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学毕业论文

2024-05-22

教育大学毕业论文(共12篇)

教育大学毕业论文 篇1

为有效应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全国教育系统正在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据了解, 教育部已成立了由部领导牵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提前对2009年全国高校就业工作进行紧急动员和全面部署, 下发了应对当前形势的专门文件。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教育系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2009年, 教育部将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根据教育部最新出台的规定,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服务期满可享受升学优惠政策。此外,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还可享受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教育部正在积极倡导, 鼓励重大科研项目聘用高校毕业生。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 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期间, 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

教育大学毕业论文 篇2

青藏兵站部是我军相关单位中条件极为艰苦,但其战略地位是极其重要。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内地50%,年均气温在零下6摄氏度左右,8级以上的大风年均达120多天。为了打通通往西藏的补给线,一条被称为“西部动脉”的青藏公路被建成。它保障着驻藏部队的绝大部分物资运输,西藏军地的绝大部分油料输送以及国防通信。青藏兵站部的官兵正是这条公路的“主人”,他们常年奔波在这条路上,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的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

有人说,青藏线既是祖国内地通往西藏边陲的生命线,也是人与自然抗争的生死线。为什么官兵们甘于忍受种种痛苦与煎熬、扎根青藏线呢?

愈是从事艰苦的工作,愈能磨练出过硬的素质;愈是扎根艰苦的地域愈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在我看来,生命短短数十载,最有意义的人生经历莫过于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最有价值的人生追求莫过于为了祖国的安定繁荣献出生命。

试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3

一、要充分认识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可以比喻为工厂的“产品”,那么,学校教育与工厂、企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产品”本身也参与“生产”过程。因为学生是他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学生并非自然界的东西。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在同等程度上都能成为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作为大学生一部分的毕业生群体,就因面临走向社会和人生的重大抉择,负有了必须直面现实的压迫感,这不得不显现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现在学生是收费上学,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的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都很大。如果是非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会更显得紧张,如果毕业生能力又相对较弱,那么更会感到前途的渺茫和黯淡。大学毕业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懒散习惯严重,纪律性差,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加上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使他们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增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拐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社会现象也在侵蚀着、威胁着大学毕业生抵抗力相对弱小的心灵城堡,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孤独、恐慌、颓废,甚或无望的心理。这样一来,如何寻找工作,如何维护权益,如何防止诈骗,如何面对歧路,……诸如此类的问题纠缠在一起,都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样,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困惑,帮助大学毕业生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更不可低估,所以,在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我们应当有—个充分的认识。

二、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三个规律

第一,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实现个体社会化,使他们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这就必须注意运用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原理和方法,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基本规律,把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大学的全部教育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正确处理好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摆正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战略地位,使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高等教育也能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使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产生理想效果,发挥更大的效能。

第二,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类由各种教育因素组成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因素:教育者、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这三个基本因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联系和矛盾运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是有规律运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各种教育因素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由此出发,才能谈得上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把握,才能真正谈得上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才能获得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收效,使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会有违初衷。

第三,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大学毕业生思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规律。大学毕业生一般为22岁左右的青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从生理上看,他们身体发育迅速,大脑和神经系统发展较快;从心理上看,智能发展迅速,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显著提高,求知欲强,感情丰富,兴趣广泛,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不断增强,思想意志处在形成之中;从思想认识上看,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知与不知、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交错发展的重要时期,辨别力较低。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准备时期,是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他们都渴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和单位,对毕业分配往往极其关心。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大学毕业生思想活动和思想发展规律,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实施诚信教育,提升健康人格。信用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无形资本,已成为现代文明的显著特征,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的发展,靠的就是信用。管理的基石是信用,信用的基石是品格,品格的基石是信念,信念的基础是教育。对“诚信”的理解,传统从道德层面上来理解的多一些,而在现代社会,它不仅仅是当作一种相对虚化的道德准则,而且更注重信用制度的建立和个体尝债能力强弱的确认,把诚信作为一种制度的产物有其历史必然性。入世后的中国,诚信更是一种必须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否则,将受到无情的惩罚。诚实信用方面一旦出现负面信息,就会影响个人今后的资信情况。在中国,信用是决定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命运的根本,若没有信用记录,那将无法立足于社会。大学毕业生更应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夯实自己的信用基础,要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爱自己的信用。良好的个人品质,是大家认可、协作的长期依托。大学毕业生要扮演的角色决定了诚信在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诚信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完成任务、树立自我品牌的重要筹码。诚信是人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格又是做人的最核心内容,而如何做人又是“以德育人”最基础的东西,所以,对大学毕业生实施诚信教育,提升健康人格,是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与“以德治国”方略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第二,进行守法教育,捍卫法律尊严。守法,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义务,其内涵主要包括学法、知法、用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它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它决定着法律的面貌,而法律则通过一些强制性规范,使他们的守法遵纪意识得到增强,并强化为内心的道德法令,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守法既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每个大学毕业生道德自律的有效措施。大学毕业生在各种人才市场上上当受骗,或者作为消费者权利得到侵犯等种种不公平待遇出现时,要通过学法、知法,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以法律规范指引、评价、教育、预测自己的行为。为了达到此目的,学校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汇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举行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每所大学可相应地建立起法律援助中心的学生公益机构,为毕业生维权服务、撑腰,以此作为搞好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使大学毕业生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权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第三,把就业形势严峻、非热门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中之重。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此,就业形势严峻、非热门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情绪低落、思想波动普遍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加强就业形势严峻、非热门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使他们明白: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市场上人才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过于求时,此类人才的价格下降,形成了所谓的冷门专业,当供不应求时,使得人才的价格上涨,便形成了热门专业;专业与职业不同,不是因为学的不是热门专业就意味着你就失去了在热门行业发展的机会;知识与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大学教育培养的还不完全是一个成型的人才,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智商、情商、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若一个学生真正具备了学习能力的话,他的就业前景是会比较好的;现在的收入与将来的发展是不同的,这是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差别,若一个人真正热爱一份工作,即使看上去似乎是冷门职业,也可能会有很好的发展,终身就业的观念也要改变,所以说,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并不是绝对的,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具备一定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冷门与热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正如人们所说的:英雄不论出身。同时,还可以对就业形势严峻、非热门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鼓励,鼓励他们扬长避短,自我提高,改变观念,既看到面临的现实问题,又不灰心气馁,要求他们在毕业以后,继续学习,多学习知识,多掌握技能,把自己培养成适合多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第四,发扬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培育健康就业观。今天,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东风劲吹,建设前无古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事业,正在探索中蓬勃发展,各方面已经发生而且还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当今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必要完全如同50年代那样,只以一味服从组织分配这种方式来实现远大的理想,但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要祖国强大,要民族繁荣,要社会进步,要人民幸福。还有一点,我们应铭记那些前赴后继,高尚其事,成仁取义,乃至流尽鲜血,献出生命的志士仁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当前,对大学毕业生加强健康就业观教育显得十分迫切,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既要努力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又要乐于奉献,热爱集体。

大学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教育研究 篇4

一、毕业离校期间不文明现象存在的原因

(一) 就业压力大, 诱发心理失衡的宣泄行为。

一是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筹分配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转变的相关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现象, 一些毕业生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失去了市场, 屡屡受挫。

二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毕业生数量增加迅猛, 据统计, 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仅为107万, 2003年为212万, 但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增至611万, 今天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30万, 再加上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 所以导致2010年共有近710万应届毕业生同时竞争有限的岗位, 足可见就业压力之大。三是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就业需求下滑现象虽有改善, 但并未完全恢复。四是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在以上因素影响下, 部分毕业生在离校前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来自家庭、同学甚至自己的压力使毕业生容易产生担忧、焦虑、忧郁和自卑的心理, 思想情绪不稳定, 甚至产生不平衡的心理。

(二) 人格尚未成熟, 对校规认同淡化的从众行为。

毕业生人格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 尽管经过系统的高等教育, 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具有成人的独立感、现实感和责任感, 但社会化程度严重不足, 人格具有较大的脆弱性。加上他们正面临人生的又一转折点, 出于对前途未来的担忧, 加上年龄本身具有的特点, 在思想上呈不稳定并有行为上的躁动, 尤其是那些就业不如意的同学表现得更为强烈。再加上在离校阶段对学校规范认同发生了变化, 环境身份的变化使他们不再受已经逐渐适应并严格遵守的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如果某个体把握不好自己的情绪, 出现失范行为, 在他的失范行为暗示下, 其他人受其影响, 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 很容易导致群体的失范行为产生, 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 特殊学生问题, 造成情绪不稳的激动行为

1.感情纠纷学生。

大学生恋爱现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毕业对涉及感情问题的同学是心理上的一个严峻考验。对于自控能力不强的毕业生, 往往表现出情绪急燥, 易冲动, 与室友、同学关系紧张, 对周围的事看不惯, 破坏校园公物等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行为, 严重者会危及学生的人身安全。

2.经济困难学生。

虽然我校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奖、助、勤、贷、免”的资助体系减轻大部分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 但是, 由于独立学院较高的学费及某些同学家庭出现突发性事件等因素, 致使少数同学在毕业前不能缴纳全部学费, 从而不能顺利领取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 由此加剧了这些同学的自卑心理, 同时为找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 造成他们的困惑。

3.违纪违规学生。

在大学期间受到纪律处分, 往往是纪律观念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综合体现。在毕业离校前期, 受到过纪律处分的同学往往会放松对自身的要求, 出现违纪行为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尤其是受到记过及以上处分的本科生, 会因自己拿不到学位证而造成心理失衡, 甚至产生极端想法。

4.成绩不合格学生。

在毕业离校前期, 仍有极少数学生出现学分未修满的情况。这些学生中, 有的已经跟单位签约, 若不能按期拿到毕业证, 会影响去工作单位报到, 进而会丢掉工作。这些同学易产生急躁心理, 甚至产生报复心理。

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加强舆论宣传, 营造良好文明离校氛围。

文明离校教育要以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为前提, 让毕业生们感觉到学校对他们还充满无限的关爱, 让他们在浓厚的文明离校的氛围中, 被同化并能够逐渐产生认同。一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张贴和悬挂文明离校标语, 及时报道、宣传文明离校中的新人新事、校园新闻, 反映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等等, 使文明离校概念深入人心, 既使应届毕业生受教育、受制约, 又可教育低年级学生为深入开展“文明离校”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二是举办各种形式座谈会, 让毕业生畅所欲言, 尽情抒发, 放松毕业生紧张的神经, 转移他们的消极思想, 缓解毕业生的情绪, 以达到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增进毕业生与学校之间的感情,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工作管理者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毕业生离校前的心理矛盾和困难, 更好的为他们排忧解难, 把工作做细做实。三是开展“毕业爱心捐赠”、“毕业生跳蚤市场”等活动, 并在场地、管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这些活动既可以帮助毕业生合理的处理自己不会带走的物品, 帮助他们树立节约的思想观念, 同时也可以减少他们在宿舍乱丢废弃物引发宿舍区骚乱的可能性。四是举办毕业生晚会, 精心准备切题的节目。在我校东校园欢送2010届毕业生晚会中, 我系全体学生工作干部为广大毕业生同学奉献精彩节目《送别的歌》, 引起强烈反响。这从一定意义上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后期顺利完成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工作做好铺垫。

(二) 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的人本化教育管理[2,3]。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始终贯穿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主抓以下几类学生的教育管理;

1.对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的教育管理。

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中流砥柱, 在毕业生即将离校的特殊时期一定要发挥毕业生中这部分力量的作用。首先, 召开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文明离校动员会议, 先让这些同学真正理解文明离校的意义, 从思想深处自觉拒绝毕业聚餐等活动, 然后以其示范性、导向性行为教育、影响、带动自己身边的同学, 使文明离校这种思想真正的渗透到每位毕业生的心中, 使每位毕业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其次, 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 要求每一位党员发扬“奉献精神”, 提高“服务意识”, 为同学们毕业离校手续的顺利办理提供服务, 为同学排忧解难, 站好最后一班岗。

2.对欠费学生的教育管理。

考虑到欠费学生可能存在的自闭性格及自卑心理等因素, 在对这部分同学做工作时主要采取面对面谈心的教育方式。首先, 关注这部分同学的生活状况, 进而了解其家庭经济情况及欠费的原因;其次, 对这部分同学进行诚信教育, 防止恶意欠费的情况存在;再次, 详细解释欠费对学籍管理及毕业的影响。

3.对未就业学生的教育管理。

对于未就业的学生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就业困难, 一类是就业态度不积极。首先, 深入了解未就业同学就业的意向及存在的困难, 以便有针对性的向这部分同学推荐工作岗位;其次, 定期召开未就业学生会议, 向其介绍各类就业政策, 实时掌握就业动向。通过这些工作, 让未就业学生体会到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并督促其抓紧落实工作问题。

4.对违纪违规学生的教育管理。

为了防止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在离校过程中破坏学校稳定局面, 必须对其加强管理。首先, 定期找这部分同学谈话, 建立违纪违规学生档案, 记录这部分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 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 实行党员负责制, 以便多渠道掌握这部分同学的思想动态。

(三) 加强情感沟通, 设身处地为毕业生排忧解难[3]。

古人云,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沟通的目的在于以情感人, 通过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为开展教育管理营造一种氛围和基调。要做到设身处地为毕业生排忧解难, 就是要寓教育于解决其问题的实际。

1.就业指导问题。

近几年来, 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难度逐年增大。而这种困难本身并非真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 而是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观、成才观的转型。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 “双向选择”就业模式下的毕业生尽管择业面更宽、自由度更大, 但对一些就业行业, 尤其是一些新的人事关系运作模式中的行业 (如私企、中小型企业等) 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不少毕业生在面对这一类就业去向时患得患失, 甚至一票否决, 以至错过了不少就业机会。因而, 学生工作干部不仅要在公开场合, 更要在小范围或个别谈心中,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分析形势, 讲清利弊得失, 结合他们个人能力、特长和意愿, 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成才观、就业观。

2.离校手续办理问题。

毕业生离校前夕, 不仅有诸多的个人问题要处理解决, 更有较为复杂的离校手续等待处理, 头绪既多, 时间又紧。针对这种情况, 要求辅导员结合实际情况, 依照统筹法, 设计一个较为经济简便的工作流程。首先, 通过班会形式向每一位毕业生讲清离校手续办理的程序、时间和具体要求;其次, 分别对毕业生党员、未就业学生等群体召开会议, 布置党员关系转接手续、介绍二次派遣办理程序等事宜;第三, 对主要学生干部进行专门培训, 指导其为同学服务好, 高效的办理离校手续。

(四) 强化行政管理手段的监督职能, 约束学生的行为。

1.学校要落实责任, 严格管理措施, 要做到“重教严管”, 把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对毕业生不能放松纪律要求, 坚决防止损毁公物, 打架斗殴等违纪和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对违纪的毕业生依据有关规定从速从重作出处理, 从制度上控制不文明行为的蔓延。

2.辅导员加强对宿舍区的管理。首先, 保证每周至少进宿舍两次, 检查宿舍内务、安全隐患, 并定时组织毕业生进行大扫除以清理死角, 使毕业生感受到学校对其要求并没有放松, 毕业生宿舍不存在特殊化;其次, 通过摸排对存在打牌、吸烟等违纪现象的个别宿舍进行突击检查, 并对相关同学进行深入细致的批评教育工作;再次, 针对毕业生离校前高空抛物和破坏公共设施等不文明行为, 对所有宿舍楼特别是男生宿舍楼隐患进行清查, 及时清理酒瓶、刀具等危险物品, 严禁学生带酒回宿舍, 进而把高空抛物这种不良行为杜绝在萌芽之中。

毕业生不同的离校方式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差异的背后反映出一个学校、一个群体的文化氛围、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通过深入细致的开展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教育, 不仅巩固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局面, 也加深了师生情、同学谊, 达到了广大毕业生增强感恩意识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赖玉洁, 刘佳.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研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7) :61~63

[2]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2) :64~65

[3]童学敏.高职教育就业为导向中的“学生为本”[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66) :23~24

[4]项念东.谈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中的情感沟通问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 :66~67

[5]李磊, 梁树清.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1016~1017

网络教育大学生毕业鉴定 篇5

一是“恒”,即网络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没有一颗恒心,是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网络学习是在职学习,既要搞好本职工作,又要学好专业知识,加之我在医院服务单位工作,服务的对象是病人,三班倒,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学习与家务的矛盾,都随之出现,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就必须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再加上我所选的护理专业,枯燥、单调的课程内容更是对我的严峻考验,那些繁复的护理知识很容易让人产生半途而废的念头,此时若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学习是不会持久的,正是我有了一个恒心,所以,三年来我能够认真地学习教材,按时参加面授,完成规定作业等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

二是“挤”,除按固定时间学习外,主要是需要挤时间学习。病人较多,日常工作很忙,还有孩子、家务等等各方面的原因,如不严格要求自己,很难有学习时间。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想我必须像挤海绵中的水一样去挤时间学习,见缝插针。除了在医院充分利用闲余时间看书学习外,回到家里,更是想办法不让孩子影响我的学习,这就需要恰当安排时间,这样的话,时间就必须从休息中抠出来,也就是从睡眠时间中往外挤精力,把教材经常放在床头,临睡前,看一会儿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睡前学习的习惯。这样既不耽误学习又能照顾到家庭,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我更珍惜星期日的“富足”时间,舍不得把时间都用在家务和应酬上,往往是抱着能学多少就学多少的态度,抽空就学,时间长了,这样的生活虽然紧张和疲劳,但却愉快而有意义。

三是“勤”,“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勤学善记才能有所收获,特别是护理专业更是需要如此。那些枯燥无味,而且容易混淆的护理操作知识,往往是看了几遍一合书本又忘记了,我就想办法与遗忘作斗争,除了要认真领会其中的含义以外,更主要的就是需要勤学勤记,读懂想通,想的多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记忆也更牢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有回报,我的成绩不就是这样的证明吗?

四是“用”,即学以致用。在自学过程中,我一边学习护理的基础知识,一边注意它在工作中的运用。我运用所学知识,对患者耐心细致地进行护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我的工作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回顾一年来的网络学习,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学到知识,并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只有“锲而不舍”,才能“金石可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自学是不可能持久的,也就不能取得好的成绩。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学习,认真搞好本职工作,为推动我国的护理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育大学毕业论文 篇6

【关键词】优秀大学毕业生 高校思政教育 精神反哺

近来,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走进基层服务群众,又或在企业里面发挥自己的才干,又或自主创业实现人生理想。当他们获得一定成功的时候,则以不同的方式报答母校和社会。

一、优秀大学毕业生含义界定

(一)学校根据在校情况评定的“优秀毕业生”。每当毕业季的时候,学校或者省里面都会根据毕业生在校的表现情况评定“优秀毕业生”。国家有统一的标准,相应每个学校也根据国家大政方针制定适合学校内部的评定细则。“品学兼优”这是优秀毕业生最根本的法则,是为选出德智体美综合突出的校园模范。

(二)社会根据对社会贡献程度界定的“优秀毕业生”。当高校学子毕业后,则进入社会开始新一轮的生活体验。经过时间的沉淀,会在创业、从政、教育、科技、文艺等方面展示自己的特长,成为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成功者,将会对社会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这就是社会认定的“优秀毕业生”。所以,“优秀毕业生”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在学校或者社会上取得成功(在学校必须品学兼优或者在社会上某一方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学毕业生。学校评定的“优秀毕业生”不一定在社会上具有很大作为,一般的毕业生有可能会成为社会认同的“优秀毕业生”。

二、反哺的内涵及反哺社会的方式

(一)反哺的内涵。反哺基本内涵是:指动物长大以后,反过来对父母养老。“嗟斯乌之克孝兮,心识养而知慕;同蓼莪之报德兮,怀凯风之至素;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简而言之,反哺即是对本身具有养育之恩的父母或者社会的一种赡养和反馈。

(二)反哺社会的方式

1.物质财富的反哺。不论是对父母、母校或者社会,主要的反哺方式是物质财富经济方面的反哺。作为子女最直接的反哺是用金钱多少来作为衡量标准;作为优秀学子直接的反哺是出资成立奖学金、修建教学楼、图书馆、学校等。这是从物质方面回赠了父母、母校或者社会。

2.精神的反哺。在精神方面的反哺似乎还更加欠缺一些。父母可能更多希望自己的子女常回家看看,或者时常可以互通电话,父母这些希望不是束缚,而是关心爱护孩子的同时获得心灵深处精神上的责任与满足。精神反哺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优秀大学毕业生的精神反哺:主要指的是一种文化、精神方面的教育影响;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影响。让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有一个依靠、有一个指引、有一个沟通、有一个榜样。

三、精神反哺的方式方法

(一)知名、杰出、优秀校友(毕业生)论坛。定期的举办知名、杰出、优秀校友(毕业生)论坛(下文中的知名、杰出、优秀校友等亦是优秀毕业生之意),或者邀请这些成功的校友回母校进行经验交流,重大节日邀请杰出成功校友,甚至我们可以开设《优秀校友论坛》课程(可以借鉴北京师范大学知名校友论坛通识选修课)。我们利用这些优秀校友的事迹、优秀品德、成就经验对在校同学进行德育、专业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通过这些杰出校友们的演讲报告,能够给予同学们的感动、教育、启示和由此改变观念,树立信心与勇气。特别是学长们在面对严峻的困难和挫折时冷静的思考、沉着与妥善的处理,对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能起到特别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建立优秀校友簿、优秀校友事迹材料库。可以分为创业篇、从政篇、教育篇、科技篇、文艺篇等等建立优秀校友簿、优秀校友事迹材料库。在优秀校友簿、优秀校友事迹材料库中可以找到和同学相应职业规划的榜样,让更多的同学拥有成才、成功的归宿感。通过纸质、电子文本的形式建立优秀校友簿、优秀校友事迹材料库。这样,可以让学生随时查阅优秀校友事迹,指导自己人生规划,鼓励学生追求成功,是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在开学招生开始的时候:应该与学生手册一起,每一名同学发一本相应大学杰出校友录。相信这本杰出校友录的精神力量无可估量。

(三)优秀校友励志名言、书籍、宣传片。高校的辅导员或者是思想政治方面的老师在时间、精力上都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拥有一些什么东西,才可以让学生自觉的具有激情、积极性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呢?其实,学生不仅需要现实中的朋友,还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朋友”。高等学校应该拥有自己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励志书籍、宣传片、名言等,通过这些隐性、无意识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精神反哺的作用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新时期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兴趣爱好、社会热点变化多端,大学生的兴奋点也不断发生变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途径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优秀毕业生典型的塑造,并使其反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多层面多角度的有效补充。

(二)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转变是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教育反哺正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理解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沟通,互动式、多层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立。建立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大学生有了精神向导,有了奋斗目标,就会自觉的积极进取,通过学习实践努力向杰出校友前辈看齐。这样的氛围之中,校园事故大大的降低,利于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立。

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时更新观念,改变以“课堂与说教”为唯一形式的教育模式,以各种创新的活动为载体,通过多层面、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影响,通过平等、互动式的教育,科学引导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广博的知识,活跃学生创新的思想。充分挖掘、开展、利用优秀大学毕业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反哺,让优秀毕业生成为在校学生的一种精神领袖,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前进榜样。

参考文献:

[1](唐)徐坚等著.《初学记》3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732——733页.

[2]四川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2011)[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3]郭莉.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反哺作用研究[J].学理论,2009(12)

[4]史和平.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J].党建研究,2007(08)

作者简介:

教育大学毕业论文 篇7

针对就业问题, 我国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毛振明教授 (2011) 认为是学校体育发展存在很多问题, 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 强化体育教育功能。季克异、黄汉升 (2003) 认为高等学校体育专业要培养全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增强就业市场竞争力。潘家武 (2007) 认为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毕业应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 根据就业需求按排课程。谢欢 (2010) 认为高等学校应多开展体育社团活动, 能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创业精神。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 而改变就业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经过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1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问题分析

1.1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由近两年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比较分析可知, 人们泾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人们把健身休闲运动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生活时尚, 体育社团、体育倶乐部、社区体育馆、大众健身房等各种体育场馆设施日益完善, 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多, 就业渠道比较广, 就业对口率也较高。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中小学体育教师由教育主管单位统一招聘, 对毕业生就业时间和需求数量有较大限制, 体育教师专业大学毕业生求职竞争更加激烈。但农村义务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政策性就业渠道, 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缓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 扩宽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

1.2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针对近两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将其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

1.2.1 毕业生选择少, 信息量少, 就业渠道窄,

由于教育专业毕业, 大多数都选择当老师, 而且选择去中小学, 这就缩减了就业面。除此之外, 还有不少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进入企业、服务行业、在家待业、自主创业等, 另外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持续开展, 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选择入伍人数也有所上升, 而行政事业单位类就业比例最低。此外虽然还有包括考研升学、自主创业、西部计划等就业去向, 但依然选择太少。

目前, 我国高校的就业市场大多数是建立在以学校为中心的小规模的临时性市场体系, 市场供求量小, 而且信息量不足, 体育专业的信息量更显不足, 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3.45%是通过熟人介绍, 11.74%是通过人才市场, 26.81%是通过网上查询, 而50.42%的大学毕业生需要靠自己去寻找信息。通过对照, 大学毕业生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得到的信息就更少。

1.2.2 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

目前, 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尤其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较, 各种体育硬件设施还不到位。这就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多数都选择到较发达的地区任职, 导致这些地区人员相对饱和, 不能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

1.2.3 学校体育的处境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虽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有大多数人会选择教育系统, 但由于不喜欢选择在中小学当体育教师, 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心只想到高等院校工作、大城市和富裕地区谋求职位, 很少考虑到需要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结果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1.2.4 大多数就业单位用人要求

当前, 大多数就业单位用人要求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 有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 普通劳动力就能甠任, 这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而就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类型来讲, 越来越倾向于时尚体育、体育舞蹈、武术、篮球、健美操等热门专业, 而其他体育专业的同学则在同等条件下相对竞争力较小。用人单位在专业的选择性上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1.2.5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由于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认识不足, 就业的盲目性增加。

1.2.6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要求偏高

受社会制度的影响, 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毕业生的家长依然希望他们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垄断行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因为, 总体而言, 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 收入相对稳定, 也有利于个人发展, 所以, 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相反, 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

1.2.7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文化素质的缺陷

由于受体育教育专业限制, 该专业毕业生本生文化知识相对较差, 又因长期致力于体育方面训练、技能、理论等相关学习, 致使其在文化素质上大打折扣, 对其他专业知识缺少接触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 即使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摆在面前, 也无法把握, 因为缺乏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去承受这份工作。例如:公务员的考试和其它公招考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当困难, 文化素质的局限也是本专业毕业生择业一大影响因素。

2 对策和建议

2.1 建立健全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当积极调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体育专业, 多开设热门的体育专业, 坚决砍掉不实用的专业, 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逐步走向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体育专业, 以社会需求定培养方向的道路, 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使学生学有所用。

特别是在当前体育产业化的浪潮中, 高校可依据社会需求适时培养一部份体育经营人才和体育经纪人, 在体育专业中增设体育经营管理方向、时尚体育、体育舞蹈和体育经济等人才培养方向, 引导体育专业学生以体育专业为基础, 努力学习各门文化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核心竞争力, 满足职业发展需求,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2 拓展工作思路,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

开阔视野, 拓展本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途径, 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和社会化, 形成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工作格局。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运用现有的科技资源, 如手机、微信、qq、微博等, 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信息, 与大学生多沟通、多交流, 及时了解他们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 并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独立面对问题, 实现自身价值。学校应建立良好的信息服务体系,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提供个性化、深度信息服务, 为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起畅通、直达的沟通渠道。

加大本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力度, 通过自主创业可以为本专业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锻炼机会和兼职就业平台, 全面提高本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并改善本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就业现状。

2.3 思想教育引领, 指导本专业毕业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教育工作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稳定大局。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宣讲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鼓励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调整就业心态, 调整就业期望值, 准确定位, 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结合实际, 完善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提高大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今的就业市场, 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学校应引导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珍惜就业机会,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多学习、多操作、多磨砺。鼓励毕业生走入基层, 走入广大劳动群众当中, , 服务农村教育和民办教育。除传统体育岗位和相对集中的竞技体育工作外, 积极引导毕业生参与全民健身领域, 拓展就业渠道。与此同时, 学校要培养毕业生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 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积极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3 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适应市场需求, 调整专业发展思路, 有针对性地加快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调整, 以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核心, 整合教学资源, 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 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 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1]。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发挥各自的优势,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大学生不但掌握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而且精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切实提高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有利于提高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 拓宽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 2003 (3) .

[2]张辉.中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J].知识经济, 2010 (24) .

[3]陈晓星.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 (6) .

教育大学毕业论文 篇8

一、目前大学毕业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1、竞争意识增强, 但诚信意识减弱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与日剧增, 大学毕业生的竞争意识也逐渐增强, 比如说越来越善于包装自己、越来越会推销自己等等, 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但是当中不少毕业生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获得胜出, 却逐渐的丧失了诚信, 不惜造假来推动自身的发展, 比如说伪造荣誉证书、修改考试成绩等等;在投入工作之后, 又投机取巧、害怕承担责任、好大喜功等等。

2、思想情绪容易波动, 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也出现了问题, 比如说自卑, 怯与竞争;自负, 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焦虑等等, 而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 大学毕业生往往难以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在面对自身心理问题的同时, 大学毕业生却又难以控制好自身情绪上的波动, 所以时常采取过激的方法来发泄, 比如说酗酒、破坏公物等等。

3、价值观、择业观有功利趋向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的影响到了大学毕业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而他们在面临就业的时候, 明显表现出功利的趋向, 比如说认为自己很有能力, 不需要从低做起, 不愿意去更需要人才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等等, 而这种缺乏艰苦奋斗、奉献的心理, 又导致了大学毕业生责任感的淡化, 既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健康成长, 又不利于社会、国家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说不仅仅要求了人才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更需要人才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不仅仅要求人才对自身专业的熟络, 更需要人才的全面发展。而通过实施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更加全面的了解社会、市场的发展动向, 从而更加客观的审核自己, 进而根据自身的不足及时的做出弥补, 而这样就能够在不自觉间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使之注重全面性的提高以及发展。

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诚信意识

如果每一个社会人对待工作都是敷衍了事, 没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 那么社会的发展必定就会扭曲, 从而阻碍社会、国家的进步以及发展。但是, 如果高校能够及时的为大学毕业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可以有效的引导大学毕业生健康成长, 从而确保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 而这一点则是社会、国家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为这不仅仅是对岗位、自我的交代, 更是对社会、国家以及人民的负责。

3、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面对就压的压力和激烈的竞争, 大学毕业生往往会比较急躁、焦虑, 从而难以客观的、全面的认识自己, 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等等, 而通过实施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能够有效的调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缓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绪, 使大学毕业生能够准确的认识自己, 从而找到自身的社会定位, 并且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就业竞争, 比如说自愿到需要自己的偏远地区从低做起、自愿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决条件等等。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1、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随着社会的改革以及经济的腾飞,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都普遍认可就业不如创业, 因为创业不仅仅是对社会、国家发展的肯定, 更是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实现, 可以说, 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有着自身的创业梦想。正是因为这样, 高校在开展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 必须着重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 因为这既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推动社会、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 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的认识到自身能力, 比如说认识自身的优、缺点, 认识自身能力上的差异, 从而引导大学毕业生形成适合的、合理的、切实的创业梦想;第二, 鼓励大学生拓展自身的能力, 因为创业不仅仅是一个梦想, 更需要能力来推动实践, 而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毕业生只有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经验结构, 才能够形成对创业有利的条件, 进而也才能够逐步的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第三, 鼓励大学毕业生从低做起, 因为任何的创业都需要相关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 而大学毕业生在高校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毕竟只是理论上的, 所以在进入社会之初, 必须鼓励大学生踊跃的参与到社会职业当中,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接触社会, 从而获得创业所需要的实践知识、实践经验, 而这也是保证创业成功的基础前提。

2、培养和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既要面对完成学业后走向社会的心理变化, 又要切实的参与到择业过程中的自荐、笔试、面试等等一系列的考验, 更何况如今的就业压力如此之大, 更是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由此可以看出, 要想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必须积极的、及时的培养、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素质, 使其能够以健康的、正确的心态应对就业活动。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 认真观察、了解每一个大学毕业生, 这样才能够全面的掌握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变化, 从而及时的开展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措施,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这些心理上的问题;第二, 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 在社会上总有一个岗位是适合自身发展的, 从而激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使其能够端正对就业的看法, 消除消极情绪;第三,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岗位观念, 从而不断的完善大学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为就业毕竟是一个从高校走向社会的过程, 而作为从零开始的社会初入者, 大学生必须不怕艰苦、不怕奋斗, 将这些最初的磨砺当成是后续成功的奠定, 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3、帮助调整就业期望值

期望值可以说是大学毕业生为自身设置的一个牢笼, 而在这个牢笼里,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绪、心态就不断的遭到影响, 既不利于就业活动的顺利完成, 又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健康发展, 特别是在当下, 几乎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 而这种从小的宠爱以及优越感, 使得大学毕业生盲目的看高自己, 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是非常优秀的, 甚至觉得自己岗位就不错了, 根本轮不到岗位了选择自己。而基于这样的背景, 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往往就会过高, 一旦在就业的过程中受到挫折, 就会产生很大的打击, 最终严重的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正是因为这样, 在新形势下, 高校在为大学毕业生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 必须及时的帮助大学毕业生调整对就业的期望值,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推动大学毕业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 注重就业观念的引导, 积极引导大学生抛弃不理性的就业态度, 认清当前形势, 调整心态, 合理定位, 降低门槛, 积极就业;第二, 让大学生理解,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生就业也要呈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第三, 让大学生们知道机遇很重要, 要学会去捕捉和把握, 尤其在就业问题上不可马虎, 必须认真对待;第四, 认清形势, 调整期望值,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成就自己的事业。

4、强化理想和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更是一个社会人存在的必然因素, 如果没有了理想、没有了信念, 那么人生的发展也就没有了意义, 那么就业也就显得毫无必要。正是因为这样, 高校在开展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还必须积极的强化理想和信念教育,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推动大学毕业生的健康发展。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 教育大学毕业生在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二, 摒弃单纯把学好知识和本领当作谋生的资本和手段的思想, 树立积极努力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本领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观念,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三, 引导毕业生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结合起来, 自觉地、无条件地让个人利益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及集体利益。

总结

总而言之,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重要内容, 只有做好了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才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调整好就业的目标、心态以及情绪, 最终推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摘要:如今, 社会的就业压力是日益剧增, 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校更应该做好自身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这样才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调整好就业的心态, 从而促进毕业生的健康发展。本文以目前大学毕业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 简单的探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章冬斌:《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探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0) 。

教育大学毕业论文 篇9

连年的扩招,待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矛盾,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恶性循环。本文针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5届、2006届和2007届共305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献资料,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专访宁夏大学体育学院负责招生就业工作的老师、与招聘单位进行交流以及和同学交谈时了解的情况,从而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3)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目的与要求,将学生就业档案中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2.1.1 三届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2005届、2006届、2007届总人数分别为96人、101人、108人,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66.67%、47.52%、67.59%。2006届就业率明显低于2005届和2007届毕业生。

2.1.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

统计数据显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是教育系统。在三届毕业生就业统计中,从事体育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5.31%、52.08%和58.90%,且主要从事中等和初等体育教育;从事于体育相关行业的比例分别为15.63%、8.34%和9.59%;而其他行业部门就业比例分别为39.06%、39.58%和31.51%。以上数据说明三届毕业生多从事体育教学或与体育相关的行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势必会造成就业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压力。因此,必须逐步拓宽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渠道。

2.1.3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

调查结果显示:2005、2006和2007三届毕业生就业的地域相对集中,主要在城市。其中省会城市、其他大城市、地市级城市、县城人数分别为122人、13人、19人、2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5.94%、7.03%、10.27%、15.14%。而到农村乡镇就业的人数3人,只占1.62%。毕业生就业地域去向主要集中在城市,这也是加剧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2.1.4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专选项目就业情况

调查了解,2005、2006和2007三届毕业生中,球类项目就业率相对较高。2005届、2006届、2007届开设专选课程分别为4门、3门、5门。2005届、2006届、2007届就业率分别为66.67%、47.52%、67.59%。可以看出学校体育专业专项的设置,对就业率也有一定影响。

2.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情况

部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认识相对较肤浅,常常是过高地估计自己,造成了他们择业期望值偏高。同时,目前社会的偏见,他们往往不被重视,工作量大,待遇低,特别是在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差的农村中小学。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呈现偏高的倾向。

2.3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求

在与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发现,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到“德才兼备”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看重的素质为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团队精神。这些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3.1.1 毕业生就业面狭窄,就业地域集中,就业渠道单一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单一,随着城市体育师资的饱和,势必会造成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的压力。

3.1.2 毕业生技能单一

体育专业专选项目的设置过于传统化,对目前较为流行的时尚运动项目缺乏认识和学习,并且文字、语言能力以及大型活动的组织能力上都与社会需要有着较大的差距。

3.2 建议

3.2.1 建立健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学院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教育实习,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加强与各地市相关单位的联系,主动征求用人单位以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3.2.2 加强就业指导,使毕业生正确认识择业情况

学校、院系应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就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缩小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结果的差距。

3.2.3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强化一专多能:在学习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同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学校的校情和特色,对诸如有氧操、啦啦操、街舞、旱冰、轮滑、毽球、瑜伽健身、拓展训练等时尚运动项目进行必要的简化、改造,使之有效地融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打开就业通道创造坚实的基础。

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坚持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并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心理状态进行指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就必须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地确定人生定位,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3.3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但就业前景是美好的。体育院校要锐意进取,更要积极创新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努力拓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路径。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的地域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学校体育的处境、就业面狭窄和毕业生技能单一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周济.贯彻中央精神,扎实做好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教育大学毕业论文 篇10

关键词:“毕业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大学生在临近毕业之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当他们在升学、求职等方面经历了挫折之后, 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 严重的甚至会产生仇恨、泄愤的冲动和行为, 学生自毁前程的同时也给校园和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家覃彪喜在《读大学, 究竟读什么》一书中谈到大学毕业生的处境时说:“当年的‘天之骄子’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1]高校教育者应给予毕业生特别的关注、教育和引导, 帮助他们完成由学校向社会的顺利过渡。

一、大学生“毕业季”心理特点分析

大学生在“毕业季”的心理状态可以用“矛盾”二字来概括。在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 面对突如其来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社会严峻的挑选和考验, 由于经验匮乏、身心脆弱, 毕业生们极易陷入交织着复杂矛盾的心理境遇。

1.焦虑的内心与迟缓的行动。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大背景下, 临近毕业工作却没有着落的大学生内心充满了焦虑感。一份针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级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当面临择业问题时“‘90后’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较‘80后’更为严重, 且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焦虑和偏执上”。[2]

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 这种焦虑的心理状态并不能转化为推动学生产生积极求职行动的正能量, 相反, 在一些院系组织的招聘会上, 出现了参与学生人数寥寥的冷清场面, 学生的表现较为被动。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值过高造成的, 渴望工作一步到位的学生对理想之外的职位采取了漠视和拒绝的态度, “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还未被广大毕业生所普遍接受。焦虑的内心与迟缓的行动之间的矛盾衍生出来的只能是新一轮的、更为强烈的焦虑心理。

2.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当网络频频发布大学毕业生卖猪肉、捡破烂、做家政的新闻时, 总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据此发出无奈的感慨: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就像两条平行线, 永远没有交汇的一点。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 不少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碰壁, 极易引发失落、沮丧, 甚至绝望的心情, 必须加以及时、有效的调节。

反观大学生创业的事例, 在那些似乎被人瞧不起的行业中, 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如北大毕业生陈生进入养猪行业, 不到两年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百家猪肉连锁店, 营业额达到两亿。又如湖南大学研究生梁明毕业后捡破烂, 几年中从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发展到拥有三家废品回收站。因此,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 必须学会化解、转化矛盾的方法, 摒弃传统偏见, 目标远大不怕起点低, 低门槛也会带你走进大世界。

3.他人的荣耀与自我的挫败。“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更注重自己的外貌、气质、能力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分化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然而, 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当对现实中的自我评价达不到所期望理想的自我标准时, 两者发生矛盾, 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 失去达到理想的自信, 产生自卑的情绪体验。”[3]

临近毕业, 有的学生已经收到了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有的学生与理想的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考上公务员、选调生的学生已经进入政审的阶段。与这部分学生明朗而美好的前程相比, 有些学生的前途仍处在暗淡与迷茫之中。有的学生考研失败, 处于复读还是找工作的两难境遇中犹豫不决。更多的学生则处在找工作的奔忙劳碌和求职无果的痛苦煎熬之中。两相对比之下, 处于失意状态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颓废或者嫉妒的心理, 受这些心态困扰的学生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有的学生与他人盲目攀比导致心理失衡;有的学生眼见前途无望而破罐破摔;有的学生见不得他人高兴, 对身边的得意之人充满了一股莫名的仇恨, 甚至演化为发生口角或打架, 人际关系随之恶化。

4.个体的认知与盲目的从众。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区分‘自我’和‘非我’, 心理学称之为自我意识, 这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自我能力、品质的评价过高或过低都是不适当的。如果对自己估价过高, 就会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 最终导致失败, 别人也会说他妄自尊大, 不知天高地厚, 不愿同他交往, 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反之, 对自己评价过低, 又会产生自卑心理, 精神萎靡不振, 缺乏自信心, 甚至自暴自弃。”[4]大学毕业生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是对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在现实中, 我们看到, 有许多学生恰恰不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 出现了在前途的抉择中毫无主见、过度依赖、盲目从众等心理。有的学生在升学、考公务员、考选调生、去国企、去私企、自主创业等出路面前犹豫不决, 不能综合考虑个人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 知识储备、能力专长等因素做出适合自己的合理规划, 从而导致举棋不定、来回摇摆, 眉毛胡子一把抓, 却什么也没有抓住的结果, 浪费了时间精力, 错失了最好的时机。有的学生缺乏竞争意识, 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竞争, 把找工作这件事交给父母, 过度依赖家庭, 一味地等、靠、要, 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还有的学生盲目从众, 人云亦云, 凡事喜欢效仿身边的同学, 殊不知即使专业相同, 能力、兴趣也可能有很大差别, 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 毕业生要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 准确进行自我评价, 优化心理素质, 克服依赖心理, 增强竞争意识和择业信心, 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二、大学生“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大学生临近毕业阶段突出的心理特点, 高校应在每一年的“毕业季”加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 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对学生因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的过激行为或恶性事件防患于未然, 这对于优化学生素质、维护校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都是十分必要的。

1.优化学生素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其中, 心理素质是基础。高校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向社会输送素质优秀的祖国建设人才。大学生如果没有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素质, 是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 即使在表面上具备了优异的学习成绩, 然而若存在心理上的问题或缺陷, 同样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人才, 是无法胜任其将面对的各种社会责任的。2003年4月, 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在应聘公务员时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 在得知这一结果后, 他用尖刀行刺嘉兴市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 造成一死一伤, 被判处死刑。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终因心理扭曲和冲动毁灭了自己。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在于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 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大学生毕业阶段因升学、 就业、情感等问题所产生的压力进行教育过程的实施, 帮助每个学生营造积极、阳光、自信、向上的心理环境, 纠正一些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进而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维护校园稳定。高校学生毕业阶段的安全稳定工作一直是整个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业季”是校园意外事件的高发期, 大到恶意伤人、 杀人, 自杀、自残事件;小到打架滋事、破坏公物事件, 尤其毕业生离校期间, 学生在校园内酗酒打牌, 从宿舍楼上向下乱扔酒瓶、暖壶等杂物伤人毁物事件已经成为各高校“毕业季”的普遍现象。近年来, 在高校更是出现了毕业生用“裸奔”、“让酒瓶飞”、“被单宣言” 等疯狂行为庆祝毕业的现象。2011年6月29日, 浙江大学一男生决定用爬树跳湖的方式留下自己最疯狂的毕业照, 却最终导致溺水身亡。在高校, 毕业生的亢奋、冲动的情绪和行为还往往会影响、带动非毕业班学生, 使之参与进来, 造成事态的扩大化。这些情况的发生无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文明形象, 也严重危害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 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自觉维护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 保持平和心态, 克服浮躁、冲动情绪, 抵制鄙俗卑劣行为, 保证毕业生文明有序离校,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3.促进社会和谐。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水平、文明程度和身心健康状况是衡量社会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合格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指拥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杰出的业务能力, 而首先应具备的是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我们看到, 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或进入社会之后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严重的会导致自毁前途、危害社会。2013年4月10日, 一男子持刀闯入上海张江路建中路口一家工商银行, 威逼工作人员交出现金, 得手后迅速逃离。经调查, 抢劫者是上海财大一毕业生, 毕业后因事业不顺、 恋情无望, 竟萌生疯狂念头, 光天化日之下蒙面持刀抢劫银行, 当问及犯罪动机时, 这个90后大学毕业生说:“我就是想报复社会。”这种报复社会的行为指向的是不特定的公众, 除了给无辜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伤残, 还让公众产生恐慌并且对国家和社会失去信任, 直接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而许多类似案件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群体中隐藏的诸多心理问题。

因此,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生心理不稳定、 突发事件易发的“毕业季”站好最后一班岗, 针对个别、关注全体, 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确保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人才, 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大学生“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我国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前的半年至一年一般进入实习期或自主择业期, 绝大多数学生已修完全部课程, 出入学校的时间比较灵活, 这给对学生的统一、集中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 “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 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 开辟多块阵地, 有实效、有创新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抓住关键节点, 适时予以指导。“毕业季”的关键时间节点例如:考研成绩公布及复试前后、大型招聘会前后 (求职高峰期) 、毕业资格审核期、毕业离校期等。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这些特殊而敏感时期中的易发矛盾, 给予不同学生群体以及时、适时的指导。如考研落榜学生的沮丧情绪疏导、进入复试学生的焦虑心理缓解、求职受挫学生的压力管理、因种种原因无法顺利取得学位或毕业资格学生的心理指导、离校期间学生亢奋、感伤情绪疏导等等。教育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 分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划分重点时期和重点人群, 以点带面, 既节省教育资源, 又使教育富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2.利用网络优势, 开展全程教育。当今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 网络平台更是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交流方式。尤其在“毕业季”, 学生的流动性较大, 教育者更应注重开辟并把握好网络教育的阵地, 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化和全覆盖。通过建立飞信、 QQ群、班级邮箱, 开通微博、博客, 建立网站等方式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开设网络课堂, 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心灵驿站, 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网上咨询及指导;通过测评、游戏、竞赛等方式普及知识、增强互动。发挥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 使师生之间实现信息互递和零距离沟通, 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调动班团力量, 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既要从教师的层面做好“毕业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同时, 也应从学生的层面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自助及互助体制。因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同学们几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彼此最为熟悉和了解, 教师要积极调动班团干部和集体的力量, 协助班级自主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起班团干部、学生党员、宿舍长责任包干制度, 完善学生间的联络体系, 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 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

4.整合教育资源, 优化服务质量。目前, 我国的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师资不足, 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状况, 对此, 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 引进专业师资, 建立起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心理危机干预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 它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知识。高校应大力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门人才, 尤其应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队伍, 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 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师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5]此外, 积极利用校报、广播站、橱窗等媒介开设心理健康专栏, 聘请专家进行讲座, 提高教育、咨询工作的服务质量, 完善学生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机制, 在整个学校营造起积极、向上、和谐、奋进的心理教育环境。高校还应配套建立和完善考研、就业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使学生清楚政策、掌握信息, 这也会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 在高校中, 临近毕业的学生比其他年级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教育者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更为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使“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奠定大学生积极奋进、健康高尚人格的重要基石, 为大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覃彪喜.读大学, 究竟读什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2:1.

[2]刘娟, 姜喜双.“90后”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665.

[3]张颖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3:95.

[4]徐端海.不高兴了你怨谁——精神健康自我疗法[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3:61-62.

教育大学毕业论文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 毕业生 心理健康 重要性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以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虚拟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实体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寒冬”正呼啸而来。当前,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力度较大的刺激经济措施,但从上述趋势判断,不利影响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明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0万,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除过大学生外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人。其中,1300万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还有800万下岗失业人员,这两大群体构成了2009年就业工作的主要部分。在这个背景之下,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状况, 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调适办法,非常有必要。

二、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2009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由此带来的危害才刚刚开始,大学生就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的受害者。在这次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原本就已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种种压力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和行为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心理障碍:一是认知障碍,包括对就业形势不明,对未来工作期望过低或过高,不能科学选择工作种类和就业地区等,以及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认识不清;二是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急躁、抑郁、恐惧等;三是人际交往障碍,包括怯懦、冷漠,不善于人际交往,甚至存在社交恐惧等。人际交往能力差是存在于大学毕业生人群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仅有16.7%的被调查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差是造成就业困难的因素,大学生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认识还不到位。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宏观调控的滞后性和人才需求迫切性的矛盾,使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部分毕业生就业紧张的问题不可避免。例如,建筑人才现在明显紧缺,但前几年却培养不多;前几年经济管理人才紧缺,现在又出现过剩等。但是,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只重视管理功能,却忽略了其根本指导意义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就业指导的内容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就业信息和组织招聘活动。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知道形势单一乏味,主要是讲座和就业指导课,几乎不含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缺乏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求职道德、成功道路方面等教育。这些导致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竞争时无法准确的自我定位而茫然失措。

2.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不够深入

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该文件的出台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尽管高校对解决人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己逐步取得共识,但针对性强的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依然相对欠缺,没有形成完整的就业心理知道体系。

3.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据相关数据统计,30.4%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前儿乎没有心理准备。对待就业他们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但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在面临就业时就表现为职业成熟度不高,将求职理想化,以至于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心理上难以承受。此次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悄然而至,使得没有心理准备的毕业生们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大环境的变化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

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认识社会与职业,了解职业自我

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人才需要以及各种职业的特点并不了解,这成为大学生业困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从进入大学时起就应该多了解社会、认识就业形势、获取职业信息,特别时对于本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特点,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能力要求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在临近毕业时,还必须了解国家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政策以及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措施与优惠办法等,还要了解各年的人才需要状况与发展形势特点,各地方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情况,以及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等。还应该了解职业自我包括自己的业务能力特点、气质、个性、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方面。认识自己的职业要求与社会发展形势是否相符、估计自我就业程度,并比较自己的职业心理与能力特点与社会要求的差距。总之,在评价职业自我时要客观,要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根据社会的要求去积极发展自己的能力,促进职业自我的完善。

2.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业务能力

大学生要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以便在大学的学习期间能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准备。做好职业规划首先必须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即自己将来希望能在什么样的单位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己希望能取得什么样的事业成功等。其次,要设计自己的职业通道,即确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目标所需要经历的过程、途径,它一般是由一系列的职业岗位构成的。确立了自己的目标,我们就需要考虑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它。应该说达成同一职业理想的途径、方式等都是不同的,选择那种道路则需要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3.培养健全的就业人格,做好应对就业困难的心理准备。健全的就业人格是保障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以下一些人格特点:(1)较强的自信心;(2)自知之明与接受现实;(3)能控制自我情感,具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4)具有较强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2009年,我们面对的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市场萎缩和大学毕业生增长的高峰期的双重压力,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已经成为上至国家总理和国家最高决策层,下至普通学生和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高度重视和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大事,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陶国富.大学生心理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2]葛操.当代大学生心理分析.北京工商出版社,2000.

[3]杨小琼.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研究.广西大学硕士生论文,2007.

[4]上官俊.大学本科毕业生心理现状影响因素的分析.昆明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教育大学毕业论文 篇12

近年来, 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势头强劲, 2001年114万、2003年212万、2005年338万、2007年495万、2009年611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2013年增至699万。与2012年相比, 2013年毕业生人数增长幅度虽然略为下降, 但比2012年增加了整整19万的毕业大军, 使得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扰,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己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3年6月, 时逢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 麦可思研究院举行了“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暨研讨会”。报告中显示, 2013年毕业季的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5%, 比2012同届低了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情况密切相关

(一) 当前高校大学生在择业中的思想状况

1.职业价值观方面。毕业之际, 在去向上, 不少大学生不仅要选城市、选职业、选单位, 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 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或大机关。更多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 导致职业理想模糊化、功利性突出。

2.职业理想与目标方面。部分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优势及劣势缺乏相对客观的认识。以至于职业目标模糊, 就业时“高不成, 低不就”, 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3.心理承受能力方面。不少学生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遇到挫折也容易一蹶不振。因为不适当的自我否定而导致择业失败, 甚至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过激行为。

4.社会责任意识方面。职业选择倾向注重个人发展, 忽视社会价值, 无视对集体和国家所负有的责任。

(二)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

这些思想状况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毕业季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 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由此可见, 有必要强化对在校所有大学生, 而不仅仅局限于应届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三观主义教育”、择业观教育、市场经济知识教育、形势政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处于灵魂的地位。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端正就业观念、培养职业素质, 为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和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 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过程, 也是对已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实践, 是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贯彻和深化。

融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与社会关系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观点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 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明确就业方向;个人价值教育, 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 并以贡献社会为荣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心理健康教育,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增强大学生应对就业挫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择业、就业中得到实践与加强,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系统化。

(三)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 之后,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 也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高度关注。

在管理体系中, 应重点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吸纳和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政治觉悟的辅导员。日常工作中, 使其细致深入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把学生个人与社会需要、现实状况与未来趋势结合起来的, 指导学生全面又不失个性发展。

在教学体系中, 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力量, 更应该增强全校师生对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 领悟思想政治教育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

在服务体系中, 应健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从低年级就开始引导学生树立择业意识、竞争意识, 达到“思想上先就业”。同时, 应加大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 加强社会各界对相关措施实施情况的监督, 为毕业季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摘要:通过对毕业季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了解, 笔者进一步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择业思想, 并且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作用与影响中, 提出多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毕业季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一篇:海洋生物多样性论文下一篇:视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