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院系(共10篇)
高职院校院系 篇1
近年来,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学校财务管理事务越来越多, 许多高校因此实行院系二级财务管理, 以克服“集中管理”带来的弊端, 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但是由于二级财务管理制度是一种委托代理制, 代理人往往由于与委托人目标不一致, 选择不利于委托人的利己行为, 降低组织运行效率。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管理。
1 二级学院下划经费的内容以及管理
1.1 经费划拨的内容人员工资、住房公积金、提取的工会经费、福利费不下划, 应保留在学校。
可将岗位津贴、课时费、外聘教师费、加班费、临时雇佣人员工资下划到二级学院管理。公用经费以及学生经费可以下划到二级学院进行管理, 例如:办公费、培训费、图书资料费、日常教学、科研的相关费用、学生实习费、学生活动费等。二级学院经费划拨按照以下模型:本科学生人数×Q1+教职工人数×Q2×I+研究生人数×Q3+专业数×Q4+学科×Q5+调整因素 (Q为经费下划标准, I为职工结构权数) 。
1.2 下划经费的管理各二级学院在行使学校赋予的管理权限时,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
成立本单位财务委员会, 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财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本单位的经费预算, 对本单位的经费绩效进行评价, 制定本单位的分配政策。各二级学院必须编制年度财务预算, 经学院财务委员会通过后, 报请学校批准执行。学校对二级学院的经费将采取按学期下拨的方式进行, 一部分直接划拨, 一部分进行绩效考评后, 按照考评结果划拨。对二级学院发放的津贴、福利、奖励等支出须经有关职能部门审查。
2 加强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二级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二级财务管理正常开展的保障。
学院领导应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控制意识, 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制定学院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 以保证以学院为中心的二级财务管理体制的运行。第一, 学院的财经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 院长对本学院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负责。院长可以通过书面方式委托相关人员行使一定的财权, 并明确其经济权限和应承担的职责, 建立起校长、财务处长和二级学院负责人的三级经济责任制。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年度经费的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经济事项。进一步加强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学院的年度财务报告、学院提出的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均需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第二,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各二级学院虽然学科不同, 但其目标体系应大致相同。要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提出每学年各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等方面所要实现的目标。采取考核指标与学院经费挂钩的办法, 督促各二级学院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目标。年终由学校对各二级学院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例如:如果二级学院达到了既定目标, 经费全额拨付;如果有二级学院超额完成任务, 则给予奖励;如果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考核指标, 扣罚一定比例的预算经费。
2.2 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实施财务预算, 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学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
建立学院二级预算管理体系, 就是要形成一套明确预算管理职责, 严格预算管理, 强化支出控制的预算体系。首先, 学校应提高对二级学院预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加强对二级学院预算工作的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学校财务部门要加强对二级学院预算编制工作的专业指导。科学测定二级学院收入预算的有关定额标准, 用标准定额和学院人数来确定二级学院预算收入数, 并下达二级学院的经费指标。其次, 要成立一个独立性较强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分管财务的院长担任, 委员由二级单位、审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有此部门具体负责制定预算、编制大纲, 科学分配各种经费, 动态调整预算, 组织预算完成工作的评价和考核, 为预算管理提高组织保障。第三, 加强预算执行力度。要求二级院系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实际, 合理开支。学院预算一经审批通过, 就要严格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突破或改变, 保证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应遵循预算管理办法和财务收支审批办法, 必须在预算指标范围内合理安排好资金。第四, 建立预备费制度。预备费是为了解决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某些临时紧急和事先难以预料的开支, 或为调节因政策影响造成的预算误差而设置的资金。预备费的数额, 可根据当年的经济、政策环境状况, 按可实现的总收入的适当比例编列, 以保证预算方案的整体可靠性。第五, 强化预算执行监督检查。要从预算监督检查中, 了解学院预算的优点和不足, 严格预算的执行, 建立起学院制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新体系。
2.3 强化学校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学校实行财务二级管理后,
学校财务管理部门要转变工作思路, 调整工作职能, 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各个二级院校财务管理部门的协调、考核上。要加强对学校统筹经费和专项经费的核算、监督管理, 并为二级学院提供核算服务, 向二级学院提供经费运作信息, 考核监督二级学院经费使用情况。建立以教学单位为主体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利用计算机对下属各学院的预算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 一旦发现问题, 立刻预警。利用学校内部局域网及时将各学院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进度传递给学校决策者和学院, 使他们合理作出相应决策, 合理配置学院资源。
2.4 要加强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学校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
在校院二级管理中, 民主管理更是必不可少。民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民主监督的效用, 规范二级财务管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增强二级学院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学院的分配制度、经费管理办法等涉及学院教职工利益的规章制度、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等应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接受教职工代表的监督;要完善和建立财务公开制度, 理顺民主管理渠道, 丰富民主管理途径, 完善二级教代会代表问询制度, 通过分层次授权和校财务信息网上查询系统行使经济管理监督职能。对二级教代会代表就某一项资金的收支情况向学院领导的询问, 学院领导必须正面、实事求是地做出解答, 改变目前常见的学院“公开”什么, 群众才能知道什么的情况。使院务公开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真正得到落实。结合建立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和高校经济监督制度, 不断改进和完善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扩大任中审计比例, 前移监督关口, 将审计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领导干部的参考依据, 使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规范化。
3 结论
完善高校的二级财务管理, 规范二级财务管理行为, 对于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二级财务管理必须要完善制度建设、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强化学校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民主监督, 以此来规范院系二级财务管理的行为, 提高学校财务管理质量, 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高校的办学层次日趋多样化, 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实行二级财务管理体制。但随着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 由于缺乏完善配套的学院外部财务监督和学院内部财务约束机制, 使得二级财务管理与学校的财务管理目标出现了偏差。文章主要分析了二级学院下划经费的内容、管理方式以及加强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二级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苗生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10, (5) .
[2]陈小玲.谈谈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体制问题[J].财会通讯.2007, (5) .
[3]楼燕芬, 方灵丽.建立高校二级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 2008, (5) .
[4]王炳庆, 林健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财务二级管理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 (5) .
高职院校院系 篇2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高职教学院系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如何有效的考核教学院系是个棘手的问题,本文根据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的基本思想,阐述了高职院校基于平衡记分卡构建教学院系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基本步骤,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构建KPI指标体系,分析了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教学院系KPI指标体系的实施逻辑结构.
作 者:曹基梅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刊 名:网络财富 英文刊名:INTEMET FORTUNE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院系 篇3
为探索高职院校二级院系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构建有效的指导方法,提高学生就业率,我们在东营职业学院文法系全系学生中作了就业问题问卷调查,共设计问题26项,都是与就业有关的重点问题。此次调查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余份,收回有效问卷989份。通过调查分析,对二级院系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清醒地认识,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和推动有了更明确的思路。
一、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院系一级的就业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创业教育亟待加强
文法系大多数学生对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不太了解(该选项占78%),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非常迷茫(该选项占65%以上),没有信心。在个人就业渠道的选择上选择自找工作和依靠学校推荐的比较多(这两项选项占80%),有少部分人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该选项占20%)。说明文法系学生能理性的看待就业前景和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亟待培养和加强。
(二)现在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客观,从重视专业慢慢向更加重视素质转变
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为一般(该选项占54%),少部分选择很满意,大多数学生表示在职业选择时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围绕自己的专业来选择职业(该选项占91%)。说明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文法系学生逐渐接受了一个观点:素质和能力比专业更重要,专业并不等于职业。他们找工作将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找工作,跨专业就业的可能性增加。
(三)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加现实
文法系学生大多数希望在经济条件较发达或东南沿海城市工作(该选项占41%),没有考虑到最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的打算(该选项无人选择),大多数学生希望到国企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该题目为多项选择题,这两项分别占78%和89%),对于基层就业,很多学生表示有可能会考虑到基层就业(该选项占41%)。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和前途都有比较明确的思考和规划(该选项占96%)。
说明同学们普遍向往大城市生活,希望找一份社会地位高、收入稳定的工作。在月薪要求上,文法系大部分学生对最初实习月薪的标准定在600—1000元,三分之一的学生期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3000元左右,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月薪的最低要求是1500元左右。说明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学生对自己今后的收入有较高的期望。
(四)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成为学生最为迫切的要求
在应聘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注重企业所给的薪酬高低以及今后个人的发展空间(该题目为多项选择题,这两项分别占92%和88%)。大多数学生感觉自己的求职竞争力较弱,认为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能力,认为影响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能力和学历(该题目为多项选择题,这两项分别占87%和55%)。说明学生能够对自身有较全面客观的认识,能够充分认识到能力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五)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最受学生青睐和欢迎
大部分同学对就业网站一般关注,认为获取就业信息最有效的渠道是人才招聘会和亲戚朋友的介绍(该题目为多项选择题,这两项分别占50%和65%)。在求职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企业信息有用人标准和聘用条件、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以及人才培训情况(该题目为多项选择题,这两项分别占81%和66%)。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更加坚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提出了“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就业为本的口号,把毕业生就业当作二级院系发展的重点问题,放在系级工作链条中的关键位置,全力以赴,满腔热忱,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加快实现院系就业指导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一)以学生为本,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体系
文法系在充分利用学院职能部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本系实际,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专兼结合的就业服务队伍为主体,以服务为中心,以职业生涯设计、就业观念引导为重点”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实现了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从管理到服务,从择业教育向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的转变。
一是实施领导小组就业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专职服务队伍的主力军作用。文法系非常重视专职就业服务队伍建设,坚持把素质高、业务精、有爱心、讲奉献的骨干教师充实到就业队伍中来,实行就业工作考评责任制,分任务,压担子,充分挖掘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了服务学生就业的巨大合力。
二是启动“全员工程”,构建服务就业的立体网络。文法系就业工作既得益于一支训练有素的专职就业服务队伍,更得益于全系教职工、校友、学生家长在内的“全员工程”的全面启动。发动全体教职工都来关心就业工作,做到“人人有责任,个个找市场”。全体教职工利用多种机会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初步形成了全系一盘棋,同心促就业的局面。
(二)努力拓宽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就业资讯
信息服务是重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为使广大毕业生及时获取招聘信息,文法系采用多种方式,为同学们提供就业资讯。
一是在互联网上创建文法系团总支学生工作网站、文法系博客及文法系QQ群,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为他们解决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最新就业资讯。
二是在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设有毕业生专栏,把有关招聘信息或者招考信息,及时发布和张贴,保证毕业生在第一时间看到。
三是就业指导人员通过山东省高校就业信息网和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及时为他们解惑答疑,引导他们正确签约。
四是在不同年级之间实行“1+1”结对子。由于毕业生在下半年要实习、找工作,在校时间有限,很多信息不能及时掌握。文法系要求每名毕业生与大二的学生结对子,有一些重要通知,可以由大二的学生负责传达给他所结对子的毕业生,这样保证了信息传达的及时和畅通,另外毕业生可以向他们的师弟师妹们传授就业经验,为来年的就业工作打下基础。
(三)多措并举,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地看待自己,摒弃从众、攀比心理,理性地对待就业和择业。
首先,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针对文法系长线专业较多,对口就业比较困难的实际,就业指导小组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就业服務工作的切入点,通过就业指导课、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座谈会、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
其次,加强就业教育,实施就业指导全程化。文法系将就业指导这“碗”过去只有大三学生才囫囵吞吃的快餐变成所有学生人人都吃的“家常菜”,就业教育从一年级开始抓起,分层次、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一年级开展定位教育,引导新生了解就业形势,把就业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二年级开展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训练,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载体,结合专业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活动中锻炼沟通、表达、组织、协调等多种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能很快适应社会,自觉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变被动为主动;三年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前指导,引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利用暑假开展两个体验:大一学生暑假“打工体验”和大二学生暑假“求职体验”,通过打工和求职体验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既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又为毕业做好精神准备。从今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这些措施初见成效,很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和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在实习期内和用人单位实现网上签约。
参考文献:
[1]彭世华.发展区域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9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东营统计局.2009东营统计年鉴[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高职院校院系 篇4
1. 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背景
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独立的中专校或由中专校合并改制建成, 学校原有规模很小, 因此在学校改制并迅速扩张规模的过程中, 大多数学校管理上仍沿用原来高度集中的内部一级管理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内部一级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目前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要求, 目前虽有不少高职院校在学校管理模式, 特别是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上进行过探索和改革, 但成功的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并不多。目前,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管理粗细失当、运行机制失灵等突出问题, 并凸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资源利用率低下、投入产出效益差等现象。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既是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建设的关键, 也是内涵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2. 内涵管理建设的理想目标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和发展趋势是通过校院 (或院系) 二级管理体制的确立, 实现运行管理由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 人员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 财务管理实现两级预算与核算管理。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就必须根据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 梳理校 (院) 级机关职能, 理顺校 (院) 与院 (系) 之间的关系, 划分二级管理职责权限, 重新确定权力架构, 使院 (系) 的责权利一致。同时建立能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的决策机构。
通过管理改革与建设, 使校 (院) 级机关侧重战略、宏观上的规划, 以目标管理为主, 做好宏观决策和调控, 提高管理层次与效能, 建立管理制度与约束机制, 加强质量和效益监控, 成为学院的管理、决策与监控中心。同时使院 (系) 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和拥有相应自主权的办学实体。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 按照学校有关规章制度, 行使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科技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教育管理等职权, 管理使用本院 (系) 的人、财、物, 主动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发挥院 (系) 在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逐步使院 (系) 部建立起自我规范、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的关键内容
管理改革与建设中一个核心任务是二级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建设。预算管理是学院事业计划管理的货币表现形式, 预算能否做到符合院情、系情和实际, 预算控制和监督是否有效, 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院、系计划管理乃至整个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因此, 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中最核心、最具实质性的是财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确立。
管理改革与建设中另一个核心任务是基于院系二级管理架构下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其目标是降低管理中心, 强化一线调控能力, 形成学院整体注入, 系 (部) 分解调控的人事分配格局, 在增强学院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 强化系 (部) 的办学活力。学院应根据专业建设需要, 将教学、科研、建设、管理、学生工作等任务合理分配到各系及有关部门, 根据在编制数内科学地设置岗位, 实施岗位任务管理。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绩效优先、兼顾公平;责酬一致、强化考核。通过岗位激励机制, 实现岗位聘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业绩津贴分配上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 向优秀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骨干倾斜, 同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全面推动学院专业建设和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主要体现在:
1. 部分管理经费包干
每年年初按工作量和学生人数将经费划拨到院系, 实行经费包干, 以鼓励节约、进一步分清处室与系部的职责, 充分调动系部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工资总额包干。将员工的工资总额承包到系部, 系部保证工资总额不超标。其好处在于系部可以实行评聘分工, 将高职低聘所节余的费用, 用在低职高聘人员的头上。在不突破工资总额的情况下, 进行二次分配, 以产生好的激励效果。
二是日常管理经费包干。日常管理经费是指主要用于各系部日常管理、运转的有关支出, 包括办公费、差旅费、维持费、实习实训费等。
三是学生活动经费包干。学生活动经费 (含勤工俭学费) 是各系用于学生活动、学生勤工俭学和各类学生奖励的相关费用支出。根据年初教务处核定的在校生数, 按一个固定的标准下拨各系部, 作为学生活动经费并包干使用。其中, 学生活动费用于支付系部学生的各类活动及学生的奖励, 勤工俭学费用于支付贫困生承担校园环境卫生清扫或其它服务学院的勤工俭学学生的劳务费。
2. 部分管理权限下移
一是下放对专业带头人与教研室主任的聘任权, 报学院备案即可。由于系部更熟悉这类人员的基本情况, 在现实工作的考验中, 也更熟悉他们的专业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个性。在选拔专业带头人时, 更多地要求他的职称、学历水平、学术水平及对专业建设的整体把握;而对教研室主任的选拔, 则更为注重其工作的能力及与其他教师的沟通能力。教研室主任更多地是从事日常教学安排与管理工作, 需要与人沟通及协调, 对他的学术水平要求不一定是拔尖的, 但对工作的责任心及工作的艺术性方面要求较高。
二是下放部分评审、分配权力。如将“评聘分开”的权力下放至系部。系部通过制订本部门的评聘分开办法, 依据学生评教、督导听课、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等因素, 对教师实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对于虽然拥有较高职称, 但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一般的教师, 可以低聘其一个档次, 如副教授职称, 只给予其讲师待遇。而对于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学术水平较高、教学能力突出且教学效果好的员工, 可以高聘其一个档次, 如副教授可以享受教授津贴, 讲师可以享受副教授津贴。再如将奖励的分配权下放至系部。对学院下发的奖励, 系部可以通过制订内部员工的奖励办法和科学规范的考核, 对员工进行二次奖励分配。
三、推行院系二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1. 管理权威的挑战
改革管理制度, 首先要求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境界和价值观, 这是二级管理能否真正实现的内在思想基础。权力下放、利益调整、角色转换可能会使行政职能部门感到权力被削弱, 管理权威受到挑战, 产生失落感。这就要求学院行政职能部门必须更新观念, 转换思维方式, 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管理习惯与管理定势, 把思想统一到“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提高管理效能”上来,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管理思路的转换、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及管理方式的转型。
2. 管理风险的挑战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使得某些权力被下放到系部。如果职责不明确, 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则可能出现失控现象, 使得系部管理风险急剧加大, 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的现象, 降低学院的号召力和整体凝聚力。
3. 管理能力的挑战
随着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 学院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等职能部门的许多管理职能及权限都下放到系部, 系部由管理客体演变为管理主体之一, 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这就使得提高管理能力成为燃眉之急。新的管理模式赋予系部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长期习惯于服从院领导的系部而言, 如何妥善地进行全面管理还要有一个不断学习、培训、提高的过程。同时, 由于高职院校现有管理人员缺乏高等教育和大型学院管理经验, 使得处于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与教学资源相对滞后矛盾中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受到了极大挑战。要使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有效运行并发挥积极作用, 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系部组织机构, 培养、配备有较强履职能力的系部管理人员, 还需要学院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宏观控制能力。
四、推进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
1. 实行目标管理, 建立评价机制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 激发办学活力, 调动教职员工尤其是系部办学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突出重点, 强化考核, 实施目标管理, 这是实现二级管理的重要保证。学院的管理方式应由具体管理转变为监控管理, 管理手段应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
建立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实现二级管理的必要手段, 对于实施目标管理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评价机制包括两个层面:第一, 学院对系部的考评机制;第二, 系部内部的考评机制。考评制度不但要有量的考评, 更要有质的考评, 不能简单地按同样标准进行“好”、“一般”等定性分级, 要对不同人员实施不同的考评标准。考评结果应与晋级、奖惩、岗位津贴等密切挂钩。
2. 规范相关制度, 理顺内部管理
理顺内部管理体制, 是减少内耗, 提升系部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内容。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工作中, 将建章立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出台了《系部领导与教研室“一对一”管理制度》、《工商管理系社会服务收入分配管理办法》、《关于就业工作的奖励规定》、《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标准》、《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办法》、《毕业实习指导暂行规定》等内部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经全体教师共同讨论同意后再开始实施, 从而充分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管理制度的出台, 进一步规范了系领导与各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职责, 减少了工作中的交易成本。
3. 坚持和谐发展, 正确处理关系
处理好学院与系部的关系:坚持学院和系部分工协作的原则。学院作为教学主办者, 行使宏观管理权;系部作为教学承办者, 行使微观管理权, 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管理。系部相对独立, 自主办学, 在内部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财务预决算等问题上, 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逐步建立自我发展的办学机制。
处理好职能部门与系部的关系:坚持条块管理原则。职能部门应在其职责范围内行使管理权力, 系部应接受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并向职能部门反馈一线信息, 提出意见和建议。学院应协调职能部门与各系部的关系, 按照条块分割的原则进行权力分配。
内涵建设是为了解决目前高职院校规模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即管理跟不上发展、经营高校能力不强, 其关键最终表现在能否有效确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和一套激发院 (系) 与教师自我发展、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设计。而能否以尽快的速度完成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转变则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管理效率、发展速度、办学质量、建设效益和长远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国奉.高职院专业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西部, 2007, (11) .
[2]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范唯, 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0A) .
[4]姚寿广.试论“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
高职院校院系 篇5
关键词:流行音乐教育 高等教育
从1993年星海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分别设立流行音乐演唱专业①算起,流行音乐教育进入我国内地高等艺术院校教育体系不过是二十余年的事情。但是,这个新兴学科却拥有着高等教育体系中极为罕见的发展速度和社会关注度。
1996年,内地第一所以流行音乐教育为主的民办高等艺术院校——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挂牌成立。1998年,南京艺术学院爱乐高等专科学校(后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首创流行音乐编创专业。2001年,目前国内影响最大的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教育机构四川音乐学院通俗学院(后更名为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成立。其后,各类流行音乐教育机构在全国多所艺术院校纷纷上马。2010年,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②成立,流行音乐教育开始进入高等师范院校。
下面拟对上述四所有一定代表性的高等院校流行音乐学院(系)的历史沿革、招生资格、专业设置、办学特色、师生所获主要奖项等几个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③。
一、星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演唱专业自1993年起设立,电子键盘演奏专业自2000年起设立。2006年7月,由原社会音乐系流行音乐演唱、电子键盘演奏专业合并组成流行音乐系。
该系“流行音乐演唱”课程入选2009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并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已毕业的知名歌手有周亮、赵鹏、周笔畅、东山少爷、朱洁、刘惜君等。目前担任省、市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主持人的有宋嘉其、许燕玲、赵荣、姚远、章艳、郑敏等。
该系历届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学生在各类音乐比赛中获得的主要奖项有:2005年“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亚军;第二、三届羊城新秀歌手大赛冠军;2008年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全国总决赛冠军;第六、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铜奖;第三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学生流行组金奖和银奖等。电子键盘专业历届学生获国内外比赛重要奖项有:2006年英国电子管风琴公开赛高级组第三名;第四届新加坡中新国际音乐比赛第一名;2011年电管风琴国际比赛二等奖等。
2016年,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改名为星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
二、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
1995年11 月,南京艺术学院与日本中部乐器技术专门学校合作成立了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钢琴调律专科学校,设钢琴调律专业,是江苏首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1998年钢琴调律专业与新增设的音乐教育、音樂编导和流行音乐编创三个专业,共同组成为南京艺术学院爱乐高等专科学校(仍为中日合作)。2000年11月,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爱乐学院(仍为中日合作),开始具有本科招生资格。2005年12月,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为国有公办二级学院,设流行音乐创作系、流行音乐演唱系、流行音乐演奏系、乐器修造系、音乐传播系、基础教学部六个系科。其中流行音乐和乐器修造为南京艺术学院及江苏省的特色专业。该院目前具备招收流行音乐与音乐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
该院师生在国内外赛事中所获主要奖项有:第九届意大利加尔达国际合唱节最高奖金奖;第七届世界合唱比赛现代流行组金奖;亚洲青少年器乐演奏金奖;第十届全国声乐比赛流行组一等奖;“金钟奖”银奖、铜奖;长三角青年歌手大奖赛中金奖;江苏省音舞节获一等奖。
2006年,由南京艺术学院发起并承办的“2006首届中国音乐艺术院校流行音乐论坛”,是中国内地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由高等艺术院校举办的流行音乐专题论坛。
三、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
2001年,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成立,2013年更名为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设有流行歌舞系、流行器乐系、通俗演唱系、现代音乐文学系、现代流行舞蹈系、音乐制作与录音工程系六个系部,招生规模与社会影响居于国内前列。
该院师生在国内外赛事中取得了大量奖项:2005年湖南卫视 “超级女声”赛事第一名及第四名;2007年湖南卫视“快乐男生”第三名,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全国十佳,全国PUB歌手大赛冠军;“搜狗女声”全国总决赛季军;“动感地带”全国街舞比赛女子组单人冠军;亚洲音乐节中国新人歌手总决赛金奖;全国推新人大赛金奖;世界华人艺术节声乐大赛青年通俗组银奖;文化部首届流行音乐人才选拔大赛全国第二名;第11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组铜奖,第11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四川赛区第一名、青岛赛区第一名;第12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陕西赛区第一名、贵州赛区第一名、福建赛区第一名、中国唱片总公司赛区第一名;第13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四川赛区第一名;四川省首届及第二届声乐大赛第一名,2007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流行音乐大赛华中赛区最佳男、女歌手;并在2009中国音乐金钟奖第二届流行音乐大赛全国总决赛男生单人组、组合组金奖及人气大奖;2011年金钟奖组合大奖,等等。
2007年,四川音乐学院承办了“2007中国高等艺术学院流行音乐教育论坛暨首届‘学院杯’流行音乐邀请赛”,成为继南京艺术学院所承办的“2006首届中国音乐艺术院校流行音乐论坛”之后的第二次以流行音乐教育为主题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参会人员不仅有国内艺术院校和流行音乐行业内的相关专家,而且邀请了德国、荷兰、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流行音乐教育学者前来参会。
2010年,四川音乐学院再次承办“2010国际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其内容与2007年会议基本一致。
nlc202309081224
四川音乐学院所举办的这两次会议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包含学术研讨,还有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其一,组织了涉及高等院校流行音乐教育成果展示的两项赛事:针对高等院校教师的“流行音乐论文比赛”和针对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专业在校学生的“学院杯”邀请赛。其二,与会专家除为参会学生开办了多场学术讲座外,还开设了大师班课程。
四、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
1996年,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招收全日制学生,成为中国第一所以流行音乐教育为主的民办高等音乐院校。该校目前开设流行演唱、音乐剧演唱、爵士乐演奏、音乐技术、录音艺术、音乐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现代歌舞、国际标准舞、影视表演、播音主持、影视编导与制作、艺术设计、艺术管理等专业。
该院师生在国内各项赛事中获得的各类奖项数量繁多,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2009年湖南卫视“快樂女声”全国总冠军、2010青海卫视“花儿朵朵”全国总亚军;2011中国流行音乐金钟奖男子组铜奖;2012“清唱团”全国总冠军等。
从严格意义上看,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并不是一所高等音乐教育院校,因为这所学校并不具备独立颁发高等教育学历的资格。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它的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而且主要培养目的之一就是获取高等教育学历,在这个层面上,它和一般公立艺术院校没有区别,所以不应当将其排除在我国高等院校流行音乐教育系统之外。并且,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的办学模式在我国民办音乐教育体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近几年该校迅猛的发展速度来看,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这所学校不会是唯一的民办高等流行音乐教育机构,后来者很快就会跟进。
下面,重点分析一下它的特别之处:
其一,学历特殊。由于民办性质,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无法取得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历文凭,只能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获得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这无疑使其在招生上面临着强大困难。为了拓展生存空间,2009年该校又与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学院合作,协助该校毕业生取得远程教育本科学历。2016年,其远程教育合作院校又增加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三所。这两种学历均可获得国家认可,可以直接参加普通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
然而,这种合作模式给了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的毕业生一个改变“出身”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办学成本的提升。
其二,学费较高。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虽然有着各种政策上的扶持,但是无法获得国家财政的直接投入。民办教育要想生存下来,学生的学费作为民办高校主要的收入来源必须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无法获得普通高等教育文凭,却要付出更多的学费,这个问题在本来教育成本就高居不下的音乐院校更为突出。从2016年的招生简章上看,该校多数专业每年学费为22 000元,最低的也要16 000元,明显高于公立院校的同类专业。
其三,重视实践。通过积极参加各种赛事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是国内高等流行音乐教育的共识。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除此之外,在实践方面还有一些更为积极的努力。
比如,该校提出要“注重全方位开放办学,实施全员育人战略,坚持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层次立体、知识复合、应用便宜、优势突出的办学特色”,“主要发展战略是把学生的培养目标锁定在传统艺术教育很难跟进的、目前国内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型专业领域。着眼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现代艺术人才的巨大缺口。通过拓宽思路、整合资源,逐步建立了以职业教育作为主要办学定位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
2000年以后,在艺术教育大规模扩招的同时,原来没有艺术专业的各类高等院校掀起一股开办音乐专业的热潮,甚至很多理工类学校也开设了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专业。
十余年来,音乐类招生早已从买方市场,即入学生源远大于招生人数,逐步转向卖方市场,生源不足现象开始出现。很多级别较低,办学质量较差,学校地处偏远的学校开始出现招生困难的情况。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在学费明显高于公立院校,又没有直接颁发高等教育文凭资质的情况下,仍然维持不断发展的势头,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此。这种明确表示以市场需求作为教育目的的实用主义办学模式,是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成功存活的保证,也是维系其进一步发展的命脉。
四、结语
从上述四所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这一新兴学科与高等音乐教育的传统学科相比具有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第一,发展迅速,但极不平衡。这四所高等艺术院校或处于地方,或属于民办。位居庙堂之上,处在音乐学院第一梯队的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至今并未设置流行音乐专业。并且,很有意味的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同时,考生在报考流行音乐专业时,似乎也并不是非常看重学校的“牌子”。
第二,社会参与性远胜于高等艺术院校中的传统学科。长期以来,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被群众视作高雅的象征,但是,高等院校流行音乐教育却呈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甚至以扩大社会影响力作为立命之本的状态。所有设置这一专业的院校,无不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教师、学生在各种级别的选秀、比赛、演出中的曝光率。
第三,从上述四所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院系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这一学科的教学设计规范仍处在草创阶段。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中探索,但是每个学校的经验却又独具特色。不过这些在传统学科中对于教育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的课题,没有阻碍流行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影响对于这一学科的教学质量评估具有决定作用,而教育体制内部自身的评价体系则严重滞后于其迅猛的发展水平。
总之,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专业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学科建设方面呈现出不少迥异于传统专业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是思考其背后形成动因的第一步。
注释:
①沈阳音乐学院所设相关系科名为“通俗音乐专业”。
②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于2016年正式更名为哈尔滨音乐学院,脱离哈尔滨师范大学,成为独立艺术院校。自2016年开始,其流行音乐专业暂停招生。
③本文关于各高等院校流行音乐学院(系)的数据、资料,均来自该院校官方网站。
高职院校院系 篇6
一、坚持一个导向——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二级院系一定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把“学生就业”作为院系工作中心工作, 并以就业这一中心为导向引导教育教学管理和产学工作的开展。
二、促进两个增强
一是要增强服务学生就业的意识。就业是学校的“出口”, “出口”畅, 则声誉好, 声誉好, 则“进口” (招生) 畅, “进口”畅, 则学校发展旺;反之, “出口”不畅势必影响“进口”, 没有“进口”带来的生源, 系部工作就没有根基和保障, 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都成了空中楼阁。所以二级系部必须充分认识学生就业工作对院系和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从上到下, 全员动员, 在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强化服务学生就业的工作意识。“不等不靠, 主动出击”的意识才能调动系部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就业工作更上台阶。
二是要积极增强服务学生就业的能力。要把对就业的关注和重视落实到增强服务能力的具体行动上。对二级院系而言, 要围绕学生就业主动调研,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如何开拓就业市场、如何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就业、如何改革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要、如何加大教职工的培养力度拉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如何针对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加强教育管理等都需要系部大胆改革和创新!对专职教师而言, 则要深刻理解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 提高双师素质和双师技能, 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教育管理行政人员而言, 则要积极投身就业推荐管理的全过程, 主动研讨、探索规律, 积极调整工作方法和思路。
三、要强化三个保障
一是就业机制 (建立) 保障。院系要根据学院就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建立科学的长效的系部就业工作机制。成立以系主任、党总支书记为负责人, 教研室主任、办公室主任、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干事为主要成员的系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系部就业工作的规划、指导和开展。同时, 结合系部特点实际, 特别是专业特色, 制定配套管理的制度, 如《系部就业工作管理办法》、《学生就业工作奖惩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就业 (实习) 单位调研制度》、《系部教职工联系就业单位制度》、《系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制》、《系部教师服务就业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系部教师增强服务就业能力培训制度》等系列制度。
二是就业队伍 (建设) 保障。院系要在学院就业处或就业指导中心的领导下, 建立一支积极投身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队伍。除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外, 要充分发挥系部专兼职教师的作用, 构建系部就业工作专兼职结合的队伍。建议以专业或教研室为单位组建若干就业工作服务分队, 将每位老师纳为成员, 力争做到每个教师既有教书育人的职责, 又有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的重任, 并通过上述制度的建立予以保障。另外, 还可聘请行业专家、重点联系单位领导、工作一线的能工巧匠组成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 从市场需求、岗位要求等角度加强系部就业工作的指导, 提高系部就业工作的科学性。以上三个层次队伍的建设, 必将对系部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是就业平台 (搭建) 保障。院系服务学生就业工作体系中, 要根据系部特点, 利用网络, 充分调动院系各种资源, 至少搭建3种平台。
第一, 构建学生就业指导平台。该平台可包括三大板块的内容: (1)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 核心竞争力 (职业能力素质) 的培养。 (3) 就业技巧和就业政策的指导。第二, 建立毕业生基本信息平台。根据以始为终的原则, 从学生一进校就建立个人电子档案。以学生的高考基本信息为基础, 通过不断完善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档案, 客观记录和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奋斗历程;在三年级时, 增加学生就业推荐表等资料, 记录学生的就业意向、需求、要求等, 提高推荐工作的针对性;同时整合推荐过程的记录、问题分析、指导措施、就业协议的签订等内容, 推进就业的公正和公平。这一平台可通过网络技术, 给家长、教师 (班主任、导师、任课教师等) 、系部、学校、用人单位等提供不同的权限, 更加便于交流、沟通和管理。第三, 建立用人单位 (或就业市场) 信息平台。 (1) 利用此信息平台, 及时记录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 (单位的基本情况、用人需求、协议签订情况等) 。建立完备的用人单位信息库, 以便加强与单位的联系、开展跟踪调查、了解单位动态需求、掌握毕业生的工作和发展情况等。 (2) 利用此平台发布毕业生信息。 (3) 推进产学结合,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的研究 篇7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在很多高职类院校逐步推广和执行,整体趋势很好,但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上还有很多现实问题没能解决好,如:院系两级管理的统筹规划不完善、办学主体不明确,忽视长远与协调发展、院系两级管理责权划分不明确,权力具体下放程度不确定、实验管理与协调困难、监督和评估机制如何制定等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高职院校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通过调查及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旨在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培养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 院系两级管理的定义
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通过学院把部分权力的下放,使系部成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系部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强其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局部的有效管理汇集成整体的最大效益,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种管理模式。
2 院系两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我们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运行的弊端进行一些细节调查:
(1)旧模式下,院级管理工作量较大,为一些繁琐的事务耗去很多时间精力(比如排课、实验安排、会议、各种专业技术问题的处理),而系里没有自主处理权,作用和优势也就难以突显。
(2)传统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深度和专业化程度上,难以实现。
(3)统一的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保证设施,使得学生没有进行创新实践的条件和资源配置,不利于新专业的开发。
(4)师资队伍结构不能优化整合,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对专业教师队伍水平提高不利。
(5)实验室老师所学专业与管理的实验室不匹配,造成管理能力不足或缺乏经验,所以只能人浮于事,简单应付。
以上这些细节显示,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呈现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出现许多小分区等的情况下,单一的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3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院系两级管理的统筹规划不完善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实施的关键在于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个别院校对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缺乏总体设计,过多关注注重判断改革中人、财、物的划分是否合理,而忽视了其与教学改革之间的联系及其在教学改革的目标完成情况中的作用。有些高职院校对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及时的纠正,改革也因此难以有效地推进。
3.2 办学主体不明确,忽视长远与协调发展
一些高职学院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简单地理解为院系两级在人、财、物管理上的分权和新的职责制度的制定,忽视了系部这个办学主体的长远发展。不少学校在管理体制中重视管理干部岗位竞聘,轻专业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致使许多教学骨干教师涌向管理岗位,影响了专业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工作。
3.3 院系两级管理责权划分不明确
有的院校虽然规划上是院系两级管理,但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还存在问题,权力下放程度很难确定,可能会存在管理交叉情况,比如教学资源的统筹规划、对外关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院校共享的实验实习设施等。个别院校选取一两个系部作体制改革的试点,试点过程结束就一刀切全部实施。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太适合院系两级管理的部门,比如招生困难的专业资源困乏情况,新上马的专业,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的调配出现困难,这些问题在系部显然很难解决。
3.4 实验管理与协调出现新困难
一是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使用问题无法得到妥善处理。二是各院系之间的教学设备如何分配与共享问题,特别是有些实验资源有各系共用情况不好解决,管理人员之间在交叉专业之间的协作办公困难。
4 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思考与建设
4.1 明确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以系为主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权力下移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最终要以系部成为办学主体,使其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主动创新和变革,独立行使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承担相应的各种责任。院级管理部门的职能由直接控制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管理,由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
4.2 院系两级管理要优化管理和监督资源,改革要把重点放在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上
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其积极性与创造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要以先进文化、办学理念等方面激发教职工,确定专业带头人、建立科研团队、选拔骨干教师并赋予一定的职责和权利。通过制定与实施目标管理制度、约束激励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以及督导、评估、考核等制度,实现从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的转变,院系应统一协调各系工作,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论证。
4.3 院系两级管理不能忽视实验室及实验教师队伍的管理
院级向系部下放管理权责,让系部管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及管理人员,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及培养方向,学院进行统一监督措施。根据各个教师专业特长人尽其用,发挥优势。
4.4 注重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把重点放在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上。院级方面应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系部应注重新专业与新专业教师的培养,在培养上要有针对性,培养的学生才有社会竞争力。
5 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实施的流程及方法
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旧管理模式的改革,这种改革必须要经过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教育观念的转变、制定新的院系两级管理模式、试点运行、具体实施、实施评价、正式实施等几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的建设:
5.1 专业建设及申报、专业计划的制定
(1)院教务处负责学院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对专业的审查评估,新专业申报工作的评估,专业计划的审核,重点建设专业的审核及经费审核。(2)系部主要制定本系专业建设,新专业和重点专业的申报,专业计划的制定,专业建设的经费使用等。
5.2 课程及教材建设的制定
(1)院教务处负责全院课程建设与指标体系建设,精品与重点课程的立项、管理、验收、拨发经费,对教学大纲编制和修订提出总要求,制定教材选用原则及审查等。(2)系部负责课程建设,教学大纲制定,重点或精品课程的申报实施,按要求选用教材。
5.3 师资队伍建设
(1)院级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人才引进工作,建立教师业务档案。(2)系部提出用人需求,上报学院。
5.4 教学运行管理
(1)院教务处负责教学及实践任务的统筹安排、教学任务统计、校历编制、课表协调、考试事项的安排及审查、教研活动的检查、教学质量的评估等。(2)系部负责课程安排、课表制定、教学、考试及实验管理及检查教学质量的考核等。
5.5 资金使用管理
(1)院级财务部门统筹负责各系部资金的分配与使用监督。(2)系部负责资金使用上报与使用情况。
5.6 学生管理
(1)院级设学生管理处,对各系学生管理统一协调辅导员分配,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与审查。(2)系部负责辅导员具体工作安排,学生管理细则实施、学籍管理与汇报等。
6 结束语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院系两级管理的统筹规划不完善、办学主体不明确,长远规划与协调发展、权力具体下放程度不确定,责权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将会得到较大改变,另外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完善也要随之推进,这样既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又可以量化管理,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必然会带来管理与教学水平上的进一步提升。
摘要: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为适应新的教育环境,促进自身更好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促使系部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院系两级管理改革要涉及许多问题,如何使院系两级管理模式能够顺利地实现,是改革与实施过程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改革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国锋.高职院校二级管理:运行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叶茂林,肖念.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张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8).
高职院校院系 篇8
一、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制度
当前各高职院的一级财务制度都比较健全,但二级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的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性。有些二级院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执行的随意性较大。另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各二级院的财务事项一般由二级院的行政人员兼任,大部分是非专业出身,专业思维的欠缺使其不能很好地按照财务制度的要求完成各项财务管理工作。
(二)二级院的各项经费支出真实性核查困难
高职院校在实行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时对二级院的各项经费支出都有具体规定,明确哪些票据可以报销哪些票据不可报销。但事实上,二级院在进行实际经济业务操作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经常会四处张罗不受限制的其他费用发票进行报销。校财务部门受人、物力制约不可能对经济业务的全程进行监督控制,对票据审核往往趋向表面化程序式,支出真实性难以核查。
(三)预算管理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性
校级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通常只是依据年度经费预算总额、各二级院系具体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人数等确定经费预算额度。对二级院各专业发展重点、具体经济业务特点很难顾全,因此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有效性。另外学校现行的财务管理对事前和事中管理比较重视,常忽视事后管理,对二级院的预算执行情况很少进行业绩考核和奖惩。
(四)院系二级财务分析及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多数高职院对校级财务分析、二级财务管理预算比较重视,很少关注二级院在经济业务具体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具体信息,有时即使触及也是泛泛而谈,缺少深入分析。另外,不少高职院将很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二级学院费用开支的项目上,不重视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对二级院的各类资金使用效益,也没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导致二级学院财务管理水平的好坏高低一个样,从根本上影响办学效益。
二、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现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集权管理模式
集权管理模式即“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该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集中现有的财力,统筹高效地完成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不足是由于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重心在集中使用与管理上,其势必导致管理僵化,缺乏灵活自主性,极不利于二级院自我发展能力的激发。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经营规模较小、年度资金流量不大的高职院校。
2、分权管理模式
分权管理模式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该模式有效地考虑了二级院的整体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二级院系财务与事权的统一,有助于调动各二级院系自主理财的积极性,树立增收节支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其不足是学校下放财务管理权,易造成办学经费分散到各二级院,对学校整体财务资源的调配产生不利影响。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经营规模较大、财务关系明确、财务制度健全、学院年度资金流量很大的高校采用。
3、两种财务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般认为,集权管理模式有利于保障高校的办学经费向教学、科研、实训等重点人才培养工作倾斜,有利于保证学校财务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的执行;但其不利于调动处于教科研一线的二级院系的积极性。而分权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二级院提高自己经费的使用效率,做好日常财务管理收支工作;但其容易使各二级院系只重视本部门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学校整体的利益,从而削弱校际间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模式时务必要把握好“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间的平衡,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重构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坚持“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的原则;坚持“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和利益机制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财务上保障的原则;坚持与高职院校本身的管理体系、发展模式相适应的原则;坚持与市场经济大环境相适应的原则。
三、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创新
(一)健全完善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院系二级财务管理体制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模式。该模式特点是学校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财务支出和资源配置;各二级院要依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二级院财务制度具体实施细则;各二级院要建立操作层面的财务规定;各二级院要在学校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进行具体经济行为。该模式对于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改革,调动二级院工作的积极性,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以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为依据制定具体的学校和二级院两级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各自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责、权、利。首先,要在学校层面建立统一的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其次,校级财务部门要制定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学校及二级院财务管理办法;第三,二级院要结合自身需求和可能,在学校政策和规定范围内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第四,各二级院要根据“相对独立核算”要求,建立操作层面的财务会计制度如差旅费报销规定、报账具体细则等,并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
(三)建立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预算管理机制旨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明确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预算管理制度化。首先,要依据“事权与财权、责任与利益”相统一原则在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由学校和各二级院系分级管理预算;其次,各二级院系要在年初根据部门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选择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本级财务预算。编好的预算必须经二级院领导班子充分讨论通过后方可报送校级财务部门,通过专家审核、学校党委会审批后方可实施;第三,校级财务部门要做好预算的监督控制,严格控制预算支出。预算一经审批通过就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或个人都不能随意超预算或调配预算;第四,二级院要会运用预算手段有效控制财务开支。
(四)确定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二级院系经费管理原则
第一,依法管理的原则。高职院校各二级院发生经济业务往来时,经费使用必须遵守国家、学校的财经政策和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费用开支标准;第二,统一领导的原则。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的各项经费预算必须统一纳入学校的财务收支计划;第三,专款专用的原则。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的各项经费支出原则上要按指定用途使用,不允许私自挤占、挪用。除发生非人为不可抗拒因素,要求必须进行调整的各二级院可按程序先提出申请、上报学校、经财务部门审批后再执行。第四,勤俭节约的原则。各二级院系经费使用时要坚持勤俭节约原则,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精打细算严格把关,保证科学、高效、节约的使用资金。
(五)建立健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二级院系经费运行机制
为了减轻各二级院系财务核算的工作量,各二级院可不设置财务机构,其所有财务会计活动由校级财务部门负责办理,二级院系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专职财务联系人。其主要负责与学校财务部门进行财务活动的沟通联系;负责完成登记二级院系收支辅助帐及预算指标明细账;负责办理二级院系的款项申请、完成日常报销活动等。二级院的各项业务支出要严格按预算执行,不允许出现超预算列支或无预算的列支项目;各二级院也要保证每笔业务发生都有合法有效的原始单据、杜绝虚报冒领和以领代报。
(六)建立业绩评价机制,对二级院实行绩效考核
要进行有效的二级财务管理,必须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机制对二级院进行年度绩效考核。具体考评指标包括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指标、自筹经费的能力指标、经费使用的效率指标、科研经费的评价指标以及遵守财务规章制度情况的考核等。
为加强二级院建立服务社会的意识,社会效益、社会影响力也可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以实现二级院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与此同时对高职院校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现状,阐述了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二级院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二级院经费支出的真实性核查困难、预算管理不完善及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文章遵循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的基本原则,从建立完善的院系二级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制度、预算管理机制、院系经费运行机制和业绩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创新型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茜.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有效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4
[2]储昱.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研究[J].时代金融,2012;5
[3]邵一鸣.关于高职院校实行二级财务管理的探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4]黄丹心,林永芳.浅论二级单位财务管理--以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13
[5]季东.完善高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28
[6]郑丽珠,郑彩云,秦顺红.关于完善校院二级财务管理体制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10;12
[7]张海燕.试论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模式[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
[8]金宗友,杨军妮.高校二级财务管理的构想--基于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分析[J].当代经济,2011;3
[9]王刚.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模式初探[J].财会通讯,2009;7
高等院校院系档案管理创新探索 篇9
1 改革前档案管理情况
进行本项目改革之前, 院系档案管理比较混乱。虽然教学管理文件和其他行政管理档案已经进行了分离, 教学管理文件和行政管理档案均较为混乱不堪, 缺少条理性。相关领导对档案管理比较轻视, 档案意识比较淡薄。由于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 现有办公室人员职责不分, 不但要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同时也兼职行政秘书和教学秘书的工作。由于档案管理人员非专职人员, 没有受过正规的档案管理教育, 其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难以适应专业档案管理的需要, 特别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档案的信息开发和编研工作。
2 档案管理改革
为迎接2005年教育部对中原工学院教学水平评估和2006年建设部对中原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评估, 中原工学院能环学院对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大的调整,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对档案管理改革情况叙述如下。
2.1 确定重点, 健全制度, 力求信息化
能源与环境学院共5个专业, 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成立于1982年, 历史悠久, 目前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而其他专业中历史最长仅为2002年,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师资、学科、实验等方面明显强于其他专业, 档案资料都远多于其他专业, 特别是2005年教育部对中原工学院教学水平评估和2006年建设部对中原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评估, 均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重点, 因此档案管理时分配更多资源如人力、空间来分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档案管理, 以更合理完善档案的资源管理。
根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办法》, 中原工学院制定了《中原工学院教学院 (系) 档案资料管理办法》, 对教学系部教学文件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整理要求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 能源与环境学院制定了《能源与环境学院档案资料管理办法》, 以确定档案的管理办法及分管制度, 以明确档案管理的依据。
为顺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减轻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学院专门购置了由清华大学研制开发的教务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实现学生网上自由选课, 自动排课, 自动建立学籍档案, 教师可以远程登陆输入学生成绩, 学生也可以方便地查询自己的课程成绩。通过引进信息化操作平台, 有助于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2.2 强化管理、明确职责、提高素质
学院明确了主管院长———办公室主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三级档案管理体系。主管院长主要负责全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宏观方面, 以及与其他院系之间的档案交流与沟通;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全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具体方面, 以及在各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档案管理人员包括有两个教学秘书和一个行政秘书, 其中一个教学秘书主要负责教学具体工作, 一个教学秘书主要负责研究生相关事务, 行政秘书主要负责办公室的行政工作, 相应的教学档案、研究生管理档案、行政管理档案由具体负责人员负责整理归档。学院明确每个办公室人员的岗位职责职责, 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更扎实进行本职工作, 更好地熟悉相关的业务, 训练更过硬的业务技能。
有鉴于现有的行政秘书和教学秘书均非档案专业毕业的现实, 能环学院每年抽调一名办公室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档案管理培训, 该档案管理培训注重学员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统计、编研和利用培训, 使培训人员学会档案的一般管理原理及各类档案的具体整理方法, 以尽快适应档案管理岗位工作。经过档案管理的专业培训, 目前能环学院的行政秘书和教学秘书均能胜任档案管理工作。
2.3 明确范围、加强收集、妥善保管
能环学院把院系档案分为教学档案、研究生相关档案、行政管理档案, 教学档案分为教学管理文件档案、教学运行档案、学生学习档案。研究生管理档案分为研究生教学管理文件档案、研究生学习档案、研究生教学运行档案。行政管理档案分为教师业务档案、文书档案、业务管理档案、专业建设档案等。
定时收集相关档案, 对平常产生的档案资料要及时归档, 特别对关键时段如学期初、学期末、年终、评估结束等时间, 不仅要认真整理收集清点, 而且要归纳总结, 避免遗忘及出错。如有欠缺, 需要及时追缴。收集档案时应当面检查验收, 签字或盖章确认。不符合要求者, 应拒绝接受, 并限期整改补交。并把教学档案的收集模式常态化、定时化, 形成教学办公室的习惯坚持下去。
对档案资料制定合理的保管制度。院系档案原则上保存年限为5年, 但部分行政管理档案可视情况延长保存年限。档案保存时, 应按模块和便于查找的原则分门别类, 首先确定大类, 按教学档案、研究生管理档案、行政管理档案来划分, 然后对这三类进行分别细化归类进行保管。对于无法确切分类的档案, 应根据实际情况, 有类设类, 无类的留空, 也可适当进行合并。相同内容置于一处, 并编写目录以便于日后查找。对于便于装订的、短时间内无需增加的档案, 应装订成册, 便于保管。对于无法装订或持续增加的档案, 应置于档案盒中, 档案盒内壁上添加该盒子内档案的目录。
3 档案管理改革
经过上述档案管理改革, 本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档案资料、学生学籍资料等材料井然有序、资料齐全, 多次受到学校领导的表彰。在中原工学院档案工作检查中, 我学院近三年两次获中原工学院一等奖, 并受邀在教学档案工作会议上介绍了我学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同时由于档案管理等工作的有力支撑, 2005年中原工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的教学水平评估, 2006年和2011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两次均顺利通过建筑部组织的专业评估。
摘要:以中原工学院为例, 对具有典型院系代表的能源与环境学院进行了档案改革创新探索, 包括有:确定重点、明确依据、力求信息化, 强化管理、明确职责、提高素质, 明确范围、加强收集、妥善保管等工作, 取得了突出成绩, 为多次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教学水平评估、建设部组织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评估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可靠保障。这些管理创新可为其他高校院系档案管理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高等院校院系档案管理,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杨笑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规范化问题研究[M].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 1, 126~127.[1]杨笑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规范化问题研究[M].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 1, 126~127.
[2]杨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创新探析[J].云南档案, 2010, 11, 50~51.[2]杨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创新探析[J].云南档案, 2010, 11, 50~51.
高职院校院系 篇10
地方性高等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和整体化趋向,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概念、方法和手段上都已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鉴于文科院系动手能力要求低的特点, 文科院系的实验室建设有其独特性, 值得予以探讨和重视。除了传统的理工农医学科类以外, 也应该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室建设范围应该拓宽, 并进而形成了充分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色的文科实验室, 提高文科院系受教育者在实践中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提升技术实践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熟练运用现代科技解决人文学科中的实践与管理问题。实验室在担负这一培养的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科院系的应用能力培养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都有理科院系有很大的不同,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学上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我们一般谈的文科院系主要是指文学、语言学、历史、文化旅游、法律政治、教育学、外语、音乐、美术、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院系, 积极探索文科院系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职能, 创建规范化的实验室, 是一项重要工作。
二、目前文科院系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对于文科院系实验室的建设是否还加大力度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 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已经要求我们重视, 但是过去有些为题一直没有解决好, 例如:实验技术队伍薄弱, 实验教师学历偏低, 职称结构偏弱, 实验室规模偏小, 利用率偏低。由于实验室按学科分割, 出现实验规模小而全, 利用率率不高。实验课不能紧跟市场与实际的变革, 实验项目变化不大, 学生实验的兴趣低;这样将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当然, 实验教学经费的紧张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一) 校方重视不够, 文科实验室建设力度较弱
某些学校在观念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授课轻实验、重理科轻文科的习惯, 他们认为:学校是教学单位, 只要搞好教学就行了, 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搞实验室建设。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的偏差和对人才素质的培养缺乏一种整体的观念, 直接影响到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例如“财务管理学”这样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某高校在整个教学安排上, 竟然没有要求开出实验课。
在实验室资金缺乏的情况下, 往往先解决理科实验室的建设, 但文科院系实验室建设就受到一定的挤压, 例如文科实验课开出率低, 管理职责不清, 实验教学人员素质不高等, 严重地影响了文科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 降低了文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 对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
实验指导教师学历、职称偏低。由于一些领导对实验室的建设并不很重视, 把实验室归入教辅类, 当作教研室的附属物, 致使文科实验教学人员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个人晋升等方面处于弱势。这样, 挫伤了文科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 实验课时课酬一般稍低 (例如工作量打折) , 专任教师开出实验课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诚然, 一些文科实验室实验人员在工作中有时也存在应付现象。实验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是不能较好地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的。
(三) 实验室设置有重复建设及利用率率不高的现象
我国高校的实验室一般按照专业课程进行设置, 而文科尤其是经管类有交叉学科。按院系设置实验室有明显的缺点, 一是院系一般忙于理论教学, 往往疏于实验教学和学生课余实验的管理。二是相互协作少, 各顾各, 资源共享不方便, 不能其有效发挥作用, 甚至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
(四) 实验室日常管理保守、封闭, 提供的课外服务较少
实验室除了上课, 很少处于开放状态。既不面向其他院系的学生开放, 也不向本院系没有实验课的学生开放。这样做虽然节省成本, 但是会造成实验室资源的闲置时间过长, 也不利于学生学习, 实验室没能成为学生演练的场所。
三、改善文科院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途径
文科院系采用理论教育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的方式, 其目标是培养经管文史专业的劳动者和相关管理人员。
(一) 校方应加强对文科类实验室建设的重视
地方性院校的文科院系的教学目标应趋向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由于文科学生就业去向多以白领职业为主, 文科院系的实验室在完成对理论教学的辅助时, 更应该为学生日后就业的实操技能提供培训。文科实验室的实验人员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实验室人员的培养, 发挥实验人员在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实验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二) 改善实验指导人员的素质结构
实验教师应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动手能力的复合型教师。加强现有实验指导的培训, 抽调教学队伍中实践水平强的教师充实到实验室。在薪酬方面要想理科实验室靠拢, 以人为本, 调动文科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 改善文科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文科实验更多地依靠电脑软件的模拟, 而不像理科实验室那样的设备操作。因而, 电脑模拟的作用其实可以满足若干院系的使用需要 (例如经济和管理类可以同样使用ERP系统) , 这样校方就应该通盘考虑、集中建设、统一管理。
建立文科综合实验实训中心, 统筹相关资源, 理顺各系部之间的关系, 实现资源共享。把实验室办成既是理论教学辅助场所, 又是学生的实验实操平台, 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为学生“练武”的场所。
关于实验室的开放问题。文科院系实验室按上文整合以后统一管理, 从而有条件向所有的文科院系学生开放, 以及在课余时间开放。尤其是改进了信息管理系统以后, 可以建议在系统中加入学籍管理控件, 使任何选修相关课程的学生, 不分文理, 都可以按预先分配的权限使用实验室。实验室的开放既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空间和资源, 又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高等院校中文科类的实验室的建设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并且在建设过程中注意协调需要、通盘安排, 使资源有效地利用, 努力做好文科实验工作, 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文科应用型人才,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茂楠.文科综合实验室建设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