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教育论文(精选12篇)
90后大学生教育论文 篇1
自我教育, 就是主体能动的对自身进行教育。自我教育的前提是需要主体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并且具有成熟、稳定的价值观, 然后用实际行动对自身进行反思和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是从大学生自身出发,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 能动地对自身进行认识、批评、调节、监督, 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持续不断的改正, 逐步提高自身的修养。90 后大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自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也是大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必备的技能。
一、90 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1. 90 后大学生的特点
2008 年以来, 出生于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的大学生成为我国高校中主要的受教者群体。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科技、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对他们的心理、情感、思维、自我认知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塑造了鲜明的群体优点:一是价值观多元化;二是个性张扬, 聪明活泼;三是外表成熟, 渴望独立;四是自尊心强。90 后大学生鲜明的优点特征使得他们能够紧跟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 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缺点:一是容易受各种风气的影响;二是依赖性强, 心理素质差, 内心脆弱;三是理想信念、意志力薄弱。在缺点的羁绊下, 90 后大学生出现了从思想到行为上的各种问题, 针对他们个性鲜明的特点, 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外部教育方法强制灌输思想给他们已经不再适用。此时, 90 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得以彰显。
2. 90 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
就90 后大学生自身来说, 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今社会多元且复杂, 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面对琳琅满目、充满诱惑的社会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如果不及时调节、治理, 发展下去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大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不仅要靠高校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的是靠大学生的自我调节、控制。其次,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高校对90 后大学生的外在教育转化为他们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与自身内化的程度成正相关,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越强, 内化程度也越高, 然而, 内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自制力较强, 适应社会的能力也相对较强。
就高校发展来说, 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构建和谐校园。由于高校的管理及90 后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够成熟、稳定, 校园偶尔会发生一些危害大学生的事件, 如果在校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都得以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大学生心理的成熟和稳定。每个大学生知道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从而减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负担,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同时使校园变得更加和谐。
二、90 后大学生自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90 后大学生自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90 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够明晰。每个人都是在矛盾中成长, 当理想中的我和现实的自我发生矛盾时, 如果不能辩证地看待、处理这些矛盾, 就会使人陷入困境。90 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迈向成熟稳定的时期, 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不同思潮和思想的影响, 此时会出现价值观多元化。如果自身的自我教育能力较低, 那么就会缺乏客观解决事情的能力, 很可能会被不良思想侵蚀, 难以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自我认知不足。90 后大学生对身边人和事的看法常常带有主观意见且做事容易人云亦云, 从众心理严重, 不能够客观评价自身的优缺点。他们有自己的主观见解却不愿受他人支配, 被教育者强制灌输一些思想但内心并没有认同, 更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不能清晰的制定人生规划, 毕业之后无法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以致影响到生活和发展。
(3) 心理素质低, 意志力不强。90 后的个性特征表现出外表成熟, 内心脆弱。他们生活在父母的襁褓中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 表面的成熟正是掩盖了内心的脆弱, 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不能从容面对, 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 导致做出极端行为, 甚至一蹶不振意志力从此消沉下去。
(4) 独立性差, 依赖性较强。90 后大学生习惯了象牙塔般的世界, 从小到大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衣食住行都有父母百般照料, 他们的独立生存能力相对80 年代的大学生较弱。由于出生的时代背景导致他们对长辈、朋友的依赖性较强, 由于依赖的惯性, 他们的思想会依附于长辈的想法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恶性循环导致依赖性更强, 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弱。
2. 高校在引导90 后大学生自我教育中的问题
(1)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马克思曾说:“人能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大、范围广、内容琳琅满目。当代高校已经是90 后大学生的地盘, 他们个性张扬, 由于大学生本身在做事方面还存在不成熟的表现,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时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如学习压力、师生关系、感情问题、家庭方面的原因等, 如果不能合情合理的解决, 最后会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2)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量没有质, 一些教育者并不是思政科班出身, 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应对90 后大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另外, 管理队伍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够重视, 割裂了大学生自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教育者在对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只能采取走过场、强制灌输的方法, 未能真正解决大学生遇到的问题, 并未对受教者起到实质性的思想改变作用, 受教者也无法真正感受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也无法使其对自身的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3) 高校的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目前, 高校的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了满足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 高校更多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 而没有注重大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提高。大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习学校所开设的各门课程, 不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 结果一部分大学生不乐意去学习专业课, 旷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 大学生在刚入学时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受教者在思想上不认同自己的专业或者没有兴趣去学习专业课程。然而, 态度决定高度, 受教者在心理、品德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使得他们的思想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无法吸收转化为自身的能量, 对受教者来说是百害无一利。
(4) 高校对90 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够重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了解社会、开拓眼界、认识自我、培养自身品性的过程, 可以说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为了有更多时间让大学生学习专业课, 没有足够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更没有足够重视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注重自我教育的提升。
三、提升90 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1. 从90 后大学生自身方面提升自我教育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自我教育的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正确的意识指导人的行为。90后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自身的主体能动性, 要有理想目标和改变自身的强烈愿望, 提高自我教育的意识, 以此不断驱使自己去努力学习、不断的修正自身, 使外在教育逐步转化为内在教育。
(2) 注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 大学生要认同教育者对其思想上的教育和行为上的指导。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形成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 这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应有的知识前提。其次,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解达到一定高度时, 大学生才能真正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3) 善于向榜样学习。一方面, 向优秀老师学习。学习老师的优良行为作风, 并积极主动与老师探讨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另一方面, 向优秀的同辈群体学习, 时刻向优秀同学看齐。包括班级干部、学生会干部、优秀的师兄和师姐等, 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 扬长避短, 找到适合自己的自我教育方法。
⑷善于利用网络媒体。现代化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丰富, 学生要善于利用QQ、微信、微博等通讯工具吸收正确、丰富的知识, 摒弃不良知识。
(5)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生长于温室中的90 后大学生, 大多集长辈宠爱于一身, 自己的衣食住行都会由父母操办, 当遇到困难时却不能够独立解决。因此, 90 后大学生应该多与社会接触, 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 在增加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提高了自身的意志力。
2. 从高校方面提升90 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 设置人性化的课程。学校依据教学计划设置每个专业的课程并安排教师进行上课, 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按时上课, 如缺勤、旷课, 学期末的成绩就会受到影响, 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却对老师的绩效考核影响不大。高校如果能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人性化, 允许学生自由的选择上课的老师、时间和地点并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学生们选择权利加大,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认识自己, 有利于学生提高合理分配时间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提高如何进行取舍、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在校期间大学生学习这些能力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
(2)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首先, 高校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制度, 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避免杂乱无章。在制度上引起教师和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其次, 要完善教育队伍使其具备相应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素质, 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增强自身责任感, 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达到有效解决90 后大学生问题的目的, 同时教育者应引导大学生要意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导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3) 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 运用整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不仅要对90 后大学生传授思想政治教育课, 还要深入学生群体, 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适当放手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中有一种模式为“小先生”教学。其中包括“学生教育学生, 人人争当小先生”的教学形式。教育者把这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支持受教者中“小先生”组织形式, 这种形式可以使大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对方的行为习惯, 这对受教者有重要作用。
(4) 充实校园文化。环境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方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提升90 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不仅要提高校园的整体环境, 而且要提高学校的软文化实力。首先, 美化校园环境。比如在校园里悬挂保持校园整洁的横幅、在教学楼和图书馆张贴要勤奋学习的标语、在小花园里竖起爱护花草树木的指示牌等, 这些简单的标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 使大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意识, 明确自身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其次, 开展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体育比赛、歌咏比赛、自我教育演讲比赛、优秀学生交流会等, 开展丰富的大学生业余活动, 以此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最后, 充分利用多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比如通过校园广播、微信平台、QQ、专家讲座、师生谈话、调研等多种形式宣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等, 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5) 丰富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与社会接轨, 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90 后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所提供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自己也应该主动去参加社会实践, 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经过社会实践后, 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发现自身的优缺点, 从而为提升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能够逐渐增强其学习乐趣和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长期坚持下去, 能够不断的改造自我、完善自我。
总之, 自我教育就是使大学生的内因发生实质性变化, 使其能够独立去认识、辩证地看待事物, 能够合理的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最终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高校应高度重视90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90 后大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 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和自我认知能力, 制订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保障自身的长远发展,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4]何一成, 杨喆喆.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提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8) .
[5]张官禄.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自我教育机制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6) .
[6]刘黎明, 刘汝萍.论雅斯贝尔斯的自我教育观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 2011 (6) .
[7]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 (4) .
[8]金丽华, 乌力吉那顺.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相应教育措施[J].前沿, 2013 (1) .
90后大学生教育论文 篇2
[摘要]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四个层次来论述“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开展途径和对策,以期为改善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提供相关帮助。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恩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的精神体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方面反而出现了不少问题:人们开始浮躁、欲望膨胀;人与人很多交往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为了利益渐渐迷失自我,变得狭隘、自私。当前“90后”即将步入社会承担责任,日渐从“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当前社会存在诸多对“90后”大学生的偏见,尤其在感恩意识方面体现最为突出。然而“90后”大学生确实在对父母的感恩、对社会的回报等方面存在令人诟病之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一“、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90后”大学生的特质来说,他们大都有着较为独立的思想和较为开放张扬的个性,但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形成对自我的过分重视与强调,忽视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具体来说,“90后”大学生在当前的感恩意识缺失情况可以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层面来看:
1.从社会层面来看,对社会和他人的回馈意识冷漠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必须要与社会和他人发生联系才能真正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然而部分“90后”大学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不关心社会和国家发生的大事,更不要说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也比较封闭,与社会脱轨,更不会花费时间去关注社会与国家。他们缺乏主体意识、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常常抱怨社会对他们不公平。具体到“90后”的个体上,主要表现在对于考试和助学贷款等方面的诚信缺失上。
2.从学校层面来看,对师长的教育之恩缺乏
在大学生活中,与大学生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教师,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直接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的开展水平。尊师重道并非空言,在实际生活中每名“90后”大学生都应该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为这四个字作出注脚。然而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的迟到、早退,或无故旷课,乃至随意进出课堂等都是对于教师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更有甚者,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提起母校却嗤之以鼻,对于曾经苦心教导自己的老师不屑一顾。这种行为不仅表现个体在道德素质上的缺陷,更为“90后”大学生群体抹黑。
3.从家庭层面来看,对父母的孝亲观念淡薄
无论是儒家的《孝经》还是《弟子规》,无一例外地强调了敬老孝亲的极端重要性。“孝”正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和起点,因此作为“90后”大学生必须要非常重视对父母的孝顺和对长辈的感恩。然而一些学生不知道父母生日,不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给父母适当的关心与关怀,特别是很多“90后”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孝亲观念极为淡薄。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多元的西方文化冲击和传统道德文明的弱化,淡化了社会感恩氛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和推进,带来了利益主体和观念的多元化,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少人为了金钱和利益甚至将亲情、友情抛在脑后。自近代以来,西方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思想糟粕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伦理架构,出现了重视自然科学轻视人文科学、重视工具性知识轻视文化涵养、重视功利化价值取向轻视集体价值观念等问题。另外,一些网络思想毒瘤也给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90后”造成了影响,导致他们出现了价值观的扭曲和异化。正是由于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难以让感恩之花在“90后”大学生心中扎根,感恩意识在思想尚未成熟的“90后”大学生当中也逐渐被弱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2.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和教育方式的简单化,影响了感恩教育的实效
一是教育的功利化。一些高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行为越来越功利化,为了提高就业率让更多的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学校更加注重的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应考的能力,学生所需要的道德和精神上的教育往往被忽视。二是教育方式单一。感恩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方式单一化阻碍了感恩教育的顺利进行,弱化了感恩教育的实效。表现在:教育主要以授课为主,缺少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弱化了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有些教师倾向于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忽略了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全面综合的发展;实践面不够宽广,进行感恩教育的场所大多以教室为主,大学生没有机会去接触社会、深入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就不能感受到感恩教育的意义。
3.家庭教育观念的偏颇和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弱化了感恩教育
很多人批评“90后”大学生不懂感恩、不愿感恩、不会感恩,其核心与本质正是对“90后”大学生极端个人主义的抨击。很多批评将“90后”大学生视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的“冷漠一代”,这无形之中为“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埋下了隐患。同时,一些“90后”大学生表现出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淡薄的弱点,他们极度自我中心化。一方面,“90后”大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缺乏正确的认知;另一方面,部分“90后”大学生性格敏感、容易冲动,意志力较差,略有成就就会盲目自大,而稍遇挫折就会垂头丧气,这些都导致部分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大学生不能做到心存感恩之情、身行感恩之举。
三、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学校、家庭是与“90后”大学生作为个体而出现的不可割裂的系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其感恩意识,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四个方面着手。
1.营造感恩的社会氛围,宣传感恩教育思想
社会环境是“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大舞台,是加强感恩教育的最好课堂。包括政府、企业、传媒等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机构要有意识地推进社会感恩氛围的营造,不断塑造并发挥正确的榜样作用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新媒体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社会舆论引导方式,为“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提供更加坚实淳厚的社会氛围。通过社会各主体的共同努力,营造出全社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社会氛围,发挥社会舆论的正能量,从而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供助力。
2.坚持高校主阵地,注重感恩教育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是加强“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主战场和主渠道,坚守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主阵地正是提升“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关键。一是要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实现感恩内化。从思想方面启发“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从情感方面培养“90后”大学生感恩情怀,从品行方面促成“90后”大学生的感恩践行。二是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感恩意识,让教师作为富有正能量的火把不断将感恩意识传递给每名“90后”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做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领航者。三是要不断提升“90后”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和人文精神关怀,在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感恩意识,从而实现大学生精神内化的过程。四是应该不断开展针对于“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教学实践活动。
3.重视家庭教育熏陶,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功能
托尔斯泰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曾论述,“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因此,提升“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要重视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一是要求家长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家庭感恩情怀教育。家长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还应重视子女的情感疏导和道德教育。家长对子女要关爱,但不能溺爱,对子女的关心不仅在物质领域,更要涉及精神领域,重视子女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子女的健康人格,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知恩、感恩。二是树立感恩榜样,优化家庭感恩氛围。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养成和道德修养。家长应主动积极地营造家庭和睦融洽的氛围,做到互敬互爱、谦让包容,让孩子体会“感恩”带来的温暖。三是要注重关爱与理解教育,培养子女的感恩意识。
4.加强自我教育,提高感恩认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真正的教育乃是自我教育。”要想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形成联动力量,来助推“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展开,必须以“90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为落脚点。“90后”大学生应以“慎独”精神为原则,积极带头践行感恩行为,坚决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做到严于律己、知行统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同时在“90后”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唤起他们内心的感恩意识,最终目的就是要让“90后”大学生将感恩意识内化为感恩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龚宇平“.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0中):51-52.
90后大学生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90后” 感恩教育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39-01
1 “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新特点
追求个性是“90后”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他们张扬、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团队协作意识差;他们的第二个特点是是非淡薄,意识形态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化;第三个特点是单纯脆弱,情绪冲动偏激,自我调控能力差;第四个突出特点是依赖网络,虚拟沟通过多,社会关系网络化;第五个特点是虚荣冷漠,感恩意识匮乏,报恩施恩能力差。
2 “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家庭教育不健全
一方面,家庭的过度关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的孩子,他们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另一方面,父母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否考上大学、能否找到一份高薪工作,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2.2 学校德育的缺失
我国的教育过于注重实用性而忽视了育人功能。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可避免的会忽视感恩教育。同时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长远规划,这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
2.3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公民道德体系尚未形成,旧有的道德约束机制处于失范状态,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感恩意识缺失现象比较严重。随着职场竞争的激烈和社会交往的扩大、家庭职能的弱化,人们对家庭的依恋大大降低,随之而来的是亲情、恩情关系的淡化。
2.4 大学生自我教育失衡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淡薄。他们在认识自身的差异时难以客观比较,容易产生不满、憎恨等间接自我否定的情绪,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之一。
3 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3.1 构建感恩教育体系
3.1.1 三位一体,多方努力,构建感恩教育网络
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感恩文化建设,专门成立感恩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感恩教育的领导、规划和决策等重大事项,同时构建了“学院党委—学工办团委—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这一感恩教育工作主线。
3.1.2 认真规划,深入研究,探索感恩长效机制
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在积极组织各项感恩活动的同时还努力探索开展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先后制定了《关于开展以“感恩父母·点亮真情·回报社会”为主题的寒假“八个一”活动的通知》、《计算机学院关于开展四个感恩教育活动的通知》、《计算机学院关于开展回首·感恩·参与·贡献迎校庆系列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阅读·进步·感恩·大爱”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的通知》等文件,此外该院德育工作者还积极进行感恩教育理论探索,以提升实践能力及水平。
3.1.3 抓住契机,精心组织,营造感恩校园文化
为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内在素养,必须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中。计算机学院在开展常规感恩活动之余抓住契机,利用突发事件开展活动,强化感恩教育效果的做法很有意义:计算机学院针对2008年的汶川地震,开展了缴纳特殊党团费、“心理关爱驿站”等活动;针对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开展了“回首·感恩·参与·贡献”迎校庆系列活动;针对2010年检查出身患白血病的困难学生,组织了大型的爱心募捐活动。
3.1.4 扩大影响,推广实施,共建和谐感恩社会
大学生感恩人格主要由社会文化环境塑造,我们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指导,制造积极的舆论,树立感恩的楷模,为培养感恩意识创造和谐的大环境。只有全社会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存留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家庭、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
3.2 丰富感恩教育内容
3.2.1 感恩社会,立志报效祖国
计算机学院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重大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雷锋纪念日开展 “薪火相乘,雷锋常在”系列学雷锋活动;清明节组织“感恩先烈,祭奠英魂”扫墓活动;建党纪念日开展迎七一新党员集体宣誓活动……
3.2.2 感恩父母,亲情之树常青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有不少大学生过多的关注自己,对于父母亲人的辛苦养育漠然视之。为了改善这种现状,计算机学院开展了感恩父母系列专题活动。“八个一”感恩行动:要求学生寒假回家,至少“为父母做一顿饭、谈一次心、敬一杯酒、说一句祝福的话、鞠一个躬、干一些家务活、洗一次脚、照一次相”。
3.2.3 感恩老师,红烛之光常明
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圣洁光荣而艰巨的。教师用自己的汗水、心血和智慧精心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计算机学院在教师节开展了“四个一”尊师重教活动:发送一条短信,送去祝福之情;献上一张卡片,祝福老师永远年轻;送一杯清水,滋润老师干渴的喉咙;邀请一位老师参加班会,与老师共度佳节,时刻感谢老师的培育和警醒之恩。
3.2.4 感恩他人,优化生存环境
在感恩教育中,大学生深化了社会和他人对自己付出和奉献的认识。感恩他人益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完善精神品格。在感恩教育中,大学生们懂得了周围人们对自己的付出和奉献,他们就会主动、自觉地去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关爱他人。在互相关爱中,他们自然就加强了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段勇军.网络环境下思想教育的特点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1):26-27.
[2]魏燕霞.新时期“90后”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科教文汇,2010(8):141-143.
“90后”学生的挫折教育 篇4
一、挫折教育的作用
1. 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人的某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对于“90后”学生而言, 当其遭受挫折时, 便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 越不容易找到答案, 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探究精神, 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 切实掌握知识。
2. 挫折教育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
一些“90后”学生由于成长条件优越, 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3]。在这种情况下, 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 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 应当在事后向学生说明, 打击不是目的, 而是希望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 让学生受到教育, 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 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 戒骄戒躁, 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3. 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应用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的知识或者经验解决问题固然令人感到欣喜, 但毕竟直接来自于他人, 没有趣味性与探究性, 学生的获取是枯燥无味的、被动的。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究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才是更有意义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攻克一个难题, 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也将大大增强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4. 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 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90后”学生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 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 如同温室里的“花朵”, 将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而只有学生在学校中就遭受许多挫折 (无论这种挫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 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 今后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挫折教育的方法
1. 首先要让“90后”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挫折, 但挫折是正常的,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使学生懂得在人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教育学生认识挫折的两面性, 挫折既是成长的不利条件, 又能砺人意志。面对挫折, 学生应抱有自信和乐观的情绪。同时, 学生在顺利经历挫折后的行为和情绪的反应又能积极地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4]。
2. 教育“90后”学生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 即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生健全的心理和其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成正比的。应教育学生要有清晰的自我意识, 能随境遇的变化改变自己;情绪稳定, 善于与人友好相处;意志坚强, 勇于在竞争中磨炼、提高自己;乐于学习, 有明确的进取目标;遵纪守法, 与现实环境能保持良好的接触;沉着冷静, 对各种问题都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和安排。
3. 培养“90后”学生经受挫折的意志力。
要创造一定限度内的挫折情境让学生感受挫折, 感受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理智而现实地走出挫折, 从而培养锻炼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 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培养锻炼坚强意志力的机会, 使学生不仅能够安于胜利和成功, 对待挫折和失败也能够泰然处之。
4. 注重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积极鼓励。
根据学生个性实施挫折教育, 这和心理教育中“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性原则”是一致的, 即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式开展工作。教师应通过语言、文字甚至行为等多种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疏导和帮助, 使学生得到启发和教育, 从而缓解学生因挫折而造成的心理紧张和彷徨, 提高学生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5. 教育“90后”学生善于调整目标, 降低不合实际的期望值。
挫折与失败的出现, 很可能是因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 目标偏高, 而为现实条件所无法企及[5]。“90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条件优越, 经历简单、顺利, 在制订目标和追求成功上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甚至好高鹜远, 企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往往自我制造挫折, 结果可想而知。所以, 我们要教育学生“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要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当前实际结合起来, 降低不合实际的期望值, 脚踏实地, 韬光养晦, 百折不挠, 厚积薄发, 用每一天的汗水和努力去赢得精彩的未来。
挫折教育, 是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学校和家庭应通过不同形式对“90后”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高等学校作为“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 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应当视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基地。实践证明, 在学校教育中, 不失时机地将挫折教育机制引入教育过程中,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摘要:文章探讨了高等学校对于青年学生尤其是“90后”学生开展挫折教育的必然性。“挫折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的流行语, 由于缺少挫折教育,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青年学生面对困难的畏惧情绪严重。数据显示: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20.23%, 且呈现日趋增高的趋势。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尤其是“90后”学生的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等学校,“90后”,挫折教育
参考文献
[1]新网新周刊新浪网
[2]张淑君.加强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点建议.
90后大学生教育论文 篇5
摘 要: 在社会快速发展价值观面临多元化的背景挑战下,德育教育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目前“90后”大学生在感恩方面出现了忽视亲人养育之恩、忽视师长教育之恩、忽视社会给予之恩的不足。“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全面塑造,在校园中强力培养和在社会中提倡奉献,才可以全面提升“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感恩教育 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96-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其重要内容就是做好感恩教育。当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构成的主体,在他们中开展感恩教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在文化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和冲击下,“90后”大学生在感恩方面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本文就“90后”大学生感恩的现状表现进行探讨,探索对“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感恩教育途径,以期促进高校感恩教育取得实效。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是在我国的历史名著《三国志》中的“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是一种报答,在现代的社会中感恩是给予其他人帮助。“感”是感动的意思,“恩”是恩惠,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他人的积极回馈过程。在我国感恩被作为一种传统的美德被推崇,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美好品质。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感恩教育是一种氛围的教育,在遵循一定的德育教育规律下,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等,通过感恩内容,形成一种在教育过程中的全面性感悟,促进知恩、感恩和报恩,形成在教育过程中人文情怀的积极塑造过程。在高校内部来看,感恩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塑造,以及能够全面性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动[1]。
二、“90后”大学生的感恩缺失现状
如前所述,“90后”大学生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加之他们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缺乏“分享”、“担当”、“感恩”教育,造成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更加追求自主性,认为一切所得均是合理的,无需回馈的。总体而言,他们的感恩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父母:忽视亲人养育之恩
据相关数据统计,当代“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达90%,在“6+1”的家庭背景中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造就了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享乐的思想充斥在他们的头脑中,在习惯了自己的要求能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为所欲为,认为自己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和无需回报的,将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照顾等看做一种理所当然。中华美德的“孝为天下先”等传统美德已经被彻底的遗忘[2]。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家长要求苛刻,对自己要求很低,大多数大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只有在“断奶”时才想起给父母打电话。所有这些都是忽略亲人养育之恩的表现形式。
2.对学校师长:忽视师长教育之恩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抑或神龛上供奉的“天地君亲师”,虽有封建社会的影子,却阐释了恩师的神圣,教育世人应懂得尊敬师长。对师长的教育需要一种求知的渴望,对师长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当今社会上一些腐朽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90后”大学生的心灵[3],他们上课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置讲台上的老师于不顾,上课吃零食、玩手机、聊天,课后给老师取绰号;随意品论老师,缺乏敬意,有时竟然能对教师大打出手,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他们渐渐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
3.对社会:忽视社会给予之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经济极大的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受到功利因素影响,当代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4]。由于在校“90”后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这些负面价值观直接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出现了唯我化、功利化、利己化等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上,他们怀揣好人无好报、明哲而保身的思想,时常将集体和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以十分冷漠的态度回应社会关怀[5]。
三、培养和提升“90后”大学生感恩的对策
“90后”大学生的感恩思想教育应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要依赖于学校的课程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更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考量,影响和督促“90后”大学生主动树立感恩思想和理念,为学生搭建实现感恩行为的活动平台,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共同营造“90后”大学生感恩思想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1.在家庭中全面塑造
父母是孩子的最早、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作为“90后”大学生家长必需明白,孩子的成长、孩子的优秀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些成绩来说明,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90后”虽然从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只不过是家庭的一员,而不是家庭的中心,更不是核心,不能过度的溺爱,使他们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也使其缺乏分享精神和社会责任感[6]。家长在关爱“90后”的同时教给他们以一种感恩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同时需要家长自己做好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推动“90后”大学生的感恩的塑造,促使他们形成对父母感恩,对社会感恩,以及对于他人的感恩。
2.在校园中强力培养 首先,学校提升感恩教育的意识,强化思政方面课程的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机制,将感恩教育的可行性进行细化。学校可以将感恩教育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的范畴,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把感恩教育同生命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为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建设灵活的教育模式。“90后”大学生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在互联网+环境下随着“微应用”的普及和推广,各种教育宣传新途径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逐步走进大学生并成为他们日常沟通、交流、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学校中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利用有效途径建设灵活的教育模式,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利用微宣传的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时效性不强,就目前而言,众多高校均建设了微博系统,但是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造成微博更新速度慢,时效性不强,对“90后”学生而言就失去了新鲜感;二是缺乏挖掘身边的正能量,指引性不强,在各校的微博信息中,往往都是和本校学生“距离”较远的先进事迹,而忽略了校内学生正能量的挖掘和宣传,让学生感到正能量的作用遥不可及,从而弱化了正能量的指引作用。
最后,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90后”大学生的感恩品质。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也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感恩教育而言,学校在建立感恩教育机制的同时应重视实践教育手段,重在抓落实。在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环节中,可以开展诸如在大一新生入校后开展“心存感恩,成就人生”的征文活动、“感恩你我,书信传情”、“我给家长的一封信”、“感恩,不让爱我的人失望!”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对身边的人主动关爱、积极帮助。
3.在社会中提倡奉献
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时刻提醒我们要懂得感恩和学会感恩,良好的氛围可以使“90后”受到感染和熏陶,我们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感恩思想的宣传,借助现代网络媒体进行感恩主体教育,例如网站、视频、微博、贴吧、空间、论坛等宣传感恩故事举办感恩活动,传播感恩。同时,积极开展“感动人物”评比活动,在社会层面充分挖掘典型、宣传典型,使他们的感恩典型事迹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引导“90后”大学生意识到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追求。
结论
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情境教育为载体,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进行联动、全方位、多渠道进行教育,最大限度营造“中华传统,感恩有我”的氛围。激发他们的感恩心、责任感,让“90后”大学生从心底迸发出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追求。
参考文献
90后大学生教育论文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
本次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面向河南省部分高校,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850份,经过整理,确认有效答卷为1843份,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的经济来源等18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调查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消费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一、“90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
家庭是“90后”大学生的第一经济来源。调查结果显示,1843份问卷中的“经济来源”项,“家庭”占66.2%,“借贷(含助学贷款)”占7.3%,“打工收入”占6.1%,“亲友资助”占5.4%,“奖助学金”占15%。“90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虽然呈现多元化,但是家庭仍然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支柱”,家庭经济收入直接决定着学生在校的消费水平。
二、“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1.消费容易出现潮汐现象
“90后”大学生群体追求高度一致的“时代风”,喜欢“跟着感觉走”,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中的信息传递有着高度的集中性,容易使得一个新事物在大学生消费市场某一个节点上呈现突然的高峰。如在培训方面,出现过“寄托”潮、考证潮等;在消费品牌方面,出现过手机潮、MP3/MP4潮、上网本潮等。
2.由追求个性消费带来普遍消费
据调查,“90后”大学生普遍追求个性、独特、新奇、时髦的产品,否则就“OUT”了,就不“MAN”了,但与此同时,个性、独特、新奇、时髦带来的往往是流行、普及甚至是泛滥。调查显示,五成以上的“90后”大学生喜欢购买“独特风格的产品”,甚至是“另类产品”。
3.实惠仍是“90后”大学生消费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在个性与大同之间,在“OUT”与“IN”之间,在流行与实用之间,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是实惠和实用。例如:一些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实惠”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类似的特征在促销方式的选择上,尤其是网上购物方面也有体现,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促销方式是秒杀、打折、赠送小礼品。
4.情感消费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90后”大学生普遍认为,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像同学、朋友、师生和家人的交往,尤其是谈恋爱等,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支持。据调查,“90后”大学生每学期用于通信(包括手机、上网)的平均费用约为300元,每学期同学、朋友、老乡生日和节日庆典等需要支付礼品的平均费用约为200元,甚至有时入不敷出也要想方设法“慷慨解囊”。
三、“90后”大学生在消费行为方面的误区及存在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因此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习惯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对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密切相关。
1.爱情投资
爱情需要浪漫,而没有金钱是浪漫不起来的。情人节、妇女节、七夕节、元旦、国庆节、圣诞节甚至是劳动节,节日礼物一件都不能少。现在不少校园里“礼轻情义重”被嘲笑为“陈旧思想”,钱本身不重要,但舍不舍得花钱很重要。因此礼物价格的高低,变成了衡量爱情真挚与否的重要砝码。
2.穿衣打扮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有些女生,化妆品必用名牌,每月为护肤化妆、买新衣服花的钱就上千。大一大二还好,穿个“柏仙多格”“佐丹奴”就满足了,到大四要找工作时,砸在包装自己的行头上的钱就有几千元。“美容、护肤、时装”在女生中是永远不过时的话题。校园的“小资”们是不屑于用“大宝”“小护士”的,护肤起码也得是“夏士莲”“旁氏”这一级别的;做头发要去专业名店,美容得办月卡;“真维斯”“班尼路”对她们来说不算什么,“达芙妮”专卖店里,她们是常客。很多人为了“美丽”不惜代价,可以“一掷千金”。
3.饮食住宿
有的学生嫌学校宿舍条件不好,自己每月花几百元在校外租房,还配置热水器、空调、电脑等,要求再高一点的,有专门的保姆伺候。有的高校密集地区附近,甚至形成了学生公寓产业。校园中的各种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结识朋友、与人交往的机会,每到晚上或周末,高校周边地区的饭店就挤满了学生,他们和社会人员一样推杯换盏、交际应酬。今天庆祝生日,明天同乡聚会,后天联络感情;这次你买单,下次就该我做东。而大学附近的洋餐馆,尤其是麦当劳和肯德基,主角也往往是寻求浪漫的大学生。
4.电脑手机
校园宿舍中电脑的普及率节节攀升,计算机系的学生自不必说,在文科区某寝室看见几台电脑也不是什么稀罕事。电脑,是否真的物有所用?浪费了金钱是小事,沉迷于五花八门的电脑游戏和虚幻的网络世界而荒废了学业、消磨了意志可就危险了。不同款式、品牌的手机让众多手机持有者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人用手机聊天,每月话费要上百元,更有甚者不顾及自己的经济状况,盲目跟随潮流,为用手机勒紧裤腰带,“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四、“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几个切入点
“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应当包括:倡导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倡导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观,不提倡吝啬型消费观;倡导理性消费、理性行为,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倡导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遣性消费,从而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等。
针对“90后”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消费道德教育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正确引导。
1.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
首先,要用德育这块 “基石”,教育学生学会消费,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其次,用消费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比如,开设《消费经济学》《消费常识》等消费教育课程。再次,举办系列消费知识专题讲座,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工具,通过校内宣传媒体,引导高校消费舆论,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
2.加强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教育培养与引导
充分发挥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学校社团,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如开展消费问题研讨会、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品鉴别与鉴赏、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还可以成立各种节俭组织。这些都有助于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
3.家庭要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差,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实际上是自己在攀比,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总之,“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要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正确把握“90后”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加强对他们做人的理念教育,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1]魏华伟.浅谈素质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J].平原大学学报,2003,(3).
[2]李斌.大学校园已告别“寒窗时代”[N].中国青年报,2004-12-29.
[3]张立彬.大学生消费道德亟待关注[N].光明日报,2002-01-30.
“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探索 篇7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多为独生子女, 倍受家人呵护, 自我意识较强
1978年, “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此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 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中开始普遍实行。到了20世纪90年代, “计划生育”已经从政策实施最初的硬性规定成为了年轻父母们坦然接受并且主观上认可的生育政策, 大部分家庭只要一个孩子, 这也就使得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 几乎都是家人的掌上明珠, 爸爸妈妈, 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都会对其倾注所有的关心和爱护, 不让他们受到一点委屈和伤害。毫不夸张地说, 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相伴, 他们对于“集体”、“合作”、“分享”、“奉献”这些词汇的体会并不深刻, 相反, 独生子女更显著的特点是自我、孤僻、叛逆和任性。
2成长环境复杂, 个性鲜明张扬, 想法另类独特
“90后”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最辉煌时期出生和成长, 同时他们的成长也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改变, 进入21世纪,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国际间交流日趋频繁, 他们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也拥有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 电视、手机、互联网为他们传递最新鲜的信息, 汽车、美食、宽敞的住房让他们的生活便利舒适。在基本生活保障得到满足的前提下, “90后”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念, 他们不愿意人云亦云, 更不甘心随波逐流;他们渴望与众不同, 希望被人关注, 于是“90后”都变得个性十足, 自信张扬, 喜欢标新立异, 常有惊人的想法的言论。例如1991年出生的郭美美, 其通过微博多次炫富的行为饱受诟病, 而郭美美事件绝不是个体事件, 这类事件如今已经屡见不鲜。
3自信与脆弱共存, 独立与依赖结合
“90后”从小就是在家人的宠爱和赞美声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说错了话或者做错了事, 由于家长对孩子过于疼惜, 因此他们很少受到家人的批评与责备, 一般情况下, 家长最多告诉他们下次不要这样说这样做了。更有甚者, 在影视剧和现实生活中都有所体现, 有时孩子做错了事, 还会得到长辈的赞扬, 乃至鼓励孩子要更加霸道, 对惹他不高兴的同学就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在这种畸形的家庭教育下, 孩子也形成了一种畸形的自信和自我意识, 他们认为自己想的做的都是对的, 固执己见, 不听取他人意见, 以至于到了一种自负的程度。而与此同时, “90后”又十分脆弱, 他们做惯了家中的“小太阳”, 凡事都有家长为其撑腰打伞, 一旦在学校被教师批评, 或者在求职时碰了钉子, 更容易一蹶不振, 感觉自己失败和无能, 从而对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困境分析
1道德观与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
新中国成立后, 出生于50、60、70年代的人生长环境相对简单, 从小受到的道德教育也是比较传统和正面的。例如, 50年代的人极具爱国情怀, 60年代的人注重集体主义, 70年代的人也是从小听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 他们更加具有奉献精神和合作意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80年代的青少年便开始广泛接受多种文化的冲击, 到了“90后”这一代人, 他们成长于新世纪, 是我国社会经济变革最为巨大的时期, 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加宽松和开放, 信息传媒技术飞速发展, 海量的信息使“90后”的思想更加活跃, 但是良莠不齐的信息也无疑对青少年带来了负面影响。在高度开放的社会和时代, 本土文化与取向各异的外来思想冲击碰撞, 如果年幼的“90后”无法恰当取舍, 将会出现价值观错位、道德观混乱的的后果。
2家长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压力下忽视了家庭德育教育
“90后”家庭道德教育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为“90后”少有兄弟姐妹, 奉献、分享、合作的意识很难靠自己树立起来, 所以需要父母长辈在潜移默化中向其渗透和灌输。但是普遍的现象却是:父母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 备感压力, 每天都会在工作上倾注相当大的精力, 于是鲜有陪伴子女的时间, 加之只有一个掌上明珠, 更是对儿女极尽宠爱, 好吃的好玩的想让孩子完全独享, 不舍得亏待孩子一丝一毫。于是, 不要说“分享精神”, 即使自己的要求已经得到家长的满足, 还企图得寸进尺, 更进一步。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小, 长大后就会懂事, 殊不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当孩子的道德观完全形成后, 就悔之晚矣。
3个别德育工作者责任心缺失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说十句不如做一次更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作为德育教师, 首先自己具备怎样的品德是十分关键的。然而事实上, 教师也是普通人, 普通人都有德行优劣之分, 教师也一样。近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从众多媒体获悉很多教师失德的案例, 作为一校之长, 带多名女学生在宾馆开房, 虽然事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但却难以弥补小学生遭受的伤害。这些披着教师神圣外套的人, 离开课堂却做出令人发指的恶劣行为, 试想:这样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做出怎样的表率?如何能够让他的学生成长为道德规范、品性健全的优秀人才?
三“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路径探索
1教师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道德典范
面对“90后”大学生的很多行为举止, 50、60甚至70年代的教师都感到难以理解, 无法与之思想沟通, 但这不构成降低德育教育标准的理由, 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及能力指导, 要求教师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以便能够贴近学生,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认清自我, 塑造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均不可忽视。第一, 在言传方面, 教师要做到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通过直观、正面的表达方式, 把正确的道德观念传达给学生。切忌生搬硬套、空话连篇。第二, 在身教方面, 教师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上课下、生活工作、人前人后、语言行为都要表里如一, 做一个受人尊敬的道德榜样, 让学生以像老师一样为荣, 希望和教师一样优秀, 自然而然地去模仿, 进而靠近榜样的形象。
2把握学生特点, 构建网络德育平台
据第30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止到2012年, 我国即时通讯应用的网民占有率达到82.8%, 用户达到4.45亿, 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已成为“90后”的重要交流方式。而网民中博客、空间、微博的使用率均超过50%, 在网上, “90后”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情感更为真实, 他们乐于通过网络记录生活、发表观点, 每天登录自己的个人主页已经成为众多“90后”必做的功课, 因此, 如果教师能够把握这一特点和趋势, 将德育课堂在网络平台构建起来, 通过建立QQ群、开通德育教学空间、注册德育课堂微博账号让学生关注并参与讨论, 通过这些平台以幽默、风趣、符合“90后”心理特点的方式渗透德育内容, 吸引学生的点击和关注, 并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隐性问题, 在线教育引导,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尊重学生, 平等对话, 因材施教
“90后”的孩子平等意识特别明显, 希望与他人, 包括教师身处一个平等的平台上, 而不想做教师的附属品, 同时他们渴望得到尊重, 他们有着极其强烈的情感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诉求。因此作为德育教师, 应该把如何改进自己的德育教育方式作为一个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 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学生不会相信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教师所说的任何话语, 更不会配合一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老师开展教学工作。只有当师生之间真正实现了互相尊重, 平等对话, 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知道老师是为了学生好时, 教学工作才会顺利开展, 教学效果才能有效体现出来。
4学校、社会、家庭有效结合, 打造立体化德育网络
学校是教育的前沿阵地, 但绝不是唯一的阵地, 都说社会是一个大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可见, 学校、社会、家庭对于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倾注再大的精力, 学校投入再多的成本想要在德育教育上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旦学生走出校门, 在社会上看到的都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正反错位、善恶混乱的现象, 那么必然会对学校的教育产生怀疑, 不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此外, 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当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要学会与同学团结协作, 在宿舍与室友和谐相处, 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时, 如果家长给孩子灌输的理念是“在集体生活中不能吃亏, 处处都要比别人强”的话, 可想而知, 学校的德育教育必将付之东流。因此, 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重视起来, 为了孩子的将来, 共同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教育网络。
参考文献
[1]张光映.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的原因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3) .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7) .
[3]林良盛.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初探 篇8
一、“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党性教育研究现状
课题采用文献调查法进行研究, 以“党性教育”作为题名在中国知网期刊网平台上进行检索, 共有论文4731篇, 以“大学生”和“党性教育”作为题名, 检索到的论文友262篇, 占所有“党性教育”论文的5.54%, 而以“大学生党性教育”为主题, 检索到的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仅有2篇。从论文的发表年份、数量及所占比重来看, 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 直到本世纪才开始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近五年的研究论文约占论文总数的55.73%。不难看出, 学生党性教育研究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 且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多以理论探讨为主, 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导致文献研究缺少一定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一代, 或多或少都具有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明显的进步性。他们思维活跃、渴望知识、大胆创新、锐意进取, 但部分“90后”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功利化、政治意识直观化、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淡薄, 人生信念也逐渐以市场价值为导向, 信仰危机频出的事例, 也是屡见不鲜。再加之, 他们年纪轻, 社会经验少, 思想和性格也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阶段, 预防和平演变能力较差, 导致出现理想迷茫, 信念动摇, 党性意识产生疑惑。综上所述, 新时代背景下成长的“90后”大学生的特质对高校党性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 必须充分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向,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与时俱进, 因势利导, 紧跟时代脚步, 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 从夯实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基础工作做起, 促进大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党员的主要阵地, 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 使每个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 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尽管高校已意识到大学生党性教育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
1. 党性教育力度薄弱, 入党动机出现偏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追求丰富物质生活的满足成为人们的主要动力。精神追求给物本主义、实用主义让位。有研究表明部分学生入党是出于找工作、提干、保送等实用目的, 入党目的不纯, 立场不坚定, 意志薄弱, 入党动机仅停留在为达到某些功利性目的现实层面。
2. 党员的模范带头意识淡化。
大学生党员就应刻苦努力、积极进取、勇于奉献、做好表率。然而, 大学校园中学生党员争先创优的模范事迹却并不普遍。许多大学生往往忽略了入党后思想上的继续深造, 党员的责任感、神圣感和光荣感逐渐减弱, 党性意识日趋淡化。
3. 党建工作“重发展, 轻教育”的现象严重。
近年来高校学生人数剧增, 与基层党建工作者人数比例失调, 造成一些高校只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 而忽视了入党后的持续教育。且学生党支部不健全, 组织生活内容枯燥, 学习形式单一, 无法与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相匹配, 直接影响党性教育的效果。
4. 国内外形势严峻, 负面影响不断。
当今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各种思想相互碰撞, 各种“中国威胁论”扑面而来, 对中国外交施加负面的舆论压力。在“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的经济发展并存时期, 中国共产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三、加强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几点思考
从新形势下学生党员教育的新情况出发, 重视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不断加强大学生党性教育, 积极探索加强党性教育的新举措。
1. 树立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党性教育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因素, 必须树立并大张旗鼓地去宣传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 占领思想领域阵地, 让大学生们能直观感受它的存在, 用积极和进步的思潮去鼓励和引领广大学生党员。首先, 通过正面的知识传播, 让大学生内心自觉形成具有正能量的核心价值观。其次, 通过深入社会实际, 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内心得到提炼和升华。再次, 以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通过各种文化渗透途径, 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进行感情锤炼, 才能真正收到成效。
2. 规范党性教育制度化。
党性教育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 它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党的任务的调整而调整。高校的党性教育应成为一种常态, 既易于操作, 又便于管理, 不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在工作环节上有所缺失。首先, 要求学生党员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 潜移默化地将理论学习贯穿于党员党性教育的始终,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分析现实问题。其次要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使党性教育的内容更富有中国特色和民族传统, 要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养自觉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还要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思想精髓, 使党性的理论内涵具有时代性。
3. 丰富人性化的党性教育方式。
人性化教育, 是以人性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为远大目标的真正素质教育。教育要“以人为本”, 也就是以人性的发展与塑造为本, 以提高人的生命意义、学习能力与生活质量为本。传统的党性教育往往忽视教育的效果, 一味地“高、大、全”说教和理论灌输, 使党性教育逐渐“空壳化”。因此, 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针对不同学生党员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因地制宜地进行党性教育。人性化的党性教育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就是要说真话、说实话, 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贴近生活, 是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消费观教育, 引导学生党员健康成长。贴近学生, 是要关注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情感困扰, 帮助他们克服所面临的困惑和坎坷。
4. 党性教育的终身化。
俗话说的好“活到老, 学到老”, 同样党性教育也是终身的。高校能使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党知识, 一步一步了解党史, 高校的党性教育不能成为“终点站”, 而要成为“加油站”。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是人生中党性教育最丰富的时期, 通过党课学习获得了较完善的理论知识, 参加了丰富的党员交流和支部活动。步入社会后, 不能将党性教育流于形式, 而是更自觉地时刻提醒自己进一步深刻学习党史, 强化爱国情怀, 增强责任感, 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
四、结语
准确把握好学生党员思想脉搏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 才能提升大学生党员队伍质量,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在大学生党性教育实践中, 我们要不断探索, 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过程, 紧紧把握其思想脉搏, 着重将从思想上入党作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着力点, 从行动上体现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学生党性教育的支撑点, 将“长期受教育, 永葆先进性”的理念贯穿到学生党性教育的始终。
摘要:大学生党性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务工作的重点。“90后”大学生作为当前学生党员的主力军, 思想活跃, 大胆创新, 时代特点日益显著。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 对进一步加强党性教育的途径和形式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党性,教育
参考文献
[1]筱婕.“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2]宏东.高校大学生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长春大学学报, 2012, 22 (2) .
[3]连毅, 李燕.大学生入党后党性继续提高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04) .
[4]刘梅.新时期大学生主题党日活动的党性教育意义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 , 2013, (7) .
[5]龙莎, 魏娜, 晏思雨.高校大学生党性教育研究综述[J].企业导报, 2013, (8) .
90后大学生教育论文 篇9
一、“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特点
1.“90后”大学生的一般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 社会环境相对复杂。他们普遍为独生子女, 多在“6+1” (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的家庭环境下生长起来, 由于家庭的溺爱, 他们的社会阅历缺乏, 也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由于家庭的小环境里, 他们往往被视为心肝宝贝, 从小衣食无忧, 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他们身处的社会大环境则是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时代、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 这使得他们有更开阔的视野, 知识储备更丰富, 懂得通过多元化途径获取新知识, 兴趣爱好更加广泛, 积极进取, 善于发散思维, 乐于表现自己, 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弱点是自我意识过于强烈, 喜欢攀比, 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生活自理能力相对不足。
2.“90后”青少年的典型特点
(1) 消费观念超前, 欲望更强, 钱和获得钱的渠道的重要性或多或少被过分强化;
(2) 相对缺乏一种对团队组织的忠诚感, 而是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 因为一点小事受挫, 就会感觉人生毫无价值, 挫折教育比较欠缺;
(3) 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及亲和力远远超过上几代人。“90后”大学生对网络都很精通, 很多新生在没有到校的时候都已经通过网络聊天工具成为了朋友。调查中发现, 他们中100%有至少一个电子邮箱、一个网名, 80%玩过网络游戏, 还有20%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 10%随身携带电子图书。
(4) 一些社会现实让他们很早就明白应该把注意力投向具体的事情, 而非抽象的哲学。比起“80后”, “90后”大学生更加功利, 他们在进入大学校门时大都有较为明确的目标, 考研、出国、奖学金, 一样也不落下。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绝大多数学生都确定了自己成才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些目标定位明显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以人为本”, 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实际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 要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关心、理解、信任他们, 满足他们的需求。过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着眼于“管理学生”。而对于个性更加独立自我的“90后”大学生而言, 传统手段显然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 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1]对于“90后”一代的教育, 应该采取引导, 让他们扬长避短。他们思想前卫, 注重新颖, 就应该努力发挥他们的这种创新性思维, 创新型社会需要的正是这种创新型人才。在教育的时候, 对“90后”一代应该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不应该过多地苛刻指责。
2. 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优势
针对“90后”大学生可能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 理想信念模糊, 功利欲望心强烈, 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 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容易产生空虚感等问题, 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渠道优势,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在进行传统课堂教育的同时, 还要注意创新教育方法。无视学生成长的现实变化和主观需要, 漠视他们所面对的实际问题, 强制性地进行单纯灌输式的教育, 在今天往往是无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增强自身的时效性和生动性, 多联系大学生的实际,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课堂成为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讨论的重要平台。
3.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综合,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激励大学生的爱校感情, 通过记校训、唱校歌、戴校徽, 培养爱校意识, 产生凝聚力, 培育大学精神。要建设高雅的人文景观, 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 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 陶冶大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教育、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让“90后”大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3]
4. 占领网络新阵地, 打造多种媒体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 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而网络中许多不健康新闻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冲击。网络的虚拟和假想的美好诱使这些孩子在心理上不断探寻, 使得一些孩子脱离了现实, 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事物, 迷失自我, 从而心理上产生异变。甚至用虚拟世界的方式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甚至包括漠视他们自己的生命, 造成许许多多悲剧的发生。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 网络的优势十分突出, 信息量大, 传递速度快, 学生选择余地大, 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提高思想觉悟, 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科技创新网、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 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和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要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功能, 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打造立体教育平台。[4]
5. 加强心理辅导, 注重个人心理问题的解决
“90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久而久之, 在他们的心理上早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 不会想到要去顾虑他人的感受。走进大学后如果依然用这样的心态去面对同学、面对舍友, 容易使人际关系变得不和谐, 内心的失落感蔓延加之日常生活的琐事引发的矛盾, 轻易就能使这些还未成人的学生出现心理危机, 走向心理极端。因材施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应该研究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往的学校教育环境, 认真调查分析他们的社会认识水平、心理发展情况, 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6. 树立科学积极的消费观, 倡导理智的校园消费文化
在殷实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90后”, 对钱的概念相对模糊。他们接触到的事物新鲜时尚, 因此消费欲望比“80后”更强。刚拿到大笔的资金, 往往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 一味追求“吃要讲究、穿要高档、玩要豪华”的消费模式。要反对超前消费和畸型消费, 弱化盲从、虚荣心理, 增强学生自律自主能力, 杜绝消费中的攀比盲目行为, 不贪图享受、倡导勤俭节约、有计划消费的良好习惯有利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在加强“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教育的同时, 也要同时加强大学文化和娱乐设施的投入, 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把“90后”大学生的兴趣、热情引导到追求健康的精神活动上来。同时还要和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90后”大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 尽管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 但毫无疑问, 随着他们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 他们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段保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创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 (26) :37-387.
[3]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90后”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思考 篇10
一、“90后”大学生有哪些特点:
1.9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正处在中国改革的蓬勃发展期, 他们伴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 享受了家庭的富裕、父母的关爱。另外他们也接触了新的科技产品和前卫的信息技术, 他们对网络和游戏有着积极的追求。所以在个性上, 他们思想早熟、个性独立、自信、张扬, 勇于尝试新的事物、挑战权威;他们知识面广, 思考问题思路广阔, 有自己的观点、想法。另外, “90后”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 他们很少有什么口号, 而是更注重实际、实用, 他们蔑视形式, 不屑口号。这些都是“90后”大学生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点。
2.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学校的过于保护, 从小没有遭受过什么挫折, 所以他们的自尊心很强, 信心很强却也很容易受挫;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 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 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 从头再来”。 (1)
由于“90后”成长环境中的竞争非常激烈, 他们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现实”。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腾讯网调查了5349名网友, 调查的结果表明, 在小学或初中就感受到同龄人的竞争和分化的比例, “70后”中占到58.6%, “80后”中占到54.9%, 而在“90后”中, 这一比例高达75.9%。 (2)
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压力使竞争的过早介入他们的生活, 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 他们追求时尚和既得利益, 在做事情上他们缺乏耐心和毅力。“90后”看起来很现实, 调查发现, 61.1%的“90后”认为, 出身背景、家庭财富、父母关系、学校好坏等因素对自己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会让同龄人在无形中划分为三六九等。对于社会, 24.0%的“90后”认为社会的基本面是好的, 也有17.4%的“90后”认为“到处是不公平”, 53.0%的“90后”感觉社会“很复杂, 说不清”。这些与年龄不相称的“现实”来自过早开始的竞争和不断忙碌的童年。但是这种“现实”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成熟。 (3)
3.“90后”卡通化的文化生长背景。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90后”是看着日本动漫度过的童年, 唱着周杰伦度过的少年。生活在如今这个时代的卡通一代,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新世代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几乎能把“90”后青年成为的“卡通一代”, 因为他们在卡通片为主要精神食粮而长大, 虚拟世界交流缺乏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与沟通。
这样看来“90”后卡通一代其实在享乐现实的外表下、在知识丰富的头脑下, 有颗稚嫩的心灵, 虽然思维活跃,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但缺乏判断力, 行为往往不记后果, 他们的行为后果在资讯、网络发达的今天被放大, 往往得到非常严重的教训。现今, 虽然他们大都已长大成为一代新世纪的青年, 但在心理和行为上依然带有幼稚化的特质, 多少也与他们成长期的卡通背景有关。
二、对于这样的教育对象,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首先, 教育者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心态, 用平等、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即使经验丰富, 是知识的权威, 也要用交流的方法教授学生, 因为我们的学生在知识上确实有很多不足, 但是他们的信息涉入量和对信息的敏感性并不低于我们, 甚至有些信息的把握比我们还要迅速, 所以缺乏平等交流的授课很难对他们具有吸引力, 这样的教育是没有针对性作用的“泛泛而教”。
其次, 教师也要注意不仅学识要更新, 更要注意培养与时俱进的个人魅力。比如:教师要和时代接轨, 拥有新的眼界, 了解现在学生喜欢的明星、网游、时尚等等, 能简单运用社会部新兴的词汇和学生交流, 并在授课、教育时运用, 这样能让学生更喜欢老师,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教育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第三, 在艺术理论教学实践中, 抓住他们富有创造性优势。“90后”的大学生没有什么思维的定式, 结合社会生活的热点、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 因势利导。比如在传统的艺术史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记, 而我在教学中减少先入为主、限制思维的讲解, 先引导学生研究资料、阅读相关书籍、观看有关电影资料和展览, 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研究结果, 最后结合课本上的内容为参考, 这样既增加的这门课的学习乐趣, 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同时寓教于乐, 把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如看电影、看展览联系起来, 更好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 这些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书本, 而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理论。
第四, 在艺术技法训练教学中培养他们拥有不怕挫折的自信心。90后的青年做事情非常有热情却缺少计划和耐心, 一旦事情受挫, 满满的信心就一落千丈甚至止步不前。在教学实践中, 我始终用鼓励和引导的方法, 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前不会盲目自信, 遇到挫折时冷静分析, 脚踏实地的完成自己的作品。比如, 在素描基础课教学中, 有的学生在写生的中途撕掉作业, 甚至逃课。我通过调查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原来, 这些学生在绘画前没有思考好作品的全局, 或者所作的预期过高, 又缺乏和老师的交流, 实际能力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于是他们的自信心受挫, 无法再继续下去。遇到这样的情况, 作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 我首先和他们进行交流, 引导他们全局的思考绘画的过程, 建立切合实际的目标, 然后再分步骤辅导。当学生完成作业时, 对他们的作品给予最后的肯定, 让他拥有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的经验。这样建立起的自信是可以经受挫折的考验的!
最后, 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任何艺术门类都需要其学习的个体具有一定个人风格, 优秀的老师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是能够培养、发挥学生的个性特色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挥学生的专长, 通过因材施教, 使广大学生成为各自专业的“贤才君子”。
而且大学教育并不是全面教育, 更多偏向于专业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学习方向上有迷茫的问题, 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能发现他们的特点和优势, 扬长避短, 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和学习方法。
例如:有的学生绘画能力强, 思维深沉, 交际能力略逊, 那么他可以在专业选择上偏重绘画类和师范类, 在教学上老师采取鼓励和循循善诱的方式, 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去发挥和思考。而有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对社会生活非常关心, 那么他可以选择设计类的专业, 那么教师可以将教学和实践机会相结合, 让他们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结语
“90”后的学生已经成长为新时代的青年, 他们具有驾驭信息知识整合的能力, 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品德;具有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 但缺乏实现人生的整体规划;具有注重实效, 敢于实践的意识, 但缺乏统一团队意识等。因此, 我们在对“90后”的教育中, 应该多沟通少指责;多民主的引导, 少命令;多磨练, 少生硬地灌输;多一点情感交流、鼓励。
而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教育的一种, 但它有着自身的特点, 有特殊性, 有一定的方式:强调个性、重视技法、没有定式、不需要统一的评判标准等等。我们教育这应该结合这些特点用平等包容的心、用丰富而不保守的知识, 因材施教地针对“90后”青年的特点, 把他们这群看似成熟的大孩子, 教育成为新时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摘要: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征的分析, 试从教学实践入手, 探讨对“90后”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方法、经验。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武汉综合新闻网《比较70、80与90后大学生》
[2].中国青年报《90后成人元年大调查:成长中的竞争更加激烈》
[3].中国青年报《全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
[1].《教师和学生交往的艺术——70后的教师与90后的学生》冉乃彦河南教育 (基教版) 2008年01期
[2].《浅议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龚瑶红艺术百家2006年04期
[3].《高校因材施教问题探析》胡明俞学明北京教育 (高教版) 2008年03期
90后大学生教育论文 篇11
【关键词】“90后” 群体特征 价值理性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07-02
目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他们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处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是信息时代成果的一群优先体验者。他们身上有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特点。他们既渴望独立,又希望被照顾;既漠视亲情,又渴望亲情;既推崇个性,又眷恋集体;既成熟,又冲动……他们是一个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备受争议。新形势下,如何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特点,探索教育引导的科学方法,对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客观评价“9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特点
每一个时代的大学生群体特征都会有那个时代的烙印,“90后”大学生也有着不同于“70后”、“80后”的群体特征。“90后”大学生是在传统与现实的交织中走向革新的一代,他们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较强;他们喜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成长与成熟,书写责任与担当,传递爱心与希望,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华民族全面崛起的群体担当”。其主要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政治认同感强,理性爱国。
“90后”大学生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他们高度关注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关的大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信心。教育部201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91.4%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强我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97.9%的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近八成的学生表示有入党愿望,将“追求理想信念”作为入党最主要动机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1] 2.善于思考选择,理智务实。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90后”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也明显增多。但他们支持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同时又追求时尚,大胆吸收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善于在比较后作出选择,注重对新生力量和新奇事物的尝试体验和认识把握。调查显示:56.7%的学生认为自己很独立,46.7%的学生表示在遇到问题需要做出选择时通常是自己说了算,老师、父母的意见只是参考。[2]
3.思想乐观自信,自立自强。
在人生观上,“90后”大学生表现出奋发进取、自立自强、乐观自信。他们意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自己发挥作用、回报社会、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他们积极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而不懈奋斗,并按照社会的要求充实自己、塑造自己,自立意识、自强观念、成才意识和效率观念明显增强。上海社科院的调查显示,只有5.1%的被调查者尚无未来人生目标的设计;[3]而《南都周刊》对“90后”群体的一次采访中,给记者们最大震撼的不是“特立独行”、“反叛”、“非主流”,而是他们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十分清晰。[4]
4.注重團结协作,网络为伴。
“90后”大学生是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下长大的,全球的教育资源,跨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以个体身份参与全球化”的机遇。在合作交流上,他们从单干走向合作,从个体走向群体,从现实走向网络,具有明显的团队意识、协作观念和网络化的生存交往方式的特点。调查表明:73.1%的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搜索信息、查阅资料”、“了解新闻”和“聊天或交友”在他们“通过网络主要进行的活动”中占前三位。微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59.9%的大学生使用微博,比2011年上升了13.1个百分点。[1]
我们在对“90后”大学生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他们身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改进和提高。比如,缺乏对重大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政治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待加强。虽然他们政治认同感强,但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一系列重要政治问题上,认识比较模糊、肤浅,在真信、真学、真用、真做上存在很大差距;缺乏远大理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价值取向多元,功利性较强;缺乏知行统一的认识和实践;缺乏生活磨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对适应社会发展和应对严峻挑战准备不足,等等。
二、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方法
“90后”青年大学生所呈现出的群体特征变化更加凸显出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从青年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其人格组成中不仅需要“工具理性”的支持,更需要“价值理性”的指引;另一方面,尽管“90后”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特点呈现多元化,但他们发展自我、渴求成长的愿望是相同的,在走向社会的人生过渡期都需要学业、工作、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引导和帮助。因此,高校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在准确把握“90后”群体接受规律与成长路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教育引导工作。
1.调整评价标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使命,针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标准也要适时做出调整。在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中,我们要坚持评价内容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坚持评价范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坚持评价实施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协调。在任何时间和情况下,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都要结合现实实际,采取灵活性和多样化方式,特别是要注重“90后”大学生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网络影响、知识经济、全球化等客观实际,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理想信念的坚定度、心理素质的和谐度等方面进行认真、严肃、公正、全面的评价。“90后”大学生有长处也有不足,我们应多一点平等、理解、接纳甚或谦卑。
2.高扬核心价值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意识形态的本质。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迄今最先进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它们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石。面对“90后”对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的困惑,我们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引导他们直面时代挑战、走出思想迷茫、坚定理想信念。
3.贴近学生实际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在理清一些思想迷雾中才能更加清晰;一个正确的方针,往往要在防止绝对化和片面性的过程中才能更好贯彻。居高临下、我打你通,照本宣科、隔靴搔痒,形式呆板、手段单一,这不是“贴近”,而是违背“贴近”。贴近学生实际,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提升服务学生的意识和能力;就是用鲜活的、现实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同龄人”的事迹和典型引导学生正面成长。只有通过贴近学生实际,透过种种表象发现他们身上那些相对稳定的、具有连续性和传承性的思想价值观念,并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4.占领网络阵地
全球网络的迅猛发展正在重新构建并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社会行为,作为一把“双刃剑”,它既可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又具有很强的负面作用。“90后”大学生正处在性格、心理不断完善成熟的关键时期,分辨力、自制力还不强,很容易受到网络上有毒信息的侵害。要想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应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把网络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正面作用,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利用网络快速传播、迅速更新的特点,及时宣传、弘扬主旋律。
5.坚持正面引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的外部行为是通过人的意识、思想起作用的,是人的大脑意识、思想转化为肢体的行为。“90后”大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状态,需要更多的正面引导。作为教育者,在正确与谬误并存、高雅与庸俗交织的社会环境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潜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培养他们从复杂多样的信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还必须树立干预和纠偏意识。对于“90后”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认识,必须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控意识与免疫能力。
6.加强队伍建设
“两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由此加强队伍建设也是必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有人格魅力,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理论;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师德,既努力具备学识魅力,也努力具备人格魅力,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楷模,成为让学生永久铭记的好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在课堂内外体现出来。[5]
参考文献
1 201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良好态势[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206/137018.html, 2012.06.04
2 彪晓红、曹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以西安高校为例[J].理论导刊,2011(12)
3 余梦.调查分析:90后到底是怎样的一代人[N].东方早报,2009.09.24
4 90后驾到[N].南都周刊,2009.06.19
90后大学生教育论文 篇12
一、“90后”大学生诚信现状
(一)日常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诚信能力不仅体现着一个人自身的修养,在社会生活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有的大学生往往把不诚信作为一种谋利的手段,比如自习室、阅览室的物品常常丢失,借钱不还,不履行承诺等行为,他们把个人利益和金钱看得至高无上,心口不一,可能有的学生会认为在小事上诚信与否无所谓,事实并不是这样,小事与小事叠加起来就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人无信而不立,长此以往,这样做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声誉大大降低。另外,在恋爱动机方面,有些大学生并没有抱着一种成熟的心态,而是当作空虚时候的一种消遣,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所应承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还有的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或利用社交网站进行诈骗,这反映了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的诚信缺失。
(二)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
大学生在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也日益严重。在申请贫困助学金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家庭富裕,为了获得更多的零花钱,通过请客、吃饭、拉关系等手段争取到本不属于自己的名额,而那些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却失去了缓解家庭困难的机会,这绝不是一件小事,它反映了大学生在把“义和利”放在自己面前时的一种态度。另外,其他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发放的一批数额很大的资金,有的学生为了与其他同学攀比,把用于交学费的钱吃喝玩乐或用于投资,导致脱逃学费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有的学生认为国家发放的贷款没有强制归还的要求,一拖再拖,给学校和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不可否认,金钱的确对人有极大的诱惑作用。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会给社会和学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使国家的政策难以正常落实,最终使大学生的声誉大大降低。
(三)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
大学阶段的学习对大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作用,是充实自己和全面发展的关键。然而“90后”大学生学业上的不诚信也日益严重,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学课堂上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或布置一些作业的时候,许多学生用手机百度上网查找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长时间下来,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渐消失,对手机越来越依赖。还有一些学生无故逃课,找各种理由请假或找别人替课,心里却没有一点愧疚感。我们还会看到每当国家四六级考试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学生买各种各样的设备考试作弊。这不仅使自己失去获得真知的机会,还会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影响了学校良好的学风。还有一些学生临近毕业之际,不愿意自己搜集资料,动脑写论文,就找同学替写或在网上直接下载,找几篇论文东拼西凑,这种创作方法失去了学术应有的意义,也反映了大学生在学术上的不诚信。
二、“90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面对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对一些失信同学的谴责,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生活在一定的人类群体中,因此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别人的影响。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水平大大提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与以前不同的是,不仅仅重视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已经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在这一时期以“利益最大化”为最高追求目标的现象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使他们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不诚信的行为并不会受到社会谴责,反而是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再加上长期以来,家长、老师以及整个社会普遍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道德品质等方面却仅仅流于形式,很少有人真正当回事。当今某些社会公民从以各种方式为手段的不诚信行为中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却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受环境的影响,学生就会无意识地被带入不正确的道路。
(二)高校教育存在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都以应试教育为主。虽然书本上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所提倡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人们在职业道路中所应遵循的要求,儒家思想也非常重视诚信教育,但这些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并没有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内心形成一种共鸣,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诚信在我们身边非常有必要。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多媒体等教学设施,但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灌输,重理论轻实践,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上,只强调注重个人内省,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枯燥乏味,并没有从思想上深层次地认识到诚信是不能缺少的。
(三)大学生自我修养不足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各方面都优越的、与以往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人们很难想象的压力和竞争。在面对周围的人通过不诚信的手段获得某些好处,又被别人传授某些为人处世的潜规则时,他们往往很容易被那些重利轻义的思想影响,从而放弃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再加上大部分当代大学生是独生子,心理素质不是特别好,个人意识较强,又面临很重的社会压力,在考虑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几乎没有考虑过别人,很少考虑到整体利益,因此就容易产生对社会、对他人带来损失的欠妥的行为。其实他们忽略了诚信作为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人们如果要在社会上取得不错的发展,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怎样做人。
三、加强“90后”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人的品德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要养成良好的品德首先得从家庭开始,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诚信形象,使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和价值取向。另外,通过学校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应该改变那些重理论轻实践,全靠灌输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枯燥的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最后,政府要营造一个尽可能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为就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强化自律意识,提高自身内在素质
对诚信的践行不能仅仅依靠外界的监督,还需要我们自身的道德力量自觉遵守。我们要学习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结合前人的道德实践经验,从点滴小事来培育自己的善行,积善成德。另外,我们也要做到慎独。秦汉之际的儒家著作《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就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质和境界。最细小的行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格。
(三)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健全大学生的诚信评价机制
首先,学校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诚信制度,应包含学习诚信制度,日常生活中的诚信制度,就业诚信制度以及失信的惩罚制度,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引导和管理学生。
其次,加大对不守信用者的惩罚强度。针对社会上一些人通过不诚信的行为名利双收,我们应鄙视这些行为。他们的行为不仅造成了不好的社会风气,也让一些“90后”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认为不诚信的行为是获得好处的一种手段。为此,学校要遵循诚信建设的要求,对诚信缺失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惩罚,党和政府也要通过法律对失信行为给予惩罚,也要给守信者一定的回报和奖赏。
参考文献
[1]田秀云.伦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9.
[2]史瑞杰.诚信导论[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林群,赵伟.诚信传统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沈阳大学学报,2004(2).
[4]葛晨虹.诚信是一种社会资源[J].江海学刊,2003(3).
[5]王建诚.儒家诚信思想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6]赵梦远.大学生诚信意识培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6).
【90后大学生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11-16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05-21
“90后”大学新生教育特点探究07-16
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06-11
“90后”大学生群体07-14
“90后”高职大学生07-17
90后大学生党员05-11
“90后”在校大学生09-17
90后大学生受众12-04
陕西省90后大学生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