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與情危机对策分析

2024-08-15

网络與情危机对策分析(精选6篇)

网络與情危机对策分析 篇1

1 网络安全现状

近年来, 随着我国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政府机关以及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网络恶意攻击事件时有发生。据公安机关相关数据统计, 各种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的数量居高不下, 尤其是通过植入木马、黑客入侵、间谍邮件等方式, 给计算机用户带来安全威胁。

我国大多网络基础设施及网络应用系统多来自国外厂家, 缺乏自主产权;而企业电子商务、电子办公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等, 均来自我国一些较大的集成系统商, 大多缺乏网络安全的管理意识及管理资质, 再加上安全技术保障人员的缺失, 我国的网络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2 网络安全危机

2.1 人为因素

在网络安全危机中, 人为因素不容忽视。即使计算机配备了强大的安全硬件设施与软件设置, 如果缺乏系统性管理或者操作不当, 也会给计算机文件、数据带来威胁, 影响网络安全性能。网络安全危机中的人为因素, 主要包括安全意识不足、管理措施不到位、操作失误等原因。

2.2 黑客攻击

黑客原本指计算机水平较高的电脑专家、程序设计人员等。但是随着网络安全危机的日益加重, 黑客一词已被用于专门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破坏、攻击、入侵等行为者的统称, 黑客通过应用计算机程序, 对个人计算机或者企事业单位计算机、金融网络等恶意攻击, 破坏计算机应用程序或文件数据, 非法盗取信息。

2.3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可执行程序, 可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疯狂复制或任意破坏, 造成计算机网络故障甚至系统崩溃。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各种计算机病毒愈演愈烈, 传播速度加快, 受感染的范围更加广泛、破坏程度更加严重。近年来, 各种恶性病毒给网络应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2.4 垃圾邮件

计算机网络中的垃圾邮件可以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种形式。良性垃圾邮件的主要目标在于广告宣传, 对收件人的网络安全影响不大;另一种, 恶性垃圾邮件则具有一定破坏性, 往往自身携带病毒, 一旦收件人打开邮件, 将给网络带来安全隐患。

3 加强网络安全危机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增强网络安全管理意识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特殊性, 绝对安全基本不存在, 加强防范与管理意识至关重要。首先,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网络管理者与网络使用者一起努力, 运用有效的技术工具与管理措施, 才能真正地阻止和控制非法行为, 降低不安全因素;其次, 规范用户的网络访问行为, 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将非法访问拒之门外;再次,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提高网络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最后, 发挥网络数据备份的重要作用, 切实保护网络安全。

3.2 注重物理安全防范

为了确保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必须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物理应用环境。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应用环境。

计算机的应用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腐蚀度、空气清洁度以及电气干扰、振动与冲击、虫害等要素, 应提高应用要求与标准。

(2) 机房场地。

在合适的场所应用计算机系统, 对增强网络安全非常重要。机房场地情况将对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产生直接影响。应注意环境的安全性、场地的抗干扰性、选址的可靠性, 尽量避免强噪音、强振动或者建筑高层、用水设备下层等。

(3) 机房安全。

机房的安全防护措施, 主要针对计算机应用的物理灾害、任意篡改或盗取网络设施、网络数据等行为而采取的对策。为了确保区域安全, 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对访问用户身份实行物理控制, 严格验证合法性;②限制访问者的活动范围;③在计算机系统的中心设备中, 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避免非法破坏行为;④机房所处的建筑应具有抵抗自然灾害的基础措施。

3.3 防火墙技术

随着网络安全话题的备受关注, 防火墙已成为网络环境中的基本防护措施之一。实际上, 防火墙的应用, 就是将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相分离, 形成一道网络屏障, 将不安全因素拒之门外, 以此避免非法用户的非授权访问。当前, 防火墙技术主要包括子网屏障、应用网关、包过滤等内容, 对内外网络用户的访问行为进行管理与限制, 当局域网连接到Internet, 计算机系统除了注重防范病毒之外, 还要加强对非法入侵行为的控制, 而防火墙则在这一关键环节发挥作用。通过防火墙添加的配置方案, 提升了口令验证、身份验证等配置级别, 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行为, 确保内部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另外, 通过防火墙技术, 还可实时监控网络数据状态, 进行数据日志记录, 随时了解网络使用情况, 并提供自动检索与报警功能, 隔离内部网络的重要数据与信息。

3.4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对网络中传输的信息实行二次加密处理, 以此确保数据传输安全, 提高数据安全等级。具体来说, 就是将数据符号按照一定规则实行变换。可将数据加密技术分为对称密钥算法与非对称密钥算法两种类型。在对称加密算法中, 密钥数据非常重要, 如果加密信息丢失, 那么防护功能也随之丧失, 密文将面临泄漏危机。DES加密算法是对称密钥算法的典型, 由于密钥自身的安全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因此在多方通信情况下, 这种密钥加密技术较为复杂, 但是其凭借运算简单、应用速度快、安全性能高等优势而广泛应用;在非对称加密算法应用中, 采取公开的公钥形式, 人们将公钥加密形式的文件传输给私钥拥有者, 其中私钥的保密性较强, 对公钥加密文件进行解密。RSA是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典型代表。RSA将明文转换为具体的签名, 接收者利用公钥对签名实行解密;签名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目前在电子商贸、银行系统中应用广泛。

3.5 审计与跟踪技术

一般情况下, 审计与跟踪技术的应用, 不会对网络业务流程产生影响, 主要对主业务实行记录、监控、检查, 以此完成审计过程, 确保网络的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当前, 应用较多的审计与跟踪技术主要为安全审计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等。以入侵检测系统为例, 它是对防火墙功能的补充, 可协助计算机系统应对网络攻击行为, 扩展系统管理员的管理能力, 其中包括系统的实时监视、进攻识别、安全审计、响应等手段, 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入侵检测技术与防火墙技术的最大区别, 在于主动保护系统安全与网络安全, 通过入侵检测系统, 可有效避免外部攻击、内部攻击、误操作等行为。在计算机系统或者网络系统中, 主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 实时查看网络中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潜在攻击行为等, 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尽量减少网络损失。

3.6 病毒防范技术

在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 病毒的传播速度加快, 传统的单机防病毒软件已经难以应对日益凶猛的网络病毒, 因此对局域网中使用的防病毒产品提出全新要求。当前, 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多应用局域网, 需要在服务器操作平台基础上的防病毒软件系统上, 再加上桌面操作系统防病毒软件的配合使用。如果连接到互联网应用, 就需要基于网关的防病毒软件, 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手段。在网络内部, 实行电子邮件等信息交换行为时, 还需要应用邮件防病毒软件, 及时发现电子邮件或者附件中的潜在病毒, 避免不安全因素的进一步扩大。通过应用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病毒产品, 有针对性地攻击病毒点, 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自动升级与扫描, 做好计算机客户端的补丁处理以及日常监测工作, 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免受病毒侵害。

3.7 日志系统与备份技术

计算机的网络日志, 主要指计算机系统对特定操作行为或者操作结果, 按照时间顺序、操作步骤等集合记录。日志系统具备综合性的数据记录及自动分类检索功能。通过记录服务器、应用软件、网络设备等资源中的重要信息, 确保整个网络运行处于可控范围内。一般情况下, 日志文件包括时间戳、信息系统内容等, 为系统查询、监控、安全审计、生成报表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 还应在网络系统中建立备份与恢复体系。在备份系统中, 应优先考虑最安全的保护手段, 增强系统及数据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恢复能力, 通过建立健全备份功能, 可满足计算机用户的不同需求, 采取灵活备份策略, 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数据, 减少数据丢失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杨维亮.网络型病毒传播与计算机网络安全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 (16) .

[2]张欣.防火墙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1) .

[3]陈曦, 马建峰.基于身份加密的机会网络安全路由架构[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1 (8) .

[4]陈荣, 赵晓飞.数据交换技术在网络安全隔离中的应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

[5]吴涛, 马军.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1) .

[6]孙玉秀, 翟素娟.计算机网络联动安全策略及系统架构[J].制造业自动化, 2011 (2) .

网络與情危机对策分析 篇2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而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网络舆情危机是针对某一特殊事项所产生的涉及民众利益较深、较广的舆情, 在相对短时间内生成大量信息, 并在一个社区或更大范围内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映, 最终, 与事项刺激方或事项本身形成激烈的认识或观点对抗。网络舆情危机有多种表现形式, 从危机所影响到的部门和人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1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在我国网民中, 高校学生占有着不可忽视的比例。而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一个精英群体, 因而他们对国家政治和新闻有着比较高的关注度。但因为学生自身某方面的限制, 他们思考问题缺乏全面性, 因而当某件事情的发生或即将发生在广大的学生中引起共鸣时, 可能会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因为这些事件可能从网络中走向现实社会, 成为群体性事件。

1.2 政府网络舆情危机

当某件事情的发生在网络上引起网民的巨大反映时, 也可能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 如“7·23”动车追尾事故, 进而形成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需要迅速找出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和及时公布, 以减少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1.3 企业网络舆情危机

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带动了社会化媒体的流行, 如论坛、博客等。它的出现, 使消费者能即时发表对企业的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意见, 并在网络中迅速传播, 形成一种舆论, 影响企业的发展。如果不利于企业的言论在网络上迅速扩散, 将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进而形成企业网络舆情危机。

2 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原因

根据分析, 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网民结构的影响

根据我国《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有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 他们对国家的发展战略及新闻的关注度很高, 且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社会经验不足, 比较容易冲动, 因而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和偏激, 进而形成汹涌的网络舆情危机。

2.2 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事件的当事人掌握的信息多于普通的网民,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网络信息的不对称。若当事人未对事件的发生缘由做出及时的回应, 则会形成网民猜测, 并将其猜测的结果公布到网络平台如微博中, 然后经过大量网民的迅速转载而泛滥, 导致舆情危机, 进而对社会或个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2.3 网络道德的缺乏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 部分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时并没有遵循公正、公开的准则, 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甚至有的网民在网络上捏造事实, 或者是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 他们把网络当做一个可以随意发泄自己不满情绪的地方。当过多的偏激言论或虚假事实聚集在一起时, 就会影响他人的判断力, 形成网络舆情危机, 对社会稳定构成一定的威胁。

3 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 政府应该增加自身的透明度和政府工作的效率, 使人民群众对政府产生信任感,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其次, 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引导, 使其从负面逐渐向正面进行转化,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管理和对不法网络行为的惩罚力度, 督促各个网站对网上的一些虚假信息进行删除, 同时及时向网民公布官方消息, 使那些虚假信息不攻自破, 还网民一个健康、可靠的网络环境。

其次是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的研究, 了解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结合学校的报刊, 广播等各种媒体资源,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同时学校应该通过向学生讲述网络舆情危机对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来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和遇事沉着、冷静的心态,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后是自身方面, 为了保障健康的网络环境, 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该以身作则, 学会自律, 正确、积极地使用网络。尽管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 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网络是一个公共的环境, 我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应该基于基本的事实, 客观、公正地对事件进行评论, 而不是将网络当作是一个发泄个人不满情绪的平台, 还他人和自己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最后, 建立一个网络舆情危机评估机制, 对网络舆情进行迅速、及时地评估。应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 当某件事情的发生引起网民的迅速关注与跟帖时, 根据某种方式对其进行一个评估, 评估其转移到现实社会中的可能性, 并对其进行实时的监测, 一旦发现很有可能从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 则应在对该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的同时采取一些防范措施, 尽可能的减少该事件转移到现实社会中所带来的危害。

4 结论

通过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形成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的分析, 我们可以对网络舆情危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们应该意识到网络舆情危机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从政府、学校、自身三方面加强危机预防同时重视危机评估, 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本文结合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指出我国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以应对我国的网络舆情危机。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18) :9-82.

[2]中国舆情网的日记[2011-11-20].http://www.douban.com/note/130523974/.

网络與情危机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网络失信,对策

随着Android智能手机的普及, 其开放性和应用性得到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青睐, 并已经深入人心并深深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作为学生人群, 无论在校园里、宿舍中还是在课堂上玩弄手机者已经成为生活的正常现象。大学生已成为网民队伍的主力军, 手机世界已经深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网络成瘾和网络失信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对青年大学生身心、言行、学业、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一、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危机成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危机的原因很多, 分析起来,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客观方面。

1.手机自身的诱惑力。

一是手机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调查数据看, 目前大学生手机持有率为100%。二是手机功能日趋丰富, 在某种情况之下可以充当电脑。尤其是现在的智能手机以及相应的软件应用层出不穷, 用户可以根据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是手机的交流方式与面对面交流相比具有匿名性、即时性的特点, 尤其是智能手机功能丰富, 手机QQ、手机微信、手机微博等功能在改变着主流的交流模式, 其新颖、时尚和便捷等特性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2.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重视不够。

高校教育方法上存在形式单一, 内容枯燥的问题, 学校的教育者还是以以前的教育模式来对大学生进行启发、灌输、通过长期的反复的思想道德教育来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意识, 这就致使一部分学生觉得大学生活的空洞, 理论的虚幻, 流于形式, 缺乏学习的兴趣。而网络的开放性、直接性、即时性则更易迎合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另外, 高校中缺乏对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的教材, 抓不住大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即使一些高校已经开展网络教育, 但教育的力度和效果不尽人意。

3.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提供了空间, 在现实社会中, 道德的维系主要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心信念, 有时是以国家法律作为最后保障, 体现了他律和自律的相互结合, 但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 仅仅依靠网民的内心信念是行不通的, 要真正遏制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 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面对网络建设的严峻形势和迫切需要, 各种网络法规、条例相继出台, 对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 由于网络应用的纵深发展, 已有部分明显滞后, 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 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 对大学生的网络违法行为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

(二) 主观方面。

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是引发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危机的重要根源。大学生出现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有其自身的原因, 大学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 也是人生中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 更是一个人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阶段, 虽然大学生在生理方面已趋向成熟, 但是, 在心理的发展方面却不趋于同步。大学生的思想活跃, 模仿能力强, 但是他们人生阅历少, 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 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并且大学生往往精通于网络知识及技能, 却缺乏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法制观念, 自我监控能力不强, 容易放纵自己的网上行为, 丧失道德感。特别是许多大学生青睐富于竞争的网上游戏, 并痴迷于其中, 又易造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 产生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 严重的甚至会患上“互联网综合症”, 对其学业、生活, 特别是个性发展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三) 从众心理的影响。

当大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使用智能手机, 高档手机 (Iphone4s、三星等) 亦成为时髦的追求, 对手机和其各种功能的使用便成为学生相互交流的话题, 甚至使用某特定功能的学生形成自组织。此外, 部分学生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少, 无法进行教育;大学生自我控制感的缺失、校园文化生活的单一、社会有关部门对其关注不够也是造成大学生手机网络危机的客观原因。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危机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和网络失信危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防范和矫治失范行为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此问题, 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和完善。

(一) 重视法律法规, 加快网络立法。

法律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环节,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网络隐私保护、网络侵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建立健全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在“基本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非常缺乏, 在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中, 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 有关部门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也是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危机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1994)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规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001) 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 在大力宣传和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对保障和促进我国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还必须不断健全网络法制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关部门应根据网络自身特点和大学生个性发展特点, 对已有的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并结合网络这一特殊思想阵地, 制定网上管理规定, 如网上信息发布规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其次, 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必要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同各种网上信息犯罪作斗争, 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 为高校开创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借助各种宣传媒体, 利用各种宣传阵地,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 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提倡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观念。对于利用网络传播色情、淫秽内容、实施诈骗、破坏安定团结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予以打击,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依法管理, 依法惩处才是切断网上犯罪和网上不良信息的关键所在。

(二) 家长要与子女沟通和交流, 引导学生抵制手机成瘾。

一是手机成瘾是青年成长中的发展性问题, 作为家长要能够正视它。二是家长要尊重子女, 平等沟通与交流。三是父母要鼓励子女多参加一些学校和社会之类的活动, 让他们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四是应该主动和老师、班长或同学联系, 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状况, 发现问题及时制止。

(三) 加强学校管理和引导,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

要想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规范建设,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 就必须重视学校的作用。首先,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讲座和宣传活动, 教育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不要让手机影响自己原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第二, 学校必须以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规范上网行为为目标,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提高大学生的规范意识, 告诉大学生如何理解、选择、利用和处理网上信息和娱乐资源, 营造大学生文明上网的文化氛围。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等技术, 帮助“手机成瘾群体”调整心态, 逐步摆脱手机成瘾的困境。第三, 学校可以顺应时代需求, 建立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平台, 因势利导, 并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社团的优势,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 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认同感, 削弱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三、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诚信建设问题日益迫切, 中国互联网的前途在于诚信, 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依赖于诚信, 我们期待政府、社会、网络业界、高校共同为大学生和全国网民打造繁荣诚信的互联网络, 创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苏美香.浅谈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及综合治理[J].武夷学院学报, 2008

[2].王小运.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王晨.网络媒体要担负起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N].计算机报, 2009

网络安全危机与管理对策探析 篇4

关键词:网络,安全危机,管理

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计算机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网络安全也成为影响网络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及时的发展各种网络问题, 是社会发展必须要重视的一面, 所以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及时发现各种网络安全问题, 对网络进行安全管理, 实现更好的发展。

1 网络安全现状

在我国, 很多单位都的工作都需要采用计算机, 科技不断的发展, 很多计算机面临着被恶意攻击的危险,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按照公安部的相关统计资料, 这种网络攻击案件经常发生, 尤其是那些恶意性的植入木马, 黑客侵入等现象, 屡建不止, 给计算机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此外我国的很多网络基础设施都来自国外, 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电子商务和一些办公软件都缺少一定的管理意识。安全保护技术缺失, 造成我国网络的安全没有完整的保障。

2 网络安全危机

2.1 人为因素

计算机的网络安全中,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为因素, 很多设备虽然配备了一些很高性能的安全软件设施, 由于人员自己操作不当, 造成计算机中的文件与数据等被攻击, 在网络安全这方面也同样受到影响。其中网络安全的人为因素包含了:认为安全意识不强, 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到位以及人员操作失误, 网络安全受到影响。

2.2 计算机病毒的研究

在网络中常见的计算机病毒, 是能够在计算机中自动执行的, 在计算机系统中, 一旦执行, 会恶意攻击计算机的系统程序, 造成系统瘫痪, 网络故障等, 如果这种程序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 那么破坏程度将会更加广泛, 影响程度就会更加深, 给网络带来非常大的危害。

2.3 黑客攻击

所谓的黑客是指相关的计算机水平很高的电脑专家或者计算机程序人员, 自己编织一些程序攻击某个系统,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危机也在不断加重。黑客利用计算机程序对单位的网络或者秘密资料进行攻击, 非法盗用信息, 使网络安全不断的受到威胁。

3 网络安全危机防范对策

3.1 加强物理安全防范

网络正常运行时需要进行保证的, 安全运行需要一个安全的物理运行环境, 这样才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种安全保障, 具体的内容包括:应用环境、机房场地、机房安全等三个因素。对于计算机的应用环境, 主要包括计算机在运行的时候周围的温度、湿度、空气的清洁度等, 都要达到标准;对于机房场地, 要选用合适的场地, 能够很好的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在场地中, 要加强环境安全, 减少干扰因素的产生, 运行的环境尽量避免出现噪声, 强震动的环境都不是很适合这样计算机的运行, 对于机房安全, 要针对计算机的物理应用, 确保具有较高的网络安全意识。

3.2 防火墙技术

对于网络安全这个问题, 加强防火墙的建设, 是保证网络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 这是应用防护措施之一, 在实际应用中, 需要在内部和外部都要进行网络的分离, 建立一条网络安全的屏障, 此外, 避免非法用户没有授权就进行访问。防火墙主要包括了网络屏障应用关, 对于网络用户的访问, 要进行有效的限制, 在局域网络连接的时候, 除了要防止病毒产生, 要利用防火墙强加强配置, 保证系统内部的网络环境更加安全, 另外通过防火墙技术, 可以进行实时监控, 提供自动检索报警功能, 自动隔离网络数据信息。

3.3 相关的数据加密技术

日常应用的数据加密技术是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 进行数据的加密处理, 以便保证数据的安全, 按照这种方式来说, 需要把数据的安全等级再提高一些, 具有更高的安全等级。具体的方式是需要按照一种平行的变换规则。在数据的加密技术中, 主要分为对称密钥算法与非对称密钥算法两种类型。在对称加密算法的应用中, 把密钥数据做为重要的形式, 如果加密信息丢失, 这种防护功能也会丢失, 网络安全出现一定的危机。DES加密算法是一种典型的算法, 本身的密钥安全是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进行密钥加密的时候是非常复杂的, 运算也很简单, 应用速度等方面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非对称加密算法应用中, 是采取公开的密钥形式, 把这些加密形式的公文传输给密钥的拥有者, 进行保密。其中RSA技术室非对称加密技术的重要形式, 可以将RSA进行转换, 接收的形式, 要进行解决, 密钥的签名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额, 目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这方面应用的非常广泛。

3.4 病毒防范技术

在计算机的网络安全中, 病毒的传播速度在不断加快, 对于传统网络环境下, 病毒的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以往的软件已经很难应付, 所以在局域网中, 需要病毒的防范软件, 要更高级, 还要与电脑本身自带的系统配合使用, 如果连接到互联网应用, 需要一定的网关, 提高网络安全的防范手段。在网络的内部, 能够及时发现邮件携带的病毒, 避免不安全因素的扩大, 做好计算机的客户补丁处理工作, 保证计算机网络避免受到危害。

3.5 日志系统与备份技术

网络日志是一种全新的技术, 在计算机的应用中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 按照时间的顺序和步骤进行集合的设置安排。在日志这个系统中, 要按照数据的记录和分类检索功能进行记录。在服务器的的控制中, 要保证整个网络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 一般情况下, 日志文件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 能够把网络的运行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一般情况下, 日志文件包括了时间系统的信息内容, 能够保证网络系统在查询和监控等方面都能够达到很好的要求。此外, 在网络系统中建立系统的数据备份是非常必要的, 在建立之前需要研究安全的保护手段, 增强数据的自我保护能力, 建立数据的安全备份可以满足计算机的数据要求, 保证计算机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数据, 减少数据丢失情况的出现。

4 结束语

网络安全需要社会各界要加强重视, 面对网络安全问题, 要应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实现网络安全保护, 从产生不安全因素的根源出发, 实现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寰.网络安全危机与管理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18 (11) :130-131.

浅析网络营销诚信危机及其对策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诚信

一、引言

近年来, 电子商务在全球贸易市场上异军突起, 不少企业也利用网络新技术来改变经营理念、经营组织、经营方式。网络营销正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时代社会变革的新生事物, 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

我国的网络营销起步较晚, 总体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阻碍其发展的各种问题。其中失信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根据2007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3.15诚信调查报告分析》显示, 网民关注的五大互联网诚信问题分别是:网络虚拟性 (32%) 、电子商务诚信 (27%) 、技术安全 (21%) 、网络实名制 (13%) 、网络攻击 (7%) 。可见建立有效的社会诚信体系, 对推动我国网络营销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网络营销诚信危机的原因

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背景。

有意识的造假, 与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不长、市场体制还很不完善,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诚信还远没有成为人们的行为自觉。社会中制假售假、违约欺诈、偷税漏税等不诚信的现象大量存在, 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 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基本秩序。

2. 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是诱因。

完善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执法;政府对诚信行业的监管;行业自律等方面, 而我国在这些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一方面诚信业的市场化运作初现端倪, 已有不同类型的征信公司按照商业化原则在市场上开展竞争。然而与之相配套的监管体制相对落后, 缺乏对征信机构、征信活动有效的管理, 出现了一些诚信机构采取低价格、高回扣、高评级的手段抢夺市场, 使评级结果成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的不规范情况。另一方面, 行政多头管理现象仍旧存在, 管理要求不一, 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管理负担, 同时部门之间未形成合力, 存在管理真空地带, 从而给失信行为提供了逃避惩罚的可能性。

3. 营销人员的自身素质是障碍。

在我国, 网络营销诚信问题的出现, 与营销人员的本身素质不无关系。目前, 我国营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学历、资历、年龄等各个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营销队伍的市场意识差, 专业训练不够, 缺乏必要的营销技能。网络营销人员素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三、网络营销诚信危机的对策

1. 增强政府引导与管理能力。

政府对企业电子商务的信用监管、建立对企业电子商务的评级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建立企业电子商务风险评价体系等, 是强化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各级政府还应大力改善相应的政策环境、机制环境、产业配套环境等。专家普遍认为, 体制重于技术,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和环境, 依然是重中之重。

2. 切实推进电子商务活动的立法。

我国要解决网上交易中的信用缺失问题, 最迫切的是要尽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参与电子商务各方的法律责任, 遏制交易商和服务商的不良行为和不法行为, 使得网上交易有法可依。制定相关法律, 不仅能有力打击网上虚假广告等欺诈行为,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促进我国网络营销活动的繁荣发展。

3. 加强诚信普及、宣传和教育, 提高全民诚信素质。

社会信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 当务之急是大力推广信用文化。鉴于网络营销的活动、安全和信任问题涉及多个方面, 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借助各种媒体表扬诚实经商、诚信消费、诚信做人的好人好事;揭露和批评不讲诚信、损人利己的丑恶现象。倡导诚信观念, 提高全民诚信素质, 努力营造诚实可信的社会文化环境。

4. 提高网络营销人员的诚信意识。

注重网络营销人员的培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 不仅要提高营销人员的理论素养, 促使其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提高营销人员的技能素养, 加强对其进行继续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营销人员的品德修养, 加强职业道德, 帮助其树立诚信营销的观念, 将诚信作为基本思想贯彻。诚信要求网络营销人员在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中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诚恳待人、以信取人, 采用诚信的手段开展营销活动。

四、结语

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 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 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 更是一种资源。诚信是企业生存的法宝和道德底线。建立和完善诚实信用机制,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全社会长期共同努力, 才能为网络营销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参考文献

[1]惠青山:网络营销条件下的顾客忠诚[J].经济师, 2003, (2)

[2]科特勒阿姆斯特朗赵平王霞译:市场营销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万以娴:论电子商务之法律问题, 以网络交易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网络與情危机对策分析 篇6

1 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一种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和共同利益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其越来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的焦点问题,2001年的美国“9·11”事件,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4年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5年的“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等一系列突发的、具有严重危害性的频发事件一直威胁着各国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有效及时的预见并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尽可能减少其危害程度,成为各国处理危机事件的首要宗旨。

对于公共危机的含义,美国学者罗森塔尔是这样认为的,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1。公共性危机的主要诱发原因,分别是自然灾害,如火灾、风暴、地震、洪水,恶性刑事案件,公共安全突发事故,恐怖袭击事件,疾病传播,自然环境恶化。公共性危机的本质是危及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生存空间,侵犯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国家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根除这六种祸因,就必然会发生公共危机。国家及时有效解决好公共性危机问题,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化社会、提高公民幸福指数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笔者认为公共危机揭示了事实因各种因素所导致的重大变化,对公众的生产生活已经造成或即将产生的伤害,并且这种危机本身不可预知,无法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人们甚至在其发生后无法做到在较短时间内精准的对其产生的原因及特性进行分析和掌控,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理,导致不可估量的危害性,对公众的生命及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及危害,甚至对国家的安全系统及正常的运作发展造成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

2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传播的特性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快速传播、全民参与、开放匿名、高自由度,弱审查化(去把关化)等特点为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发布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撑。部分商业机构(商业营销账号)、网络推手为追求信息的轰动性、爆炸性,刻意渲染带有反抗色彩,与主流价值观不相吻合的奇谈怪论并积极推助其传播。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中,一些网络推手通过大量发帖、评论、转发、顶贴、推广话题等活动,运用反传统思维、有悖伦理道德的言论赚取大众“审丑”的眼球效应,成为网络热点议题。又通过触发公众情绪、冲击公民道德标准拉抬事件的广泛关注。这些网络舆论操控侵蚀了普通网民相互交流讨论的空间,扰乱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秩序,一些网络推手人为制造虚假的舆情干扰了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决策和正确引导。

由于公共危机事件的无法预知性,所以其在网络上的发布也带有很强的突发性。如2015年的“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瞬间发生,其信息最先是由微博网友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发布的,并在网络上以爆炸性的方式急速传播,引起大众的关注及各部门的重视。公共危机事件由于涉及很多人的经济利益及生命安全,影响范围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致使信息急剧膨胀。网民利用方便简洁的社交传播软件,如微博、播客、MSN、BBS和QQ等交流信息、发表观点建议,信息裂变立体化海量扩散。

3 公共危机传播的舆情引导与管理对策

20世纪以来,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所营造的立体化传播环境架构在社会传播体系之中。媒介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愈加深刻的影响着人们接受信息的内容及形式。

媒体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舆论导向及网络事态发展时,传统媒体要时刻了解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以期能够优先知晓最真实的事件进展情况,在网络传播上的特点及影响力,及时把握网民的情绪变化。网络传播虽然具有自发性、快速、裂变式传播的特点,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匿名、高自由度,弱审查化的特点,当危机事件爆发时,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极为迫切且盲从,容易对当前形式判断不清,易受到网络流言谣言的影响,造成大规模的恐慌,引发事件的进一步恶化。

同时,如果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观点、评论并未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及时的发布、传播和引导,这也表明主流媒体在此事上缺乏积极和富有技巧性的引导。当舆情引发危机的时候,主流媒体应对不当,就会产生“二次危机”。而公众对公共权力机构的质疑、不满和既有偏见,谣言以及部分带有偏见的舆论构成了“二次危机”的土壤,大量非理性的对抗情绪、谣言、揣测,甚至有可能引发线下的集体行动。

所以,传统媒体应该高度关注网络媒体的动态及网民情绪的变化,主动与网络媒体进行联动,将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观点、评论在媒体上进行及时的发布、传播和引导,并且,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网民的心理,尊重网民的情感,及时疏导网民非理性的情绪,给他们表达观点和宣泄情绪的渠道,同时把握好以情动人的界限,提升报道的理性和建设性,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抓住时机,勇于发声,维护法治、维护国家利益,牢牢坚守传统媒体的道德底线,以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现在,我国互联网的管理体制在不懈探索和日益完善中,将网络社会纳入法制轨道,既是对网络诽谤者的惩戒,更是对人们获取真实信息,表达多元观点的保护。“依法治网”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管理。政府部门应根据网络的传播特性,在完善我国现有的互联网管理体制、推动互联网立法和监管的同时,制定对网络管理的相关条例和规章制度。通过政府监管,以确保网络传播规范化、制度化运营,保证网络合理运作,以营建优质的网络舆论环境。

摘要:从传播学的角度介入公共危机是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在全球的各个国家中,公共危机事件也是频频发生,并且其上传至网络引发的裂变式转发传播也是当今公共社会管理中的焦点,在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上,公共危机传播也成为其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主要从公共危机事件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最新的传播态势入手,解析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特性,尤其是网络传播所带来的新的舆情问题,运用传播学及危机管理的相关知识,提出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引导及管理对策,为公共危机管理积累经验及提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公共危机事件,舆论引导,网络传播

注释

上一篇:客家民居影像下一篇:民族文献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