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高职院校

2024-10-06

旅游高职院校(精选12篇)

旅游高职院校 篇1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是旅游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属于岗位基本学习领域,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现状对于授课老师的素养提出了挑战。如何深入分析《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环节, 并且深入浅出达到良好的传授效果, 成为一个亟待探究的基础性问题。

一、课程设计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是以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为目标。本着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思路, 基于旅游企业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的理念设计课程, 组建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 制订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创新教学模式, 有效组织教学。对《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进行职业化教学设计:《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是以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为目标。本着校企合作共建《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的思路, 基于旅游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设计课程, 组建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 制定编写《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对《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进行职业化教学设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本, 以项目模块的顺序排列的教学安排, 然后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政策支持、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保障机制, 树立以课程为主线, 以能力为核心, 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要素的全面发展理念, 积极有效地提高《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标, 最终实现远程教学。

二、教学设计

本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 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发展旅游工作的职业能力。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要求, 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组织编排, 确定6个学习情境:即基础理论学习情境、基础礼仪学习情境、社交礼仪学习情境、饭店礼仪学习情境、旅行社礼仪学习情境、空乘礼仪学习情境, 28个训练项目 (实训任务) 。

(一) 教学模式的设计

教学模式的设计。本课程创新采用“项目+节目编排”教学模式, 融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项目 (任务) :指的是《旅游社交礼仪》课程以项目导向为原则, 共设计出28项职业化训练项目 (实训任务) 节目编排:指的是《旅游社交礼仪》课程以创新性和可行性为原则, 围绕模块中心内容设计了6个礼仪综合节目的主题, 要求学生分小组团队创作、编排、演绎, 将实训项目串联起来。

(二) 校内教学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以实训课为主, 理论课为辅, 采用“项目+节目编排”式教学模式。总课时为36学时, 实际教学32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 实训教学30学时, 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比例为1:15。

(三) 校外教学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的校外教学以“社会实践服务体验+旅游企业职业体验”模式开展。一方面,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各界开展的礼仪接待活动, 让学生拥有真正的社会实践服务体验;另一方面, 组织学生参加旅游企业的顶岗实习, 让学生拥有真正的旅游企业职业体验。将校内教学延伸拓展到校外教学, 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实施

(一)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旅游社交礼仪》是基于以实际训练为主的课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 以行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标, 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期望学生们能完整地、彻底地用手、心、脑等多种感官来学习, 同时追求学生的专业技能、方法能力、业务能力和社会能力, 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能胜任相应的工作。目前, 遵循行为导向教学理念而采用了节目编排、项目训练、示范讲解、分组训练、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多媒体图片视频展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效果十分理想。

1.节目编排。本课程以节目为驱动, 项目为导向开展教学, 围绕模块中心内容设计了6个礼仪综合节目的主题, 要求学生分小组团队创作、编排、演绎, 将实训项目串联起来。

2.项目训练。本课程设计了28项职业化训练项目, 要求学生准确掌握训练要领, 并能标准演示。学生通过项目训练, 塑造成为高素质的旅游业人才, 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示范讲解。本课程是一门“项目+节目编排”的典型性实训课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每项训练项目都需做出标准示范, 并准确讲解;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给予指导、点评、纠错、总结。因此, 本门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示范讲解能力。

4.分组练习。学生每8~10人成立一个训练小组, 在项目训练和节目编排过程中, 小组要共同训练、共同创作、共同编排、共同演绎、共同完成模块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5.角色扮演。由于学生缺乏社交经验和服务工作的经验, 如果只采用理论讲授会枯燥无味, 学生也缺乏互动, 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礼仪在社会交往中、在旅游服务中具体应用规范的掌握。所以在实务部分的教学中, 往往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由学生自己设计场景, 自己参与其中, 扮演不同的角色, 让他们去体验、去思考、去总结归纳、去评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不仅掌握了礼仪的应用规范, 而且提高了他们对礼仪的服务功能、交际功能的认识, 也提高了他们对《旅游社交礼仪》课的兴趣。

6.案例分析。教师进行模块教学时, 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都设计了相应的案例, 这些案例均来自真实的工作和生活, 并且时效性较强。由案例引入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通过分析讨论总结出相应的规律, 学生由此获得理论知识。另外, 在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中收纳了多方面的案例分析题, 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7.多媒体图片视频展示。通过声光电的配合, 将抽象、复杂的内容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 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

以现场训练教学为主, 理论教学为辅, 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 灵活的运用礼仪节目编排、课堂示范讲解、集体与个体现场训练、多媒体教学等方法传授有关礼仪方面的知识。以项目导向为原则, 以“项目+节目编排”为教学模式, 采用“提出实训项目→布置任务→示范操作→讲解要领→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学生再练习→教师总结”的教学手段, 从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拓展, 实现从理论水平到应用能力的质的飞跃。

对于小型实训项目, 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 大型实训项目提前一个月布置任务, 并向学生提供除教材以外的教学参考书, 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和准备。

参考文献

[1]张俊.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探索[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2]盛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探索[J].科技信息, 2007 (29) .

[3]黄英.建立新型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教学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

旅游高职院校 篇2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两种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团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旅游市场的需求。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两种错误的目标模式:一种是片面强调人才的高层次,以理论教育为主,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一种是以业务技能培养为主,培养服务操作型人才。前者往往按综合性大学模式办学,以培养高学历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差;后者则主要按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式办学,面向旅游企业,培养适用性的人才,学生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既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综合性特点,又要针对旅游行业不同的方向有所细化和区分,使学生既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知识平台,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不是简单地对各个方向知识课程进行累加,否则会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含混不清,对人才的定位也失去方向。

(二)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学不致用

目前许多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开设的课程与旅游管理业务的需要联系性不强,导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专业尚处于初创和发育阶段,我国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大多数是由其它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如历史专业、地理专业、管理专业等,其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此外,旅游业是迅猛崛起的朝阳产业,日新月异的旅游宏观环境变化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促使知识的更新,使得旧的知识体系不断面临修改和扩充,也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知识的使用性不强、理论落后实际的现象,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特点。

(三)师资队伍缺乏实践

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学历,有一定理论知识,但缺乏行业的实践工作,缺乏过硬的行业岗位技能,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少,行业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而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它的实践性、经验性的特点特别突出,不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新情况、新理论和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汲取新的知识并应用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制约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二、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确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特点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地处长江三角经济发展带,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服务连云港以及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该区域旅游业发展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深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学生与员工的角色、教师与行家的身份、课堂与岗位的标准、教学与生产环境的融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

重视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总体素质和能力。可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学习考察,到具有不同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进行访问、进修,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技能。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学术交流,与旅游界利用多种渠道接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能及时掌握旅游管理的最新动态。

(三)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手段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对现代化教学要求较高,课程教学应该尽可能引入一切先进的现代教学设施和设备,如投影仪、多媒体、外购与自制的CAI课件、电教片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信息。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创新。

为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应改变传统的讲演式、注入式教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场景教学、课堂讨论、演示教学等,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处理好灌输和引导、讲授与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向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创新。

高职院校旅游法规教学的创新思考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旅游法规 优化策略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前旅游现状和本校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旅游法规课程的教学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旅游法规的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旅游法规教学的重要性

1.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亟须依法治旅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随着国际旅游、国内旅游需求的日益旺盛,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旅游法制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1985年《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我国旅游业正式步入了法制轨道。随后100余部旅游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比如《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基本建立了我国较为完善的旅游法制体系。依法治旅也成为我国旅游部门、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的共识。

2. 旅游从业队伍的发展

据统计,2009年底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200万人,若加上间接从事旅游业的相关人员,旅游就业人员总数达到了5000万来人,而在旅游从业人员中,高职院校输送的旅游专业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2009年底,全国开办旅游专业的高、中等院校有2000来所,旅游专业学生80余万人。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院校和旅游专业学生也越来越多,在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技能培训时,必须加强其旅游法律法规的教育。

3. 旅游侵权事件频发,需要加强旅游专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违规经营、旅游侵权事件时有发生,旅游者的投诉也逐年上升,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国内旅游发展中,旅游需求旺盛与旅游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旅游诚信危机;在国际旅游方面,入境、出境旅游突飞猛进,但各国的旅游法律制度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都需要我国的旅游从业人员了解国家的旅游基本方针、熟悉我国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旅游法规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旅游课程体系设置较为混乱

在旅游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被分成许多具体的专业,比如旅游管理、旅游外语、旅游酒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等。在这些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安排了《旅游法规》或《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但各个专业中的旅游法规教学却有做不同的教学安排。

旅游法规中涉及我国旅游业合同法规范,旅游经营管理法制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管理等相关内容,这些都要求旅游专业学生在掌握旅游技能的同时,也应了解必要的旅游法律法规。但在教学过程中,《旅游法规》课程往往作为一门教学任务安排在第一学期,在这个学期,学生对其所学旅游专业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知半解阶段,对旅游业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旅游法规,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有的专业将《旅游法规》教学放在最后一个学期,这时便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学生在实习时,还未接触到旅游法律法规,因而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可能会因缺乏必要的旅游法律常识而出现违法违规的现象,如学生未经旅行社委托私自接团,或将导游证借与他人等。

2. 旅游法规教程选用不规范,教程内容较为宽泛

目前,各旅游高职院校选用的旅游法规教材主要有《旅游法教程》《旅游法规》《旅游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作为高、中等院校使用的教学教材,比如《旅游法教程》《旅游法规》;另一类是考试类教材,比如《旅游法规常识》《旅游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另外,针对考试类教材还配备了辅助性的习题集,比如《旅游法学案例》。

但从上述可供参考的旅游教材来看,符合高职旅游院校学生特点和我国旅游现状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比较缺乏。同时,《旅游法规》课程多为通用性的法律条文和单行法律,侧重理论教学,缺少典型的旅游案例教学,甚至作为教学教材选用的部分旅游法律法规早已停用,教材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无法满足当前旅游专业的旅游法规教学需要。

3.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教学方法落后、单一

旅游法规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法学性,作为非法学专业的旅游专业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

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广泛,学生基础不平衡,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大多会因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产生畏惧感,容易失去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每门课程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而对于旅游法律法规而言,担任旅游法规课程的教师大多不是法律专业,旅游法规课程的教学也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紊乱、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无法增强学生学习旅游法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旅游法规教学的优化策略

1. 明确旅游法规课程的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高职院校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基地。培养高素质、高实用性人才,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在旅游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旅游法规课程便成为旅游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旅游法规解决旅游实际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旅游法规课程安排上,要在学生对我国旅游现状和旅游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进行旅游法规的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学生特点和旅游专业的教学规律。

2. 精选教材,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参考资料,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合适的旅游法规教材。

当前高职院校旅游法规教材有许多不同的版面,每种版本的教材都有其好的地方,也有其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在旅游法规的教材选用上,应以任课教师的教学讲义为主,并选用一到二本旅游法规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大力提倡在旅游法规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搜索需要的学习资料。

目前我国旅游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单纯依靠现有的高职旅游法规教材,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还可能因教材本身具有的缺陷对学生造成误导。比如,很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是2007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政策法规》,这本书说援引的法律法规都是2006年以前颁布实施的旅游法律法规;而在2009年初,国家出台了《旅游社条例》,该条例对以往一系列的旅游法律法规进行了修改,但在该教材中却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使用该教材很容易产生对学生误导的现象。

此外,由于旅游法律法规教学要兼顾旅游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本来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更是一个难题。因此,必须要加强旅游法规教材建设,完善旅游法规教材体系,及时更新教材内容,鼓励学生要多了解现有的旅游法律法规,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

3. 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旅游法规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坚持多元化原则,各个高职院校可结合各地的旅游资源和本校学生特点来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多采取多媒体教学、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采取讨论法教学时,要采取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讨论,比如,《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导游在带团过程中不得以任何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但在实际旅游过程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应如何避免?针对这个问题,要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同时,在旅游法规教学中,要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旅游法规教学质量,已成为了当前旅游界广泛讨论的重要课题。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要加强旅游法规教材的建设,选用合适的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旅游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富城. 国外旅游立法对我国旅游立法的启示[J]. 观察与思考,2007.

[2]彭姣飞. 论旅游法规的案例教学法[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 篇4

一、当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现状

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离不开学校的系统教育和专业的实训实习。目前, 我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最低学历只要求中专或高中, 因此旅游专业从中专 (职高) 、高职高专到本科, 甚至到研究生都有开设。不管哪个层次的旅游专业, 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 专业不独立, 定位模糊

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没有真正独立, 专业特点不明显。相当多的院校将旅游专业放在外语类学科开设, 叫“商务英语 (导游方向) ”或“旅游日语”等专业, 这种做法明显不符合旅游专业的要求, 也说明对旅游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的认识比较模糊。学校的初衷是好的, 认为学生在学习某种外语的同时, 还能够学到旅游专业知识, 就业时选择面会更宽一些。殊不知, 这样设置的结果是学生很可能什么也学不到。外语和旅游的学习方式、学习规律有很大差别, 到底是学外语, 还是学旅游?旅游专业相关课程很多, 不专门、系统地学习, 再加上不能保证学时, 就很难学好。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专业的毕业生, 最好的就业方向是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 而一般认为旅游相关行业除了包括旅游企业 (旅行社、旅游公司等) , 还应包括旅游景区、景区宾馆和饭店等。而目前, 大多数设置旅游专业的院校, 开设的课程多侧重导游方向;部分将旅游专业放在外语学科设置的高职院校, 只开设导游资格考试的三门课程———《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和《导游法规知识》, 导游方向开设的课程严重不足, 更别说其他相关课程了。还有一些院校对人文素质积累、身体素质提高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基础课程不够重视, 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知识面狭窄、专业适应性普遍较差。

3. 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要求旅游专业教师自己的实践机会要多。单纯的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是不能胜任旅游专业的。

除此之外, 目前旅游专业还存在规模盲目扩大、不重视课程改革 (实训实习比重偏小) 等问题。

二、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的建议

加强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专业能适应社会需求, 同时具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要表现为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扎实、毕业生有很强的专业能力。结合上述对旅游专业普遍存在问题的分析, 笔者认为, 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应做到以下五点。

1. 正确进行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前提

完整的专业定位至少应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层次定位和专业规模定位三个方面。

(1) 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 以“重技能, 宽知识, 懂管理, 能创业”为专业特色, 以强化学生的旅游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 努力构建知识型、素质型和技能型人才。结合这一培养目标, 旅游专业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以实现学校与旅行社、旅游景区宾馆等旅游单位的“无缝对接”。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讲解、交流、沟通能力, 还要有很强的运用政策法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旅游行业较强的专业性要求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语言只是从事这一专业的基础, 如果具备某种外语能力, 可能工作的层次就会更高、工作的选择空间就会更大。那些将旅游专业放在外语学科开设的高职院校, 基本上都是将旅游专业定性为外语专业, 外语课程教学占用大量课时, 学习旅游专业课程只是在校生为多获得几个证书而作出的选择之一。如果只学习三门导游资格考试课程, 即便通过导游资格考试, 也是很难胜任导游工作的。从专业特征和专业基础来说, 旅游专业独立设置或至少设置在地理类学科或者是文史类学科是符合专业规律的。

(2) 关于专业层次。旅游属于服务性行业, 虽然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但并不是说学历越高越好。从旅游从业人员所必需的讲解能力、沟通能力、政策法规运用及营销、管理等能力的要求来看, 大专层次 (高职高专) 开设旅游专业比较合适。中专 (职高) 层次, 学生的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尚不扎实, 旅游专业所需的讲解、服务技能等很难学扎实。本科及以上层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虽然旅游行业也需要研究、创造, 但总的来说主要还是技能性的服务工作。如果本科和中专都大量开设旅游专业, 市场上就会出现本科层次的导游、饭店服务人员和中专层次的导游、饭店服务人员一起竞争, 而这些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3) 关于规模。有些高职院校只看到旅游行业是新兴行业、发展迅速的表层现象, 就认为旅游专业规模越大越好, 招生越多越好。其实, 这也是对旅游行业特点没有正确认识的表现。旅游业务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际关系的好坏, 这就决定了在我国很难出现国外那种规模庞大的旅游公司。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每家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也少。据统计, 目前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的旅行社占有很大比例, 所以每家旅游企业吸收的旅游专业毕业生也不会太多。针对这一特点, 旅游专业的规模不应太大, 每届一至两个班, 每班学生也不应太多, 三四十个人最好, 这样的规模也符合该专业的教学特点———实训教学比重大的要求。

2.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前面已经分析, 旅游专业的就业方向除了旅行社等旅游企业, 还包括旅游景区的宾馆、饭店等单位。目前, 旅游专业开设的课程多侧重于旅行社的工作 (导游) 方向, 其他与旅游有关的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方面的课程开设太少。比如, 在外语类学科中开设的旅游专业, 连基本的导游方向的课程都开设不足 (绝大部分时间开设的是外语课程) , 导致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狭窄, 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不强, 难以形成宏观视野, 无法站在应有的高度分析问题。对旅游专业来说, 比较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当包括导游方向课程、酒店管理方向课程和烹饪方向课程三个方向。可采取两个方向的课程为必修课, 一个方向的课程为选修课的方式开设, 这样,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找准自己的侧重点来有的放矢地学习, 修满学分也不难。同时, 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 不论是做导游, 还是从事餐饮服务等工作, 礼仪、口才、交际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 因此要重视礼仪、口才训练、职业道德等基础课程。

3. 紧贴课程实施实际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职业教育教学是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育, 职业教育下的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专业实践教育要求更高。如果一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正面灌输, 学生被动接受, 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 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很难养成。很多专业, 特别是理工类专业建设、发展往往是实训室投入力度大, 而教育经费不足。旅游专业则可以不受这一制约, 实训场所主要是旅游景点的现场讲解、宾馆及酒店的服务实习等, 实训场所投入少而成效显著。因此, 旅游专业教学应当采用“开放式”“走出去”的教学方式。以导游方向为例, 导游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 其中面试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景点讲解能力, 当然还包括考生的形体、礼仪等。考查的景点是当地主要景区的景点, 如果不现场走点模拟讲解, 光靠死背导游词是不可能讲好的。

办好旅游专业, 要特别重视实习、实训教学。要依照行业标准规范, 不断改革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方式。旅游专业教学要使教学场景真实化, 通过集中教学或专题教学, 采取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 真正实现对学生技能的“零距离”培养,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现场, 模拟技能。目前, 开设旅游专业的高职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中毕业后参加的三年制高职高专学习, 一种是初中毕业后参加的五年制高职高专学习。对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而言, 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 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相对扎实, 应在二年级上学期报考导游资格考试或餐饮、酒店服务管理类资格考试, 二年级下学期正值旅游旺季, 各旅游单位普遍缺人, 这是很好的专业实习机会;到三年级上学期旅游淡季时, 再安排学生返校继续学习, 这时也是聘请旅游行业优秀工作人员到校上课的好机会;最后一学期 (仍然是旅游旺季) , 学生可进行毕业实习、选修学分和撰写毕业论文。对五年制高职高专学生而言, 因为入学时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实习安排应推延到第三年后。旅游专业应强调两次离校实习, 中间回校, 除了继续学习尚未学完的课程以修满学分外, 更重要的是总结实习、实训的经验教训, 查漏补缺。那些将学生在最后一年都放出去做一次长期实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保证

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是因为教学改革主要由教师来落实。为适应旅游专业的教学需求, 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普遍缺乏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专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 但这不是问题之所在, 问题是对行业缺乏了解, 缺少专业实践技能和实务经验。旅游专业教师是要求“双师型”的, 教师自身也是兼职导游, 在节假日要多带团, 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旅游行业所需,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条件允许, 学校应当鼓励教师课堂教学岗位与专业岗位轮换, 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学校还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旅游有旺季和淡季, 在旅游淡季时可以邀请旅行社经理、优秀的导游等到校讲授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营销、旅游心理等课程, 他们所讲授的课程或许不规范, 效果却非常好。

5. 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的亮点

鲜明的专业特色是专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招生及就业情况良好、办学社会效益明显的关键。在专业定位明晰、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师资水平较高的基础上, 紧密贯彻人才培养“三联系” (即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实验、实训与岗位需要的资格证考试相联系, 学校教学与社会用人单位相联系) , 把教学效果通过“三高” (即资格考试高通过率、学生的高就业率、学生对社会的高适应性) 表现出来, 形成“三结合” (即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 学校、行业、社会相结合, 学习、应用、创造相结合) , 这就是旅游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结语

旅游业是一种朝阳产业,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 要不断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以行业需求为中心, 从专业定位、教育教学、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改革, 积极推动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以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人们从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的坚实跨越。

旅游高职院校 篇5

—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

谢青玉(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中牟 451450)

摘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占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其中有82%的学校设立了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现阶段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实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构建

本文在总结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作用的基础上,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存在于教学内容、形式、条件、考核和管理等几个方面。基于此分析及对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典型模式进行梳理,主要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作用 1.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能够适应旅游服务业第一线需要的,掌握现阶段国际上有关旅游、外事、金融等知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事实上整个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注重强化个体的旅游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而“第一线”的实现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工作充分结合;最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人才规格相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实训条件和环境与企业实际条件和环境相对接。

1.2 实践教学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旅游及延伸产业的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要求其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又要懂得实践操作。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运用,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服务意识与技巧、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实践教学本身可以起到调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形成职业兴趣,也可以提高职业能力,实践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对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道德、增加实践经验都有很大的作用。这样就不难看出,实践教学对于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提高相关专业大学生就业起到很好的效果。

2、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更晚,是在旅游业逐渐兴旺的近几年才陆续开设相关的专业,直到2011年才从经济贸易系分离出来,师资和办学能力都有待提高,造成目前旅游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过时,以景区看一看,旅行社走一走为主,缺乏适应现阶段旅游需求的茶艺,调酒,才艺展示等求知性内容。第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旅游教研室的六位老师只有酒店实践教学经验,没有旅行社和景区的实践和顶岗经历,要上好相关课程很难。第三、实践教学的实训室及设施设备落后,客房和餐饮实训室无法满足正常的实践教学的需求。旅游景区和旅行社实践教学基地几乎没有。第四、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性,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不统一,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实践效果。

3、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典型模式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典型模式主要有: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全面落实“合作办学”的模式,体现以能力为中心的“旅游能人模式”,面向市场,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杭州职技院旅管专业“面向就业”模式,他们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计划,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旅游管理系推出了面向就业的学生自主管理,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主动性和自学性,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等。

从总体上分析,这两所学校在办学方面最值得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旅游专业办学借鉴和学习的是:

1、在办学理念上充分考虑到旅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2、加强校内外的合作办学,发挥社会多方面的办学优势。

3、办学的一切出发点是面向社会市场需求,积极创造成办学条件。

4、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4、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析 4.1结合学院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现状设置合适的实践教学目标

现阶段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要有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更要具备实践能力和经验,因此,学院在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时应以根据旅游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也可以和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课程,并进及时修改和调整,每学期根据教学进度,安排1—2科核心实践课程,多方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能和素质。增加《旅游线路设计》、《野外生存技巧》、《导游业务》、《旅行社计调服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

受学院招收的生源条件限制,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文化课素质比较薄弱,英语基础更低。虽然平时这些学生不爱学习,但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可以要求更高些,必要时我们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采用“订单”培养方式,学院老师负责理论课程讲授,企业老师负责实践课程讲授,也可以选择或组织自己老师编写实训教材,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和科学性。

4.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要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人才所需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相吻合。结合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入学教育和组织学生考察本地旅游线路的组合及线路上的景区(景点)、饭店等,使学生对本专业达到基本认知的目的;通过导游、旅行社管理和饭店管理实践模块对学生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通过旅游礼仪与形体训练、市场营销和旅游资源调研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扩展,提高其职业素质;最后通过专业顶岗和毕业设计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4.3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高素质的师资结构是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应用性技术人才的必备条件。结合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加强校内实训室的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提高相关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以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去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聘请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等经验丰富的一线服务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另一方面是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顶岗实践多以旅游饭店为主,旅游景区和旅行社较少,几乎没有,这就成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最大“瓶颈”,我们必须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多与知名景区和旅行社沟通交流,建立产学研教育模式,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较稳定和规范的校外实习基地。

4.4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的前提。如前所述,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没有相应的《实习管理制度》、《实习教学规范》和《实习大纲》等,每学年初安排本学期的实习科目,而且只有任课教师参与,缺少相关专业老师的参与和协调,使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的管理制度基础上修订和完善包括旅游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实训室管理办法、旅游实训考核办法等相关规定。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管理更重要的是校外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学校一般不会派老师全程监控校外顶岗实践,这就造成许多问题无法及时妥善的处理。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采取的“6+6”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学生就业,但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完成”第一个“6”的集中顶岗实习,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多次出现工作失误,这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形象,不利于学校和实习单位的长期合作。学院应当选派专业实践辅导老师在各实习单位进行顶岗锻炼,一方面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状况,做好及时协调,保证顶岗实习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旅游行业的变化和人才需求,提高教学实践水平。4.5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具有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改进功能、决策功能,而且也是考察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成果最有效的方法,并为实践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现有的校内实训的考核方式仅局限于专业辅导教师的笔试和实践考核,其他专业和实训老师并不参与,因为受到教师个人偏好和经历的影响,考核效果并不理想。如果能够让专业和实训老师、学生代表、企业代表参与到考核中,采取统一标准,集中考核,也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代替考核,不仅让学生更加重视教学实践的操作训练,也让考核更加公正合理,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校外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要改变以往的以实习报告为主的终结性考评方式,让企业参与进来,校企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

5、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立足旅游行业的特点和本专业的性质,不断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够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 苏小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 贾晓龙、蔡红胜,浅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5)下.[3] 唐烨、覃勤、黄娟,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浅析[J], 科协论坛,2009(9)下.[4] 喻琍贞,高校旅游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0).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 Taking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Xie Qingyu(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Zhongmu, Henan 451450)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focus on cultivating technical talents take up 60% of the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And specialties related to tourism management are set up in 82% of those vocational colleges.Tourism Management is a specialty that puts much emphasis on practice, thereby, to consummat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of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 of talent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tourism management;practical teaching;construction 作者个人信息:

谢青玉,男,籍贯河南省内乡县,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及农业经济、高职教育教学

旅游高职院校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不断壮大,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350万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对旅游应用人才的需求,截止去年,我国旅游业的直接就业人数超过了1000万次,旅游业就业人员的总量就可达到1亿人次。旅游业的发展急需大批综合性旅游人才,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旅游人才。这就使得校企合作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以便更好的使高职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一、旅游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方式比较单一

校企合作有很多的实现方式,但是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院订单合作、顶岗实习、以企入校为主,其余主要的校企合作方式应用甚少,此外,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都集中在实践教学上,合作思路狭窄,方式单一,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行政管理不到位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几乎都是由各系自主运行,缺乏独立、统一的管理,结果很容易导致校企合作的管理不规范、不到位,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缺乏长远的规划。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存在监督不足,缺乏评价和监督机制,这也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的积极性,[1]侵害了校企双方的利益,校企合作的质量不高。

(三)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起众多的校外实训基地,并与众多的旅游企业合作签订了产学协议。但是,当前的校企合作在合作深度、广度上还很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不够,存在一定的“脱节”,并未形成一定的“互利共生”运行机制。学校的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场所还不完善,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合作取向方面,应用性教育取向还不明显,企业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根据数据显示,很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很少,参与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停留在较浅层次上。

(四)校企合作的监督评价制度缺乏

要想校企合作长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监督评价机制,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没有建立起监督评价机构,[2]并没有对校企合作在投入、过程中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与监督,目前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校企双方形成固定的监督检查,双方的义务和权利都缺乏细致的规定,合作的质量不佳,监督评价力度不够。

二、完善旅游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导向作用

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方式。我们要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看到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政府的支持是校企合作的动力,要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必须大力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完善政府的导向机制,利用多种手段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形成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首先,在法律保障方面,通过立法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使政策执行具备强力的保障。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修订和完善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3]政府要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其次,在投入保障方面,政府要加大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投资力度,提高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增加在资金、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力度。

(二)建设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校企合作是一种经济行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无论高职院校采取什么策略,企业都不会积极合作的。要形成有效的合作,就必须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建立利益驱动机制,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为高职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训环境,保证学生学以致用,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

(三)建设校企合作文化,加强校企文化融合

高职的校企合作不单要从外部进行建设,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机制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引导的作用。高职校园文化要设法与合作的企业文化相融合,营造出工作、学习两种文化的共通融合。首先,要营造“重技术”的校园文化氛围。高等院校要在各个教学方面体现出“重技术”,以技术为导向的,营造起 “学技术”、“重技术”、“练技术”的文化氛围。其次,树立“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职业院校应把“服务企业”作为办学的价值取向,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满足自身发展人才需求。[4]再次,利用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互融。企业可以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本企业的文化,帮助学生在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袁卫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33).

[2]蔡玉华,胥振国,范高富,宫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模式、问题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08).

[3]董琦,张英楠.校企合作视阈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模式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3(02).

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7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丰富,愈来愈多的人外出旅游,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旅游专业课程,在对当前高职院校旅游课堂教学现状的研究过程中,论者发现,由于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教育尚未形成有效教学模式,旅游教学面临诸多掣肘。如何改变当前高职院校旅游教学现状,更科学地进行旅游教学是所有高职院校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现状

(一)专业课程设置单一

很多人误认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能当导游,其他工作都做不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旅游教育涉及领域众多,专业课程包括但不限于旅行社、景区、饭店、管理等。院校应根据所涉及领域广泛开设相应课程,使专业课程朝多元化发展。但整体来说,由于各方面误区,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课程设置较单一,集中于导游人才培养,忽略了其他领域技能人才的教育。

(二)重理论,轻实践

旅游课程应当是实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对专业技能要求甚高。在教学过程中,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开展相应的旅游实习活动,局限于理论知识教学,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和实践旅游工作,不利于专业技能的掌握。院校安排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很多学生钻空子,不配合学习,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三)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随着社会旅游人才需求的逐渐增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生源日益增多,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了教学资源有限与学生人数众多的矛盾。旅游专业越来越热门,院校招收的学生急剧增多,师资力量却无法跟上教学需求。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短短不足十年时间,高水平教师队伍暂时尚未建成,旅游教学科研成果屈指可数。旅游职业教育理论型教师居多,双师型教师寥寥无几。

三、如何转变当前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困境

(一)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无论什么专业,专业课的开设和选择都应当是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旅游专业涉及领域较多,院校课程设置要紧跟领域发展需要,广开门路,培养旅行社、景区、酒店、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全技能、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随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在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上院校可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本土化教育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全面发展。除导游课程之外,院校应适当开设管理课程、外语课程、人际交往课程等辅修科目,为学生提供专业全面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

(二)兼顾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综合型人才

只学习理论知识,不开展实践活动是无法培养出专业技能健全、综合素质全面的旅游人才的。高职院校旅游课程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规律,理论结合实践,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院校要严格旅游实习课程考核标准,严防插科打诨现象的出现。对于实习课程不配合、作弊等行为,必须予以严惩,督促学生有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院校应积极与地方教育部门、旅游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旅游课程实践活动,通过实习生、志愿者等培养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旅游工作机会。对于在志愿工作、实习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院校要积极鼓励,通过奖励措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

(三)壮大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团队教学水平

想让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优秀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旅游专业教师团队,聘请优秀教师引领教研任务,提高教学水平。条件许可情况下,院校可聘请旅游企事业单位优秀技术人员,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双师型教师比重,努力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对于新上岗、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老师,院校要组织相关培训活动,培训合格予以继续留任,屡次培训不通过的教师,院校应采取适当措施,优化团队人才结构。

四、结束语

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当前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不可避免暴露出一些问题。教研改革工作者要直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展开针对性研究,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转变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任重而道远,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育水平,为高质量旅游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芳.新课改下中职旅游教学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2).

旅游高职院校 篇8

近年来,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大力改革和发展, 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目前, 我国正在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职业能力是这一体系的主线。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中明确提出, 要“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 明确培养目标”,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文件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 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 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深刻理解教育部16号文件的基础之上, 学院通过深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深刻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 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确定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 提出了“1+2N”人才培养模式, 并已初见成效。

“1+2N”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学生毕业时, 在获得一个毕业证书的同时, 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和多个基本素质合格证书, 使毕业生成为具有多个岗位就业择业能力及创业能力, 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品质, 富有团队意识和创业创新精神的社会有用之才。

遵循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当坚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为导向、突出实用实践、校企结合、工学产学结合等原则, “1+2N”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创造性地引导。尤其是职业技能板块课程设计从努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出发, 利用三年学制的有限时间, 围绕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核心能力设计课程和内容, 把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职业能力构成分析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而言, 他们未来所在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 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获取的职业能力分为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两个方面。

(一) 通用职业能力

通用职业能力指的是一个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主要指人际沟通、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组织协调、团队协作、灵活应变、学习能力、工作责任感、生活适应能力、语言及文字运用能力、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职业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体现出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基础能力水平。

(二) 专业职业能力

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旅行社、酒店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公司或者管理机构。因此, 对旅行社、风景区等机构而言, 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为业务基础知识、旅游营销组织能力、导游能力、旅游线路开发与策划能力、创意思维能力、相关信息获取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等。对于旅游酒店行业而言, 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则主要为业务基础知识、营销组织能力、前厅服务与管理能力、客房服务与管理能力、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康体娱乐部门工作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等。

三、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现状

通过对旅游企业和高职旅游类学生的调查, 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存在矛盾, 主要有以下情况:

1. 学生专业技能不高, 缺乏实践经验, 与企业需要严重脱节

旅游行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和工作经验, 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多, 缺乏实践经验, 遇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实际业务工作就束手无策, 致使学生在企业工作, 不能马上上手, 企业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工作, 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

2. 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足, 与企业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旅游业综合性强, 与吃、住、行、游、购、娱各大旅游企业业务往来多, 而且旅游服务过程中突发状况多, 致使旅游工作复杂化、专业化, 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学生缺乏敬业精神, 与企业用人计划产生较大分歧

部分毕业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认知度不够, 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 这给企业用人计划造成了很大麻烦, 使企业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诚信和敬业精神, 在使用刚毕业大学生方面更加谨慎。

(二) 原因分析

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 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需要, 学生无法受到企业重用, 灰心丧气, 甚至频繁跳槽或最终离开旅游行业。学生职业能力没有完全达到企业需要, 旅游企业在用人方面是想用又不敢用。通过仔细分析, 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不够

许多学校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还具有片面性, 学生职业能力不应该是单一方面的能力。并且, 新时期社会发展状况和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行业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而且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 如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其他能力。因此学生职业能力应包括专业职业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 不是片面的某方面能力。

2. 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 而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片面追求就业率, 忽视学生的培养应与市场接轨, 应针对岗位和市场需要培育人才。比如, 在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实践环节方面走过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纸上谈兵较多, 具体做法较少, 更缺乏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大多数教师来自高校,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对学生的培养也脱离实际工作的需要。

3. 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和专业认知不够

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 专业认知不够, 对自己缺乏职业规划。调查发现, 部分高职学生存在混文凭现象, 而绝大多数高职旅游类学生对自己今后要从事的行业认知度不够、对行业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不了解或者不关心, 更不用说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还有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较多, 心浮气躁, 盲目追求眼前利益, 缺乏责任心、敬业精神, 不能主动积极投入工作、积累经验。

四、结论

我们已经看到,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若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将会失去竞争力, 被社会淘汰。因此, 提高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高职旅游类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实际,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 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 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6-11-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 tmlfiles/moe/moe_745/200612/19288.html.

[2]吴建冰, 葛莉.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趋势的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

[3]杜嘉华, 滕召青.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旅游高职院校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现状

1. 较为陈旧单一的教育模式。

许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上仍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为此大多数老师目前仍采用以语法为纲的教学方法, 还停留在“课堂+粉笔+黑板”的阶段, 教学多以教师讲解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 语言输入量偏小, 听力方面的训练不足, 缺乏实践教学环境。在教学设备上增加了多媒体语音室, 英语广播站, 网络教室, 但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实训条件欠缺, 学生没有比较完备的实验、实习、实训环境进行技能课程的训练, 不利于培养学生英语现场应变能力, 更不能达到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

2. 教材陈旧不对口。

国内缺乏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特色的专业英语教材, 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仍沿用普通高校或自考教材或由教师们编讲义。教材很少涉及专业英语本省的基础知识, 仅仅是专业文章的内容组合, 这既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英语的规律, 也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3. 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已达1200多所, 大学英语教师约5.5万人。与所教学生的人数之比为1:130。一般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对于该职业缺乏研究、缺乏专业背景, 只能生硬地进行翻译, 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及应用提供有效的指导, 教师教起来难, 学生学习也难。从而突显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结构的问题;只是一味地追求教师学历结构的优化, 却忽视了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一些教师队伍只注重书本理论, 对“双师型”的英语师资要求认识不足;学校的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工作跟不上形势需要, 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 英语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0年10月教育部组织修订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订) 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 以应用为主”的教学目标。体现以下特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突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适应改革开发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 能力的训练以及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已成为高职高专用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2. 旅游市场对高职高专英语等级人才的迫切需求。

根据2006年人事部有关权威预测, 今后几年我国急需10种人才, 旅游代理员位于第15位。我国最近几年甚至相当长的时间内, 人才需求较大的行业是第5位学外语人才。尤其是既懂一门外语又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才。第10位是旅游、酒店、餐饮等管理及服务人才。英语专业人才在需求量最大的10类行业中排列第8位。

3. 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需要。

目前,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第一, 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 经过几年连续扩招, 学生规模有了很大发展, 整个社会发展对高职生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 高职教育质量更待提高;第二, 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 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的多元化, 高等生面临生源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第三, 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由于投入不足, 阻碍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面临着很多困境。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在何方?世界各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告诉我们, 在社会改革、转轨时期, 一所学校想立于不败之地, 最为关键的就是认清形势。站在时代与科学发展的制高点, 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三、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教学现状, 我们应当从教学目标、课程模式、教材、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高教学效益。

1. 优化课程模式, 强化语言的实际运用。

优化课程模式。我们需改变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 超越单纯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僵化模式, 应根据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课程,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体系, 体现现代教育的智慧、能力和发展一体化综合的特色。

2. 更新与优化教材。

体例新颖。新教材编写应该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材模式, 应提倡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提倡利用辅助教学, 教材中提供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 更可编写些实用的操作指导用书。体现先进旅游业是我国与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业之一, 尤其是在中国入世以后和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旅游业的服务规范、管理方法、经营理念时刻都在发生变化, 所以旅游教育中的知识更新相对较快, 为了体现规划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在英语教材中也应适当介绍旅游学科的前沿知识。

3. 改革教学模式。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旅游英语教学, 改革教学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针对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调整教学计划,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以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求职的需要。更新教学手段, 进行立体教学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 也要注意教学手段的更新, 语言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 将现代媒体投影、电视、录像、VCD、录音、幻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以创设出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 在传授语言的同时, 同步传授文化知识。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外, 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文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需适时的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教师要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 把外在的威严转化为内在的威信, 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师德为核心的、具有强大亲和力的人格形象, 感化学生, 影响学生, 以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4. 处理好旅游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的关系。

Higgs和Clifford曾指出, 如果学习者只顾交际而不注意语法的准确性, 势必会削弱和影响语言水平的提高。对于一个和外国游客直接接触的导游来说, 如果他的交际语言中出现语法错误, 不仅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还会受到游客的嘲笑, 影响中国导游的整体形象。所以, 正确的语音语调、扎实的语法功底、充足的词汇量是一个高素质涉外导游必备的英语基础知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旅游英语人才, 就一定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基础英语知识中有旅游专业英语所无法涉及的英语知识和素养, 因此, 一定不能忽视了基础英语的教学。通过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的自如运用语言的能力、沟通能力, 信息获取、整合及应用能力。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英语实现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英语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 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比如导游英语教师应在导游岗位工作过, 具有实践技能, 又有良好的英语素质。这样, 既精简了机构, 又提高了效率, 符合办学的实际需求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学校应选派教师去国外进修, 到国内各大旅行社、旅游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这样既能提高理论水平, 又能锻炼操作能力, 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适应了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旅游高职院校 篇10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职业相匹配的各种心理素质的总和, 是劳动者对所在职业的态度与适应能力的体现, 主要表现有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旅游人才作为服务型人才, 其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具有特殊性, 主要体现在人际沟通与协作、情绪管理、思维灵活、良好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本研究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为中心, 进行调查论证和实践操作, 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于优化旅游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开设“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课程的前期准备

(一) 旅游行业人才心理素质要求调查

为了解市场对高职旅游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 我们访谈了旅游企业人事主管, 并通过搜集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 深入了解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 进行科学论证。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 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最看重的通用能力是人际合作、语言表达、创新、独立带团、经营管理、市场开发、计调外联、资金管理等;最看重的职业素质为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服务意识、持续的工作热情、进取精神等;最看重的基本素质是工作态度、文化素质、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等。在对旅游专业人才成才要素的调查中, 良好的吃苦能力、高能力、高尚的品德、沟通水平、工作经历被排在前列。

(二) 在校旅游专业学生心理需求调查

本研究课题组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方式, 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 获得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41%的学生有人际交往的困扰, 16%的学生有不良情绪如孤独、失望、恐惧等, 15%的高职生在学习方面有困扰, 15%的学生感到无目标、迷茫, 9%的学生对毕业后择业有困扰, 2%的学生有恋爱困扰, 2%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学生对以上种种心理困扰的解释是:32%的学生认为来自个人性格内向、胆小、自卑等;40%的学生认为来自大学生活不适应, 对大学自主学习方式不适应, 自学能力欠缺;12%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9%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6%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1%的学生家庭经济较差。

(三) 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准备状态

1. 职业态度不佳。

对旅游从业人员而言, 服务意识是确立职业态度的根本。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受父母和亲友呵护宠爱, 没有受过太多挫折, 对旅游服务行业从心中看不起, 认为服务行业脏、累, 由此产生抵触心理, 就业后无法维持积极和持久的职业热情。

2. 职业认知偏差。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职业认知, 对专业就业方向缺乏了解, 选择本专业仅凭亲友推荐或一时兴起, 对于专业是否适合自己, 在就业岗位上是否快乐都缺乏思考。当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市场时, 缺乏必要的自信, 对就业前景表现出忧虑和不安。

3. 职业情商不高。

情商是识别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工作时间长、强度大, 与客户接触密切, 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常年在象牙塔中学习、生活, 初入职场, 面对各种人际冲突和工作压力, 难免出现情绪冲动和过激行为, 非常不利于个人和事业的成长发展。

4. 职业价值观世俗化。

高职学生容易受到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 以金钱至上、享乐为先作为追求和信念, 遇事以自我为中心, 只考虑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 而不是我能对企业有何贡献, 将企业培养看作理所应当或用作以后再次跳槽的筹码, 缺乏感恩。

(四) 教学方法学生接受度调查

最受旅游专业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排在前4位的是:实地实践教学 (20%) 、案例教学 (16.3%) 、活动教学 (14%) 、情境教学 (11.7%) , 最不受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 (6.8%) 和网络学堂 (7.8%) 。另外, 有研究表明, 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 提高情绪管理水平, 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 树立团体合作精神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开发

1.课程目标。通过职业认知、职业情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心理素质训练, 培养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职业操作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 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2.课程特点和层次。 (1) 课程特点: (1) 实践性———将理论用于实践, 强调动手、动脚、动脑, 走入市场, 收集数据, 在活动中形成新的认知; (2) 实效性———以团体活动为主,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强化从意识到行为的调适; (3) 实用性———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 设置与职业环境相符合的操作性强的活动。 (2) 课程层次: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环境三个层面, 从低到高, 由远及近。

3.课程内容架构。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整合为基础, 将两门课程中重合部分 (自我认知、挫折应对、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 进行有机统一,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4.教学方式。借鉴团体辅导技术, 动静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游戏和思考相结合, 参与性、互动性强, 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突破对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限制, 通俗易懂, 便于操作, 并且给使用者提供了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情境和个体特点进行深化、改进和再创新的空间。

5.考核方式。成绩的构成以实训评定为核心, 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实训手册的记录, 包括每个项目的学生完成情况和心理体会, 占15%;二是团队总分, 以各项目团队成绩构成, 占35%;三是组长评分, 包括考勤及努力程度、团队贡献等, 占15%;四是企业评分, 占15%;五是教师评分, 占20%。

团体心理辅导的旅游专业大学生更愿意理解别人、悦纳自我, 更善于控制情绪, 树立了思维创新意识。

三、“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实施和成效

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分三个阶段, 从实验课、专业必修课逐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推广。

1.教学实验阶段。跨年选取2010级和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试点班级。在开课前夕, 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对实施教学实验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课程实验中期, 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反馈, 了解学生的要求和需要, 及时修改和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学期结束前, 对实验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课程测评表明, 学生对课程持积极的肯定态度, 认同度超过了总人数的98%。在效果方面, 从问卷调查表明, 学生的意志力水平、人际交流、情绪操控、沉着自信、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职业认同度相比开课前有明显提高。专业必修课阶段。由于课程在教学实验阶段取得了突出的实验效果, 2012学年第一学期, “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被选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根据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课题组调整了授课内容, 并在全校精选任课教师, 组成了一支集专业性和综合性于一体, 包含了旅游、心理等专业骨干教师的优秀教学团队。在课程实施中, 增加了专题辩论、校外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等内容。学期结束的课程测评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 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达到98%。学生一致认为该课程提升了职业综合素养。

2.学生总体评价。综合学生的意见及课程测评的结果, 学生对课程的主要评价如下。 (1) 内容丰富, 上课方式新颖, 课堂教学宽松, 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学习。 (2) 通过角色扮演的练习, 能够学会换位思考, 提高了交流水平。 (3) 在实践演练中, 职业定位更为清晰。 (4) 起到指引学习的作用。

旅游专业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从业人员, 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把职业要求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相结合, 重视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海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hjjg2013-44“‘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幸福课) ’特色课程建设”和2013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 (GJ) 13-123“高职院校通专课程整合探索———以‘消费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为例”。

作者简介:高茹 (1972-) , 女, 福建福州人,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中国旅游报, 2012.

[2]伍育琦.旅游专业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的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1) .

[3][5][7][9]李因, 汪艳丽, 梁磊, 洪宇.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 2009, (7) .

[4]李俊菊.有关上海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探讨[J].管理观察, 2009, (5) .

[5]洪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高职专论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

[6]旷永青, 刘莉湘君.团体心理辅导在旅游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运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8) .

[7]丁茂芬.职业心理素质训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旅游高职院校 篇11

【关键词】旅游课程;学生现状;创新能力;建议

在21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各个行业的进步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因为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只有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和实用型于一体的专业人才,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才可以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专业素养。本文主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专业学生现有能力状况、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发展创新型人才等。

1 旅游专业学生的现有能力

传统方式培养出的旅游专业学生,只会注重这几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能力。要求学生遵守工作规范,乐于奉献自己,并且有较高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能力帮助学生在从事相关职业中,有较好的人际关系。第二,必备的传统职业能力,重点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性、应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忽略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虽然前两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得到较好的工作,但是最后一种能力的高低才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第三,具有一定的职业发展水平。这方面的能力就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学习和创新意识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从事相关旅游工作之余,仍不忘记主动学习,收集本行业的相关知识,吸取他人和自身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促进自身职业水平的提高。因此以上三个方面是传统旅游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强调的能力,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会有学生不遵守相关职业道德,唯利是图、创新能力不够,发展过程中吃老本、忙于工作忽视学习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只注重应用型人才的输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

旅游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行为。目前旅游发展行业急需创新型人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大环境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发展需要。前者社会大环境需要是指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所需。目前我国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形式最好的产业之一,相关政府部门提出将我国从亚洲旅游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原有的旅游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必须紧抓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大众所需,能够开发出新型旅游模式和途径,促进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实现政府提出的旅游目标。后者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与创新型于一体的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越好,同类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就越大,相关单位只能各自寻找发展道路,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可以培养出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都比较强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带动企业的发展。

3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式

3.1 学校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研究表明,意识的产生需要相关环境的熏陶。创新思维的产生也需要创新环境的激发,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步,做出创新性的发展行为。老师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改变原有的课本教学方式,采用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听讲兴趣,鼓励学生动脑去思考问题,主动动手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例如老师可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学生提高良好的创新平台;或者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发生在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提醒学生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去思考,推动学生的思想进步。

3.2 学校利用现有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在日常教育中可以运用到一些电子媒体技术,例如电子化教学模式。学校在教育中可以利用现有的电子媒体技术,为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锻炼机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电子动画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或者教师利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旅游信息,让同学们感受到最新的职业发展需要,学习到课本之外的发展知识。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开始思考现有旅游发展模式的优缺点,考虑自己用何种方式解决问题,最终锻炼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3 学校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能力的摇篮

创新的摇篮主要包括两种途径:学校提供模拟创新基地以及鼓励学生外出实习,锻炼创新能力。前者学校提供模拟创新基地是指学校通过组织大型比赛活动或者社团活动的方式,利用奖金或者学分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刺激学生开拓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想法可以在比赛中得到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最终学生可以在比赛中锻炼自己创作能力、吸收他人的创新思想、形成系统的创新思维等,并且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产生鼓励思考、提倡创新的学习氛围。后者鼓励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使创新思想得到锻炼,并且企业可以从中得到收益,双方实现双赢。例如,学生可以在实习单位跟随导游实习,在旅游路线中,感受旅游专业的魅力,提升自己对旅游知识的热爱程度,并且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实际旅游项目相结合,弥补旅游项目的不足,完善路线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为单位增加收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鼓励自己去进行创新型思考。除此之外,学生在实习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创新项目不能获得收益,学生可以从失败的经历中获得足够的经验教训,从而改进自己的创新项目,完善创新思维方式,最终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需要。

4 结语

应用性与创新型于一体的专业旅游人才可以更好地开发旅游项目,完善旅游市场的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的现代化进步与发展,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旅游专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基础,从而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工作,共同促进旅游业发展走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孙伟华.论旅游地理课程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09).

[2]高晓华.论高职院校旅游地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2(05).

作者简介

马荣霞(1979-),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泊头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地理教育。

作者单位

泊头职业学院 河北省泊头市 062150

旅游高职院校 篇12

一、海洋旅游企业界定及分类

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海洋旅游企业的界定, 本文指那些利用海洋旅游资源和海洋旅游设施, 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和愉悦性的海洋旅游产品和经历, 从事相关海洋旅游经营活动的营利性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目前, 海洋旅游企业主要包括以下种类:

⒈海洋旅游景区企业。

海洋旅游旅游景区企业指那些依托海洋类旅游吸引物从事旅游休闲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区域。包括海洋观光型游览旅游景企业、海岛历史古迹旅游景区企业、海洋宗教文化类景区企业、海洋民俗风情类景区企业、海洋科普教育类景区企业、渔家乐企业。这类企业是吸引海洋旅游者的主要因素, 是发展海洋旅游业的主要的依托。

⒉滨海旅游度假娱乐企业。

指以优美的海滨和海岛旅游度假环境 (阳光、沙滩、海水、气候等) , 完善的旅游设施为依托, 以满足旅游者康体娱乐为主要功能, 可以开展海洋休闲度假及滑水、摩托艇、游泳、海钓、海底观光等海洋运动健身项目, 提供滨海、海面、空中、海底立体式的海滨度假旅游产品系列的企业。

⒊海上邮轮、游艇俱乐部。

邮轮是指装备了较为齐全的生活与娱乐设施、用于游览的轮船, 堪称为“海上流动度假村”。游艇俱乐部是集餐饮、娱乐、船只停泊、维修保养、补给、驾驶训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开展游艇旅游活动休闲企业。它们是海洋旅游业与陆地旅游业最大的不同之处。

⒋海岛城市旅行社。

指位于海岛城市的以招徕、接待海洋旅游者, 为其提供海洋旅游服务的旅行社。如舟山、蓬莱等地的旅行社。这类企业是发展海洋旅游的宣传者、组织者。

⒌海岛与滨海酒店。

指那些位于海岛或海滨的、主要接待海洋旅游者的酒店、宾馆等住宿企业。它们是发展海洋旅游业的必须旅游接待设施。

⒍海上旅游交通企业。

指那些为海洋旅游者提供由定居地到海洋旅游目的地往返和在各海洋旅游景区往返的交通工具和服务的企业, 包括客轮如轮渡公司, 游船公司, 海岛公路交通, 旅游航空机场等。它们是联系海洋旅游者与海洋旅游目的地的纽带。

⒎海洋餐饮企业。

指那些为海洋旅游者提供海鲜等海洋美食及服务的海洋旅游目的地的餐饮企业。它们既是发展海洋旅游业的必须旅游接待设施, 也是吸引海洋海洋旅游者的主要因素之一。

⒏海洋旅游购物企业。

指那些为海洋旅游者提供特色海洋旅游纪念品、特产的海洋旅游商品销售企业。它们是海洋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海洋旅游企业构成了海洋旅游人才需求的主体。

二、海洋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分析

相对于内陆旅游企业人才, 海洋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具有如下特点:

⒈海洋旅游企业人才需求量巨大。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旅游人才的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根据资料统计,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熟悉海洋文化的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紧缺, 海洋旅游业发展正面临人力资源的瓶颈, 特别是滨海旅游度假中心、邮轮、游艇俱乐部、航运游船中心、酒店餐饮业、海洋康疗保健中心等与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直接相关的企业人才奇缺, 难以适应海洋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⒉海洋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类型多样。

海洋旅游企业包括八大类型, 这些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各有不同:海洋旅游景区管理岗位, 包括旅游景区日常管理、海洋旅游产品设计与策划;滨海旅游度假娱乐企业急需海洋运动娱乐设施操作人才;国际邮轮则需要大量的懂外语的邮轮旅游服务人才, 游艇俱乐部则急需游艇管家、游艇服务与销售人才;海岛城市旅行社则需要海上导游和领队人才;海上旅游交通则需要海上导游与服务人员;海洋餐饮企业则需要懂营养知识与烹饪海鲜的技能人才;海洋旅游购物企业则需要熟悉海洋特产与销售技能相结合的高素质销售人才。

⒊海洋旅游企业人才需要具备海洋类的自然、人文知识。

海洋旅游旅游企业依托于海洋环境, 海洋旅游资源本身就属于海洋资源, 这是发展海洋旅游业的基础。因此海洋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必须熟悉海洋环境、掌握海洋相关知识, 包括海洋自然地理知识的知识;海洋人文地理知识, 特别是海洋文化方面的知识, 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海洋佛教文化、海洋对外交流文化、渔民生产文化、海岛民俗文化、海鲜美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海洋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才能合理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 设计出有特色的海洋旅游项目。

⒋海洋旅游企业人才需要具备海上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安全是旅游的前提。海洋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工作的环境是海洋, 一般在海岛、海滨、甚至在海面上, 海洋环境复杂多变, 开展大众旅游存在较大的风险, 例如台风袭击、海上遇险等时有发生。因此海洋旅游人才必须具备海上安全知识和技能。包括游泳知识和技能、海上求生知识和技能、水上救人的技巧、人工急救的知识和技能、船舶救生设备的使用技能、海钓安全知识、海水游乐设施的安全使用规则、应对鲨鱼袭击的技巧等。

5海洋旅游企业人才需要具备管理能力与服务技能, 以服务技能为主。

海洋旅游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各有不同, 这些人才分属于不同的层次, 具体包括: (1) 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主要是指适应国际化运作的海洋旅游管理、通晓海洋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以及熟悉各种国际惯例与法规和WTO规则的海洋旅游景区、酒店、旅游公司、俱乐部、邮轮集团等海洋旅游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或业务总监级的高级管理人员。 (2) 中低层次的管理人才:包括战略管理和监控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海洋旅游娱乐管理、海洋旅游项目设计开发、海洋旅游景区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等人员。 (3) 专业服务技能人才:主要包括熟悉和了解海洋经济和海洋旅游政策法规的专业人才, 擅长旅游策划与营销的专业人才, 以及海洋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一些新的专业人员, 如海洋旅游环保技术人员、海洋旅游项目设计与推广人员、海洋旅游安全人员、电子商务人员、海上救生人员、游艇业务管理人员、会展旅游人员、海上导游、海上运动设施的操作人员等。 (4) 涉外海洋旅游服务人才:包括多语种翻译、海上导游、领队、海洋旅游酒店外宾接待人员, 国际邮轮服务人员等。

根据调查, 海洋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专业服务技能人才为主, 其次是懂技能的中低层次管理人才, 所以高职院校培养海洋旅游人才也应该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偏重技能训练, 分方向地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

三、高职院校培养海洋旅游企业人才的思路

针对以上分析, 高职院校培养海洋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人才, 应该遵循以下思路:

⒈开设海洋地理与海洋文化、海上安全方面课程。

为了满足海洋旅游人才对海洋人文、自然知识的需求, 高职院校必须开设海洋地理课程与海洋文化课程,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这两门课程性质定位为专业基础课, 开设在大一学年。在讲授中突出地域特色, 把学校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和海洋文化知识重点讲解。同时开设海上安全方面的课程, 该课程突出实践性, 注重海上安全技能的训练, 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实用的安全救生技能。

⒉课程建设体现“工学结合”“情景化”教学。

按照海洋旅游企业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海洋旅游部门体系设计开发课程,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从职业工作岗位需求出发, 以“典型工作情景”为载体, 按照工作情景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选取、序化教学内容, 教、学、做结合, 利用现有师资、校内实训环境、周边海洋旅游资源等条件组织教学。

按照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及旅游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营销职业岗位职责和职业能力, 按照能力要求确定学习领域, 然后细分学习领域, 教学中实施“课堂教学、情景模拟、企业实践”教学模式, 以真实任务和仿真任务为导向选取和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⒊课程开设强化基础技能, 覆盖多种技能。

高职院校培养海洋旅游企业人才, 应该强化基础技能, 包括熟悉和适应海洋旅游现场工作环境、工作规则以及工作的协调合理性, 能完成比较复杂或非常规性的工作, 并能运用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或先进的方法, 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排解海洋旅游旅游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同时根据企业需求, 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八大类海洋旅游企业某一种特殊技能, 如邮轮服务技能、游艇服务技能等, 以满足海洋旅游企业对专门技能人才的需求。

⒋与海洋旅游企业紧密合作, 实行“订单式”培养。

高职院校通过与有一定经营规模和业绩的海洋旅游企业签订协议, 提前确定需求人数, 按照海洋旅游企业对某种专门技能人才的需求, 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教学。由于订单式培养方式可以借助海洋旅游企业的资金实力, 购建教学设施备, 可以解决院校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 把这些企业作为校外海洋旅游长期实践基地, 安排签约学生到企业毕业实习。对于海洋旅游企业来说, 高校既可以为他们创造提前发现和培养适合本单位所需人才的机会, 也可以根据他们的人才需求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⒌加强海洋旅游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 是培养海洋旅游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海洋旅游实验室体系包括:海洋旅游景区模拟室、海滨酒店实训室、海上导游实训室、游船模拟室等。实验室建设按照由重点到一般、由低投资到高投资逐步建设的原则, 为海洋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海洋旅游技能训练的模拟场景。

海洋旅游企业人才作为发展海洋旅游业的主力军, 在素质和技能上都有特殊之处, 高职院校培养思路也要面向市场需要, 动员一切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 培养海洋旅游企业所需要的素质过硬、知识丰富、技能多样的管理与高级服务人才。

摘要:海洋旅游企业是指那些利用海洋旅游资源和海洋旅游设施, 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和愉悦性的海洋旅游产品和经历, 从事相关海洋旅游经营活动的营利性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海洋旅游企业需求人才众多, 类型多样, 有别于内陆旅游企业对人才要求, 包括具备海洋知识, 掌握海洋安全技能等, 因此高职院校培养海洋旅游人才必须开设相关海洋类课程, 注重技能训练, 课程建设体现“工学结合”“情景化”教学, 实行“订单式”培养等。

关键词:海洋旅游企业,人才特点,培养思路

参考文献

[1].段学成.国内海洋旅游研究进展分析[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2].周国忠, 张春丽.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 2005 (5)

上一篇:职业评估下一篇:混凝土裂缝修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