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的毕业论文

2024-09-21

关于体育的毕业论文(精选5篇)

关于体育的毕业论文 篇1

21世纪是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 在肩负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 高校的陆续扩招, 给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求学机会的同时, 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目前我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因所受专业限制, 主要流向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 随着我省机构精简和学校系统内的体育教师日趋饱和, 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产生了显著的变化:2009~2011年, 河北省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81.32%。在这基础上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城市就业人数比例为51.52%, 县乡以下就业人数比例为38.51%。2008年后, 我省的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平均每年的失业率达到26%。以上数据充分显现:高校体育体育专业就业现状表现出就业渠道单一、就业率低、失业率高、就业区域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甚至出现二次就业问题。在体育产业迅速崛起, 社会市场发展多元化的今天,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拓宽我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提升就业质量, 是各地及各类体育院校和体育专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学院等学院机抽取7所毕业生随研究对象。

1.2 研究的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2 0 0 8~2 0 1 2年国内外有关期刊论文、硕和博论文, 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河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问卷调查》, 并进行全面的调查, 共发放问卷700份, 回收653份, 回收率93.2%。

1.2.3 访谈法

就当前毕业生社会需求情况、毕业生工作情况等相关问题采用访谈的方法用人单位进行了深入咨询, 广泛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与建议,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权威性依据。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的各项数据, 运用Excel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河北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调查

2.1 毕业生就业职业结构调查

据调查研究, 我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业特征显示:教师、教练、工人、公务员、俱乐部管理人员占的比例比较大, 除此以外考研、出国的人员也占到一小部分比例。由此可以看出, 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专业层次结构失衡。

2.2 毕业生业就业结构调查研究

调查显示:工人占1 3.1%, 体育管理人员 (含俱乐部人员、体育官员) 占21.2%, 教师占39.1%, 公司职业占8.7%, 自由职业人员占6.6%, 医生占4.9%, 公务员占4.2%, 军人占0.8%, 公安人员占2.1%, 。由此看以看出, 本次调查显示在教师、体育管理的人员占相当大的比例, 但是工人、公司职员、自由职业人员也占一定比例, 这与我国现有的毕业生资源的供应与需求呈现出反比的现象。因此, 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 明确就业动机, 鼓励毕业生投身于具有挑战性的岗位, 培养新时代赋予的社会复合型人才。

2.3 就业地域性差别性强

社会转型期, 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显示出不同的地域差别:就业再二线以上城市的毕业生占到半数以上, 分配在三线城市、地级市及县级城镇的毕业生占到少数, 由此可见, 毕业生的就业地域结构的矛盾也凸显出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这与我省的地理位置独特性有一定关系, 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中型城市就业。另外可以加强学生的就业观念指导, 鼓励学生参加一些选调计划, 鼓励到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去。

2.4 调查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基本情况

表1可以看出, 河北省体育学专业毕业生在中小学就业的人数最多, 占毕业生总数的41.3%, 说明高校及中小学校已成为促进就业的主渠道。在体育科研单位与体育运动队工作的人群占到一定的比例, 体育俱乐部的比例成例年上升趋势, 这与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兴起有一定关系。

2.5 在校生就业意向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对大学生从事未来工作职业的意向进行调查:其中45.3%的学生想担任体育老师教书育人。在比例中排在首位;其次是到健身俱乐部从事管理工作的人群也占到一定比例18.3%, 进行经商的人群占到23.5%, 参加公务员的毕业生占到18.5%, 其次为参军、工人、打工等。由此可见体育类毕业生在实际就业中, 结合专业发展的还是主流, 师范类的当老师, 非师范类的从事体育产业方面职业的学生比例较大。

3 制约河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3.1 河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不足

当今社会大学生受到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制约, 认为只有从事自己本职专业才能在社会的竞争中站立一席之地, 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完成社会的嘱托, 从而忽略了从事本专业以外的职业。因此,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思想观念欠缺, 重专业、轻通识的观念影响大学生选择路径, 绝大多数大学生受到此思想的影响, 限制了就业的开扩性。

3.2 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模式造就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我省高校目前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资源比较落后, 教学的设施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过于闭塞的专业课程体系妨碍了毕业生的整体发展。因此加强整合高校体育资源, 加强课程资源配置, 优化课程设置, 开展创新性教育模式, 整体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增加就业率, 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服务。

3.3 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度给学生就业提出难题

社会转型期, 要求现阶段的大学生能够胜任当前的社会发展, 成为新世纪的接班人, 赋予时代和社会给以的任务。在这种条件下, 需要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投入到各个岗位工作, 而现阶段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其现状不容乐观, 于此同时新型的体育产业化部门给毕业生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因此毕业生应转化思想观念, 放开包袱迎接新的机遇。

4 关于拓宽河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主要对策

4.1 以高校为基础, 拓宽就业渠道、实施教学改革与就业模式

(1) 依托市场, 积极开展本科人才联合培养, 实行“院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 实行“2+2”教学模式, 以企业需求和要求为出发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着眼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2) 力足拓展办学空间, 努力加强“校内教学基地”建设, 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 到达以教学、经营为一体的运营模式。

(3) 高校推进“个性化”培养创新实践, 加强学生的个性培养, 带动学生的学习性和创造性,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推行“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就业率,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

(4) 全面的改革高校的教学模式, 改善课程资源配置, 优化课程设置, 全面提升就业质量, 为培育全面型人才服务。

(5) 高校积极推行创业教育培训和创业服务,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提高就业率, 拓展就业空间。

4.2 以社会为依托, 为拓展就业渠道加强保障服务

(1) 社会合理进行高校毕业生的优化配置, 逐步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将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体系, 积极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为拓展就业渠道奠定良好的服务体系。

(2) 社会政府和高校相结合, 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同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拓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岗位就业, 鼓励和奖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 以期对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

(3) 以人为根本, 完善自身综合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 结合社会需求, 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 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 如何提高河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是我省体育院校和体育专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课题通过河北省高校体育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现状调查与分析, 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以拓宽河北省高校整体的就业渠道, 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思路, 以求提高我省高校的就业率,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体育人才。

关键词:就业,就业现状,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王素霞.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哈增红.河北省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戚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关于体育的毕业论文 篇2

社会体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满足大众健身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而新设置的体育专业。国家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社会体育领域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这就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工作。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应该了解本专业的就业的特点和方向。本文对他们的相关情况作出研究调查。

本次调查由体育专业教师指导下,大三年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完成。调查时间为2011年6月15日6月25日。通过对社会体育各个年级学生以及已毕业学生的情况的相关调查问卷。

—。调查方法及内容分析

在2007.2008.2009届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随即发放了调查卷107份,收集有效调查问卷98份。回收率为91.5%。调查采用问卷方式,设置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1,对所学专业等自身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2,就业期望值;3,就业意向以及择业范围。

1,对所学专业等自身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

a.对所在学校及所在专业等自身专业能力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在被调查学生中,对本专业在就业中的形式如何的回答:认为好的占16%,一般占45%,不好的占39%。

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目前就业的信心不是很足,这一方面是就业环境的影响,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b.他们在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的评价,自认为很强的占25%,自认为强的占37%,组认为一般的30%,自认为较弱的和很弱的占8%。

c.在回答你如何评价过去学校学习生活的价值时,认为很有帮助的占43%,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 54%,认为毫无帮助的只占3%。

d.在对你认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与其他体育专业毕业生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中,认为不是的只占10%,认为不一定,看个人实力如何的占57%,同时仍有33%的同学认为相比之下处于不利地位。

这就说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不足的另一方面原因就是毕业生们对专业的认同度不算很高。不能合理的发掘自身专业优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经过老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努力,无论在专业知识、道德修养、意志品格还是人际交往等知识能力培养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学到了专业知识并提高了综合素质,但在面临择业或择业过程中却又常常感到手中的毕业证牌子比不上其他专业,从而怀疑自身的实力。

2、就业期望值

在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中,对就业前所期望的工资标准的调查结果是:1000-1500元的占 21%;1500-2000元的占41%;2000-2500元的占23%;2500-3000元的占3%;2500以上的占12%。总体看来,我们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对工资标准的要求并不高,大多数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基本呈正态分布),只有少数家庭条件优越的毕业生才有稍高一点的工资水平的要求。而在实际签约中,签约单位的工资标准则是1000-1500元的占50%;1000-1500元的占35%;1500-2000元的占 10%;2000-2500元的占3%;2500元以上的仅占2%。因此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的期望值变化是:期望值上升的占24%;期望值因本专业就业形势不好而降低的占31%;期望值因当初自己定位过高而降低的占18%;期望值基本没有变化的占26%。近50%的毕业生对工资标准的期望值是下降的,总而言之,当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呈总体下降趋势。而毕业生选择单位时最看重的因素主要是个人发展空间和工资、福利待遇这两个方面,各占了 41%和36%;其次是工作地点,占13%,因为社体毕业生80%~90%来自农村,其家庭经济状况都不算很好,近20%属于贫困生或特困生,许多毕业生在校学习了四年之后,已经花费了家里大多数的积蓄,甚至是债台高筑。毕业时不仅家里而且自己也希望马上能找到工作。因此在第一次择业时对找单位是慎之又慎,多方考虑,难下决心。

3、就业意向以及择业范围

就业范围方面

a.老师占40%。

b.俱乐部教练占30%

c.其他行业占20%

d.继续深造的占10%

就业意向

a.大型城市:(北京 上海 广州深圳等)占37%

b.中型城市占42%

c.西部占3%

d.其他占18%

由此看出体育生的择业范围和去向都比较窄小,而毕业生也日趋增多,这将是体育毕业生就业的一大问题。

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并不同于其他专业,例如医学、数学、机械等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欠发达,因此,社会体育并未在整个社会中生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元素。对于社体毕业生而言,整个社会还没有给与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开通一条职业化渠道,现在要想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越来越困难。极少数在其知识结构范围内择业。因此,社体毕业生就业观念及就业定位如何往往成为能否及早顺利签约的关键,因此,毕业生自己拓展就业领域,不拘泥于专业对口岗位的就业生占85%以上。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择业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既憧憬又担心的。兴奋的是经过多年苦读,现在即将要学成毕业了,憧憬能够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设计属于自己的天空,与此同时,他们又紧张将要开始独自承受生活的压力。

二、对策研究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体育专业作为建立在经济发展平台之上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应规范就业市场,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调整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另外,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意识,改革教学环节中的计划模式,切实做好针对性指导服务工作。

1、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和完善就业法规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社会体育专业作为建立在经济水平发展平台之上的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就要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这是社会体育向整个社会输入人才的必然趋势,是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过程中,要运用宏观手段,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现行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必要的监督和调控,减少学生择业和用人单位录用上的不规范行为,保证公平竞争,从而保护一些用人单位和新兴学科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创新就业思维,拓宽就业思路,鼓励毕业生在就业中敢为人先,现在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广大毕业生的就业思维方法也要与之相适应。伴随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也要发生转变,拓展就业领域,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可见,自主创业是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强化对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的创业理念,加强对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从新生入校时就能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帮助,使他们及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范围,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全面的准备,积极增进职业适应,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3、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调整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新兴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要克服其与社会之间的脱轨,以减少人才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而提高就业率。学校要不断拓宽知识口径,加强与其它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使学生具有较宽的适应面,同时开设辅修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与实用型人才。

4、改革教学环节中的计划模式

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和技能操作能力的训练,力争使学生的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模式相接轨,完全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学生,并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所必需的扎实的基本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职业素养。设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的需求,不断的完善其培养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结论

体育毕业证开创学校体育新时代 篇3

关键词:阳光体育;体育毕业证;条件;实施;管理者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5-0040-02

为探索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2014年9月我校从起始年级入校新生实行“体育毕业证”制度,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生更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每一个学生运动的主动性。实行“体育毕业证”制度以来,大大促进了学生主动从事体育活动,并带动起家长监督记录学生在校外从事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一、获得体育毕业证的条件

我校对从2014年9月起入学的起始年级学生进行三年体育记载,三年后,根据学生达标情况颁发体育毕业证书。值得说明的是,只有先获得体育毕业证书,才能拿到相应学段的毕业证。体育毕业证要求學生达到四个条件才能获得: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体育学习态度合格、熟练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三年完成600公里长跑。

1.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

每年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将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到50分以上定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

2.体育学习态度合格

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仅仅需要体育教师耐心细致,持之以恒,更需要班主任和家长的通力协作。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合格,就要求学生在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在校)、课外体育活动(校外)、完成寒暑假体育作业等方面都能保持积极的态度。

3.熟练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

我校初中(义务教育段)按国家要求让每个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高中阶段实行选项体育教学改革,共设置六个选项模块,包括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要求高中学生在三年时间里掌握其中2项体育技能,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4.三年完成600公里长跑

2014年我校提出“三年600公里”的运动口号,将三年完成600公里长跑作为基本目标。计算下来三年平均每年200公里,而每年在校的200多天里每天要完成近1000米。因为“三年600公里”是校内和校外跑步情况结合计算,所以三年跑完600公里,事实上比较轻松。

二、体育毕业证的日常数据管理者

为使体育毕业证制度得以顺利开展,参与到体育毕业证日常数据记载的人员有体育教师、家长、班主任以及本班体育委员,四个角色的通力合作,最终完成对体育毕业证整体数据的记载。具体负责的分工如下:

1.体育教师对体育毕业证日常数据的管理

体育教师负责对体育课运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培养学生熟练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体育学习态度的界定等方面对体育毕业证数据进行记录并签字。

2.家长对体育毕业证日常数据的管理

作为家长,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有个健康的体质,但学业负担的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在校外完全放弃了体育锻炼。但学校提出体质测试成绩低于50分将不能毕业,要想评优与评奖,测试成绩也得达到良好及以上。我校也将家长列为体育毕业证的日常数据管理者之一,家长负责对学生的校外体育活动进行记录并签字。

3.班主任对体育毕业证日常数据的管理

作为班主任,由于日常工作相对比较繁杂,想要让班主任完全监管体育锻炼是不可能的。因此,班主任主要负责对学生的体育态度、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签字。

4.体育委员对体育毕业证日常数据的管理

体育委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为班集体做贡献,热心主动地帮助同学。在体育毕业证的日常数据管理中,体育委员主要负责对同学们的课外体育活动(校内)情况进行记录并签字。

三、对体育毕业证制度实施的建议

1.持之以恒的数据记载

想要获得体育毕业证的时间条件是三学年,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家长、班主任以及本班体育委员要进行此项工作长达三年之久,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的数据记载,很容易被忽略、丢失,因此,想要使体育毕业证制度顺利实施,不仅仅是要有决心,更要有恒心。

2.真实准确的数据记载

在体育毕业证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漏记等现象,这就要求参与记录的人员认真履职。颁发体育毕业证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质得到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家长、班主任以及本班体育委员要以真实、准确的数据填写记录表并签字。反之,则失去体育毕业证的存在价值。

3.定期公示记载数据

可定期在班级内公示体育毕业证完成情况,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敦促体育后进生,促使他们参与体育活动。

四、小结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检验,体育毕业证“制度”将校内和校外体育良好的结合起来。学生不仅在校内积极参加各种学校体育活动,在校外也能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通过家长监督学生校外体育活动,也带动起一些家长的运动热情,改善了整个家庭的运动环境。同时,学校体育管理者不再为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犯难,浓厚的运动氛围已扎根于校园。“体育毕业证”这张简单的毕业卡片,记录了学生三年的运动点滴和数据管理者辛勤的工作,以及国家对体育的期望。

关于体育的毕业论文 篇4

上海市教委昨天公布2015年本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方案,2016年起,初三毕业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项目全部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规定的项目执行。

根据方案显示,2015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由统一考试和日常考核组成,各15分,总分共30分。统一考试分设四类项目,包括长跑、游泳、50米跑、立定跳远、实心球、跳绳、单杠、双杠、篮球等,考生要在四类项目中各选一项。统一考试的时间必须在2015年4月进行,并于4月底前完成,具体时间由各区县选定,每位考生的全部项目必须在当天内连续完成(游泳项目可另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综合评定项目中,本届初三毕业生其七年级评定项目为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50米跑、坐位体前屈、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八年级、九年级评定项目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的规定项目,分别为体重指数(BMI)、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而2016年起,初三毕业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项目全部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规定的项目执行。(李星言 《新闻晨报》 2015年3月13日)

关于高中体育生体育训练的探究 篇5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训练

高中体育考生他们既要和普通的高考生一起,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像体育专业的运动员一样,每天参加体育训练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文化知识和体育技能齐头并进,在高考中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在高中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有效的训练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并使其在考场上发挥出最高的水平呢?下面来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一、切实周密的计划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既要统观全盘又要不同对待,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让考生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周而复始的训练,同时进行各项比赛与测试,双管齐下。另外由于招生政策不断变化,应提早采取应对措施,坚持训练并不断加强各项训练的强度和比例,对不同的训练项目要有不同的训练方法,这样可以避免训练的重复性,合理的训练计划的安排,会使学生富有激情又能保证体力的充沛,从而提高训练质量。

二、学练兼顾的措施

文化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共同协调发展,才能让体育考生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考生两方面比较平衡,就要两手齐抓,使其学科成绩和专业成绩再上一个台阶,考入一流的体育院校;如果考生专业技能较弱,那就要加大运动量,反复练习,提高专业成绩,争取进入比较好的师范类院校;而如果考生文化课成绩较差,切记不可让其放弃文化课的学习,教练可以和各科老师联系,了解情况,并与任课老师商议对策,请各科老师在课堂上对考生多提问、多鼓励,课后多开小灶,克服考生的自卑心理,还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与考生结成对子,帮助考生学习,使考生树立信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去。

三、激发潜力的训练

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要根据被训练者的水平合理安排。训练阶段不同,负荷量与其强度之间的比例也不同,要按照运动中的负荷原则,进行逐步的调整,以小→大→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这样的过程,逐层推进,并把极限负荷与这种波浪式推进有机结合(这里要注意极限的相对性),使两者相互适应;训练的任务不同,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之间的比例也不同,将每个项目的特点与其进行合理搭配,把握好恢复与负荷之间的关系,把恢复当成是负荷的重新开始与延续,使恢复的手段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教练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仔细观察,找出每个学生的生理机能的最大负荷量,以免学生过度疲劳。学生潜力的激发与挖掘,可以迅速提高训练的质量,对考生的体育专业的考试大有裨益。

四、技术与特长的互补

合理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运动素质有效发挥,运动成绩迅速提高。现代高校的招生,摒弃了以前以素质为主的理念,把最基本的技术训练作为重点,加大基本技术训练和专项技术训。

练之间的比例。要想熟练准确的进行技术训练,在考生训练时教练就要留心观察,把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再加以正确指导。训练过程中,应把基本技术始终贯穿其中,在进行全方位的技术训练的同时突出关键和重点,遵循动作的转移规律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反复训练形成新技能。教练在对学生进行专项技术训练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学生相互合作,将学生的个人特点与技术细节和关键有机结合,形成考生个人的技术风格。再把专项训练与力量训练,技术训练与专项素质结合在一起,不断强化和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各自的专项技术,就能够在考场上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取得优异的成绩。

五、难点重点的突破

近几年,体育专业的考试几经改革,考试项目比例的调整,个别项目的增加以及项目测试方法得不断改变,其目的就是希望更加全面的对考生的专项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考察。传统的教学训练已经跟不上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脚步,而只有在训练中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才能让考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现代化的技术在动作技术的展示和动作结构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根本无法相比的。它具有演示动作的功能,可以调动情绪,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还能把学生的动作用摄像机拍摄记录下来,加深学生对动作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让学生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失误,还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机能。因此,将传统教学中的训练手段融入到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中,制作新的教学方案,并通过学生的日常训练来验证各自的理论认知程度和运动训练的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将其渗入到体育的专业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中,突出重点难点。在学生理解训练各个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引导,全面提高考生的运动能力。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对动作的准确性有最直观的了解,还能把自己的动作用摄像机全程记录下来,以回放的形式真实的再现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令学生恍然大悟,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会加深记忆。更有助与掌握关键动作,对学生运动技能的逐步形成和训练成绩的提高带来巨大的帮助。

六、考生心理的稳定

高考临近时,考生的心理压力会不断加大,考生对于考试所报的期望越大,考前就越焦虑。如果考生的心理一直是这种状态,一定会对考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更难以在考场上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还会对高考前最后一个阶段的训练造成心理负担。如果把握不好,就会让训练成绩在最关键的阶段出现下滑。因此,在高考临近的前两个月里,对考生的训练安排必须考虑此阶段的考生心理,制定符合其心理承受能力的计划,安抚考生情绪,稳定考生心理,教育考生对于高考要端正态度,对自己的能力和训练水平做出正确的判断,保持轻松的心态树立自信心,争取发挥出自己最高的水平,获得较高的運动成绩。于是这一时期教练可以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验,如训练后测验、超常测验、非正规测验、恶劣条件下测验等,还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比赛,营造高考的气氛,最后还要经常做思想工作并进行及时的心理诱导,逐步稳定考生的心理。

总之,面对高考政策不断变化,高考体育生的训练只有创新思路,才能不断挖掘学生潜能,力求在考场上发挥出最高水平。

上一篇:意识研究下一篇:总线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