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多样性论文

2024-05-22

海洋生物多样性论文(通用12篇)

海洋生物多样性论文 篇1

荷兰一项最新研究表明, 如果选址合理, 海上风电场对海洋生物不仅负面影响甚微, 而且有利于生物多样性。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汉·林德博姆教授利用两年时间, 对在荷兰北海海上风电场区域生活的鸟类、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

林德博姆近日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 建立风电场后, 有关海域的生物种类增加了37种。增加的原因是, 风电场给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提供了一个休息区, 甚至是避难所。

报告分析说, 海上风电场选址非常重要。北海海上风电场的风车都建在距离海岸线10公里至18 km范围的海水里。由于离岸较远, 风车发出的巨大噪声不会影响到在海岸附近生活的鸟类。

荷兰政府的目标是, 在2020年前使全国的海上风能发电量达到6 000 MW。目前荷兰已经建成两座海上风电场, 装机容量分别为100 MW和120 MW。

海洋生物多样性论文 篇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八年级《生物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本章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不分节,内容涉及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课程标准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种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标也提出了达到的目标: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课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和老师充分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促使课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

水和生物多样性 篇3

所谓的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多样的生物不仅能直接为人类提供各类资源,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基因,使得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

生物多样性和用水保障相辅相成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致辞中指出,在人们生活的世界里,用水越来越没有保障,往往供不应求,而且水质常常达不到最低标准。从目前趋势看,未来对水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人们曾关注的是水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利弊权衡,而如今开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用水保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所提供的多重生态服务对于实现保障世界用水至关重要。生态系统影响到地方、区域和全球用水的供应和质量问题。

森林有助于治理水土流失和保护水的质量和供应;湿地可以减少洪涝风险;土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作物的供水;在城市规划中,纳入基于自然的解决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用水尤为紧张的情况下,为城市用水打造更美好的未来。

据介绍,通过土壤和植被循环的水占全球每年可再生淡水的62%。森林和山地生态系统储存了最为充沛的淡水,它们为至少40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3)提供可再生水。在一些流域,山地生态系统能贡献超过60%的年均河流流量,森林伐木通常会增加侵蚀速率,减弱河流下游对自然灾害的恢复力。

湿地是地球上最多产的自然环境之一,它们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湿地扮演了海绵的角色,下大雨和发洪水时能吸收过量的水,干旱时能缓慢释放出水。因此,湿地的减少增加了暴发洪水的风险。

生态基础设施对于增强自然灾害的恢复力发挥了关键作用,生态基础设施退化通常是自然灾害的首要原因。与水有关的风险占所有自然风险的90%,其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据了解,仅2010年,就有超过29万人在373场自然灾害中丧生,约2.08亿人受影响,造成近11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人类离不开生物多样性而生存

生物多样性,就是让地球上与人类为邻的各种生命构成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综合体。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也许并不像干净的空气或清洁水那样容易理解,—只微不足道的昆虫可能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呢?事实上,每一个物种都是整体生物圈不可或缺的一环和其他物种赖以生存的基础,维护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不仅有利于生态圈的稳定,同时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即水源、空气、食物和药物等;良好的生物多样性能够提供适宜的气候、防治水土流失及减少自然灾害,还具有娱乐、休闲和文化等服务功能。

同时,多样的生物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基因,使得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

据科学家称,从2007年开始,每年冬季大约有30%的蜂群开始衰落并变得混乱无序。有人认为,蜜蜂灭绝将触发一个灭绝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与此同时,超过世界1/3的两栖动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美国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及环保人士威尔逊教授估计,地球上每年约灭绝2.7万种物种。

生态环境破坏,物种濒临灭绝

作为一种地质营力的“人类活动”已成为主导今后环境快速变化的因素,超过了地球历史上任何一个物种的影响力。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破坏了地球碳的良性循环,导致了地球的温室效应。这样的变化不仅使得地球生物的生存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蓝色的海洋覆盖着地球表面近3/4的面积,生活在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提供了地球上一半以上的氧气。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污染等原因,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却面临流失严重的问题。世界鱼类受到过度商业开发的情况颇为严重,很多鱼种被捕捞得所剩无几。

据统计,全球约36.3%的物种濒临灭绝,中国一半以上哺乳动物数量锐减。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刚指出,人类活动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的主要原因。“我们看到,人类从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中获得了更多的净收益,但这通常伴随着其他服务功能的减少,对损害生态系统的功能没有修复和必要的投入。因而导致了气候、大气、水、土壤等各种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不断加剧,野生高等植物濒危比例达15%至20%,233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的威胁,一些珍贵和特有农作物品种流失国外。

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态系统不断遭受破坏而退化。在我国中东部大面积自然保护地覆盖率极低(小于5%)的地方,正是我国雾霾和癌症发生率高的地方。这表明这些地方的生态安全底线已经被突破,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同时,在现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地上,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这些保护地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湿地缺水,森林中没有动物。保护地内,放牧、采药、采松子、偷猎、捕捞、养殖等资源过度利用现象猖獗,栖息地被网状的交通道路分割,油田、矿产、水电、化工厂、旅游开发大行其道。守住我国的生态安全底线已经刻不容缓。

拥抱自然,呵护生物多样性

值得庆幸的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上责无旁贷。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指出,水是生命之源,水与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但是过度的资源开发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正使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与水环境面临很大的威胁。从全球来看,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并相继出台了相关保护规划和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669个,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超过了12%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个,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基本形成。

生物教学应注重生物多样性教育 篇4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或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 (genetic diversity) 、物种多样性 (species diversity)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ecosystemic diversity)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主要包括形态多样性、染色体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和DNA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既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又直接显示基因多样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栖息地差异和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强生物多样性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人类的食物如粮食、水果、蔬菜、鱼、肉、蛋、禽等全部来源于生物;人们穿着的棉织品、丝织品、毛纺织品及皮革制品也直接来源于生物;生物还提供了绝大部分的中药材,以及橡胶、紫胶、白蜡、木材、油脂等工业原料。人类的生活环境也依赖于生物,如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生物多样性还为人类的仿生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启迪,使雷达、飞机、照相机、风暴报警仪、红外线跟踪仪、电脑等一系列的高科技产品的制造和生产成为现实。[1]据记载,自公元1600年以来,共有724个物种消亡。物种灭绝速度高于自然灭绝速度的3千—4万倍,到20世纪末全球有5—6万种生物受灭绝威胁,1/5的植物受威胁。[2]因此,可以说当今全球人口、粮食、能源、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重大问题与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有关。当前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使人类基本需要的选择余地大大缩小,动摇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人类社会要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要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2. 加强生物多样性教育是落实中学生物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

《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在“中小学的课本中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更详细地指出:“学校对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不足”,“现在在各级学校的课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还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增加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课程,编写教材,制作教具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所有中学和小学要在自然常识和生物学教材中增加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知识的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利用保护区、点和其它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场进行实地教育”。而我国现今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保护生物学课程,但新《生物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把生物多样性教育作为生物学教学的主题,课程中也涵盖了大量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如生物课本初一 (下) 增加了“鸟类的多样性”、“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两节;初二增加了“生物与环境”一章;高中生物课本也设有“生物与环境”一章等。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是落实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

三、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生物多样性教育的途径

1. 挖掘教材内容,寓生物多样性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初高中生物教材包含了大量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的比较集中,有的比较分散;有的显现,有的隐含。教师应深入研究、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尽可能从生物多样性所包含的三个方面渗透。

教师可结合初中教材中生物分类知识的教学,展示物种多样性,并强调生物资源虽是可更新资源,但过度开发利用,超过生物负载能力,物种数量会下降甚至崩溃。例如由于过度采伐,我国濒临灭绝的高等植物已达4000-5000种。药用植物中,天麻、人参、黄芪、茜草、沙仁也由于大量挖掘而减少。在讲授初中生物教材第八、九章,高中生物学教材第六、七、八章生物的类群和生物的进化时,我们可以适当穿插物种多样性的介绍,并强调生物的进化是不可逆的,已经灭绝的物种如恐龙等不可能在地球上重现。教师可结合高中教材生态系统一节,介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初中教材第十章,高中教材第七、八章,当讲到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保护珍稀生物等章节时,我们可以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联系起来,将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种质资源保存和物种多样性保护联系起来。在中学生物教材中谈到的食物链也是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典型实例:在植物→植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食虫鸟类食物链中,各级营养关系都保持着一定的数量,维持着自然的生态平衡。如果人为地打破了这种平衡,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此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谓的“害虫害兽”,也是使学生充分认识每一物种存在价值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告诉学生进行害虫的综合防治时,保留一定的害虫数量,就可以维持一定数量的捕食性昆虫和鸟类,将害虫控制在较小的数量水平上,危害较小或不造成危害,农作物抗灾害能力才能较强。相反,如果过分地强调消灭害虫,大量喷施农药,虽然能暂时消灭大量害虫,但同时也大量杀死了害虫天敌。部分幸存的害虫,由于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和产生了抗药性,短时间内就会迅速蔓延,而害虫天敌则在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到相应的水平,因而使害虫成为灾害。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要保护那些对人类有益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而且要保护害虫天敌,使自然界的生物物种多样化,维持稳定合理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因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一定的地位,且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维持相对平衡。生物种类越多,相互关系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因此我们应当尽可能地维持生物多样性。教师可结合初中生物学教材第七章、高中生物学教材第五章“生物的变异”一节的教学,介绍遗传多样性。总之,生物教学自始至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自然的真、善、美,爱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使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学生的自觉义务和行为。

2. 理论联系实际,寓生物多样性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课堂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寓生生物多样性教育于实践中,从而开阔其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同感。

(1)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进行野外调查、参加夏令营、知识竞赛、小实验、收看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影像资料、举办主题板报、墙报展览、主题班队会等各类活动是进行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很好途径。例如,课余可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区存在的动植物类群或受威胁的生物物种,指导学生针对调查结果进行认真讨论,并学会撰写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就如何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物种濒危的形势及有效对策、生物种质资源的保存、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使学生领悟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破坏生物多样性为代价;组织学生参观保护区、植物园、动物园、标本馆,以及有关的学校和科研机构。

(2)教师可结合每年的一些特殊纪念日,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植树节”、“国际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组织学生举行一些有益的宣传纪念活动。在街头、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立宣传站或咨询点,或组织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加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参与者。

(3)积极营造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如在学校生物实验室悬挂国家保护动、植物名录,陈列标本或模型。有条件的还可设置生物园,让学生自己动手种植一些作物,饲养一些小动物,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生命、保护生物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生物选修课、研究性课程、讲座中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选修课、研究课和讲座这种形式系统的教育,能使青少年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通过这些实际活动,学生能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懂得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从而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人翁意识。

3. 加强学科联系,寓生物多样性教育于融会贯通之中。

虽然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但作为人类必备的生态文明素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的培养毕竟不是某一学科所能独立承担的,它更需要多门学科融会贯通。因而,我们还必须注重学科的横向联系和渗透,发挥整体性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课程除了生物学之外,还包括地理、物理、化学等。我们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积极讨论,把生物多样性教育纳入到其它各种学科中。在这些课程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可以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认识,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普及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仲芳.在生物学教学中应加强保护生物学教育[J].广西教育, 1999, 3:39.

海洋生物多样性论文 篇5

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保护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大量的海洋开发活动,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文章从生境退化、环境污染、渔业开发、生物入侵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认为开展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在对比国内外海岸带综合管理实践中相关保护工作进展的基础上,文章还从科研、行政管理、公众参与等角度探讨了加强和改进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办法和措施.作 者:郭境 朱小明 GUO Jing ZHU Xiao-ming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期 刊: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年,卷(期):,23(2)分类号:X321关键词:海岸带综合管理 海洋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管理

生物多样性的绿动力 篇6

“由环保部和中科院共同主持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TEEB)行动方案》已顺利通过专家论证,该方案规划了近3年的目标,制定了六方面22项行动。这些行动将在2015年开展多个试点,试图梳理绿色GDP核算与TEEB的关系,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政策前期研究,将TEEB的理论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评估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1月21至22日,由中国环境保护部(MEP)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办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利益相关方国际研讨会”上透露了这样一些重要的信息。

TEEB带来的动力

越南北部湾地区有片保护形态很好的红树林,红树林具有防浪护堤、渔产养殖、保护当地物种栖息地的重要作用。当时越南想在这片红树林旁修建码头,通过TEEB核算,将修建码头需要投入的钱、红树林每年产生的效益进行比较。第一个方面是防浪固滩,如果把红树林砍掉,海浪来袭会产生多大的损失。第二个方面是红树林带来的生态效益,包括为养殖业、捕捞业每年会产生多大效益。最后将码头建成后每年的收益进行比较;同时考虑修建码头投入的资金、每年的维修费用以及码头运营得来的收入最后得到一个总的数值。测算结果发现,如果不破坏红树林产生的效益远远高于码头收益,因此修建码头这个计划最终被取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副所长/首席专家李俊生在会上举了这样的例子向大家解释TEEB在改进政府环境决策方面的作用。

据悉,TEEB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动的一项倡议,其目的是使利益相关方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融入社会主流。TEEB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物多样学的经济学为基础,为政策决策者,私营部门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动力,并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脱贫的工具和指南。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启动了TEEB国家进程。

“计算生态补偿资金,不仅可以让企业交钱交得明白,也让政府收钱收得有依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尚在介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时这样表示。在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的TEEB实践的分享和讨论中,森林/海洋/湿地等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态服务功能与特性,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状况分别需要采取不同的评估体系和解决方案。

事实上,TEEB作为一个全新的工具,还将有助于推动生物多样性资源有偿使用办法以及独立于GDP的生态资本核算体系的制定,将生物多样性评估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和决策途径。我国目前已充分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情况只有通过价值化而不是简单的定性分析,才能为政绩考核提供依据。“如果可以在官员任职时和离任时分别做一次TEEB评估,看看最后是盈利还是亏损,作为当地环境保护情况的考核参考,才会督促官员在任期间保护该地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李俊生认为。

TEEB亟需利益相关方参与

欧洲国家在TEEB行动中具有丰富的经验,目前德国正在编撰或已经完成:《自然资产与农村发展》/《城市生态资产与人类健康》/《自然资产与气候保护》/《自然资产总和报告——共赢与矛盾》。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BFN)的Lennart Kümper-Schlake在讲话中认为,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已发展得非常成熟,连接科学和政策的机制有机可循,自然不仅仅指的是自然资本更多的是自然价值,将这个价值纳入决策中,即主流化,目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保护区的重要性和价值,因此,如何推动决策者和公众的参与仍然是一大挑战,各国的TEEB行动中亟需发动大家的共同参与。他介绍了一些国家的经验,如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针对国家议题的自下而上的方法,从地方层面至国家层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张凤春也分享了中国TEEB中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环保部和中科院发起的,由数家单位和部门共同组成,通过技术和政策的支撑,最后落实到地方和中国政府;资金上有TEEB China资金支撑,有中国政府(MEP)、地方政府、挪威、德国BFN、研究机构、其他资源,并建立顾问专家组(院士)、技术专家组(知名专家)、项目协调组为基础的技术支持协调体系:以生多履约协调组成员、地方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专家(独立专家)、企业、经济和统计专家、国际机构与专家组成的合作伙伴;最终将考虑到县政府需求;具有典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社会经济具有代表性;有数据基础;具有推广潜力等选择示范点,推动地方的执行以及在全国的示范性。

以TEEB为参考,创新绿色经济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将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随着TEEB行动的开展,专家们发现,自然不仅仅在绿色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能够给扶贫救灾、本地产业开发、文化遗产保护等带来新的思路。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丁文广在项目研究中发现,由于条块分割,贫困、灾害、生态退化间有联系,通过实践研究证明(指标测算)这三者之间有很强的耦合关系。在甘肃省平凉市的3个村,通过养殖业代替种植业,生计和环境都得到了改善,形成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他认为,需求评估、文化概况、性别敏感性、政府和企业的加入和透明性等是其中的重要经验。他还认为,中国推动TEEB时要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有很好的环保文化,信仰、宗教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很重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解读 篇7

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的地区内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我们今天所见的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进化的成果,它形成了一个生命网,我们人类是这个生命网上的组成部分,并完全依赖它。

我们可以从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角度去理解这种多样性。到目前为止,已经识别的物种数量大约是175万,其中大部分都是诸如昆虫这样的小生物。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实际有1300万种生物 , 而其估算范围是从300万到1亿。生物多样性还包括各物种内存在的遗传差异。染色体和基因等可以构成生命的组织结构决定了每个个体和物种的独特性。然而,生物多样性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生态系统的种类,比如沙漠、森林、湿地、山峦、湖泊、河流和农业景观。在每个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形成一个生态群落。这个生态群落不仅与其他生态群落互相影响,还会与周围的空气、水和土壤互相影响。

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在一起和谐共处

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截至2012年底,我国拥有高等植物约3.48万种,几乎拥有温带的全部木本属;约有脊椎动物7500余种;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数百种动物为我国所特有;已查明真菌种类1万多种。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丰富,截至2012年底,有栽培作物528类1339个栽培种,经济树种达1000种以上,原产观赏植物种类达7000种,家养动物576个品种。我国拥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复杂,自然湿地有沼泽湿地、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滨湿地和湖泊湿地4大类,近海有黄海、东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个大海洋生态系,近岸海域分布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瀉湖、岛屿、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底古森林、海蚀与海积地貌等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在人工生态系统方面,主要有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篇8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核心部分是3项政治原则:

1.在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同时, 各国在开发并利用资源方面享有主权;

2.相对富裕的国家在帮助相对贫困的邻国遵循公约方面负有义务, 应该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

3.物种资源丰富但经济状况不佳的国家可以分享以其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制成品产生的利润。

生物多样性及其研究现状 篇9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总和,是4 0亿年来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点。地球上现有生物约200万种,历史上曾达到2500万种(韩德明等,1999)。几百年来繁荣的工业文明使人类在物质及精神上得到了空前的满足,另一方面不断增长的人口及不断加剧的生产实践也给人类以生存最重要的基础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无法再现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马克平,1993),而这些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都是宝贵的自然财富,他们的任何损失均是不可逆的,他们对我们人类的长期持久生存都是无价之宝。如今自然进化赋予于人类大量的生物多样性正以惊人的速度遭到毁灭,大量的物种和基因尚未知道其用途就已在地球上灭绝。美国全球2000年报告预测,到2010年,地球上25%~20%物种将会散失。到2050年,地球上物种灭绝的总数将为66万~186万种,要比自然状态下高2500倍。如按目前人口和工业发展的增长率,在今后的50年内,人类将毁灭地球上1/2的动植物物种。专业人士认为,即使做出最大的努力来保护世界的生物多样性,物种1/4仍将在100年内灭绝(霍丽云,2000)。近百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急剧退化,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因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是当今世界生物环境中的重要课题(王荷生,1994),是现代生物学竭力维护与追求的目标。全球生态环境的平衡有赖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维护(李俊清,1994)。本文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方法、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作简要地的介绍。

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生态综合体”,也可简单地理解为地球表面生物圈层的各种生命形成的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各个物种拥有的基因和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秦天宝,2 0 0 7)。生物多样性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

2.1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

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两个隔离地理种群间及单个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种内遗传变异的来源主要有突变、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刘祖洞,1 9 9 1),其中最根本的是突变,它是所有生物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2.2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物种是指遗传特征十分相似,能够繁殖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的一类生物。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即为物种多样性。地球上目前已知的生物种类有200多万种,据科学家估计,地球上实际存在的物种数从500万种到1亿种之间。我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仅就物种而言,有353科3184属27000余种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约有2300种,占全世界的10%;水生脊椎动物约有800种,其中近半数为特有种,多数具有较高的经济与科研价值(段彪等,2 0 0 1)。

2.3 生态系统多样性(Ecologicalsystem diversity)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的差异(马克平,1994)。在一定区域内,即使有相似的自然条件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2.4 景观多样性(L a n d s c a p ediversity)

景观是一个大尺度的宏观概念,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构成景观的要素可分为嵌块体(P a t h),廊道(C o r r i d o r)和基质(Matrix)。景观多样性就是指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实践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自然和非自然景观,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海洋景观等(夏铭,1 9 9 9)。

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不仅直接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具有巨大的直接价值,而且还为人类提供生态、环境服务,具有难以估量的间接价值(吴晋峰等,1 9 9 4)。

3.1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首先,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人类食物的多样性。过去和现在,全人类日常食用的多种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和鱼虾贝藻等无不得益于生物多样性。

其次,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药物来源。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了利用野生动植物作药材的历史。目前用于做药材的种类已达5000多种(李铁锋等,1996)。国外的生物药用也十分广泛,例如,印度药用生物品种也有也有2000种。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依靠从生物中提取的传统药物治疗各种疾病。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生物药用价值不断提高。近年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利用生物制造药物。近二十年来,海洋药物研制是世界各国新药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M a y R.N e t a l,1995)。

再次,生物多样性还提供多种重要的工业原料。食品加工业、造纸业、木材加工业及许多其它工业都以动植物为原材料。另外,生物多样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3.2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2.1 形成并维持生命支持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亿万年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环境的缔造者与维持者。可以设想,今天人类离开了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绿色植物,这个环境很快会变得不堪人居的。当前复杂而精巧的生命支持系统正是以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为前提的。

3.2.2 形成和保护土壤:

民以食为天,而食则以土为本,生物多样性是形成和保护土壤的基本因素。

3.2.3 保护水资源,抗旱防洪功能:

生物多样性的组分,尤其是绿色植物是减缓水循环的最好帮手,可将更多的淡水留在陆地供人类使用,所以我们称森林为“绿色水库”。

3.2.4 降解与净化污染物:

生物多样性对水资源的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乃至污染物的分解作用。

3.2.5 促进营养元素的循环:

在营养物的循环过程中,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循环越完备,系统生产效率越高。

3.2.6 调节气候:

生物多样性具有调节气候的功效,这是因为在全球尺度上考虑,遍布各地的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主要是绿色植物和自养微生物调节大气中CO2的浓度,进而具有影响全球气候的力量。

3.2.7 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多样性中食物网的特征,食物网越复杂的系统抗干扰能力越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还包括其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

4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任务是对以前和现有物种进行测度(Noss,1990),生物多样性测度上有很多尺度——组成、结构、功能(尚占环等,2002)、时间、空间,而且能够从不同水平(基因、生物个体、生态系统等)上进行研究(谢晋阳等,1997)。下面是国内外生物多样性测度的一些方法:

4.1 多样性测度指数的应用

多样性指数是度量生物多样性高低及空间分布特征的数值指标。众多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可以分成4种主要类型:丰富度指数、变化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谢晋阳等,1 9 9 7)。

为了确定生物及系统在空间内的多样性,Whittaker引入了α、β、γ多样性(whittaker,1997)和δ多样性(杨利民等,1 9 9 7)的概念。α、β、γ指数是现在群落多样性结构测度时被经常应用的体系,α-多样性是指同一地点或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种间生态位分异造成的(郭勒峰,1 9 9 5)。α-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模型、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马克平,1994)。传统的β多样性以环境梯度为界定的(杨利民等,1999)。γ-多样性是不同地点的同一类型生境中,物种组成随着距离或地理区域的延伸而改变的程度。δ多样性是最近由于先进工具的使用才出现的,相当于自然地理尺度的多样性。

4.2 多样性测度的时、空尺度

样方数据在生物多样性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测度中应用极为广泛(C o l w e l l,1995)。物种多样性结果的取样效应的产生于否,与生态位关系,生境多样性,群体效应和生态学的同等性四种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相关。不同研究对象及内容的取样方法是不同的。一般认为,研究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组成和结构多采用临时样地法中的典型取样法;研究群落功能和动态多样性则采用永久样地法。研究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特征,采用样带法或样线法。

4.3 种-多度和种-面积在多样性测度中的应用

种-多度(Species-Abundance)关系阐述的是群落中各个物种个体数量的分布规律,可以用几种曲线和数学模式来拟合,通过拟合可以观察到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分布情况和可利用的资源方式,比较各物种的相对重要性。经常应用的模型有四种(谢应忠,1 9 9 9):即分割线段模型、对数级数分布、几何级数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

种-面积曲线关系可以更好地描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可以外推来估计群落的物种数目和确定群落的最小面积。

4.4 多元分析技术的应用

多元分析中的关联分析在分析时间序列群落动态、环境影响群落演替方面应用广泛,特别是灰色关联的应用。植物群落学常用的多元分析方法是双向指示种分析(Two-Indicator-Species-Analysis)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我们还可以用聚类分析、排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进行综合分析。

4.5 测度多样性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短期数据(Short-Term Inventories)的测度得到关注。应用的方法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估计(Rapid Biodiversity Assessments,RBAs)。这种方法能够提供生物多样性在迅速过程中物种变化信息,从而为物种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数据(Stork,1995)。

分形几何(Fractal Geometry)是目前国际上广为应用的非线形模型,它能够对物体随尺度变化的特征给予刻划,应用到植被群落异质性分析可以弥补β多样性指数在取样尺度的局限性(马克平等,1997)。

遥感可以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结构的研究工具,具有识别群落结构,如格局、扩展、动态、分布和物种的能力。

5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5.1 物种濒危与灭绝

根据国际联盟对自然保护区的估计,在以往400年中所灭绝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中,有2 5%是由于自然的原因,而其余75%则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的。目前大约20 000种植物、350种鸟类、280种哺乳动物有被灭绝的危险(李宁等,2006)。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的2 5万种高等植物已有2至2.5万种处于严重危及状态。已经记录在案的物种灭绝资源是十分惊人的,有7 2 4种高等动物已经灭绝(见表1)。

5.2 生境的破坏与退化

对多数野生动植物而言,最大的威胁是生境破碎、岛屿化和退化。如果一个大的栖息地破碎成几个板块,各板块上的物种没有交流,遗传多样性就会丧失,也就是近亲交配问题,这也会造成物种的退化甚至灭绝。人与野生生物竞争有限的资源,是导致生境减少和消失的重要原因。

5.3 经济贸易

据估计,世界每年野生动植物贸易额至少达到50亿美元,其中1/4-1/3是非法贸易。全球市场上买卖的野生动物,大部分来自非洲、东南亚、热带美洲、亚洲热带地区,尽管有国际公约的限制和各国家限量贸易,甚至杜绝贸易的政策和法规,也阻挡不住非法行为。

6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全球用于保护生物物种的经费已达数百亿美元。尽管如此,滥捕乱猎,乱采滥伐和走私销售仍未受到遏制。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在维护自己的生存空间。目前,欧洲至少有1 2个国家开始建立绿色通道(green ways)及生态网络(ecological network)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总的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6.1 保护基因多样性

当前,基因工程的兴起,引发了基因的“世纪之战”,加剧了对生物资源的争夺。基因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之一就是保护物种。只有保护了物种多样性,才会有遗传的多样性。有“基因黄金国”之称的中国,自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6.2 保护多样性的国际公约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1972年在瑞典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首次作为重点被确定下来。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有150多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1998年上升到168个国家。

6.3 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目标有三点:建立和保持一个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数据和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保护和持续利用两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和信息,帮助不同地区发展做出决策,实施管理;提高各级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更有效地评估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信息(王献薄,1996)。

6.4 其它

促进世界和平,避免破坏自然的军事活动。履行国际合作机制,参与国际保护行动计划,使发达国家的高兴技术用于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上。注重教育,使人们从小就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造福全人类的道理。禁止一切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单方面追求生产力提高与发展的经济活动。

7 结束语

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研究 篇10

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和相关报道中,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体制的深入研究较少,尽管有部分文献和报告有所提及[5,6,7,8,9,10,11],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然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其他学科如化工行业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因此,本文基于目前国内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的现状,结合其他相关国家的监管经验,从多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1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的现状

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主要指有关生物多样性监管机构的设置及其权责划分。中国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的基本格局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形成,当时主要体现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框架,即环境保护部门主要实施综合协调的监管,林业、农业、海洋、中医药、建设等部门主要实施行业监管。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订,国务院于1992年批准建立了以环保部门为牵头部门,林业、农业、建设、海洋等10部门参与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 2008年国务院“三定方案”,对各部门在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遗传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职能划分,基本上确定了以环境保护部门为综合协调监管,相关资源行业部门为具体专业监管的体制。2010年,联合国大会把2011~2020年确定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国务院成立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2011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由国家环保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等26个部门组成,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指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

2 存在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大国,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地域广且分散、涉及的部门多[12]。多年实践证明,中国的监管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理的立法体系不完善、监管职能部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且素质不高、学术交流滞后、基础设施缺乏、资源开发监管不足等几个方面。

2.1 生物多样性监管的立法体系不完善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国家已颁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共计40多项,但是在中央和地方都没有一部专门的生物多样性监管机构设置的法规和规章,有关规定都散见于各个相关法律之中。如《湖南省外来物种管理条例》第五章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第四章第四条都提出了“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监管”。

2.2 生物多样性监管职能部门机构不健全

2.2.1 缺乏高规格的法定协调机构

目前,我国《宪法》、《环境保护法》等均未明确规定专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构,尽管2011年国务院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 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但是在各个地方仍缺乏高规格的专门性的法定协调机构,部分县级、乡镇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甚至根本没有。这也导致各个部门在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相互推诿等情况,严重影响监管效率和监管能力。如某些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多头管理,导致自然保护区监管不利;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的工作没有部门主动承担。

另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体制与立法之下,由于财政不独立,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受制于当地政府。如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部门在进行生物多样性监管时,权利小、手段软,对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相关产业没有决定权,处罚手段缺乏查封、冻结、没收等行政强制性手段。

2.2.2 缺乏民众参与的监督机构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该是全民参与的保护行动,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国家在做出各项决策和行动时,应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的宝贵建议,这就要求配置相应的咨询机构。如英国的“自然保护联合委员会”,由政府部门、机构、物种资源收集库以及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学术团体组成。

2.3 生物多样性监管人员不足且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独立性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人员几乎没有。而且全国大多数地市、县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部门在总体上存在人员编制紧、专业技术水平低、监督管理能力弱等现象,监管人员普遍缺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监管人员几乎是空白。使得生物多样性进行监管时呈现出盲目的状态,这也间接导致破坏森林、乱砍滥伐、乱垦滥采、乱捕滥猎等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屡禁不止。

2.4 生物多样性监管设备缺乏

我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各类动物园、植物园、公园和种质资源库等进行保护。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的办公、交通通讯、护林防火防病虫害、野生动物救护、警用办案等管理设备十分缺乏,其他生物多样性监管的网络、用房、用车、实验室、实验室设备、研究中心、教育中心等配套等严重滞后。

2.5 监管技术薄弱

监管技术手段单一,监管的主动性不高,缺乏综合运用物理、数学、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知识的能力;缺少对各种保护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并能较熟练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过程模拟和设计的能力;缺少全方位网络布控,全时段进行监管的先进手段。

2.6 监管对象不明确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由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以及维持地球上生命的生态过程所组成的复杂的网络体系。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监管涉及多个方面。当前,我国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主要体现在物种和资源的监管方面,而对涉及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各类化工行业如石油、天然气等行业的监管几乎没有。如某些油田的开采导致直接导致整个区域生物多远性破坏,因此,监管对象不明确严重的制约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

2.7 资源开发监管堪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和监管能力的不足,导致如乱砍乱伐,破坏植被、滥捕滥采各种珍稀生物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各种石料、矿产,不合理地建造各类工程设施,随意倾倒各种垃圾和有害废物等现象频发,资源开发监管情况堪忧。201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5×103 km2 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105 km2;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3 其他国家关于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建设的成功经验

随着全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程度增加,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逐渐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在生物多样性的监管方面,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积极探索自己的道路。

3.1 发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

印度于2002年颁布《生物多样性法》[13],该法提出设立监督体制以协同中央政府和国家主管部门实施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从而构建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巴西政府通过《国家生物多样性方案》来协调国家生物多样性政策、原则和指令的实施,从而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14]。

3.2 设立专门的机构

英国建立了“英国自然保护局”(Natural England)的政府机构,以具体主管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协调和管理政府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各部门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管。印度设立了国家生物多样性总局是其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具有永久法人资格,有获取、持有和处置可动和不可动财产以及缔约的权力。巴西于设立了国生物多样性委员会(CONABIO),该委员会由政府部门以及民间机构的代表组成。

3.3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垂直领导

目前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这种管理模式,使生物多样性保护部门能够独立地履行其职能而不受其他同级或上级部门的干扰。如在德国,在很多情况下,联邦政府仅有有限的框架法形式的立法权,而各州则拥有更大的权力[15]。印度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总局是其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

3.4 加强了民众对生物多样性监管的参与

民众参与能有效的促进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管,如瑞典的立法原则就包括民众参与原则[16],由于执法的切实落行,民众都可以广泛参与监督。在英国也建有一个独特的部门协调机制—自然保护联合委员会,由政府部门、机构、物种资源收集库以及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学术团体组成。此外,英国还建立了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监督机制,这包括公众对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监督,亦包括自愿参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活动。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政府部门会定期的将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息向公众公开,切实的加强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

3.5 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普教育

在美国,不论是在植物园、动物园,还是在国家公园,以至在许多公共绿地中都设置了大量的具有自然科学内容的标示牌。如在旧金山“金门公园”植物园中的一块不足8平方米的花坛上,每一颗当地野生的草本植物旁也都有一丝不苟地设置了注明拉丁文植物名称和用英文标明产地、植物特征的标示牌等。

3.6 强化了其他行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联系

2001年,BP、雪佛龙德古士、保护国际(CI)、动植物国际(FFI)、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美国大自然协会(TNC)、壳牌、史密斯索宁研究所(SmithsonianInstitution)、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联合成立了能源与生物多样性促进会(EBI),实现了化工能源企业的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机统一。如在非洲加蓬,虽然壳牌石油公司一直在热带雨林之中开采石油,但那里的生物多样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在澳大利亚巴罗岛,雪佛龙德古士从1964年就在那里开发石油,40年来却没有发生过一起环境事故,岛上的生态环境完好如初。

4 我国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体制完善的构想

多年实践证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许多弊端。因而,建立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应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任务。对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加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的建设。

4.1 制定综合性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体制立法

为了完善生物多样监管性体制的立法,应当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确立生物多样性监管目标和任务、监管部门的地位、机构组成、各部门承担的管理职能以及各部门间相互协调、配合和监督的程序等。

4.2 完善已有的生物多样性监管职能机构的建设,提高监管部门的权威

国务院已经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国地方政府也应成立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部门,下辖生物多样性监管的科室,并提高其管理权威。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大重视力度,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目标责任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通过制定标准和技术规范,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保障工作经费,积极做好生态补偿,发布相关信息,建立当地居民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共管机制,妥善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当地经济建设及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4.3 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各个监管部门应该加强人才引进工作,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综合素质。积极引进具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同时引进一批在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形成合理的专业人才结构,为提升监管能力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完善业绩考核、奖惩等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4.4 加大生物多样性监管设备投资

目前国内针对生物多样性监管的技术和配套设备严重滞后,这很大程度的制约了监管能力的建设,因此,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进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如加大监管用房、用车的配备,增加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研究中心、植物园、动物园、种质资源收集圃、繁育中心等场所的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的网络建设等。

4.5 加强与其他行业联系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把生物多样性的监管与其他行业进行有机统一,借鉴其他行业的发展经验,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

4.6 加强先进化工技术的引入

综合运用工业生态学、系统工程、化学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从元素代谢与物质循环、工业共生、演变进化、能量集成、关键链结、网络信息等技术切实的加强社会建设与自然生态协调,强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定量的分析与比较,一定程度的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

4.7 加强资源开发监管

进一步强化资源开发特别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自然保护区内开发建设活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以控制人为不合理开发活动为重点,坚持事先监管、全过程监管,把资源开发的生态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切实加强水、矿产、土地、森林、海洋、生物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活动及交通基础设施、水电工程、旅游设施、输油(气)管道等项目建设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落实企业生态保护和恢复主体责任,规范开发建设与运营活动。严格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自然遗产地、重要湿地等区域资源开发规划及建设项目环评,强化开发活动的生物多样性监察。

5 展 望

一般认为,一国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体制的现状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着该国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认识水平和程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亦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因此,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是我们应尽的以为和责任。本文针对我国现有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的不足,对比外国先进监管经验,旨在为提升我们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提供参考,使的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更具效率。

摘要: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的反映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认识水平和程度。目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滞后,监管体制亟待改革。该文阐述了国内生物多样性监管体现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关于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体系的先进经验,从立法、监管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化工技术、设备投资和资源开发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建设的构想。

海洋生物多样性论文 篇11

【关键词】应用;生物多样性;生物教学;有效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及它们所包含的基因和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份。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国家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国家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在进行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通过调查发现各地生物教育基础薄弱,实验设施缺乏,课堂教学往往以教科书为主,与生产、生活联系较少,生物教材和老师的教学方法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时,其学习的内在动力首先是学生的兴趣和发自内心的寻求问题解决的渴望,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倡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合作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本人通过承担的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宿迁地区生物多样性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课题审批编号为SQ10GR189),认为合理地利用有地方特色的生物多样性的资源进行生物课程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是比较受欢迎的。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能力有着较好的作用,可以显著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应用地方特色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应用生物多样性创新生物教学的课堂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很多课堂是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不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如把生物多样性融会于生物教学中,可以明显的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1)融入生物多样性课前精心编制好导学提纲

导学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兴趣和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在课前,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切人点, 融入适当的生物多样性,精心编制好导学提纲,在导学提纲中以生物多样性为载体出示一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导学思考题和课外探究活动。

(2)融入生物多样性打造探究式课堂

①首先结合生物多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以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愿望。

②结合生物多样性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根据导学提纲设计的问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生物多样性,让学生在课外先初步探究,如:高中课本中“调查种群的密度”就可以让学生到野外或农田中去调查。“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让学生从不同水域中取水样进行观察,比较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等等,然后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讨论,教师再在课堂上进行引导、总结,进而突破重点和难点。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难题。

(3)融入生物多样性在课堂中进行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根据学习的相应内容,结合生物多样性知识,以生物多样性为背景,编制相应的习题进行巩固性练习,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能力与应变技巧,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应用生物多样性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应用生物多样性,以学生的现行生物学教材为基础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特别是生物学教材中适合学生继续研究学习的内容与有限的课程资源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如本人在实践中就组织学生进行了《我在校园种蔬菜》、《乡土树种的调查》《走遍宿迁——农特产资源调查》等实践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展,学生既增强了对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极大的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好生物多样性,可以大大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有助于生物学课程的实施,提升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主动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大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同时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更加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学校和家乡,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好生物多样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共同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毛新勇(华东师大).

[2]《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赣南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讨 篇12

赣南地处南岭山地、武夷山脉和罗霄山脉交汇地带, 中亚热带南缘, 气候温和, 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十分适宜各种生物的繁衍生息, 动植物分布具有古老性、多样性、独特性和集中性等特点,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古老植物种属的“避难所”, 属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中的南岭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行动战略 (2011~2030) 》中划定的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列,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研究和探讨赣南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赣南生物多样性特点

1.1 生态系统多样

赣南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孕育了复杂多样的生物物种资源和众多的生态系统, 境内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自然生态系统有淡水生态系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人工生态系统主要有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2 植物种类丰富, 区系复杂, 植被类型多样

赣南处热带与亚热带及温带区系交汇渗透地带, 生境复杂多样, 蕴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 据科考资料, 仅分布于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就有4大类270科1 035属2 843种[2], 其中:蕨类植物40科89属229种, 裸子植物9科17属20种, 被子植物169科830属2 402种, 苔藓植物52科99属192种;境内植物区系种类繁多, 成分复杂, 起源古老, 是东亚植物区系的发源地之一, 保留了大量的第三纪植物区系, 也是我国特有植物珍贵树种分布较多的地区, 据调查, 全市分布有珍稀濒危树种124种[3], 属于国家Ⅰ、Ⅱ级保护树种41种, 其中:Ⅰ级6种, Ⅱ级35种;境内植被类型多样, 常见森林植被类型有暖性常绿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以及竹林、灌丛等, 局部地段少量分布“亚热带沟谷雨林”和山顶矮林等类型。

1.3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 赣南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 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既有南北广泛分布的种类, 也有分布于华南亚区的种类, 还有与西南亚区相似的部分动物种类。据调查, 仅齐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就分布有森林陆生脊椎野生动物34目101科394种[2], 无脊椎野生动物18目200科1 364种。全市列入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125种[3], 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48种, 省级重点保护77种。

2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截至2012年, 全市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 (林业) 35个,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 受保护总面积26.36万hm2, 占国土面积的6.69%;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8处, 面积13.97万hm2, 占国土面积3.55%;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湿地公园8个, 面积1.88万hm2, 占国土面积0.48%;建有各种木本种质资源基地9个, 面积0.18万hm2, 保存了大量的优良种质资源;建有树木园1个 (赣南树木园) , 通过异地迁移和保留原有树种的方式, 保存树种1 200多种, 其中属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树种52种, 引进示范树种120种, 贮存种子标本1 442种。通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种质资源基地及树木园建设, 为动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有效地保护了域内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

但由于赣南现有森林大多是在贫瘠的荒山、水土流失区内由飞播马尾松和经人工造林形成的, 纯林多混交林少, 中幼林多成熟林少, 针叶林多阔叶林少, 纯林、中幼林及以马尾松、国外松、杉木为优势的针叶林在乔木林地中的占比分别达到71.1%、88.3%和66.5%, 低产低效林多, 树种单调、森林群落结构简单, 综合功能较弱,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较大压力;其次, 森林资源分布特点也使境内生物多样性分布呈现不均匀状态, 多样性丰富的阔叶林呈块状相嵌于针叶林分中, 增加了保护难度;再者, 随着经济的发展, 对森林资源不合理的采伐利用现象剧增, 原始群落逐显萎缩之势, 使许多动植物特别是珍稀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狭窄且质量下降, 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瓶颈。改善森林结构, 保护森林资源特别是原始群落环境, 恢复、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 是赣南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长期性工作。

3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重点

要立足“赣南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生态定位, 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分布特点, 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就地保护为主体、迁地保护为补充、资源管护为基础,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一步构建、完善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 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植物园等为辐射的市域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网络, 强化区域内特殊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进一步充实“绿色宝库”、复兴“生态王国”, 推进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南岭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建设工作。

3.1 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要根据境内特有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分布状况, 以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 珍稀、濒危和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植物原生地或集中成片地区, 特有、典型的植被类型分布区, 野生动物栖息地、繁殖地、迁移地, 候鸟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等为保护对象, 新建 (或晋升) 一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 重点抓好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晋升与建设, 安远、定南、宁都、会昌、寻乌等县7个自然保护区的晋升 (省级) 与建设, 兴国、于都、赣县等县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新建等工作, 并新建一批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保护小区, 完善市域自然保护区体系, 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等级和管理水平。

3.2 新建一批省级以上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众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繁衍场所, 是就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物种繁衍丰富的重要措施。要以《中国南方 (赣州) 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3~2020) 》为指导, 落实完成规划期内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新建和晋升工作, 至2020年, 全市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4个、面积3.18万hm2, 形成覆盖市域的湿地保护网络。

3.3 林木种质资源基地维护和续建

林木种质资源是植物遗传多样性的载体, 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要通过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基地, 保护、恢复和扩大林木种质资源特别是珍稀、濒危等重要种质资源的物种栖息地和典型生态系统, 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模、水平和成效。

3.4 重视迁地保护

在就地保护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收集、保存具有重要价值的动植物资源, 并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的同时促进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重点在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新建赣州植物园, 使之成为保护和拯救我国华东地区植物资源的信息库及普及植物、生态、环境等科学知识, 提高国民素质的科普园地;分别在市域东部的石城县、中部的章贡区 (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西部的崇义县、南部的龙南县等地, 依托自然保护区布局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为科学研究、有效保护和繁育濒危物种、及时救治伤残动物、促进濒危野生动物的引种、驯化和回归自然等提供理想场所。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 建立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及其资源调查 (动植物区系、动物群落、植被类型、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物候等) 、生境变化及其影响分析、保护效果评估、生态灾害预警等。

2)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增强公众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和法制观念。

3) 加大保护能力建设投入, 在生态重要区域设立界碑、界桩、指示牌、管护点、巡护哨卡, 添置野外巡护装备设备、执法机构装备、动植物救护设施设备、扑火设备, 进行必要的通讯网络建设, 维修野外巡护道路, 新建或维护防火设施 (瞭望台、瞭望塔) , 对执法人员和森防人员进行专项技能开展定期培训等。

4) 建立健全投入机制, 采取多种途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筹集经费, 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征收开发利用资源的补偿费, 争取国际援助、民间募捐等建立专门保护基金等。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发[2010]106号文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2030年) [R].北京, 2010.

[2]刘小明, 郭英荣, 刘仁林, 等.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接种方法下一篇:教育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