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高职大学生

2024-07-17

“90后”高职大学生(精选12篇)

“90后”高职大学生 篇1

摘要: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普遍存在, “90后”的高职大学生学习动力如何?为确切把握他们的学习动力情况, 笔者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奋斗目标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分析他们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并探讨了提升“90后”高职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对策。

关键词:“90后”,高职,大学生,学习动力

1 研究背景

在地方性高等院校中,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地位, 高职大学生在校人数也占有较大比例, 因此他们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困扰高校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问题, 在当前在校的高职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情况下, 高职大学生学习动力情况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通过对丽水市两所高校的高职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分析“90后”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状况, 针对出现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激发高职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以问卷为主, 辅以个别访谈的形式, 对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年级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12份, 回收有效问卷277份, 回收率为88.8%。

3“90后”高职大学生学习动力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本文从学习动机与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奋斗目标四个方面去分析“90后”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情况。

3.1 学习动机与目的

3.1.1 上大学的驱动因素

“将来能有一个理想的工作”是学习动力中最为积极的因素, 占45.3%, 加上主动因素“本人强烈的求知欲望”、“学有专长, 可以更好报效祖国”, 共64.1%。说明学习的动力相对而言是足的。但还有35.9%的学生受被动驱动因素支配“高中毕业后的自然延续”、“老师和家长的迫切期望”、“其它”, 这些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3.1.2 专业方面

从专业选择看, 个人有兴趣, 学习有意义是积极的, 但只占23.3%, 而消极、被动因素如由于考分不足而转专业、受父母、师长影响而决定的、专业冷门, 竞争的人少、专业热门, 好找工作却占了76.7%, 这说明在专业方向上内驱动不足。

3.1.3 对自己专业的兴趣

兴趣在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依据心理学理论, 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对象的兴趣。从调查数据来看, 有兴趣的只有39.7%, 而兴趣不足的却有60.3%, 说明多数学生对专业学习动力很缺乏。

3.2 学习态度

3.2.1 学习劲头

学习劲头提高的比上高中时劲头更大了、保持原来劲头两项只占34.7%, 而学习劲头下降的却有63.2%, 说明进入大学后, 有“苦高中, 耍大学”的心理, 以及对专业方面的没有兴趣导致了学习不努力。

3.2.2 学习时间利用

平时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的学生只有2.5%, 时间抓得较紧有9.0%, 有时抓得紧, 有时较放松的占63.2%, 只求过得去的占25.0%。这种情况说明学生们对怎样抓紧时间学习做得不够,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方面有时抓得紧, 有时较放松, 这很有可能是平时放松, 考试前抓紧。

3.2.3 考试方面

可以看出, 有66.1%的学生认真对待考试, 反映出积极的心态。但还有很高比例的学生只求“60分万岁”, 更有少数学生作弊求通过。而当问及是否曾经在考试中作弊过, 回答“经常”和“偶尔”的学生竞合计达71.5%, 只有28.5%的学生从不作弊。说明考试作弊已在高职大学生中非常普遍。对考试作弊持反对态度的有45.8%, 支持态度的达39.7%, 无所谓态度的占14.5%, 这与上一题中作弊情况是一致的。

3.3 学习方法

(1) 预习情况。一般的学生只对重点学科预习, 占50.5%;不预习的学生占42.6%。说明课程内容不受学生重视。

(2) 上课情况。在上课时, 记笔记的学生只占18.1%, 近半数是划出书上有关段落, 其它的学生只是听听, 甚至是在做与课程内容无关的事。

(3) 复习情况。从心理学角度, 及时复习和多次复习才能牢固掌握知识, 但从调查数据看, 多数高职大学生到了考试才“临时抱佛脚”, 测验前、临考前进行复习的占67.1%, 及时复习的只有21.3%, 且主要是对重点学科的复习。

(4) 课外学习情况。大多数高职生进行了课外学习, 有83.4%。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只学好本专业是不够的, 还需要努力提高外语、计算机的知识, 以期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相符合。课外学习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英语和计算机。

3.4 奋斗目标

(1) 学习目标。有远期目标的学生占58.8%, 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生活有长远的打算。但还有41.2%的学生只有近期目标, 走一步, 看一步, 缺乏学习主动性。

(2) 阶段学习目标。在阶段学习目标方面, 被动情况如教纲要求、老师要求占31.0%;大多数学生有主动性阶段学习目标, 如自定目标、考好成绩、学到实用知识占63.9%, 而没有阶段学习目标的仅占5.1%, 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有上进心的。

(3) 最想实现的目标。在大学期间, 最想实现的目标多为现实的, 以适应找工作的需要, 如过英语计算机等级、入党、拿到毕业证等, 合计占93.5%;只有少数学生是没有或者为找到意中人这种与工作无关的目标。

(4) 是否经常考虑自己的前途。在学习中, “经常”或“有时考虑”前途的学生占90.6%, 说明学生的学习常与前途联系在一起, 学习动力明显呈直接性和现实性。

总的来说, 在学习动机方面, 1/3学生的动力来自外部, 对专业感兴趣的只有四成;在学习态度方面, 高职大学生总体上学习劲头较之以前降低了, 考试作弊已在高职大学生中非常普遍, 且得到半数学生的支持或者默认;在学习方法方面, 多数学生只是应付考试, 平时学习不够认真;在奋斗目标方面, 四成多学生只有近期目标, 且多是与未来就业相关的目标。总体上看, 他们的学习动力是较为缺乏的。

4 学习动力不充足的原因分析

综合调查结果可以看出“90后”高职大学生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方面均较为缺乏, 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专业不对口:调查显示, 高职生超过半数是由于考分不足而转专业, 对专业的兴趣不足 (达54.5%) 。没有兴趣, 就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

第二, 对高职层次学历的失望:在高中的时候辛辛苦苦, 本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轻轻松松, 结果一进校就感受到了与本科生比, 高职学历在社会上的不够用。对此, 适应能力强、有上进心的学生及时制定目标, 希望能够通过自考专升本、或者考一些英语、计算机和专业相关的证书, 如导游证等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地位。另有一部分学生则顺其自然, 拿个文凭就够了。但也又一部分学生则感到前景黯淡而自暴自弃, 沉迷于游戏和上网。

第三, 对毕业后找工作的迷茫:有不少学生在平日里不抓紧学习与对自己前途的不确定性有着很大关系。在双向选择中, 学的专业与真正从事的工作有时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认为现在学的东西没有用, 反正出去后也不知道干什么。学得再好、再多也没有用。所以他们对作业、测试和考试只是应付, 甚至在考试中作弊。

第四, 有许多客观因素制约着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学生家庭条件差、父母督促过紧造成逆反心理;学校部分设施和管理方面落后;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教学方法差;以及社会上和周围朋友同学对学生施加的随众压力。都直接或间接的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提高“90后”高职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对策

高职生正处于青年期, 已进入生理上的成人阶段, 精力充沛, 充满生机, 是他们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有利条件, 但高职生在学习方面也确实存在动力不足、厌学情绪等问题。如何调动和激发高职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第一, 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 没有理想, 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没有方向, 就没有生活。”高职生三年的学习时间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不管高职生是出于何种目的考大学, 既然已经考上了, 他们就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一方面学生要对自己负责, 另一方面, 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校可通过各种途径, 如举办各种讲座、活动教育高职生认识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要教育高职生不能仅以完成课本知识学习为目标, 在出色完成本身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制定课外学习计划。

第二, 教育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 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对于本身就有兴趣学习该专业的学生, 学校要让他们保持这种学习的劲头。对于那些对该专业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 学校有责任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可以让他们了解该专业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学生参观专业对口的工厂、企业、研究所、学校等, 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个感性的认识;还可以请该专业的校友回学校作报告或开讲座、座谈会等, 从他们身上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自我的美好发展前程;加强实践, 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中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 热爱专业, 认真学习。

第三, 要教会学生学习。很多学生考上大学后, 一颗原本悬得高高的心总算放下了地, 一种胜利者的感觉油然而生, 眼里透着自豪的目光, 心中产生可以轻松轻松的想法。于是“松气”、“松劲”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四, 要开展职业设计与辅导。当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守业教育, 培养出的大学生大多按部就班, 具有较强的依附性人格。这种现状与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是格格不入的。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就业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 今天的大学生必须树立为了明天的生存与发展, 而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 大学应在学生的课程中加入职业指导课, 通过一些问卷的测试, 让学生明了自己的性格、能力、职业倾向, 以便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的补充所需知识, 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学校有责任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上真实的就业情况, 让他们有二次就业的心理准备。

第五, 提供给高职生更完善的学习条件。其一, 针对困难生多的情况, 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助学贷款、助学奖学金和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其二, 学校应该改善后勤服务, 提供娱乐场所和设施, 引导学生正当方向的娱乐和劳逸结合;其三, 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 创造良好的学习大环境;其四,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方法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五, 提高激励强度, 不仅在物质奖励方面, 还可以在精神激励方面提高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礼玲.浅谈高职大学生的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12) :90-91.

[2]李宝霞, 黄岩, 高慧.对“90后”高职生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16) :43-44.

[3]徐小丽.当代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J].科技经济市场, 2009 (2) :54-55.

[4]杨志梅.重视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发展[J].科技信息, 2009 (27) :538.

[5]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及对策研究[J].职业, 2008 (11) :89-91.

[6]刘亚琴, 丁勤德, 何洲俊.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下旬刊) , 2009 (4) :145-147.

“90后”高职大学生 篇2

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网络化时代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思想出现多元化。探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点,从思想教育、组织机构、工作机制、活动形式等多方面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党建工作 现状 对策 新时期,由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及网络的发展,加之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的变化,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逐渐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及时分析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1.入党对象的特殊性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新问题。随着2008年9月第一批“9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某些发展对象和学生党员的思想具有不稳定性,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迅速发展与观念的逐步开放,各种价值观也快速涌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撞

日益激烈,直接影响“90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稳定。特别是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90后”大学生不断接受新思想,对民主自由的要求更加强烈。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学生在入党信念问题上容易发生变化。

2.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高校对学生在入党后的教育管理仍很不完善,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只重视学生组织程序上的入党而忽视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这就使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表现甚至还不如其他非党员,从而在广大学生中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3.学生党支部活动基本规范,但形式陈旧创新性不够。当前,学生党支部活动基本规范、制度健全,支部书记能较好地发挥组织作用,但工作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支部工作成为长期的一贯性的自觉行为。支部活动在形式上存在着单一陈旧,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教育内容上缺乏深层次的内涵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4.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异地办学等情况的出现,部分高校在规模上迅速扩大,加之高校教学体制和学生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许多学生党

员出现了同学不同班或同班不同学的现象。不少高校党建工作滞后,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不符合实际需要,出现了有党员无组织,组织找不到党员等现象。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不少高校党建工作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导致党组织覆盖面狭小。

二、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员的基本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在全面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探索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应立足现状,在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及大学生党员特点的基础上,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1.“90后”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特征。首先,“90后”大学生党员自我主体意识强,但有时社会责任感淡漠,容易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不能将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缺乏为国家、民族发展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次,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在我国民主和法制不断健全的环境影响下,他们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平等意识比其他年代的大学生更强,他们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民主和公平,渴望在生活的领域中体现自己的民主和权利。再次,情感丰富,但心理抗挫折能力差。

2.“90后”大学生党员的行为特征。首先,自信、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我。其次,善于运用并依赖互联网。网络

时代是“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第三,思想独立,早熟而又叛逆。

三、加强和创新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思路和对策 1.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充分保证高校学生党员质量、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的根本。在新形势下,针对部分学生党员信仰迷失、党性意识弱化等问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更应该把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以高校党校为阵地,经常组织广大学生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学习。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建立校党委、学院党委、学生党支部三级管理机制,选派优秀的党员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担任支部书记,促进日常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提高。其次,加强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的互通,通过教师党员“传帮带”的作用来帮助影响学生党员,使其更快的成长。第三,在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区域、学习场所和社会实践开展等方面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尤其要注意学生党员比较集中的学生公寓和学生社团组织,尝试在高校学生公寓及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充分考虑毕业生党员就业实习不在校等情况,尝试在毕业生

党员集中地区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以不断扩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真正做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学生党组织;哪里有学生党组织,哪里就有合格的学生党员。

3.优化入党教育机制,解决入党“前严后松”等问题。首先,针对“90后”大学生善于运用并依赖互联网等特点,建立网络教育平台,把网络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宣传阵地。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将现实世界的交流谈心与网络空间的默默引导相结合,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和关注焦点,及时加以引导,使工作更富成效。其次,针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开展分层次的系统教育。避免出现入党前严后松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特别要加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第三,完善学生党员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通过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党员双评、公示等制度的完善,建立起党员监督约束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定期进行评优表彰活动,树立典型,学习先进,交流经验,推动党建工作深入和层次提升,从而真正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4.以党建活动立项的形式,规范和创新学生党建活动的开展。以立项方式开展党建活动有助于营造党建工作氛围,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以点带面的规模效应。首先,通过申报立项,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有了一个整体的思考,使基层党组织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党建活动,使其活动趋于规范化、系统化。其次,通过对立项活动进行经费资助,解决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的经费压力,提高党支部开展活动的积极性。第三,通过立项活动评比,增加了各基层党组织的互相学习和互相促进,为党建活动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90后高职学生管理之我见 篇3

【关键词】90后;高职学生;管理方式;个性;以人为本

近年来,9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包括高职高专在内学生群体的主力军,他们生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从小接触电脑、手机等各种高科技信息产品,眼界开阔、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是富有创造力和活力的一代,但同时也给我们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怎样在适应这一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寻找出新型高职学生培养的路子,是我们这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高职教育者的责任。

一、9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

(1)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感。高职学生大多数曾经也有着远大的理想,也想进入重点高校深造,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他们的愿望没有达成,面对同窗好友纷纷进入本科学校就读的现实,他们心里难免失落、不平衡,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什么都比不上他人;再加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偏见,认为高职学校的学生成绩差,能力差且风气不好,还有许多公司企业招聘时对高职学生的歧视等等,这一切给高职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们的自卑感与日俱增。(2)个性独立,思想活跃。社会上常用“个性”一词来形容90后。没错,90后是极具个性的一代,他们强调自我,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趋同意识薄弱,不愿意盲从附和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喜欢自己独立思考,喜欢展现自己的观点和选择,喜欢显得与他人不同。与此同时,他们有着活跃的思想,由于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多样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和老师教导,开始走向网络,及时了解社会上各种最新的信息和思想,这一方面保证了他们与时代同步,思想活跃;另一方面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也影响着他们的观念,一旦没有及时调整,就容易造成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的悲剧。(3)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意识较差。90后这一代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保护下,凡事都有他人代为处理,从来不需要自己决定或亲手做些什么,如此一来,他们也就不会照顾自己,不会管理自己的生活,不会与他们相处,一旦来到大学这个全是同龄人的地方,他们难免手足无措。

二、关于90后高职学生管理方式的探讨

(1)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对90后高职学生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首先,让他们相信高职教育也是国家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他们和本科院校的学生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国家花费大量心力和物力培养的人才,都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国家对他们尤其重视,高职学生的未来也是一片光明的。其次,要给他们展现自我、凸显才华的机会。学校要注重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经常主办一些不同种类的集体活动,让有各种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2)坚持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策略。党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对高职学生的管理更应如此,学校管理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作出的每一项决议,制定的每一个规则都应是有益于学生的;同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呼吸、自由的发展、自由的展现自己的才华、自由的发掘自己的潜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他们对自身和学校的管理有充分的自主权。要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自身管理和学校建设中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同时多主办一些方便学生参与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自身享有许多权利,但同时也要承担许多义务,学校的一切都与自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通过学生干部把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通过学生干部宣传学校的各种方针政策,同时还让学生干部发挥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自身管理中来,充分行使自己的主人翁权利。90后高职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我们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当代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演好“服务者”的角色,努力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走出一条90后高职学生管理的康庄大道。

参 考 文 献

[1]刘涛,宫翠萍.浅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6)

[2]叶晖.面对“90后”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思考[J].文教资料.2010(7)

[3]侯永生,杨晓莉,程道光.高职院校“3S”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36)

[4]董斌,徐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研究[J].成功(教育).2008(12)

[5]马俊.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支招[J].企业导报.2010(12)

“90后”高职大学生 篇4

一、职业意识的内涵

职业意识是指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 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 是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自身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式, 更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明确的职业意识是大学生当前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 有助于促进其增强学习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而, 对高职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更显重要。

二、“90后”高职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

“90后”是伴随着经济腾飞而成长的一代。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涌入, 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对“90后”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职业定位模糊

关注当下, 少有长远打算。通过对“90后”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实际就业情况调查及走访用人单位等途径, 笔者发现, “90后”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 对用人单位的选择, 较注重其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 但对其是否有长远的发展考虑有所欠缺, 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也尤显模糊, 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考虑不足。对某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70%以上的高职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 对所读专业的认知程度也是模模糊糊, 多数是为了混文凭, 毕业之后不致于失业, 而对于未来的就业问题, 却认为他们选择进入高校等临近毕业再想也来得及。而高职教育是培养专业化、职业化人才的教育, 完全有别于更倾向于基础理论教育的普通高等教育。因此, 高职教育应更早地着手, 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 使其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

(二) 职业自我效能感差

“90后”高职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常常表现出高度的自信, 但少有耐力。“90后”自进入大学以来, 明显表现出与“80后”不同的性格特点:少了“80后”的自卑和谦逊, 多了“90后”的自信和霸气。然而, 心理承受力和抗压能力却明显下降, 在工作当中主要体现为职业自我效能感差。通过对企业的调研, 笔者了解到:“90后”在工作之初往往干劲十足, 但缺乏后劲, 耐受力差。

(三) 职业价值观略有偏颇

“90后”高职大学毕业生往往“想要工作, 但更注重生活”。他们坚决不接受“经常加班”、“外派”、“超工作强度”等类型的工作。往往把自身的生活放在第一位, 宁愿选择工资相对较低, 但很轻松的工作。殊不知, 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伊始, 是一个检验十几年来学习成果的实践阶段, 更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奋斗、积累知识的阶段, 与复杂而又陌生的工作内容相比, 十几年所学的东西真是再基础不过了。因而, 应及时引导“90后”高职大学生抵制祈求安逸的心理, 培养其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90后”高职大学生职业意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 教育体制因素

我国一直重视学历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被划分为较低的专科层次, 因而社会对高职教育有着或多或少的偏见。20世纪90年代末, 国家确定发展“新高职”的政策, 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几乎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然而, 尽管规模在不断扩张, 但高职教育的办学历史短, 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办学理念和教育制度, 在专业设置、教学体系设计等方面都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 甚至有些高等职业教育直接向普通高等教育照抄照搬, 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 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现偏差, 严重忽视了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 没有把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放在关键位置。

(二) 家庭教育因素

“90后”高职大学生中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为独生子女, 在“6+1”家庭结构 (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中, “90后”从小就深受家人的呵护与溺爱, 私密空间小, 一般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 性格很容易偏离方向。他们在大学之前处理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是在家长的眼中完成的, 自小就没有过多的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 大多是在父母的引导下做决定的, 习惯于有旁人的指导与帮助。因而, “90后”的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

(三) 社会环境因素

“90后”大学生出生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 时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化的时代。“90后”一代接触了更多的新鲜事物, 他们观念开放、思想前卫, 视野更加宽阔, 知识面更加广泛, 对很多事物有独到的见解。然而,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 外来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冲击逐步加大, 对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90后”影响更大, 因而“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产生偏离。

四、“90后”高职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 把握高职教育内涵, 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基本始于大学阶段, 如若在在此期间不加以重视, 势必会导致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薄弱, 职业定位模糊等问题。因而, 高职院校应把握住职业教育的内涵, 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 将职业意识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堂、践行于实践教学当中。首先, 应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深入企业调研, 了解企业所需, 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进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 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 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其次, 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 大力引进有企业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 使之在教学的同时, 通过自身所具有的职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后, 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中多设立名言、警句等激励人心的标识, 增强职业氛围。

(二) 丰富活动载体, 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在学习的年限上存在弊端,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基本都被划分为大专层次, 学年为三年。要在三年内完成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 时间相对来说很紧, 因而高职院校为开展学生活动所剩余的时间相对普通高等院校来说要少很多, 也相对密集。高职院校必须要把握住有限的学生活动时间, 提高学生活动开展的质量, 不断丰富学生活动载体。在积极参与省市及各种社会组织举办的各类专业技能大赛的同时, 结合本校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 开展具有职业色彩的文体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 强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针对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当前的价值取向, 高校应积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及时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修正。一方面,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形式,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坚定和巩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 转变观念,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探寻适合“90后”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另外, 应提升教师的素质,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使教师除讲授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有形的教育外, 更应注重在行为举止、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无形的影响, 实现全面育人。

摘要:当前“90后”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存在职业定位模糊、职业效能感差、职业价值观偏颇等问题, 本文将结合90后高职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 分析其成因, 探寻适合“90后”高职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90后”,高职,大学生,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天武.大学生职业意识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 2005:2-5.

[2]周以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5, (08) .

90后大学生心理调查 篇5

“90后”大学生,既不像社会上炒作的那样娇惯自私、不可理喻,也不像人们想像的那般“独”性十足、难以接触。他们“经济上富裕,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同时,“90后”大学生“思想较为开放,50%以上进校前谈过恋爱”。

据网络上专家研究资料称:这次调研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某某大学各院系新生中的800名新生,调查内容涉及消费、心理、社交、学习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该报告是继全社会对“70后”、“80后”全面关注后,中国高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较为权威的解读。

在被调查学生中,仅有10.9%的人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部分“90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说法大相径庭。与前几届大学生相比,“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除此之外,他们的情感经历却超出人们的想像,这与父母、老师希望的“不问感情、多问学业”有些出入。

热爱读书、出手大方 电子产品不离左右

调查显示,在“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读书的良好习惯,兴趣爱好涉猎范围超过“前辈”。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90后”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了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甚至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这表明“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90后”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更加理性、务实,而对有信用风险的消费持谨慎态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烟酒消费的比例竟达5.4%。这一数据既表明“90后”的一代学生在社会监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也反映了这一代大学新生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早接触社会,体验了社会生活。但即使这样,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仍然比较传统。在被调查学生中,有66%的人倾向于“月月有余”的消费方式,选择透支消费的仅占不到5%。

经济独立意识差 心理抗挫能力弱

有51.4%的“90后”新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高校和社会应该重视给“90后”大学生更多锻炼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

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却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另外,按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看

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所以,我们90后”大学生通过在学校未来几年的学习,应该逐步使自己具备多种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未来需求。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思考能力、研究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相处能力,以及跨领域的第二或第三专长,努力在未来的几年中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湘信院人文艺术学院

旅游管理一班

“90后”高职大学生 篇6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学校 家庭 教育

90后大学生在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与“70后”、“80后”大学生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学生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作为家长、学生工作管理者面对学生的变化应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现代家长及教育管理者的新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特征分析

1、现实生活中90后大学生行为特征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出生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也是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传媒的受害者。因此90后有着不同于其它年代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和认知方式。

在行为上,90后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表现得过早成熟,但事实上依赖心较强、抗挫能力较差。在思维上,因受到各种思潮的熏染,90后的大学生思想前卫、超前,接受新鲜事物快,并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存在倾向于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分析问题。在情感上,90后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造成他们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他们的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却空虚迷茫。

2、“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 国际国内形势的日新月异变化,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日益增强。“90后 ”大学生正经历这个时代,可以说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体现了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

(1)独立性: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90后”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处于竞争的状态,这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家庭和社会提供的相对宽松、充裕的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自信,可以不完全依赖外界的帮助,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尝试,即使失败也会得到宽容。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与“90后”大学生休戚相关的教育改革、高校招生改革、就业改革等会继续推进,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

(2)选择性:社会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形式,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代,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可支配资源,创造了更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他们的选择意识、选择机会、选择能力大大增强。而網络等信息化媒体的发达,使得“90后”大学生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传统载体之外,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接受什么样的观念、走什么样的路,都是可以选择的,实现了个人社会化的途径。每一次的选择都影响着自身的个性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他们的个性和价值观反过来又决定了他们选择什么,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正是自身选择的结果。

(3)多变性:社会开放使得各种观念、思潮、舆论、信息等竞相涌入,高尚人格的教育高成本和道德弱化的社会风气低成本,主流信息的单一和非主流信息的开放,充满矛盾与对立的社会生活造成了“90后”大学生复杂的价值观。

(4)差异性:个性的形成是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形成的,“90后 ”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以变革为主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社会影响着他们的家庭条件、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使他们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也导致了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不断的发展自己的个人喜好,追求自己的价值选择,这必然形成客观的差异性。

二、“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原因分析

1、网络“渗透式”影响

网络是“90后”学生离不开的学习工具,从网络等媒体中学生可以轻易的获得各种文化信息,扩大了知识面,开阔视野。致使心智超前发展。但正是这种网络渗透在学习、生活中,让“90后”大学生出现了“浅阅读”的学习习惯和文化现象,从网络上获得了大量信息,但却没有深入的学习和借鉴。通过虚构的世界学习,缺少了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流,很容易出现内心的空虚和无助。在高职院校因生源的成绩相对较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年龄关系自我控制力较差,存在着依赖网络的现象,不愿与老师、同学相处交流。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90后的家长们是祖辈经受鏖战和磨难,父辈历经改革风潮的奋斗与改变,在两代人分别体验生活的艰难与现实社会的发展,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父母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导致90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家庭内部问题,尤其是离婚率的不断上升,是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断位。与此相关,很多90后学生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社会变革的影响

90后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加剧变革的时期,社会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社会分层日益明显,社会收入差距加大,社会基层矛盾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他们渴望成才却又面临重重困难,希望社会公平却又看到社会各种阴暗,同情父辈辛劳却又难以改变现状,加剧的社会变革让学生们的思想中经常充满矛盾。

三、实施适应教育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诸多的挑战和问题,注重学生主体性人格培养,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积极探索、适应现阶段学生特点,怎样教育、管理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是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成为家长和学生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1、学校教育及学生工作管理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管理机制。改变传统学生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空间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竞争且个性独立,他们希望被尊重,不喜欢被强迫接受某种观点和理论,根据这些特点应该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生管理者应担当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习和工作的方向,并且在其过程中给予提示和警告。

(2)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体在思想上的差异。针对学生家庭、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以道德宣讲、理论灌输为主要的教育方法,对思想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应积极的了解并以朋友的角色沟通交流,建立相互的信任,让学生愿意接受劝慰和指导。

(3)规范管理,完善规章制度。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管理制度,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制约自己,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与时俱进。

(4)强化学生管理队伍,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身处学生教育和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是解决学生问题的主体力量。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管理工作是否顺利有序进行的关键。

2、家庭教育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方法,对于孩子自身发展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将有助于学校的教育的实施与落实,更有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

(2)舍得付出。放得下让孩子吃苦人的成长需从苦痛中学得智慧,从忧患中炼出美德人生漫长。芽孟子曰: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令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可见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的必要性。

(3)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心理学家告诫我们: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机制之一就是认同感受而这种认同感的形成多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每天都以求知的目光,注视着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良好影响会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父母会在孩子成长进步中享受成功的欣慰。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只有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学者道: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全社会都要支持和关心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共同创设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素质教育要求进千家万户,家长应成为教育支持与参与者,家庭教育必须和学校保持一致,否则学校的教育将被家庭的消极教育所诋毁不要把教育的希望只寄托在学校,不能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只落在教师的身上,家庭与学校共同协作是完成育人大业必然选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着眼于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家庭与学校管理、教育工作做好,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杨雄 当前须关注的青少年四大问题 [J ]当代青年研究2008/1.

[2]郭淑华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J ]中工教育2006(03)

“90后”高职大学生 篇7

关键词:90后,高职,职业竞争力,优势

近年来, “90 后”高职学生陆续走出校园,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何引导“90 后”高职学生从自身出发, 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 满足职场发展需要, 使他们真正成才, 已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一、高职学生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职业竞争力是指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具有的独特的、有竞争力的技能、态度、知识等各个方面的总和。高职教育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培养的学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弱势。

1. 高职学生职业竞争力优势

(1) 以市场为中心的知识结构优势。高职教育以市场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等。因此, 培养的学生贴近市场需求, 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 更注重应用与实践, 其技能更贴近生活、贴近需求, 其知识结构更具有实用性。 (2) 务实的心理预期优势。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定位有针对性, 一般会摒弃好高骛远的想法, 脚踏实地的遵从市场需求, 多数学生能够面向基层工作岗位, 在中小企业或者新兴领域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位。 (3) 迎合企业需求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高职毕业生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被企业广泛需求让企业用得上、用得起、留得住, 从而让企业对高职生青睐有加。

2. 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弱势

(1) 文凭比较低。某些企业存在人才高消费思想, 在高职生岗位上安排本科或者更高学历的人, 高职毕业证成了就业市场中的“弱势文凭”。 (2) 缺乏自制力, 终身学习能力较低。高职生被录取的分数较低, 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其自我约束能力较欠缺。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自制力与本科生相比, 存在一定差距, 这造成了高职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较低。 (3) 后续发展空间不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注重技能操作, 这造成高职学生欠缺理论提升能力;高职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 加强了技能的学习, 却缺乏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的锻炼, 使得入职后的高职生潜力不足, 后续提升的空间不大。

二、“90 后”高职生职业生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 我国要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实现价值链与产业链的升级, 迫切需要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其次, 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 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更需要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将大量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需要大量具有服务意识、掌握服务技能的高素质服务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因此, 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生,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提升高职生职业竞争力的途径

1. 高职学生的自我提升

首先, 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职业生涯不是简单的等于“就业”和“找工作”, 它包含了学习、工作、闲暇及各种关系。其次, 加强社会实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 求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 作为“90 后”的高职学生要精准发力, 充分发挥应用型研究优势, 多了解社会与工作, 为求职做好准备, 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再次, 充分了解就业市场, 做好职业分析。要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 特别是高职学生的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和结构信息, 了解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 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 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最后, 拥有健康的就业观。就业形式可以多样化, 初始就业注重人力资本积累, 获得就业是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 可先选择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职, 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 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关键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 为今后的职业成功奠定基础。

2. 校企合作, 提升高职生职业竞争力

国家支持各高职院校通过与各地市人才服务中心、各行业协会以及大型企业集团的联系, 建设实训基地和示范基地, 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假期见习等, 建立学生与企业的有效沟通途径, 倾听用人单位意见, 为学生与企业沟通提供平台;做好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渠道, 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为学校拓展教学资源, 为企业定向培养实用性人才, 同时保证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四、结束语

“90 后”高职学生, 无论是在丰富国家人才体系, 还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 都发挥着作用, 培养和提升其职业竞争力是一项系统而又长期的工程。所以,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紧紧围绕学生职业竞争力为着力点, 以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关注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而适应我国经济转型中不同职业对高职学生能力素质需求。

参考文献

[1]关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D].辽宁大学, 2012.

与90后民办高职学生谈话的技巧 篇8

1 明确谈话目标, 提前了解90后学生想法, 找出彼此的共同点

首先, 找学生谈话, 要有明确的谈话主题, 即要明确谈什么问题, 要达到什么目的: (1) 掌握情况, 便于下一步工作开展; (2) 解决问题, 化解矛盾, 排忧解难; (3) 鼓励进步, 激发向上; (4) 布置工作, 明确责任; (5) 沟通感情, 融洽师生关系。一次谈话不能期望解决多个问题, 达到多个目的, 谈话目标要尽量集中, 内容要围绕主题进行, 要做到有的放矢, 切勿夸夸其谈、兜圈子。时间不可拉得太长, 要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让谈话过程是一次教育, 更是一次师生感情的交流。

其次, 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 那么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90后高职学生是个性张扬、思想独特、目标明确和自我意识强的一代人[1], 因此, 在与他们谈话前, 应了解他们的性格、爱好、心理、家庭状况及近况等等。通过了解他们去寻找一个共同点, 通过这个共同点使学生认同谈话内容。辅导员在与学生交谈时以师生感兴趣的共同话题开始, 容易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很快能调动学生谈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再在适当的时候逐步引入谈话主题, 能够取得良好的谈话效果。男同学普遍对球类运动、汽车或者新闻之类的感兴趣, 以近期的球赛、热门的球星、重大的新闻事件作为开头, 就可以迅速打开谈话局面[2]。

2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

言贵精当, 更贵适时。谈话教育应细心选择“契机”, 择机而发, 因势利导, 才能事半功倍。《墨子·闲诂》记载:一次, 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墨子先打了个比方:“蛤蟆蛙蝇, 日夜而鸣, 舌干才辟, 然而不听。今鹤鸡时夜而鸣, 天下振动。然后又曰:“言多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当其时, 可一语千金, 背其时, 则一文不值。

一般来说, 批评犯错误或挽救失足, 应当触机即发, 及时迅速地让他们了解自己哪里错了, 需要怎样改正, 迷途知返。如果关键时刻装聋作哑, 缄口不言, 只会让事情恶化。提携先进, 不妨引而待;面对学生内心忧虑、困惑, 这也是了解学生绝好的谈话时机。

所谓天时地利, 谈话地点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表扬学生的行为, 可以选择在教室、开会等人多的公共场合, 以产生积极的辐射影响, 树立典型;而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 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和学生的个性特点, 可选择相对安静而人少的场所进行一对一的谈话, 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 达到谈话教育的目的。

3 从目标切入, 多关注学生需求

我们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要得到学生的认同感, 这些认同感来源于他们自身的需求。从他们的需求寻找他们前进的动力, 寻找他们奋斗的目标。他们的需求有关于职业、情感、学习、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等, 90后学生自尊却又异常敏感, 所以作为辅导员, 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 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才能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 使学生真正从心里全部接受教育。学生D是个运动健将, 被学院的体育老师相中, 诚邀他去参加第八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 体育老师劝说良久仍然执意不去参加, 无奈之下, 体育老师找到了辅导员, 希望通过她学生D愿意参加省大运会。她多次在宿舍、操场上与学生D聊天, 通过了解, 知道学生D从小学开始一直都在参加校级、镇级、市级的运动会, 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对手, 仿佛他是世外高人。另外, 他家里情况并不富裕, 学费也没交清。辅导员通过多次与他促膝长谈, 让他了解到人要有追求, 引导他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为自己更上一台阶而努力, 不能满足于现状, 省大运会是他挑战自己最好的机会, 也能开阔眼界。后来学生D去参加了比赛, 一举斩获标枪金牌、铅球第五名、4×100米第三名, 意外地收获到学院的一万多元的奖励。

4 学会聆听

字面上, 聆听与谈话是个矛盾体, 其实, 它们是对辩证统一的, 聆听能更好地了解人和事,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谈话;从心理需求来讲, 我们往往期待对方能注意听我们讲话, 因此, 与学生谈话, 多去听他们讲话, 而且用心听, 这样能让学生与辅导员更加亲近贴心。聆听也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比如解决学生宿舍矛盾, 可以在他们宣泄的时候, 辅导员全神贯注地倾听, 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做出富于同感的反应。同时聆听还意味着辅导员要学会兼容并蓄, 学会换位思考, 并学会在不抛弃个人价值观的条件下, 去接受学生的价值观[3]。当碰到学生表达不足时, 辅导员还要耐心、认真、循循诱导, 在耐心聆听中发现关键问题, 从而使谈话始终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

5 找准最佳时机, 提出要求

选择在什么时候提出对学生的要求, 这个时机决定了这次谈话的目的的最终效果。如果在学生情绪低落、愁眉苦脸的时候, 去要求他做到或达到辅导员理想化的形象, 这显然是不明智的;如果赶在了吃饭的时候, 更加不必提及要求了, 这时候学生易于分散精力和匆忙做出承诺;辅导员切忌面带怒气、情绪激动地提出要求, 这样只会让学生更为反感, 对以后的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在谈话过程中, 双方觉得气氛轻松、情绪稳定、心平气和的时候, 提出对学生的要求, 他们也会乐于接受。

6 总结谈话教育的经验

90后大学生个性各异, 但却也有许多共性, 在每次谈话后做好谈话记录以及总结, 它不仅可以对下次教育有极好的参考价值, 还可以提高辅导员谈话教育的技巧, 形成系统的教育方法。辅导员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拓宽知识层面, 锻炼谈话的语调、温和的态度[4], 养成幽默诙谐的性格, 学习大学生心理教育学, 才能进一步提升谈话技巧和谈话效果, 拉近师生距离, 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摘要:谈话教育是学生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教育方法。与90后大学生进行谈话教育, 不能一味地说教, 辅导员能巧妙地运用谈话技巧, 可以有效地融洽师生关系, 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同时有利于辅导员更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辅导员,谈话技巧

参考文献

[1]周国莉.从“90后”的心理特点看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消费导刊, 2009, (02) :32

[2]任云.浅谈高校辅导员个别谈话的艺术[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7 (55) :212

[3]金鑫.你的心事我最懂——学生心理辅导的谈话技巧[J].班主任, 2009, (03) :34

“90后”高职大学生 篇9

一、相关概念界定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 形成的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需求和理想信念的追求, 是一种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倾向。

就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部分, 它是指在就业过程中人们自觉地将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与职业选择结合起来而表现出的对职业的认识及对职业目标的向往与追求。它集中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 就业选择的心态和一系列职业活动的价值取向, 它的影响直接贯穿整个职业生涯。

二、“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目前, 从整体来说“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具有复杂性的多元特点。具体表现为:依赖父母, 缺乏主见;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忽视对社会的奉献;受功利主义影响较大, 追求物质和金钱的满足;向往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就业城市化趋向加大;忽视职业道德的建设;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 创新和竞争意识差。

1. 依赖父母,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90后”一代普遍存在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缺失或错位现象, 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大多是“迫于无奈”, 他们在参加高考时第一志愿大多不是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90后”在享受信息时代福利的同时, 也养成了“心比天高”的“霸气”。多数的“90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毕业后就能够很容易找到工作, 虽然工作并不理想, 但就业不成问题。接受高职教育就是学学技术, 会操作设备就够了, 简单易学。这样的教育对他们来说简直太“屈才”了。“90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没有自己的主见, 而是听父母和他人的建议选择了有“好出路”的专业。对以后学什么, 毕业之后对口的工作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却“两眼一抹黑”。直接导致“90后”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即将从事的职业没有认同感, 对就业的期待值偏低, 培养职业技能的迫切性不足, 树立就业价值观有所偏差。

2.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奉献精神欠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 (亦称为社交需求) 、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笔者认为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 还有奉献社会的需求, 奉献社会才是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 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结构形成了他们独立而又张扬自我的个性。上世纪末是知识、信息迅猛传播的时代, 因此“90后”的大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不断接触一些新鲜事物, 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给他们的社会交往和阅历的丰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此条件影响下, 他们更追寻个性的解放和发展, 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同时, 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 媒体报道的负面新闻不断充斥着“90后”一代人的内心, 使他们并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趋于利己主义。在就业活动中, 这种价值观比较突出, 很少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3. 追求物质和金钱的满足。

“90后”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因此高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中带有一定的物质色彩, 不管自身条件和专业如何, 却向往收入高、地位高的工作。他们更多看重用人单位提供的经济条件, 却忽略个人的职业发展进步及社会的进步需求, 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扶持行业、艰苦行业鲜有问津。

4. 城市化趋向加大。

“90后”的城市一代生活在现代化气息浓郁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之中, 农村的孩子也十分向往城市的“摩登”生活。有的高职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城市是因为这里有更多的机会;有的是因为城市里的生活条件优越;有的是认为在城市比在农村“高人一等”。这些想法使得部分“90后”的高职毕业生即使自身职业发展前景较好, 专业条件十分合适, 也不愿意选择国家需要的西部地区、偏远山区, 不愿意在乡镇单位工作。例如: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开设是为了服务国家大力扶持的农村经济, 但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摒弃了学成后支援农村建设的出路, 而打算在城市开设宠物诊所或是宠物市场。

5. 忽视职业道德的建设。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就业的成功与否。在一些世界知名企业中, 上到公司总裁下到一般技术工人无一不把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奉为“金科玉律”, 职业道德的考核在入职前的面试环节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但是, “90后”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存在着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部分高职生求职过程中简历造假, 伪造证书谋取面试高分, 捏造和虚构求职相关的从业经历;在签订就业协议后不能按约办事, 肆意违约、毁约, 不负责任;在面试环节中不诚不实, 夸大自己的职业能力, 捏造社团活动经历、特长爱好、荣誉表彰等。

6. 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 创新和竞争意识差。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90后”的一代人生活在“4+2+1”的家庭结构中, 他们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加之,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他们在家庭中受到了精心的呵护与照料。随之而来的是挫折教育的缺失使某些“90后”高职学生无法承受来自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挫折。高职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次求职大多不是一帆风顺的, 应聘到的职位与理想中的相差太远, 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甚至“破罐破摔”, 盲目否定自己, 降低就业标准。

如今, 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其中技术型创业活动占较大比重, 符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但是, “90后”的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重相对较小, 在校就读的学生中有自主创业意愿的也不多, 究其原因是创新和竞争意识较差。“90后”高职学生虽然掌握了较丰富的网络技术和手段, 但是他们上网大多是为了娱乐, 并没有利用这些技术手段获取知识, 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加之学校教育中所获取的知识有限, 无法更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没有丰富知识储备的创新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可能的。

同时, 不管是求职还是创业对“90后”高职大学生而言都是充满竞争的曲折道路。很多岗位都会有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参与竞争, 还有一些岗位面临着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90后”高职毕业生的求职之路不再因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而变得一帆风顺。

三、“90后”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重塑路径

1. 政府主体路径。

(1) 加大高职教育投入比重, 提升职业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在我国,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 与职业教育领先国家相比更是存在巨大差距。国家针对高等教育事业进行的财政支持是以优先满足初等、中等教育为前提的, 在此条件下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有的资源仅为1/5左右, 不足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德国,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高专院校所占的比例就已高于综合类大学。

(2)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 各级地方政府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例如:举办社会性的职业技能大赛, 树立典型的高职院校毕业的技能人才为模范榜样, 提高高职教育在群众中的认可程度。

(3) 加大对高职毕业生求职和创业的帮扶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多举办针对高职毕业生的招聘会;在招商引资等政府行为中, 给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机会在企业中实习。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和举措;举办创业相关的培训活动, 降低创业风险。

2. 高职院校主体路径。

(1) 将就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各课程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和认识“90后”在校学生的个性及思想特点, 发挥个人的教学优势, 将就业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职业道德塑造。在课堂外多举办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例如:每年的5月12日是南丁格尔日, 也就是国际护士节, 开设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借此契机举办演讲征文等活动, 要求教育护理专业学生牢记南丁格尔誓言, 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

(2)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完善就业服务。

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的必修课程, 但是在高职院校普遍得不到重视。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课程建设力度, 完善课程体系, 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同时应不断丰富和完善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 将就业价值观的培育作为考核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3) 在企业实践活动中进行就业价值观再教育。

学校应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在学生实习期间, 带队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要在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培养“90后”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奉献精神。将企业的先进模范作为激励学生的榜样, 以实现就业价值观的再教育。

3.“90后”个人主体路径。

“90后”高职大学生离开家庭教育环境步入大学校门, 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不断充斥的各种信息, 要陪要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侵扰, 应该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90后”的一代高职大学生正在接受学校和社会的洗礼, 探索和培育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不仅关系到这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 更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长远发展。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是关乎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宇业力.社会转型期就业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J].前沿, 2013 (1) .

[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科学普及出版社, 1943.

“90后”高职大学生 篇10

一、90后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 理想信念模糊, 学习目标不明确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的读书理想, 这一明确而伟大的读书理想曾为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指明了读书目的, 激励着他们为祖国的解放和发展勤奋学习, 勇闯难关。然而, 当前不少大学生特别是90后高职生已全然没有了这种信仰,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定位存在较大偏差, 普遍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很多高职学生缺乏青年应有的思想道德热情, 对一些思想道德理论观点持模糊和错误认识的比率比较高, 部分学生比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做事具有一定程度的功利色彩。“他们要么把读书与追求个人的私利紧密挂钩;要么干脆“无欲无求”, “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 不知为谁读书, 不知为何读书, 也不知读书有何用, 浑浑噩噩, 得过且过, 丝毫没有学习的动力。”

(二) 普遍缺乏自信, 思想比较消极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家在高职的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是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偏见, 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是学生考不上好大学的无奈选择, 甚至把高职院校排除在高校之外, 许多单位对高职生的用人标准也存在“不认同”, 甚至是“歧视”。这种观念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压力, 同时加上学习基础的较差, 进而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三) 思想认识呈矛盾状态, 价值判断存在双重标准

思想上的不成熟, 认识上的片面性使学生在许多方面表现为自相矛盾。当道德行为与理论认知存在不一致时, 他们就采取双重评价标准看待道德问题。比如许多学生否定考试作弊, 但在实际行动上, 他们可能就是考试作弊的参与者;在学校管理上, 一方面希望学校严格管理, 另一方面又希望学校不要管得太宽;内心渴望成功, 希望在学校学到知识和本领, 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又怕吃苦、缺乏自觉性;希望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被老师、同学认可, 但又不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二、产生现有思想道德状况的原因探究

(一) 社会因素

1. 社会对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冲击

经济全球化给我们这个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巨大的思想观念的冲击。在各种思想潮流的冲击下,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张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价值观就自然渗入到人们的头脑中, 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虽然使人们很方便的获取外来文化, 但糟粕和精华却一并而来, 这对自控能力较差、辨别能力尚弱的9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 具体表现为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影视报刊;暴力、色情电脑游戏等导致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在这一群体中流行。

2. 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不正确定位

由于种种原因, 社会上对高职教育存在着许多误解。在有些人看来, 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甚至是不正规的高等教育, 高职学生是一些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 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许多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 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比本科生更为严峻, 于是高职学生便产生了读书既费劲又无用的思想。另外,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学历高学习成绩好的人不一定收入高, 学历低学习成绩差的人也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这又给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提供了借口。

(二) 家庭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九十年代初期出生的独生子女,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 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 自小呵护备至, 甚至于娇惯、溺爱, 从而使他们形成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关注自我多、关心他人少的品格, 这些与大学生活中的独立自主、公平竞争、团结进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现实与理想的差异, 不免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失衡。遇到问题采用双重评价标准, 对人马克思主义, 对己自由主义。

(三) 学校因素

1. 学校教育重智轻德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突出地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上。传统的应试教育, 导致学校过分注重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 导致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青少年主体;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

2. 高校校园生活的不适应

学生进入大学以后, 学生的学习和作息时间大部分由自己掌握、自己支配。而高职学生本身综合素质的局限性, 使他们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琐事, 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 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有点力不从心, 而他们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这些压力使有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 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从而产生各种矛盾和心理问题。

(四) 个体因素

大学生虽然对经济、政治、思想道德等问题有了一定的积极认识, 但仍不成熟, 思想上存在片面性和偏激性。90后学生自我意识增强, 但由于他们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不足, 他们中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对待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不能立足现实, 对自己估计过高或缺乏自信, 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少数学生还对社会持怀疑、矛盾的认知倾向, 缺乏诚信,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 只是停留在理论批判, 却不能身体力行作出文明表率, 甚至还是不道德行为的参与者。

三、如何加强9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 丰富学生活动载体,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校园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 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文化阵地宣传、举办广泛参与性的活动, 使青年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宣传氛围中, 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 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 自觉接受并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陶冶情操, 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力。如举办一些90后学生喜闻乐见的“辩论赛”、“寝室文化节”、“优秀电影展播”等活动。

(二) 完善心理咨询机制, 架起心灵沟通桥梁

心理咨询是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同时它也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许多思想问题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 有的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 其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致。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部分学习困难生、经济贫困生、单亲家庭的行为偏差生, 定期开展合理的疏导与教育。同时要充分发挥教职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 广泛深入地开展谈心活动, 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 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三) 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实现德育社会化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直接课堂和最生动的课题。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 深入实践, 提高其道德认知能力, 是高校德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实践, 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深入了解, 因而对社会上有些消极、不公正的现象不能做出深层次的分析, 不能辨别是非。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种教育形式, 组织学生深入社会, 进行社会调查,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国情、民意, 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继承和发扬诚实、守信、勤劳、友善的传统美德。如利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关爱外来民工子弟等各类活动, 都能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受教育、长才干, 做到知行统一。

(四) 提升教师素质, 打造良师益友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育者应加强自身修养, 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最真实的模范。

首先, 教师要把学习放在首位,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其次,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一举一动, 对学生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

再次, 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 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这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理论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90后”高职大学生 篇11

摘 要:“90后”大学生是开放的一代,也是一个现实的群体,更是在校学习期间向成人过渡、树立良好恋爱观和即将进入社会的特殊时期。本文着重对高职高专“90后”大学生的恋爱思想、心里和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高职高专“90后”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文化知识单薄,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在恋爱中不能把握自我,最终失恋,并对此指出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90后”;恋爱思想;心理;行为.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教育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中期成果,课题编号:1414055

中图分类号:G444

1、高职高专“90后”大学生的思想新特点[1] [5]

1.1“快餐”文化知识较丰富,但缺乏深度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是“90后”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从网络中,学生可以轻易获得各种文化信息,既扩大知识面,又开阔视野。但虚拟世界毕竟不是现实,缺少沟通、交流和人情味,很容易出现空虚和无助。高职院校因为生源成绩相对较低,学生本身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年青自我控制力较弱,存在着严重依赖网络的现象,不愿与别人相处交流,在同学中成了“自我封闭人”。

1.2 思想独立或偏激,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现阶段社会文化思想“百花齐放”,多种思想碰撞,使“90后”大学生盲目的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致使部分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许多“90后”的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和社会中的一些不甚合理的现象、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创新性更强,但是他们的反叛意识有时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学校出现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网络故障,有些学生会立刻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2、影响“90后”高职高专学生恋爱心态的因素分析[2]

进入大学之后,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学习时间充足,业余生活丰富,接触群体的机会较多,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和现象。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开始涉足恋爱领域,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一部分学生在恋爱问题上处理不当,双方影响学习,个别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以至于走上生命的绝路。

3、‘“90后”高职高专学生恋爱的类型[3]

高职高专学生恋爱类型包括:好奇心理,游戏心里

3.1 好奇心理

生理发育成熟会导致性冲动和性亲近。新鲜的事物总是神秘,充满诱惑力,大学生总喜欢探究未知世界,所以一旦有机会,有些大学生即使不爱对方,也会尝试通过恋爱生活了解恋人的生理和心理奥秘。在好奇心驱使下开始恋爱,带有很大盲目性。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缺乏知识和经验,自制力弱,常会导致恋爱失败。

3.2 游戏心理:

这些年,由于不良文化的传播和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自身缺乏抵御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往往会产生游戏人生、人生游戏,过度追求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恋爱的动机是: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空虚,甚至就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他们见一个爱一个,完全人不风流枉少年的心理。这种心理害人误己,既伤害了对方感情,也陷自己于空虚、麻木、精神贫乏的境地,丧失了追求的动力和对生活的热情。

4.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4.1.1 交友标准应注重志同道合

志同道合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不论贫富、不讲强弱,怀着共同的理想,为了共同的事业,朝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并肩,以期获得成功,有所成就。而“90后”学生在选择对方时应以道德品质为首要标准。这个标准为今后的发展与生活奠定了基础。还要与自己的志向、事业、脾气、性格相投。一些学生往往重视相貌、金钱、家庭经济情况,在发展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4.1.2 应有健康的恋爱行为

恋爱中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更不能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交谈时,不要无休止地盘问对方,致使伤害对方自尊心。恋爱行为要大方:一般来说,男女双方初次恋爱,在开始时常感到羞涩与紧张,随着交往的增加会逐渐自然与大方,但这个时期要注意一个“度”,行为举止要检点,避免感情冲动,过早地做出亲昵动作,使对方反感,影响感情正常发展。行为要高雅,避免粗俗化,高雅的亲昵动作会使双方感到愉悦和轻松,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

4.2 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学习期间应以学业为主、为重,学习是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之间的关系,对学习也能起到催化和激励作用。

4.2.1 坦然对待

坦然对待是一种人生境界,意思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面对对方的表白,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回应,坦然对待,慎重考虑、及时答复,得到时心里自然,失去时不必强求,如能争取尽力努力,否则随之而去。切不可拖泥带水,更不能玩弄感情。

4.2.2 互帮互学

建立恋爱关系,也属于当代大学生的正常行为。但不能因为恋爱影响学业。在学习过程中,恋爱中的学生要互帮互学,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应共同商议制定学习目标、奋斗目标、人生目标,并随时做到相互督促。 在生活中,要相互关心,相近如宾,要经常和其他同学沟通聊谈,不要让其他同学认为你们是桃花源之人,不食人间烟火之人,脱离世俗之人。

总之,“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教师应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尤其要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让学生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王磊. 做好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之我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5):57-58

[2] 李宗艳,房勋.高职高专学生恋爱心理问题调适和对策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4(2):38-40

[3] 廖丽宁.高职高专“90”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3):96-97

[4] 杨俊玲,董梅,刘丽娟.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职前培训面临的問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4(12):274-276

[5] 崔博,吉庆昌,柳青.高职高专院校90后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加强[J],科技信息.职业论坛,2014(1):185

“90后”高职大学生 篇12

一、什么是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劳动者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是一种适应能力, 从事工作的潜力, 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高职毕业生积累基本专业知识、培养综合素质以及求职技能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目标和社会价值, 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目标与价值的一种综合能力, 具体说来, 由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以及求职能力三个方面构成。

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 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求职技能在不断提高,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许多学生在寻找工作期间存在迷茫、困惑的状态, 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对相关行业不了解, 导致学生存在就业观念的偏差, 有的随波逐流, 有的自卑消极, 因为他们不清楚什么样的工作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并且适合他们。这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也有社会、学校的原因, 笔者认为这是就业前期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 综合素质不过硬

综合素质是就业能力的基础, 一个综合素质好的人一定是具有潜力的人才。综合素质最关键的是一个人的品性, 爱岗敬业的态度、为人处世的能力、学习思考能力等都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但现在的90后大学生在务实的同时多了功利和浮躁, 在大学期间反而有所忽略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也导致了90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不够硬的现象, 出现工作期间频繁跳槽、不虚心学习、变通能力不够等问题。

(三) 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就业最终靠的是核心竞争力, 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他未来职业发展的长度和宽度。部分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意识, 不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 在就业过程中不具备竞争优势

(四) 求职技能有待提高

寻找工作不仅需要过硬的综合实力, 更需要自信和方法, 很大部分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求职状态和技巧。不具备足够的就业信息获取能力、面试方法、和谦虚自信的心态等等, 导致求职遭遇挫折。

三、提高90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如何提高90后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需要学生自身、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其次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再次要完善服务,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指导。

(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1. 合适定位自己,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许多90后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会选择, 不知道如何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对自己的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够清晰, 希望学生们从长远考虑, 思考清楚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 这样才能获得职业的成功和幸福。

2. 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在你择业时的敲门砖, 更是你以后避免职业迷茫和焦虑的重要规划, 一个有着清晰职业规划的人, 他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并无怨无悔地为之努力和奋斗。认真做一份职业规划, 对大学的学习也会有鞭策作用, 这是大学方向的指引。高职院校学生需要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以及求职技能。

(二) 高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宏观上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高校要确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面向市场的办学的指导思想, 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 做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用人单位需求相适应, 以此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 树立“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 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让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

高职院校应重视实习实训, 注重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 把理论教学、顶岗实习、社会调研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挖掘培养。加强校企合作, 丰富学生的顶岗实习内容, 借助企业实习平台, 提高90后高职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等。

(三) 提高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高职院校的师生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为大学生创造优良的就业环境, 为大学生提高优质高效的就业信息, 加强对大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学生面对就业, 存在困惑和迷茫, 同时伴随着压力, 作为辅导员、就业指导老师, 要提供就业服务和实习、就业指导, 比如通过发布招聘通知, 帮学生修改简历, 指导学生掌握面试技巧, 更重要的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 缓解他们的压力,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让学生们积极乐观、主动地面对顶岗实习。最终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氛围。

小结

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面对严峻考验, 就业观念的偏差、综合素质不过硬、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就业技巧不充分, 均成为90后高职学生就业的障碍, 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服务,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指导等方法, 形成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合力, 做好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

摘要:面对愈发严峻的教育形势, 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面对严峻考验, 就业观念的偏差、综合素质不过硬、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就业技巧不充分, 都成为90后高职学生就业的拦路虎, 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提出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服务,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指导等方法, 形成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合力, 做好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

关键词:90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朱三九.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 2012.1.

[2]张克荣.国内外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验与做法[J].赤峰学院学报, 2011.1.

上一篇:健康跑出来下一篇:突破策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