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影像

2024-08-15

客家民居影像(精选4篇)

客家民居影像 篇1

引子

本文所讨论的闽西客家 (图1) , 属于汀州客家文化核心区。闽西汀州区包括汀州府和部分漳州府属县。在现今行政区划分上, 主要有宁化县、建宁县、明溪县、清流县、长汀县、连城县、武平县、上杭县、永定县, 以及平和县西部和诏安县北部。

我们研究其民居的建筑形制, 主要是分析客家文化 (包括宗族观念、风水理论等) 影响下的客家建筑的空间层次, 主要是建筑的平面形式、功能组织方式、空间大小虚实变化、及整体构图构成等方面。

如果说“以祖祠厅堂为核心展开布置, 用廊道连接各个房间, 聚族而居的建筑”是闽西客家人居住体系的典型特点, 这话是没有错的。可是倘若说“客家土楼是闽西客家居住体系中的代表”这话就有失偏颇了。因为闽西客家民居建筑并非仅仅限于土楼, 客家土楼虽被广泛的发现分布于闽西南山区, 但是在闽西广袤的土地上还有大量客家人居住于一种叫做“九厅十八井”式的建筑。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民居的典型建筑形式之一, 主要分布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地区。九厅十八井, 顾名思义, 就是说一个建筑有多重的天井和厅堂, 他是由中原“中庭型”的厅堂式建筑演化而来, 它本是客家人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基本居住形态, 但由于闽粤赣边客家人聚居地区, 却都有代表各自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 如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赣南土围屋, 吸引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 却少了关于客家祖籍地民居形式代表——“九厅十八井”相关堂屋式建筑的关注和研究。由于土楼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客家和闽南交界地, 文化意味不属于纯客家, 且已有大量研究成果, 故在此文不做讨论。

1 闽西客家民居基本形制类型

就建筑本身来说, 可以从建筑的形制、结构、造型三个方面来分析, 在考察中, 我们发现, 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下的建筑, 建筑的形制是最为稳定的。一个显著例子是区分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 材料、构架、装饰上几乎已经很难区分, 但在平面形制上客家土楼一定保留有明显位置的主祠和群居的通廊。建筑形制是建筑最本质的特征, 所以我们考察客家建筑, 必须从建筑形制 (包括平面和空间) 上研究透彻, 通过典型来把握类型, 进而达到从根本、从整体客观的来了解客家建筑文化。

研究闽西客家聚落, 除客家聚落的要素“祠堂”之外, 其余最多的还是客家民居。但是在一个聚落里, 真正达“九个厅十八个井”以上数量的建筑很少, 占绝大多数的可能是一到两进, 两到四落横屋的“中庭型”建筑, 我们暂且都称之为“堂屋式” (堂为核心体的主厅堂部分, 屋为辅弼护屋的横屋等部分) 民居。

我们考察大量闽西客家民居形制, 可得出如下归纳 (图2) :

客家堂屋式民居的原型是位于轴线中心的“中庭型”四合两堂主屋, 这个原型出现最多的在客家祠堂建筑上, 但事实是所有客家建筑都把厅堂作为建筑核心。用作祠堂的时候可以打通隔墙充分留出大空间做祭祀礼仪用, 应用到民居时, 其下堂可作为门厅, 上堂或者说是中堂可以作为祭祀厅堂空间, 作为日常仪式和起居的最重要场所。而中堂的两侧次房, 可以作为主卧室或者祭祀辅助空间, 门厅次间可做次卧室。天井东西两侧的厢房则可作餐厨、或者直接开敞的流动空间。这个“中庭型”四合两堂空间虽小, 却有完善的功能。它作为客家建筑的原型, 广泛分布在闽西客家人聚居的区域。如连城芷溪黄氏宗祠, 长汀三洲瑞霭云庄, 长汀中复老屋下九号 (蔡宅) , 平和九峰胜昌 (曾宅) (图3) 。

闽西客家堂屋式民居在原型上扩展的元素分别是横向加横屋, 纵向加多进深的厅堂, 一般从风水上来说, 纵向还要建筑后包 (或者土胎) 以挡北面煞气, 正面加建前坪倒坐辅以院门 (或者加半月池) 以迎山接水。

闽西客家民居原型有“中庭型”天井作为对称中心, 门厅和祭祀会客的上厅合称“正厅”, 形成一幢封闭式主屋, 即我们归类的“两堂式”。在此基础上扩大房屋规模首先便是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横屋主要用以居住, 呈南北向长条状, 一般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 平面呈倒凹字形。横屋用廊道和正屋相连, 这个连接的廊道称“巷”、“横坪”或“过水廊”, 巷与巷之间是天井, 横屋各房间门都往天井开, 用天井来实现居住空间的采光和通风。巷一般连接在正屋下堂前卷棚处, 这样以正厅为中轴线, 加上两侧的巷和横屋, 构成了“两堂两横”式的房屋。若还需扩建, 可依照同样之办法继续加建横屋, 相应称“两堂三横”“两堂四横”“两堂五横”等等。

建筑的纵向扩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风水观念主导:在前面加设配以前坪的庭院门以迎山接水, 在后面建筑后包 (或者土胎) 以挡煞气。前坪有别于建筑中的天井或者中庭, 它是一个广场性空间, 尺度一般比较大, 是生产生活的劳动场所, 前坪的另一个特点是它配套的院门, 一般是经过风水学的规划, 不与建筑同向, 而朝向某个特定的方向。有的前坪配以倒坐, 可做牲畜养殖, 农业作业等辅助空间。前坪辅以倒坐, 横屋也要向前推进, 在面朝前坪的横屋, 由于它的交通位置较好, 所以面朝前坪的横屋一般用作会客, 横屋设一厅、一天井, 用一面镂空矮墙与前坪分隔。清流赖坊彩映庚、连城芷溪衍禧堂 (图5) 就是前坪空间形制的代表。建筑的后包, 从土胎演化而来。一般风水学上认为, 建筑应背山面水, 建筑上若有“靠山”, 则保留这土胎为建筑挡煞 (如三洲风火屋) ;若没有“靠山”则可用建筑上的后包来保护前面的建筑, 抵住煞气。后包一般做与面宽等宽, 甚至更长, 高度也要比前堂更高, 像一面挡墙, 以达到保护、包庇的作用, 后包与正屋不用廊道相连, 中间隔狭长天井。后包一般作仓储, 起卧之用, 有作为学堂之用, 如芷溪怀清堂 (图6) 。

清代客家风水师林牧《阳宅会心集》中有提到:屋式以前后两进, 两边以辅弼护屋者为第一。后进作三间一厅两室, 或作五间一厅四房, 以作主屋。中间作四字天井。两边作对面两廊, 前进亦作一厅两房。后厅要比前厅深数尺而窄数尺。前厅作内大门, 门外作围墙, 再开以正向或旁向之外大门, 以迎山接水。正屋两旁, 又要作辅弼屋两直, 一向左, 一向右, 如人手相抱壮以为护卫。辅弼屋内两边, 俱要作长长天井。两边天井之水俱要归前进外围内之天井, 以合中天井出来之水, 再择方向而放出。其正屋地基, 后进要比前进高五六寸, 屋栋要比前进高五六尺。两边护屋要作两节, 如人手之有上下两节之意。上半节地基与后进地基一样高, 下半节地基与前进地基一样高。两边天井要如日字, 上截与内天井一样深, 下截比上截要深三寸。两边屋栋, 上半截与前进一样高, 下半截比上半截低六七寸。两边护屋, 墙角要比正屋退出三尺五寸, 如人两手从肩上生出之状。……此为最上格。其次则莫如三间两廊者为最, 中厅为身, 两旁为肩, 两廊为拱手, 天井为口, 看墙为交手, 此格亦有吉无凶 (图7) 。

从中我们得知, 客家住宅的最基本原型应是“前后两进”的“中庭型”主屋, 即两堂式。其次是“三间两廊”的三堂式, 此为纵向发展的屋式。若屋要横向发展扩大, 则不再加堂屋, 而是加横屋——“辅弼护屋”一列一列的对称铺设。总的来说, 护屋无论如何扩展, 均保持以中庭为核心的纵横两条轴线对称分布。

2 闽西客家民居基本形制特点

2.1“中庭型”的主屋——祭祀空间

东南系建筑可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直接从中原早期建筑中演化出来的, 与北方“四合院”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在南方称为“中庭型”, 他的主要特点是厅堂用房四面围绕构成一个中心庭院, 平面上呈九宫式样的格局, 更为重要的是, 建筑是以中庭为核心形成十字中心对称的空间结构;还有一种是“天井型”, 主要是三面住房围绕一面墙, 天井亦不再作为建筑的中心, 而只起到采光通风的效果。[1]我们对比大量闽西民居建筑, 可发现, 从最简单的两堂四合建筑 (中复老屋下九号) 到复杂的三堂四横建筑 (连城芷溪怡庆堂) 均是以中庭为绝对的核心, 形成中心对称格局。虽然平面不是九宫式样的格局, 但是除厅堂之外的建筑空间, 包括横屋、倒坐、后包, 都以主厅堂为绝对的中心对称, 而主厅堂在客家建筑里绝对不是单一出现的, 就如前文所述, 民居的原型主屋必定有上堂和下堂两个厅堂围合天井而形成, 所以建筑中心应该在厅堂所在的轴线或主天井。这个主天井具有“中庭”的意味, 所以这个意义上的闽西客家民居是“中庭型”建筑, 包括一些客家土楼 (承启楼) 、或者是围龙屋 (长汀县涂坊乡“为南堂”) (图8) 。

2.2 卷棚和巷——交通空间

闽西客家民居原型是我们所认为的“中庭型”建筑, 但是它和四合院式建筑的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它在主堂前有横向的交通空间预留, 就是我们在客家民居里经常看见的卷棚空间。宁化客家人把厅堂的正面叫店椹, 中间一对柱子叫平归柱, 两边靠墙壁的地方各竖一根柱子叫边柱, 底下的叫地脚, 中间靠边的横木叫左小井, 右边的横木叫右小井, 在左小井与右小井中间的横木叫大井, 顶上的横木条叫做扣角。这个预留的交通空间, 是建筑横向扩展时和巷连接的通道。它具有唯一性:卷棚空间只出现在厅堂前、天井后, 而且是整个堂屋式建筑中最重要的交通空间。

由于卷棚空间的重要性, 一般做法有:1、在平面上加大卷棚空间尺度, 2、在立面上增加其空间的装饰。这两个做法一般同时实现, 就能加强卷棚空间的独立性, 增加其功能性。如三洲梨背巷25号民居——礼门贻矩纵剖面 (图9) , 可以看出每个厅堂前面的卷棚用了两个举步空间, 并用卷棚的装饰达成这一过道空间的独立, 它虽然附属于主厅, 却又与主厅分离, 成为整个建筑交通空间的主要承担者。

由于追求卷棚空间的独立开敞, 使其在结构上也产生了两种处理手法:1、室内复水椽 (双层屋面) 2、厅前减柱。

由于有些卷棚空间占不止两个举架的进深, 或者厅堂本身举架进深不够, 影响整个堂屋的梁架关系, 使得厅堂重心偏前, 不利于厅堂完型空间的形成 (图10) , 于是设计另外一层屋面, 在主梁下面另设檩, 把旁边的檩当做主梁, 形成了室内复水椽, 如芷溪衍禧堂 (图11) 。厅前减柱在客家聚落里也比较常见, 一般是把卷棚与天井接触面上的两根落柱减去, 形成不落地的垂花装饰, 使得空间更加开敞明亮, 如三洲礼门贻矩。这也是“九厅十八井”式民居是“中庭型”建筑的佐证, 建筑的精神重心不在厅堂正堂, 而在前面作为虚空间的天井。

2.3 辅弼护屋:横屋——居住空间, 晒坪、倒坐——生产空间, 后包——储藏空间

堂屋式民居除了“中庭型”两堂主屋 (或者三堂、四堂) 作为建筑中的核心要素之外, 其次就是用于生产、生活的辅弼护屋了。

辅弼护屋中用连廊连接于主屋的是横屋, 为纵向组合的连排式长条形房屋, 从正面看呈对称形, 侧面则为前低后高不对称状。横屋一般以三间房或五间房为一单元, 形成一厅二房或一厅无房的居住单元。其厅可成为花厅、书斋厅等次厅, 也一般对应于横向轴线。横屋横向扩展可成为四横或者六横, 但是倒坐和后包一般只有一围。

晒坪的倒坐和后包也是用于生产生活的地方, 由于风水上的影响, 有的是围墙和土胎, 有的演化成围屋、围楼, 如长汀涂坊围龙屋, 主体建筑是三堂四横建筑, 前后分别是前坪、风水池和土胎, 最外面还有两段围龙屋。中复超坊红一军机关驻地、战地医院旧址 (图12) , 也是堂屋式民居的变化体:除三堂两横的建筑主体外, 用来扩展的辅弼护屋就变成两个半圆弧状的围龙屋了。此形式跟粤北梅州成熟的围龙屋形制相当接近, 应该是堂屋式建筑的一种变体, 不是闽西客家建筑形式的主体, 是闽西客家建筑与粤东客家建筑的过度类型。

当为强调防御功能时, 在最外圈的辅弼护屋纵向升高, 于是出现另外一种堂屋式变体——五凤楼。典型如永定高陂大夫第 (图12) , 从平面上看, 与我们之前分析的堂屋式建筑没有什么区别, 是典型的三堂两横建筑。中轴线上布置下堂、中堂和后堂, 中轴线两侧有对称的左右横屋, 面向三堂, 建筑之前, 有前坪和半月形风水池, 其后有半圆形斜坡地土胎。但在立面看来, 由于后堂的和两个横屋的有序升高, 建筑为防御而设的封闭性外墙, 使得他被人们称为另外一种特殊的客家建筑——土楼。

3 闽西客家民居的地域文化特色

3.1 崇宗敬祖的文化传承

“宗法礼制观念, 家族观念, 民俗观念是决定聚落形态和建筑形制的三大要素。以宗法礼制观念为骨架, 以家族观念为内容, 以民俗观念为特色的文化正是客家建筑文化特征。”[2]正是宗法礼制这个骨架, 撑起客家民居以“中庭型”祭祀空间为中心统领全局的建筑形制。村族的祭祀主要有三类:族祭、社祭、醮祭。族祭是宗族的祭祀, 祭祀的对象是血缘之神——祖先。祖先之祭有三:一祠堂、一寝室、一墓域。在客家聚落中, 不仅要有同姓祠堂, 更重要的是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祭拜祖宗的地方, 作为“在寝室祭祀祖先”, 这使得客家民居必有堂, 有堂才能举行祭祀仪式。厅堂为核心的堂屋式建筑, 正体现了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传承。

3.2 大家族管理式的“主次有别”

客家人把象征家族的祖堂放在核心位置, 把辅弼护屋等生活生产空间放在祖堂四周;即使同样是厅堂分布也有讲究:纵轴线上的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 中厅接官议政, 偏厅会客接友, 侧厅藏书上课等。堂屋式建筑布局规整, 主次分明、条理井然、和谐统一, 表达了客家人主次尊卑的“秩序观念和道德观念”, 同时也体现客家人“大公小私”的生活方式, 表现出纯正而独特的中原遗风和强烈的等级礼制观念。

3.3 精神寄托的门楼和楼名

客家民居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其门楼的无与伦比的精美和特别。

而在传统意义上, 客家门楼是客家人等级和地位的象征, 是客家建筑中最重视突出的表现部位。客家传统素有“千斤门楼四两屋”的说法[3]。客家人往往是聚族而居, 礼法观念让各个部分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体之中, 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 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从客家总祠到分祠、从豪门府第到平民百姓, 其门楼的用料、规模、结构、细部装饰等等都可以反应出建筑等级的差别。门楼不仅标志着所处的建筑, 也从某一方面代表了建筑主人——客家人的精神追求, 体现了客家人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价值。

在客家民居中, 几乎每宅都要取一个宅名 (展示于主厅堂匾额) , 而每一个门楼都有四字楼名。客家人借用吉祥的文字组合, 期待美好生活的到来, 同时也表达主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如三洲戴宅——聊可自娱、绪瓒谈经、黎照垂青、礁国名家等。同时, 客家门楼上雕饰的主题也大多有吉祥寓意和教育意义的, 客家门楼对客家人如何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 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

结语

我们看到, 闽西客家民居是以“中庭式”堂屋式建筑为主, 这种建筑发展方向的还是深受客家的文化精神力量的束缚, 不论客家文化与赣文化、闽文化、粤文化怎么交融, 客家人均保持着祠堂为中心、聚族而居的生活特性。由于本人精力有限, 本文只粗略研究了闽西厅堂式建筑。然而, 在赣南、粤东还有大量厅堂式民居建筑的遗存, 希望在下一步的研究中, 可以就闽、赣、粤三省厅堂式建筑进行一个对比分析, 进一步发掘其建筑的地域文化特点, 使客家建筑文化的研究更广更深刻。

参考文献

[1]戴志坚.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黄汉民.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M].北京:三联书店, 2009.

[4]张斌, 杨北帆.客家民居记录·从边缘到中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

[5]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89.

[6]王东.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吴庆洲.中国客家建筑文化[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8.

[8]林仁芳.客家研究:闽西近代客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

[9]潘安.客家聚居建筑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1994.

[10]王玫.芷溪村传统聚落形态研[D].厦门:华侨大学, 2009.

[11]杨帆.客家民居建筑的美学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10) .

[12]万幼楠.欲说九厅十八井[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4 (3) .

客家民居影像 篇2

在我面前是一个个营垒式的住宅,这里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呢!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查,惊讶的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不明建筑,或圆或方,经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美方和中国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民居建筑。怎么样,听了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想去了解了解这个“导弹发射基地”呢?

那就一起到客家的民居看一看,这里的民居 呢,经过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却安然无恙,你一定会大吃一惊,这里墙壁的材料既然是用糯米饭、鸡蛋清、黄土、石灰掺和而成的材料,以竹片、木条做筋骨。这样民居的房子大多数是三至六层楼,一间间房子是按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客家民居建筑是圆形,认为圆形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它的房屋是按八卦图来分配的。

当然,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几个方面可不比我们差。他们 房屋门前贴的对联可都是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他们房间可不像我们不等分,一间间都像尺子量过一样,大小相等。这体现了客家人 不分贫富贵贱的良好品德,两三百人聚居一楼,又热闹,他们都是统一一楼厨房和饭堂,二楼当仓库,三楼以上住人,秩序井然,一点也不乱。

神奇的客家民居 篇3

在众多圆楼中,尤以福建永定的“振成楼”最为古朴典雅。它内外两环,外环4层,每层48个房间。内环两层,设有祖堂、书斋、学堂、花园,天井挖有水井。有趣的是,祖堂设一戏台,楼内居民可以端坐内环二楼廊道看戏。

广东蕉岭的郭氏土楼为3层方楼。为防匪劫,外墙厚1米。一楼的细长竖窗,是御敌的枪眼。东南、西北角楼建有半悬空碉堡,居高临下地控制着土楼四周。大门门板厚10厘米,门顶斜挖4个嵌以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匪徒攻门,可往下打枪和浇开水。客家方楼中还有四角皆设碉堡的,俗称“四点金”。

客家城堡,史称“坞壁”。在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等地出土的陶质冥器、画像石、画像砖及壁画中,均有具体描画。坞壁盛行于东汉。地主豪强为保其家财,在庄园内建造了高耸似塔的嘹敌望楼和高大坚固的城堡住宅,时称坞壁。

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东汉末年,三国纷争;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不堪忍受长期战乱之苦的中原望族、百姓,纷纷渡黄河跨长江,南迁至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唐末的黄巢农民战争、南宋末年的蒙古贵族铁骑的南侵,又使他们两次南迁。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他们只好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居住,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将他们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今日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由此而来。

初至南方荒蛮之地,他们用竹木、树皮、茅草搭盖茅屋栖身。然而,盗匪的劫掠、土著的骚扰、野兽的袭击,使他们不得不建筑坚固易守而又适宜聚族而居的坞壁,以求生存和繁衍。中原坞壁在传播和恪守着中原文化古俗的客家地区保留下来了。

1956年,在广州东汉墓葬中出土了多座陶城堡。这些公元76年的冥器,表明了墓主人生前住的是两层方形城堡:一层不开窗,二层开有作为射击用的细长竖窗;前后门楼和四角建有用于嘹望和御敌的碉堡。陶城堡的形制和功用,与客家方楼“四点金”相似。

殿堂式、围龙式围屋布局严谨,讲究座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堂皇,格调典雅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

例如广东的“钜美堂”,进了大门,沿纵轴线依次是下厅堂、天井、上厅堂和后室。上厅堂左右各有一条巷道穿过侧厅,通向左右厢的楼房和天井,楼上楼下40多个房间和堂、厅、天井、廊道围在一起。这是殿堂式围屋。

围龙屋是对殿堂式围屋的扩展。当子孙繁衍要扩建新屋时,倘围屋后面地基开阔,便从左右厢房接着在上厅堂的后面建造半环形围屋,宛若游龙围护厅堂。

围屋门前是晒物禾坪和一口半圆形池塘——它接纳围屋天井的排水,可养鱼、浇园,又是消防用水。围屋后面是山林或果园、竹林,防风挡沙。厕所、畜圈、碓房及柴草间,皆在屋外另置杂屋。因此,围屋既安全舒适,又清洁卫生。

设于上堂的祖宗祠堂是围屋的“心脏”。这里是族长聚集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家家挑着供品到这里祭祖。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先祖宴宾客。闺女出嫁,向列祖辞别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过世,这里是族人共同举哀发丧的灵堂。

版筑是中国古老的建筑方法。客家土楼、围屋,皆用版筑法建造。先挖墙沟,夯实,埋入大石为基,再用石块、灰浆砌筑墙基。在墙基上用木质墙版相夹,填入筛净的红土和捣碎的石子、石灰,举杵舂实为墙。最后抹上石灰,既防风雨剥蚀,又洁白美观。

版筑的房屋坚固异常。现存许多土楼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的历史,它们虽经风雨洗刷和强烈地震、台风的袭击,至今巍然屹立。

版筑之墙坚固,因而古人用它筑城垣、造宫殿、建民宅。东晋大夏国版筑建造的统万城,“城坚如铁石”,以至“可以砺刀斧”。不过,举杵舂墙甚为劳累,倘遇天雨,路滑泥粘,更是艰苦。对此,体恤百姓的杜甫作诗叹曰:“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

客家民居影像 篇4

关键词:中华五色: 赣南客家民居:影响与运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和辉煌。中华五色就是中国文明的外表。它的影响曾经贯穿中国的神话时代和历史时代,覆盖过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独特的人文现象,仍然有着研究的价值。

中华五色与赣南民居

五色的概念已知的最早记录,有舜帝提出,时间在公元前22世纪。五色指的是青、赤、黄、白、黑,合成五正色,简称五色、正色。它们是组成一切色象的基本色。五色各有的名分:青色为五色之始,赤色为五色之荣,黄色为五色之主,白色为五色之本,黑色为五色之终。

五色的色标,古人常用天然色彩来描述,青色如同翠鸟的羽毛的颜色,赤色如同鸡冠的颜色,黄色如同纯金的颜色,白色如同猪的脂肪颜色,黑色如同乌鸦的羽毛颜色。五色本来就是一组抽象的概念,却同赣南客家民居具体的上有着难解难分。色依附着物,物又往往被等同于色。古人用诗赋来描写五色:

《青赋》 :帝女之望巫阳,远山过雨;王孙之别南浦,芳草连天。

《赤赋》 :田单破齐之日,火燎平原;武王伐纣之年,血流漂杵。

《黄赋》 :杜甫柴们之外,雨涨春流;卫青油幕之前,沙含夕照。

《白赋》 :晓入梁王之苑,雪满群山;夜登庾亮之楼,月明千里。

《黑赋》 :孙膑衔枚之际,半夜失踪;达摩面壁以来,九年闭目。

我国客家建筑的建筑历史悠久。主要以彩画与雕刻为主,彩画可以保护木料,雕刻则能够丰富建筑造型艺术。民居艺术一般是利用当地材料、工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图案、塑形、陈设、色彩等手段来体现艺术美。在室外通常采用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室内则使用彩画、木雕、砖雕等。由于使用材料和制作方法的区别,形成了纹理、风格、质感、韵味等各种艺术效果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差异。如现存的赣南客家围屋建筑形式多样,主要的平面形式为方形和圆形。

赣南客家人民由于特殊的历史缘故都渴望装扮特殊环境,色彩的和谐构成,既古朴肃严,又高致清雅。赣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外饰面全为灰白基调为主。设计师设计了一种清新、淡雅、朴素的色调。外墙饰全为青灰色砖瓦,伴以大面积白墙。传达着平淡自然 、知白守黑的哲学观念。室内为天然色泽,不饰粉黛,虽简约而丰富,虽素雅而华贵。而今,尽管已失去了白色的亮朗、单纯,但却因此产生了一种厚重的沧桑感和历史感。在赣南客家民居的建筑的边角处、材料交接处以及需要强调处理的地方加以,起着烘托主题、显示边界和重复构图的作用。两件分离的物体通过达到合一。一些建筑的单色构成,往往体现了更多层次的审美内容。

中华五色在赣南客家民居中的体现

1. 青色

在赣南客家民居中,地面大多是用砖石铺设,其中又以青砖为多,青砖主要有块砖和条砖两种,块砖主要用于围屋大厅等室内用于交通联系的通道空间。例如:关西新围大厅的地面就是用 30*30cm 的青砖铺设而成,其他各厅均用交叉错缝平铺的方法,上厅明间前檐柱和后屏风墙之间地面采用条砖框边,框内用方砖对角缝菱形斜铺,磨边对角,一分不错,做工非常精细。

纵观赣南地区的客家民居,关西新围是一个典型代表,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以公共活动、家族聚事的大厅下建筑为核心。见证了客家人一代一代衍生息努力生存、传承文化的生命过程。是赣南客家民居建筑文化中以家族为核心,加强家族凝力,团结至上的设计理念,是中华五色为首的青色的体现。

2. 黑与白

赣南客家民居建筑的本身的色彩和它的外形一样,都是人们从远处就能看见的“先彩夺目”的,所以,也是影响人们的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黑"与"白"是中华五色系统中相对的两极端色,有心理上的积极意义。白色也是五色中的基础色,正如太阳的光是白色的,象征着温暖和生命。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白色,这是一切颜色的结合点;黑色,这是缺乏任何颜色的表示"。在此意义上说来,白色和黑色,又可说是无色或本色。王维认为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其实也是追求一种自然本色之美。这"黑"与"白"如此简练的纯朴而深沉的色调,使其在郁郁丛丛的自然环境中,显得格外鲜明、清雅,尤其是大雨邂逅,黑压压的屋顶被雨水浸湿,如墨一般,而"白"墙在"黑"瓦下互相反衬,光感极强,加之巧妙地引入自然色彩,使苔痕上阶,草色人帘,它无声而隐退地同各种色相结合,使表情达意的丰富性色彩在形体表面上附加大量的信息,建筑基调变得柔和、淡雅、明快,不仅建筑在其自身的""白"与"黑"对比中,和大自然的色调形成了准确相应的补色效果,远远望去,整个色调就象一幅素描,在远山近绿的映衬下,更像是一幅水墨画一样表现为不施彩色而能"肇自然之性",具无色之美,使人直观到"见素抱朴"的具体形象和"质"有余而不受饰的中华五色典型画面。从中既可以看到了色的"协调",又看到美的"对比",生硬中含有柔和,单调中蕴有丰富,静态中兼有动势,厚重中透着轻盈。这美妙的五色组合,体现外形简洁、朴实无华的建筑本色美,也使赣南客家民居建筑外观造型的美得到进一步升华。

3. 赤与黄

赣南客家民居建筑在室内外构件的设色方面,强调运用色彩调节营造舒适的色彩氛围。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主要建筑材料是土和木材。界面的分隔是不同空间的形成主要分隔,由于边界形态各异使得空间形态也各有不同。色彩是建筑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与造型是不可分割的,同时为了保护木制构件不受风雨的侵蚀,传统民居同样十分重视雕梁画栋,上多采用花草、菱花等程式化图案或采用牡丹、佛手、鹿、仙人等动物图案以写实手法来表现。据考察,有与建筑一体的彩绘艺术、有装饰布置年景节庆的木板年画、也有美化灶间的灶头画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其色彩的选择看,除去实用与美观的因素外,人们常常喜欢使用象征人丁兴旺,平安幸福的赤、黄、为建筑的主色调。同时,还有越红越兴旺,越青越平和之说。色相多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且多用高彩度的油漆在建筑物的梁、天花、柱头、头拱等部位描绘,各种花鸟人物、吉祥图案。从整体色彩冷暖关系看:暖柱、墙,门、窗彼此包含着冷暖对比关系,而恰当地把握图底关系,即大面积的环境色彩衬托适度面积的艳丽色彩,对比强烈,效果鲜明,在周围环境中显得非常突出。

例如:

灯具,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灯具造型变的丰富多样,摆放的位置也变的更加灵活。有悬挂于厅堂顶棚的宫灯,有放置在几架的台灯,有安放在墙面的壁灯,有置于地上的落地灯,以及手持的把灯和各类民间灯彩。其在色彩的选择上也是十分讲究,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色调。

彩画曾经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主要表现在一些门廊立柱、顶棚、挑檐上,它的表现手法不像徽州民居一样先有披麻捉灰,而是在朱红、土黄三种底色上之间绘制。用笔简洁活泼多画在月梁的看面上,其内容主要为历史故事。在技法上,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双勾填色的方式,运用平涂、叠色、渲染的方法突出画面的绚丽色彩,画面既协调又统一。赣南客家民居彩画现出的是一种中和沉静之美,即使是有许多雕饰镏金着彩,但整体的效果还是显出一派古朴庄严。普通土楼的简洁规整,用色庄重含蓄,透露出一种沉静的风格。

总 结

赣南客家民居把中华五色都安置得妥贴合理,并且符合赣南客家人们的审美习惯,体现着最朴实、最生活化、最率真、最富有客家人情味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不惊叹赣南客家民居色彩中这色彩诗篇的独特构成。可以说,从其外观造型色彩到室内外环境色彩的匹配上,无不反映出客家人在建筑色彩方面有很高的协调能力和鉴赏能力,也无不体现客家人运用中华色彩艺术地再现自然界原有的、外在的形象美,而且借助这些景物形象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感、志向,抒发个人的情感,表达一种意愿和理想与自然环境以"和"为美的有情协调能力,它既运用中华五色系统又独特的色彩体系,对现代建筑具有启示、借鉴意义。

上一篇:土地理论下一篇:网络與情危机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