进行严格监管,健全各类型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与责任制度,对单位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5]。由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深化,必须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健全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机制。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的政府机构、国有企业等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也是必然性的。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中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左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事业制度——论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2009(01)
[2]许洋洋.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03)
[3]杨宇立.事业单位改革:路径、分类与“夹生化”后果[J].社会科学.2007(04)
[4]邓,胡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强化公益属性[J].当代社科视野.2011(05)
[5]杨琳.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开闸[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06)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类】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分类意见08-13
事业单位岗位分类08-3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08-08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08-28
2024事业单位改革分类目录12-25
最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理05-15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思考07-09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09-23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探究10-25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