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2024-05-09

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共9篇)

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篇1

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摘 要: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进行研究,首先,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以及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动力进行概述;其次,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缺乏职业能力提升的意识、缺乏实践经历以及培训缺乏针对性等三个角度,提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的职业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的能力,这不仅包括教师所拥有的学识,还包括其自身的教育行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学生,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教师能力的要求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该专业更加重视教师在实践方面的能力。所以,为了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一、相关理论概述

1.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定义

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对旅游管理专业能力有明确的定义,本文在对职业能力以及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对教师要求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指的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职责要求范围内的所有能力以及素质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够完成所有教学工作的保障,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2.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动力

第一,外部动力。其是指能够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外在动力。主要是学校根据教师的表现而制订的一些奖惩制度,主要包括职称、工资、福利待遇等,这些对教师的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的提升。

第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信念,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内在动力。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动力主要在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在执教过程会形成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认为只有出色完成自身的教育任务才是自身价值的实现。正是因为这种信念,才促使教师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少职业能力提升的意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所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创新和改革。这也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提升职业能力的意识。

首先,有些教师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工作缺乏热情。

其次,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不只是从事教学工作,还有科研或者其他工作,不能将所有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以及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

最后,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很多实践型的教师来自于旅游行业,这些教师虽然在实践方面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在旅游管理的理论方面却存在很大的欠缺。这部分教师认为旅游专业就是实践,理论无所谓,所以也不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使其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缺乏实践经历

实践水平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实践中,大多数旅游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缺乏职业经历。高职院校中的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到学校任职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但缺少实践经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导致学生不能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很多知识都需要重新学习,大大延长了对工作的适应期。

其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并不是旅游专业毕业,而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来。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无法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教育和指导,尤其是实践方面的指导,职业能力不够,自然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

3.培训缺乏针对性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也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够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竞争力。但从实践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培训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虽然大多数教师在入职之前参加了相关的技能培训,但是培训的重点主要放在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上,缺乏有?对性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培训,即使有,培训时间也很短。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都是一周到两周的时间,而且这种培训都是一次性的,这就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很少能够得到有用的内容,培训的意义没有得到体现。

其次,培训的形式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给教师提供的培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采用的是不同专业教师共同培训的方式,并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性培训。而且多是找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需求不符。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职业能力提升理念

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提升意识。教师的理念不应只停留在某一阶段,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进行规划,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

其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发展。旅游市场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新方法及新观念会不断出现。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保证自身的职业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再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还应该具有职业发展的意识。教师应该时刻对自身的状态进行反省,要在实践中学会寻找问题,并不断寻找对策来增强教学信心、不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深化教学知识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多参与社会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还是要通过实践的方式,主要可以通过四种形式进行提升: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委派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定期到酒店、旅行社等企业中进行实践培训,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动态,熟悉最新的服务与管理模式。

其次,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利用假期进行实践。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到旅行社带团,在带团工作中可以跟经历丰富的导游进行交流,从而将所见所闻当作教学的鲜活素材。

再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旅游,只有这样多实践才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开阔视野。教师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提升自身对旅游专业的认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变得更加专业,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加生动和形象。

最后,高职院校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参加导游、酒店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证书考试,在学校内部也需要开展相关的实践培训。学校要加强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建造实践培训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训练,从而不断增强教师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制订相关的岗位培训制度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仅仅依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学校在培训教师过程中,要制订岗位培训制度,再由相关职能部门制订具体的培训方案,对每个教师进行针对性地培训。

首先,做好职前培训。教师在进入教师岗位之前,只是在理论积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实践方面的经验却很少,往往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融合到实践中,所以职前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前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将旅游专业的教学技巧、表达技巧、课堂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技巧等进行系统培训,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从而帮助新进教师快速适应教师这份职业。

其次,在职培训。对于已经入职的教师来说,其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人民教师角色的转化。但是,这些教师在面临严峻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高职院校要对这些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尤其是一些从外专业转行过来的教师,他们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空缺,但是缺少专门的专业知识培训,其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多为这些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加深对旅游管理的认识,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⒖嘉南祝?

[1]王瑷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初探[J].新课程旬刊,2013(5).[2]姜荣,丛迎九,曲桂东.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3(2).[3]姚雪莹,王朋军.独立学院旅游教师专业化内涵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5(9).[4]杨苗苗,关荐.教师职业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4).[5]刘霞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与能力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作者简介:雷钧(1980―),男,江西兴国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职业教育。

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职业能力,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旅游越来越多地成为我国居民度假休闲的第一选择, 酒店业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旅游环节中重要的一环, 发挥着旅游过程中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的“吃、住”要素,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酒店业异军突起, 数量剧增。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大规模的酒店兴起, 需要数以万计的酒店工作人员,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已经被各大酒店招聘, 走上工作岗位。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成了“香饽饽”, 学生数量与用人单位提供的数量是1:4, 即一个学生有四个岗位等着选择。从表面上看来, 供需两旺, 好像学校与酒店之间的人才衔接过程很顺利, 学校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1]。酒店常常会面临学生就业后心理落差大、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人才流失严重等情况[2]。究其原因是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上存在严重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 本文以高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作为研究内容, 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研究, 通过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分析, 探讨高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一、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概念

1.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界定

核心职业能力最早是1974年由德国人提出的, 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有很高的认可度和关注度。我国从1986年开始重视职业教育, 开始对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 研究内容大致如下: (1) 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行业的初、中级管理人才, 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 (2) 行业专家认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即较强的团队意识和服从意识, 有高度的责任心, 能担当一个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 还有懂礼貌, 是一个受人欢迎的员工, 这几项是调查过程中排在前面的内容。同时, 对于毕业生的外语水平的关注度较高,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外语表达交流能力影响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能快速的进入岗位, 当一名合格的酒店工作人员, 即学生和员工的转化“零距离”; (3) 酒店工作过程中, 每天遇到新的客人, 出现新的问题, 对于毕业生来说, 灵活的、巧妙的处理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调查表明, 与人沟通, 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核心职业能力的范畴。

在研究核心职业能力中, 需要关注员工个体差异, 个人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在校期间, 教师要将内在素养和日常行为规范联系起来, 将素质教育的无形的、宏观上要求进行具体化, 变无形的素质为有形的可以量化考核的项目, 将宏观的要求进行具体的分解。通过观察学生行为的变化进行教育, 一个人内涵修养是通过行为外显的, 行为的改变过程中发现素养的提升, 核心职业能力得到培养。

本文对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职业能力的概念界定为:核心职业能力是一种通用能力, 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备能力, 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 是酒店行业发展对员工的必然要求。核心职业能力的研究对象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 研究目的使学生适应酒店行业需要、成为行业精英。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构成

从深度合作酒店、专业教师、优秀毕业生问卷调查中, 可以得出,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3]。这3种核心职业能力, 是酒店管理学生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是酒店管理专业所有岗位都要求具备的, 可以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 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是伴随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可以把这3种核心职业能力再细分为:基础核心能力 (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拓展核心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

三、主要结论

1. 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可以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4]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有67%来源于学院自主招生, 招收中职院校相关学生或者是高中学习较差的学生, 生源质量较差, 其它33%来源于高考招生, 文理兼收, 一志愿报考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比例不到23%, 专业调剂学生多, 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和行业的了解少, 实施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后学生对于专业认同感提到了35%, 对于行业的了解迅速提高了90%, 学习愿望也随之提高;2013-2014年各项技能证书通过率为95.6%, 生均4.5个专业技能证书, 为学生的就业开拓的了广阔局面, 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学生在毕业时挑选自己心仪的单位。实践证明, 核心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成为行业欢迎的员工。

2. 核心职业能力实现的途径是通过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参与为辅的课堂称为“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的课堂, 以学生参与课堂, 教师作为领路人的一种课堂。这种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强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与人协作能力, 组织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达到教学目标。通过“第二课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核心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组织了学生社团, 参与了社会活动, 帮助学生在校提升综合素养。“第一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授式传授知识、技能, “第二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提供核心职业能力, 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可靠的现实途径, 同时体现在活动中培养能力, 在活动中提高内涵, 在活动中内化知识。

3. 引进行为导向教学法, 培养核心职业能力

早在1998年, 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中就提出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合适于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方法, 并且设计了OTPAE五步[4] (Object目标, Task任务, Prepare准备, Action行动, Evaluate评估) 来组织教学和进行能力训练。研究实践中借鉴了行为导向教学法与五步训练法, 并结合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完善。实践表明, “五步法”遵循了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养成规律, 融“教、学、做”为一体,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导性、参与性、协作性、创造性, 是培养核心职业能力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

4. 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建立在教学体系的保障机制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建立在教学体系的保障上, 形成教学体系的一部分, 保障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核心职业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系, 不能只依赖校内的课题研究和自发实践活动, 应该依靠高职院校全员参与, 共同努力, 完成目标。近年来, 教育部要求和鼓励职业院校把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写入教学体系中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计划等得以体现。通过制度层面的保障, 确保完成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系统培训,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强化教师教学质量意识出发, 构建一套包括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管理、考核评价、教学反馈等在内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管理应该主要抓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以政府法律法规保障和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作为学校工作重心的保障机制。

5. 建立以确立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包括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目标和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校内实训室和网络化的校外实训基地, 建立专兼结合的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团队, 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 :8-11.

[2]陈初.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文汇, 2011, (27) :59.

[3]丁磊, 陈年和.高职建工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13, (11) :55-57.

[4]刘楚佳.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2) :81-84.

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的职业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的能力,这不仅包括教师所拥有的学识,还包括其自身的教育行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学生,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教师能力的要求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该专业更加重视教师在实践方面的能力。所以,为了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一、相关理论概述

1.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定义

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对旅游管理专业能力有明确的定义,本文在对职业能力以及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对教师要求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指的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职责要求范围内的所有能力以及素质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够完成所有教学工作的保障,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2.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动力

第一,外部动力。其是指能够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外在动力。主要是学校根据教师的表现而制订的一些奖惩制度,主要包括职称、工资、福利待遇等,这些对教师的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的提升。

第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信念,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内在动力。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动力主要在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在执教过程会形成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认为只有出色完成自身的教育任务才是自身价值的实现。正是因为这种信念,才促使教师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少职业能力提升的意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所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创新和改革。这也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提升职业能力的意识。

首先,有些教师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工作缺乏热情。

其次,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不只是从事教学工作,还有科研或者其他工作,不能将所有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以及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

最后,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很多实践型的教师来自于旅游行业,这些教师虽然在实践方面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在旅游管理的理论方面却存在很大的欠缺。这部分教师认为旅游专业就是实践,理论无所谓,所以也不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使其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缺乏实践经历

实践水平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实践中,大多数旅游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缺乏职业经历。高职院校中的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到学校任职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但缺少实践经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导致学生不能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很多知识都需要重新学习,大大延长了对工作的适应期。

其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并不是旅游专业毕业,而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来。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无法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教育和指导,尤其是实践方面的指导,职业能力不够,自然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

3.培训缺乏针对性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也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够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竞争力。但从实践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培训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虽然大多数教师在入职之前参加了相关的技能培训,但是培训的重点主要放在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上,缺乏有針对性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培训,即使有,培训时间也很短。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都是一周到两周的时间,而且这种培训都是一次性的,这就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很少能够得到有用的内容,培训的意义没有得到体现。

其次,培训的形式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给教师提供的培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采用的是不同专业教师共同培训的方式,并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性培训。而且多是找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需求不符。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职业能力提升理念

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提升意识。教师的理念不应只停留在某一阶段,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进行规划,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

其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发展。旅游市场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新方法及新观念会不断出现。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保证自身的职业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再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还应该具有职业发展的意识。教师应该时刻对自身的状态进行反省,要在实践中学会寻找问题,并不断寻找对策来增强教学信心、不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深化教学知识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多参与社会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还是要通过实践的方式,主要可以通过四种形式进行提升: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委派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定期到酒店、旅行社等企业中进行实践培训,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动态,熟悉最新的服务与管理模式。

其次,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利用假期进行实践。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到旅行社带团,在带团工作中可以跟经历丰富的导游进行交流,从而将所见所闻当作教学的鲜活素材。

再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旅游,只有这样多实践才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开阔视野。教师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提升自身对旅游专业的认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变得更加专业,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加生动和形象。

最后,高职院校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参加导游、酒店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证书考试,在学校内部也需要开展相关的实践培训。学校要加强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建造实践培训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训练,从而不断增强教师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制订相关的岗位培训制度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仅仅依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学校在培训教师过程中,要制订岗位培训制度,再由相关职能部门制订具体的培训方案,对每个教师进行针对性地培训。

首先,做好职前培训。教师在进入教师岗位之前,只是在理论积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实践方面的经验却很少,往往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融合到实践中,所以职前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前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将旅游专业的教学技巧、表达技巧、课堂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技巧等进行系统培训,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从而帮助新进教师快速适应教师这份职业。

其次,在职培训。对于已经入职的教师来说,其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人民教师角色的转化。但是,这些教师在面临严峻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高职院校要对这些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尤其是一些从外专业转行过来的教师,他们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空缺,但是缺少专门的专业知识培训,其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多为这些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加深对旅游管理的认识,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參考文献:

[1]王瑷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初探[J].新课程旬刊,2013(5).

[2]姜荣,丛迎九,曲桂东.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3(2).

[3]姚雪莹,王朋军.独立学院旅游教师专业化内涵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5(9).

[4]杨苗苗,关荐.教师职业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4).

[5]刘霞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与能力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篇4

在这短短的十四天里,不仅让我认识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信息技术,同时也让我见识了很多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让我觉得还有很多知识、技术需要学习,现将这十来天的培训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开阔眼界

赵副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发展的思维与路径、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融合形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思考与技术以及陈教师给我们讲解了智能化时代的教育变革,让我见识到了新时代下的教育、教学在慢慢发生改变,所以得适应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与能力。

二、提高意识

蒙老师、陆教授跟我们释读了信息化教学比赛的规则,给我们介绍了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流程以及分析往年优秀作品,让我们不仅见识到了国家级比赛,还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职业院校教师的优秀作品,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意识得到提高,让我们明白教育、教学不单单只关注自己的学生,还得放眼全区、关注国内外,不断不断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与能力,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到技术

了解了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知道了当下流行的教学模式以及所用的工具,学会使用美化大师等PPT插件,对教案进行美化;掌握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让教学条理更清晰;懂得录制微课的工具、流程、方法,录制微课,更好地实现差异化教学;明白了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翻转课堂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等,现代社会教育、教学所涉及到的信息化技术。

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1技能大赛的举办应该做到目的明确、内容科学、企业参与

1.1大赛的设计应该目的明确、校企合作办赛

“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目的在于探索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新模式,明确物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与规格;引导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实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展示参赛选手在组织管理、专业团队协作、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工作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安全及文明生产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吸引企业参与,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实践证明:省赛连续开展4年以来,各参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陆续建立与比赛规格完全一致的实训基地,将竞赛类型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获奖学生在实习和就业时更能受到企业的重视,但是企业对于整个大赛的参与度还不够,应该安排更多的企业骨干参与大赛赛程的设计、规范的制定、大赛的评分、人才质量的评价等,以大赛作为平台,促进企业与各参赛单位的沟通交流,实现校企的广泛合作,同时也为企业更好地选拔人才提供了现场面试技能的好机会,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就业的好机会。

1.2大赛的内容应该科学合理、实践性强

“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是以团队的方式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参赛,每支参赛队由四名选手组成,其中一名学生作为主管要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整个比赛。比赛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2.1制定储配作业优化设计方案(得分权重30%,限时3.5小时)储配方案的优化设计包含物流技能竞赛任务:①人员分工及工作准备;②入库作业计划;③出库作业计划;④配送作业计划;外包委托书、应急预案等。

1.2.2物流职业能力测评(得分权重10%,限时0.5小时)物流职业能力测评主要包括物流基础知识的掌握,物流基本设施设备的认知,物流作业流程的了解,物流作业活动安全注意事项的掌握,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等。

1.2.3实施储配作业设计方案(得分权重60%,限时1小时)参赛队根据本队储配方案的设计结果,在竞赛场地实施方案。选手选择最佳时机并根据作业任务需求执行入库作业计划和出库作业计划。总体而言,比赛内容设计科学,分数比重合理,方案设计能体现学生的规划思路,职业技能测试能体现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方案实施能体现学生物流储配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际比赛过程证明,各环节能顺利完成所需时间刚好符合比赛时间要求,比赛时间安排合理;比赛环节体现了典型工作任务,提高了职业素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了专业职业能力。但是除了职业能力测评是比赛当场由计算机客观准确的统计分数以外,方案裁判及实操裁判全部由各参赛学校的专业负责人在赛前抽签担任,因为培训时间短任务重,裁判难免对于比赛细节把握不够,评分难免疏漏或因主观因素导致偏差,因此,应该扩大裁判队伍,增加培训时长,邀请企业裁判参与评分。教师裁判从教学严谨的角度进行评分、企业裁判从企业的角度根据职业要求进行实际效能评分。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办大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真正实践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2技能大赛的组织应该做到规范、透明、创新

2.1大赛的组织应该规范有序

规范有序的组织是一场大赛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吸引选手参赛的重要因素。省级“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赛前组织:9月发比赛通知,明确组队方式和赛项名称及比赛时间。10月第一个周开赛前碰头会,介绍比赛与往年的异同,由软件提供方介绍比赛软件。11月第三个周末比赛。赛前没有下发关于比赛的详细介绍和组陈英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比赛要点研究物流管理与工程织安排等文件供参赛单位学习和参详(上述比赛内容是通过比赛学生回来口述和与兄弟院校交流所得),赛前各参赛单位对比赛方法和比赛内容并不明确,比赛过程中通过题包明确比赛规程,实际比赛过程中队员没有时间仔细阅读。通常初次参赛单位的选手面对比赛内容时一筹莫展甚至无从下手。因此大赛组织的规范化、流程具体化还有待提升。各参赛队只有对比赛各环节足够了解,才能更好地针对比赛进行准备。

2.2大赛的规程应该公开透明

高水平的比赛结果是大赛成功举办的衡量标准,也是大赛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省级“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连续4年以来,各参赛单位由于未能掌握历年比赛题包、标准比赛方案及评分标准,单凭经验安排赛前培训,难免片面,培训过程中遇到疑问思考的细节并不知道是否涉及评分点。比赛结果中常出现分数悬殊甚至出现0分与100分的差别,此种情况不能体现比赛的竞争性,也偏离了办赛的初衷―――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因此比赛组织方应该公开往年比赛的题包,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案样本,开放题库测试模拟系统,公开规范操作的视频资料,以方便备赛单位能够学习效仿。同时公开比赛规程,让参赛方明确比赛规则和比赛内容及三项赛事的评分标准,以便参赛队员了解比赛细节及注意事项,用心准备方能提升水平。提前组织裁判学习比赛规程及评分标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主观原因造成的裁判偏差,使比赛的公平性得以体现。赛前信息公开,使各参赛单位掌握的信息对等,实现比赛流程的透明化,保证比赛的公平和公正。同时更利于指导老师和参赛团队进行大胆创新,在保证方案正确的前提下实现方案最优化,从而提升比赛水平。只有真正赛出水平才能让企业让社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

2.3大赛的设计应该不断推陈出新

融入行业发展新动态的职业技能大赛才是具有生命与活力的竞赛,也是企业关注行业欢迎的大赛。省级“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4年来不断改进,在软件操作部分从细节处着手开始革新,值得肯定但是力度还不够。大赛可与企业接轨并融入行业发展动态,比如职业素养测评全部是客观题,内容主要是职业素养的规范,可以尝试加入主观题,引入企业实际案例,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面对疑难问题的协调能力及心理素质。大赛的设计推陈出新才能体现创新,真正响应我国全民创新的号召,通过比赛启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为学生储备软实力,学生就业后利用创新意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技能大赛的准备应该做到充分、熟练、高效

3.1备赛应该全员参与、全情投入

参加技能大赛是专业发展与行业接轨的重要标志,也是与兄弟院校切磋的好机会。因此所有参赛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应该积极准备比赛,不仅把比赛类型的课程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更应该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项目制教学,将课程内容与比赛环节对接,渗透方案设计技术和规范要求,启发学生用竞赛的心态开展学习,做到每一节课老师有讲解示范,学生有学习演练,师生有比赛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从学习中感受竞争的力量,激发学习热情,体会学习成就感,学会思考和总结,实现以赛促学、学赛一体化的同时专业技能不断提升。

3.2参赛队员应该精心挑选、构建优秀团队

参加省赛取得名次是学生参赛队水平的体现,更是一个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也是对指导老师劳动成果的认可。因此在学习比赛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在校内组织与省赛水平类似的校赛,一方面检测学生对比赛课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吸引和鼓励有进取心和荣誉感的高水平的学生参加省赛,挑选出最精英的团队代表学校参赛。校赛的组织也应该遵循省赛标准,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地进行。首先硬件软件应该与省赛要求完全一致,然后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参赛学生的能动性。计算机基本操作是否熟练、面对新问题时的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备赛时间和精力否充裕、对比赛的重视程度是否深入内心等都作为队员选拔的重要依据,选出来的队员需要通过游戏及课堂环节熟识、磨合并彼此认同,从而构建一支优秀的参赛队伍。

3.3参赛队伍应该高效地协作、体现比赛的高水平

参加省赛的团队一定是经过反复多次高强度的集中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配合,实现高效的协作,才能使比赛水平上升到一个高的层次。每一支参赛队伍,一定是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但同时也不能轻视比赛的目的,应该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积极备赛。首先由指导老师筹集训练素材、制订备赛计划,第一阶段进行方案设计的分步训练:指导老师给出细节题目,学生做出具体设计。目的是促使每个队员都明确方案的每一个细节,保证当错误出现时可及时补救。第二阶段进行方案设计的整体训练:指导老师给出题包,指导学生两两配合、科学分工,根据题包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一份完整的方案。指导老师给出修订意见、学生修改方案,循环进行直至方案完美无缺,同时启发学生创新体现团队智慧。第三阶段进行职业素质测评训练:指导老师将题库做成随机问卷,由队长带领一名队员测试、查分、纠错循环进行,直至题库全部掌握。第四阶段进行实操训练: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布置赛场并根据成熟的方案开展与比赛一致的实操训练,从入库到出库从硬件操作到软件操作做到流程规范,团队成员的配合细化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指令和每一个动作,干净利落完成验货入库出库装车和卸载全过程。即使题目不同也能够达到同样的规范和同样的水平。只有进行充分的训练、高效的协作,才能配合默契,在省赛中面临新问题时能冷静思考顺利解决,从而高效完成比赛任务。成功举办“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既能体现比赛组织方的办赛水平,又能体现参赛队的高水平,同时能够引导相应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与规格展开探讨,引导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给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机会与挑战。只有大赛的设计方、组织方和参赛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现“学赛一体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提升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最终推动物流行业发展,助力我国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严宵蕙.物流高技能人才“学赛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物流技术,2014(9).

[2]谈慧.物流职业技能竞赛与项目化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J].价值工程,2012(15).

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技术能力,实践

职业技术院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其中的专业教师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体, 是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中坚。在过去较长时间里, 职业院校针对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非师类院校的现状, 十分重视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采取各种措施和通过不同途径有效地促进了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从事职教工作专业技术能力的需求

1. 专业基础理论深厚与学科教学需求相匹配

专业基础理论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适应职业教学工作、正确解决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基础, 职业院校的大部分专业师资在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有相当高的受教育程度, 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 但由于专业教师在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 因个人兴趣、就读院校教学侧重点、所学专业领域内各科知识掌握的程度存在差异, 对专业知识的领悟深度往往与所从事的专业教学所需不完全匹配, 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从所教学科出发, 对已具备专业基础理论有针对性的进行细分、筛选、深化、补充、更新和提高, 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厚积薄发。

2. 专业知识精湛与广博满足多学科教学需要

职业院校一般都具有招生专业多样性、招生人数的不稳定性、同专业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专业教师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担任着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的特点, 这使得专业教师在专业能力提升过程中, 直面单学科知识深度与多学科知识的广度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需要在这种矛盾与冲突中取得协调, 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取得均衡发展, 实现专才与博才的有机结合。专业教师的专才, 使其在某个学科上统领教学, 教师的博才在满足学校同专业不同学科教学工作安排需要的同时, 会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 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真正使其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

3. 全面的实践能力适应教学创新和发展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从事实际技术工作的能力、操作技能、指导实践技能教学及与之相关的非职业能力等。处理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专业教育所必备的, 如设计能力、现场解决能力、解决疑难技术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等; 操作技能是熟悉专业领域内主要设备性能、能够操作本专业所用的主要技术设备; 实践教学能力在职业教学工作中独当一面, 能结合作实际, 全面完成专业教学工作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各项任务, 非专业教学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 现代办公设备使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是专业技能外延发展与提升、实现教学创新与发展之必备。

从事职业教学的专业教师, 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是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满足学生技能培养的所需用的实践能力是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充要条件, 只有这样, 专业教师才能是真实意义上的而非理论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

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在自主意识作用下的全面规划

1. 强化自主意识

面对职业院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需求, 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培养须有自主意识, 明确技术能力提升在不同阶段的方向、途径和方法, 寻找切入点, 打通发展通道。在此过程中, 要对自己深层次的剖析, 整体了解自己的能力大小与技术特长, 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以此选择专业技术能力发展方向,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把握。

2. 注重主动规划

由于各职业院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性, 各学校师资培养方略、专业师资结构与配比、实验室条件及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各不相同, 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各异, 从总体上讲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环境, 可谓有利与不利因素共存, 因此专业技术培养与提高应注重主动规划, 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预见自我认识能力范围内所能预测到的各种困难, 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

3. 实现循序渐进

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整个职业教育生涯中是一个不断调整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 这是因为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在不同阶段其起点不同, 要求不同、任务不同,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 符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其次, 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仅是职业生涯中的一部分, 而非全部, 因为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终极目标是回归和服务于职业教育与教学; 再次, 随职业能力提升, 专业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 将会承担职业教育的改革与科研任务, 所以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不再仅是适应教学之所需, 还应更高层面上主动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变化。

三、勤于学习基础上的专业研究

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不仅是专业理论的传道与授业者, 更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引领者, 学校专业课程的开发者。专业教师一方面在专业技术领域内勤于学习基础上, 细心研究主要学科的知识构成及诸多与实践相关的细节问题, 为实践能力提升作相应准备; 另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各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广泛应用, 规范、规程、标准的不断更新, 只有勤于学习, 才能及时实现知识更新, 使自己能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内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常用的前沿, 引领学校专业的发展。

四、技术能力培养以专业实践作引领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之培养, 是在理论指导下具体实践性操作, 是一种长期、连续、主动和积极的探索过程, 是专业技术能力重要组部分, 也是在其职业生涯中最难实现的一部分, 无论过去和现在, 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都在被动、间断、短期地接受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培养, 由于常不具有针对性, 忽略了个体差异、培养周期上不具有连续性, 知识构成上的非整体性、严重影响了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应以职业需求作引领, 积极主动自觉的参与, 是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内在动力, 是维系专业实践过程长期、连续、不断提高的基础, 专业教师应学会针对自己的专业特长, 在环境不利和缺少政策支持、不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 自我寻找并善于利用机会, 融入校外与自己专业对应的行业中, 参与校外专业实践活动和企业的生产与管理, 如技术论证、技术服务、技术咨询, 技术研发、企业生产等,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会在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断积累经验, 从而提高自己专业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秀萍.职业教育资源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04

[2]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12

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养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职业素质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养,娴熟的职业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良好的职业道德

旅游行业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高低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和品德往往被视为旅游企业或城市形象的缩影。旅游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来自世界各地,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有较高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服务意识。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扎实的旅游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和旅游学等方面的素质,学生必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旅游主客体、旅游构成、旅游功用、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包括酒店、旅行社、海陆空交通运输、游览、娱乐等行业,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而每个行业中又有各种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种,服务技能自然也各不相同。每个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服务技能,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3.深厚的旅游人文素养

旅游业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就要求旅游服务人员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内容主要包括文学、艺术、语言、乡土地理、建筑园林、民俗文化、礼仪礼貌等素质,其功能就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如果旅游从业人员知识贫乏,就很难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1.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力度不够

当前的高校旅游教育大多侧重于传授旅游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不太重视具体业务的学习,使得学生一开始就希望成为管理者,而不是被人管,因此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多存在好高骛远的思想。一些高校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虽然课程设置中有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关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由于教师不够重视、教材陈旧、授课方式单一枯燥等原因,德育课难以发挥应有成效,并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环节有待加强

首先,多数旅游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高校单纯地就旅游来设置旅游学科课程,仅局限于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等传统领域的范围,难以适应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其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环节有待加强。专业实习是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关键的一步,但由于社会、企业和高校等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的旅游专业实习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备,大多数高校校内实践基地数量少,实践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功能单一;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合格,这也成为高校旅游教育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3.职业意识有待提高

职业意识是调节和支配职业行为的调节器,一个毫无职业意识的职业人是很难胜任一个工作岗位的。多数高校在职业意识教育方面认识不足,尚未进行系统的职业意识教育。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对旅游专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是从事此职业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旅游专业学生,清楚地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就业前景以及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结合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制定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认识旅游业,明确发展方向,具备清晰的旅游职业意识。

三、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对策

1.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的培养应注重营造德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学院应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展导游、餐饮、客房服务技能比武活动和校园旅游文化节,把知识传授与道德熏陶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促使学生追求自身完善,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意识;其次,还应关心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倡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第三,应加强高职学生实习、实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用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受企业欢迎、思想政治素质好的旅游行业高技能专门人才,教會学生如何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

2.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目前旅游专业开设的20多门公共课和专业课程应当是必备的,但仅仅靠这些课程还远远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应该对旅游教育基础课进行改革,压缩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增加学习初期阶段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专业知识,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把“人际交往”、“学习态度”、“服务理念培养”、“建立个人诚信”、“团队精神”、“工作责任心”、“职业态度”、“情绪管理”、“心态调整”等素质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使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时刻环绕在师生周围,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旅游专业学生不仅应该掌握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职业技能的培养应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校内模拟、社会实践、岗位见习、勤工助学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其次,尽可能的完善各种模拟实验室,如多媒体教室、模拟导游实验室、礼仪和形体训练室、旅游规划实验室、客房实验室、中西餐厅实验室、酒吧实验室、前厅实验室等。

4.强化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在旅游行业这个特殊的行业里,最重要的素质简单说来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首先,从主观上加强对旅游行业的认同。学生应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就业前景以及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结合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制定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认识旅游业,明确发展方向,具备清晰的旅游职业意识。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认识性实习,参加旅游考察调研、旅游策划等活动,增强学习旅游、热爱旅游、愿意与旅游业共同成长的决心与信心。其次,加强学生择业、创业、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类课程,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同时把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学生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为将来更好地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旭华.旅行社与酒店对大学生素质能力需求差异及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9(8).

[2]李逸凡,邹宏秋.职业素质教育的成功探索[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0(02).

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篇8

休闲产业的兴起和休闲服务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使行业内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对于掌握休闲产业基本知识和休闲服务技能,胜任休闲服务与管理岗位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休闲服务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远远超出了职业教育的培养速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学实施与岗位能力发展无缝对接,使学生毕业即成为符合休闲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对于促进休闲教育以及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篇9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摘 要] 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培养特征,要求教师只有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作用及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现状及成因分析,提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与策略。[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目前,随着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我国高职院校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重点放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上。通过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打造独特的市场优势。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实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要素。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作用与影响力分析

(一)在专业建设方面

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离不开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物流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一流的“双师素质”教师能够敏锐地洞察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及时了解物流岗位信息,准确把握专业培养方向,“双师素质”教师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于市场的实际需求,使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二)在技能培养方面

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只有注重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打造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高技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打造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应该推行“双证书制”。“双证书制”是指学生必须同时获取毕业证书和物流从业资格证书才能准许毕业。这就要求从业教师不但具有夯实的理论教学能力,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且能和企业合作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而“双师素质”教师正符合这样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理论、技能双重优势,承担理论教育的名师和实践行家的双重角色,切实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在教师发展方面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在专业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方面从浅入深的发展历程。由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是以“理论够用,注重实践”为原则。高职教育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性作为

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达到双师素质的综合水平,学院才能有条件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才能发展。双师素质”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现状及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也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是高技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严重缺口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规模,不断从各种途径引进教师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的教师是基于这种情况,直接从学校招聘而来,被称之为“门到门”教师。这些从学校毕业直接就到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进校前参加物流实践锻炼的经历很少甚至没有,进校后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项目少等原因而导致实践锻炼的机会又很少。从而造成教师缺少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实践经验相对匮乏。一少部分引进的“双师素质”教师,由于工作的转型而难以维持与企业的联系,所以引进的“双师素质”教师素质出现退化,甚至出现有名无实的现象。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技能的培养;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使师资队伍建设走入误区。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过多强调理论水平的高低,而忽略实践技能水平的强弱;提升师资力量时重视教师理论的深度,而轻视教师实践的广度;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理论课程建设,而忽视实践课程建设等现象。导致师资队伍建设偏离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为了引进满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特色的双师素质教师,学院要不断拓宽教师的引进渠道。盲目引进物流行业的高级工程师转岗任教。这些从企业转岗的教师虽然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技能水平非常高,但是他们没有教学经验,缺少对高职教学的了解。他们丰富的物流实践经验与技能只能通过进一步的高职教育培训才能完全传授给学生,而有些高职院校不重岗位培训,录用即上岗的做法导致双师素质”教师的双师素质有所下降。

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一)强化教育素质培养

1.经常开展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高职院校经验交流活动是培养具有“双师素质”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加强校企之间、校校之间以及教师之间

能力方面都得到促进和补充,大大提升双师素质教师的素质。物流经验交流活动通常有校内交流和校外交流两种方式。校内物流交流活动主要是以同行交流为主要形式。专业教师彼此之间由于在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方面优劣不一,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可以互相扬长避短,共同提高高职院校物流整体师资队伍素质;校外交流主要有校校交流和校企交流两种形式。校校交流活动是指高职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它主要是采取参观学习、专业研讨等方式使同类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相互切磋,共同探讨专业建设等方面问题,从而共同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和企业的交流主要是以每学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会员通常是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和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业务人员组成。通过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使教师实用性理论教学水平和技能性实践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2.定期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培训。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不断从社会引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引进的教师一部分是学校毕业生和直接来自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员的执教水平和高职教育相关理论都十分欠缺。通过邀请教育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培训,可以的教学方法及工作技能,为加强“双师素质”队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物流实践技能的培养

1.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企业进行专项实践训练。通过教师轮流到物流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实践锻炼,使教师掌握新的物流知识,了解新的物流技术,熟悉新的物流流程,理解新的物流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在外训中懂得自己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掌握物流管理专业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实践锻炼岗位的知识结构,教师将锻炼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及前沿的物流技术在教学中及时反馈给学生,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定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应该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使参差不齐的师资队伍得到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一部分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但缺乏物流实践经验,针对这部分教师应该重点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或行业组织的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培训,经过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并通过最终鉴定取得相应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

针对理论水平基本满足高职院校的“够用”标准,而实践经验又丰富的教师,可以通过个别的指导,使他们快速掌握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并且让其参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3.对“门对门”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高职院校的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这部分教师虽然理论水平基本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但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对这部分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是较好的途径,教师的岗前培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前,首先进行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并相应地到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或物流企业进行定期实践锻炼。

4.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应全面推行“双证书制”。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能将课堂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外,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十分必要的。使专业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又能培养技能水平,胜任相关职业资格的培训与辅导工作,从而达到高职院校“双师素质”的素质标准。

5.推行“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机制。高职教育以培养学

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要任务。“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机制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以课堂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技能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的一种办学机制。通过产学的结合,使高职院校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和科研活动。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提供有效途径。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及科研单位建立高职院校的“产学”基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基地实践。使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能不断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的前沿技术,掌握物流管理专业新的理论知识,掌控企业和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不断丰富和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教学。

(三)推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双师素质”教师是专业教师的追求目标和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被各个高职院校纳入学院发展的长远规划中。根据专业教师的经历、学历和教学水平等相关因素,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制度和培养计划,建立相应的“双师素质”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是激励教师提高双师素质的必然条件。通过精神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通过提高学历、挂职锻炼、考取职业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筑工程优秀管理人员下一篇: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五千吃空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