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体育游戏论文

2024-09-29

客家体育游戏论文(精选10篇)

客家体育游戏论文 篇1

1.灯彩民俗体育的来源

据古书记载,灯彩民俗体育起源于汉初,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而赣南客家的灯彩民俗体育就是在舞龙灯的基础上,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完善起来的。勤劳淳朴的客家人,在庄稼丰收之后和佳节来临之时,就会用灯彩作为表演道具展开一系列的体育表演,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

2.灯彩民俗体育的表演方式

赣南客家的灯彩种类繁多,表演内容更是千变万化,为了更好的对灯彩民俗体育活动进行了解,本文根据其舞蹈的表演形式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只舞不唱,另一类只唱不舞。只舞不唱的灯彩表演是指一种动态的舞蹈表演,表演的时候用鼓乐伴奏,而不需要演员伴唱。为了营造热烈欢快的氛围,给表演者足够的表演空间,这类活动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只舞不唱的灯彩表演细分的话,可以分为双手举灯舞和背灯舞两类,这是根据表演者的动作而进行的简单分类,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其中最具有代表的表演就是龙灯,在大型的龙灯表演时,村落的每家每户就要选出一名身强体壮的人,由七七四十九个人高举着龙灯在村中里巡游,祭奠先祖和龙王,祈求来年可以风调雨顺,万事和顺。除了龙灯之外,还有狮灯、船灯、罗汉灯等等。

3.灯彩民俗体育的表演特点

赣南客家的灯彩民俗体育不仅表演的种类繁多,表演形式特征也独具特色,是其他地区只可模仿、无法超越的体育表演,集灯、舞、歌、戏于一身,形成了内容与形式并重的艺术风格。灯彩民俗体育的表演特点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表演形式多种多样。赣南客家的灯具表演形象逼真、制作精美,灯具的体育表演名称好多都是以灯具命名的,比如,以罗汉灯命名的罗汉灯舞,以花篮灯命名的花篮灯舞。灯具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好多灯具制造者花上一天的时间,只能做出灯具的雏形,尤其是大型活动上所需的灯具,有时需要好多手工业从事人员同时制作才能完成。

3.2表演音乐悦耳动听。赣南客家人的音乐表演都是根据我国的传统音乐演变过来的,他们虽然没有去著名的音乐学院学习过音乐,没有专门的音乐大家进行表演培训,却能够根据灯彩表演的需要,演奏出节奏感强、变化有致的乐曲。比如,舞姿粗犷豪放时就用节奏明快的音乐;舞姿细致柔美时就用轻快活泼的音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灯歌、灯调。

3.3表演舞姿优美。赣南客家的舞蹈表演根据男女的性别不同而有所不同,男子的表演一般都是动作粗犷豪迈、简练大方,女子的表演则是轻快活泼、明丽柔美。在表演中,男子的动作以踏、摆、蹲、转为主,其间还会穿插一些武术表演,既可以突出龙、狮的凶猛、威武之态,又能给人以阳刚之美;与男子的表演动作不同的是,女子以跳、卧、扭为主要动作,大都从事一些茶篮灯、花灯的表演,动作轻快、柔美,给人以女性的阴柔之美。

3.4表演造型壮观、队形多变。赣南客家的舞蹈表演,大多是根据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爱好设计的,因为赣南客家人居住在偏远的山区地带,山区的景色宏伟壮观,给人以磅礴大气之感,所以设计出的表演造型壮观漂亮,队形变幻莫测。再加上赣南客家人淳朴好客的特点,舞蹈服饰简单大方、明艳动人,配合着优美的舞姿,很容易展现艺术魅力,让人沉醉其中。

虽然灯彩文化已经具备了走向世界的能力,但是在如今这个经济发展异常快速的时代,赣南客家人还是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赋予灯彩民俗体育表演新的特征。充分挖掘灯彩的文化价值来创造经济价值,通过各种渠道走出赣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结束语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尤其重要的是,赣南客家以民俗体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人几代人的智慧结晶,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如何做到正确的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保护好文化遗产周围的环境,是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利用资源开发过程中各方面的条件,采取科学有效的研究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措施,需要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注重其创新性发展;加强正确的引导办法,提高人民大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文化遗产周围环境的生态保护,使得文化遗产特有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体现。

摘要:赣南素来就有“客家灯彩之乡”的美誉,而灯彩是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有龙灯、狮灯、马灯等十几个种类,是民俗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赣南客家的民俗体育,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赣南灯彩为例展现了对我国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客家灯彩

参考文献

[1]于红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村落民俗体育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15.

[2]梁海雄,谭克理,陈永辉.对传统尚武村落尚武风气的考察与分析——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02):60-63,102.

[3]钟俊昆,田有煌.盘古信仰:从上古神话到客家文化空间——以江西于都县盘古信仰为考察重点[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20-22.

[4]张政坤,钟俊昆.客家文化符号在客家文化产业开发中的应用——以客家围屋为重点的分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2):15-19.

客家民居里的客家文化 篇2

关键词:客家建筑; 客家文化 ;永定土楼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43-03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们为了解决生存所需建造了大量的民居,但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社会制度不同,加之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造就了民居的丰富多彩。北方地区纬度高,温差大,气候寒冷干燥,因此大多建造土木结构的房子,如北京的四合院,陕西延安的窑洞等。南方地区因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山区丘陵等地的少数民族则大多采用干栏式建筑,房屋悬空而建,大体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以傣族竹楼和苗族吊脚楼为代表。任何一种民居都是在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既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产物,客家土楼就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客家民系在世代迁徙中仿照中原民居建造模式以及借鉴当地土著民居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1]

查阅相关资料历来学术界对土楼文化颇为青睐,学者文献等大都略有论述,客家学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但作者统观之现今论述大多偏向于理论化,甚至化简为繁,读起来未免佶屈聱牙,如何把客家文化以简洁形象的语言介绍给世人不仅引起后世学者深思。作者以福建永定土楼建筑为切入点,根据个人的田野调查以及结合相关的资料记载,从土楼的由来、择址、奇巧曼妙的布局以及精雕细刻的檐下回廊入手阐释千百年来客家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理念。

一、土楼的由来

谈起客家土楼,人们首先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位于福建省龙岩市的永定土楼群。在苍茫的崇山峻岭中数以千计的土楼拔地而起,巍峨耸立,其独特的造型在60年代初还曾被美国间谍卫星误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疑作“隐匿的核力量”,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本计也称赞其是“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上冒出来的蘑菇”。

据史料旧县志和客家族谱记载客家先民最早在唐末五代就到达永定,为了防风避雨,躲避严寒,他们利用附近的树皮、泥土、石块按照中原的房屋样式堆砌成简陋的泥墙土屋。后来又吸收借鉴当地人的民居建造模式,进一步取当地之材,用三合土(石灰、砂、红壤土)加以特殊配料(红糖、蛋清、糯米)自制砖块,并加上竹木片夯筑成墙,来增加墙身的抗震性,从而也增强了房屋的整体弹向性和向心力,造屋居住,世代繁衍,这便是永定出现的最早的民居。后来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加之朝廷的管理不力,盗贼流窜横行乡里,分散的独门独院不利于生存与发展,于是客家人开始团结起来,以族为单位建造大型土楼,夯实围墙,筑楼而居,打造属于自己的秘密城堡。客家人漂泊异乡,思念故土,便把自己建造的新的家园取名“土楼”来遥寄乡思,于是客家土楼如雨后春笋般盛开在闽西大地上。[2]

土楼是客家民居的活化石,被打上了客家的人文地标。正如佛教《无常经》有云:“相由心生,境随心现。”土楼的建造也是一种族群记忆,如方形围楼五凤楼等就在传统四合院构造基础上形成的,以四合院为基础,加上后堂和护厝连接而成。它代表了客家人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铭记,安土重迁和背井离乡的矛盾埋藏在客家族群的内心深处,他们仿照家乡的模式打造新家园而内心深处的宗族观念使他们聚族而居,期翼在自己打造的桃花源里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

二、土楼的选址—堪舆风水学

文化是一种借由符号在历史中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祖祖辈辈的观念隐藏在象征形式中,大致等同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逻辑定理。[3]我国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的借代符号,也以其情景交融的建筑理念向后世子孙传递着祖祖祖辈的心理变化轨迹。纵观历史长河,我国民居大致经历了利用天然空间和人造居住空间两个阶段。以古文献为例,如《庄子·盗跖篇》云:“古时禽兽多而百姓少,于是人们大多筑巢而居,白天以橡栗为食,晚上则栖于木上,来躲避禽兽虫害侵扰,故后人称为‘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亦说:“上古之世,百姓少而禽兽多,老百姓战胜不了禽兽虫蛇,有一位圣人教给百姓在树上居住,构木为巢来躲辟风雨。”《太平寰宇记》载,唐宋时期岭南一带,即朱吾县以南的地区,环境恶劣,野兽和人杂居,人们又没有能力建造房屋,只能白天以动物野兽的生肉来充饥,晚上住在树上,而且采集香料用于谋生。”《易·系辞传》载:“上古初民住在野外的洞穴里,后世人们开始建造房屋,上栋下宇,以躲避风雨。”晋张华《博物志》:“我国南方百姓多喜欢住在树上,北方的人则多栖居在洞穴里,不同地区的人根据不同喜好和地理环境差异选择不同的居住方式来躲避严寒酷暑。”[4] ……追溯古人的建房理念莫过于:一满足生存所需,二是求吉纳福,趋利辟害,祈求平安、稳定、祥和。即在保存自我族群世代生存繁衍的前提下又希冀有所发展,因此要实现这个理想就必须因地制宜的选址,这也是我国建筑民俗所讲究的风水学,而根在中原的客家人在土楼选址上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永定土楼目前现存4000多座,它们散落在闽西的苍山绿水间,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前山后水的地理方位,极好地满足了生命的所需。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才能生存发展,因此充足的水源是民居选址时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而客家土楼不仅屋外水源充足,屋内的天井也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灵动,山之沉稳,土楼背靠青山,坐北朝南的择址也是充分运用了地理学常识。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夏季风风向不同,这样土楼夏日不仅能够接受南方阳光的普照,冬日还能躲避西伯利亚高压的侵袭。

客家土楼的选址可谓是阴阳五行与堪舆风水学理论的完美契合,古人云:“山本称阳,水则为阴;而就山而言,南为阳,北为阴;就水而言,北为阳,南为阴。[5]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描述的:“万物背阴而向阳,冲气则起到调节阴阳作用,使事物得以平衡相处。土楼依山傍水,山因水而青,水因山而秀,山灵水秀,郁郁葱葱,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而所谓建筑则是一种客体化的人生,客家土楼选址在继承中原风水学的基础上过多的寄予着客家人希望子孙后代平平安安,远离战争,远离硝烟,独守着自己简单的幸福,守护着土楼下的一片天地。

nlc202309011600

三、土楼的布局—情与理的契合

如果说土楼的选址体现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那么土楼布局之美,造型之独特则无不令世人所倾倒。登上闽西的苍山峻岭,俯视永定客家土楼,它们如地下蘑菇般散落在山间丘陵中,而在这片神秘的地方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圆形土楼。

永定现存圆形土楼360座,它们像从天而降的飞碟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引人遐思,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其高大宏伟的圆形造型是我国传统建筑天圆地方理念的完美契合,宙合方圆,融汇传统建筑之精髓,客家人用智慧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世外桃源。远观圆形土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宽大而高耸的屋顶、朴实而粗犷的土墙、神秘而高耸的窗洞、古老而厚重的门楼,土楼择高而设基并在上面铺满了高低起伏的鹅卵石。这是因为闽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而屋顶设计3、4米的屋檐不仅可以直接把水排出土楼从而减少雨水对地基的渗漏,而且其人性化的设计也满足了路人避雨所需。正如《庄子·天道》云:“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人合一其乐融融,也从侧面诉说着客家人讲究和谐共荣的处世风格。至于土楼的围墙则采用古老的生土夯实技术,简单而朴素,单一的土黄色没有北方建筑的富丽堂皇,甚至少了几许南方的空灵毓秀,却独守着自己独特的乡土气息,以其质朴和稳重耸立在世人眼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那个远古的年代一群群客家人背井离乡,行走在迁徙的旅途中,面朝黄土,露宿街头,因此客家儿女大多缺乏一种安全感。而黄土的坚毅与朴实不仅寄托着客家人对故土的思念,也代表着一种百折不挠,顽强进取,永远不服输的客家精神,且土墙的坚固也让客家人免受外敌入侵,世代栖居在闽西大地上。但是也许围墙只能被动接受敌人的入侵,因此聪明的客家人在仿照中原建造防御城墙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土楼上挖了许多窗洞,一二层不设窗,窗洞设在高高的土楼上,一来可以防止敌人爬窗而入,二来敌人入侵土墙时从窗洞投掷木石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进一步加强土楼的防御体系。因此进出土楼的唯一渠道便是大门,其实大门更是一处防御工序,结实的门板可以抵御火烧斧砍,而插在土墙里的门栓更是十分牢固,但其最精细的设计便是门顶的水槽来应对敌人的火攻,大门顶层还上设窗洞用来投掷砖石,倾倒泡有石灰的开水等拒敌于门外,远古的客家人如泰山般沉稳、冷静、自如的应对外敌的入侵。

古老的土楼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的站立在落日的余晖中,其奇巧曼妙的布局,固若金汤的围墙,威严而紧闭的大门给客家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让每一个目睹土楼的人有一种一探究竟的冲动。走进土楼便立即置身于被屋顶围成的天空之下,如有“土楼之王”之称的承启楼,它是圈数和居住人口最多的土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6]按照常理推测,我们会认为楼内会显得拥挤和黑暗,可是踏进土楼大门却让人有一种宽敞明朗的感觉。土楼内一层层,一间间的住房设计布置的整齐而富有层次感,中间设有祖堂,以祖堂为中心,楼内楼的设计则按照同心圆层层展开,结构外高内低,环环相扣。至于功能布局则一楼作为厨房,二楼作为粮仓,三楼以上才用于住人,而且土楼内人口多而不杂,因为土楼设计从底楼到顶层一般连成一套,只为一家所使有。楼内的水井、磨房、浴室等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井然有序,因此聚族而居的土楼,关闭大门犹如一个独立的小天地,即使外敌入侵,被困数月,客家人仍旧能够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在土楼下的一片天地里。外观是土墙,内视则为楼宇,土楼的人性化设计不仅来自于客家人千百年来对生存的体验,而深层次则可追溯到我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世理念。正如《三字经》云:“三才者,天地人。”土楼的天圆地方,人畜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传达着客家人同舟共济,海纳百川的胸怀。他们以中原文化为支撑,在峰峦叠嶂里艰苦奋斗,不断进取,诗意的栖居在自己构筑的城堡里。

巡视客家土楼其内部之大,房屋之多,结构之复杂,无不令人惊讶,它像一座座迷宫呈现在世人面前。即使外敌入侵,攻破城门也很难对土楼进行地毯式搜索,因为看似是一个整体的土楼,其实却另藏玄机。神秘的客家人依照太极八卦把土楼分成八个独立的单元,每一单元又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筑有防火墙,不仅可以满足客家人的自我隐私,也起到防御、防火的功能,而且其包含的阴阳调和的理念也有利于族群的繁衍与生息。永定客家土楼布局之精细,心思之巧妙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楼内的客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聚族而居,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水井的和睦相处也体现了客家人以和为贵的处世风格。

高高的土楼隔绝了客家人与外面的世界,紧闭的大门断绝了一切往来,大多数人会认为客家人是保守的、孤僻的,可是只有真正到过土楼的人就会发现客家人的质朴与善良,而土楼的内部布局则是无言的证明。客家人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土楼最中央单独建造了住房,以客为尊,设施齐全,甚至土楼中一家的客人被当成全楼的客人。楼外是灰暗的土墙,楼内则是笑脸迎人的客家人,土楼用无言的建筑像世人诉说着客家族群含蓄内敛外的热情与奔放。

四、土楼的装饰—民俗博物馆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有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因此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里遗留了许多传统古俗,而土楼作为见证客家人迁徙发展的活化石,其内部的装饰自然也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土楼像一座客家人的民俗博物馆,诉说着老一代客家人的心理历程。

统观我国传统民居大多以诗、书、画等装饰贯穿全局,而土楼作为我国古典建筑的代表则更是汇聚了丰富的艺术人文之美。透过外面厚厚的土墙,土楼内部则大多以木质材料为主体,文人墨客的题字、精雕细刻的檐下回廊以及楼内的花草盆栽则更为土楼增添了几许客家风情,而提到土楼的装饰则也不得不提及客家门楼。客家门楼不仅是整个民居的外观,也是进入土楼的必经之地和客家礼俗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大门大多以石雕和木雕为装饰,两侧题以楹联,朱漆的铁皮大门,门顶上方则雕刻鎏金大字,书写譬如“书香门第”、“安仁之宅”之类的吉祥语,而富贵之家则在门梁上雕以龙凤、麒麟、仙鹤等飞禽鸟兽,体现了客家人趋吉避凶的民俗心理。

nlc202309011601

但最具有客家气息的装饰莫过于门旁两侧的楹联,如承启楼正门的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因此门楼不仅是客家人防御的屏障,大抵也寄托了客家人的一种处世风格和人生态度。而穿过门楼正中央的部分便是客家祠堂,“宅祠合一”的设计理念以及祖堂内的多神崇拜现象则体现了客家人的神灵崇拜信仰。每逢初一、十五客家的老年人便围坐在祠堂里祈福,然而与别族祈愿不同的是,客家人更多的是希望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期盼客家子孙生生不息、世代繁衍昌盛。客家民系崇宗敬祖的民俗理念在岁月的轮回里融汇成族群的集体无意识,一方面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起到凝聚人心,敬宗睦族、一致对外的效果。而且祖祠除了年节祭祖,平日也是族人婚丧嫁娶的集聚场所,因此,祠堂的多功能性也体现了客家人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礼俗观念和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族群心理。

再者,客家厅堂的装饰在土楼中也极为重视,且无论土楼大小如何,厅堂装饰都颇为讲究。客家厅堂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厅堂追求宽敞明亮,堂内建筑以木雕为主,柱与柱之间则饰以雕花的镂空,平时悬挂名人字画,婚丧嫁娶时则悬挂祖宗神像,雕梁画栋,极具客家风韵。如承启楼的楠木寿屏,据文献记载为乾隆时期雕刻而成。“寿屏由12扇柿木板拼接而成,雕刻面积为15.03平方米,中间为《郭子仪拜寿图》,上下两侧则为《二十四孝图》和《四季图》,雕刻着从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到凡夫俗子、平民百姓,共187个人物,栩栩如生,灵气逼人”。[7]土楼内的厅堂铭刻着客家人的酸甜苦辣,厅中的装饰、石刻上的楹联、精雕细刻的木柱、门窗上的彩绘等穿越时间的轨道在土楼里熠熠生辉。土楼厅堂雕刻装饰之精细以及其所承载的各种民俗文化需要每一个土楼寻访者去慢慢品味。

客家人带着固有的中原文化,融汇当地土著民居建筑之精华,用勤劳与智慧撑起了土楼下的天地,其木雕、石雕、壁画以及门板上的楹联等装饰不仅充满艺术气息也充斥着浓浓的人情之美。一个伟大的建筑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族群,

客家族群的超稳定性以及建筑在客家文化之上的土楼群所传承的客家民俗事项,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探访者。

五、结语

客家文化是我国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永定客家土楼作为客家民居之代表千百年来也见证着客家人发展的空间与时间轨迹。建筑是生命的源泉,是客体化的人生,它的背后蕴藏着人们的生活哲学,生命智慧及自我族群繁衍发展的价值观,相由心生,因此土楼建筑的存在,往往在满足客家人居住、防御等基本功能以外,也表达着客家人独特的世界观和特定的精神理念,蕴含着客家人艰苦朴素、勤劳勇敢、尊师重道、耕读传家、团结奋进等特质。土楼用它无言的建筑向世人展示着古老的客家文化,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根脉。而我观土楼则是羡慕客家人代代聚族而居,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远离世俗的纷争,远离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文化传承了我国华夏文化之精髓,正如土楼中也蕴藏着道不尽的客家文化,而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以和为贵的处世理念。总之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里,客家人在土楼下打造的桃花源,需要我们后世子孙一起传承下去,共同守候祖辈为我们遗留下的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赵丙祥.民居习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45.

[2]李汉槐.永定土楼[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1-10.

[3]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20.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92-94.

[5]王玉德.堪舆术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10.

[6]张定雄、江文野.永定县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7-69.

[7]林嘉. 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35-63.

[8]罗林香.客家史料汇编[M]. 中国学社, 1965.03.

[9]谭元亨.客家文化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0]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林境贤.“土楼”与“土楼文化”的几点浅见[J].龙岩师专学报,1991,9 (2):119-124.

[12]廖文.客家民居建筑文化初探[J]. 韶关学院学报,2001,5 (1):85-89.

作者简介:黄丽(1989—)女,汉族,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民间文化。

客家体育游戏论文 篇3

一、客家民间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及价值

1.我校 (注:此处是指广州增城市派潭中学, 下文同) 地处客家民族集居区, 客家民间体育游戏文化源远流长。客家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多样, 形式生动活泼, 且有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健体性和教育性等特点, 深受学生喜爱。客家民间体育游戏又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 掌握动作技能, 增进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以及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 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2.我校地处客家民族集体居区, 具丰富的客家民间体育游戏资源;同时, 学校人多地少, 适合客家民间体育游戏占有场地少、开展方便的特点。另外, 学校地处贫困山地, 经济欠发达, 体育器材欠缺, 而客家民间体育游戏使用器材简单, 容易自造, 为我校开发客家民间体育游戏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学生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课外开展客家民间体育游戏提供可能。客家民间体育游戏在本地区有深厚民间群众基础, 家长普遍掌握体育运动规则, 家长能指导学生课外运动。

4.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 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 能通过民间收集到的体育游戏, 利用体育知识完善体育游戏方法及规则要求。

二、客家民间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1.民间体育游戏的收集。2007年9月在全校范围内布置客家民间体育游戏项目收集任务。鼓励教师、家长和学生深入民间共同收集民间体育游戏, 并让教师、学生和家长有计划的在体锻课、体育课或校外开展自己收集的游戏活动。 (具体见表1、表2)

说明:

(1) 所收集的体育游戏以文字形式或VCD展示的方式交给任教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于10月底交体育科汇总。

(2) 2007年11月各班同学对所收集到的体育游戏自发练习, 并在学校师生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展示, 本月最后一次大课体育活动中初评。

(3) 体育游戏的目的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表述 (供参考) : (1) 运动参与:能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 运动技能:通过学习相应体育运动基础知识, 学会应用运动技能安全的进行体育活动, 从而获得一定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机能。 (3) 身体健康:以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体能锻炼, 懂得营养, 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 心理健康:通过体育活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理解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学会在活动中如何调控情绪的方法,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5) 社会适应: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从而学会获取现代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说明:

(1) 所收集的体育游戏以文字形式或VCD展示的方式交给任教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于10月底交体育科汇总。

(2) 2007年11月各班同学对所收集到的体育游戏自发练习, 并在学校师生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展示, 本月最后一次大课体育活动中初评。

(3) 体育游戏的目的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表述 (供参考) : (1) 运动参与:能以积的极态度、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 运动技能:通过学习相应体育运动基础知识, 学会应用运动技能安全的进行体育活动, 从而获得一定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机能。 (3) 身体健康:以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体能锻炼, 懂得营养, 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 心理健康:通过体育活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理解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学会在活动中如何调控情绪的方法,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5) 社会适应: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从而学会获取现代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2.体育游戏筛选。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 分班级进行表演展示, 选择优秀的体育游戏参加学校总评比。在2007年12月的“体艺节”中, 学校根据是否符合新课标五个领域, 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特点,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从收集到250多篇的体育游戏中评出一、二、三等奖129篇, 并广泛开展于体育课、体锻课、大课间体育活动中, 深受学生喜爱。

3.校本课程形成。体育教师把收集到的体育游戏项目统稿, 语文科教师修稿, 使文风统一、表述规范化, 最后编印成派潭中学校本课程丛书———《客家民间体育游戏》。

三、客家民间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展实施

1.透入体育课堂, 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客家民间体育游戏透入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 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把体育新课堂五大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内容标准融汇在客家民间体育游戏教学中去, 在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目标与要求。

2.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相结合。学校以“乐在其中”为宗旨开展师生大课间体育活动, 并使客家民间体育游戏广泛地在大课间活动开展实施, 做到: (1)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全体师生参与。 (2) 让学生乐意参与, 在运动中感受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 (3) 体育游戏的内容与音乐相结合, 与具体场地相结合, 与学生的运动技术、认知水平、个体差异相结合,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4) 开展实施客家民间体育游戏有落实: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内容落实、场地落实、措施落实。

3.与家长开放日相结合。学校每学期都开设家长开放日, 并在开放日中开展客家民间体育游戏专场活动, 教师、家长、学生积极参与, 三者关系更为融洽, 教育的实效性大大增强。

四、实施客家民间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前、后的学生调查

1.对开发实施客家民间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前的学生调查。本调查在我校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1500份问卷, 回收1493份, 其中有效卷1491份 (男生827份, 女生664份) , 有效回收率99.4%。

●喜欢上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吗?上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后, 感觉如何?

有263人喜欢上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占17.6%, 抱一般态度的有347、占23.3%, 不喜欢上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881人、占59.1%, 感觉到上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意见有867人、占58.1%, 上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感觉愉快的有217人、占14.6%, 还想继续上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407人、占27.3%。

2.对开发实施客家民间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后的学生调查。本调查在我校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1500份问卷, 回收1495份, 其中有效问卷1491份 (男生828份, 女生663份) 有效回收率99.4%。

●喜欢上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吗?上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后感觉如何?

有739人喜欢上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占50.0%, 抱一般态度的有566人、占38.0%, 不喜欢上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186人、占12.5%;感觉到上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意思的有181人、占12.1%, 上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后感觉愉快的有1006人、占67.5%, 还想继续上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1140、占76.5%。

3.结论。调查结果表明, 学校开发实施客家民间体育游戏样本课程后, 学生对上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和感觉有了明显转变,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明显增强。学校将广泛地、有计划地实施校本课程, 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 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实现学校健康体育的教学目标。

五、成果初现

1.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获2007学年度增城市教育局、体育局评比一等奖, 广州市教育局、体育局评比一等奖。

2.初中学生近两年中考体育加试成绩平均分达58.3分 (满分60分) , 超广州市平均水平。

3.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明显提高, 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 近两年学生体检和体质健康检测显示,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漳州客家名小吃 篇4

原料:新大米3,000 g,埔姜碱水100 g,精盐25 g,葫头醋400 g,卤肉汤1,500 g,虾皮50 g,葱油100 g,湿番薯粉80 g。

制法:

1.将大米淘净,用清水泡2小时捞出,加适量的清水磨成细浆,盛在干净的木桶里。

2.锅置旺火上,放入适量的清水、碱水、精盐,舀入1/3的米浆搅匀,煮至滚后,倒入木桶的米浆中,然后顺一方向搅拌200次。

3.大锅置旺火上,倒入清水,放上十字架。铺湿笼布的饭笼,倒入米浆,盖上笼盖,用旺火蒸2小时至熟,取出待凉。

4.将卤肉汤、虾皮(剁碎),放入砂锅烧滚,用湿淀粉勾芡,加入胡椒粉、香油搅匀,离火成番薯粉酱。

5.食时,把碱饭切成小块,用筷子夹上会微微颤动不碎、不断的饭块,蘸上葫头醋或番薯粉酱。

特点:细嫩带有碱香。以平和九峰制作的品质最佳而得名。

注:埔姜,学名牡荆,属马鞭草科。将埔姜烧成灰,用滚水浸泡过滤,成碱水。

手抓面

原料:面粉1,000 g,鸡屎香藤碱水50 g,盐水15 g,卤肉500 g,炸五香5条,葫头醋150 g,自制葫头辣50 g。

制法:

1.将面粉放在案板上,中间扒凹洞,放入适量的清水、盐水、碱水和成面团,经反复揉、擀等工序后,切成细面条,放入滚水锅里煮至面条浮起至熟,捞出沥水;然后分成10等份,整理成直径15 cm的面份;待凉后,把面份逐一卷好,用手握实,装盘。

2.把卤肉切成片状,装盘;炸五香切成段,装盘;随同面份、葫头醋、自制葫头辣上席。

3.食时,用手抓面卷蘸酱料吃,又配上卤肉、炸五香,味极佳,望之生津,食之溢香。

特点:清凉爽口。

注:鸡屎香藤,学名鸡矢藤,属茜草科。将它烧成灰,用滚水浸泡过滤,成碱水。

出月饭

原料:大米1,000 g,糯米500 g,黑芝麻500 g,花生仁500 g,白糖800 g,红糖500 g,熟花生油100 g,竹叶100片。

制法:

1.将晚米、糯米淘净,用清水泡4小时,捞出沥干水分,碾成米粉过细筛。红糖加入适量的清水,用小火熬成糖浆,滤去杂质及浮沫,倒入米粉中搅匀,然后用手反复搓透,使米粉团发亮,分成50等份。

2.将黑芝麻淘净、炒熟。花生仁炒熟,去皮、剁碎。加入白糖拌匀成馅,分成50等份。

3.把模具抹上油,取1份米粉团,包1份馅料,放入模具上,用手压平压紧,然后稍用力在案板上一拍掉下,放在竹叶上。上笼用旺火蒸15分钟至熟,取出即可。

特点:软糯香甜。客家妇女生小孩满月时,要做出月饭馈送给亲朋好友,以祝福小孩健康成长。

糯米饭

原料:糯米1,000 g,白糖400 g,花生仁300 g,白芝麻100 g,花生油20 g,蜂蜡15 g。

制法:

1.糯米淘净,用清水泡4小时后,捞出沥去水分,倒在铺有纱布的蒸笼里,摊开,蒸至米心刚透、米粒两头翘的糯米饭,取出,倒入石臼内,用木杵舂至细嫩光滑无米粒(一边舂,一边翻动,边下适量的凉滚水,防止黏臼,增强软性)取出,成米团。

2.把花生炒酥,去皮研成末;白芝麻炒酥研成末;白糖研成粉,与花生末,白芝麻末拌匀成甜香料。

3.小锅置中火上,倒入花生油烧热,放入蜂蜡煮化,出锅倒入碗里成蜂蜡油,待凉冷。然后双手抹匀蜂蜡油,将米团捏成直径3 cm的粒,沾匀甜香料,装盘即可。

特点:软韧香甜。客家人每逢办喜庆,桌上都要上糯米。

煎菜头饭

原料:新大米2,500 g,菜头1,500 g,精盐40 g,葫头辣酱30 g,卤肉汤2,000 g,虾皮60 g,葱油120 g,番薯粉100 g。

制法:

1.将大米淘净,放入清水泡2小时,捞出加适量的清水,磨成细米浆。菜头去皮,用手拿菜头,在擂钵擦磨成泥状。

2.锅置火上,倒入菜头泥和适量的清水烧滚后,加入精盐及米浆搅匀,煮至七成熟。出锅倒入容器里,用小竹片轻轻地拉平,上笼用旺火蒸2小时至熟,取出待凉。

3.将卤肉汤、虾皮(剁碎),放入砂锅里烧滚,用湿番薯粉勾芡,淋上葱油搅匀,离火成番薯粉酱。

4.把菜头饭切成1.5 cm厚的片,放入油锅里煎至两面都呈金黄色出锅,切成小块装盘。食时,蘸上葫头辣酱或番薯粉酱。

特点:嫩糯,皮酥香。

火筒饭

原料:新大米500 g,卤肉汤300 g,虾皮5 g,葱油10 g,湿番薯粉10 g。

制法:

1.将大米淘净,放入清水泡2小时捞出。加适量的清水,磨成细浆。

2.把大锅置旺火上,放入清水烧滚,放进用白铁皮制成的直径26 cm的圆盘,舀入米浆推匀(越薄越好),盖上锅盖至熟,取出;待凉后,每张切成两片卷成筒状(切不可卷实),依此将米浆制完。

3.将肉卤汤、虾皮(剁碎)放入砂锅里烧滚,用湿淀粉勾芡,撒上胡椒粉,淋上葱油搅匀,离火,成番薯粉酱。

4.食时把火筒饭切成长3.6 cm长的段,用筷子夹上,蘸番薯粉酱。

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与发展研究 篇5

一、闽台客家民俗体育特征探究

所谓的民俗体育其实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 它属于民俗学和体育学之间的一门学科。民俗体育无时无刻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它逐渐成为了闽台客家的一种社会现象, 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文化传承特征。闽台客家民俗体育具有其历史的特色, 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劳动生活特色逐渐的呈现在人们的健身娱乐之中, 这些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变更。所以闽台客家民俗体育具有其优良的文化特征, 不论是因为区域限制还是民族的传统制约, 这些都无法淡化闽台客家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气质。

闽台客家民俗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 既有口头传承, 也有文字记载传承, 同时还有习俗传承。例如客家的走古事就是一种民俗的节庆活动, 其参与的场面很广, 而且规模巨大, 在古书上都有书写了例如五谷丰登、万事如意、风调雨顺等期许的文字。这些都表达了对于祖国繁荣的昌隆的期待, 同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属于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的必要性

虽然有很多的人都知道客家这个词, 但是对于客家的文化却知之甚少, 但是客家在闽台的历史变迁、思想政治影响、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影响。客家在台湾属于第二大族群, 因此其在台湾占据的地位非常重要。那么开展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 这有利于提升其影响力, 同时还可以打造两岸客家文化的产品, 从而提升两岸人民的交流。

闽台客家的民俗体育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强身健体的需要, 而且还可以调整产业结构, 不断的扩大产业链发展。闽台可以通过打造客家民俗体育作为一个切入点, 以民俗体育的融合发展作为主要的形式, 然后实现在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闽台客家民俗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 这是两岸人们的努力, 同时通过民俗体育的融合发展, 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闽台客家民俗体育的发源地始终是大陆的客家, 本身闽台就是同宗, 所以闽台客家民俗体育在发展上存在着很多的相同点。但是由于不同的地理条件因素造成了两岸客家民俗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各自的特色。通过大陆和台湾的客家民俗体育的融合促进两岸人民的民俗文化交流。

三、加强闽台客家民俗体育产业合作发展

闽台客家之间的交流不断频繁化, 不仅在商业经济领域有了合作和发展, 而且在民俗体育上也有了交流和融合。以建立人才共同体来实现客家民俗体育之间的发展和交流, 不断加强两岸客家之间的交流。加强闽台客家民俗的体育合作发展, 需要增加更多的民俗体育表演赛事, 因为体育赛事可以有效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各大体育赛事直播可以为其相关的媒体、广播以及体育场馆的门票收入等带来经济收益, 所以面对当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应该开展多层面的人才培养机制, 突出客家民俗体育发展的特色, 为促进两岸人民之间的交流提供基础。闽台客家的民俗文化其实是一个共同体, 它们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 但是又是相对独立的, 所以开展更多的体育赛事可以有效的促进两岸人民的交流。开办体育赛事不仅是商业经济收益的交流, 而且还有其他领域之间的交流, 面对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 闽台客家民俗体育之间的发展道路很广。也免不了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 我们始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解决这些体育发展融合之间的问题。

总结语

面对海峡两岸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我们不仅在经济和文化上存在着交流, 同时闽台的客家民俗体育之间也存在着交流。闽台进行民俗体育交流的时候可以建立相应的资料数据库, 然后通过宣传让双方对民俗体育文化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通过这样来促进两岸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 通过文化之间的交流来实现思想之间的交流。两岸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 通过体育经济切磋来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 从而使得更多的人对大陆和海峡的文化有一个了解。

摘要:闽台客家文化的体育融合是当前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 也是两岸在体育事业发展上的新机遇。这对于改善两岸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本文主要对闽台客家体育融合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通过体育交流来促进两岸的关系发展, 针对闽台客家的体育文化结构以及民俗体育实践进行研究, 凸显闽台客家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特征以及加强闽台客家体育融合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闽台,客家民俗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建敏.客家民俗体育与农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关系的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 2012.

[2]黄玮瑛.“大海峡时代”背景下闽台民俗体育文化发展SWOT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1:136-139.

[3]谭东辉, 金慧惠.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的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0, 02:90-92.

客家体育游戏论文 篇6

关键词:影视,多媒体数据库,赣南客家,民俗

赣南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 蕴涵丰富的客家民俗体育资源。从远古时期起, 赣南客家民众就崇尚巫鬼、喜好方术,每到社日就击鼓迎神, 祭而舞以乐之, 家自为礼。同时, 赣南客家世代以农耕为主, 在山区之中繁衍生息, 所以客家体育活动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活动以娱乐健康为本, 游戏性与竞争性和谐统一, 活动内容与方式多半是生产和生活能力的再现。由此构成了赣南刚柔相济、动作殊形, 既形式古朴、又灵活多变的民俗体育文化特色。由于历史原因,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始终停留在口授身传、自生自灭的边缘状态, 运用现代影视数据库技术手段搜集、挖掘、整理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 依据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构建具有收集、管理及应用功能的影视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将有效解决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影视管理中的数字化问题,突破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原有研究视角,进而从整体性和系统性对其进行深化研究挖掘与整理, 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研究搭建一个更加宽阔的平台。

一、影视传媒在赣南民俗体育传播中的功能

1. 影视传媒的积极功能。

第一,影视传媒表述民俗生活,其媒介特性促进了赣南客家优秀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 影视媒介凭借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 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对于扩大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范围, 延长其传承时间、丰富其传承内涵, 所起的作用是人际传播所望尘莫及的,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被学者称为客家研究的活化石, 而正是通过影视传媒的报道, 使得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 可以传播到全中国。第二,影视传媒通过报道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 可以介绍保护客家民俗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唤起公众的关注, 同时引起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都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 随着影视传媒的介入, 如今已吸引了大量中外学者前往调研, 参与活动, 来自周边地区的普通民众数量也在逐年增长。

2. 充分利用影视媒介。

第一,充分利用影视媒介, 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服务, 加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事项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寻找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传播的契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其传播过程中, 必须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利用符合现代人理解能力和审美观点的传播形式, 还要将符合现代社会特性的新的文化元素和传承手段不断加入其中, 才能保持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长久生命力。第二,在影视媒介传播民俗体育文化的过程中, 要寻找传播的良好契机, 以使受众更加直观而深刻地理解一项民俗体育事象, 例如:赣南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舞春牛、花棍舞、盾牌舞、稻草龙、香火龙、抬杠、板凳龙、竹篙火龙、赛龙舟、九狮拜象”等项目, 每年报纸和电视都会对这些民俗体育活动进行报道, 但都只是简要的报道,如能拍摄专题影视节目对“活动”的来龙去脉, 以及期间活动进行详细介绍, 对广大受众了解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 定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第三,加强理论指导, 慎重筛选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传播内容, 在纷繁复杂的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中,如何选择优秀的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 这就要求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有深入的研究, 在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事项选择中,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那些保存比较完整、群众基础比较好、形式比较活泼、表演性比较强, 受众所喜闻乐见, 最能体现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特色, 并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积极影响的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事项进行传播。另外, 在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制作过程中, 还要将其放入整个赣南客家历史文化空间中进行全面考虑,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 对整个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事项进行全方位的把握, 占有尽量全面的素材, 这样才能在后期节目制作过程中, 体现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特色内容加以传播。

二、系统总体设计和方法

1. 确立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种类及动作特点。

确立项目种类及动作特点, 即确立项目的表现特征和动作要领, 得出符合动作要求的视频信息、动作图片和文字资料, 该过程分以下步骤进行。 (1) 汇总、整理赣南地域各类客家民俗体育项目动作要领、动作特征影像资料, 通过数字摄像补充缺少的基本动作影像、图片, 得出完整的动作影像、图片和文字说明; (2) 由该领域专家对搜集到的资料分析研究, 确定各类项技术动作标准及对整个工作进行研讨与指导; (3) 剪辑影像为影像片段文件, 分类组织该类文件;对动作图片的方位进行旋转、移位等图形变换操作, 使动作达到标准。

2.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影视媒体文件处理。

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对象, 由于数据量大、结构复杂, 前期必须进行压缩存储。这就首先要解决压缩的编码和数据还原的问题;因此前期处理工作必须先将赣南客家民俗体育视频进行统一格式处理, 并转换为计算机多媒体文件, 分以下步骤完成: (1) 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影视资料胶片、磁带的数字化采集处理, 开发民俗体育影视资料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 建立数据库的结构和数据录入界面, 建立图文数据库; (2) 设计人物及道具造型制作动画, 并根据动作图片设计关键帧; (3) 为赣南客家各类民俗体育项目配置音乐制作音频文件。

3. 建立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多媒体影视数据库。

建库前要进行数据 (媒体文件、文字文件) 需求分析, 创建概念模型, 进而将它转换为系统数据模型[1]。根据数据模型, 使用DDL定义数据库结构, 并对数据进行编码, 最后按要求将数据输入到影视多媒体数据库中。建立影视多媒体数据库的步骤为: (1) 定义数据库结构。赣南民俗体育影视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有两种, 即主体数据和控制数据。主体数据库(主数据库系统)存放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各类动作及相关说明数据, 控制数据(从数据库系统)存放动作结构表和系统功能表。主要实现过程就是由主体数据库系统对整个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和资源分配, 从数据库系统配合主体数据库进行影视媒体数据库系统的管理。 (2) 创建数据字典。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各项技术指标按类别、名称和顺序统一编写代码, 存放到数据字典中, 并按数据表结构要求组织到数据库中。 (3) 影视数据库的开发设计。整个系统采用目前流行的B/S模式进行设计开发, 主要应用ASP网络编程语言结合MSSQL (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系统整体框架的架构,以表现调度为多媒体对象表现的时间特性建模。对象引用与表现合成技术支持了多媒体信息内容和表现的共享、集成。 (4) 影视多媒体数据进行入库。设计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 把各种媒体数据文件和相关数据按照创建的数据字典的顺序依次, 输入到影视多媒体数据系统中。并且对视频格式经过处理后的视频文件进行统一打包, 放置对应的多媒体视频服务器中。

4. 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管理。

合法用户在成功登录后, 管理员将进入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影视多媒体数据库系统中的主窗体, 主窗体中的左侧是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的导航, 该导航具有对多媒体数据管理的基本功能, 如数据的查询、添加、播放和删除等[2]。除此之外, 用户还可以通过该窗体对数据库数据的类型、类别进行相应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系统管理员之间可以通过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自带的沟通交流系统进行问题的交流和相互之间进行通信。本系统有三个创新之处:⑴基于互联网和多媒体数据库。在互联网上创建系统的服务器, 系统运行在服务器上, 提供网页WWW服务和文件传输FTP服务, 实现了用户环境的零维护。⑵数据库中除主体数据 (描述动作的数据) 外, 还增加了控制数据。控制数据描述主体数据结构和系统功能结构的情况, 起着引导程序运行和控制数据定位的作用, 有了控制数据系统就可以很方便地对各项民俗体育数据进行相应的增加或删除, 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维护性、开放性和适应性。⑶采用超文本链接方式组织多媒体数据。由于多媒体信息具有很大的数据量, 如果按常规的方法, 即以对象的方式将数据嵌入到数据库的表文件中, 巨大的数据量会使系统无法承受。采用超文本链接方式, 即将各类多媒体数据文件独立存放, 数据库中使用指针进行链接, 不仅优化了数据组织结构, 还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提高了系统查询的效率。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实现功能和友好界面, 系统设计按照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的设计方法展开, 经过了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框架结构设计、详细功能设计、系统调试程序、软件测试和优化的环节, 其中选择设计语言和确定程序设计方法尤为重要。⑷系统的维护更新:整个系统采用多级权限、多级用户的管理方式,用户可以被授权允许在不改变初始数据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一个数据库的内容进行修改。权限的不同分配由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超级管理员统一分配, 达到各个系统管理员之间合理分工, 共同维护系统的目的。在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影视多媒体数据库系统中,个人用户或所在组类的数据可以与他人共享,并依系统赋予的权限实行某项编辑操作。

5. 后台维护。

为了使整个影视多媒体数据库具有可扩展性和便于日常的数据库维护和更新,后台管理系统具有多用户、多权限分级操作管理,具有分配栏目管理数据、记录增加、修改和删除的功能为数据库的进一步完善和后续建设提供了管理平台, 系统安全设计方面充分周全考虑各项网络漏洞的预防,在数据库设计和服务器搭建时特别注意。尤其在防止SQL注入和防止恶意Iframe、Script恶意代码插入的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例如在ASP页面文件的最后插入<%response.end () %>可以有效防止Iframe、Script的插入,影视多媒体系统配备了SQL防入侵系统, 具备智能判断非法用户入侵,能够及时屏蔽和锁定非法用户IP地址,可以有效地防止非法用户对系统进行破坏。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影视多媒体数据库系统是传播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手段, 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起着保证继承、加速传播与交流、促进发展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樊继.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0 (23) .

客家体育游戏论文 篇7

1 客家民俗体育概述

《辞源·客家》中说到:“汉末建安至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频繁,居民南徙,宋末又大批南移,定居于赣、粤、闽等省交界地区,本地居民称之为“客家”。客家是汉民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闽西是中国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由于个人的观点和立场不同,或是研究领域的不同,导致学者们对民俗体育的理解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至今民俗体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和以及研究宗旨,这里将闽西客家民俗体育界定为在闽西客家人的民俗活动中产生,依赖当地的民俗节日发展,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长期流传的,具有闽西客家地区特色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体育活动形式”。

2 连城姑田“游大龙”的调查分析

2.1 调查区域基本概况

姑田镇坐落在福建连城之东部,中部沿溪两岸自西向东为狭长的丘陵地带,可谓山岭重叠,峰峦纵横,溪源密布。全镇面积325.2平方公里。姑田全镇14个村民委员会和一个街道居民委员会,人口21159人,绝大多数为汉族。镇区距连城县城区有34公里。姑田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炎暑,夏无酷热,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资源丰富。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便捷的交通,素有“东方门户”之美称,故商家云集,经济发达,在明清时期已被誉为“金姑田”,即姑田三宝:“大龙”、“宣纸”、“西山字”。其中当地出产的宣纸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曾是清代奏折上疏的御用纸。姑田人民为了祭拜各路神明,在纸乡姑田,建有各种寺庙。其中客家公王第一庙,始建于嘉靖元年(1510年)。此外,还建有关帝庙、公王庙、观音庙、碧岭庙、土地神等。连城姑田这些优越的条件都为姑田游大龙的产生、发展和流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2 连城姑田游大龙的历史渊源

姑田镇“游大龙”活动的起源在资料与族谱的记载上大都是改革开放后重新编撰,原始记录大多失传。因此,对其起源还需综合村民口述、地方志以及族谱等加以考证。经过调查,无论是文字记载还是村民的口述都大致认同一种起源,即姑田游大龙起源于明朝年间,相传邓屋八世祖邓应公明代出任潮洲府检校,后定居于潮,其弟邓恭公仍居姑田邓屋。后来邓恭公的子孙常到潮州去探望梓叔,邓应公的子孙也常有回姑田祭祖。两地宗亲关系自不待言。明万历年间邓恭公子孙在潮州看到有人舞龙,便将其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龙”便在姑田邓屋出现。

2.3 连城姑田游大龙的传承内容

传承内容是任何文化实体在传承过程中的传承主体。若无传承内容这个主体的存在,任何传承方法和传承模式都是空谈。姑田游大龙的传承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连城姑田游大龙的扎制工艺

制作材料以衫木板、毛竹、牛皮、连城宣纸为主,其制作材料虽然简单,但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所以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的家族传承方式来传承。大龙的制作主要包括备龙板、备筋骨、扎龙头、扎龙尾、扎龙腰、扎龙爪、扎龙蛋、糊裱、画龙、剪贴、题字、装灯、备龙棍、备插袋、备插袋布15道工序。姑田扎大龙的技术和工艺是历代相传的,龙总是自己扎,自己糊,自己画,自己擎,一代接一代,大人制大龙,小孩则制小龙、游小龙,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标志性文化。

大龙的制作程序是很有讲究的,先是备好龙板,一般采用衫木板,龙头、龙尾和龙腰板都有不同的尺寸要求。龙板两头各凿一个5厘米的圆洞,用来连接龙腰时穿插龙棍使用。接着用竹篾制成大龙的筋骨,然后按照设计好的规格分别扎好龙头、龙尾、龙腰(每节一拱)。其中龙头龙尾的篾圈规格与龙腰不同,且龙尾要配上活动翅,扎两个大爪。龙爪只有四个趾,不能扎五个,据传扎五个趾会冒犯天子,俗称天子是五爪金龙的化身。整条龙扎好后,接着有扎龙蛋、糊表、画龙、剪贴题字、装灯、备龙棍、备插袋等工序,这样一条龙才算制作完整。

(2)连城姑田游大龙的习俗

姑田游大龙从表面看似乎并非难事。如果要深入了解这一民俗活动的全过程,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从头到尾不但要动用浩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它的步骤部署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就习俗来说,“姑田游大龙”活动一直保持着“开天门”迎接“公爹”(“公爹”人称地方上的保护神)、祭龙仪式的习俗。通常年三十子夜(年初一的子时),本地有“开天门”的习俗,由龙头组成的锣鼓队,迎接“公爹”(人称地方上的保护神),大的用轿子抬,小的用手抱,放置不同地方,整夜都是人声喧嚷,灯火通明,直闹到天亮。正月十五这天最为隆重,铳按一定规则的作为指挥的信号,当日接的是“出案公爹”,先驾到龙头处,随后是到龙尾处,此时擎龙腰的人在近龙的腹部开个开关自如的孔门,并装上蜡烛和“油香”。其次是祭龙仪式,摆香案、点龙烛、作揖、行叩礼。主祭人是辈分大、福气好的长者,衣着整齐,虔诚肃穆。祭毕燃放礼炮和神铳,随后才出龙、游龙,最后烧龙。闽西客家民间对于“龙”都有共同的崇拜。

(3)连城姑田游大龙的动作和艺术风格

姑田游大龙时推时挤,时走时伏,一身都要运动,通身用力,穿梭在大街小巷、村外田野间,可以说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姑田人民吃苦耐劳,英勇刚毅的精神品质。姑田大龙的龙头高度为2.4米,长7米、大直径0.8米,龙口大张,内含一颗直径为0.6米的大红龙珠,大有吞云吐雾,威震山河之势。就姑田大龙的龙头就有十几人分班侍候,龙头上结有四条棕绳,两前两后,由四个人向东南西北四个不同的方向牵拉以保持平衡。龙腰则边走边“驳桥”(即联接),“驳龙”时要选择特殊的地点,平路不行,一定要选在斜坡处。龙驳好之后,桥与桥间用短绳子系在一起,伴随一声叫喊“起脚”顿时全部举起,此时动作一定要一致,不能有偏倚。每节龙腰由每户精装后生撑举,撑举者脚迈稳实八字,时推时挤,时走时伏,沿每家每户门前而过,随后再向村外田间尽情舞弄。若执龙者体力不支,旁边随时有人顶替。龙尾则跟在龙腰之后边走边停。大龙所到之处,不论远近,家家户户点松明,鸣礼炮,祈盼与神龙相会,祷告新年红红火火、风调雨顺。十四夜当晚也是游龙技术的高潮,龙头由外到内,由大圈到小圈,缩小到龙头咬着第三节的龙腰,名曰“咬三胯”。此时的龙姿一层高过一层,犹如一座光彩夺目的宝塔,令人赞叹不已。随后龙头又由内向外,由小圈绕大圈,龙尾进入最中间,此时犹如一个盘绕的大龙,多彩多姿的场面令人流连忘返。第二天,继续游龙,游到最后庵门口逆时针由外向内绕圈子,圈子由大到小,叫“龙头入囊’。然后龙头顺时针由内向外绕圈子,叫“龙头出囊”,此时龙腰边游边拆“桥”至拆完,随后龙尾和龙头一起拆。最后是烧龙,拆龙动作要快,先卸龙头,再卸龙腰、龙尾,成堆燃烧,龙珠留作纪念。抬龙板的人对龙板爱之如宝,他们抬着龙板争先恐后地跑回家,相传谁先到家谁最顺遂。

3 闽西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模式

3.1 全面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建立资料数据库

普查工作的开展是保护客家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目前关于客家姑田游大龙的文字记载较少,只有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开展普查,将各种民俗文化事项记录在案,才能保留客家姑田游大龙活动的原真性,才能为政府制定和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划,提供科学而有效的依据。为此,全面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建立资料数据库迫在眉睫,意义深远。普查就是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流行中的各类民间舞龙的分布情况,舞龙的形态、优秀的传承人,按照全国统一编码进行分级分类,规范建档。

3.2 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加大资金支持

政府的支持力度是民俗体育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有效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供给,二是经济扶持。前者是“搭架”,后者是“输血”。就姑田游大龙而言,从1980年恢复姑田游大龙开始,仪式的举办都是由华氏和江氏族人自发组织的,资金也是村民按人口比例筹齐,姑田镇委员会只是在管理上给予了适当的支持。由于大龙的规模、数量及制作工艺等要求,每年活动都受经费的限制,导致无法充分表现这一优秀民俗的应有魅力,特别是在规划、抢救、保存、整理、传承等方面经费制约较大。为此,要让优秀的民俗体育活动得以传承、发展,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在保护传统民俗原味的情况下,完善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此外,政府还应鼓励民间资本在政策的指引和保护下,合法、有序地进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并取得民间资本参与者、被保护对象、文化部门和社会等多赢局面。

3.3 以传承人为主体,对传承人进行保护和培养

客家民俗文化的传人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主体,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老一辈掌握技能者多相继离世,掌握该项活动技艺的人己屈指可数,尤其姑田大龙的扎制工艺人才匮乏,现在的扎制高手都年事已高,年轻人对扎龙和游龙技艺兴趣不高,且工艺技巧讲究的是言传身教、口耳相承,鲜有文字记载。现在姑田游大龙的传承中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呈现出传承人年龄结构老龄化,这对姑田游大龙的传承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今天,我们在传承民间优秀文化时要特别注意以人为本,传承杰出人物及其接班人”。因此,对客家民俗体育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是当务之急。首先,为避免因经济困难等原因致使民俗体育活动失传,应给予传承人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其次,通过对传承人学习培训的组织,提升传承人的责任意识。再者,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参加各种民俗类的技术交流会,与全国各地的民俗专家,传承人进行技术交流。同时,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为民俗体育提供理论支持,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3.4 以旅游发展为契机,发挥产业推动作用

每年的连城客家元宵节庆活动都会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若将客家元宵民俗体育活动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商业包装,以商业带动客家地区的发展,将会带来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就姑田游大龙而言,首先,可建玩耍龙灯棚区,以表演的形式向游客展示耍龙灯,也让游客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其次,可建立大龙制作及作品展示区将其姑田大龙制扎成工艺品拿到展示区出售并当场制作演示,可吸引游客当场亲手制作。

4 结语

通过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姑田游大龙的调查与分析可得,从其传承方式来看,其传承方式主要靠言传身教,因此,传承谱系较为单一;从其制作工艺来看,多为手工扎制,工艺流程复杂,制作工艺考究;在传说信仰方面来看,形成原因虽然复杂,但闽西客家民间对于“龙”都有共同的崇拜。目前客家姑田游大龙面临传承危机,要让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整理和挖掘。客家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模式为:(1)全面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建立资料数据库;(2)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加大资金支持;(3)以传承人为主体,对传承人进行保护和培养;(4)以旅游发展为契机,发挥产业推动作用。

摘要:文章以连城姑田游大龙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探析了闽西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内容以及传承模式。研究表明,在传承方式、制作工艺上主要靠言传身教,传承谱系较为单一;从其制作工艺来看,多为手工扎制,工艺流程复杂,制作工艺考究;从传说信仰方面来看,形成原因虽然复杂,但闽西客家民间对于“龙”都有共同的崇拜。通过对客家民俗体育的考察研究,得出闽西客家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模式为:(1)应全面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建立资料数据库;(2)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加大资金支持;(3)对客家民俗体育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4)以旅游发展为契机,发挥产业推动作用。

关键词:客家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城游大龙,传承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劳格文.客家传统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3]连城县姑田镇志编纂委员会.姑田镇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4]连城县客家研究联谊会.连城客家节庆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客家体育游戏论文 篇8

一、情节设置的张弛艺术

“张”和“弛”, 原是指治国之道, 《礼·杂记下》云:“张而不弛, 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 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也。”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宽严结合。我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视事物发展运动的张弛变化, 反复论述张弛辩证法, 并为中国历代文学家所把握并在审美实践中广泛运用, 形成了艺术辩证法。这里我们谈的张弛艺术, 是指在文学创作中, 使故事情节的安排错落有致、惊险平和、紧张舒缓、壮烈幽静、相互映衬, 造成情节的曲折起伏, 气氛的鲜明对比, 节奏的不断变换, 在对立统一中获得跌宕之美, 和谐之美, 节奏之美的一种艺术手法。

〈青春无悔〉1991年6月写于梅州, 同年10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是继〈俏妹子联姻〉、〈樟田河传〉、〈彩色的大地〉、〈胭脂河〉等具有浓郁客家特色小说后的又一力作。作品取材于我国50年代的社会生活, 通过主人公杨洋与云云、月月、星星三姐妹的爱情和交往, 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比较盛行的“政治婚姻”的时代特色。在作品中, 杨洋与云云、月月与崔耀祖、星星与罗亭的爱情, 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故事情节的构造中, 形成了几次“张弛”:

1、杨洋与云云的爱情, 是诱发情节的第一次张弛。

杨洋开始时并没有想到要爱云云, 工作组的何组长也没有想到要他们两人相好, 后来因为办社的工作局面打不开, 云云毅然牵牛带头入社, 使这项工作的局面洞开, 何组长高兴得合不拢嘴, 才千方百计地进行撮合, 要他们成亲, 但当何组长派人去调查, 发现云云的生母是地主时, 他又百般地阻挠, 并做杨洋母亲的工作, 要她出面干涉这桩婚事, 但杨洋已“不可救药”, 还是与云云结了婚, 不过婚后生活并不理想, 由于文化的差异, 杨洋总感到他所得到的并非是他所祈求的, 云云文化水平低, 缺乏高雅的情趣, 既不会调情献媚, 也不会挽手散步, 甚至不懂得接吻做爱等。他感到失落, 他要向着更高的理想攀登, 要继续争取恋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这也是后来当星星在他面前出现时产生移情别恋, 害上单相思的必然过程。

2、月月与崔耀祖的婚姻, 是推进情节的第二次张弛。

月月与崔耀祖原本是一对恩爱夫妻, 崔耀祖因为受“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牵连, 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组织上认为, 崔耀祖已经是阶级敌人, 月月应同他划清界限, 便派剧团的指导员和人事科长去做说服工作, 要月月同崔耀祖离婚。月月出于无奈, 只好这样做, 但离婚没多久, 崔耀祖因为落实政策回到了剧团。组织上见他情绪不高, 躺倒不干, 担心剧团节目上不去, 便照顾他的情绪, 又派原来劝她离婚的干部去说服月月, 要她同崔复婚, 弄得月月莫明其妙, 非常生气, 厉声地指责说:“婚姻大事, 难道是做娃娃家?说分就分, 说合就合?我就不明白这什么领导样样都不放过, 连这一点权利都寸步不让, 管着它了就五谷丰登, 民富国强么?”月月由于比较自尊, 在受到爱情的打击之后, 她不愿再与崔耀祖这样的人恢复关系, 因此, 她狂热地追求杨洋, 毫不掩饰地向他表白自己的爱情;但她没有想到, 他只是同情她的遭遇, 怜悯她的不幸, 愤慨剧团领导对她的捉弄, 丝毫没有爱她的意思。他对她倾注的只是同情而不是爱情。

3、杨洋对星星的爱, 是结束情节的第三次张弛。

综前所述, 杨洋到李庄搞农业合作化, 看到村姑云云“实在太漂亮了”, 在缺乏深刻的了解和坚实的爱情基础上结合, 因而“见异”容易“思迁”。当星星出现在他面前时, 他不觉“一阵脸红”, 觉得两个姐姐与她相比“不禁黯然失色”, 甚至不想和妻子叙旧, 对妻子表示冷漠, 而非常思念星星, “说不出梦里多少次见到她”, 当两人在神龙镇不期而遇, 他喜出望外, “心灵中飘来一股幸福的祥云”, 于是同乘一只船出海, 同坐一张桌品尝海鲜, 同饮一瓶味美的醇酒, 同宿一个破烂不堪的旅店 (两房之间举手即可直通, 是店老板故意招来“露水夫妻”的手段) 就在这样一个地方, 夜间两人“异床同梦”双双跌进在海, 两人紧紧相拥, 准备同归于尽, 惊醒过来方知是噩梦, 杨洋终于从莫名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回到家里, 和自己奋力追求的爱人同床共枕, 重温当年热恋的痴情, 投身爱的大海。

二、人物性格刻画的细处摄神技巧

细处摄神, 指从细微之处摄取人与事物的神韵的一种技法。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 又说“动人春色不须多”, 都已涉及了这种技法的特点的功能。细处摄神有两种做含意:一是抓住事物与人物的本质特征, 用类似工笔画的笔墨做细致、形象的描摹;二是要善于以形写神,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庄子语) , 前者强调描写的细腻性、具象性、生动性, 后者强调表达的准确性、深刻性、典型性。

细处摄神是一种传统的创作技法, 它包括细节描写, 但它的范围比细节描写要宽, 小到绝句中的一个表现力强的词语, 大到长篇小说的一个片断, 都可以有细处摄神的用法, 它具有很大的表达功能和艺术魅力, 历来的作家都极为重视, 但真正用得成功是颇不容易的, 它的要求也比一般所说的细节描写要高, 一般细节描写, 做到生动形象就可以了, 而细处摄神则要求“摄神”, 如果“神”未写出, 只是生动形象, 那是远远不够的。当然, 能做到“神遇而不以目视”自然是至高境界了无疑了。中外许多现实主义大师的优秀作品, 如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 莫里哀笔下的“悭吝人”, 吴敬梓写严监生的死, 鲁迅刻画阿Q饱受地主的精神奴役等都可说是“神来之笔”, 得力于这种“细处摄神”。

生活中存在许多动人的细节, 但并不能都写进作品中。屠格涅夫说:“谁要是写出全部细节——那就失败了;必须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细节。天才即在于此。”车尔尼夫斯基也说:“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 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现作品的主题, 它对作品的艺术性是有害的。”所以, 程贤章先生在刻画人物时, 把那些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细节选入作品, 放在突出部位,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请看作者与何组长 (后来是何市长) 的对话:

那天晚上, 他说有事找我商量, 依照过去惯例, 他到供销社买了一斤炒花生, 一斤纯正的米酒。喝酒的时候, 他忽然问我:“好像老马还是老恩说过这样的话——婚姻是政治的联盟。”

我是学中文的, 对这话自然知道是谁说的, 忙答:“这句话是恩格斯说的。”

老何喝了一口酒, 用眼睛斜视着我, 问:“你和云子结合, 算不算政治联盟?”

我漫不经心说:“我们是小人物, 真要结合, 去民政那里扯一张结婚证不就完事了?何必扯到老祖宗的经典上?”

老何把手里的酒杯一搁, 手中正抓着的一把花生米朝嘴里一甩, 居然变戏法一般, 那花生米一粒不拉的全在他嘴里了, 他望着我摇着头说:“你这话不对, 马列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对谁也不准特殊。”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问:“莫不是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老何严肃地说:“我派人调查了云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这才发现她的生母是地主。”

……

短短的一段对话, 老何注重阶级立场、个人前途的传统思想以及“蔚蓝色的一代”青年杨洋的单纯、对爱情生活的态度跃然纸上。

再看神龙镇杨洋与星星同住在一个破烂不堪、两人的住房只有一板之隔且一举手即可相通的旅馆, 半夜星星梦中受到蜘蛛惊吓, 两人紧紧相拥过后, 星星温情相劝, 杨洋冷静了下来:

再不胡思乱想。逢场作戏只是无际无边的一道彩虹, 瞬息间就消失。再说, 这也违反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

真是落地有声!主人公杨洋却从梦想中醒来, 认识到自己“逢场作戏”的言行已经“超出纪律的约束”, “违反了新中国社会制度的道德规范”, 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是50年代的青年严于律己, 善于克制和自省, 具有不同凡响的“无悔”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塑造崔耀祖、罗亭等时, 同样采取了这种细处摄神技巧:

在剧团里, 月月嫁的崔先生确有几分才气。改编历史剧, 新编现代剧, 他都才华横溢。但在情欲上他是一只猪、一只牲口。只要是女人, 不管年岁大小, 长相美丑, 他都有办法千方百计骗到床上压在她的身上。玩腻了, 便拂袖而去, 连手也不洗, 若无其事视之为陌生人。

作者对崔耀祖的性格刻画是何其深刻!

三、岭南客家地域文化的表现浓墨重彩

“岭南文化”所指的“岭南”, 是地域性概念, 它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北隔五岭, 南隔大海。五岭包括大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和都庞岭, 是岭南地区最主要的山脉, 也是广东最高的山脉, 海拔1902米。古时要爬上这么高的山脉谈何容易!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 岭南几乎与中原地区隔世。但岭南境内则有山地、丘陵、平原及台地等。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是岭南地区的平原所在, 而广东南部有长达8400多公里的海岸线, 旧时的海上交通和内河运输十分便利, 这也就形成了岭南人特有的文化特征:勤劳、勇敢、思想开放、勇于开拓、敢于冒险。

程贤章是广东梅州人,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被誉为客都。1400多年前陆续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 他们的足迹遍及南方各省乃至全球。他们有相同的生活习惯, 相近的性格特点, 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共同的语言词汇, 他们走到哪里, 就将中文化带到哪里。洪秀全、黄遵宪、孙中山、叶剑英等即是客家人的杰出代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几乎都成了革命根据地或革命的摇篮。在程贤章的小说创作, 特别是《青春无悔》之后出现的《神仙、老虎、狗》及《云彩国》等作品中, 攻防结合的客家围龙屋、宽窄合体的斜襟竹纱女装、深情机智的客家山歌对唱、禁吃蛇鼠猫而又菜谱名目繁多的食俗、谁家杀猪都会给左邻右舍送去一碗煮熟的猪血下水和大人吃宴请可以打菜包带回给小孩的礼俗, 几乎成了识别客家人的外部标志, 也透露出客家人由中原南迁之后依然勤劳、勇敢、机智和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和美的崇尚。至于“以耕读为本”和“男人百艺好随身”的习俗风尚, 更是对中原华夏文明的积极弘扬, 也是海内外客家人英才辈出的根源。

在《青春无悔》的创作中, 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叙述语言, 都饱含激情、浓墨重彩地表现这种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社会生活:

打谷场上, 草垛下面, 我和云云依傍着草垛席地而坐。

天上一湾新月, 树枝轻轻摇曳, 没有狗叫, 没有夜莺, 村庄在夜色中熟睡, 世界在静谧中死去。我们两个, 手里捧着一颗在青梨, 你咬一口, 我吃一块, 轮流拿着把它吃完。

我说:“这样吃水果, 城里人绝对不可以。”

云云问:“为什么?”

我答:“口水不卫生呵!”

云云笑了, 露出了一排雪白的牙齿, 在朦胧的月光下, 越发像一串珍珠。没想她张嘴就随口念道:“有情唔怕口水渣, 食落肚里香桂花。”

“才女!”我听了, 不禁拍手叫绝地赞美她, 真恨不得捧着她那迷人的脸孔, 亲一亲。就在我刚把手伸出去, 她像知道我要干什么似的, 一扭脖子, 用手一推, 低声说:“你正经一点!”

我被子她这一推, 果然正经了一点, 随手从草地上拾起一颗梨, 一咬, 有点苦味, 便递给她:“你看, 这梨子生虫!”

她接过梨子在月影下端详了一会, 张口就又小声吟唱了一首山歌:

“买梨莫买蜂叨梨, 心中有病无人知。

只为分梨 (离) 故亲切, 谁知亲切两分离。”

两人同看马戏时杨洋死死盯着她, 她唱道:

“变做男人样那歹, 翻来翻去来看亻厓 (我) ;

放个大方给你看, 以后相思莫怨亻厓。

交条人情天口甘难, 断条人情一时间;

甜酒变酸就容易, 酸酒变甜难上难。”

简洁的山歌对唱, 唤起了人们无限的情思。

程贤章说:“写和时代同步的作品是作家最为犯难最棘手的高难动作”。的确, 要用客家话来建立客家文学新语言体例, 表现浓郁的客家地方文化色彩并非易事, 程先生在这方面已有了新的开拓和瞩目的成就。作家直面人生, 探索新的理想人格, 新的人文精神, 激情澎湃, 乡情浓郁, 风格独特, 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和好评。

参考文献

[1]、陈琼芝《巴金自叙》, 北京团结出版社。

[2]、林焕平主编《程贤章作品评论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客家福地 土楼印象 篇9

一座客家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客居异地的客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自给自足:厨房、水井、粮仓、卧房、浴室等,五脏俱全,宛如一座小城市。以圆形为主的建筑特色,也正象征了客家人的同心协力、团结互助。

在福建背包行过半,我坐上了从厦门去南靖土楼的动车。时间只有40分钟,但土楼景区和动车站的距离还是很远的,不过能欣赏到别具一格的土楼式火车站也值得了。一路上能见到零零星星的小土楼,在青山的环抱之中,格外显眼。

还未欣赏完风景,已到景区门口,南靖土楼分为A、B两线,B线较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方形土楼——和贵楼。从外面看上去,泥巴色的土楼似乎没什么特别,倒是四周开得正旺的油菜花抢了风头。不过进入土楼里面,可就另一派天地了。和贵楼一共有5层,是已知土楼中最高的,有140个房间。和贵楼最奇特的地方是它建在沼泽地上,200多年历经风吹雨打、地动山摇却纹丝不动。在天井处的鹅卵石地上,跳动几下或是跺几脚,会明显地感到涟漪般的震动,而一旁观看的人更是惊呼:地面下沉了!随即,就如海绵一样,地面又重新弹回原样,看得我啧啧称奇。

这样鬼斧神工般的建筑奇迹,究竟是怎样完成的呢?据说雍正十年时,简姓一族在此选址建楼时并未发现这是一块沼泽地,但当他们建完第一层后,整层楼却像沉船一样塌陷到了烂泥里。简姓族人无可奈何,只得在下沉的楼墙上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桩,从头开始夯墙,一口气建了5层楼高。他们似乎很有把握,根本不担心房屋会下沉。事实也证明,200多年来和贵楼固若金汤、不动如山,成为客家土楼的又一奇迹之作。

在临近中午时分,我抵达了另一座土楼——怀远楼。这是一座以美感著称的双环形土楼。刚刚走到门口,就迎面扑来阵阵炒菜香气,锅铲相撞声、村民聊天声此起彼伏,分外热闹。走进土楼,看到非常奇特的场面:家家户户的土楼人都在一楼大展厨艺,依着环形的结构围成了一圈,就像是在举行一场烹饪大赛,让我这奔波一上午还未进午饭的人怎能受得了!为什么都在一楼做饭呢?原来,客家人的土楼是很有讲究的:一楼一般用作厨房和客厅,二楼是粮仓,三四楼才是睡觉的卧室(浴室和厕所一般在土楼外面的小建筑里,或者在一楼),厚厚的楼墙用来做防御工事,如碉堡一样坚固,几乎每座土楼都是如此。如果想登上土楼一看究竟,给居民5元钱即可。私人生活的地方供人参观,交点钱上楼也不无道理。虽然卧房的房门都紧闭,但从门上鲜红的对联、走廊上挂着的灯笼,以及木架子上还滴着水珠的衣服上看得出,土楼人仍在延续他们的生活传统。

A线有一座很特别的土楼——裕昌楼,别名“东歪西斜楼”,被誉为是中国的比萨斜塔。不过从外面根本看不出它是倾斜的,因为真正倾斜的是那些支撑楼体的回廊支柱。更令人奇怪的是,三四楼的支柱是朝一个方向(顺时针),而五楼的支柱又朝向了逆时针方向,倾角最大处有15度,就像一些摆不稳的火柴棍,感觉一阵风吹来,整座楼会倒塌。不过已有600多年历史、在现存土楼中年份最久的裕昌楼却依旧完好无损地矗立在那里,拥有270个房间的它还是现存最大的土楼。如果在外面还感受不到,进入其中,从天井向上望去,就能感受到裕昌楼的宏大气势。同样,它也是最热闹的土楼,若想感受客家人浓郁的生活气息,不妨多待一下。

“四菜一汤”,看最美的田螺坑土楼

如果说前面的土楼还无法完完全全地震撼到我,那么有着景区名片美誉的田螺坑土楼群,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从山上的观景台欣赏田螺坑独特的造型才最佳。步入观景台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彷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这是一个充斥着远古神话色彩的古老年代。五座如宇宙飞碟似的土楼,中间为方,四周为圆,成东南西北中的架势横空而出。而富有想象力的中国人,又觉得它的造型更像是餐桌上四菜加一汤的标准,故“四菜一汤”成了田螺坑土楼群更为人熟知的名字。

在四周绿色梯田山脉的包围映衬之下,“四菜一汤”更显得神秘。下午的光线强烈,拍摄这样的美景定要等到傍晚再来一次。顺着观景台的阶梯,可以走到“四菜一汤”之中,原来这些土楼们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它们或高或矮、层次分明,除了圆形和方形,还有一座椭圆形的土楼,颇为有趣。随处可见的笋干、梅菜,停在土楼门口的老自行车、搬着小板凳端坐门口聊天的老人家们……一切似乎与刚才梦幻般的远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活在这看似梦幻般地方的人们,原来也是如此的真实。

傍晚来临,我有幸拍到了满意的照片,泛着橘黄色的天空,与“四菜一汤”微微亮起的灯光相得益彰,被染成深蓝色的云朵也来助兴。而我只是负责按下快门,定格住这美好的瞬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更暗,远处山边的黄昏之光似乎在使出最后的一点力量,将天空映如血色。云朵在刹那间换上了一件紫色的薄纱,而“四菜一汤”则在夜幕下更加闪亮,似乎在宣告着“演出高潮”的到来。

短短的几十分钟,土楼群带给人的感受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似大都市夜景那样灯火辉煌、火树银光,夜晚的“四菜一汤”更如浩荡夜空中的一点安静的明星。或许它本不该属于这个世界,只是偶然的机会,从平行时空降临于现世。

山中的世外桃源——塔下村

虽然这次没有在土楼里住上一晚,不过塔下村的这一宿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A线唯一一个以古村落为景点的地方,塔下村似乎在“四菜一汤”的名气之下显得有些被冷落,游人本来就不是太多,在里面住的人就更少了。临近傍晚,我背着包独自一人在村中闲逛。村里的孩子都放了学,老人悠闲地坐在溪边,路边还支着一口小锅。看到叫卖龟苓膏的大爷时我口中正渴,就来了一碗。村民很热情,给我盛得满满的,还多给我加了蜂蜜,淳朴的民风着实让人心生愉悦。

塔下村中也有很多土楼,其中一座只有半边,另半边是空的,被称为“围裙楼”。再往村中深入,来到一片空旷之地,地上拔起20多根石龙旗杆,这是塔下村民祭祀先祖之用。有的杆子显然已经历经沧桑,旗杆旁边是一弯池塘,池塘背后则是村里最有名的地方——“德远堂”。此堂乃是塔下张氏族人在明末所建,自古就有敬教重才优良传统的张氏族人在楼内置办私塾学、培养子弟。凡取得秀才以上功名者,可获得数十担儒租田;取得中举、中进士或一定官职的乡贤,可在祠堂前树石龙旗杆,藉以激发人们努力向上。所以塔下村如今有了另一个美誉——华侨村。每逢过年,在海外的“学子村民”就会归乡寻根、拜祭先祖,很是热闹。

顺着山路上去,可以获得比较高的视野。俯瞰整个塔下村,碧绿如黛、翠接云天,弯弯曲曲的山溪穿村而过,林林总总的土楼矗立两旁。深呼吸一口,空气清纯如酿,似腾云来到天外之村。夜里的塔下村格外静谧,住上一晚,更能充分享受“枕水声入梦,踏涟漪醒来”的美妙梦境。

清晨,被一声脆耳的鸟鸣声叫醒。我推开客栈门,扑面而来的是夹杂着泥土、溪流和树叶的“春味”,唤醒了身上的每一寸肌肤。回想着昨天的土楼旅程,宛若一场隔世之旅,令人悠然神往。

TIPS:

南靖土楼行摄小贴士

①在福建有很多土楼,永定土楼名气更大。但就摄影来说,南靖的更好一些,而且胜在人少。

②景区内景点相隔较远,大巴并不方便,自驾最好。如不是自驾,建议包车,一般预定的客栈都会提供这项服务。

③在土楼里面住宿,一般都是公用卫生间,晚上会举行各种活动;塔下村有不少不错的客栈,幽静闲适,设施也更齐全一些,依自己的喜好选择便可。

④“四菜一汤”的最佳摄影点在高处的观景台,日出、日落、晚上都是好时候。此外,在山下的仰视角度也是不错的选择。

福建土楼客家传奇 篇10

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 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福建土楼以分布广、保存完好而著称。分布范围以福建西南地区尤为集中, 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南靖、华安, 龙岩永定等地。总数达30000多座, 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 福建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福建土楼故又称“客家土楼”。2008年7月6日, 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8月30日, 福建土楼 (永定·南靖) 景区荣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 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 地势险峻, 人烟稀少, 一度野兽出没, 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 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福建土楼依山就势, 布局合理, 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 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 按一定比例将未经烧焙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 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是一种自成体系, 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 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 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 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圆楼均在永定初溪土楼群, 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 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 北方战祸频频, 天灾肆虐, 当地民众大举南迁, 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 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 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 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因土墙下厚上窄, 坚实牢固, “三防” (防风、防水、防震) 性能好, 有的还能防火 (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 , 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 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 皆安然无恙。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镇的“环极楼”, 300年来经历了数次地震, 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 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公分宽的裂缝, 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1.2米, 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 呈梯形状, 向心力强, 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 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永定“资历”最深的方形土楼“馥馨楼”, 2012年人们为免众人从一大门出入之不便, 另开一小门, 请来石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用钢凿撬挖数日才开通, 这种三合土墙的坚韧由此可见一斑。

福建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 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 楼内均有天井, 可储半年以上粮食, 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 易于防盗和防匪 (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 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 。由于墙壁较高较厚, 既可防潮保暖, 又可隔热纳凉, 优点甚多。客家人建土楼时, 将烟囱砌入土墙内, 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 十分洁净。土楼的兴建, 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迷信说法, 认为路有“路煞”, 溪有“溪煞”, 出口处有“凹煞”。建方楼时, 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 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 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 用以“制煞”。圆楼无角, 据说“煞气”能滑走, 所以为避“煞”, 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总的看来, 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福建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 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永定客家土楼或以方位命名, 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 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 如“振福楼”, 乃苏振泰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 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 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 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 “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 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 如“松竹楼”和“五十楼”, 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 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 如“福侨楼”, 为江氏华侨所建, 意为华侨福宅, “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 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 “如升楼”, 坐东朝西, 喻如日之升, 其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 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 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因此, 一部土楼史, 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 就地取材, 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 化平凡为神奇, 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20世纪60年代后, 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 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万座形态各异的土楼, 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永定土楼有23000 (方、园) 多座, 土楼麇集于湖坑、高头、下洋、古竹等乡镇, 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 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 格外引人注目。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频繁在影视中亮相, 还载入《中国名胜辞典》, 成为中国《民居》邮票组票之一。它以独特的圆楼造型标本, 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 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

上一篇:合作-代理模式论文下一篇:预警指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