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的新教育论文

2024-05-30

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的新教育论文(共8篇)

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的新教育论文 篇1

摘要:创编体育游戏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充分利用其锻炼价值和教育性,为体育教学服务。体育游戏要坚持健康和安全第一的原则,体育游戏要有趣味性和群众性,要有时代气息,要生活化,最终要服务于体育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体育游戏,体育理念,群众体育。

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为目的的一种游戏方法。她以其独特性为学生健康的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树立学生锻炼的自信心,使教学变得更主动。这些特点和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体现,主要取决于游戏的创编水平。

一、体育游戏要坚持健康和安全第一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健康第一的指导理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按照这样的理念,衡量创编的体育游戏首先要看它是否是学生都能接受的“群众体育”,还是面向少数人的“竞技体育”。其次,看其是否在技能、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最后,看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因为游戏而出现伤害事故,那就违背了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无论是游戏动作的设计、组织方法、场地设计、安全措施及规则上要充分体现学生健康发展这一理念。

二、体育游戏要有趣味性和群众性

体育游戏要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将新课标观念改变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离不开体育教学游戏。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吸引学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创编体育游戏应充分体现趣味性原则,在增加游戏的竞争因素、提高动作设计的新颖性、惊险性、象征性、加强游戏的故事情节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达到终身坚持锻炼的目的。

体育游戏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适应新课标要求,创编体育游戏时,要摆脱从成年人的角度去安排游戏内容,真正从学生们的内心需要出发。如“移动篮筐”游戏,将游戏规则简单化,让篮筐能移动,将竞技项目改造成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游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

体育游戏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让每一个学生能从学习中受益,不但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是学生的权利,也是贯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创编的游戏必须体现均等性原则,使参加游戏的学生在活动的内容、时间、发挥体力和智力、争取胜利的机会等方面具有基本的均等机会,使全体学生能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所以,创编体育游戏要体现群众性。

三、体育游戏要生活化

游戏的主题、情节乃至道具源于儿童的生活是游戏创编的一条新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火灾、交通事故、抢掠等突发事件的情景,引导学生面对这些实发事件如何逃生自救,增强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判断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合作自救意识,在玩和活动中受到教育。

利用废品创编体育活动。废旧油桶和轮胎、空饮料瓶等是非常容易收集的废旧物品,它们源自生活,使学生易产生亲切感和新鲜感,直观性强。如空饮料瓶,以其简单、色彩绚丽多彩,自设种类等优点广泛被应用到体育游戏教学中去。“障碍接力”、“植树造林”、“打保龄球”等游戏都可应用空饮料瓶。

四、体育游戏要服务于体育教学

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情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的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方法。因此,它无论是作为基本教材或作为教学手段,都要体现它的健身性,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用于一般准备活动的体育游戏,应使学生轻松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可选择“喊数抱团”、“二不成三”、“拉网捕鱼”等游戏代替枯燥的慢跑,使学生跑出兴趣。用于专项准备活动的体育游戏,可选择一些动作性质和结构与基本部分的内容大体相似的动作,达到辅助性和诱导性的目的。如“长江、黄河”游戏可用来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

用于基本技术教学的体育游戏,往往在学生动作能基本形成后,使技术动作得以巩固,使单调、枯燥的技术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如“运球接力”游戏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球性,而且能有效地巩固运球技术,提高控球能力。

用于结束部分的游戏创编,力求轻松活泼、精彩幽默,使学生摆脱体育活动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体育课。如“抓手指”游戏,使学生“兴趣保留”地结束体育课。

五、体育游戏可采用儿童游戏

我国的民族民间儿童游戏源远流长,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猜领头人”等,在创编时应去精取精,翻新改编,力求在原来基础上有新发展和深化,使游戏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也有新的高度和意境。如传统的“持平竞走”游戏是以一手心顶起竖直的一根竹竿,比赛快走,比较简单。若在此基本上翻新,变成以手顶竿,以另一手去拾起地上的若干个纸花的“顶竿拾花”游戏,趣味更浓了,相信学生会更喜欢。

六、体育游戏要有时代气息

创编体育游戏应注意了解新的体育活动、文化娱乐方式及科技动态,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游戏中可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游戏来弘扬社会主旋律,但又不能牵强附会。

如“心系奥运”、“奥迈火炬传递”、“心向北京”、“五环圆形跑”等游戏,以奔跑接力,拼组五环和2008图案的形式,发展学生速度素质,增强奥运意识,抒发学生强烈的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游戏让学生懂得“国强我强、国荣我荣”的道理。又如可通过不同的情景设置,采用跑、跳、爬等多种形式,创编,“植树造林”、“抢救动物”、“绿化祖国”等游戏,提高学生的速度、弹跳、力量、柔韧等素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国际举办的军事体育竞赛项目,国际儿童绑腿集体赛跑,国际友好城市竞赛活动,电视上举办的各种争霸赛,少儿竞赛节目等均可成为我们创编体育游戏的资源。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体育教学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丰富体育教学,使广大学生更加喜欢大学体育。

参考文献:

[1]《时代呼唤创新型课堂》教育发展研究2000S1

[2]《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民教育200008

[3]《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200008

[4]《高校体育教育突出师范特点》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的新教育论文 篇2

1 运动心理学概述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具体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心理现象表现的特点以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主要涉及竞技体育、体育教育和锻炼体育等三个方面。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是研究心理因素对人运动表现的影响;第二是研究体育活动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原来的对运动员心理、训练技能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扩大到对如何把握体育运动技能, 根据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对学生美好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培养,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伦理道德, 社会心理发展, 认知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可见, 现阶段的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同时, 也出现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 汲取了心理学科不同学派的观点, 从不同方面、角度和层次对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以及活动规律等进行研究, 从而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2 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性

2 . 1 运动心理学在体育领域的重要性

在世界性的体育运动比赛中, 很多实力水平相当的运动员其取得胜利的关键是心理素质的差异, 心理素质强的运动员更多能取得比赛的胜利, 其能在实力相当的压力下战胜自我, 以一种强大的心理状态和必胜的信念迎接挑战, 从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最后获得成功。因此, 现阶段, 很多体育大国在体育运动比赛中加强了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心理引导, 为运动员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 为运动员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实力水平奠定了基础。并且能够有效调控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从而使运动员时刻保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备战。运动心理学在体育领域逐渐得到了更多国家的认可和应用, 心理学的原理以及其在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准备方面的实践表明心理因素是现代体育运动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心理因素的介入能够使运动员区别于一般的运动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心理训练给运动员带来的心理兴奋性能够突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第二, 心理状态的优劣是重大比赛中运动员成绩好坏的关键;第三, 在高水平的竞技比赛中选拔的运动员其心理变量要远比生理变量重要。

2 . 2 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2.2.1 运动心理学符合现阶段的体育教育

在体育活动训练和学习中, 常常有一些学生因为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因素不能正常进行运动训练, 影响了体育运动教学的进度, 特别是对系统体育运动训练的影响。这个时候需要一定的心理引导来让这些出现退缩情绪的同学重新激起学习的热情。而运动心理学以其和体育运动训练的关系能够有效缓解学生这些消极的训练情绪。

2.2.2 运动心理学能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运动锻炼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 对学生本身产生了严格的要求, 可见, 体育教学的开展不容易。因此, 为了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教师需要将运动心理学融入教学中, 不管是对于专项运动训练, 还是一般的身体素质锻炼, 运动心理学的融入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机能, 在体育运动中实现智力和体力的结合。

3 体育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调查分析

随着近几年高校体育招生人数的增加, 体育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其中, 体育运动心理学作为体育学院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 文章以吉林某体育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体育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习的态度、影响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因素等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查阅了大量的关于体育心理教学的论文, 充分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上, 对吉林体育学院的200名学生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并且利用Excel、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具体处理, 和专家学者访谈后得出结论。

3 . 1 院校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学习态度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4名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学习持喜爱的态度, 有56名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学习持不喜欢的态度, 有22名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学习抱有无所谓的态度。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学习较为认真, 因此, 教师要对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现状进行思考, 积极总结造成运动心理学不受欢迎的原因, 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从而重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 2 影响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的因素分析

根据现阶段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的反响问题, 进一步对影响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的因素进行分析。调查发现, 对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 教材差、教学课时不够、教师能力差、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由此可以发现, 由于运动心理学教学的内容较为枯燥, 学生普遍对其理解困难, 且运动心理学教学的教材编排也不合理、不系统, 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低下。教师教学水平、知识掌握等方面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4 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运动心理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运动心理学教育受教师、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影响, 其教学效果不理想, 除此之外, 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存在的本质问题还在于现阶段体育教学的问题以及在具体的心理训练融入中的问题。

4 . 1 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对体育教学中的分支心理学的教学产生影响, 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直接会导致对如何进行体育教学、融入什么方法进行体育教学产生影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高校领导及教育者在思想上没有重视体育教育。现阶段高校教育受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 体育教学大多以分数考核的形式进行开展, 对实际体育能力的发展不够重视, 对长远的体育素质培养不够重视。第二, 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大多是根据应试教育的考核内容进行, 教师只针对考核中的体育项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同时, 体育教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没有实现内容设定和实际锻炼内容的结合。

4 . 2 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心理学存在的问题

4.2.1 效果不理想

虽然高校很多体育教师对心理学学科有所了解, 但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不够明确, 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且逐渐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 制约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4.2.2 没有区分开心理学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区别

很多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人为心理学教育和思想教育一致, 都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来进行教育工作的开展。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高校的心理教育人为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问题, 帮助其消除个人的消极情绪, 调整其不良的认知, 从而增强其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和思想教育不同的是, 心理教育不能引导学生三观的树立。

5 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策略

5 . 1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运动心理训练

首先, 要加强团队精神训练。教师在体育运动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涉及要实现体育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的整合, 将体育运动教学项目发展成为具有竞争性的项目, 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其次, 要加强意志力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一些运动量大、具有一定难度, 且耗费时间长的体育训练项目进行合理安排, 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激励性训练, 从而在体育训练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再次, 要加强自信心训练。教师在体育活动训练开始之前, 要引导学生产生自信的态度, 鼓励学生以自信的态度将运动训练示范给他人, 增强他们主动自我才艺展示的热情, 从而在训练中不断收获自信。最后, 要加强抗挫性训练。抗挫能力对于大学生日后的就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 因此, 要加强抗挫性运动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抗挫心态, 不断增强其抗挫能力。比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直面批评的教学训练环节, 对学生体育训练中的不足及时总结, 并以批评的形式展现出来, 从而加强学生抗挫心理。

5 . 2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恰当的运动心理学原理

运动心理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升学生的运动机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对其进行重视, 严格遵循心理学原理进行教学, 从而不断提升体育运动教学效果。比如, 在长跑运动训练中, 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体力, 一些学生会对此产生畏惧的心理, 这时教师应该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引导, 将长跑训练分解成多个小目标进行完成, 并在目标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利用鼓励的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坚持下去的勇气。

5 . 3 在体育教学中添加和心理学有关的游戏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反映, 当学生出现倦怠的情绪时,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心理小游戏帮助学生缓解这种消极情绪。在游戏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增强体育训练团体的凝聚力。

6 体育运动训练中涉及的运动心理学方法及作用

6.1 放松训练法

运动心理学中的放松训练法能够让运动员时刻保持放松的肌肉状态, 帮助学生克服自己训练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情绪。放松训练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通过肌肉放松、紧绷的训练来让学生加深感觉;第二阶段学生肌肉放松时间缩短, 紧张感基本消失, 主要在于利用注意力集中加强呼吸训练;第三阶段是运用呼吸技术进行放松训练。

6.2 控制思维法

思维能够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产生重要影响, 思维控制法主要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要对运动训练中的消极思想进行控制;第二要控制体育运动训练中的消极思想, 主要通过积极思维的培养来对消极思想进行控制。

6.3 自我调节法

自我调节法能够提升学生体育训练的兴奋心理, 帮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自我调节法的运用体现在:首先, 可以对学生在竞赛中胜利的心理愉悦感加强控制, 延伸这种愉悦的感觉, 从而实现学生更大的进步。其次, 为了增强学生在运动训练中的兴奋心理, 教师要加强学生和他人交往的能力, 并辅助音乐感化的形式来让学生保持愉悦的身体和心理兴奋状态。

6.4 演练法

演练法是通过运动的具体形象来进行运动心理训练, 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和身体状态的融合。演练法首先要让学生进入一种轻松的状态, 想象自己熟悉的训练场景, 将场景在意识中多次进行再现感受。其次是在放松的状态下对再现的训练场景进一步放松,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练成功比赛场景。最后是对设定目标的放松演练, 从而保证在实际训练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水平。

7 结语

运动心理学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式, 完善和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因此, 有关教育人员在二者融合的具体教学中要在遵循体育教学和运动心理学规律以及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加强融合实践的计划。同时, 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发展, 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体育运动锻炼的积极、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教育不仅停留在身体素质、技术和体能等方面, 而且也开始注重心理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情感体验、意志品质等体育心理过程变化对体育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高校教育者要在体育教育中不断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文章通过对运动心理学概念和涉及领域的阐述, 以吉林体育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 分析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问题, 并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学提出策略分析, 旨在充分发挥心理学教育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从而实现我国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运动心理学,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富学.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13) :157-158.

[2]马祥房, 余琴, 肖红.我国优秀运动员心理技能量表的初步编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 (6) :39-42.

[3]胡望洋.运动员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 :365-367.

将灾难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灾难教育;体育课程;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3-0109-04

收稿日期:2014-04-10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育教学改革法律机制研究——以体育产业化为视角》(项目编号:09SKC05)。

作者简介:李萍(1979-),女,重庆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体育部,重庆401120

21世纪以来,太多的灾难袭击着人类,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龙卷风、雪灾、旱灾,火灾、洪灾、泥石流、台风等等都在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21世纪教育提出的口号是“学会生存”,这表明生存能力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当面对各类灾害时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往往会产生各种下意识的不自觉反应,这种不自觉的反应会导致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因而做出错误的行动,这其实与我们未经过专业人员的正确引导和训练有直接关系。在人们经过训练后,他们在面对灾难时的专业化行为能使他们在危急关头果断地做出正确判断,能及时采取避险、自护、自救、互救等各种逃生的有效措施,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伤亡,提高生存能力。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如何通过学习、考察、借鉴的方式来构建适合我国学校灾难教育的新模式,如何普及防灾减灾的知识,了解和掌握各类灾难预警信息,增强防灾意识,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已经迫不及待地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1我国学校灾难教育现状

关于灾难教育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完善的定义。安慧娟认为,灾难教育应该是以达到防灾减灾为目的的,以培养公民增强灾难意识、提高防灾素养为核心的教育[1]。灾难教育的目的是让教育者掌握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与备灾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树立正确的灾难观,正确看待灾难本身及其规律,正确的进行防灾、减灾、备灾、救灾活动。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3期2014年6月 李萍将灾难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思考No.3 20141.1灾难教育事后弥补多,未能防范于未然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都是灾难发生之后再来谈教育。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媒体才高频率地播放如何在地震来临时逃生,家里应该必备怎样的安全箱。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之后,才开始大肆宣传如何车内逃生,如何备一些常用的逃生工具等。这都是事后弥补,有“亡羊补牢”的感觉,人们也都是看看而已,并没有掌握到再次遇到自然灾害时应该怎样面对的逃生的知识技能问题。从我国开展的灾难教育现状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不仅是未成年人,更多的成年人灾难意识薄弱,应急知识同样匮乏。

1.2只注重理论知识,不注重技能培养

在灾难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多数是通过讲座、图片展览、主题班会、广播以及印发小手册等手段来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逃生技能、抗灾训练、防灾演习基本无从谈起,这些都表明灾难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应该是灾害知识教育的主课堂,幼儿、青少年时期也是接受防灾知识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的灾难教育缺失正是长期忽视了灾难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的结果。

2把灾难教育引入体育课的必要性

2.1自然环境因素使我国青少年学生灾难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且位于两大自然灾害带上: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二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沿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而我国正好位于这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种类多,强度大,给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危害。2009年5月,因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联合国发布了首份《减少灾害全球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仅2008年全球就有23.6万人在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有2亿多人受到直接影响,经济损失超过1 800亿美元。而在我国,除了火山喷发外,其余的各种自然灾害都发生过,不安定的种种自然因素越发考验着人类的生存,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灾难教育势在必行。

2.2与国外学校的差距使得学校灾难教育极为必要

有学者通过北京5所高校418名大学生进行灾害认知和减灾教育看法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灾害的关注程度偏低、防灾意识较弱、掌握的灾害理论知识很少、仅是基本掌握正确的应急行为知识;现行减灾教育的方式与学生的偏好不符,大学生觉得减灾教育有用。但现行教育内容不足[2]。大学生意识和行为都接近成人尚且如此,中学、小学和幼儿的学校灾难教育更是支离破碎。国外很多国家都把灾害知识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形式对待,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作为一种生存技能而得到普遍性的宣传。我国的灾难教育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表现在意识培养薄弱、科普宣传力度不够、对防灾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防灾应急体制不健全、学校对防灾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等。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的培养,提高防灾素养,形成完善的长效机制,构建正确面对灾害的心理长城。

3体育教学中融入灾难教育的可行性

3.1体验式教育是灾难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灾难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了解有关灾难的知识,更要把学习的间接理论知识通过直接体验内化为直接的实践知识。美国凯斯西楚大学知名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 1939)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大师,他在20世纪80年代总结了约翰·杜威(John.Dewey)、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亦即经验学习圈理论,他在《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了颇具影响的完整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他把体验学习阐释为是一个从具体的体验到对体验的反思,经过形成抽象的概念再付诸于行动实验的具体的体验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形成一个贯穿的学习经历,学习者自动地完成着反馈与调整,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在体验中认知。当然这个过程与很多的学科联系在一起,诸如心理学、教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等,其理论基础和内涵较为丰富。

3.2体育教育与灾难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我国近代著名体育家方万邦先生所确定的体育的教育目的是“能获得康健的身体”。他当时提出的“六化主义的体育”即教育化的体育、科学化的体育、普遍化的体育、生活化的体育、自然化的体育和游戏化的体育。从教育的整体观来认识体育,现在看来仍有一定的进步性和现实意义[3]。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全面地锻炼身体,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发展学生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它具有内外合一的健身系统性和身心合一的健身统一性特点,达到身心和谐和内外兼修的目标,以获得健康的身体为最大追求目标。灾难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防灾、应灾、减灾意识,其最终需要学生对身体各部分、各种运动能力和各种身体素质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协调、流畅和默契。在灾难教育创新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以培养坚韧不拔、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意志品质,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的目的。当面对灾害发生时怎样的方式逃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逃生技能,在困境中如何自救,脱险后又如何救助他人等等,这些方法和技能与体育目的“能获得康健的身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奠定终身体质基础、延年益寿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长期效益上二者具有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3.3体育课程实践教学有利于灾难教育的具体实施

灾难教育最需要的优势就是体育课实践性教学法的特点。体育实践课教学是以师生思维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5],其他学科的教学主要是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这是体育教学和其他教学最根本的区别。而体育学科是要通过身体活动的实践途径来促进学生机体活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活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并在体育教学理论中,实现对体育活动能力的培养,如对体育活动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身体活动的学习能力等。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各种身体练习,在不断的尝试与体验中感悟并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体育的这种实践性教学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如体育游戏教学中,同样是在“独木桥”、“过障碍”、“走下坡”,在灾难教育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有不同的“穿”法、“过”法和“走”法。以“独木桥”为例,常规的教学是快速通过相对狭窄的桥面为胜,开发的是学生的平衡能力和速度素质。灾难教学中的“独木桥”在以往的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模拟灾难的场景(如地震时山体塌方的滚石、火灾中有爆炸物四处横飞或者泥石流等情景)在独木桥的两边,人为地利用排球或足球用地面反弹的方式让球从高处往下落,来代替各种“飞行物”,要求学生不能被球碰到、砸到,增加过独木桥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速度、平衡、观察力、灵活性、判断的精准能力及身体的协调能力等。同时,已经“受伤”的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姿势原地倒地,等待救援。教师在如何救助伤员这个环节教授的内容就更丰富了,怎样止血、固定、包扎,怎样帮助抬伤员(避免二次伤害)等等。通过教学,这些素质和技能向准确、协调、熟练的方向转化,从而形成正确、合理的动力定型,面对灾难时其价值体现将无可限量。

体育课不仅只是全面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更应该反映对体育活动能力的培养。如对体育活动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身体活动的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能在灾害来临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合理的逃生路线及方式,能有效地提高生存能力,减少损失。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通过体验和尝试来掌握各种基本的知识、技术、技能。如球类的集体项目(篮、足、排)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观察分析,勇敢坚定的性格特征及战胜困难后的欢乐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心理健康以及提高社会适应性的能力。游泳课中只有专业的体育院校学生才学习救生知识,普通院校基本上只进行游泳技能的传授,若能在游泳课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救助他人的知识,那么就会减少面对溺水后很多人束手无策的窘态。当然,学生最基本的身体能力素质,跑、跳、投在日常的教学中已必不可少,这些速度与力量、协调性和灵敏性的培养是学习和掌握逃生技能的基础,也是面对灾难有效逃生的前提。

4在体育课中实施灾难教育的具体环节

4.1认识灾难的理论学习

认识灾难是预防灾难的第一课,灾难教育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各门学科渗透传达给学生,体育理论课也不例外。灾难共生论——“容纳灾难,与其共生。”[4]强调每个居民、每个单位在面对防灾减灾状况下,都切实地承担起责任时,“灾难共生”才可能从理想成为现实。“灾难共生”是一个贯穿整个灾害过程的实践过程,它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积极灾难应对。在具体实施灾难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可以编制灾难教育的读本或者开设灾难教育的校本课程向学生普及灾难常识教育,如灾难发生的原因、类型、特征、规律以及破坏力等。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灾难教育的层次、课本的教材、深浅程度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区的学校,还可以根据地域条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重点学习本地区多发常见的灾难知识以及应对知识和技能。此外,体育理论课本身包含有运动损伤和运动康复的知识学习,这对灾难教育在自救、互救过程的初步处理,止血、包扎、固定都具有很好的帮助。将灾难教育的理论知识传达给学生是实施灾难教育实践课的前提。各个学科的理论渗透,与体育学科是实战训练相结合,能更好地把灾难教育落实在学校教育系统。

4.2加强以逃生技能为基础的实践课

在灾难教育里,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承担的是最重要的环节。没有实践知识和能力培养,灾难教育就等于纸上谈兵。如何掌握逃生技能、系统的抗灾训练,都需要体验式的教学,如面对火灾,在体育课上可以进行三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如何使用灭火器的教学(针对火灾初期),课堂内容的安排可以有怎样开关灭火器,手持灭火器的接力练习,以及在快速移动中熟练使用灭火器,这些行而有效的练习可以在火灾初期减小灾难的影响程度,从而挽救生命与财产;第二,低姿态快速撤离(火灾发展到猛烈程度),课堂内容可以有蹲着快速走(手捂住鼻和嘴),如何匍匐前进 ,如何绳索自救,缓降逃生等等;第三,如何快速地直体翻滚(衣物、身体着火的情况),在快速撤离中如何避免拥挤,乱冲乱撞等。在体育课中,通过实践和体验来掌握各种逃生的知识和技能,在练中学、在学中练,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灾难教育与体育课以体验为中心的教学综合课完全相吻合,二者完全可以相结合在一起教学。

4.3创新灾难情景进行模拟教学

发达国家的灾难逃生教育已经演绎为一种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日本的学校体育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走、跑、跳、攀、爬、越等素质的培养以及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美国学校体育教育更是如此,每年设有专门的“消防月”,在这个月里,全国的学生都会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危机时刻的各种技能培训,比如从高处跳下、掩鼻爬行、攀越障碍、垫上滚动、轮椅滑行等求生本领。在中国,灾难教育的实战演练可以同目前流行的户外运动、拓展训练相结合,模拟或创设灾难情景,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得到训练,培养学生面对灾难的应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救互救、防灾抗灾的能力。

4.4定期举行模拟演练

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进行过灾难演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大、中、小学每年都有春季或秋季运动会,防灾教育演习完全可以列入其中。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每年组织一次这种大型的演练,创设危机场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逃生路线,培养学生应对和处理灾难的能力。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集中利用灾难纪念日来进行逃生教育活动地交流,安排一校或多校比赛,甚至把灾难逃生技能列入常规运动会项目,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逃生技能的提高。

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一特殊时期,体育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从人的发展需要角度去考虑,灾难教育如果能成为一种普及化的社会行为与现象,体育的课程内在价值也将得到充实、教育意义也不断地丰富、也充实了素质教育的内容。针对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学科进行灾难教育,将体育与灾难教育想结合,正好能弥补灾难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因此把灾难教育纳入体育常规教学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一些自救互救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结束语

血的教训警示我们,灾难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提升道德情怀,更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维护生命尊严的客观要求。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主席哈罗德德雷格曾经说过,“在灾难面前,只要群众懂得基本的自救常识、逃生技能,便能赢得更多成功逃生的几率,减少人员伤亡。”人类不可能用自己的知识去阻止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在灾害到来之前,利用自己的知识把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国内外实践的经验反复证明,在整个防灾、应灾、减灾工作链环中,开展灾难教育是既基础又关键的一环。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融入灾难教育的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我们期盼这一探索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能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安慧娟.我国灾难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

[2]苏筠,伍国凤,等.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和减灾教育建议 [J].灾害学,2007(9).

[3]江宇.从体育的本质论体育课程的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7).

[4]夏思永.体育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8-49.

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的新教育论文 篇4

浓郁的民族特色服装,动感十足的美妙音乐,清脆悦耳地敲竹竿声……这就是民间体育游戏“跳竹竿”。“跳竹竿”也叫“打竹舞”,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我园基于对黎族“跳竹竿”游戏独特文化底蕴与教育价值的挖掘,进行了“跳竹竿”游戏的大胆创新,现今已成为合肥市的游戏特色品牌。我园在进行市级课题“民间体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养成策略研究”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跳竹竿”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其融入幼儿园健康教育中,成为有本土特色的课程。

一、“跳竹竿”的起源与分类

“跳竹竿”是黎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跳竹竿”的形式是:平行摆开两条腿一样粗细的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根手腕粗细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根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两人一对,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可见,跳竹竿既是一种艺术活动,又是一种健康活动,也是放松身心的最好运动。这体现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其思想内容健康,同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传统性、开放性、普及性,是全民健身运动的理想活动。

二、“跳竹竿”的运动特点

集体性,“跳竹竿”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很多人共同配合才能发挥出很好的水平,跳出优美的舞蹈。个体性,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身体协调平衡性。健身性,是一项优秀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育。娱乐性,运动与乐感的结合使人精神奋发,心情愉悦。创造性,改变其打击节奏和开合形式,将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三、“跳竹竿”融入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丰富幼儿园健康教育内容

??“跳竹竿”这一具有魅力的传统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到幼儿体育中,可以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魅力。跳竹竿作为体育活动可以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分组进行,全班幼儿一起表演或在全园内进行班级竞赛。这些活动能够极大地丰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给幼儿更加妙趣横生的健康活动。

(二)增添幼儿园健康教育的趣味性

由于每个幼儿性格、能力、兴趣等都存在差异,单调乏味的健康活动并不能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跳竹竿作为一项简单易玩、节奏感强、竞争性大、变化多样的健康游戏,可以带给幼儿一种新的健康课程体验。“跳竹竿”的独特玩法能让幼儿切身感受到体育游戏的乐趣,从而更加喜爱体育游戏。

(三)培养幼儿间的同伴合作能力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我们利用结伴一起跳竹竿舞的方法和小组学习创编动作等活动形式,使幼儿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合作,与同伴友好相处,感受运动的乐趣,同时让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使能力弱的幼儿能较快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促进幼儿身体的协调发展

跳竹竿是可以利用音乐来活动的全身心的体育运动。首先,运动能使大脑发达。运动中的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传到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使大脑对动作的反应更加灵活。其次,运动能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在机体组织和器官不断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不仅需要有合理的膳食营养和充足的睡眠,而且需要积极、科学的体育运动。最后,运动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增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五)创设具有园所特色的幼儿园体育活动

将“跳竹竿”融入幼儿园体育中,创建幼儿园的特色教育,不仅可以体现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特色,而且可以将“跳竹竿”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幼儿心中,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完善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我们自编的《市委幼民间体育游戏集锦》与《市委幼民间体育游戏案例集》把“跳竹竿”选入其中,成为园本运动课程的教材之一,促进了孩子全方面的发展,促进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延续课程的生命力。

四、“跳竹竿”融入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改变“跳竹竿”的道具

幼儿普遍喜欢色彩斑斓、富有童趣的道具,教师只需稍微装饰一下“跳竹竿”所用的竹竿,就能从视觉上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为课程的进行起设置一个好的铺垫。例如,可以用彩带、丙烯颜料等来装饰竹竿,事先准备好若干根竹竿、各种颜色的彩带和丙烯颜料、手工胶和剪刀。可以先用同一种颜色的彩纸包住整根竹竿,再将不同颜色的彩带缠绕在竹竿上进行装饰;也可以将彩纸剪成各种图案贴在竹竿上;还可以用丙烯颜料将竹竿绘制成中国龙的形象,从视觉上给予幼儿冲击,激发幼儿的兴趣。

其次,在竹竿的摆放上可以采用多种摆放方式。“平行摆放”是把两根或四根竹竿平行摆放,可以一人跳、两人拉手跳,或是多人轮流跳、一起跳;“十字形摆放”是将四根竹竿两两垂直交叉,摆成十字状,一人或多人同时转着圈跳竹竿;“六角星状摆放”是把六根竹竿两两交叉摆放,一人或多人同时转着圈跳。

(二)改编打竹竿的打法

打竿一般由8人组成,在表演时分成两排,面对面相距4米左右,或蹲或坐于两根粗竹竿的外边,双手各持一根细竹竿,伴着音乐的节奏,集体统一按一定的节拍敲击粗竹竿,发出铿锵清脆的响声。一般打竹竿的动作、节奏有两种形式。“正常击竿”是握竿者在地面(或竹竿)上开合击竿,节奏为“|XX X?D?D|开开合?D?D|”或“|XXXX|开合开合|”;“花样击竿”是握竿者一手握竿在地面(或竹竿)上敲击,另一手将竿举过头顶,让跳者从竿下钻过,节奏为“|XXX?D?D|开开抬?D?D|”。为了便于幼儿操作,我园将打竿的方法归纳为“开――合”“开――合――开――合”“开――开――合――合”,让孩子有不同的打竿打法的选择,可以发出各种不同节奏的声音。

(三)改编“跳竹竿”的跳法

“跳竹竿”的传统跳法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幼儿的骨骼较为脆弱,还没有发育完全,无法完成繁琐且节奏快的动作。因此,将跳竹竿融入到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就必须适当改编跳竹竿的跳法,使其更适合幼儿的身体发育特点。例如,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能力差异进行跳竹竿跳法及节奏的变化,如,将原本快速复杂的四分之三拍改成?^为缓慢稳定的四分之二拍,降低跳竹竿的难度。跳竹竿的动作有单腿跳、双腿并跳、转体单腿跳、分腿跳及翻跟斗等。“双脚跳”竹竿打开时双脚同时跳进,竹竿合并时双脚同时跳出,也可分开跨在竹竿的两边。“单脚交替跳”竹竿打开时,第一拍右脚跳进,第二拍左脚跟着跳进;竹竿合拢时,第三拍右脚跳出,第四拍左脚跟着跳出,口令为“1、2、3、4,右、左、右、左”。“钻竿跳”握竿者用一根竹竿敲击地面(或竹竿),同时将另一根竹竿抬起,让跳者弯腰从竿下钻出。

当然,也可以进行分类跳法的组合,适时再结合手上舞姿,按不同的节奏在竹竿空隙中左跨右跳,引导幼儿既不能踩着竿,也不能被竹竿夹着。

(四)形成自成一套的玩法

传统“跳竹竿”是以民族歌谣作为伴奏音乐,这类音乐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且难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因此,在运用民间体育游戏“跳竹竿”时需注意游戏本身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我园融入时尚音乐元素,“点一点,跳一跳,一点一点跳起来……”经过不断地尝试、探索和创新,在园里形成了自成一套的玩法:伴随着《最炫民族风》的音乐,从初期的相互配合“打、跳”,到“表演跳”,从一人跳、两人拉手跳,或是多人轮流跳、一起跳,再到如今的“玩着跳”,创新适合幼儿的“打法”和“跳法”。其中,融入“网小鱼”“炒黄豆”“跳皮筋”“抬花轿”等多种民间体育游戏于其中。“跳竹竿”游戏玩法在全园得到了推广,不仅孩子们相互合作打竹竿、跳竹竿,师幼也经常一起合作游戏。

五、传承中华之瑰宝

“跳竹竿”这一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价值,它是一种体育游戏,也是一门艺术活动。人、声、竿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它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幼儿在参与、尝试、挑战的过程中体验民间体育游戏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可以让孩子感受健康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的新教育论文 篇5

摘 要:体育观赏礼仪是体育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观看体育活动或比赛中应具有的行为规范。崇尚礼仪是良好社会风尚的有力表达,是每个社会人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国家提出的“八礼四仪”中观赏之礼要求教育引导青少年儿童在观看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场合,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本文将这四个方面融入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观赏礼仪;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4-0056-02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遵守礼仪、礼貌待人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学礼,无以立”,传统的礼仪教育中把学会“做人”放在首位[1]。体育观赏礼仪是体育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观看体育活动或比赛中应具有的行为规范。观赏之礼是“八礼四仪”之一,具体要求是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观看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场合,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人生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育人”的思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体育改革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潮流[2]。本文从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四个方面出发,给出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遵守观赏礼仪品行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一、遵守秩序

1.寓遵守秩序意识于课堂常规管理

秩序是礼仪的根本,遵守秩序是观赏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渗透遵守秩序的意识,良好的课堂常规管理必不可少。一堂规范、有效的体育课需从常规开始,学生必须穿好便于运动的服装,不迟到、不无故旷课,遵守相关的请假制度,提前到达运动场地安静等候,等等,严格规范的课堂常规有助于学生形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意识。通过体育课堂常规引导学生体育比赛观赏时,入场前应根据比赛组织方要求着装,不带易燃易爆、刀具、易拉罐等危险物品、硬件或固体物品入场,不带宠物入场;入场做到提前或准时、有序,积极配合组织方要求,关心弱势人员,礼让老弱、妇女儿童及外国朋友入场,主动为有需要的人引路指座;比赛中,若要提前退场,做到不打扰他人;退场时,按座位顺序退场,向最近的出口缓行或顺着人流行进,主动将杂物、垃圾带出场外。当学生遵守秩序的意?R形成后,观赏中就会自觉地遵守相关礼仪。

2.养遵守秩序意识于竞赛活动规则

体育竞赛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形式,可常常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为避免引起一些为获胜而采用不恰当的竞争方法,破坏比赛的公平性,如发出语音干扰、破坏对方布置的场地等,教师在赛前必须讲清比赛规则,在比赛过程中做到及时准确地公正评判,及时制止违反规则和要求的行为,并根据规则进行处置。规范、严谨的竞赛活动,能引导学生遵守秩序,按比赛要求行事,不影响他人的观赏或者比赛的进行。如长距离的行车比赛,一般都是在室外,观赏时应遵守比赛现场的规定,禁止进入赛事工作管理区域;禁止穿行比赛通道和赛道隔离设施,经过比赛通道各出入口时,应听从管理人员指挥。自行车的车速是非常快的,不遵守秩序就有可能对运动员或自身造成伤害事故,即使一个小小的举动,也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礼仪要从小事抓起,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契机,因势利导,培养真正意义的文明礼仪少年。

3.融遵守秩序意识于团队合作游戏

体育课堂教学中,团队合作游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合作练习时,学生会变得兴奋、冲动,相对于比赛规则而言,游戏规则比较宽松,这使一部分学生容易忽略规则。游戏时,教师要严格裁判,让学生遵守规则。活动前,可以组织一次预练,对违规现象做出点评,再次重申规则。正式合作游戏或练习时,没按规则进行活动的小组或学生,要及时根据事先制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处罚,以形成良好有序的练习氛围。将体育礼仪行为融入体育游戏,可以改善陌生的同学间关系,可以有效地促使彼此间相互了解,成为队友、运动伙伴、好搭档[3]。

二、爱护环境

1.育爱护体育场地环境之心

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因素,即在周围的外部世界。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而人所在的环境就自然地对其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设备等外部环境进行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遵守观赏礼仪的一种方式。在组织学生锻炼前,教师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对场地进行检查、选择和布置,做到安全、整洁,标志线规整醒目,器材摆放合理,具有艺术性与美感,学生进入整洁、有序的练习场地就会精神振奋,产生想运动的积极情绪。

2.培爱护和谐人文环境之情

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到: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于生活化的情绪中。教学时,教师要做到示范正确优美,讲解要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催人上进,多表扬、鼓励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选择时应结合学情有的放矢,教学中要求、引导学生服从老师安排、注意文明用语、和谐相处,以此维护和谐的环境。

3.树爱护自然环境之意

运动本来的含义就是离开紧张的工作,到自然中去进行轻松愉快的活动。根据学生的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去旅行、登山、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标本、放风筝等。引导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到大自然中去生活、去活动,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复苏,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来在社会中健康、愉快、幸福地生活。现在很多的比赛是结合自然环境进行的,如山地越野、马拉松等,观赏时不要有践踏花草、随地吐痰等破坏环境的不文明现象。

三、专心欣赏

1.传授体育知识,引导学生用心欣赏体育

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是时代变迁的缩影,礼仪文化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4]。体育比赛中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特点,课前可以安排学生从多种路径了解相关的礼仪知识,储备相关体育知识,了解比赛项目的注意事项,为专心欣赏、遵守观赏礼仪做好准备。如,观看冰上速度滑冰比赛时,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准备起跑出发时,要保持安静,不然将影响比赛成绩;当发令员举枪发令时,在起跑线附近的观众不要起身,不要使用闪光灯,否则将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2022年我国将举办冬奥会,如要成功举办,观众做到文明有礼,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2.安排体育表演,引领学生静心欣赏体育

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也可安排集体或个人的示范、展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要交头接耳,不要高声喧哗,不要随意走动,不要做与观赏无关的事,应做到尊重他人,专心观赏,让学生养成遵守观赏礼仪的习惯。比赛中举行升国旗仪式时,一些观赏者还嘻嘻哈哈、不严肃专注,这都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观赏礼仪而导致的。结合课堂练习可以适宜引入相关的观赏礼仪,引导学生知道准备举行升国旗、奏国歌时,应起立、脱帽,身体转向旗杆方向,专注地等待,当升国旗、奏国歌仪式开始后,应肃立并面向国旗行注目礼,跟随乐曲用适宜的音量唱国歌,如果遇到升非本国国旗、奏国歌,我们也应尊重、肃立,行注目礼。

3.组织体育竞赛,促进学生专心欣赏体育

游戏和比赛都是体育课中常见的练习方式。练习前,教师要讲解要求和规则,教师要学生专心听讲,暂时不能参与游戏或比赛的学生,应引导、安排他们专心观赏比赛。如篮球比赛中,安排他们参与裁判,做好记分工作;观赏比赛时一定要专心观赏,不要交头接耳、无序走动,做一些与观赏无关的事,否则,不仅会错过精彩瞬间,还可能影响到其他观赏者。如,跳水比赛中从起跳、完成空中动作、入水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不专心观赏,很多细节和优美姿态就无法欣赏到。

四、礼貌喝彩

1.体育学习交流中,礼貌喝彩注意言辞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加入评价环节,评价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无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应本着真诚、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有不文明的语言、不公正的评价。如技巧前滚翻、后滚翻教学中,常会在练习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等练习形式,要求学生相互观察,根据自己对动作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对同学的动作质量进行评价,客观地指出同学练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体育游戏活动中礼貌喝彩注意方式

在教学游戏、比赛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礼貌喝彩。喝彩不仅要给同伴、胜利者,也要给对手、落后者。教师可以将教育延伸至观赏大型体育比赛时应做到的相关礼仪,如喝彩要健康、文明、适时;要尊重比赛选手、裁判判罚,理智对待比赛结果;如果使用锣鼓、乐器助威喝彩,要注意节奏,有张有弛,不能影响运动员、干扰比赛;观看残疾运动员比赛,接触到残疾观众时,不能有蔑视、歧视、侮辱的言行。

加??体育礼仪教育,对规范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塑造形象、构建和谐体育、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5]。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礼仪教育及相关内容,不仅使礼仪教育变得不再空洞,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 篇6

[摘要]:在游戏中,幼儿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幼儿的接受。

[关键词]:课堂 教学 游戏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幼儿园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幼儿喜爱游戏,一、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后给幼儿带来什么?

(一)、游戏融入教学能提高幼儿动手、动脑能力

例如:在组织幼儿玩“小小服装店”的游戏中,教师让幼儿从家中收集各种旧的报纸、挂历然后动脑筋设计出裙子、裤子、衬衫等不同款式的服装;并可给自己设计的衣服上进行图案装饰;在这个游戏活动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类似于这种手工手工制作的游戏活动都能不同程度的发展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游戏能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对幼儿语言的掌握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决不能依赖大量说教来发展孩子的语言,因为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使他们有机会以各种方式练习说话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种种想法。例如在上语言课时教师就可让幼儿尝试以不同的身份相互对话,模仿了诸如老师、父母、医生、营业员以至警察等各种角色的对话,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及完整表达语言的能力。游戏结束后教师在对幼儿所对话进行适当评价,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或表述不清,经老师的指导或自己平时的观察模仿后,幼儿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于是幼儿在不断的游戏——指导——再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了自己的语言。

(三)、游戏能提高幼儿体能

生命在于运动,幼儿的运动能力表现为对肌肉的控制力,身体的平衡力,动作的协调性等。这种能力的发展正是在游戏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如在体育游戏“栽树”中,通过让幼儿过山洞,过草地,过小桥等。发展幼儿的钻、爬、平衡等能力,促进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使动作趋于协调。各种体育游戏中,包含了如攀登、追逐、跳跃、跳绳、滑滑梯等形式的运动,幼儿的运动能力伴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四)、游戏能提高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没有任何其它活动能比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的感知更深刻的了。在游戏中,幼儿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等各种感官的参与,来了解各类事物的性质,经过这样实践所感知的事物印象就深,记得也牢。如在认识沉浮的游戏中,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如:泡沫、钥匙、石子、木头、苹果、土豆等,让幼儿在玩水游戏中观察这些物体的沉浮情况,通过亲自感受、体验,幼儿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也收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游戏能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游戏中既有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有游戏组之间的关系,这为幼儿提供了频繁交往的机会。如在“小小百货店”的游戏中,营业员热情的接待顾客,在买卖过程中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主动介绍商店里一些货物的特点等。出人意料的是小朋友在当营业员时,看见一位“老大爷”来买东西,就赶紧对其他顾客说:“你们能不能先让这位老爷爷先挑选。”事后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老师,您们平时经常对我们说要尊敬老人,所以应该照顾他。”一种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个模拟的小社会中得到展现。

二、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孩子离开父母、家庭进入到幼儿园时,会被种种的不适应包围着。焦虑、恐惧、失落与无助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胆小的孩子不敢玩,也不会玩,因此教师必须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玩,做孩子的大朋友,并鼓动孩子玩,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孩子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孩子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母子关系、伙伴关系。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

(一)、玩具的选择

教师要给孩子提供相适应的玩具。高价格的玩具对儿童发展不一定是高价值的,在孩子的眼里,各种盒子、纸箱、瓶瓶罐罐及洗净了的小石子、冰棍棒等都是孩子们很好的玩具,游戏的材料。例如:我让孩子体验圆形物体的滚动,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日常生活中的球体、柱体以及各种不能滚动的锥体、长方体(日用品的盒子、罐子、瓶子)等等,孩子们看到这些爱不释手的东西,很想玩,这时孩子们动手玩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滚,并探索了这些东西的玩法。由此可见高价格的玩具不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因此只要合适的就是好的。

(二)、不要盲目进行游戏应将游戏和课常教学巧妙结合在幼儿园教师无法将目的性很强的教学强加于幼儿,而只有将教学变化为趣味性很强的游戏才使幼儿真正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享受到天性自由表露的欢畅,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健全幼儿人格,完成教学目的。但也不可芒目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应根据所学课堂内容精心编排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游戏活动。如游戏和教学内容不结合则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如:在组织幼儿学习小动物的叫声时,我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为幼儿准备了小动物的头饰,再配上有趣的音乐和形象的动作,很快孩子们就知道了“小猫喵喵喵、小狗汪汪汪、小鸡叽叽叽”给幼儿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思。

如:游戏“可爱的小手”,就让孩子们在桌子上用手拍拍,让他们自己去感觉在不同材料上感觉到的疼痛感和柔软感。让幼儿赤脚玩,通过眼看、耳听、手摸等各种感官来参与,来了解各类事物的性质,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就学到了很多知识,这样的活动与教师凭空地说教,产生的教学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在这种类型游戏活动中,老师都可让幼儿经这样实践所感知的事物印象深,记得也牢。找教育的契机,不时地穿插进行品德教育、知识教育的内容。教师既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又要把握好教学的目的,使幼儿真正在玩中学到东西。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以往的说教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努力。[参考文献]:

[1]《陈鹤琴论幼儿教育》

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的新教育论文 篇7

1.1师生之间互相接纳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接纳是以采用赏识教育为前提。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和信任,教师给予学生的关爱和帮助,都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发自内心的赞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教师也能通过赏识教育顺利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1.2课堂上进行思想教育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通常第一节课是在室内进行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对彼此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教师能够基本掌握学生的体育水平,方便接下来能够顺利的完成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 可以通过讲述体育明星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或者讲述本校的体育历史,历届所获得的奖项等,都能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喜爱 。

1.3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通过观察对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爱好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善于在体育教学中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赞许。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通过语言、手势或者眼神的交流给学生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教师给予的赞美,并且更加努力的配合教师进行接下来的体育教学。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这样相互的配合,能够帮助教师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1.4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赏识教育方法

学生由于性格和自身条件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赏识方法。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赏识教育,确保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并享受教师给予的赞美和成功的喜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学生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优秀的学生,他们拥有良好的自身条件、对体育的热衷、 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并且能够融入课堂教学和集体活动。他们喜欢展现自己的特长,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赏和夸奖。

第二类是中等的学生,相对与优秀的学生,中等学生的积极性较弱, 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突出。此类学生,对于体育没有表现出热情的状态,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面的引导,给予及时有效的赞赏,或者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征服学生。

第三类是差生,都说这个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差生,教师应该善于发生他们身上的优点,通过他们的鼓励、 支持和赞美,使他们重新获得信心,并对教师提出的课程要求,努力的去完成,最终达到完成教学目的的效果。

赏识教育对这三类学生同样有效,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赞赏,比如 “ 你真棒 ”“ 你可以的 ”“ 你能行 ”“ 你完成的 真出色 ”等等 。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更加自信的展现自己,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1.5掌握赏识的程度

教师在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应该注意分寸,针对自身存在很多不足的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时,应该做到实事求是,不盲目夸大,否则赏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赏识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是一门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学科,也是一门竞技学科。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组织一些竞技类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竞争就意味着有输有赢,对于擅长体育这一学科的学生来说,赢得比赛就会更加喜爱上体育课,在上课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积极,并且充满信心。然而对于输的一方,他们难免会产生情绪低落的状态,对体育失去了信心。面对此类情况的出现,教师就应该合理的运用赏识教育,充分发挥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对竞技比赛中没有取得成功的学生,举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展现他们在竞技中的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使输了竞技比赛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肯定声中,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正确看待竞技中的输赢。教师在体育竞技中能够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重拾信心,完成训练任务 。

2.2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

赏识教育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够在竞争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美,学生之间会因此形成一种竞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团队进行竞技比赛,使学生在比赛中意识到,团队的力量要远远大于个人力量。好比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而一捆筷子却很难折断。学生在竞技比赛的过程中,能逐渐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

3赏识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赏识教育理念的引入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

体育教学案例: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在足球课上表现一般的学生突然对老师说:“老师,我喜欢篮球,对于足球不感兴趣,刚开始接触足球的时候,对于您讲授的传球技巧,我根本弄不明白,如果考试考篮球投篮的话,我一定能合格”。这段话,使得同班同学哄堂大笑。教师随后和这名学生进行了简单的投篮比赛。比赛结束后,教师给予该名学生很高的赞扬,并对这名学生说:“你的篮球打的真棒,你很有天赋,如果把这种天赋运用到足球上,你一定能做得更棒”。这名学生,在教师不断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下,认真的完成了足球课堂的训练。当学生与老师再次谈心的时候,学生对老师说:“很感谢老师当时鼓励和赏识,使我的自信心增强了不少,才使得足球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我在训练的过程中,开始爱上足球了”。

3.2使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通常来说,班级里总有一些弱势群体,由于身高矮或者过于肥胖,导致他们在完成体育任务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根本无法在体育考核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班级中的这些弱势群体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很有可能会影响他们学习体育这门学科的信心,导致自暴自弃。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独特的优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重拾信心,认真对待体育教学的训练。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不同的鼓励,比如说对于身材过于肥胖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说:“你看,举重运动员的体重都非常有分量,这项运动不是谁都能胜任的”。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重拾信心,不自暴自弃。教师通过赏识教育,使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几乎都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内容,使他们在增强了体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4结语

赏识教育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通过合理的运用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赞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氛围中,认真学习体育技能,发挥自身的潜能,积极配合教师顺利完成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摘要:“赏识教育”是高职体育教学中新引进的教育模式,教育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赞美,使学生充满信心和斗志,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能。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赞美使学生的优点得以发扬,不足得以改善。该文结合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赏识教育理念,进一步探究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

教育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尝试 篇8

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

0099-02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强调加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提高和发展。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其一方面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识记,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语言的运用和技能的掌握,即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在提高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教育游戏通过对知识和游戏的结合,满足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英语和展开互动的需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本文主要分成三个部分,首先阐述教育游戏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何需要研究和推广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第二部分则是针对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总结教育游戏融入小学教学的依据;第三部分则是针对教育游戏如何融入小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教育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英语教学相比其他同阶段的学科和不同阶段的学习而言,更具有特殊性。小学生的好玩心理决定了我们不能用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教育,只能是在教学中通过举例和游戏之类的形式予以教导。而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学科,其教学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如对于汉英中的语法,就有很多不同,或者说英语的学习思维深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因此,将教育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十分必要。

(一)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形式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还不成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待加强,对于语言的接收能力要比成人强,但是属于非意识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小学生在学习时更容易被好玩的事物所吸引,而遇到较难的学习问题时则会退缩,甚至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通过对知识与游戏的结合,在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如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国外十分普遍的填词游戏,并设置一定的奖项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好填词游戏的难度。

(二)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重要方法

学生以学习为天职,而如何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烦恼的一个问题。学习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许多学生受先天或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一时居后,并且怎么努力也似乎难以追赶上其他优秀的学生。小学是打下英语基础的重要阶段,是保持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是能影响学生的整个未来发展。教育游戏以其独特的教育形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教育游戏能借助情景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及运用中不断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如介绍“friend”这个单词时,我们可以设计“交朋友”的游戏。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向学生介绍“friend”的意思是“伙伴、朋友、好友”,然后,把单词拆成一个个字母,让学生拿着字母去找“好朋友”,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单词“friend”。最后,鼓励学生在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后向其他同学介绍,说说自己“好朋友”的优点,从而既促进学生快速掌握“friend”一词的拼写及含义,又能增进朋友之间的友情。

(三)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

小学生玩心还比较重,对世界的认识尚处于纯洁阶段,他们对公平和正义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概念,但已有了相关的意识。教育游戏正可以满足小学生在玩中学的心理。此外,教育游戏所具有的公平竞争和交流互动功能,不仅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与合作能力。如我们可以利用文具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先将班上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对教室内的物品写出其英语名字并用一个短语表述,如“This is a pen.”然后以统分的形式评比哪一个小组识记的单词最多。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促使其为了表现自己而提前复习或预习。当教师纠正时,其也能更集中注意力。因此,可以说教育游戏这种方式是极为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的。

二、教育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依据

教育游戏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是否具有可行性,或者说是否存在具体的实施依据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思考的问题。教育游戏的理论依据是存在的,即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比传统教学更具有趣味性、竞争性和娱乐性,比一般教育手段拥有更多的情景和互动,并融合了案例、交流和反思,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更符合新课改所提出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理念。笔者认为,教育游戏在实际中具有一定的实施依据和可行性:第一,教育游戏符合国家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第二,教育游戏符合现在的时代发展要求。当今的家长与孩子对教育的认识不再是以往的认识,他们不再奉行棒棍教育,而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实际获得和思维的开发,而教育游戏恰好在这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第三,在建构主义理论背景下,学生知识的获得并不是依靠灌输,而是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教育游戏正是从社会文化背景中采用一定的手段,即通过意义建构使学生收获知识。这个理论有着现实的依据,如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和习惯都能在后代的身上找到影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情境、协作、互动”和“意义建构”等四个方面作为其主要的支柱,这为教育游戏提供了更具体和更深厚的理论基础。虽然教育游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其大致的内容却是被认同的,即学生为主体,游戏情境和设计,交流和互动,竞争和分享等。

三、教育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

(一)词汇教育游戏

词汇是英语知识与技能中的基础组成之一,也是教育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词汇积累对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是一个比较乏味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对词汇的识记不是死记硬背就是采用一些联想法进行记忆。然而这些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育游戏中,如何针对词汇进行教学并形成一定的模式则成了最关键的问题。教育游戏对于词汇问题的解决是通过游戏练习模式,即通过游戏强化学生对单词的反复记忆和理解。如填词游戏、单词背诵游戏等。当然,教师还可以开发更多的富有创意的词汇游戏促进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语法教育游戏

小学英语教学中,涉及的语法并不多,甚至不完全。但在小学阶段进行基础的语法教学也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具体指导小学生知道时态和词性的转换,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为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打下基础。对于语法而言,它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仅靠课堂的授课和课后的作业练习并不能促使学生真正掌握语法知识。教育游戏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促使学生对生硬的语法知识有更直观的了解,而诊断式教育游戏下的教育游戏则是通过对学生语法的运用进行判断和掌握,分析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语法,并通过游戏的形式对其进行纠正和加强,不断纠正学生的语法知识和运用能力。在诊断式教育游戏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进行的语法诊断应有其固定的评价机制,并且注重反馈和循环,直至小学生能完整地掌握某一语法并对诊断结果满意。以动词“be”在不同场合下的运用及其具体形式的变化为例,我们可以采用相关的教育游戏进行诊断和加强。如让学生玩捉迷藏的游戏,从中体现“be”动词的变化:“Who is Li Ming?”“I am Li Ming.”“Li Ming is my best friend.”...学生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可以轻松地理解和体会“be”的作用及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形式,而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了解学生的语法知识掌握情况。

(三)听力教育游戏

听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小学英语教学最大的难题应是英语听力问题。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听力训练和生活背景,因而英语听力普遍较弱。教育游戏对于小学英语听力的加强要从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征出发。如小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是可以被利用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听力竞争游戏,加强学生的英语听力。如我们可以将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竞争,由教师朗读或由播放机播放英语单词、短语等,而小组则采取抢答的模式进行抢答,按得分计平时成绩;也可以是教师作为裁判员,由多组学生自主进行对抗赛,一组念诵,而另一组进行听力和辨别,教师针对此进行打分和评价或纠正。

(四)语音教育游戏

语音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基础技能,一方面其受现有外教资源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受学生模仿能力不同的影响。语音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语音都会出现各种问题,最终影响口语表达能力。而教育游戏对此采取的则是探究模式,即通过对学生英语发音的不断了解和深入,不断改正现有发音。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截取欧美电影电视片段的发音进行教学。因此,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角色扮演游戏,选取学生喜欢的美剧大片,通过对某一些情景的采用,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从而纠正和改变学生语音学习的弱点。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育游戏的引入和模式的构建必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具体应用教育游戏这一个新概念,则需要各地根据自身资源情况予以认真考虑。教育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教师加强对教育游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上一篇:《祝福》教案设计下一篇:冬、春季消防宣传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