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精选12篇)
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 篇1
摘要:高职院校的合并一方面促进了高职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档案工作带来新的问题,问题主要包括:不保存非高职院校档案,不公开档案资源,档案资源管理布局和档案配置整体水平低。面对这些状况,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档案工作应该有针对性地吸收非高职性质的档案,建设性地公开档案资源,努力优化档案资源管理布局并提升档案配置整体水平。
关键词:合并,高职院校,档案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院校合并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但是在另一方面,原有机制的档案管理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合并后的高职院校的运行模式。因此,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将面临新形势和众多新问题、新要求。在这种状况下,应看清问题,积极应对,做好合并后的档案工作,实现合并后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保证工作的高效性。
一、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档案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 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档案资源抛弃原有非高职性质的档案。
高职院校经过合并以后,所拥有的档案材料众多,纷繁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汇总及整合。由于参与合并的院校性质不同,在面临非高职性质的档案时,通常采取的态度是在不进行细分的状况下就抛弃或冷落相关档案资源,导致相关档案资源的积极因素不能够得到发挥,同时也不能与其他的档案资源同时进行动态更新和发展以获得新的生命力,所以合并后的高职院校的档案工作受到负面影响,一方面不能全方位获得原有的档案资源的作用后产生新的效能,另一方面无法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受到自己拥有的非高职因素的良好支持和补充。
2. 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档案资源完全不公开。
长期以来,社会对档案文化的普遍态度是:档案文化永远只是小众文化,始终也成不了大众文化。在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态度和所谓的档案行业规范的前提下,档案始终与“保密,不公开”等原则相联系。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更是由于学校性质各异、人员类型不同等诸多因素,为了使得不在合并后的情形下产生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冲突,在档案管理上更是秉承了档案资源完全不公开这一原则。档案是一种带有普遍社会含义的事物。就它的起源、发展和使用等环节而言,它更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中的不同机构、团体和个人的相关信息都可以作为档案形成的素材。各种具有一定意义的文件、单据都可视为档案。而且,在现今时代,各个社会元素都与档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档案形成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形成工具方便人们的利用从而提高工作效能[1]。从档案的利用需求看,社会组织或者个人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在高职院校合并后,更需要各色事物和人等迅速磨合、彼此熟悉,同时以新的姿态与外界接轨,从而共同融入合并后的新环境。因此,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档案资源完全不公开是不利于这种趋势发展的。
3. 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档案资源管理布局有待调整和提高。
高校的合并一方面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档案管理首当其冲。由于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发展特点,譬如发展时间的长短,与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学校发展的思路和方式,以及职工的工作特点等,在高校合并后,首先,将出现原学校每校一个全宗到并校后若干全宗的问题,这将对档案的管理和使用带来极大的矛盾和冲突;其次,由于原先各校存在与别的学校不同的档案管理方式,譬如档号的编制、条目和排列等,因此,要使得档案处于动态积极的管理过程并能够有效地进行使用,势必要对并校后的各种档案进行分类和排序工作[2]。尤其是几校合并的新学校,合并前各个学校各自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都是从自身实际来考虑制定的。合并后的新高校将具有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文化,因此,不可能沿用任何一个原先高校的管理方式。在这种状况下,一套新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呼之欲出。在档案管理方面,新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建设则是刻不容缓的。首先,要加强档案工作人员与时俱进的管理意识,要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建立一个全新的档案管理模式的紧迫性,要以“从零开始”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在此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原先不同档案的性质和特点,将不同档案按照新学校的发展要求重新修订,最终统一汇编成册,进而逐步建立健全合并后的新高校的档案管理体制[3]。合并后高职院校层次相对提高,这就对档案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档案资源配置有待整体优化。
新组建的合并学校,档案资源的管理和配置与文件归档和文件管理的有关规定上有较大的差距,文档一体化管理也有待努力实现,随着电子公务的推行,众多相关档案工作的问题亟待解决,诸如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原则的坚持。电子档案管理的强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推进,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支持,现代化进程开发与开放,档案管理软件、自动化办公软件的数据对接管理的实现,开放档案目录和网上查询服务的逐步实现,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档案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化。
二、优化档案资源配置促进档案工作发展
1. 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档案资源应吸收非高职性质的档案。
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档案资源是在一个新成立的学校范围内,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组织和个人形成的,对学校、个人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总和。只要它们形成的档案对学校、社会和广大公众有保存价值,就应该纳入新学校的档案资源的范围。对于自然人也是一样,只要符合上述价值标准,他们形成的档案也可以纳入新学校档案资源的范围。要完成这项工作,首先必须突破原有制度的壁垒,把各类档案都纳入关注的视野。今天,高职教育在经历了蓬勃发展快速进步的一段时期后遇到了新时期的问题,这是正常的。原有的高职院校档案理论显然需要得到动态发展。既然如此,那就必须有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符合时代发展的理论来取代它,因此,新的高职院校档案资源建设理论就需要新的来自于高职以外的先进元素来充实或作为发展建设的支持。新合并的高职院校活动丰富而生动,作为其活动轨迹的记录和凝结物的档案,记录着多元化发展的历史。也与除高职元素以外的其他实体形成的档案一道,见证着学校发展的蓬勃进程,从文化和社会学的意义来讲,非高职性质的档案是高职档案资源的组成分子,理应纳入高职院校档案资源建设的框架和体系。就力保高职院校档案资源建设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而言,这样的纳入和统筹当是题中有义。对于纳入和统筹的理解,建设方和资源提供者须处于共同意识的空间内,才能就统筹方式和执行标准达成共识。
2. 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档案资源应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公开。
档案不应仅作为一种信息材料进行储存,在当前时代还应更多地体现出信息资源的特性。因此,它应面向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进行开放,为众人所用,应成为推动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这也是档案工作在新时期理应具备的新姿态和形式。档案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高职院校档案资源的来源、结构和内容要能够实现全方位的覆盖,高职院校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度开发与进一步开放,努力的目标也是要方便普通职工、学校和社会的档案利用。归根究底,就是要在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两个方面都做到面向公众。因此,合并后的高职院校的档案资源要在建设的同时注重档案的细分工作,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公开。只有这样,档案工作才能迎合时代的步伐,在学校的发展建设和个人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3. 建立并校后统一的具有建设性的档案管理框架。
要想最终体现出档案作为信息资源在学校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就要实现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这一点在一个松散的、没有建设性的档案管理架构下是无法做到的。因此,要建立并校后统一的具有建设性的档案管理新架构。这个新架构的建立首先在于对新学校公共档案室与学校不同院系中的档案室区分的明确。学校公共档案室是档案管理架构的核心,因此,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对公共档案室进行定位,有条不紊地进行建设,切忌用带有一般性特点的档案馆建设方式和建设手段来打造学校公共档案室。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档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并重的原则,以及对本单位有用的第一价值。校内公共档案室的性质、地位和职能则与内部部门档案机构有根本的差异。作为集中管理档案的独立文化事业和公益事业机构,公共档案室理所当然地应该把维护学校档案资源整体的完整、安全和优化,把面向社会、面向职工高开放性档案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除此以外,学校的档案主管部门和不同院系的档案室以及不同的档案工作部门绝不应该是各自独立的个体,而应是彼此互为依托、沟通紧密的网络终端。在这样一个网络中,学校的档案主管部门是档案管理的核心,各院系档案室是档案管理的枢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学校的其他档案工作部门,诸如,信息管理中心等作为档案储存和利用的资源基地,构成一个覆盖全校的既集中统一、相互协作,又类型多样、各有分工的网络体系。再者,由于学校的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存在的管理网络,那么网络的各个终端,即不同的档案室和信息中心在自身结构的设计上要符合学校整体考虑,要以服务学校档案建设的总目标为落脚点,从而避免学校的档案保存、开发和利用因某个终端结构特点的不匹配而出现停滞。
4. 实现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档案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化。
要完成整体优化合并后的高职院校的档案资源配置,首先,要采取档案资源宏观调控与优化整合策略,要全面统筹档案馆(室)藏结构的优化工作。馆(室)藏结构优化的第一步,应该是对学校档案网设置、布局与馆藏分工的科学规划与合理调整。此外,要提升档案鉴定工作质量与水平。档案的内在价值直接影响着后期的利用和开发的质量,因此,鉴定和审查档案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鉴定和审查过程中,要遵循方法的科学性和多元化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鉴定和审查工作要常抓不懈,并且要注重分环节、分阶段进行。此外,在统一构建学校档案管理架构的基础上,要保留和发展不同档案管理部门的自身优势和特色,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和性质的档案特点,从所在部门的特点和发展状况等出发,构建突出其特色和优势的馆藏结构,做到校级档案室与部门档案馆互补,在突出各自馆藏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尽可能消除各档案馆馆藏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另外,关注需求策略。要持续开展用户需求调查,全面和准确把握档案馆(室)用户的需求状况及其动态趋势,并据此适时微调馆藏结构。最后,要注重馆(室)藏档案数字化和开发、利用、开放网络化策略。要充分认识数字化、网络化对于馆(室)藏档案的管理、开发、利用和开放所带来的极大便利,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建设数字档案馆、全面开放型公共档案馆的思路,思考馆(室)藏结构的优化升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合并规范化管理必将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合并后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工作一定要面对改革的新形势、新情况,立足并校后的现实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更新观念,寻找方法,改善档案工作环境,创造现代化管理的必需条件,使学校档案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存勋.关于国家档案资源优化配置的对话[J].档案管理,2009(3).
[2]王慧.浅谈管理会计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8).
[3]赵明丽.浅析如何搞好合并高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8).
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 篇2
摘要:随着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逐步推进,“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最热门的话题,“加强内涵建设”更是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何为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又导向何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大旗又该哪般飘扬呢?关键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确保实践与反思的足够张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反思性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批地方职业大学建立至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职教育由“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截止2007年4月13日,我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1109所之多。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教育部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开展了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工作。高职教育在当前大好发展形势下,备受社会关注,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界家喻户晓的时髦话语,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我们经常能听到学校领导在其报告中讲,他们是如何加强组织的内涵建设的,如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但内涵在大家的心中又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我们很难从领导者口中问出一个关于“内涵”的所以然来,可谓万人有万般理解。显然把“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并结合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来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几种常见观点
(一)历史阶段论:与外延扩张相对应的一个发展阶段
该论断往往从宏观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认为高职教育经历了“新兴”(20世纪80年代初期)、“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和“大力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规模数量扩张)几个发展阶段后,亟待从数量扩展
为重点转向模式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亦即内涵建设的重点。因此内涵建设就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种视角较多的出现在有关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论述之中,亦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确定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立论依据之一。
(二)箩筐论:是光芒四射的聚宝盆内涵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这种论调往往在学校对外宣传总结材料中有最具体的体现。只要打开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一搜有关高职内涵建设的文章,必然会有如下论调:比如说某某学校一直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后面往往列了一大堆的包括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建设及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等等,以及一大串具有“最充分”说服力的阿拉伯数字;如省级、部级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多少个,省级部级精品课程多少门,名师多少位,国家级教材多少部等等。总之,只要是觉得还摆得上台面的东西都往里面装,东西越多,筐子越满,就意味着一所学校的内涵越丰富。内涵发展就意味着想方设法争取这些所谓具有校际可比性的荣誉和外在话语权。
(三)品牌特色论:内涵就是品牌、特色另一种论调它不是通过一一列举学校所取得的具体成果来说明作者对内涵发展的理解;而是用“品牌”、“特色”之类的词同“内涵”互为解释,学校内涵发展就是学校要树立品牌,要创特色。学校有特色、外在形象好,则学校就有“内涵”。总之是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来诠释学校内涵发展应有之意。内涵仅仅只是一种象征。
上述几种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必要性、迫切性)问题以及从什么方面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包括着手点、层次性)的问题,但都回避了谈高职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而事实上若没有对高职教育的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如水中浮萍般根基不稳。因此笔者认为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首先得从高职教育的内涵谈起,下文将以高职教育的内涵为基点,就高职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思考
(一)内涵发展首先要抓住高职教育的“内涵”
“内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为:1.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能制造工具并
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劳动者。2.内在的涵养:他是个内涵很深厚的青年。本文中所讲的“内涵”主要倾向于第一种释义。笔者认为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之含义至少包括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首先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2.其次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举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根本得围绕培养“人”展开:眼中首先要有“人”字,然后才是职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没有固有的模式可以借鉴,不可以拔苗助长;
没有僵化的模式可以套用,不可守株待兔。职业性要求高职教育发展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注重新技术的吸收;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等要与时俱进。当然不管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想得有多好,课程有多新,如果落实不到位,还是一场空。因此,内涵发展的关键之处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抓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让每位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地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要把占时半年之久的实习实训较好地落实到位。
(二)内涵发展是有层次性的,且不可纯粹由外界来推动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对不同的办学者及办学的不同时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一种观点把以规模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求发展、以文化求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的不同阶段。笔者认为内涵发展至少有表层(物化的)和深层(理念化)之分。
对当前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是要规范办学,适度控制高职院校数的急速增加及高职招生人数的扩招,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具体表现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工程来引起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和加大投入,改善高职办学条件。而对于高职教育的实践主体——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是内涵建设的基本切入点。但不管是全国范围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还是高职院校具体的专业、课程、师资建设,它们都是物化层面的内涵发展,只是一种表层意义上的内涵发展,所追求的是短时间内凸现自己。
深层意义上,内涵发展的核心应该是一种特有文化氛围的培育,是一种办学理念的坚持,文化的烙印会深深地印在校园中的每个人身上。就是矢志不渝地按办学目标中所设想的人才规格去培养人。而且这种坚持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主体——高职院校自觉的行为。即便没有外界的推动,学校仍然会大胆地创新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回应上级部门的要求。
(三)示范性院校建设中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1.外在话语权与内在提高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否没有具体的参照系统,没有具体的标准,不像学校规模、教学设施等可以具体量化,具有可比性。人们很难对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做出程度上的评判,因此学校往往以获取外在话语权作为对内涵发展的重要诠释。对于单个的高职院校来说,有名声、有牌子就会有钱,有钱才会有发展,而各种名声、荣誉、牌子是需要里里外外争取的。现实往往是学校领导整日忙于打理各种里里外外的关系,学校一味以在教育主管部门推行的“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名师评选、示范性院校建设遴选”等等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为学校最高荣耀。否则别人有了你没有,那么你就要被踢出历史的舞台,未能把握好时势者,必然被历史所遗忘。学校永远被历史的潮流推着往前走,自己没有充分的思考,而至于学校内部的各种具体问题,只要不会伤及到上述各荣誉的争取,学校往往是不会太用心去解决的。我们说去争取各种荣誉对学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仅仅把获得多少荣誉作为学校办学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当短视的。一所学校有没有发展的前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如何,如果学校不注重调动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而只是重视那些当前能争取到外在话语权的人,必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内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内涵建设的前提保障,外在话语权只不过是内涵建设取得成效的部分表现形式。
2.改革与反思的关系。学校的改革往往是跟着上面走,学校自身很少去反思学校的各项改革,不清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改革而改革,为写宣传材料而改革,改革完成后,往往对最初的改革初衷忘记得一干二净。两年制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育部鼓励了、支持了,高职学校纷纷匆匆上马,上面一冷静了,改革不了了之。再比如说课程改革,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等,学校在作改革设想时就压根没有再计划就改革前后的效果作对比跟踪分析。而且每一届领导下来总要把自己在位时的改革总结成学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改革的效果一般会被描绘得五彩斑斓;很少有人愿意反思改革的真正效果。改革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我们绝不可以迷信改革必然意味着进步;要勇于正视改革的实际效果,勇于对各项改革进行反思,改错了及时纠正过来,不怕承认失败。
3.左顾右盼与勇往直前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不可以闭门造车,学校的发展亦不能像孔乙己讲学,整天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需要放宽办学的眼界,但内涵发展绝不可能是简单地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而成。示范性建设立项的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方式绝不能是左顾右盼,今天
甲校来乙校交流,明天乙校到甲校学习,学习来学习去,学习就变相地成为一种游山玩水之借口。与兄弟院校的比较可以作为鞭策学校发展的动力,但绝不可以把别人的尤物简单搬回,作茧自缚,反过来使自己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
四、结语:长期性与反思创新性
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 篇3
【关键词】网络伦理 高职生 网络失仪 对策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Y2015LX731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科研立项项目桂工业院科研2014013。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27-0
1.引言
近年来,广西高职院校屡屡发生90后高职生因为在网络上大放阙词或者在网络QQ群里发布一些不良信息造成违法的事件,大多数高职生或许只是一个随手的转发操作,或许只是某个好心的提供所谓“种子”的操作,就把自己拖到了违法的边缘。而当被网络警察追踪的时候,这些制造麻烦的90后高职生们还一脸茫然的认为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或者认为那只不过就是件无伤大雅的小事。
另外就是每個高职院校任课老师或多或少都会面对的问题,那就是一些90后高职生在课堂上成了“低头党”,要么用手机刷微信刷QQ,要么用手机听音乐玩游戏;更有甚者,直接旷课呆在宿舍没天没夜的玩着网络游戏。90后高职生如何在这场互联网大潮中学会自控和自律?这些网络伦理方面相关的问题研究已经成为了摆在广大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2.高职生网络伦理现状分析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网络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伦理意识、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等方面[1]。从某种方面来说,网络伦理问题一方面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个体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另一方面是指群体在网络世界中的道德规范和集群意识。
目前,广西各高职院校90后高职生的网络伦理问题呈现如下的特点:
(1)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电脑和手机已经是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每天都需要使用电脑和手机与外界做各种各样的联系。但也因此导致了自控能力较差的高职学生在电脑和手机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么是长时间坐在电脑吃喝拉撒,要么就是屡现在校园里和课堂上不停玩手机的低头族或拇指党。
长时间的玩电脑游戏,造成一些高职生视力严重下降,更严重者还出现面瘫;或者因为熬夜玩游戏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一到上课就趴桌子睡觉。要么就是长时间玩手机造成指键劳损或颈椎酸痛。 因为在网络世界中无法自律和自控,已经对一些90后高职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2)模糊的价值观导致网络失仪行为屡屡发生;不论是在网络上随手转发不良信息的种子还是链接;还是在考试中用手机传送答案共同作弊;亦或是在微信或QQ空间中大骂任课老师极尽诋毁……部分违反了网络道德的高职生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错误,甚至还认为有些小题大做。模糊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这些高职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发生。
(3)异化了高职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网络世界的良莠不齐,加上高职学生自身追求刺激的性格特征影响,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追求极端变味的感官刺激;一些学生喜欢观赏血腥的暴力影片,一些学生习惯收集各种另类图片,并将这一切行为冠以个性、时尚的名义。异化了的审美情趣对部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
(4)疏远的人际关系和冷漠的看客。如同那句著名的广告语“移动改变生活”,虚拟社会的未知性和私密性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心醉神迷;沉迷在网络和手机中的部分高职学生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和正常的人际交往,“手谈”越来越成为这些高职生的交流方式。人际关系的疏远使得这部分高职生越来越融不进集体的生活中,与人相处上存在着障碍,性格也越来越孤僻。最终发展成对集体对周遭的事物变得越来越冷漠,似乎只有网络世界才能给他们带来激情和温暖。这种网络伦理问题也容易导致高职学生的情感缺失和人格障碍。
3.高职生网络伦理问题的成因
面对越来越多的90后高职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现象,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以本学院为例总结研究出来以下高职生网络伦理问题的成因:
(1)高职生的自身特点原因。本学院的高职学生有部分来自中专和技校,这部分高职生没有经历过三年高中的学习,基础较差,在面对高职课程时难免感觉到吃力,一旦学习上遇到瓶颈,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各种聊天软件和手机游戏的盛行,这小部分高职生就容易把学习上的困难转换到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求成就感,往往沉浸在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也进而导致了旷课或课堂玩手机现象的产生。
(2)教师的教导分离。目前的高职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于是授课教师便成为了可以与学生直接接触的第一人。但部分授课教师总是与学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或者奉行上完课就走的理念,不怎么去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觉得那是班主任或铺导员的事情。于是部分任课教师对学生上课玩手机听音乐玩游戏等现象熟视无睹,也不加以提醒和劝告,只教不导在本学院的教师群体中并不是个别现象。
(3)高职生缺乏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与引导。现在的90后高职生基本上是人手一只手机,QQ和微信等成为了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但大多数时候,班级群和微信群,仅仅是班主任或辅导员发布各类通知和文件的一个中转站,并没有真正利用网络工具对学生进行教导和引导。加上刚刚成年的高职生在面对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容易因为新奇而受到各种诱惑,但他们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又无法真正地从铺天盖地的网络咨询中辨别出真正良性有利的东西。因此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如果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多一份关注,多关注学生在微信群或QQ群中的一些思想动态,很多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就更容易得到改善和控制。
4.解决高职生网络伦理问题的对策
(1)积极开展网络伦理教育。高职学院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高职院校的网络伦理教育,不仅仅是让90后高职生健康地使用网络,还在于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网络观[2]。高职院校可以在德育课程或团组织活动中适当的加入网络伦理教育的相关知识,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切实地做好对高职生的良性引导。
(2)建立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和校园图书馆系统,使得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查询到相关课程微课, 通过视频观赏,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一方面提高了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将学生上课玩手机玩游戏逐渐的引入到通过手机来进行辅助教学的良性循环中。
(3)加强高职生网络平台监控。高职生的微信和QQ已经成为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班主任或辅导员,或者包括任课老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微信群和QQ群,以及个别学生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的关注,及时发现和跟踪高职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一切高职生可能潜在的违法违纪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并通过相关的聊天通讯平台,切实的对高职学生加强网络伦理和群体舆情的教育。
(4)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培养良好网络伦理道德。高职院校可通过班主任或辅导员,切实的与高职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接触和沟通,及时传达给家长高职学生在校的相关表现,从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双角度,对高职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共同培养高职生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高职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和改善提高。
5.结束语
综上所述,90后高职生的网络伦理问题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和面对的迫切问题。互联网的越快速发展,高职生所面临的网络伦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也越容易对高职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这也更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热情,对高职生加以引导和教育,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切实的加强高职生的网络伦理教育,促进高职生的健康发展,为创造中国梦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苗伟伦.网络伦理的初步建构[J],浙江海洋學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
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 篇4
关键词:评估,继续教育,读者服务,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1 图书馆评估的基本内容
以评促改, 以评促建。图书馆的评估内容主要有:管理手段先进, 图书馆利用效果好;生均图书和生均进书量。要达到管理手段先进、图书馆利用效果好, 那么图书馆必须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模式, 实现资源数字化、网络共享化、图书馆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及标准化。图书馆利用效果好主要是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同时, 由于图书馆已进入数字化时代, 对于用户服务的新形式新方法的运用也涉及比较多, 比如电子图书、期刊的借阅、网络检索、在线服务等等。生均图书量要求达到80册/生, 生均年进书量达到3册/生[1]。
2 评估为图书馆带来的益处
评估关系到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资格、招生数量, 院领导也以前所未有的态度关怀起图书馆来, 图书馆从中获益匪浅, 并且都基本达到了管理手段先进的要求。各院校都投入了相对大笔的资金作为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评估为图书馆进新书带来了契机, 一次进书量可能会达到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总和。目前, 绝大多数院校图书馆都已实现了图书借阅计算机管理, 条件差一些的院校也在准备评估过程中完成了这一使命, 购进足够的计算机, 建立起局域网、电子图书期刊或进行更新换代等, 实现了图书馆业务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除近几年新建图书馆外, 几乎所有的老旧图书馆都进行了装修、添置应有的设备或进行改造、修建。
3 评估后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保持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馆员队伍建设。
接受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应该是今后高职馆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长期计划, 通过继续教育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职业心理训练、激发科研兴趣;通过继续教育, 图书馆工作人员提高利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利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掌握获取、分析、组织、管理和提供知识信息的相关信息技术。设竞争岗位, 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感受到压力, 从而产生紧迫感、责任感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激发人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热情, 图书馆人应关注图书馆的发展, 多学习、多了解各级图书馆之间知识信息的互换与交流。
3.2 加强读者服务。
评估搞完了, 并不意味着各项工作都做完了。对部分院校来说, 评估使图书馆在硬件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评估也使每个图书馆人经历了一次洗礼。然而, 评估工作所涉及到的图书馆方面毕竟是指标型的, 看得见的内容。因为评估, 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得到了丰富, 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得以建立。评估后高职馆要保持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更上一层楼, 就要把这些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 图书馆的软件建设也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在新型管理模式下, 加强读者服务。一方面, 增加或加强网络检索服务, 咨询服务, 查询服务, 进行网上读者培训服务等, 为校内科研项目负责人、重点学科带头人提供针对性服务, 使图书馆活起来、动起来。另一方面, 高职馆主要的服务目标还是学生,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 其他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此项工作而展开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 他们会拿全国知名大学图书馆与本校图书馆做比较, 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通过语言媒介, 将自己丰富的知识用耐心的服务方式传递给学生读者, 热情、有效、周到地帮助学生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每个馆员都热爱读者, 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服务, 认真研究读者心理, 急读者所急, 想读者所想, 积极为读者创造良好的借阅气氛与环境, 认真研究读者的借阅需要, 及时准确地向读者提供书刊资料。这种服务方式会使学生读者很快进入读书求知的心态环境, 增强读书的积极性, 从而收到良好的读书效果[2]。图书馆工作人员重视与读者沟通、交流, 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自己的知识, 将来贡献于社会。以此构建我们的和谐校园, 和谐社会, 也可看作是图书馆与学生读者的共建共赢吧。
3.3 加强资金的投入与使用管理。
要使图书馆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资金的投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图书馆藏书建设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它应该有自身发展的渐进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文献资源的老化速度加快, 时效性缩短, 某些学科如计算机类图书淘汰周期快[3], 所以, 图书一方面要剔旧, 一方面要添新, 新增书刊、文献应该具有持续性, 还应掌握好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比例, 不能使这种比例失调导致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图书文献采购是图书馆面临的新工作, 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利益与图书质量的关系, 不能只是为了学校省下多少钱和图书的折扣率。在图书招标过程中, (1) 招评标委员会要有足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参加, 招标公告不仅对外公布, 也应让图书馆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了解。 (2) 评决标过程要公平合理, 确定多家书商为供应商, 对中标书商的金额分配要有灵活性。 (3) 图书馆掌握采购的主动权, 在书到付款之前一定要严把质量关, 对不符合“采购项目要求”的图书一定要拒绝签收, 已签收的要给予退货, 反对抹不开面子或走人情, 给图书馆带来损失。
3.4 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图书馆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时期各项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 也是图书馆事业与建设的指导思想。高职馆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 从评估后的图书馆现状看, 主要应从两方面去努力: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合理使用人才。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知识信息库的建造者、维护者和发掘者, 同时又是知识信息资源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是图书馆内部发掘的动力[4]。所以, 应大力发掘馆员的潜能,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引导他们把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追求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实现互动发展和双赢, 以图书馆的发展带动馆员的发展, 又以馆员的发展促进图书馆的持续发展[5]。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高职馆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在领导者的管理进一步完善, 馆员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 服务态度的提升;资金投入要有计划, 有保障;逐步扩大和创新图书馆服务品种, 服务对象和服务机能。要加快高职馆建设, 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培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机遇与挑战同在, 竞争与发展并存的社会经济大潮中, 高职馆应有自己最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谢叶.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图书馆评估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7 (2) .
[2]谈沁焱.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新探[O L].http://www.zjlib.net.
[3]谢叶.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图书馆评估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7 (2) .
[4]汤亚非.图书馆科学发展观探析[OL].http://www.china001.com.
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发展论文 篇5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中医护理教育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集中表现在其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以及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成果显得不尽人意。管理机制存在不足,因而需要我国高职院校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管理机制改革,深入中医护理教育实际,开展有效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突出中医护理教育的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立足实际操作开展实践化教学。
1.2护理教育方式单一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专业教学中,其教学模式还比较落后,大部分学校教学模式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通常只能听讲,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严重的挫伤。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依旧是以中医理论教学为主,对具有实践性的护理操作能力培养却显得尤为不足,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严重滞后[3]。而在考核方式中,单一的分数化考核评价体系难以体现出中医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师资队伍建设还比较滞后
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 篇6
关键词:评估 继续教育 读者服务 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1 图书馆评估的基本内容
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图书馆的评估内容主要有:管理手段先进,图书馆利用效果好;生均图书和生均进书量。要达到管理手段先进、图书馆利用效果好,那么图书馆必须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模式,实现资源数字化、网络共享化、图书馆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及标准化。图书馆利用效果好主要是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同时,由于图书馆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对于用户服务的新形式新方法的运用也涉及比较多,比如电子图书、期刊的借阅、网络检索、在线服务等等。生均图书量要求达到80册/生,生均年进书量达到3册/生[1]。
2 评估为图书馆带来的益处
评估关系到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资格、招生数量,院领导也以前所未有的态度关怀起图书馆来,图书馆从中获益匪浅,并且都基本达到了管理手段先进的要求。各院校都投入了相对大笔的资金作为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评估为图书馆进新书带来了契机,一次进书量可能会达到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总和。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图书馆都已实现了图书借阅计算机管理,条件差一些的院校也在准备评估过程中完成了这一使命,购进足够的计算机,建立起局域网、电子图书期刊或进行更新换代等,实现了图书馆业务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除近几年新建图书馆外,几乎所有的老旧图书馆都进行了装修、添置应有的设备或进行改造、修建。
3 评估后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保持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接受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应该是今后高职馆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长期计划,通过继续教育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职业心理训练、激发科研兴趣;通过继续教育,图书馆工作人员提高利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利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掌握获取、分析、组织、管理和提供知识信息的相关信息技术。设竞争岗位,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感受到压力,从而产生紧迫感、责任感和强烈的竞争意识,激发人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热情,图书馆人应关注图书馆的发展,多学习、多了解各级图书馆之间知识信息的互换与交流。
3.2 加强读者服务。评估搞完了,并不意味着各项工作都做完了。对部分院校来说,评估使图书馆在硬件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评估也使每个图书馆人经历了一次洗礼。然而,评估工作所涉及到的图书馆方面毕竟是指标型的,看得见的内容。因为评估,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得到了丰富,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得以建立。评估后高职馆要保持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更上一层楼,就要把这些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图书馆的软件建设也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在新型管理模式下,加强读者服务。一方面,增加或加强网络检索服务,咨询服务,查询服务,进行网上读者培训服务等,为校内科研项目负责人、重点学科带头人提供针对性服务,使图书馆活起来、动起来。另一方面,高职馆主要的服务目标还是学生,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此项工作而展开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他们会拿全国知名大学图书馆与本校图书馆做比较,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媒介,将自己丰富的知识用耐心的服务方式传递给学生读者,热情、有效、周到地帮助学生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每个馆员都热爱读者,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服务,认真研究读者心理,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积极为读者创造良好的借阅气氛与环境,认真研究读者的借阅需要,及时准确地向读者提供书刊资料。这种服务方式会使学生读者很快进入读书求知的心态环境,增强读书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读书效果[2]。图书馆工作人员重视与读者沟通、交流,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自己的知识,将来贡献于社会。以此构建我们的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也可看作是图书馆与学生读者的共建共赢吧。
3.3 加强资金的投入与使用管理。要使图书馆得到可持续性发展,资金的投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图书馆藏书建设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应该有自身发展的渐进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献资源的老化速度加快,时效性缩短,某些学科如计算机类图书淘汰周期快[3],所以,图书一方面要剔旧,一方面要添新,新增书刊、文献应该具有持续性,还应掌握好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比例,不能使这种比例失调导致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图书文献采购是图书馆面临的新工作,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利益与图书质量的关系,不能只是为了学校省下多少钱和图书的折扣率。在图书招标过程中,①招评标委员会要有足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参加,招标公告不仅对外公布,也应让图书馆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了解。②评决标过程要公平合理,确定多家书商为供应商,对中标书商的金额分配要有灵活性。③图书馆掌握采购的主动权,在书到付款之前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对不符合“采购项目要求”的图书一定要拒绝签收,已签收的要给予退货,反对抹不开面子或走人情,给图书馆带来损失。
3.4 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图书馆的建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时期各项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也是图书馆事业与建设的指导思想。高职馆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从评估后的图书馆现状看,主要应从两方面去努力: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合理使用人才。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知识信息库的建造者、维护者和发掘者,同时又是知识信息资源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图书馆内部发掘的动力[4]。所以,应大力发掘馆员的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引导他们把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追求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互动发展和双赢,以图书馆的发展带动馆员的发展,又以馆员的发展促进图书馆的持续发展[5]。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高职馆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在领导者的管理进一步完善,馆员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服务态度的提升;资金投入要有计划,有保障;逐步扩大和创新图书馆服务品种,服务对象和服务机能。要加快高职馆建设,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机遇与挑战同在,竞争与发展并存的社会经济大潮中,高职馆应有自己最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谢叶.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图书馆评估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7(2).
[2]谈沁焱.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新探 [OL].http://www.zjlib.net.
[3]谢叶.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图书馆评估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7(2).
[4]汤亚非.图书馆科学发展观探析[OL].http://www.china001.com.
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 篇7
一、什么是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劳动者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是一种适应能力, 从事工作的潜力, 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高职毕业生积累基本专业知识、培养综合素质以及求职技能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目标和社会价值, 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目标与价值的一种综合能力, 具体说来, 由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以及求职能力三个方面构成。
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 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求职技能在不断提高,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许多学生在寻找工作期间存在迷茫、困惑的状态, 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对相关行业不了解, 导致学生存在就业观念的偏差, 有的随波逐流, 有的自卑消极, 因为他们不清楚什么样的工作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并且适合他们。这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也有社会、学校的原因, 笔者认为这是就业前期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 综合素质不过硬
综合素质是就业能力的基础, 一个综合素质好的人一定是具有潜力的人才。综合素质最关键的是一个人的品性, 爱岗敬业的态度、为人处世的能力、学习思考能力等都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但现在的90后大学生在务实的同时多了功利和浮躁, 在大学期间反而有所忽略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也导致了90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不够硬的现象, 出现工作期间频繁跳槽、不虚心学习、变通能力不够等问题。
(三) 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就业最终靠的是核心竞争力, 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他未来职业发展的长度和宽度。部分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意识, 不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 在就业过程中不具备竞争优势
(四) 求职技能有待提高
寻找工作不仅需要过硬的综合实力, 更需要自信和方法, 很大部分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求职状态和技巧。不具备足够的就业信息获取能力、面试方法、和谦虚自信的心态等等, 导致求职遭遇挫折。
三、提高90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如何提高90后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需要学生自身、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其次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再次要完善服务,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指导。
(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1. 合适定位自己,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许多90后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会选择, 不知道如何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对自己的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够清晰, 希望学生们从长远考虑, 思考清楚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 这样才能获得职业的成功和幸福。
2. 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在你择业时的敲门砖, 更是你以后避免职业迷茫和焦虑的重要规划, 一个有着清晰职业规划的人, 他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并无怨无悔地为之努力和奋斗。认真做一份职业规划, 对大学的学习也会有鞭策作用, 这是大学方向的指引。高职院校学生需要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以及求职技能。
(二) 高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宏观上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高校要确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面向市场的办学的指导思想, 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 做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用人单位需求相适应, 以此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 树立“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 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让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
高职院校应重视实习实训, 注重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 把理论教学、顶岗实习、社会调研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挖掘培养。加强校企合作, 丰富学生的顶岗实习内容, 借助企业实习平台, 提高90后高职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等。
(三) 提高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高职院校的师生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为大学生创造优良的就业环境, 为大学生提高优质高效的就业信息, 加强对大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学生面对就业, 存在困惑和迷茫, 同时伴随着压力, 作为辅导员、就业指导老师, 要提供就业服务和实习、就业指导, 比如通过发布招聘通知, 帮学生修改简历, 指导学生掌握面试技巧, 更重要的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 缓解他们的压力,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让学生们积极乐观、主动地面对顶岗实习。最终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氛围。
小结
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面对严峻考验, 就业观念的偏差、综合素质不过硬、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就业技巧不充分, 均成为90后高职学生就业的障碍, 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服务,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指导等方法, 形成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合力, 做好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
摘要:面对愈发严峻的教育形势, 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面对严峻考验, 就业观念的偏差、综合素质不过硬、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就业技巧不充分, 都成为90后高职学生就业的拦路虎, 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提出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服务,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指导等方法, 形成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合力, 做好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
关键词:90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朱三九.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 2012.1.
[2]张克荣.国内外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验与做法[J].赤峰学院学报, 2011.1.
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 篇8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扩招后使得原“精英化”教育转变成了“大众化”教育。但由于我国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增加的经费是远抵不上高职教育扩张规模所需的费用,因此利用举债方式进行规模扩张成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唯一选择。随着目前国内许多高职教育基地群的建成并投入使用,这种大规模负债办学,快速扩张的模式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日益显现出来,如何衡量和规避办学规模扩张后所带来的风险,成了院校、社会、甚至政府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规模扩张后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办学规模扩张而向金融机构贷款,其风险就在信用关系中产生并存在于借贷行为全过程。高校贷款的风险主要由资不抵债的规模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构成。如今在实际的借款行为中,许多银行与高校的管理人员普遍认为,由于学校是政府公办,其贷款终究是由政府“埋单”,因此“能贷则贷,尽量多贷”的思潮盛行,很容易导致高校贷款规模远远超过学校偿还能力。如何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高校的最高贷款额度,银行及高校本身都没有标准和计算依据,故采用信誉担保成了通行的做法。从而,高校贷款的总额超过偿贷能力后,必然使学校的财务压力增大,用于学校事业支出的经费受到严重影响,并严重危及学校办学质量,这就是产生了严重的规模风险的原因。高校贷款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高校贷款的期限一般很长,利率风险是长期存在的。管理风险是指高校对贷款资金管理失控造成的贷款资金流失的风险。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贷款风险产生主要还是由于规模扩张而产生的负债性风险。
二、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特征
1. 高职院校的特点。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或学院及二年或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三个梯次的高等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的特征主要以培育技能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标,面向社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践型、职业技能型、实用操作型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特点一般是职业技术型的高等专科教育。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以原来传统专科学校、普通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普通中专学校等独立或合并而来。除极少数重点高职院校外,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规模、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经费等上均比不上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的财务状况更是不容乐观。
2. 财务风险特征。
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除具备一般客观性、不确定性、相关性、累积性等共性特征外,主要还有以下特征:(1)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比普通高校更大。高职生的培育方向是面向市场的职业技能型,它的成本比普通高校的还要高。然而,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经费非常有限,目前的情况是两个高职生的投入还不如一个普通高校生。据调查,某高职院校一个学生年平均培养成本是7643元,但每个学生每年上交的学费仅为5000元。发达国家政府对职业学校的投入一般占到60%,学生学费及企业资助各占约20%。但我国鉴于政府教育经费的短缺,政府投入比例较小,企业资助更是几乎为零,全靠收取学生的学费。以某学院为例,政府投入仅占18%,学生学费占81.2%,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办学的困难,故学校每年都向银行借款以维持正常的运转,而且随着其新校区的建设扩张,向银行借款的规模相当宏大,形成了巨大的财务风险。高职院校要还本付息,还本付息的主要来源还是学生的学杂费用,但政府又控制着学杂费的标准,不能自己定得太高。另外,高职院校的贷款信用、担保政策及借贷年限、贴息比例等都是由政府出台的配套政策来确定,这些政策一旦变化,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财务状况。(2)高职院校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其主要产生的是社会效益。高职院校的资金流转环节与企业类似,但目的不同。企业的资金流转是为了获取利润,但高校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它没有社会生产职能,主要是从事非盈利性的业务活动。高职教育的投入更多地是为了地方的经济服务,获得的主要是社会效益,而并非是直接的经济效益。与风险有关的效益也不可能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计算,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认同来反映。故高职院校的“产品”是不能直接出售而获得收益,这种投资并且是投资大、周期长、收效慢的过程,其最终产生的是社会效益。这种“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不以盈利为目的,这就决定了其偿债能力不能以盈利能力来评估,而只能以支付能力进行近似评价,这样造成了评价的困难。(3)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复杂性。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办社会的现象,有工厂、幼儿园、中小学、餐馆、医院等,因此各种行业的会计皆有,而每个行业的会计又各有特点,对其相应的财务管理又各有其独特要求,故这样必然导致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复杂性。虽然国家对高校财务制度进行了改革,但受原有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会计核算对高等教育的事业活动只进行“收—支—余”的核算模式,成本管理意识淡薄。高职院校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支出,也阻碍了成本核算的实施及不能完全反映形成的事实负债,这又容易掩盖财务支付的危机,使财务风险具有了较大的复杂性。
三、高职院校规模投资扩张引发的问题
1. 高校规模投资扩张拉动了巨额社会资金。
20世纪末,国内高校的扩招高潮一浪胜过一浪,举债兴教成为了高校的时尚,据国家统计,1999年—2004年之间,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2.2倍,而在1993年—1998年的六年间累积只增长了34.4%。显然原有的教学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教学软、硬件的要求,于是高校轰轰烈烈的扩张运动便应运而生,各地的“大学城”这个新名词也从此产生。与“大学城”一起壮大的是招生规模和银行贷款。在个人问题上,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热情没有降低,为了子女上大学,可谓不惜投入万金。同时,国内众多投资者也看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银行为高校提供金融服务、信贷支持,企业投资兴建大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生活设施,国家也通过发行国债等形式增加对高校的投入。在银行的“大力支持”下,一座座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占地7.3平方公里, 投资达到50亿元;广州大学城占地超过43平方公里,投资达120亿;南京仙林大学城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投资50亿……据统计,1998年到2001年间,三年间新建的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是过去50年的总和,仅学生公寓建设一项,就拉动了社会资金投入200多亿元。
2. 高校日常运行难免消耗部分银行贷款。
严格来说,银行贷款只能用于项目投资。但我国高校运行资金和贷款资金基本是在一个账户中运行,因此,资金用途界限如果不能十分严格而准确地划分和核算,就会将项目的借贷资金用于学校的日常运行消耗。如果项目投资在严格地按预算进行,贷款项目的基建资金仍有拖欠,但学校账户上又没有相应存款盈余,或高校从贷款年度起,贷款投资形成的资产小于贷款金额,则可以肯定贷款资金被运行费用消耗了。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因为高校的贷款如果用于人员经费的开支,这将导致贷款产出用于还贷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贷款支持的人员经费具有刚性特征,将进一步迫使贷款不断增加,其结果是高校财务呈现恶性循环。
3. 还贷压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因目前高职院校贷款一般都具有较大的规模和长期性质,虽然是得到了一定的低息优惠,但贷款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很大的财务压力。学校贷款主要通过信誉贷款和质押贷款二种方式,现阶段质押贷款所占比重较大,质押学校收费基本账户,如果一旦还不上贷款,收费账户就直接被扣了,学校的经营就陷入困境中。另外,还贷压力还危及教学质量,影响到学校教师的积极性。现在国内高职院校一般都是学生多、教师少的状况,教师超工作量是常见的,由于学校的经费很大一部份要用来偿还银行本息,致使教学经费出现不足,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积极性。随着金融监管的规范和银行业管理的不断完善,各商业银行已关注贷款的风险程度,收紧贷款的趋势是信贷业逐渐走向理性的标志。
四、高职院校负债规模扩张财务风险的防范
1. 高职院校的防范措施。
(1)加强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学校贷款的责任主体。校(院)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199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0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人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因此,确立高校独立法人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直接反映出高校与政府之间法律关系的变革,体现了高校要求自主办学的愿望与需要。高等院校实行法人治理,就是将高等教育由单纯的政府投资转变为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多渠道投资办学的发展模式。其法人治理结构,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制度基础上,为实现高校的教育目的,针对高校内部治理组织结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的权力配置、制衡与激励等所进行的制度安排以及对高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等关系进行处理的机制安排。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校长职业化是一种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的校长最好是专业的管理者兼学术专家,但是现实中具备这样全面素质的人才并不多。因此校长首先应该是个管理专家,应该有办院校的先进理念和相关管理能力,同时学校的领导层应是具有较高管理素质的管理人才团队,能够识别和培养本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科学管理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决策层与操作层没有很好的分离是导致高校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原因。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领导班子既是决策层、又是操作层的特征,许多决策都是校长或几个校领导说了算,缺乏约束和监督的体制。而国外,高校一般设置董事会或理事会,董事会成员一般由社会代表,举办者(政府代表),教师和学生代表、管理层等利益各方所组成,实施重大决策的职能。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一般都是实行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院)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偿还贷款负有主要法律责任。校(院)长要本着对国家和事业负责的态度,提高风险意识,完善决策程序,合理使用和安排偿还贷款。首先,要建立贷款资金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加强监管;其次,应完善领导的离职审计,校级领导干部无论是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前都应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这样才能使高校领导在职在任期间从科学性、规避风险的角度去决策贷款;最后,高校应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高校贷款出现的重大问题,不论决策领导是否在位,均应在经济上和行政上予以调查和追究。(2)加强风险意识、合理管控扩张规模。高职院校负债扩张可以使学校得到看得见的“巨大”发展,但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负面影响。这主要看高职院校扩张幅度与资金筹集力度是否协调,因此合理确定学校扩张的度是首当其冲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学校资金规模大小来确定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首先,要从总体上优化学校的资金质量和结构,正确决策负债资金在学校的整个资金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举债要慎重考虑,要充分认识到资金的回收和偿债能力,如果学校实力强,投资规模大而筹资过少,可能就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时机;与此相反,如果高职院校本身弱、整体资金及投资规模小而举债过多,学校又不能合理充分地运用和支配这些资金,就会影响学校发展及加大债务负担,引起财务风险。一般后者的情况比较多,许多高职院校往往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急于求成地盲目进行举债借款,加上银行的信贷管理欠佳,势必会使高职院校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又走上“贷新还旧”的恶性循环之中,一旦这条资金链断裂,必然造成学校巨大的危机。故各高职院校应该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按照现有的基础条件,来合理优化配置学校资源,掌握控制好学校扩张发展的度,才能真正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道。(3)强化内部管理、合理确定筹资规模、进行多元化融资。将高职院校的筹资、融资和资本运作等全面纳入财务管理之中,拓展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职能、且走一条专业化管理的道路。目前经济管理专家在高职院校的高级管理层中担任职务的并不多,某些设有总会计师的院校,其在学校决策中的作用相当有限,在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培养或引进财会类的高级管理人才进到学校决策层,重点负责学校的筹资、融资及资本运营等工作,运用较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有利于学校的健康、稳步、持续发展。筹资、融资、资本运营是高职院校主动进入市场、为自己争取生存及发展空间的行为,需要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中长期、短期目标,对学校的财务管理上应具备较高要求,要能有财务预测功能、财务决策功能、财务控制功能及财务监督功能等。因此,学校的财务管理种类增多,需增设投资、筹资、甚至审计等专业人员从事相关专业管理,明确职责并强化经济责任制。对贷款投资项目要实行论证公开、立项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和检查,使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承担起财务风险与风险控制的责任。
要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对新建项目要经过专家组的充分论证,谨慎选择,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重点应包括贷款总额、贷款用途,用款计划,借贷期限,还款方式等内容。要对贷款的必要性、合理性、安全性、效益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和评估,衡量风险程度,对负债进行周密安排合理搭配,加强对负债的合理化控制。
高职院校要积极拓宽自己的融资渠道,进行多元化的融资。高职院校的主要精力应在教学与科研上,服务于高校的各项后勤事务如学生公寓、食堂,以及相关其它服务设施等应社会化运营;可以采用BOT或TOT形式进行社会融资或校企合作等形式,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资金实力优势互补,如大学城的建设,由政府出政策、出土地,高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风险与利益共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服务设施等资源,在满足师生需求的条件下,将暂时闲置的服务资源通过租赁、承包、有偿服务等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增加学校收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必定要特别兼顾科研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以应用技术开发和转化为重点。据国外的经验得到,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它有利于企业和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以使高职院校获得相当的发展资金。产学研结合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校办企业或是与企业合作,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企业获取经济效益,为学校筹集资金,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利用校办企业或合作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培训的基地,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还可以促进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促使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使高职院校科研产业成为办学经费来源的新渠道。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开展多种形式办学,努力拓宽办学渠道。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教育与培训并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进行多形式的教育办学。高职院校应加强自己的特色教育,申请相关的技能资质培训资格、为市场化、社会化的教育提供条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合作,根据需要为企业培训员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社会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班、特殊技能培训班,以及各种考试助考班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办学,既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更能产生经济效益,为高职院校注入新鲜的“造血”功能。
适当地建立高职院校财务信息披露制度。高校作为自主办学主体对投资人承担受托责任,有责任将其接受委托的资金的使用情况提供给利益相关者。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财务信息提供,远不能满足投资多元化条件下对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因此,要按照高职院校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重新设计高校财务管理中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重点对筹融资、偿债能力、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等向相关利益者及社会进行披露,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2. 银行的防范措施。
(1)加强严格的信用评审制。银行视高校为优质客户,对高校的贷款往往监管不严。银行一般认为对高校贷款没有什么风险,便容易放松对贷款的监管,缺乏对贷款项目效益的论证和规模的控制,更缺乏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致使高校贷款规模的过度。
在高校与银行的博弈分析中,高校向银行贷款完全是信用贷款,是因为高校的信誉和值得信赖的学校品牌。高校即使在没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银行都可通过诉讼,要求高校破产还债。理论上在整个博弈过程中,银行是处于主动的有利地位,风险几乎为零。但是现实中,这一条件基本不能实现。因为,事实上高校是不允许破产的,银行盲目地向高校放贷会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旦贷款不能归还,将形成“呆坏账”。因此,银行必须要放弃高校贷款无风险的误解,对高校贷款进行严格的信用评审,按照国际通行的“6C”原则(即品质、能力、现金、抵押、环境、控制6个方面)对高校进行相关信用分析。银行要按照市场规律,掌握风险界限,预防信贷资金沉淀,防止出现不良资产,同时应处理好投资与风险关系,既支持高校发展又防范信贷资金的风险,将银行与高校的关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2)加强和完善贷后的监管。银行对高职院校的贷款要做好日常管理。及时了解学校的办学状况和财务状况,对借款的信用评级进行复评,根据风险情况对贷款质量加以评价,并据此提取专项准备金,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当出现不良贷款时,要进行恰当的处理,进行转让和重组贷款,尽量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3. 建议政府采取的防范措施。
(1)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教育GDP,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地向当地院校下达硬指标,把高校建设列为地方经济重要增长点,不惜贷巨资开发规模宏大的高校园区或大学城,奢望借此来拉动当地的教育和科研水平等综合发展。地方政府的拔苗助长式的操作,助长了高校不顾自身情况“大跃进”式的贷款之风。大学的超常规扩张,许多都是管理和教学质量并未得到同步提高,反而债务问题却日益显现。故政府应该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经验,明确战略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地进行战略定位,制定并扎实地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赢取竞争优势,步入我国高职教育科学又好又快地发展的轨道。(2)需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偏低。我国历史上的最高点是2011年的3.83%,2012年突破了4%。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目前,学校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还是以财政拨款为主,我国目前的投入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向银行贷款缺乏政策依据,有了贷款压力后,学校必然是以投资经营以求获利赚钱,提高学生学费标准、追求学校规模,同时压缩学生培养开支等手段来进行还款,这必然导致了高校的投资经营风险和办学理念的严重扭曲。故要解决高职院校贷款的问题政府必须保证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
另外,国家应扩大高校的自主权,引入市场机制,允许学校盘活自己的资源、资产,让空置的土地、校舍及相关服务设施发挥市场效益,缓解学校资金困难。提倡社会募捐制度进行办学,广泛募集社会资金,解决经费紧张问题、改善办学条件。最后,国家应尝试发行教育债券或教育彩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
五、结语
高职院校大规模举债办学、快速扩张的模式容易引起相应的财务风险,如何做到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是本文着力的方向。本文从高职院校本身、银行及政府(国家)的角度,来探讨如何防范高职院校负债扩张的财务风险,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建议,借此希望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速, 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规模均建设了新校区, 但扩张办学的资金还是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来完成, 从而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应运而生。文章就财务风险的成因、特点及防范管控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形成的财务风险提出了相关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负债扩张,财务风险,银行贷款
参考文献
[1].陈继林, 纪莉莉.地方高校扩张财务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士和.高职院校筹资渠道及财务风险研究.[J]会计实务, 2009 (14) :30~31
[3].何秀贤.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管理研究, 2011 (1) :10~11
[4].姚健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5) :20~23
[5].周宇霞.论高职院校融资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4) :84~85
[6].白冰.高校成本核算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09 (6) :87~88
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 篇9
一、相关概念界定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 形成的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需求和理想信念的追求, 是一种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倾向。
就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部分, 它是指在就业过程中人们自觉地将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与职业选择结合起来而表现出的对职业的认识及对职业目标的向往与追求。它集中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 就业选择的心态和一系列职业活动的价值取向, 它的影响直接贯穿整个职业生涯。
二、“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目前, 从整体来说“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具有复杂性的多元特点。具体表现为:依赖父母, 缺乏主见;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忽视对社会的奉献;受功利主义影响较大, 追求物质和金钱的满足;向往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就业城市化趋向加大;忽视职业道德的建设;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 创新和竞争意识差。
1. 依赖父母,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90后”一代普遍存在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缺失或错位现象, 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大多是“迫于无奈”, 他们在参加高考时第一志愿大多不是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90后”在享受信息时代福利的同时, 也养成了“心比天高”的“霸气”。多数的“90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毕业后就能够很容易找到工作, 虽然工作并不理想, 但就业不成问题。接受高职教育就是学学技术, 会操作设备就够了, 简单易学。这样的教育对他们来说简直太“屈才”了。“90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没有自己的主见, 而是听父母和他人的建议选择了有“好出路”的专业。对以后学什么, 毕业之后对口的工作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却“两眼一抹黑”。直接导致“90后”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即将从事的职业没有认同感, 对就业的期待值偏低, 培养职业技能的迫切性不足, 树立就业价值观有所偏差。
2.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奉献精神欠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 (亦称为社交需求) 、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笔者认为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 还有奉献社会的需求, 奉献社会才是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 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结构形成了他们独立而又张扬自我的个性。上世纪末是知识、信息迅猛传播的时代, 因此“90后”的大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不断接触一些新鲜事物, 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给他们的社会交往和阅历的丰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此条件影响下, 他们更追寻个性的解放和发展, 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同时, 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 媒体报道的负面新闻不断充斥着“90后”一代人的内心, 使他们并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趋于利己主义。在就业活动中, 这种价值观比较突出, 很少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3. 追求物质和金钱的满足。
“90后”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因此高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中带有一定的物质色彩, 不管自身条件和专业如何, 却向往收入高、地位高的工作。他们更多看重用人单位提供的经济条件, 却忽略个人的职业发展进步及社会的进步需求, 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扶持行业、艰苦行业鲜有问津。
4. 城市化趋向加大。
“90后”的城市一代生活在现代化气息浓郁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之中, 农村的孩子也十分向往城市的“摩登”生活。有的高职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城市是因为这里有更多的机会;有的是因为城市里的生活条件优越;有的是认为在城市比在农村“高人一等”。这些想法使得部分“90后”的高职毕业生即使自身职业发展前景较好, 专业条件十分合适, 也不愿意选择国家需要的西部地区、偏远山区, 不愿意在乡镇单位工作。例如: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开设是为了服务国家大力扶持的农村经济, 但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摒弃了学成后支援农村建设的出路, 而打算在城市开设宠物诊所或是宠物市场。
5. 忽视职业道德的建设。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就业的成功与否。在一些世界知名企业中, 上到公司总裁下到一般技术工人无一不把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奉为“金科玉律”, 职业道德的考核在入职前的面试环节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但是, “90后”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存在着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部分高职生求职过程中简历造假, 伪造证书谋取面试高分, 捏造和虚构求职相关的从业经历;在签订就业协议后不能按约办事, 肆意违约、毁约, 不负责任;在面试环节中不诚不实, 夸大自己的职业能力, 捏造社团活动经历、特长爱好、荣誉表彰等。
6. 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 创新和竞争意识差。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90后”的一代人生活在“4+2+1”的家庭结构中, 他们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加之,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他们在家庭中受到了精心的呵护与照料。随之而来的是挫折教育的缺失使某些“90后”高职学生无法承受来自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挫折。高职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次求职大多不是一帆风顺的, 应聘到的职位与理想中的相差太远, 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甚至“破罐破摔”, 盲目否定自己, 降低就业标准。
如今, 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其中技术型创业活动占较大比重, 符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但是, “90后”的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重相对较小, 在校就读的学生中有自主创业意愿的也不多, 究其原因是创新和竞争意识较差。“90后”高职学生虽然掌握了较丰富的网络技术和手段, 但是他们上网大多是为了娱乐, 并没有利用这些技术手段获取知识, 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加之学校教育中所获取的知识有限, 无法更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没有丰富知识储备的创新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可能的。
同时, 不管是求职还是创业对“90后”高职大学生而言都是充满竞争的曲折道路。很多岗位都会有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参与竞争, 还有一些岗位面临着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90后”高职毕业生的求职之路不再因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而变得一帆风顺。
三、“90后”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重塑路径
1. 政府主体路径。
(1) 加大高职教育投入比重, 提升职业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在我国,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 与职业教育领先国家相比更是存在巨大差距。国家针对高等教育事业进行的财政支持是以优先满足初等、中等教育为前提的, 在此条件下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有的资源仅为1/5左右, 不足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德国,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高专院校所占的比例就已高于综合类大学。
(2)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 各级地方政府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例如:举办社会性的职业技能大赛, 树立典型的高职院校毕业的技能人才为模范榜样, 提高高职教育在群众中的认可程度。
(3) 加大对高职毕业生求职和创业的帮扶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多举办针对高职毕业生的招聘会;在招商引资等政府行为中, 给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机会在企业中实习。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和举措;举办创业相关的培训活动, 降低创业风险。
2. 高职院校主体路径。
(1) 将就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各课程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和认识“90后”在校学生的个性及思想特点, 发挥个人的教学优势, 将就业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职业道德塑造。在课堂外多举办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例如:每年的5月12日是南丁格尔日, 也就是国际护士节, 开设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借此契机举办演讲征文等活动, 要求教育护理专业学生牢记南丁格尔誓言, 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
(2)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完善就业服务。
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的必修课程, 但是在高职院校普遍得不到重视。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课程建设力度, 完善课程体系, 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同时应不断丰富和完善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 将就业价值观的培育作为考核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3) 在企业实践活动中进行就业价值观再教育。
学校应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在学生实习期间, 带队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要在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培养“90后”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奉献精神。将企业的先进模范作为激励学生的榜样, 以实现就业价值观的再教育。
3.“90后”个人主体路径。
“90后”高职大学生离开家庭教育环境步入大学校门, 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不断充斥的各种信息, 要陪要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侵扰, 应该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90后”的一代高职大学生正在接受学校和社会的洗礼, 探索和培育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不仅关系到这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 更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长远发展。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是关乎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宇业力.社会转型期就业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J].前沿, 2013 (1) .
[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科学普及出版社, 1943.
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 篇10
邓小平同志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次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理论。他认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强弱, 富裕程度的大小, 经济发展的快慢以及经济发展的持久力的长短, 越来越取决于一个国家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和知识分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1]而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一、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现有的职业教育还远不能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和建设工业强国的需要。我国2.25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 技能劳动者仅1.19亿人, 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400万人。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 去年反映有缺工情况的企业占40%, 并且缺口岗位主要集中在“生产工程岗位”;同时近60%企业表示仍然存在招工难问题。[2]造成以上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归结到高职教育方面, 既有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同时也与高职院校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关联。
二、“95后”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不足
1. 理想信念有待提高
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 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够, 导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加之学生课后的大多数时间与网络有关, 网络中的内容参差不齐, 学生又缺少相应的判断力, 容易被情绪所左右, 致使一些不良的思想侵蚀了学生的思想, 丧失了正确的判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在“95后”的高职学生中传播, 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为理想而努力的意志。
2. 吃苦耐劳精神欠缺
以江苏某高职院为例, 海上相关专业的学生, 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不上船工作, 造船专业的学生三年后仍旧继续在造船厂工作的不足一半人, 以上情况, 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极大浪费。很多未上船的学生觉得上船太无聊, 大半年回不了一次家, 所以放弃了上船的机会, 而从造船厂辞职的学生觉得造船厂一线太苦太累太危险, 工资又低, 感觉没有前途。“95后”的学生, 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过过苦日子, 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我国的传统艰苦朴素的含义, 加之学生一直在校读书, 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 更不要说去企业体验生活, 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管理也在所难免。
3. 逃课、上课不专注现象比较严重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逃课现象, 一些高校采取了如指纹识别、刷脸、电子照片点名等措施, 这也是高校实施的无奈之举。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导致学生到高校后不适应大学的生活, 加之自控力较差, 逃课现象普遍存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 学生做笔记的沙沙声渐行渐远, 手机刷屏的声音却越发清脆起来, 教室里经常只有老师一个人唱着独角戏。课堂上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热潮, 让不少大学老师感到十分尴尬。某高校一位老师很无奈地说:“现在的学生上课都不在状态, 当我讲到重要内容时, 下面的学生却都低着头。特别是一些理论课, 一个班除了个别学生会听并做笔记, 其余的都不怎么听。”[3]学生的主要职责就是学习, 如果学生都不好好上课、不去好好学习, 就不可能成为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无从谈起。
4. 现实世界中人际交往狭窄、沟通不畅
擅长使用微博、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95后”学生, 相对于虚拟聊天, 他们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能力较差, 是虚拟世界的强人, 现实世界的弱者, 有些学生在网上与人聊得热火朝天,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却把自己封锁起来, 与人交往中却很内向, 交谈中却缄口不言。不要说班级内部的人际交往, 就是宿舍与宿舍之间, 甚至是宿舍内部之间都缺乏交往, 在宿舍内, 更多时候的交流都是通过聊天工具进行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61.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使用网络社交软件, 62.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网络社交的依赖程度较强, 其中15.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网络社交的依赖程度非常强。[4]由于缺乏与人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和沟通, 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导致宿舍中存在矛盾又不知道如何解决, 导致了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如果不善于人际交往和沟通的学生进入社会、进入企业, 是不可能有效地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来的, 到企业后的辞职也在所难免。
三、应对措施
1. 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举措多样化
思想道德修养课不能局限于现代的内容, 必须增加中国近现代历史内容, 让学生通过上课以及参观博物馆、纪念地来了解我们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2015年8月, 兰州大学舆情研究中心为了解全国大学生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认知情况和关注情况、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参与程度及参与愿望, 对全国近100座城市200所大学1424名大学生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 在关于大学生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途径的调查中, 通过历史书籍、文献和课堂教科书进行了解比重在80%以上, 新闻报道、博物馆、红色景区旅游、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5]同时, 学校也要利用新媒体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 在关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大学生中, 88.3%大学生通过网络新闻这一途径关注到纪念活动, 还有部分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进行关注。整体来看, 大学生目前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新媒体。[5]此外, 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对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责任感和使命感作用较大, 这比单纯的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更能吸引人、教育人。
2. 逐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有效措施, 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性, 能提前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 能有效地培养在校学生的职业精神, 通过理实一体的训练, 学生慢慢适应企业的管理, 通过三年准员工的悉心培养, 在毕业后学生能迅速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在学习中, 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 在学校时跟老师后面开展一定的科研活动, 在企业时做好师傅的助手跟着师傅一起攻克生产难关, 老师和师傅将自己良好的品质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使他们也成为吃苦耐劳, 勇攀高峰的强者。
3. 开展一定的教学改革
实行完全学分制, 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 自由进行组合, 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规划的能力。为了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每一个学生大一时可以选择相关专业课程的一个专业方向, 学习其他内容之外, 在导师的培养和带领下, 学习三年, 将该专业方向学精、学深, 成为该方向上的专才, 这样就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这也完全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此外, 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学生从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拉回到课堂上, 就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 增加师生的互动, 使学生没有做其他事情的机会。
4. 通过自选室友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
寝室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 是大学生除课堂外的又一个思想交流场所。长期以来, 不少高校习惯于随机分配学生寝室, 不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生活习惯, 为寝室冲突埋下了伏笔。自选寝室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寝室在促进学生养成教育、人际交往、文化成长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志趣相投者可以从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谈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更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这恰恰发挥了寝室的“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
结束语
“95后”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 每一个教育管理者必须加强研究, 制定出有效的对策, 这样才能因势利导, 事半功倍的达到教育的目标, 为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为打造现代化的强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兵.黑龙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2.
[2]杨进.职业教育如何与经济转型“对表”[N].中国教育报, 2014-6-19 (5) .
[3]曹正.移动互联网“入侵”课堂的隐忧[N].中国教育报, 2013-3-30 (3) .
[4]蓝星宇.62.8%的受访者对网络社交的依赖程度较强[N].中国青年报, 2015-8-20 (7) .
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 篇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依法推进建设“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造福子孙万代的档案安全体系”的档案“三个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工作抓手,始终坚持用法治思维引领“三个体系”建设,用法治精神规范“三个体系”建设,用法治文化创新“三个体系”建设,促进法治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将“三个体系”作为升格后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创新指导,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档案资源对校园文化建设、科研建设、创新建设、人才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服务价值的被认可度,推动学院档案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着力资源体系,档案系统建设是基础
高职院校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力度,把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做到各项工作开展到哪里,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就覆盖到哪里,让档案工作融入学校建设和服务中去,把师生档案全面纳入高职院校档案资源体系,使档案工作变“无为”为“有为”。
(一)库房建设
库房设在办公楼二楼以上,空间需充足,需设有防盗网、铁门、铁柜等安全设施。
(二)设备建设
为节省空间,最好能配置密集柜储藏档案资料,按要求还需配备恒温系统、专用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档案管理软件等设备。
(三)室藏建设
一是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二是组卷编目规范,案卷排架美观整齐;三是检索工具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四是完善编研材料。
二、着力利用体系,档案人才建设是关键
“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质量是檔案管理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档案载体形式和管理模式随之跟进,数字化档案文件的管理,档案信息的安全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档案管理,档案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等,都对现代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方面人才难求,一方面档案业务技术含量大增加,要求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一)引进人才
升格后的高职院校根据机构设置档案馆(室)专职工作人员,引进具有文化、政治可靠、业务知识熟练、思维敏锐、信息灵通、责任心强的高素质档案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的“博才”或“通才”,负责编研,开发利用,规范化管理,把好收集关、质量关和利用关。每科(室)需配备1名本科以上文化、政治可靠、熟悉计算机操作、思维灵敏、责任心强的高素质兼职档案人员,负责本部门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移交等工作。
(二)加强业务培训
首先,由于升格后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因此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档案管理人员熟悉业务,掌握有关的政策规定,明确工作要求,熟悉工作的步骤和实际操作技术,使档案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能够熟练掌握档案材料的鉴别、分类、编排、装订、立卷等基础性工作,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其次,加强档案人员的自身学习,努力提高档案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再次,档案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在日常工作中善于总结不足,虚心向其他单位的同行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开拓思路,创新进取,努力探索档案工作的规律,提高业务素质。
最后,各部门领导要建立稳定的档案工作队伍,配备素质较高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减少档案岗位人员的变动,以保障档案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三)转变服务模式
载体的变化,电子文件的出现,势必使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开发利用由传统型走向现代化,改变载体贫乏、单一、“重藏轻用”的现象。利用档案管理软件,可以确保资料齐全、完整、准确及系统。各科(室)兼职档案员通过档案管理软件,可以完善各部门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业务环节,同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三、着力安全体系,档案制度建设是保障
确保高职院校档案安全保密,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底线、红线和生命线。加大高职院校档案安全保密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档案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切实改善高职院校档案保管保密条件,对高职院校重要档案实行数字化,有条件的可考虑异地异质备份保管,保障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安全。
(一)靠制度保安全
高职院校档案部门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时刻绷紧档案安全保密这根弦,构筑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牢固思想防线,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为核心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保密规章制度,经常开展档案安全保密自查、他查、互查,及时发现并排除档案安全保密隐患,堵塞各种安全保密漏洞,严防档案损坏损毁和失泄密事件发生,制定确保这个指标体系落实的工作规范。
(二)靠硬件保安全
高职院校档案部门要积极争取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完善档案工作投入机制,把档案馆(室)建设纳入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筹规划,优先建设,以经济、实用、安全、先进为原则,高标准,严要求,重规范,加快改造或新建、扩建高职院校档案库房,切实改善高职院校档案保管保密条件。同时,建设完备的抗震、防盗、防火、防水、防潮、防尘、防虫、防鼠、防高温、防强光等基础设施。
(三)靠工作保安全
为了提高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和事后的恢复能力,高职院校档案部门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树立档案危机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档案安全受到危害时得到优先及时抢救和妥善合理处置,把档案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靠科技保安全
高职院校档案部门要侧重于建立标准,采取措施,确保电子文件、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和利用;对涉密档案、重要档案的存储介质进行检验和认证,确保存储安全;采用先进的管理设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抢救措施,尽可能延长档案实体的寿命,延续档案信息的存在。
四、着力“三个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档案室今后工作追求的目标
(一)“三个体系”创新的研究,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档案工作“三个体系”建设,已成为“十三五”期间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工作目标。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加强与完善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成为摆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者面前的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目前的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二)“三个体系”创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三个体系”建设把资源、服务、安全作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指导,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相辅相成,内在统一,涵盖了档案工作各方面,激活了档案工作全领域,是科学发展观在档案工作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有助于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提供依据,强化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功能,从而推动高職院校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三)“三个体系”创新的研究,有利于学术价值的实现
“三个体系”建设是“档为民所建、档为民所用、民为档之本、安为档之先”精神的高度概括。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由于其服务范围的狭窄性、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在高职院校整体发展中经常被人忽视。通过研究高职院校档案如何为高职院校发展服务,如何推动学校的创新工作,如何更好地参与到高职院校日常管理中,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档案价值的被认可度,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实现档案的学术价值。
(四)“三个体系”创新的研究,有利于转变服务模式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基础,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是保障,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是目的,服务是档案部门永恒的主题。传统的档案工作模式已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变革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需求。因此,必须创新拓展档案服务领域,丰富档案服务内容,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完善档案服务手段,改善档案服务条件,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变被动为主动利用,搞好高职院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满足学校各方面利用的需求,更好地为高职院校发展服务。
(五)“三个体系”创新的研究,可以让档案领域实现资源共享
“三个体系”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在档案工作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对档案传统工作“收、管、用”的升华,是指导新时期、新阶段档案工作的基本理论,更是未来档案工作的总体目标。档案工作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创新服务理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顺应时代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安全、高效、完备的信息管理体系,方便档案使用者快捷、方便地获取利用信息,实现档案价值,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能提升学校管理品位,树立高职院校良好的形象。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校园在变迁。“三个体系”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档案工作的总体目标。高校档案室必须紧紧抓住“三个体系”建设内涵与高校档案工作实际,必须开展常态化工作,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有持之以恒的心理准备,把档案数字化建设融入校园整体发展规划当中,提供高效率服务,树立良好新形象,为社会各界、师生利用档案提供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卢森林.基于高校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工作几点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3(3S):80-81.
[2]周庆,杨婵.“三个体系”建设在高校档案工作中的思路[J].兰台世界,2011(12):33-34.
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 篇12
近两年, “90后”新生陆续进入大学校园, 由于高职院校具有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方式, 使得很多“90后”新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90后”新生除了具有所有新生都具有的新奇感外, 还具有其特殊性, 而且高职院校“90后”新生又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通过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有心理问题的“90后”新生顺利度过入学阶段, 使其熟悉和适应高职学习生活, 为今后两年的高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 高职院校如何面向“90后”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90后”新生主要心理特点
1.自卑心和不甘心
“90后”学生追求个性独立和开放, 但是受挫折能力弱, 内心不够坚强。由于“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 自出生开始所处的生活环境相比“70后”、“80后”优越许多。这些学生在高中时有高考指挥棒压着, 会刻苦努力地学习。经了解, 有好多学生没能考入本科而考进高职学院, 多数都是家长替他 (她) 做的决定, 有很多是为了好就业而选择了家长喜欢但是学生本身并不喜欢的专业, 学生带着一种应付差事的心理进入高职学院后, 本身对所学的专业又不感兴趣, 现实的大学生活与期望的大学生活落差很大, 这些都不是他们内心真正想要的, 也与他们追求个性独立相违。看着其他的高中同窗纷纷考入了理想的本科或重点院校, 自己却考入了大专学历的高职院校, 在学历层次上与本科相比要低, 他们既有自卑心又有不甘心。因此, 高职院校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 教育学生树立自信意识, 增强自我价值感。
2.角色失调
并不是每个人, 也并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能清楚并且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的。一谈到高职生, 人们第一反应就是他们的学历层次低, 之后就会想到是高考的最后批次录取, 紧接着就是高考中的低分群体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 人们对学生好坏的评价还停留在分数的高低决定学生的优秀程度这一传统的标准上, 也就是俗话说的“分是学生的小命根”。这些学生感觉自己在入学时就已经被贴上了隐形的“低分标签”, 被列入了高考大军的“差生队伍”, 自卑感油然而生。但是在大学的惯例的“入学教育”后, 有很多学生能够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角色定位, 重新燃起斗志, 把自己的远大抱负寄托在高职学习活中, 有的学生参加应用本科的学习, 还有的学生准备报专升本, 都为自己量身订制了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其要扮演的高职生这一角色认识不清楚, 往往会产生应激反应, 出现焦虑和不满足感等。我在为学生做心理辅导时遇到的一个来访者, 就是一个“90后”, 由于高考失利考入我院, 但是他报考的专业是他的妈妈经过仔细调查后填报的, 可以说很多他的高中同学尽管考入本科, 但如果专业选择不理想的话, 并不一定有他的就业去向理想。但是他不能客观地去分析这些, 面对现实, 更没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 在竞选班干部失利后, 坚持要退学复读重新参加高考。他无法承受小小挫折, 甚至将过错怪到母亲的头上, 认为要不是母亲让他报这所学校, 也不用遭这份罪了, 这回一定要复读, 就算哪儿也考不上也要自己做主。从这个案例来看, 这名来访者是典型的角色失调, 他的自我价值感低, 把面子看得很重, 进而产生悲观的负面情绪。所以我们应当思考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快速正确地定位自己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 并顺利地发展下去进而取得成功。
3.人际困惑
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培根说:“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可见, 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于个人的发展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今后在大学期间能否顺利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更具有决定性作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的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 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的85%要依赖人际关系、处事技巧。软与硬是相对而言的。专业的技术是硬本领,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交际本领则是软本领。”“90后”大学生张扬个性, 崇尚自由, 追求时尚, 但是由于从小在父母过分溺爱、全权包办的环境中成长, 任性、依赖、骄横已经成了习惯性心理, 独立生活能力差、人际交际能力弱。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谭顶良教授对“90后”在情感上的表述是:以自我为中心, 忽视他人感受, 嫉妒心理强, 物质富足, 快乐匮乏。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经历, 不知道应该怎样关心和照顾他人, 不敢主动与他人结交, 孤独感和疏离感强, 很是困惑。因此, 怎样指导“90后”高职新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也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针对“90后后”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
高职院校针对“90后”新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应当根据职业院校特点和大一新生的入学适应阶段,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帮助“90后”高职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要针对“90后”新生普遍存在且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 安排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改革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时间要合理。有些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课程不够重视, 都是先安排专业课, 临毕业的时候将挤剩下的时间安排几周心理健康课, 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说, 这个阶段的学生受众人数已经不多, 很多就业好的专业学生都已经签约离校,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根本无处施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唯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 才能实现这个教育目标, 如果只是面对个别学生, 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应该将心理健康课程安排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学期, 或者可以把它当作入学教育的一部分来安排, 这样有助于向新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现实和客观环境, 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开展自我教育、自我调节, 培养心理自助能力, 塑造完善人格。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还是用老方式教学, “一根粉笔一本书”, 对于“90后”来说, 处于读图时代的他们, 这种毫无信息化数字化特色的课程对他们根本构不成吸引力。因此,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和改革势在必行。
2.心理健康教育要“软硬兼施”
与普通高校相比,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投入都不够。一方面, 高职院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硬件投入, 要建设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和心理团训室。大部分高职院校至今没有专门的心理测量室和心理团训室, 只有一间心理咨询室, 这种工作环境有待改善。这种不够专业的工作环境对于“90后”新生来说, 直接降低了对心理咨询教师专业性的信任度。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要加大财力投入软件建设。首先, 要提高面向学生的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普查与心理建档等工作质量。例如, 有些高职院校至今没有心理测量软件, 无法在计算机上进行心理普查, 还采取问卷式的原始普查方式, 由心理健康教师到各个班级分发问卷并施测。“90后”学生处于计算机时代, 很多学生不爱写字, 而是用计算机打字代替, 因此, 在计算机上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是今后的一种发展趋势。其次,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不仅开设心理健康课, 还应开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 举办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活动,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 工学结合, 体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特色。经常为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培训, 丰富心理健康知识, 有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 经过培训后能够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问题, 并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 帮助学生度过心理难关。还要建立QQ群进行网络咨询, 很多“90后”学生碍于走进咨询室的尴尬, 很多采取网上咨询的形式解决问题。再次, 软件建设要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化。建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为一级管理网络系统, 各系区为二级网络系统, 班级为三级网络系统, 宿舍为四级网络系统的心理健康网络体系。这样能够更加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并帮助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很多教师的思维比较封闭, 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处于专职教师极缺或没有的状态, 心理教育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足, 经验也较为缺乏, 素质参差不齐。首先, 要解决专职教师极缺甚至没有的状态, 按照比例配备专业素质高的专职教师。他们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和日常主要工作, 并能对兼职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学校也可以从“两课”教师、学生处、团委、卫生所等具有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业务特长的人员, 或者已经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证的教师中挑选合适的人选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如此, 形成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的师资队伍。学校要提供参加各种培训、业务交流、学术研讨等学习机会, 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解决好专兼职教师的工作待遇和专职教师职称、晋级问题, 鼓励教师多做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项目研究,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因此, 高职院校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
【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党建发展09-20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08-04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09-02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09-24
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10-14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论文07-02
科学发展观高职教师论文07-24
会计行业发展与会计高职教育论文07-29
高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发展研究论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