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2024-09-24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精选11篇)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篇1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生产一线的实践技能型教育,因而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存在着诸多差异,其专业发展不可同一而论。在高职教师管理中,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因此学校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确立高职教师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实行人本化的管理,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除了学校因素外,教师个体自主发展的意愿和方向,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师专业化的理想境界。

一学校方面

(一)创设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所在组织环境的影响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浸润和影响,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创设良好的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更多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使教师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学习、催人奋进的、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把学习与工作系统持续地结合起来,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提升专业发展的动力,使教师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通过充分的学习和交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团结,构成一个良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在学习型的和谐校园中,以人性化的标准去规范教师的行为,启迪教师在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专业和教育研究氛围,在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指导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

高职院校不仅要做好教师的选拔、录(聘)用工作,而且要承担对教师的管理和再培养、再教育的责任。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高职院校管理者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调查显示,没有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高职教师队伍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一部分人有很强的专业发展意识,忠诚于高等职业教育,也制定了自我专业发展计划,但由于受到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制约,计划难以付诸实践;另一种是一部分人信念不足,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即使有了一定的计划,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指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有计划有准备,才能成功,获得成就。高职院校应对本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有明确的计划方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每个教师不同的学历、专业特点等情况,帮助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并积极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同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定期进行评估,检查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这样,既能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关系融洽,又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主动进行专业发展,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

(三)加强在职进修培训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因此高职教师的培养不仅仅是职前的学历教育培养,而应是贯穿教师整个专业生涯的终身培养。教师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教学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目前存在着专业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能不强等问题,必须依靠加强进修培训来解决。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高职教师更需要终身学习。高职教师在专业生涯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培训需求。研究表明,教师在从教五六年后已基本定型,若不实施强有力的继续教育,其职业水平将停顿,知识结构僵化陈旧,缺乏创造。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对教师岗位素质要求,以及教师个人专业成长需求,制定相应的进修培训计划和方案,构建职前职后一体的终身化培养体系。如在德国,要求所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培训,并根据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三种不同类型制定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并根据不同内容、要求和层次分级进行培训,形成全国性的师资培训网络。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学校师资建设规划和教师培训需求,提供适合教师发展的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职教专业培训基地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考察、进修等,学习国外高职院校先进的教学经验,还可以聘请企业行业优秀人员到校进行专业培训,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出国深造、短期培训、专家培训及教师互训有机结合的培训体系,更新教师知识技能结构,促进教师发展。

(四)加强科研开发

实行科研治学,是高等院校教师培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之一,高职院校更需要结合社会实践和社会教育,以开展科研方式培训,提高师资水平。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研工作,加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当前高职教师科研和技术开发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科研机制不够完善,组织科研开发的能力较低,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较少,这很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在校内建立各类科研课题申报体系,采撷和提供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课题信息,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并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支持和方便。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组织开展科研服务与开发。由基地企业提供科研经费,委托院校开展实用技术开发,由有能力的青年教师承担技术研发任务。这样,既加强院校与企业科研部门的职责与合作,又为教师提供了生产实践和继续提高的机会。通过科研促进创新,通过创新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师方面

(一)树立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是指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价值,包括教师对自我权利的认识,对专业发展内容和目标的理解,教师专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等。库姆斯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一书中就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的工具进行教学的人。世界各国教师专业组织或机构以法律或文件形式规定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权利。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是高职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前提,它能够使高职教师将过去的发展进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未来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增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责任感。教师成长是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的主动发展才是核心和关键,教师自觉主动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日常生活样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过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并指出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限制。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可见,反思是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高职教师要有乐学和善学的态度,使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

(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最初产生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使用者多是一些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企业,研究者的研究也多是针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教师都要在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要顺利地达到这一专业成熟的高度,具有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规划必不可少。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在于提高教师个体的内在学识和素质,提高其从业水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发展理论,只有当个体自我发展拥有控制权时,才会意识到其中的价值所在,从而积极投入到其中,可见,制定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使教师逐步挖掘自我潜能,合理规划自我发展目标,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不断调整自我,准确定位。减少教师在专业工作中的阻力与挫折,在专业发展中自我实现。

(三)促进教师间的交往与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交流,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优秀教师要帮助成长较缓慢的教师,使每个教师都能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实现专业发展的要求。英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通过培养弥漫于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富有团队精神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校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绩效。”在这个组织中,教师之间的对话更趋于平等,生成新知识,有利于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还需要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的认识对象和自觉的实践对象,从而积极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此看来,建构一种人人向往自我超越,并主动学习合作的组织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素质与教学的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高职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成员,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尤为重要。高职教师必须紧随技术进步的步伐,关注技术发展的动态,用最新的技能知识来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林.高职教师专业化及其实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8.

[2]何华艳,唐玉凤.高职教师职业生业规划的内涵、本质与功能[J].职业教育研究,2008(4):66.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6:10-14.

[4]叶小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5]黄东昱.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之我见[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5).

[6]郝立宁.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及评析[J].成人教育,2007(11).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篇2

1.1综合技能(30%)

综合技能是所有专任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共分为6个项目,其中资产项目包括8个子项目、负债项目包括8个子项目、所有者权益项目包括4个子项目、损益类项目包括11个子项目,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包括5个子项目、财务报告包括3个子项目。考核教师必须掌握所有项目,达到考核标准即完成该项考核。该考核项目在考核项目中所占的比重为30%。

1.2专项技能(70%)

专项技能分为4个技能,考核教师根据授课课程从中选其中1个技能,达到考核标准即完成该技能考核。该项技能在考核项目中所占比重为70%。

(1)手工技能。手工技能共分六个项目,其中原始凭证技能项目分为2个子项目、记账凭证技能项目分为2个子项目、账薄技能项目分为3个子项目、编制财务报表技能项目分为3个子项目、会计凭证整理与装订技能项目分为2个子项目。考核教师达到考核标准即完成该项考核。该技能在考核项目中所占的比重为70%。

(2)电算化技能。电算化技能共分为8个项目,分别为系统初始化项目、业务单据编制与数据处理项目、会计凭证编制项目、记账与账表管理项目、期末事项处理项目、会计报表编制项目。该技能在考核项目中所占的比重为70%。

(3)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技能。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技能共分为9个项目,分别为Excel电子表格技能项目、Excel公示与函数技能项目、Excel的数据管理技能项目、Excel图表技能项目、Excel在工资管理中的应用技能项目、Excel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技能项目、Excel在会计凭证中的应用技能项目、Excel在会计账簿中的应用技能项目、Excel在会计报表中的应用技能项目。考核教师达到考核标准即完成该项考核。该技能在考核项目中所占的比重为70%。

(4)财务分析技能。财务分析技能共分为6个项目,其中偿债能力分析项目分为10个指标、营运能力分析项目分为5个指标、盈运能力分析项目分为5个指标、发展能力项目分为3个指标、获现能力分析项目分为4个指标、收益质量项目分类2个指标。考核教师,达到考核标准即完成该项目考核。该技能在考核项目中所占的比重为70%。

二、考核标准

2.1综合技能(30%)

为了使考核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根据各项目不同特点,特制定了以下考核标准。该考核标准将综合技能所有项目(6项目),编制成25笔经济业务,每笔经济业务4分,总分为100分,达标分数为60分。

2.2专项技能(70%)手工技能。

手工技能的考核项目主要包括原始凭证项目、记账凭证项目、账薄项目、财务报表项目、会计凭证整理与装订项目。

(1)原始凭证。原始凭证项目包括的子项目有填制原始凭证和审核原始凭证。原始凭证项目考核总分数为100分,达标分数为60分,其中,填制原始凭证占70分,达标分数42分。具体包括真实性,即依据实际业务填制10分,及时性,即依据实际业务发生日期,及时填制5分,内容齐全性,即日期、名称全称、用途、其它内容20分,书写清楚和规范性,即大小写书写正确性、人民币、¥填写10分,手续完备性,即相关人员是否签字或盖章;相关单位盖章10分,编号连续性,即填制按编号次序使用5分,更正规范性,即除金额以外的错误,更正时,盖单位公章10分。审核原始凭证占30分,达标分数18分。具体包括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5分,及时性5分,完整性10分,正确性10分。

(2)记账凭证。记账凭证项目包括的子项目有填制记账凭证和审核记账凭证。记账凭证项目考核总分为100分,达标分数为60分,其中,填制记账凭证占70分,达标分数42分。具体包括内容完整性,即日期、凭证编号、借贷方科目、借贷方金额、附件张数25分,书写清楚、规范性,即大小写书写正确性、人民币、¥填写15分,编号连续性,即字号编号法、分数编制号5分,更正正确性,即按更正法更正、更正及时15分,合计规范性,即划线注销、合计金额、¥填写5分,手续完备性,即相关人员签字或盖章5分。审核记账凭证占30分,达标分数18分。具体包括真实性,即与原始凭证相符10分,内容完整性,即日期、凭证编号、借贷方科目、借贷方金额、附件张数10分,会计科目正确性,即借贷科目正确、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账户对应关系5分,金额正确性,即金额与原始凭证一致、借贷金额相等2分,书写规范性,即文字工整、数字清晰、大小写正确2分,手续完备性,即相关人员签字或盖章1分。

(3)账薄。账薄项目包括子项目有特种日记账、总账、明细账。其中特种日记账子项目、总账子项目、明细账子项目考核总分各占100分,达标分各为60分。这些子项目都包括填写完整性,即日期、摘要、凭证号、对方科目、借贷科目30分,书写规范性,即文字、数字占1/2格5分,登记连续性,即按账页顺序登记5分,手续完备性,即相关人员签字或盖章5分,余额计算的正确性,即余额计算的结果、余额方向正确性20分,红色墨水使用正确性,即按红色墨水使用规定5分,错账更正的正确性,即按错账更正方法进行更正10分,结账的规范性,即按结账方法进行结账20分。

(4)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项目包括子项目有资产负债表编制、利润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编制。其中资产负债表编制考核总分100分,达标分为60分。具体包括表头的填制,即日期、纳税登记号、单位、盖章5分,资产的编制,即单项资产期末余额的计算、流动资产期末余额的计算、非流动资产期末余额的计算、资产总额期末余额的计算70分,负债的编制,即单项负债期末余额的计算、流动负债期末余额的计算、非流动负债期末余额的计算、负债总额期末余额的`计算15分,所有者权益的编制,即单项所有者权益期末余额的计算、所有者权益总额期末余额的计算10分。利润表编制考核总分为100分,达标分为60分。具体包括表头的填制,即日期、纳税登记号、单位、盖章10分,表体的编制,即各损益类项目本期金额计算90分。现金流量表编制考核总分为100分,达标分为60分。具体包括表头的填制,即日期、纳税登记号、单位、盖章10分,经营活动的填制,即经营活动流入量、流出量、净流量的计算40分,投资活动的填制,即投资活动流入量、流出量、净流量的计算25分,筹资活动的填制,即筹资活动流入量、流出量、净流量的计算25分。

(5)会计凭证整理与装订。会计凭证整理与装订项目包括子项目有会计凭证整理和会计凭证装订。会计凭证整理与装订项目考核总分为100分,达标分为60分,其中会计凭证整理考核总分为50分,达标分为30分,具体包括定期整理会计凭证、按业务顺序整理会计凭证为50分,会计凭证装订考核总分为50分,达标分为30分,具体包括定期装订成册、相关人员签字或盖章为50分。

三、电算化技能。

电算化技能所有项目总分为100分,达标分为60分。其中系统初始化项目总分为20分、业务单据编制与数据处理总分为20分、会计凭证编制总分为40分、记账与账表管理总分为5分、期末事项处理总分为5分、会计报表编制总分为10分。根据考核教师各项目完成情况评分,达到考核标准即完成该项技能考核。

四、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技能。

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技能所有项目为100分,达标分为60分。其中Excel电子表格技能项目总分为15分、Excel公示与函数技能项目总分为15分、Excel的数据管理技能项目总分为10分、Excel图表技能项目总分为10分、Excel在工资管理中的应用技能项目总分为10分、Excel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技能项目总分为10分、Excel在会计凭证中的应用技能项目总分为10分、Excel在会计账簿中的应用技能项目总分为10分、Excel在会计报表中的应用技能项目总分为10分。根据考核教师对各项目的操作情况评分,达到标标准即完成该项技能考核。

五、财务分析技能。

根据财务报表数据,计算财务分析所有项目,共计25个财务指标,总分为100分,每一个财务指标4分,每一个财务指标的计算过程为3分,每一个财务指标计算结果为1分,达标分为60分,完成达标标准即完成该项目考核。

六、考核的方式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93-01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大量大学毕业生充实到高职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如何做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能够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求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高职教师,已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青年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当前职教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专业发展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即指青年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自身存在问题

问题一: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

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理论水平较高、观念较新、创新意识较强等优点,但由于走上工作岗位时间较短,对教育教学实践缺乏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经验,教学技能相对缺乏,亟待提高教学效果。

问题二: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换

青年教师多为普通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研究生阶段接受的都是普通教育,一些青年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认识不清,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理解,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致力的方向可能不是学生的技术、技能,而是学生的学历、学位,不自觉地以自身学习经历为参照,重学科体系、轻动手实践,追求“精、专、深”。

问题三:由掌握理论向实践动手转换

一是教学方面如何从理论型教学向行动导向型教学转换的问题,做到强调教学以实验室与实训基地为中心,注重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理论;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尝试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模式;以技术、技能操作作为考试标准,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其具备“零距离”上岗素质。二是科研方面,如何从纯学术研究向应用技术服务与开发方面转换的问题。

与此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完整的青年教师培养规划与机制,对青年教师成长与素质提升,采取的是自然发展过程,使得青年教师自我成长与素质提升动力不足;缺乏对青年教师职业规划定位、教学方式与技能、实践能力提升的帮助和有价值指导。

面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与素质提升存在的问题,如何在保证青年教师完成教学、实训、科研任务的同时,不断激发青年教师内在潜力,使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这不仅关系到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利益,同样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1、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要由过去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偏重培训转变为重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上来。强调高职教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关注青年教师个人的专业自主发展、提高其工作动力。

2、明确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目标方向

双师素质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形态。高职教育离不开教师实践能力支撑,高职院校教师只有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整合和双向转化,既双师素质,才能胜任教学工作。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各种渠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活动,形成教学与实践相互交替,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

3、校企合作开放式培养

从国培项目和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实践看到,?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来为青年教师创设各种有利于其职业发展的专业发展环境,提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体验学习平台。这已成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条实际可行的新途径。

4、改革高職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以往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程度评价的指标就是看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或培训后是否达到一定的学历标准。这种学历达标机制有积极一面,也不同程度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通过评价者本人对自身评价来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途径,这种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转换,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方向。

综合上述,建立促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要坚定树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观,不断地研究与实践,探究其有效途径和策略,这是对当前我国职教发展与变革的时代要求的回应,是对高职青年教师个体专业自主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回应。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张祥明.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重新审视[J].教育评论,2005(01).

[3]叶小明.广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篇4

刘黛琳通过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和2007年的两次对全国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问卷调查的分析,总结出了我国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的九个特征:1)性别比例:女多男少;2)年龄结构:年轻教师偏多;3)教师最后毕业院校:多来自非师范院校;4)入现职前的工作经验:教学经验丰富,实践经验较欠缺;5)学历结构:本科为主;6)职称结构:不够合理;7)进修和培训情况:经费不足;8)教学工作量:过重;9)科研情况:偏弱。(刘黛林,2009:110-120)刘老师的调查总结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反映了我国现今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的基本情况。

面对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现实要求,这样的教师队伍很难满足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然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增长,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也将会高速发展。伴随着英语类专业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也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经过数量扩张后,已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各高职院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在这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和具体实施者,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将决定教学改革的成败。面对紧迫的现实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引进高水平师资的同时,加强现有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使他们快速适应职业技术类英语教育的需要和教学要求,显然是当务之急。

2 高职英语专业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缘由

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要求和期望。这是我国现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主要选择形式。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求、实践和追求,受到教师生涯发展阶段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叶澜曾指出:“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在职业实践中对完美职业角色形象的探究和实践、思考与行动,则对教育质量和教师生命质量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叶澜,2001:3)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强调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更是自身专业的主人,是一种自我更新、专业自主的发展。具体到高职英语专业教师,追求自我专业发展的缘由最少有以下几点:

1)特殊学习个体的必然选择

说高职英语教师是“特殊的学习个体”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英语语言的特殊性决定的。在我国,英语教学是一种典型的外语教学;每位英语教师不同的英语学习背景和英语教育经历深深地影响着他们职后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每位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显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除了学校等环境因素外,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

个人和专业经历、情感和心理因素等个人因素也会对之产生影响。面对高职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显著的差异性,传统的专业培训只是涉表而未触本。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因素中,只有专业知识是可授的,其它像教育信念、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等都需要教师个人因人而异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培养。

2)新型教师形象的要求

随着对教师教育和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师观。这种教师观认为,在传统教师专业特性—掌握必须的学科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之外,教师还必须具备自我专业发展能力,即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进行个人自我检验来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学习者”、教师即“反思型实践者”以及“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等理念应运而生。教师以个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审视和分析。通过教师的各项自我省察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完善。我国的高职英语类专业尽管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各个地区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新的教师观要求高职英语专业教师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更要注重自我规划、自我研究、自我发展。

3)“隐性知识”理论的影响

“隐性知识”理论告诉我们,已被教育专家发现、归纳和格式化的教育科学知识只是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冰山一角,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教学和教育经验中蕴含着更丰富的知识和才能,而这些具有个性化和缄默特征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往往难于形式化和通过他人的直接教学来获得。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教育中,特别重视教师的专业反省能力的培养和教师专业经验的总结,要求教师不仅学习已经归纳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求教师探索和总结处于隐性状态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实现教师终身的专业成长。对教师个人隐形实践知识的探究,就要求教师重视自我,积极主动,自我发展。

4)终身学习理念的使然

二十一世纪,每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在校期间实际学到今后若干年所需知识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而近九成的知识要在今后社会中学习获得。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任何人要想拥有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学习,自觉地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为此,二十一世纪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素质结构除了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及教学行为与策略以外,还特别强调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能力,它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而实质上自我专业发展能力就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思与调节,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完善。

3 高职英语专业教师如何实现自我专业发展

1)树立发展理念,培养自我发展意识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个体心理的反映,是个体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照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对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成长的起点。高职英语专业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同样也需从树立发展理念、培养发展意识开始。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基本途径,而教学反思根植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比较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来看,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是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特质,即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高职英语专业教师应把发展理念和意识的培养作为自我专业发展的第一步。

2)自测专业发展起点,自我规划专业发展

教师的职业生涯一般分为生存适应、稳定发展和自我完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教师应经常化循环性地进行自我认识,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起点。教师检测自己的专业发展起点手段有多种,可以进行自我批判,以学生或同事为“镜子”反思自己,或运用专业量表进行专业结构和自我发展意识的检测。

了解专业发展起点的同时,高职英语专业教师应进行科学有效地规划和设计,努力做专业发展的主人。在专业发展目标的设定上,既符合自己个人的实际情况,又能和系部和学院的发展相一致。既有每学期的发展计划,也有每年、几年的长期规划。在专业发展的具体行动中,要确保每项目标的按时完成;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回顾和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不断调整和改进专业发展目标与行动计划。

3)将反思作为专业生活方式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对个人的教学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缘由的探索、解析和修正,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提高自我专业发展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教师应保持反思的经常化,每天安排固定时间进行自我反思;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把个人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反思对象,深入剖析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多比较,多思考,找出其中的差距和不足。还有,教师应坚持写反思日记,建立起自我剖析档案,并定期绘制自我专业发展剖析图,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更好地认识自我。

4)终身学习,自主学习

不学习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不会学习的教师教不出会学习的学生。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但毕竟发展时间有限。高职学生的多变性、发展性以及高职教育任务和形势的复杂性,都要求教师在专业领域必须不断探索、终身学习。另一方面,作为专业人员,高职教师有着无限的专业发展空间,其个人成熟只是阶段性的,而发展是终生的。因此,每一位高职教师都应成为热爱学习的典范,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5)转变角色,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英语专业教师要积极投身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做好角色转变,提高专业发展的适应能力。首先,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高职教师不再是绝对的知识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学习者和探究者。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交流,一种成长的享受。在这种师生合作关系中,高职教师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进步。其次,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即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生产者和开发者。最后,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逐步展开,高职专业教师仅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现实要求高职专业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搞研究、搞创新,成为研究者。

6)培养后续专业发展能力

首先,教师要定期检测,保持对专业发展的关注。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本质就是教师全方位、全过程的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进程。从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提高,到日常专业生活中关键事件的捕捉,教师必须经常性地保持自我专业发展对话,以便能正确抉择自我职业形象和自我职业认同。

其次,教师要坚持阅读教育名著。高职教育在我国是高等教育的新形式,有着其独特发展规律的同时还有着所有教育形式共有的特性。一方面,高职专业教师要了解新政策,学习新理论,另一方面,高职专业教师坚持阅读教育名著。教育名著积淀着深邃的思想精华,蕴涵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有利于教师们全面理解教育问题,提升个人理论修养,更好地指导日常的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 英语教师 专业能力 对策

学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直接受体和体现者。本研究聚焦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和职业发展,从学生的角度,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求与学生的评价,指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并为此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问卷设计

笔者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校高职生和2012—2014届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专业能力、教学态度、学生对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建议或意见等方面。

二、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为92.5%。其中,在校生占57%,毕业生占43%,男性占75%,女性占25%。

1.学科知识方面

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的英语学科基础知识丰富、基本功扎实很认可,占85%。学院英语教师基本上毕业于师范院校,不仅系统地学过英语学科的主要科目,还主修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必修课,具有丰富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但25%的学生认为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偏难,内容繁多且脱离为专业教学服务的需要,课程设置落后于市场需求,针对性、实用性差;而14%的学生认为教材及所教授的英语知识偏简单,内容重复,难以满足继续学习提高的需要。

2.教学能力方面

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课堂的掌控能力、运用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手段和方法驾驭课堂的能力较满意,占 58 %,但对教师教学组织方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希望教师能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使用教学课件,整合内容,突出重点,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加强口语、听力训练的占47%;强调学生合作学习的占21%;希望学生自主练习的占11%;建议教师实施分层教学,照顾不同英语基础和需求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提高,占6%。此外,还希望教师从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传授语言点变成学生的主动求知、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等。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侧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的理念和现实需要,也体现出学生对教师专业能力和自身职业技能学习的关注。

3.专业能力方面

调查显示,学生对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满意度较低。因为学院大部分英语教师是普通院校英语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相应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也没有下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经历,授课只能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缺乏实操,也就难以满足学生对专业技能、专业英语学习的现实需要。不管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都希望增加英语方面的专业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例如电信英语、计算机应用英语、通信英语以及物联网技术英语等;希望英语课程能够与专业课程设置密切结合,英语知识与技能能够与岗位工作结合,学以致用。

4.教学态度方面

调查显示,学生对英语教师教学态度给予了较高评价。教师能够认真履职,教书育人,积极营造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融洽课堂气氛,尊重理解学生,有责任心、耐心,能以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学识有意识地影响学生,师生关系总体融洽。但有5.5%的学生表示只在乎授课内容而不在乎教师教学态度,这也部分说明职业院校学生在职业技能、专业内容和实际应用方面关注度更高。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英语学科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英语教师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学生专业发展动向和就业方向及时梳理、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可理解性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一,加强英语教师有关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培训,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实践教学,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操作性与应用性。

第二,加强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学生学业检查评价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慕课、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媒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方位接受知识和技能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2.强调理论知识实践化,提升教师的专业服务能力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学以致用,理论实践化,提高生产力。

第一,教师要根据职业岗位和学生成长的需要,组织各种适宜、有用、有趣的语言沟通活动和英语实践活动,注重学生能力与思维方法的训练,要让学生“悟道”,而不是生硬地灌输某种“正确”的理论或观点。

第二,要注重英语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尝试双语教学;也可以组织英语课教师到专业实训基地考察学习,与专业教师座谈,了解最新的专业技术信息,拓宽教师知识面与视野,提高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熟悉实际操作流程。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多种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持续性专业发展,组织教师参加多种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并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教师培训要讲求战略性、长期性、实践性,切实解决教师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专题研讨、观摩课、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讲座、教学经验交流会等等,让教师及时掌握专业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成果,丰富能力结构,促进学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组建科研团队,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

反思性教学能促进教师不断地发现自己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修正教学内容和方法,深入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检验、被否定、被修正的思维过程中,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并获得成功的教学能力。

第一,立足职业技能培养,加强教学研究和反思能力建设,不断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突出现实性、实用性、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反思能力,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田宏忠.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6).

[2]杨少情,朱明.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

[3]李弢.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及其实现方式[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7).

[4]郭爱先.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现状及其途径[J].新乡学院学报,2008(4).

[5]谢勇旗.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篇6

目前, 高职院校学校层面需要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推进新进专业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试点;需要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建设。而高职院校教师层面需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需要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教学改革;需要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所有这些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的改革、发展要求, 引出这样一个命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是什么?

一是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归划研究。“双师型”教师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具有非终身性的特点。“双师型”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 使自己在师德上、业务素质上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教育资源来规划开发, 筹划更多的教育资源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利用好校内外各种资源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首先利用校内的各种实训场所和条件对教师进行技术能力及技术理论培训;组织老教师和新教师结成师徒关系;结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开展教学研究。其次积极拓展通过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渠道, 通过与企业多形式合作建立教师成长基地、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及推广, 尤其是通过主动的服务, 努力为教师多争取一些较长期和系统的培养机会;提高教师到企业的培养层次, 鼓励教师带着研究课题或任务到企业挂职研修。

三是完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长期以来, 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教师职称评审与晋升标准都参照普通高校的标准实施。在教师职称评定中, 偏重于教师的科研能力, 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 导致教师重科研、轻实践的倾向。增强教师的动力, 评先评优, 向“双师型”教师倾斜;职称评定, 突出实践经历, 突出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研究成果, 突出为企业服务产生的成果。还要积极争取通过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支持, 增强企业参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动力。

四是实行有效的保障制度。在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必须要有科学的、规范的、可操作的制度作保证, 并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落到实处。重视法制建设, 建立“双师型”教师职业资格制度;确立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 通过职称评定制度改革, 改善职称结构, 形成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加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额度, 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效的经济保证。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篇7

人才的培养, 不仅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等知识, 还应具备管理学、金融学等专业的基本知识。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加大选修课的种类, 给学生更为丰富和综合的选择机会, 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来选择选修课,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多元化教学方式, 强化实践教学

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但目前我国会计本科教学体系并未很好地融合学生的综合能力导向, 高校对会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重视普遍不够。因此, 在改进会计本科教学体系中, 要明确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要具备的重要性, 这样才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会计人才的培养, 离不开实践教学。强化案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 对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案例教学法是有益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的基本程序是在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 通过研究案例, 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案例实践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 案例教学是目前会计本科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针对会计是具有较强的应用型和操作性的学科特点, 未来我们应加强案例教学。会计这门学科的典型特征是实务性很强, 针对这一特征, 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关键作用。所以培养院校应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好的实习和实践机会。

(四) 提升师资队伍

要想培养出具有胜任力的会计本科专业人才, 必须要有好的师资, 好的师资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学生的必备条件。特别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会计专业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使命和责任, 会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程度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质量。因而, 作为培养社会一线人才的高职院校, 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会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美国舒尔曼 (Shulman) 认为教师必备的知识至少应该包括:1.学科内容知识;2.一般教学法知识, 特指教师经营管理方面的一般性原理与策略, 超越于特定的学科之内;3.课程知识, 特指对整体课程结构的理解;4.学科教学法知识;5.有关学生以及学生特征的知识;6.教育环境脉络的知识;7.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以及其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另一教育家Calderhead (l988) 认为, 教师应具备下列知识:1.有关自我的知识;2.有关学科的知识;3.有关学童的知识;4.有关课程的知识;5.有关教学的知识;6.后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 ;7.有关学习如何的概念取向;8.实务 (实践) 知识。

教师既要对会计理论知识有着扎实的掌握, 还能有较丰富的实务经验, 同时还能具备经济管理等基本知识, 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力较高的学生。所以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强化自身的实务能力。同时, 各培养单位可以聘请实务界的专业人士定期为会计本科专业学生进行实务性工作的讲座, 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联系起来。

三、结论

近年来我国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 使得会计本科专业人才的供给大大增加, 会计本科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使得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增大。会计人才的增加使得企事业单位有了更大的选择人才空间, 更需要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特别是近年来, 国际化的深入, 使得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 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市场和职位的需求, 会计本科专业教育应进行一些调整。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并从清晰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方式、提升师资建设方面提出了更好地改进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会计研究》, 2004 (02) .

[3]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 会计研究, 2008 (08) .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除了具有上述作为教师这一专业职业的基本内涵之外, 还应具有作为高职教师这一专业的特殊内涵:1.熟悉职业、热爱职教的专业精神;2.进行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3.进行职业指导的实践知识与技能。对符合上述标准的教师发放职教教师资格证, 实行严格职业准入制度, 才能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国外,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要求是严格的, 比如在德国, 高职教师除了要有博士学位外, 还必须有5年以上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 包括有3年以上在企业的工作经历, 并且大都有两个职称, 即工程师和教师。

作为高职教育的会计教师专业发展, 是指高职会计教师在职业生涯中, 通过终身的学习和实践, 不断更新和完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 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成长过程。专业知识是指以会计学科知识为主的本体性知识、以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为主的条件性知识和在教育教学活动及过程中生成的实践性知识;专业技能是指教师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应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教学和科研能力;专业精神则是教师在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上充分表现出的风范和活力。其中,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专业精神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就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完美集于一身。

二、高职院校会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一) 部分高职会计教师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的教育

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新进教师和聘用教师上往往从普通高校而非师范院校或企业中招聘, 他们没有接受过教育学教育, 更未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学的教育, 这些教师不懂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 也不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 又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感知体验, 不懂高等职业教育的心理本质、作用与内容、教师角色、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及其培养、学习迁移及其促进、认知发展与认知领会等内容, 必然导致教师施教中的盲目性, 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毫无保证。虽然在入职前会进行该方面知识培训和考核, 但是这种形式主义的学习并不能使该类高职会计教师真正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二) 部分高职会计教师缺乏专业发展能动性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会计环境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会计技术迅猛发展, 要求会计教师努力去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是目前部分会计教师往往是在遇到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变化的时候, 教学有难度了, 此时, 会计教师们才开始考虑是否应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而很少主动的寻求发展。

(三) 部分高职会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是直接从接受教育者到职业教师的, 对本专业没有实践经验, 严格来说还不能算一名合格的高职专业教师。而这些教师由于不懂实践, 对实践教学也存在畏惧心理, 所以更加剧了其偏重于理论教学的倾向。以我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为例, 在课时分配上, 理论课和实训课各占50%的比例, 但实训课中也有部分教师在讲解专业理论。在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也强调“双师型”, 但目前大多双师为速成型;有些也要求五年以上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到高职任教, 但难度较大, 目前主要采用的短期下企业锻炼也只能解决一部分教师有下企业的经历, 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还需通过与企业长期合作等途径。

(四) 部分高职会计教师职业判断能力较弱

目前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已经和国际惯例进一步协调和趋同,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各项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而这种职业判断能力受到环境、经验知识、准则规则等方面的影响, 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学习和积累而逐渐形成。作为高职会计教师, 尤其是青年会计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直接导致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缺失。比如在会计教学过程中, 某项非货币性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就需要根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照着准则读一遍, 而很少向学生进行具体讲解, 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会计人员也很难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三、高职院校会计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一) 鼓励高职会计教师主动寻求专业发展

1. 主动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等

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特点决定了教师一刻也离不开学习, 学习是教师胜任教育专业工作的前提条件。要提高教师专业地位, 教师首先必须充实专业知识技能, 求取专业发展并献身教育工作。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而言,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会计环境的变化, 因此, 高职会计教师更要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改善自身的教育专业素质,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服务品质, 以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认同。第一, 主动学习职业教育理论, 深入进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以本校为例, 九名财会专业教师中职前有90%以上的人未接受“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 职后的学习培训也并不到位。因此, 高职会计教师应当主动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学理论, 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学感知体验。加深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及基本规律的了解。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 弥补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感知体验, 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心理现象和高等职业教育心理规律。通过对教育学、心理学和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全面学习, 强化职业教育素质, 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2. 制定校内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

针对部分高职会计教师自我很少寻求主动发展, 学校应当制定一些校内培训机制。可以根据本校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每学年或每学期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并可以将本校教师的培训需求与其他院校进行合作, 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尽可能的使每位会计教师都得到相应的培训。同时为了保证培训效果, 学校也应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有些参加培训后能将所培训的最新知识指导教学的教师, 并深受学生好评的, 应给予奖励, 反之应给予相应的惩罚。

(二) 加强校企合作关系, 着实提高高职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既强调专业理论水准, 又非常注重实务处理技能。针对目前很多高

会计行业职务犯罪及其预防制度构建

◎文/蒋品洪韩伟

当前企业会计编制假账假报表、伪造和变造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现象比较常见, 需要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建立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的制度。

一、会计行业涉嫌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

(一) 企业提供假账假报表

当前企业管理舞弊现象存在、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有些企业设置多套账簿报表, 给管理层提供真实的 (内部) 会计报表, 同时根据应付税务、工商、统计等部门和银行等债权人以及股东的不同需要分别提供不同的虚假 (外部) 会计报表。向多家银行融资的企业, 往往需要根据各个银行的不同要求, 分别编制和提供不同的虚假会计报表。企业为了融资、评定资信等级、申报资质和获取招投标资格等需要, 由第三人代垫资金协助股东设立公司或者增加公司注册资本, 在验资后股东将出资抽回以偿还该第三人的现象 (即虚假出资、抽逃资金现象) 很普遍, 还出现了众多的专门经营代垫资金、代办营业执照的中介机构。在这种从业环境下, 会计人员被迫从事做假账、编制假会计报表, 甚至伪造和变造审计报告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 伪造和变造审计报告

企业伪造或者变造审计报告的现象主要有:1.刻制会计师事务所公章、注册会计师私章和冒用注册会计师签名, 伪造审计报告。2.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后, 予以变造, 将审计结论予以修改 (例如将保留结论的审计报告修改为无保留结论的审计报告) 、将审计报告后附的会计报表和附注加以更换。伪造或变造审计报告大多是企业 (被审计单位) 实施的。另外,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员工或者会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也可能伪造或变造审计报告, 这些员工或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串通, 以伪

职会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首先必须定期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培训, 轮流到本市一些知名公司、企业或者注册会计师机构进行岗位实习, 但是实际运作中企业并没有强制义务, 能够保持校企合作更多的是依赖于感情。这种模式是持续不了多久的。条件允许的高职院校, 每学年可以有10%左右的教师不上课, 专门承担企业财务相关工作, 义务为企业工作, 通过实践, 教师可以了解会计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而真正培养教师的研发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能做到这点, 必须加强学校和企业合作程度, 在有些情况下政府应当介入。作为企业, 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 加大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 着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不断增强教师的核心竞争能力, 这样教师培养的学生也会受到企业欢迎。其次, 高职会计教师本身也应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师职业基本目标, 教师应当通过参加国家会计职业资格考试, 不断更新知识、适应会计准则等不断更新的新形式。

造或变造审计报告的方式谋取私人利益。上述人员和机构敢于伪造和变造审计报告, 原因在于监管部门没有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无法及时、有效地发现他人冒名出具审计报告或者审计报告被变造的情况。

(三) 审计后的会计信息经不起核实

只要我们去核对各个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应收应付款明细余额清单, 就会发现各个被审计单位之间往来款数据无法核对一致是常态。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函证程序时, 被询证者 (收取函证费用的金融机构除外) 要么不予回函, 要么不核对数据就回函, 或者明知数据对不上也回函确认数据相符 (即虚假回函) , 导致函证程序无效。例如A公司将商品销售给B公司, 笔者在审计A公司时已经对其与B公司的销售额和应收账款余额取得B公司“信息相符”的询证回函;但是到B公司审计时却发现其账面记录的向A公司的采购额和应付账款余额与A公司的账务记录并不一致;有的时候还无法查明形成差异的原因。如果B公司不需要委托审计 (实际上大部分企业不需要委托审计) 或者委托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事实上, 每家会计师事务所只能完成很少一部分审计项目) , 则注册会计师是无法发现该不一致现象的, 只能放任虚假审计报告的产生。同时, 法律、法规也没有规定相关单位和人员接受调查、询问、取证和核实有关情况的义务和责任, 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有效的替代程序。有的注册会计师明知企业之间业务往来及有关科目余额未能核对一致, 却教唆被审计单位和被询证者提供虚假询证回函, 故意以虚假询证回函作为审计证据出具审计报告。

(四) 注册会计师故意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部分注册会计师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 放弃了社会责任, 走上了故意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违法犯罪道路。因为被审计单

我们深知, 教师永远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作为高职会计师资队伍中的一员, 首先必须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不断学习先进会计专业理论, 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促进专业素养的提升, 最终促使高职会计师资队伍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华, 左显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发展途径探讨[J]职教论坛, 2008 (11) .

[2]孙蓓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05) .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篇8

国外职业教育虽然没有“双师型”一词, 但也有名称不同、内涵相似的词汇。如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 (一种职业资格) ,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决定了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 丹麦的职业教育师资源自专业技术人员, 美国的职业教育师资要求比中小学更高。为方便研究, 本文主要梳理我国有关“双师型”教师的研究文献。

1 研究数量

从研究数量来看, 近年来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文献颇多。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搜索, 2000—2015年以“双师型”为主题和篇名搜索到的文献分别有11 146篇、3 776篇;以“高职双师型教师”为主题搜索到的文献有204篇;以“双师型”和“卫生高职”同时作为主题搜索到的文献有5篇。从发表年度来看, 以“双师型教师”为主题的论文数量明显呈逐年增长趋势, 从2000年的40篇到2003年超过百篇, 再到2012年超过千篇。虽然“双师型”研究颇多, 但具体落脚到卫生高职院校的研究数量仍然有限。

有关“双师型教师”的部分文献属于各类基金项目下的阶段性成果, 其中属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成果的有89篇, 属于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有15篇, 属于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和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的各2篇, 属于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各1篇。此外, 也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属于各省市科研基金的研究成果。

从以上数据可知, 不管是从国家、省市层面, 还是从研究者个人层面, “双师型”教师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2 研究内容

2.1 高职“双师型”教师研究

(1) “双师型”内涵的探讨。“双师型”教师概念、内涵的研究是基础性研究, 有关“双师型”的论文研究思路基本上都是从概念界定开始, 也有部分研究者专门对“双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研究。目前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教育界比较普遍的几种解读有“双职称型”“双素质型”“双证书论”“双能力论”“双融合论”。本文研究的“双师型”教师是指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担任教育与培训高职生任务、具备基本的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精通特定专业工艺原理并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专任教师。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主要从队伍建设概况、存在问题和对策、培养机制和模式、中外比较等方面进行。其中关于“双师”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所占比重较大, 但相关文献大部分是针对普遍意义上的高职院校, 没有明确具体的职教领域。如孙翠香基于天津市41所中、高职院校的调查, 指出“双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吉文林对江苏省35所高职院校的2 856名教师, 就其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教学科研及“双师型”教师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研究对象涵盖农林、经贸、食品等20多个职教领域;李丽华对辽宁省35所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状况进行调研,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孙建波指出“关于‘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已有成果未能基于专业建设与发展背景, ‘双师型’教师培养与专业建设关系非常薄弱, 无力指导当前职业学校改革发展实践”“对具体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发展问题关注太少”“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研究‘双师型’教师的还不多”[1]。其主要观点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2.2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在基础教育研究中已经比较成熟, 但是针对高职教师、具体落脚于“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并不完善、未成体系。为了拓宽研究视野, 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有关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再对数量有限的有关“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进行阐述。

2.2.1理论层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理解误区、不同阶段的特点等方面。不少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性”“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概念进行探析。杨启亮教授着重分析了3个问题, 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专业究竟指什么, 国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应该如何借鉴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发展应该如何理解, 试图“解读一种超越形式或符号、超越年龄或教龄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样态”[2]。陈鸣鸣副教授指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先后经历3个阶段, 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发展阶段”以及“关注幸福阶段”[3],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关注的内容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有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 如王丽从需求层次理论出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 陈强以发展性评价为研究视角, 赵月从终身学习理念出发探析医药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胡文鹏基于知识流理论视角研究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叶小明博士研究指出“, 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的各种教师队伍建设活动中, 均强调通过学校管理或改变队伍结构等途径来影响教师的发展, 而缺乏从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角度为教师发展提供条件和鼓励, 因而造成教师队伍建设似乎成为学校领导和行政的责任, 而个体教师成为被动适应者”[4]。同样, 陈本敬在探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指出“,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教师队伍建设, 侧重于教师的使用和学历、职称、双师型教师比例等是否达标, 而忽视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不同需求以及个性化的专业发展”[5]。本课题研究吸纳这些观点, 将教师本身作为主体, 从卫生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发展需求与现实处境出发, 探索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2.2.2实践层面研究主要是通过个案调查, 分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唐红梅采用自编问卷法对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54名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教师基本情况及专业发展情况。研究指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发展过程”, 需要“从教师教育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评价体系、培训体制、自我实践等方面促进医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6], 该论文划分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维度拓宽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着重探讨了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如陈雪凤探究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元 (高职院校、企业和大学) 交叉互动模式, 李德才阐述了教学科研“双轮驱动”途径, 阮彩霞研究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2.3 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学者对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双师”教师的阶段特点以及促进“双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制度等方面。

赵文平阐述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4种模式, 即“学术—理性”模式、“技术—训练”模式、“实践—反思”模式和“文化—生态”模式。郑国富总结了“双师型”教师发展的4个阶段 (“双师”素养发展阶段、“双师”资格发展阶段、“双师”熟练发展阶段、专家型“双师”发展阶段) , 并提出教师阶段发展的策略。此外还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 即“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质性研究”“缺乏对教师个人阶段发展需求的研究”“缺乏对‘双师型’教师动态阶段发展的研究”以及“缺乏对高职院校已有‘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和阶段发展的研究与调查”[7]。文中提及的问题亦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促进“双师”专业发展的策略问题受到较大关注。刘建湘从个人、学校和国家3个层面探析了“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策略。杨巧玉具体分析了“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策略。彭高宏从教师个人和学校环境两个层面, 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 并提出高职“双师型”教师“导、学、做、评”专业自主发展模式。李梦卿指出“双师型”教师职称是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 我国职教的发展需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 能有效促进职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职称评定制度。吉文林通过对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3位不同类型专家型教师的个案剖析, 探索高职院校专家型教师的成长途径, 为促进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建议。以上研究方法与行文方式对本课题下一阶段的质性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结语

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发现, 目前有关高职“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主要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等角度进行。关于“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已有成果未能基于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背景, 无力指导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实践, 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研究“双师型”教师的还不多。

综观教师专业发展有关文献, 多数是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对整体数据进行分析, 注重研究的样本量和可靠性, 而质性研究方法使用较少, 或只是作为辅助。质性研究方法注重对研究对象进行诠释性理解, 强调研究过程的自然性, 关注对微观问题的整体把握;量化分析只能看到数据, 却无法看到数据背后更为复杂的情感;应通过质性研究, 使“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以动态形式呈现。

当前, 学界对“内涵建设”非常重视, 大到一所学校、小至一个团队甚至个人都应关注发展的质量。“双师型”并非一名教师专业发展的结点, 而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在因学校“双师”比例高而引以为傲的同时, 也要思考“双师”自身的发展及内在价值显现, 关注数据背后的真实性。

以“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为切入点, 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量化研究为辅, 将“卫生高职”“双师型”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三者相结合, 进一步探索加强卫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和措施, 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下一个既定任务。

摘要: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维度梳理高职“双师型”教师、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以及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了解已有研究成果、不足及趋势, 为卫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波.“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六个特点[J].职教论坛, 2013 (4) :68-71.

[2]杨启亮.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基础性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2) :1-4.

[3]陈鸣鸣.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特点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5) :32-35.

[4]叶小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5]陈本敬.困境与转向: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3) :126-128.

[6]唐红梅.医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1 (10) :1457-1460.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发展

2002年, 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使职业教育进入了新一轮飞速发展时期。各地方政府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职业教育改革, 对当地的职业院校进行大力度的整合。各职业院校不仅硬件建设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而且在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上有了巨大的变化。我校就是其中的一所, 在短短五年内从市属中专成长为一所学制为5年, 具备6个主体专业, 在校生数达到6千人的省批市属骨干重点高等职业学校。

学校的飞速发展, 在给教师带来了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工作压力,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以前, 学校要求教师的学历达到本科 (包括职后教育) , 2006年以后, 学校要求教师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以前, 在校教师每周工作量平均在12课时左右, 教学外工作很少, 2006年以后, 教师每周工作量平均在14课时左右, 不包括教学外的工作, 而教学外工作对于半数以上的教师而言占整个工作量的三分之二。高职美术教师也承受着同样的压力。教师专业发展逐渐成为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概念界定

(一) 高职院校

在1999年举行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 教育部把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 简称高职 (高专) 教育。

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按招生对象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1) 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高职模式; (2) 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高职模式; (3) 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职模式, 该模式是我国特有的。本文涉及的是第三种模式的高职院校。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就广义而言, 两个概念是相通的, 均指用以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当将它们对照使用时, 主要可以从个体———群体与内在———外在两个维度上加以区分, 教师专业化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 而教师专业发展则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提高。” (叶澜) 本文着重研究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性提高, 所以用“教师专业发展”一词。

美术教师在高职院校的状况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一直重专业课而轻文化课, 最近随着职业教育对学生素质的重视, 这种情况已有所改观, 但总体上, 美术教师在学校不被关注, 成为师资补充, 甚至没有课务而打杂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 除开设美术专业外,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师人数较少, 很难形成工作团队, 短期内不易展现显著的工作成效。至于学校外出考察、培训、申报各类课题等有利于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机会, 美术教师获得的也少之又少。笔者对其他高职院校美术教师进行访谈时, 发现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的高职院校都有存在。以下是访谈的情况:

第一位:某职校美术教师, 工作5年, 在职硕士研究生

“刚进校时, 学校组织青蓝工程, 但由于指导教师年龄较大, 属于传统型美术教师, 主要教书法, 所以对自己教的动画专业课程帮助不大。进校5年, 教了6~7门课程, 做过4年班主任。这学期做两个班的班主任, 同时一周讲20节课, 太累了, 班主任工作花的精力比较大, 相对减弱了专业发展的空间和时间……明年可以评讲师, 但由于平时没有精力写论文, 也不知道能不能通过……动漫专业的课程给自己的压力也比较大, 常处于边学边教的状态, 学校希望教师自己在专业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但并不提供时间和资金支持……以后的想法, 基本上就是希望自己评职称顺利。至于什么时候会有成就感, 一般是学生获奖或在教学中看到学生进步。”

第二位:某职校美术教师, 工作6年, 正在准备在职硕士研究生考试

2005~2007年, 该教师利用暑假参加省级各类培训, 数码影视作品曾获省教师作品二等奖, 获得了多媒体作品制作员高级工证书、数字视频合成师中级技师证书, 做了三年班主任。“在职研究生去年没考上, 今年也没底, 如果再不行, 明年再考……领导鼓励去考, 组内同事也有考上的, 自己也比较愿意去尝试。再说研究生学位总是要的, 学校发展速度这么快, 说不定哪天就变成硬性要求, 现在没有孩子, 有点空闲, 就赶紧……现在上班的感觉嘛, 比较麻木, 学生的素质比较低, 教学难度很大……关于新课程改革, 领导就鼓吹“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特别反感, 学校缺乏人性化管理……至于发展, 没有想过自身的发展, 基本上都是忙于应付学校的各类课程, 特别是没有能力应付的课程, 对工作没有信心和展望, 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发展……成就感?没有, 班主任工作中发现学生的改变, 也许会有点……”

从这些交流中不难看出, 职校美术教师压力都很大, 尽管她们工作努力, 不断进取, 但同时遭受挫折, 看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职业倦怠过早就出现了, 对自己教师职业的满意度低下。这些情况都会对教师工作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成就自我的专业发展, 是每一位美术教师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 高职院校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应该树立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一般而言, 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 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而且能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 人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只有达到了这一水平, 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 (叶澜) 教师一旦具备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会对自己以往的工作经历进行不断的回顾、反思。梳理过往, 曾经获得成功的方面, 曾经不够完善需要改进的方面, 甚至失败可以舍弃的方面。也会对当前自身的工作状态进行整理、反思, 安排出当前工作的主次关系, 合理分配自己在工作的不同方面花费的精力。更会对日后一年乃至五年的发展定下方向和目标。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 教师才能在每年纷繁复杂、头绪众多的工作中, 找到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才有可能彻底把外界的奖惩推向工作的背景状态, 自主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计划, 所以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是教师自主进行专业发展的前提, 它使教师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

更为重要的是, 具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 会逐渐成为“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者。“所谓‘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 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 激励自我更新, 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的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 (叶澜) 教师在“自我更新”的状态下, 能明白自己需要学习什么, 应该如何去学, 什么时间可用作学习时间, 避免造成时间和精力浪费。

(二) 寻求进行“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的平台

“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教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教师应该寻求一个或更多能承载自己专业发展的平台, 使自己专业发展的历程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找到现实的足迹。笔者认为, 在高职院校, 以下几个平台是值得教师关注的。

关注课堂作为一线教师, 课堂教学是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应关注自己的课堂, 使课堂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实践领地, 一个好的平台。课堂是教师可以自主发挥自己的创新, 将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诠释加以印证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与学生情感沟通、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 根据学生的特点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之有效, 获得令学生满意的效果从而获得自身的成就感。同时, 应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使自身个性魅力在其中也得到充分的彰显。教师的课堂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学生会从喜欢教师的教学开始喜欢教师本人, 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会更频繁, 投入到课堂上的热情会更高涨, 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更加出乎意料地好。

关注课程开发高职院校的课程一般都按照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 调整一门课程会影响多个环节, 所以即便要修改课程设置也要采用滚动式修改方法, 将影响减到最低程度。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所教课程相对比较稳定, 也比较单一, 同时课时极少, 教师不一定能承担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也不一定能展示自己的专业优势。这时, 美术教师可以利用选修课与兴趣小组自主开发新课程, 这也可以成为凸显自身专业优势, 成就专业发展的一个平台。课程开发是“根据教育的构想, 将教材与活动加以具体化, 有策略地组织学生成长与发展之基础的文化经验活动”。 (佐藤学) 在选修课和兴趣小组开设新课程的前提下, “实践-审议-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比较适合,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设新课程。在这种模式中, 教师是实践者, 同时是研究者和开发者, 课堂教学的展开过程伴随了教育经验的开发、教材与计划的修订, 具备了课程开发的实质性基础。在学校中, 笔者就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开设了国画选修课程, 组建了锡绣、软陶兴趣小组, 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窗口, 同时自身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也获益匪浅。

关注与他人的合作随着教师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的提升, 许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 寻求与他人的合作、教师间的团队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高职院校, 尽管教师合作团队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气候, 但实际上许多工作都是靠团队合作来完成的, 如: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技能比赛中宴会主体台面设计等。所以, 美术教师也可以在工作中寻求适合自己、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可以是同学科的, 也可以是跨学科的, 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共同完成一个人没有办法或没有精力完成的工作任务。

如果在工作中, 教师根据工作和自身的实际情况, 具备“自我更新”的意识, 关注这几方面的平台, 并付诸努力, 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发展。在每天仍然忙碌的日子里, 工作开始变得不再是无奈下的选择, 不再那么枯燥乏味而成为教师的兴趣和爱好, 成为教师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以上观点, 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点感悟, 衷心希望忙碌的高职院校的一线美术教师能够寻求到适合自己的“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发展, 成就教师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17.

[2]叶澜, 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0-267.

[3]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6-34.

[4]唐纳徳R克里克山克, 徳博拉贝纳詹金斯, 金K梅特卡夫.教师指南[M]祝平, 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篇10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职院校;实训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139-03

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形成其自身的研究体系,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理论研究、发展规律、模式构建及评价方法等。当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主要有企业师徒制、国内外进修和校本继续教育等。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为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选途径和更广的发挥空间。

一、背景——移动互联网与高等职业教育

(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咨询、通讯等服务,它由终端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等构成。终端硬件设备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和MID等,常见的有3G手机、IPAD;软件平台主要有手机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常见的有苹果(iPhone)、安卓(Android)和微软的Windows Phone;移动应用软件APP很多,它一般分休闲娱乐、工具媒体和商务财经等类型,主要有:移动电邮、移动搜索、移动下载、移动商务、微信或博客、手机QQ、移动视频等。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62亿,较2014年底增加了6303万人,占网民比例901%。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网逐渐成了 PC上网的延伸,甚至替代,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增长的规模化发展阶段。

(二)移动互联网进入高职院校

自2010年以来,随着无线网络资费的下降、4G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们追逐移动上网这一方式,高职院校作为年轻人聚集之地,对接受、消化和推广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热情高、欲望强和容易接受,因而无疑成为了移动互联网运营商重点开拓的市场对象。据有关机构统计:中国网民若按职业结构划分,学生占比为268%。目前,虚拟社交、网上冲浪、电子商务和网络娱乐等移动互联网应用在高职院校非常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移动互联网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和丰富的传播方式正改变着高职院校师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二、现状——移动互联网融入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

(一)移动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典型应用

移动互联网进入高职院校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技术服务成为可能,势必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实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主要有:

1移动教学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通讯能力、终端设备处理能力的深入发展,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开展教学与学习活动成为一种可能和趋势,它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摆脱时空的限制,创造了按需、自主的学习环境与便利,形成了一种移动教学的模式,这种移动教学模式或许成为未来学习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微课(或慕课)在当前教育领域受到热捧和高度关注,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在寝室睡觉前、食堂排队时、操场运动之余随时随地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因此,实训教师可掌握利用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技术,开发内容短小、精炼和模块化的微课或慕课,便于开展移动教学。

2移动辅导

受高等职业教育内在规律和特点的驱使,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彰显个性、自主发展,除上课时间外,班集体的组织形式以松散型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的平台、时间点都很少,因此教师开展课外辅导、学生进行课后广泛探讨等缺乏环境与机会。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让时空分散的师生之间构建交流平台,开展答疑、交流与互助等课外辅导活动。例如:师生之间建立网络社区、微信群和QQ群等,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发送文本、语音、图像和视频等信息随时随地、随身随意保持沟通。教师课后可以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随时随地收发学生电邮、查看学生课后提交的作业、发布课前辅导信息和接受学生提问等工作。学生的课后疑问、课后讨论等信息都可以交互传递,这样将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3移动图书馆

图书馆是师生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图书馆挣脱了时空的限制,很多书籍、资料等都可以数字图书、电子书的全新面貌展现在师生面前。高职院校师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寝室、食堂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查询资料、进行阅读和获取知识。另外,通过移动互联网还可以向高职院校师生推送个性化新书的推荐信息和讲座信息,开展移动查询和借阅等。

(二)移动互联网融入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师生都处于一个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环境中,两者获得信息的机会几乎是均等的,教师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渠道,教材也不仅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另外,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与挑战。最后,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培养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鉴于此,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定位自身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教学工作时所需扮演的角色,努力做好学生职业选择的领航者、专业教学的辅导者、专业技能的表演者、学习方法的传授者和教学资源的推荐者等。

三、思考——移动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及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现状,移动互联网技术可对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以下四个方面的推动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基于移动互联网时空性特点,实训教师掌握即时化教学的技能

即时化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移动互联网在第一时间内沟通、传送,尽可能的减少信息延迟或滞后的周期和节点。一般而言,高职学生入学时受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灵敏的制约,导致他们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或挫折时难以自我解决,若长此不能及时化解势必将大大打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移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可以保持实时在线,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信息及时开展教学。例如:高职学生都需进行长时间的毕业大作业、顶岗实习等校内外实践学习活动,实训教师可以组建课程团队或小组,将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制作成电子书、PPT、音频、视频和影像等教学资料后在网上分享,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进度自主学习、自主完成,这样毕业生即使在外地进行实践学习活动也能及时兼顾一些课程的学习。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时空性特点,实训教师掌握个性化教学的技能

个性化教学是指通过对学习者的综合调查、研究与分析后,再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和潜能开发等针对性教育教学。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生源的高考录取批次大多靠后、入学分数线普遍不高,而且录取形式有自主招生、社会考生、中职考生和普高考生等多种,生源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个体的差异性比较大,若硬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势必难做到“步调一致”而事倍功半。实训教师根据学习者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后,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能力等要素,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将一些操作要点和实训过程分门别类编辑和发送短小精练的视频、音频和PPT等,借助移动互联网跨越时空的优势,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课后作业等,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例如: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时,可以设计出台式机、笔记本、服务器等计算机硬件性能、软件配置等相关知识点的文本、PPT、视频和练习题等,并将其分享到相应的网络空间或移动APP上,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模块和内容开展学习活动。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时空性特点,实训教师掌握互动式教学的技能

互动式教学是指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松散型、独立性等都比较强,上课的老师、上课的地点等流动性都比较大,往往教师下课后立马收拾课本急匆匆赶往下一个上课地点讲课,学生下课后也得立马腾出教室给其他班级,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客观上缺乏一种课后探讨、交流的互动环境。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师生之间可以借助网络空间在分散的地点错时的开展沟通、互动。例如:高职学生课后一些实验、实践的操作需遵循严格的流程与步骤,期间还很有可能进行必要的参数配置与设定,否则无法得到必要的效果,甚至学习过程半途而废。若是将这些实验、实训的操作步骤通过文本、图片、语音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后,通过微博、微信等移动应用在学生之间分享,必然减轻学生的实操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在移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师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或图片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式地参与讨论,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利用微信网络交流平台随时阅读学生的作业,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并提供正确的参考答案,提高了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学生之间利用微信的视频、语音短信和群聊等功能课后随时随地相互交流,从而提高自身表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展望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确给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实训教师在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便利开展教学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人数骤增,又由于高职院校录取学生的高考分数偏低,一般而言这些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自控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相对偏弱,因此,实训教师在培养即时化、个性化和互动式教学能力时,一定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否则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实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事倍功半。

(二)高职实训教师评价机制体制

尽管高职院校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但一直以来受旧观念影响,实训教师学历水平、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等方面都不尽人意,加上长期形成的缺乏激励效力的评价机制,成为目前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与健康发展的“瓶颈”。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应该通过一定考核机制,引导实训教师专业发展时注重培养即时化、个性化和互动式的教学技能。

五、结束语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大好发展形势下,移动互联网以它的便捷、智能、个性化的特点迅速而广泛的为人们接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在网络带宽不断增加、终端设备性能不断提高、价格不断降低,使用费用更加低廉等方面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必将在高职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高职的教育教学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剧烈而深刻的改变,将有力促进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吕桦论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新通信,2015(7)

[2]王倩,马英,徐平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3]苏静婷移动互联网技术对碎片化学习的影响[J]信息通信,2015(3)

[4]王胜移动互联网技术助力职业院校开创实习生管理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8):63-65

[5]张慧基于云计算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5)

[6]丁健浅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协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学,2014,6(35):210-213

[7]赵彦辉,黄均移动互联网时代增强现实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应用探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1)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篇11

1、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现状

在2009年举行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讨年会上, 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黛琳教授指出《基本要求》, 其主要改革思路即: (1) 课程定位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培养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以职场交际为目标,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2) 课程设置分为两个阶段, 即基础英语阶段+行业英语阶段, 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 行业英语教学渗透教学全过程。

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结构单一, 大多来自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并且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他们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 缺少或根本没有进修、培训的机会, 学院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生活压力普遍较大, 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虽然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专业基础知识, 能够胜任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翻译等基础的英语语言教学, 却严重缺乏相关专业的企业实践经验和在行业中运用英语的技能, 不具有实际的工作实践经历和教学经验, 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当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2、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诱因

以笔者所在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外语系的旅游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已开设多年, 本系的英语教师只能教授基础的英语语言知识学科, 而旅游和商务方面的导游实务、景区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外贸单证与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还需要从外系聘请老师来上。从外系聘请的教师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虽然他们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 但基本不能把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相结合, 这就造成了英语应用能力与专业知识的严重脱节, 从而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

3、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

实现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学校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 培养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从思想上, 高职英语教师需要彻底转变观念, 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顺应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潮流, 培养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必须要首先从思想上意识到这一必要性, 高职英语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要意识到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为了适应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所需。只有高职英语教师往专业发展, 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 高职英语教师还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习英语语言知识, 更多地是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因为只有不断的学习, 并且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使自身具有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能力, 真正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当然, 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制度的保障。高职院校应该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 鼓励英语教师寻求主动的、可持续性的专业发展之路。学校可以根据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利用寒暑假分批委派高职英语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对自愿选择到基层企业定期进行实践锻炼的行为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 使其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信息, 熟悉一线操作流程。以我院外语系为例, 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可去涉外旅游行业企业进行景区讲解员、导游、计调、酒店管理等职业的实习;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可去外贸公司进行跟单员、报关员、销售等职业的实习, 从而更好地适应我院旅游英语和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与市场需要, 进而使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高职院校应培育自己的科研力量, 通过建立专项基金的方法对教师的教学研究进行适当的鼓励。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是推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深化改革的必经之路。现代高职教师应该是既会科研又善教书, 能够充分把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可以建立起相关的考核制度, 对于省级或以上级别的科研项目设置相应的资助与奖励, 创造环境鼓励英语教师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同时, 还应加强同等级高职院校之间的横向交流和联系, 尽可能给英语教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纳入学院发展的长期规划中, 建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实施、考核和奖惩等激励和制约制度, 更好地发挥其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学院建立、健全和完善激励性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特别是应该改革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师科研能力考核标准, 把考核重心从单纯的科研数量转变到科研质量, 特别是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鼓励英语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 培养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二) 丰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内容

针对英语学科特点, 高职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拓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 采用学历与非学历、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等方式, 积极鼓励青年英语教师进行学历提升, 努力创造机会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或在国内进行访学, 组织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观摩、学习等。同时, 加强校本培训,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开展对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英语教师积极参与校本培训, 注重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 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拓宽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建立专门的英语教学科研小组进行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 鼓励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 建立“一对一”老带新帮扶制度, 鼓励英语教师互相听课、研讨等。

此外, 高职英语教师还要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和自身发展所需, 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 二次确定专业方向, 积极主动参加专业方向的企业实践锻炼, 加强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当代高职教育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 能够胜任基础英语教学, 还要具备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英语知识, 向专业化英语方向发展。以我院为例, 英语教师可根据所教专业或自身兴趣爱好确定专业方向, 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会计英语、汽车英语、学前教育英语等。具体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自学、到国内外相关院校进行课程进修、学位进修、访问学者等。

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需要自身意识的提高和学院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Crandall JoAnn (Jodi)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0) .

[2]袁雯.论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内涵、本质与功能[J].现代教育, 2007 (4)

[3].马士斌.人本管理的真正体现——生涯管理[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9 (2)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下一篇:高三生物学科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