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特色

2024-09-05

客家特色(精选7篇)

客家特色 篇1

初读程贤章先生《青春无悔》, 觉得有点居高临下的说教, 细读, 竟被其动人的情节、精湛的艺术构思, 娴熟的表现技巧所折服。巴金说过, “我主张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艺术的最高境界, 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我不是用文学技巧, 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感情打动读者”。《青春无悔》的创作何尝不是这样?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将笔触深入到主人公杨洋的心灵深处, 通过他与三位女性的交往与爱, 展示了一个特定年代青年人的特定的爱情生活历程, 以及人物因情而爱而发自心灵的火花。作者对时代恢宏的概括, 对无悔青春的青年男女的爱恨情仇的描述, 可以说是浓墨重彩,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庄子语) , 其浓郁的客家地方文化特色, 令人拍案叫绝。

一、情节设置的张弛艺术

“张”和“弛”, 原是指治国之道, 《礼·杂记下》云:“张而不弛, 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 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也。”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宽严结合。我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视事物发展运动的张弛变化, 反复论述张弛辩证法, 并为中国历代文学家所把握并在审美实践中广泛运用, 形成了艺术辩证法。这里我们谈的张弛艺术, 是指在文学创作中, 使故事情节的安排错落有致、惊险平和、紧张舒缓、壮烈幽静、相互映衬, 造成情节的曲折起伏, 气氛的鲜明对比, 节奏的不断变换, 在对立统一中获得跌宕之美, 和谐之美, 节奏之美的一种艺术手法。

〈青春无悔〉1991年6月写于梅州, 同年10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是继〈俏妹子联姻〉、〈樟田河传〉、〈彩色的大地〉、〈胭脂河〉等具有浓郁客家特色小说后的又一力作。作品取材于我国50年代的社会生活, 通过主人公杨洋与云云、月月、星星三姐妹的爱情和交往, 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比较盛行的“政治婚姻”的时代特色。在作品中, 杨洋与云云、月月与崔耀祖、星星与罗亭的爱情, 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故事情节的构造中, 形成了几次“张弛”:

1、杨洋与云云的爱情, 是诱发情节的第一次张弛。

杨洋开始时并没有想到要爱云云, 工作组的何组长也没有想到要他们两人相好, 后来因为办社的工作局面打不开, 云云毅然牵牛带头入社, 使这项工作的局面洞开, 何组长高兴得合不拢嘴, 才千方百计地进行撮合, 要他们成亲, 但当何组长派人去调查, 发现云云的生母是地主时, 他又百般地阻挠, 并做杨洋母亲的工作, 要她出面干涉这桩婚事, 但杨洋已“不可救药”, 还是与云云结了婚, 不过婚后生活并不理想, 由于文化的差异, 杨洋总感到他所得到的并非是他所祈求的, 云云文化水平低, 缺乏高雅的情趣, 既不会调情献媚, 也不会挽手散步, 甚至不懂得接吻做爱等。他感到失落, 他要向着更高的理想攀登, 要继续争取恋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这也是后来当星星在他面前出现时产生移情别恋, 害上单相思的必然过程。

2、月月与崔耀祖的婚姻, 是推进情节的第二次张弛。

月月与崔耀祖原本是一对恩爱夫妻, 崔耀祖因为受“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牵连, 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组织上认为, 崔耀祖已经是阶级敌人, 月月应同他划清界限, 便派剧团的指导员和人事科长去做说服工作, 要月月同崔耀祖离婚。月月出于无奈, 只好这样做, 但离婚没多久, 崔耀祖因为落实政策回到了剧团。组织上见他情绪不高, 躺倒不干, 担心剧团节目上不去, 便照顾他的情绪, 又派原来劝她离婚的干部去说服月月, 要她同崔复婚, 弄得月月莫明其妙, 非常生气, 厉声地指责说:“婚姻大事, 难道是做娃娃家?说分就分, 说合就合?我就不明白这什么领导样样都不放过, 连这一点权利都寸步不让, 管着它了就五谷丰登, 民富国强么?”月月由于比较自尊, 在受到爱情的打击之后, 她不愿再与崔耀祖这样的人恢复关系, 因此, 她狂热地追求杨洋, 毫不掩饰地向他表白自己的爱情;但她没有想到, 他只是同情她的遭遇, 怜悯她的不幸, 愤慨剧团领导对她的捉弄, 丝毫没有爱她的意思。他对她倾注的只是同情而不是爱情。

3、杨洋对星星的爱, 是结束情节的第三次张弛。

综前所述, 杨洋到李庄搞农业合作化, 看到村姑云云“实在太漂亮了”, 在缺乏深刻的了解和坚实的爱情基础上结合, 因而“见异”容易“思迁”。当星星出现在他面前时, 他不觉“一阵脸红”, 觉得两个姐姐与她相比“不禁黯然失色”, 甚至不想和妻子叙旧, 对妻子表示冷漠, 而非常思念星星, “说不出梦里多少次见到她”, 当两人在神龙镇不期而遇, 他喜出望外, “心灵中飘来一股幸福的祥云”, 于是同乘一只船出海, 同坐一张桌品尝海鲜, 同饮一瓶味美的醇酒, 同宿一个破烂不堪的旅店 (两房之间举手即可直通, 是店老板故意招来“露水夫妻”的手段) 就在这样一个地方, 夜间两人“异床同梦”双双跌进在海, 两人紧紧相拥, 准备同归于尽, 惊醒过来方知是噩梦, 杨洋终于从莫名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回到家里, 和自己奋力追求的爱人同床共枕, 重温当年热恋的痴情, 投身爱的大海。

二、人物性格刻画的细处摄神技巧

细处摄神, 指从细微之处摄取人与事物的神韵的一种技法。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 又说“动人春色不须多”, 都已涉及了这种技法的特点的功能。细处摄神有两种做含意:一是抓住事物与人物的本质特征, 用类似工笔画的笔墨做细致、形象的描摹;二是要善于以形写神,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庄子语) , 前者强调描写的细腻性、具象性、生动性, 后者强调表达的准确性、深刻性、典型性。

细处摄神是一种传统的创作技法, 它包括细节描写, 但它的范围比细节描写要宽, 小到绝句中的一个表现力强的词语, 大到长篇小说的一个片断, 都可以有细处摄神的用法, 它具有很大的表达功能和艺术魅力, 历来的作家都极为重视, 但真正用得成功是颇不容易的, 它的要求也比一般所说的细节描写要高, 一般细节描写, 做到生动形象就可以了, 而细处摄神则要求“摄神”, 如果“神”未写出, 只是生动形象, 那是远远不够的。当然, 能做到“神遇而不以目视”自然是至高境界了无疑了。中外许多现实主义大师的优秀作品, 如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 莫里哀笔下的“悭吝人”, 吴敬梓写严监生的死, 鲁迅刻画阿Q饱受地主的精神奴役等都可说是“神来之笔”, 得力于这种“细处摄神”。

生活中存在许多动人的细节, 但并不能都写进作品中。屠格涅夫说:“谁要是写出全部细节——那就失败了;必须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细节。天才即在于此。”车尔尼夫斯基也说:“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 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现作品的主题, 它对作品的艺术性是有害的。”所以, 程贤章先生在刻画人物时, 把那些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细节选入作品, 放在突出部位,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请看作者与何组长 (后来是何市长) 的对话:

那天晚上, 他说有事找我商量, 依照过去惯例, 他到供销社买了一斤炒花生, 一斤纯正的米酒。喝酒的时候, 他忽然问我:“好像老马还是老恩说过这样的话——婚姻是政治的联盟。”

我是学中文的, 对这话自然知道是谁说的, 忙答:“这句话是恩格斯说的。”

老何喝了一口酒, 用眼睛斜视着我, 问:“你和云子结合, 算不算政治联盟?”

我漫不经心说:“我们是小人物, 真要结合, 去民政那里扯一张结婚证不就完事了?何必扯到老祖宗的经典上?”

老何把手里的酒杯一搁, 手中正抓着的一把花生米朝嘴里一甩, 居然变戏法一般, 那花生米一粒不拉的全在他嘴里了, 他望着我摇着头说:“你这话不对, 马列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对谁也不准特殊。”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问:“莫不是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老何严肃地说:“我派人调查了云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这才发现她的生母是地主。”

……

短短的一段对话, 老何注重阶级立场、个人前途的传统思想以及“蔚蓝色的一代”青年杨洋的单纯、对爱情生活的态度跃然纸上。

再看神龙镇杨洋与星星同住在一个破烂不堪、两人的住房只有一板之隔且一举手即可相通的旅馆, 半夜星星梦中受到蜘蛛惊吓, 两人紧紧相拥过后, 星星温情相劝, 杨洋冷静了下来:

再不胡思乱想。逢场作戏只是无际无边的一道彩虹, 瞬息间就消失。再说, 这也违反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

真是落地有声!主人公杨洋却从梦想中醒来, 认识到自己“逢场作戏”的言行已经“超出纪律的约束”, “违反了新中国社会制度的道德规范”, 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是50年代的青年严于律己, 善于克制和自省, 具有不同凡响的“无悔”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塑造崔耀祖、罗亭等时, 同样采取了这种细处摄神技巧:

在剧团里, 月月嫁的崔先生确有几分才气。改编历史剧, 新编现代剧, 他都才华横溢。但在情欲上他是一只猪、一只牲口。只要是女人, 不管年岁大小, 长相美丑, 他都有办法千方百计骗到床上压在她的身上。玩腻了, 便拂袖而去, 连手也不洗, 若无其事视之为陌生人。

作者对崔耀祖的性格刻画是何其深刻!

三、岭南客家地域文化的表现浓墨重彩

“岭南文化”所指的“岭南”, 是地域性概念, 它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北隔五岭, 南隔大海。五岭包括大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和都庞岭, 是岭南地区最主要的山脉, 也是广东最高的山脉, 海拔1902米。古时要爬上这么高的山脉谈何容易!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 岭南几乎与中原地区隔世。但岭南境内则有山地、丘陵、平原及台地等。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是岭南地区的平原所在, 而广东南部有长达8400多公里的海岸线, 旧时的海上交通和内河运输十分便利, 这也就形成了岭南人特有的文化特征:勤劳、勇敢、思想开放、勇于开拓、敢于冒险。

程贤章是广东梅州人,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被誉为客都。1400多年前陆续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 他们的足迹遍及南方各省乃至全球。他们有相同的生活习惯, 相近的性格特点, 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共同的语言词汇, 他们走到哪里, 就将中文化带到哪里。洪秀全、黄遵宪、孙中山、叶剑英等即是客家人的杰出代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几乎都成了革命根据地或革命的摇篮。在程贤章的小说创作, 特别是《青春无悔》之后出现的《神仙、老虎、狗》及《云彩国》等作品中, 攻防结合的客家围龙屋、宽窄合体的斜襟竹纱女装、深情机智的客家山歌对唱、禁吃蛇鼠猫而又菜谱名目繁多的食俗、谁家杀猪都会给左邻右舍送去一碗煮熟的猪血下水和大人吃宴请可以打菜包带回给小孩的礼俗, 几乎成了识别客家人的外部标志, 也透露出客家人由中原南迁之后依然勤劳、勇敢、机智和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和美的崇尚。至于“以耕读为本”和“男人百艺好随身”的习俗风尚, 更是对中原华夏文明的积极弘扬, 也是海内外客家人英才辈出的根源。

在《青春无悔》的创作中, 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叙述语言, 都饱含激情、浓墨重彩地表现这种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社会生活:

打谷场上, 草垛下面, 我和云云依傍着草垛席地而坐。

天上一湾新月, 树枝轻轻摇曳, 没有狗叫, 没有夜莺, 村庄在夜色中熟睡, 世界在静谧中死去。我们两个, 手里捧着一颗在青梨, 你咬一口, 我吃一块, 轮流拿着把它吃完。

我说:“这样吃水果, 城里人绝对不可以。”

云云问:“为什么?”

我答:“口水不卫生呵!”

云云笑了, 露出了一排雪白的牙齿, 在朦胧的月光下, 越发像一串珍珠。没想她张嘴就随口念道:“有情唔怕口水渣, 食落肚里香桂花。”

“才女!”我听了, 不禁拍手叫绝地赞美她, 真恨不得捧着她那迷人的脸孔, 亲一亲。就在我刚把手伸出去, 她像知道我要干什么似的, 一扭脖子, 用手一推, 低声说:“你正经一点!”

我被子她这一推, 果然正经了一点, 随手从草地上拾起一颗梨, 一咬, 有点苦味, 便递给她:“你看, 这梨子生虫!”

她接过梨子在月影下端详了一会, 张口就又小声吟唱了一首山歌:

“买梨莫买蜂叨梨, 心中有病无人知。

只为分梨 (离) 故亲切, 谁知亲切两分离。”

两人同看马戏时杨洋死死盯着她, 她唱道:

“变做男人样那歹, 翻来翻去来看亻厓 (我) ;

放个大方给你看, 以后相思莫怨亻厓。

交条人情天口甘难, 断条人情一时间;

甜酒变酸就容易, 酸酒变甜难上难。”

简洁的山歌对唱, 唤起了人们无限的情思。

程贤章说:“写和时代同步的作品是作家最为犯难最棘手的高难动作”。的确, 要用客家话来建立客家文学新语言体例, 表现浓郁的客家地方文化色彩并非易事, 程先生在这方面已有了新的开拓和瞩目的成就。作家直面人生, 探索新的理想人格, 新的人文精神, 激情澎湃, 乡情浓郁, 风格独特, 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和好评。

参考文献

[1]、陈琼芝《巴金自叙》, 北京团结出版社。

[2]、林焕平主编《程贤章作品评论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保初《创作技巧学》,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客家特色 篇2

打造世界客家文化精神之都

大埔县茶阳镇人民政府雷伟

(2011年10月)

梅州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梅州有丰厚的、独特的、可挖掘利用的客家人文资源,结合当前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经济绿色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大力发展旅游先锋产业、现代农业等绿色产业的大背景,我们可以以“客家特色文化”为抓手,将梅州打造成世界客家人心向往之的客家圣地——文化精神之都。

一、弘客家文化,迎接八方游客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史学家罗香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首创“客家学”,后经发展,逐渐成为国际“显学”。近年来,在“客家热”的推动下,又涌现出一大批研究客家文化的教授、学者著书立论,弘扬客家文化,同时,梅州地区历来重视修编地方志,近年来,梅州市及各县(市、区)纷纷修订地方志,一些有实力的乡镇也纷纷编撰地方历史,宣传历史文化等。虽然这些给梅州

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但资料仍然存在“散、乱”等现象,并且流通范围较小,对外宣传推广力度明显不够,就连本身是土生土长的梅州人,都不一定对客家文化、梅州文化有多少了解。时下,从中央至地方,都非常重视发展文化,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应紧紧抓住此次机遇,大力挖掘弘扬客家文化,重点是要推动宣传教育推广工作,对外宣传重推广,对内宣传重教育。特别是对内的教育,要着重给青少年“补课”,努力提高青少年对客家、对梅州的了解和认识,将青少年们培养成为“客家通”、“梅州通”,进而让游客“未到梅州随处可见梅州”,“来到梅州随时可听梅州”,“游玩梅州细细品味梅州”,用千年客家文化,吸引天下来客。

二、融客家元素,打造特色城市

客家的建筑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圆土楼、方土楼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一带则是围龙屋、四角楼居多。看到土楼,看到围龙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客家(人),无疑,带有中原遗风、又具有浓郁客家元素围龙屋等建筑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福建的土楼已成功申遗,其在世界各国都有着想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梅州的围龙屋在09年也加入申遗序列,目前

正在加快申遗步伐。梅州是客家先民的聚居、繁衍地,客家民居星罗棋布,在“客家民居大观园”的大埔县有历尽苍桑内容丰富的客家民居;在“客家围龙屋博物馆”的兴宁市有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围龙屋;在“客家华侨民居展览馆”的梅县有美轮美奂中西合壁的精品客家民居……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更加彰显梅州客家特色,更加凸显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科学规划、大胆谋划,让梅州真正成为特色城市、宜居典范”的战略构想,基于此,在城市建筑应用及设计方面,可“古、今”结合,“中、外”合壁,具体可从如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充分开发利用传统建筑。梅州的客家民居动辄上百年、甚至有几百年历史,每一座老屋都会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透过老屋,那些代代相传的动人故事似乎仍在眼前。我们可以搜集整理藏在深山中的围龙旧事,并加以润色,大力对外宣传,为古民居“造势、造谣”,让“梅州围龙”走出深山。同时,可将有条件的围龙屋及具有典型客家特色的古民居升级改造为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餐旅馆等,不断扩大古民居的新用途,不断赋予其新功能。

二是要敢于创新设计新建筑。今日之梅州,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却多是一些普通的现代高楼建筑,鲜有能充分融合客家元素、让人过目不忘的的精品建筑。在新的城市规划设计及建筑等方面,我们应尽量

避免千城一面,大胆探索、敢为人先,把国内外最先进的理念嫁接到梅州大地,充分考虑融入客家元素,体现客家特色,彰显梅州个性,努力打造出更多的“雁南飞围龙大酒店”这样的精品建筑,让特色建筑在梅州大地遍地开花,把梅州建设成为让人过目不忘的特色城市。

三、引客家理念,创新社会管理

客家文化与学校特色教育 篇3

家文化。

一、开展客家文化教育的必然性

首先,这是一个我们立足于现实的选择。我校金坑小学所在地――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金坑、均和村及周边地区多为客家人聚居区。学校的学生都是客家人的后代。他们与客家人传统文化的联系从没有停止、割裂过。虽然他们的生活环境较之祖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身上流淌的仍然是先辈的血,他们身上或多或少会存留先辈的特质。如果能够紧紧抓住这一地区的特性将客家文化引入金坑小学的教育实践中,极有可能成为基础教育承接民族文化传统、创建小学特色教育品牌的成功范例。基于此,我们很快进入实质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金坑小学从校长到普通教师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大做文章。我们深入到学生的家家户户、深入社会各界广泛征询意见、建议。同时,全体教师员工明确任务、端正态度、身体力行、边做边学。从历史资料到文化遗迹,从民俗实物到民间传说,我们在学习中归纳,在学习中发现。既细心周到又大胆取舍,既围绕学校教育又兼顾社会影响。最终我们明确了方向,决心走一条弘扬客家文化、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的新路子。

其次,这也是我校利用人文资源服务于教育的大胆创举。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影响深远。当我们深入到它的内里,才真正领悟到它的精神内核的绚丽多彩及强大生命力。客家人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不正是青少年最需要又是最缺少的东西吗?从清代著名的诗人到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从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到共和国开国大元帅,从19路军抗日英雄到东江纵队游击健儿,客家人涌现一辈辈才俊,这些铁的事实不正说明客家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吗?在当今港台文化、韩日文化被追奉为时尚,青少年过度迷恋的严峻现实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其潜在的危机。不然,任青少年受外来文化冲击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断裂,其损失将无法估量。

客家文化在当下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割裂里可以起到缝合作用。因为它既具有我们古老民族坚韧不屈、勇于进取的一面,同时它又具备对外来文明进行吸纳、融会的兼容性。此外,客家文化教育还可与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革命历史教育等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说开展客家文化教育,弘扬客家文化,打造金坑小学特色教育品牌,是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我们珍惜客家文化资源,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小学教育,可谓是颇有创意的教育新措施。

第三,客家地源的优势,有利于学校的教育实践。学校处于客家人居住地区的地利条件便于我们宣传客家文化。许多实物可以触动和引发学生对先祖父辈的浓厚兴趣和崇敬之情。实物的说服力比教师的说教更胜百倍。如通过客家人先辈使用的农具、生活用具、戏具等实物,让孩子们明白他们现在的生活是由客家人历经百年演变进化发展而来的。这些质朴实用的农具,这些祖祖辈辈都沿用的生活农具,维系了世世代代客家人的生存繁延。孩子们通过直观感受了解客家文化,可以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我们充分发挥金坑小学周边客家人文化资源优势,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式新颖、风格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课外教育模式,以形成金坑小学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并始终把握弘扬客家文化、提高教学质量这条主线,不断推陈出新,推进小学教育的深入变革。我们采取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和将校外各界客家人请进学校的方式开展教研,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促使学生全方位感知客家文化。

第四,通过普及客家文化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客家人由中原地区长途迁徙,到今天客家人暂新的生活面貌,可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宿影。从中,学生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国家民族的进步,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不仅如此,弘扬客家文化还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甚至对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养成都会有所帮助。一句话,客家文化可以以点带面形成广泛影响,可以延伸至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心智的健康发展大有好处。

二、客家文化教育实践

首先,我们号召教师深入学习掌握客家文化知识。全体教师员工高度明确自己的责任,从校长到普通教师系统消化吸收客家人知识:从客家人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到客家民系的形成;从客家人的变迁到客家方言、民俗、民间文化;从客家的历史名人到客家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从客家人在海外的分布到近、现代客家人的历史贡献,全校上下紧紧围绕弘扬客家文化、提高教学品质这一中心,迅速兴起一股学习客家文化知识的热潮。许多教师为了便于学习,准备了个人学习小笔记,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对流传广泛的优美的客家山歌,不少青年教师自己学会后还教给其他教师。学校所营造的客家文化氛围首先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且迅速影响到全校学生。许多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后,非常认同和赞扬,给予了许多力所能及的支持。我们深切感受到在创办学校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一支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教育团体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全体教师从最初的学习客家语言到对客家人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整个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金坑小学特色教育这棵幼苗,硕果累累。与此同时,学校教师在课余休息时间和节假日深入社会、深入兄弟学校开展宣传学习活动。受此影响,不少社会组织和个人给我校捐赠了许多客家文化实物。相关人士给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和图册。还有历史学界专家抽出宝贵的时间亲临学校向师生讲述客家人的渊源。不仅如此,我们还得到了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其次,我们探索如何有效地让客家文化在学生身上产生作用和影响。让客家文化从方方面面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田。比如我们尝试将客家妇女所唱的山歌词进行分类,将其中歌唱劳动表达劳动欢乐的优秀山歌的歌词引入高年级的语文课上,让学生欣赏词句的艺术组成,增加文艺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如歌词:“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树山多,山间山田阴山水,山下山上唱山歌。”这种叠字艺术,使山歌结构清晰明朗,读唱上口自如,对培养学生的情致具有很好的效果。再比如对客家歌唱家罗天禅的《我爱你中国》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兴趣,学生既能从中了解客家人勤劳朴素的品质,也能感受到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不正是很好的音乐课教学材料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吗?又如,暑假期间我校向学生推荐客家人优秀作家林海音和韩素音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广为学生喜爱,韩素音的短篇作品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此外,我们还策划了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娱文体活动,使金坑小学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提高。如学唱客家山歌,开展客家文化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到“世界客都” ——梅州参观游览等。“世界客都”梅州不仅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更是开国功臣、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的故居。在叶剑英纪念馆学生们仿佛看见一个活生生的叶元帅,他带着学生走进那个抛头颅、洒热血的年代。学生不但了解了叶元帅一生的英雄事迹,更了解他的革命精神——那种革命战争必胜的信念。梅州之行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客家文化的了解,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我校适时在学生中倡导朴素节俭的生活风气,指导学生传承客家人的勤俭持家、勤劳朴素的价值观,杜绝浪费奢华的不良生活习气,为我校校风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

在让学生系统接受客家历史知识方面,我们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我校编写了适合学生学习特点,便于学生理解的“校园民谣”。顺口溜式的民谣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如“五次迁徙、崇文尚武、男子谋生、妇女耕田、尊师重教、吃苦耐劳”,四字一句简单明了,学生们在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客家文化的浸染,增加了对客家人优秀品质的崇敬。

第三,在学校建立客家民俗展览室。这不仅在萝岗区乃至整个广州都是非常具有独创性的工作。几年来,学校民俗展览室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如客家人捞饭的笊篱,是客家先民流传下来的活文物。据记载笊篱捞蝉蛹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而客家人将它发扬光大,有了今天我们常说的笊篱捞饭。笊篱是客家妇女刻苦艰难养育老少的见证,是客家人聪明才智的体现。再比如粤东客家乡村农忙妇女所戴的凉帽,是用竹篾青编织而成的。帽檐镶饰有四块靛蓝色垂布,这不仅是一种装饰,在炎炎夏日还能遮挡烈日的直射,劳作休息时凉帽又可作扇用。一顶普普通通的凉帽,却处处闪烁着客家人的生活智慧,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对学生进行观赏指导时,不只是停留在凉帽的实用价值上,还将它在审美方面的价值加以认真讲述,丰富学生的体验。比如凉帽,橙黄油亮的细密竹篾与靛蓝色方形垂布,不但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具有方圆规矩、刚柔相济的审美情趣,朴素轻巧而又美观实用。

虽然我校的客家民俗展览室规模不大,也没有安排固定的讲解教师,但全校教师几乎人人熟悉展览室的每一件展品,对每一件展品人人都可以给学生进行全面详尽的指导和讲解。如今,客家民俗展览室正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引导作用,它在学生与客家文化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特色经营探析 篇4

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创造经营特色的重要性, 在实际经营中讲求特色经营, 并对企业生产力要素中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在市场经营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组合。正因为企业经营特色能够带来经营效益, 故企业不断地创造经营特色, 并被广大目标顾客群认可和接受, 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因此, 特色经营是企业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五龙客家风情园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 主要按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操作:

一、客家文化挖掘法

五龙客家风情园在对客家文化中传统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服饰特点、语言演变及民俗风情等精华部分进行充分挖掘的基础上, 运用市场营销方式进行深度包装, 并在目标顾客群中进行销售推广, 既对赣州客家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 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企业所挖掘出来的“五龙的传说”就是根据民间流传的“五龙故事”进行改编而成, 这些凄美的传说给景色优美的五龙客家风情园平添几分诗意。企业的特色建筑文化也是集合客家建筑经典按1∶1的比例异地仿建而成, 再现了古代客家人精华的建筑模式。企业的曲艺表演项目更是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重现, 顾客在充满客家气息的氛围里欣赏才艺表演, 绝对是别样的享受。企业的经营理念也是客家先人精神升华, 客人走进企业就犹如徜徉在客家文化长廊, 里面精心布置的一草一木, 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重现古代客家人工作和生活的场景, 凸现五龙客家风情园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二、经营管理借鉴法

五龙客家风情园的经营管理借鉴粤闽港澳企业的享受尊贵、质高价优、卫生舒适、简洁方便特点, 结合赣州旅游企业经营现状, 联系企业自身实际, 形成一整套独具客家特色的经营管理方法。客家人诚实善良的性格, 聪明智慧的思想, 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 崇文重教、团结互助的品德,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企业应充分发挥生态优势, 将客家文化经过挖掘和包装后进行销售推广, 利用龙文化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确立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三、产品形态联想法

五龙客家风情园充分利用自身独有的生态及资源优势, 将企业打造成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户外拓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景区里有个景点叫长寿坡, 五龙客家风情园要在深度挖掘客家孝文化精髓的基础上, 结合道教文化和现代养生理念, 运用联想法倾力建设成孝文化景点。在此理念下设计的长寿坡共199级台阶, 坡底设有长寿龟驮着碑文, 寓意“长命百岁”, 左右坡用两种颜色的石头砌成, 寓意为男性和女性的阴阳, 乌龟头的朝向让人联想到客家人的迁移轨迹, 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教育意义。

四、理念内容创新法

五龙客家风情园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善于不断推陈出新。景区内有个五龙湖, 里面育有各种鱼类, 度假村餐饮部提供的菜肴“剁椒五龙湖鱼头”就是以五龙湖喂养的草鱼头为原料创新制作而成, 加以服务员的客家文化解说, 成了生态、故事及养生的符号, 很多客人到店都特意点来尝尝。在户外拓展训练基地, 要将拓展训练与客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性开创五龙巅峰团队拓展训练营。曲艺表演项目除了向客人表演传统的客家曲艺, 也要加入现代创新发展企业的先进理念元素, 使表演内容更加丰富, 表演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向客人提供更受欢迎的旅游产品。

五龙客家风情园以龙文化为底蕴, 将“五龙的民间传说”进行挖掘和包装, 并将其做成为企业文化。中国龙是东方神秘的特有表现形式, 复杂多样的艺术造型, 蕴藏中国人尤为重视的天人合一观念。动人的客家故事源于人们的质朴善良, 龙的精神就是经历数千年沧桑依然昂首于新的曙光, 传说正好与客家人坚韧、顽强、奋进的精神内涵一致, 中国传统与地方特色的有机结合, 用文化打造企业特色,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龙客家文化。企业以生态为主题, 客家为品牌, 龙文化为底蕴, 企业经营理念、市场定位、经营特色都得以显现。在建立特色的企业文化方面, 五龙客家风情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操作:

一是要有发展创新理念。创新是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全部活动的价值理念, 是企业经营的基础。企业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经营创新、结构创新等。企业有全方位的发展创新理念, 才能创造更大的业绩。创新源自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提出了创新的需求才可能在实践中有创新的行为。对于任何创新, 都不能仅仅从创新本身来评价, 而是应该看现实对创新的需求, 如果某种创新在实践中没有需求, 那么这种创新就没有任何意义。

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要把特色经营作为一种经营战略, 应该全方位地持续不断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 包括思路特色、管理特色、时代特色、功能特色、产品特色、质量特色、价格特色、服务特色、宣传特色等, 最终形成企业个性形象, 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特色经营是一种经营理念, 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市场需求和顾客满意。从这个意义上讲从来没有并非就是特色, 奇招怪术也不等于特色。特色经营的本质就是切合市场需求的经营, 就是满足顾客需求的经营, 而顾客的需求既包括现实需求, 也包括潜在需求, 要把顾客的潜在利益变成现实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要构建特色的企业文化,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任何企业文化总是同民族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的, 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对五龙客家风情园的经营方式和发展定位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建设具有客家特色的企业文化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客家文化传统的影响, 不应当也不能抛开民族文化传统。

五龙客家风情园要在立足客家实际, 反映市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大胆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企业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建设有客家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条件下, 明确公司董事会是企业发展的主体, 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激励要逐步放开, 使之按市场化原则进行设计, 由董事会根据高层管理人员的市场绩效决定其报酬的数量和结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客家特色文化建设,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通过认真总结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 重视吸取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外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把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 在探索中逐步形成有客家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论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5

一、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色

首先,何为客家,客从何来?普遍认为客家是汉族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来自中原为了逃避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战乱,他们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徙而来,因此被南方迁徙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客家人”。

客家饮食文化是指居住在闽粤赣边境地区的客家人在保留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迁移地的饮食特色发展形成新的烹饪技法和饮食理论,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分不开。客家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受汉族的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被迫迁徙的客家先民又在迁移的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本民系的特征,其中饮食就是一方面。客家饮食有中原的影子但又不一样,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一)食材

一道食物制作的基础是食材而食材的选择又恰恰可以反映食物的特性,食材的选择往往跟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从客家饮食的食材选择就可以看出客家饮食的独特之处。

1.就地取材,原汁原味

就地取材主要是因为客家作为中国的“犹太人”,长期迁徙移民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调。原因之一是在迁徙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只好就地取材,原因二是客家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方选择在多山的丘陵山地地区定居,受到地形的限制,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原汁原味是传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特色,客家饮食中不讲究运用过多的汤汁作为调料讲求“饭有饭香,肉有肉味”。例如在食用长汀河田白斩鸡时客家人会把姜葱蒜盐捣碎熬制作为汤汁之用,但是在食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把白斩鸡与之混合一起熬制,而是把熬好的汤汁用碗盛起,以便蘸食。

2.山珍海味,飞禽走兽

客家人居住在闽粤赣地区,该地区为山区以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气候为主,阳光气温雨水都比较充足,所以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客家先民初到之时,在食材短缺的情况下,动植物资源即成为可以利用的食材,这也造就了客家人吃野食杂的特性。养成食用老鼠干,蛇,鸽子等野生动物的习惯。但居住山区的客家人在海产品的选择较少,只有池塘样的鱼,对于海里的品种食用的较少,所以山珍海味中的海味就只是形容客家人爱吃野食而已。

(二)烹饪方法

1.以蒸煮为主,腌炸为辅

客家人大多以温和为饮食主调,认为蒸煮的烹饪方式不易上火,对身体更为有益。多食用捞饭和清汤,在生活有所改善的今天清蒸排骨,清蒸鱼也是经常食用。普遍认为煎炸之物不受欢迎,但是其实客家人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学习各种保存食物之法,而煎炸也是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如长汀客家在过年的时候除了腌制肉类外,也用炸的方式把肉存储称为炸肉。所以客家并不是不存在煎炸的食用方式,只是较蒸煮之法为辅。

2.刀工朴实,切块粗大

客家话中有说只有小户人家才是小盘小块,而对于宗族观念强烈而又好客的客家人来说这是不能允许的,因为显得吝啬又小气。所以在客家宴客桌上盛饭菜的盘子和切块就显得非常之大。例如逢年过节中两道客家特色菜能看出来:梅菜扣肉,河田白斩鸡。“一盘0.5千克以上的整头白斩鸡,最多切成十余块,大块大块的,让人感觉实实在在;菜干扣肉中的猪

[1]肉,一块一般都有10-20克重。”

(三)口味

口味是饮食的味道和对味道的爱好。口味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而一个地区一个民系口味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客家人饮食口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原时期,但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和环境的变化,客家人的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最终形成了重盐、重咸、重熟的独特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现在的客家人也许在特有的客家口味上表现的不那么明显,但是它依然不能掩盖客家独特口味,在客家饮食文化中的作用。

1.重盐

客家人素来以勤劳勇敢闻名中外。客家人每到之处多为还未开发的山地地区于是不得不承担垦殖的工作,巨大的劳动量造成客家重盐的饮食习惯。长期的劳作消耗,排除大量的汗液所以要补充体内的盐分。还因为古时贫穷的客家人多食用稀粥,盐可以帮助下粥。

2.重肥

客家人长期生活在耕地不足、土地贫乏的山区,粮食不充足,于是对于客家人来说充饥显得尤为重要,而饮食中肥腻就较为容易充饥,在上山下山的大劳动就不容易饿。闽粤赣山区较为潮湿寒冷,肥腻的饮食较能提高体内的热量,更好的御寒。

3.重熟

客家人生活在多草木的山区,所以客家人不惜柴火要炮制香喷喷的饭菜,其中马尾松及其针叶是客家人最喜欢的柴火,而且火候越足味道越是香。综上所有特点客家菜中咸肥熟的梅菜扣肉成为客家人的最爱。

(四)饮食习惯

客家人吃饭非常讲究礼仪礼节。“在筵席中繁文缛节尤多,无论是座位的安排,菜肴摆放的位置,还是席间挟菜敬酒都极讲究规矩,处处体现出别等级、明人伦、昭穆有序的伦理[2]思想。”客家人习惯在相应的节气食用相应的食物,惊蛰客家人炒豆子,意为驱虫提醒人们做好灭虫除害的准备;冬至吃大补的猪蹄,入冬需要补充体力抵御冬天的寒冷。

二、客家特色饮食形成的因素

独特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不是受单一因素的影响,它既传承中原饮食文化,又受迁徙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更是在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不断的追求完美。

(一)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

1.中原文化的影响

普遍认为常年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的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原人,更好得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客家人保留的中原文化中的农业文明和儒家文化最为重要。这两种文化也体现在饮食上。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重礼节,重道义,好客等都影响着客家饮食文化。首先体现在餐桌文明上,无论是上菜的顺序,入座的位置,敬酒劝酒都体现了长幼有序。都较之中原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在客家宴席中一定会邀请乡族中最年长,辈分最高者,并安排在宴席的最重要的位置以示尊敬。

另外客家的许多传统的岁时是沿袭了中原的特色。如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饮菊花酒,春节大年初一早上吃甜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客家宗族意识,祖先崇拜也颇为注重。客家 1 人在祭祀时也沿用了中原祭祀的规格,每逢过年过节用鸡鱼肉作为三牲供奉在每家每户的灶头前。

2.中原思乡情结的影响

客家人从中原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而来。客家人的迁徙因战乱而被逼无奈的,客家人对中原的思念从迁徙开始就开始的。思乡情结除了表现在一些行为上在饮食上也有体现。客家人在没有同样食物的前提下发挥聪明才智追求相似度以解相思情,如典型的客家酿豆腐。中原人喜好吃水饺,而南方土地跟气候都不适于麦子的种植,于是客家人就想出了用豆腐切成块,再把剁碎的馅植入豆腐内,以取代饺子之用,客家人用这种方式沿袭中原文化寄托思乡之情。另外烧卖,粄子,除了原料的不同外,制作方法,食物形状都与中原文化如出一辙。除此之外,客家人在食物的形状上讲究“圆”这也是客家思乡情结的另一种体现,如客家牛肉圆,汤圆。在客家话语中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

(二)迁徙过程对客家饮食的影响

客家人饮食文化的演变,是在迁徙过程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结果。

北方的客家先民进入南方,除了一路上的劳累辛苦,还有进入山区的恶劣天气导致的瘴气,也就是水土不服。面对难题就激发客家先民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当地土著名族的帮助下,客家先民把从中原带来的蒸熏发汗和当地生吃草药的治疗方式相结合。产生了客家著名的饮品擂茶,把茶叶,炒花生,炒芝麻,艾叶,肉桂等捣碎做成饼状用以冲食,话说喝过之后人体发热冒汗排除体内的寒气。

迁徙的特殊性,也对迁徙过程中的食物提出了保存的要求。因为迁徙过程的食物稀缺性,也因为客家人勤俭节约的性格,于是客家先民就寻求保存食物的方法,造就了客家独具特色的腌制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闽西客家的八大干: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清流笋干及长汀豆腐干。

因为客家先民在南迁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异族的干扰被迫不断的迁移,在搬迁的过程中,活的鸡鸭不易携带,于是聪明的客家先民就把活禽宰杀制作成盐鸡后包裹好携带,等到稳定后就把它拿出来食用,这既解决了迁入地的食物匮乏,又可补充因为长期迁徙而消耗的体力。在之后不断改良,这样的制作方式就成为今天的客家名菜盐焗鸡。

(三)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对于到底是中原饮食文化对客家饮食的影响大,还是迁移地迁入地的影响大,这是无法同一而论的话题。与中原影响不同的是迁徙地更多的表现在地理位置上的影响。只能说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一点也不亚于中原文化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1.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1)地形

客家在迁徙中选择了闽粤赣三地的复杂交界区。“这里不但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山脉以及五岭余脉。粤东境内的尚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总体来说,[3]客家聚居地以山地为主,夹以河床谷地。”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客家饮食上形成因地制宜的饮食特点,除了食材,制作技法独树一帜外,更是形成一种食物多种做法的烹调方法,如鸡就有白斩鸡、盐焗鸡、盐酒鸡、三杯鸡;鸭有姜母鸭、腊板鸭等。一道菜由蒸、煮、煎、炸等多重技法,做成其中以梅菜扣肉为典型代表;而且因为信息的不通,更容易让客家人保持传统的饮食文化,有句话说“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国人”。如上文所述客家饮食食材追求原汁原味,多 2 食用野味,腌制品突出都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

(2)气候

客家居住的南方闽粤赣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夏季吹来自海洋的温润的东南风,冬季吹来自内陆的干燥的西北方。夏季湿润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客家人喜食辣椒、姜、米酒等可以祛风除湿强身健体的食物。客家人特别的喜爱食姜,姜在客家人眼里素有“小人参”之美誉。在染风寒时要喝姜汤。在客家人的灶头上姜、辣椒是不能少的作料。气候的无常,环境的恶劣,导致客家人的对食物的冷热,性寒性温有明显的区别。于是客家人在饮食中就注重养生调理的功能。其中从客家非常著名的酿酒鸡,就可以看出这一特质。客家妇女生小孩后,坐月子时每天都要吃一只酿酒鸡,酿酒鸡由鸡,酿酒,老姜,成醋,鸡蛋,红糖等温补滋润之物制作而成的,性温热而祛寒湿具有补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效,是大补之物。

2.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聚集的闽粤赣地区,历史上是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客家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土著居民和先搬来的民族的影响。其中表现在中原汉族因为居住在内陆没有吃海产的习惯,而当地的土著人因为居住在沿海沿河的地方,所以喜爱吃海产。客家人受其影响也慢慢有食用海产的习惯,鱼、龟、泥鳅被接受。

另外中原人是不吃蛇的,认为吃蛇是粗陋鄙人之爱。而闽粤赣地区由于蛇资源丰富并认为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于是蛇慢慢成为客家人喜爱的食物。客家饮食文化中的食野,喜爱吃狗肉等都多多少少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常在深山劳作,为了节省来回吃饭的时间,就早上进山之前就用荷叶包裹饭菜带进山里。另外客家人在做客的时候,因为心疼在家的老小,就把客桌上的好吃的用荷叶包裹带回家,这荷叶饭的习俗,其实也是受越人的习俗的影响。“绿荷包饭”来自越人的旧俗,这在被贬的唐代的诗人柳宗元的诗中就可以看出“青簪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

三、客家饮食的价值与不足

有一句话说“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国人”,客家人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客家饮食保留了中原,畲瑶,越僮等的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饮食文化在变迁中消失殆尽,但客家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保留了较为原始的中原饮食文化。作为为数不多的南北结合的饮食,客家饮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客家饮食的价值

1.文化性

客家饮食的大背景是中华饮食文化,小背景客家文化,这是客家饮食发展的根基。文化与饮食是息息相关的,有文化的饮食才不至于被快速淘汰。饮食与文化结合也是饮食发展创新的源泉。以客家文化作为支撑的客家饮食具有巨大的市场。有句话说“有海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作为长期流离失所的客家人来说,饮食是思乡的一种慰藉,所以随着客家华侨的回乡的大潮,这一现实情况为客家饮食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2.综合性

客家饮食是客家人在古时大**的背景下衍生出的时代特色,如腌制品就体现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对食物的保护与珍惜。客家菜从各方面都体现客家人生活的不同阶段,中原安逸的农业生活,迁徙路途中奔波的生活,闽赣粤地区的山区生活。这致使客家饮食综合各家特长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就是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客家菜以后在饮食市场上发展的优势所在。

3(二)客家饮食的缺陷

任何一种菜系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善,改善后才能更好的被市场接受。客家饮食要开发和保护首先就要了解其中的不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说的就是这理,了解不足才知道如何改进并更好的开发。

1.精致不足,环保欠佳

客家饮食中的独特之处为其增加了一些市场竞争力,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客家饮食的原汁原味和粗大的刀工,都突出了客家饮食粗糙的特性,在追求精致的今天,客家饮食的这一特点被看成是不文明和不环保的标识。粗大的刀工,一只河田白斩鸡作为一盘,每盘平均八块,这样的一盘菜给食用者以压力,咬起来也是不够雅观,另外在吃不完的情况下更是容易造成浪费严重的现象。

古时居住山里的客家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有大量的柴火来制作可以食用“熟”“烂”的食物,但是在树木珍贵的今天,如果还用柴火那就会严重破坏植被,而今的客家人多用煤或液化气,但是这也是会造成空气污染。

喜食飞禽走兽、山珍野味的客家人,与现在保护动物的条例也是格格不入的,而客家人还有吃狐狸,猫的习俗,这在文明的社会看来是不能被接受的陋习。

2.结构不合理,患癌几率大

客家饮食结构中口味偏咸且油腻,大鱼大肉,又喜欢吃腌渍食品。这些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造成了客家人患癌几率增加。资料显示居民一天的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按照客家人的饮食习惯,明显超标,盐吃多了也会增加癌症发病率,尤其是腌渍品,里面含有能致癌的亚硝酸盐。另外提倡节俭的客家人食物发霉后也不舍得倒掉,发霉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这也是增加患病率的重要原因。

四、客家饮食发展与推广

随着客家土楼的申遗成功,养在深闺的客家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客家研讨会,客家祭祖活动的频繁出现,反应社会民众对客家文化的好奇。客家饮食作为文化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有理论研究的价值,作为能满足视觉与味觉的美食,更具有品尝的价值。客家菜有历史、有特色、有市场需求,再加以有效的经营与推销,前途不可限量。

(一)打造品牌效应

1.打造品牌效应,需要政府与社会的通力合作

现在客家人主要聚集的地区,是闽粤赣边界地区,而各地的客家菜有普遍性的同时,又存在差异性,这地跨三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无疑是阻碍客家菜打造品牌的一大因素。所以需要赣南、闽西、粤东等当地的政府通力合作,把客家饮食作为政府建设的一部分纳入到地区发展战略中,整合资源,形成统一战线。除了政府的出力外,社会的重视也极为重要。文化机构、学校教育、调研机构的传播、传承也是客家饮食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2.打造品牌需要统一标准

客家菜因为在地里位置、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参差不齐,造成各地差异明显。到底客家菜包含哪些内容,客家菜的制作方法到底标准在哪里。如果这解决不好,就不能更好的批量系统的生产客家食品了。客家菜在制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的厨艺水平,这就没有办法形成统一的口碑跟市场,大家对客家菜的评价也会受影响。所以客家菜要在打造品牌上下工夫,就要学习在名菜、名小吃上进行制作统一标准。我认为在客家菜的制作上,可以开设学校教育进行批量培养,可以综合各方对于同一道菜的制作特长进行改进与总结。在简单的客家菜上学习肯德基、麦当劳的统一制作,批量生产。但是在客家大菜上学习肯德基、麦当劳 4 的模式是不对的,因为肯德基、麦当劳毕竟是快餐式的食品,对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客家饮食来说未必恰当。

3.创造美食系列

客家菜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各做各的,杂乱无章的缺点。现在市面上存在的众多客家菜馆,各有各的菜各有各的味,没有给顾客一个特定的形像,到底什么是客家菜,正宗的客家味道是什么?还有一些手艺不好的客家菜,严重破坏客家菜的声誉。这些对客家饮食的发展是有害的。客家菜的发展可以借助川菜的经营模式,打造以特色菜梅菜扣肉,盐焗鸡,河田白斩鸡,酿豆腐等为主打菜的系列品牌特色菜。通过大量的培养客家菜的主厨,统一制作地道的客家菜。把客家菜当作一个品牌来经营,稳扎实打以做出美味的客家菜为追求,让客家菜有机会与中国八大菜系一较高下。4.改革创新,不断完善

在第三章中提到客家饮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现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注意健康饮食、绿色饮食。这些现状都是客家饮食要发展要进步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原始的客家饮食以满足温饱为主,造成了客家菜的原汁原味。但在追求精致生活的今天这是需要改变的。在制作上追求多变,在口味上追求多味,在外观上追求美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对于追求绿色饮食的今天,可以建立专属的农场、牧场为原材料的供应商。这不但可以保证品质还能形成链条产业。

(二)打造美食旅游

由于美食旅游者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此其旅游需要自然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美食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判断。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旅游者,对美食的理解和追求各异。美食旅游是文化与饮食的综合体,由于饮食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大相径庭,因此不少学者把美食旅游的归属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一类中,常常归纳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兴旅游饮食旅游的兴起,以美食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客家饮食作为八大菜系之外的独特饮食,也吸引着广大游客,在客家旅游发展飞速的今天,保护客家饮食开发其旅游价值,不仅对发展客家旅游有推进作用,对发掘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完善亦有巨大作用。如何建设客家美食,让其成为旅游建设中的一大吸引因素?可以从以下及方面考虑:

1.发掘历史事件,名人传说,增加其文化价值

在客家饮食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历史典故,文人墨客的风雅传说亦或是革命斗争,历史事件。这里有关客家饮食的故事:客家咸鸡也叫“外婆鸡”,有一位非常疼爱外婆的外孙,过节时女儿没有办法带外孙回去看外婆,于是疼爱外孙的外婆就把过节时的鸡腿割下来埋在盐堆里保存下来。等女儿带外孙回来时再把鸡取出来,结果盐腌制的鸡腿鲜香美味特别的好吃,于是这个做法就不断的被采用,最后流传下关于咸鸡的故事也保存下来。另外关于仙女下赐梅菜,盐焗鸡又名状元鸡等,都为独特的客家美食增添了人文气息。这不但可以让外界更好的了解客家饮食文化的发展,更可以吸引各界对其菜的好奇,可以从买故事开始买菜。没有文化的菜品只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参和文化的菜品还能满足外出旅游的人对于文化的追求。

3.与旅游地相结合,发挥经济效益,旅游效益 要更好的发展客家菜就要帮客家菜找一个依托,美食与旅游的结合不但可以增加经济效益更是可以拓展美食的受众群,得到口碑与经济的双丰收。客家美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与客家首府长汀的旅游业相结合,在旅游线路上安排客家特色美食之旅,或者把客家美食作为旅游午餐晚餐的一部分作为品尝。另外可以把客家小吃作为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带回,这可以为客家美食做宣传。历史名城长汀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可把美食作为重点项 目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效的结合。

4.充分发挥客家饮食的食养功能

现代旅游中健康的休闲的旅游越来越受欢迎,这就要求客家美食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美味外,更要注意开发保健的旅游体系。客家人艰苦的生存环境,让客家人有较强的保健意识,大量可使用的食材又具有药用的功效。将这种饮食保健体系推介给游客,既为客地经济添砖加瓦,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了力量。游客可以在轻松的游览休闲中、在美味佳肴的享受过程中得到丰富的食养功效。客家常见的药膳饮食有:胡椒猪肚鸡、野生五指毛桃汤、野生鸡骨草汤、五叶神汤、通气藤汤、石参汤、连城涮九品、姜酒鸡、苦笋炖老鸭公、艾叶狗肉煲等。

五、余论

客家特色 篇6

关键词:赣南,曲牌,分析

当时,赣南山区人民生活非常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在无奈之中,他们只得选择背井离乡,告别家人和乡亲父老,外出谋生。一方面是迫于生活的无奈,不得已外出赚钱养家;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和家乡的不舍,这两种矛盾、纠结的情感借助歌声表达出来,于是产生了《送郎调》。之后,人们又把《送郎调》称作《长歌》,《长歌》就是这个特定生产、生活环境下的产物。

一、音乐文本分析

作品的歌词,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一)手法

1.由内到外

纵向看歌词,可以发现,一、二、三段的歌词都是从屋内写到了屋外。第一段第二句是“柜子边”;第二段第二句是“间门边”;第三段第二句是“天井边”。

2.由大到小

横向看歌词,可以发现,第一段歌词从柜子写到了一吊钱;第二段歌词由门写到了灯芯。

3.由物到人

第三段的歌词,可以发现,从“乌云”写到了人,即跟表哥歇息,一夜当一年。

从这三个方面都可以看出,虽然歌词写的非常简单,就如普通家庭夫妻间的对话一般,但是却包含了浓浓的情意。丈夫马上要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妻子不论大事小事,都希望能跟丈夫交代清楚,希望丈夫一人在外可以平安。歌词中“一夜当一年”表现出了妻子对丈夫的不舍,希望丈夫临行前的这一晚可以如一年的时间一样长久。

(二)形式

以小见大、见细

歌词中,妻子对丈夫的叮咛大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连两吊钱的用法也叮嘱的非常仔细,由此可见,妻子非常贤惠并且懂得持家之道,并且也表现出妻子对这个家庭的责任感和具有的担当。

(三)特色

1.反衬

在歌词的第三段我们可以看到,“希望老天落大雨”,一般情况下,要出远门都是希望晴空万里的,歌词却为什么写道,希望老天落大雨呢?因为妻希望借助倾盆大雨来留住即将要出远门的丈夫,哪怕多一刻都好。就像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写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衣着单薄,却仍希望天气寒冷一些,因为只有天冷了炭才能卖出去。这个两个作品中都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可见当时对于《长歌》歌词的写作是非常讲究的。

2.直叙

歌词运用了直叙的艺术手法,不加任何修饰,非常纯粹、直白,就如同夫妻间最平常不过的对话一般纯朴、自然。这样的艺术手法使得歌词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听者更容易感受到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使歌曲所表现的情感更加深刻,富有感染力,更能感动人心,引起共鸣。

二、音乐形态分析

(一)旋律分析

作品为六声徵调式,旋律流畅优美,地域风格性非常的强,旋律的进行上与大多数客家民歌一样,以同音反复和级进为主,少数地方会出现跳进的旋律进行,这样的旋律进行可以使旋律更加深情,少数的跳进可以加强旋律情绪的表达。第14小节的两个十六分音符“5,6”这样一个小的加花,像装饰音一样,这样的手法增强了音乐的连贯性和抒情性。作品是六声调式,在作品中出现了偏音“变宫”。在这个作品中,这个“变宫”音的出现,使曲调变的更加迂回婉转,更好的表达出夫妻将要别离的这种纠结揪心的情绪。

(二)节奏节拍分析

歌曲是2/4拍,由切分、平十六、附点这些节奏型组成。切分的节奏型给听者以不安、悲伤的情感体验,平十六节奏型使旋律音变得密集,就如妻子对丈夫絮絮叨叨的叮咛。由此可见,作品从节奏节拍这个方面也很好地对作品的情感进行了表现,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内在的情绪表达。

三、结语

客家特色 篇7

1 建宅背景

根据研究,四川客家人来自广东、福建、江西三省。时间在清前期和中期,基本在四川历史上著名的湖光填四川运动时期。

钟家大瓦房的先祖于清乾隆二十五年由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移居柏合场,乾隆三十三年兴建钟氏祖屋。钟家家业丰殷,人丁兴旺,有六个儿子。后六支繁衍,聚族而居,原来祖屋核心即向两面扩张,渐渐形成今天的钟家大瓦房。

2 建宅形制

钟家大瓦房基本上坐北朝南(略偏东),呈对称形式布置(后代建设使对称性有变)。中轴线南端是正大门,与正堂屋连通,正堂屋东西两侧各设三道大门,均为一进三厅,形成既相连又独立的六套模式基本相同的建筑单元,供六子分享。

正堂屋为族人共有,是祭祀先祖的祠堂。正堂屋分前后两厅,中有天井相隔,前厅是会客厅,后厅是正厅。

每套建筑单元左右两侧前为南北走向的长屋,后为纵横排列的居室,居室之间由三个天井分隔,这些天井,是古人在技术条件较低时智慧的体现,它们既可采光又可排水。单元之间有侧大门相通,形成屋屋相连户户相通的格局,显示各户各自独立,又是一家人,亲情相通达,隔而不离分的家族气质和客家传统。

在建筑材质上,钟家大瓦房虽然是土坯青砖房,但规模宏大,色彩肃穆,在山林田园掩映下,古朴之中显示出大家风范。

总体而言,钟宅延续了客家民居以厅堂为中心,中为天井,对称组合的基本形制,有简单的上下堂,采光靠天井,四围无窗。虽然客家民居中“圆”的意向没有带到民居建筑,但客家人的文化传统还是在居住中强烈的体现出来了。

3 四川、客家两种民居特色

客家民居原乡模式是客家人经千年与特定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斗争的结果。在它身上集中体现出当时气候、材料、工艺、做法对中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以及社会环境的适应,聚族而居与宗法伦理关系维护在住宅上的反映等,客家人来四川时过境迁,一切都发生着变化。民居体现客家民居和四川民居的两种特色。

3.1 客家民居特色

1)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

由于客家人源于西晋、李唐和赵宋三个王朝的士大夫阶层,特别重视维护宗亲家族的团结。这种团结精神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客家古老的民风,钟宅亦然,围着正堂屋比邻展开,户户相通凝聚在一起的建宅形制就是最好的体现。

2)防御性设计。

据介绍,原来的钟宅门前荷塘绿叶连天碧,屋后茂林修竹蔽日来,四周土墙高筑,用以防范贼敌,这些都体现了客家人的安全意识较强。客家民居在原乡以大体量利于聚族向心,创造出空间内向聚合,以中轴,对称形成中心,无论是土楼系列、围拢屋形态均是把内聚和防御软硬两方面结合的极好,反过来以维护的坚固墙体强化内部软硬两方面机制,同时又达到地域外敌侵扰的目的,两者缺一不可,社区一方面皆不可能延续千年。而入川后,尤其是聚族而居的客家大家庭,防御意识稍微没有原来那么强烈。但是大家庭的居住模式,住的较近,一家有事,消息马上就传开了,也形成了共同防御的基础。

3)家族核心空间设计和宗法伦理意识。

堂屋仍然是整个大宅的核心,钟家大瓦房采用的是二进堂屋,无论旁边的建筑扩展的多大,始终依次为家族的中心空间。钟宅的正堂屋也是祠堂所在,承担祭祀祖先的功能。入川后仍然不忘弘扬宗情、泽惠家族的传统,各宗氏都要续族谱建祠堂。客家祠堂正厅设有神龛,摆放列祖列宗的神位,还有餐厅、客厅,以方便族人祭祀团拜,叙情聚餐。

4)精湛的工艺。

我们都知道,客家民居的碉楼土楼建设坚固安全,工艺十分复杂考究。而柏合的钟宅则是一座乡野土坯屋,钟家入川后,由于四川当地建宅工艺的差异,整个宅邸的施工显然逊于原乡民居。然而,走进钟宅内部可以发现,各屋的陈设古朴大方,有如雕花门窗,鎏金镂空神兽圆桌、梳妆台等家具,做工精细,工艺考究,体现了客家人的审美艺术修养。

3.2 四川民居特色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钟宅与环境融合,依山临水,后高前低,在建宅之初,前为荷塘,后为竹林,自然环境十分美好,风水也极佳。然现在荷塘面积缩小,也是让人遗憾。

2)平面布局灵活有序,体现清新飘逸的个性。

钟宅有明显的中轴线而又不受中轴线的束缚,并非死板按照严格的中轴对称的格局。且更加重视空间层次,空间大小多边,很有趣味。并且善于利用室外空间,将建筑空间结合环境自由延伸,使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映增辉。

4 对民居保护的一点建议

从现状来看,钟家大瓦房北面和东面部分均有局部坍圮损坏,原居民基本搬离,只有少数生活在其中,生活氛围不再。采光、通风、排水的传统处理手法,以及入川客家人的文化融合状态都是钟宅的价值魅力所在,对于传统建筑来说,最好的保护办法不是一时兴起的大修大整,而是日复一日的保养,同时控制钟宅周边的环境,使它有一个“呼吸”的土壤。我们在传统民居的保护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保护好这些物质遗产才能延续辉煌的文化。

摘要:以成都柏合镇钟家大瓦房为例,对四川客家人建宅特色进行了分析,分别介绍了钟家大瓦房的建宅背景和建宅形制,着重阐述了四川民居和客家民居两种民居各自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对民居保护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客家民居,建宅形制,特色

参考文献

[1]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竞技人才下一篇:疏散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