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党员(共12篇)
90后大学生党员 篇1
1“90后”大学生党员思想现状
1.1 想法多, 个人入党动机多样性
新形势下, 网络媒体发展迅速, 人们往往通过互联网, 便知天下事。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 接触大量的信息量, 想法多, 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但“90后”大学生党员在汲取多方面信息的同时, 不会取舍各类新生思潮对自身的影响, 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导致他们认识问题存在不成熟和片面性, 党性思想立场不够坚定, 有些党员学生存在入党动机不纯现象, 把入党看作是为个人谋求更好发展的敲门砖。“90后”学生思考问题有自己的主见, 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强,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维持大学生党员的凝聚力需要更多的努力。
1.2 目标现实, 党性服务意识弱化
“90后”大学生面临社会竞争激烈, 让他们的价值观更加现实, 这种更注重现实的价值观取向, 能激发个体动力, 注重个人发展、能力提高。但党员这个特殊群体有着其特有的历史角色与社会责任, 作为党员应当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心理准备以及为群众利益适当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部分“90后”党员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欠缺, 而且“90后”大学生集体观念不强, 所以身为大学生党员, 他们凝聚集体的带头作用也并不突出。
1.3 党务知识不足, 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强化
“90后”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 各种思潮纷至沓来, 公众获取时事新闻的渠道多元化, 但多元化的渠道在提供信息时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90后”大学生党员很容易被各类媒体新闻所吸引, 对主流媒体关注度不够, 对社会热点问题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 政治敏感程度相对低。党务知识掌握欠缺, 对党在人民群众中应起怎样的带头作用认识不清。同时, “90后”部分学生自我意识极强, 集体关注意识薄弱, 很少主动关注国家社会民生大事, 造成对党组织认识深度浅, 对社会政治不敏感。高校要注重培养提高“90后”学生党员对党务知识学习程度和作为党员自身所承担责任的认识深度。
1.4 做事热情高, 全面客观思考较少
“90后”的大学生党员, 能积极主动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经验较少, 缺乏全面客观思考的能力, 对于实际情况的把握不够。
2“90后”大学生党员管理质量体系现状
2.1 大学生党员管理重发展轻教育, 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继续教育引导不足
目前, 高校重视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但是存在普遍把重点放在预备入党大学生的资格筛选上, 对于成为党员的学生后续教育薄弱。同时对“90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把握不足, 部分大学生党员有种入党就进入保险箱的错误想法。同时, 党员组织活动多, 而党员自身学习的机会少, 不利于党员党性修养。由于考虑到“90后”学生党员的不成熟性, 很多任务在交代的时候具体仔细, 缺少对学生党员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高校党建工作应重视学生党员素质的教育。
2.2 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与数量不平衡, 追求数量忽视质量
现阶段, 高校大学生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高, 党员发展比例近几年在不断提高, 从数量上学生党员由几年前的不足5%达到目前20%, 大学生党员发展很快, 但是在质量上发现还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入党动机的主流是积极的, 但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中有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 对党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 对做一名党员的意义没有深刻理解, 入党随机性很大;有的政治上还不成熟, 入党动力不足, 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有的缺乏对党的了解, 迫于压力盲目跟从。这些学生在入党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 属于对政治信仰和追求不够清晰, 高校党组织仍要把这类学生争取为合格发展对象。高校党组织在培养学生党员过程中要进一步思考从政治角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对党组织性质、宗旨目标等党性认识, 让这部分“90后”学生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
2.3 党员发展流程中重过场轻考察
第一, 入党积极分子对党员发展的基本流程并不是全部了解, 高校为避免入党盲目性和随机性, 需要加强入党程序科学化与规范化教育;学生了解高校党员发展程序的渠道中通过高年级学生党员宣传占多数, 参加特研会或党校学习知道的占部分, 通过入党联系人和辅导员知道的占少数, 由此可见, 要加强入党介绍人和辅导员对培养对象的联系和沟通。第二, 发展党员的流程中存在隐性的无序。检查大学生入党的相关材料, 文字材料从表面看什么都不差, 但仔细看就会发现材料中有很多地方不严谨。比如入党申请书不是本人手写;推优把关不严, 班级推优虽然是以投票方法, 但存在形式上民主, 投票中有主观意愿和感情的因素, 大多基本以学习成绩达到硬性指标来衡量, 其它方面评价较少;在平时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不够, 很多学生入党前存在突击填入党志愿书写思想汇报的现象;组织谈话中部分学生对党务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生基层党组织或团支部对于入党积极分子谁思想上进步多少, 写过申请书后向组织提交多少份思想汇报情况没有实际追踪考察。第三, 党建组织人员缺乏责任心, 不认真履行组织管理的职责, 甚至将一部分组织管理任务交由学生党员代劳。在考核管理中也没有严格按制度办事, 而是走形式, 并未对发展对象进行全面考核。
2.4 大学生党员管理中考核程序多, 量化比较少
高校组织部对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必备硬性条件是成绩平均分达到80分, 参加过特研会, 并有党校结业证, 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考查内容较抽象, 对于“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标准, 定量较少, 实际操作中随意性比较大, 考察结果很难客观地反映出各个学生的实际。高校党组织在学生基数大, 没有量化考察的情况下, 不能细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全面考核。另外没有制定量化考察, 对管理已加入共产党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弊端。
3“90”后大学生党员管理质量体系创新的策略
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党的建设、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最重要的生力军, 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所在。大学生党员管理, 重在培养其新时代的开拓精神, 通过党政教育和学习, 使之具备崇高的政治信仰。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不同于党政机关, 要更加注重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 创新管理体系, 以确保党建与团建紧密结合, 提高党建工作成效。
3.1 创新党组织机构体系, 扩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覆盖面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主要是“校党委——院党总支———辅导员”三级工作体系, 与之相对应的班级为单位基层党组织。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改革, 以及实行学分制、流动教室和合堂教学等因素, 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概念正逐步淡化。因此, 建立新的学生工作体制, 首先要解决如何有效的组建新的学生基层组织。笔者建议, 应该依托打造卓越班、青马班、朋辈班和青年领袖训练营等“三班一营”教育品牌项目, 创新思想政治、科技创新、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的“四引领”实践载体, 引领学生党员在“政治进步、素质全面发展、奉献服务社会、校风学风建设、先进班级创建”等方面“五带头”, 培育一批党性强、素质高、能力卓越的大学生党员示范群体, 构建大学生党员示范性群体培育模式和长效机制, 强化大学生党员示范群体引领作用。
3.2 对接工作, 实现党建工作与团建工作良性互动
团是党的后备军, 在生活园区开展党建工作, 需要注重与团建相结合。在当前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活动逐渐减少, 根据新趋势, 要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将党建工作想办法渗透到各个学生社团中。在实际工作中要与共青团工作和学生工作有效对接, 发挥分团委学生会的引导作用, 推出党建思想教育为主题, 策划开展系列学生活动, 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社会敏感性, 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质, 以生动新颖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去。
3.3 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能动性, 充实高校党建工作队伍
(1) 发挥骨干学生队伍的作用。目前在学分制的环境下,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根。据学生的流动性和分散性, 需要一批政治素质高、结构多元化的党建队伍。但由于高校事务性的事情较多, 不可能组织庞大的党建队伍, 这需要从创新高校学生党建队伍上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加入到党建队伍中, 利用他们的先进性和积极性带动其他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成立“班级党小组”, 对班级党的知识宣传、组织活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预备党员的考察等活动进行组织和监督。引导他们发挥能动性经常组织一些形式各样、积极健康的活动, 丰富党员的教育内容。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来考评学生干部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培养考察, 量化到学生当年的综合测评中, 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2) 加强专兼职党建工作者队伍。发展大学生党员不单单是基层组织的工作任务, 它往往涉及教务、学办、思政教育等多个领域, 是教风、学风互相影响结果。可以考虑打造一支兼职党建队伍, 广泛招募在校教师进行党政教育, 使之具备党建工作能力。另一方面, 辅导员作为党建工作的一线人员, 其教育和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对辅导员的要求不能松懈, 可定期不定期开展辅导员党建工作经验交流, 通过各类活动提高辅导员在党建工作中的水平, 有利用高校党建工作的推动。
3.4 重视网络宣传, 打造全方位党建阵地
对于“90”后学生来说, 网络是日常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高校党建工作应顺应网络发展的要求, 拓展党建工作的新载体。
(1) 创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校园网页上开辟党建工作、学习资料和专题学习等专栏, 同时把学生党员基本信息上传到网站上, 既可以接受学生的监督, 又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可以通过网络创建学生党员QQ群, “红色论坛”等, 及时交流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利用各院系党建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工作。
(2) 党建工作者应做好网络舆论监督。高校的党建工作者 (尤其是辅导员) 应该充分运用网络渠道严密监督党建舆论, 在党建交流中以正确的言论适时引导, 及时清理反动言论或煽动性内容, 确保党建舆论阵地始终清洁高尚。同时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 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 针对思想观念偏激的学生及时开展心理辅导,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总之,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事关学生的政治教育, 决定着他们是否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高校应该紧跟时代形势, 及时关注“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 有针对性地进行“90后”大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质量体系建设, 才能使党建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黄懿, 陈益严.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2]张锐, 夏鑫, 张琳.“90后”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 (1) .
[3]董凤姣, 许欣.新形势下加强“90后”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初探[J].创新教育.
[4]王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 2013 (5) .
[5]钱婷婷, 强成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2 (2) .
90后大学生党员 篇2
书信最能传递人的真情实感。在习总书记对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我们从中无不感受到总书记对“90后”青年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中奉献与担当的赞许。多少优秀青年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和后方服务保障的各条战线,作为一名燕山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学校积极响应,组织与医务人员后方家庭“手拉手”志愿服务活动,我也参与其中,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青年的担当。曾经有这样一种言论,说我们“90”后是垮掉的一代,可是,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考验,我们“90”后青年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情真意切,一言一句不仅仅是对他们的慰问与鼓励,更是对我们全国青年的激励与希冀,我们一定用实际去落实总书记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的回信精神,不负青春不负人民。
90后大学生党员 篇3
关键词 90后 研究生新生 党员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研究生新生党支部基本组成现状
研究生新生党支部以班为单位设置居多,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2012级研究生新生班为例:一共323人,分9个班,每个班总人数为35人左右,党员人数均在10~20人之间,10~15人左右已在入学前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5~8人为共青团员。大量积极分子待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偏少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党员发展规划为每个支部每学期发展1~2名预备党员。
2 高校研究生新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生新生的新特点带来的问题
90后研究生新生思想敏锐, 独立思考的意识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性化,学习和生活更加独立和紧张,但又分散化,培养模式各异,集中交流的时间不是很多,相互间熟悉的程度大大降低,给培养和考察带来了难度。
2.2 研究生新生生源复杂带来的问题
(1)材料方面。对于应届生,由于校际间对于入党材料的要求格式不统一,有些学校甚至简化入党程序,导致很多新生的积极分子材料不满足研究生学校的党员材料要求;对于往届生,除档案经多次转手后出现的材料缺失问题外还有党课结业证时间过期等问题;对于在职硕士的管理,大部分学校无相应的措施。(2)培养方面。对于研究生新生党支部书记一般选拔能力较强的新生担任,由此引发了一些与党支书相关的问题,比如党支书对于学校发展党员程序不熟悉,无法完成对支部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功能。对于新生党支部的党员,部分研究生党员淡化了奉献意识,把做党的工作视为是负担,不承担培养新党员的责任。对于研究生新生积极分子,由于自主学习主动性差,总是被迫接受培养。
2.3 “1+1+1”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给新生党员发展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目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已成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半壁江山,促使研究生在校培养和发展周期缩短,培养和考察的质量受到影响。专业制硕士生第二年需去企业工作站中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研一时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急于入党,二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在这一年被发展便完全放弃。
3 研究生新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若干建议
3.1 规范积极分子材料,完善准备工作
(1)对于材料不齐全的入党积极分子,建议重新培养,重新填写发展材料。(2)对于党课结业证即将过期或已经过期的同学,建议重新上党课,加强对该积极分子的再教育工作。
3.2 创新培养方式,加大培养力度
(1)充分利用导师制度,建立长期政治导师制度。邀请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中的老党员担任党支部的政治导师,努力使专业导师兼政治导师于一身,达到研究生阶段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培养相结合。一方面, 安排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新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中,在导师的监督管理中完成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讨论、熟记;另一方面,结合导师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灌输专业奉献精神,努力使研究生新生以优秀的导师为榜样,将专业精神带到日常生活中,在平时严格按照党员身份要求自己。(2)完善党支书再培养制度。对于新上任的研究生新生党支书,一方面,安排其参加党(下转第53页)(上接第30页)支书专项培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实地参观、录像放映等方式向其展现先进党组织和党员的事迹,使他们在理性和感性认识的融合中实现对党的认识的升华。(3)落实“月实践、季汇报”的跟踪培养模式。安排入党积极分子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每月参与一定的社会服务,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理论的认识。对此单独设计社会实践考察表,积极分子需取得实践部门的认可并加盖公章。建议培养人及时听取培养对象每季度的思想汇报工作,同时审查培养对象这一季度的社会实践完成情况。(4)结合本校校园文化传承,加强对积极分子的再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专业都有她的魂,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是校魂,是学生可以用来武装自己的强大武器。作为引路人,高校辅导员队伍应在开学初将本校的文化灌输给每一位研究生新生,并要求每一位培养人将此贯穿培养对象整个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的培养期。
3.3 确保公示透明度,深化考察内涵
(1)加长公示期、增加公示方式与内容。从研究生新生入学伊始,凡定为积极分子和成为预备党员的,坚持在发展中进行公示,接受广大学生的监督,公示期加长到半年以上,使培养对象时刻具有警醒感。现在,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设立“ 党建之窗”类的网页,在网页上公布支部发展计划、积极分子名单、发展对象名单等。公示内容增加培养对象在公示期间的社会实践完成情况及思想汇报情况等内容。(2)加强内部交流,促使共同提高。坚持开展和积极分子不定期的思想交流座谈,集中汇报,相互之间有学习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进一步进行考察,使对积极分子的考察能落在实处。
3.4 实行淘汰制,抓好审批工作
严格掌握发展对象的入党标准,是保证发展质量的关键,审批党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的过程。
(1)完善发展制度,增加淘汰制。对不符合党员身份的行为及生活状态应例举在积极分子是否能被发展成党员的条例中,只要满足条件,即可在原则上不允许该生入党,对于积极分子考察期表现差的直接淘汰出积极分子队伍。(2)增加预审。在对培养对象考察时,要求培养对象提交其他情况的说明附件,包含培养对象所学专业课程成绩、综合测评专业排名情况、各类获奖情况及社会职务担任情况、自愿服务证书和社会实践考察情况,做出符合大学生发展党员的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避免人为的失误。(3)坚决实行预备考察答辩票决制。在培养对象顺利完成培养后,增加培养对象答辩环节,要求培养对象对培养期间的总体情况作10分钟左右的汇报,党支部全体党员认真听取其汇报后,针对其汇报情况作是否同意其成为预备党员的投票。其目的是为了让支部各党员充分了解培养对象的情况并广泛听取意见,从审批制度上保证准预备党员的质量。
90后大学生党员 篇4
一、新媒体的特性
新媒体, 又称为多媒体互动, 或数字媒体, 是多门学科的交集。 一切与传统的、旧的媒体相异的媒体, 或者以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和时空观念, 重新组合起来的媒体, 就是新媒体[1]。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它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讯等渠道, 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通讯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具有开放性与即时性, 更为人性化, 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信息传播途径。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全民性; (2) 全互动性; (3) 跨时空性; (4) 实时性; (5) 多元性; (6) 碎片化。
二、新媒体视域下“90后”学生党员的特点
电脑和手机是目前大学生群体接触最多的媒介, 以其方便和快捷的特性吸引着广大学子, 特别是“90后”群体, 他们于20世纪末出生, 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 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 物质条件较优越, 自幼受到的溺爱远多于经历的挫折。 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新媒体技术同样处于高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过程, 新媒体对于“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 常被比喻为“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2]。 在新媒体视域下, “90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也在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入党动机多元化。
新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 接收信息便捷, 思维活跃。 “90后”学生党员爱国、关注时政, 入党是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归属感。但由于在认识问题上有不成熟的地方, 因而也容易受到负面思潮的影响, 部分“90后”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 带有功利化色彩, 认为入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一些学生把党员看做是身份的象征;还有些学生申请入党是出于从众心理。
(二) 党员意识较薄弱。
“90后”学生党员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 注重个人发展, 忽略身为党员的服务和奉献的个人责任。 部分“90后”学生党员遇到问题当“老好人”, 明哲保身, 集体责任意识淡漠, 模范带头作用并不明显。 以自我为中心, 在权利和义务两者之间有偏斜, 忽视应尽的义务。 身为党员应当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心理准备, 以及为群众利益适当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 在这一点上来讲, 许多“90后”的党员意识较薄弱。
(三) 政治敏感程度低。
新媒体时代, 公众获取时事新闻多元化, 主流思想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冲击, 一些“90后”党员受到大容量信息的包围, 易受负面信息的侵蚀, 对社会热点话题不能全面而客观的分析。 再加上“90后”的一些学生党员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中, 而忽视党的理论知识学习, 对时事热点话题兴趣不高, 政治敏感度有待提升。
三、新媒体视域下“90后”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 积极的促进作用。
1.新媒体的开放性促进了学生党员的个性发展。 海量的信息、丰富的界面、快捷的交流, 新媒体技术为“90后”学生党员延伸了学习场所拓展了学习空间, 为党员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特别是手机微博、个人空间等自媒体平台的出现, 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交流思想和展示才能的空间。
2.新媒体的互动性实现了学生党员的双向交流。 新媒体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党员教育“一对多”和生灌硬输的填鸭式教育模式, 实现了“多对多”的大众传媒模式, 达到情感共鸣, 增强了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3]。
(二) 消极的负面影响。
1.新媒体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载体等新媒体途径加紧思想、文化渗透, 使得一些青年大学生在思想、行为、心理、需求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4], 在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多元性和世俗化的特点。
2.新媒体使人际关系逐渐淡化。 随着新媒体走进大学校园, 一些大学生沉浸于网络虚拟世界, 张扬个性, 反而疏远了现实生活群体, 久而久之,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孤僻, 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严重影响人际交往, 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阻碍了一些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3.新媒体环境间接制约了大学生党员健康人格的形成。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与随意性, 负面信息比较多, “90后”大学生身心正处于发育期, 更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和左右。 虽然通过网络可以拓宽知识面, 提高学习效率, 但过分依赖网络, 会大大降低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另外, 不健康的信息充斥网络, 干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 所有这些, 对涉世不深的“90后”大学生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应引起高度重视。
4.新媒体对传统党员教育的权威性提出挑战。 新媒体的全民性和跨时空性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90后”大学生能够更多更快地了解和获取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深刻变革。 在新媒体视域下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平等的地位来获取资源、交流信息, 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是同步的, 信息来源的限制和管理的难度极大, 负面的信息如潮水般冲击着学生的思想防线, 影响着传统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教师教育话语权受到削弱, 对传统党员教育工作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
四、新媒体视阈下“90后”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高校各级党组织应积极研究新媒体对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的积极因素, 努力消除消极影响, 使其成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力量, 实现对大学生党员健康教育和引导。
(一) 建立“90后”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机制。
对于高校“90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来说, 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是一生的职责。 在传统学生党员教育的基础上, 结合“90后”学生党员的心理特点, 充分利用新媒体, 通过文本、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态以直观形象的方式, 力求使教育内容更贴近“90后”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 接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尝试开设网络党校, 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网络进行宣传, 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时政理论学习, 以撰写心得体会的方式进行考核, 与传统教育模式形成合力。
(二) 建立网络党建领地, 完善党员教育信息发布机制。
坚持“一手抓建设, 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抓好新媒体开发、建设与管理。 建设新媒体公众平台, 必须靠具有较高媒体素养的专业队伍来支持[5]。 借助高校社团组织中原有的通讯类、文学类社团的力量, 精选骨干党员以及有较高觉悟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入党申请人成立党建新闻媒体中心, 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新闻质量、提高发稿效率和加强内容审核, 学院学生党建负责的老师为第一责任人, 决定平台信息的基调, 做好内容审阅, 通过正面引导和技术手段, 净化网络环境, 确保网络安全, 使校园网络成为文明网络、绿色网络和健康网络。 注重思想性、教育性和引导性, 提高“90后”大学生对各种负面信息的抵抗能力。 在新媒体公众平台运行的同时, 要注重“90后”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 通过开展集体学习和定期培训, 提高政治素质和坚定政治立场。
(三) 创新形式, 积极探索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新渠道。
传统的党员教育大多是通过支部会议、谈话、党课等形式进行, 手段比较单一, 如今应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环境, 把新媒体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网络教育功能。 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搭建交流平台, 以网友、博主的身份在线交流, 正面引导, 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通过“微信”第一时间及时推送信息, 培养“网络党员领袖”引领学生党员的发展方向, 把握好思想脉搏, 实现思想教育的全员覆盖、全程融入。 同时注重提升线上平台的吸引力,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力和渗透力。 思想政治工作者, 特别是辅导员应通过微博和博客, 针对“90后”大学生关注的普遍问题、热点事件等进行分析、引导, 发表时事评论, 在线上进行师生互动和交流, 充分发挥“90后”大学生在沟通交流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 积极参与热点问题讨论, 传递校园正能量, 将思想引导的内容循序渐进地融入其中, 提高“90后”大学生党员教育引导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邓翃, 蔡颂.试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 (11) 4:110-112.
[2]朱宇, 邱增凯, 叶鑫.新媒体视域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中国报业, 2013, 2:139-140.
[3]孙成政, 吴立伟.基于新媒体视野下的“90后”学生党员的教育引导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8:28-29.
[4]吴荣军, 蒋义刚.略论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J].南方论刊, 2011, 2:72-74.
90后党员成长手记 篇5
作为一名90后的党员,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骄傲,同时也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知道,要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自己成长的经历和收获。
首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学习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党课的学习短暂而又有限,自己只是掌握了一些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论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党员的标准。因此我们要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积极参加党的活动,认真接受党组织的培训。只有自己的理论水平高了,才能更加坚定地拥护党的政策,才能坚定不移的跟党走!
其次,我积极加强党性修养,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马列原著,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理论和一些其他的书籍,培养自己的党员修养。我们知道,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变化的社会,我们身边的人、事、物都会不时地发生变化,但是真理是不变的,大学生党员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平时注意党性修养的培养,才能抵挡住不良诱惑的影响,适应复杂的社会。作为大学生,最基本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党员,最基本的是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生党员最根本和最实际的义务就是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就要从点滴做起,从不显眼做起,从自身抓起,从小事做起,对学习刻苦努力,对工作有创新精神,注重思想上的学习,全心全意地为同学和他人服务,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不断地学习中完善自我。作为一个学生党员,不仅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同时,要用先进性来带动并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要在自己不断进取的同时,坚持与同学共勉,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通过学习,我还进一步端正了入党动机,反对为了谋取个人的私利这种个人主义的入党动机,因为它完全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不符合党的历史使命与任务。我认为现阶段入党就是为了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在自己掌握了更多的本领后为实现党的最终的伟大目标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90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篇6
[关键词]信仰教育;“90后”大学生;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7-0046-03
目前,我国社会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着巨大且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心理、思想、观念会面临激荡和选择,最终会触及到信仰问题。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理想信仰不陷入向物质“屈服”的危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破解信仰教育的困境,重构大学生信仰的精神家园,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相关调查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信仰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但在多元文化激荡碰撞下,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他们的信仰状况也体现了鲜明的特征。
(一)主导信仰受冲击,信仰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转型,各种思想观念混杂在一起,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和分辨力,容易迷失方向,从而怀疑甚至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多元化的信仰。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中国社会主流信仰的地位并没改变,但同时“90后”大学生的信仰选择是主导信仰与其他信仰多元并存的,既有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信仰,也有非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有理性信仰,也有非理性信仰。[2]
(二)个体意识增强,信仰功利化。“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大局意识不强,欠缺团队精神与合作,忽视集体主义的时代价值。他们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实际,追求的目标日趋功利,比较少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比较重视学习成绩的高低,重视付出与回报的比例,缺乏理想信念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早熟、张扬,喜欢用时尚个性的生活方式来炫耀精神追求,面对快节奏、高效率、重压力的社会现象,更愿“活在当下”。
(三)迷恋虚拟生活,信仰非科学化。在新媒体盛行的大学校园里,“90后”大学生的课外生活,甚至课堂时间是被虚拟生活占据。面对现实困惑,部分大学生对政治信仰、国家主义、民族情感等正逐步走向冷漠。一些学生的荣辱观念淡薄,心理敏感脆弱,一旦遇到较大的挫折则或狂躁或萎靡或陷入痛苦不能自拔;一些学生的信仰盲从现象突出,信仰行为失范;还有一些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难以适应,在现实面前感到无力,开始迷信星座、宗教或鬼神邪说,并通过“面试看星座”、“出门占卦”等方式来寻求庇护。
(一)社会环境的矛盾与冲击。多元文化格局为“90后”大学生的信仰形成提供了很大的选择性空间,但他们对鱼龙混杂的各种文化和现象又缺乏足够的分辨和识别能力,很容易成为它们的接受者、崇尚者和传播者,这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追求产生了冲击。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动摇了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这使得一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性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前景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从而淡漠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阴暗面和丑恶现象,一些“90后”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理性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迷失了方向,从而导致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契合了“90后”大学生追求新异的心理特点,在使用这些信息媒介时,感性化和感官化的理论会潜移默化的被接受,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性化和系统化的思想形成了巨大挑战。
(二)学校信仰教育的偏差与误区。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还停留在灌输的层面上,很少向学生讲明白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比其他信仰好在哪里,先进在哪里。第一,观念误区。当前的高校信仰教育仍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忽视了大学生对思想理论的现实需求,忽视大学生主体能动性作用,更忽视了信仰作为精神支柱的能力。特别在当前就业压力空前加重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将“德”让位于“才”,大大弱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信仰教育。第二,内容单调脱离社会现实。传统的信仰教育主要涉及政治、道德、法律信仰的教育,对大学生的人生信仰、职业信仰较少关注。当信仰教育脱离大学生的亲身经历,就难以获得其认可并扎根于内心深处。第三,方法陈旧呆板缺少多样性。目前大学生信仰教育主要通过“两课”的方式展开,仍然是以传统的理论灌输为主,一些教师授课水平不高、授课内容枯燥、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被动接受的效果往往不佳,甚至出现逆反心理。第四,教育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信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但当前高校的信仰教育仍然较多流于形式,更多是作为一门课程出现,成为学生应试教育和谋取职业的工具。第五,教育队伍的自身问题。行政干部、相关课程教师和辅导员都是信仰教育的主体,同时,高校教师也必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各主体之间缺乏相应沟通和协调,无法形成合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如何,教师队伍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现实情况中的一些现象确实让人担忧。比如有的思政课教师只是把职业看作谋生手段,存在不学习、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象,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说服力;[3]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对时势和个人遭遇的不满进行言语发泄,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对意识形态领域是否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产生动摇,无法做到高度的理论自信。
(三)家庭信仰教育的影响与缺失。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对其信仰的建立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一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不良的习惯、方式传递给子女,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自己的信仰观念和行为方式。比如有些家长自身信仰缺失,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有的信仰宗教,求神拜佛;有的崇洋媚外,其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此外,一些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不仅平时做事为孩子留下不好印象,而且没有培养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缺乏正能量的灌输。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90后”大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作用。
(一)以人为本,确立信仰教育的主体地位。在高校的信仰教育中,必须重视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要抛开“信仰即归类于宗教信仰”的错误观念,重视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同时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应对全球化对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4]但这是总体性目标,是国家信仰、政治信仰,还应该有社会信仰、民间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等等。因此,在信仰教育中要让“90后”大学生感受到“终极关怀”和“意义支撑”,要以人为本,能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给予精神支持和关照。“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知群体的一部分,理应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在信仰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通过对国内外典型事例和时事热点问题的研讨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信仰并坚定地践行下去。
(二)创新精神,重构信仰教育的教育体系。第一,构建开放式全方位的信仰教育模式。信仰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和网络四位一体的体系,号召“90后”大学生不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果,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要引导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隐性教育,关注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教育;此外,要改进网络传播方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网络虚拟阵地,积极开设内容有趣、形式各异的网络宣传平台。第二,教育内容要不断创新。对“90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一定要根据其身心特点和生活阅历逐步展开,不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其逐步形成独立人格和坚定信仰。例如,许多大学生感到沉重的就业压力,学校在进行一系列职业教育的同时也要以信仰教育为先导,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职业期望,树立在为社会奉献中发挥自己能力和专长的职业价值观。第三,教育载体要丰富多样化。除了理论学习,参观考察、大众传播、社会实践、网络教育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教育平台。“90后”大学生成长在信息化时代,信仰教育要运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当前,新媒体以不可抵挡之势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应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手机报等新媒体手段,增强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第四,完善教育监督考评机制。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进行常规化的教学效果督导与评估,从而不断督促教师提升教学效果,促使我国高校的信仰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三)立足实践,营造信仰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加强宏观环境建设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加强正面舆论的宣传力度。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主流媒体的宣传专栏和相关视频,通过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来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微观环境方面,学校更是要用心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多层次建设,结合课程教育,通过社会调研、征文比赛、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多方位参与,增加感性认识;任课教师、政工干部和辅导员全部要联动起来,统一安排教育计划,避免重复、各自为政,形成思想育人的合力。同时,学生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要开展健康、高尚的活动,起到陶冶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作用;在校园文化方面一定要不断创新,结合节假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弘扬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此外,要鼓励学生大胆走出校园参与志愿性活动和公益性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强化信仰教育的感召力和实效性。
(四)敬业修德,建设信仰教育的师资队伍。首先,教师应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信念,提高理论修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随时随地用正确的理论解释当今社会,用自己的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培育人才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觉性,树立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切实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传授学科知识与信仰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高校管理层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信仰教育队伍。要重视师德的建设,加强师德信仰教育,建立师德奉献与师德回报的相关机制,要把健全和落实教师的岗位责任制、整顿教风、评估教学质量等工作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师德建设水平。这支队伍以行政干部、相关课程教师和辅导员为主,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效果。思政课教学的核心是信仰教育,教学是对“90后”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必须要始终如一、旗帜鲜明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而辅导员工作是高校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良好平台。除上课以外,辅导员教师是和学生走得最近的人,对学生也最了解,信仰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比如,关心家庭困难或是家庭出现变故的学生,指导人际交往有困难的学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改进方法,将严格管理和人性化说服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帮助学生信仰的选择并建立科学信仰。同时,辅导员应积极通过培育良好班风和学风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通过评优评奖等环节营造公平的环境,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加强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
参考文献:
[1]万美容,吴倩.21 世纪初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述评[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2]吴锦波,唐鼐.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管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3]张长虹,马福运.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
[4]杨汉国,王莉.转型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
90后大学生党员 篇7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党中央[2004]16号) 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充分发挥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3]因此, 应如何发挥广大学生党员在“90后”单招生管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从而实现对他们的有效管理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职院校“90后”单招生的思想特征
“90后”高职单招生是新一代的学生群体[4,5], 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与个性。其思想特征主要表现为: (1) 个性突出, 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荣誉感不强; (2) 自信心不足, 自卑感突出, 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 (3) 基础教育差,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但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4) 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较差, 自我约束能力差。
二、高职院校“90后”单招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 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 班级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从目前全国各高职院校单招生情况分析, 其招生对象绝大多数以普通高中生中各方面表现一般, 甚至较差的学生为主。目前进入高职院校的“90后”单招生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受其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不关心别人, 也不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严重缺乏集体荣誉感, 导致新生竞选学生干部时, 自告奋勇站出来竞选的学生寥寥无几。另外, 有些学生在竞选学生干部时, 其动机不纯, 竞选成功后不是抱着为同学服务的目的, 而是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从而实现自己个人的目的, 结果导致班级管理陷入一片混乱。
2. 违规违纪学生数量较多, 对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辅导员对工作易产生倦怠。
由于“90后”单招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能力较差。因此, 在新生入学教育时, 组织他们学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了重中之重。尽管如此, 从近年来学校出现的各种违规违纪现象来看, 单招生出现的次数比其他学生要多得多。从迟到、旷课、晚归、未归、与同学打架等影响较小的违规违纪事件, 到小偷小摸、酗酒闹事、与社会闲杂人员斗殴等影响较大的违规违纪事件。各种形式的违规违纪事件, 尤其是那些影响较大的事件, 对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各种类型的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 导致辅导员每天都忙于处理各类事件, 对这些单招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使他们的工作易产生倦怠。
3. 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不可控因素多, 辅导员工作压力大。
近年来, 各高校因学生心理问题导致各类死亡的事件层出不穷。这说明了自信心不足, 自卑感突出, 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学生越来越多。尤其是单招生, 他们自认为不如别人, 成绩较差, 怕不能通过各类考试;性格孤僻, 不善于和别人交流;盲目恋爱, 失恋后承受能力较差等。这些都是诱发各类突发事件的直接导火线。类似问题一旦产生, 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办法处理, 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 对这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管理, 促使辅导员的工作产生了巨大压力。
4.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 学风建设水平很难提高。
多种不利因素的综合, 使得报名参加单独招生考试的基本上是处于班级下游的学生, 其中相当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意愿低落。很多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看小说、聊天等, 甚至有部分学生逃课、沉迷网络、考试作弊。他们不了解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不了解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内容, 不重视各类考试, 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迷茫。他们有心玩网络游戏、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谈恋爱等, 而无心认认真真地学习书本知识。尽管学校一直大力倡导学风建设, 但面对这些“90后”的单招生, 其效果并不明显。
三、发挥学生党员在“90后”单招生管理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高职院校院校学生党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 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是党内的新生力量和大学生中的骨干, 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6]。同时, 他们还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 具体表现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身心上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7]。因此, 在对“90后”单招生管理中可充分利用广大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及他们拥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有效地践行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 从而实现对“90后”单招生的有效管理。
1. 塑造典型,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学生党员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 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远大的理想, 是一个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 脚踏实地, 知行统一的人。在对“90后”高职单招生管理过程中, 首先可以按照党员的标准有意识地培养一个或若干个学生党员, 然后将学生党员的伟大人格塑造成典型, 最后再通过这些典型人物及其人格逐步影响班级中其他同学。其影响途径如下: (1) 在班级或宿舍建立“学生党员示范岗”, 实行包干责任制, 通过党员的言行举止去影响他人; (2) 塑造学生党员个人先进事迹。定期组织班级学生聆听学生党员个人先进事迹报告会, 并要求听完后写感受; (3) 社会实践。学生党员定期带领班级其他同学到社区提供公益服务,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通过以上这些方式, 学生党员及其魅力人格最终在其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 突出学业,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学习成绩情况如何是发展学生党员的一条重要准则。因此, 学生党员的学习成绩都处于班级中的上游。学生党员在学习上刻苦勤奋, 课堂上认真听讲, 懂得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知识, 能克服困难, 敢于创新, 摸索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能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学业。在学校大力提倡学风建设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业上的优势, 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可通过: (1) 定期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学生党员通过言传身教, 帮助其他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传授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2) 公布学生党员的学习成绩、综合测评成绩、英语四六级成绩等, 促使其他学生以他们为学习榜样; (3) 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制度, 学生党员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结对。通过这些方式,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3. 树立榜样,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纪律作风上的引领、示范作用。
学生党员能牢记党的宗旨, 在校期间以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宗旨, 能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从自身做起, 模范遵守校纪、校规和校风。因此, 在对“90后”单招生管理中可充分体现学生党员的这些特征。一方面, 可经常倡导学生党员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积极引导自律性较差的同学。同时, 要求经常违规违纪的学生以学生党员为榜样, 努力提高自身的自律性, 另一方面, 可在班级中设立“党员自律先锋岗”, 专门负责本班级的纪律作风建设。这种形式, 既可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 又可积极引导其他同学共同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4. 提高素质,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一般都在班级或各类学生社团中担任主要学生干部。他们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丰富的工作经验, 工作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扎实稳妥、责任心强、不贪图名利、乐于奉献, 已成为了辅导员管理班级的左膀右臂。因此, 为了能提高“90后”单招生的整体素质, 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一方面, 可通过学生党员积极引导他们关心集体, 顾全大局, 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另一方面, 可定期开展学生工作经验交流会, 共同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积累经验。当然, 还可通过学生党员平时向其他同学在工作中多提供指导、扶持, 促使他们在急、难、多的工作中接受教育和锻炼。
5. 重视帮扶,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心理素质上的引领、示范作用。
学生党员一般具备健康的心理, 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热爱生活, 对生活持乐观态度, 有正确的人生信仰, 自信心较强。同时, 具有较强的受压能力, 遇到挫折时, 能坚强地面对。因此, 对“90后”单招生中心理有问题学生的管理过程中, 应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首先, 要求学生党员随时关注全班同学的心理动态, 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其次, 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可采用“一对一”帮扶机制。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地解决心理有问题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 通过在精神上鼓励、在心理上引导、在物质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促使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江柯.“90后”高职单招生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1, 11 (2) :71-73.
[2]赖星华.构建高职自主招生质量保证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4) :36-38.
[3]周慧.大学生党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6 (12) :18-19.
[4]万敏.“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S1) :126-127.
[5]莫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 2008, 26 (4) :153-155.
[6]祖长和.高校大学生党员应起的示范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 2006, 27 (3) :107-108.
90后大学生党员 篇8
一、“90后”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状况
1. 调研过程和基本统计数据
本研究对象所指的“90后”大学生为在校本科生。本研究专门设计了一份调研问卷,包括“自然情况”、“消费状况”、“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四大部分、48个问题。面向本科生随机发放了调查问卷300份。作为随机抽样调查,该样本一些观测指标在数量上有一些不平衡的情况,但是在年级、专业等观测指标上覆盖面较全,独生子女占比较大、生活经济来源绝大多数依靠家庭等信息较为可信,加之有效问卷回收率较高,本调研可以从较为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开展研究分析。
2. 调研统计反映的基本事实
从“消费状况”来看:月均生活费500元及以下的为3.94%,500到800元之间的为16.14%,800到1000元之间的是43.31%,1000元及以上的为36.61%,可以发现近80%的在校本科生月均生活费达到或超过800元;消费心态描述为“必要才买”为36.22%,“喜欢就买”为31.11%,“说不清”为24.41%,“从众心理”为5.12%,“求异心理”为3.15%,显示出在校本科生理性消费心理较为欠缺;主要生活消费的前3名为“饮食”、“购置生活必需品”和“通讯、上网、电子产品”,后续三名为“学习”、“文化娱乐”、“个人形象”,结合数据同时可以发现“学习”消费与前3名的消费差距较大,但与紧随其后的“文化娱乐”、“个人形象”消费差距很小,并且“个人发展(培训、考证等)”排在“人际交往”、“恋爱”、“旅游”之后列第10名,显示学习、发展型消费处于相对弱势或弱势状态;如果可以增加生活费并且希望增加的消费方面前三名是“旅游”、“文化娱乐”、“个人发展”,“通讯、上网、电子产品”列第7名,“学习”列第8名,显示休闲、娱乐和发展消费将成为今后可能的消费热点,而“通讯、上网、电子产品”、“学习”消费已经趋于饱和。
从“消费行为”来看:将80%以上生活费花在伙食费上的为17.32%,将50~80%生活费花在伙食费上的为58.27%,并且三餐基本在食堂的为26.38%,以食堂为主的为59.45%,而月均手机通讯和上网费用占生活费近1/3的超过80%,而年均用于专业学习、购置书报资料等消费占生活费近1/3的接近75%,年均用于个人发展方面的消费占生活费近1/3的同样接近75%,年均用于旅游、观看电影或各类赛事、演出等消费占生活费近1/3的接近85%。综上显示,如果要将在校本科生主要的消费行为排序的话,在校本科生的最主要的消费行为是校内就餐,次之是休闲、娱乐,再次之手机通讯和上网,最后才是学习和发展,可以继续验证学习、发展型消费较为弱势的地位。
从“消费观念”来看:在校本科生消费时关心的因素前3名是实用、舒适、价格,其后才是样式、品牌、时尚,显示传统消费观念依然在发挥重要作用;在消费习惯上,有消费规划但不精细的为54.33%,虽有规划但经常失控的为27.56%,无规划的为10.63%,自认为勤俭节约的为7.48%,同时经常保持记账习惯的为14.57%,偶尔或想起时会记账的为37.4%,没有记账习惯的为48.03%,显示在校本科生大多欠缺理财意识和消费规划,在消费上维持着不精细甚至散漫的习惯。此外,对消费透支、超前消费表示“赞成,如果有机会也会尝试”的为5.51%,“理解但不会去尝试”的为53.94%;对“该花的就花,不用省着”,表示“完全赞同”的为20.08%,“基本赞同”的为49.61%,但是对“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来消费”表示“完全赞同”和“基本赞同”的为50.79%和35.43%,显示在校本科生消费观更趋开放和超前,同时传统消费观和道德观念也在发挥着约束付诸实际消费行为的强大作用。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大学生开展消费观教育、引导理性消费是很有必要的。对大学生开展消费教育、引导理性消费是否有必要,表示“很有必要”的为56.3%,“有些必要”的为15.75%,“有,但是作用不大”的为24.02%,“没必要管那么多”的为3.94%,显示虽然多数人重视开展消费教育、引导理性消费,但是对其作用和效果的信心偏低。
二、“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征
1. 消费水平较高,但是缺乏合理的消费规划
对比江苏省2013年增加后的最低工资标准(一类地区1480元,二类地区1280元,三类地区1100元),可以发现近80%的在校本科生月均生活费达到或超过800元,非常接近或超过省控最低工资标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赶超上班族或白领的消费水平。面对个人的月均消费总量,大多数在校本科生缺少合理的消费规划,具体体现在相当比例的人理财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消费习惯,有的根本没有消费规划,导致消费分配失衡,没有把部分该花的钱花在“刀刃”上。
2. 消费意识超前,但是常受偶然性因素影响
“90后”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天然的新鲜感、亲近感,对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终端和信息流量的消费和享受,始终是这个群体最重要的消费之一,在调研中也发现“通讯、上网、电子产品”消费已经趋于饱和,不再是当前迫切需要追加消费的领域。同时,面对消费透支、超前消费、“该花的就花,不用省着”等悖逆传统消费观念的行为和观点,绝大多数采取了理解、宽容和接受的态度。超前的消费意识,并不代表能够指导稳健的消费行为,恐怕也导致了具有“喜欢就买”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的占比近40%。而这些偶然性因素的存在,也继续连锁反应,导致对开展消费教育、引导理性消费持有“有些必要”、“有,但是作用不大”、“没必要管那么多”观点的达到43.7%的结果。
3. 消费领域全面,但是学习发展型消费不足
从消费目的来看,人们的消费活动可以分为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这三大类。通过调研,可以发现“90后”大学生的消费领域比较全面:无论是以食堂为主,还是“下馆子”改善,还是“购置生活必需品”,都属于“生存型消费”;“通讯、上网、电子产品”、“旅游”、“文化娱乐”以及“喜欢就买”心理、“该花的就花,不用省着”观念、超前消费意识的未被冷落,可以划归到“享受型消费”;而在调研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习”、“个人发展”消费,则属于“发展型消费”。前面已经提及,在消费状况中,“学习”排在“饮食”、“购置生活必需品”和“通讯、上网、电子产品”之后第4名,并且与前3名的消费差距较大,而“个人发展”则排在第10名;在消费行为中,在校本科生最主要的消费行为里面,学习、发展型消费绝对排在校内就餐、休闲娱乐、手机通讯和上网之后。学习发展型消费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90后”大学生消费理念存在问题的成因检视
1. 客观原因分析
(1)学校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首先,学校内及周边的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着较大的影响。校园内到处可见的商业广告和产品宣传单,以及学校周边大量的饭店、超市、街边小吃、KTV、网吧等餐饮娱乐场所,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影响因素。其次,学校对学生消费教育工作比较欠缺。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国内各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消费教育课程,对于消费教育在“两课”中也是一带而过,缺少具体的消费教育知识和实际消费教育的实践例子,而更像是一种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意识,忽视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2)家庭环境的家长观念的影响。家庭对于每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无论家里的经济状况怎样,家长总是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但却很少去考虑他们的要求是否合理,特别是当孩子考上大学,远离身边时,更是担心他们在外面受苦或受到“委屈”,所以对孩子往往有求必应,这也就导致孩子没有合理、健康消费的意识,慢慢地养成了不良的习惯。
2. 主观原因分析
大学生各种消费问题的出现最主要出自大学生本身。“90后”大学生的思想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他们进入校园开始了独立生活,但是从小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不知道赚钱的不易和艰辛,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但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仍然不高,同时他们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所以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在消费过程中产生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超前消费、盲目消费等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的层次也有着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需要、爱与感情需要、尊重的需要、成就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90后”大学生已不再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消费的档次和质量也不断提升,这样就很容易超出自己的消费承受能力,步入消费误区。
四、解决“90后”大学生消费问题的途径探究
1. 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加强对健康理性消费观的培养
一方面,在“两课”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举办消费知识专题讲座、理财情景模拟等形式,提高“90后”大学生的消费技巧以及对商品的选择和评鉴能力,帮助大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团学组织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消费观教育和实践活动,如开展“大学生消费问题沙龙研讨会”、“消费知识竞赛”、“消费情景模拟”等活动,以及通过“勤工助学”、“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方式,让“90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赚钱的辛酸,这样才能更好地自我反省,逐步提高自己对不良消费观念和行为的抵抗能力,养成健康、理性的消费习惯。
2. 加强家庭对消费理念的引导,注重对理财能力和自立能力的培养
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勤俭持家”的理念来引导子女树立勤俭节约的理性消费观念。同时,家长要注重对孩子理财能力和自立能力的培养。首先,对孩子的生活费用分配进行了解,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构建合理的消费计划,使孩子的消费与家庭经济能力相适应,教会孩子正确的理财方法。其次,“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优越,基本上是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从而导致他们的自立能力比较差。家长应从小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尽量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分溺爱。可以适当让子女参加打工,通过他们自己劳动来赚取生活费,让他们体验到父母赚钱的不易,养成良好消费观念,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自立能力。
3. 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首先,要强化自身的“财商”,养成消费记录的良好习惯,经常性对自己的消费内容、消费结构进行比对分析,找出不合理的消费支出,并找出其诱因,不断完善自身的消费理念。其次,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参加勤工俭学、义工以及各类志愿者活动来提升自己金钱观,分析自身消费行为中的不健康因素,对自身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做进一步的改进和调整。此外,大学生应该把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引入对自我消费观念的评价之中,学会科学理智地对待消费,珍惜父母的血汗钱,这样才能远离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不良影响,养成合理消费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最后,大学生还是要把主要的经济和精力放在学业上,而不是攀比消费、追求享受。
参考文献
[1]张玉华.“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及其疏导路径探析[J].中州学刊,2012(2).
[2]董婷婷.90后大学生消费观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及思考[J].江苏商论,2010(1).
[3]茶利强.80、90后大学生消费观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2010(10).
[4]杨乐敏.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价值观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1).
[5]毕艳玲.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1).
[6]童旭.大学生消费思潮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
[7]叶蓓.大学生消费现状与思考[J].海南广播大学学报,2005(4).
90后大学生党员 篇9
一样是独生子女。
杨老师在成都市实验小学任教, “80后”的她每天都要面对一群“烦人”的小孩。“他们太淘气了。有一次上课铃声刚刚响过, 一个刚刚入学的孩子就哇哇大哭起来, 我问了她半天, 她才告诉我说想妈妈了。他们不像高年级的孩子会在乎别人的感受和情绪。”杨老师脸上满是无奈。
杨老师说, 每当这种时候就会陷入很矛盾的状态, 一方面必须尽量让孩子安静下来, 这样讲课才能正常开始, 另一方面自己也是从小娇惯着长大的, 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感觉好烦恼。“我也会生气, 感觉很烦, 想丢开, 但是看着他们挺可怜的, 所以经常为这样的烦恼而抱怨。”想到自己在家里也是独生子女, 居然受这些小孩子的“窝囊气”, 杨老师觉得很委屈。
“去年暑假, 六年级的学生在部队全封闭军训, 因为在部队里吃不习惯, 这些‘90后’的孩子晚上在被窝里偷吃家长带来的零食被抓到了, 一直哭个不停。”在成都市实验小学任教的“80后”胡老师也面临同样的困惑。“可是要离开的时候, 孩子们和教官哭成一片。一个男孩说:‘如果我的一生只剩下最后几天, 我一定要在部队里度过, 因为这里度日如年。’笑得大家前仰后合, ‘90后’的学生总是语出惊人。”说起这些, 胡老师哭笑不得。
一样年轻。
四川大学的“80后”王老师感触也很深, 班里一个男生理了个“鸡冠状”的时尚发型, 这与学校对学生仪容仪表的要求有出入, 王老师要求男生把头发重新整理一下。当晚, 这个男生打电话给她, 非常委屈地说, 不情愿剪掉时尚的发型。王老师知道, 这个年龄的学生正处在爱美的阶段, 他们希望更时尚更有个性, 让他理寸头实在有些“残酷”, 她便告诉学生:“老师只是希望你把头发整理得更像学生的样子, 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言毕, 男生告诉王老师:“你比我父母更理解我!”第二天到校, 男生的头发果然理好了。这件事让王老师感到, 和“90后”的学生打交道, 必须更多地换位思考, 用对他们的尊重换来师生间的尊重。
“咚咚咚, 咚咚咚……他戴着很大的耳机, 听音乐听高兴了, 把整排桌子都摇晃了, 还跟没事儿似的, 一个劲摇头晃脑。”讲到英语课上一个男生搞怪的现象, 在西南民族大学教英语的“80后”彭老师满肚子的怨气。“被我说了几句, 就摔门出去了。即便是犯了错误, 也不愿承认, 个性真是太张扬了。”“遇到这种情况, 我从来都是马上就告诉学生这样做不对, 并和他的室友说了这个问题。下学期这个男生还是选了我的课, 而且每节课都很乖。‘90后’学生认识到错误, 虽然嘴上并不承认, 但只要他们在行为上能改正就可以了。”
用包容的心态看待“非主流”。
“80后”的教师有朝气、有活力, 他们在行为、思想方式上与“90后”学生接近。他们更能听懂学生们说的“网络语言”和“流行语”, 容易与学生成为朋友。
杨老师说, “90后”的小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的世界, 很自我。但是作为老师, 她能理解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并且学着去喜欢、欣赏, 和他们一起长大。“‘90后’的孩子喜欢了解的东西很多, 比如说NBA、卡特、奥特曼, 而我们对于前沿新潮的事物不如他们信息量大, 不如他们熟悉。我们就赶快去吸收学习, 和他们一起探讨, 培养共同爱好和兴趣, 获得更多的师生共同话题。”“80后”老师不会拒绝接受新事物, 这也使孩子们和杨老师在一起感觉很自然, 放得开。
“80后”彭老师说, “90后”学生兴趣非常广泛, 喜欢关注和他们这个年龄阶段不相符合的东西, 比如有的男生穿着溜冰鞋来上课, 课间就在后面转圈圈, 溜来溜去。“和‘80后’一样, 过了这个年龄段, 他们肯定会有一个向主流文化回归的过程。”彭老师说, 除了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学生之外,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也很重要, 还要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心态, 才会感到“海阔天空”。
我们可以是朋友。
在彭老师的教师社区里, 经常有这样的留言:“小彭同志辛苦啦, 最近教得很不错嘛。”“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你问好!”教师社区是老师和学生教学互动的一个平台。每次看到这些学生模仿领导口吻的留言, 都让彭老师忍俊不禁。
几乎每年教师节彭老师都会收到学生的礼物。“如果学生是因为拿了奖学金或者用打工赚的钱请我吃饭, 我才会接受邀请, 并且送上一两本书表示感谢。”开学初, 彭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写一篇英语作文, 谈谈今后的理想和打算, 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他们, 和他们做朋友。“一个男生在作文里写他的梦想是组织一个乐队, 结果真的实现了。我只要有时间就去听他们唱歌, 还结识了他的女朋友。”
在彭老师眼里, “90后”创新能力强, 品牌意识比较超前。她的学生有的已经创业了, 比如在网上开店, 办培训学校, 做票务代理, 等等。但是他们也有消费观念不合理, 缺乏规划性的一面。“我和他们做朋友都会达成一个共识, 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对方。只要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就好了。”
90后大学生党员 篇10
从小就有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的“90后”们,有以下较为突出的特点:
一、能更快地接受新鲜事物,更聪明
现在不少“90后”的孩子,电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于外界事物认知的渴求了,网络让他们能了解他们所好奇的一切。对于电脑、手机等时尚的操作,“90后”们无师自通。我班上有一位学生,特别喜欢玩电脑,爸爸妈妈中午不在家,就偷着玩。家长多次设置的密码,都被他不用吹灰之力就破解了。最后爸爸没辙了,只好每天都带着鼠标上班。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可有一天中午突然回家,却发现他儿子可以不用鼠标玩电脑,当场昏倒。
而且分析近几年的考试成绩,就不难发现,高分层非常密集,往往是一分之差,就差了十几名,而所学的知识却比以往的更灵活、更难,比较自身的学习经历,不得不佩服现在的孩子真聪明。
二、更强调个性化,崇尚所谓的“非主流文化”
“90后”学生在性格方面,更开放一些,衣着更夸张一些,喜欢与众不同,他们受明星的影响比较大,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想成为model,而且好奇心特别强,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去体验一下,即使栽了跟头,也会说自己体验了一把失败,很开心。我们曾在一次考试以《第一次……》为作文题目,出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作文,比如《第一次与人动刀》《第一次吃老鼠药》等,令人匪夷所思,毛骨悚然。我班有一个很特别的女学生,平时穿校服都与众不同,自己把裤脚改小,被批评后,改用别针,裤脚仍然改小,只是被老师发现时,能及时改过来。换夏季校服时,我发现她左手腕上写着两个大字“死亡”,仔细辨别,发现居然是用刀刻上去的,震惊之余,我问她:“干嘛在手腕上刻字?”“好玩呗。”“那为什么要刻这两个字?”“刺激呀,还可以跟别人不一样。”“疼吗?”“开始有点,后来就不觉得了。”我无语。
三、因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可交流、可沟通的同龄人,“90”后显得更加孤独
沉重的学习负担,娇生惯养的生活,使很多“90后”形成了过度自信又常常过度自卑的双重性格。他们需要独立,更愿意接受能体现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东西,因而“90后”很在意老师表扬。曾新接手一个班,对课堂上发言的同学都是先鼓励表扬再评价。没想到这周的周记,有好几位学生写道:“谢谢老师对我回答问题的赞美和肯定!”“我从没想过我还会受人关注,我从没料到我的发言也可以受到肯定!”“谢谢老师,我们需要肯定,需要关注,需要鼓励!”
“90后”的学生个性强烈、敢于尝试,这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80后”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80后”的老师刚参加工作,缺少教学经验和与家长学生打交道的技巧,带着张稚气未脱的脸走上讲台,难免会遇到家长和学生质疑的眼光。但“80后”们同时又具备着极大的优势———年轻。由于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而且生活条件很相似,虽然“90后”的物质生活更好一些,但基本想法却差不多,所以学生有什么意见想法他们都能理解和宽容,与学生沟通起来更容易,学生们自然也容易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中,“80后”们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
老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自己肚里有“货”,对“90后”们尤其如此。在“80后”学习阶段,“开小灶”“请家教”曾是让人难以启齿的事,只会跟“成绩差”联系在一起。而现在,“开小灶”已经成为“90后”学生的普遍现象,家长学生均持开放赞成的态度,一个班上过半学生都请过家教或课外培训。
这样一来,不少学生在老师面前“炫耀”补课学习的知识,挑战老师的“权威”。经常有自作聪明的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炫耀自己从补习班学到的应试招数,引起不少同学注意,让老师觉得挺无奈的,其实他学到的不过是一招半式,却对自己的老师特别不屑。
当“正规军”的地位被“杂牌军”动摇,年轻的老师只能用“恶补”进修来压阵,现在学生知识更新很快,老师不进修实在跟不上。于是,听课、考研、看网上的培训教程、淘教学专著……“80后”老师的课余时间更紧了,不停进修恶补成为压阵“法宝”。
二、学会和学生一起成长
想和学生打成一片,首先,要和学生有话说。只有和学生有话说了,学生才会接纳你,做起引导工作会相对容易一些。而且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门功课的兴趣往往来自于老师,如果他喜欢某个老师,自然而然地就会对这门功课感兴趣,这样就不愁学不好这门功课。
其次,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我对每届学生都说过这样的话,“老师也是人,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要因为老师的口误或一时的大意,而对老师有所偏见,当然,也非常希望大家给老师多提意见,帮老师做得更好。”记得有一次上课,在黑板上写了“尴尬”两字,课后有个学生找到我,说这个词写错了,回家一查字典发现真写错了,我把“尤”字写成了“九”字,第二天上课,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订正了这个词,并表扬了那位同学,学生中有人说,老师你要不要订正二十遍。(班上的规矩,错字自觉订正二十遍)我说,当然。下了课,我认真地订正了二十遍,并把订正的纸贴在墙上,给全班同学看。勇于承认自己不足的老师,更易赢得学生的尊敬。
三、做让学生可以仰视的老师
我常和学生们说,“课下我们是朋友,有什么问题来找我,我一定竭尽全力来帮助你。但上课时,我是老师,你是学生,这就决定了大家必须遵守规则”。做一个让学生既爱又怕的老师,对80后的老师来说,是最大的考验。
“90后”大学生诚信教育探究 篇11
关键词: 道德价值 诚信危机 诚信教育
一、大学生诚信危机表现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层出不穷。当现实生活条件与自我要求达不到平衡时,心理落差导致的诚信缺失现象应运而生。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存在众多令人担忧的诚信危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诚信缺失。少数大学生学习动机不纯,学习上应付对待,复印他人学习笔记;对待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选择百度下载甚至索性直接抄袭他人作业、copy他人劳动成果;考试时违纪作弊:找替考、夹带、互相传递答案等,手段之高明趋于高科技化、职业化。学业诚信缺失直接导致学生无心学习。
2.人际交往诚信缺失。“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相当比例,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90后”大学生与人交流时,只为自己着想不顾他人感受,只考虑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自律性差而排他性强,遇事不经过思考和调查核实,捕风捉影甚至随意编造谎言。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电脑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工具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危害众多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良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人际交往缺失,导致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扭曲,道德诚信观缺失。
3.择业、就业诚信缺失。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为了在择业时脱颖而出,部分大学生挖空心思对个人进行包装、注水,甚至以不正当手段诋毁其他求职竞争者。一些大学生为了找到更加满意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签订就业协议后擅自违约,有的坐等时机,置诚信于不顾,干扰就业秩序,浪费其他同学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就业严峻形势。
二、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因素,又有大学生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1.从社会因素看:大学生诚信缺失绝不是单个的孤立事件,跟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规范信用制度的滞后、社会信用的奖惩制度的不到位等,导致社会信用关系恶化,造成失信蔓延。社会诚信危机侵蚀当代大学生思想,诚信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2.从学校因素看: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直接场所,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相关。一方面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承担起科教育人、塑造大学生人格的功能。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的思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部分教师“重分数轻德育”、视分数和通过率为上帝;管理部门以学生成绩和四六级通过率等作为教师考核办法,缺乏大学生德育培养效果的考核机制。高校对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是目前诚信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3.从家庭因素看:作为孩子第一老师和终身教师的父母,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诚信教育起关键作用。受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我国家庭在教育上重视智力投资,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忽视从小对子女人格的培养和不良行为及时规范和矫正。加上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时,自身出现的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行为,给孩子纯洁的心灵带来无法抹去的阴影。
4.从学生自身因素看:大学生诚信缺失,除了和社会、学校和家庭因素相关外,跟自身思维活跃、易接受新思想、辨别能力差、难辨真假等因素亦有重大关联。
部分大学生不注意自身道德修养提高,对家长、学校教育持逆反心态,受社会上“老实人吃亏、滑头耍狠耍奸易立足”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涉世未深、心态浮躁、不思进取和缺乏自身约束力。以工具化态度讲诚信,利己时用,不利己时抛在脑后。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研究
1.弘扬中国民族传统美德、营造“知荣明辱”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育,源于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滋养,必须紧紧依靠全社会力量,以共同诚信之言行,对大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诚信教育,从根本上根治诚信缺失行为。政府部门要承担起主导实践的重任,为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完善诚信的社会大环境。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网络、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表彰诚信、批判失信,另一方面建立完善诚信保障机制。加快诚信制度的修订工作,规范社会信用体系,促使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2.建立健全诚信考评机制,加强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管理。学校—社会大联动,诚信教育纳入整个教育过程,建立大学生网络诚信管理系统,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表现、学习考试情况、发放奖学金情况、奖惩还款情况等信息录入数据库并全国联网,供用人单位选择用人、提拔升迁的重要依据,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至社会,成为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社会信用理念提升和诚信氛围营造。
3.加强师德和家庭教育,内化自我教育。充分发挥父母作为终身教育者、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示范引导作用。传播文明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家长以自身诚实守信的正能量行为做好引导作用。大学生首先应增强个人诚信意识,树立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念,形成自我诚信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诚实守信实践这一“量变”的常年累积,潜移默化地将诚信道德的“质变”加以巩固,真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广飞.“90后”大学生诚信观教育现状与应对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2]柯锦泉.大学生就业诚信现状分析[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
[3]黄俊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90后”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篇12
一、“90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大环境
1. 他们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成长。
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中国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政策, 各项改革事业蓬勃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世界瞩目。因此, 他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全面、直接受益者, 丰衣足食, 生活无忧, 而且作为独生子女备受父辈、祖辈的关爱和呵护, 有强烈的生活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
2. 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潮中成长。
20世纪的1992年起, 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社会全面转型。因此, 他们在社会转型中长大, 在自费上学, 自主择业, 自我奋斗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生活, 在市场大潮中承受谋生, 就业的压力和竞争, 竞争意识和主体意识强,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3. 他们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里成长。
互联网的建立, 电视的普及, 通讯的发达, 交通的便捷, 使他们观察世界的视野更宽阔了, 交流沟通的平台更高远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总是更多地采用生产力标准看待问题, 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评价人, 更多地采用国际接轨的标准去审视周围事物。
4. 他们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生活里成长。
消费主义发端于美国, 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流行, 消费主义的主要特征有五点:一是在消费上以自我为核心, 千方百计追求的是满足自我的需要, 而不顾这种自我满足给自然界, 社会和人类造成了什么后果;二是崇物主义至上, 过度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三是享乐主义盛行, 过分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四是忽视商品的实际效用, 更多的商品被当做象征意义的符号, 在非理性的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中肆意显示等级分化;五是社会普遍的消费思潮是高消费是个人生活“现代化”的标志, 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优秀民族品格的“节约, 节俭, 节制”的观念被一些人视为落后和守旧的代名词。因此, 90后大学生他们生于这个时代、长于这个环境, 他们的消费观念必然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
二、“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90后大学生他们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 成长于中国经济发展飞速, 社会变化深刻的近二十年。因此, 他们的消费观念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
1. 乐于追逐消费时尚。
他们对社会的消费时尚, 感应是灵敏的, 追逐是乐意的。今天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件衣服, 一种打扮, 一款手机, 一台电脑, 明天就会在大学校园里找到它们的影子, 而且很快就会流行于校园。可以说, 今天的大学校园里, 任何时候都不乏消费时尚流行。
2. 存在消费攀比。
不少大学生购买名牌的动机是“其他同学有, 我也要有”。而且认为, “名牌可以显现自己, 体现出与别人的差距”, 因此, 一些大学生为了拥有一款名牌情愿节衣缩食, 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一些男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 一些女生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 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消费攀比时时可见。今天你过生日请了两桌客, 明天我过生日至少也要请两桌客;今天你有一款手提电脑, 明天, 至迟后天我也要有一款笔记本电脑, 虚荣攀比, 消费盲目。
3. 消费浪费严重。
不少大学生节约意识淡薄, 浪费现象严重。无论是过生日, 考试得高分, 还是入选学生干部、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吃饭, 社会上流行的“人际投资”也在大学校园大行其道;食堂就餐, 剩菜剩饭很多, 甚至一些学生是吃一半倒一半, 惜珍粮食的意识很淡薄;电脑手机成了大学生的必需品, 不少学生大学四年电脑换了一台又一台, 手机一年换一部是常事;有的学生谈恋爱, 一月花上三五百不算啥, 用父母的钱, 很是大方。
4. 消费中的民族情感浓。
90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民族自豪感是比较强的, 因此, 他们在消费中认同国货。在大学校园或闹市街头, 都会看到他们积极为国货做宣传、做推销, 引导人们购买国货。而且当日本前首相小泉无视中国人民的感情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时, 他们提出“抵制日货”, 当2008年的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受到干扰时, 他们倡议不要进“家乐福”, 当国家尊严受到伤害时, 他们会把消费作为武器, 坚决维护国家的尊严。同时, 他们热爱自然, 重视环境, 主张绿色消费。
三、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积极可取的方面, 但是受消费主义的影响, 有更多值得关注和引导的方面, 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 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
个人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行为, 首先它是受个人的经济基础制约的, 所以古人告诫我们消费要“量入为出, 量力而行”。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 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 依靠父母和家庭维持消费, 因此、更要树立量力消费的观念。要体谅父母挣钱的艰辛, 珍惜父母提供的每一分支持和帮助, 树立艰苦朴素, 勤俭节约的思想, 反对超前消费, 慎行借钱消费。
2. 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
要帮助大学生分析和认识社会上的消费潮流和消费时尚, 不可盲目跟风赶潮, 理性认识各种消费现象。要强调增减结合、质量兼顾, 物资需求和精神需求协调发展, 个人消费以满足生活、工作、发展为目标, 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坚决反对崇物主义, 享乐主义, 坚决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 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
3. 树立可持续消费的观念。
消费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 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要教育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热爱自然、节约资源, 爱护环境的意识, 倡行生态型消费, 做可持续消费的推行者, 勇敢地承担起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摘要:要正确认识和分析“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应把他们放到其成长的社会大环境里观察评判。这一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经济建设高速增长, 社会变化日异深刻的近二十年。因此, 他们的消费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但是, 他们的消费观念需要科学引导, 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90后大学生党员】推荐阅读:
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全体“90后”党员回信读后感想10-02
“90后”大学生群体07-14
“90后”高职大学生07-17
“90后”在校大学生09-17
90后大学生受众12-04
90后大学生教育论文06-05
陕西省90后大学生08-08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11-16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05-11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