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2024-09-24

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精选7篇)

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篇1

关于转发《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国家级教练岗位任职条件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

发布时间:2009-10-26 关于转发《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国家级教练岗位任职

条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苏人通〔2009〕190号

各市、县(市、区)人事局、体育(教体、文体)局,各省直属体育事业单位:

现将人事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101号)和国家体育总局、人事部《关于国家级教练岗位任职条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体人字〔2007〕426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补充意见,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关于“适用范围”

(一)我省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体育事业单位,是指列入事业编制管理范围的,承担体育训练、选才、输送任务的各级各类体育训练基地、体育项目管理中心、体育场馆、体育中心等和承担群众体育、体育竞赛、体育产业、体育服务和保障等其他任务的单位。

(二)承担体育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新闻出版等任务的体育事业单位,可依照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意见实施岗位设置,也可经主管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同意,参照相近行业有关规定实施岗位设置。

(三)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体育事业单位、体育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企业所属的体育单位、由事业转制为企业的单位,不适用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意见。

二、关于“岗位类别设置“

(一)体育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和运动员岗位。首次开展岗位设置管理时,岗位总量不包含运动员岗位数。

(二)体育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练员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教练员岗位是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中的主体岗位,主体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之间应保持合理的结构比例。

(三)体育事业单位类别及其主体岗位的确定,原则上以编制管理部门审批时的意见为准。对未定类别及主体岗位的,可以由体育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对于承担职能较多、性质较为复杂的体育事业单位,其三类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可以视具体情况按照管理权限进行核定。

三、关于“岗位等级设置”

(一)根据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江苏省关于<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关于<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的实施意见的说明》(苏职改字(95)78号)有关精神,我省优秀运动队教练员高级职务人数不超过教练员职务总数的30%,中级职务人数不超过总数的50%。各地各类体育学校教练员高级职务人数不超过教练员职务总数的15%,中级职务人数不超过总数的50%。为适应建设体育强省的需要,在首次岗位设置工作中,省优秀运动队体育教练员高级岗位比例可适当提高。设区的市级以上承担业余训练任务的体育事业单位,教练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可适当高于基层体育事业单位。

(二)体育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主体岗位或工勤技能岗位比重较大的体育事业单位,上述结构比例可适当提高。

四、关于“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 国家级教练二级、三级、四级岗位原则上在省优秀运动队中设置,非奥运会项目国家级教练岗位原则上最高可设置到国家级教练三级岗位,各级体校国家级教练岗位最高可设置到国家级教练四级岗位。

五、关于“岗位基本条件”

(一)体育事业单位三类岗位任职条件,执行国家和省岗位设置管理有关政策规定的基本条件。各地和各体育事业单位可结合实际,在不低于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及本单位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具体任职条件。

(二)体育事业单位教练员专业技术高级的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和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技术岗位的任职条件,由省和设区的市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六、关于“岗位设置的审核“ 对规模小、人员少的体育事业单位,各类岗位之间的比例、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可进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具体操作办法由体育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研究确定。

七、关于“岗位聘用”

(一)体育事业单位要对现有在编或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的体育事业单位,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确定不同等级的岗位,并变更合同相应的内容。

(二)聘用人员不得突破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事业单位首次设置岗位时,现有人员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先行完成聘用,再通过自然减员、交流、低聘、解聘等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附件:

1、《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101号)

2、《关于国家级教练岗位任职条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体人字〔2007〕426号)

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人部发2007〔101〕号

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做好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结合体育事业单位的特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适用范围

1.为了发展体育事业,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体育事业单位,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体育事业单位,都要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本意见所指体育事业单位是指体育项目管理中心、体育工作大队、体育竞赛管理中心、体育训练基地、体育场馆、体育中心、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等。

2.体育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和运动员,纳入岗位设置管理。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体育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级体育学会、体育协会、体育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参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二、岗位类别设置

4.体育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和运动员岗位。其中,运动员岗位管理的具体办法另行研究制定。

5.体育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6.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体育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体育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体育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练员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教练员岗位是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中的主体岗位。

7.体育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体育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鼓励体育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8.根据体育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体育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下简称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9.体育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确定。总体控制标准如下:(1)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公益服务的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70%。(2)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体育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

(3)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体育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

(4)其他两类岗位应该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对于承担职能较多、性质较为复杂的体育事业单位,其三类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可以视具体情况按照管理权限进行核定。

三、岗位等级设置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10.体育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11.体育事业单位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至十级职员。

12.根据体育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设置体育事业单位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3.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根据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本指导意见确定。

14.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15.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以及体育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

根据全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的要求,按照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现状,根据体育事业单位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

体育教练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按照人事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印发〈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和〈关于<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若干问题的说明〉的通知》(人职发〔1994〕17号)的有关规定核定;地市级以上体育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可适当高于基层体育事业单位。承担优秀运动队管理和服务保障的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可适当提高;对于体育事业单位中被上级运动队征调一年以上的教练员、队医、科研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征调期间,其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单列。

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16.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总量,体育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17.体育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术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18.体育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19.体育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20.体育事业单位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主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

(四)特设岗位设置

21.体育事业单位中的特设岗位是根据体育事业发展的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工作岗位,是体育事业单位中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的等级根据规定的程序确定。

特设岗位不受体育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或特殊情况消失后,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22.体育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四、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

23.体育事业单位正高级教练员岗位名称为国家级教练一级岗位、国家级教练二级岗位、国家级教练三级岗位、国家级教练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教练员岗位名称为高级教练一级岗位、高级教练二级岗位、高级教练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练员岗位名称为教练一级岗位、教练二级岗位、教练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练员岗位名称为助理教练一级岗位、助理教练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员级教练员岗位名称为见习教练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24.体育事业单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岗位等级设置参照相关行业办法和标准执行。25.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属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其人员的确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岗位基本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26.体育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体育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27.体育事业单位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28.体育事业单位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29.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体育事业单位在上述基本任职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职员的具体条件。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30.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体育行业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31.教练员基本任职条件:(1)遵守宪法和法律;

(2)热爱体育事业,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3)具备相应任职资格;

(4)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完成训练教学任务,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5)有相应的体育基础理论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继续教育;(6)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7)教练员所应具备的其他条件。

32.优秀运动队和各类体校国家级教练岗位的任职条件,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会同人事行政部门另行研究制定。

33.对于随队医生等长期为运动队服务的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的任职条件,根据管理权限和体育行业特点,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会同人事、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34.体育事业单位中国家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3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体育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条件。

36.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主管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37.体育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六、岗位设置的审核

38.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39.体育事业单位设置岗位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2)按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4)广泛听取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6)组织实施。

40.国务院部门所属体育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人事部备案。

41.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属体育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

42.地(市)政府所属体育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43.县(县级市、区)政府所属体育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县(县级市、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4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第40条、第41条、第42条、第43条的权限申请变更:(1)体育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的;(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45.体育事业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应保持相对稳定。对规模小、人员少的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可进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具体办法由省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体育行政部门研究制定。46.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体育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七、岗位聘用

47.体育事业单位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以及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48.体育事业单位应分别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核定的结构比例内聘用人员。聘用条件应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

49.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行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50.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应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工作人员。

51.尚未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体育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和《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及本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施聘用制度,组织岗位聘用。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普遍签订聘用合同的体育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及本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现有人员确定不同等级的岗位,并变更合同相应的内容。

52.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其具备的任职资格和工作需要,经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可根据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53.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体育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各地区、各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把握政策,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中的高等级岗位的设置。

54.体育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55.体育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体育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八、组织实施

56.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体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开创性、基础性工作,关系到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体育事业单位的实际出发,尊重体育发展规律和特点,切实保证职工的切身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57.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提高认识,发挥职能作用,制定具体方案,组织好所属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工作。各级人事行政部门要加强与体育行政部门的沟通协调,结合本地区体育事业单位的特点,认真贯彻执行《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

58.各地区、各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对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以权谋私的,要追究责任。对不按《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体育事业单位,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59.本指导意见由人事部、国家体育总局负责解释。

关于国家级教练岗位任职条件有关问题的通知

体人字〔2007〕4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局、人事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

为做好体育事业单位国家级教练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根据《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10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就国家级教练岗位任职条件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国家级教练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体育行业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并且符合《指导意见》规定的教练员基本任职条件。

二、国家级教练岗位名称为国家级教练一级岗位、国家级教练二级岗位、国家级教练三级岗位、国家级教练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其中,优秀运动队国家级教练员岗位最高可设置到国家级教练一级岗位,各类体校国家级教练岗位最高可设置到国家级教练四级岗位。

三、国家级教练二级岗位、国家级教练三级岗位、国家级教练四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1:3:6。

四、国家级教练一级岗位属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其人员的确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聘用到国家级教练二级岗位的人员,其训练两年以上的运动员或培训两年以上的运动员输送后一年内取得过下列成绩之一:

(一)奥运会冠军;

(二)集体项目获奥运会前三名。

六、聘用到国家级教练三级岗位的人员,其训练两年以上的运动员或培训两年以上的运动员输送后四年内取得过下列成绩之一:

(一)奥运会前三名;

(二)奥运会前六名并世界锦标赛或世界杯赛前二名;

(三)奥运会项目在奥运会或世界锦标赛或世界杯赛上破世界纪录;

(四)奥运会前八名并全运会二次冠军;

(五)集体项目奥运会前六名;

(六)集体项目世界锦标赛或世界杯冠军。

七、聘用到国家级教练四级岗位的人员,其训练两年以上的运动员或培训两年以上的运动员输送后四年内取得过下列成绩之一:

(一)世界锦标赛或世界杯赛三人次获冠军;

(二)亚运会二人次冠军并亚洲锦标赛或亚洲杯赛二人次冠军;

(三)五人次全国最高水平比赛冠军或二人次亚运会(亚洲锦标赛或亚洲杯赛)冠军,并向国家队输送三名以上运动员;

(四)集体项目奥运会前十名;

(五)集体项目世界锦标赛或世界杯赛二次获前二名;

(六)集体项目亚运会冠军并亚洲锦标赛或亚洲杯冠军;

(七)集体项目向国家队输送五名以上运动员并获亚运会(亚洲锦标赛或亚洲杯赛)冠军或二次获得全国最高水平比赛冠军。

八、聘用到国家级教练四级岗位的各类体校教练员,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向上一级训练组织输送十五名以上运动员,其中有三人以上入选国家队(无国家队项目须有三人以上代表国家参加亚洲以上比赛);

(二)奥运会项目培训一年以上的运动员,根据不同训练层次和项目特点,输送后最长七年内获世界冠军或多人次获亚洲冠军。

九、非奥运会项目国家级教练岗位原则上最高可设置到国家级教练三级岗位。其中,具有国家级教练任职资格的人员可聘用到国家级教练四级岗位,为运动项目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项目带头人可聘用到国家级教练三级岗位。具体岗位任职条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确定。

十、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体育事业单位教练员,根据其具备的任职资格和工作需要,经上一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破格聘用。

十一、高级教练岗位及其以下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任职条件,由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综合确定。

十二、本《通知》涉及有关政策问题由人事部、国家体育总局负责解释。

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篇2

近年来,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体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 在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 对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发展体育用品业等体育产业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一定成效。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 丰富群众体育生活, 培养体育人才, 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 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经国务院同意, 现就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方针、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 基本方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 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 努力向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 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 进一步规范体育市场秩序, 切实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 主要目标。

到2020年,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 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 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 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形成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 体育服务贸易较快发展, 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例明显提高, 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互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 重点任务。

1. 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

在不断加大投入, 加强城乡居民基本体育服务的基础上, 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 培养群众体育健身意识, 引导大众体育消费。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加强群众体育俱乐部建设;积极稳妥开展新兴的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项目的经营活动,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 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市场开发、推广。

2. 努力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

积极引导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化运作。借鉴吸收国内外体育赛事组织运作的有益经验, 探索完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支持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竞赛活动, 鼓励企业举办商业性体育比赛, 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体育赛事, 努力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赛事品牌。

3. 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

鼓励发展体育中介组织, 大力开展体育技术、信息咨询、体育保险等中介服务。建立体育经纪人管理规范, 加强行业自律, 培养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队伍, 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在赛事推广和人才流动等方面的作用。

4. 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进一步

国办发[2010]22号

提升我国在世界体育用品业中的地位。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 制定完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加强涉及强制性标准体育用品质量监管, 加强体育用品产品的认证工作, 有效推动体育用品的品牌建设, 增强我国体育用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体育用品博览会。

5. 大力促进体育服务贸易。

以体育劳务、赛事组织、场馆建设、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为重点, 逐步扩大体育服务规模。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提升我国体育服务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鼓励各类运动项目, 特别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和民族特色项目走出去,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专业性强的体育服务贸易企业, 树立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品牌。

6. 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

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 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 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

二、主要政策和措施

(四) 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

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 政府可以通过安排补助资金等方式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通过发行债券、股票, 以及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积极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 兴建体育设施。鼓励金融机构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 开发新产品, 开拓新业务。

研究探索体育彩票市场发展规律, 不断丰富体育彩票新品种。完善体育彩票市场管理制度, 健全发行销售监督机制。加强对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监管, 提高使用效益。

鼓励社会力量捐资设立体育类基金会, 鼓励境内外组织与个人向基金会提供捐赠和资助。

(五)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

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可按税法有关规定, 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 可以按照税法规定扣除。鼓励社会捐赠体育事业, 对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向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捐赠, 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 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六)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

各级政府要立足国情、面向社会、服务群众, 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体育设施, 切实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提高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 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在提供社会体育服务、满足群众体育需求方面的作用。认真做好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监管工作, 防止闲置浪费或挪作他用。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 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 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对露天体育场, 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已经免费开放的, 不得改为收费经营。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应当向社会开放, 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 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完善政策, 健全机制, 探索运营管理的新模式。

多渠道投资兴建体育设施, 加强中小型体育场馆和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群众性体育场所的数量, 改善体育设施和服务的供给结构、质量和效率, 满足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健身需求。

政府对用于群众健身的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补助, 并根据其向群众开放的程度, 在用水、用气、用电、用热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七) 支持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

职业体育是体育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发展道路, 对于拓宽体育发展渠道、扩大体育社会参与、发展大众体育具有积极意义。要从国情和项目特点出发, 借鉴国际经验, 鼓励引导、规范发展足球等职业体育赛事。完善职业体育的政策、制度和管理体系, 严格职业体育俱乐部准入和运行监管, 扶持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 健全职业联赛赛制, 促进规范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职业体育水平。

(八) 加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保护。

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 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完善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等群众性体育组织的市场开发模式, 理顺和明确各相关主体在市场开发活动中的身份及其相互关系。

强化知识产权对各类体育企业的导向作用, 提升体育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 加大自主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 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强体育产品品牌建设, 推动体育企业实施商标战略, 增加体育产品商标内涵, 提高产品附加值, 提升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九) 加快体育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明确监管主体及其管理职能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 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 维护市场秩序, 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

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 对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 依法确定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和开放条件、技术要求和服务规程, 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 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产品质量检测, 确保设施设备和管理服务符合要求, 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 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 提高体育服务水平。开展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提高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经营单位和活动组织者应当根据情况, 提供相关的安全保险。

(十) 加快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

鼓励多方投入, 开展各类体育教育培训, 多渠道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有关高等院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 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三、加强领导, 深化改革

(十一) 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制定和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合理规划, 促进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聚集区、示范区和城市发展功能区。协调不同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完善体育产业统计体系, 建立体育产业信息发布制度, 为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

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消除和防止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

(十二) 鼓励支持群众性体育组织发展。

改革和创新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模式, 在加强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管的同时, 完善体育社团法人治理机制, 充实体育社会团体业务职能, 发挥体育社会团体服务功能。提高体育社团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律规范的能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 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篇3

基本方针、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基本方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努力向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进一步规范体育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形成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服务贸易较快发展,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例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互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重点任务。

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在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城乡居民基本体育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培养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加强群众体育俱乐部建设;积极稳妥开展新兴的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项目的经营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市场开发、推广。

努力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积极引导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化运作。借鉴吸收国内外体育赛事组织运作的有益经验,探索完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支持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竞赛活动,鼓励企业举办商业性体育比赛,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体育赛事,努力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赛事品牌。

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鼓励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大力开展体育技术、信息咨询、体育保险等中介服务。建立体育经纪人管理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培养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在赛事推广和人才流动等方面的作用。

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体育用品业中的地位。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制定完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涉及强制性标准体育用品质量监管,加强体育用品产品的认证工作,有效推动体育用品的品牌建设,增强我国体育用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体育用品博览会。

大力促进体育服务贸易。以体育劳务、赛事组织、场馆建设、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为重点,逐步扩大体育服务规模。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升我国体育服务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鼓励各类运动项目,特别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和民族特色项目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专业性强的体育服务贸易企业,树立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品牌。

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

主要政策和措施

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

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可以通过安排补助资金等方式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积极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兴建体育设施。鼓励金融机构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

研究探索体育彩票市场发展规律,不断丰富体育彩票新品种。完善体育彩票市场管理制度,健全发行销售监督机制。加强对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监管,提高使用效益。

鼓励社会力量捐资设立体育类基金会,鼓励境内外组织与个人向基金会提供捐赠和资助。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

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按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可以按照税法规定扣除。鼓励社会捐赠体育事业,对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向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

各级政府要立足国情、面向社会、服务群众,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切实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在提供社会体育服务、满足群众体育需求方面的作用。认真做好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监管工作,防止闲置浪费或挪作他用。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已经免费开放的,不得改为收费经营。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应当向社会开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探索运营管理的新模式。

多渠道投资兴建体育设施,加强中小型体育场馆和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群众性体育场所的数量,改善体育设施和服务的供给结构、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健身需求。

政府对用于群众健身的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补助,并根据其向群众开放的程度,在用水、用气、用电、用热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支持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

职业体育是体育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发展道路,对于拓宽体育发展渠道、扩大体育社会参与、发展大众体育具有积极意义。要从国情和项目特点出发,借鉴国际经验,鼓励引导、规范发展足球等职业体育赛事。完善职业体育的政策、制度和管理体系,严格职业体育俱乐部准入和运行监管,扶持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健全职业联赛赛制,促进规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职业体育水平。

加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保护。

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完善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等群众性体育组织的市场开发模式,理顺和明确各相关主体在市场开发活动中的身份及其相互关系。

强化知识产权对各类体育企业的导向作用,提升体育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加大自主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强体育产品品牌建设,推动体育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增加体育产品商标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体育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监管主体及其管理职能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

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对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依法确定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和开放条件、技术要求和服务规程,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产品质量检测,确保设施设备和管理服务符合要求,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提高体育服务水平。开展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经营单位和活动组织者应当根据情况,提供相关的安全保险。

加快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

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体育教育培训,多渠道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有关高等院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加强领导,深化改革

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促进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聚集区、示范区和城市发展功能区。协调不同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完善体育产业统计体系,建立体育产业信息发布制度,为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

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和防止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

鼓励支持群众性体育组织发展。

改革和创新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模式,在加强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管的同时,完善体育社团法人治理机制,充实体育社会团体业务职能,发挥体育社会团体服务功能。提高体育社团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律规范的能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协调,抓紧制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0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充分认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认清当前我国政治、经济、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立足于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总体目标,明确体育产业新的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指导意见》的颁布为新的契机,紧抓落实,加快发展,开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新局面。

专家解读

鲍明晓(《指导意见》的核心起草人之一、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指导意见》的颁布,是国家层面第一次承认体育的产业地位,体育的事业属性被明确认可。这让投资者看到了行业的行政预期,在方向上给行业启动带来了利好消息。而且《指导意见》中的目标将持续到本世纪中叶,这是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是促进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

实际上,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在产业发展初期投资很重要,但实际上供给还是由消费决定的。体育产业不仅是朝阳产业,而且《指导意见》中有关内容也将涉及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优惠和消费的关系,有切实的惠民之意。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属于体育事业,但在《指导意见》中也被提及,是因为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并不矛盾,双方是互动的。

体育产业是“大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发展体育产业要与传媒、文化创意、一般服务业等结合起来,实行多元化经营,这样收益才会增加。因地制宜、结合区域发展情况、资源禀赋发展有特色的体育产业,比如西部的人文、自然资源,可以将体育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

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篇4

(南人字[2003]9号)

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的意见

各县区人事(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直各委、办、局,市属各事业单位: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工作,建立科学分类的岗位管理制度,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根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事业单位应通过科学设岗,职工竞争上岗,严格考核,动态管理,打破职务聘用终身制,将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逐步建立一套配套措施完善、科学分类管理,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的岗位管理制度,在单位内部形成一个能上能下、竞争激励、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二、各单位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要按照“精简高效、责权明确、工作量饱满”的原则确定内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工作岗位按领导岗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进行分类管理。

三、领导岗位按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确定;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由单位根据行业规定或工作需要自主确定;专业技术

岗位、工勤岗位实行聘用结构比例管理。

四、制定《岗位说明书》,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聘用条件、聘用期限和考核要求,《岗位说明书》作为单位竞争上岗、岗位聘用、考核、分配的主要依据。

五、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逐步试行后勤社会化管理,实行固定岗位、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岗位管理制度,降低用人成本,提高人才使用效益。

六、各单位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公开选拔、述职演讲、民主测评、双向选择等多种形式竞争上岗,配置各岗位的人员。

竞争上岗的基本程序:

1、公布《岗位设置方案》、《竞争上岗方案》、《岗位说明书》、聘用期限和工资待遇等事项。

2、职工申请应聘,公布符合竞聘人员名单。

3、按规定程序竞争上岗,根据测试、测评、考核结果、确定并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4、签订岗位聘用合同。

七、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合同书》由各单位自行制定,合同书内容应包含岗位名称、岗位聘用期限、工作标准和聘用工作目标、工资待遇、岗位纪律、合同变更终止的条件、违反合同的责任等条款;按有关章程、规定选举产生的工作人员,其任命书可视同岗位聘用合同书。

八、聘用期间,职工根据单位工资内部改革方案及个人所聘岗位、工作实绩享受工资福利待遇;原国家核定的个人工资标准记入档案,作为人员流动时工资介绍的依据以及退休时计算退休费的基数。

九、单位应结合《岗位说明书》和聘期工作目标,加强对受聘人员的考核,建立健全考核备案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奖惩、聘用、培训、工资分配的依据。

十、聘用双方须根据签订的《岗位聘用合同书》认真履行权利和义务;聘用期满,单位可根据考核结果决定续聘或解聘,也可按照原聘用程序重新竞争上岗。

十一、聘用双方当事人在执行岗位聘用合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调解,也可以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南 宁 市 人 事 局

二○○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篇5

晋人社厅发[2009]92号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单位人事(干部)处:

为了推进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就此项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关于事业单位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的确定

事业单位在首次设岗时,其岗位总量按核定的编制数确定,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原则上按照《山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晋人字[2008]111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确定;其中对已超编的单位,可设置部分临时性岗位,但其岗位总量不得超过现有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总数,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可 暂按现有在册正式工作人员的结构比例确定,今后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逐步使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控制在编制限额和规定的结构比例以内。

二、关于高等级管理岗位设置的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中高等级岗位和受聘人员,除党委组织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任命或备案同意的外,必须以机构编制部门规定的机构规格和下达的领导职数为准,不得突破机构规格和规定职数设置较高等级的管理岗位。

三、关于未定机构规格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

未定机构规格、领导职数(含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的事业单位,可由机构编制部门重新核定或确认,或者按照党委组织部门批准的单位领导人员配备的实际情况,确定其管理岗位最高等级和承担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数量及等级。

四、关于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管理人员的岗位设置

事 业单位首次设岗时,对根据组织安排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未到退休年龄的管理人员,可根据其原担任的领导职务级别,明确其相应的管理岗位等级。这部分人员不 占单位现任领导职数,在其调离、退休或因其他原因不在原岗位后,该岗位自动取消。事业单位首次设岗完成后,不再设置和核准此类岗位。

五、关于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实施办法》对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仅规定了全省总体控制标准,各系列、各层级、各层级内各等级间的具体控制标准按照《山西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关于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的设置、聘用和管理

专 业技术二级岗位主要在市以上承担重点专业技术工作的领域和部门、单位中设置,并主要用于省级以上各类专家和各类优秀人才的聘用,受聘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的人 员必须为在聘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的设置和聘用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审核,具体程序和要求按照《山西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 级岗位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七、关于规模小、人员少、较分散单位的岗位设置

对 隶属于同一主管部门,规模较小、人员较少或分散于不同区域的同类型事业单位,如单独不便核定或计算各层级、各等级结构比例,经市以上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部门批准,主管部门可对这些单位的岗位结构比例、最高等级进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此规定仅适用于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不适用其他管理事项。

八、关于在不同类别岗位兼职人员的岗位设置

事 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两类岗位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职的,要明确其主体岗位,并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根据工作实际提出本部门所属 事业单位人员兼职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其中对兼职人员的考核要综合考核其在两类岗位上的工作情况,并以其主体岗位为重点;兼职人员聘用合同书中,所聘岗位填 其主体岗位,同时对所兼任其他岗位职务要明确标注和说明;确定兼职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其主体岗位为依据。

九、关于现行人员身份和岗位聘用原则

在岗位聘用中,符合岗位任职条件且通过竞争上岗,现有工人身份的人员可聘用到相应的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符合工勤技能岗位条件,本人自愿,现聘于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也可聘用到工勤技能岗位。上述人员在聘期间享受相应岗位的待遇。

十、关于首次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的岗位设置管理

事 业单位接收首次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执行相关的试用(见习)期和转正定级规定以及工资标准,从这些人员正式签订聘用合同之日起,原则上一年内不确定工作岗 位,试用(见习)期结束履行转正定级手续后,再按相关规定明确其工作岗位和岗位工资待遇。对于国家或我省另有其他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十一、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新工资标准的时间

从全省正式部署这项工作开始,事业单位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经组织认定,从下月起兑现工作人员岗位工资。

十二、关于提前离岗或内部退养人员的工资待遇

在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提前离岗或内部退养、未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岗位设置时按本人离岗前所任职务对应的岗位,进入本层级岗位最低等级,据此确定其工资待遇。这部分人员不占单位岗位总数,也不计入计算相应岗位类型人员结构比例的基数内。

十三、关于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前办理退休手续人员的工资待遇

对在2006年7月1日至 原所在单位首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结束之前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可按照其退休时的职务,比照本单位相应岗位等级条件,重新确定其岗位等级及相应岗位工资待 遇,以其薪级工资和重新确定的岗位工资核定退休费。新的退休费标准从原所在单位在职职工兑现新的岗位工资的当月起执行。

十四、关于事业单位长期不在岗人员的处理意见

因本人原因长期不在本单位工作岗位的事业单位在册正式工作人员,在单位进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开展之前必须回到原工作岗位,参加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竞聘工作岗位,否则所在单位可以按有关规定予以辞退或解聘。

十五、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聘岗位变动后的有关问题

首 次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完成之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聘岗位变动后,双方按照有关规定履行重新聘用手续或变更聘用合同相关内容,事业单位按新岗位确定其岗位 工资待遇并履行报批报备手续。各事业单位每季度向同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汇总报送《山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聘用情况审核备案表》,报送日期为每季度最 后一个月的20日前。

十六、关于首次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

在 首次岗位聘用中,要采取积极措施使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现任岗位职务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对因受岗位数量限制而降低层级聘用的人员可暂时保留原层级 最低等级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一个聘期,绩效工资按现聘岗位领取。在第一个聘期结束后,再参加正常的竞聘,按新聘岗位兑现工资待遇,不再保留原工资待遇。

十七、事业单位申请办理岗位设置审核手续需提交的材料

1、核准岗位设置方案的报告(报告中需写明事业单位的功能、职责、类型、确定各类岗位总量及结构比例的依据,现有在册正式工作人员的情况等)(5份);

2、本单位《岗位设置方案》文本(5份及电子文档);

3、由主管部门审核并加注意见的《山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山西省事业单位特设岗位审核表》(各5份);

4、机构编制部门设立单位的审批文件、调整内设机构和增减编制的相关文件原件及复印件1份(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5、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最新核准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基金管理台帐》原件及复印件1份(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6、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最新下达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核准文件原件及复印件1份(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7、管理人员的任命(聘任)文件、有关部门的备案批复书;

8、技师以上工勤技能岗位聘任指标文件 ;

9、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如三级医院、国家级重点中专等类似单位要报送相关证明材料;

10、按要求需提交的其他相关材料和数据电子版本。

十八、事业单位办理岗位聘用情况审核备案需提交的材料

1、市以上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核准通知及经核准的《山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

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3、《山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聘用情况审核备案表》;

4、证明受聘人员符合相应岗位任职条件的相关材料;

5、工作人员在不同类型岗位兼职的批准文件;

6、受聘人员的身份证明材料。

十九、事业单位申请组织认定需提交的材料

1、认定申请(2份);

2、《岗位说明书》(以呈报单位汇总,1份);

3、经核准的单位《岗位设置方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各2份);

4、《事业单位岗位聘用情况审核备案表》(1份及电子文档);

5、岗位设置管理和岗位聘用工作完成情况总结报告(2份及电子文档)。

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篇6

云人社发〔2009〕174号

各州、市党委组织部、人民政府人事局、编办,省直各部、委、办、厅、局,省直各事业单位:

在事业单位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需要,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紧迫要求。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云厅字〔2007〕13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各地、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提出的具体问题,现提出如下补充意见:

一、关于岗位设置的基数问题

事业单位应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和编制结构进行岗位设置。

二、关于管理岗位的相关问题

(一)具有领导职责的管理岗位依据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的单位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进行设置,其他各等级管理岗位的数量依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设置。

(二)加强对事业单位党群组织负责人的管理。事业单位党群组织负责人,按照各自章程或法律规定产生,专职人员可以在管理岗位总数内设置专设管理岗位。

三、关于专业技术岗位的相关问题

(一)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由省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专业技术岗位的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条件,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具体条件由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业务水平,结合岗位的职责任务制定。

四、关于“双肩挑”问题的处理

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的单位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为具有领导职责的管理岗位,在这些岗位任职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完成合同规定的专业技术岗位职责任务的,属于“双肩挑”人员。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确需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同时任职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批准,并按占两个岗位处理。

五、关于工勤技能岗位的相关问题

(一)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应以国家和我省规定的一级、二级、三级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25%左右为控制目标。但在首次核准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时,可以把现有人员结构比例作为基本依据进行适度调控,并采取退二聘一的方法逐步达到国家和我省规定的控制比例。

工勤技能人员中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应聘用到相应的岗位后才能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

(二)工勤技能人员竞聘管理岗位或者专业技术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岗位或者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及竞聘岗位的任职条件。

六、聘用合同签订问题

尚未实施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应按照《云南省事业单位聘用制试行办法》、《云南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以及岗位设置的相关文件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签订聘用合同。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组织竞聘上岗。

原聘用期已满续聘的,要按照岗位设置的要求,按新聘岗位签订聘用合同,岗位任期与聘用合同的聘期一致。今后岗位发生变化时,均按新聘用的岗位签订聘用合同。

七、其他问题

(一)事业单位规模较小、人员数量较少,岗位类别和岗位等级的比例无法确定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也可以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制订岗位设置方案,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集中调控、集中管理。

(二)现有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超出核准岗位数的,在首次聘用中,按现有在册正式工作人员进行聘用,并依据现任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以后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消化。

(三)对编制未满的,在聘用中严格控制高、中级岗位聘用数量,聘用结果的各层级比例与核准的岗位设置比例保持大体一致,保证以后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成长的需要。

八、纪律要求

各地、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岗位聘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

对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以权谋私的,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对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云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思考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对策

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一种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 岗位设置管理是近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6年国家人事部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以来, 各事业单位就大力开展单位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自身队伍的建设, 设置合理的岗位体系, 合理配置现有人力资源, 以适应事业单位本身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需要, 同时也是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需要, 有利于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 调动单位内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进而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概述

我国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 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主要提供教育、医疗、科研、体育等公共服务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是指事业单位根据自身业务目标的需要, 规定某个岗位的任务、责任、权力、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 以及在单位内部与其他岗位关系的过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国家以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为出发点, 设计通用的岗位等级、结构比例和任职条件等, 以便规范管理、确定工资待遇等的制度。事业单位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做好岗位设置, 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创新。

当前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 普遍存在因人设岗、岗位管理制度推行缓慢、岗位设置工作整体质量不高以及未能真正实现岗位管理等问题。因此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建立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重要基础;其次,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到位的迫切需要;再次,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有利于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能够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总之, 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为了改革单位用人制度, 努力形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 对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中的问题

1、对岗位设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事业单位负责岗位设置管理的工作人员对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认识不够充分, 思想认识不到位, 未能真正改变之前的由职称管理代替岗位管理的现状。事业单位相关人员没有认识到岗位设置管理对用人机制的转换以及人事管理制度的建立等的积极作用, 造成了某些岗位在类别界定上的不清晰。例如, 某工勤岗上的工作人员由于具有专业技术职称, 被设定为专业技术岗位, 给以后的岗位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由于不能深入了解、认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目的、意义和目标, 同时也不能正确认识岗位设置、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得相关人员常将岗位设置当作一项单项任务去完成, 聘用合同、岗位考核等配套的管理措施未能跟上, 也就不能达到优化事业单位岗位体系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目的。

2、岗位设置与编制管理不配套

虽然我国事业单位现行岗位设置管理办法规定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 但对于岗位设置与编制管理的相关问题并没有进行详细说明。岗位设置与编制管理不配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虽然实行了总量控制, 但却不能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工作性质对其进行明确规定, 不能明确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及管理岗位的编制数, 最终导致为确保单位工作人员的平稳过渡, 使“按需设岗”变成“因人设岗”;另一方面, 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成立时就已核定了单位的编制, 但随着单位的发展、规模的扩大, 相关编制却未能进行及时调整, 出现“人多岗少”、“岗多人少”的现象, 使得一些单位由于“岗多人少”晋升机会多、空间大, 而另一些“人多岗少”的单位晋升机会却相当少, 极大地打击了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岗位职责不明晰, 因人设岗

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 日常工作中常存在岗位与职责不匹配的现象, 高等级岗位和低等级岗位的人做同样的事情, 甚至出现工作内容和岗位等级倒置的现象, 岗位职责不明晰。例如, 某事业单位的一个部门大部分的项目任务都由中级以下年轻人承担, 而一些专业技术七级以上的人员则仅仅做整理资料、绘制图件等辅助工作。另外, 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应以“因事设岗”为出发点, 即通过对职能、工作规范进行分析和评估, 科学合理地确定岗位的职责和任职条件, 但由于事业单位中存在岗位设置工作的主体和对象重叠的现象, 常以“如何安置现有人员”为前提进行岗位设置, 同时岗位设置管理政策缺乏规范、工作程序操作性强, 缺乏有效的、公开的监督, 造成“照顾岗”、“人情岗”、“特殊岗”等因人设岗现象, 岗位设置管理的作用被削弱。

4、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仅仅停留在宏观管理上, 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竞聘机制不够完善。岗位聘用应遵循“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不论资历。但实际中高等级岗位常代表了高工龄和高资历, 年轻者只能屈居低等级岗位。这里矛盾较为突出的是专业技术岗位的聘用, 论资排辈和泛化、福利化现象普遍存在, 使得岗位聘用不能发挥竞争的作用, 有悖岗位设置管理的初衷。二是双肩挑问题。虽然相关政策不赞成设立双肩挑岗位, 并做了一定限制。但实际中, 由于职能的需要, 部分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的单位大多会设立管理岗位, 使得单位从事管理职能的人员同时又是专家甚至技术带头人, 从而导致双肩挑的问题。三是具体从事的工作与所享受的岗位待遇不符, 部分事业单位存在高薪低效、高职低能的现象。例如一些高职称的人员却从事后勤工作, 工资高但水平不高, 存在吃“大锅饭”现象, 影响单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事业单位各级人员应深入研究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单位的聘用制度以及岗位管理等内容, 在全面了解岗位设置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 认真审视单位未来发展的需要,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将聘任制度确立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 淡化身份, 设定能力等级标准, 进而强化岗位设置管理。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到, 岗位设置不仅仅是薪资问题, 更是要通过岗位设置来规范岗位、提供信息和机会, 为实现单位的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可能, 肯定员工的能力和价值。

2、明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的第一步是科学、合理地设定岗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单位职能原则, 岗位设置应明确单位是干什么的, 与单位的具体目标、职能和任务直接挂钩, 岗位设置向单位是主业务倾斜;二是岗位系统原则, 岗位设置不仅要向主业务岗位倾斜, 也应考虑主业务的各支持子系统的岗位, 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保证单位主业务的有效运营;三是优化结构原则,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要体现出对工作技能、业务素质和目标考核等多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岗位的特点、技术要求和责任大小等合理确定岗位的人员结构比例, 并根据需要适时优化调整;四是职级分明原则, 岗位设置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职务层次, 做到有事有岗有责, 合理区分和规范岗位、职务等级, 形成阶梯效能。

3、完善岗位设置方案, 分类核定编制数额

岗位设置方案的完善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首先是确定岗位总量, 在岗位设置原则的指导下核定人员编制数额, 确定单位岗位总量;其次, 确定岗位类别结构比例, 以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工作目标为基础, 综合考虑工作性质、规模大小、效益高低等要素, 合理划分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和工勤技能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 突出主业务岗位, 同时兼顾其他岗位, 并顺应单位发展的需要, 适时作出调整。最后, 确定岗位能级结构比例和岗位档次结构比例, 以相关政策为指导, 确定单位每一类别的岗位能级结构比例, 以及每一能级的岗位档次结构比例。

4、明确岗位职责, 因事设岗

事业单位应通过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 明确各类岗位设置的目的以及所有岗位的职责和任职要求和条件。一方面, 事业单位应对岗位的性质、任务、环境、任职资格条件等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 制定出岗位规范和工作职责;另一方面, 按权责对等原则, 明确每个岗位上员工的责任和权力, 并制定相关的考核体系, 量化每个岗位的产出, 以利于后期的考核。同时, 坚持因事设岗, 例如, 在工勤技能岗位上, 应立足于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单位服务水平, 从满足单位经营业务的需要出发进行设置;在管理岗位上, 其目的是增强单位的运作效能、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专业技术岗位上, 应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同时满足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要求。

5、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完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在充分考虑岗位、业绩和能力等多种分配因素的基础上, 完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 结合岗定酬、绩定酬和才定酬的方式, 实行不同的绩效工资管理办法, 将完成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目标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激发岗位员工的活力。其次, 完善人才评价制度, 在职称评审上, 要调整评审资格和条件, 突破学历和资历的限制, 综合考核竞聘人员综合素质, 做到能者上、优者上;在评审程序上, 要求保证公开、公正、公平, 坚持贯彻“三公”原则, 避免人情、权钱交易等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再次, 完善岗位聘任机制, 对三类岗位一律实行聘任制。对于管理岗位, 要改变单位的委任制, 要求单位所有岗位按规定程序采取竞争择优、选举聘任等方式进行聘任, 并实行任期制;对于专业技术岗位要求竞争上岗, 动态聘用, 激活用人机制;对于工勤岗位要实行考聘分开, 改变工人岗位能上不能下、技术等级终身制状况。最后, 完善激励机制, 包括责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惩制度、职务等级晋升制度等, 以鼓励单位人员专研业务, 进行技术创新、岗位奉献等。

总之, 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 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事业单位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科学设岗, 竞聘上岗, 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等, 从而激发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单位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妍:如何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J].管理实务, 2010 (6) .

[2]应玲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市场, 2011 (5) .

上一篇:初二历史复习方法学习方法和技巧下一篇:幼儿园园长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