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趋势论文(共8篇)
现实趋势论文 篇1
报业市场结构是决定报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重要因素, 它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联系, 把握报业市场结构的现实趋势和变动过程对于报业经营管理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产业经济学中, 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和形式, 主要反映以下几种市场关系:1、卖方之间的关系;2、买方之间的关系;3、买卖双方的关系;4、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 (1) 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很多, 其中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短期成本结构等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报纸行业逐渐实行产业化经营, 报业市场结构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
本文主要从报业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进入和退出壁垒变化情况来判断中国报业市场结构的现实趋势并分析报业市场结构的特征。在分析报业市场集中度时, 选择报纸 (或报业集团, 下同) 广告经营总额作为分析指标。
一、报业市场集中度:全国范围辐射力弱, 区域范围控制力强
在产业经济学中, 市场集中度 (Degree of Marketing Conce ntration) 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 它是反映特定产业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的一个基本概念。市场集中度是从静态角度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 可以反映一个产业内若干家最大企业所具有的经济支配能力, 它是反映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报业市场集中度近年来不断提高, 这大大增加了一些大型报业集团的市场控制力量。但是, 从总体上来看, 中国报业市场集中度呈现出以下特点:全国性报业市场集中度不是太高, 区域性报业市场集中度普遍较高。
从全国性报业市场来看, 市场集中度近年来有逐步提高的趋势, 但是集中度还不是很高。笔者通过计算发现, 1988年中国报业广告市场中最大4家、最大8家以及最大10家报纸广告经营额之和分别占整个报业市场广告总额的13.50%、22.75%、26.31%, 到了2006年, 比例分别变为21.85%、40.69%、44.88%。2004~2008年报业广告市场的最大4家报纸广告经营总额占整个报业市场广告经营总额的比例不到30%, 最大8家报纸广告经营总额占整个报业市场广告经营总额的40%左右。从纵向比较的情况来看, 市场结构处于低集中竞争型向高、中寡占型过渡的阶段。这说明, 中国报业广告市场正经历集中度提高的过程, 但最大4家报业集团广告经营总额还没有达到30%的市场占有率, 市场控制力还不是很大, 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最大8家与最大4家报业集团广告市场集中度的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报业广告前8家报业集团广告市场控制力在加强, 与后面一些报业集团的广告市场占有率的距离在逐步拉大。从区域性报业市场来看, 有数据显示, 大中城市报业广告市场集中度很高, 最大3家报纸广告经营总额占整个城市报纸广告经营总额的比例大多处于50%到90%之间。其中, 天津最大3家报业广告经营总额占整个天津市报业广告经营总额的92.01%, 其它的城市如武汉为83.80%、广州为70.69%、南京为70.19%, 北京为26.92%最低。 (2) 由此可见, 中国城市报业市场集中度的平均水平较高, 报业市场属于寡占乃至高寡占型市场结构。
中国报业市场集中度近年来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近十余年来, 中国报纸产业化进程中诞生了大量的都市生活类报纸。这类报纸在内容上更趋向大众化、在经营管理上更加灵活, 大量刊登广告为中国报业市场增添了活力和生机。一些都市生活类报纸在各自的区域中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竞争力逐渐增强, 广告营业额不断增多, 因此从众多的报纸中脱颖而出, 这就大大提高了报业市场集中度;其二, 从1996年至今, 中国报纸实行集团化运营以来, 全国共成立了49家报业集团。报业集团化整合为提高报业市场集中度提供了巨大能量。1996年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成立之初, 报业广告市场集中度还不是很高, 最大4家报纸广告经营总额占全国报业广告市场经营总额的比例达21%左右, 而10年之后, 这一比例为28%左右;其三, 在多年的产业化过程中, 一些报社逐渐转变了经营理念, 注重提高报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大型的报业集团建立了有效的报业产业链, 实行集约化经营, 节约了报社运营成本, 为报社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产业融合趋势的加快, 报业集团逐渐向多元化、融合型的传媒集团过渡, 报业市场集中度还会出现提高的趋势。从总体上来说, 全国性报业市场中一些大的报业集团在当地的控制力很大, 离开当地, 报社的辐射力就变得很小。这与中国报业布局以及报业市场区域分割现象关系密切。这一点在今后若干年里将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
二、报纸产品差异化:趋同现象突出, 差异化程度低,
不同的媒介产品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 因为“任何一种商品都可能是另外一种商品的潜在替代品, 即便只是无穷小的替代。” (3) 不过一般来说, 产品差异主要指同一类产品中存在的不完全替代性, 它是用来分析市场结构的重要概念。当某一份报纸能为其读者提供一些独特的、对其读者来说不仅仅是价格低廉的东西时, 这家报纸就具有了区别于其竞争对手的经营差异化。目前, 中国报业市场中, 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 报纸内容趋同情况较为严重。
产品差异化可从很多方面来衡量, 包括产品主体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促销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等。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来考量, 中国报业产品差异化程度不高, 还有待提升。根据营销学对产品的定义, 产品包括核心产品、中间产品和延伸产品三个层次。报纸的中间产品和延伸产品可以增加差异化程度, 但核心产品差异化最能体现报纸差异化经营的特征。一般而言, 同类竞争性产品的核心产品部分是基本一致的。在报业中, 正是由于其核心产品———报纸特色内容不鲜明, 出现趋同现象, 这就导致了不同报纸之间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报纸内容趋同现象在都市生活类报纸中体现最为明显。现在, 全国各大城市中综合性报纸多则十几家少则三五家在拼抢市场。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 一些报纸开始模仿那些办得比较成功的报纸, 这一点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南京等地都表现得非常突出。报纸产品趋同化现象不仅表现在内容方面, 在传播形式、报纸风格等方面, 很多报纸也亦步亦趋, 出现了多报一面、栏目“互文本”现象。如果报纸能摆脱现有模式的束缚, 在核心产品上独辟蹊径, 就有利于实行差异化经营。报纸品牌差异化可看作是报纸产品主体差异化的延伸, 由于报纸趋同化情况较为突出, 中国报业品牌发展战略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像《南方周末》、《体坛周报》等报纸品牌以及一些报纸的品牌栏目本身就极具竞争力, 也能体现差异化。中国报业市场的促销差异化以及服务差异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多年来, 中国报业发行促销和发行服务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和和改进之中, 但是目前的发行营销服务水平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这也限制了中国报纸产品差异化水平的提升。
报纸产品差异化对于发展稳定的读者群和开拓广告市场有很大帮助, 具有差异化特质的产品被其它竞争性报纸产品替代的可能性就降低, 其结果是报业市场的完全竞争结构受到破坏, 市场结构向着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趋势发展, 最终可能导致寡头垄断甚至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另外, 报纸产品差异化是提高报纸市场进入壁垒的重要方略, 从而会间接影响报业市场结构。目前, 我国报纸产品同质化竞争现象普遍, 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以及低水平竞争现象, 这对报业市场结构有较大影响。因为同质化严重的报纸很难在竞争中与其它报纸拉开档次, 市场集中度也就不容易提高。报业市场上一些占有率较高的报纸如采取产品差异化策略, 就可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从而保持或提高报业市场集中度, 改变报业市场结构。
三、报业市场壁垒:进入壁垒偏高, 退出机制缺位
在影响市场结构的诸多要素中, 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是与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同等重要的因素。最早明确提出市场进入壁垒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的是产业组织领域的主要开拓者贝恩。贝恩认为, 进入壁垒就是某一产业中在位者相对于潜在进入者所具有的优势, 这些优势反映在在位者能够把价格提高到竞争价格水平之上, 而又不会招致新厂商的进入。 (4) 报业进入壁垒是指进入报业市场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它反映了报业市场内已有报纸与新增报纸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报业市场中潜在的竞争强度。
目前, 中国报业市场进入壁垒较高、退出机制缺乏, 这些因素对报业市场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在我国, 报业市场进入壁垒主要有制度性进入壁垒、经济性进入壁垒以及策略性竞争行为造成的进入壁垒等。有学者认为, 报业进入许可管制可以分成独占许可、严格限制的少数进入许可、一般性限制的多数进入许可、放松进入管制的审批准入许可、登记进入许可 (即没有许可限制) 等五种类型。 (5) 从中国报业进入管制实际情况看, 独占许可类型的管制模式已成为过去。目前, 全国大多数地区实行严格限制的少数进入许可。报业严格的进入规制主要原因在于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保护文化安全, 同时也有利于避免无序竞争, 确保产业安全。从报业经营的角度来看, 过高的市场进入壁垒以及移动壁垒只对于已经在位的报纸有利, 对于潜在进入者非常不利。在过去, 以政府进入规制为主的制度性进入壁垒是报业进入壁垒较高的主导因素, 经济性进入壁垒并不是支配性因素。不过, 近年来, 随着报业化进程加快, 经济性进入壁垒也在逐年升高。在20世纪80年代, 《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等进入报业市场的启动资金只需30万元左右。到了2001年, 《京华时报》的启动资金达5000万元, 2003年, 《东方早报》启动资金已接近1亿元, 如今没有1.5亿元以上很难进入北京报业市场。这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壁垒。另外, 中国报纸产业化运营以来, 报业竞争日趋激烈, 已经在位的报纸通过各种手段设置障碍阻止进入, 这些策略性行为也提高了中国报业市场进入壁垒。已经在位的报纸主要通过占位、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渠道设置进入壁垒, 提高市场进入门槛, 甚至对内容“吃干榨尽”来增强市场控制力, 给潜在进入者制造困难。从总体上来讲, 中国报业市场进入壁垒偏高, 这不利于激发报业发展活力, 对于整个报业经济绩效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 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呈正相关, 特别是经济性进入壁垒过高, 退出市场就会出现大量沉没资本, 从而提高退出壁垒。目前, 中国报业市场缺乏退出机制, 这不利于盘活报刊出版存量资源, 也不利于动态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有一些报纸处于不能盈利甚至亏本运营的状态,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报纸依旧拖着包袱负债经营, 影响了报业市场结构优化。
报业市场进入壁垒要适度。没有进入壁垒的报业市场, 其市场集中度低, 市场中充满原子型的报社, 每个报社在市场中只占有很小的份额。单个报社的生产批量小, 生产效率低, 竞争力不足,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进入壁垒较高报业市场可以防止过度进入、无序竞争, 减少盲目投资, 重复建设, 对于推进竞争经济, 提高进入效率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 过高的制度性进入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导致丧失投资时机, 限制了报业的自由竞争, 给报业市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 中国报业市场在未来几年里跨区域经营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将扩大大型报业集团的操作空间并提高大型报业集团在全国范围的控制力量。同时, 区域性报纸的市场控制力量会受到一定的挑战, 但影响不会太大。随着报业的不断创新以及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 报纸产品差异化程度会有所提高, 这有利于优化报业市场结构。中国报业市场进入壁垒今后将会有一些变化, 制度性壁垒会有所降低, 经济性壁垒和策略性行为性壁垒则有所提高。未来几年里, 报业市场退出机制将会逐步完善。据悉, 2009年上半年, 新闻出版总署就报刊市场退出机制问题在辽宁、河北两地进行试点。这将从制度上明确报刊退出机制并就此作出一整套制度性安排。可以预见, 随着整个传媒产业外部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产业内部运营机制的调整, 中国报业市场结构将逐步得到优化, 市场绩效也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P.121
[2]资料来源:慧聪报刊资讯www.media.sinobnet.com
[3]杨公松:《产业经济学》,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 P.2
[4]J.S.Bain (1956) , BarrierstoNewCompet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P.3
[5]金碚:《报业经济学》,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P283~284
现实趋势论文 篇2
一、目标与方法
(一)具体目标
A 深入探索就业与创业市场
B 在深入调查中,走出校门,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了解国情、民情。
C 把书本知识奉献给人民,服务社会,并在实践中成才。
(二)调查方法
座谈、个案调查、体验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市场营销专业岗位的现实状况
我所调查的人现在深圳宝安区石岩镇龙马科技园,其学历为大专,从事现职业有三年了,主要从事推销服务于业务。其工资为800——1000+提成。她所在的工作环境良好,其对环境十分满意。工作时间为早上7:50到晚上17:10,中午休息一小时,她希望中午能多些时间,特别是夏天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她告知该工作既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又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与心态,市场营销毕业的并不一定适合市场营销。该工作一般需要1——2年的工作经验,而且最好要培训。她们工作福利很好,包括年终奖和年中奖,分为:A、B、C、D四个等级,A等为1:2,B等为1:1,C等为1000,D等为500,其比为与工资的比。生活形态很好,活动很多。市场那个营销可以从事的职业有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推销服务与教学科研。就业机会很从分。公司有很多组织文化与规范,例如:季度聚餐、去敬老院、登山环保、献血、乒乓球赛、羽毛球赛、足球赛、篮球赛,还有各种社团例如:英语、舞蹈等。规范有厂规厂纪,要求遵守安全素养。成熟、稳重、有洞察力判断力的性格特点,以及销售并由此方面经验促使她选择了该职业。为了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他觉得自己需要在部署人员能力培养与自己专业知识方面有提高。她说如果让她重新选择,她会放弃该职业,选择研究、分析、设计方面的内容,这是由其性格所决定的。
在亲身体验中,我当的是销售人员,卖的是建筑材料,由于自己对所卖场品
不熟悉,使自己的销售过程并不顺利。通过销售,我真切地体会到口才在此方面的重要地位。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能使人产生亲切感,与你走得更近,有利于你的销售,并且需要热情,主动与买主打招呼,寒暄几句。开始的时候,我比较害羞不敢开口说话,不会和买主沟通,是很多买主只是看了看产品就走了,试想如果你和买主成了朋友,交谈很顺利,她怎么会不买你的商品呢?后来,我熟悉了一段时间,变得大胆起来,主动热情地打招呼,所卖的商品也多了起来。
现在的市场营销,很多情况下只是销售、跑业务,这使得市场营销在很大方面具有挑战性,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只要你具有良好的口才与个人形象,在商场竞争中必将脱颖而出。当如果你想从事高一级的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等,你的专业素养必须很高,并且各方面能力要求比较高。然而作为本科毕业生,很多毕业生将从事高一级的工作,所以必须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当然也要注意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今年且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从1994年期中国正式进入最具国际竞争的49个国家与地区之列,2002南中国总体排名在第31位,但中国市场营销话指数却排名第49位,成为劣势指标,可见,我国的市场营销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是因为人们对营销理念认识不明,经营观念滞后,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市场营销人员素质较低。市场营销前景广阔,我国企业面临的营销环境为国内市场国际化,世界经济规模化,市场竞争多极化,产品趋向高新化,营销方式现代化。整体营销、服务营销、形象营销、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等现代营销观念和方式层出不穷。这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更新营销观念,健全营销组织机构。
市场营销在我国可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计划经济时代是没有市场营销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引导国民消费行为,指导国企生产的功能日益显现,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一些好的企业(比如青岛海尔)已经建立起完备的市场营销体系,并因此而受益匪浅。
(二)市场营销专业岗位的发展
我所调查的人员认为市场营销将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受人重视,每个公司都会完善自己的营销体系,对于她的以后,她希望自己能够不断积累经验,学习专业知识,而她本身已在攻读本科今年即将毕业,其希望以后能从事营销策划。
在我亲自体验过程中,我认为销售是必须的,但上面如果有营销人员与品牌
包装人员,那么产品将会销售良好,所以营销策划与品牌包装应得到更多重视。
市场营销人员是各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企业界自办或协办的人才交流会约两千多次,而每一次的人才交流会上,市场营销人员都是最受欢迎、最供不应求的人才。2002年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就业率为97%;2003年96.5%;2004年97.8%。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必将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必将越来越受欢迎。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技术和信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人类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促使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也使得未来的市场营销将发生许多重大的变革。传统的营销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一些新的营销方式也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发挥着越来越惊人的作用。传统的推销法为人员推销。人员推销是市场营销的前沿性业务,这要求营销人员既要有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的精神,同时还要有勤于思考、不断总结,采用各种手段发展,搜集和利用各种信息,运用好促销的心理战术。总之,推销员的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一些新的推销手段方式也将出现,个性化的营销将逐渐受到青睐,知识营销将被广泛应用,服务营销将成为市场营销的主流,网络营销占有的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大,绿色营销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市场营销必将改变人们以往的认识观念,受到更多人的重视,高素质、有能力的市场营销人才将在以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语
当问及已经工作的被调查者对现在大学毕业生有什么看法时,她只说了一个词“眼高手低”,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概括。通过实践与调查,我明白了学校不是社会,所学的知识必灵活运用才能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专业知识提高的同时,各方面能力要得到全面发展。
相信市场营销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一定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凤军、郭国庆、王晓东《市场营销理论》
(2)王谊 于建原 张剑渝等《现代市场营销学)
(2)郭国庆、成栋《市场营销新论》
现实趋势论文 篇3
《中国好声音》用音乐讲梦想
“超女快男”讲的是普通人到大明星的蜕变故事,《中国好声音》讲的是爱音乐的人对音乐梦想坚持与努力的心路历程。
《中国好声音》是The Voice的中国版本,这个节目的显著模式亮点是“盲听”形式——评委在巨大的红色椅子转向选手之前看不到选手容貌,只凭声音进行判断。这一模式的设计不仅使节目突破以往选秀节目对于外貌的偏执,更侧重于音乐本身,也为演唱环节制造悬念。评委转身之后更实现了选手的“权力逆转”,带来新的叙事点,选手在评委中选出心仪的音乐导师。
节目特质决定了《中国好声音》讲的不是为了圆明星梦的少男少女的故事,而是以“音乐梦”为象征的追寻并坚持梦想的故事。于是在节目中能看到为见到儿时偶像来歌唱的准妈妈,在北京漂泊多年的歌手多亮,在农村坚持唱英文歌曲的邹宏宇??音乐是这个梦的外衣,普通观众被外衣下坚持梦想的心所感动。《中国好声音》倡导的价值观并不陌生,它也出现在达人秀、梦想秀中,但当这种梦想被包裹在歌声里、故事里、顶级明星的鼓励与惊叹里的时候,她的美好和在现实社会中的珍贵再次被强调和放大了。
重量级嘉宾也是一大收视利器。两位一线大牌刘欢、那英,一位综艺节目主持人与音乐人庾澄庆,还有草根歌手出身的杨坤,他们在节目中有着各自的角色与功能,相互碰撞产生了很好的效应。杨坤的“32场演唱会”、庾澄庆的“台湾机票”都成为观众热议的经典段子。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好看好听,源自于每一个细节。现场26台机器、单集节目1000分钟的素材,保证了对现场叙事、情绪的最大还原;顶尖的音乐团队与音响,保证了以声音为本的节目基础。正因如此,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选秀选手,但他们在好声音的节目中却焕发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光彩。用参加过超女、台湾星光大道等一系列选秀节目的参赛者刘悦的话说“这里的一切都是对的”,《中国好声音》将“对音乐品质、对声音本身、对音乐梦想的坚持”贯彻得淋漓尽致。从这一点上说,虽然也是歌唱类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却找到了用音乐讲梦想故事的新的角度和方法。
《中国梦想秀》“贴地飞行”
运用先进的视觉技术、邀请大牌明星、蕴含一定价值观与情感的“梦想盛典”为《中国梦想秀》画上了圆满句点,并以2.306%的收视率,位列卫视同时段节目第一名。以梦想为翼,以中国社会现实为主干支撑,中国蓝完成了“贴地飞行”。
《中国梦想秀》第一季、第二季获得了成功,但形态发展的瓶颈也随之而来,如明星档期冲突、圆梦者故事单一化、主持人送惊喜越来越容易被发现等等。《中国梦想秀》第三季不仅突破了这些瓶颈,更超越了原版节目BBC的《就在今夜》(Tonight’s the night),拓展了原版 “‘平民+明星’才艺演出”的单一模式,为梦想注入更多内涵。“只要有梦想,并且可以展现你的梦想就能够来参加”,这一改变使得有才艺或者没才艺的、怀揣演艺梦想或者生活中拥有任何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站上这个舞台。节目呈现出极大的内容涵盖力和包容性,既涵盖个人梦想也容纳社会热点,成功辐射各年龄人群。以“最美司机”为例,《中国梦想秀》将一个被广泛报道的新闻故事整合为具有“梦想秀”特质的形式,以为最美司机圆带家人旅行的梦为线索,串起整个故事及才艺展现。
连续十几期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的成绩,使《中国梦想秀》成为上半年表现最为亮眼的节目。观察其模式,调整后的《中国梦想秀》是一个收视价值高度复合的节目,“感人”“可爱”“专业”“炫酷”“搞笑幽默”等等收视元素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个小的故事都有明确的一个或者几个收视点,周立波和现场观众通过点评和投票表决的形式将这些点放大。
《中国梦想秀》第三季也有着惊人的造星速度,“山东容嬷嬷”孔庆玉,想爱组合李岩、满玲玲,假声男高音刘骏峰,广场舞舞痴毕刚??通过梦想秀舞台迅速成为“热门人物”。成功的标签化的人物塑造为每一个故事带来明确的属性,观众不仅仅去看选手们的才艺,更要看选手们故事后面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选手们与周立波、与观众的碰撞,也是一种“价值观”与“人生态度”的交会。周立波是梦想观察员也是“梦想秀”价值的代言人,选手们与周立波的互动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又是节目价值的最集中体现。
《中国梦想秀》突破原版节目单集之间是单元剧的关系,作了精巧的“连续剧”式赛制设计,有效利用了热门选手的收视价值与话题热度,调动了观众的收视期待和热情,最后的“梦想盛典”更成为重大“媒介事件”,不仅明星云集,更是对中国梦想秀的内涵及中国蓝品牌的事件化、仪式化的传播。
“梦想秀”是目前非常成功的节目模式本土化的案例,她针对中国观众的所思所想和中国社会的关键问题,拓展了节目“嫁接现实”的框架,让本土观众在其中找到更多的自我认同和情感共鸣。
新一季的《中国梦想秀》秋季即将重装上阵,如果能将现有赛制完善,将环节进一步模式化、规范化,处理好主持人和周立波之间的角色分配与关系,拓展节目的外围空间,或将有更好表现。
《梦立方》
充满科技感的“读心大师”
如何在电视节目中激发出人最真实的状态?
我们在真人秀中看到了故事化的情境,在选秀节目中看到了舞台化、仪式化的情境,在《梦立方》中看到了另外一种——游戏化情境。
《梦立方》的模式源自ITV的The Cube,这是一个闯关游戏竞技节目。该节目在其他国家版本中都设立了现金大奖,在中国的节目版本中“实现梦想”成为闯关梦立方的终极目标。
《梦立方》突破以往传统的游戏竞技节目讲故事的方法,以简单的游戏与规则加上精良的高科技制作讲述了一个个生命个体性格深处、人性本真的“故事”。在《梦立方》中人生的历程幻化为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游戏,这些游戏根据人的多种潜能而设计。参赛者带着梦想而来,梦想成为这个故事的重要动机和背景,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游戏更成为讲述参赛者故事的线索,规则、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成为梦立方独特的情境,主持人成为这出戏剧的讲述人,随着游戏的开始和深入,参赛者的故事在这个情境中展开。
比如让人印象深刻的火锅店领班刘明明,不服输、一根筋、“要成功、先发疯”的性格在一次次选择前、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只有一次机会挑战铜级梦想“给父亲的拖拉机”的环节中,一边完成高度紧张的游戏,一边唱平时自己喜欢的歌曲。歌声的背后是一个在城市中努力打拼,但心中又对家乡父母无限挂牵的青年的成长的故事和心路历程。现场亲友团,刘明明的表妹和同事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补充者。
刘明明的故事和在这个节目中出现的很多人的故事,像为父亲筹集医疗款的孝顺女孩铁路网电工张艳华,想为残疾母亲赢得电动轮椅的深圳舞蹈演员孙宏超,在贫苦生活中深深相爱的快递员方玲霞夫妇??这些故事都有着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梦立方”以一个小小的立方体勾勒出了当今中国人的生动群像。在这众生相中涌动着强烈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及正面的能量——面对挑战时的坚持与勇气。
值得一提的是《梦立方》制作的精良,宣告中国电视“大片时代”的到来。时间冻结技术、高速摄影技术、慢动作回放等等这些在好莱坞电影中使用的特效都出现在了节目之中,这些不仅仅提供了完美的视觉体验,在生理上征服观众,也同时放大故事的關键情节与情感点,在心理上吸附观众。另外,《梦立方》的线下挑战活动与手机应用的推广,使得这个节目具有了全媒介节目的形态特征。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讲师)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与发展趋势 篇4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给当今世界的制造技术带来了一场空前的技术革命, 虚拟现实技术就这样应运而生了。相信"虚拟现实"对许多人来说都不陌生。虽然它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的时间不长, 但它给人们展现的是一门神奇的技术, 能把人类带入各种梦幻般的境界, 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 虚拟现实是一种技术, 是能应用到许多领域的一个十分严肃的研究课题, 正在飞速发展, 但虚拟现实系统中还有大量的问题没有解决, 还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本文将就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发展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一.虚拟现实系统概述
1.虚拟现实的概念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简称VR) , 又译为临境, 灵境等, 这个词最早始创于20世纪80年代, 是1989年由美国的Jarn Lanier正式提出的。然而, 关于虚拟现实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军方对飞行驾驶员与宇航员的模拟训练。然而, 随着冷战后美国军费的削减, 这些技术逐步转为民用。由于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借助计算机构建出一个与现实环境十分逼真的虚拟环境, 且支持用户使用自然技能来亲身感受, 因而引起了人们及大的兴趣, 曾经被称为"梦幻般的技术"和"人机接口的最后一道障碍"。
虚拟现实系统, 通常指用头盔显示器和传感手套等一系列新型交互设备构造出的一种计算机软硬件环境, 人们通过这些设施以自然的技能, 比如头的摇动、手的摆动, 向计算机送入命令, 同时得到计算机对用户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反馈。随着人们动作的变化, 这些感官反馈也随之改变。但是现在与虚拟现实有关的内容已经扩大到与之相关的许多方面, 如"人工现实" (Artificial Reality) 、"遥在" (Telepresence) 、"虚拟环境" (Virtual Environment) 、"赛伯空间" (Cyberspace) 等等。
其实, 虚拟现实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些是拿虚拟现实工具来定义的, 有些是把拿头盔显示器、传感手套等来作为定义的。事实上, 虚拟现实技术不仅仅是这些工具和显示器、传感手套的技术, 还应包括一切与之有关的具有自然模拟, 逼真体验的技术与方法。它要创建一个酷似客观环境又超越客观时空, 能沉浸其中又能驾驭其上的和谐人机环境, 也就是一个由多维信息所构成的可操纵的空间.它的最终目标就是真实的体验和方便自然的人机交互, 能够达到或部分达到这样目标的系统就统称为虚拟现实系统。
2.虚拟现实的特征
虚拟现实系统就是要利用各种先进的硬件技术和软件工具, 设计出合理的硬件、软件及交互手段, 是参与者能交互地观察和操纵系统生成的虚拟世界。从概念上讲, 任何一个虚拟现实系统都要产生"多感知 (multi-sensory) "、"沉浸 (Immersion) "、"交互 (Interaction) "、"构想 (Imagination) "的特征, 交互性和沉浸性是任何虚拟现实经历的两个实质性的特性:
多感知性是指除了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 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运动感知、味觉感知和嗅觉感知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最终应达到一切人类所具有的感知功能。但是, 目前虚拟现实无论从感知范围还是感知的精确程度都还无法与人相比。
沉浸性是使参与者有"真实"的体验, 就是产生在虚拟世界中的幻觉, 完全沉浸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不是旁观者, 用户在虚拟现实所创设的虚拟环境中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 完全与真实环境中感受到的一样理想情况下, 在虚拟环境中要使用户达到难以分辨真假的程度, 甚至比真的还要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觉得自己是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 处于现实的生活之中。
交互性是指系统要提供方便的、丰富的、主要是基于自然技能的人机交互手段。用户与虚拟场景中各种对象相互作用的能力, 在虚拟现实所创设的虚拟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与多维化信息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进行必要的操作。在虚拟环境的操作中, 注意交互的实时性是非常重要的, 发生的响应与用户进行实际的互动所发生的交互, 应达到一模一样的可操作程度及用户从虚拟环境中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虚拟环境中对象依据物理学定理运动的程度。
构想性是指用户通过在真实的虚拟环境中与沉浸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交互作用。因为虚拟现实不仅仅是一种媒体或用户的高端接口, 而且还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 解决某些问题的应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不仅需要了解应用的需求, 了解技术的能力, 而且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使得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环境中得到感性和理性认识, 从而可以深化概念萌发新意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二.虚拟现实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美国是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发源地, 第一个虚拟设备是在1962年由Morton Heiling设计的"全传感仿真器", 该仿真器仿真骑车穿越纽约市的过程, "骑车人"能感受到风, 感受到路面的颠簸, 当经过饭店时, "骑车人"甚至能闻到食品的香味。1984年, 美国宇航局Ames研究中心开始了虚拟视觉环境显示项目的研究, 后来还开发虚拟界面环境工作站Ames, 研究中心的虚拟行星探测实验室的Mc Greevy和J Humphries博士组织开发了用于火星探测的虚拟环境视觉显示器, 将发回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为地面研究人员构造了火星表面的三维虚拟环境。1986年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套基于HMD及数据手套的虚拟交互环境工作站VIEW,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完善的多用途多感知的虚拟现实系统。到了20世纪90年代, 迅速发展的计算机硬件技术与不断改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相匹配, 使基于大型数据集合的声音和图像的实时动画制作成为可能。1992年, 大型虚拟现实系统CAVE的建立标志着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的结合变的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 新的网络编程语言的出现促使了新的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的诞生, 如X3D Java3D等。
在我国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但是近十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都已将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列为重点攻关项目, 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和高校也都在进行虚拟现实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研究成果, 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新技术研究室集成的分布式虚拟环境, 清华大学国家光盘工程研究中心所做的布达拉宫实现了大全景虚拟现实等。
现在, 虚拟现实系统已突破了过去航空航天、军事、娱乐等几个特定应用领域, 打破了只有政府才能用得起的技术, 渗入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航空、航天、铁道、建筑、土木、科学计算可视化等各个领域。
三.虚拟现实的趋势展望
虚拟现实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 尚处于新生阶段, 远未达到成熟阶段, 同时, 虚拟现实技术还需渗透到信息系统的各个领域, 改变信息系统的人机交互方式, 甚至改变现代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使之更能适应以用户为中心的应用需求, 只有这样, 虚拟现实技术才能够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从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 网络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虚拟现实与网络的结合也日趋紧密和完善。目前, 国内外已经将虚拟现实与网络结合, 建成了多个商业宣传网站, 甚至用于游戏。
同时, 计算机图像压缩技术和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应硬件设备的日趋完善, 我们不难预测未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动向, 这种动向大致包括两个方向:一方面是朝着桌面级虚拟现实发展, 特别是在商业领域。目前, 已有数百家公司正在致力于桌面级虚拟现实的开发, 其主要用途有商业展示教育培训及仿真游戏等;另一方面是朝着高性能沉浸式虚拟现实发展。很多高科技领域, 如航空航天军事训练、模拟训练等, 由于各种特殊要求, 只能进行仿真试验, 简单的桌面级虚拟现实根本无法满足, 因此只能建立高性能的沉浸式虚拟现实, 目前国内外已建成多个高科技领域虚拟现实仿真系统。
四.结束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 虚拟现实逐步从萌芽状态成长为今天日趋成熟的综合信息技术, 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发挥。然而, 虚拟现实技术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技术, 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比如, 在计算机的虚拟环境中, 操作者每次转动头部, 计算机都必须更新三维图像, 由于更新的数据量大, 以致计算机还无法完成实时计算。这就造成了系统滞后。还有, 美国空军的虚拟现实模拟器产生的视觉运动信号与人的感觉之间之间存在差异, 容易引起头痛、眩晕等。
虽然如此, 但它独特的优势特长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 同时, 我们也相信, 随着计算机技术, 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将会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 必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全新的面貌。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门综合的技术, 研究内容涉及多个领域, 应用十分广泛, 本文将从虚拟现实的概念出发, 对虚拟现实系统的特征和应用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并对虚拟现实的研究现状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预测了虚拟现实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虚拟现实,沉浸,交互
参考文献
[1].张茂军, 虚拟现实系统.科学出版社, 2002.
[2].党保生, 虚拟现实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4
[3].张占龙等.虚拟现实技术概述[J].计算机仿真, 2005, 3
[4].牟长军、童伟志, 综述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 装备制造技术, 2007.1
[5].罗坚, 虚拟现实及发展趋势,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12
现实趋势论文 篇5
学院:文理学院
专业: 经济学
班级:5班
年级: 2010级
学号:
一、报告说明
(一)本篇调查报告因个人水平、时间、精力有限,仅如实反映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并不做,也没有足够信息来做相关研究分析。报告中的设计到的任何观点均引自其它研究报告,非本人观点,仅作参考。
(二)调查范围为金融证券业及金融银行业;调查样本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成都分公司及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调查方式为个别样本观察;调查对象为公司基层,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中层各职位;调查内容为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证券,银行宏观就业现实状况及趋势和具体样本岗位工作状况。
(三)调查时间精力限制,调查资料除来自实地考察记录整理以外,在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了网路上一些大型、权威的相关内容调查研究报告。
(四)作者现今水平有限,信息搜集有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况,读者在浏览本报告时请有选择的进行参考。
二、报告前言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如今金融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广阔。
然而在大学扩招的浪潮中,金融学个专业的扩招是极其明显的。另外,2006年广东省高考有70%的学生首选金融和商业相关专业,而在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只有30%。经统计资料表明,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进入银行都是从站柜台开始,最终能够熬出头的也是其中的小部分。面对金融行业越来越高的入行门槛,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从业压力大,就业前景看坏。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符合现今金融就业状况呢?从招聘公司来说,对当今毕业生有着什么样的 招聘要求呢?从招聘者来说,在金融行业工作又应该具备何种学历和哪些能力呢?工作在金融岗位的职员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形态和收入福利呢?本报告将从但不限于这些问题的角度,通过对证券公司的整体调查,公司经理的述说以及对相关职位职员的采访来反映就业现实状况,事实甚于雄辩,在对事实有过一定的了解后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三、报告正文
(一)证券公司调查
调查时间:2010-2-2
调查单位(地点):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调查对象:该公司总经理王,职员肖、徐等。
1、证券业金融专业宏观就业状况(总经理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直接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但一般无论是证券或者银行的职位如今都会将职员
安排到基层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
证券公司业务分为证券经济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等。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及咨询顾问业务由分公司执行,其它业务均由总公司开展。在总公司(更高级的业务)中对学历和能力总体会比分公司高,一般为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证券经纪业务中,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提供的有证券经纪人、证券(期货)分析师、理财师等,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生。经纪人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分析师则要求对证券行业敏感、熟悉。经纪人薪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多则月薪一万左右,底则月薪2000-3000。
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等其他业务有诸如保荐人、负债管理师、行业分析师、风险控制人员等等职位。学历要求一般都为研究生以上,且具备一定的科研分析能力,对法律、财务、金融、会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迫切需求,这也是证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趋势。在这些业务中,一般职员起薪会在年薪十万以上。
2、案例采访
1)证券经纪人
工作内容:为证券公司介绍证券交易客户,从客户交易资金中提取交易费用作为工资来源。工作坏境及地点:由于与不同客户打交道,经纪人的工作环境经常变化,到处奔波,地点不定。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以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着亲和力、细心、耐心的心理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在2000-10000左右。
工作形态:为了拉客户而到处奔波;也可以悠闲的享受客户的交易费用。
职业发展展望:没其它的,拉得好坐着来钱,拉的不好,累死了也没多少。
2)经理文员
工作内容:证券交易资料录入、整理
工作坏境及地点:经纪经理后台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基本的金融常识;耐心、细心的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2000-3000左右
工作形态:面对电脑录入资料
3、小结
目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证券业基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证券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二)商业银行调查
调查时间:2010.2.20
调查单位(地点):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
调查对象: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稽核合规部处长王
1、银行业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王处长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密切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银行招生基本是大类招生,金融专业的口径大,可以做很多工作,但无论任何职位刚开始都会到营业部从柜员等基层做起。
银行支行主要负责负债业务、咨询业务、理财业务的执行,因此职位设置有柜员、信贷经理
等,如今任何新职员都会被安排到这类工作中熟悉基层情况,学历要求基本是本科生,工作工作跟人打交道很多,相对会比较忙,工作会比较大,因此需要职员有耐心,细心的特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银行分行部门比较多,但招收的毕业生专业不外乎以下几种:金融经济、国际金融、法律、计算机、财会等。目前招收的本科生比例是40%,研究生60%,但今后研究生比例肯定会变大。分行中负债业务、网上银行、法律、稽核合规等等20多个部门的工作间会有很多交叉,所以同时具有金融、法律、计算机等背景的毕业生会很受欢迎,与证券一样,复合型人才是金融行业的一个趋势。银行福利相对证券、保险、基金来说会好很多,一般职员工作2年后薪水加上福利扣除保险等费用后,年收入一般会在10万左右,处长级别的会在20万左右等等。由于工作交叉比较多,就要求职员对法律、金融、计算机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操作。另外,金融行业对毕业生的实习工作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大学期间有一些实习经历在找工作是会有很大优势。相对其它金融行业来说,分行工作会要轻松些,但仍然会有一定压力,也有一定的竞争压力,关键看自己是否往上努力的动机。
2、稽核合规王处案例采访
工作内容:银行操业务作规范监督检查
工作坏境及地点:稽核合规部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金融常识、法律法规知识;耐心、细心的人格特质工作薪资范围:年薪15万左右
3、小结
同样,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银行业基层、中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银行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四、报告总结
金融业正处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以我国金融中心上海为例,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仅十多万人,指占到上海总人口比重的1%以下,而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个数字要在20%左右,因此金融行业的人才要求仍然是与日俱增,但这更是对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金融行业基层,由于金融毕业生同样是与日俱增,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因此广大的金融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没有优秀的专业能力、优秀的实践学习能力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因此对于金融毕业生就业而言,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点建议:
1、夯实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在平时学习中,多多注意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不二法门。
2、在夯实专业能力的同时,参加一些实习工作,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有很大帮助,在工作时也能够快速上手。
3、在注重实践的同时,尽量选修、辅修法律、财会、计算机中的一门或者多门功课,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正顺应了金融行业的大趋势。
4、关于是否考研,有一点是绝对确定的:你要想往更高处走,本科肯定是高处不胜寒的;但如果注意了以上三点,本科生的工作待遇也一样会很好的。
五、报告附件
(一)调查单位、对象照片
现实趋势论文 篇6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是在上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新型信息技术,许多国家将其运用于制造工业中,体现出传统制造业技术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本文详述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并讨论其在汽车工业中设计、装配、实验等领域的运用,简要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前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得出该技术能促进我国汽车制造业的蓬勃发辰的结论。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发展前景 汽车工业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230-0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技术、计算机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最关键的三个组成部分,是21世纪科技的三大核心技术。自1962年美国Morton Heilig研制了街道虚拟器这样的早期VR技术产品以来,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ty Technology,VRT)作为虚拟技术的重要分支,具有非凡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在近几十年内蓬勃发展,体现出了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VRT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人机接口、多媒体以及传感器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VRT利用计算机和电子技术来产生逼真的视、听、触、力等三维感觉环境,通过多通道用户界面,综合运用视觉、语音、手势等新的交互通道、设备和交互技术,以实现用户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的自然、并行、协作的人机交互。VRT产生的身临其境的交互式仿真充分体现了其“3I”特征,即沉浸感、交互性、想象性。这些优势都说明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制造工业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许多国家在虚拟制造领域开展了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产品外形虚拟设计、产品布局的虚拟设计、产品的运动和动力学仿真、热加工工艺模拟、加工过程仿真、产品装配仿真、虚拟样机与产品工作性能评测、企业生产过程仿真与优化和虚拟企业的可合作性仿真与优化等方面。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性能测试的过程中,克服了传统的文本和二维工程图纸单一且临场感较差等缺点,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设计的一次性成功率,节约了时间,提高了产品竞争力,避免了开发实际产品以及实地性能检测带来的高昂的费用。
1.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汽车工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尤其以美日德为代表,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汽车的设计、制造、性能测试中,获得性能成本质量的最佳组合,保证了在汽车行业的绝对竞争力。与此同时降低了汽车设计的成本,提高了效率。
1.1虚拟设计技术
目前所采用的虚拟技术引入CAD环境,将便于模拟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些性能,便于设计人员对产品的修改。设计人员也可以利用VRCAD系统,直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设计与修改。在对汽车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在交互环境的设计环境中,利用头盔显示器、具有反馈功能的数据手套、操纵杆、立体鼠标灯装置,将视觉、听觉、触觉与虚拟概念概念产品模型相连。在此过程中,不仅进行虚拟的合作,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可以实时地对虚拟产品设计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实地解决设计中的决策问题,使得设计思想得到综合。在交互性的虚拟环境快速成型设备上,设计人员对虚拟设计模型的直接设计,提高了设计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
1.2虚拟装配技术
对于汽车的零部件的设计可以通过CAD等软件得以实现,但是在现今大多数的汽车制造厂中,装配环节绝大部分都是靠实际的经验去实现,很多设计问题只有在装配的过程中才得以发现,而这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和昂贵的学费,也势必会使得汽车制造厂的利润下降和阻碍企业的发展。虚拟装配技术在此种『青况下应运而生。在虚拟的装配环境中,设计人员可以检查各零件之间的装配间隙和干涉,通过程序自动检测装配状态。通过相关设备辅助,实现对虚拟场景中零件的抓取、移动、装配等动作,大大地提高了设计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虚拟环境中出现了装配问题,可以在计算机中更改模型并重新生成,自动更新装配图,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实地的装配成功率,缩短了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
1.3虚拟实验技术
汽车虚拟实验就是把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对汽车的实验研究中,通过交互改变车辆参数、道路状况、驾驶控制等实验条件和参数,虚拟真实实验,通过现代计算机分析得出运动数据,方便研究人员了解实验全过程,以及假设、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汽车操纵稳定性是一个典型虚拟现实实验的例子。在建立虚拟系统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方向盘转角、横摆角速度、侧倾角和侧向加速度等能体现操纵稳定性的要特征参数。同时配合单移线实验的场景来动态观察车辆本身以及参数的变化。虚拟仪表的设置,让实验者更加精确的知道汽车运行中的参数的变化。在加强场景的沉浸感方面,开发了双视口的立体场景显示效果。在此实验中,综合不同工况对车辆性能进行了虚拟检验。
国内在汽车方面虚拟实验较为成功的有吉林大学的对汽车防抱制动系统(ABS)混合仿真实验。建立了用于硬件在环仿真的车辆模型、ABS液压系统模型等,并进行了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将ABS实际部件嵌入到软件环境中进行混合仿真,大大地扩展了软件仿真的功能。为ABS的开发和实验提供了平台。
2.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趋势
虚拟现实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才兴起的一门综合性信息技术,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但是其惊人的生命力,让人们毋庸置疑在不久的将来,虚拟现实技术将渗透到信息系统的各个领域,改变人机交互方式。虚拟现实技术也大大满足了以用户为主体的要求。21世纪俨然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与计算机已经十分普及,都已经融人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这都必将促进虚拟现实技术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计算机图像压缩技术与现实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应现实硬件的日趋完善,我们可以预测未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动向,这种动向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是朝着桌面级虚拟现实发展,尤其以商业领域。许多大型公司开发桌面级虚拟现实来展示教育培训以及仿真实验等。另一方面是朝着高性能沉浸式虚拟现实发展。可以用于很多高科技领域,例如航空军事训练,模拟实验等,由于某种特殊性以及追求方便和利润,择优进行仿真实验。目前国内外已经建成了许多商性能的沉浸式虚拟现实仿真系统。
3.结束语
虚拟现实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优越性及其顽强的适应能力都使得人们不断地发展新技术,促进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就是力量这个真理得到了十足的验证。我国已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和发展的新时期,汽车行业作为我国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国际汽车市场的风雨变幻让人捉摸不透,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依靠先进的设计、制造、实验技术,缩短设计和生产周期,降低实验成本,提高汽车产业的竞争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虚拟现实技术就是这样一种能促使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项技术,其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县小平.虚拟现实概述与发展趋势.福建电脑,2008.3
现实趋势论文 篇7
在企业实务中,虽然具有内控成功经验的企业所采用的模式有一定差异,但其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工作的落脚点都是一致的,即通过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即公司内控部),并在公司内部控制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开展相关工作。公司内控部门工作定位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的效率和效果。集团企业中设立的内控部门不仅担负着集团本部内控工作,而且对下属分、子公司内控工作负有统筹协调的责任,因而集团企业内控部门的工作定位问题是一个更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从实务出发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完善的首要现实课题。
一、集团企业内控部门工作定位的现实选择
(一)集团企业内控工作的特点对其内控部门工作定位的影响
特点一:覆盖层次上的多元化即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应涵盖公司本部、地区公司以及其他分、子公司的内部控制。这一特点决定了内控部门不但要考虑集团本部的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更要考虑各地区公司内控建设的组织和协调问题,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而合理的集团整体内控工作机制,解决内控工作中的权责分配、人员培训以及沟通协调问题。
特点二:覆盖内容上的多样化即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应包含业务流程管理、内控测试和评价管理以及全面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工作内容之间呈现出密切的相关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内控部门应综合把握各项工工作内容的紧要程度及其相互关联,对不同工作内容的先后次序以及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谨慎考虑。
特点三:覆盖形式上的统一化。即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工作应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整体而有机的系统,集团下属分、子公司内部控制工作的理念、模式、方法等应与集体总部一致。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内控部门应实行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有必要在下属分、子公司内部建立相应的内控部门,或者将内控工作相关管理职责赋予已有的相关管理部门(如审计部),并相应建立集团总部与下属分、子公司内控管理部门之间的组织、沟通与协调机制。
(二)集团企业内控部门工作具体定位探析
1.集团企业内控部门工的重点环节。一般而言,集团企业内控工作,应当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业务流程管理为主线、内部控制为重点,融入具体专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对于集团公司内控部门而言,其职责应重点放在风险评估与风险分析、流程风险的综合管理、控制措施对减少风险的贡献程度评价以及控制缺陷评估上,并就其自身工作成果对日常控制管理所涉及的部门及岗位进行宣传和培训,同时就其反馈意见做出进一步分析和解答。
2.集团企业内控部门工作的服务对象。集团企业内控部门应重点面向以下三个服务对象:(1)为集团总部各部门服务。即每年针对集团总部内控系统进行自我测试、管理层测试、外部审计,并出具内控评价报告。(2)为下属分、子公司经理层服务。(3)为下属分、子公司职能部门服务。
3.集团企业内控部门的不同角色。从集团企业内控部门的工作重点和服务对象来看,其合理角色应为:既是风险管理的组织者、内控执行的监控者,又是业务流程管理的协调者。内控部门作为风险管理的组织者,具体工作包括风险管理制度、程序的设计,以及风险识别、控制措施、监督反馈、考核评价等。作为内控执行的监控者,及时识别风险,实时监控、反馈、评价内控执行的有效性,是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关键职责。同时,内控部门可以发挥职能优势,整合各专业部门的业务管理控制,包括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监察管理等资源。
4.集团企业内控部门基本工作程序的选择。(1)持续改进、优化业务流程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是随着市场而变化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的不断优化和持续改进管理,将是内控部门的重要工作程序。(2)实时监控经营管理状态。实时监控业务流程和控制的运行情况,及时反馈经营管理状态,为管理层服务,是内控部门的首要职责,也是主要的日常管理工作,应逐步做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具体可设专职岗位,通过定期参加各种经营管理会议、收集业务报表、深入管理现场调研、专题检查测试等方式,收集汇总各种业务流程和控制、分析管理等经济信息,按照业务性质进行系统地分析、筛选、确认处理,将有用的管理信息及时反馈给各相关管理层,为改善管理提供支持。(3)定期评估控制有效性。按月或季度定期全面或专题评估业务流程和控制及风险管理程序的有效性,包括设计和执行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为持续改进和优化管理提供支持。
5.集团企业内控部门工作的关注要点。(1)落实内控职责到具体岗位。为把内控体系的有效执行落到实处,可考虑在每个部门建立《内控工作执行要点》、每个岗位建立《员工岗位内控执行卡》,明确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内控职责。(2)加强内控执行的日常监控、反馈。根据业务特点,确定“重点关注”部位和薄弱环节控制措施,加强内控执行的日常监控、反馈,可考虑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执行报告制度》,按月或季度定期通报内控执行情况。(3)推动管理部门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由管理层或业务人员直接参与的考察和评估内部控制效果的过程,由管理部门对自己负责的控制进行评估,并进行抽查测试,从而保证测试工作质量。包括研讨会、问卷调查、管理人员分析等主要方法。(4)创新适合分公司经营特色的内控工作。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应在统一的原则上,寻求适合下属分、子公司经营特色的内控工作思路,而这一创新工作必须由集团企业内控部门牵头,通过调查、调研、座谈及讨论会议等方式开展。
二、集团企业内控部门工作定位的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一)从内部控制相关规制的变化看集团企业内控部门工作定位的变化趋势
首先,2007年6月SEC对管理层内控报告指引的最终稿再次强调了应基于风险原则,提倡自上而下、风险导向的方法,鼓励管理层根据企业的自身环境,集中于可能产生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最大风险上。引导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评价程序的设计和操作应以企业的环境现状为驱动。这就意味着,集团企业内控部门工作定位的重点可能发生相应变化,除了继续坚持风险管理为导向、业务流程管理为主线、内部控制为重点的原则外,可能将更多的考虑对企业环境现状的评估,并将其作为分析不同控制程序执行证据的基础,例如,根据不同的环境现状评估结果,对不同的控制程序要求设计和提供不同详细程度的控制证据,这显然突破了当前企业内控工作中要求提供尽量统一的控制证据的现状,从而更能体现内控工作的风险导向。
其次,从新审计准则的关键变化看,一方面,新审计准则规定跨区域内控测试要求关注风险而不是覆盖程度,实质上是取消覆盖率而更多的依赖于定性分析,使得审计师如果依赖职业判断进行测试,有可能会出现审计师认为是很重要的风险,而管理层则认为是一般风险,反之管理层认为需要关注的重要控制,审计师在测试中不予以理会。另外由于过分依赖职业判断进行测试会导致测试计划、测试方法以及测试程序的不同,对测试的结果也会产生很多不一致的结果和看法,这无疑会增加沟通的成本。因而,从业人员职业判断的水准、管理层在对测试方法和程序一致性的认同以及对测试结果的沟通将逐渐成为集团公司内控部门工作的未来关注重点之一。另一方面,新审计准则允许审计师可以利用他人的劳动成果,包括公司内部审计、内控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的工作。这就要求内控部门工作中应注意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使这些工作在程序、格式、标准方面符合审计师的要求,测试过程中,加强与审计师的沟通与协调,并采取管理层测试与外部审计同进同出的方式,这也意味着集团企业内控部门的工作定位将逐渐呈现向上和向外延伸的趋势。
(二)从管理系统的集成化要求看集团企业内控部门工作定位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大型公司管理系统的多样化,产生了对公司内部各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与集成的深层需求,尤其对集团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例如,QHSE管理体系是在质量健康安全环境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生产受控是企业管理中“过程管理”的一种手段。它们都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关注的业务领域重点不同。因此,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框架,整合优化内控体系、QHSE体系、生产受控等管理资源,做到全面、一体、规范,将是集团企业内控部门未来工作的重要内容。
现实趋势论文 篇8
国际格局, 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简言之, 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不论是从起内涵还是外延来看, 对“国际格局”的研究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理论属性。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其《国家间政治》的开篇即指出现实主义的六项原则, 他指出“帮助政治现实主义在浩瀚的国际政治领域中找到方向的, 是以权力或实力为出发点定义的利益概念”, (1) 同时, “ (可重新解释的) 利益概念具有防止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属性”。 (2) 进而, 人们概括出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格局的三个基本假设: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是统一的理性行为体, 在国际政治中采取广义的理性政策;国家孜孜不倦追求是权力, 国家间政治是“权力政治”。上述假设至少有三个重要的推论:第一, 权力关系是国际格局的基本结构;第二, 只有权力才能划定利益, 也即在国际格局中才能界定国家利益;第三, 国际和平的形成和维持依赖均势, 即权力关系的平衡。
虽然摩根索等人企图依据人类本性的某些特质得出有关人类行动的结论, 但没有为预测国际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任何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的理论受到进一步批判, “结构现实主义”应运而生, 它是对原有现实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这一重任由新现实主义大师肯尼斯·华尔兹在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中完成。华尔兹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以“结构”为核心, 对传统现实主义内在精华进行系统的逻辑整合, 构筑了现实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华尔兹的现实主义也因此以“结构政治观”区别于“权力政治观”, 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
按照“结构政治观”, 国际政治被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系统结构。华尔兹指出, “系统由结构和互动的单元构成。结构是全系统范围内的组成部分, 使得系统能够被视为一个整体”。 (3) 华尔兹所说的“系统的结构”, 也就是国际格局。接着, 华尔兹进一步地论述了决定国际格局本质的三个原则:排列原则、单元的特性、能力的分配。华尔兹对三个原则的解读是: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不可改变, 这是国家共存局面的必然后果;构成国际格局的单元——国家在性质、功能、类型上不存在差异, 各单元同质;单元的能力——国家权力的变化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化, 而国际政治格局则是由拥有强大权力的国家——大国所决定的。显然, 在上述三个原则中, 只有第三项是可变因素, 由此考察大国间的权力分布也就是明确国际格局的唯一途径。那么按照华尔兹的分析与方向, 当今格局无疑是美国独大的“单极”世界。
但是, 现实主义者们在关于“极”如何作用的问题上见仁见智。单极体系的倡导者宣称, 单极, 或由一个霸权主导, 将带来最稳定的国际格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提出, 恰恰是19世纪的英国霸权 (尽管不是单极)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霸权带来了最大的稳定。该理论的其他支持者如基欧汉提出, 霸权国愿意支付成本, 必要的时候单边地推行规范, 以确保其收益体系得以延续。当霸权国丧失权力, 走向衰落时, 体系稳定就会受到伤害。
二、现实基本矛盾
进入新世纪以来, 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 世界形势发生了比冷战结束之初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变化。一方面, 以冷战胜利者自居并以新世纪领导者自诩的美国, 凭借其超强实力, 推行单边主义和黩武主义, 对新世纪初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构成了直接威胁。另一方面, 以宗教极端分子和民族分裂分子为代表的势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制造恶性恐怖事件, 人类社会不同组成部分和各种文明类型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发展进程遇到严峻挑战。由于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相互激发, 彼此借势, 当今世界很不太平。这充分证明了冷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重新组合和结构调整”的基本特点。也许, 金融危机的出现会使很多人产生了“多极化”加速来临的观点, 但笔者并不如此认为, 一方面, 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依然彻底地影响了全球, 另一方面, 金融危机下的通力合作只是证明了“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相互关系更加复杂多样”的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基于上述世界发展态势, 有的学者认为世界基本矛盾可以用东西南北关系加以表述, 即表现为东西矛盾、南北矛盾、西西矛盾和南南矛盾。 (4) 这固然不可称为错误, 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概括过于混乱, 没有统一的标准。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周建明认为“在后冷战时期, 西方文明与多元文明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 其主要内容就是西方文明的普世化与基于非西方文明的国家坚持自己发展道路的冲突, 同时也表现为霸权主义和反霸的冲突, 并深刻地影响着南北矛盾的发展”。笔者认为, 这是现有的对当代基本矛盾的一种新视角的同时更为合理的一种概括。这是因为, 前文所言的“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都可以被纳入这个矛盾中, 同时, 它也是对两种主义兴起且持续发展的很好的解释。
同时, 世界形势的新发展, 当代国际基本矛盾的新变化,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 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需要对当代世界格局的新现象进行解释, 另一方面, 结构现实主义似乎出现了理论的缺陷, 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更新或补充。华尔兹所称的国家权力是高度物质化的, 软权力等其他权力类型由于无法精确客观的测量, 未被纳入严谨的分析框架中。亨廷顿试图解释新问题的“文明冲突论”失败了, 华尔兹的理论依然没有将世界发展的新情况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 除了恐怖主义, 我们至今经历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还包括金融危机爆发、环境危机、“非典型肺炎”流行、印度洋海啸灾难、艾滋病蔓延、疯牛病恐慌、网络黑客袭击、全球毒品泛滥等等, 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 哪一个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当代的世界政治格局, 并且很可能, 借某次爆发的问题的契机, 几个国际力量突然“窜位”, 国际政治格局随之发生大的改变。
三、结论
现在的国际政治格局正处于“过渡时期”, 这在理论界已达成了共识, 后冷战时代并没有脱离冷战的影响, 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化和重组也并没有完成, 西方文明与多元文明之间的矛盾也只能称得上是一个过程, 在可预见的范围内, 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沿着现有的情况继续发展, 但究竟将何去何从, 仍然是一个难以预测的问题。但不管怎样, 愈发复杂的世界对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仍然需要沿着前人的研究步伐继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海南出版社, 2008-9.
[2]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8.
[3]于洪君.世界基本矛盾与国际政治格局.国外理论动态[J].200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