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2024-10-05

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共8篇)

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篇1

目 录

一、前言„„„„„„„„„„„„„„„„„„„„„„„„„„„„„„„„„„1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1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日常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2 3.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管理职责不明确„„„„„„„„„„„„„„„„„„„„2 4.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保管、维护不力,处置不规范„„„„„„„„„„„2 5.因为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财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不能满足„„„„„2

三、解决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3 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机制„„„„„„„„„„„„„„„„„3 2.建立和健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3 3.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应强化管理和监督促进事业单位增强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自觉性„„„„„„„„„„„„„„„„„„„„„„„„„„„„„„„„„„„„„3 4.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机制„„„„„„„„„„„„„„„„„3 5.加强对固定资产报废的统一管理„„„„„„„„„„„„„„„„„„„„„„„4 6.塑造信任、合作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政府应该致力于建立社会信誉体系4 7.规范固定资产核算方法„„„„„„„„„„„„„„„„„„„„„„„„„„„4 8.改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方式„„„„„„„„„„„„„„„„„„„„„5

四、结束语„„„„„„„„„„„„„„„„„„„„„„„„„„„„„„„„„5 参考文献„„„„„„„„„„„„„„„„„„„„„„„„„„„„„„„„„„6

浅谈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

[摘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由财政拨款购置的,使用过程中不提折旧,不计成本。文章分析了目前事业单位的现状,和固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措施,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问题 对策

一、前言

事业资产是事业单位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物质基础和保障。随着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各项财政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与日俱增, 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防止贪污腐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5 月30 日, 财政部36 号令公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标志着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该办法颁布一年多来, 各部门、单位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实施细则, 对许多理论问题和工作实务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 但问题依然很多。

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仍保留着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事业单位的投资体制,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仍维持由国家包揽的现状,使得事业单位对国家一直存在依赖思想。结果是单位只关心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不关心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追求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的产生也就有了某种“必然性”了。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制定出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的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在固定资产的处置方面,国家对事业单位有一套复杂的审批程序,事业单位自身并没有多少自主权。造成事业单位仅是将其管理的固定资产作为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手段,并不关心资产的使用效益。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互脱节,缺乏制约。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是资产的价值形态由财务部门管理,实物形态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管理。由于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缺乏制约,造成“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实不符”等普遍现象。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方面,缺乏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忽视管理,形成“有投入无回报,高投入低回报”等突出问题。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也重视不够,责任不清,影响了资产的正常使用。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近年来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的情况并未完全改观。由于缺乏必要的固定资产使用与管理规章的学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思

产的保值增值提供客观评价依据,无法为固定资产的转让或清理提供准确评估信息,也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日常控制。

„„„„„„„„„..参考文献:

[1]叶子龙.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经济师,2007(3).[2]周锡麟.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事业财会, 2007,(4).[3]]张淑丹,盛德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浅议.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8).[4]齐国君,孙涛.浅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5]纪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探讨.审计月刊,2006,(21).[6]刘苏荣.曲靖市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月.[7]财政部令第36 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06 年5 月30 日.[8]财政部教科文司.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问答.2006 年8 月.[9]张淑丹,盛德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浅议.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8).[10]齐国君,孙涛.浅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

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篇2

一、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粗放、手段乏力,损失浪费、收益流失等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1、监管不严。

长期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重建轻管,监管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单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的账物不符、账账不符,导致账外资产大量存在。2010年,某某县在检查中就发现违规资金844万余元,处理上缴资金644万元,查处“小金库”单位2个。

2、配置不科学。

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内部资产在配置上缺乏严格科学的标准,配置权力都掌握在领导手上,同时各单位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使得在实际操作中要进行跨单位、部门的资产调剂极为困难,最后造成资产短缺与资产闲置乃至浪费并存的现象。

3、运行绩效低下。

对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目前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加上资产占用“大而全”、“小而全”,资产形成后,没有承担其相应的管理责任,资产占用单位没有相应的压力与动力,造成事业单位资产重复购建,过多过滥,浪费闲置等现象异常严重。

二、加强我国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的探讨

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中心,其设立统一账户,集中管理各单位银行存款;执行限额备用金制度,严格按照现金使用有关规定管理现金;严格控制对个人的借款,切实做到前清后借;每年终了,开展往来款项集中清理,并根据清理情况,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同时加强核实,推动固定资产账实相符。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理核实工作,通过对各单位固定资产分期分批进行清理,核实资产账面数,查清资产的来源、去向及使用情况,要求单位加强固定资产动态管理,切实做好盘盈、盘亏及毁损资产的申报处理工作。要结合信息系统运用,明确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职责分工。要求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在信息系统中做好实物资产管理和信息维护工作的同时,将资产变化情况及时报送财务部门;单位财务部门负责资产信息报表上报工作,在做好资产变动财务核算工作的同时,要定期与资产管理部门核对信息系统中的实物账,确保账实相符,并配合日常资产管理工作,为资产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料或信息。

2、完善资产配置环节管理。

为解决各事业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平衡、资产闲置等问题,借鉴国外政府资产配置方式的优先选择顺序:先是调剂、再是租赁、最后是购建,建议成立事业资产调剂中心,调剂不同单位之间的余缺,改善资产配置不平衡、不公平的现象,提高闲置资产的使用效率,节约财政资金。对于事业单位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要临时购置资产的,必须编制详细的预算,报财政部门审批后,按照先是调剂、再是租赁、最后是购建这个顺序,能够调剂的通过调剂中心调剂,不能调剂的尽可能租用,必须要购置的要实行政府采购。同时在编制级年度部门预算时,对于单位新增资产预算,财政局紧密结合单位存量资产数量及使用现状,并结合主管部门初审意见,对单位资产配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提出审核意见,并作为部门预算中配置预算的依据。对能够通过调剂、租赁等方式取得资产的或可以与其他单位实现共享的,原则上不得重新配置。对经批准的购置预算,实行全区统购统配,以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

3、完善资产使用环节管理。

一是采取配备专人,加强培训、学习等方式,使管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管理的重要性,以强化管理意识。二是加强认识,实行领导全面负责制,从领导到使用者、管理者,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相关人员,明确了责任人和使用人的责任范围。三是加强源头管理,将口岸各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纳入政府采购,依托政府采购中心进行统一采购,并将购置的固定资产入账核算。比如我国某某县建立了国有资产信息数据库建成投入使用,开始对事业单位的资产新增、出租、处置、对外投资等事项,实行网上登记、处置、审批,实施国有资产网络化动态监督和管理。对国有资产实行网络化动态管理,是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部署和要求,有利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制定实施方案及工作流程的同时,要求各单位明确专人负责,并按照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方案,聘请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分期对业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完善了资产使用环节管理。

总之,加强规范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管理不可忽视,通过管理,我们要达到保证内部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内部资产使用效率,节约内部资金投入的目的。

摘要: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现行事业单位内部资产普遍存在着监管不严、所有者缺位、配置不科学、运行绩效低下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相关对策: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完善资产配置环节管理,完善资产使用环节管理和完善资产处置环节管理制度,这对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监管

参考文献

[1]、闫卫东.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价值管理模式初探[J].宿州学院学报,2008,(6):83-84.

[2]、严章瑜,陈少晖.国有资本财政收入制度的重建-基本原则与模式选择[J].国有资产管理,2004,(3):112113.

[3]、罗琼英.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之我见[J].财会通讯,2008,(12):43-44.

[4]、刘蓓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济师,2009,(1):58-59.

[5]、陈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问题及建议[J].交通财会,2009,(1):116-117.

[6]、杨淑琴.试论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J].经济师,2005,(10):69-71..

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预算管理

一、事业单位机构简介

事业单位是国家机构的一个主要分支,主要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文化、科学、卫生等活动的社会组织,具有服务性和非营利性。就我国目前设立的事业单位来看,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纯粹的行政机构;二是集行政机构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单位;三是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投资公司。换句话说,这三类不同的事业单位分别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特点及问题

(一)资产管理的特点。(1)资金的使用和占有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且分布不均匀;(2)资金管理的级次多,最大的已经达到了5级之多,且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操作起来比较繁琐;(3)事业单位的资产具有经营性和公益性双重任务。正是因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呈现出上述特点,所以管理工作需要做到健全、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单位的发展需求。

(二)资产管理的问题。当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呈现出来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账务资金与实际资金不相符,资金记录不明晰,财务管理整体比较混乱。其次是不同地区、不同级次、不同部门之间对资金的配置和管理水平存在差异,导致资金管理效果和质量高低不等,给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带来的影响。最后是资金使用率不高,资产闲置、低价出租、无偿出借等现象十分严重,既降低了单位的资金使用率,也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营。

三、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首先,在单位整个财务管理体系中,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两项内容互为基础和前提,缺一不可。比如说,资产管理若想具有科学性、公平性,最大限度上资金使用率,就必须有合理的预算安排,并以此为依据实现资产配置。反之,预算资金分配是否具备科学性,直接受到资产管理水平的影响。由此可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存在这必然的联系,在具体管理工作中,需要将二者有效结合。其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也是单位资金管理的需求。目前,由于事业单位类型不同,所以在资金的分布和占有上也有一定差异,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各个单位的资金收益存在差距,导致不公平的现象发生。

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资产配置标准是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所以政府部门需要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构建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为了确保体系的科学性,在体系建立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对单位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比如说,单位性质、人员编制以及单位财力等,以此为依据对单位各类资产配置的数量、价格和使用年限等进行说明。这样一来,便可以将单位的资产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需要有健全的监督体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不例外。严格的监督一方面可以提高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另一方面则可以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其有效解决,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所以,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至关重要。在监督工作开展中,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以及主管部门要积极参与其中,及时、有效的沟通,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够使监督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可以树立监督工作的权威性。

(三)建立绩效评估制度。评价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被称为绩效,它是落实责任的基本依据。在建立绩效评估制度的时候,应该注意资产的取得是否在批准的费用范围内;资产的利用率是否充分;资产使用预期目的是否达到了。只有通过上述三点进行评估,才能够是单位的资产得到合理利用,完整的绩效评估制度才能很快建立,从促使资产使用情况的评估考核逐步开展,推动单位的稳定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离已经成为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不利于单位的稳定运营。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单位领导部门需对财务管理给予足够重视,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完善对策,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出台相关的条例文献,为这一现象的解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篇4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理论研究与创新,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缺乏理论研究与创新,对思想认识以及工作思路而言,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性认识及重视程度均不足

目前,对国有资产的 “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重使用、轻监管”的现象仍在一些单位和部门明显存在。这些单位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同时思想认识不够清晰。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国有资产的闲置、损毁、丢失甚至流失,从而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率及其保值增值效果。

2、事业单位缺乏对国有资产管理过程艰巨性的认识,无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所面临的挑战为:在参与各种社会经济与市场竞争活动中,作为独立承担民事经济责任的主体,如何依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来评价各事业单位的市场活动与行为。这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的情况与问题,这就要求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以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及解决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而言,当务之急是综合考虑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及管理等因素,做到服务功能以及监督职能均到位,从而充分体现监督的严肃性与管理的服务性,并将二者结合起来。

(二)宏观管理体制不完善,部门职能定位不明晰

面对总量不断增大、范围不断增多、流动性不断增强的事业单位资产,很多单位对此缺乏宏观、统一的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国有资产的出资人难以履行其职责,更有甚者有的单位并未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从而导致了监督管理职能的缺失。当事业单位进行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时,就会导致部分管理部门间的职能定位不明确而相互推诿扯皮。由此可见,仅靠各部门间的自觉性与道德修养,而缺乏对各职能部门对国家各种管理制度执行的监督,以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监督,这显然是不够的。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还将导致各部门间相互攀比、各自为政的现象,从而增加协调难度,降低工作效率。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一些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并不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很多单位并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这些单位诸如建筑物、土地、无形资产等国有资产被无偿占用。尤其在经营性资产管理上,重组、改制、关停并转、产权转让、资产评估等方面又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三产”经营管理人员无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单位内部也未建立业绩考核体系,导致这些人员并没有激励约束机制来进行约束。在国家以及当地政府的要求下,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部分管理制度,但各项制度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未能真正贯彻执行,这种管理体制将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危害单位的权益。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为:国家所有、政府监管,单位使用。而实际情况是,资产管理的相关部门对国有资产并未形成完善的管理系统,而且出现管理职责及效能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不够到位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篇5

李冠一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河南郑州450053)

摘 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和社会需要的呼唤下诞生的。近10年来,从

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的专家学者在认真研究考察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公共事业

管理专业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等进行着积极研究和大胆探索。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较有影响力的北派南派之论争,对于增强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尽快完善该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南派;北派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098-05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他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韦伯的“官僚科层制”理论运用到政府的管理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政府的规模日益扩张起来,政府机构臃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西方国家不断进行着政府机构改革,私有化、市场化、社会化、地方化成为西方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政府机构和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体系,尽快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迫在眉睫。在加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中,不仅能够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压缩政府的规模,而且能够较好地发挥社会非营利机构的作用,使我国的公共事业发展能够不断满足公众的需要。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与过程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是新兴的管理领域,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是我国新兴的学科,且被予以国家重点扶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业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变化与调整,引起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一场旨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的政府管理改革运动逐渐开展起来。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在此过程中逐渐改变重组,渐渐形成了新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这就需要加强对新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认识和探讨,积极培养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适应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根据目前所见材料,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正式提出源于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在1997年向国家教委高教司上报的《关于在我国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可行性报告》。在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和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国家教委1998年修改了高等教育本科生教育指导目录,目录中新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规定了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 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据此,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作为首批试办院校,于1999年开始招生。以此为开端,我国院校开设了该专业, 2001年增加到107所, 2003年为224所, 2004年更增至327所[ 1 ]。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范围界定的不断认识以及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进一步完善,培养的人才方能更加符合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方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成为高等院校一个迅速发展的实用型社会科学的热门专业。高等院校目前建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原有的相关师资或专业开设的,其建立途径有

二:一是一些学校(如综合类大学)以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师资为基础而建立,属于新

开设;

二是将原有的专业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通过改变专业名称而转成,如师范院校的教育管

理专业、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艺术院校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管

理专业[ 2 ]。各高等院校在纷纷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同时,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

建设研究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育部高教司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改革计划》中列入专门课题进行研究,由东北大学承担,娄成武教授负责主持科研工作。随后,教育部又下达了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综合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的专项课题进行研究,由云南大学承担,崔运武教授负责主持研究工作[ 3 ]。由此而来,逐渐形成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所谓南派和北派。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

在我国仅有不到十年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实用的有发展前途的新兴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应在我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可现实的遭遇和形势却使该专业陷入了尴尬的局

面,甚至陷入了困境。

主要表现如下。

11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不足,造成专业课程设置散乱甚至混乱。很多人甚至

不明白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区别,对政府与非政府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将来适合从事

什么样的工作。认识不足导致课程特色和培养目标不明确。从以上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

设的两条途径可以看出,每个学该专业的建立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师资力量建立

起来的,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规范,没有现成的规章可循,专业课程设置 难以统一。招生规模与社会人才实际需求相脱节。现在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于扩大社会对公共事业

21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学校过于乐观,努力增加招生规模,没有根据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做认真的预测与分析。另外,我国现在还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很多该专业的毕业生考研

只能选择跨专业,而且现在公共事业管理单位都实行公开的考试选拔制度,由于专业限制很多

学生又被拒之公共事业单位门外。所以最后真正能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学生可谓屈指可

数。

31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作为新兴学科,课程设置还不完善,又缺乏专业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教师根据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

授业,内容枯燥、呆板,缺乏对现实公共事业的了解。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没有很好实现与公

共事业管理的对接。

41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一方面,专业人才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很多院校现有的专业教师多是半路出家或是刚走出校门,缺乏对公共事业的普遍了解,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

总体看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普遍存在“数量偏少,质量欠精”的共性问题。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南派北派及其主要观点

(一)北派及其主要观点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建立以来由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负责的研究小组,主要是以娄成武、李坚、郑文范、司晓悦等为代表,在对传统公共管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加上对西方管理

体制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公共事业管理理论,被

学术界称为北派。他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

和运用有效的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事务进行

协调,从而实现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质量,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活动。”

[ 4 ]

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1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这里的公共事业组织与西方的第三部门相一致,即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不以营利为目的,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凭借自身特有的功能和资源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区别于政府李冠一: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组织和企业组织。

21公共管理的客体是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准公共事务。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具有消费方式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和收费困难等特点,正是由于公共物品的这些特点使得公共物品的提供只得由公共部门来承担,其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其中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产品被一个人使用并不排除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非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增加消费者的成本;纯公共物品是指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如国防、行政管理、立法、司法等;准公共物品是指具备上边两个特点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如公共资源、城市绿地、不收费但拥挤的公路等。

31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概括为协调社会各个层次的利益关系。利用其职能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控制,提高和保证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其受益对象是全社会和多数公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也会不断扩大和增加,公共事业管理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也会不断地增强。

41公共事业管理负有社会责任和义务,以满足社会不同程度的需要。由于当前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府行政观念的转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越来越重视部门的工作绩效以及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公共管理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二)南派及其主要观点

南派是指以云南大学崔运武、林尚立、陈瑞莲、郭小聪、李小波为代表,他们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他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即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或对关系到社会公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构成,并以准公共产品为主的产品生产和提供的调节及控制过程。”

[ 5 ]其主要观点亦可概括为:

11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这里的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南派认为在公共管理这一特定领域内,公共组织的核心是政府,同时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一定的准行政组织,如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等。

21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是提供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具有消费方式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和收费困难等特点,正是由于公共物品的这些特点使得公共物品的提供只得由公共部门来承担,而作为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政府部门无疑成为最佳的责任承担者。但是政府的管理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其他的公共组织加以补充。

31公共组织对公共事业的管理凭借其公共权力。所谓公共权力就是用来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它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的。公共权力具有社会性、政治性、综合性和约束性,因此在公共组织对公共事业的管理过程中其权威是不可忽视的。41公共事业管理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主要是因为公共事业所包含的特定公共事务或公共产品本身是有层次的,另外还由于管理的层次和范围等所决定的公共组织的公共权力的配置也是有层次的。具体表现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准行政组织在管理过程中所负的责任和分工不同。

51公共事业管理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事业管理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公众通过已有的法律、法规和公众舆论等方式对公共事业管理进行约束和监督;这种公共性也表现为公众通过

参加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对一定层次和一定范围的公共事业进行管理。

61市场化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方向。随着公众对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范围的逐步拓宽,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分层管理及管理与实施的分离,要求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决定了必须引入市场化来解决问题。

71公共事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是为了保证公众的利益。其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必须以公众的利益为前提,满足公众对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需要。

三、南北派之争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影响

(一)南北派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贡献东北大学课题组站在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高度,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性质、学科特点做了认真研究,对专业建设中涉及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李冠一: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分析,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发表了《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界定》等多篇学术论文,并编写了适合本专业的系列教材,东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且于2005年获得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云南大学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并且将这一专业建设作为云南省政府项目“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行政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由崔运武教授负责。云南大学的有关研究人员尔后发表了《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论当代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论公共事业管理的性质及特征》、《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及特征》、《以教改和科研的有机结合促进教材建设和专业发展》等论文,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本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积极与其他学校合作寻找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的较为合理的出路。现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并编写了一系列适合本专业的教材。

二)南派与北派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比较分析

1.南北两派的联系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南派和北派虽然存在着一定分歧,但就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建设有着很多共识。主要有:

第一,南派和北派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相同。它们都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导致社会结构变化,我国的公共事务日趋繁杂,公众对公共事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必须有新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

第二,其主要代表人物都是国家支持的学科带头人。他们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体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对比国内管理体制,深感国内管理体制落后,行政机构臃肿,造成政府负担沉重且效率低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正在形成,许多社会事务必须由公共组织来完成,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已严重短缺。他们看到这些状况深切认识到公共事业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并积极投身于该专业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中去,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三,双方都认为管理的主体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而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关系,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公共组织。稍有不同的是南派的公共组织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同时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一定的准行政组织。

第四,双方都承认公共物品是用于满足社会公

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和劳务,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和收费困难,在公共物品提供中难免会出现免费搭车现象。公共物品的这些特性,使得个人和企业都不愿意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

第五,公共事业管理的目的都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需要和发展,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注重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不同需要。

2.南北两派的分歧

虽然南派北派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研究方面有着许多共识,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主要有:

第一,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不同。北派理论中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这里的公共事业组织与西方的第三部门相一致,即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不以营利为目的,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凭借自身特有的功能和资源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区别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南派理论中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这里的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南派认为在公共管理这一特定领域内,公共组织的核心是政府,同时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一定的准行政组织如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等。

第二,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同。北派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其非政府性和志愿性决定了它在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要更多地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使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自愿服从管理。南派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以

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其掌握的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公共权力具有社会性、政治性综合性和约束性。因此,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强制手段的运用是实现管理最有效的途径。

第三,管理的灵活度不同。北派认为,管理主体是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在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上较李冠一: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少受僵化的体制和繁文缛节的束缚,能够迅速灵活地作出反应,灵活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适应时代的需要,灵活地应对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于其非政府组织的自愿性,便于其创新性的发挥,公共事业组织往往承担起不被政府发现和政府难以承担的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南派认为,管理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其公共权力的政治性和约束性,在管理过程中难以摆脱规章制度的限制和约束,政府管理体制僵化、人员繁杂,难以避免繁文缛节的牵绊和束缚。

(三)南派北派之争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

1.南派北派之争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积极意义。学派之争是一个学科成熟的必经阶段,也是保持学科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南派北派之争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学派之争能够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动力。他们的理论是在对西方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实际对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需要提出的。他们的学术争论使人们认识到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立的必要性,以及我国现阶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之所在;并且切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该专业建立的指导思想和专业建设原则,确立了自己的培养目标;他们在该领域内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并且组织出版了一系列的学术专著,增加了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其次,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通过政权机关及事业管理机构,以超强的行政手段全面管理社会事务,其基本特征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公共事业权力过于集中,且管理主体单一,公共管理部门条块分割严重,管理范围不明确,并且政府管理机构日益膨胀,管理效率低下,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南派北派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推进现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明确界定和划分政府机构、企业组织、事业单位的职能、权利和责任,进一步转换政府的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机制。他们在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研究和贡献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保障。

2.南派北派之争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消极意义。

第一,造成国家制定公共事业管理政策的困难。南派和北派在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他们的理论差异使他们在公共事业管理政策制定时各执一词,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客体、管理方法、管理手段都不同,国家在制定关于公共事业的规范和政策法规时,难免面临两难选择。

第二,学派之争没有使我们更明确地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建设的过程中难以整齐划一。由于南派北派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不同,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坚持的观点也不同,而作为各个高校的学科带头人,肯定在自己学校内按自己的理论和目标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现阶段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不足,各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散乱。

第三,不利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建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建立是适应政府机构改革、服务观念转变的需要,是使传统的适应计划经济与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国 家事业体制向市场经济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现代公共管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的转变。南北两派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建设和研究,在我国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建立中,怎样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成为困扰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建立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 1 ]陈华平.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难题探析

[ J ].江西社会科学, 2006,(1).[ 2 ] [ 3 ]崔运武,李坚.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 ].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 2002.[ 4 ]娄成武,李坚.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05.[ 5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2.责任编辑:仪宏斌

·102·

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篇6

摘 要:本文针对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如何应对提出了相应的变革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

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侧重对资金的收人、支出及结存的核算,决算报告也主要是针对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对于使用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及其使用情况、举借的债务以及还本付息情况、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缺乏有关的信息披露,不仅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难以进行监督,财政部门也缺少了宏观决策所需的重要信息,这样资金核算与管理就明显违背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会计目标。

一、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

1.基本建设会计信息游离于事业会计报表之外。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不要求建业务纳入事业会计报表,而是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向国家有关部门单独报送报表,导致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游离于整个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外,事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完整,不利于主管机关和单位领导对基建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商业银行也无从审查贷款是否按照指定用途使用,不能将单位的财务状况全面、完整地呈现给会计报表阅读者。而且,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设置“在建工程”科目,基建投人作为“自筹基建支出”列人了当年事业支出(但不增加当年资产),需在竣工交付使用时才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容易造成当年未完工的基建投人虚减资产和净资产。

2.固定资产的核算不能体现资产净值。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核算固定资产原值,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种核算方式难以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资产价值在事业报表中有高估的可能。由于事业单位全部固定资产在使用期间内既不提折旧也不提减值,在报废之前仍然以原始价值在账面进行反映,脱离其实际价值,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总额,同时也虚增了事业结余。同时,根据税务机关的规定,凡有经营收人或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每个所得税纳税季度,可以在税前抵扣固定资产折旧,但不能在税前抵扣按事业会计制度计提的修购基金,造成事业单位纳税负担加重,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3.收人的核算不全面、不清晰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非现金交易的.收人是无法得到体现的。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因此,现实中即使是事业单位的经营性的应税收人也视同经营国有资产收入的非税收入,会计处理上相当于代政府收取的收人,全部上交财政专户, 申请财政回拨时方可确认为收人,导致收人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一旦发生退款业务, 事业单位只有向财政部门申请回拨并退回时,这笔回拨款只能作为事业收人显然不合理。另外应收未收的收人不及时确认,使得事业会计报表的收人核算不能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收入全貌,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事业营运业绩,而且事业单位缴人财政专户的资金存量不能完整地反映,造成资产不实。

4.支出的核算没有围绕成本管理进行。成本信息是事业拨款绩效评价体系中一项重要指标,尽管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明确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活动可以按权责发生制进行内部成本核算,由于单位的事业性和经营性活动往往难以严格划分,客观上造成费用分摊不合理,主观上容易给事业单位管理当局的人为调节收支带来便利,会计报表的信息失真或舞弊无法获得制度的有效制约。同时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置的即期全额列支、当期受益的费用不予以计提和分摊,导致收人与支出无法合理配比等。

二、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的设想

1.会计核算基础的变革

只有全面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才能将大量的应计、待摊等项目及时准确地确认和计量, 才能解决各项会计要素的发生期和归属期的问题,真实、可靠地反映各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权益等会计要素的价值,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或产品所耗费资源的成本,并能更好地将成本与绩效比较,为事业单位管理的决策提供更多的、有用的会计信息,促进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

2.会计要素的变革

2.1资产核算的改革将基本建设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的核算体系。可以通过增设“在建工程”或“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会计科目及《基建投资表 》等来解决这个问题 。

2.2参照企业会计制度明确固定资产的核算口径和计量办法,同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取消 “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一一修购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人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充分体现固定资产的净值。

2.3收人核算的改革绩效考评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全面完整的收人信息。应设里“财政补助收人”、“业务活动收人”、“捐赠收人”、“投资收益”等科目。

2.4对于代政府收取的行政性收费,应该在回拨或财政直接支付时确认为事业收入。

2.5保留现行的“拨出经费、拨出专款”,其他的支出科目改为“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业务活动税金及附加”、“所得税”,如果事业单位存在多个类型的业务活动,或者按照部门预算存在多个专项预算项目,应该在“业务活动成本”下分别项目、服务或者业务大类进行核算和列报。

2.6净资产的核算应该取消原有的“固定基金”、“事业基金”、“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专用基金”等科目,设限定性资产和非限定资产两类。期末,应将所有限定性的收入科目根据是否结转至限定性资产应将所有非限定性的收入科目根据是否结转至非限定性资产同时,将成本费用合理分配为限定性收入的成本和非限定性收入的成本,期末分别结转至限定性资产和非限定性资产,作为限定性资产和非限定性资产的减项。

三 报表体系的变革

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 篇7

关键词:国有资产,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核算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收馈赠、凭借国家权利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产权, 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其管好用好是政府对人民群众和社会尽职尽责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国有资产是全民的公有资产, 但传统体制下国有资产管理领域突出的弊病是现实生活中国有产权的“悬空”和“虚置”, 说起来人人都有一份, 也人人有责, 但运行起来并没有全民利益的人格化代表真正负责, 出了问题, 造成损失, 找不到人承担责任。通常的状态是, 对国有资产的流失很少有人心疼, 或者即使有人心疼, 也往往无可奈何。因此, 必须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 在改革中寻找有效的治本之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问题与行政体制、财政体制等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既是对相关体制已有改革的有效呼应, 又是对其深化改革的有效促进和推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对于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提升政治文明以及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 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其国有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它是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 是完成各项科研、开展业务活动的基本条件, 也是事业单位在深化改革中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有明确的定义: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 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 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 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用于科研、行政管理, 包括几万元、上百万元的仪器、设备设施, 也包括几百元的办公用品。其主要特点有:①配置领域的非生产性。即从社会范围来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布在非生产领域的组织之中, 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②使用目的的服务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作用在于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效益。③补偿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后形成的消耗补偿资金, 不可能从其固定资产使用的结果中获得, 而只能来源于财政的事业经费预算支出。

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管理与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方面

事业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 是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这部分资产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购置的, 所有权属于国家, 但长期以来,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是由各单位管理和使用, 政府难以监控, 无形之中就变成了单位所有, 而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用轻管的现象, 单位领导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对本单位国有资产的采购、验收、维修和保养等日常管理不及时到位, 易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2) 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 重复购置、闲置较多。由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或财政补贴, 有些部门从各自的利益出发, 不管是否需要, 盲目争规模、要投资, 从而导致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等人为浪费现象。

(3) 固定资产管理不够规范, 账实不符。尤其是有些资产是大批量购置的, 单位价值较小, 且易损耗, 随着时间的推移, 更易造成账面和实物无法一一对应。

(4) 固定资产由非经营性转为经营性资产, 被无偿占用,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一些单位借改革之风, 以兴办实体、筹措经费为名, 将大量的房屋、设备无偿地提供给兴办的经济实体, 从事经营活动, 并将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单位支出。同时, 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进行折旧核算, 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变相流失。更为严重的是, 一些单位的领导, 利用职务之便, 用闲置的资产为个人谋取私利, 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1.2 核算方面

(1) 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薄弱。包括以下方面:①计量和检测工作不及时、不准确。实际工作中往往计量和检测工作不及时, 流于形式, 发票记载不完整, 只是凭发票进行简单登记, 使计量及检测工作不准确、不够精细, 这样必然制约管理的水平和会计核算的质量。②原始记录、收发领退及交接手续不规范。原始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健全, 以及传递顺序的不合理, 必然制约会计核算资料的准确程度。对于各类资产的收发领退和各类设备的交接移送, 应该建立必要的手续。③工作疏忽、保管不善等现象存在, 造成账实不符。固定资产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 无论哪个环节出现工作疏忽情况, 若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都会造成账实不符。保管不善是由于保管人员失职造成的财产毁损和丢失, 也将导致账实不符。

(2) 账务处理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包括:①在购置固定资产时, 按照固定资产价值, 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同时, 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固定基金”。将购入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列作当期支出, 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 导致不同会计期间事业支出高低悬殊, 虚增了事业成本, 影响了事业支出的考核与分析;另一方面, 账务处理比较繁琐, 难以直观、充分地表达出所要反映的外购固定资产这一经济业务内容。②一般情况下, 因固定资产入账后不需要提取折旧, 故事业单位购置入账的固定资产在没有报废、毁损的情况下, 其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的账面价值是不变的, 不会因为固定资产使用磨损而使固定基金随之减少, 而这必然会出现以下的弊端:一是容易导致资产信息的失真。单位的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一直以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从固定资产购置直到报废的整个时间段内, 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数值都不发生变化, 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 固定资产要发生合理损耗, 这样造成虚增资产总额。以账面原值核算固定基金, 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 虚增净资产, 造成资产信息的失真, 不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了解资产、净资产的使用情况。二是不利于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由于不计提折旧, 随着时间的推移, 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现时净值相差越来越大, 从而造成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在报废、毁损、丢失时, 按原值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 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损失, 难以划清责任。三是不能正确体现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原则。事业单位从事日常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 必然会发生固定资产的损耗, 企业是通过计提折旧的方法计入成本, 收入和支出相配比。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在成本核算中得以体现, 人为地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 虚增了盈余。③现行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中, 没有“低值易耗品”这一会计科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具备以下2个条件:一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 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二是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另外, 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 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也可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按照规定, 事业单位大量的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的电话机、藤椅、简易木器具等办公设施, 在“固定资产”科目中核算。随着科技的发展, 这类物品的价值只能是越来越低, 且这类物品易损易坏, 更换比较频繁, 且核算的工作量较大, 故不宜在“固定资产”科目中核算, 通过“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更合适些。

2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记账、日常维修、使用等环节涉及不同部门, 实行多头管理。而部门之间缺乏足够的协调配合, 账实核销不同步, 长期未进行清查盘点等都容易造成账实不符。

(2) 监督检查相对缺少。虽然财政、审计、各业务主管部门等都有权利及责任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但各单位手头事务繁杂, 难以进行经常性的核查, 一旦检查, 固定资产往往也不是重点。

(3) 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某些方面不太完善的规定, 造成会计核算的不足。

3 对策分析

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努力保障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完整、安全, 防止流失, 合理、节约、高效地配置和使用各项资产。

(1)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关键, 就是要从源头抓起。切实做好资产购置环节的管理。强化资产的政府采购意识, 切实按照政府采购各项规定来购置固定资产, 探索资产购置预算编制工作, 以实现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

(2) 健全单位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①事业单位应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资产管理政策制度的同时, 结合本单位实际, 制定和完善资产购置、验收、使用、保管、调拨、转让、处置和报废等各个环节控制制度。②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责任制, 明确领导、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和资产使用者的责任, 加强检查和监督力度。③强化内部管理, 健全完善单位资产内控制度, 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杜绝单位资产悬空和虚置现象

(3) 定期清查盘点。建立资产专人负责制、从入口到出口的内部管理制、定期盘点制、人员变动交接制, 确保人走物存、人走账清。不定期对资产的安全完整进行检查, 对管理失职问题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至少2年1次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盘点, 以查实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通过清查盘点, 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4) 加强各级财政监督部门对使用和管理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力度。财政部于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 固定资产则是此次清查的重点。

(5) 完善财务基础工作, 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①单位会计人员应增强资产管理意识, 做好资产日常基础性工作, 按规定建立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台账和卡片账等, 做好资产实物管理。②加强资产日常管理工作, 把好采购、登记、使用、维护、报损等关口, 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要求对资产的日常增减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做到账表、账账、账卡、账实相符。③实行资产管理计算机化,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水平与手段, 全面、高效、科学地记录和反映单位资产及其变动状况。④定期开展单位清产核资工作, 随时掌握单位的家底。及时按规定程序处置报废资产, 防止资产闲置, 减少资产损失, 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资产信息。⑤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某些账务处理的不足之处, 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合理之处。一是在购入固定资产时, 直接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这样既简捷又清晰。二是采用平均年限法, 分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折旧时, 借记“固定基金”, 贷记“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报废时, 若该项资产已提足折旧, 则借“固定资产折旧”, 贷“固定资产”;若该项资产未提足折旧, 则借“固定资产折旧”、“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期末编制会计报表时, 在“固定资产”项下单独设置“固定资产折旧”项目, 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递减项目。三是增设“低值易耗品”科目, 在一次性购进批量的这类物品时, 可借记“低值易耗品”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 并在一定期限内分次摊销, 摊销时借记“事业支出”科目, 贷记“低值易耗品”科目;在零星购进这类物品时, 可直接列支, 借记“事业支出”科目, 贷记“现金”等资产类科目。

4 结束语

介绍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管理和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原因, 试图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以保障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完整、安全, 防止流失, 合理、节约、高效地配置和使用各项资产。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 存在重用轻管的现象, 形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等问题;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 即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与实物管理相互脱节。由此, 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不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二是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得不到真实反映;三是不利于调动单位领导加强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因此, 单位应从源头抓起, 实行政府采购, 切实做好资产购置环节的管理。健全单位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加强各级财政监督部门对使用和管理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力度。完善财务基础工作, 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

事业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 是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到存在问题的严重性, 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改进, 才能真正发挥其基础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秀龙, 李鹏, 李雪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思路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4) :3-5.

[2]郭为伟.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理论界, 2006 (1) :53-54.

[3]李树森, 王伟.浅论国有资产双重管理体制[J].当代经济, 2008 (7) :56-58.

[4]赵雷, 陈剑挺.浅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7) :208.

[5]王建新.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和实践经验[J].中国总会计师, 2007 (4) :21-23.

[6]贾康.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二题[J].财政研究, 2004 (4) :2-3.

[7]蔡文春.国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比较及其借鉴意义[J].价值工程, 2007 (1) :115-117.

[8]吴琼英.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现代审计, 2008 (2) :62.

[9]张蕾.浅析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7 (11S) :297.

[10]张家贞, 杨斌, 温军.构建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屏障[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4) :66-68.

[11]韩立冬.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J].党史博采 (理论) , 2007 (7) :27.

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知识管理

一、引言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在稳步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管理是对复合学科的综合管理,将其运用到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目前国内运用比较少的管理方法。因此,本文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探讨具有指导意义。

二、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概述

(一)知识管理简介。“知识管理”是一种具有灵活性、多变形、创新性的管理方式,其主要的管理对象仍然是知识,但是知识的属性从传统意义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里所指的“知识”是一种在从事各种信息活动中所发掘的隐形知识,它具有一定的运动特征和结构转变。“知识”的价值在于其可以创造出一种价值资本,使得在行业中产生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由此深入可以发掘出更多的创新元素和技能,在某种意义上克服了信息管理的弊端,是信息管理的互补管理。

(二)档案管理简介。档案管理,顾名思义是以档案为核心实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目的是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维护,持久存储以及快捷调配等。档案信息一般可以定义为是个人或者机关部门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可以用文字、图像或者其它载体代替的事迹信息的总称。因此在对档案进行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基数大、信息内容多而存在着各种难度,需要結合其它很多方式进行综合管理。

三、知识管理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知识管理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联系的必要性分析。如今信息化管理的引入使得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逐渐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然而信息化管理本身并不是管理的最佳状态,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只能实现对档案内容、信息等的快速处理与运用,而对其它与档案相关的潜在知识并不能深度的挖掘并加以运用,因此引入知识管理是必要的。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同属于管理方法,二者在某种程度上讲具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例如在管理对象上具备相同的元素例如文件,档案等,在目的上也是一致的,即实现社会服务的快捷和便利,在技术方法上都充分的运用了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因此两者在属性上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两者的结合也是必要的。此外,对于档案的知识管理是对档案管理的范围扩充。使得与档案相关的内容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同样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和管理最佳化。档案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集体,因此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充分的学习到每一个环节的精华是知识管理的学习价值体现。

(二)知识管理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联系的可行性分析。知识应用于任何一个领域都不会被排斥和被淘汰,从知识本身的属性分析,其可行性不必考究。其次,从实践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将其融入到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具备可行的所有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技术支持。人力支持、资金支持等。当然,从事业单位本身的属性来分析,其具备一定的知识管理优势。事业单位隶属于国家管理机构,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政治性,因此在知识的学习模式上就如同政策理念的宣传一样,其很容易被人接受。此外,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就存在着知识整理的环节,只不过没有将知识管理的精髓专业化,需要加强培训体制的建设,从而达到目的。

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的运用方法

(一)将知识管理内涵普及,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要想做好知识管理与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建设深度结合的工作,就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使人们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将新的知识结构、知识运用、以及知识创新带入到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去。使人们看到知识的力量,以及带给档案管理工作新内涵。

(二)完善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知识管理的运用。事业单位要制定出相关的适用制度,以保证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的运用过程中有效实施。目前,知识管理应用于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案例还属于空白阶段,这就要求现阶段的事业单位能够将意识落实到实践中去,首先开展摸索工作,提出一些试点性质的制度,时刻观察分析其应用结果,并在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改善。

(三)加大投资力度,保证管理顺利进行。成本是完成任务建设的基础,要想保证知识管理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起到一定的效果,且能够稳步持续的推行,其基本的条件是保证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对于预算的分析能够详明,且能够控制在单位的承受范围之内,向财政部门进行及时的上报,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复推敲,不断落实跟进资金去处,发现问题,应该及时的汇总上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提前制定好知识管理的运用规划。对于知识管理应用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具体的实施过程落实到方案的制定上,从而得到确切的应用流程。在方案中要明确知识管理应用于档案管理中的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管理内容,管理范围等。此外在总的流程中还要有应用技术、平台、资金等的详细说明,这样可以为部门准备工作提供材料,保障知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构件学习小组,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员工互相学习的过程,因此学习小组的构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竞争关系,刺激员工的学习欲望,从而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新的技术支撑下,完善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讨论了知识管理应用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提供了一些应用策略和方法,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发现,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完善知识结构,进行知识创新使用,扩大档案学习范围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上一篇:查寝新闻稿下一篇:写童心的高一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