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2024-10-07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共11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篇1

高职旅游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旅游市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要, 要求掌握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胜任酒店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等项工作, 具备旅游行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的职业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因此, 实践教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

目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设置不合理, 实践课时比重小 (实习与技能15%左右) , 造成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 而实际动手能力差, 不能在短时间进入实际岗位、实现角色转变;专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专业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的教师, 绝大多数还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 或是从文化课教师转行的专业教师, 他们即使拿了什么证也只是通过什么考试而已, 实践能力与岗位需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校内实训室建设投入不足, 有些学校室内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几乎是空白, 不能开展一些基本训练, 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性教学的制度建设不健全, 等等。笔者认为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践教学

调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现有课程的安排上理论性课程比例太大, 应知 (理论) 教学时间占了整个课程安排的2/3, 应会 (实践操作) 教学时间只占1/3。按照国际职教规则, 采用专业模块教学, 应知教学时间只占整个课程安排的1/3, 另2/3的教学时间为应会教学。从而有效地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技能准备, 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另外, 将取得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资格证 (如导游资格证) 考证纳入到教学计划中。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为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 非常有必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学校要为教师多创造一些参加进修、培训的机会, 鼓励现有教师到旅游企业顶岗锻炼, 使他们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 更好地适应行业内部日新月异的变化;二是积极引进有经历、有经验、懂技能的专业教师;三是聘请旅游企业的管理人才为学生授课,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 这样,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术内容才会常常更新不滞后。

三、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

大力建设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训室, 为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职业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在实训室进行专业训练, 使学生在校就提前接受正规的旅游企业高规格的系统化的操作训练, 并感受和认知旅游企业的职业氛围。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 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 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 提高了实习效率, 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校内实训室建设应朝着科技含量高, 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方向发展。在拥有常规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训室外, 依托先进的计算机设备、高效的网络通讯和优秀的教学软件构造出具有身临其境感觉的虚拟化环境, 使实训者能够进入虚拟空间之中并进行实时操纵和相互交流, 弥补实践硬件设施的不足。

四、实施旅游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 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 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 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 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 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 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五、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通过签订订单培养和实习就业基地协议等形式与一些大的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 组织学生轮流去企业中的各岗位实习, 使学生深化理论知识,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实习可以是利用寒暑假进行的专业短期实习: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 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二是酒店短期实习, 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 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实习也可以至少半年, 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 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 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学生毕业后能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满足我们对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的设想。

六、编写适合实践教学的教材

现有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滞后, 不适宜用于实践教学。学校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实践课教材的编写, 教材编写要紧扣旅游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参与, 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注意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 充实旅游专业应用实例的内容, 注意对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恰当的设计安排, 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 使新编教材不断更新,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喜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2.6.

[2]周义龙.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3.

[3]陈平, 陈菲.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0.8.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篇2

旅游是大家比较喜爱的一项活动,其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特色,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放松自己的心情与压力。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对旅游的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这样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多加人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我国髙等职业学校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特点,只有了解其特性才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加强其实践性教学制度。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

高职学校一般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教学目的,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知识的理解能力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旅游管理专业的性质比较特殊,其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需要应用在学习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考验其的实践能力与灵活应变的能力。所以,髙职学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时,应该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也可以保证学生可以更早的了解所学专业的用途,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的特点,其相比较其他专业,灵活性更强,所以更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方向比较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比较统一,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的工作类型种类比较少,其毕业的学生多从事旅游行业,而且多选择专业对口的职业,而且其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具有很强专业性,可选择的职业一般是旅行社或者其他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所以高职学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基地,需要多考虑各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人员应该多和旅行社沟通,了解其需要具备什么样技能的人才,以这些要求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准的人才,才能使学生在投人工作后能更好的适应。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实践性教学相比较而言对学生更好的投人社会尤为重要,所以这门专业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厚基础、重实践,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多了解所学专业的从业方向以及专业性质,多了解从事这门职业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投人社会后能更好的适应。

2.提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措施

高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重视实践性教学的工作意义,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可以更好的应用的工作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更加了解以后的从业方向与工作性质。为了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介绍了几种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与帮助。

2.1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全方位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具备交际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从旅游市场的需求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多数毕业生无法达到旅游企业单位的要求。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深人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社会发展和专业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2.2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突出“能力本位”,引进“合作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应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旅游管理的业务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合作学习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两人对话、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组间交流、组间竞赛、角色扮演等。课前,教师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例如上模拟导游课时,教师要求各小组课前收集某一旅游景点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模拟旅游景点现场,让各组选派学生分角色扮演导游员和游客进行模拟导游训练,最后,进行组间互评、竞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个人和同伴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妥协让步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2.3加强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旅游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耍求老师不但要具备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复合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逐渐成长为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

2.4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不但应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还应该通过协作关系,选择一些与旅游专业对口的、急需此专业的行业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办学。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配合企业搞一些技术培训、管理策划、开发规划等工作:企业方面则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便利条件,使学生形成基本职业能力,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缩短了毕业生上岗适应期。

3.结论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模块化;教学体系

一、模块化教学概念与意义

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出的技能培训模式。它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单元模块展开,以发现式、探讨式学习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模块教学过程中发挥组织、协调、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模块化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等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模块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地完成从基本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教学任务,弥补了过去讲练分离的不足,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和深度融合,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1)专业实践性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就业方向: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及其它。专业本身实践性强,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操经验和很强的服务意识。(2)专业理论体系较完整。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建立时间较早,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给实操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带来了一定的瓶颈,很多院校局限于理论体系中而忽略了实操教学或者是偏向于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3)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不管是酒店管理还是旅行社经营都需要有很广泛的知识面,本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实施建议

(1)课程体系模块化。模块教学是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产生的弊端。很多专业有多年模块教学的试点,这种新模式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引进者以教学模式,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模块的划分、模块教学评估量化细分、教师教学与学生互动。课程设置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教学要精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划分为市场营销模块、口才。(2)实训教育体系化。许多院校在实训这一环节上一直采用固定的“在校学习两年,出去实习一年”的机械做法,的确是减少了许多麻烦,但也使得许多学生完全的丢弃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打破这一局限,让实训环节灵活化、实用化,将实训分为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顶岗综合实习。根据不同课程和进度需要,分阶段逐一消化整合。课程见习:根据教学课程进行相应见习实训,包括基本服务技能,基本操作示范,企业运营,工作制度和相关的工作纪律,以完成上述单个课题为目的的实操练习或观摩环节。阶段岗位实习:各学期机动安排,由企业提供若干工作岗位,实训人员直接上岗操作和服务。旅游旺季实训:当旅游旺季来临,合作企业将优先聘请能够熟练操作业务的学生或老师。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就本专业知识综合实操运用。实训教育体系化的实现取决与实训基地的建设程度,学校在没有经济实力建设实训基地的情况下可以实行校企合作,从而能够真正的完成实训教育的体系化。(3)学生评估多样化。评估的多样化要求课程设置合理,评估包括对学生理论课程、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评估,评估应该采取考试、考察、平时成绩评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全面的考查学生的能力。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理论课程考试与课程实践评估成绩相结合,实践课程评估采取实践操作与工作态度评定相结合等方式。(4)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与高素质教学团队打造。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实现职业能力培养,必须深化校企合作。教师熟捻教学基本规律,了解学生学习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而拥有行业背景的企业技术专家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和新规定以及操作流程,由这两类互补性的主体所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承担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与教学任务,保证了实现工学结合一体化。组建与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将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直接整合到课程项目开发与教学过程中,打造高素质课程教学团队。(5)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定向招生、订单培养。以企业名义联合企业参与进行自主招生,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施教学计划,以便培养适应行业需要专业人才。

弹性教学、目标培养。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强化培训积极参与企业和社会的各项接待服务工作。学费资助、协议就业。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案,由企业资助学费,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工作,结合学生意愿安排学生就业。双向选择、三方协议。学校制定实习基地标准,遴选符合条件的实训企业,学校组织企业与学生在自愿“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签订包括实习课程项目教学内容的“三方协议”。校企协作、联合培养。针对实习岗位量少分散的现实问题,结合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积极构建企业与实习小组长期合作的良性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篇4

一、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的旅游业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东方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国土、丰富的物产、名山大川、历史遗迹,等等,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年来我国的饭店、餐饮、交通等旅游设施和遍及全国、进入国际的旅游经营体系日益完善,并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因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可以使我国与国际社会交往增加的机会增多,并使得国内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入世”后生活用品价格,尤其是耐用消费品价格的下跌,人们的旅游度假开支将会增大,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休闲、度假这一类高层次的消费方式。

随着我国开发的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创汇势头将大幅度增长。它将是中国人理解世界、拓展视野的最佳渠道,也是世界人了解、认识中国的第一窗口。可以说,中国旅游业已经步入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它将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投入其中。

但是,伴随着发展契机的就是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作为服务产业的巨头的旅游业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竞争和挑战。

首先,中国旅游市场将更大程度地开放,国内竞争将进一步成为国际竞争。一是我国要更大地开放旅游市场,允许国外企业在中国办合资、独资旅行社;二是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做导游;三是中国要有能力培养出一批适应国际旅游的导游和管理型人才。

其次,我国的旅游企业,缺乏灵活的经营机制、风险意识、自我发展能力、管理能力,尤其企业规模偏小、经营分散、人力资源管理不规范等,而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将是信息灵敏、反映迅速、管理有方、实力强大的国际旅游企业。能否迅速提高企业素质,改善体制,转变机制,是我国旅游业能否经受国际市场所带来的挑战和考验的一个关键。而人才的培养则是重中之重。

我国旅游业人才短缺的状况能否很快改变是影响长远的大事。参与国际竞争要求有一大批精通市场经济规则、国际旅游业务、旅游管理的精兵强将,而这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要迅速改变传统的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感觉良好的状况,鼓励人才竞争,造就人才不断涌现的氛围,则要靠目前各类高校侧重培养出适应改革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

适应国际化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演化路径,而双语教学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方面还未投注太多的精力,甚至是有意忽略这方面的改革需要,这其中当然涉及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如师资力量、学生的英语水平,等等。但是改革是刻不容缓的。可以说,如果哪所院校在这一领域的改革率先取得突破的话,那势必引领整个国内的高等职业学校的改革方向,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方面欠缺的原因分析如下。

1. 缺乏有能力的进行双语教学的“双师”型师资力量。教师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搞好双语教学,要求有一批熟悉专业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高的英语或其他语种水平的教师,特别是具有较强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师。但目前高等职业学校中能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太少,熟悉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英语表达上有困难,而英语水平高的教师却对旅游业知之甚少。在中长期担任双语教学的骨干力量的青年教师中,甚少有人具有“双师”的水平。这对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

2. 双语教学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脱轨。学生是开展双语教学的起点和立足点,学生素质、专业知识,特别是英语水平,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模式和走向,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但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是同一专业的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距也很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偏低而限制他们在专业知识上的学习和深造。因此,双语教学既要做到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又要不限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这在双语教学的试行中尤为重要。

3.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目前的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一些不妥之处。例如,英语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相对独立,一般把英语作为公共课,泛泛地要求学生做到听说读写能力样样俱全,对本专业没有针对性,更是没有突出听和说的战略性地位。即使有旅游类英语,也远没有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更不用说在专业基础课程上引入英语教学。

此外,还有像大班教学中实施双语的现实性困难,如课堂上欠缺讨论气氛,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缺少师生互动,等等。

4. 双语教材的匮乏。好的课,少不了好的教材。但是目前国内已有的双语教材基本上引自国外教材,甚至照搬,或是在翻译上忽略了中国的国情和旅游业现状,因此,简单的拿来主义并不适应国内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并且一些学科比较细小和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或专业性较强的,国内的教材界还是一片空白。国内教材大多停留在理论解释阶段,缺少实用性的教材,换句话说,就是缺少专业的双语教材的编写人员,这同样需要熟悉国内旅游业和掌握较高英语水平。中国目前不是没有这样的人才,而是没有人力去专门从事这项著书立说的研究。

5. 在已有的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提高听力和练习口语的动力。许多英语教师在上课时都有类似的经历:教师用英语提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本想以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来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但是学生常常保持沉默。再加上教学任务紧迫,课时紧张,教师只好自问自答,以打破僵局,只能唱“独角戏”,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高职学生没有摆脱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主观上缺乏听和说的自主性学习动机;在客观上现有教材中阅读仍占据较大比例,同样也占据了学生练习听说的机会,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就了大批的“哑巴英语”。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没有专门的听说课程,学生普遍缺乏交际训练,但是对于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而言,哑巴英语就是他们个人发展途中的“拦路虎”。中国学生除了英语课外,广泛接触英语的渠道并不多。为了达到学以致用,持之以恒,为这样专业的学生开设双语课程势在必行。

三、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措施

鉴于以上原因,中国高等职业学校推行双语教学可谓步履维艰。但是,目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又在不停地向各大院校呼吁着人才的输出,如果国人可以在此方面投注精力,此项改革就不可行,因为有经济杠杆这个最大的调节者在统筹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当然,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势必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而人才的培养也要贴近专业发展的前沿。

因此,我先提出一些关于旅游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措施,具体如下:

1. 调查市场,制定长期规划。高等职业学校应与相关企业挂钩,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再从实际出发来制定长期规划,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等。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金融人才;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采用同国际相关专业接轨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要增加适应于全球化的课程内容,选择国际上最先进的原版教材或译本(保留专业术语)作为某些紧贴专业前沿的课程的教材,课堂使用双语教学。

2. 引进或培养双语教学教师。双语教学中的师资是关键;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是专业教师,而且必须是英语教师。对有一定难度的课程也可由学院聘请校外优秀教师和外籍教师用全英文授课。学校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师资,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聘请外籍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并安排一定比例的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回国后再从事双语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方向:“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

(1)对现有英语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安排和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在企业中学习,在实践中更新知识和强化技能。

(2)对现有的专业教师进行语言培训并通过一定的测试(如PETS5、TOEFL、GRE),合格后才有资格进行双语授课。

(3)以企业项目为载体锻炼教师。学校应积极鼓励引导双语教师在搞好双语教学的同时,从事一定的与企业挂钩的项目,锻炼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就能进一步促进双语教学的改革步伐,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 双语课程的合理设计与教材的选用。目前比较重要的基础课程不适合采用双语教学。原因是国外的国情与中国不同,国外教材的内容也当然与我国的不一样,有的内容与我国院校设置的后续专业课连接不上。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学不好,则必然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此外,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方面。双语教学采用的教材的难度应适中,其中包括专业难度和英语难度。学校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水平和专业设置方向选好合适的英文教材,教材不能太难, 否则学生看不懂;也不能过于简单,使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双语教学应重视学生所学内容的实用性。

4. 善于利用多种资源,做到因材施教。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刚开始时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受教师和学生双方语言能力的局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是会习惯性地增多中文的比重,这是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发展的。对于课堂的辅助教学用具,我们可以借助于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互联网。这必然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制作课件和备课,这也将是“双师型”师资培训的一个内容。

以上只是我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一点拙见,我希望可以通过实践证实其可行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转变思想、不断探索,为培养适应职业和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创造更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黄中益.职业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即南大学出版社, 1999, 9.

[2]陈洪特.大学英语整体教学法初探[A].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C].2003.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4]胡壮麟.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J].外语研究, 2002, (4) :15.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英语课程 教学模式

一、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公民的出境游和外国旅客的入境游都高速增长。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也在不断升级转型。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的时代特征;游客的需求发生变化,由观光型向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等多方面发展;旅游产业出现跨界融合发展。旅游业的新发展、新趋势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要求更高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旅游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其次,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近年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包括英语课程在内的各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创新,以适应新形势,新发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

1.适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培养出合格的涉外旅游人才,我们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教学效果。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实践性强,知识面广,专业词汇多,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的原则,学生多练习、多实践,才能掌握相关的语言技能和业务知识。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原则。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微信、翻转课堂、资源共享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涌现。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旅游类专业的英语教学实践性很强,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事倍功半,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必须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且能适应“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

1.情境教学模式。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科学创设各种业务情境,利用3D技术或仿真沙盘呈现真实工作环境,使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通过扮演相关角色来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讲授《导游英语》中,可以创设一个导游带领外国游客游览庐山的情境进行教学,教学地点在3D导游实训室。老师把事先制作好的庐山风景3D虚拟现实旅游场景利用实训设备进行播放,同时安排一名学生站在环形播放幕前的表演台上扮演导游,其他学生充当外国游客。由于3D技术的效果,实训就变成了庐山,站在表演台上扮演导游的学生如同走在庐山景区一样,向大家进行讲解。表演者利用所学的旅游业务知识和熟练的口语表达来演好导游这一角色,台下的学生则向表演表提出各种外国游客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台下学生事先准备好但未与表演者沟通的问题,这样可以测试表演者的业务熟练程度和临时应变能力。这种教学活动顺应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规律,强化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进入了完全与真实环境一样的虚拟情境中,增强了真实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任何教材无法比拟的。

2.现场教学模式。实施现场教学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丰富旅游资源,组织学生到景区、酒店现场观摩并实践。如在讲授酒店前厅接待英语时,教师带着学生去本地的星级饭店的前厅观摩,学生在观摩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前台接待知识的渴求。在观摩之后,安排學生利用周末做一天的临时前厅服务员,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体验接待外宾的真实过程。现场教学使学生获得取真实体验,有利于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实践化,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投入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企业课堂教学模式。“企业课堂”与一般的顶岗实习不同,虽然两者都要求学生在某一岗位上完成一定的工作,但是“企业课堂模式”下,学生不是在企业顶岗劳动,企业也不支付学生劳动报酬。学生不独立承担岗位的工作,而是在企业师傅手把手的传授和指导下,学做该岗位的有关工作。

“企业课堂”是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旅游团接待这一环节实施“企业课堂”为例。旅行社安排一位导游师傅带着学生去完成一项接待宾旅游团的工作任务。这项任务不是由学生单独来完成的,而是由师傅带着学生共同完成从机场接待开始、到去酒店路上的讲解、酒店入住手续的办理、景区参观游览、最后游览结束把外宾送上飞机等整个旅游接待过程。根据不同时段的接待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师傅先示范、学生后操作;师傅、学生同时做;师傅指导、学生操作。

参考文献:

[1]曹永浩.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企业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8).

[2]傅卫民.探索现场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J].职业教育研究,2008(0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篇6

( 一)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面

高职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区别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力争学生毕业与就业做到无缝对接。很多高职旅游专业在开设初期, 几乎没有实践教学环节, 上课模式和本科院校没有区别, 校内也没有建立实训室。教育部在深化高职教学改革中, 着重提出加大高职院校实训环节, 由此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旅游实训室, 开展领队模拟实训、导游模拟实训、旅行社接待模拟实训, 同时也加入了酒店管理的一些实训课程。在教学执行过程中, 实训课程安排随意性强, 没有严格按照教学执行计划执行。

( 二)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条件方面

旅游专业是近些年才新兴起来的新型专业, 不论从师资结构、实训教学条件来讲都呈现年轻化态势。目前, 很多高职旅游教师年龄比较年轻, 并且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 很多教师除了毕业前实习外并无旅行社工作经验。在实训教学硬件建设方面, 高职院校由于受资金条件限制, 只能建立一些投入较少的模拟实训室, 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需要校方领导层面的协调与支持, 一些学校也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但是一部分也是流于形式, 真正和旅行社、景区密切合作的学校只是少数。

( 三)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方面

旅游实践教学安排一般都会制定专门的实训计划、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这些内容的制定一般都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实践内容的把握度制定的, 没有专门的旅游实训项目教材, 实训内容不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的, 而是以课程为背景制定, 如《导游业务》课程实训内容就为导游业务实训, 《旅行社管理》课程就仅仅实训课本中讲到的内容, 实训安排缺乏系统化和各课程之间的联系, 没有统筹安排。在实训过程的监管方面, 一般由任课教师自行管理, 系部、学院都没有参与到实训过程的监管当中, 对于实践考核, 一般根据教师的个人印象和实训日志完成情况决定, 对实践考核内容没有指标量化。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旅游是本世纪新兴的朝阳产业, 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出现一成不变的现象, 同样的教学内容可能在几年的教学中都没有调整, 没有及时关注到行业变化和行业用人需求。

( 二)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旅游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 这些教师本身一线工作经验不足,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同时, 旅游教学的理论教师往往也是实践课的指导教师, 没有专门的、有行业经验的固定教师承担学生的实践课程指导。

( 三) 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足

受资金条件限制, 高职旅游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比较简陋, 往往只有简单的导游模拟实训室、餐厅、客房模拟实训室, 并且设施比较落后, 现场模拟感不强, 给学生的带入感比较差, 实践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 四) 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

在实践活动中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 实践过程没有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比较落后, 缺乏灵活性, 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实践效果。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析

( 一) 全面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要提高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就必须加强旅游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建设。实践效果的好坏首先要看硬件设施的建设, 对于旅游专业而言, 导游模拟实训室、形体训练室、模拟餐厅、客房实训室等都是必备条件, 虽然只是实训, 但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可以领略到真实工作场景, 提高教学效果。其次, 建立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仅仅依靠校内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建立校企合作, 和旅行社、景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学生在校期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而毕业之后也可以进入校企合作单位工作, 实际上达到了校企双赢。第三, 加强实践教学的监管力度, 创建纪律严明、奖惩分明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要有专人或专门部门监管, 一般由旅游教研室具体负责, 实行工作到人制度, 每位旅游教师都要到实践场地指导并安排学生实习。

( 二) 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

旅游实践教学内容是旅游实践教学核心所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尽量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准, 学生通过实践可以熟悉某一个岗位工作流程, 比如导游实践, 不仅让学生会讲解导游词, 还要学会接团, 安排食宿、突发情况处理等, 以工作过程为实践背景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比如学生在学习导游词讲解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清楚自身的不足和优势, 可以采用录像的形式记录学生导游讲解, 然后播放给学生看, 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更为清楚直接, 学生对这种新的实践方式也较为新奇, 实践效果也会提升很多。

( 三) 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一般情况下, 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很多教师没有长时间的实践经验, 对于旅游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环节把控还缺少经验。可以加强和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深入了解岗位工作能力要求, 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和导游能手指导实践教学。很多优秀导游有很多带团经验和导游词讲解经验, 学校可以请他们给学生做经验交流, 指导学生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我国高职院校情况不尽相同, 旅游管理教学也很所差异, 但是旅游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却极为相似, 结合教学经验提出解决旅游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加快实践教学改革, 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洁灵.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管理[J].黑龙江史志, 2009 (12) .

[2]余菲菲, 左仲明.应用型高校《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建设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 2011, 25 (6) .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篇7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本科和中专旅游专业既有区别, 也有联系, 既涉及服务, 又不局限服务;既涉及管理, 又不局限理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立足旅游行业企业的服务和基层中层管理岗位, 按照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确定为旅游行业企业培养基层管理者的近期目标和毕业后2年后成为中层管理者的远期目标。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最直接相关的就业职业领域为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行政部门等单位;其岗位群如表1所示。

因此, 依据旅游行业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 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备较强外语应用能力, 熟悉国际旅游法规和国际礼仪, 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现实的培养方案与这方面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对现有的旅游管理教学进行特色培育和创新指导。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价值理念创新

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就在于, 普通教育强调有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 培养的是学术型、工程型人才, 而高职教育强调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 培养的是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 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 更有职业教育的个性即特色。这种特色首先表现为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在这方面, 德国的“双重职业训练制度”、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尤其是瑞士的“洛桑模式”, 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思路与同类高职专业办学理念和思路的不同应在于, 目前各类高职专业办学一般都注重了产学研结合和教学的实践环节, 满足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 而忽视了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引进、建构以及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意识即“职业灵魂”的塑造。因此, 在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上,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上, 不仅应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突出教学的实践环节, 更要强调吸收先进的企业文化, 高标准、严要求、细管理, 打造高职专业“准企业文化”, 锻造学生的“职业灵魂”。立足专业的创新与特色, 实现专业教育的“人无我有, 人有我高”。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培育与创新的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培育与创新不仅仅是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创新, 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创新。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培育与创新的因素主要有: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核心能力的确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知识模块调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教学手段革新、教学组织与管理创新、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质量评估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推进高职高专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特色培育与创新。

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教学特色与创新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与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 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是打造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教学和创新的根本。对此, 各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配备必要的专业教师, 同时按照老中青合适比例进行配备, 培育或引进一批旅游管理领域相关的专业教授或副教授或博士等, 并组建专业特色培育与创新教学小组, 任命专业的带头人, 负责带领整个教学团队进行教研和教改课题申请与实施, 并建立相应的科研奖励标准。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第二,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问题。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始终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突出”, 即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心, 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素质与能力并重,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选修课与实践课同时拓展, 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三, 教学内容与手段问题。加强教学管理, 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成果塑造等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与创新的重中之重, 事关专业建设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创新能力塑造。近年来,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都在不断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方面, 一些院系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 适时修订教学大纲,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逐步完善教学环节。表现出了较高的教学水平。近几年, 一些院系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 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具体内容, 确立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评估标准和考核标准, 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具有较强的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

第四, 学生能力培育问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与创新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走校企合作之路。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塑造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将教、学、做有机地融为一体, 校内实训不断线, 校企合作贯始终, 学生与岗位实现无缝对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在系应与旅游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如酒店、宾馆、旅行社等, 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从而在就业中提高竞争力。

五、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与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 加强人文素养、公关礼仪、计算机应用、管理理论等通识性课程的教学, 尽可能地多开选修课, 多途径地吸收国内外旅游研究新成果和旅游发展的最新信息。安排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练习。使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涉及领域的基本程序、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基本原则。还可以多结合一些通识性课程提出了一些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观点, 设计了一些具有很强的参与性的活动方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第二, 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 以网络为平台, 加强教学交流,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防止教学内容的重复。不仅使学生可以多方面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而且明确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同时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 对以后的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 改革教学方法, 鼓励采用启发式课堂教学, 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特别是加强案例分析法、模拟训练法、实地观摩法、亲身体验法等方法组织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

第四,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不仅有利于专业教育的现代化、规范化, 使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 而且还可以保证旅游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创造性地使学生的培养途径从封闭式课堂环境, 拓展到实验环境, 实现从理论知识培养到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第五, 建立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教师队伍, 以适应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知识更新的程度, 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败和进度。

第六,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考评体系。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阶段, 根据教学的不同要求,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办法。考核评价方法的主要形式包括: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和会诊式考核。如会诊式考核可以邀请实际从事旅游管理和经营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一线业务骨干, 针对学生的业务实训过程中提出问题, 以拓宽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 切实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除此以外, 应尽量增加选修课, 减少必修课, 使学生各取所需。

参考文献

[1]赵建军.地方高校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新思维[J].旅游学刊 (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2006, (21) :67~70.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篇8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

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 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 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 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 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 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 (行业通用技能) 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 (职业特定技能) ;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 (核心能力) [1]。

(二) 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 起点不一, 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 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 但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 文化、专业素质不同, 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 因此,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 水平参差不齐, 教育难度较大, 出现“管理难, 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 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 即弹性学制。二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 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 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三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 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四) 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 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 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五) 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 二是既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 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特征

(一) 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 强调学生参与

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课程一般都是模块式, 分三年进行。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 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第一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口语训练、旅游法规、中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并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带学生到安徽皖南进行为期一周的民俗自然风情考察。第二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实地导游、旅游产品策划等专业必修课, 并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带学生在南京市内景点进行导游实习, 第二学期到华东四市 (无锡、苏州、上海、杭州) 进行为期一周的导游见习。第三年学分第一学期课程有旅游会展、旅游投资学、应用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 第二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旅行社和酒店的毕业实习。

(二) 教学内容围绕导游职业资格证书,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国导游职业资格以能力本位为指导, 由旅游机构制定出旅游领域的能力标准, 以此来衡量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 这些标准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 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比较高。在核心技能课程的开发中, 注重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与职业要求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是面向世界、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的, 观念新、内容广, 并且注重学生方法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有行业指导性。

(三) 教学手段灵活, 强调团队合作, 加强实践锻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讲课信息量, 增强趣味性与直观性, 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学习, 如外出考察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听教学、分组作业等, 都属于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强调团队工作, 分组讨论、分组作业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形式。外地考察和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 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代理公司等。

(四) 师资要求严格, 强调教师的双师资格

实际工作经验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 而且要求专业教师每人都持有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 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还必须有一定的旅行社或酒店的挂职锻炼经验。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此我们在认真总结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 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 是将有关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可感的形式, 应用于课堂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 一些具有较多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比较适合采取此种教学方法, 如“导游基础”、“华东旅游”、“旅游美学”、“客源国概况”等专业课。例如:《客源国概况》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主要介绍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周边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旅游业发展等内容;借助于网络, 搜集客源国家的地图、国徽、国花、国树、服饰、饮食、旅游资源等等, 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加深学生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 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 需要制作相关课程的课件, 而课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课件制作既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 同时要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性、衔接性, 以及画面的艺术性。

(二)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运用此法进行教学, 在管理科类的专业中是较早也较普遍的。因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能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进入“现场”, 以决策者的身份面临现实问题, 负起责任, 而不是旁观者。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应在各专业课程中广泛应用。

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法, 关键注意以下两点:

1、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

案例要有分析价值。旅游管理专业中, 各专业课程专门的配套案例教材本就极少, 大多数一、二年前的“老”案例, 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不能光依靠书本上的案例, 而应自己做好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认为从《中国旅游报》上搜集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中国旅游报》是国家旅游局主办的, 全国最权威的, 对全国旅游市场最具导向力的行业大报。从这上面搜集案例, 真实性、时效性能得到保证, 教师再从中选择较典型、可分析性强的, 相信好的案例会源源而来。旅游教学案例的选择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应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实际需要, 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 使所选案例有典型性, 能代表某一现象本质, 可举一反三;同时案例应有启发性, 留有思考余地, 让人深思。

2、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

不同类型的案例, 对于学生教授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 应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 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 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 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 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 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2]。

(三) 换位式教学

换位式教学就是在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中师生换位, 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讲课”,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旅游公关礼仪”、“导游业务”等课程, 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 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 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 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 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四) 模拟教学法

该方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设置模拟环境、模拟角色、模拟操作程序, 达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非常适合旅游专业课使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 在授课时, 如“饭店管理”课程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饭店服务员和客人, 设置情景对话, 以及问题的发生和处理;“实地导游”课程也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导游员为在座学生讲解景点。通过这种演习, 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 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 增长实践才能。 (下转第154页)

(上接第151页)

(五) 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可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

1、校内情景式教学

在教室或实验室模拟规定情景, 具体来说, 可开设校内实训室, 如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中西餐服务模拟实验室旅游商品实验室等。导游模拟实训室应悬挂多幅旅游地图、挂图, 及反映各地特色的旅游展品, 另配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现代教学设施, 收藏旅游资源相关图书, 及国内外旅游风光VCD, 供学生进行导游业务训练;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可按三星级宾馆标准间设计, 供学生进行客房服务管理训练;餐饮模拟实验室可配备中、西餐桌及用餐工具各两套, 还可经常举行各种比赛。如按正规导游的要求举行导游模拟比赛, 学生自己选择景点, 自己编导游词并进行特定的危机处理。

2、校外情景教学又叫实地考察法

这是一种通过到实地参观进行考察的办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第一, 二年的实习周实地考察旅游正是对此种方法的运用。一年级是去黄山及皖南地区的旅游考察, 通过实地导游的讲解, 可以使学生在参观实际景点的同时更感性的了解导游的程序, 导游的方法以及技巧。二年级的华东线考察, 就是在短途导游的基础上, 培养长线导游讲解的途径。对于饭店管理方向的学生, 带他们到星级饭店参观, 使学生了解星级饭店的设置机构, 如客房, 餐厅的规模, 布置;了解饭店的运营状况, 服务人员的服务方式方法, 如怎样正确的铺床, 摆台, 怎样正确的迎接客人, 使用礼貌用语, 怎样转接, 挂接电话等等。既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性的人才, 那么实地考察法显得尤为重要。

显然, 一个学生最好经过各种方法的训练, 以适应变革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对一个大学及其教师而言, 也有必要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国内不少大学教学方法单一, 而且理论脱离实际, 以上介绍的教研方法或许可供参照。

摘要:高职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 发展迅猛, 成绩卓著, 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 其教学手段和方法面临着改革和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育需要以其自身特点为前提, 探索教学方法的革新。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管理,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 2003, (01) .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篇9

唐山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在河北乃至津京唐地区比较知名的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很多成就,符合了社会对教育和教学的要求。但是面对国际社会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要及时的调整战略思路,尝试进行双语教学,从而培养旅游双语人才。针对于此,本人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路总结如下。

一、双语教学概述

所谓双语教学,就是采用两种语言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习者能利用两种语言同时掌握相关知识或者技巧,从而达到既定学习目的。我校目前所实施的是汉语和英语的双语授课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他是从专业设置、教材选择、书面语言学习和组织、口语表达等于一体的完整教学体系,与专业知识结合非常紧密,超出了语言学习这一独立过程。

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问题。师资问题是目前高职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要素。由于双语教学对外语和专业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和专业外语的综合素养更是如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好的把握专业方向和学术水平,同时又能够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足够的专业和外语教学水平,这就要求选拔的教师必须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同时又能够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教师才能够担任,这一点在执行的时候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二)学生问题。受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也较过去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也是当前国内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和头疼的问题。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外语水平普遍不高,能够在第一学年顺利通过英语三级考试的学生仅占一半左右,在毕业之前达到英语四级水平的不到三分之一,而能达到六级水平的更是非常稀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完全的外语教学可想而知困难是比较大的。(三)教材问题。双语教学在国内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虽然很多高校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倡议或者思路,但是真正能够得到执行和实施的非常少,旅游管理专业也同样如此。因此,国内能够采用的双语教学教材很少,大部分依然要采用国外的教材。而众所周知,教材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良好的教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而国外教材在编写思路上由于国内教育状况有着较大的差别,这就造成了很多专业课处于无教材可用的尴尬局面。很多教师只能通过自己的经验临时编写教材使用,教材水平有待商榷。

三、关于加强“双语教学”实践的对策与建议

(一)增强专业教师的相关培训。要想顺利的实施双语教学,作为其中关键要素之一的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积极与国外教学接轨,这就要求学校要从专业角度出发,为专业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对于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进一步整合,旅游专业的教师以英语学习为主,外语专业的教师也可以培训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充实到双语教学的课堂中来。同时,也应该积极联系社会,从社会中选拔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人参与到学科建设中,进一步拓展教师的来源渠道。另外也可以和其他高校联合,尤其是一些水平较高的院校,吸引其到校内进行兼职,利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旅游专业双语教学能力建设。(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英语基础不是很扎实,但是只要能够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情趣,再结合教师的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有效保障,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外语学习本就是比较困难的学习过程,如果不能掉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势必只能是事倍功半,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不断增强他们对于双语教学的兴趣,那么其学习动力就会不断增强,从而改善双语教学的困难局面。个人观点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智商与本科院校学生并无太大区别,关键在于合理的学习诱导,只要能把他们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他们同样能够达到很高的学习高度。所以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加强教材改革和建设。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繁多,对教材的要求很高,面对国内教材的匮乏局面,学校应该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联合,共同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材。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教学评价等等,因此,学校对此应该给予高度重视,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材编写中来,同时积极联系其他兄弟院校,广泛听取意见,力图编写出水平较高,适用范围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好教材,帮助双语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篇10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进一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以STC理念为指导,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评价,主要需要解决评价的原则、评价的维度以及评价标准,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以评价促建设,从而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

关键词:

STC理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19901

STC(School to Career)理念产生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即“从学校到生涯”,它的内涵主要包括:终身职业教育、全民职业教育、关注学生发展、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课程整合等几个方面,它的核心就是要求关注人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这种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教育理论。在STC理念下所建设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应该是一个面向多类学习者的一个学习平台,这个平台是开放的共享的,在校学生可以使用,社会学习者也可以使用,并且还应该注意资源的系统性、发展性,要形成动态调整的机制。以STC理念为指导,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进行评价主要需要解决评价的原则、评价的维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问题。

1 STC理念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评价原则

1.1 共享性原则

我们在评价专业教学资源库必须考虑到资源的共享程度。高职院校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最直接目的就是通过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出了高度共享的要求,这就需要拓展资源的来源渠道,丰富资源库的内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1.2 开放性原则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放性是达到资源共享最大化的前提条件。专业教学资源库由于以网络技术作为支撑,必然承接其开放与共享的特性。评价一个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否优秀,就要看它的开放程度,看它所面临的用户是否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同时,保持资源库的开放性也能更好地更新调整资源库的内容。

1.3 动态性原则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新职业的不断涌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艺等不断更新,专业教学资源库不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系统,教学库中的资源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应该具有动态调整机制,应该根据专业的特性以及社会资源的变化而补充、修订、完善、升级,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到专业教学资源库更新的周期以及内容的先进性,减少资源的滞后性,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

1.4 系统性原则

评价专业教学资源库时,要以系统性、整体性的眼光看待整个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一般是按照资源的分类以及教学的不同环节分为几个子系统分别进行,但务必要将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子系统都要服务于整个专业教学资源库整体功能的实现。最后,还要综合考虑硬件、技术、人员、环境等各个相关因素,将他们组成一个整体,共同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1.5 多主体原则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利用率要达到最大限度,就要能够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各类教学资源是否合适,需要不同的主体从不同角度去评价,教学资源库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资源用户的多样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所面临的用户应该呈现多样化,主要有学习者(包括在校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教学者、专家、行业或企业、旅游爱好者等,不同的用户对资源的偏好不同,我们在建设资源库时就需要考虑到资源的共性与特性。

2 STC理念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评价维度及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衡量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一把尺子,也是资源库建设的指南。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能够及时把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现状,做出总结分析,以评价标准作为参照系,促使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修订、更新,以达到最优化状态。在确定评价标准之前,首先要确定好评价的维度,根据STC理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评价维度。

2.1 STC理念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评价维度

2.1.1 资源库平台的设计

STC理念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的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终生学习”的理念,所设计的平台既要能为学校内的学习者服务,也要为社会学习者服务。一个优秀的教学资源库应具有资源丰富,资源分类体系以及组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用户界面设计合理并具有一定的个性化,更新及时,查询快捷、准确等特点。

2.1.2 教学资源的质量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本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如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方案、微课视频、教学案例、习题试题、教材开发等内容,资源的内容是否全面?专业性如何?知识的关联性和适用性是否合理?资源能否满足不同需求者的要求?这些问题都是考量的标准。教学资源的质量到底如何?需要资源使用者去评价,因此,在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时,应该完善在线交流互动的功能,完善整个資源库的评价反馈机制,不断促使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类教学资源保持先进性、科学性、专业性、教育性等。

2.1.3 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益

STC理念指导下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应该具有多主体参与建设、多类型学习者使用、多角度组织资源内容等多样性特点。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说,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就是为了最大范围内聚集优秀的专业教学资源,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均衡化,通过交流互动加速资源的更新,固化专业建设成果,为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提供指导,因此,教学资源库应该最大限度被利用,只有真正被利用起来的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2.2 STC理念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评价标准

事实上,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评价往往没有区分专业,而是采用的统一的评价标准。STC理念侧重点在于关注学习者的生涯发展,考虑到了一个人发展的持续性和连贯性,体现了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一理念下设计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评价标准就需要考虑到用户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利平.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06).

[2]李真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06).

[3]胡维治,杨智慧.教学资源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03).

[4]陈英,彭涛.高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利用及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篇11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2011年开始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并进行了改革,至今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

为了使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落到实处,服务于教学, 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具体实施如下:

1教学手段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智能技术转变

在 《旅游资源与文化》教学中,任课教师将在课程准备时查阅的大量资料和收集的大量图片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编辑视频、录制微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于认识、了解,增强趣味性,容易记忆和掌握,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在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性化的课堂,学生对这一方式普遍好评。在 《饭店管理基础》的授课过程中,选择了适当的时间在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播放了由其自己收集与剪辑的世界各国著名星级酒店餐饮服务工作者的实际工作过程与情况,生动形象的使远在异地的情形成为现实课堂,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先进的管理与服务理念,达到了满意的教学目的。还有其他教师也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与实践着运用多媒体与现代电化教育的手段进行现代化的教学, 可以说现代技术的运用,为培养学生注入了新鲜的理念、 提供了科学的模式。

目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预示着网络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对教学媒体资源进行合理地组合设计,更好地服务教学。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多媒体 ———网络上深挖资源,紧跟市场的需求和国际旅游发展的大趋势,现已建设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导游业务》、《中国旅游地理》、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4个网络课程,在网络平台上提供电子教材、微课视频、专家讲座、 多媒体课件、行业企业资讯、企业案例、行业法规条例、 网上交互式学习、网上训练、模拟测试等,在教学中运用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常规的教学手段,融合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使教学生动活泼,富有特色。这也是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

2教师由给予者向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

省级精品课程 《导游业务》教学中,主讲老师讲授完基本理论部分与实践内容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训练旅游活动中 “导游”与 “游客”的实际 “状态”。把学生分为 “导游”与 “游客”两部分,老师扮演 “旅行社经理”,让一部分学生体会 “导游”,其他的学生体会 “游客”,在 “旅行社经理”的指挥与指导下进行实际旅游过程中的模拟训练。通过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将课程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同时从中又让学生掌握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及要点。

3实践教学模式由校内封闭向社会开发性转变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即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这一改革的实现主要是组织学生到酒店、旅行社或者景点现场实习,然后再回到课堂寻找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实习进行新的理论实践,通过这种循环的 “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模式使学生真正的领会所学知识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内容,达到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

4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求转变

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由强调学生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

在省级精品课程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所讲旅游区的主要旅游城市,然后介绍这些城市的主要旅游景点及其有关的神话传说、古典故事、历史文化等知识,从而引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主动了解中国各个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及旅游景点的相关知识。在 《旅游市场营销》的教学中运用了大量及时、准确、详实的案例,开发了图文并茂、集案例、漫画、调查资料与行业动态于一身的教学课件。即开拓了学生视野,又侧面引导学生实地调查或网络搜寻与该企业有关的信息及资料,来丰实自己的知识。

5教学目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我专业的改革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转变。

比如在 《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中,首先请旅行社老总介绍旅行社计调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让学生在学习前先有目标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悉全国各旅游区域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旅游资源特点,掌握计调操作流程与基本操作方法,参照旅行社真实业务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训练、考查,在常规路线操作熟练的基础上,再模拟游客咨询现场,训练学生根据旅客的个性化需求而实际应变及现场操作能力,在此课的整个教授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使其得到了协调发展。

上一篇:农村养老服务下一篇:产品环境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