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献数据库

2024-08-15

民族文献数据库(共12篇)

民族文献数据库 篇1

0 引言

宁夏虽然是中国西北部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但由于其独特的地域特性和资源禀赋, 造就了以枸杞、葡萄、瓜果、马铃薯、牛羊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和以煤化工、新材料、太阳能、风能等为主的能源特色产业, 通过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动产生了大量的特色科技文献资源, 其特色资源在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区域化特色文献资源的传承作用, 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等大数据技术, 对独特的区域化的特色文献资源进行集成整合和建设, 提高对本地化特色资源的整合保护, 这是发挥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公益性社会职能, 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动, 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提高宁夏地区在全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1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1.1 西部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区域资源造就独特的产业集群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新材料、矿产资源和特色的农业资源等产业资源优势已经成为是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劲所在, 作为全国国土面积最小的西部民族地区———宁夏,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区域资源蕴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比如:煤炭矿产资源、新材料、枸杞、清真牛羊肉、马铃薯、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其在宁夏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科研人员在特色产业的发展创新活动中, 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科技研究成果, 由此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原始文献资源和优秀的科技成果资源。为了更好地将这些具有民族区域优势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为主的文献资源得以有效地积累、保存和传承, 并能够使其在今后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它高效的利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循环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特色生产、科研、教学等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宁夏“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也重点提出围绕13个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和建设宁夏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五优一新”产业集群的战略发展思路, 具有宁夏地域特色的各类产业数据库资源毋庸置疑地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核心战略资源, 也是西部宁夏地区重要的典藏科技文献资源。为更好地配合区域科技经济和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的需求, 持续地完善和强化特色产业文献资源的建设力度, 满足科研人员在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对特色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特殊需要, 优势特色产业数据库建设必然是情报服务机构信息资源集成整合建设的重点, 是满足科研人员科技创新重大需求的一项持续性工作。

1.2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西部宁夏地区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

随着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逐步推进, 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得到了相应的扶持和发展, 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各类科技资源实现了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 适应宁夏科研创新需求的科技文献保障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各类基础文献信息资源也为自治区自主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同时, 国家在“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又明确提出“要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基本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资源和条件支撑体系”。2014年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在全区科技大会上, 提出“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面向基层开展科技推广应用活动, 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政策上的战略支持对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依据宁夏“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重大举措,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宁夏优势特色产业数据库建设作为资源整合建设的重点, 加强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资源的收集加工, 逐步形成并建设具有西部区域特色的特色产业文献数据库, 满足宁夏民族地区在区域科技创新方面的特殊需求。

2 基于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 充分利用一次和二次科技文献资源, 建设地方特色科技文献数据库

宁夏本地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重点是基于国内外科技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成果、科技动态、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技资料、科技报告以及专业数据库等各类科技文献信息, 将所搜集处理的资源进行分类筛选, 然后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对科技文献资源进行题名、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原文等数据库建设要素进行分析、加工, 依托反向代理技术、元数据仓储技术、数据关联挖掘技术等大数据挖掘处理技术, 对独特的区域化特色文献资源进行集成整合使其数字化, 实施有效存储。截止目前, 已建成的本地化特色文献数据库达到16个, 重点为:宁夏新材料专题文献数据库、宁夏清真牛羊肉专题数据库、宁夏羊绒产业数据库、宁夏草业专题数据库、宁夏枸杞专题文献数据库、宁夏马铃薯专题文献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数据库分类以科技文献数据资源、专利文献数据资源、科技成果数据资源等为主, 已经建成的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总量已达8万余篇。

3 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有效地提升了西部宁夏地区情报信息服务能力

3.1 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使宁夏科技文献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更具特色

本地化特色资源建设是时代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必然, 区域不同则本地化特色资源的整合配置特点也不同, 它是提高情报 (信息) 服务机构服务于地区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基础科技文献资源, 通过对本地区特色产业文献资源的有效挖掘、整合集成, 使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平台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专一性, 特别是以特色文献资源作为情报 (信息) 服务机构创新服务的重要资源载体, 可以使科研人员在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利用特色资源, 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再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提升文献资源对宁夏科技创新主体的文献支撑保障能力, 助推宁夏地区科技创新的循环式、跨越式发展, 提高情报服务机构利用科技文献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科技创新的能力。

3.2 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可有效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

通过特色产业文献数据库的持续建设, 使特色化文献资源得到不断更新。也使科研人员能够通过特色产业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现在宁夏重点领域、战略兴新产业和科技重大专项领域的不断地创新发展;情报分析人员也可以智慧地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交互和挖掘, 通过热点主题抽取、趋势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知识组织, 实现数据资源的高度“加工”和“增值”, 面向企业提供通用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主题趋势、知识脉络分析的知识服务产品, 为创新主体中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定制科技文献知识服务产品, 如:专题服务、定题服务、专利分析报告等, 使其成为科技创新活动中重要战略支撑产品。

总之, 宁夏特色产业数据库建设是大数据时期的一项长期持续性工作, 是围绕区域化产业发展现状实现情报信息机构社会公益性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 对于提升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力, 开展个性化知识服务, 拓展服务范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红玲.民族地区特色科技资源开发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云南科技管理, 2012 (3) :23-24.

[2]谭黔林.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J].图书馆界, 2014 (2) :18-19.

[3]何建新.馆藏民国文献的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为例[J].农业网络信息, 2014 (3) :64-65.

[4]周伟.面向企业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服务模式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 3, 26 (3) :177-178.

民族文献数据库 篇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缔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古至今,保留、流传了大量的文献,这些文献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在这些文献中,不但有汉族文献,而且还有非常珍贵的少数民族文献。少数民族文献即民族文献,指除汉族以外的,研究和记载我国各少数民族有关的政治、经济、地理、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民族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用汉文记录的有关民族问题的民族文献。这部分文献占绝大部分。2.用少数民族文字记录的民族文献。目前,我国共有21个少数民族有本民族的文字,民族文字文献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献。3.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用口耳相传和用简易图形符号记录形成的民族文献。侗族就有这样的歌谣:“古人讲,老人谈,一代一代往下传;树有根,水有源,好听的话儿有歌篇;没有文字好记载,侗家无文靠口传。”这种口碑文献具有丰富性、群众性、口头性、承传性、变异性的特点。

民族文献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光辉璀璨文化的显著标志,是祖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民族文献工作对继承、发扬和繁荣民族文化,搞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索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都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中国几千年来,由于历代统治者站在大民族主义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对民族文化进行蔑视和扼杀,使民族文献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以及口头流传的口碑文献遭到了大量的毁坏、流失以至失传。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挖掘、整理与利用民族文献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指导下,民族文献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有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今后民族文献的挖掘整理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认清民族文献挖掘、整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2.建立各级组织管理机构,搞好规划工作。3.加大财力,多渠道地筹集资金。4.增加智力投资,多形式、多层次地培养专业人才,逐步建立一支完整的高水平的专业队伍。5.各地区民族文献工作机构要加强交流与协作,避免课题重复,人财物的浪费。6.努力抓好民族文献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等等。

民族文献工作的中心内容就是挖掘、整理与利用民族文献。我们开展民族文献工作,首先就要抓好民族文献的挖掘与整理。挖掘整理民族文献不只限于古代的民族文献,而是古、今、外都要搜集整理。古,就是古代的民族文献(民族古籍);今,就是解放以后的现代民族文献;外,就是国外的民族文献,包括流散于国外的我国民族文献和与我国民族有关的民族文献。当前,抢救整理民族古籍(包括历史上没有文字,靠口耳相传及图形字符的口碑文献)这已成为当务之急。因为通晓民族古籍的专家不多,且大多年近古稀,一旦逝去,损失将无法弥补。由于民族文献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多样性、分散性、复杂性的特点,民族文献的挖掘整理工作要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来进行。要深入民间,从地方文献中(如方志,家、族谱,杂著及手迹真品等)挖掘整理;从汉文古文献中挖掘整理;从有关民族问题的著述中挖掘整理;从民族地区各界人士手中(如宗教界人士、民族长者等)挖掘整理;从国外有关我国民族的文献中挖掘整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在挖掘整理民族文献方面成绩突出,经过十年努力,他们已经基本上把涉及本州的古今文献资料收齐,还抢救了《蛮书》、《南沼野史》、《南诏备考》、《白国因由》、《鹤庆县志稿》等几种民族文献古籍,还访求、复制白族谱牒20余种。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及中央民族图书馆近几年来也抢救、整理了大量的民族文献,特别是民族古籍。如,《王统世系明鉴》、《西域同文志》(汉、满、蒙、藏、托忒,维六种文字)、《新疆四赋》、《五边典则》、《滇志》等。

我们挖掘整理民族文献工作的目的,一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二是供各民族读者研究利用,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民族文献种类繁多。分布复杂,民族文献资源布局很不平衡,很不合理,处于混乱状态。这给民族文献的利用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一方面,供过于求,民族文献被堆入库房,很少有人问津,利用率极低;另一方面,供不应求,各民族专业工作者常常无资料可寻,处于饥饿状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要搞好民族文献的利用工作:

1.要合理布局我国民族文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根据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的原则.以及我国民族文献资源分布的情况,可建立国家、省(自治区)、地(市、自治州)、县区四级民族文献资源布局网。布局网要以各级图书馆为中心,包括各级民族高校、民族研究部门和档案馆等。并可成立一些民族文献中心。(1)国家级。中央、国家民委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组织协调整个民族文献资源的布局,及挖掘、整理与利用民族文献的工作。在北京应成立国家民族文献中心,可由国家图书馆、民族图书馆、中央民院图书馆等单位联合组成。(2)省(自治区)级。省(自治区)级应重点收集、整理本省(自治区)有关民族和本地区的古今民族文献。可成立省级民族文献资源中心。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成立维、哈文献中心;内蒙可成立蒙文献中心;辽宁可成立满文献中心;西藏可成立藏文献中心,等等。 (3)地区(市、自治州)级和县级。应重点挖掘、整理有关本州、县所在地的民族文献。也可成立地区(州、市)和县级民族文献中心。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可成立延边朝文献中心,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可成立凉山彝文献中心等等。 成立这些民族文献中心,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评估和研究。要看本民族、本地区文献收藏量的大小,民族文献同整个馆藏的比重,藏书的系统性、完整性如何、民族文献收藏质量的好坏,专业人员素质、学术水平的高低及人员结构、管理水平、现代化建设、地理位置等等,都要考虑进去。

2.要摸清家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族文献普查工作。

3.编制民族文献资源联合目录。编制民族文献资源联合目录,是挖掘、整理现有文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最有效的手段。各馆要编写民族文献馆臧目录。在此基础上,各省(自治区)图书馆要编写联合目录,国家要编写全国民族文献总目。我国第一部全国性少数民族图书联合目录、是1979年出版的《全国蒙文古旧图书联合目录》,以后又有《全国满文图书联合目录》、《全国满文石刻目录》、《北京现有彝族历史文献的部分书目》、《藏文典集类目录》,《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民族文献联合目录》等相继问世。

4.应用电子计算机及缩微、光盘等现代化技术,逐步建立民族文献情报计算机检索网。

5.要端正思想,树立“资源共享”、“藏而为用”的新思想观念。

总之,开展民族文献工作已经到了该不容缓的时候,任重道远。这项工作目前尚处起步阶段而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要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对这项工作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使民族文献工作在全国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魏忠 浅谈我国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 《民族研究》1990(6)

(2)吴肃民、关照宏 再谈民族古籍及其整理《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1)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文献计量分析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文献计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

文章选取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文献信息获取平台,跨库选择13个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关键词”和“主题”为检索项,以“民族地区”并含“职业教育”为检索式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1984年到2014年,检索范围为所有学科,共检索出829篇相关文献。

二、文献计量分析

(一)年度文献数量分析

年度文献数量分析是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文献数量的变化波动情况,从整体上把握文献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后期发展的趋势,可以从纵向上揭示出文献数量的发展规律。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文献做成折线图,从论文数量逐年变化图中可以看到1984年开始有了第一篇文献。从2003年的13篇研究文献增加到2014年的112篇,说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引起研究热潮的主要原因在于2003年教育部着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可以说,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性因素。

(二)论文学科类别分析

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别是“职业教育”这一学科,文献篇数达到520篇,占年载文总数的62%,其次是“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这也与关键词研究结果相切合。“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分别有58篇、24篇、16篇。从学科类别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研究大多是从教育理论和管理体制等角度进行分析,国家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作用后续待发,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辅相成。

(三)论文研究层次分析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社科)、行业指导(社科)和高等教育方面。其中,基础研究(社科)方面的文献数量最多,高达335篇,占年载文献总数的40%;其次是行业指导(社科)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文献,分别有210篇和85篇,分别占年载文献总数的25%和10%。

(四)论文基金资助来源分析

基金论文所受资助基金的级别与其学术水平虽无必然的相关性,但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受资助基金的主要来源,及该学科在科学研究中所受的关注程度。从检索结果得出,共有39篇文献获得了资助,仅占文献总数的4%,说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缺乏资金上的支持,研究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的资助主要来自国家级科研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给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资助力度最大,论文基金资助来源单一,占资助文献总数量的53%。这些资金项目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的支持,是让其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省厅级科研基金及其他基金论文8篇,占基金论文总数的20%。

(五)发文机构地域分布分析

根据发文机构区域分布柱状图分析可知分布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排名前四的地区分别是:重庆地区机构发文35 篇,云南地区机构发文35篇,广西地区机构发文32篇,贵州地区机构发文31篇。 这说明了民族地区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研究居多,而其他地区研究的贡献比例较小,如北京地区机构发文15篇,广东地区机构发文6篇。同时,就民族地区地域分布情况来看,新疆、内蒙古地区机构分别发布18篇、17篇,相对于广西、贵州等地较少,经济较好的地区, 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更多的投入,产生的成果也相对较好。

三、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基金的支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和影响力,基金支持不足将会影响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可持续性。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基数小,说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缺乏资金上的支持,研究重视程度不够。从国家教育科研层面来说,应更加重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的资助主要来自国家级科研基金,论文基金资助来源单一,而各省厅级科研基金及其他基金贡献力较小。建議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各省之间的合作交流,对同一类型课题鼓励协同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基金支持力度, 形成高质量的系列成果。

(二)提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分析,成果多为问题、对策研究,成果创新性不高。基金支持不够说明了很多研究成果是在未经过充分论证下形成的,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有关的文章大多发表在一般类型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章屈指可数,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的质量不高这一现状,文章的创新性和质量有待提高。民族地区要努力提高自身研究实力,寻找新问题作为切入点,积极争取高级别基金的支持,提高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三)扩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的领域

学科类别主要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层次中,基础研究(社科)和行业指导(社科)占较大比例。研究领域单一,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首先要扩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中问题的覆盖面;其次,要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研究与社会中的专门职业挂钩,职业教育深入到国家行政管理、农业经济、旅游等学科类别中,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职业教育的应用情况,切实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空谈理论框架;最后,职业教育要在研究层次上拓展深度,扩大到高等教育等其他层次面。

【参考文献】

[1]潘宁.情报学核心期刊基金资助论文定量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01).

民族文献数据库 篇4

1“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资料建设提出的要求

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来,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了一批适合鄂西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当下经济发展趋势的文化项目,力求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名片,为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提供动力。这一政策的出台可以追溯至1985年前后,我国从世界经济论坛引入“关于竞争能力的报告”之后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思维策略的一些认识。鄂西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然资源开发面临诸多挑战,要想令当地的经济发展有所改观,就必须引进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王秉安先生指出:“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在其所处的大区域中与同类区域争夺市场和资源的能力。”随着学术界就区域竞争力的研究逐步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该地区具有而其他地区不可模仿和学习的能力或素质。”就鄂西地区来说,自然景观和地方文化是当地最为鲜明和突出的两大优势资源,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共同孕育了自然景观中最具竞争优势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旅游已不停留在游山玩水这样一种感官愉悦的观光旅游层次上,日益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高品位审美文化活动。旅游开发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与经济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文化过程,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而文化又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传承性,并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从而使文化因素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理所应当在这样一个文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本地区最大的信息库,既可满足本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又可兼顾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生态文化旅游”这一重要兴州战略的指引下,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作为一所地处恩施州首府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如何应对这一兴州战略,如何确定本馆的特色馆藏,如何建设富有本馆特色的信息库,如何实现特色馆藏的长期保存,并探寻本馆特色馆藏的建设与本校特色学科建设及本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实现以特色馆藏促特色文化建设,以特色馆藏促旅游产品开发等一系列问题显得日益紧迫且意义重大。课题组将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馆藏的建设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为例”为题展开研究,期望能为本馆的馆藏建设指引方向,为同在圈内的图书馆提供借鉴,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帮助。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根据本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及其主要读者群的需要,在收藏文献资料过程中有意识选择并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和优势的馆藏体系。加快特色文献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也明确提出了应“根据馆藏基础及地区或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判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因此,图书馆要保持活力,保持竞争性,就要建设具有权威性、地域性、代表性和个性鲜明的特色馆藏,并不断优化馆藏结构,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标。这一点已成为图书馆人的共识,国内外均有较多文献作了论述。

对自然景观和地方文化的关注,与我国学术界从西方引入“生态文化”的理念有着直接的联系。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中国学术界开始将西方生态理论引入到学术讨论和问题研究中,孕育了“生态文化”的新概念,“并从两种学术理路对之作阐释,一种是将生态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应当采取的新的文化形态,另一种则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生态文化视为一个历史范畴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生态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生态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生态观、文化观和宇宙观为指导,以调适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而形成的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观念(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与生态文化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深刻的联系。”作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播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民族高校更应在当地的文化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2 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定位

我国对旅游特色馆藏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旅游特色馆藏的作用与价值、分类与特点及收藏范围、开发与利用及数字化研究等方面,主要研究人员有钟琼、尹美菊、温颖欣、魏伟等。作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之一的旅游特色馆藏建设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图书馆馆藏建设的新领域,有利于丰富图书馆馆藏理论体系。旅游特色馆藏及其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推动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的深度发展,有利于满足广大游客对旅游信息的需求,有利于加强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并提高学科发展水平。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背景来研究圈内旅游特色馆藏建设的文献尚不多见,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将是未来湖北省支持湖北西部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中长期战略。

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多年来扎根于西部民族地区,形成以土家族资料收集、整理和民族地方志撰写为主要特征的馆藏储备形态,先后成立了“土家族研究网”、武陵地区民族研究特色数据网和本校硕士学位论文网等文献资源储备体系。土家族研究网以湖北民族研究所、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民族文献资料室为依托,主要为土家族研究学者和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信息检索和信息咨询服务。目前开设有土家族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研究动态、文物资料、文字资料、音像资料与图片资料等栏目。土家族研究网希望最大限度收集土家族研究中的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资料、图片和音像资料、学术著作、论文和调查报告、民族地方志、民族地方概况、政协文史资料、党史资料、考古发掘资料、民间文艺资料及实物资料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力图建设成土家族研究的资源数据中心。在众多的土家族文献资源中,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储备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土家族织锦,为传播和研究土家族织锦独具的抽象构图特征提供了实物资料。“土家族织锦与黎族织锦、傣族织锦、苗族织锦并称全国‘四大民族名锦’。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土家织锦就己经作为贡品进宫。土家族织锦在土家语中叫‘西兰卡普’,用汉语释义,‘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花铺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西兰卡普”的制作技术不断得到提高,并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还建设有“武陵地区民族研究特色数据网”,该数据库以湖北民族学院民族文献资源、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相关馆员和学者群为依托,全面系统地收集、挖掘、整理、保存和传播武陵地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构建武陵地区民族研究文献数据库、非遗文物及民俗风情多媒体数据库、学者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以现代化手段保护和传承武陵地区特色文献,全面展示武陵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医药、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各领域的研究特色和学术积累,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及中医学等学科的本土化研究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文献信息保障平台。同时,湖北民院图书馆与州内各县市公共图书信息机构在旅游特色馆藏文献建设方面的共享协作机制研究,还针对州内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馆藏文献的整合开发及信息化建设与利用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学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正在形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馆藏文献的建设与本校旅游管理学科及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互促关系研究。

3 民族院校资源建设与“生态文化”发展的统一

作为地方民族类院校,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同时,还需要承担起文化保存、开发和利用的社会职能。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以土家族文献资料电子化为载体的土家族研究网,不仅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了便利的文献查阅功能,还将一批长久以来被忽视、被遗忘的土家族地域文化的表演、制作技法保存下来,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以2008年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得民族类唱法金奖的“土苗兄妹组合”为例,该组合由湖北民族学院在校学生吴娟和获得“土家歌王”称号的王爱民等人组成。他们一曲《打起鼓盆唱起歌》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这首歌曲是湖北省著名作曲家王原平,根据保康县大型情景音乐剧《荆山楚源》中的民歌《鼓盆歌》改编而成,其中加入了长阳山歌高腔元素,显得更加高亢嘹亮,地方特色更加浓厚。以此为开端,湖北民族学院大力引进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人才,以教学培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同时,当地正在形成的以地方土苗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品牌,二者构成了高等院校民族文化资源整理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生态文化”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前文对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文献馆藏资源的介绍,可以看到,地方民族院校储备了类型丰富、数量庞大的各类地方文化资源,在为本校教师提供文献查询、资料整理的同时,还鄂西地区文化发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但文献资源与生态文化经济的发展之间尚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学术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生态文化”研究以来,就高度重视研究协调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平衡点问题的讨论。一部分学者基于文化捍卫者的自我定位,对于以经济发展为唯一诉求的文化产业开发持彻底否定的态度,并认为此类开发模式将最终导致经济发展模式的同质化以及文化资源的破坏。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可以维持良性的互动模式,只需对当下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给予适当调整即可。两派学者的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又由于二者均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产业开发中寻找到相应的证据,最终形成了两派观点始终处于焦灼状态的状况。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需要跳出以经济发展和文化资源的保护的争辩为矛盾双方的讨论模式,转而寻求一种更具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研究模式。

随着社会各界对“生态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地方政府和民间机构也逐渐形成了以民族文化品牌打造为目标的文化产业营造意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更成为使地方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开发的技术保障,作为一项方兴未艾的开拓性事业,以大数据建设为切入点讨论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建设中各项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在这一领域也仅仅是开其端绪而已,将来的工作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撑和技术投入。

参考文献

[1]王秉安,陈振华.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2]郭清霞,鲁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竞争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2(1).

民族口碑文献信息之传承与搜集 篇5

民族口碑文献信息之传承与搜集

从图书馆开展民族“口碑文献信息”搜集之文化背景:民族“口碑文献信息”传承模式之依赖以及时民族“口碑文献信息”传承模式之分析等三方面开展理性思考,期望对民族“口碑文献信息”的搜集工作有所裨益.

作 者:欧阳佩瑾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图书馆,贵州,凯里,556000 刊 名: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IN AGRICULTURE 年,卷(期): 22(7) 分类号:G253 关键词:图书馆   民族   口碑文献信息   搜集  

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知识产权研究 篇6

[关键词] 图书馆 地方文献 数据库 知识产权 合理使用

1 前 言

据我国第26次互联网报告可知: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到31.8%,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利用网络作为沟通工具不断加强的特点。网络信息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而且也给文献信息中心——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网络时代不仅使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成为可能,而且也为实现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用户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相关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进步和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成为多边贸易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为了在网络时代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自建特色数据库,建设具有其独特优势的信息資源保障体系。但在自建数据库的过程中,必然会牵涉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本文对自建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知识产权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图书馆在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中的合理使用等有利因素,进一步做好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

2 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1995年7月,欧洲议会和部长理事会通过的“欧盟数据库法律保护指令”中正式在国际条约中使用了“数据库”(database)这一概念,并在《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96/9/EC)》中首次以法律文件形式明确了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是指经系统或有序地安排,并可通过电子或其他手段单独加以访问的独立作品、数据或其他材料的集合。由此可知,地方文献数据库是指通过系统,将具有某一地方地域特征的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提供多种检索途径的地方文献信息的数据集合。通过对地方文献进行深加工,使其变得有序化、科学化、标准化,易于查找与利用。地方文献数据库具有信息载体多样、品种齐全、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检索途径与方式多样、检索速度快捷等特点,对于地方政治繁荣与稳定、经济的腾飞与发展、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重视。近年来知识产权的侵权诉讼案也有所增加。图书馆在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时,会涉及到许多知识产权问题,如应如何使用他人作品?使用他人作品时,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有哪些?地方文献数据库建成后应如何利用《着作权法》进行保护?等等。

3.1 地方文献数据库信息源选取上的知识产权问题

地方文献数据库信息源主要由如下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免费公共信息資源,二是保护期内的信息資源。图书馆在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过程中,在信息源的选择上对以上两部分的信息源要分别对待。

3.1.1 免费公共信息源选取上的知识产权问题 免费公共信息源由如下几部分组成:超过知识产权保护期的作品;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官方正式译文;时事新闻;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超过知识产权保护期的作品的选取问题。《着作权法》第21条对着作权的保护规定: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着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着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其发表权、着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受着作权法保护。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其发表权、着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受着作权法保护。

上述各种超过着作权法保护期的作品,图书馆在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时,对图书馆本馆所拥有的地方文献的善本、古籍及历史性資料等印刷型文献,可自行实行数字化处理,而无需征得着作权人同意,也不需支付酬金,但不得损害着作权人的人身权。

?不受《着作权》保护的作品的选取问题。《着作权法》第5条第1款规定:由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作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官方文件和官方译文)等不受着作权保护,属于免费公共信息資源。图书馆在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时,凡是涉及到某一地域的法律、法规及当地政府的决议、决定等信息資源可自由获取,无需征得着作权人同意,也不需支付酬金,但是要遵照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同时也应该体现在合理使用的具体条款中。

《着作权法》第5条第2、3款规定:时事新闻、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等不受《着作权法》保护。故图书馆在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时,对于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涉及某一地域的单纯事实消息,可以自由获取,而无需征得着作权人同意,也不需支付酬金。着作权人声明不许转载、转贴等除外。

具有通用性、工具性的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等不受《着作权法》保护,图书馆在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时,可自由获取。但是一个家族的家谱、族谱等是受《着作权法》保护的,如果图书馆在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时,要将所收集到的还在保护期内的家谱、族谱进行数字化,则需征得着作权人的同意,并支付酬金。

3.1.2 保护期内的信息源选取应注意的知识产权问题

?保护期内纸质信息源的选取问题。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着作权法》中对着作权的限制,对在保护期内的地方文献信息进行合理使用。《着作权法》第22条第6、8款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等,可以不经着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着作权人的其他权利。图书馆在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时,可将本馆已购买的地方文献中的纸质資源数字化,以供教学、科研的需要,但不得以营利形式出版发行,同时应将这部分文献信息資源的使用范围限制在图书馆的IP地址范围内。

?网络作品的合理使用问题。网络作品是指通过网络出版的各种作品形式。网络作品必须具备4个条件方能受《着作权法》的保护:①必须是作者自己创作,即具有独创性的作品;②必须是属于文学、艺术或科学领域的作品;③必须以一定的形式表现或固定下来的作品;④作品的内容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1]40-41。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享有着作权的网络作品而不必征得着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必向着作权人支付报酬的制度[1]122。合理使用制度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信息的全社会共享与权利人的控制使用之间的矛盾,网络作品的合理使用不能损害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因此,图书馆在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时,对网络作品的合理使用必须限制在对着作权人的经济利益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的情况下。

网络上有大量的开放式信息資源,如论坛、新闻组、聊天室里发的信息,对于这类作品中的地方文献信息源,如果作者没有特别声明不得转载的,图书馆在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时,可合理使用,并且不用支付报酬。但是,在地方文献数据库中要采用技术措施,只允许读者在馆内IP范围内阅读而不允许复制。

欧盟数据库保护指令,对数据库的合法用户可以不经数据库制作者同意,为教学科研目的,复制数据库内容的实质性部分,但要标明材料的来源,使用的内容也不能超出实现非商业性目的所需的程度;也可以为任何目的,复制或传播数据库内容的非实质性部分[2]。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数据库保护条例,但参照欧盟的数据库保护条例,图书馆对自己已购买的网络数据库中的某些具有某一地域特征的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資源可以少量复制到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中,但只能无偿提供给馆内IP范围内的读者使用。

另外,图书馆在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时,利用搜索引擎检索到有关某一地域的地方文献网站,可以复制其网页,但不得损害网站权利人的合法权利,不得破坏权利人为作品设置的技术措施,也不得提供复制功能。网页权利人声明不允许复制除外。

3.2 地方文献数据库本身享有的知识产权问题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大多数国家大都将数据库解释为汇编作品的一种,将数据库按汇编作品对待。根据着作权法保护原则,只有内容或编排构成智力创作的数据库才能受到保护,这点已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的复制越来越快速、简单,因而网络数据库更容易遭受侵害。在欧美的推动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8月30日公布了《关于数据库知识产权条约的实体条款的基本建议》。虽然该数据库条约草案并没有实质生效。但是,根据“额头出汗原则”,只要在数据库开发中,在数据库的材料收集、选择、组织和编排方面确实付出了辛勤劳动,投入了经费和时间,使用了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则数据库无论是否具有独创性,都可以获得着作权法的保护[1]80-82。因此图书馆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时,无论是从数据库内容材料的收集、选取、组织和编排方面,还是在经费与时间方面都投入了不少财力与精力,故图书馆的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本身应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

地方文献数据库的价值性、投資的巨大性、复制和侵权的简便性,决定了必须对地方文献数据库采取有力的法律保护。图书馆在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时,可利用数字水印技术为地方文献数据库提供安全、合法的交流平台,系统利用数字水印技术通过设置用户的使用权限来控制用户的資源利用范围,提高地方文献传输、下载的安全性。通过在网页中加入合适的数字水印,再依据嵌入水印鉴定文档是否被盗版或篡改,防止数据库中涉及的文献信息内容被篡改或非法盗用,从而从技术层面上实现对地方文献数据库的保护[3]。

3.3 地方文献数据库服务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

地方文献数据库分书目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书目数据库的服务不会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但是,图书馆在提供全文数据库服务时,则要注意数据库服务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在全文数据库中,对于从网络上下载的免费网络信息資源,在提供全文服务时,要注意判别网络信息資源本身的准确性,从而保证在地方文献数据库中提供的相关全文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因为《着作权法》第10条第4款规定: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如果在地方文献数据库中,提供的信息資源缺乏准确性与完整性,则容易侵犯着作权人的人身权,从而使图书馆无辜卷入知识产权的侵权风波,使图书馆在名誉上及财产上蒙受损失。另外,对将本馆已购的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而成的电子全文及从网络数据库上下载的全文信息,则要控制好其获取范围,即要保证只能在图书馆IP范围内才能阅读,同时不提供复制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方文献数据库中所收集的原始材料着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4 结 语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11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根据馆藏特色及地区或系统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的分工,开展特色数字資源建设和网络虚拟資源建设”。图书馆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同时,在資源建设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在資源建设中一般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一代或几代图书馆人的艰苦努力,花较长的时间,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但是在法律意识不断加强的今天,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应充分依据《着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规定,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做好地方文献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正确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参考文献:

[1] 党跃臣,曹树人.网络出版知识产权导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扬.网络知识产权法.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80.

[3] 李锦兰,沈秉乾.数字水印技术在茂名地方文献数据库中的应用.兰台世界,2011(2):29-30.

浅析维吾尔民族文献的特点 篇7

1 民族文献的特点

民族文献是研究和记载我国各少数民族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文献[1]。 我国有55 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祖国大地上世世代代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献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这些民族文献资料看似各异,可仔细研究,它们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根据蔺继红,王莉君和任瑞羾的研究这些特点可以归纳为地方性、史料性、综合性、系统性、民族性、多样性等几点。

1.1 民族文献地方性特点

地方性是民族文献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虽然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祖国大地上,可各个少数民族跟其他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在大范围各民族是共同生活,小范围,也就是某一区域以某一民族为主的居住特点。比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全疆范围来讲以维吾尔、哈萨克、汉族、蒙古等民族为主的13个民族聚居在一起,可从小范围看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还是有所不同。哈密,吐鲁番,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区人口基本上以维吾尔族为主;乌鲁木齐、库尔勒、石河子等地区主要以汉族为主;伊犁、阿尔泰、塔城等地区人口主要以哈萨克为主。各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区域的具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他们居住的地里位置、地里环境、族源、人口分布、迁移、自然资源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在民族文献资料里就成了它们不同于其他民族文献资料的个性特点,因而,反映某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生活等方面的文献就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性。

1.2 民族文献的民族性

民族文献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献采用的表达形式上和民族文献内容上。最能体现文献表达形式的民族性的一点可以说是用来记载文献的载体。 据调查显示:全国21个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的文献,34个无文字民族用简易图符记录和用语言世代相传形成的文献[2]。用来记录民族文献的这些文字和图符都有比较突出的民族性。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兹别克族….等民族用的是以阿拉伯语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文字,是一种书写从右到左的,看似阿拉伯文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就能够很明显地体现出这些民族作为世界穆斯林民族之一的特点。少数民族文献在内容上的民族性更加突出。如 “内容上傣文文献多以佛经为多,而东巴文献则多与东巴教的自然崇拜紧密相连”[2]。

1.3 民族文献类型的多种多样性

我国少数民族有多种载体形式的民族文献,有纸型的和非纸型的、也有口头流传的。如维吾尔族的《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古丽和诺鲁兹》、《拉失德史》、哈萨克族的《阿拜箴言录》、蒙古族的《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纲》、《蒙古源流》,藏族的《五要素实践及其他》、《白莲花言教》等文献资料都有纸质版本,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都是口头流传的非文本少数民族文献,可这些文献也都有纸质版本和非纸质的口头流传版本。“从成型的手段可以分印刷型和非印刷型;从装帧形式上,在我国主要有卷轴装、旋风装、经拆装、糊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和精装及胶制和电子等载体出版物的其他装帧;从特征分类上看,民族文献通常分为图书、报刊、学术论文、手稿、图表、会议记录等;从时间年代来区分,可将民族文献分为古今两大类;由分藏的地域来看,又可分为中外两地”[3]。

2 维吾尔民族文献的概况

维吾尔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据历史记载,从公元6-7 世纪起维吾尔族就已经开始用本民族语言撰写文献。在历史上,维吾尔族先后使用了突厥文、粟特文、回鹘文、摩尼文、叙利亚文、婆罗米文、哈卡尼亚文、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来记录本民族的语言,留下了大量的古代维吾尔文献[4]。这些文献以碑铭、木刻、纸卷等形式保存了下来,为我们了解维吾尔族先民的社会生活状态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维吾尔民族文献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时代的文献资料:1)突厥国(552-744)与回纥国时期(744-840)的鄂尔浑碑铭文献。这些碑铭文献主要有《阙特勤碑》、《毗伽可碑》、《暾欲谷碑》等。 2)高昌回鹘国时期的文献和喀拉罕王朝文献(9世纪至13世纪)。 这时期的文献主要有《恰希塔尼·伊力克伯克》、《哈勒亚木哈拉和帕帕木哈拉》、《两王子的故事》、《神猴与帕德摩瓦提姑娘》、《达尼提·帕拉》等。《吐鲁番民歌集》、《佛教诗歌集》、《摩尼教赞美诗》等诗歌;喀拉罕王朝文献有《突厥语辞典》、《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箴言集》等。3)察合台时期的文献(13~18世纪) 这时期的主要文献有《先知传》(又称《拉布乌孜故事集》)、《鲁提菲集》、《古丽与诺鲁兹》、《精义宝库》、《五部诗集》、《爱情与苦恼》、《漫游记》、《纳菲赛诗集》、《照世镜》、《玫瑰与夜莺》、《情缘录》、《艾尔西诗集》、《诸王书》、《法尔哈德与希琳》、《莱丽与麦吉侬》等等。4)清朝时期文献(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末)。这时期主要有《法尔哈德与希琳》、《莱丽与麦吉侬》、《麦赫宗与古丽尼莎》、《热碧亚与赛丁》、《中国土地上的圣战》、《诺孜古姆》、《凯旋记》等12部叙事诗。哲理长诗《济世宝珠》和抒情诗集《穆罕默斯集》等文献资料。5)现当代维吾尔文献(1919年至今)。

3 维吾尔民族文献的特点

从以上对维吾尔族民族文献的概述中可以看出维吾尔族民族文献虽然有跟其他民族文献共同的一些特点,可他还具有一些其他民族的文献资料所没有的独特之处,这些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3.1 维吾尔文献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

突厥国(552-744)与回纥国时期(744-840)的鄂尔浑碑铭文献,记载的基本上都是当时维吾尔社会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可其中还是有一些景教,萨满教等原始宗教的因素,如在《乌骨斯克汗传》中就有维吾尔族萨满教和景教崇拜的内容。高昌回鹘国时期的文献带有比较浓厚的摩尼教和佛教的影响,如《神猴与帕德摩瓦提姑娘》《佛教诗歌集》、《摩尼教赞美诗》等文献的标题就能充分体现其中的宗教色彩,而喀拉罕王朝文献,察合台时期文献和清朝时期文献中伊斯兰教影响较深。如《先知传》(又称《拉布乌孜故事集》),《纳菲赛诗集》,《热碧亚与赛丁》和《中国土地上的圣战》等文献的开头基本上都一样有“以仁慈的安拉的名字开始”这一句,这一点足以说明伊斯兰教对这时期维吾尔文献影响的深渡。

3.2 维吾尔民族文献具有明显的不连贯性

维吾尔族先民最初过着迁徙游牧生活,从9世纪大规模西迁之后,社会文化发生巨大的变迁,由草原游牧社会转变为农耕兼畜牧,宗教由摩尼教、萨满教改奉景教和佛教,最后皈依伊斯兰教,在此过程中使用的文字也更换了不少次,这些变化在各个时期的维吾尔文化之间产生了断层,因此反映和记录这些文化的维吾尔文献资料也显得不太连贯。如在突厥国与回纥国时期的文献资料跟高昌回鹘国时期的文献在内容上的差异很大,假如让一个不理解维吾尔族历史和文化的人看这两个时期的维吾尔文献,他不一定能看出他所看到的是同一个民族的文献资料。

3.3 维吾尔民族文献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整合性

维吾尔人在9世纪的西迁和几次改变宗教信仰对其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可它由摩尼教、萨满教改奉景教和佛教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和抛弃摩尼教和萨满教,反而把这些宗教的一些因素溶入到了景教和佛教信仰当中,到最后信奉伊斯兰教时也一样把之前信奉过的宗教的思想和仪式带入了伊斯兰教,在此过程中维吾尔族文化是在主体文化的基础上,大量的吸收并整合了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有利因素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因此,反映这种文化特色的维吾尔文献也就具备了很强的整合性。

总之,维吾尔民族文献作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其学术和利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跟其他民族文献一样也有地方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可因维吾尔族在发展历史当中的大迁移,频繁更换文字和改变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使它在内容上拥有了宗教色彩和整合性强等特点,但同时也使其显得有些不连贯。

参考文献

[1]杨群.民族文献概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15-20.

[2]蔺继红.试论少数民族文献的特点和价值利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22(2):95-96.

[3]任瑞羾.浅议民族文献形成及资源开发的价值[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0(3):57-59.

论维吾尔民族文献保护的现状 篇8

1 维吾尔民族文献保护现状

1.1 维吾尔民族文献保护工作有了政策支持, 经济保障和工作平台

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开展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指示, 于1983年9月联合下发了《关于搜集、整理和出版新疆少数民族古籍的通知》, 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办下设了6个业务小组:维吾尔——乌孜别克小组, 哈萨克——塔塔尔小组, 蒙古——达斡尔小组, 锡伯——满族小组, 回族小组和柯尔克孜族小组。各小组主要由该民族中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和从事民族古籍文献教学、研究、整理、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员组成, 协助自治区古籍办开展本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也为这项工作划拨了大量的资金。据统计, 从1984~20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划拨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经费共计650多万元[1]。

1.2 维吾尔民族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和分类索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为了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 来抢救和发掘少数民族古籍。1983年9月, “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了自治区及各地方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来,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目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搜集、收藏的少数民族古籍达两万多种 (部、册、件) , 整理出版500余种, 还包括有重要价值和重要影响的古籍文献。在这些古籍中, 有维吾尔族不朽名著《福乐智慧》的3种抄本影印本。这些古籍的公开出版发行, 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邓林的 《中国边疆图籍录》、《边政公论》被载于 《社会科学参考》的全国主要报刊。关于新疆研究的史学论文索引, 《西域史地论文资料索引》收录论述新疆历史的论文篇目 8000 余条, 内容分地方史、民族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历史地理和历史人物七大类。还有 《丝绸之路研究文献书目索引》详尽地著录了历代对丝绸之路的研究状况, 收录文献涉及 13 个学科, 总计为 23084 种 ( 篇) , 著录文献均具有学术性、资料性、系统性的特点。此外, 将文献资料中有历史价值的人物肖像、城郭牌楼、古代民族服饰及有关地图进行了翻拍、放大, 作为新疆历史图书资料, 供读者选购。新疆民政厅干部于维成同志编写出版了一本 17 万字的 《新疆建置沿革与地名研究》, 新疆文联刘向阳同志编出从战国时期至解放前夕, 历代迁客骚人吟咏乌鲁木齐的诗篇 《乌鲁木齐诗话》, 约 13 万字。

1.3 在建立维吾尔民族文献书目和数据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自治区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以及新疆大学、新疆示范大学、喀什示范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等民族高等学校, 为编制各种类型的维吾尔族民族地方文献书目及建立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作出了巨大贡献, 尤为令人高兴的是新疆大学图书馆已经编制了《新疆大学图书馆敏文图书索引目录 (维吾尔文) 》供本地的读者查阅。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维吾尔民族文献计算机编目难”的问题, 为建立维吾尔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 实现这些文献资料的在线共享创造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2 维吾尔民族文献保护的几点意见

综上所述, 维吾尔民族文献的保护工作在各级党政机构和部门的领导下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很多令人满意的成果, 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为了更加充分的发挥维吾尔民族文献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上, 还得继续做好这项工作。

2.1 维吾尔民族文献保护应从缩微化和数字化方向着手

缩微化和数字化技术对特别重要的文献的保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宝贵的文献容易受到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源, 需要对其进行复制, 以复制的文献再生形式供研究和阅读。但是, 缩微在今天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背景下, 已经不再是重要的技术了。相比之下, 数字化的技术在维吾尔民族文献的保存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技术地位, 数字化技术可以使得维吾尔民族文献突破时空的限制, 服务于更大的用户群体, 文献的利用价值更大。此外, 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使得维吾尔民族文献可以实现文献的电子化阅读和电子化索引。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 维吾尔民族文献的电子数据库就可实现, 在电子文献数据库中, 传统的维吾尔民族文献得到有效的保护, 同时也提高了利用效率, 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2.2 培养维吾尔民族文献专业修复人才

维吾尔民族文献的专业人才对于民族文献的发展和利用, 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由于维吾尔民族文献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保护起来非常困难。所以, 对于这个问题, 急需培养一批懂得文献专业修复的专业文献保护和开发人才。作为维吾尔民族文献的修复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课题。因此, 当务之急应将具有一定文献修复基础的人员派往现已开展维吾尔民族文献修复工作的单位进行学习和交流, 尽快培养一批既能修复古籍文献又能攻克维吾尔民族文献修复难题的复合型人才。希望尽一切力量延长这些维吾尔民族文献的寿命。

2.3 重视维吾尔民族文献的二、三次加工

利用民族文献创造新的价值是维吾尔民族文献的最终归宿, 所以, 对于维吾尔民族文献的保护, 需要在保存其宝贵文献完整和安全的同时, 也要发掘其经济和社会效果, 这使得文献的第二、三次加工变得尤为重要了。维吾尔民族文献的加工开发, 就是为了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服务的。所以, 新疆地区的图书文献机构必须对此工作加以重视, 通过人员的调整, 加大文献加工资源的配套工作, 积极对维吾尔民族文献的第二、三次进行加工。通过文献的加工, 加强对传统宝贵的维吾尔民族文献的保护, 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 也方便了人们对维吾尔民族文献的查阅和利用。

3 结语

维吾尔民族文献是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新疆地区各个民族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党和国家通过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明确了做好维吾尔民族文献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维吾尔民族文献充分体现了新疆维吾尔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民情, 是了解当地的气候、地质、物产、矿藏的主要途径, 有利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开发建设。此外, 维吾尔民族文献在加强民族关系融合的方面有着巨大的文化推动力, 通过文化的相互交流, 加深各个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识, 有利于民族大团结的民族关系的改善, 对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所以, 从这些层面来分析维吾尔民族文献的保护, 更加明确了其保护的重要性, 也指导了维吾尔民族文献的保护工作的展开。

参考文献

[1]张劲松.西部少数民族信息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9 (17) :96-98.

[2]张桂荣.民族地区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方法与途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7, 19 (2) :61-62.

[3]章小萍.谈民族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开发[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3, 15 (5) :69-70.

[4]阿尔斯兰.吉力力.新疆经济发展与民族特色经济相互关系[J].商场现代化, 2008, 20 (36) :217-218.

论新疆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篇9

关键词:地方民族文献,资源,新疆

地方文献是指以任何载体形式,专门记录某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民族地区的地方文献”。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就是发掘、寻找、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中切合读者需要的数据、事实、经验、知识、情报、信息,为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新疆地域特殊,民族众多,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形成独特的地方文献资源优势,是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大作用。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更加明确和凸显了开发新疆地方文献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了解新疆地区的过去和现在,了解新疆当地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民情,了解当地的气候、地质、物产、矿藏,充分利用新疆地方文献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团结友爱的史实和各民族人民保卫祖国边疆的史实,对于宣传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收集和整理新疆相关书目索引,充分利用民族地方文献资料

只有大力收集和整理有关新疆的专题和书目索引,才能够加以充分利用,体现其重要价值。如邓林的《中国边疆图籍录》《边政公论》,载于《社会科学参考》的全国主要报刊,关于新疆研究的史学论文索引,《西域史地论文资料索引》收录论述新疆历史的论文篇目8000余条,分地方史、民族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历史地理和历史人物七大类。还有《丝绸之路研究文献书目索引》详尽地著录了历代对丝绸之路的研究状况,收录文献涉及13个学科,总计为23084种(篇),著录文献均具有学术性、资料性、系统性的特点。此外,将文献资料中有历史价值的人物肖像、城郭牌楼、古代民族服饰及有关地图进行了翻拍、放大,作为新疆历史图书资料,供读者选购。新疆民政厅干部于维成同志编写出版了一本17万字的《新疆建置沿革与地名研究》,新疆文联刘向阳同志编出从战国时期至解放前夕,历代迁客骚人吟咏乌鲁木齐的诗篇《乌鲁木齐诗话》,约13万字。除此以外,在《大漠紫金令》《敦煌》《玉姣龙》《驼队》等电影和电视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有关人员也参考了如古代土蕃民族、回鹘民族、匈奴等新疆有关民族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从文献中解决了拍摄中有关反映民族习俗、服装、道具、头饰、建筑特点等问题。编制各种类型的民族地方文献书目及建立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为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创造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二、深化课题研究的同时,促进新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

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收藏的古籍善本《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规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以了解我国现存古籍保护的现状,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第一次全面深入的古籍普查,意义深远。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相关精神,200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启动了自治区相关单位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新疆各地文献信息中心作为古籍收藏的单位之一,积极参加了此次申报工作,在国家科学图书馆古籍专家的指导下,严格遵循相关申报程序与要求,按时提交了相关材料,顺利完成了此次申报工作。这些都是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撰写地方志,也都大量开发利用了本地区的民族地方文献。《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十二世纪前新疆开发史稿》是新疆社会科学院殷晴先生多年研究西域经济史的集成和升华,笔者捧读此书,感受良多。西域研究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国际性的显学,已有众多国内外学者耕耘其间,成果累累。

三、大力挖掘新疆民族地方文献,为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西部地区的发展,重点是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要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发展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这是至关重要的。施生田、石永强主编的《走进新疆》是一部可以让您了解、认识新疆全貌的书,该书坚持“厚今薄古”的写作原则,着重介绍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疆,其使用价值和史料价值极高。吴蔼宸编制的《新疆纪游》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由上篇、下篇共20章,附苏联游记和附录组成。兰其建主编的《新疆发展论坛》,收入自治区党校2001年秋季地厅级培训一班的学员们撰写的44篇文章,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新疆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和战略设想,对于新疆各级领导干部开阔视野、启迪思路、促进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雪犁主编的《中国丝绸之路辞典》,总结中外学者研究丝绸之路历史的成果,介绍“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地理、人文、科学,该工具书主要是为西北五省的经济建设服务,为科研服务,以及普及西北五省历史、地理知识服务。

四、培养新疆民族地方文献专业型人才,为资源建设和服务提供人才支持

新疆不少民族院校图书馆和民族科研院所图书馆都设置了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室)或民族文献中心,如新疆大学维吾尔族文献中心,开辟了民族地方文献阅览室;有的还建立了民族文化博物馆,这些民族文献中心、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室)、民族文化博物馆,都是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的基地,基地设置有民族地方文献专藏,集中管理,集中使用,非常方便。

要成功实现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关键在于有一大批善于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的人才,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民族地方文献丰富的知识,有的还要懂得民族地方语言文字,如懂藏文、维吾尔文、蒙文,等等。为了加快人才培养,建议:(1)应该在文献情报界提倡一种与资源共享相对应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倡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强大动力。(2)在正规的专业教育中,应适量开设现代技术方面的课程,介绍现代技术在文献情报工作中的运用,同时大力发展在职教育,采取多种形式,使在职的文献情报工作者能有机会及时更新知识,改进知识结构,跟上时代步伐。(3)要合理配备专业人才,使人才结构趋于合理。资源才、管理方面的人才、语言方面的人才、公关方面的人才等。文献情报机构可以通过从本机构中挑选适当人选外出进修,也可以直接从外面引进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只有人才结构合理,才能人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

五、运用先进的网络数字化技术,加强新疆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

新疆地方文献要充分被读者所利用,全面开发是核心环节。应根据读者各种需求,将地方文献进行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的整理、加工,活化为动态的信息情报源。开发程度越深,利用就越充分。

为此建议:(1)编制多种目录。编制多套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按文献出版形式划分为古籍、普通图书、期刊、报纸、视听文献等种类,每类按学科、主题、题名、责任者等检索途径标引编排,分别编制分类目录、主题目录、题名目录、著者目录,保证地方文献的完整。(2)编制各种索引。地方文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分布零散,一方面要将分散的地方文献论文资料线索,分门别类编制专题索引;另一方面也要将不同的地方文献提取摘录下来注明出处和位置,编制主题索引、地名索引、著者索引等内容索引,详尽地揭示地方文献线索和内容特征。(3)编写摘要和提要。在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写内容提要和摘要,更加详尽地揭示内容信息,便于读者充分检索利用。(4)汇编专题资料。地方文献分布零散,某一专题或主题文献分散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或综合性文献中,采用复制、摘抄、剪辑等手段将其抽取析出,集中汇编成册。(5)加强宣传报道。举行地方文献展览,为读者提供直观信息;开辟地方文献通报、简介、评价等专栏,为读者提供动态信息;举行地方文献研讨和知识竞赛,为读者提供直接参与的机会;借助电台、电视台、报刊等传播媒体宣传地方文献,为读者传递多种信息。(6)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随着教育网、科研网、校园网等多种网络的开通,地方文献的网上需求越来越大,开发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势在必行。要逐步建立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专题索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等。

总之,当前,在我国资源共享的呼声日渐高涨、资源共享愈来愈多地受到关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资源共享这个目标出发,去寻求实现它所需要的条件,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创造条件,将灿烂的新疆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纳入世界文献信息资源宝库,以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让全世界都来认识、了解中国地方民族,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易雪梅,金颐.西北地区古籍文献资源存藏现状概述[J].社科纵横,2008,(9).

[2]郭德兴.简述新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情况[J].伊犁师范学院报,2008,(2).

[3]蒋莉,张干年.试论古籍资源的开发利用[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1).

[4]香翠真.简议新疆地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新疆教育学院报,2002,(2).

[5]郭天虹.浅谈民族文献的特点及开发利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4).

民族文献数据库 篇10

1开发利用民族文献的意义

在广袤的大西北这块土地上 (300多万km2, 相当于祖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 多民族构成又是西北五省 (区) (以下简称为西北) 最为基本的因子之一, 少数名族人口在西北的比重, 虽然并不占绝对优势, 但其人口基数却都是很大的, 与毗邻省区少数名族经济文化联系又十分紧密, 人民的生活习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区域经济、社会特点也与毗邻省区连接部的少数民族融为一体。如甘肃甘南藏族聚集区与毗邻的青海、四川的藏族在宗教、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联系, 无论是历史上和当今都甚为密切。

西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历代名人辈出, 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了弘杨名族文化, 积累珍贵民族文献。开发利用民族文献是一项利国利民、荫及子孙后代的千秋功业, 向广大读者, 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 使他们热爱家乡, 热爱国家、树立名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在加速西北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起振奋精神, 鼓舞斗志的作用。

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坚持下去, 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特别是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同志, 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当然, 所有有志于弘扬名族文化的仁人志士都会关心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也将会比之我们的前人, 给子孙后代留下更为丰富的文化财富。

虽然已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但是远远不够。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重点的转移, 现在和未来的建设者, 不仅需要懂得西北的现在, 还要懂得西北的历史, 从学习和研究西北历史资料中得到启发, 从中汲取可以作为今天借鉴的东西。俗语说“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加速开发民族文献, 为民族地区的智力开发、技术开发、资源开发事先做好提供图书资料的第一手准备, 已成为必然。

2丰富多彩的民族文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华民族文化是古老的、伟大的、多源的文化, 是生息在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文化。如若把中华民族文化比做由江河汇聚而就的浩瀚的大海, 那么民族文献就是汇入其间的一条水量充沛的河流。西北民族文献, 独具天地, 别有情彩, 是中国文献资料宝库中珠光璀璨的一角。

民族文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过去对文献一词的内涵, 似乎专指汉文文献而言,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由于在历史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压迫下, 许多在历史上曾灿烂夺目、盛极一时的民族文献被视为禁书, 或以鄙夷不足道, 从而知之者甚少, 用之者寡。在改革开放后, 经济腾飞的今天, 党和政府特别重视收集整理各民族文献资料, 以利于继承、发扬民族文化, 增进西部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交流, 起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作用。

如蒙古族的《格斯尔可汗传》、《嘎达梅林》等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 多年来在我国青海、甘肃、内蒙古、新疆等省区的人民中一直广泛流传;也流传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独联体的布黑亚特, 同时有多种版本在国内外流行。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最初形成在我国新疆的卫拉特蒙古族地区, 随着卫拉特人的迁徙, 《江格尔》便流传到俄国、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史诗, 它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蒙古族文献还有《黄金史》、《蒙古秘史》、《蒙古源流》等。

再例如藏族的约产生于11世纪前后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这部体制宏大, 影响广远的史诗, 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 长达约1500多万字, 它不但流传在我国藏族聚居地区, 同时也流传在蒙古族聚居地区。邻邦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及独联体、不丹、尼泊尔、锡金等国家和地区也广为流传。前后出现了不少的手抄本和木刻印刷本。国际上已有英、法、德、俄、日、印地、土耳其和拉丁等文字的译文。

维吾尔族文献有《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等。《突厥语大词典》它不仅对突厥语言学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而且对当时的民族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社会情况等, 也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被称为11世纪各突厥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我们必将努力为各族学者、专家提供具有较高参与价值的图书情报, 使这项研究工作取得巨大成果。

民族文献《大清一统志》, 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25年 (1686年) 至道光22年 (1842年) , 前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 乾隆《大清一统志》, 《嘉庆重修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不仅仅是嘉庆25年以前的清代地理总志, 而且也包含了以往各代的地理志内容, 特别是有关边疆地区, 因此, 成了每一个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工作者的必读物, 也受到西部水利工作者的重视;同时, 它也为我们研究清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可见, 它的价值和重要性, 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部地理总志。甘肃省图书馆保存有“《大清一统志》陇事摭录”, 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方舆纪要》长期以来由于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若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 也是各有千秋, 并不逊色。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读史方舆纪要》于农田水利的兴废、交通路线的变迁、城邑镇市的盛衰, 都详略得当地有所记载。由此可见, 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 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

民族文献博大精深, 包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 记载了炎黄子孙的辉煌业绩,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整理选编, 按不同专题编制书目, 方便读者查阅、撷其所需, 用其所得。

3积极利用民族文献, 缩小南北差距

“十二五”中共中央规划纲要提出, 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 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要建设西北, 必先了解西北, 研究西北地区的过去和现在, 为未来的建设提供可靠依据。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对他们的文化遗产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搜集和整理工作, 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一批著名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料正被陆续整理、刊行, 并有许多被译为汉文, 部分已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所以, 民族文献资料的开掘,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殷切希望各图书馆和文献收藏单位将有关的民族文献挖掘出来, 要以振兴为重, 不能搞资料封锁, 把民族文献资料汇拢起来, 群策群力, 孜孜不倦, 使民族文献繁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为增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交流, 积极的为西北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依据。

祖国的西北地区幅员辽阔, 地域广大、民族众多, 各省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经济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特点, 研究本地区的特点。马克思说:“研究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所以我们必须广泛地搜集、开发、利用西北民族文献。收集、开发的范围应结合本地区建设, 偏重西北区域民族经济文献资料, 但既是开发利用, 范围应尽可能宽一些。凡有关近现代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民族文献, 不同学派, 不同观点的图书资料, 都应全面收集, 以便供读者查阅。如包括西北环境保护、兴修水利、开采矿藏、建设铁路、公路、培养人才、探险旅游、丝路通商、敦煌艺术、节能减排、通贸易等方面的内容一一全面收集归纳出来, 编制成各种推荐书目、专题书目、联合书目等;为现代建设提供出实实在在的图书资料, 这显然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某一专题范围内有哪些重要文献和信息, 是对西北经济建设的一种更快地推动。同时要根据读者的需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方式, 如网络服务, 跟踪服务等方式。

西北地区地大物博, 前几年甘肃省组织中部干旱地区向敦煌等县移民;库区移民等。如图书馆工作者能把历代的有关移民的文献资料都搜集起来, 编制成专题书目, 供有关部门查阅、参考, 可在移民时少走弯路。

西北五省区从历史上看关系就极为密切, 元代创立行省制度, 分全国为11个行中书省, 设陕西行中书省。元世祖至元18年 (公元1281) 取甘州、肃州首字, 设甘肃行中书省, 治州设甘州 (今张掖) , 除辖今甘肃大部分外 (陇东地区属陕西行省) , 兼领今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新疆改建行省是清光绪八年 (公元1882年) 。青海、宁夏建省是民国17年 (1928年) 。距今也只有80余年。所以开发利用西北民族文献, 还必须从西北五省区的整体利益出发, 要有一个总的计划和部署, 加强彼此的合作, 各省区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互相通气, 彼此掌握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重复劳动, 按照各省区的具体情况, 各自要有侧重, 分工协作, 编制质量较高的联合目录。要以一个藏书基础好的省 (区) 级公共图书馆为主编馆, 其他馆进行校正补充。同时尽可能的开放馆藏, 真正使西北民族文献资源做到共享。

开发利用民族文献, 在联合的基础上, 也可以各省区为条块进行。以各省区级公共图书馆为牵线搭桥骨干中心馆, 别的各类型图书馆为辅助馆, 因各省区级公共图书馆建馆历史都较长, 根据本省区的地方特点, 收藏有丰富的藏书, 是本省区的图书情报资料中心, 同时组织本省区各类型图书馆的协作和协调工作, 是本省区各类图书馆藏书, 目录和馆际业务协作的中心。所以各省区级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主持编制本省区各种藏书联合目录和索引, 有为广大读者提供书目服务的职责。

并要对现有的民族文献书目积极向读者推荐, 还要做大量的宣传工作。如甘肃省图书馆1958年就编印了《新疆地方资料索引》;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组1964年编印了《新疆研究参考书目》;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师范学院图书馆编制的《新疆地方文献资料目录》;西北民大90年代中期编制《建国以来藏文文献联合目录》等。这些书目即可帮助读者系统的了解有关西北某一些区某一学科的文献收藏情况, 又能缩短读者在茫茫书海中检索资料的时间。

开发利用民族文献, 即要发扬互助协作精神, 又要防止和克服可能会出现的封锁资料的不良现象。也有一些罕见的珍贵资料, 置于书库中多年, 竟然无一人借阅过, 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我们只对文献的表面特征进行著录, 其次对文献的内在所包含的知识, 信息揭示不够, 没有引起读者的注意, 所以对民族文献资料内在的价值进行揭示, 才能吸引读者来阅读, 使用这些图书资料, 使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

4利用数字图书馆将民族文献更好服务于西部建设

西部开发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社会科学文献信息的价值与作用, 数据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信息资源。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 西部的各省大、中图书馆都已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一些多元化特色信息系统。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网络途径来检索民族文献。这给西部民族文献的管理者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 特色主要是搞专题数据库, 这是民族地区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以上所提到的各种数目和索引都成为了现成的专题数据的信息。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大开发论文索引》, 兰州大学图书馆的《敦煌学文献数据库》, 西北民大的《民族文献主题目录数据库》等为振兴西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部还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 故发展的进程较长, 对民族文献信息的需求将持续贯穿于西部开发的全过程, 西部图书馆工作者应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民族文献的类型和特点, 以便更好地为西部迅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服务。

摘要:民族文献博大精深, 饱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 记载了炎黄子孙的辉煌业绩,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如何使人类这一文明瑰宝, 为当今世界所利用、为振兴经济开发西部服务, 是图书馆人的共同职责。就此对西北五省 (区) 如何协调开发和利用民族文献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如联合编制西北民族文献推荐书目、专题书目、联合书目等。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充分发挥图书馆“智力库”的作用, 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和参与经济建设的水平, 为加速西北经济建设, 缩短南北文化领域差距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关键词:民族文献,开发,服务

参考文献

民族文献数据库 篇11

摘要:档案馆尤其是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传承社会记忆的文化机构,其资源建设应该包括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提出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的法理依据,并针对其建设现状,从法规化、标准化、集中化和数字化等方面,提出国家综合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档案资源建设

Abstract: The archives especially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archives as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s of inheriting social memory, its construction of resourc? es should include the contents of national archival document heritage. For this reason, the dissertation proposes legal basis of the national archival docu? ment heritage resourcesconstruction, and in view of the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rogram? ming, standardization, centralized and digital, put for? war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 sive archivesnational archival heritage resourcesconstruction.

Keywords: Archives;National archival document heritage;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resources

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民族文化,留存丰富的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作为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承载媒介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记忆的社会职责,是国家档案财富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探讨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问题,以引起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推动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工作的发展。

一、社会记忆视角下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法理依据

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作为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国家档案财富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档案馆尤其是国家综合档案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有四大法理依据:

(一)传承人类社会完整记忆的需要

世界记忆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记忆,它对保护各民族的文化特性,实现本民族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档案文献遗产是世界记忆的主要部分,也是最容易遭到破坏的部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其目的是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规定的保护和保管世界文化遗产的任务。其中所指的文献遗产具体讲就是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档案馆作为传承人类社会历史记忆的主要文化机构,其馆藏范围涉及政治、历史、经济、军事和科技等诸多方面,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作为各民族社会历史记忆的传承媒介,应是馆藏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馆传承人类社会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国家档案财富的重要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2条指出:“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1]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属于历史档案的范畴。我国历史档案的构成主要有革命历史档案、旧政权历史档案,此外还包括民族历史档案。[2]因此,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是国家档案财富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承载中华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档案馆必须承担的社会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10条规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承担的工作任务”中的第1条就是“收集和接收本馆保管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3]2011年11月21日签发的《国家档案局第9号令》第3条规定:“新中国成立前本行政区内各个历史时期政权机构、社会组织、著名人物的档案列入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4]地方各级档案馆也对馆藏档案范围作出规定,如《云南省档案条例》第11条规定:“综合档案馆负责集中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各种门类的档案,并向社会提供服务。”[5]《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条例》第七条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多门类多载体的档案,并为社会利用档案提供服务。”[6]可见,这些规定都赋予了档案馆保护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社会职责。

(四)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需要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档案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和人民群众各方面情况的真实记录,是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据。”[7]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是各民族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它传承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因此,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纳入档案馆资源建设范围,可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档案材料,作为了解各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真实状况,制定切实方针政策,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工作,1960年8月25日,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档案工作会议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会上,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作重要讲话,强调开展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并对这一工作开展提出了具体的方针政策。这次会议在全国提出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工作问题,对开展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抢救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987年11月,中国档案学会在昆明召开少数民族档案史料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的重要成果是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内涵、外延达成明确共识,厘清工作思路,对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促进作用。此后,我国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发展迅速,资源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政策法规建设工作初显成效

2001年5月1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条例》;2007年9月29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的《云南省档案条例》;2007年10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内蒙古自治区档案条例》;2009年11月27日,甘肃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甘肃省档案条例》;2010年10月1日,西藏自治区施行的《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等,都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或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列入国家综合档案馆管理范畴,从而为其资源建设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规保障。

(二)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云南省档案馆长期重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工作,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工作方面成效显著。馆藏有贝叶经、折叠经等傣文档案;佤族土司档案;《段氏家谱》和《滇南段氏世系》等白族家谱档案;《东巴经》等纳西族历史档案;以及拉祜族、基诺族、哈尼族的结绳、刻木记事和数豆计龄用的木、绳等。近年来,更是加大对云南无文字少数民族、特有少数民族和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抢救工作的力度。还与文化、文物主管机构联合开展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接收征集工作,将第一手的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征集到档案馆进行集中保存,共保存汉、彝、傣、藏、白、纳西、拉祜、基诺、哈尼、傈僳、瑶等民族的各种载体档案572个全宗,105万余卷(册)。此外,各民族地区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工作也取得丰硕成果,如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阿拉善左旗档案馆、鄂尔多斯市档案馆、土默特左旗档案馆、突泉县档案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档案馆、呼伦贝尔市档案馆等所藏蒙古文历史文书始自元代,共计151292卷(册、件)。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收藏有藏文历史档案共90个全宗约300多万卷(册)。贵州黔南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征集到的水书档案文献遗产2万多册。

(三)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字资源建设工作逐步开展

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为例,西藏档案馆通过扫描、拍摄等方式,将馆藏珍贵藏文文书、经卷、古籍、印章等藏文历史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文献,建立了系统完善的数字化藏文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馆内阅览、网络查询服务等方式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极大地拓展了藏文历史档案信息的传播利用范围,促进了藏文历史档案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同步发展。

总体而言,我国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工作还处于起始阶段,一是许多档案馆尚未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纳入馆藏资源建设范围,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工作尚属空白;二是部分开展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管理工作的档案馆,对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构成类型缺乏明确认识,没有完整的资源建设规划;三是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欠缺,缺乏分类整理、技术保护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理论指导等。

三、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亟待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法规化建设工作

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法规建设工作的核心就是以档案法规的形式,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工作纳入档案馆的工作范畴。其现实意义在于:一是以档案法规的形式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工作纳入档案馆工作范畴;二是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列入档案馆工作规划,统一开展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征集、分类整理和发掘利用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档案的界定已从宏观上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纳入国家档案财富的范畴。在地方档案法规建设方面,《云南省档案条例》、《甘肃省档案条例》和《西藏自治区档案法实施办法》等也将民族档案文献列入管理范围。如《云南省档案条例》第20条规定:“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对记述和反映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8]《甘肃省档案条例》第20条规定:“综合档案馆向社会征集本行政区划的历史档案、地方特色档案、少数民族档案和名人档案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和配合。”[9]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民族地区的档案馆尚未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工作。

(二)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标准化建设工作

我国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管理工作尚属起始阶段,档案馆对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本质特性、类型构成等缺乏理论上的明确认识。因此除了将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际工作以外,国家档案局或省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应尽快制定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资源建设标准。其标准的基础内容可以是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类型构成,以解决征集工作的对象类型问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标准体系问题。这一标准体系应包括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征集标准、分类整理标准和数字化建设标准等;二是资源建设的汉族档案文献遗产管理问题。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在历史上形成大量反映其民族历史、源流和习俗等方面的档案文献遗产,如何将其纳入资源标准化建设范围,开展征集整序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集中化工作

征集工作是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集中化工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依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标准化建设的征集标准,明确征集范围与类型,本地区的民族文书、古籍、金石(包括部分实物或拓片)、印章、木刻、贝叶,以及民族口述档案文献遗产等都可征集到档案馆保存。其次,对散存各单位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接收,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11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10]将散存在文化机构、政府民族事务机关、社会组织等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原件接收到档案馆珍藏。再次,重视民间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征集。需要注意的一是要保障征集经费,基于《物权法》和《档案法》的相关规定,征购仍是现阶段征集工作的主要手段;二是新技术征集手段的应用,对一些暂时征集不到的档案原件,尤其是口述民族档案,采用复制、拍摄、摄制、拓片等方式保障其完整性。

(四)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建设工作

2002年以来,国家档案局先后发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印发《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的具体内容。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作为国家档案财富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档案馆信息化工作的一项内容。这项工作亟待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的数字化问题。目前,许多机构都研发出少数民族文字应用软件,这些软件的开发为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二是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管理软件的研发使用问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资源管理可纳入档案馆综合管理系统,也可研发专门的软件进行管理,以便有效保护和发掘利用。

*本文为教育部重大规划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项目编号:10&ZD1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3][10]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6,(20):769-773.

[2]华林.档案馆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31.

[4]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14:87-88.

[5][8]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云南省档案条例[EB/OL].[1997-08-01]. http://www.ynda. yn.gov.cn/.

[6]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条例[EB/OL].[2001-08-01].http://www.ln.gov.cn/zfxx/ fggz/gszfgzbg/nx/201004/t20100406_512566.html.

[7]国家档案局办公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

[EB/OL].[2014-10-14].http://www.saac.gov.cn/zt/ 2014-05/04/content_44880.htm.

民族文献数据库 篇12

一、文献数字化范围

东北少数民族文献学科庞杂、体系繁多、布局分散, 为避免盲目性, 造成人力、资金等浪费, 应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文献的数字化范围。

1. 民族范围。

东北的少数民族中, 研究蒙古、满、回和朝鲜族的文献确定为重点数字化对象。同时人口较少民族—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族也是研究的热点, 应该一并重点数字化。

2. 地域范围。

民族文献收集的地域范围, 以内蒙古自治区、朝鲜族自治州、满族自治县等民族集聚地为主。此外, 许多民族文献在各大高校、省市及研究机构图书馆也均有收藏, 还有省外的关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研究的珍贵文献也是收集的重点范围。

3. 语种范围。

受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标准、数字化平台及技术等条件的限制, 数字化语种应先以中文、较成熟的蒙古文和朝鲜文为主, 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充其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受国际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外语文献数字化也是势在必行。

4. 学科范围。

学科应以研究民族环境与文化变迁、民族生态文化、民族历史、民族经济、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热点方向为主。

5. 载体范围。

东北少数民族文献载体种类丰富。数字化的载体也必须多样性, 应该包括文本、音视频、图片等。

二、文献数字化原则

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首先应遵循一般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如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根据民族文献的特殊性, 数字化建设还应遵循其特定原则:特色性原则、协同性原则、标准化原则和国际化原则。

1. 特色性原则。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形态、文化标准, 这些世代积累的文化是不同民族存在发展的标志和支柱。东北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的特色化之路应结合各民族文化特点, 对文献资源进行综合调研和分析, 围绕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 选择有特色的建设目标, 集中反映出某一民族、民族学科、民族研究领域的全貌, 使读者较全面地掌握该领域的文献线索。由于少数民族文献, 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标引等的限制, 为了充分挖掘资源、提高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功能设计上也要体现特色, 例如利用超文本链接技术, 通过网络节点使文献间的引证关系、民族学科相关性、作者、相关机构等链接起来, 形成资源的立体网状体系, 从而能够更直接、迅速、全面地检索文献, 帮助实现知识获取、文献发现, 凸显特色。

2. 协同性原则。

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献资源, 服务于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需要, 协调图书馆学、民族学、计算机学等各方面的力量是数字化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 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研究所、高校和企业等部门要采取协同性原则, 合理分工, 积极参与, 加快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在数字化的过程中, 由于政策、资金、人员等因素不同, 一般会产生以下几种协作方式: (1) 馆际协作。多个图书馆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文献数字化建设、维护工作。这些参与馆分别提供建立数据库所需互补性的文献资源和技术,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资源优势和技术特点, 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2) 馆企协作。计算机、通信与数字内容等产业的汇集出现了知识网络型公司企业, 这些企业对文字编码技术、文献数字化、数据库建设等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因此图书馆可以依托这些企业的技术实力, 以给他们提供文献资源来换取电子图书和数字化信息资源为条件, 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3) 地域协作。我国已经形成了民族文献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协作组织。如五省 (区) 满文、四省 (区) 彝文、八省 (区) 蒙古、达斡尔、鄂伦春、六省 (区) 回族等协作组织。东北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可以跨地域联合各部门走民族协作共建之路。

3. 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是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标准化包括数据格式标准化、描述语言标准化、标引语言标准化、文献分类标准化、著录规则标准化、通信协议标准化、安全保障技术标准化等。达到了标准化的数字资源才能不受时空的限制, 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共享。由于受国内和国际文献工作标准化发展程度、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和少数民族语言处理平台的限制, 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标准化成为现实工作中的最大困难。解决这一问题原则上应该采用现有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若没有明确的标准, 则采取套用有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或者借鉴相关领域标准体系、指南和应用协议等。

(1) 分类标准。少数民族文献分类标引较为复杂, 目前应该一致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在建设过程中, 将少数民族文献中增设、扩充、靠类标引的类目积累下来,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编制《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少数民族文献分类表》。

(2) 编目标准。少数民族文献中汉文的编目遵循《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涉及少数民族文字的文献编目首先最好采用少数民族文字著录, 然后再用汉文著录一遍。这样既能客观地反映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情况, 又增加了学术性, 更便于利用和管理。2003年由内蒙古图书馆已经完成的《蒙古文文献编目规则》, 可以作为蒙古文文献编目的标准。

(3) 主题标引标准。目前我国尚无专供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使用的主题词表, 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主题词标引的标准可以统一采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同时由于现代科学研究工作分支的细化, 所需资料的专指性增强, 对民族文献数字化信息从多角度进行标引, 可以提高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4) 信息处理标准。国际标准的字符编码方式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 (UCS) 》—即国际标准ISO/IEC10646。目前我国进入ISO10646编码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有朝文、藏文、蒙古文 (包括满文) 、彝文, 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于是, 数字化的民族文献可在中文、日文、朝文、英文、俄文、藏文、蒙古文、彝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等视窗平台下运行。这样, 对于东北的11个少数民族除回、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和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外, 只有锡伯族文字还没有进入ISO10646编码字符集。

国内也已经制定出了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字符编码规则。例如:“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出台的《GB8045-87信息处理交换用蒙古文七位和八位编码图形字符集》;新疆民语委组织制定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等文种的三项国家标准;延边电子信息中心设计的《信息交换用朝鲜文字编码字符集》国家标准。由此看来, 东北少数民族文字字符编码是基本可以达到国际或国内标准的。

4. 国际化原则。

21世纪是信息数字化的世纪,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一体化的发展、全球网络基础设施的扩大以及新的数字化服务的快速增长对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 数字化建设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可以实现相互学习、共享经验、共谋发展和资源共享。

在东北11个少数民族中, 边境少数民族有蒙古、朝鲜、俄罗斯、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少数民族的这种分布状况决定了民族文献工作必然受到国际化的影响, 同时也为民族文献的国际化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国家民委发布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到:“我国要实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合作工程,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合作”。例如东北地区的内蒙古呼仑贝尔盟已同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日本、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贸易及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在民族文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应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政策, 广辟国际渠道, 开展国际交流。

放眼世界, 数字化的图书目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日本、印度、俄罗斯及欧美各国都建立了许多研究所、学会和国际常设机构, 研究蒙古学、藏学、满学、突厥学、敦煌学等, 并出版了大量的中国少数民族书目。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建立了藏文、蒙古文书目数据库;日本东洋文库设有藏文数据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V.Starr东亚图书馆与我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开展了建设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所藏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目录数据库;由英国大英图书馆主持的国际合作项目—“国际敦煌项目 (IDP) ”已经在全世界成立了七个中心, 拥有六种文字版本的数据库和网站。2008年9月, 在大英图书馆举行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领域的主流国际性系列会议IPRES第五届会议中, 多个国家明确表示希望能够与相关团队在提供数字战略方面达成更紧密的合作, 并通过知识转移和他人合作来提高数字内容保存的持久性。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和平台, 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国际化交流合作。

上一篇:网络與情危机对策分析下一篇:税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