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激活”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精选4篇)
用制度“激活”高职院校教师培训 篇1
用制度“激活”高职院校教师培训
摘要:教师培训,制度是根本。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职院校、企业、教师和社会共同参与。必须“盘活”现有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升效力层次,加强执行力建设,用制度“激活”教师培训。
关键词:高职院校制度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4,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4-040-02
天下之事,无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执行不力,再健全的法制也只是墙上画虎,最终沦为摆设。近年来,国家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颁布了一系列事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其中不乏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方面的规定。但由于执行缺乏刚性,致使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效果不甚理想。本文试图从“盘活”制度的视角“激活”高职院校教师培训。
一、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制度建设现状
通过梳理发现,我国有关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规定并不少,充分彰显了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按其效力可以将这些规定归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四大类,与教师培训相关的制度也散见于这些文件之中,它们对促进高职院校开展教师培训、激发社会力量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法律
这是国家颁布的对开展教师培训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现行的相关法律有4部,即《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它们对教师参加培训以及培训内容、培训保障等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如《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职业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这些法律性文件的共同特点是对教师培训未作出量化、可操作、便于进行监督的规定,在用语方面多使用的是“应当”之类的词语,其效力如何可想而知。
(二)行政法规
这是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效力仅次于法律的文件,但其效力高于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主要有条例、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决定等形式,目前涉及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行政法规主要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相比于前述法律,它们对教师培训的规定更加具体,有了一定的量化约束,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院校要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三)地方性法规
这是由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或批准的关于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规定,其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是各地根据地区实际在法律、行政法规框架下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法律、行政法规的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性更强。如《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1995)、《北京市实施办法》(1997)、《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1998)、《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2005)、《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2007)等等。由于各地区实际不同,规定也往往呈现出一定差异性,如北京市、江苏省等的条例都规定高、中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继续教育不少于72学时;河南省的条例则规定高、中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继续教育不少于64学时。
(四)部门规章
这是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委员会等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的决定制定和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规范性文件。如199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对培训的组织、培训的形式、培训的考核与管理、培训的保障与待遇等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其中的条款可操作性更强。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可以看出,部门规章相比于法律、行政法规,条款更加明确、具体,量化规定更多,使得教师培训的可考核性、监督性更强。
通过制度梳理可以得出,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已经有了可以遵循的一套法律法规体系,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并付诸了实践,但效果并不明显,这与现行的规定存在的缺陷不无关系。主要是目前还没有一部直接对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进行明确和系统规定的法律性文件,现行的法律法规存在执行监督缺位,致使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相关配套法规不健全,致使社会力量参与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现行的有关教师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二、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高职院校、社会企业、教师自身。近年来,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推动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以北京市为例,2006年以来推出了人才强教计划、职业院校素质提高工程、高等学校教师发展基地研修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青年英才”培育计划等项目,为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和平台。但整体而言,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还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开展教师培训意识薄弱
教师培训不只是教师自身之事,需要学校在时间、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但纵观当下院校,对开展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远远不够,多是执行上级规定,或是敷衍了事,以完成规定的培训内容为目标,在培训内容上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这一方面与制度自身设计存在的缺陷有关,但更与院校对教师开展培训的意识薄弱存在很大关系。相当一部分院校在职称评聘、各类考核中对教师培训的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教师培训意识淡薄可见一斑。
(二)教师培训内容严重失衡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遵循的基本上还是上级决定、下级执行的规则。尽管部分地区、部分高校在培训时征求了意见,但教师进行自主培训的需要还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从2013年、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显示,培训内容多是专业理论、专业操作知识,对职业道德、师风师德方面的培训很少涉及。各地教师培训中心针对新入职教师组织的一次性岗前培训涉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教学基本技能等,但之后各高职院校就很少涉及此类内容,更多的是专业性较强的培训。
(三)校企合作培训难以深入
尽管一些文件中对校企合作培训作了统一部署,对企业参与其中也作了明确规定,但近年来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却是步履维艰。一项调查显示,教师、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比例分别为95.3%和95.7%{1}。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11月底我国已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培训基地、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和教师企业实践单位111个,其中93个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均为高等学校,占83.8%。有限的企业实践实训单位对高职院校教师实践培训需求而言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四)教师培训时间难以保证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1321所,专任教师43.66万人,师生比为1∶17.11。学校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转,必然会给教师安排较多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周均教学工作量15学时以上。同时,教师还承担着教学研究、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任务,迫于评职称的压力还必须承担一定的学术研究课题。这些都导致教师难以保证参加培训的时间。为此,教师参加培训就不得已选择寒暑假时间进行,占用其休息时间,这不利于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公派教师培训僧多粥少
公派培训无疑是教师向往之所在,一方面可以减轻自身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享受培训期间待遇不减的政策支持。但公派教师培训项目往往是僧多粥少,难以满足广大教师的培训需求。2004年以来实施的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累计选派教师1.1万人左右,2011年以来北京市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师发展基地研修项目累计选派540名左右教师到6个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发展基地开展研修工作。相对于庞大的教师队伍而言,这些可谓是冰山一角。
(六)教师培训经费存在不足
对高职院校而言,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大部分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一份关于高职院校校长的调查显示,72%的高职院校其经费来源是预算内财政拨款和学费。74.7%的高职院校校长认为我国高职院校最大的问题是经费问题。仅有6.7%的校长认为我国高职发展的经费投入政策是好的{2}。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5.9%的人认为所在地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较少{3}。
三、“激活”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制度思考
“盘活”现有培训制度,“激活”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重点在于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形成体系,提升效力层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进一步修订完善职业教育立法
199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性文件,该法的实施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事关教师培训的法律法规有很多,有必要进行整合,对现行的《职业教育法》进行完善:一是明确培训学时;二是明确培训内容;三是明确培训主体及各方责任;四是明确培训经费;五是明确培训监管;六是明确法律责任及追究机制。各地应根据地区实际在《职业教育法》的框架下制定相应的地方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作出具体的法律条文规定,为各方参与教师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二)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建设
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需要政府、企业等方面的介入。应建立有利于企业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个人参与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税收政策,从根本上扭转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经费渠道单一的现状。制定教师培训监督法规,进一步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程序、监督责任、违规处理规定等,督促各方积极投身到教师培训中。制定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法,明确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经费来源、经费支出、经费监督主体、违规责任及处罚规定等。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监管,维护良好的培训市场秩序。
(三)强化教师培训法律法规执行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之宗旨。有法不依,再完善的法律法规也只是空文;执法不严,实施效果必会大打折扣。有必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对教师培训运行进行监管,同时配以有效的监督检查,设立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监督委员会,专门负责教师培训的监督检查。各高职院校自身应设立教师培训与发展中心,具体负责教师培训。应完善教师培训认定登记制度,切实起到促进各方参与培训的作用。
(四)完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管理
近年来,我国建设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教师企业实践单位百余个,各地也建立了300多个省级基地,在开展教师培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完善基地管理,加强对基地的日常监管和定期评估;另一方面培训基地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切实把校企合作作为教师接受实践培训的平台。同时,要完善各基地与相关高职院校师资管理部门的联系,建立对接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宣传。
[本项目由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面上项目资助:新型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良性驱动研究(项目编号:SM201411626003)]
注释:
{1}孙鹏,蒋海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19):81-83
{2}邢晖,李玉珠.高职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全国百余名高职校长透视职教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9.1(03)
{3}王聪聪.67.6%受访者期待高职院校生均拨款达到普通本科水平[N].中国青年报,2013.4.2(07)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102)
(责编:若佳)
用制度“激活”高职院校教师培训 篇2
与民办高职院校相比, 公办高校的发展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保障, 而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 除了借助有限国家投入外, 更重要的需要依赖自身的内涵建设。加强内涵建设, 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提高核心竞争力, 教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纽带。如何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是民办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将以闽南民办高职院校为例, 探析教师激励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一、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需求现状及激励制度的不足
(一) 教师队伍需求现状
1.物质需求。据调查了解,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每月的工资水平大致如下:初级职称2200~3200, 中级职称3200~4500, 高级职称6500~7500, 以上薪资待遇包含了未被扣除掉的五险一金。随着物价水平的提升, 人们的生活成本更加昂贵, 同其他民办高校相类似,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 大部分的青年教师职称处于初级阶段, 少部分中级职称, 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 与日俱增的房价和CPI使得他们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故导致闽南民办高职院校的老师有着强烈的物质需求。
2.精神需求。据调查了解, 在初入职场的1~3年, 是决定一名新进教师去留的关键时间, 而在这个时间段内, 年轻教师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例如:教学工作的压力、职称评聘的压力、科研工作的压力、自身素质提高的压力等, 这些工作上的压力将直接影响闽南民办高职院校的工作热情, 进而影响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按照目前情况来看, 高等院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而忽略掉对教师队伍的心理疏导。
3.自我提升的需求。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兴起, 国家提倡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即除了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 还需要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 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 且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本科高校毕业的应届生。年轻教师由于经验较少, 在工作上容易产生迷茫情绪。而闽南民办高职院中较有经验的群体大多是来自于公办院校的退休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个人阅历和教学经验, 但是很多的退休教师抱着“安度晚年”的心态来到闽南民办高职院校, 直接阻碍闽南民办高校发挥“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 相关的师资培训机会偏少。以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下达的关于师资培训的文件为例, 2015年, 福建省教育厅共下发12份与教师培训竞赛相关的文件, 其中部分文件培训的对象必须是学校管理层面的领导, 可见, 普通教师可以接受到的培训机会是十分稀少的。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年轻, 他们处于人生中的黄金时段, 对物质上、精神上以及自我提升的需求更加强烈。在物质上, 从基本的薪资待遇到福利保障, 在精神上, 对工作环境的归属感到要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都是目前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要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激励制度的不足
1.激励制度尚未形成或不完善。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普遍采取企业形式的管理模式, 对教师的管理与企业员工管理大同小异。学校教师的工资收入除了完成教学工作量以外并无其他收入。在原有的工资体系难以满足现有的物质需求的前提下,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还未形成比较清晰的激励制度, 或者有的闽南民办高职院校虽然有相关的激励制度, 但是在执行上和制度内容的制定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导致很多的激励制度如“空壳”一般“形同虚设”。
2.相关专业培训投入不足。随着现代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教师队伍也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知识体系。据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的新进教师在入职前有接受2~4周的学校自行组织的岗前培训, 但是培训的效果不佳, 部分教师认为对个人的提高“无明显帮助”。另外, 一些涉及专业技能的培训需要较高的培训费用, 很多的闽南民办高职院校选择放弃, 一方面, 对于投入这种高费用的但却又不能保障有即时效应的培训充满怀疑, 另一方面, 对青年教师的不安全感, 惧怕在青年教师身上投入过多的资源后仍然有教师最后选择跳槽。
3.对激励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闽南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其民办性, 学校的决策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还是由企业管理人员主导, 他们多数无教学管理的经验, 无法全面意识到激励制度的重要性。近3年, 国家对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 各类民办高校为增强自身内涵建设, 也在不断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 促进学校科研氛围的提升, 但是没有明确规定对取得项目成果的相关教师进行奖励, 直接导致教师们对科研缺乏热情, 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年轻化, 并无充足的科研经验, 又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带领, 故闽南民办高职院校内, 承担一些重点科研项目的仍然集中在小部分的老教师身上。学校虽大力倡导“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教师培养模式, 但是无明确文件及奖励措施出台, 从而影响整体青年教师培养的滞后性。
二、完善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激励制度的对策
(一) 完善教师薪酬激励制度, 实行多劳多得的奖励制度
公办高校教师待遇不断提高, 民办高职院校在薪资待遇当面处于明显的劣势。一方面, 结合地域发展情况, 适当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 做到在保证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略有结余, 可以将物价的涨幅为参。另一方面, 实行多劳多得的奖励制度, 对不同教师的不同程度的教学贡献进行适当的薪资奖励, 以此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的同时, 应该对申请到相关课题以及科研经费的教师进行奖励。据了解, 正常情况下, 教师申请到一项省级以及省级以上的项目 (科技厅项目) , 省厅拨款金额至少在10万元以上, 国家级的金额至少在50万元以上, 在经费相对宽裕的情况下, 可适当对项目的参与教师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 以提高教师申请科研、投入科研的积极性。
(二)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多维度的评聘机制
目前,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薪资待遇主要与绩效考核有关, 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显得尤其重要。据了解,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的工资体系主要以学历、职务、课时、岗位津贴这四个部分组成, 这些指标不能全面考核一个教师的发展情况, 使得大部分的青年教师每年的工资待遇无明显增幅。闽南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流动较大, 建议可以增加多方面的绩效补贴, 例如, 加大对校龄的补贴金额、对住房交通等的后勤补贴。闽南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流动性大, 归属感弱, 原因不仅来源于繁重的工作压力, 也来源于对自身定位的不明确和对职业生涯的迷茫。学校应利用校内外的有用资源, 积极引进人才, 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 通过出台专门的培养政策, 定期对“传帮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将考核结果记入新老教师的评聘考核结果中, 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培训, 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训基金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贯彻执行的中坚力量。闽南民办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每年固定拨款、建立专项基金, 整合校内外资源,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支持青年教师队伍进行校内外的专业培训。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搞科研, 真正践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 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知识体系, 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人才。鼓励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 参加学术交流, 以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同时聘请行业大师, 为在校青年教师进行讲解示范, 增长见识。
(四) 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事务, 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说明, 当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 对于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变得比较强烈。闽南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其私立性, 在决策部门仍然由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把控, 容易造成管理层面与一线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顺畅的局面。为提高民办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建议可以适当增设教师代表共同参加学校管理与决策的相关讨论会议, 代表一线教师发表意见, 从而实现教师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树立中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提高。其中, 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发展性是决定一个民办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完善激励制度, 更新管理观念, 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屹立不倒。
摘要: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流动大, 归属感弱,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激励制度的不完善。本文通过对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需求现状和激励制度现状进行分析, 得出应对问题的决策, 力求能为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激励制度的改善尽绵薄之力。
用制度“激活”高职院校教师培训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教师责任意识
0引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理应承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培养、建设好一支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的教师队伍。科学发展观为高职院校建设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的教师队伍提供了相应的指导。高职院校要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教师责任意识的培养,就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贯穿教师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始终服务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大批合格劳动者。
1进一步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没有学生,教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高职教师就应该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本具体体现在了解、热爱、理解、关心、尊重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是建立纯洁、无私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应该是纯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不能以高职院校学生多,并且采取分科教学方式进行培养,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教师,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有对学生的爱心,在师生关系中体现出亲情。对高职教师来说,对学生的爱心是缔结师生亲情关系的基础。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也不仅是学问上的尊重,而且也体现出一种爱,就像子女对父母的亲情一样。因此,师生关系像父子、母子关系一样,是纯洁的,充满爱心的。教师与学生都要共同地去营造这种纯洁的、充满爱心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其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二是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高职教师开展教育活动为了是促进学生知识和情感的丰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学生看作是像动物或生物那样,提供刺激,便有相应的反应,这样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儿童中心论者”杜威对教育、教师作用的理解很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教师不是在直接从事教育,而是通过改造环境而间接进行教育。人的改造是一种自我改造,无论外界施加多大外力,人的改造都是自我进行的。所以高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地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我改造。如果高职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会采取灌输、强迫等方法去对待学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建立高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高职教师应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努力营造一种高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师生关系并不紧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人数的增多,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非常短,这给教师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带来了一定困难,然而一个好的高职教师,是能利用各种条件去关心学生成长的。
2进一步强化爱岗敬业的意识
爱岗敬业既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更是高职教师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是教育事业已经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新的文化创造,是因为教育用丰富的人类文化来武装每一个个体,使人不必事事从头经历,能简捷快速地获得人类在千百年来的成果。
教育事业传承和创造着人类文化,而且塑造人的思想和灵魂。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成为社会人,文化人。因此,教育在人的思想的改造,精神的提升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人类的一切事业都是建立在教育事业所开拓的文化和人的基础之上的。
教师正是教育事业的主体,是否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是否热爱教育事业,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是真正的教师的标准,也是他能否履行教师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的关键。人与本职工作有五种境界: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舍身忘我。教育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关乎着年青一代的健康成长,育人的特殊性不允许教师不爱岗敬业。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学回国,放弃教育部长等职位,终身安于“粉笔生涯”,投身于教育三十年,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桃李满天下,真正是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更有无数的教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从事着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事业。正是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使无数教师把自己的精力投注到培养祖国未来的伟大事业中去。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发扬乐于奉献的精神,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所以要以科学发展观引导高职教师,使高职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明确爱岗敬业的意识,才能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高职院校教师不只是教育者还是研究者。因此,高职教师还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自我完善,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
高职教师既培养人才,又培养自身,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还要培养自己的学习精神。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学要学习,还要看到自身的不足与短处,不断加强自我完善,进行相应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教给学生时代前沿的知识。如果教师不进行自我完善,不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就会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已经被社会所淘汰怎能不被学校和学生所淘汰。
用制度“激活”高职院校教师培训 篇4
一、关于定位
定位, 是确定我们在组织中的位置, 明确我们的工作任务、性质、职能、范围。既包含外围系统对我们的需求, 也包含共青团组织内部自身的发展需要和诉求。
共青团的工作在学院环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大学时青年团员集中的组织团体, 各院校团员基数基本保持在学院在校全日制学生数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 合理利用团的组织阵地, 注重团组织的建设, 充分倚重团学干部队伍, 加强必要的人员投入, 一定会对提高青年的思想理论修养和提升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 面对生源下降, 办学竞争加大的客观环境, 高职学院如何从长期形成的中专管理思维模式和系统建设中合理取舍, 科学构架, 兼顾现实, 放眼未来, 合理定位团的工作, 进而激活团的系统活力, 具有极其现实的探讨意义。
团中央中青发[2008]24号文件中, 陆昊同志在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和卢雍政同志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先后结合时代要求,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突出一个根本目标——育人, 推进两大战略任务——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 抓好三大工作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就业创业和综合素质拓展, 解决四个重点问题——组织建设、动员能力、团干部队伍建设和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
具体在学院共青团工作的定位来说, 就是要充分依靠党组织的力量, 积极争取党组织的支持, 要努力使团建与党建在工作空间和工作内容上紧密结合。坚持党建带团建是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的根本保障和基本要求。党组织从制度安排、干部配备、工作指导三个方面的带动, 这对于学院团组织建设和做好青年工作至关重要。
具体工作内容的定位是: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 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 充分利用团的组织形式, 发挥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 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 加强对优秀团员的培养, 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入党的工作;集中学生会、社团平台优势, 为学生提供符合个人发展的素质拓展平台, 提升课本之外的就业、创业竞争力。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 充分而全面的发挥共青团系统的柔性引导的影响力, 与学生管理系统的硬性的纪律规范相互配合、相互呼应, 形成形象的“大禹治水”式的管理局面。
实现这样的定位, 不是理论上的, 也不是口号上的, 需要一个可操作性的激活过程。
二、关于激活
激活包含思路上和系统上两个大的方面。
思维决定行动, 理念确定方向。完成如前所说的定位工作, 首先, 我们从思路上需要做到:
1、对团组织性质认识上激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将接受高等教育, 许多高校毕业生都将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培养什么样的人, 为谁培养接班人是各高校的重要任务。学院党委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思路、要求和步骤的实施途径中, 团组织系统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各级各类学院中团员基数大, 基本上都占青年学生的85%以上, 团的基层组织相对健全, 对于如何充分释放这一系统的教育引导作用, 发挥其为党的后备军和预备队的作用和地位, 在高校管理的平台上, 我院可有许多环节尚需完善, 充分定位, 大力肯定, 在政治制度体制上加强对团的工作的重视程度, 为思想上的激活打下基础。
2、对团组织工作内容的激活
团组织在学院中的内容主要有:团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团员的发展和管理、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安排, 学生会和校园社团的管理、校园文体活动的发起组织、军训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等多项内容, 内容涵盖面广, 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的开展、校园学生文化团体的管理、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管理、校园宣传媒体的监管、对外文化活动的交流和展示等各个领域的工作。
3、对团组织青年性的激活
学院培养的主体是青年人, 理性的组织系统和感性的青年人之间, 团组织是有效的纽带, 由于团干部的年龄和大量的学生干部的组成结构, 虽然存在这经验上的缺失, 但有效的缓解了代沟现象, 传递途径更加民主, 整个系统比较年轻, 有活力, 有朝气, 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青年风格, 在以民主、科学、真理的校园氛围中, 合理引导青年的时代追求, 借团的系统和平台激发校园的激情和活力, 提升学校的向心力、亲和力和人文氛围, 建设成一个激情四射的“青春学校”, 包括各学院在管理团队上规避保守, 激发活力, 都需要我们对团组织的青年性即时代性给予足够的宽容和激活。
4、对团组织的干部梯队培养功能的激活
近年来, 各级部门多次发文, 强调团组织工作对干部梯队建设的重要性。包党发[2009]3号文件中指出, 今后团干部的转岗纳入党委组织部门对干部的调配管理工作中, 并对团干部任职时间、转业年龄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结合学院建设实际, 激活团组织的干部输送工作, 为学院干部梯队建设做出实效贡献。
思路上的认可与激活, 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在执行上, 系统是执行的媒介, 而系统的保障, 反过来也是促进我们更好的解放思想, 突破定式思维模式, 更具前瞻性的梳理思路, 开拓工作。系统上的激活我认为团组织自身要做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主动激活, 积极思考工作
在系统的激活问题上, 首先我们应该号召全体专兼职团干部增强主动意识, 主动的思考工作, 筹划工作, 同时, 及时的根据相应章程和规定, 积极申请各级团组织恢复列席相应层面的党组织的会议, 参加党委中心组和各党支部学习等各种组织赋予的成长机会, 党团组织内外围呼应, 及时给予各级团组织相应的参与和培养机会, 在“耳聪目明”上激活团队, 最终达到“动作敏捷”的目标结果。
二是高度重视, 配齐配强人员
做任何的事情, 都需要对应的人员保障。以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从03年以后, 办学规模扩张, 学生人数增长, 管理一线的部门中, 无论是各系部还是职能科室, 凡是涉及到与学生具体打交道的部门都陆续增加了人手, 基本上是翻倍的增加, 唯有学院团委一直保持2人不变。几年来, 原有的日常工作相应基数不断加大, 学生会和学生会周报社由原学生科指导管理划归团委主抓, 校园社团由原有的八大社团发展成为十三大社团, 近两年升格后, 教育厅高教处、自治区团委、关工委、民委等上级部门组织的文化比赛逐渐增多, 具体的代表学院选手的选拔、培训工作相应增加, 团总支书记又全部为兼职, 现团干部系统中的基层书记们, 几年来一直是聘用人员身份, 工作经验相对不足, 经济收入低, 情绪波动大, 思想负担重, 手头已有工作繁杂, 基本上都在超负荷工作。因此, 当前学院共青团岗位上需配齐配强干部。
三是培养锻炼, 激活团干部的工作热情
结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需要, 加强共青团系统的业务学习, 组织能力的培养, 激活各级团干部的工作激情。学院共青团组织要创造学习考察机会, 主动联系兄弟学校, 组织各位干部走出去学习已具规模学校的良好经验, 在学习速度上和创建速度上激活我们的工作局面。
四是提供舞台, 丰富社团活动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作,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素质, 增强社会竞争力, 这是促发展的工作。
校园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包括各类文体活动、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校园文化, 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 也是服务学生的重要手段。文化育人具有影响广泛、润物无声的效果。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大都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 所以拥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动员力, 是共青团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阵地。在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文化选择日趋多样的今天, 学院共青团组织必须牢牢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 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校园, 影响学生, 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要结合铁路职业院校的特点, 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 增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 发挥其在繁荣校园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 才是一个拥有未来的校园,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培养兴趣、培养自信、建立目标最好的时期, 团组织要加大投入, 缜密筹划, 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和专项培训与各类比赛等多种形式, 有目标、有计划、有载体、有推进、有总结的在创建平台上激活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同时, 要提升工作层次, 创新思想政治学习的方式方法, 重视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龙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配合团内推优入党工作, 积极寻求各系部党支部合作, 扎实做好具体的基础性大中专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
摘要: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升格后, 学院处于展望未来发展, 摸索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关键阶段。本文浅谈了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
【用制度“激活”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教师坐班制度10-25
用爱心激活教育07-22
巧用导语激活课堂11-15
用兴趣激活历史课堂05-27
巧用过渡语激活课堂10-18
巧用音乐激活语文课堂05-29
用创新思维激活你自己05-26
巧用多媒体激活生物课05-21
高职院校制度建设06-20
互动激活07-21