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2024-08-04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精选12篇)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篇1

近几年,教育部陆续出台了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文件,要求各地区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合理制定自身发展策略,办出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各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也在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努力提升自己服务经济的意识,增强自我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些举措,都反映出我国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坚持内涵建设,发展特色高职教育的重要性,这也让高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了完成具有特色职业教育的转型工作,各大高职院校要对自己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

1 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

创办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其决定因素有两点:一是由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要求,二是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体系、师资配备、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等方面,都要适应本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除了与本科院校和中职院校的本质不同外,还有就是高职院校之间自身发展形成的不同特色。

第一,高职院校的建设过程和目标决定了其自身特色发展的必然性。高职院校要走上自己发展的特色之路,首先,必须明确高职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其次,高职教育在创办特色教育的同时,可以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即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只是与本科院校有区别,还与同行的其他高职院校形成地域特色、专业特色等方面的区别。在这点发展策略上,部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已经走在了广大普通高职院校的前面。其实高职院校在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在不同的行业背景下,产生个性化特色的局面。最后,高职院校的高层管理者要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卓越的领导才华。具有这样的管理者,可以让高职院校形成其独特的办学风格,可以促进办学模式的改进,奠定良好的教学发展和改革的基础,可以在区域合作等方面形成特色。

第二,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具有长期性、系统性,是一项整体工程。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特色办学的理念,要始终贯穿执行,要在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得以渗透。这些方面既包括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又包括校园生活和文化活动。以上这些可以综合地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在此过程中,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第一,发展策略上要树立正确的、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我国的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各地区的中等职业院校、少数高等专科院校、成人高校以及职业培训机构整合、升级而成。这些被整合的学校,多数都是办学时间不长。此外,受到条件的限制,这些学校在办学理念和思维上具有定式,传统教育观念对其影响很深,这使得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还不是很成熟。

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都是由办学理念所决定的。办学理念的确立将贯穿于该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始末,而且也会对本校的教职工和学生起到激励与导向作用。无数事实证明了,在教育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的高职院校,他们的办学理念和策略是先进且具有个性特色的。具备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对自己的办学目标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理性的认识。这些具有正确办学理念的高职院校,在实现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时,都是以立足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前提,他们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同时,大多选择了以特色求发展的内涵之路。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教育质量和教育品牌的打造。

第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科学规划,在培养模式上要进行科学定位。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本地区和本行业的人才培养上。他们看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并且在关注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人格、个性、人品等多方面的素质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得到间接的培养。高职院校通过这种模式的人才培养和反思、调整过程,总结出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往往侧重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上,高职教育注重实训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并且把实训和实习,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发展和建设的中心工作,也是其特色发展的关键,更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中的特色专业建设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建设而成的,能够体现出高职院校办学的亮点。

第三,在校内相关专业的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我国部分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高职院校都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某一程度上最大地发挥自己在本地区行业办学的特有优势。他们能够对本地区内的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分析,并按照企业及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的开设和调整。同时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适当地采取措施,拓展自己的专业。此外,他们还通过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来强化自己的专业建设。可见,高职院校真正地做到专业的特色建设,必须要结合自身,突出重点,合理地分配资源,然后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调整专业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在进行特色建设的同时,还要立足本质,进行专业调整,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坚持优良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需求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高职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除了要具有正常的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对本技术专业和整个行业市场信息的了解,更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此外,他们还应该能够承担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的任务。以上这些情况,意味着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完成这项任务呢?首先,要拓宽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培养途径。可以从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引进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其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专业教师的技能训练。让他们不仅在校园内指导学生实习,也让他们深入到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努力创新,提高自己实践操作技能。再次,充分发挥各地区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站的作用,广泛开展技能鉴定,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最后,引进和聘请企业中的专家、技术人员来担任本校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从而建设一支完整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 结论

高职院校要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合理的发展策略和前景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长期进步,不被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淘汰。

摘要:在国家鼓励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各大高职院校要办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就要制定一系列的发展策略。首先,在办学理念上要具有特色,独具匠心。其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科学合理。再次,在专业建设上要展示亮点,具有创新。最后,在师资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双师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卫芳.浅谈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樊明哲.浅谈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J].青春岁月,2014(12).

[3]陶晓霞.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浅谈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成长特色[J].经营管理者,2015(8).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篇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发展策略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加强制度与人的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完善体育设施,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能力,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必须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新的课程系列,改革考核方式,为学生终身锻炼奠定基础.

作 者:王琪 谢毅江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刊 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年,卷(期):“”(3)分类号:G718.5关键词:体育教学 高职院校 改革 发展策略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舞蹈教育;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J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1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舞蹈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整个教育界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舞蹈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陶冶美的情操的一种理想方式,也是普及舞蹈文化传播美的真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舞蹈教学在高职素质教育中是一门集技巧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是将训练、排练、表演融为一体的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必不可少的技能课和修养课,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特点

生源较差高职舞蹈专业的主要生源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极少部分来自职高及中等艺术专业学校。学生入校前几乎未受过任何舞蹈的基本训练,加之年龄偏大,身体的软开度、肌肉能力与柔韧性未曾开发,不少学生的身体条件又较差,这无疑会给舞蹈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差异性较大由于生源参差不齐,必然导致教育对象素质有较大差异。中等艺校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已进行过几年系统的训练,无论是软开度及各个部位的肌肉能力,还是技能技巧及身体的感觉韵律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在校其间也经过了一定的形体方面的训练,掌握了一些基本体态、动态及少量技巧。普高毕业生入校前多未受过舞蹈基本功专业训练,仅凭自身具备的基本条件得以升学。这就造成学习舞蹈素质上的差异。

学习意识淡薄就学生本身而言,一部分学生由于入校前没有受过舞蹈训练,加上舞蹈课又比较劳苦,所以课堂参与意识较差,很难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低年级基本功素质课比较枯燥单一,学生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极易产生紧张、厌倦、烦躁等不良反应,从而给教学活动带来严重的消极因素。

教学通病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教学内容过于老套呆板,教师往往习惯于沿用口传身授法,强调模仿教学。而且受专业舞蹈学习的影响,较重视舞蹈素材教学,实用性的舞蹈教学太少。注重知识的记忆,联系实际不够。舞蹈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从而使得强化专业舞蹈基本技能的教学不足。上课形式一般以大课为主,学生人数多,个别辅导的机会几乎为零。

教学重信息、重实用、重全面高职属于专科教育,学制3年。如何在3年时间里综合考虑培养对象、培养目标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是专业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教育需更重信息,更讲究实用性和全面性。首先,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广泛的舞蹈信息。要改变舞蹈学科划分过细、过窄的状况,避免学院派训练过分追求技术规范性的特点。创造对各类不同的舞蹈信息大量接纳的机会。比如在舞蹈学院的教学中,朝鲜舞要从基本体态、屈伸训练、手位、脚位慢慢练起。至少要学满一个学期。而在高职舞蹈教育中,朝鲜舞则只作为一个较小的信息部分,教学时间大约控制在6周左右,而且在6周的时间里学生更多的是期望学习古洛里、安旦等不同节奏风格的成型舞蹈组合,这就要求教师应放弃对基本元素训练的过高要求,给予学生朝鲜舞总体外形风格的信息。其次,选择的教学内容针对性要强,如省略技巧训练而加强舞蹈编导训练,增加剧目排练等科目,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技能覆盖面广、具备实践能力的全面实用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对策

1、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一堂好的舞蹈课,首要的前提就是有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因此舞蹈教师应在系统、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构成舞蹈教学活动的诸要素进行综合,对整体进行规划安排,对所教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的舞蹈基础,了解学生智能和体能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课程的目标任务,应施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并预测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课前还应了解和掌握学生意志、品德、智力、体能、心理等方面要素,以及场地课安排等问题。

2、注重实际、实用、实践。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因此,高职舞蹈教学内容要求全面,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它从客观上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全面的舞蹈理论基础和专业的舞蹈技能技巧,不仅要求我们要有扎实基本功,还要通晓各种与舞蹈类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能,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舞蹈知识,以从事各种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舞蹈专业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的舞种不断被挖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并将其更快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力争达到新知识与教学同步发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新的知识,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博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文学、社会学、生理学、美学、音乐、美术等,他们同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并把它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3、注重创作教学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创作、编导,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要通过模仿、创编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同时,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鼓励,让青年学生丰富的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使他们通过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各种动作的表现,充分激发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对舞蹈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还要跟学生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因为,在教学中良好的和谐的师生情感,能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以消除学生不良心理影响,如肌肉僵硬、神经紧张、反映迟钝。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同学们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篇4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 校企合作的层次不够深入

从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来看, 大部分院校仅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这一表面层次的合作上, 主观认识相对肤浅, 并没能真正领悟到校企深度合作的真谛, 以致影响了校企深度合作的质量。还有一种现象就是, 一些行业的高职院校, 其生源相对充足, 就业形势良好甚至更优于本科院校, 于是在拓展校企合作中缺少动力和热情, 不太重视校企合作, 更不用说是深度合作。

2. 校企合作中关系主体认识不够清楚

校企合作, 表面上看主体只有学校和企业, 实际上政府和行业协会是外围隐含的行为主体, 为职业院校和企业直接对接牵线搭桥, 或提供保障支持。目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与对关系主体认识不清, 没能充分发挥关系主体各自的优势有关。

3. 校企合作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那就是停留在协议签订表明层次上, 没有就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实质性项目合作, 没有对合作及时跟进并整体推进, 校企合作运行考核制度还不够成熟和完善。

4. 校企合作利益难以协调

校企合作双方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 高职院校希望在合作中优化课程设置、共建校企合作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队伍以及提供学生就业等; 企业在合作中希望能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 这是企业自身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然而, 部分企业却未能认识到这一点, 总是希望在合作中能获得自身期望的利益, 以致企业不愿意长期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

二、校企合作行为主体的构成与职责

校企合作, 从字词表述上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发展的一种模式, 实际上从宏观角度上分析可知, 校企合作不仅仅就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事情, 还应该包括政府和行业协会作为外围隐含的行为主体, 他们起着对职业院校和企业直接对接或牵线搭桥, 或提供保障支持的作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四者的各自优势, 使校企合作达到最佳效果, 下面对这四个行为主体的特性及在校企合作中的相关职责介绍如下。

1. 政府———校企合作的调节与保障者

在校企合作的整个系统中, 政府充当了一个隐形的调节者, 为校企合作制定相关规则, 合理配置双方资源, 从制度上提供保障并适时协调校企合作关系。也就是说, 政府这一角色是从宏观层面依据校企合作相关内容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通过行政手段引导辖区内的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通过对校企双方资源的整合, 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 向政府确定的宏观发展目标迈进。

2. 行业———校企合作的中介与桥梁

由生产同类产品, 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 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的经济活动构成了行业, 行业协会通过发布行业技术与经济信息, 制定、指导、实施行业标准和规范, 进行市场预测, 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 提供服务, 引导职业教育贴近行业、企业实际需要, 并宏观组织、协调和督促行业企业对接高职院校开展合作, 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黏合作用。

3. 企业———校企合作的主体参与者

企业运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盈利, 但实现企业的目的是要靠人才来完成的, 所以, 对于企业来说, 其愿意参与校企合作主要是希望能获取自己所想的技能人才, 而学校正是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的基地, 从这一层面上看, 技能人才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 企业应该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受益者。企业作为技术应用和人才使用的主体, 直接接触市场, 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人才需求的变换及市场的未来走向, 能有效地指导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校企双方合作共育人才的基础上, 双方建立了互信互利机制, 进而双方合作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开发技术服务项目。

4. 学校———校企合作的发起者与具体实施者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非常重要, 为给学生提供就业平台, 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各专业往往会主动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所以, 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动发起者, 也是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者。学校通过对企业的调研, 召开校企专业研讨会, 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及未来发展, 会从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出发, 制定市场需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进行课程设置, 使所培养的人才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以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端技能人才服务于企业。同时, 学校发挥设备场地和教师的优势, 为企业生产、经营、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员工培训、学历教育提供直接服务。

根据上述对校企合作行为主体构成与职责的介绍, 可描述如下图所示。

三、校企合作长效发展策略

根据上述对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校企合作行为主体构成的分析, 为使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关系能长效发展, 提出以下策略。

1. 拓宽校企合作层面, 提高校企合作层次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学校学生就业、企业招聘用工这单一的层面上, 而应该是在这一合作层面的基础上, 继续拓宽合作层面, 如企业参与学校专业的建设或参与到教学岗位中来, 学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 为企业解决实际运作中的困难, 形成校企双方职工互聘互派模式, 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为能使课程设计更贴近市场的实际需求, 符合企业实际的用工需求, 校企双方应该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校企教材; 学校需要企业作为实践场地, 企业需要学校的实训基地作为培训学习的场地, 双方的资源应该共享, 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同时, 校企双方应该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开发技术服务项目。

当然, 这些层面的合作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 对每个层次上的合作应该在纵向上得到深入, 如学生的就业。目前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企业到学校来招聘, 学校负责的教师纯属是完成一项任务, 从组织学生报名, 到组织学生参加宣讲会, 以及最后的企业面试等流程都没能经过严格布置, 坦白地说整个过程都是比较草率的, 直接导致招聘过程散乱。在这种环境下, 企业不大可能会招到想要的人才, 即使勉强招了几个人, 也可能会在后续的工作中因表现不佳而离开工作岗位, 这直接影响了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信心。上述问题说明校企合作各个环节都应该做实。笔者认为, 引进企业到校招聘, 首先, 应该对企业做个诊断, 不是任何想用工的企业学校都要引进来, 一些工作岗位比价低端, 对学生来说没有发展前景, 或者说仅仅是企业想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 这样的企业就不予引进。其次, 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做个初步的审核, 这里的审核指的是不鼓励那些已经有意向单位的学生参与面试, 其余的都鼓励参加。再次, 对于那些被企业录用的学生还应该上最后一堂课, 即指导其在就业岗位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灌输职业道德理念, 树立学生的责任感, 避免不稳定分子 ( 工作一段时间就离职的学生) 给校企合作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校企合作在各个合作层面都能如此深入, 关系肯定能更稳定。

2.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各行为主体的功能, 最大化合作效果

如上所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行为主体包括两个显性主体 ( 高职院校与企业) 及两个隐性主体 ( 政府与行业) , 各主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 起着不同的作用, 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学校, 作为校企合作的发起者及具体实施者, 应充分认识其他各主体的主要功能, 致力于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合作办学长效机制, 实现政策、信息、设备、人才等资源的共享, 最大化合作效果。政府主导是校企合作的保障剂, 行业指导是校企合作的催化剂, 企业参与是校企合作的融合剂。因此, 应推动政府出台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建立校企合作良性运作机制; 尝试组建职教集团, 搭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 建立校企合作学院, 形成利益共同体是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3. 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提高校企合作质量

应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起主导保障作用, 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保障机制与法律法规的制定者, 明确校企双方合作中的权利与职责, 营造良好的保障环境, 构建职业资格体系, 施行职业资格制度等。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 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理论与实践对接、课堂与实训场所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等, 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构建校企合作内部能动机制: 充分调动校企合作中各主体的能动性, 建立联动机制, 合作主体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使合作效率全面提升。同时, 应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 对校企合作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人员予以表彰, 鼓励各类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实施与改进当中。

4. 合理分配合作中各方的利益, 实现共赢局面

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 在整个合作的过程中, 应照顾各方利益, 维系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促成多种合力共同作用于校企合作, 实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政府, 其利益点在于能促进教育事业得到发展, 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行业, 其利益点在于能形成行业标准, 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及企业的运行提供通用规则等。企业, 其利益点在于能吸收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提升企业运作效率, 进而提高企业利润。学校, 其利益点在于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增加学校的知名度, 进而增加学校的招生计划等。明确了合作主体各方利益后, 一方面要让合作中的企业能得到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保证按企业人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 如通过“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就是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如给予合作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 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国生, 欧阳恩剑, 刘铱.行业高职院校转制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 :30-34.

[2]石建, 李仁山.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研究, 2010, (2) :55-57.

[3]叶伟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4) :51-52.

[4]李敏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职教研讨, 2011, (1) :12-14.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篇5

现对国内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论证,阐述高职院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策略.

作 者:杨福泰 马晓萍 Yang Futai Ma Xianping  作者单位:杨福泰,Yang Futai(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马晓萍,Ma Xianping(喀什师范学院信息工程技术系,新疆,喀什,844006)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7(2) 分类号:Q540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素养   职业教育   素质教育   培养策略  

★ 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 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中心稿)

★ 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论文

★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的论文

★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 高职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分析与策略指导

★ 学生情商的声乐教学培养策略论文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 发展

进入21世纪,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并且满足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等一线实际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

高校信息化建设通过整合高校的软硬件资源,将教学教务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大量数据信息化、网络化,实现对数据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院校各部门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如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深化教学改革离不开优化教学设计。

(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教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实验等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第一,该模式突出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高职教学的效果。 第二,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发展高职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该模式从创建教学环境入手,明确了网络、实验、教师、图书资料等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优化了教学结构,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该教学方法成为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作为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并有助于充分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在许多职业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得到引进与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却表示,采用项目教学法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实现所设想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时教学效果不佳,即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与实际教学结果有一定距离。通过实地观察职业院校所进行的“项目教学”的全过程,可以发现以下现象:教师未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教师给予学生的自主空间不足;教师的教学指导方式不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架构;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失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基本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对完善项目教学的教学过程提出以下建议: 教师应结合学生日后可能的职业特性明确地告知学生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更多地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架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在教学评价方式上,应根据实际需要引入相应的评价指标。

二、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教学管理

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的生命在于质量,质量的关键在于管理。引入教学信息化,可以减轻管理者的工作量,从而很大程度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质量。建立科学完备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是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种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各类适用于网络的信息整合类计算机软件系统大规模涌现。作为现代信息化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最重要的场所,各高校由于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办公信息化等要求,建立属于各自的信息化平台势在必行。

高校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信息化对高校教务管理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也都带来了新的冲击,同时也对高校教学管理的体制、方法和手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构建并完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是摆在当今教学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高校招生体制的改革,使高等学校的学生规模空前扩大,这就对校级教务管理者的有效管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一级教务管理模式已无法与之相适应,故其管理权限需下放,充分发挥二级院系教学办公室教务管理功能是必然的选择。在此环境下基于学校整体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开发适合各自学校特点的二级教务管理信息是一条适合的发展路径。作为教务管理的核心部分,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迫切并且必须进行的重要任务。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教务管理的整合已成为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只有抓住机遇,适时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维堂,张淑梅.关于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职教论坛, 2013(17).

[2]王洪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12(32) .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篇7

贵州高职院校的发展, 从横向比还有一定差距, 尤其与先进省市比, 差距还比较大, 即使在西部地区, 也远远逊色于成渝地区。从纵向来比, 发展则是较快较大的。在这里, 我们主要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重视不够

贵州省市两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对普通高校的重视程度, 这种差别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资金投入上重彼轻此。按照正常情况, 办好一所高职院校的投入绝不应当低于办好一所本科院校的投入, 甚至应当略高于办好一所本科院校的投入, 因为高职院校需要大量的实操设施, 需要更多的实习机会, 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师, 需要深度的校企合作, 等等, 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实际情况是, 贵州的高职院校的投入远远低于本科院校的投入, 就以黔东南州的凯里学院师资投入为例, 近几年, 凯里学院以一人一套房, 外加近二十万的现金引进了上百名博士, 其资金来源除部分自筹外, 更大的部分是黔东南政府支持的。反过来, 贵州有哪一所高职院校能得到政府的这种资金支持力度去大量引进高技术师资呢?

(二) 学校定位不明

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 培养的应当是高级技术人才, 但是客观地讲, 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大多都没有达到高级技术人才的标准, 高职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大差别。就拿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来说, 其高职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出去实习都是从事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流水线工作, 这极大地打击了高职毕业生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 严重偏离了其选择高职院校的理想预期。更为严重的是, 大多数高职院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制定高级技术人才的标准, 更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和严格地评判、反馈手段, 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若不及时解决后患无穷。

(三)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贵州高职院校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大多就是学校出人, 企业出岗, 但人和岗是相互分离的, 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从各院校举办的现场招聘会的情况看, 大多数学生签下的工作都与其所学专业不对口, 专业不对口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但这种普遍的现象绝对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某些企业的选用标准也简单到只要身体健康、精神正常即可, 因为他们选用的“人才”将要从事的工作与普通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几乎没有两样, 这些企业并不是不要高技术人才, 而是因为他们在高职院校很难找到这样的人才, 这主要不是企业的错, 而是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的失败。

(四) 教师实践能力欠缺

当前贵州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所教课程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 并且, 多年都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贵州高职院校引进的教师几乎都来自普通高校, 都是从一个校门走向另一个校门的学生, 极少有从企业引进的例子, 引进之后也没有相应的、长期的、经常性的、严格的培养计划。教师也普遍缺乏苦练内功的积极性, 甘当教书匠 (这当中当然也有学校缺乏激励机制的因素) 。如果长此以往, 教师的实践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

(五) 观念陈旧

社会对高职学生、高职院校、高职教师存在普遍歧视心态, 高职学生、高职院校、高职教师也普遍自我贬低, 高职学生羞于承认自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 高职教师在本科院校的教师面前没有底气, 高职院校跟自己的学生一样, 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贵州地处大山, 改革开放较为迟缓, 经济社会较为落后, 思路眼界较为狭隘, 陈旧观念较为顽固, 在贵州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深化对外融合深度, 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背景下, 陈旧观念的消除具有了相当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这对贵州高职院校的发展是有利的。

(六) 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模式改革严重滞后

贵州各个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重复, 计算机专业、财经类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有, 第二个问题是与市场对接不够, 尤其是与贵州工业强省战略的要求对接不够, 没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和敏锐的市场意识。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不强, 建筑专业就一定要开物理课, 计算机专业就一定要开数学课。课程设置还是不要求大求全为好, 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材开发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编写出很好的校本教材、企本教材。校本教材有一些, 但编写思路和使用过程还是有一些问题, 主要是实用性还不够强, 文字表述还比较拘泥, 形式还不够多样, 企本教材则几乎是一片空白, 如果能委托企业方定岗定位地编写, 也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学模式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讲得过多, 做得过少, 实操设备利用率不高, 第二个问题是“专”、“精”问题, “专”就是技术细分, 贵州高职院校在技术细分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精”就是对细分出来的某种技术要精通, 不要这种技术那种技术都蜻蜓点水地过一下, 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又要学编程, 又要学维护, 还要学网络, 真有这个必要吗?

二、解决贵州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问题的策略

(一) 如何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贵州高职院校加快发展和资金不足之间的矛盾是比较突出的, 其原因主要是筹资渠道单一, 解决这个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条思路。

首先, 省市两级政府要主动配合贵州工业强省战略, 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力度。省市两级政府相对不太重视高职院校的主要原因是抱守传统的卑尊观念, 似乎本省本市多几所普通高校很有面子, 多几所好的普通高校更有面子。这种观念脱离现实忘记了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蓝领, 在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 这种需要更加迫切, 全国如此, 贵州要实现赶超发展, 更是如此。总之, 政府转变观念, 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 义不容辞。

其次, 尝试引入民间资本。我国民间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在寻找投资出路, 公办学校能不能引进民间资本?答案是肯定的, 关键是要打破传统的框框架架, 大胆实行实行股份制。如果实行股份制, 民间资本的占比可不可以超过50%?答案同样是肯定的,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 不管民间资本的占比达到何种比例, 学校的所有权是国家的, 民间资本只有合理的收益权而没有其他权限, 这是公办学校股份制与企业股份制的重大区别。

再次, 尝试引入企业资本。可以把引入企业资本视为深化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 企业资本的收益不是直接来自学校的股份分红, 其收益主要是学校培养的真正的高技术人才和学校的创新型技术等。如果学校不能按照合同要求提供合格高技术人才和创新型技术, 企业可以要求两倍、三倍或者多倍返还其投入的资金。

最后, 尝试利用国际资本。贵州高职院校要筹措资金, 不但要放眼贵州, 放眼全国, 还要放眼全球, 可以在有较大办学优势的国家或者地区办学增强资金实力, 也可以引进国际资本, 其实行方式可以参照引进民间资本的方式。除开上述筹资渠道外,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段志新认为, 还可以通过争取银行融资, 争取校友和企业捐助, 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 资产置换等方式夯实资金基础, 这些方法也可以结合院校实际, 加以借鉴。

(二) 如何解决学校定位的问题

学校定位不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的思想、没有敏锐地意识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和市场特性。解决学校定位问题主要就是要制定高级技术人才的明确标准, 制定高级技术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 建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严格追踪模式、反馈模式、问责制度、整顿措施。从现实的情况看, 贵州的高职院校在上述几乎每个方面都是一片空白, 只有及时把这一个明显的严重的短板补上, 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才能脚踏实地, 稳打稳扎, 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的标准, 就是企业认可的能够完成企业的高精尖技术工作的标准, 这样的标准必须根据具体岗位的要求进行细化、量化,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可考核性, 在学生上岗后具有可追踪性、可反馈性。从贵州的情况看, 有些院校在培养方案中也制定了高级技术人才标准, 但这些标准都比较笼统、抽象, 根本没有弄清楚具体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各个环节的详尽要求, 对学生上岗后的技术能力表现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追踪机制、反馈机制, 没有建立对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问责机制, 没有及时出台整顿措施和淘汰机制。

(三) 如何解决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引导不力、校企两方面利益结合点开发不够。以后可以在校企相互入股、校企互派人员任职、校企学生和员工交叉就业和学习、校企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开设专业、校企共同开发教材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关于校企相互入股, 前面已经讲到过企业入股学校, 那么学校可不可以入股企业呢?应当说是可以的。学校用什么入股?学校可以用技术入股。贵州高职院校的科研氛围不是很好, 必须改变, 贵州高职院校的科研条件也不是很好, 也必须改变。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搞一些中低层实用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 某些研究项目可以和普通高校联合, 也可以和其他高职院校联合, 在贵州, 这种联合多限于个人联合, 这很不够, 最好能达成学校间协议, 形成长效机制。学校也可以资金入股, 学校资金入股最好采用项目入股的方式, 也即是说, 只参与某一个项目、某一个环节, 其收益主要是技术成果、研发经验、实操能力、管理方法等。校企互派人员任职也是贵州高职院校做得不够的一块, 这项工作在开始阶段是有一定难度的, 难点在于企业方缺乏动力, 因为企业方的人员具有更大的市场性、社会性、实践性等, 在学校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替代对象, 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什么诀窍, 只能从少到多, 从简单到复杂, 逐步推进, 慢慢融合。校企学生和员工交叉就业和学习, 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同样在于企业方缺乏动力, 也就是说, 学校能够给予来学习的员工提供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 解决的办法就是学校方要加大改革力度, 把原有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 切换成高度市场化、社会化、实战化的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简而言之, 就是在学生刚刚进校时, 企业向学校提供其所需人才的要求明细, 学校组织专业人员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智商能力类型等方面的测试, 明确其就业方向, 为每一个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方案和职业规划方案。校企共同开设专业、校企共同开发教材等方面比较好理解, 不便赘述。另外, 为深化校企合作, 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在这方面, 山东英才学院的时奇文提供了很好的两个建议, 一是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 二是建立区域性校企合作董事会。通过以上两种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的契合度必将得到提高,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必将得到提高。

(四) 如何解决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

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进来时欠缺实践能力, 进来后没有提高实践能力。解决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 首先, 要制定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 不够资格的一律不得任教。现有的高职教师任职资格与普通高校教师的任职资格没有两样, 通过简单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就可以获得任职资格, 这完全违背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特殊要求。其次, 尽可能从企业引进人才。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无疑需要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和更大的成长空间, 尽管如此, 这种代价是必须付出的, 也是值得付出的。从企业引进的高级技术人多才, 不必硬性要求其学历层次, 只要精通某种技术即可, 也不一定要进编, 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不定期引进。努力培养教师, 对没有实践能力或者实践能力不强的教师, 学校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上岗条件, 不足条件不予聘用, 逼迫其强化实践能力锻炼, 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 比如根据各个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强弱 (可根据经常性的比赛的结果来确定) , 制定薪酬福利的级差制度等。

(五) 如何解决观念陈旧的问题

贵州高职院校、贵州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自觉低人一等, 归根到底是由现实的较低的收入、较低的社会地位、较迷茫的前途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是要树立自信, 但是自信不可能凭空树立, 它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那么, 贵州高职院校、贵州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自信的科学依据在哪里?首先,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在提高, 扶持力度在加大。以贵州为例, 为配合贵州工业强省战略, 省市两级政府都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投入, 同时, 限制省外高职院校在贵州的招生, 限制贵州普通高校的招生, 尤其是限制三本院校的招生, 这就保证了贵州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加快发展。其次,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 应用型本科院校将成为现实, 学技术也可以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 这将极大改善职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空间。再次, 通过对人才市场的调查发现, 贵州的高级技术人才是十分缺乏的, 薪酬待遇也相当高, 甚至高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前途不是问题, 问题是我们的培养质量跟不上, 高职院校没有培养出真正的实用性高级技术人才。最后, 我们应当明白几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是, 人的智商只有类型的不同, 没有高低的差别。高职学生也许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失败者, 但未必是人生事业的失败者, 他们的智商类型也许不适合应考, 但可能适合动手。第二个道理是, 与智商相比, 情商对成功具有更加决定性的意义, 也就是说, 如果假定智商有高低, 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智商又确实低, 那么也没有必要为此而悲观, 只要加强情商锻炼, 一样可以驰骋在光明的前途大道上。第三个道理是,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而且是平等的, 一个人在一个方面花的时间多, 在另一个方面花的时间就少, 反之亦然。高职院校的学生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也许少一些, 花在交往、玩乐等方面的时间多一些, 但辩证地看, 这未必是坏事, 因为这能提高其社会化程度, 使之具有更高更快的社会适应能力。

(六) 如何解决专业设置等方面的问题

专业设置等方面的问题, 其深层原因是改革力度不够, 开放意识不强, 路径依赖严重, 办学惰性严重。前面讲到, 专业设置方面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专业设置重复, 一个是与市场对接不够。解决专业设置重复的问题可以采取专业归口的方式, 通俗地少, 就是把某几个专业归口到一个学校办, 把另几个专业归口到另一个学校办。与市场对接, 一是要与东部产业转移后的市场格局对接, 二是要与贵州工业强省战略背景下的市场格局对接。另外,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付丽红教授还提出,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与贵州社会进步相对接, 与农业人口转移相对接, 这也是专业设置与市场对接的两个重要维度。只有实现了这四个对接, 贵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才具有比较合理和比较现实的结构。课程设置问题的解决, 一是要减少专业基础课, 视情况适当增加应用型专业课, 二是要具有准确的职业导向功能, 只开设与某一个专业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某一个岗位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开发方面的问题, 在这里主要提供三种解决办法, 一是采取小册子的形式, 比如进行项目式教学的, 可以一个项目编写一个小册子。小册子简单明了, 实用性强, 学生也有耐心看, 可以大力推广。二是加大企本教材开发力度, 与校本教材相比, 企本教材更值得倡导, 因为其市场导向性、岗位导向性更强。三是加大个性化教材开发力度, 一个班的学生不一定要使用同样的教材, 有的学校搞层次化教学, 却没有层次化的教材, 这是很不完善的。克服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 主要要做到少讲多做, 精讲精做, 一个环节没有过关就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不能被事先安排的教学进度所束缚。

摘要:随着贵州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贵州高职院校正在加快发展, 但发展中也存在政府重视不够、学校定位不明、校企合作深度徘徊不前等问题, 只有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这问题的策略, 贵州高职院校才能够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关键词:贵州高职院校,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段志新.地方性高职院校校园建设规划与建设资金筹措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5) .

[2]时奇文.基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 2013 (1) .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篇8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增强,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 高等职业教育已然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 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高职院校是由一些办学条件较好或是国家级重点的中专通过合并或是升格形成的。从而建立起初、中、高级不等的专业配套的, 极具特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1]。2007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168所, 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2008年全国高职院校招生299万人, 比1998年增长了6倍以上, 在校生达到860万人。全国高职院校达到1200余所, 每年的招生人数达到300万人。

目前, 就高职院校的发展形势而言, 其主要是由一些中专院校及成人教育院校组合而形成的。在办学的各个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人员队伍、基础的实施、学校服务的项目以及资源的种种配置等方面的问题一直缠绕着无法解决。尤其是高职院校中供学生们课外学习的图书馆问题, 由于其刚刚开始开展工作, 在各个方面做不到位, 如, 图书馆立于学院所存在的相应位置、以及其图书馆自身的职能与性质。和作用是什么等。而关于图书馆所存在的相应位置, 已经成为了制约与影响其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相应的定位问题, 是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目标与方向的确定与选择, 是一个事物在社会中所存在的位置, 所应该承担的各种责任, 扮演的各种不同的角色选择与确定。定位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其事物的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的确定起着决定性作用, 是制定完整适宜的发展规划的前提条件, 是事物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依据。由于定位关乎着各种决策的确立, 所以在定位的应正确的、有效的、准确的、科学的进行, 必须做到适应社会的发展, 符合自身状况的发展规律等。准确科学的定位才能做到把握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选择适宜于自身的发展模式, 确立合理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发展目标[2,3]。

2. 高职院校中图书馆的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是我国近十年间发展起来的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技能综合性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高职院校开设图书馆是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条件, 是能够将高职院校办好的一个主要的组成因素。但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发展形势与本科院校又各不相同。图书馆于高职院校是以一个什么位置存在, 应该以一个什么位置存在, 是高职院校在目前发展中应及时解决的问题。因此, 应对各高职院校中图书馆的存在现状进行调查, 研究其定位问题, 科学准确的选择其发展的方向与空间, 确定其发展的目标, 从而有力的推动图书馆的合理建设, 对高职图书馆乃至高职院校建设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图书馆应始终围绕学院的人才定位, 服务于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院教师培养的对象是职业型和技术型的学生, 对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有效提高与深入掌握也有其特别的要求, 例如说, 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保障基础性的交内容, 在实践与操作性教学方面也是相当注重。目前从我国现状来看, 有很多的综合性的大学与研究性的大学中, 图书馆相对的馆藏量较大, 拥有很多丰富的外文文献及数字资源, 巨大的馆藏量对学科种类繁多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科研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国内外文献巨多有利于研究性大学的发展与创造。但是, 在高职院校中, 图书馆不需要如此浩大的馆藏量与巨多的国内外的文献, 图书馆的设置应与高职院校的各专业紧密相连, 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性与应用性为定位。

对此, 在高职院校中的图书馆的定位分成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角色定位:立足与培养学生的情报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的综合性素质的重要性场所, 学校信息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型基地, 高职院校实现“产学研”等相结合的最为重要的组成因素;目标定位: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 一切以实际状况为主, 根据自身状况自身拥有的能力发展, 根据自身的资金问题专业技术素质等综合性问题、网络条件资源的基础问题, 构建适用于高职院校发展、服务水平较高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现代化的文献信心中心, 为实现馆际现代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及共知等做好相应的准备;馆藏定位:重点保证传统印刷型文献建设, 同时进行电子文献资源建设, 实现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合理配比、均衡发展。

3. 目前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校图书馆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目前, 我国的高职院校刚刚迈上蓬勃发展的道路, 社会影响力, 与所存在的声誉都还尚未建立完善。笔者认为只有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得高有效提升及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会被社会所认可, 高职院校也才会真正的迈上发展的舞台。在培养其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方面, 高职院校中的图书馆起着莫大的作用, 因此, 只有准确有效的改变高职院校中图书馆的现状, 才会迎来崭新的未来。才会迎来学校发展的春天。

目前我国高职学院的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单独成立的高职学院;第二种是由几所中专校合并后升格为高职学院;第三种是由普通高校办的二级学院。对前两种学院图书馆来说, 大多建馆历史较短, 馆舍面积偏小, 多数在5000平米以下, 甚至有的还不具备独立专用的馆舍。藏书量远远达不到规定标准。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不正确的认识和领导体制不明确, 影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 (2) 资金投入的不足, 更新较慢, 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 制约着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 (3) 藏书利用率低, 主要是在流通方面出现了一些漏洞, 在宣传和新书采购上缺乏力度和应有的了解; (4) 办馆理念定位不高, 影响效益到位[4]。

4. 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对策

4.1 改变观念开拓创新

改变观念, 就是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办馆思路, 一是充分认识网络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院校领导面前, 要大力宣传现代图书馆的功能、特点和作用, 积极争取领导重视, 增加办馆经费;二是开拓创新, 利用有限的条件开展一些新型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 如延长开放时间, 特别是保证下午和晚上的开放, 为广大师生利用图书馆提供更多的方便, 不能按部就班;三是实行借阅合一的布局和服务模式, 开放办馆;四是利用手机、网络等工具开展服务, 如手机定向发布馆藏新信息, 和广大老师建立互动, 帮助老师查找教学和研究所需资料;五是修订图书馆规章制度, 减化办证和借阅手续, 方便广大师生[5]。

4.2 合理使用经费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

虽然高职图书馆的发展处于大好形势, 但图书馆的发展仍然受经费的制约, 经费紧张始终困扰着图书馆建设。因此合理使用经费就成为图书馆对策之一。利用有限经费率先改变图书馆的服务设施。在高速发展的网络环境面前, 如果没有先进的设备, 图书馆的办馆条件不能改变, 难以满足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的需要, 因此图书馆的发展要从长远考虑, 经费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可采取分步建分步实施的办法。一要使馆藏文献实现计算机管理, 建立本馆书目数据库。二要建立电子阅览室, 为学生上网和查找资料提供条件保障。三是购买必要的文献数据库。四是利用共享资源开展服务, 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3 加强馆际合作参与资源共享

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 学校图书馆在馆际合作方面相比逊色。在网络环境下, 单靠一馆资源和服务很难满足读者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对资源匮乏的高职图书馆更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在加强院校资源建设的同时, 要加强图书馆间的合作与交流, 参与地区和系统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工程, 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利用一些共享资源深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扩大高职图书馆的影响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结论

总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不断增加, 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时期, 图书馆要紧紧抓住机遇, 要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这个中心, 调整好自己的定位, 改变传统的办馆模式, 主动开展服务工作,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开展信息服务, 要大胆创新, 勇于探索, 发挥图书馆在高职教育的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荣, 苏春耕.探析高等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图书馆.科技资讯, 2006, (17) :251-252.

[2]徐诗豪.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策略.图书馆论坛, 2005, (25) :77-79.

[3]唐晓应.发展中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4) :104-106.

[4]李桂虹.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6, (8) :90-92.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篇9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实践,积极推动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有效实现高职院校信息化改革实践,从而来实现教学方式的革新,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教学具有高效性、丰富性、情境性等多重特征,在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来融入数字化情境中去,不断的实现对于知识信息的主动获取,从而来不断的推进信息化教学实践。总而言之,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开发教学资源,助力教学效能提升,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基础。

二、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条件和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十分必要,必须要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从目前高职院校基本教学条件来看,学生基本功不扎实而且综合素质不够高,传统教学方式会让其产生厌倦心理,而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较强的趣味性,使之能够不断的提升学习自主性。对于老师而言,不少教师已经开始注重信息化教学,但是由于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信息化教学实践。与此同时,高职学校的信息化设备支持不够,多媒体资源、信息教学平台等建设不足,影响了日常信息化教学的实现。总而言之,实现高职信息化管理,从而来更好的提升高职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未来职业化发展。

三、如何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1. 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信息化教学实践

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信息化教学实践。作为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不断地来对将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实践进行对比,从而最大化地感知信息化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首先,老师应该增强自我学习意识,善于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运用信息手段进行教学指导,突出教学的快捷性。其次,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灵活性的作业,不断地鼓励他们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来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2. 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服务

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服务。对于高职学校来说,要想让教学质量提升,就必须要善于实现对于本校信息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来更好地实现对于教育手段的革新,购买信息化教学资源,打造属于本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更好地对高职教学实践所服务。同时,积极促进高职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可操作的平台,让他们通过不断地摸索来增进个性化信息教学实践,更好地来提升教学质量。

3. 教师培训,提升信息教学素质

教师培训,提升信息教学素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应该引导他们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强化技术支持和信息化操作能力。首先,对于高职学校来说,应该分阶段举行各种类型的信息化教学指导大会,引导老师能够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提升自身的信息使用能力,以此来促进教学实践。其次,更要不断地来开设教师信息技能培训系统,让老师能够在自主化的操作中来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知识,这样可以在根本上提升自身信息素质提升,为日后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提升广大师生的媒介素养和运用能力

提升广大师生的媒介素养和运用能力。积极推动教学环节的顺利实践,促进教师和学生媒介素养的共同提升,第一,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地促进自身信息媒介素养提升,不断培育自身的互联网思维,从而更好地指导课程实践。第二,作为老师还应该将这种理念传达给学生,引导他们能够有效的来利用信息手段获取资源,提升知识的提取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需要老师能够合理地引导,这同样也考察了老师自身的媒介素质和信息化水平。总之,必须要全面提升提升广大师生的媒介素养和运用能力,为高职教学质量提升创造条件。

结语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信息化教学实践;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服务;教师培训,提升信息教学素质;提升广大师生的媒介素养和运用能力等,这对于不断实现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实现教学进步。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积极促进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实践,推动信息化智慧型学习,不断的来对高职学生学习效能进行开发,这对于不断提升高职教学质量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应该不断的来实现自身信息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效的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从而来不断的保证教学有效性,为学生成长和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资源

参考文献

[1]滕罕.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0:25-26.

[2]刘月梅.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44-45.

[3]梁云真,蒋玲,赵呈领,黄志芳.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以W市5所职业院校为样本[J].电化教育研究,2016,04:107-113.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篇10

一、海西建设规划的施行与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联系

海西建设与福建高职院校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 为加快海西建设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高职教育是一种高投入的教育, 而凭借我国现行的国力, 国家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还不能满足现有的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福建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以上的问题。所以, 海西的建设和发展将为福建高职院校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如高职院校发展所需的资金、实验设备、实训基地等, 可以通过海西建设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能更好地促进福建高职院校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其次, 福建高职院校的发展又给海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福建整个教育体系中, 职业教育与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为密切。研究表明, 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很显然, 大量的中高级技术型人才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坚实人力资源保障。这也就必然要求福建各高职院校应该把自己定位为提供海西建设发展所需要人才和科技的重要基地, 把“宣传海西、服务海西、走进海西”作为自身的重大使命, 进而努力提升自己的办学能力和实力, 为海西建设做出贡献。

二、海西建设背景下福建地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 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要需。福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显现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特别是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对福建省的影响, 如何让企业转型, 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企业在这次危机中清醒地感受到了人才和科技知识的重要, 所以基于走出困境的需要, 各企业对人才和科技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地方高职院校目前的发展现状由于上述原因还远不能与之相适应。最为关键的还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与企业脱节、与市场脱节。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 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 拓展知识能力弱、动手能力差、没有自我挑战和创新的激情等问题, 这种局面制约了目前我国急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改变这一现状, 地方高职院校必须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战略, 使之面向职业思考, 在海西建设背景下积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为高职教育实现战略定位提供平台。

第二, 高职院校师资建设需加强, 且缺乏“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 职业院校教师就是各级各类大中专职业院校中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现有专任教师0.96万人, 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的31.17%, 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比例逐年增加。但福建省多数高职院校由原来的中职学校升格而来, 师资学历总体偏低;而且大部分教师是从院校到院校, 缺乏企业工作资历。“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任务相当艰巨, 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

第三,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但办学定位不够明确。目前, 福建省职高专院校55所, 民办高职院校22所, 2000年以来新增高职高专院校47所, 一些高职院校对办学规律和社会需求认识不足, 特别是在海西建设的背景下, 办学定位不够明确, 导致毕业生就业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不分辨市场需求的饱和度, 办学方向不够明确, 专业设置盲目跟进市场, 缺乏明显特色。这些都与海西建设的要求有不小的差距。

第四, 高职院校的实训建设相对滞后。“十五”以来, 福建省高职教育由单一的政府办学发展为政府主导, 依靠企业、行业,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目前福建省有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18个。海西建设需要大量的具有熟练技术的人才, 而福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福建省高职院校大多把办学经费投入到新校区建设上, 导致教学投入相对不足。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实习条件大多陈旧落伍, 不符合当前生产实际。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还未完全建立, 大多满足不了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

三、福建地方高职院校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战略———为海西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作为福建高职院校的办学必须要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支持地方为发展目标, 并根据自己所在区域优势, 结合各自学校的传统学科优势来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在推进海西建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办出自己的特色。

第一, 以服务海西经济为已任, 培养海峡两岸市场所需的人才。福建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必须自觉以服务海西建设为中心, 致力增强为海西建设发展服务的功能, 努力提升为海西建设发展服务的水平。随着海西建设进程的不断加速, 两岸传统产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加快, 引进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福建各地经济发展的亮点。地方经济特别是厦漳泉对适应新产业、新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面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势头, 福建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中人才培养的优势, 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建设之中, 加强与各企业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 实现双赢。在目前两岸经济良好互动的环境下, 应遵循四求先行, 积极与台湾各高校企业共同探讨采用多种办学方式以培养海西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通过成人教育, 自考, 短期培训, 夜校方式, 方便社会成年人尤其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提升自我的需要, 这种方式必然会以费用低, 时间短, 灵活而受欢迎。地方高校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撑, 而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多方面扶持, 以着力培养并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办出水平, 办出特色, 以贡献求支持, 以特色求发展, 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 以服务海西建设为出发点, 力争以一流的人才、技术和科技创新为海西建设服务做出自身特有的贡献。

第二, 从结构调整出发, 加强高职教育的师资保障。加强培养引进, 改善师资结构。通过综合性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 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教学所需的理论与实践素养;通过轮岗培养实施师徒帮带, 促进专业教师熟悉相关的实践教学岗位;通过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实践基地建设, 不断提升职业技能;通过兼职和引进, 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或专职教师;通过到企业实习、参加专业资格认证考试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组建工作团队, 促进互动成长。遴选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专业带头人, 由相关专业、不同教育和实践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专业教师组成工作团队, 以“传帮带”的形式提升团队成员的“双师型”素质。同时, 以工作团队为平台, 通过建立开放式实验室、设立学生学术基金等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等,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

第三, 从工学结合出发, 科学地设置整合学科专业。突出技术教育特色。构建“岗位—任务”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 将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性训练, 以更好地适应海西建设的发展的需要。以“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仿真实训室, 开发虚拟的工厂、车间、工艺及实验,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操作。倡导“一课多师、联合授课”, 由专兼职教师在企业联合完成核心课程的教学。形成多元评价机制。改变单一的纸笔考试, 注重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与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保持紧密联系, 成立有企业人员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建立多渠道的质量反馈机制。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开展职业资格、技能等级、通行证书等的考核认证工作, 积极推进能力评价社会化。比如, 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有专业发展的基础上, 根据海西发展战略的需要, 设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药品经营专业、化妆品与保健等一些新的专业;办学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 就是办学必须要面向市场。即地方产业结构决定人才需求结构, 学校根据海西建设的需求决定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 认真分析福建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当地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来进一步整合和调整本校的专业或专业方向, 以加强应用性, 突出工学结合, 为海西建设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四, 从校企合作出发, 创新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 实现资源共享。一是深化校企互动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应与相关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充分利用企业所提供的教学设备、实习进修岗位和专业技术师资, 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实行学校成绩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积极推进“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实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和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双赢合作。二是探索校企组合实训模式。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模式, 通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以企业为主建设实训基地、组织实训活动, 形成“前店后校”、“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通过依托大中型企业, 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强化专业技能的实战训练。三是推动职业教育集约发展。高职院校可通过协作、参股、转让、租赁等多种形式与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教育考试共同组建区域型、行业型或专业型的职业教育集团, 构建“校企结合, 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双赢共进”的新模式, 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不断推动高职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这将为将来向海西建设输送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也为校企合作注入强鲜活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 地方高职院校教育应该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应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同时, 海西建设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福建省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水平。为此海西建设规划的施行与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 在海西建设大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海西经济发展需要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主动、科学的定位, 为海西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昭, 兰锋.一路阳光一路成长——中央领导关心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N].福建日报, 2009-05-07.

[2]、吴在平.第十三届台交会闭幕[N]福建日报, 2009-04-12.

[3]、邓红珍.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5 (9) .

[4]、林子.海西国策地产腾飞[N].海峡都市报, 2009-05-08.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硬件环境;信息化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江苏作为教育大省,全省80余所高职院校均开始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地方发展不均衡、重赛不重应用等问题,如何突发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真正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高职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学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成果非常丰富,主要集中在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现状分析、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教育信息化对高职院校及教师的影响及应对三个方面。

在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现状分析方面,姚磊(2011)认为当前高职教育信息化存在认识不到位、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对社会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等四个方面问题;孙淳(2013)研究了高职院校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从领导、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和控制管理四个方面论述了信息化标准建设的方案;徐文静(2013)分析了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提出要完善队伍、加强管理和统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王妤夜(2014)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理念落后、规划不足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景亚妮、孙炎(2010)以张家口市为例,分析了信息化建设中的误区。

在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方面,饶钦焕(2013)基于复杂性视角,提出高职信息化教育存在开放性造就的复杂性、非线性造就的复杂性、特殊性造就的复杂性,因此信息技术能够提高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境界;郭慧玲、陈伟(2013)研究了各类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学科本位型教学方式、学科辅助型教学方式和综合研究型教学方式三种类型;周世杰(2012)基于“数字化校园”理念,提出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云计算平台、开发与服务平台、通信服务平台等;彭召波、彭召军(2013)基于江苏经验,分析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体制机制建设方案,总结了形成三个覆盖、实现四个助推、完善五项保障的“三四五”工程特点;姬琳(2014)基于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统计数据,指出我国信息化教学的地区差异比较大,但同时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人才基础已经具备,应当树立现代信息技术理念,高度重视“核心人群”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信息化教学提升工作。

在高职院校及教师的影响及应对方面,宋建军(2009)分析了高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高职教师在信息化时代应提升终身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沟通和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和信息化课程设计能力,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张静成、邵顺增(2011)以个性化学习特点分析为切入点,提出了高职教育信息化中远程教育的特点;康东等(2013)分析了高职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提出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重点内容、人才培养是核心关键;邓居英、李建国(2013)提出教学信息化建设体现在“三分软件、三分政策、四分服务”;张静成(2010)探討了高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教学模式,提出要兼顾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互动;唐文晶等(2015)总结了对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调查结果,提出当前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环境配备不足、企业经验不足、理念与实际融合不足等问题,并向职业院校提出了应用渠道、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建议。

二、江苏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不足

江苏作为我国东部发达省份之一,经济基础较强、电子信息设备普及率较高,同时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也较高,因此在江苏发展高职教育信息化有着比较好的基础。近年来,江苏的高职院校对于教育信息化改革普遍较为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度普遍较快,硬件设备支持力度较大,在全国性职业教育信息化比赛中取得的成绩也较为突出,但同时仍然存在教师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均衡、学生接受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不足、环境配套重硬件轻软件、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周期过长等等,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均衡

2015年,张一春、王宇熙(2016)对江苏74所高职院校超过800名教师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能力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接触并了解教育信息化理念并接受过相关培训,也能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但整体情况并不均衡。

一是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能力不够强。大多数高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工具的掌握仍然比较初级,对于传统工具如Office、WPS、即时通讯工具等较为熟悉,但对于动画制作软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现代化工具了解不足、掌握不够,进而导致多媒体课程设计能力较为欠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二是教学资源获取与创造能力较差。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在于大量教学资源的创造和占有,但高职院校教师受自身能力和时间的限制,往往难以实现充分的信息检索和获取。同时,网络时代信息化教育的“共享”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对有能力创造新型教学资源的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在知识产权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创造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三是教学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配备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偏高,加之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术工具不够熟悉,导致其难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二)“重比赛轻应用”现象较为突出

姬琳(2014)对于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结果来看,江苏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普遍较高,主要表现为参赛院校数量较多、获奖总数多、获奖比例高。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重比赛轻应用”的情况较为突出,相当一部分教师或教师团队针对教学大赛的目标或要求开展针对性准备和训练,但将竞赛获奖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出发点和目标,在日常实际教学中却较少采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造成竞赛水平同平时教学水平不相称。

(三)新技术转化教学资源效率过低

伴随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当前已经进入以云技术、移动互联和人工仿真技术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时代。与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相比,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明显较为落后,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办公软件、影音软件和手段为主,教师对于技术前沿不了解、不掌握,而新技术从研发成功到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周期过长、效率过低,这些都不利于新技术转化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教育信息化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在美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并于新世纪开始在世界发达国家蓬勃发展起来的。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方面:

1.国家(地区)发展规划的设计和实施。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对教育信息化有着明确的规划,其中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实施步骤、资金来源、技术手段等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从而为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构建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美国在1997年制定的教育发展规划中就已明确了其在21世纪初的信息化建设具体指标,全美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也制定了师生信息技术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在其2009年制定的2010-2012年战略中明确E-learning、研究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云计算等作为其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领域;法国公布“2012数字法国”计划,强调互联网普及和数字服务发展;日本发布教育信息化指南,从学校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的指导、教学科目中ICT应用、信息教育体系的推进与构建等10各方面详细规划了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机制;等等。

2.高度重视新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的互动创新。新世纪尤其是第二个十年以来,信息通讯技术(ICT)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各类新产品、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整体而言呈现出个性化(Personalization)、社会化(Socialization)和移动化(Mobilization)三个重要趋势。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这一趋势,并不断针对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先后提出了“One to One”模式、“自带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云教育、MOOCs、翻转课堂等新思路,而这些新思路本身又反过来影响和促进了相关新技术的适应性调整和针对性发展,形成了技术创新与教育创新的良性互动。

3.强调高校教师与民间团体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经验来看,教师和民间团体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其开展教育信息化尝试和创新工作。比如,在美国教育信息化浪潮中,Kinvolved、Practice makes perfect、Schoology、Strive for College等多个程序既是由民间团体或是教师、学生个人所创办,通过创造信息化教育工具与方法,推动了信息化教育产业化的新模式和新思路;新加坡鼓励教师将各类电子信息成果转变成能够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软件或模块如Packet Tracer、Simventure、Retail Workshop等,讓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充分提高真实环境下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江苏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建议

江苏高职教育信息化进程有其突出特点,既具有充足的经济和教育资源作为基础,同时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既拥有大批广泛接触并接受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教师,也存在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技术方式落后的弱势。因此,进一步推动江苏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实现理念、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人才应用的统一,创新信息化教育手段,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果。

(一)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理念

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应当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制定并完善教育信息化中远期规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资源投入,确保信息化工作得到足够的支持。同时,高校应当引导教师转变传统化教学理念,接受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提升信息化教学效率。

(二)创建符合国际水平的信息化硬件环境

信息化的硬件环境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目前江苏省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教室、信息化实训室的建设,但真正的信息化硬件环境不仅仅是通过网络、电脑、移动终端实现的,而应该通过这些硬件设施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硬件系统,通过这个信息化硬件系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实时交互、多媒体课堂教学、一键上下课及自动点名、教室环境智能感知、高密度WIFI及物联网覆盖、云平台无缝连接以及支持各种智能终端互动教学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三)建成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2020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中:完成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及优秀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我们应在构建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软件环境,高职院校教师可利用江苏省在线课程中心爱课程网等信息化资源网站创建、引用和管理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碎片化、虚拟化等方式实现多地点、低限制以及个性化的学习。

(四)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应用人才队伍的建设

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丰富信息化教学评价方式,激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兴趣与信心,在此基础上选拔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组成骨干团队,开展信息化教学精品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积累,完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同时,应进一步完善高职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从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级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探索技术引领、广泛参与、普遍应用移动通讯技术的多元化培训机制。在微观培训中,更加重视技术介绍、知识学习和工具使用;在宏观培训中,更加重视理念树立和方式创新,从而促进高职教师队伍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最终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一春,王宇熙.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 70-74.

[2]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 2012 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国际比较研究[J].调研世界,2013,(1): 4-9.

[3]魏雪峰,李逢慶,钟靓茹.2015年度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及趋势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4): 120-126.

[4]胡永斌,张定文,黄荣怀,李馨,赵云建.国际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1-5.

[5]赵诚.2015 年教育信息化新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 15-17.

[6]孙淳.高职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与管理研究[J].信息技术, 2013, (42): 147-150.

[7]唐科莉.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趋势[J].环球,2010,(3): 75-76.

作者简介:

朱捷(1984-),女,江苏南京,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基金项目:

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篇12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SWOT分析,策略

1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SWOT分析

1.1 民办高职院校内部优势 (Strengths) 分析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机制相对灵活, 能突破传统办学思维的局限, 利用独立经营, 自主办学的有利条件, 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 建立适合市场需要的办学模式、课程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职院校可利用这一优势根据市场的不同变化, 市场的不同需求及时地进行调整, 培养国家与社会所急切需求的人才, 所以在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分配上都能够较大的自由支配。正是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模式, 使民办高职院校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2) 具有较为灵活的运行管理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一般从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灵活的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 并建立一整套考核、奖惩制度。通过对教师的考核, 把工作绩效并与奖惩挂钩, 使领导能上能下, 教师能进能出。因此在管理机制上民办高职院校具有灵活、高效的优势。

(3) 较容易形成有办学特色。

民办高职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 办学经费以及学校所处地区文化, 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来确定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不仅体现院校的办学性质、社会服务方向和地方行业特色, 而且还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规模和专业建设布局等方面。办学特色不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整体优势, 而是局部优势。

1.2 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劣势 (Weaknesses) 分析

(1) 师资队伍整体发展不稳定, 素质不高。

目前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还是不稳定的, 特别表现在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这是民办高职学校的劣势。由于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待遇相对较差, 教师的职称、聘任、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利益没法解决, 导致许多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才流失, 整个教师队伍稳定性不足, 年龄比例不合理, 较多民办高职院校没有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 稳定性较好, 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教师缺乏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了解甚少。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技能训练条件不能很好的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缺少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教师, 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指导。

(2) 民办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并流失较多。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公立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度上升, 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生源质量下降并减少的威胁。民办高职院校的部分生源由于高校的扩招被抢走, 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 迫使民办高职院校降低入学门槛, 生源质量下降。

(3) 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资金缺乏。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大部分是靠企业或个人捐资的, 其余的就靠收取学费。由于对高职教育需要较大投入资金思想准备不足, 绝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资金缺乏, 办学条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设施数量不够, 设备不先进, 图书资料短缺, 办学场地狭窄。但如果希望民办高校办得更好, 地位立得更稳定、未来的路走得更稳健, 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添置新的物品包括书籍、实验用具、学习场所等, 需要不断的改造更新学校的软硬件。也许政府会给予一些多途径的帮助, 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资金也是民办高职院校的一大威胁。

1.3 民办高职院校外部机会 (Opportunities) 分析

(1) 教育部政策鼓励为高职院校提供发展的空间。

国家政策的鼓励为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 从法律上肯定民办教育的地位, 也是民办教育依法办学的首要依据。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 2007年1月16日经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 并于2007年2月10日起施行。其规范实施专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院校的办学行为, 维护民办院校举办者、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引导民办院校健康的发展。

(2) 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强劲的需求。

传统的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学术型、研究型、设计型人, 规格比较单一。但是, 从社会需求看, 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迫切需要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因此,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民办高职院校已经受到社会的青睐。这是民办高职院校大显身手的天赐良机, 机不可失, 时不我待。

1.4 民办高职院校外部威胁 (Threats) 分析

(1) 有些家长对民办高职院校的不信任。

过去政策和一些旧观念的影响, 有些家长认为民办高职院校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不正规教育。这种误解是对民办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威胁。他们对民办高职院校颁发的文凭存在疑问, 对民办高校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也有所怀疑, 特别是有的民办高职院校为吸引生源而对自己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进行夸大宣传, 往往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有的内部管理混乱, 存在乱收费等现象, 这些都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声誉带来不利的影响。

(2) 民办高职院校在行业内竞争激烈。

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展的趋势往往是社会资源越来越向总体实力强的名牌重点高校集中, 使她们越来越强。由于“名牌效应”, 她们更容易吸引大量的优秀高中应届毕业生报考, 吸引办学所需的资金和高层次教师, 更容易获得大的科研项目从而多出成果, 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 如此等等。相比之下, 民办高职院校总体竞争力明显不足, 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更大的威胁。

2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基于上面所作的内外部环境SWOT分析,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 笔者认为民办高职院校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才能做到扬长避短, 趋利弊害, 抓住机会, 发展自己。

(1) 科学、准确、精细化的明确定位内容。

一所院校在社会上要想立住脚, 要想拥有不可替代的位子, 就需明确学院的定位。定位越有个性和特点越鲜明, 办学特色也就越突出。确定学校定位要处理好几种关系:首先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指定为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个性”指培养目标、类型和模式不同的学校, 其发展规律有所不同。因此, 在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办学方向的指导下, 要避免办学定位的趋同, 要体现各自院校定位的差异性, 充分显示各自的个性和特点。

(2) 提高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管理和师资素质。

民办高职院校要利用好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的自主权和更多的发挥空间, 突出抓好教育教学管理, 发挥自己优势, 形成自身的品牌。现在民办高职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 师资队伍稳定和素质是民办高职院校成功的核心因素。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保护教师的职称、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基本利益, 还要营造利于教师成长的工作与心理环境, 尊重教师, 以感情留人。

(3)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保证资金稳定来源。

要保证民办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解决资金缺乏和融资渠道的问题。首先, 对民办高职院校, 特别有些民办高职教育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经济资助责任。政府可以采取些适当财政支持或政策来支持民办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如给民办高职院校优惠地价、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政策。其次, 民办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灵活机制来获得企业的支持, 如股份制与企业合作、与国外联合办学等各种形式来引进资金和优质教学资源。再次,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 吸取更多的发展资金, 如可考虑创立教育银行、发行教育债券或股票、开办教育金融业务等。最后, 可建立捐赠制度, 制定鼓励捐赠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等等。

(4) 诚信是创造良好社会声誉的重要条件。

有些家长对民办高职院校不信任, 然而民办高职院校品牌的创造和良好社会声誉是建立在坚持诚信而赢得社会对其信任基础上的。不诚信即失信, 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文规定, 民办院校招生宣传, 必须准确、真实、合法、规范、详尽, 不可以不负责任地随便承诺。民办高职院校应该诚信经营, 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 开创诚信办学的新天地。

(5) 政府和社会支持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

政府和社会不仅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民办高职教育发展, 而且还要在行动上落实, 即为民办高职教育创造一个公平竞争、鼓励创新、一视同仁的发展环境。例如在健全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发展机制、优惠的扶持政策等方面, 给予及时规范、普遍关注和广泛支持。民办高职院校的用地建设、投融资和编制问题以及教师的职称、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利益都应该得到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 我们应该看到民办高职教育要得到长远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既要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 政府部门也要采取积极措施。总之, 只有通过民办高职院校自身以及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民办高职教育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四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单凤儒.管理学基础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陈洁, 黄清云.民办高校教师流失的归因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 2008:63-64.

上一篇:启发式电网规划法下一篇: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