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旅游发展趋势论文

2024-09-12

海洋旅游发展趋势论文(精选12篇)

海洋旅游发展趋势论文 篇1

海洋, 一个面积约36 200万km2, 近地球表面70.8%的广大水域。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战略空间, 具有较强的环境敏感性和外向开放性, 海洋旅游开发的文化缺失直接导致其低水平、过度商业化和片面西化开发。中国古代文化大陆性与海洋性二元并存, 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海洋家园的重要支撑, 是发展海洋产业的深厚基础。然而, 中国海洋旅游传统源远流长, 因此, 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构建与传统一脉相承的人海和谐的旅游系统, 探索海洋文化旅游本土化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 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国内外海洋文化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述评

1.1 文化旅游的研究

近年来, 文化旅游因受到制度和学术双重层面的影响而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因此, 研究文化旅游是有必要的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 国内外的学者们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定论。

世界旅游组织以及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 (ATLAS) 曾将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1]。麦金托什认为[2]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 游客能从中感受到别人的历史和遗产, 还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Reisinger Y[3]认为文化旅游是指那些对体验文化经历有特殊兴趣的游客发生的旅游行为, 包括艺术、信仰、习俗等。

国内学者最早提出“文化旅游”这一概念的学者魏小安。吴芙蓉等[4]认为, 文化旅游是集文化、经济于一体的一种典型的特种旅游形态, 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等特征, 其过程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体验, 也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朱桃杏等 [5]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化旅游的概念, 并认为, 广义的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而狭义的文化旅游是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场景或地方特色, 表现形式如旧式的房子、自家的纺织物、马或者牛拉的车和犁、手工艺品。

总体来说, 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旅游者及市场研究、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文化旅游的保护和管理等。国外侧重文化遗产地旅游[6]和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7,8], 文化旅游在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中已是一种较为突出的旅游类型, 也是各国着力经营的旅游空间。国内重点在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特定地域特定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近几年文化旅游形成研究热潮, 热点问题继续深化, 如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9], 同时出现很多新的视角, 如产业研究[10,11]、吸引力研究[12]、空间形态研究[13]等。

1.2 海洋文化的研究

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 因此, 人类的文化也起源于海洋。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民族世代所居住的大地, 东南两面临海, 海岸线长达1.8万km, 孕育了祖国悠久的海洋文化, 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关于海洋文化的含义、实质以及范畴, 国内外学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林彦举[14]认为海洋文化是滨海地域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世代生活在沿海地区, 对内交流、对外交往, 依傍海洋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孕育、构筑、形成具有海洋特性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安桃艳[15]认为海洋文化即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和由此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和物质的文化生活内涵。包含人类对海洋、潮汐、风浪、岛礁、滩涂、海洋生物、海流等的认识。曲金良教授[16]认为,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 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 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本质在于人类与海洋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海洋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能够迅速走向产业化轨道, 使海洋文化产业成为可能, 与海洋文化本身的含义和特征是分不开的[17]。国内已有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等海洋文化研究所的专门机构及各类论坛和研讨会。主要集中在海洋文化的基本理论研究、海洋文化史研究、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实践研究[18]。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史、海洋文化观的重建等专著问世 [19,20]。学者总结和探讨人海关系发展、突破传统的农耕文明框架, 批判性反思和重新评估中国海洋文化价值的研究较多[21,22,23]。海洋文化产业也成为研究重点, 如海洋文化产业集群研究[24,25,26,27], 浙江、山东等地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28,29]。

1.3 海洋旅游的研究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部署, 并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沿海地区区域开发开放, 使海洋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海洋旅游是人们在海洋进行的活动, 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也是海洋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开发海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还是关注和研究海洋, 但对海洋旅游的定义还没能达成共识, 也没有专著对其论述过, 仅部分学者在有关海洋旅游的研究中涉及过海洋旅游的定义问题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董玉明[30]认为海洋旅游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 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 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盛红、李平[31]的观点与董玉明基本是一致的, 都认为海洋旅游相对应于陆地旅游, 是按照人类旅游活动地域不同所划分的一个子类。张广海、董志文[32]认为, 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以海洋为依托, 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陈娟[33]提出了中国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5方面的策略。虽然, 一些学者在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从近10年的研究来看, 对于所造成多方面因素的探究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国外海洋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岸地貌及其与旅游业的相互作用, 滨海度假区的动态发展模型, 人类与海岸环境的相互作用, 滨海度假区游客行为、规划和管理, 可持续滨海旅游等。以地理学的研究角度最多, 其次是滨海区管理研究, 研究方法多样, 如文化角度海滨度假区的情节模型 [34]研究等。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旅游界定、资源与开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35,36,37,38,39,40,41]。

此外, 地方性的海洋旅游研究也占绝大比重, 主要集中于山东、上海、福建、广州等沿海旅游大省 (市) 及舟山、海南等海岛, 并逐渐向海岸带、海陆联合、远海等拓展。滨海旅游开发模式方面涉及滨海沙滩、海滨生态旅游地[42,43]以及福建、三亚等地[44,45]。

2 有关本土化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研究

2.1 本土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近年来, 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趋于本土化发展, 因此, 本土化成为社会发展潮流。在学术界, 旅游研究范式和本土化研究也就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土化概念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风靡全球, 港台学者在 80 年代初发起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

樊春萍[46]立足于中国国情, 提出要建立企业心理服务的中国应用模式, 且通过中国本土化的模块化植入, 使其能够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陈兴淋[47]基于实用主义, 探究了我国本土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 提出了中小企业成长所存在的问题, 并列举出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张宏梅[48]认为本土化的旅游研究可以着眼于中国语境下的旅游现象, 构建本土化的旅游理论。白凯[49]指出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研究的支点在于文化。

但目前只有少量的如乡村、度假等旅游的本土化被纳入议题。刘俊[50]提出中国海滨旅游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 詹贤武[51]指出海南本土文化是国际旅游岛的灵魂。

2.2 动力机制的研究

海洋文化是滨海地区旅游发展的命脉和灵魂, 探讨海洋文化旅游的本土模式形成的动力机制, 有助于中国的海洋旅游摆脱以资源掠夺为代价、以房地产为导引、以西方“3S”为标杆的怪圈, 转向多样化、地方特色和对精神文化的诉求, 培育海洋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民族品牌。

旅游动力机制研究方面, 国外学者以Laws、室谷正裕和Butler为代表。国内主要有吸引物驱动论、需求驱动论、城市发展驱动论、系统驱动论、驱动阶段论等几种观点[52], 彭华、保继刚等学者从1999年开始持续关注旅游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马春野[53]提出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与文化旅游、海洋文化研究形成热潮相比, 海洋文化旅游研究尚处起步和探索阶段, 海洋旅游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城市规划、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等领域, 研究集中于区域、城市和特定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从旅游学、文化学、海洋学角度开展的跨学科研究明显滞后和薄弱, 基于传统文化、本土经验的海洋文化旅游研究明显缺乏。对于驱动海洋文化旅游本土模式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即动力机制的研究亟须开展。

3我国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海洋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国外对海洋旅游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非常关注。Wood[54]探讨了邮轮旅游发展与全球化问题, Preston-whyte[55]从社会、政治、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南非德班沿海旅游地空间的社会认同、空间竞争和空间变迁等进行研究, 发现信仰在空间分割中的作用最明显。

海洋旅游中的文化要素逐渐进入国内研究视野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者们普遍认为业界存在重设施重经济而轻文化的现象。李蕾蕾[56]指出从文化研究角度探讨沿海旅游空间是传统旅游地理学研究视角的重要补充, 充分借鉴了西方社会建构理论与符号学的分析框架。学者们分析了海洋旅游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如度假性、开放性、外向性、崇商性、先进性等[57,58,59];对海洋旅游文化资源景观进行分类和评价[60,61];并对海南、宁波、大连、青岛、舟山、泉州等滨海旅游地的文化旅游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如文化型滨海度假区的开发[62], 海岛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策略[63]等。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海洋文化旅游进行了多方面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多数学者根据我国特定沿海地区的特点, 就我国海洋文化旅游如何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或建议。他们从现状出发, 探讨了海洋文化的内涵, 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所具备的天然优势。黎堂明[64]对珠海市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珠海海洋旅游存在的问题, 并重点论述了珠海海洋旅游发展的对策。王光辉[65]探讨了福建海洋文化的内涵, 从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出发, 提出了福建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原则。韩志强、郑耀星[66]针对福建省发展海洋文化旅游进行了探析, 一方面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积淀深厚的海洋文化, 在发展海洋文化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 针对福建海洋文化旅游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建议。

3.2 我国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也为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李柏文[67]阐释了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的特征、标志和一体化进程等内容, 并把区域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促进性因素和制约性因素两大类, 构建了区域旅游“政策、市场、企业和产品”四位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战略。吴国琴[68]认为区域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的理论系统应包括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重点线路开发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的一体化等。贾丹等[69]以区域范围和是否相邻为标准, 认为区域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是地域上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建立紧密的旅游文化产业联合, 实行统一的政策, 以利于各国或各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共同增长。王鹏等[70]借鉴核心边缘理论, 对小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小城市与大中城市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观点。赵春园[71]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定义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程巧莲[72]对东北地区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提出建议, 应从旅游规划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服务设施一体化、服务标准一体化、市场机制一体化这几个方面入手。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作了较多的研究, 并提出了旅游文化企业、旅游文化产业、利益共同体之间及相关行业之间走一体化合作的发展道路。然而,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一个朝阳产业, 方兴未艾, 又是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4 结束语

重新审视、整理和传承我国传统海洋文化旅游的资源宝库, 挖掘其价值和内涵, 将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海洋文化体系、旅游系统的完善更新, 重塑海洋旅游的国家形象, 发挥旅游培育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作用。在目前“十二五”规划大背景下, 国家海洋局要大力倡导发展海洋经济, 开发海洋宝贵的资源库。本文从文化流视角看, 未来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将走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及相关行业间的一体化发展道路。

摘要:海洋旅游中文化要素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 尤其作为国家支柱性产业的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文章对现已有文献进行梳理, 从几个相关概念, 本土化模式和动力机制的研究以及我国海洋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提出我国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未来走一体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文化旅游,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本土化,趋势,综述

海洋旅游发展趋势论文 篇2

为适应全球需求,当前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发展正呈现六大趋势:

第一,大型化。如集装箱船的平均吨位从以往数百箱发展到目前的近万箱,巴拿马型散货船从最初6万载重吨发展到8万载重吨,30万吨级VLCC大量使用,矿砂船开始研究50万吨级的。

第二,高速化。最近15年内,1万总吨以上船舶的航速平均提高1kn左右,高速客船、货船、车客渡船和集装船等开发更新,如航速50kn滚装高速五体型船、航速38kn1400箱快速集装箱船、航速40kn1000吨高速穿浪型货船等。

第三,技术性能不断升级。首先,经济性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船舶的燃料消耗量和船员数量同步减少;其次,安全性、环保性有极大提高,避免一再出现的海损灾难,减少船舶对海水和大气的污染。

第四,设计方法不断进步。直接设计计算法、船舶水动力性能预报与优化技术、新型高效低激振螺旋桨设计技术等广为应用,信息网络化将是21世纪船舶设计的一个主要技术措施。

第五,制造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主要造船工序自动化、壳?涂一体化的现代造船模式取代传统造船模式,而造船技术装备也在不断发展,如机器人和激光技术的普通应用等。

第六,海洋工程装备深水化。现时发达国家研究开发的深海探测器工作水深已超过1万米,可到达世界任意海底,国外深水石油开采装备的工作水深早已超过3000米。

对比普通船舶产品,海洋工程装备每吨单价平均为其六到八倍,也是高技术船舶的二到三倍,其创汇值和利润均较高。为抢夺商机及提升海洋的运输与开发能力,目前中国正致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仿制为辅”,对船舶与海洋工程开展高技术产业化的研究攻关。展望2010年,中国将可为海洋油气田开发与生产提供新一代钻井平ā⒋笮筒捎推教ā⒏∈缴低?FPSO)、水下生产系统设备等一系列成套设备;而造船年产量将达1700万T左右,高技术船舶比例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形成30到40种标准化、系列化品牌船型,船用配套设备国产化率提高到接近60%,船舶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由目前的19%扩大至25%,稳居全球三甲之列。

2006年1-7月累计,我国船舶制造业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58.58亿元,同比增长41.0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约2个百分点。随着行业景气周期的到来,船舶制造业的利润持续大幅度增长,并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7月累计,造船业共实现利润总额34.95亿元,同比增长156.01%,利润绝对额同比增加将近22亿元。

据英国一克拉克森日前公布全球造船业的最新统计数字,中国造船业近年发展迅速,2005年接获船舶订单达700万修正吨,以单一国家计算已成功超越日本,晋身全球第二大造船国。

据船舶工业统计快报数据,全国造船完工量12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新承接船舶订单169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手持船舶订单396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

按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世界造船总量的统计数据,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7%、23%、18%。我国承接新船订单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在不久前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对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作出了战略部署。按照这一战略部署,中国造船人也已绘就了“十一五”的发展蓝图。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达到21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以上,初步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总体趋势仍然乐观,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带动全球海运量继续增长,国内、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据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新船需求量为3100万载重吨,年均需求量约为620万载重吨。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中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强国,是中国造船界的共同目标。以中国船舶工业“国家队”两大船舶集团为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提出,到2010年,年造船产量要确保900万载重吨,力争1000万载重吨,进入世界造船集团“三强”行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提出,到2010年,年造船能力要达到1000万载重吨。

未来的5~10年,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我国建成世界造船大国、强国,关键要看“十一五”,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海洋旅游发展趋势论文 篇3

【摘 要】 通过对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选取2004―2012年海洋经济增加值为原始数据,利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3年海洋经济的增加值。同时,针对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对舟山群岛新区制定合理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有利参考,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舟山群岛新区;GM(1,1)模型;海洋经济;增加值

随着国家“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关键点。舟山群岛新区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其功能定位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增长极。为实现《舟山群岛新区规划》提出的“努力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桥头堡”战略目标,本文通过对舟山群岛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针对未来发展态势所产生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呈不断上升趋势

在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背景下,舟山市海洋经济迅猛发展。2012年,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达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为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68.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增长252%。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是,与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总产值达亿元(占滨海新区经济总量的54%)相比,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远不及天津滨海新区,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1.2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

2011年,舟山群岛新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6.09亿元、第二产业344.82亿元、第三产业344.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10.9%和13.0%;三个产业结构比重从2006年的12.3∶41.6∶46.1调整为9.9∶45.1∶45.0。2012年,舟山群岛新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83.05亿元、第二产业385.42亿元、第三产业383.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12.3%和9.1%;三个产业结构比重为9.8∶45.2∶45.0。舟山群岛新区三次产业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长但有所控制,基本与第二产业保持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其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和升级,这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3 新型海洋产业群将成为拉动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

舟山群岛新区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以及其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其中,海洋生物、海水淡化、风力发电、海洋工程等新型海洋产业迅速崛起。

2010年末,舟山市海水淡化能力已达43 350 ;2011年,在舟山投产的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承接并完成了中海油“海洋石油942”自升式钻井平台的修理业务;2012年,舟山市10个海洋生物项目被列入重点推进建设项目库,同年,舟山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销售规模达3亿元。按照《舟山市风电发展规划》初稿,到2015年全市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87万kW,其中近海风电场可达60万kW,到2020年舟山市风电场总装机容量将达182万kW,近海风电场约150万kW。

虽然新型海洋产业群将成为拉动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是其经济地位不突出,缺乏高科技人才和相关专业人士,产业发展缓慢。

2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增加值预测

2.1 预测模型确定

灰色预测模型由于具有建模信息少、运算方便、建模精度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是处理小样本预测问题的有效工具。本文利用该模型对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增加值进行预测分析。

2.2 数据选取

根据2004―2012年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增加值的统计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具体数据见表1。

2.3 预测分析

利用上述原始数据作累加处理,代入响应方程,最后得到灰色预测模型:

x(1)(k+1)=1 005.781 €?e0.168 7 k-861.981

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预测值、相对残差和相对误差等结果见表2。

根据GM(1,1)预测模型检验公式,得出S2=,S1=;对模型进行评价:方差C=0.084 6<0.35,小误差概率P=1>0.95,精度等级一级。因此,灰色预测模型是海洋经济增加值最为理想的预测模型。

3 发展建议

根据上述预测分析,舟山群岛新区从2013年到2015年完成“十二五”规划时,海洋经济发展呈明显快速增长趋势,预计增加值将突破1 000亿元。在海洋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应考虑到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此,提出针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3点建议。

3.1 遵循一项制度,坚持二项原则,把握三个统筹

舟山群岛新区应将海域使用权审批管理制度纳入其规范海域使用的法律体系范围内,并向国务院提出申请赋予立法权,独立建成一套完整的地方海洋法律,以维护地方海洋权益及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坚持“遵守可持续,首要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原则。应坚持海洋综合管理的原则,以海洋经济整体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发展战略、政策、规划等行为,在统一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的体制下,对舟山群岛新区所管辖海域的空间、资源、环境和权益实施协调管理,实现海洋资源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和谐环境的新型发展模式,提高海洋经济内在潜力和竞争力。

促进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把握3个统筹。首先,统筹协调经济、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必须将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纳入经济成本预算中,建立经济、环境、社会利益平衡机制;其次,统筹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协同发展,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利用陆域经济带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一体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后,统筹立法和规划与实践之间的协同,保证每一项实践前期均有科学的立法和规划,凡在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并且在不触犯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鼓励新区先行先试,使法律实施在新区建设中机动灵活化。

3.2 推进海洋科技应用,构筑海洋技术堡垒

引进海洋科技人才是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科技的重要切入点。应根据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的特点,引进对口的海洋人才,鼓励海洋人才积极参与全球性或区域性的交流和合作,并同时发展新一代海洋人才,加大对浙江海洋学院及其他涉海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资金、设备的投入。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应用的重要前提。加强科研成果扩散渠道的构建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的价值所在,有利于实现舟山群岛新区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普及和互享,进而带动海洋经济科学、快速发展。

3.3 树立正确的海洋经济价值观

发展海洋经济,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海洋经济价值观,要加强海洋资源获取者的自我约束力和海洋自我保护意识,不可盲目用海、围海、填海,避免粗放型、掠夺型的资源获取方式。积极做好海洋生态和海洋资源保护工作,坚持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未来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经济应从“拼资源”向“拼技术”转变,在提升海洋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的同时也要发展海洋非资源型产业。

依托现有的渔业特色,寻求“渔业资源节约型、海洋环境友好型”的新出路,积极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及海洋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作用,严惩和严罚破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违法犯罪活动,促进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海洋旅游发展趋势论文 篇4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上海

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代[1]。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 人类已将社会经济发展的视野逐渐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世界, 未来海洋必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战场之一。因此, 沿海各国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并相应加大了海洋开发和管理的力度, 纷纷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发展战略[2]。

1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1海洋经济发展迅猛, 已经成为沿海各国 (地区) 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世界海洋经济快速增长, 各海洋产业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初, 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约1 100亿美元, 1980年增至3 400亿美元, 1990年达到6 700亿美元, 2001年达到13 000亿美元[3]。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各国 (地区) 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欧洲委员会 (The Council of Europe) 的研究估计, 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服务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每年在180亿欧元以上;临海产业和服务业直接产生的增加值每年约1 100亿~1 900亿欧元, 约占欧盟国民生产总值 (GNP) 的3%~5%;欧洲地区涉海产业产值已占欧盟GNP的40%以上[4]。The Allen Consulting Group报告统计, 2003年澳大利亚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为267亿美元, 占所有产业增加值的3.6%, 提供了大约253 130个就业岗位, 与海洋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产生的经济增加值高达460亿美元, 创造了690 890个工作岗位[5]。

1.2 海洋意识普遍增强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 国际海洋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如, 按《公约》规定, 一个小岛或礁石以12海里领海计算, 可获得1 500平方千米的领海区;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计算, 可得43万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公约》的生效实施使沿海各国对海洋的认识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海洋意识普遍增强, 对海洋在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已经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 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观, 如, 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海洋地理观以及新的海洋国土观、国防观、海洋军事空间观等[6]。

1.3人口、经济向沿海地区聚集, 人类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人口、经济、产业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 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 预计到2025年将有接近7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如, 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千米, 人口约4 500万, 该区面积虽不到美国国土面积的1.5%, 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 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 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日本东海道城市群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 占日本总面积的20%, 人口近7 000万, 占全国总人口的61%, 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 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7]。

世界人口、经济向沿海地区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与海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根据美国国家海洋计划 (NOEP) 报告对19个沿海州海洋经济的评估, 这些沿海州86%的经济活动与海洋相关, 与此相关的经济活动仅2000年一年大约产生11 5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7]。而欧洲委员会的统计资料则表明, 欧盟90%的对外贸易由船舶运输, 大约30万人受聘于欧洲海上和内河航运网;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地中海海岸沿线估计每年接待国际游客750万人, 国内游客6 000万人次;渔业、海上牧场及相关加工工业每年聘用60万人, 年交易额高达120亿[4]。由此, 我们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 海洋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战场, 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4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成为海洋经济开发的热点和重点

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地处江海接合部, 其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条件使其拥有外通大洋、内连深广经济腹地的突出优势, 因而往往成为世界顶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祥之地, 成为各国海洋经济开发的热点和重点。如, 位于美国哈得孙河口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纽约及其享誉世界的河口岛屿曼哈顿, 位于美国密西西比河口的工业重镇新奥尔良, 位于英国泰晤士河口的全球级世界城市伦敦, 位于荷兰莱茵河口的鹿特丹, 位于埃及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以及位于中国长江口的上海、珠江口的广州和香港等。

1.5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海洋科技在现代海洋经济的开发进程之中扮演着关键的基础性角色, 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8]。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英、法等传统海洋经济强国以及近邻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 提出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战略决策。日本1981—2002年海洋开发研究经费从393亿日元增至964亿日元, 增长1.45倍[9];韩国在《OK (Ocean Korea) 21》展望中提出, 要通过“蓝色革命”加强韩国的海权, 通过发展以科技知识为基础的海洋产业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0];澳大利亚拟订了《澳大利亚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政策, 旨在激励和引导科学技术发展,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提升海洋竞争力, 保持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11]。

海洋科技的发展使得海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而海洋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导致海洋开发深度逐渐加深, 难度不断加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深海勘测和开发技术的逐渐成熟, 以及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遥控潜水器、深海拖拽系统、卫星等先进设备的使用, 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开始从近海转向深海, 开发内容也由简单的资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领域拓展。

1.6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海洋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 人类对海洋的需求越来越多, 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海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 对海洋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开发海洋在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海岸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如, 滨海旅游休闲产业、港口及临港产业的开发建设导致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到海洋, 使得海洋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海洋污染日益加剧, 生物多样性逐渐消失;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异常, 海平面上升、台风与风暴潮增多、赤潮频繁、盐水入侵与海岸侵蚀加剧等导致全球海洋灾害频生, 世界各国尤其是濒海地区正面临着来自海洋灾害的严重威胁。为了避免海洋生态环境的退化, 促进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持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沿海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

2 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必要性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最前缘, 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 东濒东海, 南临杭州湾, 我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结合部, 交通便利, 腹地广阔, 区位条件极为优越。上海近代以来快速崛起和迅猛发展的历史, 就是一部充分依托濒江临海的独特区位优势, 以港兴城、以贸兴市、港城互动的历史。上海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海洋, 未来资源的获取必将来自海洋, 未来城市的空间拓展必将走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强市”是时代赋予上海的新任务, 刻不容缓。

2.1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是一个人口众多, 而资源相对缺乏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全市陆域面积6 340.5平方千米, 2006年末常住人口1 778万人, 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达2 805人 (按常住人口计算) , 而中心城区6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1 100多万人口, 每平方千米约高达1.8万人, 地域狭小, 土地资源稀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原煤、矿石、石油、电力等绝大多数资源和能源依赖于国内外其他地区输入。而海洋丰富的资源和广袤的空间则是上海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突破资源、空间、环境限制的重要途径, 如, 海水淡化利用、海底矿产资源与海底油气资源开发及沿海滩涂围垦等, 可以缓解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以及地域空间狭小的压力。

2.2 “四个中心”战略的实现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 而目标的实现就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尤其是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地位的确立, 除了需要洋山港这样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更迫切需要海洋经济尤其是港口贸易、航运、海洋法律咨询、海上保险和经济、海洋工程技术输出、海洋物流总部经济等大型海洋经济业态的形成和发展[3]。

2.3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要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与“四个中心”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海洋产业, 尤其是海洋高科技产业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具有重要作用。如, 海洋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和海洋通信技术的发展, 能够带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通信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优化;滨海休闲旅游、海洋物流、海洋金融和保险、海洋资讯等产业的发展, 能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2.4更好服务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 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 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 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 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亦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上海海洋资源虽不及沿海省市丰富, 但上海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明显, 其枢纽、窗口、示范、服务、带动、辐射以及创新作用对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5城市安全、国家安全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 地处江海、海陆多个地理单元的交叉, 是河海相互作用的复杂区域。各种作用在这区域形成合力, 导致生态环境复杂、脆弱。任何生态环境的变化都会改变长期以来的生态环境平衡, 对这个地区的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上海的工业中心逐渐向杭州湾北岸转移, 产业、经济向滨海滨江地区进一步集聚;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东海油气开发平台、深海通信电缆等重大海洋工程的建设, 将使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海洋灾害日益频繁;南水北调以及三峡工程等高强度的人类驱动作用也将给上海的城市安全带来新的挑战。2005年的飓风“卡特里娜”对美国新奥尔良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 000亿美元, 数十万计人无家可归, 整个城市陷入瘫痪之中。因此, 发展海洋经济, 建立海洋监测、预报体系能够有效预防灾害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对保障上海城市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上海位于祖国海防前沿, 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工业基础最雄厚的城市之一, 其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要求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壮大海洋实力。

3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重点

世界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是上海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3.1 增强海洋意识,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十五”以来, 上海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0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916.58亿元, 占全市GDP的10.0%, 仅次于信息产业 (12.0%) , 即使扣除滨海旅游业增加值, 仍占全市GDP的3.6%, 已经超越汽车制造业而成为上海的第六大支柱产业 (表1) 。但长期以来, 一些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界虽地处河口海岸却普遍缺乏海洋意识, 将上海定位于河港城市, 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则对发展海洋经济普遍不够重视, 更未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从而导致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滞缓。在新世纪, 要实现上海海洋经济跨越式的大发展, 就必须转变旧的思想观念, 牢固树立“海港兴城、海洋兴市”的战略意识, 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推动上海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大发展。要打破过去以海洋论海洋、以产业论产业、以上海论上海的局限性思维, 树立大产业、大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思路, 注重海陆之间、岛陆之间、海洋产业内外之间以及城市地区之间的联动互动, 跳出上海行政区域的限制, 着眼于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谋划新的发展。

数据来源:2006年上海统计年鉴及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3.2 依靠科技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

在海洋经济体系中, 海洋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和合理与否决定着海洋经济整体素质、实力的强弱和能否实现稳定而快速的增长[12]。目前, 上海海洋产业结构不平衡, 仍偏重于传统的海上运输业以及由此带动的相关服务型产业, 新兴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比重较低。今后要重点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依托上海丰富的科技资源,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互动, 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船舶制造产业集群;要在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扶持海洋油气、海洋药物技术、海洋工程、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运用海洋高科技,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

(1) 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

在海洋工程方面, 要重点开发海洋钻井平台、工程船舶和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等, 研制深海潜网设备等海洋潜水和海底工程设备;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方面, 要推进平湖油气田二期扩建工程, 增加探明地质储量, 为海洋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生物医药方面, 要增强产业研发能力, 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 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

(2) 培育和扶持新兴海洋产业。

在滨海旅游方面, 要着力发展崇明三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浦东华夏文化旅游区、南汇滨海旅游度假区、杭州湾北岸旅游区;在海洋新能源方面, 要建设南汇、奉贤、金山海洋风力发电基地, 形成20万~3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 积极推进东海大桥海上风力电场建设;在海洋信息服务业方面, 要建立完善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 培育和发展海洋信息服务市场。

(3) 调整提高传统产业。

在海洋交通运输方面, 加强港口等硬件建设的同时, 重点是要统筹规划港口集疏运体系, 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件环境;在海洋船舶工业方面, 要提高船舶自主设计创新能力, 建设长兴船舶和港机制造业基地;在海洋渔业方面, 要有重点地发展多品种水产养殖, 调整郊区渔业结构, 发展远洋渔业, 积极发展渔港经济。

3.3 海陆联动, 协调发展

海域经济系统与陆域经济系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以海促陆、以陆带海是实现陆海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对上海而言, 则是把海洋交通运输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以及浦东经济和配套改革试点几个方面结合起来, 实现沿海区域港口、保税区、岸线、滩涂、海岛与海域连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体系, 海陆产业互动, 促进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组合优势。

(1) 海陆产业互动。

海洋产业系统与陆域产业系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两者共同存在于产业巨系统中, 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13]。依托港口、造船、海洋装备制造、滨海旅游、滩涂养殖等临海产业的发展, 把海上生产同陆上加工、经营、贸易、服务相结合, 同时通过产业关联将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扩散到海洋产业中去, 形成海陆产业互动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2) 海陆集疏运系统建设。

目前, 上海港集疏运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一方面, 集装箱码头建设以及深水港区建设都在浦东地区, 而浦东地区尚无内河航运系统以适应所需要的集疏运要求;另一方面, 浦西地区由于航道淤浅、码头设施落后、疏于管理和治理, 内河航运的潜力也不能得到发挥[14]。今后应以建设集装箱集疏运通道为重点, 加快内河航道整治, 集中建设“一环十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和集装箱、大宗散货、化工品、汽车滚装码头, 全面提升与上海深水港相贯通的内河航道层次, 扩大内河运输能力;实施赵家沟航道整治工程、大芦线航道整治工程、苏申外港线航道整治工程、杭申线整治工程、苏申内港线航道整治工程和黄浦江泖河段裁弯取直工程, 初步形成内河国际集装箱运输框架[15];充分发挥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作用, 鼓励、扶持和引导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 建立海铁联运协调机制, 促进海铁联运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优化铁路集装箱“五定班列”的运输组织模式, 吸引腹地海铁联运箱源, 力争使上海港海铁联运集装箱量实现逐步增长, 提高上海港服务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功能[16]。

(3) 海陆综合管理。

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机构, 重点协调海陆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对陆上污染源以及沿岸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监督和管理, 海陆互动, 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

3.4 积极发展岛屿经济

岛屿经济的开发能够对海岸带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而言, 河口岛屿因其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优越区位条件, 往往是商旅辐集、经济繁荣之地, 如, 美国哈得孙河口的曼哈顿岛以及我国珠江口外的香港岛等。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贸易往来和跨国投资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 大力发展岛屿经济, 加快崇明三岛经济建设步伐, 既是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上海实现“四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四个中心”的重大战略举措。

“开放岛屿, 交通先行”。以交通建设为主线进行合理规划, 对崇明而言其主要包括开发通海航道;开发国际大港;提高水上过江能力;发展空中交通 (近期以直升机为主) ;岛内交通建设;铁路建设 (修建跨越长江北支, 斜贯苏北, 与津浦线连接的铁路) 和修建沪崇越江隧道, 并使崇明形成以“南隧北桥”为主体的真正“岛桥”[17]。从根本上解决崇明交通闭塞、经济联系不畅问题, 突出其区位优势, 实现岛屿经济的大发展。要充分发挥崇明生态、口岸、岸线等资源优势,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 适度发展高科技、海洋新兴产业, 尤其是滨海旅游业, 积极发展先进海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 把长兴岛可定位为“海洋装备岛”;横沙岛可定位为“休闲度假岛”和水源岛。

3.5 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开发海洋的期望愈大、作用愈强, 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就愈大, 因此, 上海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

制定海洋总体规划,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要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 确保科学用海;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加大执法力度;严把审核审批关, 全面落实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合理确定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 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上海海域特点的评估体系。

缓解与控制近岸海域陆源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陆源污染是造成海洋环境破坏的最主要因素, 陆源污染不根治, 海洋环境生态破坏的趋势就不可避免。为此, 要从减缓和控制近岸及其海域陆源污染着手, 加强排污总量控制, 加大企业排污成本;加大政府投入,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强化舆论监督氛围, 建立环保责任制度。

海洋旅游发展趋势论文 篇5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海洋生物材料行业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自20世纪60年代起,海洋生物资源便成为医药界关注的新热点,各国竞相投入巨资进行海洋医药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许多沿海国家都把利用海洋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已经成为医药行业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领域。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从政府层面大力推动和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目前,我国在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方面已发现了一批新型抗肿瘤、抗艾滋病、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海洋药物,并相继进入不同的临床研究阶段。国内已经有数十家海洋药物研究单位和几百家开发和生产企业。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2001-2010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增加值一直呈上升趋势,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33.04%。2011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激励下,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99亿元,较上年增长15.7%。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山东、广东、江苏、福建等地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将其作为蓝色经济的增长点加速推动。

2012年5月,财政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通知,支持山东、广东、浙江等示范地区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明确提出以海产养殖、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生物产业为重点,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支持海洋生物创新医药、新型海洋生物制品和材料及相关中药研发等。这是继2011年公布《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之后,海洋生物医药再次被提上国家战略层面。海洋生物创新医药作为生物产业重点,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前景趋势分析:

未来,海洋生物医药研究将着重于海洋抗癌药物、海洋心血管药物、海洋消化系统药物等九大领域,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海洋生物材料行业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定义、分类、研究重点、研究领域等,接着分析了海洋生物医药的产业环境,并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然后报告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做了海洋药物研发分析、海洋药物应用领域市场分析、海洋保健品发展分析、重点地区发展分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分析、重点企业与研发机构经营分析。随后,报告对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做了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最后介绍了各省市海洋经济的发展规划。

海洋旅游发展趋势论文 篇6

医疗旅游是一种集医疗保健和旅游为一体,将医疗保健服务和旅游资源完美结合的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形式和专项旅游项目。在全球老龄化趋势日趋加快、亚健康状态日益普遍的背景下,大健康产业将会替代IT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为一种集休闲娱乐和健康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医疗旅游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外包服务业链条中价值最高和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产业之一。

从世界范围看,医疗旅游开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由于医疗费用在欧洲和美国等地十分昂贵,发达国家的游客到亚洲一些亚热带国家享受海洋医疗旅游。目前,仅泰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这几个亚洲国家已经成为世界排名前五位的医疗旅游目的地。这些亚洲国家,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发展海洋医疗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

一、亚洲国家发展海洋医疗旅游的主要经验

(一)积极发展滨海医疗保健旅游项目

当前,泰国是世界医疗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成为世界医疗旅游业的“领头羊”。泰国岛屿众多,风景优美,环境良好,宗教文化氛围浓厚,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游客。在“亚洲最佳岛屿”评选活动中,前十名中泰国占据5个席位,其中龟岛更是力压印尼巴厘岛,荣获第一名。泰国利用这些优美的岛屿积极发展海洋医疗旅游,使得游客在泰国接受心脏、牙科手术、美容整形、变性手术等同时,可以到参加海边观光、休闲、度假和娱乐等旅游活动。印度则以其传统瑜伽等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前往学习及滨海旅游度假。新加坡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亚洲拥有最佳医疗系统国家”,近年成为周边国家富商喜欢前来看病的地方。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是气候晴朗的热带岛屿,海滨风景秀美,很多患者一遍在新加坡接受健康检查、尖端手术疗程、癌症治疗与各种专业护理的同时,一边陶醉在其美丽的海滨风光之中。马来西亚政府积极推动医疗旅游,将医疗、健康检查与海滨观光、度假结合起来,提出“放松的时候就是做健康检查的最佳时机”的口号。印度主要是以良好的医疗条件、优质的医疗服务和低廉的医疗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并以本国的特色和优势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孟买在印度被称为“印度城市中的皇后”,其环绕贝克湾的闻名遐迩的海滨大道则被称为“皇后的项链”。外地游客在孟买接受印度医疗旅游的同时,海滨大道也是一个消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二)大力发展温泉医疗保健旅游项目

泰国滨海不但风景优美,而且温泉资源丰富,SPA是滨海旅游业的一大特色。泰国积极利用本国丰富而优质的温泉资源兴建滨海温泉度假地,开发温泉洗疗等项目,发展温泉医疗保健旅游。比如有着椰林、海滩、银浪、阳光、宫殿和“SPA天堂”美誉的华欣成为泰国SPA业中的翘楚,手法高超的泰式SPA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新加坡利用本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发达的旅游产业、丰富的温泉资源和优美的海滨风光,大力发展滨海温泉医疗保健旅游。外国游客在新加坡除了欣赏其海滨风光和都市风情以及娱乐、购物以外,还可以尽情享受泡温泉、做SPA带来的乐趣。印尼巴厘岛上温泉众多,分布广泛,利用丰富而优质的温泉资源,巴厘岛开发了众多的温泉酒店、度假村等,建设了许多别致的海景温泉客房,提供泡温泉,做SPA和按摩等医疗保健项目。菲律宾的医疗旅游主要提供体检、医疗和观光等服务内容,游客在接受体检、康复、疗养等医疗服务的同时,利用空暇时间参与海边的日光浴、沙浴、温泉洗浴和高尔夫球等娱乐活动。

(三)不断发展海洋运动康复旅游项目

亚洲医疗旅游发达国家大多濒临海洋,海洋资源也被很大程度用于医疗旅游开发,除了滨海休闲度假、海洋生物医疗保健外,海洋运动康复旅游项目也是开办得异彩纷呈。丰富多彩的体育专项活动使海滨度假充满了活力,增强了旅游吸引力。拥有“珍宝岛”、“金银岛”的美誉的泰国南部的普吉岛,拥有众多海水清澈湛蓝、沙滩洁净细白的海湾。医疗旅游者可以在芭提雅海滩体验拖曳伞、摩托艇、皮划艇、捕鱼、潜水等丰富多彩的海上健身运动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泰拳表演等活动,从而接受身心均衡疗法及康复保健。新加坡海洋旅游开展得有声有色,海边建有大量的海上运动场所、高尔夫球场和度假休闲中心。新加坡圣淘沙海洋生物园,置身于此,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海洋生物,感受丰富多彩且充满奇趣的海洋之旅,从而能够有效地放松身心消除烦恼忧愁。马来西亚被称为“水下天堂”,依托自身优越的水下资源,积极发展运动康复项目,比如海洋公园的潜水观鱼、沙巴和诗巴丹的海洋潜水等知名旅游项目。

(四)创新特色海洋保健旅游项目

亚洲医疗旅游发达国家大多都能结合本国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创新发展特色海洋保健旅游项目。泰国探克拉布寺建立戒毒中心使用天然药物康复计划对戒毒者进行多阶段治疗成为泰国最早的医疗旅游项目。目前,泰国以健康检查、器官移植整形、牙科治疗、心脏治疗及骨科治疗闻名。同时,特色治疗包括水疗也享誉世界。泰国很多企业把这些特色医疗项目与本国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实施“特色医疗+海洋保健”发展模式。印度正在积极以传统瑜伽、阿育吠陀医学和悉达医学等特色优势并与海洋旅游结合起来发展骨髓移植、心脏搭桥手术、眼科、矫形和骨科手术等闻名于世的海洋康复保健类国际医疗旅游。韩国济州岛政府积极推广“健康体检”“美容整形”“皮肤美容”“牙科”“韩方”等5个医疗旅游代表品牌,并与韩国的济州岛等滨海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使得游客可以在接受医疗旅游的同时,也能欣赏韩国优美的滨海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马来西亚则结合本国的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胸部透视、血压测试、肝脏扫描等健康检查医疗旅游项目。

二、海南发展海洋医疗旅游的优越条件

(一)滨海环境优越

海南滨海生态环境优越,植被覆盖茂盛,四季常青,风光秀美宜人,被誉为天然氧吧、康复中心,发展海洋医疗旅游的生态环境资源得天独厚。截至2013年底海南全岛森林覆盖率达到61.9%,森林覆盖率高;海南四面环海,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含有较多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负氧离子含量高,有毒物质含量少。海南海洋水质总体优良,绝大部分水质符合或优于国家Ⅲ类标准。因此,海南常被人们冠以健康岛、长寿岛、天然氧吧、生态大花园等美称。

(二)海洋资源丰富

海南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丰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不仅拥有分布广泛且各具特色的得天独厚的“3S”旅游资源,而且拥有国内唯一的热带海洋旅游资源,其热带滨海风光可与世界著名旅游圣地夏威夷、巴厘岛齐名和媲美。海南海岸线漫长,全长1528公里,水清沙白,海水温度在18-30℃,滨海气候资源、日光浴资源、沙滩、海水、温泉和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等资源优质丰富,适宜开展休闲、度假、疗养、康体等旅游活动。另外,海南滨海还拥有丰富的可资开发利用的中药材和黎苗药材资源。

(三)区位优势突出

海南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沿和要冲,周边亚洲国家医疗旅游发达,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为海南更好地融入亚洲医疗旅游圈提供便利,有利于充分凭借医疗旅游产业的群集效应,有利于海南学习和借鉴周边海洋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交流和合作。由于邻近东南亚等医疗旅游较为发达的地区,海南可以创造条件引进更多的国际通行的医疗旅游技术与经验、产品和项目。另外,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也会使得周边国家进出中国更为便利,从而能为海南海洋医疗旅游带来更多的境外客源。

(四)发展机遇良好

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世界长寿岛”的获评和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重要战略支撑——“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央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海南当前正在进行的发展海洋旅游战略,以及海南提出抢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打造中国的旅游特区,开启国际旅游岛建设升级版的新征程,建设世人青睐的包括医疗天堂、养生天堂在内的“八大天堂”,这都为海南海洋医疗旅游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和发展机遇,成为海南发展海洋医疗旅游的重要优势。另外,当前世界各地人们参与各种医疗旅游的热情正在与日俱增,健康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海南海洋医疗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

(五)政策优势显著

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拥有很多方面的政策优势。在医疗旅游方面,如海南拥有第三、第四、第五航权的开放政策,享有国际航空中途分程权和26国免签入境政策,获批设立外资独资医院以及与国内14个城市实现异地医保报销等优惠政策,“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所享受的医药卫生、土地、融资及对外开放等9项政策,都是属于先行先试的特有政策。

(六)政府大力支持

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医疗旅游产业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扶持。医疗保健产业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列为国际旅游岛建设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2011年海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快海南医疗保健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海南医疗保健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目标。2012年4月国家卫生部与海南省共同签署《建设国际旅游岛医疗卫生事业合作协议》,在共建国际旅游岛医疗特别示范区方面加强合作。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还积极推行医疗结算政策改革,努力解决医疗旅游者异地医疗费用报销难题。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获得国务院批复,花落海南。

(七)相关经验丰富

海南拥有接待国际和国内心理危机体验者心理康复与疗养的经历。2006年和2008年,受中国政府委托,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为2004年的俄罗斯别斯兰恐怖事件中深受心理创伤的儿童免费康复治疗,三亚的碧海蓝天、丽日白沙等优越的滨海热带风光和自然环境使得他们的受到伤害的身心得到很好康复。2010年海南组织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儿童赴海南进行“心灵呵护”之旅,在海口、陵水和三亚等地的参观、游览活动中,这些受灾儿童身心康复受益匪浅。目前海南已经具有一定的中医康复医疗基础,其中三亚市中医院已经和多个国家签订了医疗旅游的相关合同,先后接待了不计其数的国际游客到此中医保健疗养。

三、亚洲医疗旅游发展经验对海南的启示

海南需要借鉴亚洲一些国家发展医疗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找准自身发展的定位与策略,积极发展海洋医疗旅游。当前,海南海洋医疗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并且缺乏特色和优势,这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海南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医疗资源,结合中国传统医疗养生文化,开发与周围竞争对手差异化的特色海洋医疗旅游项目,打造海洋医疗旅游特色品牌。

一要开发滨海度假康复疗养产品。海南独特的气候、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海水更是当地人延年益寿的秘诀,有利于呼吸道传染病、哮喘、关节炎、皮肤病等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尤其适合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风湿性病症等患者,对于多种疾病有着良好的理疗康复效果。海南海滨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排解忧愁,对神经衰弱、贫血、偏头痛等患者有一定的助疗效果。 海南非常适宜开辟海滨休闲度假疗养基地,开发各种具有滨海特色的海洋观光、沙滩浴、海水浴、日光浴、泥浴、鱼疗、按摩、针灸和体验捕鱼等特色项目,开发与海水相关的美容、瘦身产品等滨海度假康复疗养服务项目。

二要开发“中医保健+海洋旅游”康复理疗产品。相对于西医重大疾病治疗,外地游客更为期待海南发展中医养生康复保健服务。海南拥有丰富的天然医疗保健资源,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植物种类繁多,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在医疗旅游产品开发上,中医保健等传统医疗项目越来越受到国际认可,海南可以将热带风情、滨海风光、海水浴场、海滨温泉、滨海雨林等优质海洋旅游资源和中医保健等传统医疗项目结合起来,开发针灸、刮痧、拔罐、气功、太极拳、推拿、按摩、药膳等结合滨海休闲度假的“中医保健+海洋旅游”的特色海洋医疗旅游产品,发展中医康复滨海度假理疗旅游服务,打造具有自身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医疗养生旅游品牌。

三要开发“黎苗医药+海洋旅游”特色产品。海南滨海还拥有丰富独特的黎苗医药资源,其中槟榔、砂仁、益智、巴戟等四大南药更是闻名遐迩。黎苗医药同中药、藏药等一样,都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这些黎苗医药对于治疗毒蛇咬伤、跌打损伤、接骨、风湿、疟疾等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效果突出,经验积累丰富,并且已经具有一定的中医康复理疗基础,可以开发黎苗医药特色医疗养生产品,这个对于境内外游客将会有很强的吸引力。

四要开发热带海洋生物医药保健产品。海南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优质丰富,可资开发的海洋医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发展海洋医疗旅游的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开发潜力。其中不乏丰富的海洋医药资源。可以加大科研公关的力度,提高海洋药物的自主研发能力,开发系列热带海洋生物医药保健产品,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变。

五要开发滨海温泉度假康复疗养产品。海南滨海温泉资源丰富,温泉度假酒店和度假村遍布海南沿海各大海滩。海南温泉大多资源富含硫磺等矿物质和氡、硒等微量元素,分布广,数量多,质量优,种类全,医用价值很高,而且开发已成规模,是开展滨海温泉康复疗养的胜地,适宜开发开发温泉SPA、温泉中药理疗产品、温泉药膳和美容瘦身产品等滨海温泉度假康复疗养产品。

六要开发滨海宗教医疗养生产品。海南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省份,宗教养生资源丰富,很多宗教场所都地处海滨,如南山佛教文化园、道教文化风景区大小洞天、永庆寺和博鳌禅寺等佛教寺院,这些宗教寺院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宗教养生文化,积极开发宗教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宗教养生旅游产品,丰富海洋医疗旅游旅游产品体系。

七要开发优势滨海医疗养生产品。心脑血管、器官移植、口腔等方面的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毫不逊色的医疗技术,心脏科、矽肺病治疗、骨科、神经内科和干细胞治疗等中国优势医疗项目,以及一些国家由于其法律限制还不允许开展的特色治疗如干细胞或胚细胞等,海南可以结合优势的热带滨海休闲海度假资源作为医疗养生旅游项目进行开发。

八要开发海洋运动康体健身产品。结合海南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滨海度假、海洋观光、海岛观光、邮轮游艇、海上运动等海洋运动康体健身项目,积极引导和规范发展海洋垂钓和休闲渔业,使得游客在领略热带滨海浪漫风情的同时,尽享潜水、冲浪、摩托艇、快艇环岛、帆船帆板、空中悬挂滑翔、沙滩排球、快艇海钓、水上飞机、香蕉船等海上运动项目的魅力。另外,丰富多彩的体育专项活动能够使得海滨度假充满活力,增强旅游吸引力。海南具备开发海洋体育旅游产业的先决条件和巨大潜力。海南可以大力建立水上体育运动中心,积极举办各种大型水上运动比赛。

浅析国外海洋综合调查船发展趋势 篇7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不仅是资源的宝库, 还是人类认识并了解地球奥秘、探索生命起源、发展科技的前沿领域。深邃广袤的海洋空间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边疆和外延腹地, 提供了国家安全的防御纵深。海洋还是世界贸易的主要通道, 也是各国海上兵力部署的舞台。但迄今为止, 我们对海洋资源分布、海底地形、水文气象条件、海洋声学特性等方面的认识仍不够。而对海洋的研究是维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也是保障国家海洋安全的基础。

海洋调查船是专门用来在海上从事海洋调查研究的工具, 涉及海洋气象学、水声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水文测量学等诸多学科。海洋调查船与海军作战活动和海军武器装备发展密切相关, 可为反潜战、登陆战、水雷战、水面作战提供环境预报。为潜艇、水面舰艇的安全航行和两栖登陆作战提供各种海图资料, 为海军武器装备的研制提供各种海洋环境参数等。

近年来, 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各国将海洋调查船的建设视为海洋战略与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对高性能海洋调查船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海洋强国。而认识海洋, 进行海洋调查是海洋开发、利用以及国家海洋安全的基础工作, 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提条件之一。提高我国海洋调查船整体研发和装备配套实力, 对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上安全、建设海洋强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国外海洋调查船发展现状

海洋调查船发展至今已有140年历史。目前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拥有近千艘海洋调查船, 其中美国最多, 其次为日本、俄罗斯, 其他拥有海洋调查船主要国家还包括德国、英国、法国、挪威、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国家。

2.1 国外典型海洋调查船简介

英国科考船RRS James Cook见图1。船名:RRS James Cook;船厂:挪威Flekkefjord Slipp&Maskinfabrikk AS;总长:89.5m;型宽:18.6m;吃水:5.5~5.7m;总排水量:~5800t;巡航速度:12节;自持力:50d;定员:54人。

资料来源:http://www.ship-technology.com/projtts/rrsjarescak.

英国科考船RRS Discovery[2]见图2。船名:RRS Discovery;船厂:西班牙C.N.P.Freire Vigo shipyard;总长:99.7m;型宽:18.0m;吃水:6.5m;总排水量:~6075t;巡航速度:12节;自持力:50d;定员:52人。

资料来源:http://www.worldmaritimenews.com/

日本极地海洋调查船“白濑 (SHIRASE) ”号, 见图3。船名:Shirase Glacier;船厂:日本Hitachi Zosen Maizuru Works;总长:138m;型宽:28m;吃水:9.2m;总排水量:~20000t;巡航速度:19.5节;破冰速度:3节 (1.5m破冰厚度) ;自持力:175d;载客:80人。

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Japanese_icebreaker_Shirase_ (AGB-5003) /

日本海洋调查船“地球 (CHIKYU) ”号, 见图4。船名:CHIKYU;船厂:日本Mitsui Engineering&Shipbuilding and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总长:210m;型宽:38m;吃水:9.2m;总排水量:~57087t;巡航速度:12节;自持力:200d;载客:100人。

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kyu/

美国海洋调查船Sikuliaq;船名:Sikuliaq;船厂:美国Marinette Marine Corporation, Wisconsin;总长:80m;型宽:15.8m;吃水:5.8m;总排水量:~4065t;巡航速度:11节;自持力:45d;载客:46人。

资料来源:http://www.motorship.com/news101/industry-news/

澳大利亚海洋调查船Investigator;船名:Investigator;船厂:Teekay Shipping Australia&Sembawang Shipyard of Singapore;总长:93.9m;型宽:18.5m;吃水:5.7m;总排水量:~4575t;巡航速度:11节;自持力:60d;载客:60人。

资料来源:http://www.ral.ca/news/2013/

德国海洋调查船Maria S.Merian;船名:Maria S.Merian;船厂:德国Kr?ger-Werft, Schacht-Audorf;总长:94.76m;型宽:19.2m;吃水:6.5m;总排水量:~5573t;巡航速度:15节;自持力:60d;载客:45人。

资料来源:http://de.wikipedia.org/wiki/Maria_S._Merian_ (Schiff)

2.2 国外海洋调查船发展思路

(1) 美国推行全球海洋展战略, 发展成系列、高性能海洋调查船。美国以控制全球海洋为目标, 全面实施“海洋安全战略”和“海洋科技战略”。突出特点之一是实施全球海洋控制, 强化海上霸权地位;二是争夺海上战略物资, 重视海洋油气开发;三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实施这些需要有丰富准确的海洋数据作为支撑。为此, 美国特别重视海洋调查船的发展, 以掌握各大洋的气象、水文等情况, 为海上军事和经济活动提供基础数据, 目前美国现役47艘海洋调查船。

(2) 在全球各种调查船中, 只有美国发展成系列的海洋调查船。美国海洋调查船分为“全球级”、“大洋级”、“区域级”和“近岸”级。只有发展这种成系列的船只, 才能满足美国在全球范围活动的需要。其中“区域级”和“近岸级”主要用于近海区域的海底地形、资源等方面的探测;“大洋级”主要用于美国本土毗邻的两个大洋, 即大西洋和太平洋;“全球级”主要用于印度洋等跨洋区域。

(3) 在全球各国中, 美国海洋调查船性能最强。美国海洋调查船配备了多种先进的海洋环境观测、海洋目标探测设备, 另外美国的海洋调查船, 还率先配备了无人潜航器。这是由于美国海洋调查船需要勘探的区域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别国的领海区域或争议海区, 需要配备探测范围更远和精度高的系统设备。

(4) 日本推行“海洋立国”战略, 注重发展中远海海洋调查船。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严重的国家, 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是日本发展的一贯主张。为此, 日本重视发展海洋调查船, 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勘探海洋资源, 目前现役38艘。由于中远海和极地蕴藏的资源更为丰富, 近年来日本重点发展能在两个区域作业的海洋调查船, 比如2007年, 总吨位高达57087t的大型大洋钻探船Chikyu号服役, 以及研制了新Shirase号南极科考船。

(5) 苏联冷战时期实行与美国争霸的海上战略, 发展远海型的海洋调查船。目前俄罗斯所拥有的海洋调查船有33艘, 绝大多数是苏联时期建造的, 其中20世纪60年代服役的占6.1%, 70年代服役的占18.2%, 80年代服役的占72.7%, 90年代服役的仅有1艘, 只占3%。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争夺海上霸权, 需要发展大量的海洋调查船, 获取全球各大洋的气象水文等环境信息。

(6) 欧洲海洋战略局限于某个区域, 以发展近岸作业的小型调查船为主。欧洲主要国家, 比如英国、法国、德国等, 采取区域性的海洋战略, 以发展近岸作业的小型调查船为主。欧洲中的27个国家目前拥有调查船238艘, 船长小于55m的近岸调查船164艘, 近70%。此外, 这些海洋调查船主要集中在英、法、德、意、挪威、西班牙、荷兰等7个强国, 共拥有调查船152艘, 占到总数的近80%。

3 国外海洋调查船技术特征分析

3.1 船型仍以单体船为主, 仅水声监听船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船

现有海洋调查船绝大部分是采用常规单体船型, 只有少数水声监听船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船型, 如美国在役的Victorious和Immaculacy共5艘海洋监听船。海洋监听船主要用于收集声学信息和声监听, 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船型, 能够使声学设备在水面以上工作, 受到水下噪声影响小, 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声学环境。

3.2 船上实验室采用模块化设计

对科考任务需求的不断增加, 使海洋主要国家新开发的调查船配制了更多更为精良的船载探测设备, 逐渐向多功能化、大型化方向发展。俄罗斯计划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适用的“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调查船, 排水量16800t, 该船设计有8个现代实验室模块, 可针对不同任务进行替换, 船上装备大量现代化科考测量设备, 可保障海洋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冰等大范围研究工作;日本2009年服役的新Shirase调查船排水量约20000t, 该船将物资运输、装载直升机和海洋观测多种功能融为一体, 装备新型海洋观测器、多载波段回声探测器, 建有海洋、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和生物等多个实验室;英国2007年3月投入使用的James cook号也有5800t, 适用于多个海域的调查研究, 船上设有8个集装箱型模块化实验室, 分别从事不同领域研究, 可根据不同研究任务在后甲板搭载相应模块。

3.3 动力采用以柴油机为原动力的电力推进系统

国外海洋科考船的动力系统采用以柴油机为原动力的电力推进系统, 尤其是近期新建船。如美国Sikuliaq号调查船采用柴电推进系统, 4个柴油发电机组, 2台电动机, 持续功率4290kW。俄罗斯“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采用瓦锡兰柴油机, 6300kW2台, 4200kW1台;电力推进装置, 2台, 7100kW。德国Maria S.Merian号海洋调查船柴电推进, 2台吊舱推进器, 每台2050kW;1台喷水推进器, 1900kW。韩国Araon号极地海洋调查船主动力系统:柴电推进装置, 2台柴油机, 总功率10MW。螺旋桨:2部方位推进器, 2部首推进器[9]。

采用电力推进, 一方面便于船舶总体的灵活布置, 且噪音较小, 另一方面兼顾了海洋考察船动力定位系统的要求。目前原动机仍以柴油机为主。

3.4 新建科考船大部分采用良好的功力定位技术

海洋调查船虽然对高航速没有太高的要求, 但受海洋风、浪、流等复杂环境的影响, 通常需要动力技术辅助精确定位, 便于进行数据采集、深潜器布放等作业, 因此对动力定位的技术要求较高。一些新建的调查船如美国Sikuliaq号、德国Maria S.Merian号、英国James cook号、澳大利亚Investigator号、西班牙Sarmiento de Gamboa号均采用了动力定位技术。

3.5 部分新建海洋调查船具备冰区航行能力

由于各国对极地区域蕴含丰富资源的高度重视, 不断开发出具有极地航行能力的调查船, 如近年来新服役或新建的美国Sikuliaq号、俄罗斯“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德国Maria S.Merian号、日本新Shirase号、韩国Araon号等调查船, 均具备破冰和冰区航行能力, 可在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3.6 国外新服役或新建的海洋调查船开始装备无人潜航器

国外新服役或新建的海洋调查船, 如英国James cook号、印度Sagar Nidhi号、以及美国的Neil Armstrong号、英国的Discovery号、澳大利亚的Investigator号都已经或即将装备无人深潜器, 并应用最新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 智能化程度高, 布放之后可独立在水下执行探测和识别水下目标, 取样、或完成各种人力无法胜任的水下环境和目标数据采集工作。未来, 调查船无人潜器将能执行更为复杂的工作, 在环境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时, 还能够自行调整, 克服障碍。此外, 新一代无人潜器减少了通信和人员监控需要, 采用导航帮助和通信中继可进行多个无人潜器协作作业, 争强水下环境感知能力。

3.7 装备功能齐全的探测设备, 实现综合作业功能和多用途

目前, 国外海洋调查船普遍装备了用于大气边界层、海气界面气象进行探测的大气剖面仪等大气探测设备;用于对海洋生态环境参数进行探测的温度传感器、盐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海洋生态环境探测设备;用于对海洋资源、海底地形地貌进行探测的鱼探仪、水下精确定位的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多波束探测系统、分裂波束探测系统、浅层剖面仪、海底照相、可视多管采样器等海底探测与取样设备;用于对重力、磁力、地震进行探测的重力仪、磁力仪、地震仪等地球物理与取样设备;从而使其实现了对海洋水文气象、海洋生物与渔业资源、海洋地质地貌、海洋地球物理等的综合作业功能和多用途化。

4 国外海洋调查船的管理模式

各国海洋调查船中, 尤以美国的数量最多, 技术最为先进, 体系最为完善, 最能代表世界海洋调查船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美国海洋调查船的管理从顶层谋划, 有效地保障了调查船队的规模与技术水平。

(1) 成立跨部门合作组织, 制定海洋科学研究设施实用、更新与投资的政策、程序和计划。为了推动个联邦机构在海洋科学研究与教育方面的合作, 美国海军于1997年建立了多家海洋科学合作机构 (NOPP) , 该机构中有一个跨部门机构基础设施组织 (IWG-FI) , 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 先进技术办公室、能源部 (DOE) 、环保局 (EPA) 、矿物管理局 (MMS) 、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管理局 (NASA)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 (NOAA)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美国海洋海洋局、美国海军研究局 (ONR) 、美国海岸警卫队 (US-CG) 、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等机构人员组成, 支撑美国海洋科技联合委员会 (JSOTC) 制定美国海洋科学研究设施使用、更新与投资的政策、程序与计划[1]。

(2) 大型调查船普遍由政府部门出资建造, 研究院所使用管理。美国是世界上拥有调查船数量最多的国家, 船长超过40m的调查船有40艘 (2007年) , 其中只有3艘由研究所或大学自己出资建造;其余所有调查船均由政府机构的环保局 (EPA) 、美国海军、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 (NOAA)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美国海岸警卫队 (USCG) 出资建造。这些国家政府机构出资建造的调查船, 除部分由出资机构自己使用外, 大部分都投放到各海洋科学研究院所, 由研究院所使用管理[2]。

(3) 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积极推进调查船的长远规划, 发布了一些列未来海洋调查船的发展报告, 如2001年的《美国国家科学研究船队未来规划》, 2009年的《海上科学:用强大的海洋科学研究船队满足未来海洋科学研究目标》, 2013年的《联邦海洋科学研究船队现状报告》等[3]。美国根据未来海洋科学发展的需求, 制定了不断修正其未来海洋调查船的发展计划, 推进海洋调查装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4]。

5 我国海洋调查船发展建议

(1) 注重深海、极地海洋调查能力建设, 重点发展大吨位、远洋综合、绿色节能的海洋调查船。2000年以来, 国外总共新建约100艘海洋调查船, 其中77艘为全球级 (船长大约70m) 的海洋调查船, 调查功能综合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另外, 近年来, 国际海事组织 (IMO) 、欧洲以及一些国家也都纷纷出台各种规范、标准, 从制度上确保全球海洋环境或区域海洋环境尽可能都免受污染, 绿色、环保和环境友好型船舶是当今船舶行业的发展趋势。

(2) 为支撑海洋经济发展, 协调发展近岸海洋调查船。全球级海洋调查船主要承担大洋调查任务, 对于近海区域的海洋调查, 无论从适航性和经济性的角度来看, 都宜采用小型近岸海洋调查船。欧洲海洋调查船中, 近岸海洋调查船占据70%, 为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9月, 我国发布了国家海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要重点研发海洋调查、观测和监测设备与仪器, 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加快旧船改造、提升仪器装备性能。海洋调查船旧船改造和新船建造相辅相成, 对海洋科学调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如果船舶更新周期按25年计算, 我国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调查船面临老化退役, 这种现状将严重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因此, 对现有的调查船不断充实完善和定期进行现代化改造, 形成新老交替的良性循环, 才能为我国的海洋调查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旧船实现现代化改装, 提升相关性能, 技能满足当前海洋调查不断增长的需求, 同时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建议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看待并重视我国海洋科考船事业, 制定全国科考船舶更新建造具体计划, 对每艘船的功能定位、设备配置进行系统性的总体规划, 争取在5~10年内, 明显改变我国海洋科考船整体落后状况[5]。

(4) 发展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装备制造技术。采取引进与自主研制相结合的方式, 对主要和关键装备性能技术要尽快在引进合作中消化、吸收并实现国产。踏踏实实地做好海洋科考装备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工作, 以企业为主体促进国产海洋科考装备的发展。建立国家海洋科考船队建设专项, 紧密跟踪世界发展动态, 有针对性开展海洋科考船舶及有关装备的研究开发, 加快发展国内海洋科考装备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参考文献

[1]Interagence Committee on Ocean Scienc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tergration.Federal Ocean and Coastal Activities Report to the U.S.Congress[R].Interagence Commitee, 2008.

[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Science at Sea:Meeting Future Oceanographic Goals with a Robust Academic Research Fleet[M].Washingtong, D.C:The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9.

[3]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11.Critical Infrastructure for Ocean Research and Societal Needs in 2030[M].Washingtong, D.C:The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11.

[4]NSTC Joint Subcommittee on Oce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rting the Course for Ocean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next decade[R].NSTC Joint Subcommittee, 2007.

海洋旅游发展趋势论文 篇8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和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9.64%,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84%。得益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发展不断获得新动力,为地区发展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1年的6.8∶43.6∶ 49.6调整为2012年的5.3∶46.9∶47.8,初步形成了“三、 二、一”的产业格局。但是总体来看,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当前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中,四大海洋支柱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总比重约为海洋总产业规模的73.19%,其他海洋新兴产业总比重不足30%,海洋新兴产业的整体规模偏小,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产业升级的科技驱动力弱,同时空间布局不合理、海洋资源与环境不断恶化、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基于此,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发展决策模型,针对我国新世纪以来海洋产业的发展优势进行局势决策分析,为预测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趋势、选择海洋主导产业以及确定主要海洋产业重点建设发展方向提供规划建议。

二、灰色决策理论概述

灰色发展决策是灰色决策理论的一部分,灰色决策理论是指在决策模型中含有灰元或与一般决策模型相结合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分析的理论,灰色决策是定性与定量、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决策方法。所谓灰色发展决策模型指的是基于灰色GM(1,1)模型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依据现阶段发展具体情况为以后发展作出相关分析与决定,灰色发展决策模型的运用以及分析并非以目前发展为研究, 而是强调纵向时间发展过程中的多种情况变化。关于灰色发展决策运用与分析如下所示。

第一,设A={a1,a2,…,an}为事件集,B={b1,b2,…,bm} 为对策集,则A与B的笛卡尔积s={sij=(ai,bj)|ai∈A,bj∈B} 为局势集为局势在k目标下的局势效果时间序列,随着时间推移,局势效果也会不断变化 。

第二,设为u(k)ij基于GM(1,1)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为u(k)ij的GM(1,1)的时间响应累减还原式 。

第三,-a(k)ij和(k)ij(l+1)分别为k目标下的发展系数,当目标k为效果值越大越好的目标时,则有:

若,则称Sp0为k目标下的发展系数最优局势,Sp0是局势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

若,则称Sq0为k目标下的预测最优局势,Sq0是近期局势发展的最优决策。

如果定义的效果值出现越小越好或适度为最优时,需要把max替换成min,或者将max替换为发展系数与预测值二者的平均数值。以此证明发展系数最优化的局势与预测过程中的最优化局势在发展过程中效果相同。

三、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

根据2013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选取我国海洋三次产业2001—2012年的总产值以及12个主要海洋产业2001—2012年的增加值进行灰色发展决策分析,从而得出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

1、我国海洋三次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我国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现状。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我国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值50045.2亿元,2001—2012年间我国海洋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6.3%,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速度不仅仅高于GDP增长速度,更加领先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由表1和图1可知,从产业发展速度来看,海洋第二产业具有一定优势。海洋第一产业年均增长率最低,且海洋第一、三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低于海洋产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 。 就三次产业结构来说,海洋第一产业比重总体变化趋势趋于平稳,2012年较2001年所占比 重减少近1.5% ;在2001 — 2006年间我国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变化趋势总体趋于上升;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趋势总体趋于下降,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总体高于海洋第二产业 。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自2006年起,我国海洋第二产业与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此升彼涨,出现交替领先的局势 。 以上表明,我国海洋三次产业呈现出总量高速增长 、 结构变化趋势复杂的特点 。

(2)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的灰色发展决策分析。以海洋三次产业分析为研究对象,设海洋发展为事件,根据以上所述将模型定义事件集合为A0={a0},海洋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分别为对策b01,b02,b03,则相应的对策集为B0= {b01,b02,b03},局势集为S0={sij=(ai,bj)|ai∈A,bj∈B}={s01, s02,s03},此时,设k=1为海洋产业发展的目标,取三次产业的总产值为目标1的效果值,在目标1下的对应局势sij的局势效果时间序列分别为:

对上述局势效果时间序列进行灰色GM(1,1)预测分析,结果见表2。

根据表2计算结果可以得到海洋三次产业的局势效果时间序列的GM(1,1)最小二乘估计参数为:

由于目标1为三次产业的总产值,所以目标的效果值越大越好,根据计算结果 -a(1)03=0.1549为三次产业发展系数的最大值,则s03为目标1下的发展系数最优局势,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系数最优局势的排列顺序为:s 03 >s02>s01,即海洋第三产业 > 海洋第二产业 > 海洋第一产业 。 当模型中取1时得到2013年的海洋三次产业预测值,此时,s02为目标1下的预测最优局势,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预测最优局势的排列顺序为:s02>s03>s01,即海洋第二产业 > 海洋第三产业 > 海洋第一产业 。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海洋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系数远大于海洋第一产业,但是海洋第二、三产业发展系数基本相当,海洋第三产业稍微领先与海洋第二产业, 所以长远来看,应主要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目前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分析中大多遵循传统优化标准,产业发展按照“三、二、一”的顺序,但是海洋产业不同于陆域产业,由于海洋产业属于资源性产业,与传统陆域产业系统的结构演进特点有所不同,加之海洋环境本身具有复杂性、多变性、高风险性,所以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产业结构类型。通过上文GM(1,1)的实证结果,2013年的海洋三次产业的预测值分别为3096.7523亿元、28960.3728亿元、 28927.8382亿元,且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率为3.4776%、 5.5001%、6.2439%,GM(1,1)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根据预测最优局势原则来看,我国近期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仍然是以海洋第二产业为主导的。

2、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上文分析了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海洋产业内部的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将12个主要海洋产业区位分传统海洋产业与新兴海洋产业,其中传统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盐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其余八大海洋产业为新兴海洋产业,然后从其发展速度及比重来分析其各自的发展现状, 最后依据灰色发展决策模型对12个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1)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2001—2012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四大传统海洋产业产值总和由2001年的2424.3亿元增长到9664.5亿元, 传统海洋产业在稳定发展中得到巩固,然而除了属于第二产业的海洋船舶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达到25.2% 外,其他三个产业年均增长率均低于15%,产业的增长率低于其他新兴海洋产业。同时,八大新兴海洋产业的产值总和由2001年的1432.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1165亿元,除了滨海旅游业外,其他产业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了20%,说明我国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比较主要海洋产业的结构。由图2可以看出,2001— 2009年我国传统海洋产业的比重高于新兴海洋产业,但进入“十二五”时期后,随着海洋科技实力的提升,新兴海洋产业在比重上逐渐领先于传统海洋产业。并且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是新兴海洋产业比重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其他主要海洋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较小,整体规模较小,带动效应不足。

(2)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的灰色发展决策分析。设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为事件a1,则根据上述模型定义事件集为A1={a1},12个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分别为对策b11,b12, b13,b14,b15,b16,b,b18,b19,b110,b111,b112,则相应的对策集为B1= {b11,b12,b13,b14,b15,b16,b17,b18,b19,b110,b,b112},局势集为S1={sij=(ai,bj)|ai∈A,bj∈B}={s11,s12,s13,s14,s15,s16,s17, s18,s19,s110,s111,s112},此时,设k=2为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目标,取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为目标2的效果值,在目标2下的对应局势sij的局势效果时间序列分别为:

对上述局势效果时间序列进行灰色GM(1,1)预测分析,结果见表3 。

根据表3计算结果可以得到主要海洋产业的局势效果时间序列的GM(1,1) 最小二乘估计参数为:

由于目标2为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所以目标的效果值越大越好,根据计算结果 -a (2) 19 =0.4344为三次产业发展系数的最大值,则s 19为目标2下的发展系数最优局势, 我国海洋 产业发展 系数最优 局势的排 列顺序为 :,所以从长远来看,我国应大力发展海洋电力业 、 海洋生物医药业 、 海洋矿业等新兴产业 。 然而当前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的突出特点就是这些新兴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所占比重过小 。 从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来看,这些产业可以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同时也是世界先进科技与先进技术水平发展的标志之一 。 因此,从未来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应继续大力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促进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

当模型中参数l取1时得到2013年的我国主要海洋产业预测值,具体数值见表3的预测值一栏。尽管部分主要海洋产业GM(1,1)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较大,但是其对应的预测产值比重较小。例如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的计算误差高达67.9109%,但是其预测产值比重仅为0.1%。因此上述GM(1,1)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从整体上可以满足灰色局势决策分析的精度要求。通过分析可以得出,s112为目标1下的预测最优局势,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预测最优局势的排列顺序为:s112>s111>s11>s12>s15>s18>s16>s17>s19>s13>s14> s110,所以从近期来看,四大支柱产业仍然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

四、结论

海洋旅游发展趋势论文 篇9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不论工业还是生活, 比如电力、交通等都离不开石油等能源, 然而蕴藏丰富石油的中东地区、国家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 石油生产和运输也相应的存在困难和风险, 石油的供给不能很好的保证。因此, 海底石油资源已成为各国大石油公司竞争的焦点。海底石油的开发需要大型的海洋建筑物, 也需要专业的生产设备, 设备在陆地生产, 之后运输至海洋开采处进行安装调试, 之后进行生产工作。在此过程中, 构筑物及设备不仅要承受自身的工作荷载, 还要承受海洋恶劣的环境。另外, 一些突发的海洋影响也不得不考虑, 比如海洋风暴、海洋浪潮引起的附加作用, 海水的腐蚀性、砂流的磨蚀性、地震、冰流的侵袭对设备的正常运行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在对海洋石油平台、石油生产设备、海底管网等设计时, 已经全面、严格的考虑了材料选用、设备加工、构件焊接的高质量要求, 但设备安装过程中, 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发生意外损坏, 一般要求尽快的修复, 否则不但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灾难。但是, 海洋工程庞大的身躯, 想要移到海面外进行维修是无法做到的。为了缩短维修的施工工期, 降低维修的作业成本, 使企业和国家的损失尽可能降低, 就必然要采取适用性更强的技术——水下焊接技术进行修复。国家在发展, 海洋工业也在快速发展, 各种生产设备不断涌现, 并且材料及设备的耐久性也在大幅度提高, 水下焊接的工作量将越来越大, 其对技术的需求也日亦迫切。

2 传统水下焊接方法及其特点

2.1 湿法水下焊接

湿法水下焊接是在水环境中进行的焊接, 由于水下能见度较差, 潜水员水下焊接时无法看清现场情况, 以致会出现“盲焊”, 难以保证在水下进行焊接的质量, 其水密性也就更难以保证。因此, 如果对焊接接头的质量要求很高, 或者需要焊接的构件对设备正常运转非常重要的话, 采用这中方法很难满足要求[1]。然而, 这种焊接也有优点, 即所需的设备简单, 焊接的成本低廉, 焊接操作非常方便, 可操作性强, 所以近年来各国科技工作者仍对此种焊接技术的改进和完善进行研究和改进[2]。

应用湿法焊接得到的焊接接头质量不会很高, 因此在焊接重要的的海洋工程设备和结构时一般不会采用[3]。

2.2 干法水下焊接

干法水下焊接, 顾名思义是采用方法使焊接部位与水分隔开, 比如用气体, 可保证待焊构件的干燥, 有利于焊接质量。潜水焊接工在进行干法水下焊接操作时, 需要用到特定的压力舱或操作室, 这些焊接所需设备对于干法焊接而言是必须的。根据压力舱或操作室内压力的不同, 干法水下焊接分为常压干法水下焊接和高压干法水下焊接[1]。

干法水下焊接的突出优点是能够使焊接过程摆脱水的不利影响, 尤其是常压干法焊接, 因为焊接时的工作环境和地面条件差别不大, 所以保证了焊接的高质量。这种焊接也有缺点, 需要比较复杂的工作设备, 合适的接头类型也较少, 无法很好的控制焊接成本, 因此这种方法常用来焊接管网接头。

2.3 局部干法水下焊接

局部干法焊接, 顾名思义, 是只将待焊接部分与水分隔开, 从而在焊接构件区域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隔离区, 从而保证电弧的稳定燃烧, 完成焊接。同样, 这种方法也减少了水的不利影响, 因此相比湿法焊接的接头质量, 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 相比较干法焊接, 不需要设计制造复杂的排水气室, 易操作性明显提升, 适应范围也更加大, 经济性也更好。可以说, 这种方法集成了湿法和干法两种焊接方法的优点, 经济性、合理性、技术的先进性均可以得到保证, 也是现阶段水下焊接研究的重点方向。局部干法水下焊接, 能有效提高电弧稳定性, 改进焊缝质量。

3 水下焊接的新技术应用[4]

(1) 高压TIG焊接能够进行500m内水下结构物的修复, 比较可靠, 轨道式TIG自动焊接方法能够得到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焊接接头, 无潜水员式全自动焊接方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 高压MIG焊接能够在1000m内进行水下修复工作, 但是, 要使其更好的应用于工程中, 就须外加纵向磁场强化熔滴过渡, 才能使焊接过程更加稳定, 更好满足焊接控制要求。

(3) 摩擦叠焊既能够适应不同水深, 也适用于不同结构物的修复, 也是未来水下焊接的理想技术, 则需要进行焊接机器人的研制工作。

4 水下焊接技术的发展展望

水下焊接作为海洋水下工程装备技术的重要组成, 已经成为海底资源勘测开采和建设海洋工程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持。过去, 我国水下焊接技术、设备非常落后, 不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 全部是从国外进口, 迟迟不能掌握关键技术。以焊条为例, 上世纪60年代, 我国开始制造水下专用焊条, 并已经成功应用在海上救援时舰艇维修和海洋设备、工程等的维护方面。但是, 水下焊接时会释放出小气泡, 从而引起焊缝内气孔变多、寒冷水体迅速冷却焊缝, 容易发生脆性断裂;高温时水体气化也可导致焊缝产生氢裂, 所以之前的水下焊条只能在对强度要求不高的项目中应用。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2008年承担了“海洋焊接关键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 并于2013年7月通过了验收, 攻克了技术障碍, 可以为要求更高的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且, 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水下焊接技术, 成功研发出性能更好的水下焊条。随着我国对重点领域、重点技术的支持力度更大, 更加先进的焊接工艺、材料一定可以获得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编.焊接手册 (焊接方法与设备) [D].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257

[2]马陈勇.水下焊接技术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D].第十三届中国海洋 (岸) 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3]唐德渝.海洋石油工程水下焊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D].焊接与切割.2009 (4) 24-28

海洋旅游发展趋势论文 篇10

关键词:自抛光防污涂料,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0前言

海洋中有大量的具有附着特性的海洋生物, 它们往往会附着在物体表面进行生长和繁殖, 如果这些海洋生物附着在船舶、水下设施、码头等物体中, 就会对这些物体造成污损。而为了减轻这些生物对这些海洋构筑的污损, 往往会在这些物体表面涂覆海洋防污涂料。早期的防污涂料通常是在基料树脂中加入有毒防污剂 (如氧化亚铜、砷、汞等) 制成防污涂料, 达到了有效的防污效果。二战后, 由于氧化砷、汞化合物引发的健康与安全问题而逐步被取代。近年来, 由于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 开发环境友好型海洋船舶防污涂料成为发展的主流[1]。

1 自抛光防污涂料

20世纪60年代中期, 科学家发现了丙烯酸三丁基锡酯聚合物在海水中的降解机理, 从而研制出有机锡自抛光防污涂料, 这一涂料的研制成功是海洋防污涂料发展的“里程碑”。

1.1 有机锡自抛光防污涂料

有机锡自抛光防污涂料作为一种传统的海洋船舶防污涂料, 它的作用机理是:防污涂料的基料部分是不溶于水的, 位于侧链的共价键遇到海水, 就会被海水中的Ca、K、Na等离子水解, 从而形成亲水基团, 在水解的过程中, 涂料会平稳地释出有机锡防污剂起到防污作用;当水解形成的亲水基团达到一定的浓度时, 表层的树脂就会被剥蚀掉, 从而使微量附着着的海洋生物丧失了固定的繁殖条件;被剥蚀掉之后又暴露出新的树脂层, 并在新的水解过程中形成新的平稳涂层, 以此来达到防污和自抛光的双重效果。然而因为有机锡具有强毒性, 其在水解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毒素, 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含有机锡的防污涂料已被禁止使用。

1.2 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

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包括丙烯酸铜共聚物、丙烯酸锌共聚物、硅烷化丙烯酸共聚物、混合型、含杀生物功能基团的自抛光防污涂料这五种类型。

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的作用机理与有机锡自抛光防污涂料作用机理相似, 只是将铜、锌、硅来代替有机锡自抛光防污涂料中的有机锡, 从而减少其对人类健康和海洋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自抛光防污涂料基料为松香 (或松香类似品) 和乙烯/丙烯酸, 约60%固体分。“抛光性能”是通过海水的冲刷来实现的;皂化层比较厚。

其优点有二:一是自抛光防污涂料顾及了杀虫剂的常量释放, 对海底生物的危害性大大降低;二是它能很好地减少整个船壳的表面粗糙度, 利于船舶在水中的航行。

2 海洋防污涂料的研究现状

2.1 导电防污涂料

导电防污涂料主要有两种:在涂料中添加导电材料, 如石墨, 并在漆膜表面通入微弱电流, 使海水电解形成次氯酸根, 达到防污的目的[2];在涂料中添加主链上有共轭双键的导电的高分子材料, 以不通弱电流的方式实现防污的目的。

2.2 低表面能防污涂料

低表面能防污涂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型的防污涂料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低表面能防污涂料具有不粘性和地表面性, 这样就使得海洋生物不易在物体表面附着, 即使附着也不牢固, 很容易就从物体表面脱落, 从而实现防污的目的。它的作用过程如图1所示。

根据构成基料的不同, 低表面能防污涂料可以分为由有机硅树脂和硅橡胶为基料组成的有机硅[3]聚合物防污涂料、由低氟含量或者高氟含量为基料构成的有机氟[4]聚合物防污涂料、由以氟代聚硅氧烷为基料构成的硅-氟树脂防污涂料三种, 各有其优缺点, 均具有较强的防污性能。

2.3 仿生无毒防污涂料

海洋生物有天然自身能分泌一种对附着生物具有驱避作用的特殊物质, 能避免其它海洋生物在体表附着[5]。九十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已经在仿生无毒防污涂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仿动物防污涂料的几个实例:

(1) 螃蟹自身可以分泌一种生物酶抑制附着生物产生的生物胶的凝固。

(2) 海豚表皮层有规则的粗糙不平和突起, 具有特殊弹性, 还能分泌黏液, 使海豚的皮肤能顺从水的压力而波动, 生物不易吸附, 水流阻力小。

(3) 鲨鱼皮具有特殊的构造特征, 由其鳞片上附着的突起和刚毛组成微沟槽, 这一微沟槽机构可以减小摩擦阻力。

仿植物无毒防污涂料主要是模仿荷叶的超疏水仿荷叶防污涂料, 称之为荷叶效应。

经研究发现荷叶表面超疏水的根本原因是微米结构与纳米结构相结合的阶层结构所引起的。其自清洁表面表现为: (1) 荷叶表面具有超疏水性, 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50; (2) 荷叶表面有很强的抗污染能力, 表面污染物如灰尘等可以被滚落的水滴带止而不留下仟何的痕迹。

除以上几种防污涂料外, 目前在防污涂料这一领域还有表面植绒海洋防污技术[6]、生物防污涂料、纳米防污涂料等等。

3 防污涂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开发环境友好型防污涂料是21世纪海洋涂料的发展方向之一[7], 海洋防污涂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一种是产生一个能使生物体中毒的表面, 与海洋中的污损生物发生作用, 另一种是产生一个使生物体不能附着的表面, 从而阻止海洋生物在物体表面的附着[8]。

当前, 绿色环保的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低表面能防污涂料、导电防污涂料和仿生防污涂料成为海洋防污涂料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这些无毒无污染的防污涂料将会对未来的海洋发展战略作出重大的贡献。仿生无毒的防污涂料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例如仿照荷叶结构而研制的超疏水荷叶防污涂料现今已成为防污涂料的新的研究热点。

进一步研究多功能 (自抛光、含释放物) 低表面能复合型船舶防污涂料、以海洋生物次级代谢物为基础的生态型船舶防污涂料以及仿生防污涂料 (鲨鱼皮、鲸鱼皮) 等高效、环保型船舶防污涂料将成为未来研发的重点和发展趋势[9]。

参考文献

[1]陈美玲等.环境友好型海洋船舶防污涂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保护, 2010 (07) .任润桃、梁军.海洋防污涂料发展现状与研究趋势[J].材料开发与应用, 2014 (02) .

[2]李永清、郑淑贞.有机硅低表面能海洋防污涂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 2003 (07) .

[3]于良民、王强、高红秋.有机氟低表面能涂料的研究进展[J].有机氟工业.2008 (04) .

[4]陶宇、李亚冰.海洋防污涂料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化学与黏合.2012 (05) .

[5]张淑玉、郑纪勇、付玉彬.表面植绒海洋防污技术的原理及研究进展[J].涂料工业.第42卷第12期.2012年12月

[6]Iwao Omae.General Aspects of Tin-free Anti-fouling Paints[J].Chem, Rev., 2003, (103) :3431~3448.

[7]薛燕.新型海洋防污涂料的发展趋势[J].橡塑资源利用.2007 (04) .

旅游地产发展的新趋势 篇11

古镇的房子全部卖出去是按照旅游产品卖出去的,古镇规划时候,每天有十万游客,5万人住宿,3万人购物,1万人购物,按照这个业态的布局安排餐饮、购物、演艺,有五星级、三星级和农家小院,晚上有餐饮和购物,把各个业态布局以后,顾客买以后,运营者先回租回来,替购买者经营三年,经营三年就是来培育市场,不回租过来,业态布局会出问题。以重庆长寿古镇的运营为例,重庆1200家旅行社,先去找到最大的10家签订协议,协议标明,无论旅行社带团去那里旅游,旅行团的最后一站必须来到我古镇这里,晚上住宿、餐饮、购物、看演出,为什么要找这10家旅行社呢?这就像放羊的时候,要有头羊,让市场的领头羊领着市场去走。这10家旅行社之所以听话,是因为第一年,这10家旅行社每带来1个客人,古镇给旅行社补助150元,第二年补助100元,第三年补助50元,用三年时间来把市场培育起来,这10家为了争取这些利润,最后一站都把游客送到这里来,其他的1000多家旅行社一看游客都到这里来,重庆最大的10家旅行社都到这里来,他们也把游客送来,但是不知道最大的10家拿的有补助,随着游客的到来,吃饭、住宿、购物,还有演出看,这时候古镇项目这时候就起来了,房子就开始值钱了,当时这个地拿的便宜,整体造价下来2000元一平,卖的时候8500元一平,赚了6500元的利润,这就是懂旅游的把地产项目做成旅游项目。

最大的地产商万达地产,做的就是商业地产和旅游地产,其他的地产商做的住宅地产,房子卖完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而商业地产经营的时候,是持有业态模式的,产权是自己所有的,有一大批业态,王健林为什么是首富?因为他持有的业态多,王健林现在开始转向做旅游地产了,开始大规模占有业态,在长白山占有了80平方公里的地方,在西双版纳、在桂林,万达在做旅游地产的时候,不但是去做地产和旅游,还把周围的资源都给占了,为什么要到旅游名胜地去做地产呢,因为实际上变相的把旅游名胜地给卖了,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方去做地产呢?就是把这个地方的资源卖了,到街上买可乐5块钱,到香格里拉酒店50元,45元是卖的酒店环境,王健林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方做地产呢?因为他把这里面的空气、资源、环境都附加到房地产上去卖了。自从万达进入旅游地产领域后,现在的旅游业面临的一个发展机遇,那就是以发展旅游地产为契机,现在有大量资本要进入旅游业。

现在旅游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业态,旅游地产、自驾车营地、养生游、康体游、保健游、养老游等一系列业态,现在的游客出现了候鸟式的旅游态势,冬天到了去海南,以现在的洛阳重渡沟、木扎岭为例,现在基本上到六月份以后,郑州、洛阳、平顶山等周边的退休职工,老两口包一个农家宾馆,一天100多元的费用,一住就是半年。我们提到旅游的休闲业态,现在真正落地的是休闲农业、休闲医疗、休闲体育、休闲保健等,比如山东的休闲渔业。现在旅游行业的发展另一个趋势是,旅游业开始进入休闲行业,未来有可能旅游业也是休闲业的一部分。旅游业变为休闲产业以后,将对未来的餐饮业有很大的冲击,当休闲业多一个游客,餐饮业就会少一个游客,旅游业成为休闲产业的一个环节,下一步开发旅游产品,要考虑一些新的旅游业态,比如说自驾车营地和自助游,应该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关注,旅游地产、休闲度假、养生养老都是目前的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发展研究 篇12

1研究地区概况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是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我国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同时,环渤海地区地处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在发展经济、开展国内外各领域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 海洋旅游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

环渤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空间上呈多中心的网状旅游网络, (图1)[2],以北京、天津、 大连、青岛为区域中心。海洋旅游的开发应首先考虑本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开发区域特征对海洋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截至目前,对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的理论研究还很少,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尚未发现相关文献。资源开发、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诸多方面理论研究的缺失,使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严重影响其发展,应加大重视程度。国内对海洋旅游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海洋旅游资源分类[3,4]、海洋旅游产品优化[5,6,7],海洋旅游区划研究[8,9]和海洋旅游发展对策探讨[10,11,12]几个方面。

注:图中数字代表城市:1为北京;2为天津;3为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丹东、潍坊、威海和唐山;4为葫芦岛、营口、盘锦、沧州、滨州和东营.

2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发展优势

2.1地理位置优越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东北、西北3个地区的结合区域,环抱我国最大的内海以及山东和辽东两个半岛。内连北京和天津,远望日本和韩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系统发达,以京津冀为中心,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为两翼形成横向交通网络;哈大、京沪、京沈形成纵向交通网络。空中航线密集,现有各类民用机场30多个。大小港口近40个,其中大连、天津、 秦皇岛、丹东、营口、锦州、烟台等为重要的国际性口岸, 年吞吐量约占全国总吞吐量的40%以上,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2.2旅游资源丰富

环渤海地区海岸线长达5 800km余,占全国海岸线的近1/3,拥有各种滨海地貌类型。本区四季分明,景观多样,景观地域系统比较完整, 资源空间组合安排合理。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特色突出,个性鲜明。天津的人造海滨浴场,是我国最大的人造浴场之一; 秦皇岛不仅有远近闻名的北戴河和南戴河,秦皇求仙入海处更是充分展现宗教文化;大连的老虎滩公园、圣亚海洋世界展示神奇别样的海底世界; 烟台的蓬莱阁恍若仙境;威海的刘公岛、甲午博物馆再现我国抗战军旅历史。

2.3开发前景广阔

环渤海地区拥有国家4A级景区5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历史文化名城3个,优秀旅游城市8个。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为海洋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本区客源市场辐射范围较广。对于国内,环渤海地区清凉的海水和幽静的海洋环境是西北内陆游客和南方城市游客避暑休闲的度假场所。对于国外,环渤海地区打开日本、 韩国甚至东南亚国家领略中国风土人情、感受中国渊源文化的大门,客源市场前景广阔。

3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3.1产品结构单一

环渤海地区各旅游城市和旅游企业对开发海洋旅游的认识不足, 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海洋旅游极少独立开发和建设,多归于本地区整体旅游活动当中。相关专业人员的稀缺,使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资源尚未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品。产品设计和研发力度不够,结构单一, 观光型游览项目所占比重过大。以体验性和娱乐性为主的旅游产品缺失,严重影响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对国内外游客兴趣的吸引,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3.2合作意识不强

环渤海地区内旅游业发展不均衡,合作开发中难免出现某种程度上的不平等现象。缺乏相关政策的规范和管理,再加上地方利益的驱使,导致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合作开发意识不强,热情不高。滨海城市中,天津、大连、青岛旅游竞争力最强,但分布较为分散,对周边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容易导致区域极化现象。烟台、威海、秦皇岛虽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欠缺,无法均衡天津、大连、青岛的优势旅游竞争力,难以达到平等合作[13]。

4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4.1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整合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应重点开发建设,做大做强海洋旅游。基于打响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品牌的考虑,建议率先发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海洋旅游,并提出开发环渤海地区邮轮旅游的设想。 对天津、 大连、 青岛、 烟台、威海和秦皇岛6市进行海上旅游资源和陆地旅游资源的整合,突出区域特色。在此基础上,加强区域合作,整体营销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表1)。

4.2挖掘文化内涵,产品多元开发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方式略显单调,旅游产品过于单一,以观光游览为主,多元化开发迫在眉睫。然而,与其他旅游方式相比,观光型产品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便利性,在一定时期内,观光旅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仍将占有很大比例。产品多元化的开发要与发展观光旅游同步进展,切勿舍本逐末。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品多元化的开发可考虑结合各城市优势, 从以下旅游产品入手。

从增加游客参与性角度考虑,开发趣味体验型旅游产品。具体娱乐活动包括帆板、跳伞、 海上摩托、沙滩排球、节庆狂欢等。例如,大连老虎滩、星海公园、棒棰岛、营口金沙滩等适合开发。

针对中青年爱好新奇冒险的游客,开发军事探险型旅游产品。 海底潜水、 荒岛生存训练、军事极限活动等刺激挑战性强的旅游产品可供游客任意选择。威海有刘公岛、成山头风景区,唐山有景忠山、抗震纪念碑,类似城市可结合本地优势旅游资源,开发该类海洋旅游产品。

对于以康复保健、休闲度假为海洋旅游目的的游客,开发体育健身型旅游产品。从休闲保健、医疗角度考虑,安排相应基础设施,并适当组织竞技比赛。 葫芦岛兴城海滨疗养院、 天津渤海度假村适合此类旅游产品的开发。

针对求知欲强的知识分子及学生市场,开发文化探讨型旅游产品。关于宗教民俗、工业建筑、特色动植物等方面,可以开展宗教旅游、 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等以探索讨论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潍坊杨家风筝节等民俗文化、天津盘山佛门圣地等宗教文化、东营盘锦丹东等地的生态文化都是适合该类产品开发的优势旅游资源。

对于中老年高消费游客,开发尊贵高端型旅游产品。邮轮旅游、游艇、温泉、高尔夫等活动可以提供给游客不同于嘈杂都市的静谧安详的旅游环境, 尽显海洋旅游的独特与典雅。 环渤海地区不少城市建有温泉度假村,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其他高端产品的开发, 注重各类高端旅游项目的合作。

4.3提升公众意识,实施科教兴海

4.3.1注重科技创新

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决定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重在科学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生态环境质量的清洁卫生技术、 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技术、提高决策科学化的评估技术等先进技术决定海洋旅游的兴衰, 应抓紧推广。环渤海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多, 为 “科技兴海”提供便利条件。环渤海地区应积极创新海洋高新技术,并将其视作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创建海洋技术园区和科技旅游示范点,拓宽传统海洋旅游资源的范畴,促进滨海城市海洋旅游的发展。

4.3.2培养专业人才

海洋旅游的发展依靠一批高素质、精理论、 务实践的专业人才队伍,在经营管理、环境监测、景观设计、宣传营销等各方面保证海洋旅游的高质量运营,提高、完善海洋旅游的每一细节运作。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亟须专业人才。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加大研究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层次的海洋旅游科技人员和管理人才,加速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的发展。

4.3.3提升民众意识

其一,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普及海洋知识, 让孩子从小树立海洋开发和海洋保护的意识。 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海洋相关知识的兴趣,为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也潜在的对海洋旅游进行宣传。其二,增强对公众海洋知识和环保意识的教育。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海洋文化气息浓重,可以进行海洋知识竞赛、体验海上娱乐项目等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强化海洋文化氛围,培养公众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宣传本地区海洋旅游。

4.4重视环境保护,践行生态旅游

4.4.1资源合理开发

环渤海地区旅游局及相关旅游企业应充分重视海洋旅游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开发旅游资源之前,务必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开发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海洋旅游开发规划。环渤海地区作为陆地- 海洋- 大气强烈交互作用带, 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 海洋旅游开发要重视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务必建立在环境承载力之上,环境是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尤其是对稀有和不可再生的海洋旅游资源,应以保护为主,严格控制对其开发力度。

4.4.2实行严格监管

上一篇:防治困境下一篇:党群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