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

2024-05-12

文献计量(精选12篇)

文献计量 篇1

楸树 (Catalpa buagei C.A.Mey) 为紫葳科 (Bignoniaceae) 梓属 (Catalpa) 植物, 是中国特有的落叶乔木, 也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和景观林树种, 素有“木王”之美称[1,2]。该树种广泛用于商品林建设、城市绿化美化、防护林构建等多个方面,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3]。楸树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近50a来我国学者针对楸树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良种选育、苗木繁育与营林技术、抗逆性生理生化分析及功能基因研究与重要性状遗传解析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50a来我国学者在楸树研究方面报道的文献类型、文献产出量的时间分布、主要载文期刊、作者及其机构来源、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更好掌握楸树研究的动态与热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维普咨询网》、《万方数据》。以“楸树”为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在线检索, 检索的论文刊登截止时间为2014年12月31日, 搜索到的文献总数为1086篇, 将检索得到的所有文献数据导入到文献管理软件Note Express, 利用该软件的工具菜单中的查找重复题录命令将重复下载的文献删除, 并将检索到的“核桃楸树”等无关数据剔除, 共检索得到有关楸树的研究文献695篇,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从论文总量的变化趋势、核心作者群、期刊分布、主题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4]。

2 结果与分析

2.1 楸树研究文献的类型

检索结果显示, 楸树研究文献类型主要包括期刊文献、专利和学位论文3种, 其中期刊文献613篇, 专利12项, 学位论文70篇, 研究结果主体以期刊文献形式呈现, 其文献量占文献总量的88.2%。

2.2 楸树研究期刊文献产出量的时间分布

文献产出量反映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 期刊文献发文量的时间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研究动向的发展速度, 是评价研究进展的1个重要指标。由楸树研究期刊产出量的年度分布情况可知 (图1) , 截至2014年12月31日, 中文期刊上发表的楸树研究文献共613篇, 最早见刊的研究是1963年;1963~1979年, 我国楸树研究较少, 17a间楸树相关研究文献仅有12篇, 占文献总量的1.95%;1980年开始, 楸树文献产出量有小幅提高, 说明我国科技工作人员对楸树的研究逐渐重视;1980~1990年, 楸树论文产出较为稳定, 平均每年8~9篇;而1991~1996年产出量有所提高, 平均每年在12篇左右;值得注意的是, 研究文献产出量从2005年开始快速增长, 于2005~2014年10a间, 总刊载了374篇楸树相关研究文献, 占历年发文总量的61.01%, 表明该阶段是楸树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年平均产出37篇) 。

2.3 载文期刊分析

对楸树研究的全部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发表楸树相关研究的期刊共有173种, 表1列出了载文数量排在前15位的期刊, 其中《河南林业科技》载文量处于最多, 占楸树研究文献分布总量的9.14%。

2.4 核心作者分析

根据普赖斯提出的公式M=0.749 (Nmax) 1/2进行核心作者分析 (Nmax为最高产作者的论文篇数) 。由表2可知, 最高产作者发文量为61篇, 由公式求得M=5.85, 即发文量大于5.85篇的作者都称得上是核心作者。我国楸树发文量前20位的作者, 共发文384篇, 为楸树研究较高产、活跃的群体。在这些作者中, 发文量最多的是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的王军辉研究员, 共发文61篇。

2.5 核心研究机构分析

对613篇楸树研究期刊文献的第1署名单位进行统计发现 (表3) , 多数成果来源于农林高校和省级科研院所, 发文量最多的第1署名单位为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38篇) , 其次是南京林业大学 (28篇)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则发表了26篇。

2.6 研究方向

对国内613篇楸树文献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发现 (表4) ,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繁育技术研究、种质资源介绍与利用研究、生长发育研究、栽培及造林技术研究等11个方面 (表4) 。这表明, 楸树研究方向类型多样, 涉及面较宽, 其中以繁育技术方面涉文量最多, 载文量占刊文总量的比率达23%。

3 小结

近50a来, 尤其是2005~2014年10a间, 我国学者在楸树繁育技术、种质资源研究、生长发育研究、栽培及造林技术、生理生化研究、病虫害研究、遗传育种、品种选育与应用、抗性研究及碳汇研究等多个方面具有相当数量的文献报道, 说明我国科技部门对楸树这一优良乡土树种的价值重视程度不断增强, 多个科研机构对楸树的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升华。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学者尤其重视良种选育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着力于繁育技术方面的研究, 因而该方面报道的文献量也相对较多。此外, 国家“十二五”以来, 我国林业部门尤其重视乡土树种种质基因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及新品系创制等工作, 因而有关楸树种质资源研究与良种 (品种) 选育等方面的报道也不断增多。

参考文献

[1]杨玉珍, 王顺财, 彭方仁等.我国楸树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策略[J].林业科技开发, 2006, 20 (3) :4-7.

[2]郭明.“木王”—楸树[J].中国农展, 2001 (10) :32-33.

[3]乔勇进, 夏阳, 梁慧敏等.试论楸树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发展前景[J].防护林科技, 2003, 4 (57) :23-24.

[4]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文献计量 篇2

1资料来源与研究框架

11资料来源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简称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也是被国家推广、社会认可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发表在CSSCI上的论文具有规范性、代表性、高水平等特点,基本上能够反映某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本文选择CSSCI数据库为检索来源,以主题为检索式,以“瑜伽”作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范围截至12月31日);在初步检索的基础上,删除书评、新闻、人物专访等不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得到有效检索文献104篇作为研究样本。

12研究框架

为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瑜伽研究情况,在有效检索文献样本的基础上,以NoteExpress为文献处理工具,以Excel为文献统计工具,采用期刊分析(时间分析、刊物分析)、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方法分析)、作者分析(学科分析、地域分析)进行研究。

2分析过程与研究结果

21期刊分析

211时间分析

样本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虽然瑜伽文献发表总数较少,但呈整体上升趋势,同时又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前我国瑜伽研究基础薄弱的特点。,瑜伽论文发表出现爆发式增长,可能与当年奥运会体育热潮有关。近几年,随着休闲健康需求增加,瑜伽学术研究也不断增强。212刊物分析根据统计,104篇样本文献分布于46种刊物。其中,发文超过3篇的有12种刊物,具体见表1。发文数量最多的是《体育文化导刊》,为14篇,其次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中国体育科技》《南亚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刊物。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瑜伽研究学术期刊,可以借鉴印度创办的《国际瑜伽杂志》(Interna玻簦椋铮睿幔欤剩铮酰颍睿幔欤铮妫伲铮纾幔,由社会专业机构开办期刊,为瑜伽研究提供专业平台。从发文统计分析,现有研究主要发表在体育类、宗教类、哲学类期刊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瑜伽研究的学科特点。

22文献分析

221内容分析在对文献进行精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将我国当前瑜伽研究归纳为基础理论研究、瑜伽运动研究、瑜伽医学研究、瑜伽教育研究、瑜伽产业研究、瑜伽哲学研究等内容。表1瑜伽研究CSSCI学术论文发表刊物分布1)基础理论研究。瑜伽是古印度梵语Yoga的音译,在广义上指的是一种哲学,《瑜伽经》中提到“瑜伽是对心的变化的控制”[7];在狭义上指的是一种运动,瑜伽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相结合的运动[8]。李建欣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将瑜伽发展史归纳为原始瑜伽(公元前30—公元前800年)、前古典瑜伽(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古典瑜伽(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后古典瑜伽(公元200年—公元1990年)、近现代瑜伽(公元1990年至今)5个阶段。陈丽霞等[9]分析了瑜伽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表现出吸收、同化、异化的特点,认为瑜伽的中国化进程是瑜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果。瑜伽具有健身价值[10]、教育价值[11]、美学价值[12]等,郭兰[10]提出现代瑜伽在全球的流行与其健身价值密不可分。2)瑜伽运动研究。作为一项体育健康运动,国内学者比较了瑜伽与武术[13]、太极拳[14]、气功[15]等项目发展的异同,杨拢郏保常萑衔瑜伽实现全球化推广在于其“大众化”“市场化”发展道路,走出了依靠奥运竞技传播的“怪圈”。瑜伽运动以体式、呼吸、冥想、放松为主,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提高身体柔韧性、减少身心紧张,被认为是大众健身一种安全、有效的锻炼方法[16]。瑜伽运动的减肥功能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采用实验分析法,发现瑜伽练习能够促进脂肪分解代谢以及提升前列腺素E2水平,有利于减肥和健身[17-19]。作为一种心理调控手段,瑜伽也开始被运用到体育训练中。实证研究发现,瑜伽运动能够提高青少年冰壶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和心理稳定性,有助于提高训练比赛成绩[20]。3)瑜伽医学研究。以瑜伽干预作为医学辅助治疗方法,是当前我国瑜伽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国际研究保持一致,近些年,我国学者也从各个方面探讨了瑜伽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例如系统研究了瑜伽对心血管疾病[21—22]、痛经[23]、颈椎病[24—25]、腰痛[26-28]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瑜伽对这些疾病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效果。从研究对象上分析,实验方法多针对女性、中老年、大学生群体等,这与国际研究基本保持一致[29]。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与高校作为研究主力身份有关。除了瑜伽对身体方面的.积极影响之外,部分学者也探讨了瑜伽对心理调节的作用机制。杨茜[30]以30名女大学生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瑜伽练习与抑郁症状缓解的关系,认为瑜伽在改善轻度、中度抑郁症状倾向方面效果显著,并建议将瑜伽作为一项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加以推广。4)瑜伽教育研究。史艳莉[31]探讨了瑜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适性,提出作为一项具有健身、健心、美育价值的运动项目,应该在高校加大普及;她还提到瑜伽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瑜伽课程,在高校目前主要以选修课为主。张海燕等[32]通过发放300份问卷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选修瑜伽课的目的主要是减肥和追求形体美;而国际研究表明,人们练习瑜伽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压力和焦虑情绪。国内外研究的差异,反映出国内瑜伽教育更偏重身体锻炼,相对忽视了心理和心灵方面的教育,也体现出国内瑜伽训练者对瑜伽认识的片面性。毛娟[33]关注到瑜伽教育“重物轻人”的异化倾向,首次提出了促进“身、心、灵”和谐发展的瑜伽教育思想。郁晶晶[34]肯定了瑜伽心灵教育的重要性,但指出高校瑜伽教学中不宜对瑜伽哲学和修炼境界进行虚幻化描述,应该以体式训练为主,进行张弛有度、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5)瑜伽产业研究。瑜伽产业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35]。我国瑜伽产业发展迅速,但存在片面宣传等问题,社会大众对瑜伽认识局限,并被误导为一种女子运动项目[36]。在瑜伽产业化过程中,由于逐利性驱动,瑜伽更多被打造为一种商业健身运动,瑜伽的功效也被过分夸大[37]。瑜伽健身服务业是瑜伽产业的主导,主要行业机构包括健身房、瑜伽馆、瑜伽俱乐部等。裘鹏[38]通过对国内8个城市的瑜伽健身机构调查显示,75%的瑜伽教练员上岗所持执教证书不足半年,瑜伽教练员存在“速成”现象,并且社会认证主体混乱。80%的瑜伽学员认为瑜伽行业准入缺乏统一、权威标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存在缺失。瑜伽产业具有融合性特征,肖宁[39]提出瑜伽具有健康价值和回归自然性,与旅游产业融合形成的瑜伽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22方法分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按照文章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在对104篇样本文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瑜伽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共83篇,占7981%,定量研究共21篇,占%。其中,我国瑜伽研究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为归纳演绎法、比较分析法等,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实验分析法等。223作者分析1)学科分析。参照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根据样本文献分析,我国瑜伽研究共涉及到13个学科门类中的9个(表2)。其中,以哲学(4038%)、教育学(3462%)、医学居多(1154%),3者之和占到所有统计文献的8654%,反映出哲学、教育学和医学是当前我国瑜伽研究的主导学科。而根据先前统计,国际瑜伽研究学科领域主要是医学(636%)、教育学(117%),哲学领域只占到085%[30],这与我国分析结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分析其原因,可能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具有哲学学科背景的学术群体关注瑜伽现象较早,人数多,部分受到各类科研基金支持,易于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二是具有医学、教育学背景的学术群体关注瑜伽现象较晚,人数少,瑜伽和医学、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刚刚起步,高水平学术成果积累较少。值得关注的是,在进一步对涉及到的一级学科进行分析后,除哲学外,与体育学相关的文献达到26篇,占到所有统计文献的25%,体育学者成为当前国内瑜伽研究的重要力量。同时,一些高产论文学者也开始显现,例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建欣,以瑜伽哲学研究为代表;来自吉林体育学院的毛娟,以瑜伽教育研究为代表;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陈丽霞,以瑜伽临床医学研究为代表。2)地域分析。按照论文作者依托机构所在地区,结合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大地区的划分标准,将研究成果进行地域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发文数量最多,占到5769%,并且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代表,北京市由于科研机构较多,发文数量占到整体的2308%。中部地区的湖北省,西部地区的四川省以及东北地区的吉林省也是发文较多的省份,但总体上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发文数量较少,全国瑜伽研究不平衡现象突出。

3结论与展望

31研究结论

1)基于检索的瑜伽CSSCI样本学术文献分析,以来,我国瑜伽研究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又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样本文献共分布在46种刊物,主要体现在体育类、宗教类、哲学类核心期刊;发文数量较多的刊物为《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中国体育科技》等。2)我国瑜伽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瑜伽运动研究、瑜伽医学研究、瑜伽教育研究、瑜伽产业研究等内容,并且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分析等方法。3)我国瑜伽研究涉及到9个学科门类,以哲学、教育学、医学为主,与国外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依托体育学研究瑜伽,是当前的主力研究群体。地域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研究成果数量远远超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国瑜伽研究不平衡现象突出。

32研究展望

文献计量 篇3

关键词 世界 ;天然橡胶 ;科研发展

分类号 G353.1

天然橡胶是中国国民经济主要基础产业之一。目前,从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中提取加工制成的天然橡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或生活中,因此,分析世界天然橡胶科研发展现状,揭示其科研发展趋势对中国橡胶产业发展具重要意义。文献计量学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信息科学广泛采用研究方法,计量分析国际权威系统中科技文献收录检索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对推进科学研究具重要意义,SCI数据库是目前公认的世界范围最权威科学技术文献索引工具之一,中国已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利用SCI进行科研评价工作[1-4]。本研究以SCI-Expanded数据库为根据,检索在SCI-E上被收录的世界各国天然橡胶主要相关文献,分析评价世界天然橡胶科研发展现状及中国橡胶科研国际地位,为中国橡胶产业科研发展规划提供相关依据。

1 研究方法

检索数据库:SCI-Expanded;检索年限:1994

~2012;检索词:Natural Rubber/Caoutchouc/

Hevea Brasiliensis;检索字段:主题;布尔逻辑符:OR;文献分析:文献出版年、国家及地区、文献类型、组织扩展、引文、语种、基金资助机构、作者、学科类别;检索日期: 2013年6月16日。

2 文献检索结果

19年间(1994~2012年),全世界在天然橡胶研究方面,被SCI-E收录的文献共8 034,总被引频次92 486 ,总计57 592(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施引文献总计46 660,总计40 457(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h-index为91,每项平均引用次数为10.91。

2012年(742记录数)收录的文献量最多,占SCI收录的9.24%,而1994年(222记录数)收录最少,仅占SCI收录的2.76%;前11年间(1994~2004年),每年收录文献量变化幅度不显著,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后9年间(2004~2012年),每年文献收录变化幅度显著,呈大幅波动上升趋势,收录文献量占SCI-E收录61.33%。

2011年(13 001记录数)被引频次最多,占总被引频次的14.06%,而1994年(47记录数)被引频次最少,仅占总被引频次0.05%;1994~2012年(共19年)被引频次呈显著上升趋势。

文献检索结果表明,19年间(1994~2012年),SCI-E收录天然橡胶主要相关文献共有7 959记录,其中75文献记录(0.94%)未标明国家/地区名;作者来自110个国家和地区。

(1)载文量

国际上橡胶科研整体上主要以美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为主。在文献载文量记录排名前20位国家或地区中,美国文献载文记录1 161排在首位,占总记录14.45%;印度位居第二,文献记录为1 037,占总记录12.91%;马来西亚位居第三,文献记录为722,占总记录8.99%;法国文献记录658排名第四,占总记录8.19%。泰国、中国、德国、日本(排名五、六、七、八位)的文献记录占总记录比例均在6%以上;中国文献记录为627,占总记录7.80%。美国、印度、马来西亚、法国等国的科研水平均较先进。

(2)载文量影响

某个国家或地区文献被引频次总计、h指数越高,则表明该国文献影响力越大。从被引频次、h指数等数据分析,文献记录排名前20的国家载文影响以文献量排名第一的美国最强,其被引频次总计19 551、施引文献13 470、平均引用次数/年977.5、h-index60均在各国中排名第一,每项平均引用次数16.35排名第九位;载文影响印度位居第二。马来西亚、法国、德国等国的h指数、平均引用次数/年等数值较高。中国被引频次总计为5 787,位居第八;施引文献4 536,位居第七;每项平均引用次数8.08,位居第十七;平均引用次数/年304.58,位居第七;h-index31,位居第九。

(3)基金支持

泰国、中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西班牙等国的基金资助率位居前列,其中,泰国基金资助率排在第一位(基金资助率46.49%)、中国基金资助率排在第二位(基金资助率43.06%),马来西亚位居第三,基金资助率31.96%,基金资助率较低的国家为印度、埃及、奥地利、芬兰。

(4)波兰、奥地利、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国际交流率高

从会议率来看,波兰、奥地利、日本、美国、荷兰等国位居前列;其中,波兰会议资助率位居第一,为12.04%,奥地利位居第二、为11.77%,日本位居第三,为11.34%;西班牙、韩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国会议率较低;中国的会议率(1.91%)位居第二十位。

2.1 文献类型

文献检索结果表明,19年间(1994~2012年)共有12种类型的世界橡胶文献被SCI-E收录,其中,期刊论文(ARTICLE)文献量排名第一,为7 429篇,所占比例为92.47%,其中会议文献(PROCEEDINGS PAPER)、评论(REVIEW)、会议摘要(MEETING ABSTRACT)排在前列,所占比例分别为5.96%、4.23%、1.79%。其它类型文献收录较少,仅为总数的1.71%。

2.2 文献语种

文献检索结果表明,19年间(1994~2012年)SCI-E收录世界橡胶文献涉及16个语种,分别为英语、葡萄牙语、德语、法语、波兰语、日语、中文、韩语、西班牙语、俄语、意大利语、马来语、罗马尼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捷克语、斯洛文尼亚语;其中,英语排在第一位,所占比例为95.12%,葡萄牙语排在第二,所占比例为1.18%,其它语种文献量均较少,所占比例共为3.70%。

2.3 发文机构

文献检索结果表明1994~2012年SCI-E收录世界橡胶文献发文机构共有3 805个,共发表文献7 946记录(占总文献记录98.90%),其中88记录文献未标明来源机构(1.1%)。发文量(1≤记录<10)的机构最多,为3 520个,发文量(≥100记录)的机构最少,仅为11个,国外机构在收录排名前20个机构中占绝大部分,中国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排在前20机构,前20个机构发文记录共为2 994,占总记录比例37.68%,其中发文量位居前4位机构是印度理工学院、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印度甘地大学、泰国马西隆大学;排名第一的印度理工学院发文量501(6.24%),远超其它机构发文量;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发文量342(4.26%)排名第二;印度甘地大学排名第三、泰国马西隆大学发文量均为233,所占比例为2.90%;其它主要发文机构依次为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印度科钦科学技术大学、朱拉隆功大学(泰国)、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

2.4 基金资助机构

文献检索结果表明,19年间(1994~2012年)SCI-E收录橡胶文献中共1 735个基金资助机构,共资助文献1 547记录,基金文献率为19.26% ,无基金资助6 487记录,占总文献80.74%,基金资助文献记录如下:资助文献数(1~2记录)的机构1 591个,资助文献数(3~9记录)的机构120个,资助文献为10≤记录<20的机构11个,资助文献数为20≤记录<50的机构9个,资助文献数≥50记录的机构4个,共资助文献记录数3 107;前20名基金资助机构中,排在基金资助机构第一位的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文献数为147记录;排名第二的是泰国研究基金会,资助文献数为111记录;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排名第三,资助文献数为79记录;同时,巴西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CNPQ)、巴西圣保罗研究基金会(FAPESP)、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资助文献数均超过30记录。

2.5 发文作者

文献检索结果表明1994~2012年SCI-E收录世界橡胶文献8 034记录共14 903位作者,篇均作者数1.85,发文量最多作者发文数为202记录。其中占作者总数2.03%的核心作者人数302,占作者总数97.97%的非核心作者高达14 601人。核心作者发文量小于所有作者发文量>22 539记录的50%,其所发表文献总记录数6 411,因此,其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核心作者人数结构中,人数最多是发表文献(11≤记录<20)的作者,发表文献(20≤记录<30)的作者人数排名第二,发表其它记录数的人数较少。

来自国外的作者占20位作者中的绝大多数,共发表文献1 411记录,占总文献记录6.26%,其中,以THOMAS S发文量最多,为202记录;ISMAIL H位居第二,为192记录;超过50记录的作者KAWAHARA S、BHOWMICK A K、JOSEPH R、KOHJIYA S等的发文量也较多。在排名前20位作者中,文献被引频次总计较高的依次为THOMAS S、ISMAIL H、GRIENGL H、TURJANMAA K等。施引文献较多的依次为THOMAS S、ISMAIL H、TURJANMAA K、HAMILTON R G。h-index较高的依次为THOMAS S、TURJANMAA K、ISMAIL H、GRIENGL H等。

2.6 学科热点

文献检索结果表明,19年间(1994~2012年)SCI-E收录世界橡胶文献分布在160个学科上共8 029,另外5记录(0.062%)未标明所属学科,排名前20学科(见表1)中首位为高分子科学,该学科发文量为3 699记录,占46.04%,其次为材料科学多学科、该学科发文量为693记录,占8.63%,排名第三的过敏学发文量为607记录,占7.56%。文献分布较多的学科还有工程化学、免疫学、植物科学、复合材料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其文献数均超过300记录。

2.7 会议文献

文献检索结果表明,19年间(1994~2012年)SCI-E收录世界橡胶文献被369个会议支持共516文献记录,会议支持率为6.4%,其余无会议文献记录7 518,占总记录93.6%。通过分析会议支持文献结构表明,共有304个支持1记录的会议,支持2记录的为40个,3记录的为18个,4~10记录为6个,15记录为1个,可见,会议支持数排第一的为1记录的会议,支持2记录以上的会议不多。排名前20会议的支持文献记录数中:会议Meeting on Natural Rubber Latex Sensitivity支持文献记录数排名第一,为15,会议9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Elastomers,Fall Meeting of the Rubber Division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支持文献记录数并列排名第二,为10,其余会议支持的文献记录数均在10以下。

2.8 文献来源

文献检索结果表明,19年间(1994~2012年)SCI-E收录世界橡胶文献共被1 431出版物出版,文献收录排名前20出版物共出版文献3 055记录,占文献总记录38.03%,而其余占文献总记录61.97%的1 411个出版物共出版文献4 979记录。前20出版物中,“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共出版文献934记录,占总文献记录11.63%,出版文献数居首;“Rubber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共出版文献286记录,占总文献记录3.56%,出版文献数位居第二;“Polymer Plastics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共出版文献175记录,占总文献记录2.18%,出版文献数位居第三;“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共出版文献171记录,占总文献记录2.13%,出版文献数位居第四;其余出版物共出版文献记录数均低于170,所占比例均低于2%。

3 讨论与结论

3.1 天然橡胶研究学科领域较广、科研成果逐年平稳增长

近20年来,世界和中国文献收录量及被引频次均呈波动上升发展的良好趋势,世界橡胶科研持续发展,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同时,SCI-E橡胶文献收录表明:橡胶国际载文影响整体平均水平高于中国。

3.2 美国机构在领域内占有绝对优势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美国、印度、马来西亚、法国等国在国际上橡胶科研领域占主导地位,这些国家的科研天然橡胶科研水平均非常先进;中国天然橡胶科研水平跟这个先进的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但是在世界上已占有一席之地。世界和中国橡胶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均还未形成,世界橡胶文献核心作者文献高产者所占比例低于中国橡胶文献核心作者文献高产者所占比例,但中国橡胶科研人员文献发文量及影响力还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3.3 文献主要以期刊性文献为主,主要学科分布略有不同

在世界范围内,期刊性文献是被SCI-E收录橡胶文献的主要类型,而且文献质量均较高。国际橡胶文献语种类型要远多于中国,中国在橡胶的研究方面基金资助机构已较多,基金文献率远超国际水平,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泰国研究基金会、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基金等的资助影响在世界橡胶研究方面已排在前列。世界橡胶及中国橡胶主要学科分布略有不同,但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多学科、植物学等均为主要学科。世界橡胶文献与中国橡胶文献会议支持率均极低,会议支持的文献数较少。世界橡胶文献与中国橡胶文献前20出版物出版文献均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其前20出版物均为橡胶文献投稿首选。

参考文献

[1] 顾蔚莉. 新疆医科大学1994~2004年科技论文评价[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05.

[2] 何利荣,赵 洁,许 强,等. 2001~2002 年中国农业科技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268-270.

[3] 续玉红,陈同斌. SCI检索系统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基金,2003(4):227-230.

文献计量 篇4

学术期刊在传播科学知识和促进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交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也为评价科研项目、成果、人才、机构等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科学文化事业上的发展水平。开展针对国外相关领域内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单独、专门性的研究有利于研究者透过这一特定刊物的历史沿革、发文情况、国际影响力以及关注热点的变化等情况所呈现出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来指导国内期刊的建设与发展。文章选取国际上图书情报领域内享有盛誉的英国J DOC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来探析其发展路径,在总结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国内图情领域期刊的建设之道。

1文献来源与检索

《文献资料工作杂志》(Journal of Documentation,简称J DOC)创刊于1945年的英国,最初由MCB UP Ltd出版发行,从1980年开始改由创办于1967年的Emerald (爱墨瑞得)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且被英国专门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Special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Bureaux)吸收为会员刊物。

笔者于2013年10月13日进行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检索,在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中以SO=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为检索式,时间跨度选择 “所有年份”,数据库选择系统默认形式,然后实施检索,共检出3748条记录,并将检出的3748条记录作为研究样本。

2文献计量分析

2.1 J DOC文献计量分析

(1)文献时间分布。J DOC到目前为止已出版69卷,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其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重要评论等文献类型共计3748条记录,其中1945- 1964年可以认为是J DOC的探索起步阶段,20年间累积发文251篇,年均发文量为12.55篇;1965-1974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发文量急剧上升,这10年共计发文657篇,年均发文65.7篇;1975年至今可以认为是稳定阶段,累积发文2771篇,年均发文71.05篇。

(2)文献作者分布。自创刊以来共有2007位作者在J DOC中至少发表过1篇文章。J DOC高产作者中历年发文累积量大于等于20篇的作者中,发文累积量最多的是来自伦敦城市大学的BAWDEN D(89篇), 其次是来自挪威大学的Line MB(81篇)。可以看出,以上15位作者共同构成了J DOC的核心研究人群,在推动该期刊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文献类型分布。对J DOC而言,共涉及15种文献类型,其中J DOC所涉及文献类型中排前3名的依次是书评(1985篇)、论文(1283篇)以及信件(209篇),其余文献类型还有编辑材料、笔记、参考书目、文件、会议摘要等。

2.2 J DOC引文分析

2.2.1 J DOC整体引文分析

(1)J DOC整体被引情况。在检索文献后对所检文献进行了整体引文分析,通过所创建的引文报告可得到J DOC历年发文的被引频次共计17878次,去除自引后被引频次共计15715次,每篇文献平均被引4.77次,其中施引文献为9957篇,去除自引后施引文献为9059篇。得出J DOC历年发文被引情况:随着时间推移发文被引频次呈逐渐上升趋势,当到达一定被引频次后便呈持续稳定态势。

(2)高被引作者分析。学术期刊的核心研究人群一般可以从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来综合衡量。前文已经进行了高产作者的累积发文量统计,在创建引文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高被引作者的统计,得到高被引文章和高被引作者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高被引作者不仅仅包括高被引文章的被引频次,还应该包括该作者所发其他文章的被引频次情况。

2.2.2 J DOC综合评价

(1)J DOC在同类期刊中的排名情况。参考JCR中“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2011年) 和谷歌学术搜索中“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的收录情况(JCR收录83种,谷歌学术收录20种),同时依据期刊历年发文内容和不同版本排名情况,将31种期刊作为图书情报类期刊处理,其中J DOC在同类期刊中排名第8。

(2)J DOC评价指标分析。期刊引用报告(JCR)利用发文数量(total articles)、总被引频次(total cites)、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即年指标(immediacy index)、 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 以及引用半衰期(citing half-life) 等定量指标对所收录的期刊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定量测度。2011年在“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类别中共收录83种期刊,根据影响因子排序,J DOC位列第29位,其中H5指数来源于谷歌学术搜索中“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分类的统计指标数据,SJR数据来源于SCOPUS数据库中 “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的统计数据。

3 J DOC发展对国内图情类期刊建设与研究的启示

通过基于文献计量对J DOC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从默默无闻的地方期刊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其中有许多值得国内图书情报学界借鉴的地方。

3.1发文数量与文献质量的协调

J DOC历年共计发文3748篇(年均发文仅有54.32篇),被引频次共计17878次(去除自引后被引频次共计15715次,每篇文献平均被引4.77次),然而国内同领域部分期刊盲目追求发文数量,许多刊出的文献被引频次过低或者从未被引用过。文献数量越多不代表文献质量就越好,文献数量越少也不代表文献质量就不好。

3.2文献类型的多样化趋势

J DOC历年发文一共涉及15种文献类型,其中书评(1985篇)、论文(1283篇)以及信件(209篇),其余文献类型还有编辑材料、笔记、参考书目、文件、会大多数是学术论文,文献类型极其单调,极少数期刊如《图书馆杂志》设有“悦读时空”专栏、刊载书评文章。要走出“学术期刊一定要刊载学术论文”这样一个思维误区,提升期刊的包容度,适当增加其他文献类型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实现期刊文献类型的多样化。

3.3构建期刊的核心作者群体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篇5

表1 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分期统计表

附图

1979-1982年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异常分散。这一时期只发表了149篇论文,年均文献量只有37.3篇。从内容来看,主要是翻译、介绍、吸收和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性的系统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很短,只经历短暂的4年之后便迅速进入了相对集中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3-1987年的五年,我国文献计量学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将文献计量学搬上了大学的讲坛,开始了正式的专门教育。1983年,武汉大学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课程,并编写出《文献计量学》教材。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活跃,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达到353篇,年均文献量为70.6篇,比上一时期增长89.3%;在内容上,既有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述,又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或者验证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文文献方面的适用性等。

国内电子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篇6

[关键词] 电子书 文献计量学 CNKI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4-0085-06

[Abstract] Based on China Academic Journal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 the paper did a bibliometric research on the journal articles about e-books in China. It made a large scale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literature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author distribution, source journals and citations, keywords and so on to reflec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hotspots of e-book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Finally, with the deep analysis of key words, it generalized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s and key points of e-book research.

[Key words] E-book Bibliometrics analysis CNKI

隨着知识和信息一体化社会的到来,传统的文化生产方式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产生革命性的变更。电子书的诞生和发展是人类几千年文化生产的创新性延续,是对传统出版业的一次颠覆。如果说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t)1971年发起的“谷登堡计划”中数字化的《美国独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还只是电子书雏形的话,那么美国畅销小说作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在2000年与西蒙·舒斯特(Simon & Schuster)出版公司合作以电子书形式发表小说《骑弹飞行》(Riding the Bullet)则掀起了电子书的狂潮并迅速席卷全球。其后电子书作为数字出版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不断探索标准格式、盈利模式、版权保护和新出版流程中经历了一段较为曲折的发展低谷期。2004年,采用电子墨水技术(E-ink)制造的电子书阅读器横空出世掀起了电子书发展的第二轮热潮。近年来,亚马逊Kindle模式和苹果iPad模式的盛行,则将这股热潮推向顶点。“国内电子书产业因为电子书阅读器的火爆而持续升温,电子书被视为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拐点,产业前景被业界普遍看好,平台服务商、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硬件制造商、网络分销商等各方纷纷涉足电子书产业”[1]。

与业界的火爆相对应,电子书相关研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电子书研究领域相关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试图揭示论文分布规律,归纳研究重点和热点,为将来的电子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发表电子书相关研究成果的期刊范围较广,加上对时间跨度和代表性等因素的考虑,本研究选定的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这是目前中国最大、收录最全的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报道量大、来源广泛、检索方便,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截至2012年10月,其收录的国内学术期刊达7900多种,其中核心期刊收录率达96%。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本研究将非学术类论文以及引文率和读者利用率相对较低的论文剔除,并将论文来源类别限定为核心期刊。

检索时间为2013年3月21日。为了保证检索结果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选择“题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限定,构建检索式为:TI=(‘电子书’OR‘电子图书’OR‘电纸书’OR‘ebook’OR‘electronicbook’OR‘e-book’) or KW=(‘电子书’OR‘电子图书’OR‘电纸书’OR‘ebook’OR‘electronicbook’OR‘e-book’)。发表时间限定为2012年之前,共检索出1471条结果。经过查重并剔除与研究主题无关的论文以及会议通知、新闻报道、访谈等干扰文献,最后得到有效统计记录为1127条。

研究方法为文献计量分析法,主要涉及文献增长分析、著者分析、期刊分析、关键词分析等方面。选用SPSS 18.0和EXCEL作为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 文献增长分析

将检索得到的1127条记录按照年代分布统计,得到如图1所示的电子书研究论文年载文量分布折线图。可以看出最早的一篇论文出现在1992年。2000年以前发文量不大,年载文量都在20篇以内。2000年至2003年出现了一个快速增长期。随后几年,年载文量或增或减,并无明显增长或衰退现象,呈现缓慢且平稳的发展态势。2010年出现拐点,载文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根据以上分析和图1,不难发现电子书研究年载文量呈现出明显的三个发展阶段,这与电子书产业发展形成呼应。2000年以前国内电子书产业处于孕育期,业界热情有余但动作不多,电子书形态更多是“软盘”或“光盘”,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所以关于电子书的研究也不多。1998年以RocketBook和SoftBook为代表的电子书阅读器出现,掀起了电子书发展的第一波热潮且很快波及国内,内容商和技术商纷纷涉足电子书产业。2000年以后“掌上书房”“翰林电子书”等纷纷出炉,与此同时国外Adobe、微软等巨头,国内超星、方正阿帕比等公司也纷纷涉足电子书领域,制订格式标准、开发阅读软件,相应地2000—2003年国内电子书研究迎来了一个小高潮。随后由于出版流程再造、版权保护、格式统一、盈利模式等问题的困扰,这一波电子书发展陷入困境,学界的研究热度也趋冷。2007年底亚马逊Kindle的横空出世引爆了电子书发展的新高潮,国内电子书市场汉王等终端制造商的发展空前火爆,其他通道、平台、内容等产业链各方也动作频频。2010年电子书市场202.87%的增长速度使得当年成为中国名符其实的“电子书元年”,相应地电子书研究也势如破竹、蓬勃发展,显著标志就是相关论文数量的急剧增加。

nlc202309030236

以文献累计数据为依据,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发现文献增长规律。将电子书研究论文根据年载文量统计得出年累积文献量,再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曲线拟合。若以普赖斯(D.J.Price)曲线来拟合得出的拟合曲线为F(t)=5.950e0.279t,若用三次曲线拟合得出的拟合曲线为F(t)= 0.132t3+0.917t2+13.817t-19.967。结合图2可以直观看出,相比较普赖斯曲线(R2=0.874),电子书研究的文献增长趋势与三次曲线(R2=0.996)拟合得更好。这说明到现在为止电子书相关研究的文献增长还处于初始阶段:“绝对论文数量少且增长不稳定,还没有到达严格服从指数增长的发展阶段”[2]。

2.2 著者分析

研究论文的合著情况一方面可以反映研究论文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等。在本文得到的1127篇论文中,除22篇是匿名作者以外,1105篇论文共有1591名作者,由此得出电子书研究论文的合作度为1.4398,合作率为0.2787,“明显低于自然科学动辄0.7左右的合作率,也低于一般社会科学的合作率”[3]。这说明电子书研究虽然涉及多学科领域,但还是以个人自由研究为主,合作研究有待深化。另外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近20年里,电子书研究合著论文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虽然合著比例并不严格按照线性增长,但总体还是在逐步提升。

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应该完成所有专业论文总和的一半,核心作者的论文下限为N=0.749√(n_max ),n_max为所统计的年限中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量,发表论文数在N篇以上的作者即为核心作者。”[4]本文对1105篇文献按第一作者进行著者统计,发现发文最多的作者论文数量即n_max=5,根据公式计算出N约等于2。统计表明,第一作者发文数为2篇以上的作者人数为114人,共发文272篇,只占论文量的24.61%,很显然没有达到所有文献的一半,这表明电子书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同时结合表2可以看出,发表2篇以下论文的作者人数占总人数的97.17%。这也说明现阶段国内电子书研究比较零散,研究还不够深入和持续,暂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本文统计了第一作者发文在4篇以上的高产作者的分布情况(见表3)。作者单位多集中在三大类,即高校图书馆、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这些作者多年潜心于电子书研究,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引领了国内电子书研究的发展方向,他们或结合自身背景和研究特长,或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关注电子书的版权保护、盈利模式、格式标准、定价等问题。如赵继海从图书馆角度,围绕电子书和DRM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展开研究;李爽介绍和总结国外电子书发展情况;叶兰则集中探讨电子书采购流程、定价模式等。

本文对文章著者所在机构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列出了发文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机构(见表4)。不难发现,高校科研机构和图书馆是研究电子书的主要力量。根据《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2011》的统计数据[5],2010年以前国内电子书市场所占份额最大的业务类型为“数字图书馆”,可以说电子书在图书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子书研究引起了图书馆研究人员的重视,所以清华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机构发文量排名靠前。而高校科研机构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则凭借其在图书情报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科研力量,从多角度切入,电子书相关研究成果颇多。

2.3 期刊分析

布拉德福定律指出,如果将期刊按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数量的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可以将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存在常数a,使得三个区的期刊数构成1:a:a2的等比关系。本文按照发文量大体相当的原则,将1127篇论文分成3个区(见表5),载文量70篇以上的4种期刊为核心区期刊,载文量为358篇;载文量在40—70篇之间的6种期刊为相关区期刊,载文量为340篇;剩余的131种期刊为非相关区期刊,载文量429篇。但发现不存在常数a使三个区的期刊数成1:a:a2的等比关系,这说明电子书研究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学科发展不成熟,所以论文来源分布不完全符合布拉德福定律。

为了更好地考察电子书领域核心期刊的情况,本文统计了载文量在30篇以上的期刊(见表6)。发现发文量30篇以上的期刊中,除了《出版廣角》《编辑学刊》和《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外,其余均为新闻学与传播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的CSSCI来源核心期刊。这说明研究电子书的相关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电子书研究受到新闻传播和图书情报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从期刊类型角度进行分析,从表6的高载文量期刊分布来看,电子书相关论文主要刊载在新闻传播类和图书情报类刊物上,而从表7总体来源期刊种类分布来看,89.27%的论文也分布在这两类学科刊物上,且两类期刊种类数量和载文量几乎相等,其中图书情报类期刊的载文量略高于新闻传播类,而教育类、计算机类以及其他类别期刊的载文量仅占10%左右。这表明,电子书的相关研究主要吸引了新闻传播学和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学者,且两者科研能力相当;电子书相关研究还没有吸引到更多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研究,但已经开始逐步向教育、计算机等领域渗透。

2.4 关键词分析

“词频分析法是指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6]。利用词频分析法分析高频关键词可以很好地归纳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本文剔除了没有关键词的文献,然后利用Excel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经过同义词和近义词处理后,统计出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见表8)。统计结果显示,与电子书相关的版权保护、电子书阅读器、商业模式、数字技术、发展趋势等成为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同时,由于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阅读、出版转型等与电子书发展息息相关,所以相关主题也出现在高频关键词表中,成为电子书研究的热点。

nlc202309030236

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共词特性能更好地归纳某一学科专业的研究重点,因此本文利用共词聚类分析法来分析电子书领域的研究重点。“共词聚类分析法是通过文献计量和聚类统计的方法,计算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即在同一篇文献中共同出现的频率,把联系密切的关键词自动聚类的过程”[7]。利用软件统计表7中高频关键词两两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次数,得到高频词共词表(见表9),利用SPSS 18.0将统计出的共词表转化为相关矩阵,再利用多维尺度分析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的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目前电子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子书与数字图书馆结合的研究。从图3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数字图书馆、图书馆、亚马逊、数据库、资源整合等高频关键词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聚类团。这反映图书馆相关研究人员非常关注电子书,他们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际出发,探讨电子书对于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和数据库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图书馆如何利用电子书等新媒体来发展和拓展数字阅读和数字借阅模式。

电子书发展对出版业的影响。这一主题也集中了较多文献,从表7发现排名前四的高频关键词均与该主题相关。研究人员从电子书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出版企业的应对措施、传统出版转型、出版流程再造等角度切入,研究了电子书发展与出版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电子书的发展模式研究。图3显示,数字阅读、商业模式、数字版权、数字技术等高频关键词形成一个聚类团。这表明电子书的发展模式研究是电子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者关注随着电子书相关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电子书发展紧密相关的数字版权保护、商业模式探索以及阅读方式转变等问题。

电子书产业链相关研究。电子书业界各方“跑马圈地”和“群雄争霸”的发展现状吸引了不少研究者关注电子书产业链。研究者关注点主要是电子书阅读器、平台构建、产业分工、盈利模式等。

3 结 语

通过对电子书相关研究论文的文献增长、著者、期刊和关键词等层面的文献计量分析,本文探讨了电子书研究文献增长分布情况和增长规律,分析了电子书相关研究的合作度,核心作者、高产作者分布以及作者单位分布,梳理了来源期刊的分布情况,总结了电子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电子书研究关注度不断增强。纵观1992年迄今的统计数据,电子书相关研究论文在数量上已经有了飞跃,尤其2010年以来论文数量实现了突破性增长。相信随着电子书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未来电子书研究会吸引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形成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电子书研究核心作者群还未形成。根据对著者的分析,我们发现电子书研究的核心作者群还未形成,已有的论文多为偶发性研究,并未形成持续的系统性研究,且研究的合作度较低,相关核心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也未形成。

(3)电子书的应用研究还不够。从研究电子书的作者背景、作者单位以及研究热点分析中不难看出,目前电子书领域的研究多为高校学者或者图书馆研究人员从理论层面进行,而电子书的应用属性要求加强电子书的应用和实践研究。

(4)电子书的研究领域还有待拓展。根据对电子书相关研究论文的作者机构、来源期刊分析,发现研究电子书的学者绝大多数来自新闻传播学和图书情报学领域,近90%的论文分布在新闻传播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的期刊上。这说明电子书的研究领域还比较狭隘,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合作研究还比较少,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

(5)电子书研究还有待深入。目前多数电子书相关研究还停留在表面,集中于电子书的基本概念、帶来的影响、如何利用以及国内外业界动态的介绍,而电子书的格式、硬件、标准、流程、盈利模式、产业链等核心研究还不够充分,规律性以及实证性研究还有所欠缺。

注 释

[1]李镜镜,张志强.移动出版的发展模式及其评价[J].科技与出版,2010(8):37-40

[2]邱均平,刘华华.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文献计量规律及发展现状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29(6):58-62

[3]贾玉英.我国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现代情报,2007,27(2):43-46

[4]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55

[5]中国图书商报,读吧网.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R/OL].北京:中国图书商报&读吧网,2011[2012-11-30].http://news.du8.com/viewnews-88935.html

[6]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163-171

[7]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二):类团分析[J].情报杂志,2008(6):141-143

(收稿日期:2013-04-01)

我国民生档案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篇7

1.我国民生档案研究成果概述。2015 年5 月中旬,笔者键入中国知网(CNKI),使用高级检索以主题“民生”并含“档案”,以发表时间从开始年限“无限”到截至年限“2014-12-30 日”,检索出2986 条文献。按来源数据库分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928 篇,特色期刊244 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6 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79 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78 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538 篇,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3 篇。按发表年度分组:2014 年(355 篇),2013 年(482 篇),2012 年(374 篇),2011 年(331 篇),2010 年(368 篇),2009 年(445 篇),2008 年(477 篇),2007 年(95 篇),2006 年(7 篇),2005 年(6篇),2004 年(4 篇),2003 年(7 篇),2002 年(3 篇),2001年(1 篇),2000 年(1 篇),1999 年(1 篇),1998 年(4 篇),1997 年(2 篇),1995 年(4 篇),1994 年(1 篇),1993 年(1篇),1992 年(5 篇),1991 年(3 篇),1990 年(1 篇),1987年(2 篇),1986 年(2 篇),1983(1),1981 年(1 篇),1958年(1 篇)[1]见知网。各类不同文献载体的研究成果数量统计见表1。

从以上统计,我们看出民生档案相关文献成规模涌现始于2007 年,仅2007 年发表的文献量就比之前几十年的总和还要多。追根溯源,这缘于党对民生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自十六大以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思想,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2007 年10 月15 日召开的十七大更是高扬民生主题,彰显以民为本理念,表明了党对民生问题上升到新的高度。国家档案局从我国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实际、档案走向社会的程度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需要出发,2007 年12 月29 日印发的 《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这一顺应时代要求,建设中国特色档案事业的重大举措。即“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转变档案工作中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 月1 日起施行,也促使了民生档案的发展。正如有的学者指出:从本质上看,它的出现顺应了党和政府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需要[2]20。

民生档案研究文献成规模地出现,使其步入档案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从表1 可以看出,报纸和会议文献发挥了集中宣传造势的作用,民生档案文献在2008、2009 年达到了史前高峰,但随即2010、2011、2012、2013、2014 年又呈递减回落态势。博硕士论文经历了2007—2011 年的“成长期”,2012 年至今的“相对成熟期”,未来将迎来民生档案研究的“成熟期”。期刊论文自2008 年数量一直稳步成规模发展,其论文数量占文献总量的65%,有较强的代表性,笔者将期刊论文作为民生档案研究文献的重点。

2.我国民生档案研究期刊论文计量分析。(1)我国民生档案研究期刊论文数量分析。民生档案研究文献成规模出现始于2007年,笔者以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要览所列)为例,以求窥一斑而知全豹,统计这些期刊2007—2014年以民生档案为主题的论文篇数及期刊总载文量。

从表2 中可以看出,以民生档案为主题的论文篇数自2007 年8年来在《浙江档案》发表125 篇,所占比例最高,为3.81%,年平均约15 篇;《档案学研究》发表6 篇,所占比例最低,为0.54%,年平均约近1 篇;《兰台世界》所载民生档案为主题论文286篇,数量最多,所占比例为1.26%,年平均为36篇。由此看出,自2007年起,约6成核心期刊每期发表民生档案为主题的论文1篇以上。目前我国“非公务利用档案的需求逐步攀升,公民个人为学术研究以及解决财产继承、经济纠纷、婚姻关系、学历资历证明、工作调动、劳动保险等问题查阅档案的越来越多”[3]12。正是群众对民生档案有迫切需求,促使档案专业人员通过不断研究探索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我国民生档案研究期刊论文的作者。据统计,截至2014 年底,在我国期刊上发表4 篇以上以“民生档案”为主题的论文作者共8 人[4]见知网,具体详见表3。

上述作者基本上是省(市)档案局(馆)的工作人员或院(校)档案馆工作人员,进一步从他们撰文的内容和体裁进行分析,八九成作者从自身岗位出发,以工作实践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探索。这也说明目前民生档案作者群的现状,以实践部门或者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档案理论界工作者介入有限。

(3)我国民生档案研究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被下载频次分析。截至2014 年我国已发表的以“民生档案”为主题1929 篇论文中,按被引用次数排序前8 名论文被引频次为136 次,平均每篇被引用17 次。其中,《档案服务民生:理念与模式》一文6 年间被其他研究者引用27 次,为目前被引用频次最高的论文。被引频次排序前8 名的论文详见表4。

论文被引用,说明同行(研究者)对论文的认同,反映了其在理论研究领域颇具参考价值。论文被下载,说明论文对读者有借鉴意义,指导读者应用到具体实践工作中。因此,我们将以“民生档案”为主题的论文下载频次进行统计。

截至2014 年底,我国已发表的以“民生档案”为主题的1929 篇论文中,按被下载次数排序前8 名论文被下载频次为4193 次,平均每篇被下载524 次。被读者下载频次最高的论文为《论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及利用》,被下载732 次。被下载频次排序前8 名的论文详见表5。

通过表4 和表5 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被引频次最高的8 篇论文与被下载频次最高的8 篇论文有5 篇是一致的。从论文的主题内容看,主要涉及有关民生档案的基本概念解析、民生档案的范围界定、民生档案的管理与利用、信息化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等问题。一方面说明,这些论文是目前民生档案研究应用领域的精品力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说明,对民生问题相关的民生档案的研究探索还有待加强,以便更好地解决民众在利用民生档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对实践部门广泛开展民生档案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我国民生档案研究文献述评。通过以上对我国现阶段“民生档案”文献的计量统计与分析,大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近年来,民生档案受到档案界普遍关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从发文刊物、发文作者群等因素我们看到这种关注度在实践部门较高,在学术界而言是比较低的。有学者指出,“从学术概念上分析,严格地说民生档案不算一个新的学术术语,因而对其内涵的研究显得不那么十分必要,我们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到研究民生档案的外延,具体探讨如何开展民生档案工作,以及如何满足民众需要等实践层面上来”[5]23。从这点来说,民生档案研究具有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其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根本性转变。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调整,要求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研究“要本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展到哪里,民生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积极指导建立民生档案”[6]第一版。在研究层次、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上更加深入,发挥档案服务民生的重要作用。

其三,目前民生档案研究“核心著者群”初具雏形,如李广都、何文丽等都在自己研究或工作的领域笔耕不辍,不断为民生档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添篇加页。但从研究起点上看,有关民生档案主题的文章出现时间较晚,专业研究队伍的数量、结构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1]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EB/OL].[2015-05-28].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scdb&action=scdbsearch&db_opt=SCDB;

[2]曹航,宗培岭.民生档案的概念解析与价值指向[J].档案管理,2009(2).

[3]冯惠玲.开放:公共档案馆的发展之路[J].档案学通讯,2004(4).

[4]中国知网[EB/OL].[2015-05-28].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 Prefix=CJFQ 2015-05-28

[5]欧阳琳,彭海艳.两型社会建设中民生档案工作的问题与策略[J].档案学研究,2010(1).

我国摩擦材料的文献计量研究 篇8

本文以中国知网 (CNKI) 所属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D) 作为数据来源, 对其收录的2001-2015年摩擦材料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 以揭示我国摩擦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从而为摩擦材料的研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1 数据与方法

CNKI-CAJD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基于CNKI-CAJD统计分析摩擦材料研究文献, 其结果能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以“摩擦材料”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时间区间为2001-2015年, 检索时间为2015年10月3日, 获得摩擦材料文献合计1515篇。将所得文献以年代、来源刊、作者、关键词等进行统计, 采用均一统计法, 即把1篇文献的所有作者同等看待。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度分布

2001-2015年CNKI-CAJD数据库收录摩擦材料研究论文1515篇, 其中:2001年55篇、2002年91篇、2003年106篇、2004年104篇、2005年103篇、2006年115篇、2007年124篇、2008年109篇、2009年94篇、2010年100篇、2011年103篇、2012年111篇、2013年124篇、2014年101篇、2015年75篇, 以2001-2014年计算年均增长率约为4.79%, 摩擦材料的研究呈现出平稳发展的趋势。

2.2 期刊分布

统计分析不同期刊在2001-2015年刊载摩擦材料研究论文的数量, 载文量前14位的期刊与发文量及其所占摩擦材料研究论文总数的百分比见表1, 其中载文量最多的前三种期刊分别是《非金属矿》、《润滑与密封》和《摩擦学学报》, 刊载摩擦材料研究论文合计253篇, 占论文总数的16.7%。14种期刊刊载摩擦材料研究论文合计458篇, 占论文总数的30.2%, 平均一种期刊刊载32.7篇。根据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 这14种期刊属于摩擦材料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

2.3 作者分布

统计分析2001-2015年摩擦材料论文的作者分布, 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西北工业大学的付业伟, 发文量28篇。根据著名学者普赖斯 (Price) 提出的计算公式:M=0.749 (Nmax) 1/2, 式中, M为论文篇数, Nmax为统计年限中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 发文量大于M篇的人才可称为该领域核心作者或多产作者[2]。此处Nmax=28, 代入公式可得M值为3.96。按照取整原则, M整数值为4, 即在摩擦材料研究领域中发文量4篇或以上的作者, 才可被看作该领域的核心作者。表3列出了2001-2015年发表摩擦材料论文数量前14位的作者, 其发文量均在14篇及以上, 故均为核心作者。在14位核心作者中, 出现多位作者来自同一机构的情况, 如付业伟、李贺军、费杰均来自西北工业大学, 姚萍屏、熊翔则都来自中南大学, 表明在一些核心机构中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研究团体。

2.4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目的等的高度概括, 从关键词分布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创新点以及发展趋势等。表3列出了频次在18次以上的关键词合计24个, 在这些关键词中, 涉及摩擦材料性能的关键词出现最多, 有“摩擦磨损”、“磨损率”、“热衰退”等10个, 表明性能是摩擦材料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为了保证制动和传动的可靠性, 摩擦材料一般需满足以下性能要求:具有足够而稳定的摩擦系数, 以达到有效的制动、传动效果;较低的磨损率, 以延长使用寿命;较高的机械强度, 以保证足够的安全系数;低噪声、无毒, 以利于健康和环保[3]。

摩擦材料根据其制造工艺有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纸基摩擦材料等的区分。铜基摩擦材料是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造的以铜或铜合金为主要组分的摩擦材料。而纸基摩擦材料由增强纤维、高分子粘结剂、摩擦性能调节剂等组成, 因采用类似造纸的方式生产而被称为“纸基”[4]。除了用于汽车的刹车片和离合器外, 在超声电机中的应用也是摩擦材料的一个研究热点[5]。

3 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摩擦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如山区路况和一些重载车型要求摩擦材料能长期耐受380℃以上高温, 而摩擦材料所用的有机粘结剂酚醛树脂一般很难达到这一温度, 因此对摩擦材料用酚醛树脂进行耐热改性一直是摩擦材料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无石棉摩擦材料已经渐渐成为主流, 寻求无毒、可再生、低成本的原料以及清洁的生产工艺也将将成为受人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肖永清.国外汽车使用的摩擦材料及其发展[J].化工科技市场, 2008, 31 (5) :34-40.

[2]钟文娟.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2) :57-60.

[3]丛培红, 吴行阳, 刘旭军, 等.摩擦材料用有机粘接剂的研究与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2, 28 (1) :180-183.

[4]杨瑞丽, 付业伟.纸基摩擦材料的国内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 2006, 20 (10) :17-20.

档案工作体制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篇9

一、文献年度发表情况

从样本的发表年度分布看,210篇样本文献分布在自1981年以来的34年间。最高为年23篇,最低为年1篇,平均每年发表文献7篇。34年间有4年没有文献发表,这4年将整个档案工作体制研究分割为三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只有一年,甚至不能够算做一个阶段。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9年,这15年间文献发表数量均在平均值下,年发表文献的数量在2~6区间波动,基本上属于低位运行。第三阶段从2001年起到2014年,14年间大总分年度发表的文献数量在平均值以上。2003年至2010年区间文献量较第二阶段有明显增加,研究活跃度明显提高,整个研究上了一个台阶。2011年后,文献量激增,研究活跃程度达到了顶峰。从文献的年度趋势上看,文献量增加较快的年份,大都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关,也与国家档案工作体制改革与调整相关。

二、文献研究层次情况

从样本的研究层次分布看,210篇样本文献来自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及其他4大类9个不同层次。按大类分社会 科学180篇、占85.7% ; 自然科学11篇、占5.2%;文化1篇、占0.5%;其他18篇、占8.6%。档案工作体制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但也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内容。

从文献的具体研究层次看,略为偏重于理论性研究。实践性的研究占比数量与理论性研究相差无几。

三、文献的作者情况

从样本的作者分布看,210篇样本文献仅以第一作者计,涉及193位作者。其中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作者有8人,占作者数的4.15%;发表文献17篇,占全部文献的8.1%。这8位作者中魏震声3篇,郭子岩、肖文建、刘亚静、窦晓光、方新德、李兆明、罗军各2篇。发表1篇文献的作者有:隋智芹、吴双英、王徐球、张旭霞、王岳岚等。总比超过95%。与洛特卡定律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相差甚远。研究缺少有组织性与系统性。研究还没有核心作者,更没有核心作者群出现。在210篇文献中,2人以上合著的文献32篇,占全部文献的15.24%,合著率相对比较高。其中3人合著的8篇,2人合著的24篇。

四、文献的机构情况

从样本的机构分布看,210篇样本文献仅以第一机构计,涉及186个机构。其中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机构有14个,占机构数的7.53%;发表文献38篇,占全部文献的18.1%。这14个机构中中国人民大学6篇,安徽大学4篇,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各3篇,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上海市档案局、黑龙江省大庆市人事局、上海大学、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商洛学院、北京大学、湘潭大学各2篇。其中大学占比数量最高。

发表1篇文献的有:海南大学、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管理局、黑龙江省哈伊高速公路管理处等。在全部机构中高校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

五、文献的关键词使用情况

从样本的关键词情况看,210篇样本文献中使用2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有31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档案管理(38次),其次是改 革、管理体 制(21次),随后是体 制(16)、档案管理体制(15),体制改革(13),档案(9),企业档案、人事档案(7),企业(6),企业档案管理、模式(5),管理、思考、建议(2)问题、创新、管理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分析、管理方法、信息化、新时期、市场经济、特点、机构改革、高校、方向、制度改革、方法与对策(2)。除了上述热词之外,文献还使用了:网络化、影响及对策、托管方案、文化事业机构、发展演变、体制调整、实践、转型期、城建联合档案管理模式等词。

六、结论

综上所述,1981年以来“档案工作体制”或者“档案管理体制”文献从量上反映出如下特点:

1、研究前中期活跃度较低,后期活跃度高,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相关

1999年前年发表文献的数量多 在2~6篇区间小幅 波动,2003年至2010年区间文献量较1999年前有明显增加,研究活跃度明显提高。2011年后,文献量激增,研究活跃程度达到了顶峰。从文献的年度趋势上看,文献量增加较快的年份,大都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关,也与国家档案工作体制改革与调整相关。

2、理论性研究与实践性研究大体相当

从文献的具体研究层次看,理论性研究文献只略多于实践性研究文献,二者占比数量相差无几。表明“档案工作体制”或者“档案管理体制”研究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这一点从文献作者及机构中高校作者与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作者人数大体相当也能够得到印证。

3、研究主题集中,高质量成果较少

微机电系统文献计量分析 篇10

微机电系统(MEMS)是伴随着集成电路、微细加工技术和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它是以微电子、微机械加工技术为基础,研究、设计、加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机械,包括微结构元器件、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和微系统等。MEMS由于尺度小、集成度高、功能灵活强大,使人类的操作、加工能力延伸到微米级空间,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精密机械、生物医学、环境保护、通信以及军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同时作为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竞相争夺的技术制高点之一[1~5]。

1 SCI文献计量分析

本文选择SCI-Expanded数据库,利用关键词对全球科研人员发表的MEMS领域的文献进行检索。数据采集时间为2011年1月21日,共检索到文献6677篇。检索过程中,并未限定文献类型,以下统称为“论文”。利用Thomson Reuters集团开发的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工具——TDA开展文献计量分析。

1.1 年度分布分析

如图1所示,MEMS领域的研究论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微纳制造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已有作者和新作者的数量对比中,也可以看出,近几十年来,每年都有更多的研究人员投身到该领域的研究中。同样地,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MEMS领域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增多,体现在新关键词数量的快速增长。

1.2 重点国家/地区分析

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国家的论文数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地区如图2所示,美国以2503篇的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位居第二的日本,将近是后者的4倍。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美国在MEMS领域的科研活动相当活跃,并且具有相当强大的研究实力。中国以547篇的数量位居第三,接下来依次为德国(457篇)、韩国(392篇)。我国的台湾地区以337篇的数量排在第六位。这10个国家/地区的论文数量为5855篇,占全部总数的87.7%,这表明微纳制造技术研究相对集中在这10个国家/地区。

分析各个国家/地区的论文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美国一直处于优势领先地位。2000年,美国的论文数量为91篇,大约是是排在第二位的日本(33篇)的3倍;到了2009年,美国的论文数量增长至256篇,此时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103篇),尽管差距缩短至2.5倍强,但美国在MEMS领域的优势地位短期内还是很难超越的。而中国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正在赶上并超越日本。

从论文被引用情况来看,美国的总被引次数和H指数均排在第一,且远高于随后的国家;篇均被引次数低于匈牙利和瑞士,位居第三;论文被引率排名第四(前三位是丹麦、巴西和瑞士)。日本的总被引次数位列第二,H指数排在第三位(德国第二),篇均被引次数和论文被引率分别位列十一和廿一。匈牙利的论文总数尽管只排在第卅八位,但篇均被引次数则高居榜首,论文被引率位列第七。虽然中国论文数量位居第三,但总被引次数、H指数、篇均被引次数、论文被引率分别为第四、第五、第廿六和廿八位,这表明,我国的论文尽管已经在数量上处于领先,但更要在质量上获得大的提高。

1.3 重点机构分析

如图4所示,从论文数量上来看,排在第一至三位的一次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80篇)、麻省理工学院(140篇)、桑迪亚国家实验室(138篇)。中国科学院(未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127篇位居第四位。这十家机构发表的论文数量差别并不大。从国别分布来看,这10家机构中有5家来自美国、2家来自新加坡,中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各1家。这也表明美国在MEMS领域具备相当强大的研究能力。

从论文被引用情况来看,尽管中国科学院的论文数量较为领先,但总被引次数、H指数分别为第九、第十三。总被引次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和佐治亚理工学院;H指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和密歇根大学。前20所机构中,篇均被引次数位列前三的依次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大学。

1.4 重点期刊分析

本次分析的6677篇论文共涉及992种期刊。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微机电系统杂志》(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2005-2009五年期影响因子为2.790)的发文量最多,有444篇;总被引次数和H指数同样位居首位,篇均被引次数则排在第三。Elsevier的《传感器与执行器A:物理》(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2005-2009五年期影响因子为1.737)以319篇位居论文数量第二位,总被引次数和H指数同样位居第二,篇均被引次数则排在第四。英国物理学会的《微机械与微工程杂志》(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2005-2009五年期影响因子为2.473)的论文数量仅比排在第二的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少6篇,总被引次数和H指数同样位居第三,篇均被引次数排在第六。

1.5 重点作者与论文分析

本次分析的6677篇论文共涉及1.5万多名作者。单从论文数量来看,东京大学Fujita Hiroyuki教授近年来发表了MEMS领域的论文49篇,位居第一。从总被引次数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工程系Maboudian Roya教授遥遥领先位列第二的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工程科学系的Lee Gwo Bin教授。

MEMS领域被引次数超过300的论文,共有13篇。其中,佐治亚理工学院Akyildiz,I F的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论文被引2120次,位居首位,遥遥领先其他论文。这13篇论文中,有9篇产自美国的高校和企业,日本、中国、德国和瑞士则各有1篇。

1.6 重点研究方向分析

利用Aureka软件对SCI论文的总体研究布局进行了分析,如图5所示。薄膜、微加工、封装、传感器等是MEMS领域的研究热点(白色区域);键合技术、执行器、光衰减器等也是研究的热点领域。

2 结束语

根据文献计量分析,当前MEMS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微流体系统、微机械加工技术、封装等。从调研结果看,微机电系统的确是微纳制造领域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方向之一,其产业化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2010年11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举行的MEMS Executive Congress上,市场研究机构i Suppli和Yole Développement均指出,2010年MEMS芯片市场将逾70亿美元[6]。

从SCI文献计量来看,尽管中科院位列单一机构发文数量第三,但中科院在MEMS技术的研究上存在较大差距。美国具有绝对领先的实力,MEMS的三个标志性成果分别为数字微镜、静电微马达和微加速度计,均由美国发明;日本的研究水平也处于我国之上。

发展我国MEMS,需要规划优先发展的重点方向,部署前瞻性研究;通过官产学研合作以及国际合作提高我国MEMS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产业链的交流与互动,建设相关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孟光,张文明.微机电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崔铮.微纳米加工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Ahmed Busnaina.Nanomanufacturing Handbook[M].Florida:CRC Press,2007.

[4]BIS.Government takes action to grow advance dmanufacturing[OL].[2010-12-10].http://nds.coi.gov.uk/content/Detail.aspx?ReleaseID=417003&NewsAreaID=2.

[5]王琪民,刘明侯,秦丰华.微机电系统工程基础[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文献计量 篇11

关键词:SSCI期刊 文献计量指标 分布模型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073-04

1 引言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发表和学术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在科学学理论研究、编辑出版以及科技管理实践中,期刊及其载文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日益受到学术系统中诸多主体的重视。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表现高低既是期刊自身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投稿者选择投稿对象期刊的主要依据。在一个专业(学科)期刊集合中文献计量指标的总体表现状况,一定程度折射出对应学科的发展水平及其态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把发表SSCI和A&HCI期刊论文作为重要的激励手段和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之一,这一举措无疑对提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但是,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即SSCI期刊的学科、语种、出版国别等分布极为不平衡,而且不同学科指标的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1-2]。为此,深入学科内部,探究不同学科文献指标分布的状况,对于全面了解不同学科和学科期刊群的整体结构和发展特征,指导学者有效投稿、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效能和科学性均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样本

科学计量学指标的排序-频度分布模型通常用来探讨不同计量单元指标频度随其位次变化的规律。我国学者梁立明教授及其学生在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系列成果中,分别用这一模型对科技指标模型分布及其政策意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3-6]。排序-频度分布模型通常呈现负幂分布y=αx-(α>0,>0)或负指数分布y=αe-x(α>0,>0)。前者在双对数坐标中曲线可化为直线,后者在半对数坐标中可化为直线(见图1)。通过判断表征直线斜率大小的值,即可了解某一计量指标分布的相对差异。值越大,指标的相对差异越大,反之则越小。

SSCI是汤姆逊路透公司旗下的Web of Science的一个子数据库,与SCI、A&HCI并称为国际三大索引,是国际最为权威的社会科学数据库之一。主要收录英美等国高质量的54类社会科学期刊文献,少量收录非英语文献。SSCI每年收录的每一学科期刊的总量都做动态调整,并利用其副产品JCR(期刊引证报告)定期发布年度期刊的主要文献指标值,供图书情报部门、期刊编辑、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参考。我们选择JCR中的管理学、经济学、图情学为目标学科,选择2007~2011年共五个年度的指标数据为研究样本,来探讨排序—频度分布模型问题,以期寻找并发现指标分布的差异。

在JCR社会科学版公布的期刊文献计量指标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指标是影响因子指标。某一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反映了期刊载文被数据库来源期刊平均引用的程度。经典的影响因子是以两年为引用窗口的,通常又称为加菲尔德影响因子。这一指标在期刊评价和科研管理实践中应用的最为广泛。但是,这一指标在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不同学科被引用的峰值时间及其引用周期(引用趋势先升后降的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基础性学科如历史学、哲学等学科达到引用峰值的时间较长,远超过2年,而对于应用性、交叉性学科如管理学、心理学等达到引用峰值的时间则较短,一般在2年左右。因此,2年并不适合对所有学科领域期刊评价的时间窗口。为此,JCR近年引入了一些新的期刊评价指标,如5年影响因子,来适当拉长评价的时间窗口。本文主要讨论2年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的排序—频度分布问题。所使用的统计软件均为SPSS17.0。由于本文对于缺省数据不予考虑,所以JCR收录期刊数与报道的文献指标数不完全一致,分别对三个学科领域五个年度的影响因子排序—影响因子频度点列做回归拟合,得出拟合回归方程,并提取值。

3 结果分析

从点列曲线拟合优度看,点列的负指数分布均明显优于负幂分布。因此将这些学科的回归方程两端取自然对数后,曲线化为斜向下的直线,x的系数绝对值亦转化为直线斜率绝对值。表1给出了三个学科的2年和5年的影响因子排序-频度拟合回归方程、拟合优度、样本个数及其值。

单个学科纵向比较看,对于经济学期刊,测度期刊短期和长期影响力的2年和5年影响因子分布有差异。5年影响因子的期刊影响力相对差异要大于2年的期刊影响力差异。随着年份的变化,2年和5年影响因子相对差异都在下降(除2008和2009年未变),越晚的年份相对差异则越小。对于管理学期刊,在五个年度内,2年和5年的值都呈递减态势。对于2007、2008、2011年,5年相对差异大于2年的相对差异,而对于2009、2010年,5年与2年的相对差异相同。对图书馆情报学科,2年和5年的影响因子相对差异呈逐年递减态势,5年影响因子相对差异均比同年的2年影响因子相对差异大。上述结果表明,随着引用时间窗口的拉长,期刊影响的区分度增大,即5年影响因子的差异程度大于2年的差异程度。部分有着持续生命力的文献被引次数将突破2年峰值限制而持续高频被引。可见,我们通常使用的2年影响因子并不是区分期刊影响力的最佳指标。

从三个学科横向来比较,对于2年和5年影响因子,相对差异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图情学、管理学和经济学。这说明,相比较而言,经济学作为一个古老的相对成熟的学科,有相对规范的学科研究范式,期刊整体发展较为均衡;图情学是一个既涉及偏定性研究的图书馆学科,又涉及与定量研究、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硬科学的情报(信息)学科,收录的期刊范围相对广泛,这些属于不同子领域的期刊被关注的程度和学科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前者影响因子普遍低于后者。此外,通过深度分析期刊的出版信息,发现语种差异也导致期刊影响力的较大不同。英美等国出版的刊物在SSCI中的显示度远超过非英美国家母语出版的刊物,即使这些国家以英文出版期刊,其影响力也难以匹敌英文为母语文字的期刊。如2011年《MIS QUARTERLY》的2年影响因子为4.447,而排名最后的巴西出版的葡萄牙文刊物《Informacao & Sociedade-Estudos》为0.015,日本出版的多语种刊物《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也仅为0.040。本年度影响因子极差达4.434。5年影响因子的极差达到7.463(MIS QUARTERLY与排名第64位的德文刊物ZEITSCHRIFT FUR BIBLIOTHEKSWESEN UND BIBLIOGRAPHIE之差)。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情况也与图情学类似,不举例赘述。

nlc202309040705

4 几点启发

4.1 有助于拓展科学学理论研究的空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夏禹龙先生的《社会科学学》出版为标志,社会科学学作为大科学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在我国得以播种。但是,相对于狭义的科学学而言,无论从学会建制、研究力量、人才培养、期刊建设等方面,社会科学学的成长性均不能与其分庭抗礼。即使在国外,建制完善的社会科学学也只是初露端倪。科学计量学之父普赖斯认为,科学学就是科学计量学。即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科学的整体。如果借鉴这一思想,社会科学学则可视为社会科学计量学。尽管国外科学计量学界研究对象仍以自然科学为主,但是已有包括普赖斯奖获得者格兰采尔、莫德、雷迭斯多夫在内的多位学者对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的分布、统计与评价指标、被引模式、已有数据库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科学计量学重镇之一的荷兰CWTS的一批学者也在坚持社会科学的计量学方面的特色研究。欧盟委员会、英国经社理事会、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理事会等机构也组织开展了基于社会科学计量学的研究并发布研究报告[7]。

国内社会科学学的研究可借鉴国外思路,从科学计量学入手,利用国内外数据库尤其是国内已有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国报刊索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开展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结构、文献指标分布特征、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等问题研究,丰富和夯实我国社会科学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基础。

4.2 有利于提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合理性

通过计量学方法来了解社会科学文献分布的特征,不仅深化了对社会科学若干学科特征的认识,而且为各级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部门制订政策与实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已有的社会科学管理部门在项目管理、人才遴选、成果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更多依赖定性方法和经验总结,较少使用社会科学学,尤其是社会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成果,也不太关注这方面研究的现实意义,这对提升社会科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相当不利。以上文研究结果为例,假如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国际社会科学论文的质量,用2年影响因子评价,论文的区分度就较小;而如果用5年影响因子为衡量指标,则论文区分度大。每个学科都有合理的引文峰值年龄,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引用时间要长于社会科学,因此整齐划一的确定评价成果的时间节点无疑有失科学性。这一问题在当前国内的社科评奖中尤为突出。另外,国内社科管理部门均把重奖SSCI论文作为一项激励的措施也值得商榷。且不说社会科学成果蕴涵了意识形态的差别,SSCI数据库主要以收录英美国家期刊为主,以心理学、经济学期刊为主,即使我们在SSCI期刊发表文章了,也不能说这些论文完全代表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那些最优秀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成果也未必一定发表在SSCI期刊上。当然,如果从提高研究成果的国际显示度的角度来看,这一激励措施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还有,社会科学成果更多以著作形式表达,期刊论文只占较少比例,这与自然科学显著不同。所以从社科奖励政策设计上就应该较合理地分配好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的比例。

4.3 有益于推进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有效性

SSCI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是与期刊主办方、编辑团队、同行评议、出版等各方严谨工作密不可分的。尽管不能说我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入SSCI期刊阵列是未来期刊努力的一个方向,但是这些期刊在编辑出版方面的经验仍值得我们学习。SSCI期刊审稿方式坚持国际范围的同行评议对于我国社会科学整体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尽管我国社科期刊界当下最紧迫的改进工作不是国际化审稿,但即使完全实现国内同行专家审稿有时也难以推进。我国社科期刊编辑工作不仅要打造高影响力的名刊,还应在整体提高学科期刊群的办刊质量上有所作为。影响因子不是衡量刊物水平的唯一指标,但都是国际期刊界公认的有效指标。因此,期刊编辑应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社会科学计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定期关注刊物影响因子的变化,做好同类刊物影响因子的比较和分析,找出差距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寻求改进和提升策略。尤其在选题方面,既要注重选择刊登那些研究学科热点问题的论文,以提升期刊短期的影响力,也应锤炼作者学术坚守的能力,对那些对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有重要贡献的论文,也应有所偏爱,因为越是这类论文对期刊长期影响力的贡献越大。建立学科期刊群的定期协作交流机制,在选题策划、审稿专家选择、载文量、出版时滞等方面做好分工和协调,逐步缩小学科期刊之间的差距,以整体提升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姜春林,梁若愚,田文霞.SSCI期刊分布及其对我国社会科学评价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139-141.

[2]姜春林. SSCI JCR(2007)图书馆学情报学源期刊解读[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4):68-70.

[3]梁立明,梁立华,孔繁士,等.高等学校科研绩效评估的自报指标与源生指标[J].科研管理,1998,19(6):44-48.

[4]梁立明.科学计量学:指标·模型·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5.

[5]梁立明,武夷山.科学计量学: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9,135.

[6]岳洪江.我国社会科学成果排序——频度分布研究[J].情报杂志,2007,(10):135-137.

[7]蒋颖.国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2010,(3):28-36.

作者简介:姜春林(1970 - ) ,男,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和知识产权管理。

文献计量 篇12

本研究运用文献信息学常规统计方法,以中国知网学术网络出版总库为文献检索资源,以篇名“教研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76篇文献,剔除人物事迹介绍和专访、会议与活动报道、经验介绍、领导讲话等,确定了192篇关于“教研员”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间2012年12月31日)。为比较全面了解研究基本情况,文献计量以发表时间、研究主要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分布、文献期刊类别与地区分布、基金项目为主要计量分析内容,使用计算机进行相关统计。现将有关结果介绍分析如下。

一、文献发表时间

关于“教研员”研究的文献最早出现在1964年,由青岛教育局教研室撰写的《组织教研员适当兼课》一文。[1]在1964~2012共26年中没有研究文献记载。1964~1980年、1981~1985年、1991~1994年各1篇,1986~1990年2篇。1964~1994年31年间发表文章仅有5篇文献。1995~2000年15篇、2001~2005年30篇、2006~2010年92篇、2011~2012年50篇。1995~2012年18年间发表文章187篇,占文章总数的97.4%是前31年来的37.4倍。如图1所示,从1990年以来文献发表时间及数量分布趋势分析可知:我国教育界对“教研员”的研究从1995年(5篇)起较为系统全面,且主要集中在新世纪以来,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8年达到高峰期。以下分析以1995年~2012年间187篇文献为主要研究文献。

二、文献研究内容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采取两种途径:一是根据文章篇名的核心词进行提炼,粗略考察分类;二是在187篇文献中再次遴选研究样本121篇(占64.7%)系统分析。1964~1994年研究的内容主要有教研员队伍建设[2]、教研员工作方式方法[3],共有5篇文献。对1995年~2012年(187篇)文献归类后发现研究者主要围绕“应干什么”“该怎么干”“干好的条件”研究“教研员”。文献计量后发现,“教研员”应该干什么(职能作用、功能定位及与教师专业发展)64篇占34.2%、“教研员”应该具备什么(能力与素质提高)31篇占16.58%、“教研员”应怎样提高(专业发展与自身建设、管理)34篇占18.18%、“教研员”怎样才能干好(工作方式方法及听评课与教学评价)45篇占24.06%,成为“教研员”相关研究相对比较突出的热点问题。研究者把“教研员”研究置于如何推动学校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从教研员角色定位、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教学评价、推动校本教研等方面展开研究,参与研究对象不断扩大,既有个案分析,又有理性思辨,研究视域相对比较宽,研究方法趋向多样与综合。说明教育界对“教研员”问题研究的关注伴随我国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研究内容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同时,对“教研员”应是什么、如何选拔、怎样评价相关研究文献较少。统计结果如表1。

三、文献发表期刊

187篇文献发表在75种以教育类为主的期刊杂志上,每种期刊平均刊载2.5篇。刊载1篇文章的期刊43种占57.3%,2篇文章13种占17.3%,3篇文章6种占8%,4篇及以上13种,占期刊总数17.3%,共刊载文章97篇,占文献总数的51.2%。《当代教育论坛》等4种刊物发表文章4篇、《延边教育学院学报》等3种刊物5篇、《教育理论与实践》6篇、《教育科学论坛》8篇、《上海教育科研》10篇。《中小学教师培训》《科学咨询》《人民教育》发表的文章较多。《上海教育科研》还于2009年组织学者、专家专题讨论教研员专业发展问题,关注教研员的专业发展。[4]《人民教育》也于2011年开辟“教研员专业成长系列谈”专栏。刊载文章4篇及以上期刊统计结果如表2。

四、文献研究地区

187篇文献的发表之地分布在27个地区,占我国行政区域的79.4%,平均发表文章6.9篇。安徽等6个地区各1篇、广东等3个地区各2篇、贵州等5个地区各3篇、北京等3个地区各6篇;黑龙江、四川各8篇;吉林10篇、山东12篇、江苏13篇、辽宁14篇;湖北、浙江各15篇;重庆19篇、上海20篇。除了有8篇文章发表地不详外,各地区发表数量在1~20篇不等,呈现不均衡性,有17个地区发表文章数量低于平均数,占地区总数63%。发表文章数量位于前三位的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浙江等4个地区,占地区总数的14.8%,共发表文章69篇,占文献总数的36.9%。1995~2012年地区发表文章数量统计如表3。

五、文献研究机构及人员

通过查阅187篇文献,根据第一作者所在的单位性质和名称,将研究机构分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培训中心、发展中心)、教育学院和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院校、教研室(研究室)、研究所、教科所、研究中心、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教育局)等类型。统计后发现:文章作者所在机构类型分布不均衡,各地区的教研室(研究室、研究所、教科所、研究中心)、高等院校、教育学院和教育科学研究院位居前三,发表文章数量111篇,占总数的59.4%,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参与研究的机构数量不多。由于第一作者对文章的贡献力最大,统计后发现:文献以1位研究者居多,独著146篇、2人合著30篇、3人合著9篇、4人合著2篇;高等院校位居第一,共有18所高校37名研究者参与,发表3篇及以上文章的高校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3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4篇、浙江师范大学6篇、湖北师范学院8篇,占高校文献总数56.8%。来自教育行政部门(非教育局教研室):山东2人,浙江、山西各1人;来自中小学教师:重庆、上海各2人,浙江、陕西、山东、辽宁、江苏、甘肃、福建、安徽各1人。统计结果如表4。

六、文献基金项目

187篇文献中有9个基金项目,研究成果18个,占文献总数9.6%,统计结果如表5。进一步分析原文献发现:荣昌县教师进修学校“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取得9项研究成果,占总数50%。关于“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研究9项占50%,“教研员”角色定位研究2项占11%,湖北省体育“教研员”队伍的现状调查研究、选拔与考评机制研究各1项,“教研员”专业指导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科研能力结构研究各1项,“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研究1项,教研员概念研究、教研员评课研究各1项,均占5.5%。

成果发表时间均在2008年以来。2008年4项、2009年1项、2011年3项、2012年10项。研究地区主要有:广东、四川、上海、广西、黑龙江、北京、重庆各1项,湖北2项;承担的研究机构主要有:高等院校(北京师范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各1项、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项)5项、教育学院(黑龙江)、教师进修学校(重庆荣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州)、教研室(四川达县)各1项。

七、分析讨论

(一)文献计量的可信度分析。

研究检索资源为中国知网期刊总库,该总库收录的期刊文献资源全面,检索方式使用“篇名”检索,且检索时间不限。尽管关于“教研员”研究还可能分布在本次检索文献以外,但从研究的角度,以“篇名”教研员的文献更能体现“教研员”研究的专题性和针对性,对研究的贡献力最大。同时,在分析具体研究内容时,又在研究样本中遴选了121篇文章进行系统分析,分析的结果有一定的价值。因此,研究文献的计量统计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

(二)文献整体研究的特点分析。

综合来看,“教研员”研究伴随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与时俱进。发挥“教研员”作用,落实课程目标,推进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研究者基本的研究立场,研究的出发点源于研究者对教研员的“研究、指导、服务”职能理解的不断丰富,研究的内容始终围绕我国教研员“如何”或“怎样”才能扮演好不同教改背景下的“多重角色”为中心,表达出研究者“只有教研员工作定位准确、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共同意愿,体现了研究者对“教研员”勇于担当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良好意愿和不断进取精神的殷切关照。

(三)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关于教研员“多重角色”的扮演,研究者多以“……员”和“……者”来描述,如,研究员、服务员、研究者、指导者、服务者、社会工作者等。再在……员”与“……者”前面加上专业、教师、教学、理念等限定性与期待性的词语,“教研员”便被赋予了“多重角色”,并在教研制度建设、教研员队伍建设与评价、教研工作内容、方式与方法转变等提出建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1.参与研究的涉及面不够宽泛。

研究主体以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等专业的研究人员为主,教研员参与研究不多;教育行政管理者以及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则更少。统计结果表明,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等专业人员构成“教研员”研究的主体,而教研员工作“服务”与“指导”的对象参与研究的很少(教育行政部门仅4人,中小学教师仅12人),研究群体的代表性不够宽泛。

2.教研员的层次性研究不够分明。

我国教研员业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层次性;不同教育阶段的层次性;“考试学科”与“非考试学科”受重视程度与履职自由度的层次性;教研员自身素质的层次性;教育发展的层次性均很强,整齐划一的“多重角色”设定,难以达成共识。如,有的教研员对“专业的课程领导者”就有疑虑[5]。

3.缺乏履职实践的行动研究。

多数研究者是以“随感而发”的形式在做“研究”,罗列教研员“实然”的现象与问题,推演出应然的“景观”,意向性多于可行性,设计性多于操作性,模糊性多于精确性,难免使教研员面对“多重角色”担当“望而却步”和“不知所措”,其根源可能由于理论思辨性的“教研员”角色定位研究凌驾于实践性的行动研究过多,共识性不强。

4.关于学科教研员的针对性研究较少。

1995年以来的文献中涉及的具体学科“教研员”研究比较少,关于体育教研员的研究共有9篇文献,其中8篇源于湖北,化学、语文、英语、美术、音乐、信息技术教研员研究各1篇。相对于我国中小学教研员按“1人对1学科”的人员配备,针对具体学科“教研员”的有关研究在建国以来的60多年里没有覆盖全部学科,研究成果数量不多,学科覆盖面也不够广泛。

(四)“教研员”研究的期待。

“教研员”研究要坚持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角色创新与继承相和谐的原则,进一步整合与深化研究、指导、服务“多重角色”,关键点在于统一思想认识,出发点在于有效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落脚点在于全面提升教研员素质,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完成育人目标。

1.加强统合各方意愿的综合研究。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门研究人员、省及市县三级教研员、教育行政人员、学校教师代表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利益和需要的诉求不同。“教研员”研究要统合各方面力量,加强区域性横向和纵向的合作研究,适应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实情和教研工作面临的实际。

2.突出教研员实践性的案例研究。

目前教研员职责履行中“因循守旧”的角色担当情况比较突出,也是研究者积极倡导教研员角色转换或变革的主要原因。增强“多重角色”的自我认同,需要加强新角色的实践、演练与体验研究,以生动的案例研究,促进教研员感悟、领会和认同新角色,完成角色转变。

3.重视教研员行政角色担当研究。

研究者普遍对教研员的“行政角色担当”怀有排斥的心理,甚至建议教研机构去行政化,取消教研室的行政级别[6]。我国教研员具有专业与行政的双重职能,且专业职能受行政职能领导。[7]研究教研员“行政角色担当”既是科学、有效地组织开展各种教研工作的需要,也是服务教育行政决策、落实国家课改方针的需要。

4.加快教研员角色履职评价研究。

目前鲜有“教研员”评价系统研究。评价具有导向和认定作用、诊断和咨询作用,有利于教研员改善教研行为。今后要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考虑评价的刚性,又要兼顾评价的柔性;既要强调评价客体的多方面性,又要兼顾评价的科学性和目的性,反映教研员角色履行的真实现状,对其“多重角色”行为效果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青岛教育局教研室.组织教研员适当兼课[J].人民教育,1964,(10).

[2]郭振华,咸喜良.加强教育学院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的举措和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5):36.

[3]谭峰.略论教研员的工作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1986,(10):2.

[4]李丽桦,张肇丰.新时期教研员专业发展问题的讨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8,(8):9~13.

[5]翟立安.教研员担当“专业的课程领导者”?—与崔允漷教授商榷[J].上海教育科研,2010,(2):52~53.

[6]王培峰.教研员职能转变的定位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9,(2):81~84.

上一篇:现实趋势论文下一篇:心率减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